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实用教案集锦(实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9:29:11 页码:13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实用教案集锦(实用9篇)
2023-11-19 09:29:11    小编:ZTFB

方案是为了解决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有条理的步骤和活动。在制定方案时,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时间安排。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方案制定能力。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实用教案集锦篇一

1、集体教学活动:

1)、社会活动:了解“世界粮食日”的由来。

2)、语言活动《大公鸡和漏嘴巴》。

3)、画画唱唱:《古诗:悯农》。

2、主题画:爱粮惜粮。

用图画形式表达自己对爱惜粮食的理解。如节约粮食、农民伯伯种田的辛苦。

3、家园配合:

借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节日之机,为培养孩子们惜粮爱粮的好品质,将评选”爱惜粮食的好孩子“。家园配合如下:

1)、请以”幼儿用餐情况记录表“的形式记录孩子用餐情况。

2)、再以书信的形式夸夸孩子在家”惜粮爱粮“和”用餐好习惯“等方面的进步。

3)、家长志愿者活动:《香甜的爆米花》。

另,如果孩子在家吃饭方面拖拉、挑食或还需大人喂饭等,家长正好可以借着机会促进一下,反馈表可以继续使用。

4、“小小爱粮宣传员”,将孩子的作品制作成宣传海报。

通过开展“世界粮食日”活动,孩子们认识到粮食的重要与宝贵提高了节粮意识,一日生活中,时时注意自己的行为,争取不掉一粒米饭不剩一口菜,真正做到从身边小事做起。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实用教案集锦篇二

散文凝炼质朴,蕴藉秀美,生动有趣。既是美好思想情操的载体,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学习价值。文学作品的阅读题在中考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文学作品里面现代散文又占了更大的分量。因此,如何进行初中现代散文教学,提高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了语文教师着力探究的问题。我在教学《散步》一文时进行了情境教学和合作探究教学,如:歌曲导入、真情访谈、激情辩论等。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实用教案集锦篇三

1.引导学生读背成语,积累语言。

2阅读短文,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写读后感情。

4.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练习写小发明论文。

1、学习写读后感情。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练习写小发明论文。

五课时

读读背背和阅读

1.引导学生读背成语,积累语言。

2阅读短文,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表达的 思想感情。

1、自读成语和熟语,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轮读,互相纠正读音。

3、全班赛读、接背。

(对较难的词语,交流理解意思)

1、自读《外婆家的石桥》,读准字音,初知大意。

理解词义:

趔趄:身体歪斜,脚步不稳。

匍匐:匍匐就是爬行的意思。

2、根据问题再读短文,并理解:

(1)外婆家的石桥是什么样子的?

(2)外婆家的石桥为什么会给我留下美好的怀念,又能为什么引起我的恼恨?

(3)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组成小组交流。

4、小结:

(1)石桥很高,很陡,桥身很宽。石阶平贴光滑。

(2)怀念:伏在桥栏上,可以贪婪地眺望大桥下的景色。绿水、白帆。。。。

恼恨:一个……

5、选择自己段落有感情地朗读。比一比。

1、读记成语。

2、完成同步中的作业 。

学习写读后感

1.练习写读后感,知道什么是读后感。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以《秋天的怀念》为例结合指导。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著名作家史铁生双腿瘫痪后,对生活完全失去了信心。而生命垂危的母亲却无微不至地关心他、鼓励他要对生活充满信心。终于,在母亲的鼓励下,他又重新振作起来了,但曾经鼓励他、安慰过他的母亲却因患严重的肝病而离开了人间。文章赞美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2、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母爱的伟大,母爱持无私。)

3、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阅读《秋天的怀念》我们知道主要讲了什么,作者通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为写读后感做准备。读后感是在读文章中产生的情感,写时要从所回忆的内容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2、讨论:

(1)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2)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想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体会?

修改讲评习作。

1.根据下面要求讨论检查自己的习作。

(1)是否由读而产生感想。

(2)感受是否真实。

2、集体讨论修改一个学生习作。

教学后记:

1、动手搞小发明,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2、写小论文,激发学生绘画、习作的兴趣。

1、结合课内外所学的知识,生活经验,大胆想象,做好设计。

(1)可以制作、改进一些简单的工具、文具、玩具或工艺品。

(2)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或生活中的不便之处,进行改进。

2、在家长或其他人的指导下完成制作。

1、将自己的发明或发现写成一篇文章。要求:

(1)将自己的发明或发现写清楚。

(2)可以附上示意图,说明操作或使用方法。

2、分小组进行展示,全班交流。

(1)发明实用,简单易行。

(2)文章写得清楚明白。

作业 练习

1、什么是读后感及写法。

2、如何写小发明论文。

写一篇小发明论文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实用教案集锦篇四

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礼物”。他就是纪伯伦。在他笔下,万物皆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纪伯伦的《组歌》中的第一首-----《浪之歌》,去感受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导入】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

炽热()祷词()执拗()。

俊俏()衷情()馈赠()。

憔悴()真谛()天穹()。

璀璨()镶嵌()。

翱翔()长吁短叹()。

千山万壑()。

【讲授】走进作者。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和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另三首是《花之歌》、《美之歌》、《幸福之歌》,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曾在诗《朦胧中的祖国》中,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活动】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并做填空:

————的浪如:一往情深的浪(如:热情洋溢\一往情深\无比忠诚\多情浪漫\温柔善良\痴情\缠绵\任性)。

【练习】朗读训练。

1、美读课文。

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2、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一读:重在整体感知诗中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注意韵脚,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

海浪唱出了怎样的歌?

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

5—7节:人世间的守护神,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活动】讨论研析。

(1)、诗中的海浪形象是极为感人的,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海浪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具体体现在:

a、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

b、傍晚,她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

c、涨潮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

d、退潮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到情人的脚下。

(2)、面对海浪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怎样表现的?

明确:海岸是异常感激的。把海浪紧紧地抱在怀中,亲吻她,还容忍她的任性。

明确:我与礁石同席对饮,我同它嘻嘻哈哈。

(5)、礁石也爱屋及乌吗?它又是如何回报浪的?

明确:它竟纹丝不动,它竟面无笑容。

(6)、对于礁石的这种态度,浪是怎样表现的呢?它退缩了吗?

明确:对礁石的这种态度,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但是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了海浪对爱情的无限忠诚。

(8)、再次听老师简介作者经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纪伯伦简介:纪伯伦虽然出生于黎巴嫩,具有阿拉伯血统,但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美国。他1883年出生,当时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所统治,12岁随母亲去美国谋生,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5岁被送回故国学习阿拉伯古典文学,同时进修绘画,18岁因思想激进、创办呼吁民间疾苦、被认为带有叛逆性的刊物《真理》而被驱逐出境,重新返回美国家中。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哥哥、小妹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25岁得到贵人相助,为他申请到赴巴黎深造的奖学金,学习绘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3年后再次返美,并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直到48岁英年早逝。他一生在黎巴嫩待过15年,在法国2年,在美国生活了共31年,他的祖国------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然而,这种因贫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子深情。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除将海外流离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恋情。

明确:对山崖的这种态度,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但是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了海浪对爱情的无限忠诚。

这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在这首散文诗中,作者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表达了她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练习】拓展延伸。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实用教案集锦篇五

1.理解是基础,想象是关键。本次习作要以《苏武牧羊》课文为主要依据,重点表现出苏武坚贞不屈的气节。

2.仅仅改写课文是不够的,还应该组织自己所掌握的材料,使习作更加翔实。但也不要把这篇作文写成纪实性的文章,那样就变成了历史研究。相关提示请参见教材中的“表达提示”。

3.评价本次习作可以着眼以下几点:一是看是否表现出了人物的品质;二是有没有把歌词所描绘的画面以及自己所了解的故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三是想象是否丰富而合理。

4.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实用教案集锦篇六

教学目的:

1.诵读全文,体会作者情感。

2.按照游览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3.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课内容较多,教参建议两课时学完,我设想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能调动起学生借助多种感官接受知识的特点,特拟定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进程:。

一、导课:

以“黔驴技穷”出自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驴》导入写景散文《小石潭记》的学习。(课件展示:“驴不胜怒,蹄之……”的画面)。

二、预习情况检测:

1.解释(课件展示)。

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以其境过清。

2.理解(课件展示)。

全石以为底斗折蛇行凄神寒骨。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课件展示:朗读录音)。

四、分析课文内容:(朗读――思考―讨论――分析――点拨相结合)。

(课件展示: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2.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3.溪流和溪岸有什么特点?)。

五、分析写景顺序:(课件展示)。

小结:景色特点:

石奇树美水清鱼乐。

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写景顺序:

按照游览的顺序,即:游踪。

发现――近观――远望――感受。

六、体会并感悟情景交融的写法:

思考:(课件展示)。

2、浏览重叠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3、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小结: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七、学生自读、齐读,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及作者情感。

八、检查学习效果:(课件展示)。

背诵向导。

九、小结全文: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十、知识迁移(课件展示:景物图片)。

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再尝试用语言描绘,注意学习作者的写法。

十一、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景美情凄。

情景交融。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实用教案集锦篇七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讨论点拨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备课。

五、教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设计: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在当代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板书文题、作者)。

2.明确目标(略)。

(二)自主学习(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1)《日》一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文中的哪些词句表现了这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略)。

2.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日》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3)、《月》文中的句子“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回答。

讨论交流明确:(1)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写那些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的人。这是托物言志(借物写人)的写法。

(2)《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怕牺牲。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为祖国轰轰烈烈的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3)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

(4)目的是想改变这个冰冷的星球,改变那冰冷的月光。

(5)两者是相通的。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四)自主学习(二)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五)质疑问难,巩固拓展。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实用教案集锦篇八

1.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时代的传媒具有多面性的特点,信息量大,需要培养及时关注并辨析热点问题的能力。

2.要启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新闻,关注世界。

3.要指导学生对听到的、看到的诸多问题进行归类、梳理,选择出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并得出合理的、正确的结论。

4.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报告”这种形式表达出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报告”可以谈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谈自己对某一问题利与弊的分析、谈自己的建议、也可以报道某些有代表性的新闻。

5.评价要贯穿活动过程的始终,要着眼于学生准备情况、研究讨论的主动性和研究报告的客观性这几方面。“研究报告”也不必求大求全,更不要把它看做是活动的唯一成果,要更着眼于让学生在过程中感受,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培养能力。

6.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实用教案集锦篇九

一、研读第2—5节,理解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第2~5小节分别写了托尔斯泰哪些特点?

明确:

第2节、面部轮廓平庸粗鄙。

第3节、面容表情丑陋可憎。

第4节、面部特点毫无特色。

第5节、客人来访大失所望。

你能说说,在读了这段文字之后,对托尔斯泰的印象吗?(学生自由发言)。

托尔斯泰其貌不扬,作者如实地予以描绘,从这些描述当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吗?请同学们仔细地品读课文。

(“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可以看出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尊敬、热爱)。

二、研读课文第6~9小节,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听读第6~9小节,思考问题:

自主探究:

1、这部分写的是什么?(托尔斯泰的眼睛)。

2、这双眼睛有什么特点?(目光犀利、感情丰富)。

3、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特点的?(比喻和夸张)。

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合作探究:

1、结合全文,说一说作者为何要写托尔斯泰粗鄙的外貌?

2、你是如何理解作者重点描写眼睛的用意?

明确:

1、欲扬先抑,突出眼睛的威力,这样描写使人物形神皆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三、语言赏析:

轻声朗读课文,将自己喜欢的语句打上星号,有疑问的语句打上问号,全班集体交流,教师适当总结。

四、延伸训练:

仔细观察自己,用100~150字写一幅自画像,只写头部,描写要逼真详细,独特处更不能忽略,适当运用比喻和夸张,写作时不署名,不注明性别,写好后交给老师,再进行全班交流。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