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清明节的古诗朗诵(优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3:03:53 页码:8
最新清明节的古诗朗诵(优质15篇)
2023-11-12 13:03:53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提交学习和工作的自我要求,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不足之处并改正。写总结之前,我们可以先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再进行总结和归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剧本片段,可以让您了解到不同戏剧作品的风格和魅力。

清明节的古诗朗诵篇一

直直升腾。

芳草低浮,花开如雪。

雨燕飞到此处。

也轻轻,轻轻。

此时,我分明听见亲人。

来自天国殷切的教导。

我分明听见亲人。

来自苍穹的亲切的嘱托。

直直升腾。

仿佛要升腾到远古。

升腾到苍穹。

是寒食的露珠。

还是思念泪水。

脸颊,在冉冉的香火中。

湿湿的。

我问苍天:为什么有生死离别。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苍天春雨瓢泼。

我问大地:为什么没有起死回生。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大地扬起风尘。

四月,正是春时。

花红柳绿,姹紫嫣红。

我,因为思念。

讨厌四月,讨厌这个春时。

假如,用我的血肉。

包裹在亲人的骨头上。

亲人就可以复活。

我愿意就此接替亲人。

在此守住花丛中。

亲人的碑文。

直到地老天荒。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清明节的古诗朗诵篇二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近年来做官的兴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

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

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

呵,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读这首《临安春雨初霁》,也许会以为它并不是出自“铁马金戈”、“气吞残虏”的陆放翁之手。诗中虽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却更隐含着“世味薄似纱”的感伤之情和“闲作草”“戏分茶”的无聊之绪。这是与高唱着“为国戍轮台”而“一身报国”的陆游的雄奇悲壮的风格特征很不一致的。

自淳熙五年孝宗召见了陆游以来,陆游并未得到重用,只是在福建、江西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家后五年,更是远离政界,但对于政治舞台上的倾轧变幻,对于世态炎凉,陆游是体会得更深了。所以诗的开头就用了一个独具易动的巧譬,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象半透明的纱。于是首联开口就言“世味”之“薄”,并惊问“谁令骑马客京华”。陆游时年已六十二岁,不仅长期宦海沉浮,而且壮志未酬,又兼个人生活的种种不幸,这位命途坎坷的老人发出悲叹,说出对世态炎凉的内心感受。这种悲叹也许在别人身上是无可疑问的,而对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来说,却显得不尽合乎情理。此奉诏入京,被任命为严州知州。对于一生奋斗不息、始终矢志不渝地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的陆游来说,授之以权,使之报国有门,竟会引起陆游“谁”的疑问。

颔联点出“诗眼”,也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作者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作者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传说这两句诗后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称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没有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划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作者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以枯荷听雨暗寓怀友之相思。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陆游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接下去的颈联就道出了陆游的这种心情。在这明艳的春光中,作者只能做的是“矮纸斜行闲作草”,陆游擅长行草,从现存的陆游手迹看,陆游的行草疏朗有致,风韵潇洒。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写。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戏分茶”这里就是品茶、玩茶道。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作者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陆游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作者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

尾联虽不像古人抱怨“素衣化为缁”(晋陆机作《为顾彦先赠好》:“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但这联不仅道出了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作者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谓“人间天堂”的江南临安久留。作者应召入京,却只匆匆一过,便拂袖而去。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

在陆游的众多著名诗篇中,有壮怀激烈的爱国忧民之作,如《关山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有寄梦抒怀、悲愤凄切之作,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些诗不是直抒胸臆,痛切陈词,就是笔墨纵横,抚古思今,都是雄壮的大气磅礴之作;作者也有优美淳朴的乡村生活描写,如《游山西村》;也有缅怀爱情、追思往日幸福的伤感之作,如《沈园》。等等这些,都与《临安春雨初霁》极不相似。《临安春雨初霁》没有豪唱,也没有悲鸣,没有愤愤之诗,也没有盈盈酸泪,有的只是结肠难解的郁闷和淡淡然的一声轻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严酷的现实,使陆游不得不对朝廷对皇帝,对人生对社会作出一些阴暗的结论。与陆游的许多寄梦诗不一样,在深夜,万籁俱寂时,作者眼前没有现实生活的情景搅扰,可以对着旷远的星空和雨夜任意地幻想,说任何放言达词。而身在繁荣帝都,作者却身不由己。临安城虽然春色明媚,但官僚们偏安一隅,忘报国仇,粉饰太平。作者是时刻清醒的,陆游在表面的升平气象和繁荣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的昏聩,想到了自己未酬的壮志。但陆游既不能高唱,又无法托情梦,只好借春色说愁绪,把春天写成了无情之物。

可以说《临安春雨初霁》反映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另一方面,作者除了在战场上、幕帐中和夜空下高唱报国之外,偶尔也有惆怅徘徊的时候。在几乎同时所作的《书愤》中,作者就截然不同地表现了一贯的豪情。《书愤》在一定意义上是作者对自己悲壮一生的总结。“早岁那知世事艰”,却终有胆量说“千载谁堪伯仲间”,把一生留给历史公断。《临安春雨初霁》、《书愤》的比较可以显现出作者感情思想的一个短时期的反复。陆游毕竟是陆游,陆游不会永久地停留在“闲”“戏”之上的。不久后陆游在严州任上,仍坚持抗金,并且付诸行动,表达于诗文,终于又被以“嘲咏风月”的罪名罢官。陆游的绵绵“杏花春雨”,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发展成了“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疾风暴雨。

一个作者的性格是复杂的,一个始终刚强不屈、矢志不渝的烈士,也难免间或惆怅抑郁。这种抑郁惆怅与其雄奇悲壮并不矛盾。唯其抑郁惆怅得苦不堪言,才有更强烈的情怀的喷发。诗中一开头就道“世味薄似纱”,正是作者对现实的否定,也体现出作者的刚直气节。诗末拂袖而去,也是作者对浮华帝都的不屑。因此,透过原诗的表面,依稀仍可看见一个威武不屈的形象,这个形象才是作者真正的一贯的自己。

清明节的古诗朗诵篇三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鞠将怀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人政治生活中最严重挫折,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被丝丝蚀尽,自身更进一步坠入饥寒贫病的深渊。不过在这十来年的流浪中,诗人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居成都,然后漂泊湘鄂,却有幸饱览各地壮丽河山,凭吊众多古迹,广泛接触社会,了解风土民情,感受时代苦难,诗人的创作因之题材更广阔,抒写更深入,写出了大批优秀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登岳阳楼》、《清明二首》等佳构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清明二首》写于公元769年(大历四年)春,当时诗人由岳州南行,拟往衡州依湖南都团练史、衡州刺史韦之晋。

清明节的古诗朗诵篇四

我想起父亲哥哥和大姐。

这些故去的亲人曾用光和爱。

给我尘世的方向与亮度。

可我羸弱的力气无从挽留一切。

任由他们被本不该出面的它们掳走。

现在我和它们的距离。

等于他们和它们的距离。

我所能做的就是回到那里。

用几锨新土堆高对废墟的感恩。

然后点一叠黄纸寻求灵魂的对话。

黄纸替我说话火焰替黄纸说话。

轻烟替火焰说话轻烟很轻。

接近空无就很容易接近它们。

毕竟它们是我最初的来历最后的归途。

而清明小长假。

谁回不去我回不去。

热汗淋漓的脚手架上。

我是杏花春雨的过去。

清明节的古诗朗诵篇五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全身衣服都沾满了血泪和尘埃,

尽管现在战乱结束了,但是回到故乡也还会感到悲哀。

在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

清明扫墓的时候,有几户人家的坟墓还会有后人来祭拜呢。(因为他们的后人在战乱中死去了)。

这是诗人是在送陈秀才回沙上扫墓有感而发所作的诗。清明时分,春雨飞飞,诗人和陈秀才一行人风尘仆仆的赶回沙上祭祖,满身的泥土尘埃和雨露,那是非常的'零乱,诗人感慨以这样行色匆匆的方式回乡祭祖,那是让人感受到似乎有那么一些悲哀。

清明节的古诗朗诵篇六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醉,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作者: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作者:杜甫。

【其一】。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其二】。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鞠将怀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作者: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五:四时田园杂兴。

作者: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清明节的古诗朗诵篇七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其二】。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鞠将怀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人政治生活中最严重挫折,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被丝丝蚀尽,自身更进一步坠入饥寒贫病的深渊。不过在这十来年的流浪中,诗人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居成都,然后漂泊湘鄂,却有幸饱览各地壮丽河山,凭吊众多古迹,广泛接触社会,了解风土民情,感受时代苦难,诗人的创作因之题材更广阔,抒写更深入,写出了大批优秀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登岳阳楼》、《清明二首》等佳构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清明二首》写于公元769年(大历四年)春,当时诗人由岳州南行,拟往衡州依湖南都团练史、衡州刺史韦之晋。

清明节的古诗朗诵篇八

你不再带着微笑向我们走来。

揣着湿透了的思念。

又一次来这里看你。

自从零四年你一个人住在这里。

我们没就再也没有见过面。

亲人们间的相聚。

也就只能在泪流如海的梦里。

这么多年了。

你是否已经忘记了回家的路。

那为何不来看一看年迈的双亲。

难道你听不见他们想你时的`哭泣。

手中的茔钱像迎春花在寒风中颤栗。

决提的泪水和着纸灰在空中飞扬。

我要偷来天国大门上的钥匙。

接你回家从此再不分离。

清明节的古诗朗诵篇九

父亲。

你的名字模糊了。

悲伤。

却疼痛了思念。

寥寥几行。

碑文。

挂着柏树滴下的泪。

往事和着细雨。

飘了满山。

我把编织好的花环。

放在你沉睡的地方。

多想把手。

穿越二十年的泥土。

轻轻放在你的胸前。

草绿了。

花开了。

枯萎的轮回醒来了。

青石围栏上。

站着的.是哪一年的燕子。

旁边蹲着忽闪着眼睛的。

羊角辫。

清明节的古诗朗诵篇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萧条寂寞。

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这首诗所写的应该诗人早年读书生活的真实情况,清苦,寂寞,还可能有孤独。为了前程,也许有兴趣或习惯的原因,临窗攻书,发奋苦读,过着山野僧人般的清苦生活。即使在清明节,没有像平常人那样外出踏青,去欣赏山花烂漫的春景,也没有邀约友朋饮酒作乐。君子慎独,作为读书人,没有忘记民俗传统——寒食节禁用烟火。一到禁忌烟火的期限过了,马上去邻居那里讨来灯火,抓紧时间,在静静的夜里继续苦苦用功,发奋苦读。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读书的用功程度,我们虽然不推崇“兴味索然”,但是应该学习古人那种读书的毅力。

清明节的古诗朗诵篇十一

古老的祖先定下了这个特殊的节日,祭奠所有的故人。

使他(她)们在天堂那边不要孤独,不管是自己亲人祖先还是革命的烈士。

他们曾经走过的土地,血脉仍在延续。

你们的事迹,你们的历史,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

此时荒原的坟墓上插满了鲜花,烧尽了纸币。

愿你们在那头不要在贫穷,不要孤寂。

泪水洒满了记忆,光荣飘满了思绪。

我赞扬革命的烈士,你们留下了坚强的意志。

中国的军魂,影响深远,永不停止。

我思念已故的亲人,泪水淋湿了双眸。

你们的劳累,我们的幸福,永远联系在一起。

清明节的古诗朗诵篇十二

二月和风到碧城。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

妆镜巧眉偷叶样,歌楼妍曲借枝名。晚秋霜霰莫无情。

此为咏物词。词中借咏和风细雨中盛极一时、风情万种的柳枝,塑造了虽青春年少、红极一时而终归要红颜老去、潦倒落拓的歌妓舞女形象,表达了词人对于被侮辱、被损害的风尘女子的同情和关注,同时也寄寓了诗人自身深沉的身世感慨。全词借助形象上的比拟与联想,将物与人的命运浑然一体地交织一起,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上片借柳喻人,以风流蕴藉、温馨旖旎的春风杨柳象征歌妓舞女年轻时的生活和形象。起首一句点明时令。“碧城”是丛丛柳树的形象化比喻。此句从容自而又明快轻灵,给人以和煦的春风飘然而至的感觉,而“碧城”的字面又造成重翠叠碧的视觉印象,故虽平直叙起,却有鲜明的形象感。次句“绿相迎”应上“到碧城”,不仅画出了柳枝迎风飘拂、如有情相迎的动人意态,突出了和风的化煦作用,也传出词人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景象时欣喜的心情。第三句“舞烟眠雨过清明”以概括之笔收结上片。柳枝暮春的晴烟轻霭中飘舞,暮春的霏霏丝雨中安眠,梦一般温馨的环境中度过了清明三月天。过片巧妙地以眉和柳叶将物与人联系起来。美人对镜梳妆,爱把双眉画成柳叶的形状,歌楼宴席上演唱的清歌也用柳枝作为曲名。词人巧妙地借柳叶眉、《柳枝》曲的流行来渲染柳枝的声名。结句点明主题,情深意切,希望霜霰莫打杨柳,实际上是说歌妓舞女到人老珠黄时备受摧残,寄托了词人对她们的同情。总之,此词借柳喻人,寄托了诗人对不幸女子的深切同情,给读者以心灵上的震撼。

清明节的古诗朗诵篇十三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译文。

全身衣服都沾满了血泪和尘埃,

尽管现在战乱结束了,但是回到故乡也还会感到悲哀。

在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

清明扫墓的时候,有几户人家的坟墓还会有后人来祭拜呢。(因为他们的后人在战乱中死去了)。

鉴赏。

这是诗人是在送陈秀才回沙上扫墓有感而发所作的诗。清明时分,春雨飞飞,诗人和陈秀才一行人风尘仆仆的赶回沙上祭祖,满身的泥土尘埃和雨露,那是非常的零乱,诗人感慨以这样行色匆匆的方式回乡祭祖,那是让人感受到似乎有那么一些悲哀。

清明节的古诗朗诵篇十四

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评析。

本诗写帝都清明节光景透露出思乡的一缕深情。微婉从容,接近盛唐一些诗人的风格。

清明节的古诗朗诵篇十五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