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感动中国十大获奖人物叶连平事迹材料心得范文如何写(优秀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0:35:20 页码:10
感动中国十大获奖人物叶连平事迹材料心得范文如何写(优秀10篇)
2023-11-18 20:35:20    小编:ZTFB

总结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借鉴他人的经验与教训,避免犯相同的错误。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对于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下面是一些总结的范例,希望能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

感动中国十大获奖人物叶连平事迹材料心得范文如何写篇一

叶连平,男,汉族,1928年9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退休教师。

叶连平退休不退志,投身贫瘠乡村教育事业,自掏腰包创办“留守儿童之家”,20年来免费给千余名留守儿童做英语辅导,花光30余万元积蓄。年逾九旬的他被誉为余热生辉的“乡村烛光”。

他重教书,更重育人。,叶连平拿出2.1万元积蓄,连同当地政府和社会捐赠,成立叶连平奖学基金,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

他生活极尽简朴,节衣缩食,却为留守孩子教育倾其所有。叶连平至今仍住着30多年前的老平房,没有一件值钱东西。为了省钱他不惜骑行7公里到镇上买菜,至今还穿着60年前的补丁棉衣。“我希望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站好最后一班岗……”叶连平用一生诠释了“初心”和“师德”的千斤重义。叶连平先后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等殊荣。

感动中国十大获奖人物叶连平事迹材料心得范文如何写篇二

“叶连平老师不求功利、无私奉献,用20余年的坚守诠释了真正的‘爱的教育’。”9月10日上午,省模范教师、和县第一中学教师吴光华说,叶连平老师退而不休,坚守初心、矢志不渝,时刻牢记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党尽职,为民奉献,他的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学习。

“每一次学习,心灵都受到极大震撼,叶连平老师无私奉献,兢兢业业,心系群众、艰苦朴素的作风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吴光华表示,叶连平老师的先进事迹对他本人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他要以叶连平同志为榜样,认真学习叶连平助人为乐精神,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时刻以叶连平精神来激励自己,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做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不忘初心,立德树人,努力成为爱岗敬业的典范。

吴光华表示,在日常教学中,他要积极投身教育创新实践,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学生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学生爱戴、人民满意的教师;要在教师群体中不断宣传叶连平事迹,自己努力在做好青年教师榜样的同时,做好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在思想境界、心理素质、学科素养、师能水平、科研能力、改革与创新等方面全面进步。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吴光华表示,“这是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的一段话,我想在教师节之际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勉!”

感动中国十大获奖人物叶连平事迹材料心得范文如何写篇三

整齐有力的粉笔字。

但你可能想象不到。

这拿着小小粉笔头的手。

是一双九旬老人的手。

今年已经92岁了。

他正在为第二天的英语课准备板书。

这样的生活。

他已经坚持了。

蜡烛光很亮,能照亮的地方也很大。我能照亮的地方很有限,充其量也就是一只闪烁微光的萤火虫。我现在最缺的是时间,我要跟时间赛跑。

——叶连平。

暑期伊始。

在安徽省和县乌江镇卜陈村。

“留守未成年人之家”

92岁的退休教师叶连平。

又开始了暑假的忙碌。

每天。

叶连平上午讲课三个小时。

下午讲课两个小时。

除了上课。

叶连平还要给孩子们打印教材。

批改、点评作业。

日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孩子们充满期待的眼神。

大概是叶老师选择坚持站在讲台上。

最大的动力吧!

原本是老师的叶连平决定创办。

“留守未成年人之家”

为孩子们免费补习英语。

叶老师生活的卜陈村。

位于和县乌江镇中东部。

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工作。

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

家长普遍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

一天的工作结束。

叶老师走出“留守未成年人之家”

叶老师辛苦啦!

叶老师膝下无儿无女。

和老伴过着清贫的生活。

至今还住在30多年前盖的平房里。

尽管如此。

在叶连平家吃住的孩子一直没有间断。

有的学生离家比较远。

来回上下学不方便。

叶连平就让这些孩子住在自己家里。

包吃包住,不求回报。

19年来。

叶连平帮助过的孩子超过1000名!!

收到学生送给自己的折纸。

叶老师笑得和孩子一般可爱。

一般烂漫。

“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的墙上。

除了琳琅满目的锦旗和奖状。

还写着一句话格外引人注目。

那就是。

“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

感动中国十大获奖人物叶连平事迹材料心得范文如何写篇四

“共产党员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啊!”叶连平说。

叶连平拿出2.1万元退休金连同乌江镇政府和社会捐赠成立了叶连平奖学基金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和资助家庭贫困的孩子。

基金成立8年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他又陆续投入5万元。至今共发放了10万多元,奖励资助了142名留守儿童。

每年叶连平还要自掏腰包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夏令营活动,带领孩子们参观学习。安徽省科技馆、安徽博物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让学生亲眼看看,比上课讲多少遍印象都要深刻!”“老师的工作,绝不止在三尺讲台上。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最主要的!”叶连平说,走出去教育,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科学文化素养,还孕育了孩子们的家国情怀。

每年暑假,叶连平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吸引了从省内外来的大学生支教团,他们在此开展暑期课外辅导活动,将七彩课堂搬进了“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丰富了孩子们的暑假生活,叶连平也自始至终全力为大学生支教团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为了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叶连平省吃俭用。前两年,他出行全靠自行车,每次都要骑车到离家7公里外的镇上买菜,因为那里的菜便宜。到南京给孩子们买学习资料,他就把自行车骑到好几公里外的公交车站,再乘大巴赶往目的地。之所以这样做全都是为了节约开支,把省下的钱用在孩子们身上。

叶连平至今仍住在30多年前的老平房里,室内摆设陈旧,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穿着也极其朴素,至今仍穿着破旧的衬衣和带有补丁的裤子。

感动中国十大获奖人物叶连平事迹材料心得范文如何写篇五

抗日战争胜利后,叶连平在南京美国大使馆当勤杂工。在这期间,他学会了英语。新中国成立后,南京美国大使馆关闭,叶连平暂时失业。1965年,经人介绍,叶连平到安徽和县石跋河,在生产队当了近的猪倌。1978年11月24日,公社党委决定,让叶连平到和县卜陈中学当民办教师。

上任半年,叶连平接手的班级共有51名学生,结果中考考取11个,创下当时县办中学历史最高水平。1986年,我省启动民办教师转正工程,叶连平老师被获准首批转正。从1987年被省政府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至今,叶连平先后被评为教育部先进个人、巢湖市“最感动的人”“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省优秀共产党员”和“中国好人”。

“我这一生最大的收获就是,有幸赶上这个辉煌的新时代。”叶连平说,作为一名老党员,我要把失去的23年追回来,为党和人民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孩子。

感动中国十大获奖人物叶连平事迹材料心得范文如何写篇六

9月5日上午,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在京举行。座谈会上宣读了表彰决定,58位同志被授予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退休教师叶连平,成功当选助人为乐类全国道德模范。

叶连平事迹。

叶连平,男,汉族,1928年9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退休教师。

叶连平退休不退志,投身贫瘠乡村教育事业,自掏腰包创办“留守儿童之家”,20年来免费给千余名留守儿童做英语辅导,花光30余万元积蓄。年逾九旬的他被誉为余热生辉的“乡村烛光”。

他重教书,更重育人。2012年,叶连平拿出2.1万元积蓄,连同当地政府和社会捐赠,成立叶连平奖学基金,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

他生活极尽简朴,节衣缩食,却为留守孩子教育倾其所有。叶连平至今仍住着30多年前的老平房,没有一件值钱东西。为了省钱他不惜骑行7公里到镇上买菜,至今还穿着60年前的补丁棉衣。

“我希望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站好最后一班岗……”叶连平用一生诠释了“初心”和“师德”的千斤重义。

叶连平先后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等殊荣。

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主办,评选每两年评选表彰一届。2007年以来,已经评选表彰了七届全国道德模范。第七届评选表彰活动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历时半年,经过宣传发动、群众推荐、组织审核、公示投票、综合评定等程序,有58人成功当选,我市仅叶连平当选助人为乐类全国的道德模范,充分体现了我市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努力提升公民文明素质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

感动中国十大获奖人物叶连平事迹材料心得范文如何写篇七

孙五一是皖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一位高级教师,他本人常年在教学一线岗位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身体力行探索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先后获得“马鞍山市首席技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和市总工会还先后为其专门设立了“汽车技术教育孙五一工作室”“孙五一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孙五一劳模创新工作室”。“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干好工作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坚守岗位。叶老师的先进事迹告诉我们,干一行爱一行,最为可贵的是坚守。”孙五一表示,底,在学校组织开展向叶连平老师学习活动中,他第一次看到了叶老师先进事迹介绍视频,“当时就非常受感动,一年多来,全社会关于叶老师的介绍逐渐增多,更增加了我对叶老师的了解,也有了一些感悟。”

孙五一说,叶老师今年已92岁高龄,退而不休,淡泊名利,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三尺讲台,义务为乡村留守儿童补课,一心关爱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让他深受感动。“他的这种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党员、每一名年轻人学习,我们要以叶老师为榜样,找差距、抓落实,把学习成效运用到工作中去。”

“叶老师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依然找到了自己还能为社会、为教育继续奉献力量的方式,并长年坚持。”孙五一认为,这不仅体现了叶老师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更体现了叶老师对下一代培养的关心和全身心的投入精神,这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立教态度,为所有老师树立了标杆和方向,也值得他个人终身学习。

孙五一表示,做教师需要情怀、需要忘我、需要淡泊名利和甘为人梯的精神。他觉得,要把学习叶老师的精神贯彻到行动中,首先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并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领身边的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为党的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感动中国十大获奖人物叶连平事迹材料心得范文如何写篇八

1928年,叶连平出生于山东青岛。1940年随父亲到上海进光夏中学读初中。18岁时,他随父亲到南京进入到美国大使馆做勤杂工。“我的英语底子就是在美国大使馆打杂时磨出来的。”在大使馆工作的三年零六个月里,叶连平认识了司徒雷登、巴特沃斯,“也见过宋子文、孙科、白崇禧等公众人物,还跟宋美龄握过手。”1949年后,叶连平同几位居民合伙开办了夜校,开始做扫盲工作,后来在江苏南京的琅琊路小学一直工作到1955年。1965年,叶连平辗转来到安徽和县。1978年,因为人员调动,卜陈学校一个毕业班连续一个月没有人上课。有人推荐了叶连平,已经50岁的他重回热爱的讲台。初中不能组织晚自习,他就把40个孩子按照自然村分成五个组,打着煤油灯,一个星期到村里五天辅导孩子学习。他带的第一届毕业班,11人考上中专,比另一个班多9个。发现孩子们成绩下滑,他就会上门家访。

1991年,63岁的叶连平退休了。那天,叶连平捧着教材、参考书,还有两个省下的黑板擦,交到教导处,久久没有走出来,“趴在桌子上哭得不像样”,他舍不得那三尺讲台,不愿意离开他的学生。

退休后,他几乎一天没歇,附近小学有老师请假,都找他代课,短则几天,长则三年,哪有需要,喊一声就去了。“我失去的太多了,怕来不及补偿。整整23年啊。现在就想拼命干,能补一点是一点。”

长期的教学中,叶连平独创了“四步教学法”。“叶老师的授课方法,一般在黑板上分成四块,即病句、辨析、新单词、语法。”程雨秋今年读九年级,六年级时,她来这里补过英语。

程雨秋父亲早逝,母亲打工。今年9月,叶连平让程雨秋在他家里吃午饭。“我刚开始觉得很尴尬,但时间久了觉得叶老师就像爷爷一样,我也就自然了一些。到现在,我开始有了家的感觉。”程雨秋告诉记者,“我六年级的时候,英语很差,经常不及格。妈妈把我送到叶老师的英语补习班来补课,因为叶老师从来不收任何费用。今年我初三了,英语考了139分。”

到卜陈村工作生活40年,连同退休后的27年来,叶连平教过的学生有1000多名,村民们对他都有着说不出的喜爱和尊敬。57岁的村民曹法银一家三代都是叶连平的学生,“叶老师一毛钱都没收过。有时候我们感觉不过意,把家里鸡下的蛋给他,他都不肯收。”

曾有人问叶连平,为什么退休了不好好享福?“我这样就非常幸福。只要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就是享福,都忘记头上有多少白发了。”叶连平说。

感动中国十大获奖人物叶连平事迹材料心得范文如何写篇九

9月10日,是第34个教师节,当日上午,央视媒体摄制组专程来到和县,采访报道“为农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用责任和坚守诠释人民教师崇高师德师风”的和县乌江镇卜陈村退休教师叶连平。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91岁高龄的叶老一生热爱教育事业,“痴迷”三尺讲台,倾尽一生心力、财力,自办“留守儿童之家”,为农村留守儿童免费提供学习辅导的场所,努力用知识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理想。“平凡中见伟大。”采访过程中,叶老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央视记者,他们给予叶老极高的评价。

9月10日教师节当晚,时长近6分钟的叶老事迹专题在央视新闻频道播放,令无数教育人和观众感动和震撼,全国各大网站相继,各地网友纷纷跟帖评论点赞,阅读点击量逾10万。

“我希望呼出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站好最后一班岗”“我觉得人生付出越多,越觉得值,越快乐。所以我要争取长寿,多活几年,为孩子们多做点贡献!”叶老朴实而又豪迈的话语,让人动容,更让人敬佩。

据了解,现年91岁的叶连平老人,曾被授予“中国好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等殊荣,其事迹曾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文明网、中国新闻网等多家中央媒体以不同形式报道过。

感动中国十大获奖人物叶连平事迹材料心得范文如何写篇十

7月28日晚21:30,央视《面对面》对话叶连平专访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

7月15日-16日,央视新闻频道《面对面》栏目组走进和县乌江镇卜陈村,采访报道“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叶连平,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倩对叶连平老师进行了专访。

现年92岁的叶连平,1990年从和县卜陈学校退休后创办留守儿童之家,他投身贫瘠乡村教育事业,来免费为千余名留守儿童做文化辅导,从未落下一堂课,从未收过一分钱,花光积蓄30余万元。

年,叶连平又拿出2.1万元积蓄,连同当地政府和社会捐赠,成立叶连平奖学基金,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至今共发放奖学金10万多元,奖励资助留守儿童132名,叶连平被誉为余热生辉的“乡村烛光”。

6月25日,92岁的叶连平老师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并进行公示。

未向学生收过一分钱。

叶连平生活的卜陈村,位于和县乌江镇中东部,邻近省级公路,村里的年轻人多数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不仅孩子们的学习无人辅导,每到节假日,还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另外,农村学校外语教学原本就薄弱,家长普遍没有能力辅导。

原本是语文老师的叶连平决定利用自己的英语特长,为孩子们补习英语。他找来英语教材,系统地研究,还根据不同的英语水平,把孩子们分了班,更有针对性地上课。

为什么不收钱?

叶连平说,在物质生活上我是低水平,精神生活要高标准。“我拿着国家的工资,我吃着国家的粮,是人民的钱,我没有权利再跟国家、跟政府、跟组织要账。我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吃零食。到外边买书,我自己带着干粮和火腿肠,一碗阳春面、一瓶矿泉水我都不买,省下来的钱,要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

他说,教育就像种田,你播下种子它丰收了,用不着你讲,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用生命影响生命。

近几年,在叶连平的感召下,每到暑假和节假日,都有大学生志愿者来为孩子们补习功课。今年暑假,叶连平教过的一名学生主动提出要给弟弟妹妹们补课。

因为大学生志愿者的到来,不仅英语,孩子们的数学、物理等课程都可以得到辅导。叶连平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他希望孩子们能够跟哥哥姐姐们多学些知识,更多了解外边的世界,树立远大志向。

叶连平说,我希望我最后的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而不是在床上。我现在的口号就是那十六个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不已。

“我不同意诸葛亮的话,他是死而后已,我是死而不已。我希望等到我走的时候,能够被组织上承认,我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就心满意足了。”叶连平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