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佛教故事(优秀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4:09:58 页码:13
最新佛教故事(优秀11篇)
2023-11-12 04:09:58    小编:ZTFB

在繁忙的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学会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怎样培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以下是一些人际关系处理的实用技巧和经验分享,希望能够帮助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佛教故事篇一

有一个叫波利的商人,他和五百位商人一起到海上寻宝。

他们在大海上碰到海神,海神捧著淡水问波利说:你说是海水多,还是这捧淡水多呢?

波利回答:我认为是这捧淡水多,因为海水虽然辽阔,却不能饮用,无法救饥渴的人;这捧淡水虽少,饥渴的人却可以因此得救。

智慧小语:一捧淡水虽平凡无奇,但在深广的大海中可以救自己一命;智慧之语虽然平淡无奇,却能在人困厄之时,助人突破逆境。

佛教故事篇二

从前,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共同生活在山上的一座寺庙里。老和尚每天都在读书念经,小和尚每天都在砍柴挑水。

有一天,小和尚耐不住寂寞了,跑去找老和尚:“师父,师父,我想读书……”老和尚看了看小和尚,什么话也没有说,回到房间里搬了一块石头出来,说:“这样吧,今天你把这块石头拿到山下的集市去卖。但是记住一点:无论别人出多少钱都不要卖。”

小和尚想不通:为什么让我去卖石头,而且有人买还不许卖?

可是,没有办法,小和尚只好拿着石头下山了。

在集市里,从清晨到下午,没有一个人来瞧这块石头。

快日落的时候,有个妇女走了过来,看了看石头、又看了看小和尚,问:“小和尚,你这石头是卖的吗?”

小和尚说:“是啊!”

“这样吧,我出五文钱买你这块石头。因为它的样子很别致,我想买回去在丈夫写字的时候压压纸,这样纸就不容易被风吹走。”

小和尚想,一块石头能卖五文钱啊!但是,老和尚不准他卖啊!所以,小和尚只好说:“不卖,不卖!”

妇女急了:“我出六文钱!”

“不卖,不卖!”

妇女没有办法,只好摇摇头走了。

傍晚的时候,小和尚带着石头回到山上。

老和尚问:“怎么样?”

小和尚遗憾地说:“师父,今天有个妇女竟然愿意出六文钱买这块石头,但是你说不让我卖,我只好没卖!”

老和尚问:“你明白了吗?”

小和尚感觉很奇怪,回答说:“不明白啊。”

老和尚笑了笑,什么也没说,搬起石头就走了。

小和尚没有办法,只好继续砍柴。

过了一个月,小和尚耐不住寂寞了,又来找老和尚:“师父,师父,我不想砍柴,我想读书!”老和尚看了看小和尚,还是什么也没说,回到房间里搬出那块石头。“这样吧,这次你把这块石头拿到山下的米铺老板那里去卖,但是,你要记住:无论他出多少钱都不要卖。”

小和尚想不通:还让我去卖石头啊,上次人家出六文钱都没卖!

但是,没有办法,小和尚还是带着石头下山了。来到米铺店,小和尚见到了米铺老板。

米铺老板拿着那块石头端详了半天说:“这样吧!我没有多少钱——我出500两银子买你这块石头!”

小和尚吓了一大跳,一块石头值500两银子啊!

米铺老板解释:“你不要看它只是一块石头,其实,它是一块化石,我愿意出500两银子来买这块石头!”

小和尚连忙说:“不卖,不卖!”抱着石头赶忙回去找老和尚。

见了老和尚,说:“师父,师父,米铺老板说愿意出500两银子来买这块石头,他说这是一块化石。”

老和尚问:“你明白了?”

小和尚回答:“不明白。”

老和尚又是笑笑,什么也没说,把这块石头搬走了。

小和尚又没办法了,只好再去砍柴。

又过了一个月,小和尚实在受不了了,就又去找老和尚:“师父,师父,我想读书,我不想砍柴,也不想卖石头了!”老和尚笑着看小和尚,还是什么也没说,又回到房间里搬出那块石头,说:“这次呢,你还是去卖石头。不过,这次是卖给山下珠宝店的老板,还是记住:无论他出多少钱都不要卖!”

小和尚受不了了:这么贵的一块化石,让我三番五次地拿着去卖,还说人家出多少钱也不卖!可是,看着老和尚严肃的样子,小和尚只好小心翼翼地带着石头下山了。

来到珠宝店门口,他告诉门童,说有块石头带给老板看看。

珠宝店的老板正在睡午觉,听说有一个小和尚带石头来卖,连忙跃起,奔了出来。看到小和尚,他连忙把石头拿过来,端详了半天,问小和尚:“这块石头是你的吗?”

小和尚说:“是啊!”

“你是这个山上的小和尚吗?”

“是啊!”

“是老和尚让你来卖的吗?”

“是啊!”

珠宝店老板叹了口气,说:“这样吧,我也没有多少钱。我只有三家珠宝店、两家当铺和一些田产,我愿意拿我所有的财产来换这块石头!”

小和尚吓得“扑通”一声跌倒在地上:“这么值钱啊!”

珠宝店老板解释:“你不要看它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其实,它只是外面包裹了一层石头的样子,里面是一块无价的宝玉。就好像古代的‘和氏璧’一样,在买开采前只是外表被掩盖了而已。”

小和尚恍然大悟,抱起石头就飞奔着回山上了。从此以后,他静心按照老和尚的旨意做事,最终成了有名的禅师。

佛教故事篇三

有座寺庙,因留有一串佛祖戴过的念珠而闻名。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庙里的老住持和七个弟子知道。七个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住持觉得将来把衣钵传给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光大佛法,不想那串念珠突然不见了。

老住持问七个弟子:“你们谁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处,我不追究,佛祖也不会怪罪。”弟子们都摇头。

七天过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老住持又说:“只要承认了,念珠就归谁。”但又过去了七天,还是没人承认。

老住持很失望:“明天你们就下山吧。拿了念珠的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第二天,六个弟子收拾好东西,长长地舒了口气,离开了。只有一个弟子留了下来。

老住持问留下的弟子:“念珠呢?”弟子说:“我没拿。”老住持问:“那为何要背个偷窃之名?”弟子说:“这几天我们几个相互猜疑,有人站出来,其他人才能得到解脱。再说,念珠不见了,佛还在呀。”

老住持笑了,从怀里取出那串念珠戴在了这名弟子手上。

很久以前,有一个性格粗暴的农夫,他家中只有一位老母亲,但他对母亲毫不关心,甚至到了不闻不问的程度。

有一天,农夫听说观音菩萨经常会现身于普陀山,他便决定和朋友们去看菩萨。

可是好不容易到了那儿,很多人都说看到了菩萨,却只有那个农夫没有看到。

他平日里倒是很恭敬菩萨的,因此很失望,气急败坏地问庙里的出家人:“喂!老和尚,为什么我看不到菩萨呀!”老和尚慈悲地笑了笑说:“你知道吗?刚才菩萨来了,很想跟你说话,但是这里人又多,所以菩萨让我告诉你他上你家等着呢。你现在回家,就能看到菩萨了!”农夫听后很惊讶,也转怒为喜了,连声说:“真的吗?我现在回去就能见到菩萨吗?但是,我没见过菩萨,菩萨长什么样子?”

老和尚语重心长地回答:“要说菩萨的长相,我不会形容,我只能告诉你他的穿着打扮。当你回家的时候,看见反穿衣服、倒穿鞋的人,那就是菩萨了!”农夫听了,连夜就赶回了家。

当门被打开的瞬间,农夫恍然大悟:原来菩萨一直都在家里。

山上的寺院里有一头驴,每天都在磨房里辛苦拉磨,天长日久,驴渐渐厌倦了这种平淡的生活。它每天都在想:要是能出去见见外面的世界,不用拉磨,那该有多好啊!

不久,机会终于来了,有个僧人带着驴下山去驮东西,驴兴奋不已。来到山下,僧人把东西放在驴背上,然后返回寺院。没想到,路上行人看到驴时,都虔诚地跪在两旁,对它顶礼膜拜。

一开始,驴大惑不解,还慌忙躲闪,可一路上都是如此,驴不禁飘飘然起来:原来人们如此崇拜我。当它再看见有人路过时,就会趾高气扬地停在路中间,心安理得地接受人们的跪拜。

回到寺院里,驴认为自己身份高贵,死活也不肯拉磨了。僧人无奈,只好放它下山。

驴仓皇逃回寺里,已经奄奄一息,临死前,它愤愤地告诉僧人:“原来人心险恶啊,第一次下山时,人们对我顶礼膜拜,可是今天他们竟对我狠下毒手。”

僧人叹息一声:“果真是一头蠢驴!那天,人们跪拜的,是你背上驮的佛像啊!”

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一辈子不认识自己。

流量少年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少年流浪到寺庙。每到用餐时,他就惆怅地盯着菩萨,像在祈盼什么。大师见他可怜,便催促弟子快些给他送去食物。

渐渐地,少年与弟子们熟络起来,再到饿时,便直接让弟子去找大师要食物。弟子匆忙地去找大师,可大师却总想出各种理由,推迟片刻后才让弟子备好食物,还吩咐慢些给他送去。

如此这般次数多了,弟子疑惑不解地问大师:“为何您以前急着要给少年送食物,如今却总在故意延迟呢?”

大师微微一笑,说:“以前我们给他送去食物,那是在成全;而如今他让我们送食物给他,我们则成了迁就。成全是帮他,所以要快;迁就是害他,所以要慢呀!”

大热天,禅院里的花被晒枯萎了。小和尚赶紧去提了一桶水来准备浇水。“别急!”老和尚说,“现在太阳大,一冷一热,非死不可,等晚上再浇水。”

傍晚,那盆花已经成了“霉干菜”的样子。小和尚见了,嘟囔道:“不早点浇……现在怎么浇也活不了了。”没想到老和尚却指示:“少唆!浇!”

等小和尚把水浇下去没多久,已经垂下去的花居然缓了过来,而且生气勃勃。

“天哪!”小和尚喊道,“它们可真厉害,憋在那,撑着不死。”

“胡说!”老和尚纠正,“不是撑着不死,而是好好活着。”

小和尚问:“这有何不同?”

“当然不同。”老和尚拍拍小和尚,“我问你,我今年八十多岁了,我是撑着不死,还是好好活着?”

小和尚低着头,半天答不上来。老和尚敲了小和尚一下,说:“笨啊!一天到晚怕死的人,是撑着不死;每天都向前看的人,是好好活着。只有好好活着,才有希望。”

不被接受的礼物。

在旅途中,佛陀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好长的一段路,那人用尽各种方法诬蔑、诋毁佛陀。

最后,佛陀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那人答:“当然还是属于送礼的那个人。”

佛陀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不就是在骂自己了吗?”

于是,那人摸摸鼻子走了。

有位久经沙场的将军,十分厌倦战争,也厌倦了世间的你争我斗。于是,他特地来找一位有名的禅师,诚恳地告诉禅师自己已看破红尘,愿出家为僧。

禅师回答:“你心性火气太重,还不能出家,再等等吧。”

将军急忙说:“我现在什么都能放下,请您立即为我剃度吧。”

然而禅师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将军无奈,只能暂时作罢。

一天,将军起了个大早,赶来寺里拜佛。老禅师一看他就说:“将军为什么这么早就来拜佛呢?”

将军回答:“为了除去心头火。”

禅师当场就做了一首偈语给他,大致的意思是:“起得这么早,不怕妻子偷人吗?”

将军一听,大怒:“你这个老和尚,怎么信口开河,言语伤人?”

禅师长叹一声道:“轻轻一撩拨,心火就燃烧,你这样暴躁的脾气,还谈什么除去心头火呢?”

寺院里新来了一个小和尚,对什么都好奇。秋天,寺院里红叶飞舞,小和尚跑去问师父:“红叶这么美,为什么会掉呢?”

师父一笑:“因为冬天来了,树撑不住那么多叶子,只好舍。这不是‘放弃’,是‘放下’!”

冬天来了,小和尚看见师兄们把院子里的水缸扣过来,又跑去问师父:“好好的水,为什么要倒掉呢?”

师父笑笑:“因为冬天冷,水结冰膨胀会把缸撑破,所以要倒干净。这不是‘真空’,是‘放空’!”

大雪纷飞,厚厚的,一层又一层,积在几棵盆栽的龙柏上。师父吩咐徒弟们合力把盆搬倒,让树躺下来。

小和尚又不解了,急着问:“龙柏好好的,为什么要弄倒?”

师父正色道:“谁说好好的?没见雪把树枝都压塌了吗?再压就断了。那不是‘放倒’,是‘放平’。”

天寒人稀,香火收入少多了,小和尚便问师父怎么办。

师父说:“数数,柜子里还挂了多少衣服?柴房里还堆了多少柴?仓库里还积了多少土豆?别想没有的,想想还有的。苦日子总会过去的,春天总会来,你要放心。‘放心’不是‘不用心’,是把心安顿。”

不久,春天果然来了,也许因为冬天的雪水特别多,春花烂漫,胜于往年,前殿的香火也渐渐恢复往日的盛况。师父要出远门了,小和尚追到山门:“师父您走了,我们怎么办?”

师父笑着挥挥手:“你们能懂得‘放下’、‘放空’、‘放平’、‘放心’,我还有什么不能放手的呢?”

佛教故事篇四

有个名叫贾仁的,30多岁了还没有生育,心中十分焦急。一天晚上,梦见到了一个府第,上写着:“生育祠”。贾仁便叩问神明关于自己子嗣之事。那人取出一本簿子翻看后对他说:“你曾经强奸妇女,想求子女,那是不可能的。”贾仁听后一惊,继而十分诚恳地哀求道:“小民当时无知,乞求宽容赎罪。”神官说:“你虽有悔过之心,但必须劝十个人不犯邪淫(非正式夫妻关系不可发生两性关系)才可以抵消过去犯下的罪业,才会有生育的希望。”贾仁醒来后下决心痛加忏悔,广劝亲朋好友戒邪淫,并且出钱印送戒淫劝化的善书和《玉历宝钞》,感化了不少人,后来果然生下了两个儿子。

华亭县的张某,年轻时曾设下圈套引诱妇女进行奸污。结婚后先后生下两个儿子,但都因发育不良而夭折死亡,他自己也得了结核病,治疗了很多年也不见好转。后来他在朋友那里读到一本有关淫欲因果种种报应实例的书,感到后悔不已,知道自己的不幸是邪淫的恶报。于是他在神佛前发誓要永远戒除邪淫,又出钱印了很多《玉历宝钞》等修阴功的善书广为传播。一年后他的病就治好了,不久一连生下了三个子女。

佛教故事篇五

过去,在东北一个偏僻的地方,有一个小村子里居住着一群人,这些人相互扶持过着艰难的生活,后来听说日本人要来了,为了活活命,他们决定逃到一个很远的村庄。

他们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他们也不知道那么远的路,等待每一个人的是什么,他们更不知道是否大家能够坚持到目的地。但是他们知道,必须逃到安全的地方,所以,大家就艰难地上路了。

走啊走啊,到了第三天的时候,他们已经又累又饿,他们都没有多少力气了。很多人支撑不了已经慢慢地倒下了,还有一些人趁着自己还没倒下,就悄悄地离开了,因为他不忍心让大家看到自己死去的样子,而拖累大家。

到了第四天的时候,队伍中的人已经是越来越少了,只剩下20多人了。这时候有一个老人,因为又累又饿,加上年纪太大,他实在是走不动了,就对其他的人说,我实在是走不动了,你们走吧,不要管我,如果管我,恐怕我们谁都活不了。大伙都舍不得丢下老人不管,可是大家明白,现在每一个人都已经筋疲力尽了,如果再抬着一个人的话,所有的人都会死在路上。

最后大家只好留下老人,当大家正要走的时候,一个妇女把怀里的孩子递给老人,说:“这个孩子由你来带了。”说完,头也不回地跟大家走了。

到第五天傍晚的时候,大家终于来到了目的地,整个队伍都欢呼起来,但只有那位母亲一个人跑到村口,朝来时的路上张望。

第六天中午的时候,那位母亲终于看到老人抱着孩子一步步地捱了过来。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责任能够让一个人变得坚强而勇敢,当我们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的时候,有的人突然不知道了什么叫害怕,因为他知道他必须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战胜它,因为在他身上还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佛教故事篇六

佛陀时代,有两人为莫逆之交,视对方为良师益友,以「知识」互称。

后来,其中一人因故犯罪被迫逃亡,于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向他的好友求救,没想到对方不但不愿开门,反而问:「你是什么人?」犯人说:「我是你的知识,因为犯了罪,特来向你求助。」对方回答:「平时我们形同至亲,但危难时应当各自负责,不要影响、拖累对方。」由是此人大为不悦,心想:「平常吃饭、玩乐、出入行来都与我不相舍离,临难时却弃我不顾,这哪是我的良师益友。」想想便往深山行去。

途中,犯人遇到一位善知识,此人了解状况后,竟然带他到家里避难。善知识说:「你我虽不相识,但我仍应送你到安全的地方。」于是就带着珍宝,亲自驾车送他到别的国家。该国国王及长者们听闻此事,亦为他安置田宅、供给财宝,令他享福至命终。

佛教故事篇七

1.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个邮差。

2.凡夫志量狭妄,说有难易。离相如虚空,尽契诸佛智。戒相亦如空,迷人自作持。病根不肯拔,只自弄花枝,要识病么?不是别物,只是个执难执易。

3.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4.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5.一切万法,皆与自己无违无背,直下透脱成一片。

6.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7.起见生心,分别执着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8.未生前本来面目,死了烧了什么处相见。

9.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10.妄生取舍者,这个病根拔尽。生死海里浮沉,真是无出头时。

11.无明不过是本性中缘起之幻相。

12.马在松软的土地上易失蹄,人在甜言蜜语中易摔跤。

13.佛说: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14.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1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佛教故事篇八

从前有户人家,男主人因病死了,他的妻子想起与丈夫生前的恩爱,十分悲伤,痛不欲生。她按照当地的风俗,把丈夫火化后,埋到坟里,然后天天做了许多精美的饭菜,拿到坟前祭奠丈夫。每次都痛哭流涕的,不能自已,一边还说:“亲爱的丈夫啊!你吃一点吧!”她每天无心劳动、无心生活,把时间全用在祭奠丈夫上,家里的财产便渐渐被用完了。

有个牧童看到这种情况,便找到一头死牛,搬到坟地。看见那个妇女前来祭奠丈夫时,他割下许多嫩草,放在死牛面前,跪在那儿,苦苦哀哭起来,一面哭一面说:“亲爱的牛啊!你再吃一点吧!”

那个妇女见到这个情况,便对牧童说:“你是谁家的孩子?

牛既已死了,便无法活过来。你快点回家报告你父母就是了,在这儿痛哭有什么用?真是个傻孩子!”

那孩子回答说:“我一点也不傻!我的牛刚死,我多叫它几声,它也许还能活过来。你的丈夫死了那么久,都已经火化埋葬了,你还哭着让他吃东西,你才傻呢!”

那个妇女想想很对,从此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佛教故事篇九

过去,在东北一个偏僻的地方,有一个小村子里居住着一群人,这些人相互扶持过着艰难的生活,后来听说日本人要来了,为了活活命,他们决定逃到一个很远的村庄。

他们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他们也不知道那么远的路,等待每一个人的是什么,他们更不知道是否大家能够坚持到目的地。但是他们知道,必须逃到安全的地方,所以,大家就艰难地上路了。

走啊走啊,到了第三天的时候,他们已经又累又饿,他们都没有多少力气了。很多人支撑不了已经慢慢地倒下了,还有一些人趁着自己还没倒下,就悄悄地离开了,因为他不忍心让大家看到自己死去的样子,而拖累大家。

到了第四天的时候,队伍中的人已经是越来越少了,只剩下20多人了。这时候有一个老人,因为又累又饿,加上年纪太大,他实在是走不动了,就对其他的人说,我实在是走不动了,你们走吧,不要管我,如果管我,恐怕我们谁都活不了。大伙都舍不得丢下老人不管,可是大家明白,现在每一个人都已经筋疲力尽了,如果再抬着一个人的话,所有的人都会死在路上。

最后大家只好留下老人,当大家正要走的时候,一个妇女把怀里的孩子递给老人,说:“这个孩子由你来带了。”说完,头也不回地跟大家走了。

到第五天傍晚的时候,大家终于来到了目的地,整个队伍都欢呼起来,但只有那位母亲一个人跑到村口,朝来时的路上张望。

第六天中午的时候,那位母亲终于看到老人抱着孩子一步步地捱了过来。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责任能够让一个人变得坚强而勇敢,当我们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的时候,有的人突然不知道了什么叫害怕,因为他知道他必须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战胜它,因为在他身上还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佛陀在舍卫国时,有一次与弟子们外出托钵。在途中,遇到了一位外道教徒,他一看到佛陀,就开始破口大骂。

佛陀却若无其事、面容安详地继续向前走。那位外道教徒看到佛陀被骂还不理会,脸上还带着笑容,心里十分生气!就随手抓起一把泥土,向佛陀撒了过去。刚好一阵风吹来,这把泥土反而飞撒在自己身上。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学佛,就是要学得佛陀那样冷静的心,不论毁誉,都与我无关,也不致起心动念。但是一般人的心境总是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我们需要学会怎么面对各种情况。

佛教故事篇十

二祖慧可大师(487—593,下文为描述方便故,皆称慧可禅师),俗家姓姬,是虎牢人。其父名寂,在慧可禅师出生前,经常担心无子,心想:“我家历代推崇善行,难道上天还会让我绝后?”于是天天祈求诸佛菩萨保佑,希望可以生个儿子继承祖业。就这样虔诚地祈祷,过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黄昏感应到佛光满室,不久慧可禅师之母怀孕,其后顺利生下一子。为了感念佛恩,慧可禅师出生之后,父母给他起名为“光”。

慧可禅师自幼志气不凡,为人旷达,博闻强记,广泛涉猎儒家典籍,尤其精通《诗经》《易经》,为人喜好游山玩水,而对持家立业不感兴趣。后来机缘巧合接触佛典,深感“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于是开始栖心佛理,超然物外,怡然自得,并产生出家的念头。父母见其志气不可改移,只好同意让他出家。慧可禅师来到洛阳龙门香山,跟随宝静禅师学佛,不久到永穆寺受具足戒。此后遍游各地讲堂,学习大小乘佛教的教义。经过多年苦学,慧可禅师对经教已有充分的认识,但是个人生死大事,对他来说仍然是一个迷。

三十二岁那年,慧可禅师回到香山,并放弃过去那种单纯追求文字知见的做法,开始实修,每天从早到晚都在打坐,希望能借禅定之力解决生死问题,这样一直过了八年。一天,慧可禅师在禅定中突然看到一位神人站在跟前,告诉他说:“将欲受果,何滞此邪?大道匪遥,汝其南矣!(如果你想证得无上道果,就不要再执著于枯坐在这里。大道离你并不遥远,你往南方去求,就能如愿以偿!)”慧可禅师知道是护法神在点化他,于是就将名字改为神光。次日,慧可禅师感到头疼难忍,犹如钢针在刺,剃度师宝静禅师想找医生来治疗,这时慧可禅师听到空中有声音告诉他:“这是脱胎换骨,并非普通头疼之症。”慧可禅师就将这一信息告诉宝静禅师,宝静禅师仔细一看,果然看见慧可禅师顶骨有如五峰隆起,于是对慧可禅师说:“这是吉祥之相,你必定会证悟。护法神指引你前往南方,分明是告诉你,现在少林寺面壁的达摩大师就是你的老师!”

慧可禅师辞别宝静禅师,一路风尘去少室山,来到达摩祖师面壁之地,朝夕承侍在旁。最初,达摩祖师只顾面壁打坐,根本不理睬他,更谈不上什么教诲。但是慧可禅师并不气馁,内心反而愈发恭敬虔诚,用古德为法忘躯的精神激励自己:“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慧可禅师有此认识,因此每天从早到晚,一直呆在洞外,丝毫不敢懈怠。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这年腊月初九晚上,天气陡然变冷,寒风刺骨,下起鹅毛大雪。慧可禅师依旧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次日凌晨天快亮时,积雪居然已没过慧可禅师的膝盖!

这时达摩祖师慢慢回过头来,看了一眼慧可禅师,问道:“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你这样在雪中长久坚持,究竟是为什么而来?)”

慧可禅师流着眼泪,悲伤地回答道:“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我只恳请和尚大发慈悲,打开甘露之门,普度世间一切众生!)”

达摩祖师却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诸佛所开示的无上妙道,须累劫精进勤苦地修行,行常人之所不能行,忍常人之所不能忍,方可证得。岂是小德小智、轻心慢心的人所能证得?若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希求一乘大法,只是痴人说梦,徒自勤苦,没有任何结果。)”

慧可禅师听到达摩祖师这一番教诲和勉励,为了表达自己求法的诚心和决心,他拿起一把锋利的刀子,咔嚓一声砍断左臂,并将断臂放在达摩祖师面前,断臂洒出的鲜血顿时染红了雪地。

达摩祖师被慧可禅师的虔诚感动,知道慧可禅师是一个大法器,于是就说:“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诸佛最初求道之时,都是舍命求法,为法忘躯。如今你为求法,在我跟前砍断手臂,这样求法也能成功。)”

达摩祖师于是为其改名,舍弃神光之名,从此改为慧可。

慧可禅师问道:“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达摩祖师应道:“诸佛法印,匪从人得。”

慧可禅师听后茫然,又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摩祖师则说:“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禅师沉吟良久,这才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祖师正色答道:“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禅师听到达摩祖师这一句话,当下豁然大悟。

慧可禅师开悟之后,继续留在达摩祖师身边,前后长达六年(或说九年),其后继承达摩祖师衣钵,成为中土禅宗二祖。

禅宗史籍记载,二祖慧可禅师付法给二祖僧璨大师后,前往邺都,韬光养晦,变易形仪,随宜说法,或入酒肆,或过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一音演畅,四众皈依,如是长达三十四年。曾有人问慧可禅师:“师是道人,何故如是?(师父是一位出家人,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为什么出入这些不干不净的地方?)”慧可禅师则回答说:“我自调心,何关汝事?(我自己观察和调整自己的心,跟你又有什么相干?)”

慧可禅师长于辞辩,他虽无意推广禅法,但知道慧可禅师的人却日渐增多,随着影响一天天地扩大,慧可禅师的弘法活动遭到当时拘守经文一派僧徒的攻击。当时有一个法师叫辩和,在寺中讲解《涅槃经》,学徒中有些人听过慧可禅师讲法,于是渐渐离开讲席,跟随慧可禅师学祖师禅。辩和法师非常恼恨,就在行政长官面前诽谤慧可禅师,说他妖言惑众。长官听信谗言,迫害慧可禅师。慧可禅师怡然顺受,毫无怨色。灯录记载,慧可禅师世寿一〇七岁,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圆寂,谥号大祖禅师。

佛教故事篇十一

佛教故事是佛教智慧的传递载体,其中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通过阅读佛教故事,我们可以领悟生命的真谛,激发内心的智慧和慈悲。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佛教故事的感悟和体会。

佛教故事是一种修行箴言,它通过简洁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帮助人们悟出生命的智慧。比如,《金刚经》中的故事《放下舍离》,讲述了一个修行者在修炼过程中放下执着和贪欲的故事。通过阅读这样的故事,我们可以警醒自己不要被物质和欲望所迷惑,而要用智慧去看待世界。因此,佛教故事可以起到提醒和警示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修行。

佛教故事中的寓意深刻,启示了人生的真谛。在《白雪公主》这个故事中,佛陀以善导师的形象,告诉我们真正的美丽来自内心的净化。通过佛陀的智慧和慈悲,白雪公主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幸福。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外在的美貌可以令人艳羡,却无法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只有通过内心的净化和修行,我们才能真正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佛教故事常常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故事中的人物和遭遇,往往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人类的共同心理和困惑。比如,《法句经》中的故事《求解意喻》,讲述了有人问佛陀一个问题,佛陀默默地摆弄著花。只有一个弟子明白了佛陀的意思。这个故事引发了我对观察和领悟的思考。有时候,问题的答案并不总是言传身教,而是需要我们用心感悟。通过佛教故事,我们可以启发内心的智慧,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

佛教故事中的人物往往具有慈悲和善良的品质,这也是佛教中极为重要的修行目标。在《普贤菩萨行愿品》中的故事《渡化众生》,普贤菩萨以极度的慈悲之心,化身为各种形式帮助众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慈悲是佛教修行的核心。通过阅读这样的故事,我们可以受到慈悲和善良的启发,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和包容心,让这样的品质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实践。

第五段:佛教故事教给我们正确的人生观。

佛教故事教给我们正确的人生观。佛陀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痛苦和困境是暂时的,只有通过修行和觉悟,我们才能真正摆脱痛苦,找到内心的安宁和快乐。比如,《苦行胜经》中的故事《善巧方便即愿平等》,讲述了一个人利用巧妙的方便教育众生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困境只是生命的一种考验,只有正确的心态和方法才能化解困境,找到真正的幸福。佛教故事引导我们不要人云亦云,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和修行,找到真正的人生意义。

总结:通过阅读佛教故事,我们可以在琐碎的生活中汲取智慧的养分。佛教故事以浅显易懂的形式传递深刻的人生哲理,启发内心的智慧和慈悲。它们使我更加明白人生的真谛、善巧地应对困境、修行的意义和力量。佛教故事为我提供了一种与智慧和慈悲共舞的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命中的各种挑战。在接下来的人生旅程中,我将继续通过阅读佛教故事,尽可能地融入其中,发掘内心的智慧和慈悲,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