手机阅读

最新企业成长研究论文(优秀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2:51:06 页码:8
最新企业成长研究论文(优秀14篇)
2023-11-19 02:51:06    小编:ZTFB

总结是一次思维的整理和梳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方向。怎样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回报社会?语文是我们与人交流、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怎样提高语文写作水平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语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企业成长研究论文篇一

近一段时间以来,不断有报纸、电视节目、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报道有关“民工荒”的问题,出现“民工荒”现象主要是:就业难与招工难矛盾并存的现象,而且波及面正在不断扩大,这里“民工荒”中的民工主要是指农民工,是指一般的普通工人,就目前来看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企业受到“民工荒”问题的困扰。这种现象固然与民工工资水平低、工作环境差、企业拖欠民工工资以及国家加大扶持“三农”力度的宏观政策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但笔者认为这里面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些企业尽管是以市场为导向参与市场竞争,但却仍以其自身为中心作为企业与其员工之间内部营销的导向。目前虽然大多只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企业受到“民工荒”的困扰比较严重,但其它非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在内应当从中引起高度关注,这些企业如果没有由此引起对选择正确的企业与员工之间内部营销导向的足够重视,将可能会受到另一场更为严重、更为深刻的和另一种性质的“民工荒”的困扰,它将不再仅仅是农民工的短缺问题,将可能从低层次的普通人力资源的短缺上升到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源的短缺,这种短缺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短缺,但对企业个体来说却很可能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另外,自中国加入wto以来,在很多领域已经逐步放开,很快就会有更多的具有观念优势的中小型外资企业到中国来投资、发展,将使得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和激烈化。如此一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面临生存危机,当生存都成了问题,发展就更无从谈起了。因此,做好以员工为中心的内部营销,是现今企业寻求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和基础。

1.企业与企业的员工。

企业是一个创造财富的经济实体,是利用各种有效资源来实现自身目标的主体。毫无疑问,有企业必然要有员工,没有员工的企业是不存在的,也没有存在的意义,因为只有“人”这一要素才是创造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企业的价值是由员工创造的。企业总是以能够及时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或服务)给顾客,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并从中获得利益的利器,但必须清楚的是,企业在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参与竞争的过程中,从市场信息的获取到产品(或服务)概念的形成、产品(或服务)的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经营活动过程,自始至终都必然有企业员工的参与,因此,如果没有满意的员工,也就不会有满意的顾客,这在以服务性质为主的行业更是如此,而如果企业没有满意的顾客,自然也就失去了市场从而失去竞争获胜的机会。就像营销学者罗森布拉斯和彼得在《顾客是第二位的》一文中所阐述的那样:企业要想真正使顾客满意,必须使企业的员工位于第一位,而不是企业的顾客。

作为企业的员工,首先它是以“自由人”存在的,作为资源它是具有创造性的关键资源——一种活的资源,它可以自由流动,可以被企业利用,也可以不被企业利用,其次它才是依附于企业的员工,作为企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员工依附于企业的目的是通过自身在企业中付出的努力,来获得员工所需要欲望的满足,同时,员工本身又具有社会性和复杂性,它的需求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的,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性质。

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企业是主导性的和组织性的,是利用和消耗资源的主体,企业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利用员工这一种活的资源,正因为人力资源是活的和有思想的资源,所以企业要利用它就必须首先考虑怎样使它获得满意,而员工是依附性的,通过依附于企业来实现自身需求的满足。因此,企业只有选择以内部顾客——员工为中心作为内部营销导向,把员工的个人需求和组织以市场为导向参与市场竞争的需求统一起来,经营好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内部关系,才能使员工和企业都能达到满意,取得双赢的结果,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战略目标。

2.影响企业与员工关系的几个方面。

2.1经济利益。

在这里,经济利益主要是讨论员工的工资问题。员工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付出努力后,最直接的、感受最强烈的回报体现就是所得到的工资,工资是满足员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多种需求的经济基础,也是最容易、最直观的可以进行相互比较的,因此工资是关系到员工对企业能否满意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首先企业应当付给员工足够和合理的工资,员工才有可能对企业感到满意,这样的工资当然肯定不能是最低的,但也不一定需要是最高的,高工资并不必定能使员工感到满意,因为给付的工资其中还包含有公平性的内容。

公平性有企业外部公平性和企业内部公平性两个方面。外部公平性考虑的不仅是要在同行业、地区中作比较,还包括其它不同行业的参考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同时由于人力资源流动通道畅通性的不断发展提高,以及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也应该考虑社会生活水平的高低因素,这些在有关“民工荒”的一些调查资料可以看出,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显示,工资待遇长期低水平徘徊,除去劳动力自身再生产的成本后所剩无几,有的甚至还不够,其次是物价上涨而名义工资却不变或涨幅不够,实际上生活水平却在下降,加上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理性考虑后造成了“民工荒”也就不足为奇了;另外,珠海市统计局的调查也显示,近年来服务业特别是新兴休闲娱乐业迅猛发展,无论从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和工资待遇等各方面衡量,更多年轻女性都愿意到新兴行业工作。内部公平性考虑的主要有工作岗位和绩效两个方面的因素,没有岗位的对比与考核评价就无所谓公平,也很难做到相对公平,因此对于工作岗位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应该对岗位做出工作分析,这样工作评价才有依据的基础,才能比较出不同岗位的相对价值,使在不同价值岗位工作的员工能得到不同的待遇,这样公平才有基础;有了工作评价,绩效的考评也才有真正的意义,才能使做出不同绩效的同一价值岗位的员工得到不同的待遇,这样内部公平性才能实现。

在这里,发展主要是讨论员工的发展问题。员工在努力工作的过程中,总是希望能得到的待遇越来越好,因为这样可以使更多的或新产生的需求得到满足。员工的这种愿望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方面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效益的提高,企业内部总体待遇提高了,员工的待遇也就随之提高;另一方面是除了努力工作外,自身能力能够得到发展提高,自身的就业和工作能力提高了,从而能在企业内部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或者到其它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样员工的待遇同样也可以得到提高。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员工更重视的是后者,因为通过自身能力的发展提高来使待遇得到提高,更具有自主性和保障性。通过学习是员工使自身的能力不断发展提高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员工在企业中是否能得到适当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时间,也就成了影响员工满意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员工需要一个不断发展的企业,企业同样也需要有能力且不断发展提高的员工,这是使双方都能受益的一种局面。但目前有很多企业在关于员工的发展方面考虑得很少,主要是担心一旦开发培训员工使其能力得到提高后,员工很可能就会辞职“另谋高就”,造成企业开发人才成本上升的结果,从而也使人力资源管理的综合成本上升,是不值得的,所以也就不主张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时间,而是以同样的想法去获取别培养出来的人才。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和无用的,恰恰相反,这样最终不但不能获取人才还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无形的损失,因为这样的企业对人才并不具有吸引力,即使能从外部获取人才,在企业同样也得不到学习和提高,结果人才会再次选择离开,使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同样上升,不仅如此,由此还会影响到企业内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内部员工也由于没有学习机会和时间,能力上得不到提高使内心产生压力从而产生对企业的不满意,也可能做出辞职的选择。出现这种结果对企业和员工来说其实都是一种损失。

企业需要发展,员工也需要发展,企业应当更多的考虑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时间,应当充分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管理,更多的考虑提高对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员工在自身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同样更好地为企业创造财富,使企业发展的同时,员工也得到其所期望的发展,这样员工为企业服务的同时感到满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形成,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3社会方面。

在这里,社会方面主要是讨论社会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的问题,每一个员工的价值观都包含有社会性的和个性的两个相互影响的部分。社会价值观是由社会上个体价值观的普遍性抽象构成的,社会价值观是个体价值观的一部分,但社会价值观导向反过来也是影响员工个体价值观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从而影响员工社会化需求的内容及其变化。社会价值观具有地区性和民族性的特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内容,企业应当根据不同地区和民族特点给予足够的重视。个体价值观包含有社会价值观,但又有独立于社会价值观的部分,个体价值观影响员工个性化的需求内容及其变化,这也是企业应当对员工个体价值观引起重视的更为具体的内容。因此,企业应当结合社会价值观与员工的个体价值观的不同内容,以求满足员工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来促使员工的满意。

价值观是文化的一种反映,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不同的价值观。目前,社会存在文化的多元性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趋势和要求,文化本身并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都有其优势与不足,只有尊重多种文化并存,才能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都能感到满意。因此,企业应当充分整合和利用不同文化的优势,形成具有优势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借助这种良好的企业文化反过来影响员工的个体价值观,从而为企业创造一种团结、融洽、上进和具有共性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这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又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也是最终为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出重要的支持。

3.沟通。

沟通是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营销的多种工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因此,有必要在这里单独提出来做些简要的说明。沟通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群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和行为语言等方式,进行交流信息、获取信息、解释信息、共享信息的活动(廖泉文,,pp216)。沟通具有解释性、说服性与引导性的功能,有效的沟通是使沟通双方之间在进行沟通磨合之后,相互之间产生理解与信任,愿意为共同的目的或目标而共同承担责任并为之做出努力。

在企业与其员工双方之间,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沟通就显得更为重要,如果沟通不畅,一方面即使企业做出员工所期望的,或者能满足员工新的期望的工作,也不一定就能使员工感到满意,因为员工不理解或不知道企业所做的工作到底是为什么,另一方面即使企业有意为使员工获得满意做出更多的工作,但所做的也不一定能是员工所期望的,因为企业并不一定确切知道,或者并没有把握好员工所期望获得的满足是什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借助沟通这一重要的工具。

为了解决沟通不通畅的需要,这不仅是员工的需要,也是企业做好内部营销的需要,因此,企业应当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沟通具有双向性,企业要建立双向的沟能渠道,即要有上行的沟通渠道,也要有下行的沟通渠道,这是有效沟通的前提,也才能解决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才能统一并共享双方的信息,使企业与员工都能更透彻的互相了解,沟通的目的才能达到。

结语。

本文通过现今所发生的“民工荒”现象,笔者认为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并获取利益,首先必须选择正确的内部营销导向,也就是以内部顾客——员工为中心,关注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然后企业才能依靠满意员工的努力工作,实现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及时提供给市场以顾客满意的产品,使顾客满意从而占领市场并从中获利,以实现企业的目标。进一步通过对企业与其员工之间在员工工资、发展问题和价值观等三个方面中相互之间关系的讨论,说明企业要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寻求并建立良好的、互动的关系,从而利用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活资源,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就必须选择以员工为中心作为企业内部营销的导向,并借助重要的营销工具——沟通来实现。

企业成长研究论文篇二

基于体制改革背景下,我国基础产业与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密切联系。

与此同时,财务风险是阻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本文笔者将以企业财务风险特征为出发点,分析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探究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每一环节,因此,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需以财务风险成因、类型与基本特征为指导,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达到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目的,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财务风险,属于经济风险范畴,其不仅包括风险特性,而且蕴含经济因素,针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可用四个词语概括,即客观性、全面性、激励性和不确定性。

(1)客观性:指财务风险不以人的意识发生转移,客观存在于企业中。

(2)全面性:指企业经济活动全过程均有涉及财务风险,财务管理各环节与多种财务关系是其主要体现。

(3)激励性:指基于财务风险条件下,企业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促使财务管理效率得到提高,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4)不确定性:指虽然通过财务措施可估计和控制财务风险,但基于多方面因素影响下,致使人们对财务风险的认知与控制能力存在局限性,导致财务风险程度和大小具有不确定性。

财务风险是束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使得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下降。

然而,导致企业存在财务风险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财务管理观念不强。

一般而言,企业规模较大,致使混合管理企业财务成为普遍现象,导致会计人员财务管理工作量大大增加。

与此同时,由于财务管理观念不强,致使财务管理出现混乱现象,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效率难以提高,阻碍企业长足发展。

2.未构建健全的财务分析管理制度。

基于经营成本压力下,企业缺乏健全的财务分析管理制度,未以会计规范为指导,科学设置会计机构。

同时,部分会计人员虽然具备初步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其理财方式落后,管理观念不强,基于企业会计机构作用下,分工缺乏细化、层次较模糊等问题频频出现,导致企业出现财务风险。

3.融资渠道单一化。

融资渠道单一化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除企业内部融资外,商业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和股票是企业主要的融资途径,具有单一化特点。

针对银行贷款融资方式而言,银行在考虑到企业财务管理现状、风险高等因素下,放缓贷款发放速度。

针对发行企业债券融资方式而言,受企业债券信用度低等条件影响,导致投资者对企业投资信心不高,大大增加了债券融资困难,加之企业存在金融风险因素,获得政府部门的批准较难。

针对发放股票融资方式而言,目前,虽然诸多企业已成为上市公司,但通过股票达到融资需求难度较大。

4.财务分析效率低。

一般而言,企业经营规模较大,管理存在单一化问题,短期投资是企业所追求的目标。

与此同时,由于企业财务分析效率低下,市场论证缺乏科学性,难以达到预期管理效果,致使企业财务负担增加。

基于我国计划经济转变为特色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财务风险在企业中避免不了。

因此,为防范财务风险,减少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企业应采取可行措施,达到控制财务风险的目的,推动企业发展。

1.构建健全的法律制度。

构建健全的法律制度,主要针对国家而言。

经营规模大、财务风险抵抗能力低等是企业的基本特点,加之企业存在资金经营水平低等问题,致使市场融资存在较大风险。

在此背景下,国家应通过完善法律制度的方式,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的同时,给予企业适当的优惠政策,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指导我国构建健全的法律制度。

例如,美国的《电力企业法》以及日本的《电力企业基本法》等。

2.融资途径多样化。

资金缺乏是束缚企业长足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合理负债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鉴于此,实现企业融资途径多样化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宏观条件下,以国家政策与法规为指导,结合企业实际发展状况,采用多样化方式,达到融资目的。

在此,笔者介绍两种融资方式:第一,租赁融资模式:租赁融资,指基于融资为最终目的的基础上,企业实施的信用手段,采用租金方式,实施分期返回所融资金的融资模式。

针对租赁融资模式,其未明确规定企业的信用要求,满足项目现金流量即可。

在此前提下,企业通过租赁融资,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状况,进而引进先进机械、设备,减少企业现金大量流出,保证企业经营周转正常运行。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租赁融资模式可达到避税的效果。

第二,直接融资模式:目前,针对诸多地区,企业融资模块已初步建立,对于业绩优秀但资金紧张的企业而言,该模块扮演着理想融资的媒介角色,达到缓解企业资金偿还压力的目的。

与此同时,针对融资金额偏大的情况,采用增加股东所有权的方式,通过社会筹集资金,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动力,优化企业权益框架,改革传统管理模式,为企业长足发展奠定基础。

3.构建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财会队伍。

财会工作人员与企业财务分析效率存在直接联系,是企业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的保障,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因此,构建一支综合质素高、专业能力强的财会队伍在企业防范财务风险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此,企业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与教育讲座,指导财会工作人员深化学习财会相关知识,提升财会人员工作能力,迫使其秉承着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保证财务风险防范工作有序开展,为构建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财会队伍创造有利条件。

同时,完善奖惩制度,明确奖惩评定标准,例如,针对工作效率高、认真负责的工作人员给予及时的物质或精神奖励,针对工作效率低、不认真负责,且存在侥幸心理的工作人员,给予相对应的惩罚。

与此同时,引导财会工作人员感到危机感,激发财会人员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迫使其主动学习,从而提升自我,使其更好地开展财务风险防范工作,提高财务风险防范效果,推动企业发展。

4.强化投资风险防范意识。

基于企业发展特点条件下,企业以自身财务风险为指导,达到投资科学化效果。

具体而言,投资前,研究并论证投资可行性,在优化投资防范的前提下,及时总结、评价投资项目,科学管理工程项目,达到强化投资风险防范意识的目的。

总而言之,财务风险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为提高企业财务风险防范能力,保证财务风险防范效果,企业应在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与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发展状况,丰富融资渠道,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减少财务风险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达到防范财务风险的目的,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基础。

[2]郭付兰.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因素与防范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4,18:136+149.

[3]孟宪红.浅议电力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5,01:251.

[4]段冬梅.探析电力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5,03:252.

[5]冀秀珍.解析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j].品牌,2014,09:52.

[6]李茜.探析电力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策略[j].时代金融,2015,36:103.

企业成长研究论文篇三

现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多元化的企业经营开始逐渐扩大。

目前,我国国内大部分的企业都开始积极实施多元化的经营发展战略,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超过90%的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采取多元化的经营发展战略,企业采取多元化的发展战略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有效的规模扩张,而我国大部分企业虽然处于高速发展的上升时期,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影响和阻碍企业发展的因素。

因此,为了进一步应对企业发展的阻碍因素,需要从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层面出发,通过针对企业多元化发展背景下的财务风险控制,进行有效分析和研究,最终提出进一步促进企业实现市场多元化发展目标的手段和措施,保证企业在多元化经营下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日常的企业多元化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可能来自内部也有可能来自外部,使得企业资金的周转遭遇困难,财务状况混乱,从而导致企业经营举步维艰甚至难以为继。

而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财务风险并不是我们口中所出现的一个概念,它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客观存在,要想完全消除是极其不现实的。

因此,我们只能对于这样的风险和它所带来的影响进行最大限度的控制,以降低财务风险来临时对企业对金融界所带来的影响。

要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就必须了解到财务风险出现的原因以及出现时的特征,进而针对其特征做出准确的考量和评估,进一步改进并完善财务风险,全方面地实施监督和集中化控制,尽一切可能减少损失,为企业更好地规避风险做好充足准备,以期待能够获得更多经济效益。

我们可以通过现金流量表来分析企业的高风险性财务状况,将企业的经营与现金流量紧密联系,企业的管理经营者可以以此学习、借鉴。

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活动都伴随着财务活动,从企业开始筹措资金,到企业进行长短期投资,再到利润的分配等一系列过程都有可能产生风险,因此我们将筹措资金的风险、注册资金的风险、现金流量变动的风险和外汇的风险构成了所谓的企业财务风险。

一般来说,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以及资金回收风险等。

1.1筹资风险。

企业内部的筹资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获取发展资金而通过借债的方式进行筹资所带来的风险。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筹资风险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现金性筹资风险,二是收支性筹资风险。

1.2投资风险。

企业的投资风险主要指的是企业在进行实际投资活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投资项目失败,而给企业所带来的盈利影响或者是企业偿债影响等。

通常情况下,企业的投资风险主要有三个基本类型,分别是:企业的投资项目不能够进行按期生产,或者是出现亏本的现象,同时还有投资项目本身的盈利性过低以及投资项目所产生的利润无法支付其相应投入资金的银行贷款。

1.3应收账款回收风险。

应收账款主要是企业利用信用制度进行产品、劳务等销售活动所形成的企业债务性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中针对应收账款的定义是:企业在进行产品、劳务等的销售时,应该要向产品、服务的对象收取的钱款。

对于企业来说,应收账款属于企业债权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在企业发生应收账款时,企业会和相应的客户签订赊销合同或者是劳务合同以及还款协议,来保障应收账款的安全性。

一般意义上,应收账款只是属于企业对于客户的债权,企业并不能及时地获得资产,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只能够处于被动的地位,债权的返还只能片面的取决于客户的实际财务状况以及信用状况等。

因此,应收账款本身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性。

2.1内部因素。

2.1.1财务决策失误。

还有很多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无法掌握主动权,大部分情况下只能够根据管理者的意见进行财务管理,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需要根据相应的会计核算进行,而会计核算则是需要根据管理者或权力者的意向进行。

因此,导致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监控长期以来都是出于表面形式,无法发挥真正的实质作用。

同时,由于现今企业的内部财务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企业内部如果出现财务决策失误,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企业成长研究论文篇四

摘要: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现代商战中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推崇并付之实战。细节营销在提升企业争力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文章从细节营销理念的树立、细节营销规范的确立以及建立对细节营销激励约束机制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细节营销;商战;制胜利器。

所谓细节营销,就是企业在深入研究消费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改进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细节,并最终影响消费者感受的营销行为。细节可能是产品某个局部的一点改变;也可能是一个程序,一个动作;也可能是一句话,一个眼神。营销细节可能是那些企业认为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恰恰成为影响顾客对你产品和服务选择的大事。因为细节往往能让消费者更深切感受一个企业的员工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

一、充分认识细节营销的重要性,重视细节文化的塑造与培育。

海尔集团原总裁张瑞敏有句名言,“管理无小事”,他从哲理的角度向海尔的员工闸述了富有辩证法的观点,他认为,什么叫不简单,如果一个人能重复千百次把一个简单的事情做好,那就叫不简单。并且他明确指出,一个不拘细节、不屑小事的人,将来也很难成大器。海尔集团的成功经验无疑向世人充分说明了细节在增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海尔集团的成功在于张瑞敏多年来重视“细节”管理文化的建设与培育。企业文化犹如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成员之间相互理解,共识的产物。企业文化的建立有助于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种价值取向一旦被员工所接受,就会成为一只无形的手,实现对企业员工的“软”管理,像海尔员工理解认同了企业“管理无小事”、“真诚到永远”的文化,所以在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时就能自觉地去遵守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注重细节的文化理念对员工行为的影响。

细节营销是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上的转变。精细化是一种意识,是一种观念,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细节营销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四大转变,随意化到规范化的转变,经验型到科学型的转变,外延式到内涵式转变,粗放式到精细化转变。

当然,细节营销应把握好一个“度”。不能因为强调细节就向过分关注小事,更不应该是舍本逐末。作为现代企业,没有宏观战略性的思考,没有科学系统的配套制度,最终也会迷失方向。

二、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制定细节营销的规范与程序。

规范化是细节营销的基本要求。著名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一书中说到,完善的企业,总是单调乏味,没有激动人心的事件。那是因为凡可能发生的问题早已被预见,并已将其转化为例行作业程序了。许多知名企业就是在一步一步的精细化努力中,最大化地实现了客户价值,最终成就了企业辉煌。时下,一些企业虽然目标远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营销细节的规范,再加之执行上的不到位,从而导致许多美好计划最终落空。可见,没有细节的制度化同样不能获得成功。细节规范的制定并不是企业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结合企业经营管理具体问题和消费者需求变化趋势,才能制定出营销细节的科学规范。如海尔营销人员在关于家电售后服务的规范中,他们在长期的营销实践中观察发现,现代居民家庭一般都是精装修,消费者比较注重室内清洁卫生,根据消费需求变化趋势以及消费者关于家电维修服务的.意见,总结出了具有人性化家电维修“五个一”服务:服务者去客户家进门首先奉送一张名片,穿上一双拖鞋,维修时电器下铺一块小毯子,修完后用一块抹布擦净电器,走时再送一份小礼品。这“五个一”其实都是营销细节,但它所产生的效果却极大地彰显了海尔的企业形象和品牌魅力。

细节营销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了不只是停留在一些原则上,细节营销的规范应遵循的步骤是;(1)研究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及收集目标消费者的意见及建议,(2)研究有关个案,总结共同的细节问题,(3)制定让消费者满意的细节标准,(4)在营销实战中检验和不断完善这些标准,(5)企业管理者明确相应监督机制。

三、建立细节营销的激励约束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良好氛围。首先,为了顺利推进细节营销,塑造细节文化。企业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树立自己的权威性、可信性和人格魅力,从而对细节营销形成强有力的领导和诱导作用。其次,企业领导要把细节营销、精细化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才能使企业全体员工在认识上高度统一,在行动中自觉遵守。

2、重视对细节营销优秀员工的荣誉激励。员工的细节营销理念、文化态度的形成是一种从被动适应到内化认同的过程。人的思想、情感常常受周围环境的感染和熏陶。所以,培育良好的细节营销理念和行为,可以设计一些恰当的激励仪式,如举行“五星级员工”、“五星级服务人员”、“十大优秀细节营销事件”等评选活动及庆典仪式,这样能使抽象的理念人格化,为员树立可感可观的榜样,增强细节营销理念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企业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这样的活动,能使员工的思想在情境的感染中受到升华。

3、严格考核验收,并与员工的经济利益挂钩。企业管理者除了向员工灌输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制定细节营销的制度规范外,还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检查评比考核细则,并作为员工晋级、经济利益奖惩的重要依据。对于考核达标者,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同等级,并分别给予不同的利益激励标准。对于考核未选标者,必须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经济利益上的处罚,并要求限期整改。只有如此,才能为企业精细化营销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企业成长研究论文篇五

跨国公司的国际市场营销是其利润的重要源泉。在发展前期,跨国公司的营销活动往往已实现国际化。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大型跨国公司逐步实施全球战略。与之相适应,其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也逐渐趋于成熟,呈现出新的微观运作机制。

一、国际市场营销的特殊性。

国际市场营销是国内市场营销的一种延伸和集合。市场的国际化将营销的诸多方面整合起来。国际市场营销中面对的是各国的不同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中需应用不同的营销技巧。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演变进化的过程。占有统治地位的战略方式、国际标准以及主要的决策在国际经营整个过程中不断变化。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海外市场的当地具体情况及时转换营销战略和技巧;如何获得有关当地市场的知识和经验;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跨国经营中所产生的潜在协同效应。这些问题在建立全球营销网络体系的不同阶段是不同的。

二、全球营销中跨国公司的障碍。

一旦超出国界,商品营销和拓展总会遇到很多障碍,有时还会相当明显。不同国家有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法律法规等环境。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不同类型产品与服务的通用性也各不相同。袖珍计算器、信用卡设备和润滑油几乎不需按国别进行产品调整,但香皂、音响设备和糖果却需要较多的调整。在商品全球化过程中,有两大障碍使得商品的全球化进程困难重重,其中尤以食品和饮料最具代表性。

1、产品的可认知性。

人们想了解他购买的食品有哪些原料又是如何加工而成的,他们对产品外观、口味尤其对食品构造的可认知性提出要求。而人们在购买耐用消费品、个人护理用品和家庭用品时则不会有类似要求。可认知性的限制导致一种食品或饮料在人们不熟悉产品配料的国家无法畅销。这就意味着食品施用的工艺工序大大受到限制。对产品可认知性的要求还意味着,产品不太传统化的国家较之产品较传统化的国家更易于接受新产品。例如,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人咖啡饮用量多,并且喜欢现煮,于是速溶咖啡不太受欢迎;而在英国、爱尔兰等这些不太爱喝咖啡的国家,速溶咖啡就较受欢迎。

2、产品的时代特征。

一种产品的`使用习惯越久远,就越难进行国际化营销。相反,产品的使用习惯越现代,就越有可能打人多个国家的市场。顺应人们新近出现的消费模式的产品,如:酸奶、汉堡包、热狗、软饮料和淡啤等,更具全球化的潜力。除了食品以外,手工铁铲、服装等也表现得比较明显。尽管手工铁铲式样在瑞典、英国及荷兰不尽相同,但这些国家的花园工人现在都在用同样的机动铲;虽然男式服装一直都在不停地朝前发展,但正式男装从来都是按照人们形成已久的习惯来制作的。不需专门的裁缝也能从服饰打扮来区分德国人、法国人和英国人。然而,近年来随着休闲服饰的出现,人们开始穿着同样的牛仔服、t恤衫和运动鞋。这种国际化产品常常是因为某些新消费群体的需要而产生,随着厂家不断推出成本低廉、购买方便,款式变化的产品,新的消费群体在壮大,反之也加速了适应这些消费模式的新产品的国际化进程。

三、跨国公司全球营销策略。

跨国公司在实施全球战略过程中,通常较多地运用三种营销策略:

1、分步国际化的营销策略。

这是一种逐步到位的国际化营销策略,常常得到营销人员青睐。营销人员刚刚来到陌生的国外市场,他们只知道自己能生产什么产品,但对这些产品在国外市场的前景没有把握,甚至可能一无所知。随后,营销人员自己动手或请专家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比较确切地了解公司现有产品是否可以满足当地的需要。最后,营销人员将国外市场信息反馈给产品开发人员,以开发出能在国外市场赢得一席之地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国际化营销战略逐步得以实现。

2、一步到位的国际营销策略。

这是最受欢迎也是最有前景的营销策略。国际营销策略基于一步到位的营销思想,营销人员自始至终以一种整台的全球观点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它又对营销人员的责任心提出很高的要求。在这种策略下,营销人员努力发掘国外市场上与本公司生产能力相吻合的最新需求,对顾客的类型和行为模式也非常敏感。此外,营销人员还尽职尽责地做好市场细分。

3、“碰运气”的营销战略。

就目前跨国公司的实际运作情况而言,“碰运气”的战略使用得最频繁。与“碰运气”战略相比,分步国际化营销和一步到位的国际营销战略的风险都要小得多。但采用这两种策略经常会坐失良机而无法将产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值得注意的是,当跨国公司为全球市场开发产品时,起初往往都不是针对全球市场而是针对本国市场开发的,并且很多年里也一直只在国内销售。市场开拓者绝不盲目地将这些国内畅销产品推向国外市场。在此之前,他们做大量的调研与测试,并将产品加以调整。如贝利(bailey)公司生产的爱尔兰风味奶油、可口可乐以及麦当劳等绝大多数国际化品牌莫不如此。正是通过“碰运气”的战略促进了这些公司的品牌名称和产品的国际化。理论上似乎未见其妙的“碰运气”战略,实际上已被证明是最成功的国际营销策略;而理论上倍受赞誉的一步到位的国际营销战略实际上是最难实施的。

以英国来的食品消费情况为例。其在食品贸易上一直存在巨额赤字。估计在过去20年里,新型食品的消费额为45亿美元,这些新型食品的85%或是来自进口或是根据国外已有的产品生产。其中,一些是通过分步国际化战略和一步到位国际化战略打入英国市场。但大部分则是依靠“碰运气”的战略。诚然,在他们进入英国市场之前就已进行了大量调研和测试。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产品确立了在国内市场的相对地位,并且以“走一步看一步”的方式进人英国市场。

“碰运气”战略是将国内畅销产品销往国外市场,实现全球化营销的一条坎坷之路。这一看似不经意的战略已经形成了一批世界知名的进出口业务。又如,所有葡萄酒的出口业务与大部分啤酒和白兰地的出口业务就依靠该战略。世界最大的奶酪出口国荷兰,每年出口奶酪将近34万吨,而这些出口奶酪的口味几乎全部都当地化了。德国也建立了庞大的食品与饮料出口业务,向英国出口的新奇、高价、优质的食品,价值高达20亿美元,出口量在间增长了6倍。

事实上,跨国公司一旦选择某一营销战略,就将会用它来统驭产品市场开发的整个过程,所以市场开拓者们往往要对以上三种战略进行全面的考察与评价。

企业成长研究论文篇六

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也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是不断迅速发展,相应的现代企业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其基本特征和主要优点十分显着,这里就不做赘述。本文重点讲述企业财务管理这一方面。市场经济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影响,而企业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系统中又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若不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形势,必然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和运作,造成财务危机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要对市场经济进行完善和改革,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那么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必然有许多新变化,而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将财务与会计的职能进行了分离,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作为管理层面,那么企业财务管理在这一变化的背景下,有何进步又有何问题呢?其现状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相比传统财务管理,其涉及的方面更加广泛。首先,企业的生产、交换、分配、再生产这四个基本环节,都必定与财务管理活动相关,需有财务提供基本的支持,这是最普通的财务管理的作用,而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这一作用随着权责明确这一标准的落实,必将更加深入地影响企业的各项活动。其次,财务管理部门可以为企业从财务这一侧面反映出市场的相关信息,从而给企业提供科学决策的信息基础,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避免决策失误。最后,市场经济下,随着各个产业的发展与成熟,在各个产业里大都产生了产业集聚和产业分散现象,也就是说现代企业之间并不再只有简单机械的恶性竞争,反而分工合作、双赢共利的情况更加常见,也因此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也更多地涉及了企业外部的各种关系。这些财务工作所涉及的方面都与传统企业制度下简单的财务工作大有不同,财务涉及方面广泛化就意味着财务管理目标逐步多元化发展,这是企业财务工作的新变化,也是新的挑战和机遇。

第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相比于传统财务管理而言,其实质性含义其实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管理系统。具体说来就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可以通过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或者间接调节,对企业的投资、经营、分配等关键性活动都产生几乎是对企业生存发展决定性的巨大影响,这与传统企业制度下财务工作和企业管理相关性较低的状况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是企业财务管理在新背景下的一个必须重视的新变化,否则将不能发挥好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为企业的经营运作带来好的转变。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都要求企业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但现有财务机构设置却因财务人员素质低下严重妨碍着信息化、效率化理财,使企业财务管理效率低、成效小,于企业发展并无多大益处。传统企业财务机构由于企业管理者不重视财务管理而情况堪忧,不仅机构设置混乱,财务管理人员也大多不是严格按照招聘制度而来,却是企业管理者所谓的“自己人”,他们在传统企业制度下确实有值得信赖的地方,但是这些人大多理财观念滞后,理财知识欠缺,理财方法落后,严重妨碍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知识化的进程,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准。

第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产业结构优化,现代企业的知识资本在企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必将迅速上升,这是毋庸置疑的,发达国家现有的经济结构和企业资产结构便是明例。也就是说,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变得至关重要,随着知识资本逐渐成为企业资本形态的主要形式,现代企业制度就要求实施资本及其与无形资本组合的运营管理,才能适应经济形势,确保企业正常运营。而在传统企业财务管理中,较多的是仅涉及有形资产,这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无疑是新的挑战与难题。

第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背景下,企业经营环境虽然变得更加宽阔和自由,但也变得更加复杂多变,随之而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样化,企业财务管理须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格外关注,而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仅仅局限于对资金的管理,这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财务管理则要求从中走出来,运用一些现代财务管理的手段,帮助企业规避风险,迎接挑战,减少蒙受经济损失、出现财务危机甚至破产倒闭的可能。

企业财务管理的`变化与问题远不止以上所述,但以上却也着实为重点难点之所在。面对这些新变化与新问题,企业必须加快建立起有利于企业成长发展的财务管理机制和制度,也要顺应市场经济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和现代企业制度,这个过程中就必然存在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各个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本文接下来重点从企业人员、管理机制、核心环节以及技术层面进行研究探讨。

首先,从企业的人员入手。一方面,是企业管理者的观念和能力。有哲人说,要改变行动,就先改变思想。同样的,企业管理者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经营的极端重要性,然后要提高财务管理能力与水平。这样企业管理人员才不会受制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甚至受限于企业管理者本身管理能力而使企业的财务人才聘用和培训存在欠缺。另一方面,要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改变其传统观念。对财务人员进行长期有效的培训,让他们掌握新的技能,在工作过程中胜任日益变化的市场经济。因此,从财务人员的招聘、培训、管理到考核,都必须有高度的重视和科学的一套机制。这样才能使企业财务管理在财务人才和科学机制的协调护航下健康进行,更好地发挥财务管理对现代企业的作用。如此,企业管理者与财务人员,都关注财务管理,懂得财务管理,整个企业才能受益于财务管理,更好地发展壮大。

管理理论,也不再适应于现代企业制度,更不再适合于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和风险重重。因此树立风险意识,建立风险评估、风险预测与风险应对机制,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再次,从企业投资管理和收益分配环节重点改进。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投资管理必须更加谨慎和科学,才能使投资有效、高利,这就需要利用企业财务管理,来充分做好财务分析,以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促进企业投资有效性和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企业收益分配是企业经营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能否做好收益分配,形成良性循环,财务管理必须有所改进,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工资制。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管理必须在分配环节上有所改进,才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才能使企业投资有效,收益更多,同时分配合理,激发所有企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后,从技术层面进行改进。在科学的制度和高素质人员的基础上,积极运用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将原有的财务系统引入网络中,拓宽财务管理的空间,增强财务管理的时效性,这样才能提升财务管理的效能,使企业财务上升到一个新水平。一方面,企业财务管理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及时了解到市场的一切变动,为企业集资、投资提供实时、准确、全面的信息基础。另一方面,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活动来看,利用网络技术,也可创新其管理。管理层可以利用这些网络技术及网络信息制定适合公司发展的目标决策。以信息网络为依托可实现资源整合,将网络与财务相结合形成网络财务,并且开发网络财务软件,实行动态的、实时的财务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在技术方面的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建立企业财务管理内部网络,并实现与外部网络的有效链接,财务管理工作才能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制度与市场经济。

总结全文来看,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应该从新形势下的新变化和新问题入手,抓住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各个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的直接参与和间接调控作用,促进企业良性发展,继而推动整个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企业成长研究论文篇七

面临新世纪的到来与加入wto给我国经济带来的种种挑战,外贸企业同样面对机遇和挑战。财务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贸企业为了增强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式,向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而这些发展方向如何适应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的财务管理体制是一个重大不足,为了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浅析浅析了当前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供探讨。

1、财务管理理念不科学。财务管理着重于资金的筹集和运用,偏重于动态浅析浅析策略;公司会计管理着重于资金运动的记录,偏重于静态浅析浅析策略。而目前我国外贸企业会计员工甚至是企业管理者对财务管理认识和重视都不到位,没有把财务管理看成是企业的重中之重,没有把把财务管理工作摆在一个较高位置上,不少外贸企业员工和领导主要工作是记账和出纳,而财务管理应考虑的理财不足,如企业应收应付账款的管理、企业外汇风险的管理、融资管理、投资管理等无暇顾及,更不用说通过对财务的管理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3、资金分散,导致资金利润率降低。由于外贸集团内部各二级单位都设有财会机构,都开有银行帐户,都占用一定闲散资金,使原本有限的资金分散、沉淀和闲置,导致资金周转速度慢,资金利润率低。加上现行企业的财务部门只发挥了会计功能,而资金的投向、项目投资浅析浅析、融资及资金结构等不足都是各级经理在经营过程中顺带考虑的,特别是近年来承包制的实行,导致企业财务管理权利的旁落。在这种体制下,各部门各自为政,公司财务管理的许多政策都无法实施,财务管理只能是形式而已。此外,各二级单位都掌握一定数量的资金,而这些资金大都是由公司总部贷款获得。当贷款到期时,如难以在各二级单位及时调回会使公司总部财源枯竭,导致资金管理失控,影响公司信誉。

4、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风险大。外贸企业基本以进出口国际贸易为主,国家有一系列的管理政策、规范,财务与各个管理机构都有联系,财务管理的环节也就多了。许多公司只有出纳、记账员岗位责任制,没有财务管理制度,有的公司有制度但却是对接前的旧制度,公司无制度或有制度不执行的情况大量存在,制度的不健全加大了财务风险,比如报关、收汇、核销、退税、海运、保险以及中介佣金等等都需要财务的监督管理,而管理不好,将导致一系列不足。

1、树立科学的理财思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财务工作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模式,只强调了事后反映,忽视了事前预测和事中制约,这种比较僵化的处理不足方式,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具有中国待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已成为企业效益的源泉,就要求企业必须要有适应市场的能力。对会计人员来说,就必须确立先进的理财思想,增强参与意识与风险意识,树立大财务的观念,走出就“账”管“账”的思想误区,要充分利用财会信息全面性和权威性的优势,参与企业经营的管理和决策。牢固树立市场观念、效益观念、风险观念和法制观念,自觉地按照市场经济尤其是现代企业制度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从思想意识方面进行自我转轨与自我完善。

3、加强财会队伍建设。要发挥财务管理的核心作用,人是关键因素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应全面调动所有财会人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财务员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其管理和服务职能。首先,要求财务、会计人员具备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加强职业技能,提高业务水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变得更有效率和活力,会计信息的变换过程中,大量的计算、记录以及复杂的浅析浅析、预测工作,单靠会计人员的手脑来处理,不仅耗费大量人力,而且还易出错。因此,会计人员就必须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用电子计算机代替大量的人工工作,这样才能将现有的会计人员从繁琐的核算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把主要精力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其次,会计人员还应立足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掌提本企业的生产技术,力争把会计管理工作同生产经营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财会工作尽快向管理型转变,使自己成为复合型的财务人员。最后,加强职工继续教育工作,积极推行职工的职业培训机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帮助他们理解财务管理制度和熟练操作管理软件,有意识地向他们输灌财务管理对企业的作用,引导他们充分发挥管理软件的功能和作用,为企业提供重要的财务信息。

4、建立各种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使财务管理制度化。财务制度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并对公司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监督,严密财务手续,正确及时反映公司财务情况,并为公司的战略决策提供准确依据,因此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水平,就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外贸企业可依据有关规章制度,结合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制定涵盖各项经济业务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对不同种类的业务流程进行浅析浅析解剖,如按业务类别,分别自营进出口、代理进出口、进料加工出口、国内贸易等业务,在此基础上分别不同的结算方式、贸易国别、商品性质等情况,制订相应的业务操作规程和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在事前成本、合同审批制约的同时,做好对业务的事中监控,防止事前、事中、事后相背离,使企业财务管理秩序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王泉宗.如何加强中小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j].对外经贸财会.20xx(10)。

[2]华宜宣.关于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深思[j].现代管理科学.20xx(4)。

[3]房秀丽,高云.国有外贸企业如何适应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看法[j]。

[4]黄建文.浅谈外贸企业如何加强财务管理防范经营风险[j].企业管理.20xx(4)。

企业成长研究论文篇八

随着我国企业逐步融入全球经济舞台,参与到国际合作与竞争之中,我国企业便面临着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双重压力。而正是这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使得企业风险无处不在。然而从目前我国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上来看仍不容乐观。因此,从风险管理角度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分析与探讨,并建立切实可行的内不控制制度则尤为重要。以下笔者即结合个人多年从事财务工作的实践经验,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进行研究,提出几点个人建议,以供参考。

内部控制环境作为一个企业的基本基调,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也正因如此,可以说内部控制环境势与内部控制活动、风险管理方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纵观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不难看出,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过于紊乱,以至于整个公司在治理结构上权责不分明,内部控制组织形同虚设,管理理念与约束、监督、激励机制更是尚未形成系统化、规范化,其不具备可行性,仅仅只是提留在书面上,而这也严重的抑制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落,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2.企业在风险评估管理上发展水平缓慢。

风险评估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就是为企业即将要实现的目标进行相关的风险分析,实现对其的风险管理。也正因如此,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则尤为重要。然而纵观目前我国企业在风险评估工作上的成效,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企业普遍缺乏风险评估意识,且评估管理水平落后,即便是在金融、证券等风险管理小有成效的企业中,其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水平仍然较低,并缺乏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以至于当前风险管理工作仍局限在少数业务职能部门的具体活动之中,而不能将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管理系统之中,也就无法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与战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企业缺乏顺畅的信息沟通。

信息沟通是整个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框架与内在要素的重要连接体,其是企业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这不仅仅因为信息沟通对企业内部控制能否彻底贯彻、执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其还对企业的整个经营、战略目标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纵观目前我国企业在信息沟通上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绝大多数企业在信息沟通上普遍存在问题,信息沟通俨然已沦为信息传递工具,以至于许多企业因信息沟通问题而在内部控制上存在较大缺陷。如:许多与企业的有关信息被管理层控制,下级习惯于服从上级,普通员工对企业信息知之甚少,一切以管理层的要求为准,进而导致了企业员工不能充分改选其职责;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对彼此间的协调不够重视,部门间信息沟通缺失。

企业在内部控制的建设过程中,要不断的测试,不断的评价,才能够实现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进而最大限度的防范企业风险,应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变化。也正因如此,内部控制评价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早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然而,纵观现今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我们可以看出,对其的研究仍集中在内部控制鉴证方面,而忽视了内部审计评价。以至于企业在面对时下复杂、多变的组织结构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管理者无法从内部控制评价中提取有效的风险信息,进而无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做出效的调节、沟通与约束。与此同时,通过分析,我们也可以知道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真实的财务报告其本身就不是审计人员的责任,而应该是管理当局的责任,也正因如此单单凭借企业自身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管理当局对审计人员的评价给予支持与合理化建议。

通过大量实际数据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内部控制建立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第一,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因为只有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才能够使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到企业管理的各项工作之中,使每一项业务,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按照规章制度办理,从而通过法律法规的从旁引导,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与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第二,塑造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其不仅是一种无形力量,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因此,利用企业文化这一软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内部控制,势必能够克服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并成为高效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先决条件。尤其是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基于企业文化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其能够使企业与员工在共同的价值观下,达到最大程度的统一,进而在增强内部控制执行力度,并有效预防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第三,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一个相互制约的控制环境。要想进一步做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首先就应该建立一个独立的董事会,并确立其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因为,独立的董事会与公司内部董事相比,其与公司的利益关系相对较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抑制内部董事与管理层的舞弊行为。并且董事会在行使权力时,也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减少代理成本与风险的同时,也规范了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2.进一步加强企业的信息沟通。

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可以使企业高层及时掌握企业员工的劳动状况,提供正确、及时、全面的信息内容。同时,还能够提高企业各部门和企业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而这正是企业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因此,为了进一步做好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就必须要进一步加强企业的信息沟通。面信息化内部控制体系内,企业与客户、供应商和银行等,实现信息的实时沟通,各种信息置于统一的信息平台之上,财务数据将直接来源于业务数据,通过网络与供应商、客户和银行核对,供相关人员查询,可以及时发现差错、避免舞弊的产生,形成一个内部控制的网络,从而更好地防范风险。

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与风险管理的考核工作,不仅能够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机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改进,还能够使其得到更有效的执行。所以,设置专门机构,并制定科学的坚固与考核制度则尤为重要。同时,企业的各个部门也应该定期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进行自检,以确保内部控制可行性的同时,得以切实的贯彻与落实。而对违反企业内部控制流程的各项行为,企业应该给予严厉的处罚,以此为内部控制提供一个强有力的软约束力。

4.可适当采取内部审计外包服务。

内部审计外包服务是将企业的内部审计业务直接外包给有能力的内部控制中介机构。而因为这种中介机构与企业自身并没有太多的利益关系,也相对更为专业。所以,更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评价与监督工作,有利于企业风险的防范。尤其是无论在内部控制的建立上,还是在内部控制的健全上,其都是个系统工程,都要耗费大量的财力、人力。而外包给专业机构,不仅能够为企业节约大量的财力、人力,还能够节约大量的时间,所以采取内部审计外包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优势。但由于内部控制自身性质的原因,使其在执行中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密不可分。所以,在外包服务上,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情况,适当采取内部审计外包服务,对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进行辅助完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笔者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进行粗浅的探讨,也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企业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复杂性共同决定了企业系统的复杂性,也正因如此,要想做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则成为企业所有部门共同面临的一个综合性课题。尤其是时下全球化经济发展进程正在不断的加剧,企业风险更是无处不在。因此,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研究中,我们应该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分析,并运用先进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手段,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进而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为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企业成长研究论文篇九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经过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主导力量,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国有企业要改进自身的管理,特别是提升财务管理水平,这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中之重。

国有企业是国家的政府或地方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集团,它与一般的企业集团具有相似性,但它也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对企业战略目标能否实现起着决定作用,而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有独特的模式。

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是指子公司的一切财务决策权都集中到母公司,而子公司却不享有任何决策权,它只是母公司扩大业务的需要。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子公司是母公司的分支机构,整个公司都被母公司绝对地控制,母公司享有高度的决策权,并对子公司进行严格统一的控制和管理。实际中,子公司通常只享有一小部分决策权。

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高质量的融资决策,降低成本;可以让企业的战略目标最终得到实现,合理筹划纳税,减少管理费用。但它不方便母公司进行财务管理,缺乏灵活性,更不利于调动子公司的积极性。

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是与集权式管理模式相反的管理模式,它是将决策权分配给各个子公司,允许子公司享有相当的管理权,母公司则通过间接管理的方式对子公司进行财务管理的体制。在分权式的财务管理模式中,子公司与母公司是代理与被代理的关系,子公司拥有高度的财务权,鼓励子公司自主经营。

这种模式有益于企业制定经营战略,而且财务决策周期短、针对性强,可以充分调动子公司的积极性。但这种分权模式导致子公司拥有过高的自主经营权,不利于母公司行使财务管理权利。

相融式财务管理模式是对分权式管理模式和集权式管理模式的结合而形成的综合性财务管理模式。由于上述两个模式各有利弊,相融式财务管理模式是对二者的整合,吸取它们的优点,弥补两者的缺点。相融式财务管理模式是在分权的基础上对财务管理权进行适度的集权,分权与集权两方面并存的管理模式,与企业的组织结构比较符合。一方面,赋予子公司相应的自主经营权,自主决策,自负盈亏;另一方面,母公司对子公司又保留着最终的决策权和管理权。

虽然相融式财务管理模式集中了上述两种管理模式的优点,但它也难免存在缺点和不足,特别是在如何限制集权和分权的程度上,模糊不清,不容易判定。

我国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特别是在管理模式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笔者认为,国有企业应该重点在财务管理模式上进行新的突破和发展。

1、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必须注重成本低于效益的原则,如果成本高于效益,就应该放弃这种经营决策。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制定经营战略时,必须考虑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的考察,为国有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2、符合现代企业制度。

时代的发展是瞬息万变的,企业制定也是如此,与时俱进。现代企业制度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而出现的新兴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在制定企业制度时也应该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的精髓,符合时代特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

3、现实与长远相结合原则。

企业要获得持续长期的发展就必须从长远角度进行规划。国有企业在优化财务管理模式时,应该放眼全球,长远规划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经营战略,制定长期战略目标,了解国有企业的现状,现实与长远相结合,使国有企业在各个阶段的任务和目标都能够实现。

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是指将国有企业的所有财务信息集中起来,包括信息的集中、资源的集中和权力的集中,实行财务核算、决策和监督控制的'统一。

1、一体化的财务战略。

国有企业可以将企业氛围两个层次,首先是企业总部,特别是高层管理机关,股东会、监事会、董事会等等的设立和完善。第二层次是各个自主经营的企业,在遵循母公司总体战略的情况下,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的经营目标。

在建设管控体系时也应该制定中期、年度和长期企业计划,并一一落实到各个子公司,进行全面预算,综合生产管理报告,综合业绩评价,实行内部审计体系,实现高校管理。

2、完善业绩评价管理。

国有企业首先要建立全面预算体系,对企业内部的所有部门和单位进行全面的资源分配,实施预算管理,实现企业的最大价值。对企业以及子公司进行考核和业绩评价时,进行适当的约束和必要的激励机制,选定评价指标,确定标准分值、权重,设定指标的标准值,计算指标实际值等,经过一系列的详细步骤,准确地对企业进行业绩评价。

现代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国有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也应该实现财务的信息化。重视财务信息化建设,完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各个企业之间实现财务资源共享。利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快速处理各种财务数据,高效整合信息资源,联合所有的财务技术人员,搭建财务信息网络平台,实现财务信息集中管理。

4、加强财务团队建设。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是财务人员队伍,财务人员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识别能力和业务技能,加强财务团队建设,全面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素质。

[4]陈蓉.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与突破[j].上海国资,20xx,7。

企业成长研究论文篇十

中国的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企业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必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如决策管理风险、政策法规风险、制度缺失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从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实践来看,因内部控制失效而导致的企业危机时有发生。然而,在风险面前,企业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通过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来防范和化解风险,从传统的复核、牵制等财务管理手段发展到以企业经营活动为中心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为合理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而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系统、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内部控制是中小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提高抗风险力和市场竞争力,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分析中小企业内控体系存在的问题对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灵魂,没有有效的内部控制,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就无从谈起,当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不能有效执行的现象比较普遍,突出存在以下问题:

(一)组织架构不合理。

中小企业受规模条件限制,组织简单,人员配置上,往往一人身兼数职,分工不明确。另外,部门及岗位设置缺乏有效的牵制性,不能做到不相容职务分离,造成工作秩序混乱,权责不清,部门间缺少有效的协调和牵制,管理脱节,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

现阶段,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层过于重视企业的业绩和利润,风险意识淡薄,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内控意识不强,在做决策时带有很强的主观臆断和盲目性,认为个人对生产经营状况的直接观察和判断已足够,不需要建立内部控制,造成了企业重发展、轻控制的局面,而这往往使得企业缺乏风险应对及控制机制,管理出现漏洞,企业站在风口浪尖,一旦出现重大风险就容易陷入困境。

目前,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但是总体上仍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内部控制制度过于片面、零散,没有建立起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的、行之有效的体系;另外,大多数中小企业通常侧重事中和事后控制,对生产经营风险的事前预测和控制较少,内部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往往在爆发问题后,才采取措施补救,管理的滞后不仅使得企业损失既成事实,管理控制成本也相应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无法贯彻执行。

(四)缺乏有效的审计监督机制。

内部审计、监督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部分中小企业没有设立审计监督部门,或者虽然设立了审计监督部门,却没有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独立性的缺失,使企业的审计监督职能严重弱化,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亦不能对生产经营运行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价,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和有效性。

(一)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

中小企业应当从企业实际出发,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构建组织架构,注重管理层级、部门职能的科学划分,使得各部门的工作既协作又相互牵制,避免权力重叠和权力真空。合理的组织架构能够保证责任明确、授权适当,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管理层提高内控认识,更新管理理念。

内部控制强调以人为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各级管理层强化风险意识,用法律法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真正落实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带入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中,规范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将内部控制真正落到实处,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的防范和控制。

(三)设置科学的内部控制程序,持续完善内控体系。

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把握关键环节控制点,建立和持续完善系统、科学、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是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既要渗透到各项业务和具体操作流程,又要覆盖到各个部门和人员,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控制,不留管理漏洞。

二是内控流程的设计要遵循事前预防为主,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事前控制通过观察分析、收集信息、掌握规律、预测趋势,正确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事中控制着眼于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检查、监督,及时纠正偏差,以保证每项活动按照规定程序和目标进行。事后控制强调分析执行情况和结果,找出问题和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拟定纠正和防止再出现问题的措施。设置科学的内控程序,持续完善内控体系,把各项控制落到实处,才能有效防控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保证企业稳定持续的发展。

(四)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内部审计监督的控制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要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机构的建设,设置独立的审计监督部门,赋予审计监督人员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以经济效益审计为中心,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合理性、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全面监督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切实抓好整改,坚持年度审计和不定期专项审计相结合,保证审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

(五)建立、健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机制。

全面预算是企业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财务活动等未来情况进行预期并控制的管理行为及制度安排。在现代企业中,全面预算作为一种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编制与实施的预算管理模式,凭借其计划、协调、控制、激励、评价等综合管理功能,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控制,不仅可以降低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风险,提高企业防控风险的能力,还能提高企业内控管理的科学性,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全面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提升企业运行效率。全面预算管理不仅是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企业所有活动的价值体现,更是一种高效的内控管理方式,能使企业目标具体化,并能强化内部控制。

全面预算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是提高内部控制执行力的手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我国中小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以预算管理为龙头,强化内部控制,在企业内部推行有关管理、监督、制衡的制度和方法,对于企业的平稳运营起到积极作用,成为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有效工具和法宝。

通过企业各层级管理者的高度重视,通过全面预算与内部控制的有效结合,建立起一个相对稳定完善的管理架构,以此保障企业充分应用掌握的各项资源,促进精益化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

四、结语。

企业成长研究论文篇十一

1.企业与企业的员工。

企业是一个创造财富的经济实体,是利用各种有效资源来实现自身目标的主体。毫无疑问,有企业必然要有员工,没有员工的企业是不存在的,也没有存在的意义,因为只有“人”这一要素才是创造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企业的价值是由员工创造的。企业总是以能够及时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或服务)给顾客,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并从中获得利益的利器,但必须清楚的是,企业在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参与竞争的过程中,从市场信息的获取到产品(或服务)概念的形成、产品(或服务)的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经营活动过程,自始至终都必然有企业员工的参与,因此,如果没有满意的员工,也就不会有满意的顾客,这在以服务性质为主的行业更是如此,而如果企业没有满意的顾客,自然也就失去了市场从而失去竞争获胜的机会。就像营销学者罗森布拉斯和彼得在《顾客是第二位的》一文中所阐述的那样:企业要想真正使顾客满意,必须使企业的员工位于第一位,而不是企业的顾客。

作为企业的员工,首先它是以“自由人”存在的,作为资源它是具有创造性的关键资源——一种活的资源,它可以自由流动,可以被企业利用,也可以不被企业利用,其次它才是依附于企业的员工,作为企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员工依附于企业的目的是通过自身在企业中付出的努力,来获得员工所需要欲望的满足,同时,员工本身又具有社会性和复杂性,它的需求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的,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性质。

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企业是主导性的和组织性的,是利用和消耗资源的主体,企业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利用员工这一种活的资源,正因为人力资源是活的和有思想的资源,所以企业要利用它就必须首先考虑怎样使它获得满意,而员工是依附性的,通过依附于企业来实现自身需求的满足。因此,企业只有选择以内部顾客——员工为中心作为内部营销导向,把员工的个人需求和组织以市场为导向参与市场竞争的需求统一起来,经营好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内部关系,才能使员工和企业都能达到满意,取得双赢的结果,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战略目标。

2.影响企业与员工关系的几个方面。

2.1经济利益。

在这里,经济利益主要是讨论员工的工资问题。员工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付出努力后,最直接的、感受最强烈的回报体现就是所得到的工资,工资是满足员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多种需求的经济基础,也是最容易、最直观的可以进行相互比较的,因此工资是关系到员工对企业能否满意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首先企业应当付给员工足够和合理的工资,员工才有可能对企业感到满意,这样的工资当然肯定不能是最低的,但也不一定需要是最高的,高工资并不必定能使员工感到满意,因为给付的工资其中还包含有公平性的内容。

公平性有企业外部公平性和企业内部公平性两个方面。外部公平性考虑的不仅是要在同行业、地区中作比较,还包括其它不同行业的参考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同时由于人力资源流动通道畅通性的不断发展提高,以及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也应该考虑社会生活水平的高低因素,这些在有关“民工荒”的一些调查资料可以看出,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显示,工资待遇长期低水平徘徊,除去劳动力自身再生产的成本后所剩无几,有的甚至还不够,其次是物价上涨而名义工资却不变或涨幅不够,实际上生活水平却在下降,加上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理性考虑后造成了“民工荒”也就不足为奇了;另外,珠海市统计局的调查也显示,近年来服务业特别是新兴休闲娱乐业迅猛发展,无论从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和工资待遇等各方面衡量,更多年轻女性都愿意到新兴行业工作。内部公平性考虑的主要有工作岗位和绩效两个方面的因素,没有岗位的对比与考核评价就无所谓公平,也很难做到相对公平,因此对于工作岗位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应该对岗位做出工作分析,这样工作评价才有依据的基础,才能比较出不同岗位的相对价值,使在不同价值岗位工作的员工能得到不同的待遇,这样公平才有基础;有了工作评价,绩效的考评也才有真正的意义,才能使做出不同绩效的同一价值岗位的员工得到不同的待遇,这样内部公平性才能实现。

在这里,发展主要是讨论员工的发展问题。员工在努力工作的过程中,总是希望能得到的待遇越来越好,因为这样可以使更多的或新产生的需求得到满足。员工的这种愿望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方面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效益的提高,企业内部总体待遇提高了,员工的待遇也就随之提高;另一方面是除了努力工作外,自身能力能够得到发展提高,自身的就业和工作能力提高了,从而能在企业内部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或者到其它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样员工的待遇同样也可以得到提高。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员工更重视的是后者,因为通过自身能力的发展提高来使待遇得到提高,更具有自主性和保障性。通过学习是员工使自身的能力不断发展提高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员工在企业中是否能得到适当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时间,也就成了影响员工满意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员工需要一个不断发展的企业,企业同样也需要有能力且不断发展提高的员工,这是使双方都能受益的一种局面。但目前有很多企业在关于员工的发展方面考虑得很少,主要是担心一旦开发培训员工使其能力得到提高后,员工很可能就会辞职“另谋高就”,造成企业开发人才成本上升的结果,从而也使人力资源管理的综合成本上升,是不值得的,所以也就不主张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时间,而是以同样的想法去获取别培养出来的人才。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和无用的,恰恰相反,这样最终不但不能获取人才还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无形的损失,因为这样的企业对人才并不具有吸引力,即使能从外部获取人才,在企业同样也得不到学习和提高,结果人才会再次选择离开,使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同样上升,不仅如此,由此还会影响到企业内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内部员工也由于没有学习机会和时间,能力上得不到提高使内心产生压力从而产生对企业的不满意,也可能做出辞职的选择。出现这种结果对企业和员工来说其实都是一种损失。

企业需要发展,员工也需要发展,企业应当更多的考虑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时间,应当充分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管理,更多的考虑提高对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员工在自身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同样更好地为企业创造财富,使企业发展的.同时,员工也得到其所期望的发展,这样员工为企业服务的同时感到满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形成,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3社会方面。

在这里,社会方面主要是讨论社会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的问题,每一个员工的价值观都包含有社会性的和个性的两个相互影响的部分。社会价值观是由社会上个体价值观的普遍性抽象构成的,社会价值观是个体价值观的一部分,但社会价值观导向反过来也是影响员工个体价值观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从而影响员工社会化需求的内容及其变化。社会价值观具有地区性和民族性的特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内容,企业应当根据不同地区和民族特点给予足够的重视。个体价值观包含有社会价值观,但又有独立于社会价值观的部分,个体价值观影响员工个性化的需求内容及其变化,这也是企业应当对员工个体价值观引起重视的更为具体的内容。因此,企业应当结合社会价值观与员工的个体价值观的不同内容,以求满足员工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来促使员工的满意。

价值观是文化的一种反映,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不同的价值观。目前,社会存在文化的多元性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趋势和要求,文化本身并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都有其优势与不足,只有尊重多种文化并存,才能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都能感到满意。因此,企业应当充分整合和利用不同文化的优势,形成具有优势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借助这种良好的企业文化反过来影响员工的个体价值观,从而为企业创造一种团结、融洽、上进和具有共性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这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又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也是最终为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出重要的支持。

3.沟通。

沟通是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营销的多种工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因此,有必要在这里单独提出来做些简要的说明。沟通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群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和行为语言等方式,进行交流信息、获取信息、解释信息、共享信息的活动(廖泉文,,pp216)。沟通具有解释性、说服性与引导性的功能,有效的沟通是使沟通双方之间在进行沟通磨合之后,相互之间产生理解与信任,愿意为共同的目的或目标而共同承担责任并为之做出努力。

在企业与其员工双方之间,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沟通就显得更为重要,如果沟通不畅,一方面即使企业做出员工所期望的,或者能满足员工新的期望的工作,也不一定就能使员工感到满意,因为员工不理解或不知道企业所做的工作到底是为什么,另一方面即使企业有意为使员工获得满意做出更多的工作,但所做的也不一定能是员工所期望的,因为企业并不一定确切知道,或者并没有把握好员工所期望获得的满足是什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借助沟通这一重要的工具。

为了解决沟通不通畅的需要,这不仅是员工的需要,也是企业做好内部营销的需要,因此,企业应当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沟通具有双向性,企业要建立双向的沟能渠道,即要有上行的沟通渠道,也要有下行的沟通渠道,这是有效沟通的前提,也才能解决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才能统一并共享双方的信息,使企业与员工都能更透彻的互相了解,沟通的目的才能达到。

结语。

本文通过现今所发生的“民工荒”现象,笔者认为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并获取利益,首先必须选择正确的内部营销导向,也就是以内部顾客——员工为中心,关注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然后企业才能依靠满意员工的努力工作,实现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及时提供给市场以顾客满意的产品,使顾客满意从而占领市场并从中获利,以实现企业的目标。进一步通过对企业与其员工之间在员工工资、发展问题和价值观等三个方面中相互之间关系的讨论,说明企业要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寻求并建立良好的、互动的关系,从而利用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活资源,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就必须选择以员工为中心作为企业内部营销的导向,并借助重要的营销工具——沟通来实现。

企业成长研究论文篇十二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为民营企业提供了良好大环境,使得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国有大型企业虽是我国经济支柱,但民营企业的破竹发展之势使其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创造市场活力的重要力量。据工商联报告显示,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人口达90%,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超过60%,可见民营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之大。民营企业随着发展开始不断寻求更为长远的目标。从以往的家族式管理治理模式为主到现在逐渐融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扩张,其发展中诸多问题开始显现,如用人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不健全等,使得诸多民营企业因此陨落且普遍寿命较短。国美控制权之争案例正是民营企业在逐渐融合现代企业制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典型案例,其反映出民营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对的家族民营企业的原始风险以及创始人与经理人的控制权之争风险,为其他众多企业的转型改革敲醒了警钟,更加表明完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对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实际上,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是密切联系的,完善的治理结构作为健全的内控机制的基础,是推动内控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完善的内控也是健全的公司治理的重要举措和环节。因此,基于公司治理视角来研究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是民营企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长远目标的关键。

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耦合关系。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的董事会以及管理层等通过执行具有控制职能的程序来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的效率效果等;公司治理是指企业董事会、监事会、所有者等重要关系之间的处理权责划分的一个制度安排。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有效耦合是民营企业能够有效应对转型期风险,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从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耦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念的同源性—委托代理理论。

内部控制的本质就是基于企业的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是经营者接受所有者的委托,为了达到增强企业经营的效率效果、保证相关信息的真实公允等目的,即通过经营者的行为来满足委托人所期望的利益最大化,而开展的内控工作和采取的诸多管理活动等。而公司治理更是基于企业两权分离导致的问题所采取的有关制度安排,合理安排企业的重要利益关系之间的权责利关系。所以,如何基于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委托代理理论这一同源性理念来实现企业内控与公司治理的相互互动和耦合,事关企业的可持续长远发展。

2.功能交叉性和重叠性。

首先从控制主体层面来看,公司治理链条重要节点包括总经理、董事会和股东;内部控制链条重要节点包括总经理、董事会、执行岗位和职能经理。可见,总经理和董事会是两者控制主体的共同部分。其次,激励与控制是内控与公司治理的共同基本控制方式。再者,从目标层面来看,两者虽然具体目标存在一定差异性,但根本目标是相同的,都是最终服务于企业的目标,都是为了追求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资产的安全完整等。

3.平台载体的统一性。

健全完善的信息系统是企业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得以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对于企业的内控来说,是否具有完善的信息沟通系统,决定了内控运行的效果。反过来,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就是合理保证企业信息的真实完整。对于公司治理来说,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与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也是互相促进互相支持的。一个完善健全的管理信息系统需要企业每一个员工的共同努力,各尽其责,充分认知内部控制机制对于不同岗位职员的不同角色要求,认真承担起其角色应担负的职责。同时,不仅仅是要做到企业信息的及时下达,同时还要注重信息的准确上传以及企业内外的畅通沟通和传达。

三、民营企业公司治理中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股权配置不合理。

我国的民营企业多是由以前的家族式企业发展过来的,民营企业在成立初期往往面对融资难等问题,所以多是通过家庭内部成员来筹集资金,应对民营企业成立初期的诸多风险。同时家族治理既能够降低企业资源成本又能够迅速建立共同利益目标,种种优势使得家族模式成为许多民营企业初期成立时的共同选择,并且一直影响到民营企业后续的长远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企业所有者占有资本占到独资、合伙和公司这几种形式的民营企业公司资本的76%左右,股权高度集中是民营企业的突出现状。

2.内部人控制风险突出。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人主体日益多元化,内部人控制风险越发突出。表现为对中小股东利益的吞噬、侵害所有者权益等行为。在民营企业的经营决策中,获取信息占优势的一方则能够更大程度上获取决策权,内部人控制则使得中小股东的利益被损害,更难以获得决策权。这种大股东权益最大化既不利于企业的转型改革,更不利于民营企业融合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内部监督不到位,缺乏激励约束机。

制监事会是监督企业董事会及经理的重要部门,我国民营企业许多监事会选聘机制的流于形式使得其不能充分行使其监督职能。同时,缺乏专门的内审机构和人员也导致内部监督的不到位。对于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到位,没有采取很好的绩效考核以及奖金制度等一系列的激励和约束措施,使得民营企业在引入代理人之后,出现了代理人虚报信息等行为出现,不利于企业经营业绩的增长。

4.人事管理不科学。

民营企业的用人机制存在严重的任人唯亲现象,人事管理不科学。我国民营企业经理人市场的不完善性,而且存在代理人道德风险等问题,使得我国多由家族治理模式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的创始人不愿意聘请外部管理人员来管理企业,所以多是任人唯亲,使得企业用人机制不科学,难以吸取众多的外部优秀人才,集思广益,共同促进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对于民营企业一些重要岗位的重要职责更是家族内成员担任,重要决策也多是这些家族企业人员控制。

四、基于公司治理视角完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对策。

1.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合理平衡内部人利益。

首先要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通过制定相关市场法规,建立具有竞争性的完善经理人市场来增强由家族治理模式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对执业经理人的信任度。同时要优化股权结构,完善人事管理机制,善于引进外来优秀人才为企业所用,而不是任人唯亲。再者,通过建立配套的人才考核评估体系来加强对经理人及相关人员的激励和约束,以企业利益为己任,增强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

2.健全监督检查制度。

监事会作为监督企业董事和经理层的专门监督部门要充分行使其监督职责。首先,要加强对监事会成员的日常培训和学习,让每个成员充分认知自身职责所在,同时在培训和学习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休养,增强工作能力。其次,通过监事会的定期汇报工作来督促监事会职责的行使。再者,可以增设内审部门和人员以及利用外部的会计师事务所等外审部门来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监督。通过设立专门的委员会来监督董事会相关决策是否科学民主,以及经营层是否将正常落实到位。健全的监督检查制度是实现民营企业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保障。

3.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提高一个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活力,从而增强企业业绩实现长远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对于公司治理还是内部控制来说,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都是及其重要的。一方面可以采取有效的业绩评价机制,通过及时的跟踪记录来对人员工作进行评分,根据评分进行相应的奖励或处罚,既让优秀员工起到模范作用,又对犯错人员进行警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将整个企业目标进行层层划分,分成若干小目标并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身上,让每一位员工都切实感受到自身参与到企业目标制定和实现的过程中,从而激发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增强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

4.完善内部控制。

首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氛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企业文化是一种强有力的软实力,更是一种无形的企业管理制度,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和落实。内部控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或者个别高管层就能执行的,需要企业每一个员工的切实参与。企业可以通过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以及培训学习等,来增强员工对内控的认知和关注度,以及自我责任意识,促进企业在内部控制运行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从而实现企业内控目标和增强经营的效率效果。其次要促进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的高效融合,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等平台,以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等为载体,来保障内部控制运行的效率和效果。同时通过这种高效结合来增强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便于企业准确把握风险点,积极采取措施予以应对,实现内部控制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博.浅谈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中国总会计师,:66.

[2]刘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相互关系研究[j].财会通讯,:72.

[3]李维安,戴文涛.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关系框架—基于战略管理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30.

企业成长研究论文篇十三

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百度百科),是企业的基础和核心管理之一。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内企业的财务管理一直延续着传统的核算型管理模式,具有记录与反映的特点:通过对企业原始经济业务发生的基础性记录方式,向经营者及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信息资料,往往以事后的核算与监督为常见。由于管理体制和水平制约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参差不齐,整体水平相对较低。

随着市场之手在资源配置中的调控日臻娴熟,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往停留在简单记账和核算层面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已经无法满足管理者的要求,财务管理如何满足企业不断增长的对财务信息和决策支持的需要,是每个会计从业人员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以上种种,导致了从核算型财务管理向决策型财务管理转型的困难,阻碍了决策型财务管理的发展与应用。

与传统的财务管理不同,决策型财务管理是在传统财务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加工、分析、总结等过程来综合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发现在经营过程中潜在的问题,从而为经营者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它是企业管理发展和信息化发展下的必然结果。决策型财务管理在企业加强有效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提高应变能力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决策型财冬管理转变的必要性。

会计的本质是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通过一系列的专门方法来反映与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管理工作。因此,核算是会计的基础职能,通过核算,提供满足质量要求,即可比性、真实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和有用性的会计信息。但核算不是会计的最终目的,因为单纯的核算不会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简单的核算也没有完全展现出会计的管理职能。

而企业,在政府‘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决心下,在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经营压力下,对具有通用商业语言功能的会计,必然寄予期望,期望运用准确、专业的会计信息,评价经营业绩、使经营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期望它作为企业打造快速灵活的反应能力的支撑,帮助管理者应对复杂的、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核算型财务管理完成过去经济活动的核算,而决策型财务管理完成经济活动的控制与预测、决策,为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好的信息资料来源,因此决策型财务管理是适应新经济形式下的环境变化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会计为企业真正创造价值、推动企业经营管理迈上新台阶的有效途径。

(二)决策型财冬管理转变的可行性。

企业管理注定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方面,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做到科学化、精细化,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又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手段。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推进,龙其是自3014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及《工商行政管理行政处罚信息公示暂行规定;》《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办法分》,《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管理暂行办法分等工商管理配套政策》,构建了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体系,辅以完善的信用约束机制,打造社会共治格局,促进了企业正向发展的需求。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要求,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环节对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了全面规范,为会计核算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奠定了良好基础。

企业会计准则的持续梳理与完善,特别是3014年新发布及修订的会计准则,使会计准则体系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持续趋同,保持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hiifrs)的持续等效,将自准则实施以来陆续发布的解释、年报通知、复函、司便函等散落的内容吸纳整合并予以完善,解决了实务中新出现的问题,适应企业变化了的实务需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云计算等手段的运用,把财务人员从日常核算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提高了核算管理的准确性和效率,为决策型财务管理提供了实施的工具和平台。综上所述,由传统的核算型财务管理向决策型财务管理的转变完全具备着可行性。

企业决策型财务管理的构建,是一种管理思想,更是一个强调沟通、强调发展的过程。

(一)提升财冬人员的意识和综合素质。

在决策型财务管理构建中,实施者,也就是企业财务人员是最重要的因素。对其管理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持续提升,可以说是关键。要让企业财务人员清醒地认识至」,企业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其提高财务管理意识,采取措施谋求解决的方法,应对机遇与挑战。决策型财务管理,是其发挥专业能力,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也是真正体现财务人员价值的的途径。要有主动转型的意愿,作为财务管理人员,不了解发展趋势,不能和企业,和社会一同进步,最终会被取代、被淘汰。当然,决策型财务管理的构建不会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毗而就,这其中,要有不畏困难的坚持,才能有所收获。

决策型财务管理的构建,也有赖于企业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专业素养的培养。专业判断的哈当吐有赖于专业经验的积累,积累的重要途径是善于学习。会计准则的更新、经营活动的理解、法规制度的熟悉、全局视角的培养、流程能力的塑造、经济趋势的把握、逻辑思维的锻炼……无不需要用心和关注,无不需要保持学习的心态...是职业道德的教育,它既是一种行为要求,也是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素质的重要方面,也是财务人在企业安身立命的凭借。

(二)夯实东础工作,提供有效信息。

决策型财务管理的基础是准确、有效的财务信息,而有效信息的提供,基础工作是关键。财务核算工作具有重复性,重复的工作标准化,标准的工作流程化,对核算业务统一化和标准化运作,是基础工作质量保证的需要。所谓统一化和标准化是指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要求,对业务事项从填制凭证、审核凭证到登记账薄,最后完成报表的编制和评价分析的活动中,通过制定统一的操作标准、工作流程,减少因决策判断上的失误以及其他人为因素带来的会计处理差错与损失。

实现核算统一化和标准化流程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标准操作手册的建立。标准操作手册是对常见核算业务的会计处理,从原始凭证填制、规范化审核、记账到报表数据的分析管理,全过程体系化规范,是会计人员完成日常核算工作的参考文件,是结合企业实际业务,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的具体诊释。它让日常核算工作有据可依,所依之据统一、规范,保障了工作的准确和效率。同时,标准操作手册虽固化,但不能僵化当要求和流程变化时,需要持续改进和完善,真正起到规范作用一a之,基础工作是决策型财务管理的基础,只有在其扎实有效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的质量符合管理的需要,财务管理才能真正参与企业的经营,才有决策管理的意义。

(三)强化财冬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决策型财务管理构建的需要,其实现首先体现在职能设计上,要遵循职权清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分离原则也就是要求会计业务的经办人员与审批人员的职务、职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职能的科学设计既要避免交叉,又要防止缺失,它是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舞弊风险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落到实处的有效保证,也是保障财务数据真实完整的必要条件。同时,建立轮岗制度,每个岗位有a,b角,避免因个人原因导致业务不能正常办理的情况出现,同时可以防范舞弊风险。建立适合有效的组织和职能结构,才能支撑财务管理和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其次,科学有效的流程设计,包括确定各项业务活动的工作流程、各个流程之间的时间逻辑顺序、各节点的衔接、职责划分,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对完整信息链进行切实可行的流程管理,是实现则务管理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最后,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也就是必要的监督机制是财务管理科学性、有效性的保障。制度建设是实施财务管理的手段和保证,在制度建设中,制度的制定并不难,难的是对制度始终如一的贯彻执行。而执行和落实的关键就是检查和考核,否则制度就只是没有任何管理作用的,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文字而已。没有检查的制度是不会被关注的,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也需要体系化、常态化,并与绩效和奖惩挂钩。

(四)有效运用信息化手段。

会计工作的本质是收集信息、整理加工信息、报送信息的过程,工作繁琐,工作量较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通过计算机实现数据信息的储存、整理、加工、传递与分析,流程的事情信息化,大大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准确性和效率。信息化手段的优势在于,一方面,随着工作量的增大,人工操作在数据计算中难免出错,而计算机不会,它的准确性不会随工作量增大的压力而下降。另一方面,被计算机解放了的人力,可以更关注创造性的工作,如风险的控制、流程的优化、决策的参与。

企业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实现了各环节信息无障碍交流与衔接,实现了数据的共享。财务不再需要自己生成数据,可以直接对销售、采购、仓储等环节的相关数据进行编辑和使用,保障了数据的唯一、一贯性,消除了信息孤岛。而且,单纯靠人来实施的管理监督不能满足财务管理刚性的要求。财务管理的思路和要求如果贯穿于信息系统中,就能借助于信息化不折不扣地、没有遗漏地传达、实现和监控,比口头的宣讲、书面的制度都更具刚性。借助于信息系统,财务管理触角也可以延伸到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将事后监督转变为过程监控、事前沟通。

近年来,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集团化财务共享得以实现,专业化的、统一的、集中的会计处理,使财务人员得以从繁杂的日常核算中解脱,致力于决策型财务管理的实施。新的技术,诸如云计算十既念的提出和运用,将大大简化用户终端的功能,转移诸多复杂的计算与处理过程到终端背后的‘云”上去完成。实现随需随用的同时,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都将呈几何级数扩大,可以为企业提供高效、安全、可扩展的网络技术支持,这都为决策型财务管理实施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因此,借力信息化手段并有效运用,是构建决策型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

(五)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质量。

信息是财务核算的产品,会计是一种信息系统,它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着准确、及时、有效、全面的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质量,是运用会计信息为企业未来决策服务、构建决策型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提高会计信息对经营分析的价值、对管理决策的价值,就是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质量的意义所在。

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质量,要关注会计信息的时效性:时效性越强的信息对决策的参考意义越大;要关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相关性是相对的,通用的会计信息需要结合使用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再加工;要关注会计信息涵盖的范围:范围越宽,内容越丰富,越有价值。

四、结束语。

决策型财务管理,以核算型财务管理为基础,完成核算型财务管理的升华,更加注重对企业内部信息使用者的支持,两者相辅相成,实现企业财务信息提供与运用的统一,把数据从‘存”向‘用”转变,共同达成财务管理的完整使命。但是,企业的决策型财务管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简单工作,基本的方法和思路不难,难的是实践中的实施和坚持。决策型财务管理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财务价值的体现,其构建研究需要企业财务人的思考和实践,也将由此拓展财务人的职业生涯空间。也就是说,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是决策型财务管理得以实现的关键,而决策型财务管理的实施,也是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值得我们为之不懈努力。

企业成长研究论文篇十四

总的来看,企业的税务风险具有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一是具有主观性特征,主要是指纳税人和税务部门都存在着主观性,对税收业务存在不同的认识。同时不同的税务机构对不同的税务政策也存在着理解不同的主观性特征。这都会因为纳税人和征税人缺乏沟通无法形成统一见解而增加企业的税务风险。二是具有必然性的特征,是指企业进行生产的最终目的是取得税后净利润的最大值,这从客观上与我国税收的强制性形成矛盾,企业为了追求税务风险的最小成本而造成与税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致使企业难以有效地规避税务风险,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潜在的持续性影响。三是具有预先性的特征,主要是指,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或者税务信息核对时就已经知道税务风险已经存在企业应该实际缴纳的各项税务费用之前的一些相关行为中。也就是说企业的税务风险是在企业需要履行的责任之前产生的。因此企业的税务风险具有预先性特征。

1.企业纳税人员素质偏低。

国家对税收采取强制性措施,是因为税收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国家税收的前提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良好的财政政策可以促进国家的各项事业有序发展,而企业税务则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但现今却存在着一些企业对税收认识不足,税务人员素质偏低的现象,主要是指一些纳税人员虽然有的并没有偷税漏税的心理导向,却因为对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认识不足和把握不准确或者主观上没有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去运行而导致企业偷税漏税的行为产生,最终可能导致企业面临刑事惩罚的危险,从而潜在地增加了企业的税务风险成本。另一种是企业的纳税人为了个人利益降低税务成本,而从心理上就存在偷税漏税的想法并且善于钻法律的漏洞,存在侥幸心理,最终产生偷税漏税的行为。

2.对税务风险的应对重视不足。

对企业税务风险的应对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企业自身存在问题,没有一个健全的税务管理制约机制,导致税务风险发生时,不能够及时地进行补救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的税务风险成本。另一个方面是指税务机关对企业的税收管理重视不足的现象,现今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对于中小型的企业而言,其税收贡献较小,不能像大企业那样受到多方的制约和监督,并且对中小型企业的税务控制需要各区、县的税务机关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及精力和时间,导致一些区、县的税务机关对企业的税收控制力度不强。现今在区、县税务机关普遍存在着抓住大的税源可以明显见成效,而抓中小型企业的小税费时费力从而监管不到位的现象。

可以有效减少企业税务风险成本的措施就是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加强对税务管理的有效控制。现在的一些中小型企业普遍没有建立起有针对性的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并且缺乏专业的税务管理人员,导致企业不能从源头上对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另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由于企业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容易导致企业对税收情报的收集不全的现象,税收的信息情报可以有效展示国家在税收方面的相关税收政策,如果企业不能进行及时掌握则很容易造成企业的相关财务管理人员不能有效地将国家政策与税务管理进行挂钩,造成企业不能用好国家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而缴纳不必要的税务资金,最终给企业的整体利益造成损失。

1.构建税务管理规范机制。

加强企业的税务风险防范需要企业建立健全税务管理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应对过程和方法。首先需要建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企业税务风险的框架建立的核心是对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总体过程,实质上是对企业的内部的整体税务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框架的建立可以有效地保证税务风险的应急方案得到正确的执行。具体的内容有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的反映策略等。再者要制定一整套的企业风险防范策略,建立税务风险防范委员会,聘请专业的税务管理人员进行企业的税务管理,可以对企业的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并提出相应的具体应对措施。健全相关的税务管理体制,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内外部产生税务风险的危险,从而有效减少企业的税务风险成本。

2.提高企业纳税人员的综合素质。

有效提高企业涉税人员的整体素质是进行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的基础,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来进一步加强企业涉税人员的整体素质。具体的方法是:首先企业应该开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应用和国家税收政策转变的专题报告或讲座,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纳税人员对税收政策的掌握水平,也能从整体上加强涉税人员按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规范开展工作的能力,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再者企业还应该加强对相关税务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也能从整体上把握企业所生产的相关产品产生的税务情况,还能及时的了解国家在税收政策上的调整,有效加强企业的综合税务风险防范策略。对专业的税务管理人员给予重用,让他们成为企业防范税务风险的中坚力量,从而有效减少企业的税务风险成本。

3.认识企业税务风险危机应对的重要性。

我国的税收管理改革正在不断推进,未来各地的税务机关必然被各省局进行集中的统一管理,因此对于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也将成为企业需要不断重视的基础环节,而如何加强企业的危机处理是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在风险危机爆发后企业应该从多方面去有效处理危机,具体来说:在风险危机前期管理中,企业应该从思想、态度、相关体制、物资等方面做好应对准备,制定风险防范的前期应对方案,建立风险危机的防范警报系统。在风险发生中时,要求企业对风险发生作出综合、细致的分析,对风险发生有一个真实的了解,然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有效处理税务风险,将风险的危害降低到最小化。在风险发生后,企业要针对风险的形成和处理做一个细致的总结,充分认识危机产生的原因,以便弥补今后再次发生税务风险的不足。

4.企业要进行定期纳税检查。

企业进行定期的健康纳税检查可以有效地保证企业实现健康纳税,也有利于税务管理机关的征税安全,可以进一步实现企业的纳税风险最小化。具体做法是企业应该定期的进行一定的税务检查,这样可以及时的发现企业在税务管理上出现的问题。以便在发现问题之后可以及时的进行纠正,也可以聘请相关方面的专业税务审计师对其进行税务审查,可以从源头上消除企业的税务风险。

总之,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不仅涉及范围广、理念新,还需要运用多种学科进行整体的分析和把握。目前来看,在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这一领域,学术界的相关探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更是百家争鸣,日新月异,没有一个完整的定论。需要相关人士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从整体上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中税务风险成本进行探索,通过不断的研究找出企业税务风险的成因以及在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到企业税务管理的实践中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