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书香校园文化标语句如何写(精选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3:05:55 页码:9
书香校园文化标语句如何写(精选9篇)
2023-11-19 13:05:55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和改进方法,提升自身能力。写总结时,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总结的目的和方法。

书香校园文化标语句如何写篇一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生产能力以及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环境、学校传统、学校精神、校园制度和文化活动的总称,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活动文化。校园文化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增强学校教育的感染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这些功能,要求校园文化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孔融让梨。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指反映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风貌,对民族历史起积极作用,促进历史发展的思想文化和观念形式的总称。

中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与之相对应的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传统。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学校教育效率的重要保证,也为校园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发展动力。

墨水-记录文化。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全体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中,主体的主动性得到调动,校园文化才能得到创新和发展。因此,必须努力提高校园主体的人文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人文文化积淀丰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几千年文明的智慧,包括反映民族精神的基本价值观,如自强不息、崇尚和谐、重义轻利等。

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可以在传承和弘扬中创造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增强学校的人文底蕴;在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的基础上,引导校园主体注重个人道德和品行的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积极健康的校园主流文化,为校园主体提供精神支持和精神安慰。

(1)开设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系统地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纳入教学大纲,开设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系统有针对性地教育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倡导和鼓励学生组成各种兴趣小组,学习国学名著,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精心组织活动,让广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的影响下升华思想。

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如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一系列弘扬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充分利用节日和纪念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中国传统文化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书画比赛、歌舞比赛,让学生感受经典。

启迪人生。

  (三)校领导高度重视,营造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从制度上重视,开展“书香校园工程”,从学习传统文化入手,构建“德育特色学院”。从措施上重视,真正从根本上净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道德色彩浓重的校园文化氛围,消除低俗文化,抑制垃圾文化的传播;在校园设施建设上,布置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雕塑、书画等文化作品,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教学楼等都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有机统一。

  置身于这样的校园文化中,师生员工很容易实现耳濡目染,促进主体人文意识的养成,提升主体平等向善、独立自信的人文情怀。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发挥其对学校人文底蕴的形成、对主体人文意识养成和主体性调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对现时代具有真正价值和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目前很多高校为了追求功利,注重培养专业人才而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性。大学校园文化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故在大学校园文化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必要的。本文着重阐述在民族高校校园文化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以及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

所谓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在文明演化中所沉淀的反映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风貌特征的并对民族历史起积极作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称。中国传统文化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融合。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体现在“德”、“善”、“和”三个方面。如:《大学》中记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德”指人的本性、品德。《尚书·皋陶谟》对“德”有明确的要求,提出“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善”指好的行为、品质,是内在的德性主导下的外在良好行为。“和”是指相安,谐调,“君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和”的概念体现了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共生、长远发展。三个方面的结合,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换个角度思考,即“道德观”、“价值观”、“人际观”三者的相融合。一个民族的发展是建立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的,传承是国家发展的源泉,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一)现实社会中道德观的缺失,价值观的扭曲和人际观的变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际观”。当今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甚至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的现象越来越多,崇尚美国大片、韩剧、日本动漫、洋快餐甚至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缺乏对多元文化的批判分析能力;另外,社会中存在道德失范的行为令人难以置信,如很多人面对路边跌倒的老人有“恐惧症”,学术不端,考试作弊,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等;近年来过圣诞节的人越来越多,而如中秋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却倍受冷落;近期又有报道称,教师节变成“送礼节”;人际交往中见利思义、诚实守信的人越来越少。这种价值观的扭曲和人际观的变异现象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行不足。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但是历史发展至今,我们继承的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少,尤其大学生认知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发人深省。据《中国教育在线》调查结果显示,50%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兴趣,20%的大学生持无所谓态度,20%是中间派,仅有10%的大学生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为自豪。除此之外,大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占大量时间的是应用型书籍和娱乐休闲性书籍,而对于古代经、史、子、集的阅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对于文学、历史、哲学知识很少涉猎,对于传统文化不甚了解。这些现象充分表明我们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的不够。

(三)民族高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双重特殊地位。

民族高校学生在地域经济、民族习俗、宗教信仰和人格品质上都具有明显的特征。西北民族大学学生中有65%以上是少数民族,与其他一流大学相比,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双语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普遍较低,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极少。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受地域、宗教、风俗习惯影响很大,使他们很难接受一些新的、积极向上的观念和思想,其观念也很难转变。可见,在民族高校校园文化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水平较低,民族高校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我国55个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构成元素之一。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应更好地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民族高校就是一个很好的保护、学习、传承并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所以,在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族高校有着双重的特殊地位。

(一)加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规划。

校园制度文化环境是依据学校有意识选择的、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秩序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如培养目标、校规、校纪、教学及管理制度,以及相应形成的严密的组织机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而其内在机制建设是保障。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秀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推进了德育建设,提高了学校的发展层次,形成了具有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出了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

但是,在校园文化内在机制的规划中还有些不足之处。比如:在教学方面,双语少数民族班中开设古代文化课的很少,例如《论语》、《易经》等;汉族学生班中开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基础课也很必要,能使汉族学生了解更多的少数民族语言及其文化。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增加更多的民族特色文化活动,如成立社团,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做好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同学之间的团结和文化交流。

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并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来进行。物质文化方面,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在特色建筑、服饰等,将其文化内涵赋予实物之上以表现其魅力,给人们以视觉美。精神文化方面传统文化从信念、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等表现出一种内在美,使得我们能在人格塑造、道德情感、价值取向方面树立崇高的目标。目前,物质文化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忽视了精神文化方面,这也是导致社会上出现“怪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在开发和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应拓宽领域,学校开设有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的本科学院并有其硕士点、博士点。但有很多少数民族有语言,其文字却在传承中被丢失、遗弃,如:土族、东乡族、侗族、哈尼族等,我们觉得民族院校有义务去挖掘这些资源,挽回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上的损失。民族院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中更应责无旁贷。

(三)在实践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优秀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得到认可,而被认可的传统文化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全方位的进行教育和熏陶。西北民族大学坚持德育为先,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价值追求,汇聚各民族优秀文化,发挥多元文化共生存的优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努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曾先后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光荣称号。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是育人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充分挖掘潜力,广泛运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内,开展讲座、会谈、民族教育月等,在校外,应让学生走进少数民族地区,亲身体验其文化,在实践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

胡锦涛总书记说过:“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社会总体道德素养提升的标志。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市场经济和物欲突显、而社会道德相对缺失的今天,坚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我们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提高校园文化的综合实力,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使学校校园文化底蕴丰厚,以便更好地实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三)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

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在充分挖掘和阐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价值的基础上,使之全方位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强大的校园文化软实力。大学是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大学生则是建设国家的中流砥柱,民族高校地位和文化的特殊性更需要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先进性体现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上,而大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和高校的文化底蕴就很好的反映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可见,在当今国际竞争力极强的形势下,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使我们国家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迫在眉睫的要务。

[1]于伟峰,商植桐,于雪梅,齐景爱.对加强和深化当代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01):3.

[2]郑鹏,黄朝文.关于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27(04).

[3]郭兵.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高校学生素质[j].甘肃农业,2006,(11).

[5]张承凤.论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公明素质培养的作用[a].见: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一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建设,同时也非常重视民族文化自信的培养和文化意识的增强。2017年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特别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始终贯穿国民教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基础,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新疆高职院校要立足区域实际,探索符合自身办学特点的发展道路,从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中汲取营养,注重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增强各族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一是部分校园文化元素不符合办学特色。

在参观新疆七所有代表性的职业院校时,我发现虽然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训、校园景观建筑、宣传口号等显性文化宣传元素,但一些校园文化元素不符合办学特色。这七所高校以新疆为基础,在交通、农业、建筑、轻工纺织等方面培养高级技工。这些学校要找到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匹配的点,突出办学特色。但是当被问及你所在的学校是否有符合办学特色的建筑风格和景观设计布局时,1354名调查人员中有22.08%的受访者表示,没有符合办学特色的景观建筑。当再次问到你对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满意吗?14.18%的受访者对此表示不满或非常不满。当被问及你所在的学校是否有符合自己办学特点的校园口号时,12.63%的受访者表示没有符合办学特点的口号。

与本科院校相比,新疆高职院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财政支持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弱势。这些因素也导致各大高职院校重视职责,忽视学校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形式过于单一,大多数学校以社区活动或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形式传播。当被问及你所在的学校举办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进入校园时,许多学校举办的诗歌朗诵比赛最多,其次是书画比赛和传统节日的宣传。当被问及你所在的学校以什么形式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时,最常见的宣传形式有三种形式:黑板报、宣传口号、海报、社区活动。这类宣传手段属于传统的宣传手法,形式不够新颖,不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部分学生自身传统文化底蕴薄弱;

学校只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关键是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但目前新疆高职院校学生以本地学生为主,大部分专科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不足,短时间内很难提高文化涵养。当被问及你认为下列文化中什么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时,少数学生表示,纳妾、缠足、重男轻女等陋习应该继承。当被问及你对封建传统习俗(如裹脚、算卦、看风水、丧葬、烧纸钱等陋习)的态度时,38.63%的受访者表示是优秀的文化遗产,应该继承,6.57%的受访者表示无所谓。当被问及你通常在图书馆借那种书时,56.57%的学生说他们在图书馆借专业相关的书,对其他书不感兴趣。通过调查发现,新疆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涵养不足,文化识别能力薄弱,无法有效区分传统文化的质量,更谈不上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少数学生的文化认同度较低;

新疆高职院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各民族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更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础。但问卷结果显示,9.67%的学生更认同欧美文化,87.22%的学生认同中国文化,3.11%的学生认同伊斯兰文化,仍存在少数学生文化认同低的问题。当被问及是否有71.94%的学生表示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哈萨克族的《萨里海与萨曼》、蒙古族的《江格尔》等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是否与中国文化有关时,71.94%的学生表示有关系,28.07%的学生模棱两可或不清楚是否有关系。当被问及你是否愿意继承传统技能(如京剧、达瓦孜、武术、刺绣等)时。),59.68%的学生积极表示愿意继承,38.26%的学生表示有兴趣了解,但仍有2.07%的学生表示不愿意继承传统技能。问卷结果表明,新疆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文化意识薄弱,文化认同度低,是提高各民族学生文化素养、提高文化自信心亟待解决的问题。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根本原因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新疆高职院校学生五个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新疆高职院校要继续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仁、诚信、正义、和谐等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风建设各族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建设美丽和谐的新疆做出积极贡献。

构建符合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元素,注重校园实体建筑及相关景观的建设。一方面,新疆高职院校可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的实体建筑如重新命名教学楼,取符合办学特色的名字。将符合办学特色的景观雕塑设置在主校区中央,具有深刻的意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园宣传栏、黑板报纸、教学楼走廊、宿舍等实体媒体,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根据每次活动的不同主题悬挂不同的文化元素,达到及时教育的目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文化底蕴深厚的生活环境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增强自信心。

构建形式新颖的文化传播途径,发挥主流媒体的协同作用。

新疆高职院校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存在形式过于陈旧、吸引力不足的问题。过去,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如今,新疆职业学院已经成为00后的世界,我们应该因时因地而异,采取符合教育主体特点的传播方式。在传统传播方式的基础上,学校可以通过各大短视频平台、创办学校的关伟、建立微信群等方式进行传统文化宣传,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比如举办五千年文明我传承校园微视频大赛,关伟实时传播和弘扬正能量,经常通过学校微信平台讨论传统文化。通过更新颖、更鼓励的传播方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形式融入校园文化。

3.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提高新疆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养。

新疆职业院校多为本地学生,学生来源相对单一。有些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太了解,甚至少数学生分不清什么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什么是糟粕。学生自身知识水平有限,文化素养相对较低。所以职业院校不能局限于专业课的教学。在教授专业课的同时,要深入挖掘可追溯性,加入专业课的文化渊源。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教授专业技能,还要起到思想政治教师的作用,实现思想政治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结合。新疆高职院校可以开设诗歌鉴赏、书画鉴赏、历史典故等相关难度不大、易于理解的选修课。在丰富课程体系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做一个有德有才的人。

加强五个认同教育,增强文化认同意识;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回答我们是谁?问题。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仍存在少数学生文化认可度低的问题。新疆高职院校要不遗余力地加强各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可教育,坚持以五个认可教育为长期工作,用真情实意感动人,用真理说服人,向学生讲述热爱祖国、弘扬中华文化、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支持军队、爱人民的生动案例。比如可以就近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非遗传传承人等校外活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联动,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认同意识。

参考文献。

[1]同国斌.师范学院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9.

作者简介。

张敏(1991.5-)女,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生,在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工作,研究方向: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方法。

书香校园文化标语句如何写篇二

大学university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包括综合性大学、专业大学和学院。他们是一个具有独特职能的组织。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进入了大学校园经历了军训,而且也因甲流和最近社会种种不安全的因素,学校封校了。在这段期间的我,每天只有读书和同学们一起在宿舍里聊天。远离了电脑,电视我发现我的生活平静了许多,不再象暑假那样天天对着电脑发呆,视力也在逐渐的下滑。平静校园生活让我好好的调整了自己。让我更好的认识了这不是学校生活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之后我认识了很多的同学,她们人都很好而且我们也相处的很愉快,人生真的很奇妙,前一刻我还在害怕去面对新的生活与同学。如今我们已经很熟悉了,我想这就是缘分吧。也许我们前世有什么相互的关联,今世才能相聚在一起。所以我会好好的珍惜我们之间的友情。

大学校园生活教会了我很多很多,我不在任性,学会了包容:不再撒娇,学会了坚强。最重要的我学会了成长。谢谢你,我的大学校园生活。

幼儿学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做好学前教育工作也是不容易的。首先是启蒙,现在的幼儿必须接受启蒙教育,否则小学知识他们接受会很吃力的。再者是衔接,孩子们会很自然的接受小学枯燥的学习。所以幼儿学前教育工作,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从实际出发创新课程,实现家园共育,为孩子穿凿良好学习环境,为幼儿营造快乐天地。

学前教育实行素质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教学理念,统筹兼顾,树立和谐的教学理念,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它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促进人的发展。而学校教育中的以人为本,简单说就是一切从幼儿的需要出发,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实现幼儿的健康成长。

教师要以全面发展为指导原则,教师要统筹兼顾,以幼儿为本,为幼儿服务,重视幼儿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帮助幼儿及时改正错误的观念和态度。提高教师自身的民主意识,教师要适当放权,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构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积极倡导教师实行情感教学并且渗透人文,实行鼓励机制,教学适当引入民族文化,在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的同时激发幼儿民族自豪之情和爱国之情。当然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参考将地方民俗文化融入幼儿教学,让每个教师都发挥出自身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教师是阳光底下最灿烂的职业,教师去平等、爱与尊重的对待儿童,学前教育要养成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随着学前教育的普及,又凭借其独特民族性的艺术文化,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与开发当然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幼儿园课程要挖掘当地优秀民俗文化,推进幼儿园课程本土化。当前幼儿教育模式创设现代化本土化环境,集体教学与区域活动引入民族民间游戏。推进幼儿园教育资源本土化,不能远离幼儿生活,满足儿童实际需求,教师合理合情的选择设置课程内容。

让儿童置身当地自然独特的环境,让幼儿教育回归真实传统多姿的生活,带领儿童了解感悟本土名胜古迹,体验感受民族文化,动手学习制作民族手工艺,参与社区活动体验真实生活,激发幼儿热爱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开发本土化教育资源,第二便是要筑牢基础,确保本土化课程质量,这就需要对幼儿园园长课程开发能力和园所管理,还有师资队伍的建设和专业素质的配偶养,提升教研能力方面做出改革和努力。

教师要多从当地幼儿的经验和兴趣出发,建立活动学习目标,精心设计主题活动。打造促进融合课程的现代教学环境,以幼儿为本,丰富现代化本土化课程活动形式,实现家园共育,打造立体蕴含文化的教育环境。

幼儿园儿童的一日生活,还存在着户外活动时间严重不足,以及自由活动时间少且区角活动形同虚设的问题。所以幼师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幼儿活动空间,并且大力提升幼儿德育教育。幼儿园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就要充分利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调动当地社区教育资源,教师组织幼儿参观、体验当地的春耕播种、水磨、秋收、编织,户外写生等,从而去认识、了解本地特有的动植物、生活用具、传统食物。

丰富幼儿园课程,让幼儿走近传统生活,教师带领组织幼儿回顾历史遗迹,包括参观、名胜古迹,参与春耕秋收等,开展展馆陵园教育,像带领幼儿慰问孤寡老人,参观烈士陵园、消防、部队、甚至去体验当地多样购物形式。幼儿园当然还要和儿童快乐过“六一”,在大举欢庆母亲节、教师节时能感恩母亲养育,感怀教师辛劳,九九重阳节和国庆等节日活动培养爱国,热爱中华传统。

幼儿生活细节上的文明习惯和礼貌用语的养成也要抓实,学前教育让儿童成为优秀文化的文明使者,增强儿童自豪感和责任心。令当地儿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社会实践,真切感受传统文化的美丽,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发展儿童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学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积极挖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地区优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推进幼儿园课程本土化时,也注重提升幼儿德育教育,培养幼儿爱乡爱国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里还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经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那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应如何使品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融为一体,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在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引领方面都有其明确的目的。文章有的塑造了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尊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的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自然之美,如《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有的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如《长城》《秦兵马俑》《颐和园》;还有韵律优美的古今诗词等等。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和浓浓的人文气息,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同时,也传递着真善美的思想。如春雨般滋润着每一个孩子。因此教师要吃透教材,挖掘出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理清思路,找寻最佳切入点,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进行德育渗透,做到有的放矢,润物无声。

走出教材,走进课外阅读,走进书的海洋。普希金曾说过“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每一本好书,每一篇好文章,都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和思想。伟大人物的思想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成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即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注意要引领学生广泛地长时间地阅读,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才会使学生的思想与学识有一个质的飞跃。

正如《学会生存》所发出的警告:“学生不能与生活脱节,学生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学生象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家庭、社会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真正体验到诚信、感恩、勤劳节俭等高尚品质的美好,主动去追求真善美,把道德准则变成自己独立的个人信念,真正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不仅要有强烈的育人意识,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应该有自身的人格魅力,广博的知识、优雅的言行举止、高尚的节操和博爱之心。教师的人格完美才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感召作用。相对于空洞的说教,教师的人格魅力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能起到更加生动形象的榜样作用。

总之,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收到预期的效果,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

时光荏苒,飞溅似梭,仿佛一切只是瞬间,再回首,我们已是学长学姐,不再是那会儿带着童话初涉大学的小学弟学妹,细味思来,颇有几分感慨几分惊!

伴着九月的炽热,我们怀揣着赤热的心,来到这里,欲“九天揽月,五洋畅翔”,开始我们朝思暮想的梦幻世界,欲“大鹏展翅,抟摇直上”,为我们童话般的大学锦上添花,欲“彰显个性,成就自我”,就此奏响我们辉煌人生的交响曲。可是,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干之间擦出的火花却让我们眼花缭乱、头晕目眩,把我们烧得体无完肤。因此,我们便开始质疑!

《彷徨》犹如一股股瘟疫般毫不客气的席卷了我们大多数人的身心。所以,大学的“分流说”便就此由理论走向了实践,部分同学“前赴后继”,献身游戏,终于为“分流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部分同学“不忘初心,以求始终”,倾心理想,在《彷徨》之中寻找《庶明的胜利》,坚持着依旧童话般的梦!

睿智者说:“大一是《彷徨》的岁月,大二是《呐喊》的岁月,大三《伤逝》的岁月,大四则只有《朝花夕拾》的资格了”,彷徨》的岁月我们已经品尝,是什么滋味儿,我们都曾躬身亲试,自然深知其性。目下,我们已经带着大一的“经文”,备战传说中的《呐喊》,虽然,结果不尽晓得,但我们绝不要《伤逝》,《朝花夕拾》也只能是、只会是打一个盹儿罢了!

我们虽不敢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奢望,但对于“为人生之辉煌而图强”的追求绝对不是妄想,大一是我们励志的岁月,也是我们迷茫和质疑的岁月,但是绝不是我们颓废的岁月,也是我们大学四年的基石,一朝不慎,四年具尽,那么,人生的棋盘上我们必将损兵折将。所以,大一我们树立起自己理想的旗帜,便是向未来吹起奋进的号角。

蹉跎的时间告诉我们,充满幻想的大一已经是回忆了,在这段记忆的卡片上,我们感触颇深,我们的童话世界遭到寒霜,但让我们的“彼岸花”却开的愈加热烈,我们人生路上的灯塔树的愈高愈亮,也让我们透过蹉跎认晰了理想与现实。

关键字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融入路径;职业院校。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建设,同时也非常重视民族文化自信的培养和文化意识的增强。2017年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特别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始终贯穿国民教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基础,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新疆高职院校要立足区域实际,探索符合自身办学特点的发展道路,从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中汲取营养,注重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增强各族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校园文化元素不符合办学特色。

在参观新疆七所有代表性的职业院校时,我发现虽然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训、校园景观建筑、宣传口号等显性文化宣传元素,但一些校园文化元素不符合办学特色。这七所高校以新疆为基础,在交通、农业、建筑、轻工纺织等方面培养高级技工。这些学校要找到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匹配的点,突出办学特色。但是当被问及你所在的学校是否有符合办学特色的建筑风格和景观设计布局时,1354名调查人员中有22.08%的受访者表示,没有符合办学特色的景观建筑。当再次问到你对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满意吗?14.18%的受访者对此表示不满或非常不满。当被问及你所在的学校是否有符合自己办学特点的校园口号时,12.63%的受访者表示没有符合办学特点的口号。

与本科院校相比,新疆高职院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财政支持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弱势。这些因素也导致各大高职院校重视职责,忽视学校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形式陈旧。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形式过于单一,大多数学校以社区活动或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形式传播。当被问及你所在的学校举办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进入校园时,许多学校举办的诗歌朗诵比赛最多,其次是书画比赛和传统节日的宣传。当被问及你所在的学校以什么形式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时,最常见的宣传形式有三种形式:黑板报、宣传口号、海报、社区活动。这类宣传手段属于传统的宣传手法,形式不够新颖,不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部分学生自身传统文化底蕴薄弱;

学校只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关键是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但目前新疆高职院校学生以本地学生为主,大部分专科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不足,短时间内很难提高文化涵养。当被问及你认为下列文化中什么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时,少数学生表示,纳妾、缠足、重男轻女等陋习应该继承。当被问及你对封建传统习俗(如裹脚、算卦、看风水、丧葬、烧纸钱等陋习)的态度时,38.63%的受访者表示是优秀的文化遗产,应该继承,6.57%的受访者表示无所谓。当被问及你通常在图书馆借那种书时,56.57%的学生说他们在图书馆借专业相关的书,对其他书不感兴趣。通过调查发现,新疆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涵养不足,文化识别能力薄弱,无法有效区分传统文化的质量,更谈不上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少数学生的文化认同度较低;

新疆高职院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各民族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更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础。但问卷结果显示,9.67%的学生更认同欧美文化,87.22%的学生认同中国文化,3.11%的学生认同伊斯兰文化,仍存在少数学生文化认同低的问题。当被问及是否有71.94%的学生表示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哈萨克族的《萨里海与萨曼》、蒙古族的《江格尔》等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是否与中国文化有关时,71.94%的学生表示有关系,28.07%的学生模棱两可或不清楚是否有关系。当被问及你是否愿意继承传统技能(如京剧、达瓦孜、武术、刺绣等)时。),59.68%的学生积极表示愿意继承,38.26%的学生表示有兴趣了解,但仍有2.07%的学生表示不愿意继承传统技能。问卷结果表明,新疆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文化意识薄弱,文化认同度低,是提高各民族学生文化素养、提高文化自信心亟待解决的问题。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根本原因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新疆高职院校学生五个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第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导向,构建符合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元素。

新疆高职院校要继续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仁、诚信、正义、和谐等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风建设各族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建设美丽和谐的新疆做出积极贡献。

构建符合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元素,注重校园实体建筑及相关景观的建设。一方面,新疆高职院校可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的实体建筑如重新命名教学楼,取符合办学特色的名字。将符合办学特色的景观雕塑设置在主校区中央,具有深刻的意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园宣传栏、黑板报纸、教学楼走廊、宿舍等实体媒体,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根据每次活动的不同主题悬挂不同的文化元素,达到及时教育的目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文化底蕴深厚的生活环境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增强自信心。

构建形式新颖的文化传播途径,发挥主流媒体的协同作用。

新疆高职院校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存在形式过于陈旧、吸引力不足的问题。过去,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如今,新疆职业学院已经成为00后的世界,我们应该因时因地而异,采取符合教育主体特点的传播方式。在传统传播方式的基础上,学校可以通过各大短视频平台、创办学校的关伟、建立微信群等方式进行传统文化宣传,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比如举办五千年文明我传承校园微视频大赛,关伟实时传播和弘扬正能量,经常通过学校微信平台讨论传统文化。通过更新颖、更鼓励的传播方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形式融入校园文化。

3.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提高新疆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养。

新疆职业院校多为本地学生,学生来源相对单一。有些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太了解,甚至少数学生分不清什么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什么是糟粕。学生自身知识水平有限,文化素养相对较低。所以职业院校不能局限于专业课的教学。在教授专业课的同时,要深入挖掘可追溯性,加入专业课的文化渊源。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教授专业技能,还要起到思想政治教师的作用,实现思想政治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结合。新疆高职院校可以开设诗歌鉴赏、书画鉴赏、历史典故等相关难度不大、易于理解的选修课。在丰富课程体系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做一个有德有才的人。

加强五个认同教育,增强文化认同意识;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回答我们是谁?问题。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仍存在少数学生文化认可度低的问题。新疆高职院校要不遗余力地加强各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可教育,坚持以五个认可教育为长期工作,用真情实意感动人,用真理说服人,向学生讲述热爱祖国、弘扬中华文化、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支持军队、爱人民的生动案例。比如可以就近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非遗传传承人等校外活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联动,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认同意识。

参考文献。

[1]同国斌.师范学院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9.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07。

作者简介。

张敏(1991.5-)女,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生,在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工作,研究方向: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方法。

201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我国的奋斗目标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月15日至16日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同月29日上午,习近平、李克强、张**、俞正声、刘云山、王**、张高丽等新一届中央领导同志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参观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讲:“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总书记同时强调指出:“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同时也属于“个人梦”,因为这个梦还是每个人的所期所盼所愿。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梦想,是我们伟大的“中国梦”。而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梦想,作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一名服务基层的工作人员,应当认真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将党的十八大所做的重要部署,落实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自觉履行岗位职责,发挥自己的价值,坚持为社区居民服务,为社会建设添砖添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实现中国梦,我们要遵纪守法,讲文明、懂礼貌,讲道德,共同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优美的生活环境,就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恪守做人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我们写好“人”这个大字,是中华民族历代传承的人文精髓,要求我们行为有节制,办事有策略,说话有尺度,交往有分寸,才能传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才能作为实现真正意义的民族复兴的推动者。

实现中国梦,我们都需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为民服务的宗旨。要铭记历史,铭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所饱受的屈辱和磨难,了解“中国梦”的来龙去脉,感受祖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渴望之情,体悟“中国梦”的伟大。要对我们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树立高度的自信,相信我们的梦想定能实现。

“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加强自身的学习,增强自身的素质,提高实现梦想的能力。要加强对理论知识、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工作中要树立实干精神,不能好高骛远,辛勤工作,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能做的事。最后,要发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更多的人,用自己的工作热情来带动更多的人,形成上下一心,团结奋进的局面,共筑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立足本职岗位,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中国梦”需要行动和实干,需要每个人脚踏实地干好自己的事情,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要求,踏实肯干,务实创新,在本职岗位上创新思想,不断实践,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要做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实践者和促进派;要做依法表达诉求、维护社会稳定的实践者和促进派;要做加强院落综合治理,创造整洁有序安居乐业的居住环境的实践者和促进派;要做立足本职工作,凝聚居民力量,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的实践者和促进派。

让我们在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央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埋头苦干、锐意进取,奋力开启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奋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惑这三者中,韩愈把“传道”放在了首位。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有着强大的育人功能。现行《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在语文课程中,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它不仅传递学科知识,更关注道德与人格的养成。”

的确,语文课程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和饱满的思想情感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个人在中学时代学的课文,读的书,极有可能会影响其一生,甚至其审美情趣、文化胸襟、人生的价值取向等都会以此为基点发展和稳定下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一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意识,另一方面注重在阅读及学习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广泛的德育因素。这完全符合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人文性,寓德育于语文学科教学实践中的宗旨,这也是在高中语文学科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

在常规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通过教学指导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鼓励学生独立反思,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形成对真善美的自觉感受能力,使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那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文质兼美的作品,作品蕴含着至善至美的情感,这是德育教育的好材料。所以,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一)精心设计导语,创造最佳学习氛围。用设问的形式,或巧设悬念,或猜一个谜语,或朗诵一段诗歌,或观看一个表演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二)设计巧妙,注重提问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合理运用多媒体,增强趣味性。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课本剧表演,习作展示、背诵比赛、汉字听写大赛,我做主持人、观看影视经典等,通过这些活动,给学生创设受熏陶感染的环境和气氛。学生只有对语文产生了兴趣,才能够主动愉悦地去探究它,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自然进入到文本文字之中,也便主动走进了思想教育的氛围中,这才谈得上对其进行德育渗透。否则,德育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语文教学德育教育中潜移默化是根本的特性。因为语文教材中选用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在阅读中感染人,从而对人产生潜在的教育作用。但大部分教材内容所描写的生活情景、思想情感,与学生的经验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育过程中要抓住形象,激发学生感情,使学生思想产生共鸣,产生与作者相似的感受。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思想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围绕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学生会陆续接触《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赤壁赋》等经典作品。仔细阅读品悟,就会发现,在这几部作品中不仅写出了作者不同的人生境遇,更活化出作者令人叹服的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宽厚开阔的胸襟,给我们极其深刻的人生教益。尽管有人戏谑地说,“苏轼不是在贬官的路上,就是在即将被贬官的路上”,但是,时光的流逝也无法抹去他的人生光芒。他用自己的经历和态度告诉我们:身处逆境不要气馁,困难并不可怕,它只是暂时的,阳光总在风雨后。苏轼身处逆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的那样:“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古人遭遇如此大难,尚且志存高远,我们有什么理由在遇到挫折时退缩或采取极端的方式呢?就此,可以非常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不惧困难,战胜挫折”的教育。

语文教材文本中蕴含着人类的高尚情操和真挚的情感,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感受作者的思想、意志和志向,潜移默化接受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要立足文本,寻找语文学科与德育教教育的渗透点,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学生不断发愤求学,报效祖国。

例如,在《离骚》的教学中,提倡反复诵读,尽管文字拗口,但是在一遍遍的回顾之中,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之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强意志,就会深深感染着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形象就会在学生心中挺立起来!学生会进一步体会到屈原为实现祖国富强所做的不屈斗争,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屈原一身正气,刚正不阿,追求理想,坚持真理,献身祖国的精神为学生健康道德形成树立了榜样。

在《苏武传》中,学生通过梳理情节,看到苏武在出使过程中由“求死”至“求生”,看似矛盾但又格外坚定地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北海牧羊、坚守十九年,这是何等的毅力!看到结尾“须发尽白而回”,不由得令人潸然泪下。学生在体味文本的同时产生情感共鸣,与人物同爱同憎,同喜同悲,收到震撼心灵的效果。

阅读《时间简史》,学生们叹的是霍金那令人不可思议的大脑,赞的是他执着坚定的科学态度,让理科生瞬间对物理的兴趣又加浓几分。

这样的作品,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人生态度和生命精神,无需说教,思想教育自然渗透其中,使人受益。

文学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优美的诗文字字珠玑,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美感,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净化学生的灵魂。而诗文的意境美,表现在作者描绘的千姿百态的意象及寄寓在意象中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作品美感,体验文本意境,融入其中,触及作者的情感世界,领悟作品深邃的内涵,提升审美情趣。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巧妙创设情境,设置分层次的提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熏陶,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词语言优美,句式整齐,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一个形象可感的情景,让学生真切感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画面。在这壮阔的赤壁景色中,一个儒雅的年轻将军的形象浮现眼前,一边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边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不由得让人感叹周瑜年轻有为、志得意满、美人相伴,但更多地是为苏轼的命运悲叹;但是苏轼偏抒发出积极进取又超然物外的复杂情绪,让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文学的魅力,猛然令人想起“人,就应该诗意地栖居与大地之上”,人生似乎都美好了许多。学生通过品味精美的文辞,潜移默化地提升审美情趣,增添了对生命的珍爱。

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德育渗透上,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篇文质兼美的诗文,就是一片情感天地,探索同时,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巧妙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体味人间真情。

李密的《陈情表》是至孝之文,文章以情感人,表达作者对祖母的至孝之爱,情真意切,千古传诵。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体会文本所描述的人间真情,激发学生爱生活、爱亲人的情感,作者以“乌鸦反哺”为切入点,报恩情,尽孝道,对祖母扶养予以报答。面对“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这个二难命题,李密说“尽忠日长,尽孝日短”“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发自肺腑的心声,终使“以孝治天下”的晋武帝折服。作者既要尽忠又要尽孝,要做到忠孝两全。这种情感和精神在当今社会极具教育意义。因为许多同学不懂感恩,只想索取,不想回报,教师恰好可以借助课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感谢父母养育之情,感谢师长培育之恩,感谢同学互助之义,让学生学会知恩图报,做一个重情重义之人。

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版块,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认知能力、品德情感、心理活动等。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作文教学,透过文章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思想有问题的学生需要及时找到学生本人进行思想教育。

比如,针对当前很多高中学生“只问个人学习,不管他人状态”的不良现象,我以“我的朋友我的心”为题,让学生写一篇反映自己生活及心声的作文。学生们在写作的过程中,深刻的思考了“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朋友”“我该怎样结交到新朋友”“我该怎样对待我的朋友”等一系列问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甚至让从未开口说过一句话的同桌之间多了交流……我想,学生们一定明白了:学习和生活不矛盾,竞争和友谊可以并存。

在作文讲评课上,除了必须在写作技法上给予指导,我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对学生习作中表达出的积极健康的情感和思想给予肯定。诸如此类的作文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且对于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社会生活是一本学不完的书,所以增强德育教育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要体现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因此,我经常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来自觉自主性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让健康高尚的道德意识转化为学生的自然情感,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

作为老师,最有说服力和感召力的,莫过于自己的行动。所以,我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不断完善自我,力争成为学生的榜样。身教重于言教!

总之,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书”,更要突出“育人”的目的。高中语文教材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高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很好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教育,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然后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具体包括构建和谐校园环境、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方针,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文化自信的底气和依据。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学校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推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精神建设、社会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力量[1]。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校园文化内容得到丰富。

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人文资源。因此学校应对这些文化中的智慧、神韵等深入挖掘和弘扬,以便与校园文化建设更好地融合。通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这些含有深刻思想与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使校园文化得到丰富。

(一)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结合校园实际情况,合理布置环境,重点打造建筑、雕塑、喷泉等校园元素,促使校园环境的整体立意、人文气息得到增强,学生不断增强的审美需求和文化需求得到有效满足[2]。校园环境承载着校园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借助设计的优化。例如,在校园绿化规划过程中,学校要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传统思想体现出来;将名人警句张贴于校园墙壁上,对历史人物雕像科学树立,以历史人物命名校园建筑等,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等内容充分彰显出来。再如,学校还可以对传统节日场所进行开辟,以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纪念和弘扬,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形象化、具体化将会得到实现,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也能够得到显著增强。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科学开设,能够促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得到丰富,学生也能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将个人的才能和特长充分展现出来[3]。在这些校园文化活动中,学校要引导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对校园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切实感悟,进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可以在校园文化活动实施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人员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对接形式深入思考,对校园活动合理设计,促使校园活动的文化底蕴得到增强。例如,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实施下去;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我爱经典”等主题的演讲比赛等。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课堂学习相融合,将传统文化的凝聚力、感染力发挥出来,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总之,学校要在校园精神提炼过程中积极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发挥出来。

制度文化支持着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属于潜在的教育力量,能够对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行为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需要在校园制度文化构建中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优势,将校园制度的规范功能、导向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要想将校园制度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学校需要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制度文化,依据平等、公正等理念,对校园规章制度体系大力完善,鼓励那些正确行为,惩戒不良和错误行为,引导学生能够对自己、他人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此外,学校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作用,在增强制度管理的基础上,还需要充分贯彻人文关怀,给予学生足够的理解和尊重,以便促使学生的认可度得到提升,能够自觉地将制度规范落实于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中。

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需要学校积极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采取科学的措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效果,还可以有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首先,作为一名青年学生,中国梦归根结底是全体中国人的梦,也是我们每一名青年学子的梦,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需要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不但心中要有梦,更要坚定这个梦,怀着坚定不移的信念,紧跟党的步伐,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创新,艰苦奋斗,锤炼出高尚的品格,成为祖国栋梁。青年学生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勤奋学习练好本领,提升道德品格和人文素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贡献青春和力量。吾辈青年应时刻铭记“少年强则国强”的警言,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其次,明确个人目标,成就自身价值。作为年轻人,在基层工作,要满怀激情,敢于担当,敢于创造,用‘两个百年’的目标激励自己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奋勇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发挥生力军作用,用“青年梦”托起“中国梦”。

再有,努力学习,掌握本领,为实现中国梦而贡献青春,这是我们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上富有朝气、富有创造性、富有生命力的群体。实现建党建国“双百”目标的宏伟蓝图,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最后,勇于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陈旧的思想已经适应不了只要广大青年胸怀理想,只有创新才能实现我们的梦想,最终实现民族复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每个人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着朝气的民族,新时期的中国是我们实现梦想的时代,所以年轻人的梦想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紧密相连,要勇敢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并付诸行动,为实现“中国梦“增添新的活力。

忧患增人慧,艰难玉汝成。当代大学生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学习,掌握本领,艰苦奋斗,自觉磨练自己,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我们的青春在为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我们可以自信地说,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的人会实现他们的“中国梦”!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上,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做实事、做好事,我们的中国梦也终将会实现!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对现时代具有真正价值和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目前很多高校为了追求功利,注重培养专业人才而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性。大学校园文化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故在大学校园文化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必要的。本文着重阐述在民族高校校园文化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以及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

所谓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在文明演化中所沉淀的反映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风貌特征的并对民族历史起积极作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称。中国传统文化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融合。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体现在“德”、“善”、“和”三个方面。如:《大学》中记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德”指人的本性、品德。《尚书·皋陶谟》对“德”有明确的要求,提出“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善”指好的行为、品质,是内在的德性主导下的外在良好行为。“和”是指相安,谐调,“君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和”的概念体现了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共生、长远发展。三个方面的结合,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换个角度思考,即“道德观”、“价值观”、“人际观”三者的相融合。一个民族的发展是建立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的,传承是国家发展的源泉,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一)现实社会中道德观的缺失,价值观的扭曲和人际观的变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际观”。当今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甚至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的现象越来越多,崇尚美国大片、韩剧、日本动漫、洋快餐甚至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缺乏对多元文化的批判分析能力;另外,社会中存在道德失范的行为令人难以置信,如很多人面对路边跌倒的老人有“恐惧症”,学术不端,考试作弊,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等;近年来过圣诞节的人越来越多,而如中秋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却倍受冷落;近期又有报道称,教师节变成“送礼节”;人际交往中见利思义、诚实守信的人越来越少。这种价值观的扭曲和人际观的变异现象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行不足。

(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不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但是历史发展至今,我们继承的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少,尤其大学生认知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发人深省。据《中国教育在线》调查结果显示,50%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兴趣,20%的大学生持无所谓态度,20%是中间派,仅有10%的大学生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为自豪。除此之外,大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占大量时间的是应用型书籍和娱乐休闲性书籍,而对于古代经、史、子、集的阅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对于文学、历史、哲学知识很少涉猎,对于传统文化不甚了解。这些现象充分表明我们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的不够。

(三)民族高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双重特殊地位。

民族高校学生在地域经济、民族习俗、宗教信仰和人格品质上都具有明显的特征。西北民族大学学生中有65%以上是少数民族,与其他一流大学相比,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双语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普遍较低,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极少。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受地域、宗教、风俗习惯影响很大,使他们很难接受一些新的、积极向上的观念和思想,其观念也很难转变。可见,在民族高校校园文化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水平较低,民族高校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我国55个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构成元素之一。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应更好地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民族高校就是一个很好的保护、学习、传承并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所以,在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族高校有着双重的特殊地位。

(一)加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规划。

校园制度文化环境是依据学校有意识选择的、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秩序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如培养目标、校规、校纪、教学及管理制度,以及相应形成的严密的组织机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而其内在机制建设是保障。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秀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推进了德育建设,提高了学校的发展层次,形成了具有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出了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

但是,在校园文化内在机制的规划中还有些不足之处。比如:在教学方面,双语少数民族班中开设古代文化课的很少,例如《论语》、《易经》等;汉族学生班中开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基础课也很必要,能使汉族学生了解更多的少数民族语言及其文化。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增加更多的民族特色文化活动,如成立社团,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做好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同学之间的团结和文化交流。

(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

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并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来进行。物质文化方面,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在特色建筑、服饰等,将其文化内涵赋予实物之上以表现其魅力,给人们以视觉美。精神文化方面传统文化从信念、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等表现出一种内在美,使得我们能在人格塑造、道德情感、价值取向方面树立崇高的目标。目前,物质文化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忽视了精神文化方面,这也是导致社会上出现“怪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在开发和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应拓宽领域,学校开设有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的本科学院并有其硕士点、博士点。但有很多少数民族有语言,其文字却在传承中被丢失、遗弃,如:土族、东乡族、侗族、哈尼族等,我们觉得民族院校有义务去挖掘这些资源,挽回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上的损失。民族院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中更应责无旁贷。

(三)在实践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优秀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得到认可,而被认可的传统文化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全方位的进行教育和熏陶。西北民族大学坚持德育为先,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价值追求,汇聚各民族优秀文化,发挥多元文化共生存的优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努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曾先后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光荣称号。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是育人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充分挖掘潜力,广泛运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内,开展讲座、会谈、民族教育月等,在校外,应让学生走进少数民族地区,亲身体验其文化,在实践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

(一)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底蕴丰厚,有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说过:“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社会总体道德素养提升的标志。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市场经济和物欲突显、而社会道德相对缺失的今天,坚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我们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提高校园文化的综合实力,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使学校校园文化底蕴丰厚,以便更好地实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三)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

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在充分挖掘和阐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价值的基础上,使之全方位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强大的校园文化软实力。大学是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大学生则是建设国家的中流砥柱,民族高校地位和文化的特殊性更需要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先进性体现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上,而大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和高校的文化底蕴就很好的反映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可见,在当今国际竞争力极强的形势下,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使我们国家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迫在眉睫的要务。

[1]于伟峰,商植桐,于雪梅,齐景爱.对加强和深化当代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01):3.

[2]郑鹏,黄朝文.关于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27(04).

[3]郭兵.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高校学生素质[j].甘肃农业,2006,(11).

[4]李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04).

[5]张承凤.论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公明素质培养的作用[a].见: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一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摘要:传统文化是我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教学融合,尤其是将美术及手工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进行融合在传承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将中华传统文化艺术贯穿于学前教育美术课堂,从欣赏、实践、拓展三个方面开展教学,将对开展传承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传统文化\。

历史反复证明,引进和吸收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明成果的同时,保护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也十分重要。我国传统文化艺术遗产极其丰富与辉煌。需要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摇篮,在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书香校园文化标语句如何写篇三

1、与经典同行,伴书香成长。

2、我读书,我感悟,我快乐。

3、倡导全民读书,享受阅读快乐。

4、与博览同行,开拓广阔视野。

5、共建书香校园,同享读书之乐。

6、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

7、书是人类心灵的反光镜,也是映射凡尘的转折点。

8、书乃物中精华,善求者必博。

10、漫步书林,遨游学海。

11、营造书香校园,倡导读书人生。

12、与经典同行,和圣贤为友。

13、感知文字优美,畅游书的海洋。

14、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

15、开卷有益,为生命加钙补锌。

16、好读书,放眼世界,博览天下。

17、读书成就梦想知识照亮人生。

18、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19、读经典书,做书香人。

20、倡导读书风尚,促进文明和谐。

21、诵读文化经典,传承中华文明。

22、百年崇教育英才,乐学勤勉创新风。

23、同名著为伴,塑造美好心灵。

24、让学习成为终身的必需,让读书成为永远的习惯。

25、书香伴我成长,知识伴我同行。

26、灵魂创造经典,经典塑造灵魂。

27、读书,让生活更和谐。

28、读好书,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29、读书,识万物,明一理。

30、畅游书海,塑完美人生。

31、书香致远,墨卷致恒。

3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33、读经典书,做精彩人。

34、静悄悄的读书,每天半个小时。

35、用书籍开启智慧,让智慧点亮人生。

36、百年天下桃李,一心情怀芬芳。

37、书籍的家园,知识的海洋。

38、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39、书籍点亮人生,书香洋溢校园。

40、沐浴书香,快乐成长。

41、传统文化进课堂,礼仪花香满校园。

42、读书放飞梦想,拼搏成就未来。

43、读好书,明责任,争做文明人。

44、读书点燃智慧,知识照耀人生。

45、与好书做伴,与文明同行。

47、书是人们最忠实的`朋友。

48、书香飘万家,陶冶你我他。

49、知人知理知事,读人读理读书。

50、蜡烛点亮黑暗,读书开启心窗。

51、知识改变命运,智慧书写人生。

52、与书为伴,让心灵驻足。

53、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

54、点亮阅读之灯,开启智慧之门。

55、好读书,做一个手不释卷的人。

56、与经典同行,为人生奠基。

57、书香伴童年,智慧享一生。

58、用心读书,善良做人,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59、重视写字教学,打好素质基础。

60、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书香校园文化标语句如何写篇四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从古至今读书就是人们一直坚持的,因为书籍能带领我们走向自己的天堂。它给予我们的不仅是智慧,更是仁、义、礼、信、孝、悌、忠……书自身哲理丰厚,读之人将拥之底蕴。书店此举,是增添精神食粮。

但是“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长期受到书香熏陶的他们怎么会没有攀登阶梯前往知识圣殿的冲动呢?由此来看书店的大门不光是让人们走进来更是让书籍走出去让书香弥漫整个社会。凯勒说:“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书店此举善莫大焉。

“没有可怕的深度就没有美丽的水面。”我们时代所缺失的,恰恰就是尼采口中的深度,当今社会,尤其在繁华的都市,许多人都在追求权力和财富,深陷其中,迷失了自己。而当我们与好书对话时,心灵就会得到净化与提升,从而不至于让自我深陷沼泽,失去了前进的方向,书店此举,明人心灵矣。

社会从不缺乏人文精神,我们只是被现实的浮华迷住了双眸。君不见,文震亨“眠云梦月,长日清淡”清远典雅;李清照与赵明诚“赌书消得泼茶香”,闲情逸趣。在价值迷失的今天,我们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慰藉,如此方能坚守本真。书店此举,是传统人士之归来,更是人文精神的重生。

书店此举守住了人文精神的“孤岛”,为这个扁平的社会添了一抹厚重与深意。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这样的行吟者,在传承文化的漫漫长夜里,高唱人文赞歌!

书香校园文化标语句如何写篇五

遨游在书海之中,体验书香的甜美;行走在书籍之中,体验书香的快乐;沉浸在书海之中,体验书香的静谧。书香与我作伴。

春日,喣喣和风,漫步在草地上,路边的小树长出了新芽,小鸟叽叽喳喳的停靠在树上与你开着玩笑,眼前的新草也似乎再和你玩闹,让你感受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喜悦。

夏日,烈日炎炎,坐在阳台上,抿一口清香的茶,沐浴着暖阳,品一本好书,你会发现此时的心情正如《增广贤文》中所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沉浸在书香的海洋里。

秋日,落叶飘下,在古人的眼中秋日是个离别的季节,在秋日里心情更为伤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如果此时品一本好书,心情便不会如此了。品一本好书,在秋日里更会感到身边的美好。

冬日,大雪纷飞,窗外白茫茫的一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不禁使人感到一丝寒意,你可以坐在屋子里,品一本好书,喝一杯暖茶,冬天就不会这么冷了,品一本好书,犹如冬日里的暖阳。

品一本好书,犹如春日里的一丝凉风,沁人心脾;品一本好书,犹如夏日里的一片甘泉,清凉舒适;品一本好书,犹如秋日里的一片落叶,香消红去;品一本好书,犹如冬日里的一束暖阳,温暖心灵。

书香,是体验读书的味道,书香,是生命永恒的味道,书在身边有时一笑而过,有时倾心细读,你会发现书香与你相伴。

书香校园文化标语句如何写篇六

摊开一本书,细细品味,便会闻到那淡淡的油墨味,还有淡淡的香气。可是,书中精华的香味才是最香的。知识的香味,在脑海里久久回荡,难以抹去。书,就像一根精致的鱼竿,书中的知识就是香甜的诱饵,在知识的海洋里钓上条条智慧的鱼。越好的书,就会挂上更好的诱饵,收获的知识自然也就更多。

读书,可以使人变得睿智而深沉,可以使人进步。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人类的文明不就是伴随着一本本书而进步的吗?每一本蕴藏着浓浓书香的古书、经典,都是祖先们历代的智慧结晶。我们读了之后,不但能够陶冶自己的情操,也会随之沾染上那浓浓的书卷气。

书,有灵魂有生命,它不仅仅只是几张印字的纸那么简单。你如果把它当作灵魂的知己,他也会把你当成最好的朋友,让你从而读到书中那浓缩的精华,明白更多做人的道理。所以,我们要善待书、保护书、爱惜书。

我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爸爸、妈妈、姐姐、都很爱读书,所以家里的书柜塞得满满的。《莫言文集》、四大名著、《十万个为什么》……一本本中国经典、名人传记,像指路标一般把我引领进了书的圣地,沐浴在知识的海洋,闻着书的奇妙芬芳。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与书为伍,用书装点自己的心灵,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变得更睿智,更博学。而不是因为电子产品的泛滥就放下书本,沉迷于游戏。书可以给我们带来启迪,这是其他东西所不及的。

书,就像齐天大圣一样会七十二变。有时,他像一个知己,听你倾诉内心的烦恼;有时它又像神奇的魔毯,带你开拓视野;有时他又像知心姐姐,给你讲解道理。书就是这样神奇,总是千变万化。

只要沾染上那浓浓的书香,就一定会有所成就;只有更多的汲取书中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为人类造福!所以请读书吧!让书装点我们的灵魂,让书充实我们的生活,让书成就我们的梦想!

书香校园文化标语句如何写篇七

摘要:本文试从绿色建筑视角予以梳理高职院校绿色校园文化体系,以期为高职院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多元化的参考样本。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校园文化体系;探究。

高职院校的校园拥有大量的建筑、生活和科研设施,是典型的能耗大户。同时,高职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校园是育人的极其重要的场所。绿色校园文化是绿色大学创建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载体,也是绿色大学建设情况的外在表现,绿色校园文化的建设效果关系着绿色校园、绿色大学建设的成败。笔者以所在单位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江苏城建学院”)为例,试从绿色建筑视角探析绿色校园文化体系建设,以期为高职院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多元化的参考样本。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大自然的底色。绿色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绿色文化育人的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提高全员绿色文化素养及审美情操,培养合格绿色人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行为向导相互作用下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集合。

绿色校园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宏观上包括:生态道德观、和谐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等,微观上包括:绿色环境的建设、绿色教育的实施、绿色知识的增长、绿色心灵的构建等。从这个内涵角度阐释,绿色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维度,表现为外在和内在两种形态,外在形态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内在形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当前,绿色发展不仅仅是人与自然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生态发展的主旋律,更是高职院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发展和承担重大文化使命的根本所在。

2.1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绿色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绿色大学建设的有效载体和外在表现。高职院校通过大力推进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绿色校园文化的熏陶,增强其生态道德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环保责任感,并积淀于学生的深层心理结构,从而最终实现文化育人之目的。绿色大学的存在就是一种绿色文化的存在。绿色校园文化在培育绿色人才的同时,对绿色大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内塑素质,外树形象,是绿色大学特色化的外在体现。只有建设好绿色校园文化,绿色大学建设才能得以丰富和发展。

2.2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开展绿色教育的重要途径。

绿色教育是绿色校园文化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绿色教育将意在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领域的相关知识融入到科学、人文、技术等综合性教育和学生实践活动中,使其成为学生知识结构和行为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实现绿色人才培养、促进绿色校园文化提高之目标。校园的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培养人、改造人,从这个角度理解,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就成为学生绿色教育的重要途径。绿色校园文化重在培育校园绿色精神。绿色精神是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重要元素,它是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哲学观、价值观和伦理观的综合表现。

2.3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绿色人才的客观要求。

高职院校是承担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新时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即是全面发展的绿色人才,理应具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理念,将来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骨干和核心力量。绿色校园文化是以绿色教育为载体的文化生态,对于培养绿色人才作用不可或缺。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它的教育方式非课堂传教式,非一朝一夕,而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循序渐进,易于让学生接受,并形成为一种自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3.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师生在校园里直接感知到的文化形态,看得见,摸得着,它是一所学校的形象和标志,是师生员工智慧、力量、集体感的象征。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绿色物质文化建设,它涵盖了教学、科研、生活、环境、设施等各方面的物质构件。绿色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建设是以绿色、低碳、节约、环保等指标要素来衡量和指导的。校园绿色基础设施的建造和绿色环境的营造,不仅能够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还利于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对办学理念、教学风格的形成,乃至教育目标的实现都有着深远意义。

3.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属于中介文化的维度,是联结绿色校园文化之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制度的制定、师生对制度的态度以及制度的执行三者结合,构成了绿色校园文化的制度文化形态。从这个角度审视,加强绿色校园文化的制度文化建设,首先要制定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绿色校园文化制度;其次要加大制度的宣传力度,让师生认同并自觉遵守绿色校园文化制度;再次要建立规范、持续改进的绿色校园文化管理体系,加强监督考核,做好评价,奖惩并举,确保绿色校园文化制度执行到位。

3.3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它是由师生员工在日积月累的生活中总结、提炼出的经验理论,包含办学理念、内在灵魂和价值取向。具体表现在人的伦理道德、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对于艺术的品味和精神世界的追求,即求真、向善、审美的有机统一。作为精神文化的一个分支点,绿色校园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内涵,其精神文化包括:追求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发展的价值观、道德观。换言之,就是追求教师与学生、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发展。

3.4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人的观念与思想的外在反映,是精神文化在人身上的动态表现,是一种习惯了的行为。绿色校园文化之行为文化建设是要将绿色文化的理念落实到师生员工的行为上,使绿色行为日常化、生活化、习惯化,让点滴绿色行为汇聚成整个校园的集体行为。绿色校园文化之行为文化按照主体划分,包括:管理人员绿色行为文化、教师绿色行为文化、服务人员绿色行为文化、学生绿色行为文化等;按照工作性质划分,包括:绿色管理行为文化、绿色教学行为文化、绿色科研行为文化、绿色服务行为文化、绿色生活行为文化等。

4基于绿色建筑视角的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4.1树立绿色理念,塑造绿色校园精神文化。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确立绿色理念,其基本理念包括三个范畴:一是以人为本的绿色教育理念,二是和谐、可持续发展理念,三是低碳观念指导下的绿色生活理念。建设绿色校园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和谐、可持续和低碳观,将绿色理念传递给每一位师生员工,沉淀心理,触及灵魂,根深蒂固。江苏城建学院一直根植于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并伴随产业结调整、转型升级发展而同频共振。“十二五”期初,在同类型院校中率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并以建造新校区绿色校园为契机,谋定而动,敢于亮剑。首先,学院党委领导班子成员集体发声:立绿色理念、育绿色文化、办绿色教育、谋绿色发展、创绿色大学,并反复多次组织专题学习、研讨、交流,使师生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求得认同,引起共鸣。其次厘清发展思路,拨正决策导向,确立绿色发展战略,专门制定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明确创建绿色大学目标,成立绿管会和绿建办等专职机构,配齐人员,有效运作,把创绿的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4.2完善绿色硬件,凸显绿色校园物质文化。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绿色物质文化建设,包括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路一桥、一景一品等所构成的硬件设施,是绿色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层,是物化的知识力量,让师生直面感受,深刻感悟,启迪心智。笔者以为,绿色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绿色建筑本体、绿色人文景观、人才成长环境等。江苏城建学院新校区占地800亩,总建筑面积26.6万平方米,所有建筑均为国家星级绿色建筑。其中三星级(国家最高级)绿色建筑2幢,二星、三星等高星级绿色建筑面积超总建筑面积的50%,践行了绿色校园的“绿色、节能、低碳”内涵,运用了建筑外墙保温技术、建筑遮阳技术、立体绿化技术、太阳能光伏技术、双热源热泵热能循环技术、雨水收集利用与生态水处理技术等数十项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技术。

同时,注重绿色人文环境打造,两公里绿色建筑文化长廊、碳足迹计算器、建筑产业现代化展示中心、装配式建筑展示馆,以及由若干绿色建筑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知识展示牌构成的“校园大课堂”,绿色人文气氛浓郁。此外,更新教育理念,实施绿色教育,制定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教育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使之适应绿色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4.3实施绿色管理,夯实绿色校园制度文化。

加强绿色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包括制定绿色校园文化制度、引导师生遵循绿色校园文化制度和强化监控、贯彻执行绿色校园文化制度等三个层面内容。江苏城建学院在确立绿色发展理念、建造绿色校园、创建绿色大学的过程中,坚持依法治校,注重用制度管人管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制度建设上,制定了《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等上位制度和《能耗监测管理办法》等下位制度,以及《绿色校园生活手册》等普适性规范读本。在引导师生遵循绿色校园文化制度上,加大制度的宣传力度。同时,倡导绿色管理,绿色、节约、环保、低碳的理念融入到日常岗位工作中。通过引导,逐步实现了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和长效化。在强化监控、贯彻执行绿色校园文化制度上,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将贯彻执行绿色校园文化制度同加强教育政风行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强化问责。久而久之,师生员工的绿色素养普遍得到提高。

4.4重视绿色生态,弘扬绿色校园行为文化。

绿色的校园社会生态对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确立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学生的价值选择和道德取向,甚至身心健康发展。江苏城建学院以建设绿色校园、创建绿色大学为契机,注重开展绿色活动,促进学生绿色行为习惯养成。一是举办与绿色建筑知识相关的专家报告会或环保、低碳教育相关的讲座,让学生系统接受绿色知识,懂绿,爱绿,传绿,透绿。

二是建立绿色教育实践基地,将武进国家绿建区和校园省级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示范区作为学生专业认识实习的实践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绿色,提高专业兴趣和综合素质。三是成立师生绿色志愿者联盟,聘请师生代表作为绿色监察义务员,巡查校园,及时纠正与绿色校园不匹配的行为或现象。四是利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车日、爱鸟日等节庆,组织师生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展现绿色文化的元素,传播绿色文化的音符。

五是开展绿色监察或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做好绿色交通的“协管员”;走进社区,结合专业知识,开展室内环境检测、燃气安全检修等;走向山川、江河,对生态破坏和水污染等情况做好跟踪调查和义务咨询。六是倡导低碳行为,从衣食住行方面培养良好的低碳行为习惯,讲生态文明,过低碳生活,倡绿色消费,树绿色新风。

参考文献。

[1]朱本义.论大学校园绿色文化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0(9):177~180.

[2]肖庆华.大学校园绿色文化建设研究[j].大学教育,2012(4):84~85.

[3]冉光学.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分析[j].教育艺术,2012(11):372~373.

[4]袁乐,徐黎明,周炜炜.建设类高职院校绿色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为例[j].职教通讯,2013(35):16~20.

书香校园文化标语句如何写篇八

1、品味书香,品味生活,修身养德,诗意人生。

2、享受阅读生活弘扬校园文化;读文化经典传承中华文明。

3、读书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写作造就“名气”。

4、书乃物中精华,善求者必博。

5、阅读能致远、书香能修身。

6、读好书,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7、营造书香校园,倡导读书人生。

8、浓郁读书风尚,丰富心灵世界。

9、书籍点亮人生,书香洋溢校园。

10、热爱书籍,享受阅读,品味人生。

11、读书丰底蕴,清气溢师心。

12、厚积薄发,用书籍点亮人生;喷薄欲出,让感动溢满校园。

14、读高雅书,做高尚人。

15、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同名著为伴,塑造美好心灵。

书香校园文化标语句如何写篇九

缕缕的书香犹如茉莉花一样迷人,犹如玫瑰一样醉人。它不断地吸引着我,教会我睿智,教会我人性的美。

我小时候,还没有识字,母亲便买了好几张幼儿汉语拼音图、幼儿识水果蔬菜等图片让我读看。母亲也便常常端着一本厚厚的故事书,给我描述着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美丽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有白雪公主的善良,有丑小鸭的美丽变身,拇指姑娘的神秘,更在着灰姑娘的幸福与美满。这时候的书,在我眼里,那么变幻神奇,那么美丽诱人,那么令人如痴如醉。

在书相伴的日子里,我渐渐成长,开始懂得品味书中的人生百态,世事变迁。读《我爱这土地》使我感受到艾青身上那份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对祖国那深沉的爱;读《傅雷家书两则》,使我更折服于傅雷身上对人生的深刻领悟,对儿子的舐读深情;读《范进中举》,令我惊异于范进中举前后众人的态度,感受到那周围各色人趋炎附势的嘴脸和范进对科举制度的固执和热爱向往。

书,就像是年过半百的渊博学者,在无形之中与我融为一体,灵魂在这里得到升华,大脑在这里日趋完善,把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当做自己的人生座右铭;把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把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化为自身的雄心壮志;书,让我去体会什么叫做人生。

感谢缕缕书香,它让我由一个曾经稚所未脱,时常哭鼻子的孩子不再孤单,不再悲伤,不再彷徨,它让我成熟成长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