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知识点总结(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1:30:34 页码:9
2023年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知识点总结(大全10篇)
2023-11-18 21:30:34    小编:ZTFB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过去的经历,学习并避免重蹈覆辙。写总结时应着重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收获,不应只重复描述事实。以下总结范文涵盖了多个学科和领域,可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知识点总结篇一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知道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2.通过对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古建筑群中的杰作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群体智慧的结晶。

3.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如何看待长城这一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辩证地、多角度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播放多媒体资料(故宫、长城),让学生感受到巍峨雄壮的宫殿和气势恢宏的长城建筑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情感体验,从而感知历史。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长城的作用,使学生懂得如何辩证地分析历史现象和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

3.在学生对三位科学家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制表格,从多方面归纳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归纳知识,便于知识的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雄伟的北京城和明长城,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的杰作,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雄伟的北京紫禁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难点:科技成就如何体现时代特色。

处理方法: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特别是故宫概貌,使学生从形的方面抓住其布局特点和建筑特征,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巍峨雄壮的宫殿和气势磅礴的长城建筑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情感体验,从而感知历史。利用图片,引导学生比较明长城和秦长城的不同。

2、充分利用教材,教师引导讲解,学生自制表格,既能帮助学生记忆,又能形成师生间的互动。

3、明清科技成就反映的时代特征是难点,应从北京城的布局及紫禁城的建筑风格入手,认识它们反映了明清时期皇权至上、唯皇帝至尊的时代特征。

教法。

1.情景设置。在导入新课时,利用教材的导入内容,设置到嘉峪关旅游的情景,然后补充:“俗传当年建关时,匠师计算用料十分精确,竣工后只剩一砖。此砖今存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之上。”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讲紫禁城时,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通过多媒体演示,向学生展示午门、皇极门、三大殿、角楼、琉璃瓦顶、汉白玉栏杆、高大的城墙等实物形象,使学生形成紫禁城建筑特色的感性认识。

3.讲解。注重总体布局,是我国古代城市建筑艺术的传统。教师应向学生讲清楚紫禁城内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等内容。

4.自学讨论。对于三部科学巨著及其作者,可组织学生进行自学讨论,看能从中得到什么。

学法。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增强感性认识。

2.自主学习与讨论法相结合。

3.探究性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一、建筑。

1北京紫禁城。

2明长城。

二、科技巨著。

1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2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3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嘉峪关。

同学们,甘肃的嘉峪关和河北的山海关遥相对应,雄居于明长城的东西两端,都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嘉峪关修建于明朝初年,屹立于两山之间,地势极为险要。关城略呈梯形,城墙高约十米。城上四面阁楼高耸,飞檐凌空,雄伟壮观。清代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曾在诗中写到:“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据传当年建关时,匠师计算用料十分精确,竣工后只剩一砖。此砖今存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之上。那么,明朝是怎样修建长城的?除了长城,还修建了什么伟大工程?明朝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多媒体演示:明朝北京城。

教师设问:明朝北京城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北京城是古代建筑的杰作,明朝的北京城由三个部分组成,它们是:宫城、皇城和京城。其格局特色是:宫城外面有皇城,皇城外面有京城;中轴线突出,东西建筑对称展开;方城十字街,大小四合院,共同构成了环环相扣层次分明的整体格局。北京作为数代都城的所在地,其格局也是都城营建的最终结果。古代中国的都城建设所特定的原则造就了古代的北京城,那就让我们来游览一下北京城,看看标志性的建筑故宫的宏伟气势。

多媒体演示:故宫。

承天门。

多媒体演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教师讲解: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建筑规格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

多媒体演示:乾清宫内景。

教师讲解:这幅图大家熟悉吗?

这是乾清宫内景:正中为宝座,其上方悬“正大光明”横匾。清代自康熙皇帝以后,在位皇帝生前不宣布皇位继承人,而是将内定的继承人名字写好封于密匣,放置匾后;一旦皇帝驾崩,即当众开匣,宣布皇帝继承人。

乾清宫宝座这是整体贴金并镶嵌若干红、绿宝石的金椅,其扶手和靠背均由金龙缠绕面而成;座后为金漆屏风,屏风正中钤镌刻着“惟天、惟圣、惟臣、惟民”八个金字,为皇帝的律已格言。

教师引导:为抵御北方蒙古族南下,从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中期,花了近200年的时间修建长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反映了明朝社会什么时代特点?提示:从明清加强君主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闭关自守等来考虑。

多媒体演示:秦长城和明长城。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请大家注意秦明长城的不同。

教师过渡:谁到过长城?到长城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学习的是明清的建筑,除了建筑方面的.成就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三位总结性的科技著作。他们分别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下面请同学们自制表格,从作者、朝代、巨著名称、内容、共同特点等几方面归纳比较。

教师概括:明朝前期的统治者励精图治,使当时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商品经济繁荣,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教师引导:许多科学家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往往都具备相同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再了解一下另外两位科学巨匠。让学生了解宋应星完成《天工开物》的写作情况。请学生阅读教材第114页摘自这部书里的一句话,完成“动脑筋”。

和宋应星同时的科学家徐光启,也为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代表作《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这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今天的课就学到这里,下面请同学们理一理所学知识,进行小结。

探究活动:寻找家乡的古建筑。

仔细阅读教材第111页,得出结论。明成祖时修建的北京城,城市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是古代建筑的杰作。

学生展示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介绍故宫的概况。

(1)明成祖时修建的。

(2)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过的地方。

(3)故宫建筑风格:造型雄伟,布局严整,以一条中轴线贯通南北,两边建筑左右对称,是古代传统的城市建筑的杰作,内外装饰精美豪华,让游览过故宫的同学作介绍。

根据图示让学生展示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讲解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建在高8.13米的3层汉白玉石台基上,殿高35.05米,面宽11间,深5间,外有廊柱一列,殿内、外立大柱84根,飞檐重脊,黄琉璃瓦覆顶,装饰雍容华贵,气势非凡。明清两代皇帝即位、大婚、祝寿以及重大庆典和出兵征讨等活动,都在此举行。

太和殿之后是中和殿。中和殿是皇帝亲临太和殿参加大典之前暂坐之所,皇帝在此翻阅奏书和表彰,并接受内阁大臣、内务府、礼部、翰林院、侍卫和各府堂官员及执事人员的跪拜行礼;稍事休息之后再到太和殿升座。中和殿呈方形,在它的顶上嵌有一府鎏金宝顶。整个殿堂长宽各五间,占地580平方米。明初时称为华盖殿,清朝嘉庆年间改称中极殿;到顺治二年(1645年)才更名为中和殿。每逢参拜太庙、社稷坛之前,皇帝都要到此演习典礼;在耕作之季,皇帝也要到大殿内察看农具和谷种,以表现自己关心农事,心系天下的姿态。

保和殿是三大殿的最后一座,是一座重檐九脊式的建筑,仅此太和殿的殿顶低一个等级。保和殿初称谨身殿,后称建极殿,清初改称保和殿。它广九间,深化五间,面积为一千二百四十多平方米,在建筑方法上采用了宋元以来的减柱建造法,省去了大殿内的六根金柱,殿堂空间更为开阔和明朗。保和殿供皇帝在大典时换穿礼服使用,也用于皇帝设宴款待王公及文武大臣。在清代,保和殿还是举行“殿试”的地方。

认真阅读相关内容,回忆明清时期皇权加强的措施,不难想到这些建筑体现了当时皇权至上、唯皇帝至尊的时代特征。

学生对秦始皇修万里长城的知识记忆忧新,认真看图片,分组讨论得出结论:修长城的目的是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但是用修长城的办法来抵抗北方少数民族的侵袭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如果用这些钱物来发展科技、改进军事技术以增强国力,效果会更好。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闭关自守。

(1)介绍长城著名的旅游景点(2)长城旅游开发带来的问题(3)处理好旅游业的发展与文物保护、环境的关系。(4)学生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收集图片、门票、邮票、文字资料等等。

学生活动:中国明朝。

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后形成自己的答案。如:刻苦钻研、勇于冒险、献身科学的精神。

认真阅读教材《天工开物》史料:“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对照注释了解其意义可以得出正确结论。教师引导将历史与现实结合。

经过讨论,容易得出结论:排气管。

积极准备,根据本组特长进行小结。

预期效果。

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图片,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许多感兴趣的问题要问,教师不要限制问题的范围,而应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学生惊叹于古代的能工巧匠能够设计并建造出如此雄伟壮观的建筑,教师要把握时机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时引导对本课重点内容进一步了解的同时,老师要明确故宫是北京城最中间的一部分,以防止学生误认为故宫就是北京城。

学生争先恐后的要展示准备的资料或就自己所了解的内容向大家交流,教师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发言,鼓励学生互相补充以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对学生感兴趣又较熟悉的知识做简单介绍,活跃气氛,培养兴趣。

到过故宫的学生更想介绍他们影响中的故宫,课堂气氛活跃,加深学生对这一段历史的影响。

关键是老师引导学生认真思考,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回答,培养学生通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从修建时间、起址、长度、跨越地等方面比较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注意引导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分配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从中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同时应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

这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学完成,归纳分析能力强的同学能顺利完成,稍差一点的学生由老师辅导完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相信每一位学生都会成功。

激发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谦虚好学、不畏艰险的严谨治学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联想到今天由于人类乱砍乱伐、破坏水土合理结构、过度开发自然,而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如北方的沙尘暴、特大洪水灾害、地球温度升高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联想到现在有些煤矿发生事故,许多是因为瓦斯爆炸而引起,学生讨论时会有许多合理化建议,教师应给予肯定。

多种形式的小结,不仅发挥了学生的特长,而且帮助学生理顺了本课知识。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知识点总结篇二

1.明朝文学的主流是()。

a.散文b.杂剧。

c.诗词d.古典小说。

2.下列哪部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a.《红楼梦》b.《水浒传》。

c.《三国演义》d.《西游记》。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成书于明朝中期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b.《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c.明朝末年的《西游记》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d.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歌颂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勇于反抗的精神。

4.明朝著名剧作家及其最负盛名的.鞭挞封建礼教的作品是()。

a.关汉卿的《窦娥冤》。

b.李清照的《如梦令》。

c.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d.汤显祖的《牡丹亭》。

5.明朝绘画居于统治地位的是()。

a.山水.宗教画b.山水.花鸟画。

c.宗教.花鸟画d.民俗.花鸟画。

能力提升。

1.明清时期,______________的创作开始进入成熟阶段()。

a.诗b.词c.曲d.小说。

2.下面作品中,不属于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的是()。

a.《水浒传》b.《三国演义》。

c.《聊斋志异》d.《红楼梦》。

3.“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这应是______________塑造的英雄人物所说的话()。

a.《三国演义》b.《水浒传》。

c.《红楼梦》d.《西游记》。

4.下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a.长篇历史小说。

b.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c.长篇神话小说。

d.长篇爱情小说。

5.19世纪初年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这句话说明了()。

a.诗歌不再重要。

b.《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人们应该去读一读。

知识空间。

《三国演义》的原著作者浮出水面。

有媒体披露《三国演义》的最初写定者应是南方人,它是一部“集体创作”的不朽杰作,而罗贯中充其量只能算是这集体中的一员而已。

据称,国家图书馆珍藏的明代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是现在所见到的明清时期《三国演义》的所有刻本中的最早刻本。这个版本上自始至终没有题写作者的名字,可见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这一传统说法靠不住。《三国演义》作为我国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实际上是由从北宋到明朝中叶的说书艺人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起来的,该书在明朝中叶被一个没有留下姓名的下层文人整理写定。

知识空间。

梁山与《水浒传》。

梁山,在今山东省梁山县。宋明时,那里有八百里水泊,故又名水泊梁山。水泊梁山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梁山县境内,由梁山、青龙山、凤凰山、龟山四主峰和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黄山等七支山脉组成,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北宋末年,宋江结天下英雄好汉,凭借水泊天险,替天行道,除暴安良,声震天下。虽经八百多年历史沧桑,英雄好汉的踪迹仍历历在目。梁山风景区景点星罗棋布,梁山民风淳朴,武术表演、斗鸡、斗羊别具特色。

c.读《红楼梦》是很时尚的。

d.中国所有的诗书都不如《红楼梦》好。

拓展探究。

1.有一本书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深刻鞭挞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请回答:

(1)这部书的名字叫什么?

(2)本书的作者是谁?如何评价它?

(3)根据《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你能说出历史与历史小说的区别吗?

2..读图解析题。

(1)请写出每幅插图应出自哪部作品?

(2)写出每部作品的作者。

(3)说出明清时期小说的思想特点是什么?

(4)文化上的这种特点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知识点总结篇三

时间。

作者。

特点。

《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

罗贯中。

我国最早的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

元末明初。

施耐庵。

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

明朝中期。

吴承恩。

充满浪漫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红楼梦》。

清   朝。

曹雪芹。

我国古典小说高峰二、戏剧的繁荣  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著名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牡丹亭》,通过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清朝中后期,各种地方戏都在北京上演。后来,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达方法,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三、书画的成就  明朝的书法比以前普及。当时的书法,以行书、草书见长。董其昌的书法,吸收了古人书法的精华,但不在笔记上刻意模仿,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明朝的绘画,以山水、花鸟画为主。明朝末年的著名画家徐渭,善用泼墨。他的画,挥洒自如,气势磅礴。清朝的“扬州八怪”,进一步发展了徐渭的笔墨纵横手法,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多。 (介绍一下徐渭、扬州八怪等人,比如说:郑板桥)。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知识点总结篇四

1.明清是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成熟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由幸福的思想,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在中国甚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骄傲。

2.以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成就。

3.分析比较明清小说,戏曲在思想上得共同点,反映明清时代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古典小说  戏剧。

难点: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这时期的文化特点。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当堂巩固。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一、古典小说的高峰。

著作 年代 作者 意义。

《三国演义》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2、《水浒传》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3、《西游记》中作者赋予孙悟空怎样的性格?其用意是什么?

4、《红楼梦》中贾宝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红楼梦》的主题是爱情吗?

二、戏剧的繁荣。

1、明朝:      是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       》。

2、清朝:19世纪中期,以     、   为基础,融合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     ”。

三、书画的成就。

明朝:书画家     的字,吸收古人书法的精华,兼有“        ”之美。

明末著名画家       ,善用泼墨。

清朝:     进一步发展徐渭的毛笔纵横手法。

【合作探究】。

【当堂检测】。

1、下列哪项叙述是正确的(  )。

a、施耐庵创作了《三国演义》   b、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

c、徐渭是“扬州八怪”之一     d、董其昌是著名的小说家。

2、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唐僧取经、孙悟空降妖伏怪的故事出自于小说 (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d.《红楼梦》。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知识点总结篇五

1、使学生了解掌握明清时期的文化成就。

2、让学生正确认识当时科技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危机,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3、用实例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考、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重点】。

北京紫禁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四大名著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难点】。

1、科技成就的特点。

2、学生对四大名著不了解。

【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上课内容。

2、前面几课我们学习了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民族关系等内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明清时期的文化。

【自学指导】。

1、列举明清时期的两大建筑成就。

2、明长城的东西起止点分别是哪里?

3、列举明代古典科技巨著及作者。

4、一句话介绍《本草纲目》、《天工开物》。

5、《天工开物》曾阐述了符合当今实际的什么观点,此书被称为什么?

6、列举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成书时间、名称、作者及其地位(一句话介绍)。

7、列举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及其代表作。

8、京剧何时形成,以什么为基础?

9、列举明清时期的书画家。

精讲透析。

【思维拓展】。

明朝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

【小试牛刀】。

1、提问检测同步训练选择题。

2、完成材料题、简答题。

3、课余时间:读一部自己喜欢的名著。

【自我评价】掌握的   很好      好      一般。

【学习心得】。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知识点总结篇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北京城和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徐光启和《农政全书》、宋应星和《天工开物》。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明朝北京城平面图》、《明长城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2.归纳明朝三大科学巨匠和巨著,分析明代中国传统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3.思维目标:1.雄伟的北京城、明长城既是我国和世界古代建筑的瑰宝,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继承和创造能力。

2.明朝科学家和思想家的成就,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和明代资本。

主义萌芽的时代特点,也是科学家、思想家勤奋努力、勇于钻研的结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北京城和明长城的建筑特点。2.科学巨匠和巨著。难点:传统科学走在世界前列的原因。

四、自学导航:

1.在元大都基础上,修建北京城的是()。

a.明太祖时b.明成祖时c.明神宗时d.明英宗时。

2、明清时皇帝住的地方是在()。

a.京城b.皇城c.紫禁城d.外城。

3、被誉为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的是()。

a.长城b.赵州桥c.卢沟桥d.故宫4.长城的东西两端分别是()。

a.鸭绿江、嘉峪关b.山海关、陇西c.鸭绿江、陇西d.山海关、嘉峪关。

(三)点拨请同学阅读教材,并观察《明朝北京城平面图》和《明长城示意图》,然后回答下列问题:(1)明北京城是什么时期兴建的?它的建筑特点突出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明成祖时营建的;特点有二,第一,布局严整,第二,突出了皇权至上的原则。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明朝北京城平面图》,想一想,北京城分哪几部分?[答]分宫城、皇城、京城三部分。

[点拨]北京城最里面的是宫城,又称紫禁城,是皇宫所在地。宫城外面是皇城。有太液池、万岁山,有祭祀祖先的太庙和显示皇权的太社稷。这种左庙有土的形式是中国都城建筑的传统形式之一,皇城外面是京城,周围20公里,有9座城门,中央官署分别于皇城南面两侧。京城里店铺林立,商店繁荣。两边的街道和重要建筑,左右对称。这种相对称的建筑样式也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北京城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明朝与北京城齐名的伟大建筑是长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最早把长城东西连接贯穿一起的是哪个朝代?[答]秦朝。

(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明朝为什么修建长城?明长城比秦长城有什么变化?

[答]长城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外国人赞誉长城为世界奇迹之一,联合国将长城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学子,我们应该把合理利用与保护结合起来,既要开发长城的旅游、人文资源创造经济精神效益,又要切实地保护长城不受侵害。北京城和长城是享誉历史和世界的古代建筑,也展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明代的科学和思想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4)明代三大科学巨著各有什么特点?[答]《本草纲目》是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农政全书》既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还反映了作者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天工开物》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5)明代三大科学家创作科学著作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答]求真务实、探索创新;实现理想,不懈努力。

(6)请同学们回忆、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分别列举我国古代著名的医药学著作(作者)、农业著作(作者)。

(四)达标检测。

1.我国古代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是()。

a.《黄帝内经》b.《本草纲目》c.《千金方》d.《伤寒杂病论》2.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生活在()。

a.明朝初年b.清朝初年c.明朝末年d.明末清初3..被国外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知识点总结篇七

初一年级的学生基本没有读过四大文学名著,教师单纯的叙说介绍,对学生而言,终究是隔靴搔痒,且课堂教学中也不可能去逐一地作详尽介绍。对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从影视剧、连环画、说评书等媒体获得的已有认知,引导学生通过氛围热烈的课堂活动,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得出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了解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原作的欲望。

[学习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本课的难点是:《牡丹亭》主题思想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精选四大名著音像资料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外阅读四大名著。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3分钟)。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明朝的建筑科技成就,请一位介绍一下。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明清在文学、戏剧、书画方面的艺术成就。

(二)讲授新课。

一、古典小说的高峰(20分钟)。

1、老师播放四大名著音像片断,学生指出里面塑造的主要人物。并加以介绍。

2、引导学生简单概括出这四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并讲一个自己熟悉的四大名著里面的小故事。

------63------。

3、以《三国演义》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历史和历史小说的区别。

4、 指导学生列表(包括书名、作者、创作时间、小说题材等)比较归纳出四部小说的共同特点。

施耐庵《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吴承恩《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5、列举明末三大奇书及作者?

(1)三国演义   罗贯中。

(2)水浒传     施耐庵。

(3)西游记     吴承恩。

二、戏剧的繁荣(6分钟)。

1、戏剧:汤显祖《牡丹亭》。

2、《永乐大典》----一部大型综合性类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

3、小组学习,找出明清时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及代表作,讨论作品反映的思想感情。

4、播放京剧片断,学习了解京剧的产生。

三、书画的成就(5分钟)。

小组合作学习,概括明清时期书画的特点,并了解著名书画家。

(三)学习巩固:6分钟。

(四)练习:列举明末三大奇书及作者?

(五)作业:课后习题。

附:板书设计。

一、小说:“明代三大奇书”:

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 吴承恩《西游记》。

二、戏剧:汤显祖《牡丹亭》。

三、列举明末三大奇书及作者?

(1)三国演义   罗贯中。

(2)水浒传     施耐庵。

(3)西游记     吴承恩。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知识点总结篇八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色,明清时期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得出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了解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原作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本课的难点是:《牡丹亭》主题思想的理解。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3分钟)。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明朝的建筑科技成就,请一位介绍一下。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明清在文学、戏剧、书画方面的艺术成就。

(二)讲授新课。

一、古典小说的高峰(20分钟)。

1、老师播放四大名著音像片断,学生指出里面塑造的主要人物。并加以介绍。

2、引导学生简单概括出这四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并讲一个自己熟悉的四大名著里面的小故事。

3、以《三国演义》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历史和历史小说的区别。

4、指导学生列表(包括书名、作者、创作时间、小说题材等)比较归纳出四部小说的共同特点。

“明代三大奇书”: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施耐庵《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吴承恩《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5、列举明末三大奇书及作者?

(1)《三国演义》罗贯中。

(2)《水浒传》施耐庵。

(3)《西游记》吴承恩。

二、戏剧的繁荣(6分钟)。

1、戏剧:汤显祖《牡丹亭》。

2、《永乐大典》----一部大型综合性类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

3、小组学习,找出明清时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及代表作,讨论作品反映的思想感情。

4、播放京剧片断,学习了解京剧的产生。

课后习题。

列举明末三大奇书及作者?

板书。

一、小说:“明代三大奇书”: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

二、戏剧:汤显祖《牡丹亭》。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知识点总结篇九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四大名著的思想艺术特色,明清时期戏剧的繁荣,明清时期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实际是否相符的问题设计,使学生知道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在方法上的不同之处,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和文学素养,指导学生把四大名著的要点制作成表格,训练他们归纳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大名著以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鲜明的时代特点,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它们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引导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爱好,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和高尚的情操。

二、教材简析:

本课的主题是明清时期文学和艺术的突出成就,重点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难点是初一学生读过四大名著的学生不多,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从影视剧、连环画、说评书等获得的已有认知,引导学生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了解明清文化的时代特点。

三、教学准备:

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名著,有关书画的图片,表格。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明朝出现了哪些科技巨著?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过渡讲解:上一课讲的是明朝的科技成就,这一课将介绍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二、新课教学:

(一)古典小说的高峰。

学生阅读127-128页“导入框”和本目课文以及插图,“文献资料”等,作读书标记并思考回答:

1、哪些同学知道《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主要内容?(由学生简介)。

2、请同学们动手制作表格。

3、根据上表,你说说喜欢这些人物的理由?(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4、根据《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你能说出历史和历史小说的区别吗?

5、学生完成130页“练一练”:下列哪项是正确的?(b—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

过渡讲解:这时的艺术大师还有戏剧界的汤显祖,书画界的董其昌和徐渭等人。

(二)戏剧的繁荣。

学生阅读129页本目课文,作读书标记并思考回答:

1、明朝后期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是哪一部?(《牡丹亭》)。

2、19世纪中期京剧形成时的基础是什么?(徽剧,汉调)。

(三)书画的成就。

学生阅读129—130页本目课文及其插图等,作读书标记并思考回答:

1、兼有“颜骨赵姿”的明朝书法家是谁?(董其昌)学生临摹,实物投影。

2、用“泼墨”技法作《墨葡萄图》的明朝画家是谁?(徐渭)。

3、“扬州八怪”中,作《兰竹图》的是谁?(郑板桥)学生可以仿画,实物投影。

三、巩固小结。

学生来谈学习这课以后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四、故事擂台赛。

请每位同学从明清四部著名长篇小说中选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小故事来讲一讲,看谁讲得好。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知识点总结篇十

1.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知道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2.通过对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古建筑群中的杰作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群体智慧的结晶。

3.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如何看待长城这一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辩证地、多角度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播放多媒体资料(故宫、长城),让学生感受到巍峨雄壮的宫殿和气势恢宏的长城建筑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情感体验,从而感知历史。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长城的作用,使学生懂得如何辩证地分析历史现象和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

3.在学生对三位科学家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制表格,从多方面归纳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归纳知识,便于知识的掌握。

1.雄伟的北京城和明长城,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的杰作,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精神。

重点:雄伟的北京紫禁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难点:科技成就如何体现时代特色。

处理方法: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特别是故宫概貌,使学生从形的方面抓住其布局特点和建筑特征,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巍峨雄壮的宫殿和气势磅礴的长城建筑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情感体验,从而感知历史。利用图片,引导学生比较明长城和秦长城的不同。

2、充分利用教材,教师引导讲解,学生自制表格,既能帮助学生记忆,又能形成师生间的互动。

3、明清科技成就反映的时代特征是难点,应从北京城的布局及紫禁城的建筑风格入手,认识它们反映了明清时期皇权至上、唯皇帝至尊的时代特征。

1.情景设置。在导入新课时,利用教材的导入内容,设置到嘉峪关旅游的情景,然后补充:“俗传当年建关时,匠师计算用料十分精确,竣工后只剩一砖。此砖今存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之上。”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讲紫禁城时,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通过多媒体演示,向学生展示午门、皇极门、三大殿、角楼、琉璃瓦顶、汉白玉栏杆、高大的城墙等实物形象,使学生形成紫禁城建筑特色的感性认识。

3.讲解。注重总体布局,是我国古代城市建筑艺术的传统。教师应向学生讲清楚紫禁城内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等内容。

4.自学讨论。对于三部科学巨著及其作者,可组织学生进行自学讨论,看能从中得到什么。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增强感性认识。

2.自主学习与讨论法相结合。

3.探究性学习方法。

一、建筑。

1北京紫禁城。

2明长城。

二、科技巨著。

1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2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3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嘉峪关。

同学们,甘肃的嘉峪关和河北的山海关遥相对应,雄居于明长城的东西两端,都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嘉峪关修建于明朝初年,屹立于两山之间,地势极为险要。关城略呈梯形,城墙高约十米。城上四面阁楼高耸,飞檐凌空,雄伟壮观。清代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曾在诗中写到:“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据传当年建关时,匠师计算用料十分精确,竣工后只剩一砖。此砖今存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之上。那么,明朝是怎样修建长城的?除了长城,还修建了什么伟大工程?明朝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多媒体演示:明朝北京城。

教师设问:明朝北京城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北京城是古代建筑的杰作,明朝的北京城由三个部分组成,它们是:宫城、皇城和京城。其格局特色是:宫城外面有皇城,皇城外面有京城;中轴线突出,东西建筑对称展开;方城十字街,大小四合院,共同构成了环环相扣层次分明的整体格局。北京作为数代都城的所在地,其格局也是都城营建的最终结果。古代中国的都城建设所特定的原则造就了古代的北京城,那就让我们来游览一下北京城,看看标志性的建筑故宫的宏伟气势。

多媒体演示:故宫 承天门。

多媒体演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教师讲解: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建筑规格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

多媒体演示:乾清宫内景。

教师讲解:这幅图大家熟悉吗?

这是乾清宫内景:正中为宝座,其上方悬“正大光明”横匾。清代自康熙皇帝以后,在位皇帝生前不宣布皇位继承人,而是将内定的继承人名字写好封于密匣,放置匾后;一旦皇帝驾崩,即当众开匣,宣布皇帝继承人。

乾清宫宝座  这是整体贴金并镶嵌若干红、绿宝石的金椅,其扶手和靠背均由金龙缠绕面而成;座后为金漆屏风,屏风正中钤镌刻着“惟天、惟圣、惟臣、惟民”八个金字,为皇帝的律已格言。

教师引导:为抵御北方蒙古族南下,从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中期,花了近2xx年的时间修建长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反映了明朝社会什么时代特点?提示:从明清加强君主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闭关自守等来考虑。

多媒体演示:秦长城和明长城。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请大家注意秦明长城的不同。

教师过渡:谁到过长城?到长城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学习的是明清的建筑,除了建筑方面的成就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三位总结性的科技著作。他们分别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下面请同学们自制表格,从作者、朝代、巨著名称、内容、共同特点等几方面归纳比较。

教师概括:明朝前期的统治者励精图治,使当时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商品经济繁荣,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教师引导:许多科学家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往往都具备相同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再了解一下另外两位科学巨匠。让学生了解宋应星完成《天工开物》的写作情况。请学生阅读教材第114页摘自这部书里的一句话,完成“动脑筋”。

和宋应星同时的科学家徐光启,也为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代表作《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这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今天的课就学到这里,下面请同学们理一理所学知识,进行小结。

探究活动:寻找家乡的古建筑。

仔细阅读教材第111页,得出结论。明成祖时修建的北京城,城市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是古代建筑的杰作。

学生展示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介绍故宫的概况。

(1)明成祖时修建的。

(2)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过的地方。

(3)故宫建筑风格:造型雄伟,布局严整,以一条中轴线贯通南北,两边建筑左右对称,是古代传统的城市建筑的杰作,内外装饰精美豪华,让游览过故宫的同学作介绍。

根据图示让学生展示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讲解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建在高8.13米的3层汉白玉石台基上,殿高35.05米,面宽11间,深5间,外有廊柱一列,殿内、外立大柱84根,飞檐重脊,黄琉璃瓦覆顶,装饰雍容华贵,气势非凡。明清两代皇帝即位、大婚、祝寿以及重大庆典和出兵征讨等活动,都在此举行。

太和殿之后是中和殿。中和殿是皇帝亲临太和殿参加大典之前暂坐之所,皇帝在此翻阅奏书和表彰,并接受内阁大臣、内务府、礼部、翰林院、侍卫和各府堂官员及执事人员的跪拜行礼;稍事休息之后再到太和殿升座。中和殿呈方形,在它的顶上嵌有一府鎏金宝顶。整个殿堂长宽各五间,占地580平方米。明初时称为华盖殿,清朝嘉庆年间改称中极殿;到顺治二年(1645年)才更名为中和殿。每逢参拜太庙、社稷坛之前,皇帝都要到此演习典礼;在耕作之季,皇帝也要到大殿内察看农具和谷种,以表现自己关心农事,心系天下的姿态。

保和殿是三大殿的最后一座,是一座重檐九脊式的建筑,仅此太和殿的殿顶低一个等级。保和殿初称谨身殿,后称建极殿,清初改称保和殿。它广九间,深化五间,面积为一千二百四十多平方米,在建筑方法上采用了宋元以来的减柱建造法,省去了大殿内的六根金柱,殿堂空间更为开阔和明朗。保和殿供皇帝在大典时换穿礼服使用,也用于皇帝设宴款待王公及文武大臣。在清代,保和殿还是举行“殿试”的地方。

认真阅读相关内容,回忆明清时期皇权加强的措施,不难想到这些建筑体现了当时皇权至上、唯皇帝至尊的时代特征。

学生对秦始皇修万里长城的知识记忆忧新,认真看图片,分组讨论得出结论:修长城的目的是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但是用修长城的办法来抵抗北方少数民族的侵袭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如果用这些钱物来发展科技、改进军事技术以增强国力,效果会更好。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闭关自守。

(1)介绍长城著名的旅游景点(2)长城旅游开发带来的问题(3)处理好旅游业的发展与文物保护、环境的关系。(4)学生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收集图片、门票、邮票、文字资料等等。

学生活动:中国明朝。

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后形成自己的答案。如:刻苦钻研、勇于冒险、献身科学的精神。

认真阅读教材《天工开物》史料:“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对照注释了解其意义可以得出正确结论。教师引导将历史与现实结合。

经过讨论,容易得出结论:排气管。

积极准备,根据本组特长进行小结。

预期效果。

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图片,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许多感兴趣的问题要问,教师不要限制问题的范围,而应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学生惊叹于古代的能工巧匠能够设计并建造出如此雄伟壮观的建筑,教师要把握时机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时引导对本课重点内容进一步了解的同时,老师要明确故宫是北京城最中间的一部分,以防止学生误认为故宫就是北京城。

学生争先恐后的要展示准备的资料或就自己所了解的内容向大家交流,教师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发言,鼓励学生互相补充以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对学生感兴趣又较熟悉的知识做简单介绍,活跃气氛,培养兴趣。

到过故宫的学生更想介绍他们影响中的故宫,课堂气氛活跃,加深学生对这一段历史的影响。

关键是老师引导学生认真思考,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回答,培养学生通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从修建时间、起址、长度、跨越地等方面比较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注意引导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分配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从中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同时应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

这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学完成,归纳分析能力强的同学能顺利完成,稍差一点的学生由老师辅导完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相信每一位学生都会成功。

激发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谦虚好学、不畏艰险的严谨治学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联想到今天由于人类乱砍乱伐、破坏水土合理结构、过度开发自然,而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如北方的沙尘暴、98年特大洪水灾害、地球温度升高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联想到现在有些煤矿发生事故,许多是因为瓦斯爆炸而引起,学生讨论时会有许多合理化建议,教师应给予肯定。

多种形式的小结,不仅发挥了学生的特长,而且帮助学生理顺了本课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