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我们家乡的风俗简短(大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8:49:11 页码:9
最新我们家乡的风俗简短(大全8篇)
2023-11-12 08:49:11    小编:ZTFB

如何合理规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怎样进行作品赏析是我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时需要解决的问题。总结范文中的案例和事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写作的要点。

我们家乡的风俗简短篇一

一年有许多个节日,而我最喜欢的是家乡桂林的春节和三月三歌节。

每当过年时,家家户户都飘着年味,处处张灯结彩。桂林过年时的习惯与其他地方虽然大致相同,但也有让我感到格外新鲜的,就比如在年三十晚要养一条鲤鱼,寓意“年年有余”。但也有相似的地方就比如逛庙会,在桂林有一个叫做庵堂庙的寺庙。但这庙会是彻彻底底的逛庙,不论是庙宇里还是庙宇外,都没有小贩摆摊卖东西。庵堂庙平日每月初一和十五才开张,庙宇里还有斋饭,可以求签拜佛。每逢庙宇开张,信佛之人就一批一批的涌进庙里,求签的求签,问卦的问卦,好不热闹!

对于我来说,吸引力最大的还是桂林过年时的食品。

每到春节时期,家家户户都会摆上水糍粑,松糕和汤圆。我最喜欢的是汤圆。桂林汤圆与众不同,其个体稍小,用上好糯米磨浆,压干成粉,再和成团做皮,以桂林特产桂花糖或麻蓉、椰蓉、豆蓉等做馅制成。煮汤圆可用黄糖或冰糖,也可配以糯米甜酒或鸡蛋。这样,汤圆滑爽、营养丰富,是小吃中的名品。我喜欢吃汤圆不仅是因为它用料精细,做工仔细,还因为它象征着一家“团团圆圆”的寓意。

除了春节特有的食品,风景,我还爱三月三歌节。

“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仙节”,相传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每年的这一天,广西各地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节,桂林当然也不例外,在桂林还有一个以刘三姐命名的歌舞团呢。这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

歌节期间,除传统的歌圩活动外,还要举办抢花炮、抛绣球、碰彩蛋及演壮戏、舞彩龙、擂台赛诗、放映电影、表演武术和杂技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这些活动不但可以培养情趣,还可以锻炼智力,当地人都爱参加这个活动。歌如海,人如潮。那不绝于耳的嘹亮歌声,寄托着人们对歌仙刘三姐的思念和对丰收、对爱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我爱我的家乡,也爱家乡的节日。如果不是有那些特别的节日习俗点缀了我在家乡的日子,我也不会有如此快乐的回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们家乡的风俗简短篇二

新年到,家家都守岁。年夜里,大家都不睡觉,必等着通宵过去后,人们才可以睡下。

晚上大家都围坐在沙发上,观看着好玩的春晚,看着电视里播放的好玩乐趣的`小品与各种年终的庆祝歌舞,欢天喜地,一派祥和,总令人激动与欢乐。

至于为什么要守岁,我也不大清楚,只知道好像最开始是为了在这一晚赶走什么东西似的,以保平安。所以一家老少在这一天都得守岁。尽管爷爷奶奶们大约在半途时候就会微微睡着,可年轻人却精气旺盛,通宵不累。

这不正巧又到了年上,我外婆已慢慢靠在沙发上,眯着眼睛睡着了。妈妈亲手亲脚地帮她盖被子,还是将她吵醒了,她立马叫嚷着说:“不用不用。我自己来就好,我还没有那么老呢。”我与妈妈听着这话,总忍不住笑开了。一边的姨妈好像不怎么专心,静坐在沙发上一会儿玩手机,一会儿敲电脑,有时还看看剧,好像对于电视里的春晚,并不是很在意。

在这些唠唠叨叨“爱的教育”中,又是一年除夕过去了,正月十九过去了,年也过去了,守岁也只能等到下一年再进行了。

我们家乡的风俗简短篇三

我的家乡在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位于云贵高原。这里的春节有一个特有的习俗――炸龙灯,热闹的炸龙灯意味着热闹和祥和。

炸龙灯原本是土家族求雨祭祀的活动,延续至今,已成了祈求平安幸福的一种活动。除夕是小年,元宵是大年,炸龙从元宵开始。

正月十四是炸龙的彩排。在这之前,龙灯的制作者们已经紧锣密鼓地干了很多天。正午,龙出发了,红色流满大街小巷,与之相伴的是锣鼓喧天。

十五是最出色的,也是游龙的正日子。因为炸龙灯鞭炮是不可少的,所以在四点前鞭炮烟花已完全脱销。各家各户都将晚饭提前了,五点半,鞭炮由四处响起,声音逐渐变大,此起彼伏,像一支交响乐。全县的百姓都出来了,越来越集中的鞭炮声把整个德江似乎都震得地动山摇。鞭炮的火焰闪闪烁烁,红红火火,映着人们喜气洋洋的脸,大街上一片新年景象。

六点半,各路龙灯出发了。短的有十米,长的有五十米,在龙灯制作老手艺人的打磨下,龙的制作很精细,它代表着德江的历史和传统,艺人们说,大意不得。举龙者皆是二三十岁的男青年,他们戴着头盔,袒胸露臂,健壮的手臂舞动着龙,整条龙像活了一样,上蹿下跳,舞的我眼花缭乱。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家都打算好鞭炮,打算往舞着的龙和人上炸。我和大伯举着缠上鞭炮的竹竿,我胆怯被炸到,畏畏缩缩的,但又想再对准一点,于是身体向后倾,双手伸得长长的,那姿势实在有点怪异。不久,龙成了网状,大部分的龙鳞都炸掉了,而舞龙的人则显得龙马精神,毫无畏惧。

八点多,炸龙达到了高潮,所有街道都是人流火光流。天神一定看到了彩光流溢的人间街巷,假如从无人机航拍,这时候,整个德江都是流动的彩,闪烁的光。空气中到处都充满火药味,九点过后,炸龙渐渐结束,大部分龙已不能首尾相连,很多只剩几根骨线。十点后,鞭炮声渐渐平息,在万家祥和的期盼中扎龙灯徐徐落幕。

炸龙灯的鞭炮声虽已渐渐远去,但家乡人祈求安康吉祥,幸福美满的愿望,随着新时代的钟声正大笔绘就灿烂的康乐景象。

我们家乡的风俗简短篇四

我的家乡在福建永春。每年在这个传统节日里,家乡举行着各种各样古老的庆祝活动。我最喜欢的是“游神”。

正月初,“游神”活动是最隆重的。全村子的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服,不仅准备好各种果蔬肉类等供品,还要备好一叠叠金纸香炮,然后会召集一些强壮的青年人去用轿子抬神灵,围绕着村子游一圏。一路敲锣打鼓,游到哪家门前,那家人就会拿出备好的供品祭拜,还要烧金纸、举香、跪拜神灵,祈求菩萨保佑全家老小平安健康。

这天,我们全家早早地准备好,等待着“游神”队伍到我家门前。锣鼓声终于越来越近了,我兴奋极了。看见了好几个人走在前面,穿着道家服,手上拿着专用放炮器,炮声“噼噼啪啪”响个不停。后面跟着舞狮队,舞的狮子可真精彩。再后面,几个人抬着轿子,上面坐着从庙宇里请出来的神明。只见“游神”队伍围绕着祭品桌转圈。大人们把烟炮点燃了,现场出现了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烟花,有的像肥肥小猫,有的像可爱的小狗,还有的像雪白梨色的小马……好看极了。我手上举着点燃着的香,跪在地上,眼睛却偷偷瞄着桌子上各式各样的巧克力、饼干、苹果……“祭品好丰盛。”我嘀咕着,忍不住直流口水。

家乡的春节习俗真有趣,欢迎来年到我的家乡过节。

我们家乡的风俗简短篇五

春节作为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虽然,在这一天中国人都是过年,但因各个地方的习俗不同,这过年的过法也各有不同。

在文昌,年味会早早就弥漫开来了。每一年的腊月二十四这一天,人们就已经开始家庭大扫除,家里的男女老少齐动手,把屋子的上上下下全都打扫干净,还把各种器具、被褥窗帘都重新清洗一遍。而城里的街道也早就被喜庆的大红灯笼和漂亮的霓虹灯点缀得异常温馨。

文昌的家家户户都有在腊月制做年糕的习惯。每每还未到大年,勤劳的文昌人已制作好了糖贡(最重要的年糕),这象征着美好的日子会年年高的意思。这种可以令人大快朵颐的美食,可是地道的文昌人拜年互赠的佳品。

接着就到了大年三十,这天每户人家会十分忙碌。大家早早地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将柚子、桔子、糖和饼干用托盘装好摆上案子,用文昌的老话讲这叫“摆年”。之后一家人就又开始杀鸡做菜为祭祖和团圆饭做准备。文昌人家的春节肯定是少不了美味的文昌鸡,哪怕是平日里再拮据的人家,在这一天案桌上都会有文昌鸡的身影。聪明的文昌人很会物尽其用,他们发现煮文昌鸡的鸡汤也是有很大作用的,用其煮制的文昌鸡饭和制作的酱料食用起来,又是另一番令人赞不绝口的美味。除夕吃完团圆饭后,人们便开始忙活着贴对联、贴幅字,放一串鞭炮,这个过程谓之“送穷”。而其实前面说到用柚子、桔子“摆年”也是有深刻寓意的,因为海南话中的“柚”和“桔”与“又吉”谐音,表示新年又获大吉大利。还有文昌人祭祖的时候,在桌上除了陈列文昌鸡等食物外,还会摆上三盅茶五盅酒,俗称“三茶五酒”。这里面也包含着“三茶”敬“天、地、人”,“五酒”求“福、禄、寿、财、丁”五福之意。

除夕过完后就到了年初一,在这天早晨,晚辈们须早早起床洗漱,然后穿上新衣给长辈们拜年,长辈在按序给晚辈发“压岁钱”,希望子孙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接着,长辈就把事先煮好染红的鸡蛋顺着晚辈的头部向下推滚到脚部,嘴里还念着“从头红到脚”的吉利话,之后晚辈会诚心接过,再把那红鸡蛋“脱壳”吃完。

看了我这介绍,是不是觉得有趣又心动呢?那就等来年春节快来体验体验吧,保准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我们家乡的风俗简短篇六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说起我们东北的习俗,不得不提“腊八节”。

提起“腊八”,大家并不生疏。其实腊八节的别称还有很多,因为在这一天,相传是佛祖成道之日,所以又称“法宝节”“成道会”“佛成道节”等。

腊八节的节期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主要流行在北方。“腊八”一词源于南北朝时期。它本是佛教节日,后来经过演变也成了家喻户晓的节日了。

在北方,腊八节的美食除了腊八粥,还有色如翡翠的腊八蒜,那味道别有一番风味。

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所以过了腊八大家就会好好歇一天,然后做好过年的打算!办年货,大扫除,贴春联,穿新衣,还有更多忙的事情等着我们哩!

我们家乡的风俗简短篇七

过年哩,过年哩……”听着小孩子们的欢呼声,新年真的来到了!一转眼就到了年二十九。

那天早上,我和妹妹都赖在床上不肯起来,任凭大人们一遍遍地叫唤。后来,妈妈说了一句:“快起来,我们一起做好吃的。”我和妹妹才都来了兴致,争先恐后地爬起来。看见桌子上堆着叶子、米粉……盆盆碟碟的一大堆东西,妈妈说:“来,孩子们,我们一起包t。”t是什么?我好奇地看着那一桌东西,一脸疑惑!

妈妈手上并没有停,已然进入了忘我的工作状态。爸爸说:“做t吃t是茂名地区的人过年时的传统习俗,做t是为了祭祀祖先和神灵。我们小时候都是在过年的时候才吃得上大人们做的t。那时候我们都是围着大人们嘻嘻哈哈地帮忙做t,这就是我们记忆里的年味啊!”

我一边听着爸爸的回忆,一边注视着妈妈那双灵巧的双手,把糯米粉捏成乒乓球般大小,握在手心,用指头压成窝状,然后依次放入绿豆、椰子丝、瓜糖、虾米等做馅料,包好后放进一只雕刻有寿桃轮廓的精致的t馍,用手压实,再往簸箕里一倒扣,一只形状像桃子,表面花纹精美的寿桃t就做好了。

我不甘落后,马上像模像样地帮着妈妈捏皮,放馅料,印t……然后一个个垫上菠萝叶,放进炊笼一圈一圈排好,很快就摆满了一炊笼。爸爸端起炊笼放进大锅里蒸煮,不一会儿,t香随着蒸汽就飘满了整间屋子,我使劲地吸着扑鼻的清香,仿佛嗅到了爸爸小时候的年味呢!

我们家乡的风俗简短篇八

饺子,是中国传统的特色食品。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逢年过节吃饺子,出门送行吃饺子,冬至节气吃饺子……由此可见,饺子乃吉祥美食。除夕之夜,我和妈妈一起准备包饺子,突然对饺子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我上网查阅了一些有关饺子的资料。原来,饺子原名叫“娇耳”,是我国的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相传东汉末年,张仲景辞官,冬至这天返乡,看见南阳流行伤寒,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后人仿制,称之为“饺耳”或“饺子”。原来,饺子有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呢!

接下来,我开始和妈妈包饺子。首先和面,妈妈用冷水搅面,揉成大面团,盖上湿纱布醒面。接着做馅,妈妈让我摘韭菜,她去拿橄榄油、酱油、鸡精、香油、葱姜、食盐等调制肉馅。我把韭菜洗干净,妈妈把它切成碎末。再把炒熟的虾仁儿,煎好的鸡蛋剁碎,连同韭菜末一起倒进肉馅搅拌,香味立刻扑鼻而来。面醒好了,妈妈使劲儿地把面揉好,揉搓成长条,再揪成一个个小面剂子,用小擀面杖擀成中间略厚、周边较薄的饺子皮。我学着包饺子,左手拿起一个饺子皮,把馅放在皮中央,再把皮对折,然后用右手沿着皮边捏严实,捏成月牙形,一个饺子包成了,不过不太好看。妈妈指导我,最后一下,把皮边往中间捏一下。我试验了几个,果然好看多了。妈妈还悄悄地糖块儿、花生、硬币洗干净包进馅里。说是吃到糖块儿,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健康长寿;吃到钱币,财源不断。

开始煮饺子了。妈妈先将冷水烧开,再把饺子放进锅里,用汤勺顺着锅沿顺时针划圆弧,等饺子浮上水面时,添少许冷水,反复三次饺子熟了。吃着美味的饺子,回味着饺子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我好有幸福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