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论文汇总(精选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1:53:51 页码:14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论文汇总(精选10篇)
2023-11-12 21:53:51    小编:ZTFB

总结是对我们奋斗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对未来的规划和展望。在写总结时,我们应该有目标和重点,避免冗余和废话。以下是一些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论文汇总篇一

摘要:提问是一门艺术,是师生展开互动的手段,是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重要手段。如何有效提问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广大老教师最为关注的话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问题本身的价值、提问时机的把握以及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这三方面来展开论述。

关键词:数学;有效提问;价值。

提问是教师最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是教学至胜的法宝。有效的提问可以成为引发学生思维兴奋点,实现学生学习主体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而提问失当则不仅不能推动教学进程,相反还会成为教学的干扰。精心研究提问艺术,在最恰当的时机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推动教学进程,这是教师所必须重视与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数学教学中提问所存在的问题。

(一)只重视提问的数量,忽视提问的质量。

教师充分认识到了提问的重要性,非常重视提问,但只重视提出问题的数量,而忽视问题本身的质量。所提出的问题大部分是检测型问题,即针对概念与公式本身进行简单的提问,这样的提问固然可以起到一定的巩固与复习功效和,但学生所掌握的依旧是死知识点,而并不能加以灵活地运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将提问的主动权严格控制在教师手中。

以往教师将师生在教学中的关系定位于知识的单向传递,认为学生只要能够回答教师的问题,记住教师所讲解的书本上的知识点就可以,将提问权严格地控制在教师手中,不允许学生提问。即使有学生提出具有价值的问题,大多教师也是武断地否定,而使得学生失去了展现个性的机会,失去了探究的重要契机。

(一)重视问题本身的价值。

1.难易适度,富有探索性。

过于简单的问题在认知范围之内,没有思考的价值;而过于复杂的问题严重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无法展开探究,这两种问题都是没有价值的,无法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在提问时要着眼于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结处即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才能基于学生实际学情,又具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可以引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且,只有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针对学生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问题,才能激起每个学生探究的激情,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因此,问题的难易适度,并不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说的,而是要切实站在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角度来设计贴近不同层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这样才能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全程探究。

2.思维开阔,具有开放性。

传统教学中的.提问是条件完善、答案唯一的封闭性问题,这样容易限定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思维发散性与灵活性的培养。只有设计出开放性的问题,即条件的不完善与答案的不唯一,才能将学生从桎梏与牢笼中解脱出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展开多维思考,从而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思维活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将所学过分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加以灵活地运用,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的提问才能将学生带入更宽广的思维空间,摆脱教材与教师的束缚,对知识进行不断地加工与重组,这样才能实现活学活用。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以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材,将生活资源整合到教材中来,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到一起,引导学生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展开多向思维。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深刻理解,更能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灵活掌握提问的时机。

1.注意力不集中时,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热情。

学生往往以无意注意力,难以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事物上,当学生注意力涣散时,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再次集中于新知的学习上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此时正是提问的最佳的时机,教师可以以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再次聚集起来,从而能够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与长期集中的注意力。

2.学生思维困惑时,以问题来启迪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认知是一个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而数学具有相对的抽象性,学生有时并不能深入事物本质来理解,会产生思维困惑,甚至会出现思维上的偏差,而阻碍学生探究的开展。此时教师就要善于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以问题来开发学生智力,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切入点,为迷茫困惑中的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帮助学生扫清障碍,进而引导学生展开更有深度的探究活动。

3.给予学生更多提问权。

提问并不是教师的专属权利,学生是问题的解决者,同时也是问题的提出者。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要引导学生不要盲从,不要人云亦云,而是要持批判精神与质疑意识,能够勇敢地发表个人不同见解与感受,善于探究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能够自主地提出问题,才能实现创造性地学习,才能真正学会学习。这也正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准则。教师不要以自身与教材的权威来压制学生,而是要为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发难,让课堂中有更多的标新立异与独树一帜,这才是教学最精彩之处。总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生主体参与、主体探究的重要手段。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研究提问艺术,重视问题本身的价值性,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性,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这样才能以问题为契机,实现学生由被动参与到主体参与,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的转变,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论文汇总篇二

1.1利用网络资源,设计符合自己班级的教案。

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借助网络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借鉴优秀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片断,设计符合自己班级的教案。为了提高教师对网络资源应用的意识,我们安排两位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让其中一个老师用自己以往的方式设计一节课,另一个老师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挑选应用。备课组活动时,让大家对这两节课进行讨论,交流,让大家感受网络资源的优越性。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讨论大家有了共同的认识,运用网络资源来设计教学的优越性。例如九年级下册,《梯子的倾斜程度》教材的配套教案用的多媒体课件,我总觉得操作性不强,我在网络上查找这一节的教学设计,有很多种课堂设计。其中一个老师的教学设计,我觉得更加直观,有操作性。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设计教学方法。课堂上我没有用多媒体课件,就用一把尺子来代替梯子,用几个粉笔盒来改变梯子的高度,从而改变梯子的倾斜程度。让学生从观察和操作中感受梯子的倾斜程度与角度有关,也与对边与邻边的比值有关系。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讨论积极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次课堂教学,我真切感受了网络资源的丰富性。

1.2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每节课的情景引入既要有趣味性,又要有针对性,不能盲目提趣。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课本和教学资料上只有一些图片,还不清楚。学生说不明白,老师上课都受到这样的困扰,备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把书上的图片做成动画。学生指出图片中的立体图形后,用鼠标一点,图片立刻放大,展示出来,并且是标准的立体图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1.3利用网络开展同课异构。

每学期要求课题组的成员坚持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大家上同一节课,促使大家要想课上得与别人不一样,只有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课例,多看那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设计符合自己班级的教案,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校为了促进课题研究,每学期都举行教师教学比赛。所有参加比赛的老师,上同一章节的内容。老师利用网络精心准备,上出的课各不相同。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大大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水平。

1.4利用网络,建立博客,与人交流。

网上聊天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借助全省教育厅开展的教师建立网上工作室这个平台,我们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制作的课件发到网上,让大家来提出意见。根据大家的意见再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制作的课件。这样避免了同事间不好意思提出缺点的尴尬,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信息技术能够提高课堂兴趣,丰富课堂内容,它有着比用黑板教学得天独厚的优点。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课堂教学视频。

2.1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容量。

现在的学生聪明、活泼。课堂上老师如何把这些学生组织好、引导好,是一个难题。我们的课堂内容少了,他们就会精力分散,甚至说话捣乱。课堂内容没有趣味性,学生又会开小差。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有事干。黑板和增加小黑板的内容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增加课堂容量,根据课堂情况也可以随时增减。

2.2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图形的变化,图形的移动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效果,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力。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课本上的.图形,我们只能演示正方形、长方形等一些简单图片,对一些稍微复杂的图片,就没法演示了。用语言描述,远远不如多媒体做的课件,把图形折叠展示,提高学生的认识。而且学生很容易确定对称轴。

2.3利用多媒体课件画图、板书,节省教学时间。

数学课上,有很多老师都有一个烦恼,不怕讲课,怕板书。如应用题、文字题,题干较长,几何题的图形,课堂上会浪费时间。利用课件直接展示,就解决了这一难题。例如:前几天课题组的一个老师,上了一节《二次函数的性质》的复习课,要画很多二次函数的图像,来研究二次函数的上下、左右平移。如果在课堂上画图,一节课根本完成不了学习任务。利用信息技术做成课件来展示图像,让学生观察,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效果,把二次函数的图像进行上下、左右平移就得到另一个二次函数图象。这节课效果非常好,得到听课老师一致好评。

3、用qq的聊天和qq视频帮助学生解决课后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1利用qq辅导与交流法。

首先我们取得家长的赞成和拥护。在开家长会时,我把qq号写给他们。告诉家长当孩子们在学习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让他们把问题发送到qq群,我就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了。时间是晚上7:30到8:00。家长一定要监督好孩子,不要借机上网玩游戏或发送一些不文明的言语。我在班级里严格要求纪律,对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就会被踢出qq群。我们班有40多人加入了qq群,在家长的配合下,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成绩都有所提高。如:我班的昌若同同学,很老实,不爱说话。父亲在外地打工,妈妈又不能辅导,成绩一直不好,作业出现不会的,不能及时解决,慢慢的成绩就下降了。自从加入了qq群以后,作业遇到了问题,就发送到qq群,帮她及时解决。有些问题同学之间就互相解决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她的成绩不断提高,学习也有了自信。上学期参加了qq群的同学成绩都有进步,受到学生、家长、学校的好评。

3.2利用qq视频演示辅导法。

随着数学学习内容的加深特别是几何的学习,同学们在学习的问题就更多了。电脑上画几何图形和数学符号的书写很麻烦,我在班级里指导学生qq视频。学生只要把题目通过视频发到网上,其它同学也能通过视频给他讲解,效果非常好。大大的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实践与探索,利用网络备课,开展同课异构,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水平。参加了qq群辅导的学生,成绩都有了进步。我们将继续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争取获得更多、更好的策略与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论文汇总篇三

应用题是组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应用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摆正教学态度,利用好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努力,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问题—建模—应用”模式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一、提出实际问题,做好审题工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保证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主动进行探寻。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题材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着手,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分不开的,这样也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提出问题后,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分析出怎样解决问题,同时还要让学生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审题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让学生进行审题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其分析出题目的意思。对于数学应用题来说,其难易程度不仅与数据有关,更与题目中的情节与数量关系等因素相关,因此,也就决定了应用题的复杂程度。

二、进行相互合作与交流。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以问题为出发点进行思考,同时还要不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达到自主解决。因此,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要围绕题目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还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解决问题。通过探讨与研究,可以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法。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是,应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中的主体,因此要注重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看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以此来控制好教学的过程。

三、建立完善的模型,以此来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环节就在于要建立完善的数学模型,同时还要通过分析与合作来弥补自身的不足。通过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可以实现有效建模。且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这样也就实现了再创造数学的机会。此外,在形成数学知识以后,学生也可以将所学习到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这样也就加深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印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一个小组都要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同时还要对问题的分析过程与解决策略等向其他学生进行展示,这样不仅帮助其他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可以从更多角度出发,来增强对问题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与总结,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引导学生进行扩展。

学生在形成完善的解题思路以后,教师让学生尽可能将解决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不断进行反思与巩固,同时也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形成有效的数学思维。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锻炼学生,保证学生可以实现灵活运用,这样才能实现科学的扩展与延伸。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以此来扩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对于问题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最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不断反思,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科学的数学思想,加深学生的感悟与体验。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采用“问题—建模—应用”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吸引学生的目光,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作者:王晶单位: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3]郑惠.数学课要建好“模”做出“型”:对小学数学应用题建模的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2(11):123.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论文汇总篇四

教师的讲解是合作学习的指南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答疑解惑和学习效果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课堂思维能力,对课堂要有深入而宏观的把握和掌控,讲解问题能够深入浅出,能够让学生乐于接受而且易于接受。同时,教师在讲解时要注意对问题的有效点拨,不能直接告知答案,也不能不讲方式的一味思考,教师要注重方式和方法的传授,对问题的讲解要提纲挈领,激发学生的思维,让点拨更有效。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高效的解决问题,所以,将问题进行合理的分解和创设,是合作学习高效的前提。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来合理设置课堂的内容,既要保证课堂内容足以完成教学任务,也要兼顾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知识的能力。针对合作学习的特点,要将能够激发学生思维能力、适合探讨的内容设置为合作的问题,让学生的合作能够有效而且高效。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模式,必然有其内在的要求,要想合作学习更有效,就必须让合作学习具有一定的操作范式。教师要根据小学数学的教材特点,设置具有操作性的学习流程,而且要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灵活调整学习策略。针对合作的过程,教师要设置一些趣味性强、被学生乐于接受、能够被学生理解的方式去组织,除了让学习流程适合学生而且规范性强之外,更要注重于合作学习的效果,让合作学习的效果最大化。

合作学习是一种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学习方式,想要合作学习效果达到最佳,除了在内容设计等方面做到最好之外,教师要将合作学习的技巧传授给学生。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探讨问题的思维方式、发言的时机、探讨问题的形式等技巧,让学生在合作中不仅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对组员正确的意见要能够听取,对错误的意见要能够辨别并指出,经过组内成员思维的交锋和沟通,最终得出正确的、有创造性的结论,体现出合作学习的优势。

评价是学生学习的指引。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模仿学习能力强、相信教师的绝对权威的特点,制定科学的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理解内容、获得感悟的作用。评价机制的形成,除了结合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之外,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共性和班级文化的特点,融合教材内容和课堂预设和生成,对学生的发言、思考、计算等合理评价,让学生既能感受到评价的正确性,有能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合作学习能够高效率的解决问题,但是合作学习方式并不是完全适用于所有的内容和课堂。教师在设计合作学习时,在科学设计合作内容的基础上,将合作学习的时间做合理的划分,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合作学习任务,不影响课堂的容量和其他内容的时间划分,而且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保护到最好。同时,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注意对这个过程的监控,提醒学生将注意力保持在合作学习上,制止思维抛锚现象,让学生的合作学习时间更充分的利用起来,保证合作学习的效果。

合作学习模式对学习小组的创建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根据小学数学计算量大、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高的特点,选派计算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要求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合作,组长要担负起带领探究问题、帮助组内后进生、激发组员参与热情等责任,可以说一个优秀的组长就能够带领一个小组成员快速进步。所以数学教师在组长的选派上要十分慎重。毫无疑问,合作学习的方式越来越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常规手段,它不仅对学生掌握知识更有效,而且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挖掘合作学习的精髓,将合作学习方式深刻理解和重新融合构建,让合作学习方式成为自己教育教学的有力手段。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论文汇总篇五

小学生处在一个对玩乐有极强兴趣的阶段,课后的游戏活动在学生心中的影响十分深远。以至于许多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初仍处于回味课间休息时间的各类游戏活动的状态,从而使其心情难以平复,没有进入课堂学习状态,这时候学生的学习成效十分低下。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这样的状态也会造成许多知识点遗漏。数学是一门环环相扣的学科,若前边部分内容没有掌握牢固,则后边的内容就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为课堂设计有效且合理的课堂导入,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更见其成效。

一、结合课堂学习内容设计趣味游戏,以游戏吸引学生将目光聚焦于课堂。

游戏对小学生有极强吸引力,游戏对于学生而言是其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课间的休息时间内,大多数学生都在进行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活动,以至于学生初入课堂时心思并未归位,难以进入课堂学习状态。而游戏式课堂导入则可以成为课间与课堂之间良好的过渡,教师在课堂讲授开始之前,可以设计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游戏,让学生通过玩游戏而将其专注的焦点集中于课堂之上,通过参与游戏而对课堂所要讲述内容有更深的理解。例如在统计与概率这一内容的课堂学习之中,就可以通过一些概率类如“摸彩球”的游戏来进行课堂导入。教师可以先将各种颜色的乒乓球的数量列举出来,再将其放置在一个预先制作好的盒子之中,让一个学生从盒子中摸球,另一个学生猜测乒乓球的.颜色。

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轮流参与游戏,并将学生的猜测结果记录于黑板之上,让学生从游戏所得的数据中体会什么是概率,从而将学生引入到了课堂所要学习的内容。游戏导入是课堂导入中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通过游戏导入不仅能让教师的课堂讲学更为流畅,同时在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课堂专注度上也有较好的作用,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效得到提升。

二、以故事情节导入课堂学习内容,让故事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

故事向来因其趣味性而对小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学生在成长历程中大多都是故事相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将课堂学习内容与趣味故事相结合,将课堂所学习内容编排进故事情节,让学生通过故事体会课堂所讲述主题,那么讲故事也是一种极好的课堂导入方式。小学数学在生活之中应用广泛,所涉及的层面也十分宽广,正是由于小学数学的这一优势,所以故事导入课堂的方式才能得以灵活运用。

例如分数化简的课堂学习开始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个分财产的故事。一位富翁在其遗嘱中有这样的遗产分配,其财产总数的九分之三归大儿子,二儿子得六分之二,小儿子得三分之一。但他们都觉得自己分配的财产不如其他两个的多,于是便争论不休,于是他们便找到当地的一位智者来替他们解决疑惑。教师这时可以让学生们充当故事中的“智者”,替富翁的三个儿子计算他们到底谁的财产分得多。学生通过将分式化简,自然便可发现其实他们三人所分配到的财产是一样多的,富翁是非常公正的。学生在帮助故事人物解决问题的同时不自觉地进入到了课堂学习主题,故事导入课堂起到了其应有的作用。

三、在课堂讲授前设立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小学生的联想能力不强,尤其在几何图形的学习过程中,有些图形的切割、平移等操作单凭教师的语言描述很难让学生完全理解。然而小学生对于各项动手活动却有极为浓厚的兴趣,在教材中,几何图形的学习存在多处动手的环节,其目的是使教材中讲述的几何图形的操作更为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可以将该动手环节设置在课堂开始阶段,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这节课堂中所要讲述的内容。例如在“轴对称图形”和“旋转对称图形”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寻找或画出这样一些图片,并采用剪纸的方式将其裁剪下来,将其对折或者旋转让学生观察图形是否能够完全重合。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便能体会到“轴对称图形”和“旋转对称图形”的定义,对课堂学习内容也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教师便可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向教材更深层次的知识延伸,从而实现导入课堂教学的目的。

课堂导入是否恰当合理,对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教师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应设计有效的课堂导入方式,将学生目光集中于课堂之上,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打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梅亚平.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问题及其对策[d].鲁东大学,.

[2]王磊.小学数学导入教学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2)。

[3]苏淳良.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14)。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论文汇总篇六

随着整个社会经济能力的迅速提高,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文化也变得日新月异,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关键地方,已经成为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端人才,更是整个教育界面临的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改革,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也拉开了帷幕,在各所小学中已经实施和开展。经过实践证明,应运而生的多媒体技术教学是非常优秀的一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通过一些多媒体资料、图片、视频来引导学生解决各类问题,让学生自主应用和了解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在这样一个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创新意识,还通过这种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形象化思维,让整个教学营造出一种互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中学到新的知识。

1.多用滥用多媒体技术,阻碍学生培养创新性思维。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普及,以往看到老师通过板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题的现象越来越少了,更多的则是老师用形象化的多媒体技术教给小学生数学公式,在小学生尚不能理解的情况下要求小学生进行记忆,再通过例题教给学生难以理解的解题方法,阻碍了小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形成。

2.多媒体技术的过多应用,将小学数学的难度加大。

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时,受到多媒体形象化知识的影响,无意中提升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实际上小学生并没有很高的能力来接受各种各样新的知识,即使有些知识好像在课堂上听懂了,但是往往会由于理解不全而迅速遗忘。大多数小学生也因此而跟不上多媒体教学的速度,无形中增加了自身学习数学的难度。

3.多媒体技术的过多应用,减少了师生间的沟通交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学除了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以外,还要注重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然而受到多媒体技术的影响,当今小学教师往往对此不太重视,过度应用多媒体技术,忽视学生作为接受主体的作用,不利于师生间的沟通交流。

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时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不能忽视传统板书的作用,应注重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方式的结合,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辅以多媒体的应用,创造一个更加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全面提高自身的数学教学能力,不单纯地依靠多媒体进行教学,从而力求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教学充满趣味性,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多角度、全方位的对问题进行理解和思考,进而达到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难点的简化。要让小学生不拘泥于习惯性的思维,开阔自己的思路,大胆的进行创新,更加简单明确的去学习课堂中的重点、难点。

在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教师也需要注意一些模拟情景创设的技巧,更好的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比如在创设情境问题时,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才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学生才更愿意积极参与到其中。同时,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要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能够在创设问题中自主的、积极的进行思考。除此以外,教师也应当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让小学生将自己的成果与他人交流与分享。所以教师在创设相应情境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加入要求学生合作完成的环节,从而增强小学生之间合作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而又合理地对多媒体的技术进行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在进行情境创设时,更需要把握一定的设计技巧,同时还要结合小学生的具体特点来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整个课堂教学才能够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中达到优秀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论文汇总篇七

(1)将主观性贯穿导学案设计始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标的制定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根据课标中的相关要求,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学案的设置要符合学生自身发展规律,要符合学生特定的心理特征,同时也要尽可能的避免出现作业过于繁重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可靠的调研,做到真凭实据,这样在开展学案教学时就可以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2)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平衡。

导学案应用的最高竞争是利用学案设计,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也使学生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对新问题的探究能力等。导学案不仅包括知识疏导、还有一部分的实践锻炼和思维拓展内容,每一部分都会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综合作用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积极性和投入性。

2.进行导学案教学的几点原则。

导学案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的遵守一些教学原则,不管对教学方式或教学手段做如何改变,小学数学教学总是有一定的原则可循,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万变不离其宗。

(1)重视思维训练原则。

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实际上就是利用教师启发式和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并通过多种学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小学数学的学习,说到底其最基本的目的就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思维方式,通过训练是学生掌握今后生活必备的思维能力。

(2)加强“比较”原则。

比较法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中,非常常见的方法,可以通过比较来判断一个人、一件事的对与错、优与劣;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比如大小的比较、长宽的比较、面积的比较、体积的比较等,都是小学数学中经常涉及到的问题。

1.课前预习阶段。

课前预习阶段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案的发放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以确保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处理学案内容,经过对学案的回收检查,教师要进行第二次的备课,以明确教学的难点,在授课过程中进行重点指导。例如:在学习东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中,会接受到体积以及体积单位的学习,在设计这部分学案内容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帮助小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明确课本中讲述的重难点,使他们充分认识立方米、立方分米以及立方厘米的实际概念,通过学案的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想象能力;所以说课前学案设置将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实际效率。

2.课中教授阶段。

在课中教授阶段主要是关于学案的使用情况进行重点分析,学案在课堂中的地位起到方向标的作用,至于究竟该怎样到达目的地,还需要一定的探索和努力,教师在这个阶段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在遇到瓶颈的时候,及时进行点拨,还要针对难点进行精细的讲解,确保整体教学流程不仅清晰明了而且简单易懂。例如: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将涉及到有关分数的学习,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案设置中,可以增加一些问题,来做简单的导入和清晰的解释,如:“六分之五的分数单位是?它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多少个五分之一是五分之四?九分之四中有几个九分之一?”“四个五分之一是多少?七分之三是三个什么?”等。这些问题是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分数的性质以及分数的计算,在导学案教学中,将这些问题进行合理的安排,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到同分母分数之间的关系。

3.课后整理阶段。

课后整理阶段主要是在导学案教学之后,学生根据学案内容,明确本节课的重要内容,通过学案中的自我检测来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因此学生要学会如何使用学案、如何更好的利用学案,并要对日积月累的学案进行装订,确保在日后的复习中,能够清晰掌握重要内容。例如:这一阶段的导学案教学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成果,进行不同程度的检测和评价,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整体归纳和整理,将有关联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得出简明扼要的知识线索;其次就是要在这一阶段对学习方法进行不断的改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掌握学习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与此同时,教师要特别注意的是,学案教学法在课后整理阶段运用的时候,要考虑到班级内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制定出适合各个水平段学生的学习。

小学数学导学案教学法,是在传统数学教学手段的创新下形成的,总体来说,它具有其它教学法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很容易受到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操控能力的制约,为了向广大教师工作者提供更多的经验,本文中所提到的对导学案教学法的建议和应用原则进行的简单论述,并举例说明导学案该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希望相关论述能够为同行业人士提供一定的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论文汇总篇八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地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弄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做了一次小小的表演:选出2位同学,在教室进行演示,并让同学们进行计时,通过这些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也便于他们此后遇到这些情况时脑海中有这样的一种印象。

及时运用。

小学生记忆的特点就是记得快,忘得也快,所以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

比如,我在教学“统计”这节时,正好遇上学校的校运会正在举行,于是,我在课前准备了校运会各年级的夺奖情况,课上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统计,每组可以选择或者自己设计喜欢的统计方法,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学生兴趣盎然,出奇地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金、银、铜三种奖牌分别用黄色、银灰色、橘色来统计;有的则是用不同的图案来表示三种奖牌;有的将几年中的金牌数表示在方格纸上,并用线连起来,得出金牌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这是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使他们感觉到不是做题,而是在游戏活动中解决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同时还使学生的智力得到进一步开发。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论文汇总篇九

摘要:特殊教育是对儿童群体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对较低的学生的教育。本文就针对特殊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加强“特殊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特殊教育是针对儿童群体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对低于正常儿童的学生的一种爱心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特殊儿童群体的实际情况,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消除自卑,提高兴趣,改进学法,激活思维,开拓视野,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本文结合笔者教学经验,主要根据特殊儿童的特点,阐述特殊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加强“特殊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目前的特殊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虽然在众多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对教材理解不够深刻,对学生特殊状况的认识不够。在特殊教育中,数学教师对教学目标、内容的理解不够,对教学重点的把握不够深刻。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还处于表面层次,很多教材体系根本都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教学方法还停留在板书教学的阶段。同时,特殊学生本身都存在一定的生理、智力问题,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质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甚至给学生造成思维混乱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增强特殊儿童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特殊学生大多存在生理缺陷,心理脆弱,极易受到打击。特殊儿童的的自尊心就像含羞草一样敏感,一触即收,这就要求教师要谨慎对待学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有任何的歧视、挖苦,以免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特殊学校的教师要与学生真心的交朋友。教师应该了解特殊儿童的基本情况,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并放大,让学生知道优势,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察觉到学生的进步时,就要积极地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并和大家一起分享。特殊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一般较低,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师生沟通的问题,教师有时讲的很累,学生却无心听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要有耐心,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要让他们知道教师是真正关心他们的,平等的对待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他们由脆弱变得坚强,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同时,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改革提倡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不正确的做法,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发挥其效用。小组合作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特殊儿童虽然存在着一定的生理缺陷,但他们的主体地位是不能被改变的。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全班学生共同参与,而不仅仅是某几个人。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每组5、6人。教师与小组合作成员有良好的沟通,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状态,并随时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是具有探究性的数学问题,学生在合作学习时积极地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也能够尊重他人的意见,逐渐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特殊儿童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成员之间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可以脱离教师的主导,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发现他们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的问题教师统一指导,个别的问题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进行指导。课后反思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不光是有关学生问题的思考,还有对教师自身存在问题的思考,比如说教师备课时忽略的问题、自己上课的状态都要进行反思。

三、融入积极、融洽的师生情感,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是密不可分的`。特殊儿童作为小学生,很可能受到兴趣和感情的诱导,对数学教师的好感很容易成为对数学科目感兴趣的原因。教师在不仅是课堂上的老师,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技能,也是生活中的长辈,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高的期望会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信和积极向上的激情,更容易有符合教师期望的表现。师生之间那种积极、融洽的情感交流,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并会把感情转移到教师所教的科目。因此,教师的情感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数学的教材一般是抽象乏味的,特殊儿童对其喜爱程度不高,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将饱满、热情的情绪投入到数学教学中去,利用教师的积极情绪来唤起师生的共鸣和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特殊儿童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校对特殊学生的要求不高。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观念不能与时俱进,严重影响了特殊儿童的数学学习。特殊儿童的自身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数学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研究学习方法并教给学生高效率的学习方法,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紧密的联系,教学内容贴近生活,特殊儿童就能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同时,亲身感受,享受成功的喜悦,就不会觉得数学太过抽象而感到乏味。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敢于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对特殊儿童的指导不仅仅限于听课,课前的预习、作业的指导、错误的纠正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还要结合数学实际内容向学生传授记忆方法,比如理解记忆法、趣味记忆法、比较记忆法、温故知新等。综上所述,特殊教育中的小学教学要体现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策略的灵活性。只有如此,才能有望提高特殊教育中的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方露《.小学数学教学中自闭儿童的学习探讨》[j].教育界,2013(26)。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论文汇总篇十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不是一个新的名词,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其实,就是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注入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脱离生活实际的现象很普遍,特别是在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更为严重。实际上,新教材比旧教材最大的进步就是更加注重生活化,只不过是教师还没有完全转变教学方式而已。近几年来,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主要从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入手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还要应用于生活。

一、利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

数学知识极具逻辑性,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是比较枯燥的,而他们对生活中的事情却非常感兴趣。因此,我结合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和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组织教学,利用农村生活的素材设置情境,让他们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学“乘法口算”的内容时,我先安排学生对本镇的商铺进行调查,取得第一手数字资料,在具体教学时,我会选择学生掌握的数字资料进行使用。上课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提供自己的数据,在讨论时,都晒出自己的数据,积极探讨,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组织社会实践,提高学生数学的应用能力。

把生活情境引入数学教学,利用生活信息组织数学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极大提高了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让学生知道数学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内容时,我们组织学生集中到运动场,编成八个小组,由组长组织成员模拟同地同向、同时两地相向、同时同地反向等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了“相遇问题”中常见的专用术语,掌握“相遇问题”中最基本的运算道理。通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社会的相互联系,懂得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三、充当社会角色,培养学生数学的生活意识。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方式就让学生充当社会的某些角色,这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这种方法也是可取的。例如:让学生充当售货员、装修工人,到农田当农民,做力所能及的农活等。指导学生用数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安排生活,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之后,让学生到镇里的工厂车间当配件工人;教学“组合图形面积”后,让学生当乡镇的土地管理员,安排他们到农家院落丈量并计算用地面积,巩固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知识。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当社会的某些角色,培养了他们运用数学知识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生活实际中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