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传播心理学论文2(实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1:43:24 页码:9
最新传播心理学论文2(实用12篇)
2023-11-18 21:43:24    小编:ZTFB

上半年的绩效总结表明,我们需要加强自我学习和提升能力。总结要注意语言的简明扼要,避免术语的滥用和错误表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传播心理学论文2篇一

随着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大和社会不公的不断出现,不少愤懑而压抑的群体一直需要找到情绪表达的理由,而部分谣言则成了大众情绪表达很好的由头。

日前,一则“军车进京”的离奇谣言忽起于微博,继而在广大社会公众中迅速蔓延,引发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而就在几个月前,媒体披露了有关部门查处的一起网络谣言典型案例:某军事论坛的网络编辑看到论坛帖子里有“铁鸟回光返照、化作青烟”的诗句,又结合其他网民的只言片语,竟编造出“空军掉了一架飞机”的“爆炸性”新闻。

谣言,已经成为我们这个社会不死的幽灵,时不时就会沉渣泛起。在进入信息时代以后,随着手机短信、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现在即时聊天工具、网络自由论坛及微博的出现,谣言更是带来了巨大的杀伤力。

对此,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沈政告诉笔者,如果从深层次来考量,近些年各种谣言在社会上呈现普遍蔓延的趋势有着极其深刻复杂的社会背景。很多人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紧张不安的环境之中,随着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大和社会不公的不断出现,不少愤懑而压抑的群体一直需要找到情绪表达的理由,而部分谣言则成了大众情绪表达很好的由头。

就在最近,就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近日,国内天涯社区等网站论坛中有人冒充中新、网发布新闻信息称“一北大学生王某因网站备案未成功,网站被关,带刀将贵州省通信管理局机关干部刘某杀死”。这条消息迅速满足了大众对目前大学生求职难、政府机关僵化式管理的.不满情绪。

由于大众并不是专业人士,没有能力、没有意识也没有时间对每条信息去核实,所以很多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对此消息进行转发和评论,一天的时间内该条消息就在新浪、微博上被上万次。谣言的传播者在传播信息中发泄自己的心理苦闷,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寻求一种自我的心理安慰和心理快感。

但当微博官方及相关部门出来辟谣后,一部分转发者发现此前自己“传谣”,觉得再次转发辟谣信息有损自己“公信力”,而另一部分转发者仍然会抱着“事出必有因”的心理,拒绝接受事实。所以辟谣信息传播的力度远远比谣言的传播力度弱得多。

所以,同样是“北大学生创业不成杀害管理人员”的信息帖,在被新浪官方和贵州省通信管理局盖着公章联合“微博辟谣”后,只被转发区区不到七百次。

当然,现在谣言的蔓延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有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已经是一个互联网大国,网民人数超过5亿,比一些国家人口总量还多。并且处于微博等自媒体时代的互联网已经是这些网民言论最为自由与活跃的一个空间。

在这个平台上,不仅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然而,针对互联网的相关管理却还没有及时跟上,这给一些对社会怀有严重不满情绪的人传播谣言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与空间。在这种局面下,一些谣言在互联网上的传播不仅传播速度前所未有,其所形成的杀伤力往往也是前所未有的。

此外,一些子虚乌有的谣言之所以能够大范围流传并造成比较恶劣的影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出现一些广受关注的事件时,政府相关部门往往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有关单位也常常不立即进行真实的信息披露,要么在披露相关信息时对一些问题遮遮掩掩,要么干脆置之不理,在得不到权威的信息来源时,一些民众只好听信道听途说,在“蝴蝶效应”的作用下,结果一传十,十传百,最后导致谣言满天飞。

因此,要有效遏制谣言的传播,当前我们需要治标也需要治本,除了要求社会公众不信谣、不传谣,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并以法治手段加以保障和约束以外,在信息传播方面,一定要用法治的手段健全我国相关部门及单位的信息及时公开制度,及时保障信息传播的公开透明,这样就会在源头上遏制谣言的传播。

其次,加速推进社会发展及国家管理改革,最大限度缩小贫富差距,消除社会不公,减少社会不满情绪,就会瓦解谣言传播的社会心理基础。另外,相关部门和单位重塑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公信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唯有在社会公众中树立了公信力,才会让社会公众相信机构信息发布的权威性与可靠性,做到了这一点,就是有谣言传播,也会很快不攻自破,不会发挥太大的杀伤力。

传播心理学论文2篇二

【内容摘要】本文以现代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针对辽宁省农业科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科研机构、大众媒介和农民四个方面,提出了推进辽宁省农业科技传播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财政、公共投入对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投入比重或者是数量,使公共研究部门的科研人员有足够的资金从事研究。可在财政、公共投入中划拨出一定比例,按科研成果在研究领域产生的影响,以及在生产领域中取得的效益,分类分等级地对科研人员进行奖励,奖励政策可适当向应用技术倾斜。此外,还应针对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出台相应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一定比例,用于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政府相关部门应调整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系,逐渐向评价或者鼓励的体制转型,不以论文数量的多少作为科研人员考核和评定职称的唯一标准。此外,科研评价体系应采用多元化的标准,不同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加大对大众媒介的扶持力度。一是政府应加大对大众媒介的重视力度,利用大众媒介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扩大农业科技传播范围,增加传播效果。二是农业科技传播具有公益化属性,对于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节目和报纸,政府应予以支持。政府应鼓励大众媒介兴办涉农专业报纸,或者在主流报纸上开辟农村农业版面和栏目,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和资金倾斜。三是将农业科技传播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将节目的制作费用和采编人员的采访费用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或进行差额补助。

(三)加大对农民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力度。政府应在农村大力增设农村书屋,有针对性地采购农业科教、种养殖、文学、法律、医疗保健等书目和报刊,充分发挥农村书屋的信息窗口功能,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致富信息、生产信息、市场需求等。此外,政府应加强对农民技术员培训的力度,动员、吸纳更多的涉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成为农民技术员培训基地,使更多的农民获得培训机会;增设符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农民急需的专业技术课程,解决农民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设科技培训夜校、定期请农业专家作报告,或者在农闲或节假日期间组织专家进行短期技术培训。

二、科研机构应充分发挥科研主体作用。

(一)端正科研态度。第一,科研工作应该是健康的,是纯粹的。科研人员应克服功利思想,正确认识科研工作与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淡泊名利,不搞花架子和形式主义。第二,科研工作应该是真实的。农业科研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农业发展。因此,必须是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理论,并用所形成的理论再去指导实践。第三,科研工作应该是科学的。科研人员应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指导,着眼于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从调查研究做起,切忌纯理论的臆想和拼凑。

(二)加强与媒介的合作。科研人员应注重与媒介的合作。科研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宣传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可设立科普发言人,并通过科普发言人与媒介进行对接,借助媒体为各类社会热点、科普需求作出权威、准确的解答,不断填补科研机构与受众之间的知识沟。

三、大众媒介应加大对农民的重视力度。

(一)回归农民受众本位。大众媒介应重视农民受众的信息需求。针对媒介形式,应对不同类型的大众媒介进行整合。可根据不同媒介的.不同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在同一时间段,就同一主题或内容,以统一口径进行传播,以壮大传播声势,提高传播效果。针对媒介内容,对农民喜爱的信息要加以强化,对农民不关心或不感兴趣的信息要加以改善。选题时,要符合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实际生产情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符合农民根本需求。针对农业科技节目的播放时间,大众媒介应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活习惯,节目播出时段尽量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从事家务劳动的时段错开,并可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在“农闲”时增加播出时间或者根据农民需要安排重播。

(二)回归科技本位。大众媒介进行农业科技传播的意义不应局限于对某个科技成果、某种实用技术或某项科技政策的传播,而是要利用持续的、不间断的科技信息流通,形成信息环境,培养农民受众的视听习惯,塑造农民受众的科学理念,提高农民受众的科学素养。现有的农业科技节目普遍科技含量较低。因此,大众媒介应注重传播内容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以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符合农业生产规律、能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内容,提高科技节目的“含金量”,真正做到回归科技本位。

(三)提高媒介工作者的科学素养。媒介工作者在制作节目和撰写报道时,应将语言通俗化,将信息“去专业化”,在兼顾信息科学性、严谨性的同时,变死板机械的传播方式为农民容易理解的举例子、打比方等方式,消除广大农民受众与农业科技信息之间的隔阂。此外,媒介工作者应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农业政策的学习和积累,完善个人的农业知识结构,提升个人的科学素养,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消除知识盲点,避免错误报道,保证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四、农民应加强对自身的要求。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一是农民必须正视科学技术发展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变革,主动尝试接触、积累和运用农业科学信息,积极主动地收看、收听农业科技节目,阅读农业科技报刊,参加各种农民技术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科学素质。二是农民应该主动关注党和政府针对“三农”问题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及辽宁省发布的农业发展政策,做到对政策心中有数,并能从政策中发现机遇,为个人的农业生产行为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努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农民应主动接触利用多种媒介,视媒介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有效工具,针对不同时段、不同环境选择适合的媒介形式,并根据媒介各自的特点,将有价值的科技信息保存下来。此外,农民还应利用媒介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将想看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向媒介进行反映,使媒介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民的需求,并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参考文献】。

传播心理学论文2篇三

有专家指出,我国的大中城市现已迈进了“非稳定状态”的危机频发期(68%的公众对政府危机管理不满,22%的人舍命不舍财)。这个时期属于“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目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企业转型艰难,大学生就业困难,房价过高,社会保障覆盖面低,收入差距大,教育医疗收费高,环境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突出,官员腐败严重,民主法制不健全,道德水准下降,人们缺乏安全感。新一届政府虽然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化解矛盾,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效果并不理想,政府机关的服务质量、办事效率仍与公众期待相去甚远。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消极腐败现象时有发生。这样一些不合理、不公平社会现象长时间存在,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不合理、不公平社会现象的存在是‘必然’的”错觉。在此情况下,一旦网络谣言出现,相当一部分人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不仅信谣,而且还传谣。这是网络谣言产生、泛滥的社会根源。

二、民众心理因素。

社会转型期,由于各种社会矛盾的不断累积,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认同感出现断裂,一些社会个体对目前的生活状况相当失落。百姓痛恨腐败,民众仇视富人,作为相对弱势的一方,他们在没有能力反抗的时候,就会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发泄。于是,在他们个人家庭出现困境无力救助或遭遇公共事件时,就会选择放大事实、扩大影响,甚至制造谣言,以便产生轰动效应来赢得舆论的支持,实现对处境不满的情绪宣泄。同时,谣言作为一种廉价的、效果显著的传播方式,在迅速传播中满足了弱势群体的发泄心理,让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和力量。在传播谣言的过程中,人们借此发泄了自己的不满,同时也获得了快感。

三、主流媒体因素。

“党管新闻,党管媒体”是我国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是我国主流媒体的使命。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巨大变化,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贫富分化已经出现,社会阶层结构、国人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已经呈现分化和多元化,而现行的是由政府单方面垄断的新闻管制体制,单一的宣传思想和宣传理念已经不能满足所有国人的信息诉求。人们渴望通过其他媒体全面了解身边的一切和外面的世界,传统的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正在下降,中国网民数量的迅速增加就说明了这一事实。

“报喜不报忧”是主流媒体最大的诟病。不能全方位展现社会的立体图景和多视角地报道社会的各个层面,让人们逐渐减少了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和敬畏。面对公共事件和突发事件,一些主流媒体的沉默,让人们无法理解。即使有些媒体想要报道,但由于媒体内部的报道流程设置,也会影响新闻报道的速度和内容深度。无奈,人们只好通过网络去寻求答案和真像。在一时难以得到真像的情况下,网络谣言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

四、信息管理因素。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报告中针对目前我国官员存在的问题时指出,“一些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一些官员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让民众日渐失望和不满,政府部门和官员的公信力开始下降,人们的不信任感正在累积。地下水发红引发恐慌,环保局长却回复“红色的水不等于不达标的水”、“红豆也能染红水”,被网友戏称“红豆局长”。官员质问记者:“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遭网友的热议,被网上称为“最牛的一句话”。温州动车事故新闻发布会,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的“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引起人们的不满。至于无数落马贪官,贪腐金额动则上亿,情妇数十,不断挑战人们的视听神经,英雄瞬间变狗熊,昨日清官今贪官,台上台下反差强烈,让人们无法分辨事情什么是假,什么是真,他们说的话哪句是假,哪句又是真。有时政府部门或官员的信息发布或辟谣,反而会遭到人们的反向解读。

六、经济利益因素。

为获利而制造谣言,是很多网络谣言产生的直接原因。通过制造、传播谣言,已经成为一些人的获利途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一些利益集团为了打击竞争对手,收买一些新闻媒体人员,或利用公关公司、传媒策划机构等,相互勾结,制造谣言并大肆传播,以达到非法侵害竞争对手的目的。如近年来两大乳业巨头蒙牛、伊利之间的几次媒体相互攻击战。个别新闻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收视率、阅读率等,竟然不惜牺牲新闻真实性公然炮制虚假新闻,甚至故意造假传谣,追求所谓轰动效应,来谋取单位一己私利。而“秦火火”、“立二拆四”所在网络推手公司——北京尔玛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更是靠大量炮制虚假新闻,蓄意制造传播谣言,故意歪曲事实真相,恶意侵害他人名誉,以达到非法牟取暴利的目的。所谓的“网络反腐维权斗士”周禄宝,则多次发布虚假信息,名为反腐,实为敲诈,涉案金额达上百万元,终因涉嫌敲诈勒索和编造虚假恐怖信息被逮捕。

七、法律制度因素。

法律是人们的行为准则。法律只有明确规定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才能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有明确的预期。法律的缺失是导致个人行为失范的重要原因。没有法律的规范,网络的有序运行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对互联网的法律规范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对互联网犯罪的明确规定几近缺失,这也是导致最近几年来利用互联网传播谣言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猖獗的一大原因。虽然最近最高法和最高检对网络谣言定性出台的司法解释略显仓促,但总算给无数网民一个明确的法律预期,让网民对造谣、传谣可能造成的法律后果有所警觉。当然,对网络谣言的刑罚只是最后的手段,预防网络谣言产生才是治理网络谣言的根本。而预防网络谣言,更需要提升人们的法律意识。从近期查处的多起网络谣言案件来看,造谣者的肆无忌惮,传谣者的不负责任,信谣者的盲目听从,无不折射出人们法律意识的淡漠。如果人们缺乏对法律的信仰和对法律的尊崇,惩治网络谣言就会呈现一阵风的后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会再度泛滥,屡禁不止。因此,全社会在寄希望于健全法治,以法治乱的同时,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识也是杜绝网络谣言的应对之道。

传播心理学论文2篇四

当下这个时代,各类信息都在想方设法吸引人们的眼球,信息在质量和数量上也都有了飞速提高,而科技新闻却日益边缘化。科技新闻作为科技传播的一个重要方式,对广大群众的影响极大。要扭转这种困局,就要媒体勇于担当责任,更新观念,加强对科技新闻的发掘和多样化报道,提升科技新闻的传播质量,使科技新闻在提升广大群众的科学素质和培养群众的科技兴趣上发挥更大的重要。

科技新闻是媒体对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的报道,有很多种类,包括新发明、新成果、新问题、新动态等。科技新闻是科技传播的有效载体,是人们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科技新闻不仅能反映一个国家最新的科技动态,而且能间接推动科技的发展。在我国,近些年科技新闻的传播正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一些科技部门和机构也正面临被合并或撤销的危险,而这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情况大相径庭,这些国家的科技新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青少年群体的喜爱。在我国,一些明星和资本大鳄却成了追捧的对象,大量报道层出不穷,而一些科技研究和科技工作者却被完全忽视。眼下,我国的科技新闻在质量和数量都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若不改变现状,必将影响到我国的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

1.1科技新闻数量偏少,同质化严重。

目前,国内的科技报刊已经非常稀少,一些综合类报刊的科技版面也大幅压缩,科技新闻的数量正在急速下降,少数能引起群众关注的科技新闻又被反复转载、抄写,同质化现象严重。例如,近期一篇报道《中国该不该数百亿建大型對撞机》,引起较大关注度,但各大报刊和媒体的报道都是千篇一律,内容雷同。这种关注度和参与度都很高的科技新闻本该大力发掘,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将不同科学家的观点和大众的观点进行持续和深入的报道,达到轰动性新闻的效果,但我们新闻从业者并没有做到这一点。科技新闻技巧性差、报道水平低一直是阻碍科技传播的一个大问题,科技新闻本身并非枯燥乏味,不接地气,独特的新闻视角和生动的叙述口吻都可以调动读者的兴趣。科技新闻资源丰富,但如何将科技新闻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完美结合,使科技新闻既生动活波又吸引读者,这关键在于新闻工作者的钻研和精力投入。

在信息爆炸的这个时代,各领域海量信息充斥眼球,信息呈现过剩的状态,但科技新闻的空间却受到大幅压缩,信息稀缺。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侧面折射出科技新闻在各类信息传播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科技传播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科技新闻的传播弱化主要表现在科技新闻的比例太低,近些年随着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传播效率的提高,科技新闻绝对数量的增长是过去任何时期都不能比拟的,但与其他领域的新闻相比,科技新闻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影响力上都处于落后位置。由于公众选择性媒介的增多和注意力的分散,与其他新闻相比较,人们主观就形成了科技新闻不能满足需求的感受。在我们这个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且人民的科学素质还并不强大的国家,科技传播应该得到充分重视,科技新闻的报道比例应该大幅提高。

1.3娱乐新闻泛滥,科技新闻空间受压缩。

媒体是新闻传播的主力军,其肩负着科技新闻传播和科学技术教育与普及的责任,而当下,媒体只顾一味地追娱乐明星、体育明星,而将科技明星和科学家抛之脑后。娱乐圈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新闻的爆炸性传播,以“王宝强离婚事件”为例,各路媒体进行了持续一个月的深入报道,海量信息让人目不暇接,深入挖掘,观点独特,让我们不禁感叹媒体用心良苦。而奥运会开始的这段时间,体育明星更是被竞相追捧,被媒体奉为“国家英雄”,而为祖国科技工贡献一生的广大科学家,却无人问津。媒体追求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过分娱乐化和一味追求利益,忽视科学教育和科技传播,让大量低俗节目和娱乐新闻挤占公共空间,实在不应该。

科技新闻的一大作用便是激发人们对科技探索的欲望和兴趣,浓郁的科技氛围,会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方式,这方面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在美国有对夫妻,他们喜欢半夜起来观察天空中的星星,一次他们观察到彗星撞击木星,景象十分壮观,全世界天文爱好者大开眼界,这就是美国浓郁的天文探索氛围造就的,在中国就不具备这样的环境。

本世纪初期,美国华盛顿新闻博物馆评选除了20世纪,世界100大重要新闻,其中科技新闻入围最多,占到37%,而娱乐和体育新闻总共不到3%,这体现了美国和西方科技发达国家对科技新闻的重视。《自然》杂志的一个编辑曾在发展中国家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巴西、印度、土耳其等多数国家对科技新闻的关注度都比中国高。这需要我们的传媒界加强重视,加大对科技新闻的报道,扭转我国科技公共传播落后的局面。与这些科技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新闻从业者从数量和素质上都有较大差距,这与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较低不无关系。今后,应加强科技新闻工作者的职称评定和新闻评奖的工作,提高媒体人加入科技新闻工作者队伍的热情。

我国科技新闻不仅在质量和数量上落后,而且有时候,假新闻和过时新闻滥竽充数。如,前几年有媒体报道,吃大蒜能预防h1n1禽流感,经传播后造成大蒜短期内价格涨了好几倍,而实际,大蒜和预防h1n1禽流感并没有什么关系。这些新闻事件反映出科技新闻在传播时的真实性和释疑的及时性上有待提高。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科技创新仍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国家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引导和对科技工作的投入,因此,提高科技新闻的传播地位势在必行。不能形成有效的传播,科技只能是少数科技工作者的专利,不能形成社会共享,广大群众也不可能从中受益,更谈不上激发兴趣。科技的发展需要大众的推动,科技新闻传播地位的提升需要国家和有关部门认清形势并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

3.2科技新闻要关注民生,接地气。

科技新闻应具备让群众易于理解,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特点,这样在传播的时候更能吸引眼球,更有利于科技新闻的发展,如果不考虑群众的接受能力,一味地堆砌专业名词,内容生硬难懂,就会失去大众的关注。另外,科技新闻的题材,应注重贴近百姓的生活,应注意形式多样,如科技小常识、小妙招等形式就能较好的吸引读者的兴趣,受众的需求永远是科技新闻发展的原动力。

3.3对媒体的一些建议。

把科技语言翻译成大众语言需要经过一个化解语境的过程,而这就是科技新闻工作者的重点工作,科技新闻需要一支发现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传播队伍,因此,对广大科技新闻媒体从业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新闻记者专业化;

2)传播途径简约化;

3)科技新闻网络化;

4)新闻形式多样化。

相比于以前,现在我国的科技新闻取得了较大成就,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无论是与科技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我国人民群众的需求来比,科技新闻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亟待提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技新闻边缘化的处境,十分令人担忧。只有广大新闻媒体队伍转变观念,加强钻研,使科技新闻内容多样化、简约化,队伍专业化,政府加强引导,人民加强监督,齐心协力,才能真正扭转困局,使科技新闻形成影响力。

传播心理学论文2篇五

本文展开对科技新闻传播效果的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当前科技新闻传播的现状以及科技新闻传播产生的具体效果。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科技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中占比,也得到明显的提高。近年来,在科技新闻普遍发展的新环境下,如何采用更有效的手段,提高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满足社会大众对科技新闻的需求,逐渐成为科技新闻日益关注的重点。文章首先对科技新闻与传播效果展开分析,同时重点研究科技新闻传播效果增强的具体措施。

自对外开放后,我国社会各行业均取得快速发展。尤其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就现阶段科技新闻的发展现状而言,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对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对科技新闻的分析,明确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相对较多,包括新闻传播者和受众者等。本文通过对科技新闻传播效果、新闻传播效果增强的措施研究,能够为日后促进科技新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有现实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1.1科技新闻。

科技新闻是在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以科学技术领域发生的相应事实为主,事实性科技报道。通过对科技新闻的深入分析,能够明确以科技事实传播的报道相对较多,包括科技成果和推广,包括党与国家政策的出台和应用,包括科研学者的科技成就。诸如上述的科技事实,经过多样性的报道与传播,从而逐渐成为科技新闻[1]。科技新闻在发展中具有显著的特点:

第一,科技新闻的科学性。科技新闻在传播中,其所传播的内容是具有一定真实性的,表述相对准确,有相应的科学根据。

第二,科技新闻的通俗性。科技新闻在报道与传播中,其写作内容具有形象生动性,具有普遍的通俗易懂的特点。

1.2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主要是指传播者将相应的信息传播后,其在感情和思想等方面,产生的相应影响和变化[2]。通常情况下,对传播效果的界定范围相对较广,包括兴趣的养成、情绪的反应、信息的共享等,都纳入到传播效果之中。从某种角度而言,传播效果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展开研究。就广义传播效果而言,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行为引起的客观性结果,包括对社会实际发生作用的影响。就狭义传播效果而言,传播效果是指某种传播行为,想要达到的现实性目标。

根据对科技新闻和传播效果的了解,能够从此内涵角度出发,对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加以分析[3]。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主要是指广大受众者在接受科技新闻传播后,在行为和感情等多方面发生不同的变化,或是引发不同的影响。事实上,科技新闻传播后,引起的客观性反映,受众与社会发生的广大作用,具有普遍性的传播影响,能够引起不同程度的传播效果。科技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在科学技术的支持和引导下,对广大社会群众引起相应的共鸣,从而进一步促进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

2.1提高新闻的可读性。

通过对科技新闻的分析,能够明确新闻传播效果在增强时,传播者应提高新闻的可读性[4]。科技新闻的产生,是在特定历史文化和背景下,科技新闻事件的背景可能不属于新闻事实,但却是新闻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根对科技新闻的了解,发现科技新闻与体育新闻和娱乐新闻等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科技新闻在传播时,缺乏与受众的接触。不少科技新闻在发展中,由于部分受众者缺乏对相关科技知识的了解,在展开科技新闻报道时,受众者的注意力与科技新闻报道想要取得的理想效果,具有较大的差距。为此,传播者应加强科技新闻背景知识的掌握,明确所要传播的科技新闻背景,以提高新闻的'可读性。

2.2增加传播者实用科技知识。

在科技新闻传播过程中,为了增强新闻传播效果,应增加自身的实用科技知识。通过对科技新闻的传播发展分析,了解到部分科技新闻在传播中,记者编辑人员的专业受到局限,部分记者对科技新闻的掌握不够透彻。在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广大受众者逐渐加强对科技新闻实用性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满足广大受众者的需求,科技新闻传播者逐渐提高了对实用科技知识的学习。科技新闻传播者在加强自身实用科技知识时,应充分了解科技新闻的相应内涵,做好实时科技新闻功课,提高科技新闻的质量,从根本上提升自身对实用科技知识的了解。在掌握相应实用科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具体科技知识的综合利用,从而充分增强科技新闻传播的效果。

2.3激发阅读者的兴趣。

科技新闻传播中,传播者应充分激发阅读者的兴趣。科技新闻传播者在促进科技新闻传播时,应根据受众者的喜好,应激发阅读者的兴趣。通常情况下,科技新聞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枯燥性,无法有效的激发阅读者的兴趣和爱好,影响了阅读者对科技新闻的吸引力。因科技新闻的素材相对较近,新闻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相比,报道方式相对模糊。因此,科技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应充分加强对阅读者兴趣的关注,通过对阅读者兴趣的了解与分析,根据阅读者的兴趣,制定出其感兴趣的科技新闻。科技新闻传播者可以加强对新闻素材的选取,制定好科技新闻的报道角度,使新闻报道角度能够符合多数的受众角度,从而引发广大受众者的共鸣,由此激发阅读者的兴趣。

2.4受众应提高自身阅读能力。

在促进科技新闻传播时,受众者提高自身阅读能力,也是尤为必要的。根据对受众者的阅读特点分析,能够明确受众者阅读具有规模巨大和分散性特点。规模巨大主要体现为,科技新闻的受众者较多,阅读数量超过了社会的部分群体。其分散性则体现在,阅读科技新闻的人群,其职业类型相对广泛。因此,在受众者展开对科技新闻的阅读时,由于其文化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尽相同,不同的受众者对新闻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存在差异。受众者应从自身角度,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阅读能力,以此提升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

在经济文化发展日益呈现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在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虽然我国仍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在经济迅猛发展的环境下,科技类新闻逐渐成为新闻报道中的重点。科技新闻在其发展中,主要是以科学技术类型的内容为主,具有不一定的科技含量和知识背景。针对当前科技新闻传播效果的现状,本文在研究中,主要从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增加自身的实用科技知识、激发阅读者的兴趣、提高自身阅读等方面,展开对传播效果增强措施的研究。期望通过本文关于科技新闻相关内容的研究,为日后提升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提供一些参考。

[1]刘世雯.电视科技新闻传播维度分析及传播效果研究[j].科技传播,2016,1(21):1.

[2]任晓艳.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4(20):142.

[4]李静.媒介融合视角下的新闻传播效果与受众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3,5(10):8-11.

传播心理学论文2篇六

为了更加方便快捷地管理学生,高校应搭建学生信息管理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自主获取信息,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管理系统查询、统计、总结及分析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大学生因为缺少父母及时的管教和督促而存在懒惰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考勤,详细记录上课迟到、缺课、违纪的学生信息并录入考勤系统,也可以记录下遵守纪律、表现突出的学生信息,既便于院系领导及时了解学生情况,也便于开展学生评估工作。

(二)网络交流平台的建设。

为了在大学生和院系领导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管理者可以搭建一个网络交流平台。“留言板”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发表对于学校规章制度的意见、上报学校基础设施的缺失情况、反映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个人主页”的方式可以在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建立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大学生可以分享书籍信息、优秀视频及精品课例等等;“班级论坛”的方式有助于班级内学生的沟通交流,进而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学生间的知识水平差距不大、兴趣爱好也几乎相同,彼此间拥有很多的共同语言,经过班干部的带动一定会传递出正能量。

(三)学生管理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

为了方便教育管理者发布各项学生管理信息,高校需要专门建立一个管理信息发布平台,及时更新教育管理者的工作推进情况。此外,学校的重要信息和会议通知需要辅以短信发布。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与日常教育管理信息也需要日常管理平台发布,包括每周的寝室卫生情况、寝室违规违纪情况、公物损坏情况、月末综合评比情况,院校领导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工作,并研究下月的工作重点。

(一)把握学生的网络思维,实施针对性管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的网络思维得到充分的激发,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思维方式多样化,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通过网络传播获得异常的发散,这也是网络获取信息的一大特点,当学生搜索某一条网络信息时,会出现一系列与之相近或有关的信息,大量信息的涌入使得学生在拓展知识范围的同时间接改变了发散式的网络思维;但是,这种发散式网络思维要求大学生必须具有强大的辨别能力,不能让网络上虚假与不良的信息影响他们的价值观。第二,思想平面化趋势。网络中的各类知识都以网址链接的形式存在,学生掌握的各种知识也都是基于网址的印象,较之传统的知识记忆需要常年的日积月累,网络传播使得知识结构的记忆方式发生了变化,便于大学生全方位地获取知识和看待问题;另外,网址的呈现方式既简洁又实用,极大地方便了学生记忆。第三,思想被动性。网络信息量十分庞大,大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地选择信息,接受新鲜事物、提出全新见解,在网络环境中畅所欲言;但是,大学生的人生观和思想上还未完全成熟,判断是非的能力相对薄弱,思想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牵制,所以,教育管理者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网络思维,进行有针对性的高效管理。

(二)借助网络教育环境,引进情景化管理。

现如今,加强大学生的生活体验意识极其重要,这就要求教育者借助网络教育环境引入情景化管理。所谓情景化管理,就是让大学生在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各抒己见、自由沟通。创建一个既有利于师生又利于管理者进行交流的情景化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为了让大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教育管理者一定要以大学生为中心,使大学生无论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占据主导的地位,使他们拥有独立自主的选择权,教育管理者则在教育和教学中发挥辅助和引导作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推进情景化管理,分享优秀的网络教育资源。第二,选择恰当和优秀的信息资源陪伴学生成长。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是大学教育的重要部分,教育管理者既需要创建一个共享的活动情景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还需要充分掌握各种信息资源,换句话说,教育管理者要把传统的直接干预转变成利用信息资源的间接干预。第三,为大学生的勤工助学提供服务,为大学生排忧解难。教育者借助网络平台的交换模式就可以了解到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和引导,通过教育者敏锐的观察,学生的困难也一定会得到解决。

(三)注重网络与现实的互动,优化教育资源管理。

现实世界和网络虚拟世界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只有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才能实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现实生活中的学校、家庭、社会与网络虚拟环境中的社区团队共同努力,优化教育资源管理,在肯定网络教育环境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相互促进,共同辅助大学生的成长。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为大专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开辟了新视角,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要充分掌握网络教育传播环境下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并有针对性地行管理。此外,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网络交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并恰当地加入情景化管理,以优化教育资源的管理,为师生之间创造出优良的教学环境,提高师生之间的凝聚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社会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传播心理学论文2篇七

摘要:

网络谣言危害范围及其广泛、危害程度深切不良影响清除难。当前,我国已将网络艳艳纳入刑法规制范畴,相关立法也日渐完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需要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加以研究和完善。

关键词:

网络谣言;刑法规制;完善措施。

最近几年,网络谣言频繁散播的问题变得更加凸显。网络谣言的本质是虚假性的网络信息,具有较强社会危害性与破坏性。因此,各国都已运用刑法来约束网络言论,并运用刑法手段对网络进行严厉打击和惩戒,以避免谣言的进一步散播,有效规范网民本身的言行和净化网络环境。

一、网络谣言的特点及危害。

网络谣言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别有用心者捏造的消息,其以网络技术和网络媒介为依托,可以跨越时空生成、发布和快速传播,属于网络环境中的破坏力极强的一大公害。其本质是虚假信息,法律认定的谣言是经证实的虚假信息。与传统谣言相比,网络谣言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谣言的传播速度快,短时间内波及的范围广。

传统谣言的传播方式一般为口口相传,传播速度较慢,影响范围有限。但是,网络具有无国界性,网络谣言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散播开来,波及范围呈现广域性。

第二,危害程度深、消除难度大。

网络的互动性比较鲜明,尽管网络谣言在散播之初,人们可能会怀疑其真实性,但在网络互动作用下,其在网民心中的可信度也随之提升,最终起到弄假成真的造谣效果。网络谣言由于借助了网络的散播途径,全体网民都可以查看谣言信息,甚至有些人会将相关的辟谣扭曲化,使得网络谣言的消除难度更大,危害由此也更深。严重时,甚至可能会破坏社会秩序,威胁国家与社会的安全。

第三,传播成本非常低,具有显著的牟利性。

网络谣言传播不需要偿付较高的造谣成本,不法分子只要点击鼠标,就能迅速散播谣言,且网络传播自身就具有牟利性。网络传谣让某些人有利可图,有的造谣者、传谣者甚至出现专业化、职业化趋势。综观很多案例,通过网络谣言谋取利益的目的性越来越突出。

二、当前网络谣言刑法规制存在的问题。

第一,部分网络谣言规制缺位。

在刑法最新的修正案中,传播网络虚假信息或编造信息的新罪名被设置,这无疑是立法的进步。但是,其约束范围过窄,仅限定了四种“特情”,政变、战争等同性质的虚假信息,面临无法对其进行评价的窘境。

第二,网络诋毁的约束措施与惩戒手段不明确。

在网络谣言中,网络诋毁是重要的方式,近些年来蔓延比较迅速。刑法修正案据此新增了网络诋毁的相关条文,以便为无法取证的被害人提供支持。不过,从实际来看,该项规定也很难从根源上真正落实取证权利,达到彻底保护被害人的目的。

第三,部分罪名刑期配置不合理。

现行《刑法》中,诋毁罪的法定刑配置限制在三年有期徒刑,这对于极其恶劣、后果极其严重的网络诋毁案件来说,将难以充分发挥刑罚的功能,难以实现罚当其罪的目的。此外,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的刑期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偏低。

三、完善网络谣言刑法规制的建议与思考。

(一)弥补网络谣言的规制缺位。

网络谣言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应对现阶段刑罚立法予以调整,逐步拓宽网络谣言的约束范围。通过类型化改造现有罪名,将具有性质相同、危害程度相当的网络谣言进行罪名归类;健全立法,修改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罪的法条,在虚假“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列举式的规定后加上等或其他具有兜底性的用语,以弥补原本规定的疏漏之处,体现普遍的规制性,保证刑法的简洁性和稳定性。

(二)修正网络诋毁的罪名。

刑法如果要保障被诋毁人的正当权益,则应当修正网络诋毁的罪名,以便在最大限度内去掉特殊化的取证方式,有效保障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在过受害者取证遇到困难,相关机构应及时介入帮助取证。

(三)合理配置部分罪名刑期。

关于网络谣言的相关罪名的刑期配置,我国沿用的是传统谣言的刑期配置,为切实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应适当延长相关罪名的配套刑期,增大网络谣言的惩戒力度,确保罪名与刑期二者的匹配性。对于造成诸如企业破产、产品严重滞销等特别重大损失的情形,应将刑期提高至两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应当列作“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形,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总之,网络化突破了传统谣言的时空限度,为谣言的散播提供了平台与途径。网络谣言传播速度更快,危害也更大,从依法治国的视角来看,网络谣言应当接受刑法规制。但是,关于网络谣言的现有刑法规制还存在一些问题:

传播心理学论文2篇八

(一)出现虚假科技新闻。

一些媒体在进行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为了提升新闻的点击率以及新闻换播媒体的知名度,不惜以传播虚假科技新闻作为代价。在虚假的科技新闻传播的过程中,确实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关注度以及良好的点击率,但是一旦受众群体认识到这是虚假新闻的事实,在很大的程度上不会再次信任新闻传播的媒体,从而导致科技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也会受到阻碍,受众群体不会再次新人科技新闻的真实性。

(二)科技新闻的受众选择出现的问题。

科技新闻的受众群体往往具有较为明确的划分,一方面,需要对我国的未成年人进行科学技术的启蒙,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我国的城镇劳动人口以及农民进行科学素质的提升。但是在实际的科技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受众群体的划分上出现了较大的问题,无法在合适的受众群体中进行科技新闻的传播,也就会造成科技新闻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无法较好传播的情况。

在传播方式上,科技新闻是有自己的传播特点在,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往往是需要简单易懂,能够让受众在短时间内就能够了解到科技新闻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科技知识。但是在实际上,科技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新闻内容晦涩难懂的情况,而这种情况也就会导致科技新闻无法让大众接受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科技新闻的正常传播。

(一)加强科技新闻的真实程度。

为了让我国的科技新闻较好的进行传播,一种较好的方法就是加强科技新闻的真实程度。在这一方面,首先我国的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科技新闻的审查力度,尤其是对一些传播虚假科技新闻的媒体,需要做到绝不姑息,查处一起需要严格地进行处理,以保证我国的科技新闻媒体的相关媒体不会再为了关注度铤而走险,传播虚假的科技新闻。

(二)科技新闻需要选择正确的受众。

在受众群体的选择上,媒体需要做到正确的选择,尤其是对一些不同的科技新闻,需要在撰写方式上进行改进,例如在对我国的青少年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尽量将新闻写的生动和有趣,保证青少年能够对科技新闻产生兴趣。而对城市劳动人民以及农民的传播上,则需要贴近生活,以保证能够拥有正确的受众群体,保证科技新闻的传播更加符合人们的需要。

在传播方式上,需要贴近人民群众,真正的从我国人民的方面入手来将科技新闻进行传播。例如在对一些科技成果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来进行参照,进行报道。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够让科技新闻更加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结语。

科技新闻的传播对我国的科技发展而言十分重要,但是由于我国科技新闻的传播现状并不佳,因此就需要对我国的科技新闻传播方式进行相应的讨论。文章针对目前科技新闻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科技新闻传播的方法,可以为我国科技新闻的传播提供可参考依据。

传播心理学论文2篇九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不断转型升级,市场发展条件不断变化,受众对于新型科技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基于此种现实,科技新闻需要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结合受众的信息需要,在充分把握当前科技信息形势的基础上,从新闻的传播形式、传播速度、传播规模、新闻总体价值角度入手,探索科技新闻传播效果提升的有效路径,促进传播内容的不断深化、信息规模的不断扩大、科学精神的有效传播。

1.1科技新闻。

科技新闻主要是通过对当前科技领域中各类最新科研成果、各类科技推广情况、当前科技界的主要学术活动、科技界主要治学思想、国家出台的各类科技推广政策等的报道,宣传最新的科技理论,推广科学技术和科技发展政策,促进科技界的学风建设,提高我国科技治学水平。当然,也利用各类科技思想、科技成就等,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1.2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主要是信息在传播以及被受众接受的过程中所引发的社会讨论,引起的受众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尤其注重受众在接受信息之后生成的情感共鸣或者由此引发的某些情绪宣泄行为。一般来说,传播效果可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通过新闻等手段进行某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思想的社会化传播,并在传播的过程中引发受众在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变化;第二,则主要指报纸、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引发的社会层面的变化,如社会主体意识形态的变化,社会针对某一信息内容认知的变化等,此种情况下的传播效果可以直接表现为受众思想、行为等的变化,也可以表现为社会中某一团体或者行业发展形态的变化。

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主要指科技新闻传播者借助与科技相关的信息,如当前我国辽宁号航母下水、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升空,或者借助“大数据”思想在各行各业的渗透、多重社交平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科技内容的报道,帮助受众了解当前科技的发展水平,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而也从意识领域启发受众逐步加深对当前社会发展形态的认识,促进受众思想、意识和行为的转变,促进社会=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当然,在以往科技内容报道过程中,科技新聞过分严肃的态度导致大众无法全面了解当前科技发展动态,影响新闻总体传播效果。结合当前科技迅速发展、物联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等现实,科技新闻需要从自身入手,通过更为全面、系统的科技解读,帮助受众不断深化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进而也促进科技信息的有效传播。

2.1传播形式。

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样促进了新闻传播形式的不断变革。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其传播内容更具权威性和真实性,但是由于受时空限制较大,无法满足受众全方位了解科技信息的需要。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为科技信息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条件,但是互联网传播形式下,科技信息审核不足,容易影响受众对于科技信息正确认知的形成。

2.2传播速度。

科技新闻的传播,需要及时、有效,以此来突出科技的重要性以及对社会的作用,帮助受众第一时间掌握必要的科技信息,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信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提高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的社会生产效率。

2.3传播规模。

科技新闻的受众是全体社会成员,新闻内容的增多,新闻传播规模的扩大,能够从不同角度满足不同受众有关科技信息的接受需求,进而也在科技传播的过程中,促进科技新闻价值的发挥,提升新闻总体的传播效果。

2.4新闻价值。

传播形式的多样性、传播速度的提升、传播规模的扩大,都可以作为科技新闻传播效果提升的外部条件,而新闻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依然是新闻本身的价值。因此,在组织新闻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从内容入手,进一步丰富新闻的科技含量,帮助受众在了解新闻主体内容的同时形成对科技信息的正面解读。

3.1贴近受众视角。

贴近受众视角,即从受众角度出发,从受众心理、受众年龄、受众基本信息诉求、受众阅读习惯等角度出发,保证科技新闻报道内容与受众利益、受众心理等的贴合效果。

首先,可以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双向互动通道,关注受众对于科技新闻的讨论角度,进而选择合适的切入点组织新闻内容,更新新闻传播形式。

其次,需要对新闻进行软化处理,尤其注重明确科技内容与受众生活联系的报道。比如《经济日报》就曾利用《智能交通让出行更便捷》的报道,引发受众对于智能交通的关注,并描绘智能交通与受众生活的相关性,其“在车内了解堵车信息”等内容贴合受众的心理和生活需要,让受众在阅读的过程中真正了解和接受科技信息。

3.2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提高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首先可以从科学素养培养角度出发,即作为科技新闻工作者,需要重视对自身所报道领域前沿科技内容的敏感性,注重对不同科技新闻内容和科技信息的领悟和解读,善于从现有知识结构出发进行新型科技知识的解读和学习,保证知识体系的及时更新和完善。

其次,科技新闻的传播需要保持严谨、科学的传播态度。尤其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在新闻行业不断深化的前提下,科技新闻需要尽可能避免走入过分炒作和娱乐化的怪圈,在保证科技内容通俗性、科技新闻传播规模的同时,也注重所报道内容的严肃性。

3.3保证新闻内容真实性。

网络科技时代,信息来源渠道不断增多,信息内容也各式各样,甚至有人专门利用一些专业头衔招摇撞骗,降低新闻内容的可信度和价值,影响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如前些年热门的“从恐龙蛋里提取dna”“长沙陨冰”“水变油”等新闻内容的报道,严重损害了科技新闻的权威性和传播效果。

因此,为增强科技新闻的真实度,新闻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需要从保证内容真实性角度入手,进行最新科技信息的解读,同时也需要进行及时的辟谣,尤其针对“猴子牧猪”等一类反科学内容,在表达出明确的反对态度的同时,也需要针对新闻具体内容做进一步解读,保证新闻价值和总体传播效果的提升。

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科技新闻规模的不断扩大、形式不断变化和速度不断提高。而新闻的规模、形式、速度和价值,反过来同样制约科技新闻传播效果的提升。因此,在科技新闻传播的过程中,需要从受众视角出发,从提高从业人员自身素质角度出发,在保证新闻内容真实性的基础上,从生活化的角度以更软化的新闻报道形式、更全面的新闻组织和宣传方式,提升新闻的传播效果,增强新闻的总体价值。

传播心理学论文2篇十

与其他科技研究工作不同的是,农业研究大部分是在田间地头进行,所以农业研究数据的内容和分类比较复杂,数据采集量大增加了农业科技档案的形成、积累的难度。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详细的农业科技文件材料归档范围,让科技人员清楚什么材料需要上报归档。通过确定收集资料的种类、形式、内容等来强化对档案形成过程的控制,保证资料来源的完整性和丰富性,以此来完善科技档案的收藏。

1.2定时收集信息归档。

科研工作的内在竞争导致一些科研人员为了个人荣誉和个人利益,将在科研工作中一部分科研资料当作个人资源而不及时归档,从客观上影响了科技档案归档的完整性。并且农业科研周期普遍较长,农业科技信息处理后得到的结果需要时间验证,这无疑延长了农业科技档案收集归档的时间。

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需要制定合理的收集时间,定期收集农业科技资料归档,如每次收集的时间间隔太长,将导致档案更新速度过慢,使最新农业科技信息难以共享。时间间隔太短又会增加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对农业科技档案数量的增补不显着。档案管理人员应根据合理的时长定时到各科室收集应归档的材料,督促有关人员及时补办缺少和不符合归档要求的文件材料,填补信息空白处。

随着时代的进步,电子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档案工作由传统手工操作朝着自动化方向转变[6],档案的形式也由纸质文本、实物向电子文档、图片、和数据等形式转变。这样的转变给档案的保存提供了极大地便利,对档案的保存条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多年来,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真实、有效的科研资料,这些资料大部分是以纸质物的形式存在,存放这些资料需要很大的空间。随着科技的进步,通过将科技档案进行整理、录入、扫描图形图表等一系列工作,把纸质文本转化成数字存放于磁性材料、光盘和硬盘等载体上,除了可以大量节约存储空间,还可以通过网络来传送这些资料,极大的提升了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率。

目前,国家加大对农业研究的投入,农业科技信息量不断增加,传统手工管理纸质档案的方式已无法满足档案收录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的普及,通过建立农业科技档案数据库,可以把传统纸档案以数据的形式存储于数据库中,方便档案管理员对数据进行网络化管理,也有利于科研人员通过搜索关键字迅速准确获取信息,不仅提高科研人员工作成效,也提高档案的利用率,从而加速了科研发展进程。

2.3配备现代化设备。

档案数字化目前用得最多、效率最高的是扫描法,扫描法是将原始档案文件放在扫描仪平板上,通过扫描仪把文书档案转化为数字图形输人计算机,经文字识别、校对后,转化为可编辑的.数字化档案[8]。扫描仪的分辨率参数、亮度参数、扫描速度都影响到数字化档案的质量,因此配备性能优越、质量过硬的扫描仪对于档案数字化是极为重要的。农业科技档案数据化后存入数据库中便于广大科技人员查询使用,数据库的正常运行需要强大的计算机平台,这就要求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能够支持这个平台。

传播心理学论文2篇十一

三年的大专生活似弹指一挥间,从刚跨入大专时的失落和迷茫,到此刻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从容、坦然。我知道,这又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大挑战,主角的转换。这除了有较强的适应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外,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大专三年的学习积累和技能的培养。在年毕业之际,在此对自己作个鉴定如下:

在专业学习方面,在学好理论的同时,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在三年的学习中,我在声乐方面有所提高,在钢琴方面也掌握了很多,总之在这三年当中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思想潜质方面,我用心递交入党申请书,怀着极大的热情向党靠拢,学习党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用心配合班级活动,配合老师班干的工作。

大学三年里,在提高自己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发奋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使自己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三年的锻炼,给我仅是初步的经验积累,对于迈向社会远远不够的。作为用心乐观新时代青年,我不会正因自己的大专文凭而失去自信,反而我会更加迫切要求自己充实充实再充实。完善自我的未来目标。且我坚信:用心必须能赢得精彩!

传播心理学论文2篇十二

与传统的媒体比较起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具有高效高速、容量大、互动性强以及可以跨越时间、距离界限等等的优势。而这些优势可以使得农业科技的成果在传播的过程中更加效率,可以达到的效果对比于传统媒体更为强大。

1.2开拓农民接收以及发布信息的范围。

在获取国内外农业方面的信息上,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越来越方便。通过网络、电子传媒等等传播媒介的传播,可以将农民在接受以及发布信息的范围和速度扩宽起来,在农业的生产成本上可以得到相对应的减少,从而使得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收入增加。在这其中可以让农民认识到新媒介的强大作用,使得农民能够将新媒体利用起来,让农民在生产上慢慢改变,并且让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这对于农业科技的传播来说,提供了一个契机。

1.3新媒介本生的缺陷。

虽然新媒介对比于传统媒体有着巨大无比的优势,但是新媒介本生也存在着许多缺陷,比如说在对于信息的采集能力上,网络新媒介比较乏力;网络上存在着大量的信息资源,但是有的资源是有用的,有的资源是有害的,有的资源会误导农民在农业科技的选择,新媒介在传播农业科技中没有一只具有高水平、非常专业化的采编队伍来对于收集的信息进行采编处理。大部分的农民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对于新媒介传播的大量信息资源并不会甄别信息来源的可靠,因此这就容易使得农民在新媒介信息的获取后,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导致其受到网络犯罪分子的欺骗,从而遭受到财产的损失。并且,网络新媒介中的大部分信息,其来源是源自于传统媒体,虽然其传播速度快,但是在这一点上就无法与传统媒体竞争。

1.4在介入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上存在困难。

在目前阶段中,我国的农村经济相较于大城市,都是处于劣势的状态,农村的交通不便利,传播信息的途径有限,对于信息的获取速度较慢,并且经济并不发达,现在传媒想要介入其中,有着一定困难。众所周知,农民在文化教育层次上比较低,没有受到过过多的文化熏陶,素质相对比较底下,在社会交际中,除了亲缘与地缘的交际,其他的正常社交几乎没有。也是因为这样就决定了,新媒介在传播的背景比较弱,在传播各类信息上存在着局限性。就现在而言,在农村地区中,新媒介想要传播农业科技方面上的信息存在着一些困难。

2积极传播新媒介,促进我国农业发展。

在当前时代下,各种新媒介技术对于我国的农业科技传播上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长远积极的。虽然说在目前的阶段中,我国的农村相对比较落后,各种科技设施不够完善,存在着各方面的困难。但是,我们看问题要从长远的目光来看,从发展的角度来说,我国农业在发展的.道路中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将网络新媒体利用起来,进行传播。对于受众的农民来说,某项科学技能的成果能够满足其需要的时候,受众农民才会去主动考虑该项科技对其带来的效益。因此,新媒介在传播农业科技之前,应该从各种渠道中,收集多数农民对于科技产品的需求。比如说,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一些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民对于环保节能这类型的科技技术比较钟爱,这可以反映出了科技技术在成本以及材料上的这些因素,影响着农民对于科技技术的需求。而这中间,最为主要的因素就是费用方面。

3结论。

综合上文的描述,我们从当中可以判断出来,新媒体在传播我国的农科科技的影响是非常积极的。但是,由于我国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中,对于农村的建设较为缓慢,农村的基础设施以及其环境都相较为落后,各类新媒介技术在传播的过程中,产生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但是从长远的发展目光上来看,利用计算机网络新媒介形式进行农业科技传播,这将会是我国农业发展上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因此,我国在农业方面上的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新媒介在农村传播农业科技能够使得农民在生产上大大提高其生产力,增加其经济收入。地方政府对于新媒介在当地农村的传播问题上,应该大力扶持,这样才有利于新媒介在当地的工作,毕竟新媒介并不是纯粹的公益传播,也是需要一定的经济收入来维持的。对此,地方政府应该有着优惠新媒介的政策出台,鼓励新媒体积极传播农业科技,应当构造、发展并且完善专业的农业信息传播新媒介,最好能够采用财政补贴等政策来鞭策传播新媒介,让新媒介有信息将其传播作用做到最好。同时,有关部门应该有针对性地对于从事新媒介行业的工作人员进行一些相关培训,最好能够由专业的培训机构来辅导,以便提高新媒介行业的工作人员的素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