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文化研究论文(模板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1:30:00 页码:12
2023年文化研究论文(模板11篇)
2023-11-12 11:30:00    小编:ZTFB

阅读是启迪智慧和开拓视野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总结要突出重点,避免冗长和啰嗦。以下是社会学家对于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值得我们深思。

文化研究论文篇一

文化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贯穿在人的一生之中。而对于文化的接受和认同程度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一个人素养的高低。

第1:从中英茶文化出发分析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方式。

摘要: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历史悠久。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茶之风也开始盛行。

茶文化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并逐渐走向世界大舞台。

本文以中英茶文化为切入点,对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方式进行了简要探讨。

在论述了中英茶文化内涵之间的差异性后,又从两个角度对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阐述,并最后结合中英茶文化的不同人文内涵对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方式的革新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中英茶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方式;跨文化交际。

中国作为世界茶文化的中心,其相较于英国茶文化而言具有鲜明的艺术性。

从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起,饮茶开在贵族中流行。

我国传统茶文化也被传入英国,而英国也以其本土文化为基石,对茶文化内涵进行创新性改编,从而形成了现在的英国茶文化。

中英茶文化同属于世界茶文化的分支,作为茶文化大国的中英两国,其文化内涵存在相通之处,但也有明显的差异性。

不过,从整体上来说,中英茶文化的交际性原则对于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具有鲜明的推动性作用,高校学生可以通过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感知跨文化交际的语言魅力,并总结出英语文化学习的有效方法,从而促进其英语学习能力的提升。

1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差异性分析。

中国与英国同属于茶文化大国,中国是作为茶叶生产大国而存在,英国是作为茶叶饮用大国而存在。

一壶沸水,一勺茶叶,一盏清茶,缕缕香气从鼻翼中飘过,而茶文化的深层内涵也在弥漫中的清甜中渐渐散发开来。

中国茶文化与英国茶文化也在自酌慢饮中互相融通,并在不同程度上彰显了其独有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茶文化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茶文化历史可以归结为一个国家文化发展与社会运动的轨迹路线,我国古代社会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其注重的是茶叶种植对于茶叶的商业化发展缺乏基本的认知。

然而,英国作为工业化的先驱,其茶叶发展大多是以商业化模式进行的。

物质决定意识,因而中英两国的茶文化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

茶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英国的茶文化内涵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

茶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而彼此的差异性是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

中国偏好绿茶,英国则喜欢红茶。

而且中国人崇尚的是“天人合一”理念,对于茶水以及饮茶环境与氛围的要求极高,而且对于水温以及水源都有严格的要求。

但是英国人除了不同的茶用不同的水来煮外,其对于水温的控制并没有中国人所追求的那么苛刻,只要能将茶煮沸即可。

同时,茶具品质的好坏对于茶叶口感的影响也较大,因而中英两国的茶器选择也会因为其所偏向的茶叶不同而有所差异。

中国茶类资源异常丰富,民族地区的饮茶习俗也各不相同,茶具种类也是异常繁多,茶壶、茶盏、茶杯以及茶盅等形式各异的茶具也在无声中阐述了我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英国对于茶具要求则相对较低,其以茶盘、茶巾等作为主要的饮茶工具,极大地简化了中国饮茶的仪式程序,促进了茶文化向多元化发展。

1.2中英茶文化精神内涵的差异性。

当然,茶文化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与英国茶文化最本质的区别是其文化要义的不同。

中国茶文化融合了道家、佛家以及儒家的思想精华于一体,而英国茶文化则是以其独特的社会背景为基础而形成的,不同于我们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其崇拜的是“天人相对”理念。

最重要的是,中国茶文化强调的是集体化的精神价值,而英国茶文化则是以满足个体化需求为主。

中国人对于茶的理解是从传统哲学基础出发的,其构筑的是中华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体系,深植于农耕文明的土壤之中的,因而中国茶文化所反映的思想内涵是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自然才会反馈更好更优质的茶叶给人类。

所以,中国茶文化讲究的是自然和谐提倡返璞归真。

而英国文化是在其本国文化内涵上构建而成的,其源于希腊文明,是从自然的探索中演变而来的一种工业文化,其主张通过改造自然来满足自身的欲望,这种个人主义思想在其茶文化内涵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英国人惬意的下午茶时光,反映的是个人价值取向。

1.3中英茶文化茶语表达的差异性。

中英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还体现在其茶叶用语的表达上,中国人关于茶的称谓与习语很多。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被置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七件事之一,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对于茶叶都是极为偏爱的。

因而,中国的茶语也就被赋予了平民化的色彩,茶文化也就在口口相传的茶语中愈发深邃。

同时,茶也以阳春白雪般的存在为文人隐士所追崇,作为雅士喜好的“琴棋书画诗酒茶”中的茶也被人格化,高雅的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人文气韵也被注入到了茶文化内涵中,茶语也因之而向贵族优雅化过度。

英国的茶语大多是通过文学作品折射出来的,不同的茶语所反映的文化意境也不一样,而且同一茶俚语在不同的国家地区所蕴含的文化意味也是不尽相同的。

2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理念陈旧教学体系不完善。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英语文化教学依旧沉溺于传统模式中,教学理念仍然是以传统的应试为主,高分数好成绩是其教学的主要目标,学生们也被迫为了获取高分而埋头于英语文化知识的纸堆中,而其英语文化实践知识的应用则停留于较为浅薄的阶段。

通俗来说,高校学生所习得的英语文化知识除了应付考试外,并不能有效地应用到日常实践生活中。

另外,高校英语文化教学手段也较为单一,教师不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对英语文化教学课程进行创新设计。

而高校的英语文化授课模式仍然拘泥于传统的的填鸭式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忽视,其求知欲望也被单调枯燥的英语文化知识所湮没。

然而,更为严重的是高校并没有意识到英语文化教学模式所存在的弊端,其仍旧依照固有的应试教育理念对英语文化进行单一教学,使得培养的学生大多是“高分低能儿”,难以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

2.2教师专业素质水平过低。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在我国文化教学中的地位就逐日提升,并且成为了一门重要的文化课程。

虽然,英语一直被作为一种语言课程而为大众所学习,但是由于教师注重英语文化理论知识的教学,进而使得学生习得的也只是理论化的英语文化知识。

同时,高校的英语教师大多是从英语专业的优秀学生中挑选而成的,其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都存在明显的不足,教学经验也异常匮乏,不能以自身能力与素养使学生诚服。

此外,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一直为人所诟病,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里,教师却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根据英语文化知识进行有效的课程安排,也没有利用科技手段对无聊枯燥的英语课堂进行创新化设计。

而且教师的教学手段也较为单一,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其学习必须以跨文化交际为背景而进行,离开了特定语言环境而习得的英语文化知识可能会有所偏差,但是英语教师并没有以情景化教学模式为契机对课程进行针对化设计。

3中英茶文化对于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方式的启发。

3.1结合中英茶文化的共通性,革新大学英语教学方式。

虽然中英茶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性,但是也呈现出一定的共通性。

大学英语文化作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其必须以跨文化为背景对其进行针对化教学。

而中国茶文化与英国茶文化之间的关联性,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方式的革新具有不言而喻地促进作用。

所以,高校应该以中英茶文化之间的互通性为立足点,对大学英语进行不同程度的革新化设计。

首先,立足于中英茶文化之间的不同点,以不同的文化背景为切入点,对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以求同存异的形式构建完善的茶文化英语课程体系。

其次,高校也应该在教学中明确区分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与英国茶文化的核心要义,确立茶文化英语学习的目标对英语文化教学方式进行革新化设计。

再者,高校也应该从中英茶语的表达差异上对英语文化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英国本土文化,利用中英茶文化的不同属性,以情境教学的模式与交际教学模式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切合性设计。

3.2摈弃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入先进的文化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使得传统教育模式与当前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而为了与现代教育接轨,高校英语文化教学必须摈弃传统呆板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入先进的文化教学方式。

所以,高校在利用中英茶文化内涵重筑其英语文化教学模式时,应该坚决摈弃传统的教学理念,从旧有的教学模式泥沼中走出来,利用中英茶文化之间的多元性特征,对英语文化课程体系进行科学构筑。

一方面,高校可以从提高学生的英语实用技能为入手点,以人文主义原则为导向,融入中英茶文化知识的不同文化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的茶文化英语素养。

另一方面,高校也应该以交际准则为基础结合茶文化内涵,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利用中英茶文化的跨际背景,对英语文化进行整体的突破设计,从而激发学生对于茶文化英语的热爱之情。

第2:茶文化视域下的英语专业教学。

摘要:英语作为实用性强的语言之一,被纳入我国中小学必修课程教学体系中。

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邃的文化内涵给了无数人生活上的启示。

当然,我们不断要学习和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更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

因而,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我们在传授学生英语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本文首先对茶文化做出了大体的概述,接着对我国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对茶文化视域下的英语专业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够对我国的英语专业教学有所改善与提高。

关键词:茶文化;英语专业;教学。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是我国文化体系中一颗闪亮的珍珠。

近年来,英语专业教学出现了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反而忽视了对本国文化的学习。

如果这些问题不得到妥善的解决,必将给目前的英语专业教学带来更多的不便。

因此,我们在英语方面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更应该宣扬本国的优秀文化。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研究茶文化视域下的英语专业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更有利于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1茶文化的概述。

1.1茶文化的内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叶的国家,从神农氏时期,中国就有关于茶叶的记载。

随着药用作用的凸显,茶叶开始受到大众的喜爱。

人们用之提神醒脑,驱走身体的困乏。

自唐朝开始,茶叶开始变成人们追捧的必饮之物,并流遍大街小巷。

到了现在,人们对茶叶的更是喜爱有加。

茶叶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历久不衰,除了它清新怡人的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沉淀出的精神气质。

“清风自持、优雅从容”,正是有了这些精神气质的感染,茶文化才能历久弥香。

这些气质不仅安慰了郁郁不得志的诗人,更坚定了他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这些气质与中华文化的契合让茶文化成为了举世瞩目的文化元素。

在它的指引之下,即使深处浑浊的黑暗之中,我们也依然能够拥有一颗纯净刚正的心,民族也依然能够不忘初心地走下去。

1.2茶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茶文化作为集各家文化之大成,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代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茶文化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也凸显出来。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和考试成绩的压力让一些学生走上了极端的道路。

为了一味地应付考试成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也越来越漠视。

这不仅是教育的失败,更是文化继承的失败。

青少年是祖国的接班人,如果不能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担当起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就必然使我国的传统文化走上灭亡的道路。

因此,只有在学生时期就注重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才能够给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而茶文化作为优秀的文化代表,如果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有所启发,必然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给我国创造一个全新的教育格局。

文化研究论文篇二

以中国象棋四大名局之首的“七星聚会”为设计主线结合区内原有地形地貌及历史文化遗存在该区设计七大主题功能区。沿着省道边上设计公园的主入口服务区以“车”为主题,象征该区为人流集散点四通八达。在原有蘑菇种植区形成蘑菇观光园以“象”为主题,刚好切合象走田的思路,体现农耕思路。在村委会的东南侧的原有水田区域设计生态湿地保护区,该区为本次设计的重点,以“将”为该区主题,再次阐明该区的重要性。以上三个分区为本次设计的核心。在核心区的外围有四大景观节点,犹如四大“卒”时刻保卫和辅助三大主棋。四大景观节点分别为自助旅游营地驿站区、四季柚采摘区、现代农业观光区、生态保育区。

文化研究论文篇三

在农村,不仅是在河南省不同地域的农村,在全国的农村都有这个现象,那就是大力发展经济,而对别的方面不大重视,导致很难发展起来。对村委工作的考核几乎也是用济效益来衡量,因此体育文化事业更加得不到重视,因此也谈不上在这方面资金的注入,对体育文化建设也没有系统的规划,而是任其自生自灭,有所发展固然好,发展不下去也没有去管理。在农村,几乎看不到任何公共体育设施,除了当地小学里有一些如兵兵球台、篮球场等的设施,而学校一般是不对外开放的,就算开放,村民一般也是没自备有体育器材的,这足见村委的不重视,对体育文化建设不上心。

2.村民无体力无心力顾及体育锻炼。

在农村,村民是以体力劳动为主,日常生活中会比较疲惫,对比城镇来说生活压力较大。调查显示,大多数村民在劳动过后都会选择轻松愉快的休闲方式,其中包括串门聊天、看电视等,是几乎不用花费气力的方式。另外,大多数时候劳动时间较长,特别是农忙时期,根本无法顾及体育锻炼。村民一方面为生活奔波;另一方面,为子女教育问题困扰,双重压力下,不仅身体健康有所影响,心理上也不轻松。

3.农村休闲内容单一。

农民的休闲时间不多是一方面,而农村休闲内容单一又是一方面,这更使得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农民就更加不晓得选择怎样的体育文化活动去参加。根据调查来看,农村休闲内容单一且休闲的方式有点低俗,来来去去就是:打牌、打麻将、看电视、下棋等,下棋的多是老人,此外,老人几乎没有什么体育文化活动,电视又看不懂。看得出,闲暇之余,农民的生活质量并不高,休闲娱乐方式不够科学、健康。

4.村民缺乏健康意识。

在农村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年轻时候健健康康,没病没痛,但是一上了年纪,各种毛病层出不穷,这与以前长期不注重身体锻炼有非常大的关系。由于不参加体育锻炼,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这种变化是潜移默化的,一时之间并没有体现出来,长年累月周而复始,量变导致质变,身体一旦达到不能承受之重就会出现问题。健康不是病了才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而有些病不是不是那么容易治愈的,尤其是长期积累导致的疾病。健康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的体育锻炼中去保持身体的健康。

5.村民交往圈子小,交流方式单一。

不同的地域,但是在农村,大多数人的交往圈子很狭小,局限于邻里之间,而交流方式也仅限于如下几点:串门、打牌打麻将、招呼一群人一起喝酒。而有些会玩手机玩电脑的年轻人,空闲下来许多人会选择上网聊天、玩游戏,这绝对占了他们大多部分的空闲时间。对他们而言,可供选择的交流方式很少,其实,体育运动是一项很好的交流方式,能够使得身体肌肉彻底放松,运动过程有竞争有合作等运动精神,这会大大丰富他们的内心,利于互相之间建立起友好、和谐的关系。

6.村民消费观念落后。

村民消费观念相对落后,消费方式也也很陈旧很单一。在调查中,农村家庭支出主要包括如下:日常生活吃、穿费用,农业所需成本,子女教育费用。而用于体育文化消费的很少很少,用于购买有关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方面的书籍更是寥寥无几,进行定期健康检查的几乎没有,都是生病了才去看医生。这样的消费结构是不合理的,对于农村的全面发展也是弊多,说得严重些,他们是为了生活而生活,却没有学会享受生活,没有考虑到自己的生活质量只有可以更上一个台阶,在吃穿住行解决之后,怎样提高生活质量是值得他们深思的。

二、改善方案。

1.建立完善体育文化建设机制,加强宣传。

在新农村建设中,各部门应该各司其职,不要全部集中于经济建设,在体育文化建设方面,也应该高度重视,把它归为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一部分,建立完善体育文化建设机制,真正摆上重要的工作日程,去实现它。村民健康意识薄弱,这更需要相关部门广泛宣传体育健身的重要性和作用,大力普及体育健身的常识,推广体育健身的正确方法,强化宣传工作。现如今,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农民身体素质较低,农民渐渐富裕起来,对于休闲娱乐健身的需求也在增强。在闲暇时间特别是在节日期间,应该拒绝打牌赌钱、酗酒等低俗的有害身心健康的方式,若能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引导村民走向科学、健康的休闲方式和交流方式,这需要领导者完善体育文化建设机制,在适当的时期制定体育文化活动策划,真正去落实。

2.提倡全民运动。

在很多农民的意识里,参加体育活动的都是学生、年轻人,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健康就像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上到老年人,下到牙牙学语的小孩子,都应该有适合他们年龄段的体育运动。强化农民的健康意识,提倡全民运动,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低俗的休闲方式,让村民意识到,体育文化不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奔向小康生活的一个体现,不要以为农民不需要体育锻炼,平时本来就已经体力劳动了,体力消耗和健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把体力消耗等同于健身。全民运动或许很难实现,但是必须有这种意识,它有利于营造一种浓厚的体育氛围,看到小孩大人也参加体育文化活动,这对于所有人都是一种很强大的鼓励,容易激发人们一同融入体育文化活动的欲望和热情,人们互相影响,互相学习,一个人带动另一个人,互相带动大家的积极性,全民运动设想的实现将指日可待。

3.加强体育文化工作队伍建设。

从体育文化活动的缺乏到致力于这方面的建设,需要一支优秀的体育文化工作队伍,这是无疑的,否则人们健身的科学性无法得到保障,有时候与其盲目地健身会适得其反,不如不健身。根据不同地域的特色,每个新农村应该有适合自己的一批体育文化工。

三、总结。

概括来说,调查表明,毕竟农村的发展滞后于城市,在经济发展相对不是特别好的情况下,体育文化建设并不像城市那么容易,但是只要针对新农村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正确的对策去改进,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也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成效。

文化研究论文篇四

本文作者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我国学者2001-20在唐代体育文化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了初步统计和分析,认为近年来我国唐代体育文化研究在研究主题、研究成果、研究水平及研究队伍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特色研究领域协作、重要研究成果发表、重大研究项目立项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作者:张宝强陈小龙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体育系,陕西,咸阳,71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5)分类号:g80关键词:唐代体育文化研究论文发展情况

文化研究论文篇五

本文以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高专院校的部分学生以及他们的实习企业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考察法进行研究。对部分调查对象采用重测法检验问卷的信度,相关系数(r)分别是领导问卷r1=0.851,pg0.01;学生问卷r2=0.907,pg0.01;职工问卷r3=0.829,pg0.04。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具体实施时,发放领导问卷21份,学生问卷875份和职工问卷182份;有效率分别为94.3%、87.6%和83%,符合研究要求。运用excel对调查问卷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在体育物质文化融合方而,85%的受访校、企领导,67%的受访实习生以及63%的受访企业职工都趋向于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给实习学生和企业员工提供体育场地(比如室外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室内乒乓球台、健身房或者台球桌等),学校利用教学资源给实习学生准备一些体育器材(如篮、排球、羽毛球拍及跳绳等),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体育文化知识,结合企业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特点,制作各种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体育文化宣传海报、标语及报道栏。形成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学生、员工积极参与为形式,将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与企业体育物质文化有机融合,共同发展。

三、体育精神文化层而的融合。

1.企业体育活动主要是指企业结合有意义的节日或内部选拔赛等,利用若干天的时间,开展全员参与程度较高的体育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体育比赛和体育游戏等专题性的体育活动,进行体育教育和锻炼。经过调查可以分析出:各个企业基本没有组织体育活动的专门机构,规模大的企业由工会组织负责,小型私营企业基本都是办公室代为管理或组织。调查得知大多数企业每年举办一次单项体育竞赛活动,举办两次以上的都很少。这些单项活动主要有篮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等开展较为普遍的体育项目。基本没有组织像田径运动会、综合性体育趣味比赛之类的参与性更广泛的综合性活动。少数企业会定期请专业老师做体育知识讲座,活跃一下企业体育氛围。由于对各项体育活动宣传力度有限,使得大多数实习学生和职工认为本企业没有体育文化氛围或者体育传统。学生们就像一粒粒鲜活的种子,通过实习学生逐步把体育的生机和文化底蕴带入实习企业,让企业贫瘠的体育土壤,逐步的焕发新的生机。因此,在体育精神文化层而,企业应该加强和学校的交流合作。

2.在体育需求层而上,实习学生和企业员工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分析调查结果得出:实习学生的体育需求大于企业员工,特别是在体育参与和体育消费方而,学生明显的高于企业员工。这一方而和学生的受教育程度有关,另一方而是由于学生多处于青春期,精力旺盛,对机械单调的生产生活厌倦情绪强烈,希望通过体育去调节,而企业员工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己经逐步适应。因此,对通过体育调节生活状态的欲望不高,基本处于观望态度。学生更愿意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去增强自己竞争与协作精神。而企业员工表现的态度多是一般,参与意识不是很强。所以说,我们要通过校、企在体育精神文化方而的沟通与合作,来满足实习学生和企业员工的体育需求,培育出身体素质好,心理素质优的高效率员工。校企之间通过各项体育活动的交流,在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实习环境同时,也使企业的体育文化氛围得到改善,实现“双赢”。

三、结论。

1、校、企体育文化交流函待解决的问题依然较多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和学生实习企业之间在体育文化的合作交流上也在不断加强。但是,在企业体育设施建设与合理利用、企业体育制度完善、校企体育精神文化交流等方而仍然存在较多问题。

2、高职院校与企业要在体育文化各层而互相交流企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还是很愿意为学生和员工提供一定的体育锻炼场所,学校也乐意在体育器材上而给予必要的资助。学校要帮助企业完善管理制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快乐的体育锻炼和实习环境,体育精神文化方而的交流将会成为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体育文化交流的核心。

3、企业缺乏专业组织,活动少,满足不了需求学生实习企业在每年组织体育活动方而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大多数企业缺少专业的管理机构,从而导致体育活动组织的次数少,质量低,参与范围小。然而学生和企业员工的体育需求都是比较强烈,如果这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势必会影响到实习学生、企业员工的健康和企业的生产效率。

文化研究论文篇六

我们期待已久的“首届足球文化节”终于拉开了帷幕。那天,天气晴朗,初春的太阳格外耀眼,整个校园洋溢着欢声笑语。

两点钟,隆重的开幕式开始了,我们每个班穿着整齐的服装列队进入操场,随后举行了升旗仪式,接着几个班的同学表演了精彩的节目,得到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重头戏——足球表演赛开始了,由我校足球队和家长组成的黄队与湖南省足球队蓝队走进了足球场,面对一米八、九个头的职业运动员,我们的小队员个个精神抖擞,毫不畏惧。你可别小瞧我们学校的足球队,他们可是省少儿做足球的尖子。几个回合后,我校队员带球突破了对方最后一名队员,把球踢进了球门,顿时全场欢呼,1比0,我们领先了。省队的队员也不甘示弱,也回敬了一球,上半场双方握手言和。休息了一会,下半场开始,我校队员积极拼抢,密切配合,打进了制胜的一球,战胜了蓝队。随着哨声一响,足球赛结束了,我们的足球节也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通过这次活动,我明白了只要团结才能胜利。而且,要勇于拼搏,敢于战斗。这两点,缺一不可。

文化研究论文篇七

摘要: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亟需科学完善的市场经济法制对市场进行规范与约束。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市场经济也全面进入了新的阶段,法制建设的作用尤为凸显,对法制建设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将重点对市场经济法制建设必要性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突出强调转型期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对策选择。

关键词:市场经济;法制建设;必要性;途径。

市场经济就是指通过市场体系对市场资源进行优化利用与配置,应充分发挥价格、竞争、供求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从而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生产经营活动。但是这种市场的自发调节并非是无规则、随意而为的,经济规律的运行要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进行,要有法制的保障才能真正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这也是市场经济本身的内在要求。通过立法、执法和司法以及法律服务调整经济关系,创造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并在宏观上对市场进行调控,确保市场经济繁荣富有生机。

一、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一)确保市场经济主体自主性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运行发展当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运行主体。我国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系,对市场经济主体相应自主性要保持认同与尊重。要保障经济主体的自主地位,必须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障,使经济主体能够独立的、以自己的意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同时,还需要借助法律与法规对产权与资格进行界定与明确,这样才能建立更加规范有秩序的市场环境,才能通过市场主体的管控规范各项经营活动,确保市场经济体系运行更加稳定。

(二)宏观调控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市场经济可以对资源进行科学优化配置,但同时不能回避的是其本身也具有风险性,需要我们进行相应的宏观调控,这也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既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又要掌握好宏观调控的制度,不能随意的主观臆断。要通过法律制度的设定来进行规范,减少和规避经济发展中的风险,这有助于确保经济得以稳定、持续发展,使调控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也使政府职能与权限界定更加清晰,防止政府部门直接干预市场经济运作。此外,通过法制的约束,还能将国家宏观调控模式确定下来,确保宏观调控有效实施。

(三)保障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

当前,市场经济开放性主要是指对市场体系的开放,并没有完全实现全球化开放。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经济相互渗透,建立资源发展型开放经济是必然,应对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做保障。例如交易规则的制定、纠纷争端的管辖等一系列新的问题都会显现出来,市场活动中需要有一定的规则去遵守,这样才能使市场主体能够平等地参与到市场经济中来,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特权主义,依靠法律和制度的规范来保证市场的开放性和市场的健康有序运行。

(四)保证市场经济公正、公平。

法治化的市场经济运行需要依赖竞争体系,但是竞争必须有公正、公开的平台以及多方面的竞争对手,一些市场主体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出现不良的竞争或者违规手段。在出现了争端和纠纷的时候必须通过法制建设对其进行规范与调节,通过法制规范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的行为,保障市场经济高效运行、健康发展。为此,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适应了我国建设法治市场经济的客观趋势,突出了依法监管建设法治化市场环境的新要求。

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关系的再认识。

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自由交易,在这一过程中,交易想要顺利的完成就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则,而这些规则也是市场主体所能共同遵守,并有相应的强制力去保证实施,这些规则和制度的建立就是通过法制建设去实现的,通过这些法律和制度的建设可以去调整经济关系,可以去规范市场行为,甚至是指导和推动经济运行,使市场经济在法治的轨道上健康有序发展。具体来看,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市场经济与法制互为调节与联动。

市场经济发展遵循自身规律,并且与法制互为调节与联动关系,这是对经济秩序有效维护的重要手段。从市场经济本身发展的属性上看,经济活动逐渐呈现出市场化以及开放性、多元化等。市场主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宏观调控逐渐体现出间接化,社会保障的规范化以及经济运行的法制化等,这些包含的所有特征都需要借助法制途径体现出来,并加以规范与引导,否则,市场经济建设将过于分散,缺乏利益与规范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发调节经济关系以及经济秩序的维护方法有很多,不管哪种方法,法制建设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而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等都是在参考法律规范基础上开展,都要在法制制度均衡下有序进行。

(二)法制作用于市场经济。

法制具有很强的指引性、规范性、公平性、强制性以及惩戒性,这些特性决定了法制对于市场经济作用是多层次的、全方位的。从微观上看,法制建设能够为市场经济建设指引航道,为其提供基本准则,防止出现各种行为纠纷或者恶*事件、违法犯罪行为等,能够在对这些行为进行打击与严惩,起到警示作用。从宏观上看,法律还可以对市场经济缺席情况进行规范,作出前瞻性的立法,更好的对市场经济发展方向进行引导;还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宏观调控,对宏观调控主体的权利与义务进行界定与均衡,进而将市场经济自身特征与内在运行规律法制化与规律化。由此可见,充分认识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间的关系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从全局把握,强化对法制的建设与执行,使各项法律法规能够相互渗透、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与发展。

三、我国市场经济法制建设对策选择。

我国全面改革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经济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更加要求我们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保障市场经济有序发展。同时,我国的法制建设更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特色化的市场经济法制,不能全部借鉴或者照搬西方制度譺訛。

(一)加强构建和完善市场经济秩序立法。

首先,用法律划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加快市场主导的经济转型。在法制面强化市场自由性,构建市场经济管控法规,确保企业经营体系能科学、合理转换,减少行政干预,使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更加自由、舒心的开展,实现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定型化、制度化。其次,用法律释放社会资本活力。将市场经济活力增强,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实现市场统一,将地方保护主义打破,减少市场出现分割与分权的情况,减少市场中的人为阻力确保市场经济活动有法可依。例如修改完善企业国有资产法律法规、公共资源配置法律法规、市场监管法律法规,形成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法制规范,为拓宽社会资本发展空间提供法律保障;加强知识产权立法,组建知识产权法院,逐步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接轨,用法律促进和保障创业创新。最后,要保持一定的开放性与公正性。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都可以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充分借鉴“引进来、走出去”的理念,借鉴、继承与发展先进的事物。此外,建立科学、有效的法制、法规体系,防止出现不公平或者垄断竞争,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自由的竞争平台。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加强立法工作,包括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运行法律制度、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对外经贸法律制度、争讼程序法律制度等,特别是尽快弥补法律法规缺位的情形,细化现有的`法律制度规定,使其更具有操作性,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在正确的轨道上有序运行。

(二)加强市场经济法制执行与监督。

在不断对法律制度进行完善,为法制建设提供科学的平台的基础上,确保法律制度得到严格的执行。当前,市场经济管理当中,依然存在一些违法或者执法不严的情况,加强市场经济法律执行监督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需要加强对市场经济法制的推广与宣传,将公民法制意识增强。在市场经济发展下,不断出台针对性的新法规,增强民主观念与法制观念。其次,要强化经济主体活动执行监督力度,使司法的公正得以维护,将执法水平提高,确保法律严格落实。特别是要注重提高政法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最后,强化司法机关职能作用,使司法制度得以完善,使司法执行部门检察权与审判权得以保证,及时纠正市场主体经营活动出现的地方保护主义。同时,加强对司法体系的构建,增强市场公平性与公开性,使市场主体经济利益得以保障。

(三)打破市场经济法制的法律实证主义定性。

现代化法制形式中的合理,仅是一种单方面的“预期”,并不是“形式化”的追求,但事实上,非理性观点中绝对性与教条性追求现代化法制,都会造成现代法制过于形式化。这种情况下,使用辩证思维较为重要,让非正式准则成为相关行为的“预期”。由此,法制合理化是一个过程,需要科学规范与界定,才能将其作为法制建设的重要资源。除此之外,在完善市场经济法制的时候也应特别关注对舶来法学的吸收和借鉴,一定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依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要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客观、严谨的加以借鉴和吸收,切不可盲目照搬。

(四)提高法律服务水平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法律服务具有特定功能,对市场经济发展与法制建设来说有着重要作用,法制服务之所以具有权威性与保障性,就是因为法律服务机构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并且始终秉持人人平等、公正公开的准则,奉行自愿、诚实、信用原则。由此,使法律服务增添了权威性与公正性,能够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能够更好地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参与协调、沟通、监督等作用,使一切活动与行为更加有序地开展,还能使执业人员取得更好的工作成绩,在法律服务社会中起到中坚力量。此外,要加快各级司法部门以及行政机关的职能转变,通过规章制度与审批机构、授权资格、批准从业、年检手续等将法律服务的宏观管理与监督效果增强,确保法律服务得以有序、健康发展。四、结语当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法制建设对市场经济建设有重要影响,如果法制建设不完善,市场经济秩序难以规范,更难以保证经济转型期的平稳过渡和产业升级。由此,健全法制法规,强化执法力度,加快推进法治建设是确保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研究论文篇八

组织学习文化的意义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推进学习型组织的深入发展。有学者对学习型组织的实践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约有70%的相关实践是不成功的,这一现象引起学界的关注,甚至困惑,人们普遍认为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可行的,而问题出在实践方法上。在现实中学习型组织的许多具体方法往往表现出功利主义的色彩,忽视了其中的人文因素,忽视了学习与文化的紧密关系。组织学习文化的建构有助于组织成员更好地明确学习的根本任务,即促使广大组织成员的生命主体得到充分的发展;组织学习文化是组织成员发展和成长的内在力量,通过人们将学习的认知提升到文化层面,有利于组织培育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过程,也是思想水平的提高过程。所以,深刻认识组织学习文化的意义和作用,有利于增强广大组织成员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而产生更大的组织学习力和文化力,从而推动组织和个人的发展。

第二,有利于更新成人教育的观念。集中培训往往是各类组织开展成人教育的主要方式,但是其效果时常不够理想。美国成人学习理论研究学者,布林克豪夫和吉夫(brinkerhoffandgill)曾指出,不少培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失败,其原因是受训者接受培训的时间恰好是他们不需要进行这类学习的实践阶段,而大多数培训都有类似问题。所以,学习的适时性应该是在人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此外,传统的成人教育方式也比较单一,不够活泼生动。组织学习及其文化的培育则能够较好地顺应这种要求,首先,组织学习文化倡导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由此,可以克服教育培训与实际学习需要在时间上的分离。其次,它可以促进人们在教育和学习观念上的重构。在传统的成人教育培训中,知识和信息的流动通常是单向的,即从教师流向学习者,对于成人而言,这样的教育形式不易激发学习情趣。组织学习文化倡导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重视学习中的互动交流,以此丰富成人的学习方式,增强学习兴趣。彼得·圣吉认为在组织学习中深度交流的反思文化,双向沟通的文化能力是组织成员开展教育和学习的重要基础和策略。

第三,有利于提高成人学习的成效。成人学习的理论研究起始于上世纪20年代初,它在成人学习能力、动机和特征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为建立成人教育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现实中成人学习形式和内容是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丰富的,比如组织中的团队学习,隐性知识的获得与传播等,成人学习理论一般很少关注这些内容。然而,组织学习文化往往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能够有效地推进各种形式的学习。比如,要使团队开展有效的学习,建构共同的学习文化理念和意向有利于人们进行沟通交流;隐性知识被认为是一种难以用文字系统化的知识,对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双向或多向的交流,隐性知识才得以传播和完善。组织学习文化可以通过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建立互相理解的语言体系和相互信任的情感基础,提高组织成员之间隐性知识交流的效率。

第四,有利于促进组织的发展。组织学习文化的目标与组织发展的目标往往是一致的,所以,它具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首先,促进组织内的信息沟通和顺畅。因为学习型组织强调信息和知识的互动与分享,这样有利于组织的政令畅通,有利于组织决策和信息及时传达到每一位成员。其二,推进组织的改革和发展。组织改革和发展的动力之一是为了应对组织生存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快速更新的需要,而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两者是互为促进的。因此,在创建学习型组织中所形成的学习文化对于组织改革的实施可以起到支持作用。再则,提高组织的行政效率。在组织行政机制中,工作计划、领导层的决策、人事管理、各个部门间的协调都关系到组织行政效率,而组织学习文化的培育,能够更好地引导人们形成顾全大局的观念,共同思考组织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建立共同的行为方向,使组织学习文化在行政运行中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二、组织学习文化的功能。

(一)知识育人功能。

当学习成为一种文化后,在个体层面,必然会产生更加努力地汲取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积极性,依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组织和社会中发挥聪明才智。在组织层面,必然要重视知识管理,所谓知识管理是指一种致力于将知识转化为组织正确的决策和提高业务效率的管理活动,其目的就是要在知识与有效行为之间建立正向联系。这种条件下的知识是能够引起有效行为的信息。组织学习文化有利于改善组织内部的知识交流环境,增强组织对新知识的敏感度,为组织确定哪些知识对组织有价值提供导向。

(二)文化熏陶功能。

组织学习文化虽然是一种亚文化,但是它具有文化的一般功能,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导向功能。它可以把组织成员的学习志向、学习兴趣引导到学习型组织确定的目标和学习行为准则上来,形成共同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使全体员工为组织发展而努力学习。二是凝聚功能。在组织学习过程中所建立的文化有很强的凝聚力、粘合力。人们在学习团队中所建立的思想感情,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形成共同的精神家园和情感纽带。三是创新功能。学习型组织把创新作为组织发展的重要方法,因此,与之相对应的学习文化必然会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也必然要培育勇于开拓,大胆探索,勇于承担风险的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为组织成员不断创新提供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

(三)组织价值观的能动功能。

价值观是人的一种内心尺度,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组织价值是指组织成员所共有的、全体成员信奉的价值标准和基本信条,是组织评价事物、选择各种目标,包括学习目标的基本准则,也是组织成员共同合作的心理基础。

组织价值观的能动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主导功能。组织价值观是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反映组织为何要存在,怎样发展,朝什么方向发展等根本性问题。所以它在整个组织学习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体现组织的精神内涵、精神动力和文化内核。二是软约束功能。组织价值观是规范组织学习行为、工作行为的内在标准,它是无形的,包含在每个组织成员的思想观念中,为组织和组织成员提供判断事物的内在尺度。它没有制度的强制性作用,但是作为一种精神内涵、思想原则却对组织成员的学习观念、行为方式具有长期的、有效的约束和控制功能。三是渗透功能。组织价值观不仅贯穿于组织学习文化的各个方面,同时,由于它是组织精神的核心,所以,它也能够渗透到组织的管理中,渗透到组织的规划、决策、控制和运行之中。在创建学习型组织中所培育的组织价值观可以更好地调动组织成员的学习积极性,使组织学习与组织精神相融合,更好地服务于组织发展。

三、组织学习文化的内容。

组织学习文化的内容可以从要素模型和结构模型两个方面进行诠释。k组织学习文化的七个元素最具影响力。他们的研究认为组织学习文化的内容有7个方面:首先是持续学习,这是指组织要为员工提供各种类型的持续学习机会,促进员工的发展和成长;其二,探寻和对话,其内容包括组织要营造一种支持员工反思、提问、对话和相互交流反馈的组织文化以及环境;第三,团队学习,即以团队为单元融合不同的`思维方式,团队成员共同学习、共同工作,注重合作与交流;第四,系统嵌入,它要求通过创建、维护各种系统来实现知识捕获、知识共享、知识与工作结合,并使这些系统向组织成员开放;第五,授权,它是指组织向员工授权,鼓励员工参与共同愿景的构想,并与员工一起共同实现这些愿景;第六,环境联接,它是指组织帮助员工认知到个人的工作对整个组织的作用,鼓励组织成员全面关注自己所处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并依据获得的信息来调整工作实践,关注组织与社会的联系;第七,战略领导,它是指组织的领导者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支持全员学习,善于战略性地利用学习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我国管理心理学教授俞文钊通过对学习型组织的文化理论进行实证研究,认为组织学习文化的结构模型有两个层面,即外显层和内隐层,组织学习文化的内容就体现在其中。

外显的学习文化层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工作任务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的方式。未来的组织趋向于扁平化,以信息为基础组建团队,减少管理层,有利于信息和知识的传递、交流,提高团队学习和工作效率。团队工作被认为是组织学习的实质。二是共享培训资源。学习型组织中的培训部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培训工作不仅涉及到全体成员、团队和组织各个层面的学习,而且关系到组织的总体资金预算、人力资源开发和组织发展等一系列组织管理的方针策略。培训部门和培训项目一方面要促进员工提高技能,另一方面要致力于实现知识创新和共享。三是学习的激励体系,组织学习文化的观念要成为学习的制度,建立与组织学习相关的奖惩机制,对员工的学习观念和行为进行引导。四是学习的领导行为。组织中的领导层要主动成为学习的楷模,为员工学习提供保障,并且鼓励员工陈述他们的创新观点,分享经验。五是支持元学习行为。元学习是指对学习本身的学习,包括对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过程的学习。其实质是个体对自己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而在组织学习中倡导元学习体现了组织重视个体学习能力的提高,体现一种学习文化观念。

内隐的学习文化层也有五个方面:第一,支持员工的终身学习,它是组织学习文化的核心,通过组织引导使员工树立三种文化观念:一是确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形成价值观念;二是愿意为组织学习付出努力;三是长期保持这种信念和愿望。第二,对人类潜能充满信心,学习型组织秉信人类的潜能是促进组织发展的原动力,员工是创造组织价值的主体,因此,组织鼓励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促进个人和组织共同发展。第三,开放和互动的沟通理念,学习型组织积极促进信息和知识的流通和分享,打破部门和岗位的限制,建立新型的人际交往方式。第四,倡导创新精神,组织学习注重培育员工的自主性和创新品质,敢于突破成规,能较好地把握机遇,保持优势。第五,鼓动策略性的思维方式,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型组织激励员工系统地、动态地认识和把握问题的本质,使个人和组织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四、组织学习文化的构建。

(一)理念的构建。

首先,加强宣传引导。新的组织学习文化构建往往是针对一个已经存在的思想观念或行为习惯进行更新,这难免会引发某种冲突、矛盾。所以新的学习行为方式及其文化理念必须通过广泛宣传、反复引导才能逐步被组织成员普遍接受。这种宣传引导需要一个过程,一方面它需要正确的理论作为支撑,另一方面要把理念传播与学习实践相结合,使得新的学习文化在组织中逐步完善和定型。

其二,培育组织价值观。组织价值观是组织学习文化的核心。组织学习文化是一个不断塑造的过程,以此形成新的组织价值取向,组织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通过建立正确的本位价值观,使组织成员的个体价值观与组织价值相融合,促使新的学习文化观念被更多的组织成员所理解,所接受,使得新的学习文化具有更强的影响力、感召力。

(二)制度的建构。

组织学习文化的观念一旦被领导层确认,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制度,强制性地要求组织成员在工作学习中进行实践,这样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使新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较快地成为多数组织成员的自觉行为。组织学习文化的制度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鼓励员工参与组织学习,在知识共享方面发挥作用。二是激励员工将自己实践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成果,并且给予奖励。三是要根据员工的学习成果、知识成果的有效利用次数和程度给予奖励。四是组织要及时确认员工的知识创新能力,使员工在创新实践中获得收益。五是要为不同层次的人才提供学习和工作等方面的支持、营造勇于创新、分享收益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文化研究论文篇九

总之,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充分认识到在高职校园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综合采用上述各种措施来用红色文化充实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让红色文化在高职校园文化中生根发芽,成为提升校园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文化研究论文篇十

1.1中小学开发少数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原则中小学进行少数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素质,并对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指学生自身所拥有的全部发展可能性和潜能的全面发掘,是学生在智力、体力、品德和美感上的全面成长。中小学素质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可见,对中小学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应遵循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注重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培养,更好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中小学进行少数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与教师业务水平相匹配,便于教师实施体育教学。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教师的业务能力对体育教学质量的优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地域、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呈现出不平衡的现象。这种教学业务水平的差异,要求在尝试少数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时应充分考虑本校教学资源及教师业务能力现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既要实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学校传承,又要顾及教师的感受,让体育教师在能力范围内,精神愉悦地做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各课程的教学及指导工作。这样才能使校本课程开发达到其教学目的,才能为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增加动力。

1.2高校开发民族体育校本课程的注意事项首先,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切合实际。少数民族体育高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是关键环节,其对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具有方向性和指导性作用,只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才有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展,便于校本课程的实施。因此,在制定少数民族体育校本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时,既要考虑现代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又要关注少数民族体育自身的特点,既要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又要注意本校的实际情况,努力将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化、客观化、人性化、操作化,以能在高校实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为根本出发点和主要依据。其次,高校进行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时要保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特色。因地域及生活环境不同,各少数民族都拥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及风俗习惯,尤其在体育领域,少数民族都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而各民族各异的体育项目也承载着不同的文化特色,如海南省的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他们都有自己乐于从事的体育项目,而且在体育活动中都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和服装道具,体现出不尽相同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各层面的相异,正是在体育课程应予以保护的闪光点,也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区别与其他文化的本质特征。

二、举办少数民族体育教学比赛,拓展文化传承渠道。

2.1少数民族体育教学比赛项目的选择对民族体育教学比赛项目的选择要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项目选择的实用性是指项目比赛的开展能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项目选择的趣味性是指在保证其实用性的基础上,要关注学生对项目的感受,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接触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身心愉悦中体验民族体育文化的魅力。只有这样才会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热爱民族体育文化,才会使民族体育文化真正扎根在学生的情感中,进而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开辟一条有效渠道。

2.2教学比赛中民族体育文化的宣传策略教学比赛中民族体育文化的宣传,是指通过体育比赛这个媒介,将体育文化融入到比赛中,既要让学生在比赛中分出胜负,又要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感受民族体育文化,时刻被民族体育文化所影响。因而,在教学比赛时应争取将文化的各方面特点进行全方位展示,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民族体育文化的精髓,使学生通过比赛接受民族文化的教育与熏陶,最终把教学比赛变成比赛教育,通过项目比赛承载体育文化,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获得更多有关少数民族体育的知识、技能和体验。

三、健全民间体育系统,完善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体系。

3.1单位职工体育职工体育是指在工商、企事业、机关、团体等职工中开展的体育锻炼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职工的身体健康水平,增强其适应能力,缓解工作压力,以便更好地从事日常工作。少数民族体育为职工体育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其具有的趣味性、文化性等特点与职工体育天然地契合在一起,而职工体育也为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职工体育中开展民族体育教育、举办民族体育比赛、进行民族体育宣传等,都会为民族体育的传承提供难以替代的方式和手段,这使其成为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2城镇居民体育城镇居民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是由城镇居民自发组织的,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具有自发性、多样性、娱乐性、健身性等特点。其对丰富居民的社会文化生活,沟通邻里情感,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有重要价值。通过在社区体育中引入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可以促进城镇居民体育健康发展,并在满足人们体育需求的同时,使人们感受到民族体育文化的魅力,并在交流中改变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认识,进而理解和热爱民族体育文化。

3.3农民体育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最大。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对于增强广大农民体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建设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农民体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民族体育文化来源于人民,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必然要回归到人民中去。广大农民都是民族体育的支持者和爱好者,在劳作之余开展少数民族体育,使民族体育文化返璞归真,能为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提供足够的人文土壤。

四、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魂,是民族的根本,拥有民族文化才拥有民族个性。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力代表,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发展有重要意义。教育是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应促使其形成更加完整的教育系统,并通过不同的教育形式,尽最大可能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进行传承与保护。

文化研究论文篇十一

占卜活动起源甚早,在历代社会生活特别是民间日常生活中一直起着或隐或显的重要作用。这在古代社会尤其如此,唐五代也不例外。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着眼于记录政治事件,因此很少将占卜事例写入书中。但是,为了说明某些政治家、军事家的与众不同,还是列举了一些占卜事例。

例如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记道:“九月,壬午,将作奏宣政殿廊坏,十月魁冈,未可修。上曰:‘但不妨公害人,则吉矣。安问时日!’即命修之”。[1]“魁冈”是占卜术中阴阳家的术语。胡三省在此注曰:“阴阳家拘忌,有天冈、河魁。凡魁冈之月及所系之地,忌修造”。[2]温公在这里是为了说明唐德宗的不大信阴阳拘忌,为德宗在此之后观念的变化作铺垫。又如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九月条有云:“甲寅,李褰攻吴房,诸将曰:‘今日往亡’。逶唬骸吾兵少,不足战,宜出其不意。彼以往亡不我虞,正可击也。’遂往,克其外城,斩首千余级”。[3]这其中的“往亡”也是阴阳家的说法。胡注曰:“阴阳家之说,八月以白露后十八日为往亡,九月以寒露后第二十七日为往亡”。[4]司马光这里是说李逶谡秸中的不拘忌时日。

以上所举二例虽然目的都是为了说明唐德宗和李宓牟痪心嘤谝跹艚忌,但也从一个特定的侧面告诉我们当时在社会生活中占卜行为的普遍性。因此,研究唐五代占卜的状况、占卜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占卜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就应该成为历史研究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了。限于篇幅和水平,本文只能极粗略地谈一下唐五代占卜的概况,并试图总结出当时占卜活动的一些特点,疏漏之处,在所难免。

首先谈一下唐五代占卜的类型。由于占卜术种类繁杂,各种占卜术因时代不同又有一些兴衰变化,因此研究这一问题难度较大,分类也不容易准确。《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沿袭《隋书・经籍志》,除天文、历算、兵书之外,将其他占卜术均归入“五行”。这种做法受到后人的.批评。马端临在《文献通考・经籍考》中就批评它是“凡涉于术数者,总以五行一门包之,殊欠分别”[5];但郑樵的《通志・艺文略》将“五行”分了三十类,却又嫌太多。本文拟换一个角度,从当时的官方文献切入,看看唐五代的占卜大致有哪些种类。

《旧唐书》卷2《太宗本纪》云:“(武德九年【626】九月)壬子,诏私家不得辄立妖神,妄设淫祀,非礼祠祷,一皆禁绝。其龟易五兆之外,诸杂占卜,亦皆停断”。这里将占卜分为龟卜、易占、五兆和杂占卜。《资治通鉴》卷192将这条诏文记作“自非卜筮正术,其余杂占,悉从禁绝”。这就是说,在唐初,占卜可分为“卜筮正术”和“杂占卜”两类,前者包括龟、易、五兆。

这种被称为“卜筮正术”的占卜一般由朝廷掌管,规定在法令中。《唐六典》卷14《太常寺太卜署》记太卜令的职掌云:“太卜令掌卜筮之法,以占邦家动用之事;丞为之贰。一曰龟,二曰兆,三曰易,四曰式”。这里的“兆”,在《旧唐书》卷44《职官志》和《新唐书》卷48《百官志》中均记作“五兆”。我们若拿上述唐太宗的诏书与此对照的话,应以“五兆”为是。

《唐六典》中涉及的四种占卜术,除唐太宗诏书中提到的之外又多了一种“式”。按“式”,在唐代有太一式、雷公式、六壬式三种。除六壬式“士庶通用之”[6]外,前两种自唐初就一直被禁止私人习用。《唐律疏议》卷9就明确规定:“诸玄象器物、天文图书、谶书、兵书、七曜历、太一、雷公式,私家不得有”。可能因为“式”一直被禁止,唐太宗的诏书中才没有提到“式”。这样,朝廷的“卜筮正术”中除龟、易、五兆外再加上“式”,于是就有了龟、易、五兆、式等四种类型了。

[1][2][3][4][5][6]。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