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心理素质训练论文如何写(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4:02:55 页码:10
最新心理素质训练论文如何写(汇总8篇)
2023-11-13 04:02:55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梳理出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亮点和问题。一个好的总结应该具备简明扼要的特点,避免过于冗长和废话。欢迎大家阅读以下总结范文,以便更好地了解总结的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心理素质训练论文如何写篇一

在足球比赛中,运动员不仅要完成各种各样的有球和无球技术动作,而且还要根据瞬息万变的场上局势做出身体姿态与心理状态的调整,这就对足球运动员的协调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足球运动员的协调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2.1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均衡性、灵活性与强度。

神经过程的均衡性良好,神经元兴奋与抑制的强度相当且保持稳定,运动员个体在进行身体练习时前后动作的一致性才能得到保证,否贝嗽会出现机体肌肉协同性时优时劣的不稳定状态;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好,神经元兴奋与抑制转换得快,运动员个体才能在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使自身各部分肌肉及时地协同收缩,达到调整或修正动作的目的。另外,神经过程强度的提高,使运动员不仅能在完成中低强度、较慢节奏的'身体练习时机体各部分表现出协同性,而且在完成高强度、快节奏的身体练习时也表现出高度的协同性。

2.2运动员的个性心理过程。

运动员学习完善动作技术,对改变了的训练、比赛条件的适应情况,都与运动员对刺激条件的分辨能力、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思维的敏捷程度等心理过程有关,而这些因素对运动员的协调能力都有很大的影响。

2.3各感觉器官的机能状态。

在完成动作过程中,需要运动员具有良好的感觉机能表现为动作准确、变换迅速,并且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准确的定时定向能力,这就要求各种感觉器官如视、听、位等具有高度的敏捷性。因此,协调能力的发展与各种分析器机能的改善有密切关系。

2.4运动技能的储备。

协调能力是运动员在进行身休练习(包括运动技能的习得)的过程中发展并表现出来的,离开了肢体活动,协调能力便无从说起。因为运动技能是在多种感觉机能的参与下在大脑皮层有关中枢建立的暂时性神经联系,在环境条件改变需要做出合理有效的反应时,大脑皮层有关中枢间暂时性神经联系的接通就越迅速和准确,并能在原有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新颖的动作以及做出更完善的协调反应各项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

运动员的协调能力还需要各项身体素质作保证,必须有一定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以及柔韧性等素质,才能真正地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做出准确有效的反应。以柔韧性为例,运动员个体主动肌与对1#’月}.间协调关系的改善,以及肌肉收缩与放松调节能力的提高,可以减少对抗肌紧张而产生的额外阻力,有利于增大运动幅度囚,而运动幅度的增大本身就意味着协调能力的改善。

心理素质训练论文如何写篇二

摘要::击剑是一种以技巧为主导的格斗运动。所以,击剑运动员需要有基本的身体素质和较高的心理素质,以保证他们的技术和战术训练,保证比赛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进而保证击剑运动员可以发挥最佳水平。本文系统地阐述了青年击剑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节策略,为提高我国青少年击剑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竞技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素质调整;击剑运动员;青少年;训练。

击剑运动要求运动员不仅要有足够强壮身体和强大的战斗精神,也需要一个强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应对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压力,以确保其可以发挥最好的水平。同时加强年轻击剑选手的心理素质训练,应该科学地指导其如何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心理来面对竞争,以及减少各种负面心理的影响,以保证正常的技术水平。

1心理素质对青少年击剑运动员的重要性。

心理素质训练的目的是提高青年击剑的能力应对各种各样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在日常体育训练和比赛,以确保一个稳定和强大的物理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在竞争,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可以保证击剑手准确判断对手的攻击和防意图,明确分析对手的攻击和防御策略,从而做出更合理有效的战术反应。[1]所以,在击剑运动员比赛的过程中最不可缺少的部分就是运动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发挥正常水准,使其无论在多么恶性条件下取得更好的表现。

心理素质训练论文如何写篇三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始终保持开阔的心胸,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忍受能力,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2)充分认识自己,正确估价自己,有自知之明,不自卑不自负。

(3)积极交友,宽容待人,善于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相互帮助,相互学习。

(4)积极培养自己的各种兴趣爱好,如琴棋书画,参加有益的娱乐活动,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5)多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等,陶冶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

(6)学会思考,爱动脑筋,学会全面分析复杂问题,要有遭受挫折的思想准备。

(7)要积极参加劳动,在劳动吸取教训,接受艰苦的磨炼。

(8)学生首先从尊敬长辈、尊敬杨师做起,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爱护财物,养成勤俭节约的品质。

结语:心理素质差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重要的是你要正视它,且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心理素质训练论文如何写篇四

体育训练中的心理训练是多方面的。它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的训练和个性特征的训练,以及记忆和注意的训练等。

4.1平时常用心理训练方法。

4.1.1感、知觉的训练。通过对墙进行传、垫、扣等熟悉球性的练习,传、垫不同重量、弧度、距离球等本体感觉练习,目标性传、垫、扣、发的方位感练习,促进“人与球”和“人与网”在空中合理位置的“空中感觉”练习等进行限制性或诱导性练习等。

4.1.2集中注意力的训练。使运动员学会全神贯注于一个确定目标,不受任何外来刺激的影响和内心杂念所分散,始终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当前的活动任务上。教练员平时注重加强场外的干扰,让运动员反复地对某个动作进行练习,还可以采用同一训练课中变换训练的内容来调节运动员的注意能力;运动员可结合日常基本技术动作训练在脑中回忆动作形象,使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动作形象上,稳定在单个或连续动作上。

4.1.3心理演练。使运动员通过对运动的想象或回忆某种运动动作,在脑中运用动作技术练习时形成的准确动作表象,选用简单而明确的术语进行暗示,在想象中完成动作。

4.1.4培养意志品质的训练。教练员在训练中,根据运动员的承受能力,不断地变换增加训练的难度,并通过说服教育、榜样作用、自我命令等,要求运动员按要求完成。在运动员疲劳的状态下,可采用改变负荷大小、练习难度、要求的高低和环境的改变等方式来鼓励运动员坚持到底,完成任务。这样既保持了运动员一定程度的心理紧张,又培养了运动员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4.1.5设置情境目标的训练。可以在训练过程中设置相应的情境,有意识增加任务的难度,让运动员在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对自己的能力更为自信,有效消除自卑挫折感,从而养成敢于正视现实、勇于挑战的良好意志品质。在集体练习中增加互动的机会,有效发展运动员的协作能力,使其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技能。

4.2临赛前心理调节训练的方法。

4.2.1确立比赛动机。可采用激励、诱导、命令、表扬和惩罚等教育方法来改变训练环境和条件,客观分析可能取胜的原因,利用训练任务的有效刺激、利用传媒的宣传和发挥榜样的力量等来激发运动员的比赛动机。

4.2.2赛区心理适应训练。这是促进运动员与比赛环境之间保持心理协调的心理训练方法。包括适应场地设备的训练、适应食、宿生活的训练、适应观众的训练、适应裁判的训练、适应比赛气氛的训练等。

4.2.3模拟训练。这是通过了解比赛双方的情况和运用模拟训练等帮助运动员做好参赛心理准备的训练方法。例如,预先了解对方情况及各种与竞赛有关的资料,做好心理上准备;并模拟训练,用语言、音像资料等因素来描绘比赛情景,亦可采用模拟对手特点的实景模拟对抗训练。

4.3赛中心理调控的方法。

4.3.1自我暗示。运动员在赛时出现情绪不稳定时,教练员通过语言来提示运动员用自己的思想和词语对自我的心理施加影响,以达到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注意力的目的,使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不断地建立良好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比赛之中。运动员也可充分利用第二信号系统的知识,以意念为主的反向活动来调整、控制机体的神经、生理变化到适宜的程度。用它来激励自己,放松和稳定自己的情绪,坚定自信、奋力拼搏。

4.3.2集中注意力。当运动员在赛时遇到诸如观众、对手、裁判或同伴等劣性刺激时,立即找出适合于自己集中注意力的对象,排除所有外界刺激,运用深呼吸和使肌肉紧张起来的方法,把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将要完成的比赛中。

4.3.3教练员的榜样作用。教练员应在比赛中做到镇定自若,处世不惊,真正成为运动员的“主心骨”。比赛的关键时刻,也是运动员最容易极度紧张的时候。此时运动员总会向教练员投来探寻和求助的目光。教练员会通过语言表情、身体动作表情向运动员传递教练员的思想。或者一个鼓励性的语言、表情,亦会使运动员信心倍增。而一个无可奈何的摇头,哪怕只是一晃而过,亦会使运动员感到大势已去。因此,教练员应有效地利用暂停、局间休息和换人等途径,根据临场运动员的情绪变化充分发挥语言指导的调控作用。

4.3.4抗干扰训练法。大学生运动员的自制能力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场外的叫喊声,嘈杂声,对方的加油声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动作发挥,教练员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多用语言来不断反复地提醒运动员排除干扰投入比赛。

4.3.5骄傲心理预防法。随着训练成绩的迅速提高,自信心的增强,过高估计自己的可能性会不断的扩展。盲目自信、目中无人等毛病可能会出现,适当地加以开导还是非常必要的。让运动员明白只有虚心好学才能不断地开阔眼界、排除狭隘的自私欲望。但教练员切不可随意伤害运动员的上进心、自尊与自信。

5结语。

大学生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水平与其个人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和性格密切相关:如诚实守信、虚心好学、沉着冷静、机智灵活、果断自信、顽强拼搏、胜不骄、败不馁等优秀品质,在关键时刻或重大比赛中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能动性,促成比赛的胜利。而这些优秀品质,不是想要就能立等可取的东西,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轻易得到的,必须在专项训练时花大力气来培养,并最终使之渗透到运动员的各个领域。

参考文献:

[1]梁红秀,许衍菊.浅析高校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医学与社会,,(11).

[2]王金云.大学生心理训练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08.

[3]姚卫宇等.对运动员赛前心理压力源的调查及调节对策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1).

心理素质训练论文如何写篇五

[摘要]随着跳远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跳远运动员在比赛中不仅仅是体能的较量,而且还包括心理能力的较量。跳远心理训练就是把心理学的原理与规律运用到跳远训练和比赛中,以达到提高运动技术、正常发挥水平的目的。心理训练已成为跳远训练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和调整跳远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长期困扰跳远教练员的一个难题,也是创造优异成绩的关键。

赛前要严格、科学有针对性训练;不给运动员定指标,让其轻松上阵;制订准确的比赛方案,做到知己知彼,临阵不乱,树立良好的比赛动机,努力发挥出自己最高水平。

1.动机训练目标是行为决策的前提。首先要使运动员明确比赛任务和奋斗目标,激发运动员积极参加比赛的动机,动员整个机体,发挥出个人最大潜力,自觉地克服各种困难,增强比赛信心。

2.改善运动员心理品质。可较多运用注意集中训练和意志品质训练。意志品质训练就是在运动训练中有目的地使运动员去克服各种困难,培养队员自觉性,主动性,勇敢性,顽固性,果断性,自制力等各项品质,使运动员学会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3.促进技术掌握的心理训练。可采用念动训练和生物反馈训练。念动训练是运动员借助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动作表象来加深对技术动作的印象,以达到巩固和改进技术的.目的,同时对稳定情绪和集中注意力也起到良好的作用。生物反馈训练是借助现代化仪器,把运动员机体的生理信息传递给运动员,使其反复练习,学会调节自己的生理机能,来提高比赛的适应能力,预防运动员赛前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提高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

4.提高比赛适应能力训练。一般选择模拟训练,可用接近比赛地实际情况进行实战练习,以提高运动员对比赛的适应能力,还可预防运动员赛前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提高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另外,在训练、学习、日常的生活中,队员本能地、恰当地利用时机,使身体方面的准备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如对设备、场地、人、目标及身体思想感觉的适应等。运动员必须适应不同场合,特别是在比赛中进入角色,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将全部身心投到训练和比赛中去。

竞赛过程中的心理调节,是促使运动员在比赛中保持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掌握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为顺利完成复杂而又艰巨的比赛任务,创造友谊成绩奠定良好的基础。

1.做好“暗示调节”。比赛中如果出现思维混乱,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这时运动员可以想象平时训练或过去某一比赛中创造最优成绩时的动作顺序的情景,以稳定一下情绪。也可以用“我很放松”等词语引导,通过暗示自己肌肉放松,调整大脑兴奋和抑制的平衡性,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控制的精神性。

2.做好“呼吸调节”。由于比赛时运动员产生紧张的心理情绪时使其交感神经活动加剧,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呼吸急促,动作不协调,思维混乱等现象,这时如果采用慢节奏的深呼吸方法,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就会改善学生的情绪波动,促进神经系统迅速恢复平衡,使得呼吸平静而有节奏,这样可以起到稳定运动员情绪状态、缓和紧张的作用。

3.做好“注意调节”。在比赛时有意识地改变和调节运动员的注意指向,使运动员将注意力集中到具有积极情绪的事物上,这样可以调节运动员注意状态,有助于强化技术动作、体会各部分肌肉的运动感觉。诱导运动员注意观察动作的关键和重点细节。运动员利用间隙时间,默念动作要领,如:练习跳远技术时,要求运动员原地战栗或一边走动,注意里集中想象体会助跑节奏、踏跳摆动、挺身式或走不式空中技术动作要领和举腿落地技术要领等。

三、做好赛后的心理恢复训练。

教练员不要因运动员偶尔几场比赛的失败就指责运动员,而应用微笑、鼓励方式来帮助他寻找失败的原因。一场比赛的结束,往往在运动员心理上留下深刻的影响,通过赛后调整采用一些心理调节手段以消除疲劳和各种不良心理状态,缓和比赛带来的压抑感,使身体得到充分的恢复。消除心理障碍,为下一次的比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如改变赛后训练课的训练环境,安排在环境优美的公园、郊外、田野等各地活动,使运动员心理上有一种轻松感和新鲜感等等。

四、训练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消除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消极状态。训练过程中,要了解运动员的消极心理状况,帮助运动员查找原因,分析情况,采取措施提高认识,振奋精神,激励斗志。使其在临赛前达到最佳状态,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例如:有的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目标不明确,过分重视比赛名次和成绩,进而造成自己的心理压力,此时,教练要善于开导,帮助运动员科学地分析自己和比赛对手势力,从而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任务,减轻压力,保持自己良好的竞技状态和斗志。

2.训练过程中严格控制运动员的过分激动。有些运动员对情绪的体验过分强烈,过度兴奋,坐立不安,焦急烦躁,记忆减弱,并有生理上心跳加快,四肢肌肉颤抖等现象。这种过分强烈的情绪体验往往使运动员不能发挥应有水平。教练员应该帮助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自如的调节心理,使心理放松,情绪稳定,配合适宜的活动和按摩等措施。如想象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想象听音乐看戏跳舞等。把注意力转移到能使自己心情愉快的事情上。

3.消除运动员的盲目自信。运动员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不能够客观的看待事物,对即将来临的比赛困难估计不足,过分松懈注意力等,往往会导致比赛的失败。造成盲目自信心理原因,一般是运动员因动机水平过高,要求过急。为此,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进行动机训练时,帮助他们科学分析自己实力,确定正确而适度的目标。

总之,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注意加强对运动员的各种心理素质训练,可以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使运动员达到更佳的竞技状态,有助于运动员的技术水平的稳定发挥。

参考文献:。

[1]马里舒克.运动心理诊断[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3]王方春.对跳远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的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肖威.心理训练在田径运动中的应用[j].田径,,(7).

心理素质训练论文如何写篇六

排球是集技、战术为一体、对抗性极强,技术要求较高,集体共同参与的项目。研究表明,身体素质、运动技术和心理素质是决定大学生排球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成绩的三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在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差距区别不大的前提下,心理因素成为了决定因素。比赛中经常出现一个运动队即使身体素质、技术水平、战术水平都较高,而发挥优势的心理素质较差,在比赛中却输给低水平但心理素质因素较好队的情况。因此,在排球训练中,教练员要把心理训练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对待,要有目的地培养运动员在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时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品质,并能逐渐学会调节心理状态。

排球的各种技术动作和战术行动是在规定的场地上和竞赛规则的限制下,与对手的心理直接接触以及与同伴的积极配合协作的活动。具有短时间内完成一次高强度运动与短时间内的一次间歇相交替组成的,以记分定胜负,不受时间限制等特点。随着排球运动向着技术全面精尖快速、能攻善守全能化、战术综合突变化、技术风格大打法类型多样、竞争对抗白炽化的趋势发展,比赛过程中完成任何一种技术动作和战术行动都必须与运动员的情绪、意志和个性品质相联系,都必须与运动员生理与心理上的紧张程度相联系。

1.1技术动作感知节奏过程的心理特征。

排球活动中各种形式的击球,具有不同的种类与特点。而所击出的球的种类与特点,是由击球的速度、击球的高度和击球的力量所决定的。为了运用某种击球技术动作或实现某种战术意图,任何一种形式的击球过程,都应该准确地感知和判断队友与对手的空间站位、击球的姿势、击球的高度、角度与力量,以及来球的速度和不断变化着的各种时间、空间关系。

1.2注意力集中稳定的心理特征。

排球技术动作门类繁多,战术多变,比赛过程速度快、变化多以及比赛不受时间限制,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决定胜负。它对运动员注意力的强度和稳定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比赛中,来自场内外的干扰甚多,若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比赛场上,技、战术水平的发挥严重失常,则很快就会输球丢分。因此,注意活动的强度大而且稳定性高是排球运动员必备的心理特征之一。

1.3战术思维灵活模式的心理特征。

排球比赛的特点决定了运动员对运动情景的分析、判断和自己即将采用的技、战术行动的抉择,是在瞬间进行的,这就要求运动员的思维活动必须具有敏捷和灵活性。思维敏捷的'运动员,能在情势危机的情况下当机立断,及时和迅速地依据场上情况的变化而机智、灵活地运用各种技、战术,巧妙解危,并创造有利的攻势,变被动为主动,抓住战机,出奇制胜。

1.4情感意志的心理特征。

排球运动员的情绪是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和排球运动本身固有的特点所制约的。运动员参加排球比赛的任务是要战胜对手。比赛过程中各种主客观条件变化大、节奏快,活动甚为剧烈,机体要忍受极度紧张。比赛时顺利与困难常常并存并迅速转换,记分与战局常常起伏不定,场外的观众又表现出各不相同的态度与评价。所有的残酷现实与运动员对比赛意义的认识、期望,以及同当时的生理状态交织结合,便产生着各种复杂多变的情绪体验,并作为一种最活跃的因素影响着运动员的竞技水平的发挥。一场比赛的最后时刻,双方队员都处在极为疲劳的状态中,要取得比赛的胜利,技、战术水平已不是最为重要的,而队员的抗疲劳、抗干扰能力和所具备的坚强意志品质则成为取胜的关键。

2.1主观因素。

2.1.1比赛中个人情绪不稳定。比赛中当自己或队友扣球成功直接得分时,往往会表现出亢奋不已、士气大增、斗志昂扬,若当自己或队友接发球或扣球连续失误时,担心教练不满意,队友责怪,往往打得小心谨慎,士气低沉,害怕再次失误。结果是越怕越发挥不好,失误越多,情绪影响越大。

2.1.2害怕对手(强手、平手或从未交锋过的对手)。总认为对手很厉害,实力很强。比赛还没开始心理上就先输给了对手,缺少了自信心。

2.1.3想赢怕输。对对手的实力估算不足,结果轻敌,放松了斗志,造成被动挨打、主动丢分的局势。

2.1.4赛前失眠、焦躁不安,情绪过度紧张,缺乏比赛信心,不想参加比赛,比赛前思维混乱,不知做什么。

2.1.5易受观众(或家人、朋友、恋人等以及不友好观众)的影响,注意力难以集中。

2.1.6关键时刻急于求成。在比分领先的情况下,以为稳操胜券,总想一下子置对手与死地,该运用的技战术不能正确运用,结果自己失误增多,甚至白送给对手有利可图的反击机会。

2.2客观因素。

2.2.1比赛规模的大小。规模越大,运动员的情绪就易于激动,跃跃欲试,易产生高度的情感和强烈的荣誉感,同时运动员自身也感到压力较大。特别是大学高年级的运动员,将是最后一次代表学校出战,情绪就会显得激动高涨,训练也比以前更加刻苦认真。多年来的事实证明,每次重大比赛,运动员们都是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参加比赛。

2.2.2训练水平和比赛经验。训练水平高,经验丰富,运动员就会产生愉快的增力情绪,此时尽管对方身高、身体素质、技术方面都占优势,但具备了扎实的技术和较丰富的经验,最终会取得胜利。反之产生减力情绪。一些新运动员在初次参加比赛时,总是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免不了出现紧张、分神等现象,经常出现扣球、发球不过网(或出界)、垫球不到位等等,特别在对方连续得分,又有;拉拉队的助威声中,显得更是手足无措。

2.2.3比赛双方实力接近。在比赛势均力敌,比分呈交替上升状态,运动员能发挥最佳水平甚至超水平发挥。多次的比赛证明,双方实力相当,比赛紧张、激烈、精彩的情况下,谁的心理素质好,谁的技、战术水平就能正常发挥,取得最终胜利。

2.2.4外界环境的干扰。由于异地作战或对比赛场馆、灯光、地板、场外观众的呐喊助威等一时难以适应,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的发挥将受到很大影响。如果场地适应情况良好,就易产生奋发的情绪,提升自信心,活跃比赛气氛,技、战术水平就能充分的发挥,甚至超水平发挥。反之,比赛气氛冷淡,场地无适应感觉,运动员就不易调动积极性更谈不上发挥出高水平。

2.2.5技术动作的变形、失调,队员之间战术配合的失误,往往会造成运动员心理上的障碍,产生临场过敏、心理疲劳、运动感觉迟钝等,这些情况的出现,将严重影响到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正常发挥。

3心理训练及其作用。

3.1心理训练。

有人把心理训练定义为:对大脑或心理进行的专门化训练的过程。有的学者认为:广义上的心理训练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运动员的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狭义上的心理训练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形成运动员良好心理状态的过程。

3.2心理训练的作用。

心理训练引入排球训练和比赛所起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有助于提高心理活动水平和控制心理活动强度。

对于运动员来说,心理因素是控制自己的生理活动和技术动作的重要因素。若运动员实际心理活动水平低,就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为此,必须用心理训练的方法提高心理活动的强度,以达到能进行自我控制的水平。在运动训练中,运动员要掌握技术动作,自身应有一定的活动强度。若强度不足无法实现对身体和技术动作的主导作用。但也不能太强,否则会对身体素质及技术动作的调节造成失误,因为技术动作的完成要求身心力量平衡。

3.2.2有助于提高情绪调控能力。

运动员比较突出的情绪问题是在比赛时的过度紧张,以及有恐惧、害怕、消极的心境等。通过在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可以逐步提高他们的情绪调控能力,有效地解决这些情绪问题。

3.2.3有助于运动员增强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薄弱是一些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不好的原因之一,在训练过程中加强对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能使他们在积极参加训练中改善他们体质状况的同时,培养出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

3.2.4有助于运动员掌握和改进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是通过运动员反复多次的身体练习来实现的。如果把表象训练与身体练习结合起来,更有助于运动员掌握和改进相应的动作技能。由于心理练习基本上不受时间、地点和器材等方面条件的限制,而且身体几乎不会产生疲劳,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可以广泛采用。

3.2.5有助于运动员消除身心疲劳和消除心理障碍。

在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由于技术动作失误,往往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如临场过敏、心理疲劳、动机不足、运动感觉迟钝等,对此需要采取专门性的心理恢复和治疗措施。研究表明,心理训练(如放松训练等)不仅有利于恢复心理上的疲劳,而且也有助于恢复身体上的疲劳;在大运动量训练后,做5分钟的放松训练,其身心恢复情况几乎和1小时的自然睡眠或传统的恢复手段相同。

心理素质训练论文如何写篇七

摘要本文从理论分析出发,运用体育运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简要分析了在体育运动竞赛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提出了克服心理障碍的心理训练方法和手段,对提高竞赛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前言。

运动竞赛是在特定环境下的比赛,有其特点、任务、对手、环境和方法。心理训练尽管与体育锻炼有相关之处和相联系的一面,但其性质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就心理角度而言,由于外界刺激的增强,而导致较强的心理压力,并通过运动员的比赛行为表现出来,如畏惧心理、过分紧张心理、竞赛动机不端正、目的不明确、信心不足,甚至还有性格孤僻或情绪暴躁等现象。因此,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克服心理障碍,实施心理训练成为广大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必须关注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2运动竞赛中的心理障碍。

2.1动机障碍。

动机障碍是指最适宜动机水平以外的其它动机状态。过高的动机水平会引起机体兴奋性过高,使学生和运动员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难以控制动作,造成动作质量下降等不良反应。而动机水平过低,又表现为不能充分调动主动性、积极性,导致机能潜力发挥不足,心理能量得不到充分动员,造成运动水平降低。“适宜的动机”水平与运动项目和运动员的个性特点等许多可变因素有关,一般认为,以速度和力量为主,而动作又简单的运动项目,需要较强的动机水平;较为复杂、精细动作为主的运动项目,则需要较低的动机水平。

2.2情绪障碍。

分析引起学生或运动员竞赛成绩下降的心理原因,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是过分紧张和焦虑情绪。一般来讲,适度的紧张有助于激发学生和运动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如果对成败的社会后果、观众的情绪、比赛胜败的意义、竞赛对手的水平等能正确对待或估计错误,便会产生强烈的紧张甚至焦虑情绪,就会影响动作技术和心理潜能的发挥,使运动成绩下降。而这种由紧张和焦虑情绪引起的情绪障碍,一般在赛前由于等待应激刺激来临而产生的情绪反应程度较高,赛中因心理能量的释放,会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不良情绪会有所缓解。赛后的情绪状态与比赛结果有关,如果结果不良,接下来的比赛中,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将会上升。

2.3心理饱和障碍。

学生和运动员的心理饱和是影响竞技能力发挥的重要因素。在竞赛中,学生和运动员有时要进行长时间的持续努力,付出极大的心理能量,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灵活的思维反应、精细的感知、敏锐的观察,但当运动竞赛的时间持续时,疲劳状态得不到缓解,便会产生心理饱和状态,逃避参加比赛和厌倦体育运动。这种心理状态对竞技能力的发挥有很大影响,形成巨大的反作用力来阻抗竞技能力的发挥,破坏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动机。

2.4激活障碍。

在临赛前使学生和运动员处于斗志高昂,信心十足,头脑清醒,注意力集中的良性心理激活状态,是竞赛中充分调动生理机能潜力、适应比赛环境、发挥技能水平、排除各种干扰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但赛前的过度训练、生理疲劳、心理准备不足、动机过高或过低、环境压力过大等因素,会引起激活障碍。当激活不足时,学生和运动员往往表现出冷漠、抑郁、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厌恶等情绪特点;激活过度时则表现为紧张、焦虑、慌乱、亢奋等情绪特点。激活不足或激活过度都会干扰竞技水平的发挥。

2.5攻击障碍。

攻击性是运动员在竞赛中产生的重要心理特征及行为。在竞赛时运动员以对手为攻击对象并处于全力拼搏和进攻性冲动状态之中。但是运动员的攻击行为受到特定竞赛规则的约束,如果在竞赛中欲达到的目的未得达到,他们往往采取过大的攻击行为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而使局面更不利于自己。假若这种攻击性得不到充分渲泄和释放,他们会把攻击欲望带到竞赛之后,这时攻击的矛头可能指向自己、同伴队员、教练员、裁判员、观众或场地器材等。这种不正常的心理障碍无论对于学生和运动员参加竞赛,还是对今后的训练、生活都十分不利。

3.1恢复体力和脑力的心理训练。

3.1.1转移注意力训练。

竞赛前后的体力、脑力恢复措施有所不同,前者须用运动心理学的方法,后者只需保证休息、睡眠和营养就可以了。学生和运动员在紧张剧烈的竞赛期,如果吃不好、睡不着,体力不仅得不到恢复,反而会提前开始消耗,尤其是心理能量消耗更大。为了使学生和运动员的体力和脑力得到休息,可在竞赛前让学生和运动员参加一些轻松愉快的文娱活动,消除因临近竞赛而提早出现的不良情绪;领队和教练员可有意识地与学生和运动员进行愉快的交谈或安排他们短暂的休假、会见亲人和朋友,转移紧张注意中心。

3.1.2肌肉神经放松训练。

肌肉和神经放松训练的最佳方法是使学生和运动员很快进入“小睡”状态。这种特殊心理训练方法是让学生和运动员静坐下来调息理气,依次从头、肩、臂、手到胸、腹、背、腰,最后到臀、腿、脚做放松动作,同时放慢呼吸,逐步进入“小睡”状态。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机体的能量消耗,而且可以通过肌肉的放松,意念的调节,减少心理能量消耗,并从各种杂念中摆脱出来。

3.1.3提高睡眠质量。

提高睡眠质量对恢复体力和脑力十分重要。可采用心理恢复的手段进行,即采取卧姿来放松和调节呼吸,结合个人睡卧习惯,适当变更个别动作,使学生和运动员由被动的自然睡眠改为自我控制下的主动睡眠,提高睡眠质量,缩短入睡时间。

3.2回忆技术动作的心理训练。

运动技能的掌握过程,不仅是对肌肉骨骼动作的训练过程,而且也是智力的训练过程。有些技能动作不能形成,往往不是由于肌肉运动本身的原因,而是大脑智力水平低,缺乏必要的运动心理素质,如缺乏积极思考能力、敏捷的记忆力和稳定的情绪状态等。为了提高学生和运动员的智力水平,加强运动知觉、表象和思维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可采用回忆技术动作的心理训练方法,亦即念动训练或表象训练。其主要特点是:回忆学过的技术动作,形成清晰的运动表象和概念,加深对关键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提高运动技能的目的。这种训练方法一般在技术训练前后进行,也可以在技术训练间隙进行。具体做法是:静坐下来,闭上双眼,进行肌肉和神经放松的心理训练后,再系统地回忆所学的技术动作,目的是掌握动作要领,形成正确的肌肉感知,促进动力定型的形成。在回忆中还需唤起相应的肌肉、关节系统的兴奋活动以强化动力定型。

3.3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

3.3.1参加竞赛。

由于不断参加竞赛而获得了实战经验,学生和运动员的紧张情绪可因不断适应而逐渐降低,最后达到正常状态。但是,比赛要有计划和针对性地进行,重在帮助运动员通过比赛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达到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目的。

3.3.2利用模拟比赛消除紧张情绪。

模拟比赛就是练习性比赛,是教师或教练员有意识地控制某些运动条件引起学生和运动员的情绪变化,并在此过程中使他们增加经验提高适应比赛的能力和尝试调节自己的情绪,掌握自我调节手段,在正式竞赛中运用。

3.3.3竞赛中紧张情绪的转移训练。

紧张情绪的转移是让学生或运动员的注意力暂时离开过分紧张的竞赛环境,诱导他们想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待情绪趋于稳定后,再使注意力回到现场的竞赛中去。训练方法一般是在紧张的运动训练和竞赛现场,利用赛前或赛中的间隙采取语言暗示,诱导学生或运动员将注意力转移到与当前运动竞赛无直接关系的事情或完成技术动作上来。具体手段要根据学生或运动员情绪紧张的特点和原因来确定。如教练员和队员谈话、替换队员下场休息、转告一些现场信息、降低竞赛成绩的要求、看看书报或听听音乐等等。总之,要因人而异,采取具体的灵活手段转移紧张情绪。这种心理训练方法和手段,必须贯彻在平时的心理训练之中,使学生或运动员既有紧张情绪的体验又有自我控制紧张情绪的能力。

3.3.4情绪对比的心理训练。

情绪对比训练方法是要学生或运动员回忆紧张的竞赛场面,十分困难、复杂而危险的技术动作以引起消极的紧张情绪,经过不断重复,使这种紧张情绪达到一定强度时,再回忆竞赛中获胜后的欢愉情景,用积极的情绪抵消消极的情绪。同时还要与放松性练习、注意力集中于放松部位的语言暗示等。手段配合进行练习。这种心理训练方法与以上三种消除紧张情绪的方法相比较复杂:要求学生或运动员学会诱发自己的消极情绪;学会放松的方法和消除被诱导出来的紧张情绪;学会调动内心的意志力。必须经过反复的对比训练,才能逐渐掌握这种方法,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4增强竞赛信心的心理训练。

3.4.1赛前动员通过具体分析,使学生或运动员认识竞赛的意义和有利条件,从而确立信心。要求谈话者具有权威性,谈话内容具有针对性,论据充足,符合实际,才能起到激励作用。这种心理训练手段进行起来比较方便,可以采用集体或个别的方式进行。

3.4.2结合赛前测验进行信心训练。

通过赛前测验的分析,可以改变期望过高或信心不足的非良性心理状态。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或运动员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实际技术水平和自己的优势所在,对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建立坚定的信心提供可靠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某些方面的补充训练,在心理上做好调整,使自己对比赛的估计切合实际,把比赛计划方案建立在可靠的实力基础上。运用这种方法时,测验的项目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对象要进行具体分析,测验形式应有一定的规格。

3.4.3增强信心的自我训练。

这是一种借助于自身内部力量激励信心的方法,可在训练中修正或重建自己形象。具体做法是:学生或运动员处于自然放松状态,在恢复身心力量的基础上诱导他们回忆最佳比赛情景,回忆自己的运动成长史,使他们在回忆中重新认识有利的各方面因素,找出自己潜在的优势,使暂时被失利而压抑的内心力量焕发出来,达到提高竞赛欲望,增强竞赛信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建国,刘慎年,许尚侠.体育运动心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心理素质训练论文如何写篇八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开始受教育的幼儿比作一块大理石,把教育者比作雕塑家,他认为这些雕塑家第一是家庭,家庭中最细致和最有才干的雕塑家是母亲;第二是教师;第三是集体;第四是受教育者本人;第五是书籍;第六是完全未想到的雕塑家。美国教育研究证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谐一致,对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十分重要。因此,想要促进儿童在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就必须协调好环境中的各个教育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使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开展的各种活动都能有机结合、和谐统一。

不同的学前教育机构拥有不同的开放时间,以及同一所学前教育机构也具有几种不同的开放时间,这就使家长能从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各种学前教育机构中进行比较,甚至在同一学前教育机构中加以选择,因而就从根本上满足了家长的切实需要。

2.通过家长手册,全面展示学前教育机构的风采。

每一所学前教育机构都会印有属于各机构与众不同的家长手册,免费发给家长,从而使学前教育机构各个方面的信息都能以文字及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地展现在家长面前。这些家长手册的大小、厚薄、装饰虽不尽相同,但都包含着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接送制度、收费制度、郊游制度、家长参与、教师简介、节假日安排等信息。

学前教育机构是幼儿走出家庭的第一个教育机构,必然牵动着每位家长的心。家园手册是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联系的重要视觉通道,具有首因效应的作用,因而应受到每一所学前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

3.通过接送孩子交流,开展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的日常交往。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现在很多学前教育机构也改变了自己的政策,建议家长每天提前10—15分到机构来接幼儿,使自己有足够的时间,自由地与教师交换信息、分享信息,这样既维持了家长和教师的每日交流,又不会推迟教师的正常下班时间。学前教育机构在教师和家长之间建立了互惠的伙伴关系,从而使双方的合作共育能够健康而又稳定的发展。

4.通过观察幼儿活动,发展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合作的关系。

家长可以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室观察来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以通过局外观察或者参与观察,投入到班级的活动中去,在和幼儿一起活动时对幼儿进行细微的观察。更好的了解幼儿,与幼儿一起分享某个时光。家长进班观察幼儿的'活动,是家长参与学前教育机构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能增加幼儿的适应性,丰富幼儿和家庭的生活,而且还能帮助家长具体了解班级的教育方案,密切家庭和机构的合作关系。

学前教育机构还安排了家长会、志愿者活动、开放日活动等各种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搭建家长和教师对话的平台;传递各种保育教育儿童的信息;促使家长成为团队中的一员;分享家庭的不同文化;提升学期教育机构和家庭共育的质量;化解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之间的矛盾。

二、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的价值1.保证家园合作的双向性和互惠性。

教师和家长是教育过程中的合作伙伴,他们不仅分享一日活动作息时间、食谱等各种信息,而且双方是信息的发送者,同时也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家长最了解幼儿,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家长也是幼儿最好的老师。现在很多家长都是学前幼儿机构信息的分享者和接受者,应鼓励家长们日益成为信息的发送者,更好的发挥家长的角色作用,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更好的与幼儿教师建立良好的互惠关系。

2.不断加强家园合作的多样性和全面性。

学前教育机构强调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促进与家庭的合作与交流,如果能更好的重视家访工作,重视组建家长志愿者队伍,鼓励他们把自己宝贵的经验、宽裕的时间奉献给幼儿园,充分地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来,让幼儿更加健康和谐的发展。

3.增强家园合作的实效性和规范性。

教师拥有开展园内外活动的决定权,家长具有组织各种活动的建议权,机构办公室具有进行不同活动的知情权。如果我们把何时何地开展散步、参观、郊游等活动的决策权下放给教师,并给家长建议权,那么我们就能保护教师开展园外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家园合作的效果;如果我们在开展园外活动之前,得到家长书面承诺的“尚方宝剑”,那就能减轻幼儿教师的心理压力,真正扩展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的空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