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小学语文抒情方法有哪些(精选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1:33:33 页码:8
最新小学语文抒情方法有哪些(精选11篇)
2023-11-18 21:33:33    小编:ZTFB

环境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如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总结方法和技巧。范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可以为我们写好一篇总结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小学语文抒情方法有哪些篇一

一堂语文课,成功的关键在于导课。导课顺利了,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导课。

方法。

供大家参考。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即在讲课前设计一些与本课所讲内容有联系的游戏来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向往奥运》一课时,针对课文内容我在课前是这样设计导入的:

二、歌曲导入,激发兴趣。即在讲课前创设一些与本课所讲内容有联系的氛围来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延安,我把你追寻》一课时,针对课文内容我在课前是这样设计导入的:播放歌曲《南泥湾》后。

激趣:同学们,这首歌唱的是哪里发生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汇报。

课前预习。

时收集有关延安的资料。

教师讲述:延安---革命的胜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初期,延安是党中央所在地,全国人民都把希望寄托在延安,虽然当时条件艰苦,但各地进步青年纷纷投奔延安。从而导入新课《延安,我把你追寻》。

三、聊天导入,激发兴趣。即在讲课前设计一些与本课所讲内容有联系的谈话来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在教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时,针对课文内容我在课前是这样设计导入的:

老师先说:你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都是什么吗?它们的作者都是谁呢?

学生甲交谈:《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学生乙交谈:曹雪芹,施耐庵,吴承恩,罗贯中。

四、

名言。

警句。

导入,激发兴趣。即在讲课前让学生说一些与本课所讲内容有联系的名言警句来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在教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匆匆》一课时,针对课文内容我在课前是这样设计导入的:

首先,让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个比赛,看哪一组说出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多。

然后,让学生们一个接一个说,同一组的可以补充。

老师小结:是呀,时间一去不复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朱自清的。

散文。

《匆匆》。

一、故事激趣导入。

听故事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的导入环节,我们应因势利导,创编一些。

童话故事。

寓言故事。

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再把这种兴趣迁移到学习课文上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神奇的克隆》时,我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在与妖怪搏斗时会拔下身上的毛,猛吹一口气,这些毛会变成和他一模一样的许多孙悟空,这就是克隆。在导课时把知识融入于故事形式中,使单调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味,使学生感到亲切,易于接受。

二、猜。

谜语。

导入。

小学生天性好动,设置谜语导入新课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听完谜语后往往议论纷纷,积极动脑思考。此时,教师应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适时进入新课的学习。

如:在教学《鲜花与星星》这课时,我先给学生带来了两则谜语:一是,绿叶是它家,蜜蜂爱找它。二是,它的家在夜空,它是夜空的小眼睛,一闪一闪亮晶晶。让学生们猜猜分别是什么?学生们很容易就猜出是鲜花和星星,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的学习。

三、设置悬念导入。

成功的语文课是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的身份投入到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不断获得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巧设悬念,以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学《海伦·凯勒》时,我借用悬念:“一个自幼就生活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却敢于和命运抗争,以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成就了人生的辉煌,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十大英雄偶像之一,被誉为‘中国式的张海迪’。你知道这位英雄是谁吗?”几句话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学习兴趣立刻高涨。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

逻辑思维。

能力还较弱。而多媒体不仅集声、光、电于一身,可以真实地反映历史事件,具有高度的可信性。使学生对播放的内容深信不疑。在教学开始就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可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

教育。

获取知识。如:在教学《秦兵马俑》时,我先播放了一段介绍兵马俑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兵马俑的恢弘气势,使学生更直观地受到教育。

五、激情导课。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材也包含真挚情感,教师在导课时要“披文入情”,以情真意切的语言多方激发学生情感,达到以情育人的目的。

如:我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大年夜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美好啊。可在另一个社会里,却有一个小女孩,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光头赤脚,手拿一把火柴,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叫卖着……最后却活活地冻死了。”把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了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

六、做游戏导入新课。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小游戏。在游戏活动中获取新知,既能很好调动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导入的游戏避免喧宾夺主。

一、开门见山的直接导课法。

这也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直接揭示课题,点明学习目的和要求,开门见山地展示了学习的内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例如在今年的赛教活动中,我所选择的课文是《桂花雨》。《桂花雨》一课语言优美,充满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字里行间仿佛都飘散着桂花的淡淡香气。

经过认真备课,以“在作者的童年里,曾经飘过一场怎样的桂花雨”为课堂主线问题,开门见山揭示课题,然后引导学生认真品读感悟作者的思乡情怀,把学生引向文本诗意、温馨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作者对这场桂花雨的思念,这是一场香甜的桂花雨,这是一场快乐的桂花雨,这是一场充满思念的桂花雨……通过直接揭示课题这种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注意力都很高,教学效果也非常显著。

二、设置悬念的间接导课法。

设置悬念的间接导课法也是常用的一种导课方法。它能够帮助学生点燃思维探索的火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地设置悬念导课,重现课文内容的创作情境,往往能唤醒学生高度的注意力和接受力。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总是对不平常的事物感兴趣,只有根据他们的心理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有悬念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程的浓厚兴趣。

在教学《桥》这篇课文时,我采用悬念设置间接导入法。“从前有一个小村庄,要出门就要经过村口那座窄窄的木桥,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口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带着这个问题到文中去找一找。”学生们在我设置的悬念下,带着问题通读课文,琅琅读书声开始在课堂上飘荡。

三、情境故事的导课法。

在教学《难忘的一课》时,我先以作者的写作背景引课,以“勿忘国耻”为主题,力图展现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起抗争的百年沧桑,字里行间都饱含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寓意深刻。

第一次是在课堂上,老师“一笔一画地写”,然后和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读”,读得“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反映了这些刚刚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蹂躏下回到祖国怀抱的台湾师生强烈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第二次也是在课堂上,不同的是这次是作者在师生爱国之情的激励下情不自禁地走进教室,跟着师生一起读这句话,反映了作者跟这所学校的师生有着共同的爱国之情。

第三次是作者参观了学校里的中国伟人像之后说的,此时作者内心无比激动和感动。他为祖国历代伟人像重新出现在礼堂而激动,被教师和孩子们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感动。

正因为这样,所以作者说“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呢?”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通过文中三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朗读、理解,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强烈的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在设计一堂课时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针对所选教学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实际,来选择合适的导课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灵活设计,巧妙运用,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力求新颖、别致。只有这样不断地实践探索才会创造出更好的方法,为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1设疑导人法。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是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感知事物、追求和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思维的强大内驱力。悬念是艺术欣赏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最具有诱惑力,最容易给小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急于来知的迫切心理。

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心理,用设问、提问的方式设疑,制造悬念,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迫切学习的欲望,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教《数星星的孩子》一课时,首先提问:“同学们,在晴朗的夜空里,你会看到什么?”学生会很快回答出:“能看到月亮和星星.”“天空中到底有多少星星呢?前几天老师让你们数星星。你们数清楚了吗?”学生有的说:“天上的星星那么多,哪能数得清啊!”有的说“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没办法数。”有的说“仰着脖子数上几颗就累了,低下头休息一下,就不知道数到哪儿了。”

此时他们情绪极为高涨,正是给他们设疑的最好时机,于是可以这样设疑:“古时候有一个孩子也数过星星,他能数到几百颗,而且他还发现了一些星空的奥秘。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他到底发现了什么呢?”这种设计不失时机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带着迫切学会的欲望,积极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了。

2温故知新导人法。

知识的巩固程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标志之一,知识的巩固也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基础,如果学生不能牢固地掌握学过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领会新知识,不能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获得系统的知识。知识的巩固又是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的必要条件。我们可以利用知识的连续性这一特性,在新课开始时,复习旧知识,或以旧知识推出新知识,使新旧知识联接起来,自然地导人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例如教《跑进家来的松鼠》一课时,首先提问:“以前我们学过哪篇描写松鼠的。

文章。

”学生会回答:“《温暖》、《周总理的睡衣》等.”接着,教师导人:“通过《温暖》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周总理作为国家领导人,除了夜以继日地处理国家大事外,还不忘关心广大劳动人民。给他们送去温暖。

而作为国家领导人的他生活水可以过得好一些,可是他却一直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这正是《周恩理的睡衣》一文告诉我们的.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周总理的课文——《当飞机遇险的时候》,同学们想一想,当飞机遇险的时候,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周总理在你的头脑中又会留下什么印象?”由于已有了知识的积累,学生学习新课时就比较轻松、愉快。学习效率也会明显提高。

3借此及彼导入法。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从以形象的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的思维过渡,凡是具体形象的东西他们容易理解和记忆,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较差。教材的有些内容较深,直截了当的学习或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若从侧面导人,借此及彼,让学生类比旁推,举一反三,这样就可以化难为易,扫除出教材中的“拦路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刻舟求剑》一文时,首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在家里经常做饭,他家里有三口人,每次做饭,只用两碗米就够了.有一天。

家里来了两位客人,他爸爸留客人在家里吃饭,他做饭时还是量了两碗米,吃饭时,吃着吃着不够了,这个孩子才觉得不对.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有什么地方不对吗?”学生们有的说.“他没有把米放够,”有的说“家里来了客人.还按定规矩办事.不知道客人来了应当加米,”这时可以相机引入新课:“对,他错就错在没有考虑情况的变化.还老规矩办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刻舟求剑》,看看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事,说明了什么道理?”通过这种导人,使一较难理解的寓言故事变得简单,学生很快能说出其中的道理。

4引情入境导入法。

情感的培养要有一定的情境,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情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人作品情境之中,和作品的情感相沟通,以实现与作品情感的和谐共振。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课堂构建更加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增强课堂情感的感染力。这样,有些课文就可以利用朗诵、录音、录像等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一开始接触新课时,就产生亲临其境的感受,再适时导人新课,能让学生在快乐、兴趣中接受教学内容。

雷雨是大家常见到的一种自然现象,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雷雨》一课时,可以先放一段雷雨过程的录音让学生听,然后提出问题:“刚才听到什么?”学生会回答:“听到了刮大风的声音,打雷的声音,下大雨的声音,雨停了,知了叫了、青蛙也叫了。”老师再让学生听录音并联系自己见过的雷雨情景思考:“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都是什么样的?”学生通过听、通过想象能够描述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这时引导学生学习《雷雨》一文,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种设计通过创设雷雨交加的情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说话能力,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综合导入法。

导课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的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的方法,为了充分利用。

儿童。

的兴奋时间,让他们的思维在教师的导课思维激励下活跃起来,并顺利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去,我们还可以将这些方法加以综合运用。这样既可以省时高效地开展教学,又不违背儿重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从而更好地起到导课的作用。

小学语文抒情方法有哪些篇二

这也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直接揭示课题,点明学习目的和要求,开门见山地展示了学习的内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例如在今年的赛教活动中,我所选择的课文是《桂花雨》。《桂花雨》一课语言优美,充满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字里行间仿佛都飘散着桂花的淡淡香气。

经过认真备课,以“在作者的童年里,曾经飘过一场怎样的桂花雨”为课堂主线问题,开门见山揭示课题,然后引导学生认真品读感悟作者的思乡情怀,把学生引向文本诗意、温馨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作者对这场桂花雨的思念,这是一场香甜的桂花雨,这是一场快乐的桂花雨,这是一场充满思念的桂花雨……通过直接揭示课题这种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注意力都很高,教学效果也非常显著。

二、设置悬念的间接导课法。

设置悬念的间接导课法也是常用的一种导课方法。它能够帮助学生点燃思维探索的火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地设置悬念导课,重现课文内容的创作情境,往往能唤醒学生高度的注意力和接受力。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总是对不平常的事物感兴趣,只有根据他们的心理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有悬念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程的浓厚兴趣。

在教学《桥》这篇课文时,我采用悬念设置间接导入法。“从前有一个小村庄,要出门就要经过村口那座窄窄的木桥,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口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带着这个问题到文中去找一找。”学生们在我设置的悬念下,带着问题通读课文,琅琅读书声开始在课堂上飘荡。

三、情境故事的导课法。

在教学《难忘的一课》时,我先以作者的写作背景引课,以“勿忘国耻”为主题,力图展现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起抗争的百年沧桑,字里行间都饱含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寓意深刻。

第一次是在课堂上,老师“一笔一画地写”,然后和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读”,读得“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反映了这些刚刚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蹂躏下回到祖国怀抱的台湾师生强烈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第二次也是在课堂上,不同的是这次是作者在师生爱国之情的激励下情不自禁地走进教室,跟着师生一起读这句话,反映了作者跟这所学校的师生有着共同的爱国之情。

第三次是作者参观了学校里的中国伟人像之后说的,此时作者内心无比激动和感动。他为祖国历代伟人像重新出现在礼堂而激动,被教师和孩子们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感动。

正因为这样,所以作者说“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呢?”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通过文中三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朗读、理解,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强烈的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在设计一堂课时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针对所选教学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实际,来选择合适的导课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灵活设计,巧妙运用,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力求新颖、别致。只有这样不断地实践探索才会创造出更好的方法,为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抒情方法有哪些篇三

广泛的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阅读。

方法。

有哪些,供大家参考。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

做题时可先看看。

文章。

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

议论文。

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

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

句子。

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

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方法一:吃准教学目标,咬定“语言学习”不放松。

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特别是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语文教学的基本功能是学习语言,培养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感悟到表达的精妙,在培养语感,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领悟读法写法上下功夫,特别是在用字上下功夫。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激发阅读兴趣,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养成阅读习惯。

至于阅读能力,国际、国内一致认为应侧重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作出解释的能力(理解力——特别是理解词和句)、整体把握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把握主要内容,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作出评价的能力(评价语言、形象、表达方法等)。

上诉能力要依据课标的年段目标,由易到难,有所侧重地培养,又要注意整体推进、螺旋上升。从平时听课中发现,现在阅读教学中,阶段性不清,各年级段阅读教学都在分析内容上用力,教学目标越位与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

低年级忽视朗读和字词句教学,中年级忽视段落教学,高年级只注重分析内容,忽视学习语言、领悟写法。各年级重得意,轻得言。吃准目标,就是要把课上。

成语。

文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年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

同时,小学阶段要夯实基础,干好小学语文该干的事。要让学生读好书,写好字,听明白,说清楚,写通顺,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学生基础不牢,能力不强,素养不会高,即使眼前分数高,到将来也只是语文的“豆腐渣”工程。

定位低,并不排斥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在学语言打基础的过程中渗透文章、文学和。

文化。

的因素。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

经验。

把握好文化认知和情感体悟的“度”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感受中外文化从中汲取营养而不是将成人视角所锁定的文化内涵强加给孩子。

如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背出来并不难,但比较透彻地理解这两句诗可能需要一生的时间。

牢记语文专家曾说的两句话:小学语文姓“语”,小学语文还姓“小”。

方法二:精选教学内容,告别繁琐的内容分析。

语文教师难当,语文课难教,难就难在语文课要靠教师钻研教材,通过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每课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我们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确定每课的教学内容。

具体说来,教师先作为一般读者阅读教材,“潜心会文本”;再“跳出来”,站在学生角度,来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重点内容,如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句段,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等,如果教学内容比较精当,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教学内容“泛化”“不确定化”的问题,做到“该教该学的就教就学,不该教不改学的就不教不学”。

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0月份将举办的第八届青年教师观摩活动中一定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我们将用否定这样的课来表明改变费时多、收效微的阅读教学的决心,引导全国阅读教学越过这道顽固的“魔障”。不堵死“内容分析”的路,难迈开改革创新的步伐。

方法三:指导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平时听语文课,我关注两个方面,一看教师教些什么,二看教师怎样“让学生学”的。大家知道,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能力只能靠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来,要尽可能把教师的活动减下来,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学生加上去。

优质、高效的教学“彩”要出在学生身上,成功体现在“学”的成效上。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自主理解词句、感悟重点语句、质疑解难、概括内容、复述课文、做。

读书笔记。

等各项。

学习方法。

掌握整体感知课文、深入探究课文、整体回顾课文以及独立阅读课文等学习过程。教师可以从哪些地方服务于“学”如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1.发动——把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把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掘出来。

2.营造——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享受。

语文学习。

3.导向——是每个学生目标、任务十分明确地投入学习。

4.放手——给足学习时间,多放手,少干预,这也是服务。

5.帮扶——如,用问题引路,用方法助学,用朗读示范,用话语点拨,用生成促学,用评价激励。

一、反复阅读选文。

平时讲解课文之前要求学生要预习、阅读课文,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要答阅读分析题,自然也不例外,读是基础。

何况现在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或注重思辨、启迪学生智慧,或展示科技新貌、开拓学生视野,或寓理于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有的还代表着新的文化观念等,这些材料对大多数同学而言是陌生的,因此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浏览、细读、品读是必不可少的。

浏览,即引导学生学会。

快速阅读。

包括标题和检测题在内的所有文字资料。通过浏览,大体知晓材料的内容和命题的方向,形成初步印象。

细读,即在浏览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检测题细细阅读选文,深入了解文章立意、写作思路、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做到重点明确、胸有全局。

品读,就是要求学生带着对材料的初步理解,首先重点品读检测题的题干,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在有所思考的基础上再读选文,同时对那些答题要求较高的题目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关注。

二、抓住文体特征。

阅读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答好题,如果仅是读懂选文,而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可能也会无从下手。各类文体的特征就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因为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才容易“上路子”。

例如,

记叙文。

常涉及的是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

说明文。

常考的是说明方式、说明顺序、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等;议论文则侧重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考查,如文章的论点、论据的类型、论证的方法等。

这些都涉及到相应文体的基本概念,有共性的内容。如果学生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那么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这样基本分就不会丢失了。

三、准确把握材料。

每篇选文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是阅读过程中,如不能很快地抓住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而被一些具体琐碎的材料遮住视线,答题就会吃力不讨好。怎样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主干和灵魂呢?大体有以下三种方法:

1、抓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有些文章题目交代了文章的文体或写作的方向,抓住了题目,答题一般就不致于产生太大的偏差。

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

3、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之所在。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

四、区别题型作答。

读懂文章、明辨文体及基本概念,其目的还在于运用,在于答题。学会区分不同题型,巧妙处理也很重要。

1、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阅读分析题的内容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内容,有时对课内知识也多有勾连考查。因此对课内掌握的知识如能或排除或选择,就无形中降低了知识的选择难度。

2、延伸题。如根据有关内容默写名句等,对此要避难就易,写自己最有把握的答案。否则容易吃力不讨好。

3、基本概念题。要做到抓住语段的主要内容来答题,不能捡芝麻,丢西瓜,更不能一页障目,不见森林。

4、综合分析题。对于这类题,则要在整体认知的基础上扣住命题内容解答,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答非所问。这类题往往是最能见学生语文能力高下的题,答题应努力做到:简明扼要,言简意赅,一般不超过30字;句子要通顺,语言表达没有漏洞,符合逻辑推理;要围绕文章内容,突出重点,不能信马由缰,胡乱扯谈。

重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满足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使学生乐读、爱读,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乐趣。鼓励他们看动画。

故事。

儿童。

节目,并利用早读、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听故事录音,让学生上台讲故事。

那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声情并茂的诵读都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同时要告诉学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书中的故事无穷无尽。这样,学生便会开始自觉地阅读一本本课外读物,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此外,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时,不仅可以采用指名读、互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还可以采用游戏、表演等方式,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从而增强学生阅读兴趣。

二、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良好的读书环境能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我们可以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

名人。

名言。

经典诗文。

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驰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等,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教师还可鼓励学生选取有关格言作为座右铭,张贴于自己的房间中,时时警策自己多读书,读好书。

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外阅读。

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增知启智,提高阅读能力,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要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根据不同学段孩子的身心特点,组织适合孩子的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第一学段的孩子识字少,注意力集中不长久,自主阅读能力较差,这期间,教师可采用为学生读故事,再让学生复述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尤其要强调的是,教师在为学生讲故事时,应让学生也尽可能地看文本,这样,可以让学生多认识汉字,刺激其阅读的欲望。

第二学段的孩子随着识字量的增多,阅读能力有了提高,他们逐渐发现阅读是自己的一种享受,喜欢一个人静静地阅读,然后与别人交流、讨论。在这一阶段,教师应以学生个体阅读为主,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并组织各种读书比赛或故事演讲等,保持学生旺盛的课外阅读兴趣。

第三学段的孩子已开始学着以自己的观点去看待社会和人生,开始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这期间,可以组织读书比赛、演讲比赛以及。

作文。

比赛等,给学生展示自己课外阅读成效的机会。同时,通过课外的专题研究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合作意识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逐步形成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1.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三种: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容易放任自流。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提升阅读品位,从而进入阅读的良性循环。

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自动化的行为,一个人一旦形成某种习惯,将会长期影响其行为。因此,在阅读指导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培养习惯必须注意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学生每人备一本摘录本,教师教会他们分类摘词摘句。如佳句分类:按句型可分比喻句、拟人句等;按内容分可分为写人物外貌或动物外形的。学生的摘录本,每周必查一次,每学期互查两次,互相促进。

教师还要培养学生针对文章质疑和。

反思。

的习惯,例如他们阅读了一篇文章,对于不同于自己理解的地方有时候会产生疑问,会多问几个问什么,然后去探索和自己的区别。

教师应让学生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文章的行为的共同之处与区别,这样学生就可以受到思想。

教育。

教师要培养学生应用学到知识的习惯只会学不会应用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死教学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学到的知识。

小学语文抒情方法有哪些篇四

语言是有情感色彩的,作者情意的表达隐匿于语言文字深处。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是作者情感的集中表现点,对突出人物的性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七小节有这样一句话:“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默读,并用横线画出能表现林冲性格特征及其内心活动的词语,在文字旁写上自己的感受。

生:林冲不像洪教头那样,乃一介武夫,只知傻用蛮力。“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说明林冲看得准,而“看得准”是为了知己知彼,有的放矢,达到“打得狠”的目的。

生:“抡”“扫”,就这么两个动作,但因为“打得狠”,所以轻松取胜。由此可见,林冲是个智勇双全的大丈夫、真英雄。

自由灵活的批注使阅读变得精彩纷呈,对关键词句的揣摩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情感,平实的词语因而变得丰满立体起来,对人物形象的感受自然更加真切。

二、批注在美文疑惑处,追寻文本的快乐苦旅。

在课堂上有了疑问,学生会带着问题去读书,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多做这样的“疑问批注”。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文中的某些句子或含义深远,或表达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最后一句是:“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一个学生预习课文时,在批注中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为什么人们总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这位学生的批注入手,通过宋庆龄的图片和生平事迹来唤起学生对宋庆龄高雅气质的感受。

在释疑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内涵,达到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

三、批注在美文留白处,丰盈干涩的精神家园。

用心阅读语文课本,会发现有许多留白的地方。教师可以巧妙利用这些留白,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放飞思绪,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如教学《天鹅的故事》时,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老天鹅用自己的身子扑打在冰面上,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此时老天鹅的内心是怎样想的呢?教师可以利用这处留白,让学生想象老天鹅的内心世界,写出它的心里话。

生:虽然用身体去扑打石头似的冰面,身体有钻心的疼痛,但是我一个人的痛却能挽救我的伙伴,我心甘情愿。

生:坚持就是胜利,尽管冰面上有我斑斑的血迹,但我一定会坚持到底。

学生在填补课文留白的过程中,于内心深处去体验和感知老天鹅是如此可敬、可赞,学生的心灵与精神才会真正地受到感染和震动。

四、批注在插图联想处,追寻潜伏的文化细节。

在阅读中,除了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准确、迅速地在脑海里呈现有关表象外,还要对文中的插图展开联想,在情景交融中领悟文本表达的内涵。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配有一幅插图,画的是司马迁在灯下发愤写《史记》,教师可以让学生凭借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批注。

生:司马迁像一尊雕塑,端坐在案前。由于成年累月、争分夺秒地伏案写作,他面色煞白,身体虚弱,但仍然笔耕不辍。

生:夜深人静,窗外寒风呼啸,不时有冷气向他袭来,他不由自主地颤抖了几下,但他没有停下来,而是揉了揉快要睁不开的眼睛,支撑着麻木酸痛的腰背,继续写下去。

教师引导学生扣住一幅插图来阅读批注,还原、再现文章中的有关细节,通过丰富的想象,调动了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再表述时自然能融会贯通,感中有悟,实现与文本更加灵动深刻的对话,实现了作品向读者的移情。

小学语文抒情方法有哪些篇五

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儿童有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创设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

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疑是思维的发动机。黄宗羲言:“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种无疑、多疑、解疑的过程就是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疑”是个关键的环节。然而,要使学生“有疑”,首先必须令其愿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宽松环境,学生没有想好的问题允许再想,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答错了允许重答,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提出意见。

在这样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有争论、有收获的课堂上,勇于大胆创新,在这样一个有疑问、优等生得到提高,后进生得到带动。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

教师应放下架子创设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平时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

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予以鼓励,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之爱之。生要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1)创设情境,唤起质疑欲望。如教学十一册《向命运挑战》时,教师谈话激趣导入:大家都知道张海迪,从小学起患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

(2)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二.开拓质疑途径。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一个人的手指也有长短,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质量也就高低不同,因此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可从语文教学中找出途径:

1、看题目提出疑问。如《劳动最有滋味》——为什么说劳动最有滋味?

6、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如《五彩石》一文中,为什么第一段要写传说中的瑶池。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要激发学生质疑兴趣,还要引导学生明白,一篇课文或一段、一句话要质疑什么。从小学语文来看,一般质疑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同时,更要指导学生,把握时机积极质疑探究。

1、在预习中质疑。

教学课文之前,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学。自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般任务外,还应“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让学生将初步自主探究课文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2、在课题上质疑。

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课文出示课题后,可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样,既理解了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内容的兴趣。

3、在阅读理解中质疑。

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读书必疑从而培养了他们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如学习《林海)一课,“亲切与舒服”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学生问:为什么这儿要写三次?它们有什么不同?《凡卡》中,学生读了凡卡写的信封“乡下,爷爷收”“康司坦丁?玛卡里奇”问:信封这样写,爷爷能收到信来接他回乡下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产生的疑问,对理解文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提出后,探究的兴趣高涨,积极思考讨论,很快就能更深入理解这些内容。

4、在教学后质疑。

学习完课文后,学生整合全篇课文内容,再联系实际又会产生新的疑问,学生此时质疑,是对课文内容的反思深化,应鼓励学生学完课文后积极质疑。

如教学《凡卡》后,学生问:凡卡最终结局会是什么?学生就能联系实际,认识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不同的生活,学了《一夜的工作》后,有生问:周贵为一国,工作是那么劳苦、简朴,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大小官员工作不认真,还贪污受贿呢?此问更是拓展了学生思维。

“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以渔。”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和现在的一般语文课堂中,学生常常都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完成对文本的学习,学生根本没有自由的空间,更谈不上自己的见解和质疑。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没有得到落实。

我在教学中将质疑贯穿整个阅读教学之中。如教《姥姥的剪纸》时,学生读完课题后,我就让学生根据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质疑、探究,在学习结束后再一次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逐步培养学生质疑习惯。

学生明白质疑的重要性,也基本养成了质疑的习惯,但如何提高学生质疑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合理、高效的质疑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通过交流,学生充分认识“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它对我们的学习非常重要。只有疑才能使人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学生起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要让学生愿意质疑,必须坚持教学民主的原则。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意见。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在教学中提出了“三不”、“三欢迎”和“三允许”的观点。

所谓“三不”,一是不迷信古人,二是不迷信名家,三是不迷信老师。所谓“三欢迎”,一是欢迎质疑,二是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三是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所谓“三允许”,一是允许说错做错,二是允许改变观点,三是允许保留意见。

这观点确实行之有效,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就要努力创设一种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的见解,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不仅组织讨论,而且张贴示范。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机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进步的动力。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不能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惟有如此,学生才愿意质疑,敢于质疑。

(三)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三千多年以前,科学家伽利略也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调查我们周围的学生,上课根本没提问题的习惯。

1.找寻关键词发问。学起于疑,思源于疑。疑就是问题。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阅读中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要引导学生能在文章看似平常,实有深意的文字中质疑,也就是找寻文章关键词句。

在初读课文时,一般是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而在精读课文时则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

2.抓矛盾进行质疑。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却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加以质疑,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从文章题目中质疑。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时,可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从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题目中,可以看出:有的课题直接点明了中心,这样先为学生质疑做好铺垫,就降低了学生质疑的难度。

4.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质疑。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由于知识面不广,往往会弄不懂。这就是课文的疑难点,就是学生难以理解之处。

5.抓住标点符号质疑。“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发现、提出了问题,怎样解决?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

6.从课文的空白处发问。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要注意一下控制:时间控制。

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

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

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

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的一无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过场。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差生质疑。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

范围控制。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实践证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

7.在结尾处追问。有些文章对故事的结尾未作交代,结果到底怎么样呢?可作追问。

质疑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找原因,找依据,找联系,抓重复处,抓含蓄处等。这样经过方法的指导及训练,才能逐步由“敢问”到“善问”,真正使学生提出富有个性化的疑问。在实践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地、毫不拘束地提问,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迷信教材、老师,冲破标准答案,这样才可以使学生作为独立的个性,去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路,新方法。

四.培养质疑品质。

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思维品质是学生思维活动中智力特点在个体的反映,体现了每个个体思维水平和智力的差异。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广阔性,提出的问题就比较单一;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条理性,提出的问题就会杂乱无章;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深刻性,提出的问题就很肤浅。

小学语文抒情方法有哪些篇六

语文教学的特色之一就是读。有很多学生虽读得琅琅上口却很少能积极思考。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说多读的好处,其实是多读中积累了思,才理解其义的。

有一个学生预习陶渊明的《桃花园记》并没怎么思考,老师讲课时也只当接收器,虽然当时弄得大体懂了,但在以后的考试中还是解答不透彻。另一个学生读这篇课文时,由于积极思考便顿生疑问:在宋朝阶级斗争那么激烈的历史环境下。

真有这么个“世外桃园吗”?是向往还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再从课后提示中找答案,当上完这篇课文后,问题得到了解决,并形成了理解同类历史文学作品的能力。学贵有疑,疑是勤思之果,疑又促进了思考。

边读边思考不限于某个知识点,字词、句、篇、写作方法都要思考。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自学过程中,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学生能提出问题是十分重要的。最初,老师在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时,学生总是感觉无从下手,要么提些简单的问题来应付:“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写得怎么样?”或者是:“这篇文章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开头的好处是什么?结尾是怎样的?”或者是:“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不用这个词,换一个词行吗?”

提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题目、开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文章的重点词,中心句或者是一些含义较深的句子:标点符号、结尾、写作特点、作品意义等。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当然,还可以结合课文后面的提示要求来提问。

提出问题,更要学会解决问题。在自学过程中,如果说能提出问题是一次质的飞跃,那么解决问题是又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对于自己提出问题,总是想方设法寻求解决,特别是在面对全班同学时,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就会不得不去一遍又一遍地认真读课文,试图自己解决问题。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进行指导,看看他们把问题解决得怎样,问题出在那个环节,让学生逐步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归类比较,新旧联系。

归类比较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找出这一事物异于另一事物的本质特征。

同样是写景的文章,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景物的重点描写有何异同;同样是写人的文章,表现手法有何异同等。归类比较不限于同类相比,还可以异类相比。同样的主题,记叙文与议论文表达上有何异同,内容也不限课本上的,还可以扩展到课外读物。

例如,学习李白的《送友人》时,可以和高适的《别董大》进行比较。两首诗都在借景抒发珍贵的友情,但前一首重在抒发惜别之情,后一直在抒发勉励之情。前者有缠绵之感,后者则有旷达之襟。

通过比较,不但能帮助理解作品内涵,而且能从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方面进行把握,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四、读写结合,触类旁通。

读写结合也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自学的时候,让学生注意找出重点词、句,理解其含义,多摘录,多积累,总结写作方法,灵活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里,这不但巩固了学生学过的优美词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能提高写作水平。

另外,有时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可以让学生练练笔,如仿写:仿内容,仿形式,或内容与形式都模仿。把自己写出来的文章同课文对照,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不足。

小学语文抒情方法有哪些篇七

小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奇心强,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就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加强自己的教学方法,找到适合学生情况的识字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學生的识字效率。在应试教育越来越追求分数的情况下,教师大量占用学生的活动时间,自由时间。如果在课堂上教师把游戏融入到自己的识字教学当中来,就能够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就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教学的效果。比如学生经常玩的风车转转等游戏,只要我们善于在这些游戏当中加入上课的内容,就能够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学习兴趣。中国的汉字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形声字,但是在低年级学生中讲形声字,显得有些抽象,所以我们利用游戏给他们讲这些汉字的结构规律就比较通俗易懂,且这种形式学生乐于接受。比如在学习带有“亻”旁的生字时,教师先把一些汉字制作成大小两个转盘,即把“亻”旁写在小转盘上,把“五、寸、尔、犬、也、木、本、火、半、主、立”写在大转盘上,然后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转动小转盘,另一组学生识字;反过来,一组学生转动大转盘,另一组学生识字。这样识字教学就显得不那么死板了,学生学习汉字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这样学习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二、猜字谜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否显著,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猜字谜就是一种很好的识字教学方法。学生对汉字有了深刻的印象,就能轻而易举地把汉字记下来。如“十张口,一颗心(思)”“一口咬掉牛尾巴(告)”“四四方方一座城,里面驻扎十万兵,八万出来守城门,两万出去打敌人(界)”,这些通俗易懂的字谜,不但能够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更能够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为他们的写作打下基础。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的思想不僵化,教学方法不呆板,就能够想出更多生动有趣的猜字谜教学的方法。这样,教师教的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课堂效果就好,学习的效率就高。所以,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游戏方法来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三、编儿歌识字教学。

在很多时候,学生都是在听儿歌的过程中长大的。因此,教师就要利用儿歌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提高自己的识字教学效率。教师可以把一些形近字编成一组,编成简单易记的儿歌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识字效率。有时候,儿歌这种识字方式,可以把复杂的变成简单的,把抽象的变成易懂的,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更加轻松。如教学“鸟”字时可以利用“鸟不操心就成乌,不学乌鸦无眼珠”这样的儿歌,既能让学生把两个汉字区分开来,还能够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生活的真理。又如,在教学“七”字时可说“算算比十少三,就因尾巴弯弯”;教学“匹”字时可以说“三面有墙右面空,有个小儿在当中”。很多的汉字都可以编成儿歌,但是在现实的教学当中缺少的就是这种编儿歌的能力,缺少的就是一种灵活的教学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当中就要发挥自主能动性创造条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识字教学的效果。

四、加减法识字教学。

中国的汉字结构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这些规律,在不断探索发现中,学习汉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提高识字效率。加减法识字教学,就是把汉字按照五笔打字法分成字根,把这些字根进行加减法训练。比如,门+口=问;人+一+口=合;木+木=林,就是加法识字法。减法识字法是:问-门=口,问-口=门;音-立=日,音-日=立等。通过这些独体字之间的加减组合,就能够形成一些合体字,这样就能让学生明白,汉字很多时候并不复杂,大量的合体字就是由一些独体字组合而来。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学习汉字就非常容易了。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这样学生都有一种尝试的想法。学生在不断尝试后,就在无形中掌握了汉字,提高了识字效率。

加减法的识字教学,对于形近字的教学也是很有帮助的。比如用加法来识字教学,圭加虫就是蛙,圭加口就是哇,圭加女就是娃,圭加水就是洼;青加心就是情,青加水就是清,青加言就是请,青加日就是晴,青加人就是倩等。

五、科学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识字教学。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非常丰富,现在每个教室几乎都配置了一体机,充分利用一体机来进行识字教学,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策略。现在网络走进千家万户,几乎人人都用智能手机,这为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带来了极大方便。在学校利用一体机,利用网络制作丰富科学的有趣课件,加强识字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在家里可以利用智能手机,打开一个网页,点击识字教学就能找到丰富的教学视频。在网络教学这点上,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宣传优势,引导家长在这方面和学生一起成长。

小学语文抒情方法有哪些篇八

新疆石河子市第四中学刘新安。

课文背诵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关键,也是同学们掌握知识、积累知识、运用知识的一个法宝。学生只有输入大量的信息、积累大量的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经过反复积累消化才能谈得上输出和运用。为此,国家教委在编排教科书时,精心安排了许多优秀篇目供学生背诵。《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外加教师课外指定的范文背诵。面对如此大的背诵量,不少学生感到束手无策,压力重重。

在背诵过程中,如果认定只有死记硬背才能出口成诵,那该是多么枯燥无味,而且也达不到根深蒂固的效果。

背诵是有巧法可寻的,结合十几年的教学体会,我总结出如下方法。

1、多读成诵。读是能达到背诵的前提,只有读通、读懂、读顺,才能很快成诵。当然,“读”不光是学生读,教师也要读。早读课时,教师不妨大声读书,讲课文时教师不妨范读、范背,与同学同读同背。这样做,既可以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激发他们读书、背书的积极性,也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水平。

2、通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背诵。文章表面看上去杂乱无章,毫无头绪,其实是有章可循的,我们若是掌握了它的层次,背起来就容易多了。“会背书者背结构”,因而在背书之前,我们先理清结构、层次、句子,然后由句到层,由层到段,逐层逐段的背诵,直至全篇。如《弈喻》,这篇课文比较长,共有三大段组成,刚开始学生望而生畏,后来我给学生理清了层次。全文分记叙和议论两部分。第一段是记叙,记叙观弈眼高手低的事实。第2、3两段是议论。第2段阐述事理方面的问题,第3段用下棋的输赢和事理上的是非做比较。第一段又可以分为三层:观弈--对局--再观弈。分清了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学生背起来就容易多了。有时,很小的层次还可以再做提示,如“对局”这一部分,可按时间提示学生,“刚开始下棋--甫下数子--局将半--竟局”。这样学生就不感到难记了。

3、通过脑中再现文章的画面背诵。不少文章让人读了之后,总会在脑中出现一幅画面。如朱自清的《春》再现了五幅画面,有“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迎春图”。背诵课文时脑中要像放电影一样再现画面内容,这样背的时候词句就会从“画面”上流出来。

4、通过理解文章的句式特点背诵。不少文章的段落在句式上比较有规律。如《木兰诗》第三自然段,它由一个排比句式和两个对比句式组成。排比句式写出了木兰征前所做的准备。两个对比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思念亲人。再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第三和第四两自然段句式基本相同。两段的前一部分都是写景,用的'都是四字句,后一部分都是写心情,用的都是“登斯楼也,则有……”的句式。利用它们在句式上的特点,读懂文章的意思,背诵起来就方便多了。

5、通过录音协助背诵。录音机是十分普遍的家用电器,它为我们的背诵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用录音机协助背诵有两个办法,一是课堂上老师放录音,学生随着录音一起背,这样既达到了背诵的目的,又可强化学生的语速、语感。二是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把音录下来,然后利用零碎时间多遍播放,以加深课文在头脑中的印象,最后再边想边背。利用这种方法往往会收到很好的背诵效果。

以上是我在语文背诵方面摸索出来的一些方法。当然要想达到长久记忆,还需要同学们多做努力,不要觉得当时背会就万事大吉,要知道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背完之后,要隔一段时间重复。最初重复的时间间距要短。随着记忆的加深,慢慢拉长重复时间。背课文慢的同学重复的次数可稍微放多一些。如早上背完,中午、晚上要各重复二次,到第二天,早晚重复各一次,第三天可一次,然后由一星期一次到一月一次。这样课文在你的脑子里就根深蒂固了。

总之,在距离长久记忆一步之遥时停步不前是最没有效率的做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语文抒情方法有哪些篇九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因此教师就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是学科对象的主动自觉的求知者和探索者。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

创设宽松和谐平等民主氛围,让学生想象驰骋,感情激荡,思路纵横,乃至异想天开,自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发创造的潜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大胆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发言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其次,精心设计好导语,课始就吊起胃口。一堂课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一席好的导语尤为关键。据说魏书生上课前,先让学生猜一猜今天上哪篇课文,为的是激发一下兴趣。

我在上〈〈太阳〉〉时,上课伊始先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心中最最喜欢的太阳。由学生想怎么画都行,让学生在画太阳中经历一番独特的体验。通过绘画导入新课,激发了兴趣,活跃了思维,开启了想象,学生学习课文自主性更强了。

另外,开展一些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特点,竞赛时往往处于紧张、兴奋的心理状态,能高效地进行知识传递和吸收。分组讨论问题开展比赛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我教后,开展一个“小小人物评论会”,既发挥集体的智慧,又培养团结协作能力。

教时,安排学生分男女两组开展复述比赛,分片段抽签进行,大家情绪高涨,越比越放得开。不少同学对人物的神态、语气把握十分准确。

还有,建立一个激励评价机制。激励性的评价,能给学生以帮助,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以信心。评价中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及变化发展,既关注水平,更要关注学生情绪态度。老师的评价如“很有自己的见解”、“你肯动脑筋”、“分析得很准确”、“读得真仔细”等。

这些激励性评价创设了一种让学生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有一位老师上一课,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对“漫山遍野”的水池的理解。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她说:“你读得这么响,我却只看到几十个池。”第二位读得有进步,她就说:“哦,让我看到几百个了。”

第三个情感到了位她评道:“呀,这下真看到三千多个啦。”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励下,每个学生学得都趣味盎然,参与热情十分高。

二、引探导学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兴趣只是一种诱因,一种动力,要使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持久保持下去,关键还在于掌握语文的规律和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学习中往往存在“你一说我就明白,可一做题就糊涂”的状况,问题在于教师没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求。

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上下工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求,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在教师悉心的渗透和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导学---开辟自主的空间。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时导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讲究教学方法。以〈〈太阳〉〉为例,教师可以这样有步骤、分环节引导学习:

(1)让学生自由的读,并把读懂的内容大胆的说出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

(2)学习太阳的三个特点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认识(学生自主学习有选择的空间,并有合作学习的时间)。

(3)在学生学习完太阳的特点后,设计了一个写“月亮“的小练笔,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中去(知识迁移,读写结合,训练能力)。一改过去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方法,学生在教学中不是消极的受教,而是主动地探求,探求的兴趣引发了,探求能力得到培养,基本学习能力与积极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提高了。

2、启思----激发积极的思维。

思维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开发智力的襁褓。教学时应让思维的绚丽花束灿烂地开放在每位学生心中。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善于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思考,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思考,善于多角度思考,善于纵深思考。

如〈〈司马光〉〉一课,让学生想一想除了“砸缸救人”,还能有哪些办法?这个问题新颖,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而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将相和〉〉一课时,启发学生:(1)课文主要写“将”还是写“相”?(2)将和相为什么不和?(3)将和相又是怎样和好的?学生带着问题很快理解了文中三个小故事,了解了故事中“不和”到“和”的内在联系,还懂得了做人的一些深层次道理。

3、质疑---点燃创造的火花。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对矛盾处进行质疑;对篇章中的详略安排,叙述顺序的变化,标点符号运用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如教学《太阳》一课时,在充分的预习之后,学生疑问一个接一个:“课题叫太阳,为什么还用那么多文字写它与人类的关系呢?”,“科学家怎么知道太阳的温度的呢?”,“《太阳》一课用一个神话故事开头多累赘呀?”等等,他们正用“?”这把钥匙开启着智慧之门。

课后,学生的作业中有《太阳系知识小报》,有《我的理想》铅笔画,有被改编的《太阳》……一个个创造的火花在闪烁!

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能探求知识的过程,才能孕育学生创造的能量,点燃创造的火花。

三、开展活动是自主学习的动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活动增强学生“躬行此事”、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活动中使学生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若只是盲目地提倡多读多写,那很可能事倍功半,而在读写过程中加进了说和演,提供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开辟领悟和运用语言的天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很有裨益的。

同时,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有益有趣有效的活动也是促进自主学习的动力。可以说有了活动,课堂就会充满了活力;有了活力,自主学习的动力就更强。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活动方式。

小学语文抒情方法有哪些篇十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即在讲课前设计一些与本课所讲内容有联系的游戏来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向往奥运》一课时,针对课文内容我在课前是这样设计导入的:

二、歌曲导入,激发兴趣。即在讲课前创设一些与本课所讲内容有联系的氛围来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延安,我把你追寻》一课时,针对课文内容我在课前是这样设计导入的:播放歌曲《南泥湾》后。

激趣:同学们,这首歌唱的是哪里发生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汇报课前预习时收集有关延安的资料。

教师讲述:延安---革命的胜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初期,延安是党中央所在地,全国人民都把希望寄托在延安,虽然当时条件艰苦,但各地进步青年纷纷投奔延安。从而导入新课《延安,我把你追寻》。

三、聊天导入,激发兴趣。即在讲课前设计一些与本课所讲内容有联系的谈话来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在教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时,针对课文内容我在课前是这样设计导入的:

老师先说:你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都是什么吗?它们的作者都是谁呢?

学生甲交谈:《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学生乙交谈:曹雪芹,施耐庵,吴承恩,罗贯中。

四、名言警句导入,激发兴趣。即在讲课前让学生说一些与本课所讲内容有联系的名言警句来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在教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匆匆》一课时,针对课文内容我在课前是这样设计导入的:

首先,让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个比赛,看哪一组说出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多。

然后,让学生们一个接一个说,同一组的可以补充。

老师小结:是呀,时间一去不复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朱自清的散文《匆匆》。

小学语文抒情方法有哪些篇十一

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

方法。

阅读的时候吧读书感想和问题随手批注在书中空白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小学语文批注的方法供大家有帮助。

在读这本书时,为这本书做好定位。

如果这是一本精装书、典藏版书等有。

收藏。

价值的书,强烈不推荐在这样的书上做批注,这时候宁愿麻烦点选择。

笔记本。

记录。理由很明显,有批注痕迹会印象书记的收藏价值。

排除了有收藏价值的书,我们就可以开始在书上做批注了。

做批注,推荐大家使用可擦写笔,包括但不限于铅笔,可擦写中性笔等等。做批注我们没有必要追求排版、字迹的高度美观,不需要使用颜色鲜明的钢笔、中性笔等。用可擦写笔做批注可以避免错字漏字占用空房间,最大限度地节约空间。

颜色标记做区分。

多准备一些颜色,利用不同颜色通过下划线等速记符代替文字,也有很好的效果。

提高空间利用率。

我们通常会利用书籍装订的出血(就是纸张边缘留白部分)来做批注,然而书记空间远不止此。当我们有章节。

总结。

或大段感想时,利用扉页、前言、后记中的空白部分也是很好的选择。

以词代句,强调重点。

在做批注时,我们要学会精炼词句,多使用“好”“资源组合”“简明有效统一”这样的词汇词组而不是诸如“把利用率提高就能改善当前状况”这样的。

句子。

保证自己写下的每个字都是精华。

利用便利贴。

通过便利贴扩展拮据的书面空间也是极为有效的。便利贴不像笔记本需要独立携带,因其特性也不会对阅读造成过多影响,非常适合大段文字的批注。不过注意要购买质量好一些的便利贴,避免便利贴的脱落丢失。

“画”圈点。

在阅读过程中,一定会有许多的生词生字,你就需要在那些陌生的字词下边打上小圆点(如图),将它的读音和(或)解释批注在上边,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你的词汇量就会越来越丰富了。

波浪线。

文章。

中也会有许多精彩的、

优美的句子。

当你读到自己很欣赏的句子时请立刻在它们下面画上波浪线(如图)。回过头来反复回味这些句子学习它们的技巧与方法也是对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帮助的。

三角形。

文章中许多词语的运用是整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当你发现了一些好词妙字时,快!画上三角形(如图)!下次运用的时候就很方便啦。

问号。

在阅读到难以理解的文段时,小伙伴们往往会产生很多疑问。这时,只需要在无法理解的句子下边画上直线,旁边批注问号,以后再通过查找资料的方法或根据阅历和。

经验。

来理解,为之前的问题找到答案。

“注”

“批”

感想式。

在阅读过程中,小伙伴们一定有各自的感想,每个人的感想各有不同,这正是阅读的魅力所在。把自己的感想“批”在旁边,也会很有意义。

质疑式。

“只有带着问题去看书,才能真正进入文章。”把自己的独特见解批在书上也是不错的选择。

联想式。

把阅读到的内容展开联想,联想有关系的人、事、景、物、情、理……由此及彼,才是读书的最大收获。

评价式。

对阅读到的文章进行点评或赏析,评价人物的特点,评价事件的对错,评价遣词。

造句。

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看法,你也是一位出色的点评家!

一、补充式批注。

这种阅读方法就是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接着为作者补充。也可以称得上仿写、续写,它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快捷的提高写作能力。如蝈蝈与蛐蛐中,有能力强的学生就在写了蝈蝈与蛐蛐的声音之后,又仿照作者写诗的格式,写下了青蛙、知了、小溪的乐声,写的很有诗意。这种批注方法不适合所有学生,它毕竟有一些难度,但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二、写感想式批注。

如果一个人动了心去读文章,就一定会有或深或浅的感想。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在读了文章之后,随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如学生在读了送东阳马生序的第一段后写下这样的批注:“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宋濂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就因为他能经受得恶劣的环境的考验。现在正值冬天,这几天所处的环境有点和书中的环境相似,但我有时候却想打退堂鼓,看来只有吃得苦中若,才能方为人上人啊!”

还有学生在读到五柳先生传之后,在末段作了如此批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曾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多么旷达的胸怀,只有做到不追名逐利,不随波逐流才有可能写出那么多闲适清新的田园诗。正如饮酒中所“说心远地自偏”。如果一个人心中有市俗的尘埃,就一定不会有“悠然见南山”的惬意。”

这些感想式的批注,不仅能帮助他们深入的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一根敏感的神经,这对于写作也是相当重要的,真可谓是一石二鸟啊!如果坚持这样的读下去,我们想信学生一定会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三、质疑式批注。

“学者先要会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有了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才会让他们读进去,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这种批注式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这种阅读方法学生用得最多,也用得最广,适合于各类学生各类文体。

如学生在星星变奏曲中作出这样的批注:“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这是什么意思?”,还有学生在敬业与乐业中作出了如下批注“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为劳动而生活”是什么意思?还有的学生在这一句话旁边(“我信得过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作出了这样的批注:“我觉得作者说的不对。照他这么说全世界的人价值都一样,我们就没有必要说实现自己的价值了,反正无论做什么价值都一样。”

瞧,他对作者的这句话产生了怀疑!正是因为有了他的这个批注,才让我们的课堂辨论有了源头,从而争论得热火朝天。现在我班的学生基本上都会用这种阅读方法,随时随地提出疑问,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他们的问题越来越深,价值也越来越高。这种批注为我的语文课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波澜,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潮。

四、联想式批注。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让他们能够由此及彼,能够自觉的由文本迁移到文外。这种阅读方法有注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信息的归类整合。如学生在雨说的第一段作出如下批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做得多么准确,其实第一段就是这句唐诗的诠释和改写。

五、评价式批注。

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就应该允许并提倡他们对阅读作出或褒或贬的评价。这样的阅读方法在诗歌里经常用到。他们往往在品味了诗词以后,会对部分诗词作出评价式的批注。如学生在读了沁园春·雪之后,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旁边作出了精彩的赏析式评价。

但也有人对文本作出否定的评价的,如我的学生在敬业与乐业中的这句话作“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出如此批注:“不如把这两个破折号改成括号,这样更让人明白,也读起来更顺畅。”他的这一细致而又合理的评价可谓是一石激起三层浪,当时学生反复比较了破折号和括号的读法,倒还真认同了这位学生的批注。

有的学生在“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旁边作了这样的批注:“好一个“大约”!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看似漫不经心,竟然把世态的炎凉,孔乙己所受的冷遇暴露无遗,作者真可谓是匠心独运啊,不愧为文学巨匠!”这种评价式阅读极大的调动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因为他们成了课堂的主人,成了读书的主人,他们有权利来评价书本和作者了,这不能不说是对他们人格的一种尊重!

1、引领示范、激发兴趣。

为了加深学生对批注阅读的认识,激发他们学习这种方法的兴趣,首先向学生推荐经典批注片段进行赏析,特别是毛主席批注过的一些经典片段;其次,做好引领示范作用,把自己对美文的批注展示给学生看,与学生一起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感受批注阅读法的实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我也来试试给文章做批注”的愿望。

2、具体指导、得法课内。

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批注阅读法的精髓,我在课前进行了细致的学习与准备,总结了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具有操作性的批注法:首先要教学生抓住文章的批注点,也就是文章值得去批注的地方。它们一般是:含义深刻的句子、最打动你的地方、描写生动细致的词句、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地方和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再告诉学生批注写什么:动情处写感想,困惑处善质疑,共鸣处促联想,精妙处会赏析,空白处抓补白。最后要教给学生批注一般使用的符号,每种符号所代表的意思要明确,要固定,前后保持一致,不要随意更换。

批注方法明确之后,我与学生一起批注了课外阅读课本中的《一碗牛肉面》中的第二小节。这一小节是我在课前精心选择的,在批注中,几种方法均可体现,各种符号也都能用上。这样一来,学生在自己的亲自实践中进一步巩固了对批注阅读的认识与使用。接着,我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完成整篇文章的自主批注阅读,来回巡视,给予指导。最后,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感受,交流阅读心得,扣紧主题,不断加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品尝到批注阅读的心灵放飞与自主畅快,兴味自然高涨。

3、养成习惯、得益课外。

如果说批注阅读的主阵地是课内,那么真正的练兵场应该在课外。在学生们基本掌握了批注阅读方法之后,切实引导他们自觉运用到平时的课外阅读中,不断提高自主阅读能力,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为此,每周我都精心选择《同步阅读》上的经典美文,供学生进行阅读批注,让他们能够由此及彼,自觉地由文本迁移到文外,大胆地把阅读批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可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对阅读批注的数量、形式、角度和深度作出选择,并抽出专门的时间与学生一起反馈交流。批注式阅读教学主张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的自主阅读成果,关注的应是阅读过程,而非结果,应是学生进步,而非成绩。关键是养成边读边思,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班级里还经常开展“漂书”的活动。即:将自己批注过的书籍或者文章与班内小伙伴进行交换阅读,在此过程中,学习借鉴他人好的方法,分享。

读书心得。

此项活动开展以来,赢得了家长和学生们的好评,他们都说,“漂书”,交换的不仅仅是书籍,交换的是思想,交流的是心得,促进的是信任,增进的是友谊,提高的是能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