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资料怎么写(实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3:09:53 页码:12
2023年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资料怎么写(实用9篇)
2023-11-11 23:09:53    小编:ZTFB

阅读理解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它可以让人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的内涵和信息。总结的内容应该简洁明了,让读者能迅速了解到主要信息。下面是一些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资料怎么写篇一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所以木材经墨线校正后就直了,金属制的刀剑等放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君子广范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什么过失了。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借助马车远行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能达到千里;。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借助船只的人,并不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译: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不能)到达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不能)汇成江河大海。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用心专一啊。

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译:秦国有足够的力量(乘他们)困顿而他们,追赶逃兵败将。

2、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

倒下的尸体上百万,流出的血可以使盾牌漂起来;(秦国)乘着有利的形势,宰割天下诸侯,分割各国的土地。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方的边界修筑长城来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余里。

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译: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

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译: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的应和他,都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着他。

7、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试着让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量一下长短大小,较量一下权势和力量,那就不能够相提并论了。

8、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可是秦国凭借那狭小的地盘,得到了天子权势,统治着八州,使同列的诸侯朝拜称帝,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9、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求!无乃尔是过与?

翻译:冉有!恐怕该责备你吧?

无乃”,岂不,难道不,恐怕。“过”,责备。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翻译:(盲人)站立不稳而又不能扶持,摔倒了又不能扶起来,那么还要用那些辅助的人干什么呢?相:这里指搀扶瞎子走路的人。

3、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4、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翻译: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担任这个职位,(如果)不能的就不要去(当那个官)。”

陈:施展。列:职位。(翻译时要字字落实,字字对应)。

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翻译: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嘴上)不说“想要(得到)它”却一定要替自己的行为编造借口(来搪塞的态度)。疾:痛恨。辞:托辞,借口。

6、既来之,则安之。

翻译:既然使(远方的人)来归顺了,就要使他们安居下来。

7、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我担忧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咚咚地敲着战鼓,兵器已经接触(战争开始了),(士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人跑一百步然后停下,有的人跑五十步然后停下。

注意:“或”,有的(人)。“走”,在古代是指逃跑。

3、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不行。只是没有跑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热爱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5、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网眼细密的渔网不进池塘,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季节进入山林砍伐,木材就用不完。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五亩的宅地,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制的衣服了。

7、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译:粮食和鱼鳖不会吃完,木材不会用尽,这就使百姓对供养活着的人、安葬死去的人没有什么不满。

8、(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七十岁以上的人穿帛食肉,老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9、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这与拿着刀子刺人而把人杀死后,却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

返回目录。

如何提升高考语文成绩。

1.多看点高考试卷的精析文章,而非一味地做试卷。有时候吃透一篇好的试卷精析比闷着头做十套卷子管用。

2.对于全国卷高考语文的前三项题目,在平时训练中,遇到自己做错的拿本子记下来,没事的时候翻翻,无须特别记忆也一样能记得住。

3.做词汇选择题目的时候,对于近似的词汇,多念几遍,培养语感。别以为语感可有可无,早早晚晚他会让你大吃一惊。

4.阅读文章完成题目类试题,在读文章的时候切不可一字一句死抠,也不能一目十行。只要按照正常的速度就可以。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第一感觉。

5.针对作文进行专项训练:一周一篇作文,切记构思不要超过一个小时;时不时练习一下为某段话拟个题目。

6.不要试图压题,猜题。只需要按照正常复习步骤循序渐进即可。

7.针对各种文体的文章做专项练习。

8.写作的时候要收放得体,别搞得憋半天好容易憋出个思路,一下笔就收不住,记住一句经典成语:过犹不及!

9.培养自己的想像能力。

10.每天看看电视新闻,读读报纸!至少30分钟。

返回目录。

高考前注意事项。

一、高考前的饮食。

高考前的饮食问题应该是考生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家长总是调样的给考生做吃的。其实高考不需要在饮食有太大的变化,因为高考的能量消耗,和平时上课的能量消耗比较来说,差不多。不需要额外吃喝东西,就是平时吃什么,高考前的饮食和平时差不多就行。

二、考场熟悉。

高考前准备工作之一,前一天都要去熟悉考场。如果在本校考试,当然就没问题。如果到考场在外校,需要熟悉路径,考室的位置,座位的位置。特别注意厕所的位置,不要有陌生感。考试中途如果出现陌生的事物,容易转移注意力。

三、心理调节。

高考将至,不少考生会出现失眠的情况,甚至出现身题不适,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考前焦虑所引发的。针对这种情况,高三网小编建议考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

首先,要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充分的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考好,给自己减压,把高考视为一种常态考试;多听听欢快轻松的音乐但不要太放松找不到考试状态,只是让自己的负面情绪得到释放或调节;最后,作为家长则要不断鼓励考生,给予考生自信,使高考前由焦虑所产生的沉重感、压迫感、不安感等焦虑的症状得到缓解。

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对于高考来说无比重要,因为这样才能使考生平时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在考试中能被‘激活’,并从‘内存’中调动出来,才能在高考中冷静应对,自如发挥,达到最佳状态,考出最佳水平。

四、调整作息时间。

为了在高考时,能够有更好的发挥,更好的适应高考时间,在考前的一段时间,可以按照高考时段的时间安排作息,这样可以帮助考在考试时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五、考试规则。

在考前一定要记住高考的规则,不要带考试禁止的东西进入考场,考号、姓名要写在规定处,不要勿带草稿纸等出考场。考号姓名以及答题卡涂写方式可以在平常的模拟考试中演练。这是高考注意事项中最重要的一点。

返回目录。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资料怎么写篇二

2、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_山河。

倒下的尸体上百万,流出的血可以使盾牌漂起来;(秦国)乘着有利的形势,宰割天下诸侯,分割各国的土地。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方的边界修筑长城来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余里。

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译: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

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译: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的应和他,都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着他。

7、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试着让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量一下长短大小,较量一下权势和力量,那就不能够相提并论了。

8、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可是秦国凭借那狭小的地盘,得到了天子权势,统治着八州,使同列的诸侯朝拜称帝,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9、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求!无乃尔是过与?

翻译:冉有!恐怕该责备你吧?

无乃”,岂不,难道不,恐怕。“过”,责备。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翻译:(盲人)站立不稳而又不能扶持,摔倒了又不能扶起来,那么还要用那些辅助的人干什么呢?相:这里指搀扶瞎子走路的人。

3、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4、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翻译: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担任这个职位,(如果)不能的就不要去(当那个官)。”

陈:施展。列:职位。(翻译时要字字落实,字字对应)。

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翻译: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嘴上)不说“想要(得到)它”却一定要替自己的行为编造借口(来搪塞的态度)。疾:痛恨。辞:托辞,借口。

6、既来之,则安之。

翻译:既然使(远方的人)来归顺了,就要使他们安居下来。

7、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我担忧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资料怎么写篇三

文言文学习的难点在于其自身意思比较晦涩,语法现象的生僻,以及背靠的古代文化经济等较为繁杂,使人阅读理解起来障碍重重。不过就像庄子在养生主《庖丁解牛》里面写得一样,只要我们掌握了一个事物的“道”,那么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使你在应用他时,目无全牛,游刃有余。

那么竟就什么是学习文言文的道呢,或者更精准一点的说,什么是文言文翻译的道呢?

要学好顾问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文言文翻译的而关键在于:多背记古文,建立语感。

每种语言,就其学习者而言,都对该种语言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复杂的,是人的深层意识对语言规律的一种熟知,掌握。语感无法名状,不可告知,但是它确确实实是存在的。而且这种感觉能帮助你在第一时间作出判断,就其结果而言有惊人的正确性。

建立语感的关键在于,多读,多背记文言文。其实文言文背记的过程,也是理解它的意思,掌握其中各种语法现象的过程。

2、多总结各种词的用法以及语法现象。

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注意对一类语法现象,例如词性的变化(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等)、通假;对句法,如省略,倒装,前置等知识点的归纳,对其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做到深度理解,精准掌握,再遇到问题时就不会模棱两可,是是而非。

3、精做练习。

练习不是目的,练习的目的是对知识的巩固,因此反对题海战术,不过不带着目的,或者研究性心理来做题,就是做再多的题也起不了大的作用,因为题的形式是变化的,但是其中包含的道理是恒一的。

4、增加文言文课外知识。

在上文中提到了,文言文之所以难,是以为文言文不但有语法现象的阻挠,而且有文化知识的阻挠。

比如古代的礼仪制度,仕官制度,如果不知道这些制度,对有些古文的理解上就有难度。因此建议可以读一些简明的文言文书籍,如《三国演义》《三言两拍》等。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文章作者的时代背景,作者本人的流派和主张。有些翻译,按照字面简单的翻译,出来的结果是与其主旨不相符合的。

例如史记鸿门宴里的一句:“大王来何操?”照字面的翻译,大概会是:大王您来的时候拿着什么东西。如果这样翻译,肯定得不了高分,因为这是不符合作者的意思的。对于此,如果分析下,这个故事的背景――刘邦到项羽那里去请罪,在最后献上了白玉等。那就很容易推理出,这句话的意思,即:大王您来的时候带着什么礼物?这样翻译就对了。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资料怎么写篇四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译:所以木材经墨线校正后就直了,金属制的刀剑等放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君子广范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什么过失了。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借助马车远行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能达到千里;。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借助船只的人,并不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译: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不能)到达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不能)汇成江河大海。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用心专一啊。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资料怎么写篇五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资料怎么写篇六

了解专业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的行为。同学们都忙于复习文化课知识,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它决定了我们能否获得迈入高校大门的准人证,缺少了这个证件,我们就没有上大学的资格。与准备文化课知识同样重要的还有一件事情,就是要想清楚我们上了大学后走哪条路,与这个问题紧密相关的就是我们选择什么专业。

选择专业之前先要了解专业,主要是了解都有哪些专业大类,各个专业大类之中有哪些专业等。同学们已经对今后的发展方向作出了一次选择,这就是文理分科。文科类专业与理科类专业有很大的区别,这从专业大类的划分上就可见一斑。理科类专业分为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几个大类,经济学、教育学和管理学中的部分专业也向理科学生敞开大门。文科类专业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几个大类。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资料怎么写篇七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咚咚地敲着战鼓,兵器已经接触(战争开始了),(士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人跑一百步然后停下,有的人跑五十步然后停下。

注意:“或”,有的(人)。“走”,在古代是指逃跑。

3、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不行。只是没有跑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热爱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5、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网眼细密的渔网不进池塘,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季节进入山林砍伐,木材就用不完。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五亩的宅地,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制的衣服了。

7、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译:粮食和鱼鳖不会吃完,木材不会用尽,这就使百姓对供养活着的人、安葬死去的人没有什么不满。

8、(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七十岁以上的人穿帛食肉,老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9、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这与拿着刀子刺人而把人杀死后,却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资料怎么写篇八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特征:

(1)联系具有普遍性。

(2)联系具客观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

2、联系的普遍性是什么?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要求:一、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二、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根据联系和实践的关系,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

(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5、什么是整体和部分?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1)含义: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关系: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6、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

(2)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7、发展的普遍性是什么?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任何理论都在不断发展.人的认识的积累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

8、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

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10、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4)因此,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11、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1)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新事物本身存在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

(4)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5)所以,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12、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

13、事物发展的状态是什么?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14、什么是量变和质变?

(1)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统一、相持、平衡、静止都是量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2)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15、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是什么?要求我们怎么做?

(1)关系: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2)要求:一、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二、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的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16、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矛盾.

17、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根本观点.

18、什么是矛盾?它有哪两个基本属性?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19、矛盾的普遍性是什么?有何要求?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

(2)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要求:

(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0、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它的表现是什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现:

(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不同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如何?

(2)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3)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一事物总是和同类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

(4)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2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指导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就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3、什么是主次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1)主要矛盾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次要矛盾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3)关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4、什么是矛盾主次方面?他们之间的辨证关系如何?

在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此即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此即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5、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认识方法。

(1)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4)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不是一点论.

26、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7、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8、辨证否定的含义及本质?

(1)含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29、实现新事物的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的灭亡的根本根本途径是什么?

根本途径是辨证的否定.

30、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是什么?

(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不仅尊重书本知识,尊重,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31、辩证法按其本质说是什么?为什么?

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因为。

(2)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不断运动中,因而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3)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32、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是什么?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

3、唯物辩证法与行而上学的分歧是什么?根本分歧是什么?

(1)分歧: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行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复习资料怎么写篇九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特征:(1)联系具有普遍性(2)联系具客观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

2、联系的普遍性是什么?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要求:一、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二、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根据联系和实践的关系,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

(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