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云南茶文化资料通用(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5:43:42 页码:8
最新云南茶文化资料通用(优秀8篇)
2023-11-18 15:43:42    小编:ZTFB

文学作品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善于提炼关键信息,是写好总结的关键。以下是装修的经验总结,希望对大家的装修有所帮助。

云南茶文化资料通用篇一

中国云南双柏县鄂家镇彝族传统文化的庆典节日,时间为每年阴历的7月14、15、16三天,“摸奶节”期间男人以摸到奶为吉祥,女子们以被摸奶为吉利。节日起源于隋朝年间。

网上流传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窝家彝族乡有个所谓的“摸奶节”,纯属炒作。摸奶节不是彝族传统文化庆典的节日,云南楚雄也没有类似的节日。

隋朝年间,连年征战,许多少年连女人都没有碰过就战死沙场,枉死亡魂四处游荡,如果得不到祭祀,他们不散的怨气就会给彝家带来灾难。但亡魂们有个最强的意念:物色女子到阴间去做老婆,尝尝女人的滋味……这是普通祭祀无法满足的!亡魂们很单纯,也很挑剔,凡被人摸过奶的女子他们都不会要!而被多个男子摸过的则更无鬼问津!姑娘们要想不去阴间当鬼婆,只有在赶鬼街这几天,到鬼街上任由人摸,别无他法。这一风俗由来已久……这些传说都没有历史依据。

彝族传统的节日是火把节和彝族年,所谓的“传说”都是谎言,满足好奇心。

网络疯传的“摸奶节”这一消息,当地政府辟谣称不存在所谓的“摸奶节”,申遗是无稽之谈。

鄂家镇政府工作人员苏小姐则告诉记者,所谓的“摸奶节”出现完全是被一些文人扭曲的,现在鄂家镇有“摸奶节”是谣传,至于“摸奶节”还要申遗的说法则是无稽之谈。

所以,当地没有这样的节日,这更不是彝族的节日。

“摸奶节”说法流传可能是旅游策划。当地县宣传部的谷姓工作人员告诉《东莞时报》记者,根据民间说法,曾经在娱乐缺乏的年代,鄂家镇可能存在过摸奶的举动,不过随着当地文化生活的丰富,青年男女“摸奶”的活动已经几乎看不到。

曾经专门考察“摸奶节”的谷志坚告诉记者,2019年,双柏县里为搞清楚鄂家镇是否存在“摸奶”的文化风俗,专门组织了县里面的人过去考察。他参加那次考察活动,当时他唯一一次看到的关于“摸奶节”的实例,只是几个调皮捣蛋的孩子跳起来摸了一个人乳房,“小孩受到了训斥”。

考察之后,他曾经为此次考察写过几篇文章,文中曾经引用当地一位文联主席的说法,“男的以摸到女的乳房为吉祥,女的以被摸为吉利。”结果这种说法招致当地镇政府抗议,因为这种说法被当地镇里面的村民认定为“伤风败俗”,后来还是因为这种说法传播出去,引来了大量的游客,他才没有被追究责任。

他特别提到之所以大量流传“摸奶节”的说法,可能源于双柏县一个镇的旅游策划活动。据说有一次,该县下面某镇以一天几百元的酬劳,专门请来一批青年女子,在“鬼节”当天按“摸奶节”的风俗吸引游客。“其实,这与曾经存在的“摸奶”根本不是一回事”。根据其介绍,后来该事件由于过火,被当地上级领导严厉批评。

“摸奶节”并不存在,“鬼节”只有歌舞与商贸。

鄂家镇镇政府工作人员苏小姐告诉《东莞时报》记者,这个在网络流传的“摸奶节”被当地政府称为“中国鄂家十五节”,而当地的老百姓一般叫“七月半”、“鬼节”,节日内容则是对歌与商贸,节日有摸奶内容只是个谣传。

苏小姐解释说,“鬼节”的主要的内容一个“声舞展演”,就是当地老百姓的一个对歌,万人齐唱当地民间小调“阿乖佬”,然后万人齐唱三旋舞。“白天当地的老百姓商贸交易、祭拜先人,晚上则是篝火与对歌。”

至于为何出现“摸奶节”的说法,苏小姐认为这与一些文人对当地风俗的扭曲有关,“很多年前,由于生活文化比较单调,青年男女出现摸奶的情形,但是现在文化生活丰富,根本就不会出现摸奶的情形”。

苏小姐最后也说道,确实存在外省一些人被网上流传“摸奶节”误导,来到鄂家镇旅游,“奔着这个来的,那肯定是会失望。”网络的诱惑需要用清醒的头脑去判断。

云南茶文化资料通用篇二

离婚茶,也叫好说好散茶,是云南滇西的民俗,从三杯不同味道的茶里面品味婚姻。

一旦男女双方再也不能在一起生活,爱情的冰块只剩下一滩水迹之后,分手是最好的选择。有的人把离婚看作是与敌人拼命,用尽种种手段使对方受到伤害;有的人把离婚看作是“死期”,万念俱灰。尽管存在着一日夫妻百日恩的说法,却也分手得两败俱伤。

在滇西(指云南西部)一个叫诗礼的“穷乡僻壤”,这里生活着祖祖辈辈与泥土打交道的人们。他们在红土地上生生不息,爱情结婚生儿育女,过着苦荞巴巴和面糊的清贫日子。苦日子过不下去了,他们之中的每一个家庭都面临着婚姻解体的一千种可能。

可是,面对离婚,滇西人没有城里人的小气,他们虽没有多少文化,可是一旦爱情之舟搁浅在现实的沙滩,他们既不会大吵大闹,也不会痛不欲生,更不会出口伤人。他们会选择一个吉日,用喝茶的方式解决自己感情问题,顺其自然地走向各自的生活目标里。

选择一个吉日,离婚的双方在村中长辈面前坐定,男女双方谁先提出离的由谁负责摆茶席,请亲朋好友围坐,主持人一样的长辈会亲自泡好一壶“春尖”茶,递给即将离婚的男女,让他们在众亲人面前喝下。

这三杯茶分别是:

第三杯虽叫茶,却只是用茶杯斟着的白开水,告诫第二次握手的男女,生活其实不苦不甜,就像白开水一杯,相爱相敬的夫妻,白水也有甜味。

这三杯茶的寓意很清楚,从今以后,离婚了的双方各奔前程,说不上是会苦还是甜。因为离婚没有赢家,先提出离的一方不一定会好过,被人背弃的一方说不定因此找到真正的知音。

现代物质社会,把人的情感染得俗味十足,别说喝离婚茶,就是讲几句好听的话也变得吝啬了。滇西的离婚茶席虽然朴素,既送别过无数终是分离的男女,也挽留过不少裂痕不深的婚姻。虽然好喝,也有无尽的诗意,但是最好别让你遇上。

云南茶文化资料通用篇三

“论道竹叶青让中国的茶叶摆脱了了高价但不高贵的尴尬境地,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论道!”在竹叶青茶叶有限公司产品经理刘志林先生看来茶叶最讲究地域血统,正如赛马的血统一样,别指望肆意混血的赛马跑出多好的成绩。

论道竹叶青产于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峨眉山万年寺海拔800~1200米的万年寺、黑水寺一带,居于群山环抱之中,终年云雾缭绕。 “论道竹叶青由经验最丰富的老采茶人,在严格限制的采摘时间内,挑选最新鲜、饱满、细嫩、完整的嫩芽,经过抛、抖、撒、抓、压、带……等18种复杂手法交替炒制而成。在500万颗高山独芽中,只能由茶叶顶级好手手工挑选出500g论道。而普通的茶叶只需要3到4万颗。为了实现论道的顶级品质,我们甚至要求必须细嫩、完整、叶形卷曲必须达到一定的弧度,而这些用于”海选“的独芽全部出自峨眉山东高山茶园的特殊区域,只有这样的茶叶我们才把它称为论道!” 刘志林如是说道。

为了追求极端的品质完美,在高山地带生长茶叶所需的土壤,竹叶青都倾注大量心血悉心把控,“土壤太酸性或太碱性都不行,这是一整套很玄妙的艺术,需要时间、精力、耐性以及近乎疯癫的偏执。这些特殊区域里的种植土壤需要经过十年调理培育。为了解决茶叶运输中的变质问题,我们选择了就地炒制,在顶级论道的茶场里面,论道萌生温度,会由茶叶专家辅助调整,24小时仔细维持。甚至茶叶的运输也只靠人工或者马匹!”刘先生解释说。

在生产论道竹叶青的茶场里,你看不到任何现代化文明的痕迹。这些零零碎碎散落在山涧旮沓里面好像失落在远古文明之中,而茶树则不食烟火的生长。这种单纯使得“论道”因产量有限而显得弥足珍贵。

在论道竹叶青的决策者看来,这种常人难以理解的投入就是为了坚持寻找培育他们所满意和嘉赏的茶叶,而对于茶叶恒久不变的情感则是竹叶青企业文化的精髓。在刘志林先生眼中,他所追捧和寄寓遐思的竹叶青茶叶不是茶叶,而是不死的文化精魂。正所谓:一叶入魂,嚣尘中得和寂心气;七杯过后,困惑里识宇宙乾坤。汤色碧而绿,外形清朗秀美的竹叶青生长于李白笔下“蜀国多仙山,邈难匹”的峨眉山,“无可否认,对于奢侈品来说,原产地则意味着独特的产品和品牌属性,竹叶青生于洞天福地的峨眉山构成了我们独特的品牌联想力和区别性”。刘先生认为对于茶叶来说产地是第一位的,没有独特的地域性,茶叶是卖不上好价的。

然而生在洞天福地,如果不能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或者保证适度的产量,同样也不能诞生伟大而奢侈的品牌。“品质和市场规则是一圆点,产量就好像半径。没有圆点,你画不出漂亮的圆,半径太大,可以享用的人太多就不值钱;然而半径太小,你画的圆就越小,当享用的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时候,你的品牌就不可能为人所知。所以我们必须找到合适的圆点,同样保证产量半径恰到好处。这些对于论道竹叶青来说,都是至关重要!”刘先生说。

云南茶文化资料通用篇四

在”“中国大理第二届兰花茶花博览会”现场,用上百个山茶花品种共1000余朵山茶花制作的'大型花艺,美观大方;美女模特穿着用山茶花制成的花衣,美艳无比.在众多的山茶花参展企业中,大理博达园艺花卉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山茶花切花开发的民营企业,开创者即云南大理茶花交易中心主任、博达园艺花卉公司董事长兼大理州茶花协会副会长张聪先生.

作者:陆继亮作者单位:云南花卉信息中心刊名: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英文刊名:southchinaagriculture年,卷(期):20093(2)分类号:关键词:

云南茶文化资料通用篇五

茶文化节是一场全国各地茶文化的大规模展示活动。现代联合集团、现代联合市场管理集团、中国现代茶城承办了该次活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茶文化节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上海第十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昨天开幕,该节今年主推普洱茶。昆明市政府专门组织云南最具实力的6家茶商参展,并响亮抛出“昆明-普洱茶之都”名片,成为本届上海茶文化节上一道最独特的风景。

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是上海著名的文化品牌和节庆活动之一。近年来,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创新形式,将闭幕式直接办到茶乡,已先后在浙、闽、赣的茶乡成功举办了闭幕式。今年的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将把4月22日的闭幕式放到昆明,并定名为“昆明-普洱茶之夜”。

上海最大的茶业市场大宁国际茶城被作为本届茶文化节开幕式主会场,在这里,记者发现绝大部分商家都以经营铁观音、龙井、碧螺春、普洱这四大茶品为主。当地商家告诉记者,以前上海茶业市场并不经营云南普洱茶,几乎是浙江、福建茶一统天下。近两年来,普洱茶迅速风靡上海,越来越多的上海市民开始品尝普洱茶,普洱茶也就成为上海茶市新的 “主流”茶品。

上海国际茶文化节

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由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政府、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上海市茶叶学会发起举办,是经国务院文化部批准的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节庆活动。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自1994年以来,每年举办一届,每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均以其独特的'形式、内容和魅力,吸引了国内各省市区、港澳特区、台湾地区的各界人士和日本、韩国、美国、法国、摩洛哥等国家的国际友人及上海各界、市民群众积极参与,在海内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并已成为上海著名的文化品牌和节庆活动。

目前,该节由上海市闸北区 人民政府、上海市 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上海市 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上海市文化 广播影视 管理局、上海市 绿化管理局、上海市文学 艺术界联合会、上海文化广播 影视集团、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和上海市茶叶学会等十三家单位联合主办,以弘扬先进文化为引领,以构建和谐 社会、丰富人民大众精神生活为定位;坚持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结合,精品化与大众化相 结合,经济与文化相结合。

宁波国际茶文化节

第八届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将于5月6日至9日举办,活动由中国文化院、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茶叶学会、浙江省农业厅和宁波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作为茶文化节的重中之重,第八届中国宁波茶业博览会将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设宁波名茶区、台湾名茶区、全国名茶区、茶具茶器茶食区、茶文化书画区等。共设摊位650个,参展企业约200家,产品涉及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黑茶以及茶食、茶服、茶具等茶相关产品。届时,宁波各大名茶以及国内外知名茶叶品牌将汇聚一堂,各色产品琳琅满目,供消费者品尝选购。

市林业局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林伟平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国文化院倡议并发起的“两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论坛”已先后在福建武夷山、云南普洱成功举办两届,今年的第三届论坛活动将落户宁波,并与茶文化节同期举行。届时,将有约100位两岸四地茶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共话“一带一路与茶文化”。

此外,茶文化节还将开设第八届“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评比、2016年浙江省“望海茶杯”茶艺职业技能竞赛暨第六届宁波茶艺大赛、茶园风情游、天童禅寺“禅·茶·乐”茶会等活动。

信阳国际茶文化节

信阳国际茶文化节,是从第18届开始,再次将信阳茶文化节正式更名为“中国茶都·信阳国际茶文化节”。原中国信阳茶叶节,是自1992年以来,信阳凭借“信阳毛尖”绿茶的品牌优势,在每年五月前后举办的大型茶文化活动。2004年2月7日,信阳市委召开棠委会议,正式决定把中国信阳茶叶节首次更名为中国茶都·信阳茶文化节,即第十二届中国茶都·信阳茶文化节,既是第十二届中国信阳茶叶节的延续,又是信阳茶文化节的开端;同时确定举办时间为每年4月28日至30日,时间也与往届相比有所提前。

梅州茶文化节

梅州举办首届茶文化节。锦绣国际家居博览中心正式启动茶产业创新创富社区,将运用“文化创意 茶叶”的理念,打造茶文化交流基地,推动客家茶产业更好发展。

据介绍,锦绣国际家居博览中心在此次茶文化节上正式启动的茶产业创新创富社区,将运用“文化创意 茶叶”的理念,通过设置创业成果展示区,创业指导专家咨询区,风投机构、金融机构与企业对接洽谈区和开展项目路演等措施来打造茶文化交流基地。与此同时,锦绣国际家居博览中心还将充分利用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的计划总投资1.5亿元的世界客都·茶博城这一平台,集结客家地区各种名茶和茶具等相关配套,专业运营推广客家茶,把客家的茶文化传播得更广。

在茶文化节上,1000多名茶友齐聚在一起,现场观看茶艺歌舞表演、茶壶茶具茶叶展示和参加品茶大赛,大家以茶会友,相互交流,为梅州茶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1、倡导“茶为国饮”,进一步打响“杭为茶都”品牌,弘扬茶文化、普及茶知识、拓展茶交易、促进茶消费。此项活动每年举办一届,以杭州为基地,不断扩大规模和影响,增进中外茶文化的展示交流,弘扬中国现代茶文化!

2、改变大型茶市场“南有广州、北有济南、中间空白”状况,努力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充分展现杭州“休闲之城”、“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定位。

3、打响中国现代茶城的知名度、促进招商、扩大交易。

日本茶道表演为方便市民参与此次盛会,现代集团负责在杭州多个社区开设40班次“便民直通车”,展会期间每天定时定点发车,茶博会负责每日赠送上千份大礼包,增加中国现代茶城和杭州农副物流中心的人气。

此外,承办方将通过多种渠道邀请茶叶产、供、销及终端客户参加本届盛会。

开幕仪式由茶博会负责组织,现代配合。议程中增加“中国现代茶城正式开业”环节。

日本茶道表演与交流

由茶博会出面邀请日本、韩国茶道名师于5月21日-23日在中国现代茶城现场表演日本、韩国茶道,并与中国同行切磋交流、并接受媒体采访。

云南茶文化资料通用篇六

进入现代,传统的茶诗、茶词的创作仍在继续,郭沫若、赵朴初、聂绀弩、启功等均有佳作传世。茶事散文极其繁荣,二十世纪的文学家大都撰有茶文,其数量是以往历代总和的数倍乃至数十倍。鲁迅、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苏雪林、秦牧、邵燕祥、汪曾祺、邓友梅、李国文、贾平凹均有优秀茶文,个人出版茶事散文专集的,有林清玄的《莲花香片》、王旭烽的《瑞草之国》、王琼的《白云流霞》等。茶事小说更是异军突起,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筑草为城》,荣获中国小说最高奖——茅盾文学奖。

艺术方面,有吴昌硕、齐白石、丰子恺、刘旦宅、范曾、林晓丹、李茂荣的茶事绘画,赵朴初、启功的茶事书法。老舍的《茶馆》常演不衰,茶歌、茶舞、茶乐是许多文艺晚会的保留节目。《请茶歌》、《采茶舞曲》、《挑担茶叶上北京》、《请喝一杯酥油茶》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沉寂了两百多年的中华茶道开始复兴。首先从台湾,继之是大陆和港澳。茶艺、茶道、茶文化团体和组织纷纷成立,计有台湾中华茶艺联合促进会、台湾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华茶人联谊会、澳门中华茶道会、香港茶艺中心等,他们为普及中华茶艺,弘扬中华茶道,作出积极贡献。近年来两岸四地的茶道交流活动频繁,全国和地方性的茶艺赛、茶席设计赛也是经常举办。理论研究也异常活跃,近二十年出版的有关茶艺、茶道、茶文化着作的数量,超过中国历史上茶书数量的总和。并且,现代中华茶艺已走出国门,不仅传播到东亚、东南亚,还远传欧美。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华茶文化全面复兴,茶馆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现代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遍布都市城镇的大街小巷。目前中国每一座大中城市都有茶馆(茶楼、茶坊、茶社、茶苑等)数十到数百家,此外,许多宾馆、饭店、酒楼也附设茶室。中国目前有大大小小的各种茶馆、茶楼、茶坊、茶社、茶苑5万多家,北京、上海各有茶馆(茶楼、茶坊、茶社、茶苑等)一千多家。在许多大中城市,茶馆的数量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正是鉴于现代茶馆业的迅猛发展,中国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8年将茶艺师列入国家职业大典,茶艺师这一新兴职业走上中国社会舞台。2001年,又颁布了《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规范茶馆服务行业。茶艺馆成为当代茶产业发展中的靓丽的风景。

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以及生活风俗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饮茶风俗,如藏族酥油茶、维吾尔族的香茶、回族的刮碗子茶、蒙古族的咸奶茶、侗族和瑶族的打油茶、客家族的擂茶、白族的三道茶、哈萨克族的奶茶、苗族的八宝油茶、基诺族的凉拌茶、傣族的竹筒香茶、拉祜族的烤茶、哈尼族的土锅茶、布朗族的青竹茶等。当代,少数民族的茶文化也有长足的发展,新疆、云南等少数民族较集中的省区成立了茶文化协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云南省思茅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三届全国民族茶艺大赛,民族茶文化的异彩纷呈。

云南茶文化资料通用篇七

壮族“甜茶” 是壮族人民的传统饮品,有很多讲究的茶礼。壮族男青年第一次到姑娘家相亲时,姑娘就给他敬一杯茶。如果茶中放有糖,男青年饮“甜茶”,就表明姑娘同意了;如果没放糖,则表示不同意。这种表达的方式,既特别又含蓄。

佤旗“苦茶” 其煮法是在大砂罐中一次放500克茶叶,一直煮到罐中剩下三五口茶水为止。然后等茶凉到一定温度,一口气喝下。茶水苦涩难忍,但喝后顿觉清凉爽口,回味无穷。

苗族“花茶” 苗族同胞用冬瓜片、橙子皮切成小薄片,在上面刻出各种图案,再同桂花、白糖一起制成待客的“花茶”。为表达对贵客的敬意,茶杯里常有“吉祥”、“祝福”之类的花茶片。花茶还是苗家青年恋爱中的传情物。小伙子来到姑娘家求婚,如果姑娘敬给小伙子的花茶里,有两片“并蒂荷花”和两片“喜鹊对鸣”,表示姑娘同意;如果茶杯中只有三片花茶,则表示不同意。

回族“八宝茶” 回族同胞常用此茶招待临门的贵宾。这种茶掺有杏干、桂圆、荔枝、葡萄干等,喝起来香甜可口,有滋阴润肺,清咽利喉之奇效。

东乡族“盖碗黄茶” 东乡族同胞用“盖碗黄茶”待客。其做法是用铜壶(或瓦壶)将茶煮沸后,在盖碗里放一小块糖和一点具有松香味的黄茶,在客人吃饭或坐在炕上谈天时,即献上盖碗黄茶。

白族“烤茶” 云南大理白族人常以“烤茶”招待贵宾。有宾朋来访时,主人就把从山上采回的鲜茶放在砂罐里,边烤边摇,待茶叶烤到发出清香并泛黄时,便用沸水冲入砂罐里,再稍煮片刻。茶煮成后便倒入瓷盅,双手举杯,敬给客人。

藏族“酥油茶” 其做法:把茶砖切开捣碎,加适量的水煮沸后滤出茶渣,调入食用酥油,茶汁和酥油就混合成乳白色的“酥油茶”。每有宾客来访,全家在帐蓬外恭候,待客人进帐坐定后,女主人即双手缓缓捧上酥油茶敬给来宾,使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

彝族“腌茶” 这是云南山区的部分彝族同胞喜爱的一种“茶”。将采下的.鲜茶放入灰泥缸中,边放边压,直到压满,最后用重盖子压紧,数月后,即制成味道独特的“腌茶”。

云南茶文化资料通用篇八

中国是中国茶的故乡,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始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蓝海舰队为代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奥蓝特为代表),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捷盟为代表)。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我我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中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但多非史实。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 鳌。烹茶尽具。哺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

“烹荼进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已有饮茶习。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谓“晏子相齐,衣十升之布,食脱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以为饮茶(即茗)始于春秋时代。然《晏子春秋》亦非齐晏婴所作,根本难以成立。且万蔚亭辑《困学纪闻集证》卷八下云:“(槐按)今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作三弋五卯苔菜,考《御览》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载入茗事中……”虽作茗,然既言茗茶,恐非茗饮之茗。故茗饮之事不见于经。世又以诗之“谁为茶苦”,为饮茶之证,不知此茶乃苦菜之荼,非“荼苦”之茶,不能张冠李戴。似此春秋战国恐无饮茶之风,故《周礼·天官·家宰第一》言浆人供王之六饮,一曰水,二日浆,三曰醴,四曰凉,五曰医,六曰酉。尚未见饮茶。

自汉以后,饮茶之记载,时有所闻,三国时吴孙皓每饮群臣酒,率以七升为限,韦曜不过两升,或为裁减,或赐茶茗以当酒(《三国志·吴志·韦曜传》),以时茶茗,恐已为招待宾客之用,不然,宴会中,何以有茶? 晋张华尝谓“饮真茶,令人少眠”(张华《博物志》),是晋亦有饮茶之风,所以茶茗之起,由来已久,宋裴汉《茶述》谓:“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宋朝)。”固误。《洛阳伽蓝记》谓饮茶始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尤误。所谓饮茶之风,开始于汉魏则可,盛行于汉魏则不可,因南北朝时,此风尚未普遍,何论于汉魏,关此《茶史杂录》引逸事两则如下:

齐王萧初入魏,不食羊肉酥浆,常饭鲜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萧一饮一斗,号为漏卮,后与高祖会食羊肉酪粥,高祖怪问之,对日,羊是陆畜之宗,鱼是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唯茗不中,与酪作奴,高祖大笑,因号茗饮为酪奴,他日彭成王掘献谓萧曰:“卿明日顾我为卿设荼莒之餐(即鱼)亦有酪奴。”

黄现璠《古书解读初探》谓:“北朝后魏京师士子,见齐王萧饮茶,引为怪异,号为漏卮;由后之说,尤养特欲为萧正德备茶,则一为少见多怪,一非家常用品,最少足以证明其非普通用物,不然,亦非北朝鲜卑族用物,此时饮茶,恐限于某地,行于某阶级,实非普及民众,故只能谓为饮茶之开始时期。而饮茶风气之兴,始于唐代。唐代民众喝茶成癖。东坡诗云:“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这世。”乃以今之茶为荼。自唐以来,茶以清头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饮数碗,确成风矣。”

萧正德归降时,元义欲为设茗,先问卿于水厄多少,正德不晓其意,答日:下官生于水乡,立身以来,未遭阳侯之难,坐客大笑。

由前之说,北朝后魏京师士子,见齐王萧饮茶,引为怪异,号为漏卮;由后之说,尤养特欲为萧正德备茶,则一为少见多怪,一非家常用品,最少足以证明其非普通用物,不然,亦非北朝鲜卑族用物,此时饮茶,恐限于某地,行于某阶级,实非普及民众,故只能谓为饮茶之开始时期。而饮茶风气之兴,始于唐代。唐代民众喝茶成癖。东坡诗云:“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这世。”乃以今之茶为荼。自唐以来,茶以清头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饮数碗,确成风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