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高中英语书评范文范本 书评英语格式高中(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2 17:43:00 页码:14
高中英语书评范文范本 书评英语格式高中(3篇)
2023-01-02 17:43:00    小编:ZT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推荐高中英语书评范文范本一

敬盼早日回复。

i’m looking forward to meeting you in no time.

我期待与你早日相见。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requests,please let me know.

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和请求只管跟我说。

matter what you do in the future,english will always be important.

不管你将来做什么,英语都是重要的。

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o receive education.

没有什么比接受教育更重要的事了。

is no doubt that playing video game is going to be their biggest problem for students to affect study.

毫无疑问,玩电子游戏正在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最大问题。

sly,it is high/about time that we took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显然,早该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写作高手使用的高难度表达:

i suggest the department concerned taking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present situation.

我建议有关部门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改善现状。

he went to senior high school,he has worked very hard.

自从他上高中,他一直很用功。

should spare no effort to beautify our environment.

我们应该不遗余力的美化我们的环境。

g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our health.

吸烟对我们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a proverb says,storms make trees take deeper roots.

有句名言说道:风暴使树木深深扎根。

is a great honor for me to introduce to you one of my very best friend,liu xiang.

很荣幸给你介绍我的一位好朋友,刘翔。

from a family of english teachers,she always had a particular interest in english.

出于英语教师世家的她,对英语有着特别的兴趣。

13.i have fully realized that english is essential to my future.

我充分认识到英语对我的未来是多么的重要。

14.i suppose electronic dictionaries are convenient,but iead to laziness!

我觉得电子字典很方便,但会使人们变懒。

conclusion,the advantages of studying abroad outweigh its disadvantages.

总之,出国留学的优点要大于它的缺点。

,i think it is really successful experience,and i totally understand what labor means.

现在,我想这真是一次成功的经历, 并且我完全理解了劳动的意义。

this earthquake,i realized that the power of the mass is endless.

通过这次的地震,我认识到了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

you have spare time to visit my hometown,i’d be more than happy to be your guide.

如果你有空闲时间来我的家乡做客,我会非常乐意做你的导游。

,both teachers and parents worry a great deal about the student’s using the internet.

如今,老师和家长都对学生上网现象极为担心。

on the issue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

对于这个问题的观点因人而异。

推荐高中英语书评范文范本二

课题

高中英语学困生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能是培养多层次、全方位、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事业的人才,要使每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发展,这就要求基础教育必须面向每一位学生,为全体学生的身心素质和谐、全面发展提供均等、充分的机会和条件,这也要求全社会以至每一个家庭都要重视孩子的教育,尤其是重视英语教育。

当前,全国各地的英语教学水平有较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忱、英语运用能力也有很大提高。但是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长期以来被单纯应试教育的观念所困惑,一味地追求升学率,使高中英语学困生面大、面广的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事实:每个学校、班级、学期,英语差生的数量往往比其他学科多些,两极分化的速度比其他学科快些,且年级越高,差生比例越大。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尤其明显。这批学困生的转化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英语教师。

不少英语教师曾对此做过分析和探讨,希望找到症结所在。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却是大部分教师对英语学困生采取“冷处理”的办法,只要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对他们各项未达标的作业等情况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对那些个别扰乱课堂纪律的,则“请出”教室。更有甚者,为了追求班级成绩在年级的排名地位,还动员成绩不好的学生在考试那几天请假。这些做法极其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完全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目标,“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成了一句空话。因此,高中英语学困生的转化问题研究迫在眉睫。笔者正是基于这一事实考虑,选取“高中英语学困生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研究”作为研究课题,期望能够为解决高中英语学困生问题添砖加瓦。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广泛的长远意义。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转化学困生是教育部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激发他们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找到学好英语的动力,取得好成绩。同时转化英语学困生也是英语教师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教师神圣的天职”,我们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纵观我们的英语教学,英语学困生是一个长期存在又无法避免的问题,转化他们是我们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困生的存在不仅阻碍整个教学集体的教学进度,着眼于他们个体,出现偏科甚至发展为门门落后也极大影响了他们的考试成绩,阻碍了他们的学业及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对高中英语学困生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转化策略是时代的使命,是教师的天职和学生本身的要求。

本文旨在分析高中英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并根据英语学困生的不同成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转化策略。研究解决这类学困生问题,不仅是提高英语成绩和英语兴趣的需要,而且对学生本身的成长也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学校乃至对社会都有重要意义,顺应了学生未来发展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利于提高我校整体的英语教育教学质量。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1.国外研究

对于学困生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学界、心理学界、医学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外对学困生常见的称呼有“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order”等多种。尽管理论派别不同,所涵盖的学生群体也有差别,但关于学困生的研究历史悠久。国外最早研究学困生这一问题的专家是摩根(morgan),他是一位医生,在临床上发现有些儿童存在严重的`“词盲现象”(能认一些词,但不知道词的意义),并针对这种现象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

当时人们对学困生的研究,也仅仅局限于神经学和医学的范围内,研究者把学生学习成绩差,特别是阅读上的困难,一些学习行为上的障碍都归因于大脑损伤的结果。但通过进一步研究,人们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学困生都是由大脑损伤所造成的,也可能是轻微的脑功能失调引起的,表现为知觉失调、学习障碍以及注意力涣散等现象。后来,研究者把研究的重点从智力上有缺陷的学困生转移到智力正常的学生身上。国外许多研究者直接对学校的教学活动进行了学困生心理过程和学习特征方面的研究,有针对性的帮助学困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美国学者大都致力于学困生心理特征的研究,如韦纳研究的学困生失败归因理论认为,学困生常常将自己在学习方面的失败归因于任务困难和运气不佳等外部因素,而很少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在他们看来,无论自己怎么努力,最终都是失败,于是形成了学习上的恶性循环。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缺乏自信心与消极的自我概念。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学困生称为“难教学生”,这一概念从教育的难度上把差生和优生进行了区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较强的科学性。他认为“难教儿童”虽然难教,但并不等于不可教,而应该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采取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措施。赞可夫也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立足于教学实践,从情感、意志等特点分析学困生。

2.国内研究

学困生问题在我国真正得到重视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在解放前以及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学困生问题还不是很突出,并且当时我国的教育学和心理学都比较落后,因而很少看到有关学困生问题的文章和研究报告。10 年动乱结束后,随着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及差生问题的日益尖锐,许多研究者从各个方面、在各个领域探讨学困生问题,撰写了许多研究报告和论文。上海教育科学研究所钱在森这样界定学习困难学生:其一,智力正常,而学习效果低下;其二,智力正常,但学习准备与学习任务不相适应,学习效果低下,处于持续困难的学习状态。

钟启泉的《差生教育与心理》,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学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差生问题。钟启泉以国外的差生研究成果为依据,将差生分为“学习迟钝儿童”、“学习不良儿童”,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近年来,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究的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和原因,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同时也更加深入地探讨了如何指导帮助学习困难儿童成功进入社会。为此,我国教育工作者,从家庭教育、教育教学、学科教育、认知心理学等多领域入手,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研究,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3.国内外学困生研究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学困生研究对我们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学困生问题是国际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育研究的主题之一,我们在实施基础教育阶段如果能吸取国内外教育理论及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对于转变学困生,促进基础教育是大有裨益的。

由于各国的制度、文化背景不同,研究的视角不同,这些对我们可能都有借鉴作用。由于我国的教育是大班集体教学,班级人数多,故正视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并积极探索转化学困生的规律更具有普遍意义。学困生是与教育的普及相伴的,基础教育阶段应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综观世界教育,学困生问题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英语学困生与“差生、后进生”是特殊与普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有个性,也有共性。总之,以上这些启示为英语学困生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方向。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高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高中英语学困生出现的原因有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因与外因。内因主要有学生基础学力不完善、缺乏学习兴趣、意志力薄弱等,外因主要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教师因素等。

2.高中英语学困生的类型分析

高中英语学困生的类型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划分,一是按照学困生的表现分为缺乏学习动机型、情感障碍型、意志薄弱型、自我消极型;二是按照学困生的成因分为自身因素不足型、社会环境异化型、家庭责任过度型、学校教育缺失型。

3.高中英语学困生转化策略探析

根据高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不同类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出转化策略:社会策略;家庭策略;学校策略等。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1.准备阶段(20xx.8)

(1)拟定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讨论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

(2)做好资源收集、分类工作。

2.研究实施阶段(20xx.9——20xx.1)

(1)讨论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案。

(2)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3)根据研究方案,在英语教学中具体实施。

(4)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5)完成资料、经验的总结。

3.总结阶段与结题阶段(20xx.2——20xx.7)

(1)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论文。

(2)申请结题,上交研究成果。

1.问卷调查法。

采用问卷、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2.分析法。

这一方法旨在通过分析多方了解高中英语学困生的情况,找出其中的规律。

3.观察法。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困生的知识接受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收集信息、经验。

4.访谈法。

在对高中英语学困生成因及类型分析完成后,选取部分学科生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以了解其行为态度,找到转化方案。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一份问卷分析报告《高中英语学困生现状分析报告》

一篇研究性学术论文《高中英语学困生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研究》

推荐高中英语书评范文范本三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呼唤本色语文

笔者认为,课改以后几十年的语文教学,教法纷纷出台,其目的和结果不外乎两个:

1、标新立异,“乱花渐欲迷人眼”

课改之后,如何上好语文课引起了人们的争议,批判了过去填鸭式教学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语文教学的尝试:讨论式教学,活动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这些语文教学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老师只是一个站在旁边看热闹的观众,课堂气氛活跃,但效果如何呢?一位高中老师说:“很热闹,但收效甚微。”

2、死守高考,“不敢越雷池一步”

教育重功名已是众人皆知的现象。能否培养出“当官的人”“出名的人”,能否考出状元,能否培养出少数尖子生,考取高等院校人数的多少,成为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于是语文教学瞄准高考,一切为了高考的做法越来越普遍,初一,高一,甚至小学都是如此。

贵族化,戏剧化的语文教学象一场戏,可能很完美,但也只能是几个人在舞台上演演而已得了。高考化,应试化的语文教学象一次机械化的操作,但我们培养出的只能是一大批规格相同的产品。这两种语文教学方式使许多有心上好高中语文课的老师越来越不知道该怎样上语文课。回归语文课的本色,彰显语文的本色,已成为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的心声。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呼唤本色语文。

什么是本色语文?全国优秀教师黄厚江教师的阐述非常精辟。

本色语文,就是必须把语文当作语文教,就是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语文课必须以语言为核心,必须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的。

本色语文展现了语文最本质的特征,没有过多的修饰,也没有固定的教条式的约束,它具有语文学科的特点,契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价值,教与学相互促进。

二、“本色语文”课怎么上?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学科,如何实现“两性”统一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本色语文以学生为本,以语言为本,以学科为本,从而实现二者有机统一、

(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强化教师的角色作用。

课改以前,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课改之后,又有人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前一种填鸭式的做法还是后一种冒进式的做法,都不能充分反应高中语文教学的特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能淡化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二者是交织融合的关系。

学生主体的真正实现离不开教师的主体作用。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明确指出:“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换句话说,就是教学效果的好坏,决定的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学生不主动地去学,单凭老师硬灌是不行的。所以,学生主体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教师不但应把教材上的内容讲清楚正确,而且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能够“举一反三”。绝对不能让学生觉得老师讲完了,自己也学完了,老师说对则对,说错则错。教师讲得透彻,能让学生真正领会教学内容的精神实质,这是课堂教学的一方面,但还应注意教学的另一方面,即要求学生在教师“举一例”的基础上能够从这一例类推而知道得更多。因此教师讲课在“举一例”时要讲得深透,讲得明白,让学生在疑难的问题上通晓,才能对学习发生兴趣。对于其他类似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解决,敦促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这样,则推动了学生向着知识更深层次去探索。最后寻求出问题的答案。这就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主体的实现应该体现在学生主体的实现之中。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共同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外因)必须通过“学”(内因)起作用。在课堂上学生听得有味,积极思考,踊跃参与课堂讨论,想问、敢问、好问、会问,并且能自主解决问题,与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分不开的。

语文教学过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个主体有机构成。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则是教的对象、客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等则成为学生的对象、客体。二者不是两个抗衡的主体,而是主体与客体的辨证统一。二者在课堂教学中也不是对立的,而是交织融合的共时互动的行为。忽略任何一种行为,教师只能“抱怨”着教书,成为教材、课标的奴隶,学生只能“埋头”学习,成为书本、考试的奴隶。成功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师生两个主体在行为方面的互动结果。我们语文教师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师生的“双主”作用。

二者交织融合的纽带是“问题”。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作用就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的目的,主要在于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而不是让学生去寻找教师的答案。所以,一个好的问题,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从而更全面的理解课文,甚至产生一系列的古代或现实生活的联想,得出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和认识,使教学达到激疑起智的目的。如在讲解高中现代文阅读文段时,我不仅把它作为考试的文段,而且重点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思想,并进行相关联想,也请学生阐述对文段的理解和进行的相关联想。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激发了他们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加深了他们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问题解决的过程,正是学生主动学习进而真正实现学生主体的过程,也是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进而真正实现教师主体的过程。

(二)以语言为本,把语言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

语文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这一个活动中,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示范和学生的语言训练同等重要。

教师上课的语言,往往体现了教师的学科素养和职业气质,渗透着教师的智慧和人格,展现出一种精神境界和生命气象。教师细心揣摩课文内容,精心组织课堂语言,恰当而有激情地进行语言表达,才能既体现教师个人的气质特征和素养,又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语言示范,使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

第一,选择语言的能力。

对应不同的课文内容,语言组织应该有所不同。在教学《再别康桥》时,对应诗人对康桥深深的喜爱和眷恋之情,选择轻柔而优美的语言能引导学生进入康桥的世界和诗人的内心世界;在教学《纪念刘和珍君》时,选择激愤而铿锵的语言,能让学生明白刘和珍君的无悔选择和鲁迅先生悲愤的情感,在教学《项脊轩志》时,选择舒缓而哀伤的语言,才能表达出归有光对亲人深深的爱和想念之情。

通过不同特色的语言示范,让学生在长期的熏陶中,体会不同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逐渐培养出对文学作品的敏锐感知能力,形成一种选择语言的能力。

第二,组织语言的能力。

从学生的作文中可知,大多数学生的词汇量少的可怜,口语化现象严重,一般只用陈述句,还不时有错别字和病句,可见,现在大多数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很差,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积累少。平常文学类的书读得少,优美的新鲜的词汇接触的少,更不用说有意识的去记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词汇储备少,用起来怎么可能随心所欲?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二,运用少。大部分学生写作文是为写作文而写作文,也就是为了完成700字的任务。虽然写作时绞尽脑汁,但搜肠刮肚挤出来的,还是少的可怜的几个词汇,使人读起来很干瘪,味同嚼蜡。的语言有几个层次:有较多的错字与病句,这是最低层次;语言基本通顺,这是第三层次;语言朴实流畅且富有文采,这是第二层次;语言优美,辞藻华丽,富有文采,这是最高层次。就学生的现状而言,要达到最高层次是比较难的,但第二层次通过努力一般能达到。如在写作时,有意识地采用新鲜优美的词语,运用多种句式,以及多种修辞,并且能持之以恒,作文的语言就会越来越丰富,也会越来越有文采。积累少,无词汇可用,运用少,不能激发自己去积累,这样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出作文,写作文变成了“挤牙膏”。

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丰富教案内容,精心组织授课的语言,使课堂语言优美,流畅,富有文采。这样的课往往能吸引学生,他们在获得课堂的知识含量的同时,自己也在品位老师的美言,美句,美文,从而思考,这个词用在这比别的词都好,这个句子换一种表述会是怎样的效果?这种思考也是学生潜意识中提高自己组织语言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能够长期持续,学生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有意识地去积累词汇,组织语言,组织语言的能力自然会提高。有了源头活水,何愁作文之水不清?

第三,朗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对语文课的一个基本要求,朗诵是语文课中一朵永不凋零花,没有朗读的语文课,总给人一种沉闷之感。怎样的朗读才是最好的朗读呢?一位老师在教学《泪珠与珍珠》时,最后插入了一个朗读片段。朗读的内容是这位老师自己所写的有关汶川大地震之后的感言。朗读结束后,学生眼里都溢满了泪水,沉寂了两分钟左右,教室内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这一次成功的朗读告诉我们,除了读准字音,掌握断句外,浓厚的感情和饱满的激情是朗读必不可少的因素。

课堂上一次成功的朗读之后马上给学生集体朗读或单独朗读的机会,往往能事半功倍,因为这既给了学生一个朗读示范,也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念经式的读书变成充满激情的朗读,其间的进步不言而喻。

在课堂教学中,对比朗读给学生的启发性也许更大。有比较才能明优劣,有比较才能明得失。在教学《将进酒》时,我将自己的现场朗读和著名朗读家的朗读录音进行对比,让学生评价优劣,最后把问题集中在朗读这首诗时,应有怎样的的感情历程。经过对比,学生了解了诗歌的朗诵方法,也了解了诗歌的主旨,真是一箭双雕。

在课堂中,教师的一切语言活动都是围绕学生而进行的,一切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不只是为了使课堂氛围感人或展示自己的朗读功力。

所以,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容忽略的是语文教师讲课,语言必须有艺术,有特色,要言之简略,言之有序,言之有趣,言之生情,总之教师要讲得津津乐道,学生才能听得津津有味。好的语言课,最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那就是教师在挖掘教材中深含情感色彩的内容后,要通过自己抑扬顿挫的语调,还要辅之以表情,将文中的思想感情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思想受到感染,受到教育,获得知识,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言教学质量。语言教学不能像一潭死水,总是一个腔调,一种语速,一味地平铺直叙,只能把学生带人昏昏欲睡的境界。在语言教学中,生动的语言是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工具,既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示范,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就会愿意读书,就会产生一种执著的追求。

(三)以学科为本,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和谐。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少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的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现状:语文课人文性的缺失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的内涵一直比较模糊。黄厚江老师立足学科本位,阐发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基本内涵:培养学生对母语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丰富健康的感情。

现在,教育的功利性使得人文性在课堂上逐渐消失。人们过分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和知识的获得,所以,幼儿园学小学的课程,小学学中学的课程,中学学大学的课程,大学学做人。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培养了一批畸形儿:高智商,低情商。大扫除时家长上阵,读大学时带保姆已不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大学生因生活不能自理而退学,____大学生因承受不了学习和生活的压力而自杀的事情也时有耳闻;更有甚者如杀室友,杀亲人。“救救孩子!”是时下许多有识之士发出的感叹。

如何救孩子?这既需要社会这个大环境少些功利,多些人道主义关怀,也需要教育更多地关注思想道德教育,并将这一点落到实处。就语文教育而言,就是要增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培养学生对母语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丰富健康的情感。这也许是杯水车薪,但如果能细水长流,物质水平高而文化素质低这样一种畸形现象,或许能慢慢解决。

时代的形势要求增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但这并不是说要忽视其工具性,如果这样,必然会导致人文性的泛化,模糊其学科的个性特征,语文学科价值的体现,必须以其工具价值的实现为基础。

实践: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怎样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的实践主要是读与写。读的过程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反复读,读出感情,读出精神,读懂道理,就达到了文道统一。而写作的过程,更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作文的内容与形式相协调,相统一,文章才能优美、深刻,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讨论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激发学生思想的灵光,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也容易引导学生从人文角度去感悟课文。但在讨论时应要求学生“手不离书,言必有据”,“据”就是文本。只有这样,才算面对文本,进入文本,体验和感悟文本。脱离文本,任其天马行空地乱谈,谈得再好,也不是语文课。感悟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人文的角度去感悟,同时也应该而且有必要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去感悟,明白为什么这里边要用这个词?为什么这个句式更能表达出这种感受?然后习得方法,在以后的阅读与写作中学会迁移,这才是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也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不提倡本色语文,高中语文教学就难有出路,教师就没有办法教学,学生也没有办法真正学到语文。洗尽铅华,返璞归真,还语文课以本色,才能上出语文味,实现语文课的价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