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环境行为心理学论文怎么写(通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3:55:58 页码:12
环境行为心理学论文怎么写(通用17篇)
2023-11-19 03:55:58    小编:ZTFB

情感体验是人类情感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的情感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使得我们的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这些总结范文覆盖了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经验总结,对我们撰写自己的总结会有一定的启发。

环境行为心理学论文怎么写篇一

在当今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增强和都市病日益严重的特点下,人们的情感价值取向更加趋向于回归自然、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追求园林景观中时代和历史文化的结合,对园林景观的欣赏更加关注于它的意境和文化内涵,希望园林景观充满生机和趣味。将中国传统的园景文化与新时代人们的心理需求相结合,使设计作品不仅反映出其使用价值,更要表现出一种文化内涵,如此既可以满足使用价值,又可以提高园林景观的审美价值。

环境行为心理学论文怎么写篇二

我是一名班主任,我从教七年经验,但是作为班主任,我还是一个新手,时光飞逝,现在我成了一个毕业班的班主任。的11月,我们溪湖区实验小学启动了“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课题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对我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开展指明了道路,从而摸索出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搞好班级的常规管理,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特别重要,这不仅是班级优良校风和学风建设的需要,更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需要。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终身受其益,坏习惯终身受其累。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主要靠小组评比的手段抓好三大习惯:在抓好学习习惯和生活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贯彻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在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主抓两方面:主动完成作业和读书习惯。这些都是班主任每天的必备工作,但是真正能每天坚持做下来,对孩子们是有实效性的。

・1.主动完成作业。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都能自觉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但是对于预习的、背诵的作业因为老师就及时的、全面的检查,有些孩子就投机取巧,慢慢地就不予以重视了。

・因此我们班的各个小组就发挥作业了,每天早上7:30之前,完成早自习任务的就可以找老师检查家庭作业了,我会按照学号来进行记录。7:30统计各小组检查作业情况,进行加分。开学后一个月左右,孩子们就养成了主动检查作业的习惯,这时加分就改成扣分了。

・每晚布置的预习的、背诵的作业等这样的软性作业,我利用间操、中午、自习时间一定完成这些作业的检查工作,并且把检查结果纳入到小组的评比中。

・在各个小组的评比过程中,让组员之间因集体荣誉而相互帮助,从而促动孩子的进步。

・2.读书习惯。

・读书习惯的培养,我觉得在一天的工作中是最难的。说实在的,一天在校给孩子们读书的时间不是很少,是极少。我们大人要想静下心来看书,都会有同感,半个小时的时间太少了。孩子们也是一样。在校最多给孩子一个小时的读书时间。所以要养成孩子们的读书习惯,我想个两个办法,一同家长一起携手办班级读书角,丰富图书内容;二赢得家长支持,每晚监督孩子睡前一小时的阅读。

・在阅读有益书籍的同时,我坚持和孩子们进行童心阅读。孩子们用朴实的方式与我书信交流。谈生活、谈烦恼,有时更多的时候,我成了他们的知心姐姐。

・我是通过书信的方式跟每个学生交流的。每位学生、每篇书信我都认真阅读,都给回复,甚至有时我写的内容比学生写的还多,刚开始学生只是完成任务,后来慢慢发现这是我跟他们交流的一种方式,很多学生渐渐跟我说起了心里话,在这里我发现了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有的学生胆小怕事,有的学生表面快乐其实心事重重,有的学生对父母和老师有不满,有的学生对目前学习压力大有抱怨,甚至一些学生心里的小秘密,尤其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和不在父母身边的孩子,面对面,学生有些话不想说或不愿意说,用这种方式我可以更好地关爱学生,激励他们健康成长,让学生感觉到我们的班级是一个温馨和谐的场所,这样他们才能好好学习,才会有学习的动力。这些00后的孩子们,他们大胆、崇尚自由,让我在这个过程中也变得享受和幸福。

・良好的阅读习惯即丰富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也陶冶了情操,拓宽了视野,无形中提高了阅读与写作水平。

・在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注意细节的培养,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独立,有担当。

・1.刷地。

・自从上学期开展了养成教育后,我开始锻炼孩子们自己用刷子刷地。现在我们班每个周二和周四都要进行刷地清扫。周二和周四的午饭后,他们就主动去打水,不用老师安排。劳动让孩子们变得快乐和自觉。

・2.积攒废纸。

・本学期开学后,我发现有的孩子拿父母的.钱、乱花钱、花钱大手大脚已成为一个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

・我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一是家长没能及时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没有教给孩子怎样花钱,把钱都花在哪里合适,从而导致孩子未能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二是家长自己的钱没有数,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孩子拿了没能及时发觉,没有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了孩子侥幸的心理,形成了不良习惯。三是以前花钱大手大脚,家长发现后制止太严,限制太紧,没有注意引导孩子,没能从思想上让他知道乱花钱的害处,而只是从行为上给予约束。四是小孩有攀比心理,有看到别人有自己就眼馋、嘴馋的心理。如果家长和老师没能正确地加一引导,就会让孩子沉迷其中,不但纵向看如何拿钱去买,还会影响学习。

・针对上述原因,我感受要想让孩子不养成或改正这种坏习惯,最主要的是从思想意识上给孩子以好的引导。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我突发奇想利用小组评比的机会,让孩子们积攒废纸。

・以前只是我班主任一个人攒废纸作班费,现在全班齐动员。孩子们把自己用剩的废本、废纸,主动交给小组长,甚至到了周末评比的时候都从家里还拿废纸,让我看了他们的行为都觉得可爱。

・记得我们第一个星期收集废纸的时候,我和孩子们一起用手提称称得废纸共计31公斤。孩子们送到废品收购站好说歹说人家才卖他们20元钱。当时那个孩子们回来特别高兴,我正好乘此机会,对他们平时花零花钱的问题,对他们进行了教育。“那么多的废纸我们才卖了20元钱,但是我们在平时的消费中很容易就花没了。想想家长平时工作多么辛苦,我们有什么理由任意挥霍他们的血汗钱呢?”这番话给这些年少的内心重重一击,孩子们都沉默,有些孩子还低下了头。

・从那以后,孩子们是真的懂事了。现在我们班还在每周坚持,培养孩子们勤俭的品德。

・在开展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在加强学习行为习惯和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的同时,我始终贯彻着道德品质的培养。上面我例举了几个我们班典型的事例。根据学生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平时的教育过程中,除了特定的班会时间,我都是实时的,就当前的问题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注意道德品质的修养。

・学习中,要求他们认真,培养他们精益求精;劳动中,要求他们认真,培养他们勤劳踏实;考试中,要求他们认真,培养他诚实守信;生活中,要求他们认真,培养他阳光快乐;家庭中,要求他们认真,让他们懂得珍惜和感恩。

・在行为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我注重小组评比的方式,努力创造一个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班集体。班集体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沃土,有了这块沃土,学生的个性才能百花争艳。同时他们也变得认真了,有了较强的进取心。

・我们班逐步形成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协作的班集体。

・回想开展养成教育的点点滴滴,班主任做的是良心工程,塑造的是人的灵魂。班主任的行为、思想、价值观念都深刻地影响着班上的学生。“守最终是为了不守”,总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着自己的学生在一天天健康成长,看着他们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绩,我感到无比欣慰。教师的工作是托起明天的太阳。,我今天的工作,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能拥有一个辉煌的未来。

环境行为心理学论文怎么写篇三

印度谚语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了命运,而人类命运的基石就是养成习惯的行为。想到习惯,人们要么把它与小节联系在一起不加重视,要么就是害怕漫长的重复的付出,这些都是因为人们没有意识到好习惯的重要性,其实一个人一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他将终身受益无穷。那么如何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又在何时呢?作为一位五岁孩子的母亲,我就从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实践中谈一点切身体会吧。

一、从自身做起,父母做孩子的好榜样。

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生活在家庭里,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其一举一动都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如果父母自身没有树立良好的榜样,孩子自然无法习得好行为、养成好习惯。比如你要求孩子做事情守时守约,自己首先要做一个守时守约的人,和孩子约定的事情不食言,遵守约定,如果有特殊情况无法兑现,要向孩子说明情况,取得孩子的谅解;如果你希望孩子爱看书、爱学习,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父母自己必须做一个热爱学习的人,家中书香弥漫,孩子才会觉得看书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假使你要求孩子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懂得关心他人的人,自己就要注意自身言行,例如遇到邻居、朋友主动打招呼,接电话时用文明用语,在家尊敬关爱老人,帮老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

父母和孩子之间还可以就习惯的养成达成契约,相互监督,孩子做的不对,父母可以指出来纠正他,同样,父母做错时,孩子也可以做个小小监督员,指出父母的错误,双方共同遵守约定,共同进步。

二、精神鼓励为主,多肯定孩子的好行为。

有的父母喜欢对孩子的错误时时提出批评,美其名曰“严格要求”,殊不知这样对待孩子反而让他手足无措,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我认为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应该以鼓励为主,多对孩子做出的良好行为表扬肯定,让他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是父母喜欢的、鼓励的,关于这一点,我有一个小小的心得。我的包里有一个小本子,取名“记功簿”,专门纪录孩子做得好的行为或是取得的进步,只要孩子做得好做得对,我就逐一记下,比如“宝宝自己独立开灯”、“宝宝会关心小朋友”、“宝宝敢于表达自己”等等,并给他打上一个红红的五角星,以示鼓励。每次我这么做时,孩子总是很高兴,常常自己数已经得到多少个星星了。但对于他做得不好的行为,我从来不做书面记录,因为我觉得这样可以淡化孩子做得不对的地方,强化他的好行为。

三、持之以恒,对孩子的要求始终如一。

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长期的努力,而且养成好习惯不是一件一帆风顺的事情,难免会出现反复现象,对此父母要抱以宽容的心态,多一份耐心,少一份烦躁,不中断不放弃,对孩子的要求始终如一,持之以恒。

总之,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学习、生活以及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而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则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可见,古今中外教育家、学者都非常重视养成教育对于人一生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认为一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行为将固而不化,长大后便可以“正性”、“养心”、“成德”。然而,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做父母的充满信心、保持耐心、运用智慧、坚持到底。

环境行为心理学论文怎么写篇四

习惯是人生之基,好的习惯可以逐渐形成好的人格,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方面面的人生表现。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讲过:“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当孩子们第一次独自离开父母开始集体生活,他们得学习新的人际交往,形成有关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遵守集体生活必需的初步的规则规范。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来源于生活,完善于生活,通过日常生活及特定活动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习惯养成的基本渠道,所以我班的行为习惯目标特定为以下几点:

一、入园自己走,见到老师问好。

培养的方法是家园共育法(利用儿歌《自己走》小鸟自己飞,小狗自己跑,我是好孩子,不用妈妈抱。老师和家长言传身教)。

二、不乱扔垃圾,看到垃圾主动捡起来。

三、集体活动是要排队并有秩序,不拥挤。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集体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如入厕、户外、做游戏等等,培养幼儿集体的生活规则尤为重要。培养的策略是环境教育法老师首先教育孩子一些不遵守集体生活纪律的危害性并通过儿歌《排队走》《小花猫》《滑滑梯》来约束孩子的各种不良行为。因为儿歌琅琅上口,孩子们能像儿歌里说的那样去模仿。其次对那些集体活动中纪律好的孩子在互动墙饰上加一朵小红花。

总之,幼儿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易于塑造,不良的行为易于纠正。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作为家长和我们老师,必须重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环境行为心理学论文怎么写篇五

(河北省青县实验幼儿园)。

习惯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好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坏习惯会使人贻害终生。而3~6岁正是幼儿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培养幼儿的生活、卫生、学习等良好的习惯,是十分重要的。我园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组织教师边学习边实践,逐渐摸索到一些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概括总结如下:

一、形成幼儿的正确认识。

幼儿有极强的可塑性,最易接受新事物。所以,习惯的培养对幼儿来讲,不是件难事。首先重要的是让孩子懂得怎样去做,怎样做是正确的。孩子们易受环境的影响与感染。教师只要耐心地为幼儿讲解和示范,树立正面的榜样,提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土壤和环境,幼儿就会无意识地学习与效仿,从而轻轻松松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我们制定一定的学习、游戏规则,来培养孩子守序;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独立和自信;创设适宜的交往情境,以培养孩子的合作和礼貌;利用游戏,教会孩子简单的操作要领。如编写短小好记的儿歌“小手洗一洗,饭儿自己吃;衣服自己穿,做个好宝宝;见人问个好,文明有礼貌。”让幼儿懂得什么行为是好的,在幼儿幼小的心里播下行为的种子。为了培养幼儿自己整理衣服的能力,教师编写了《衣服操》――“小衣服,做早操;伸伸臂,对整齐(拉直袖子,把前襟对齐,扣好扣子或拉好拉链);点点头(把衣服上的帽子折下来),拍拍肩(把两个袖子叠好);弯弯腰,放放好(把衣服上下对齐,折叠好)。”运用这种生动形象的儿歌,引导幼儿掌握叠衣服的要领,学会整理衣物。

如,培养幼儿正确的书写姿势,我们可以编成儿歌“学写字,要记牢,头要正,身挺直;臂放开,足要平;尺拳寸,是标准。”幼儿在写字前背一背,唱一唱,对提醒幼儿起到很好的作用。对执笔问题,教师要注意手把手地教给孩子,让他们真正掌握正确的姿势。

为培养幼儿良好的书写、卫生习惯,从幼儿开始练习书写之时,就首先要求幼儿写字前用品要摆放有序,善待自己的写字用品,做到不乱撕,不乱画。写字后要保持手脸和书本的干净整齐。教师要求到位,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建立科学的训练程序。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次活动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它需要成人耐心、细心的培育与强化。据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一般为21天,关键在前三天,特别重视的是前一个月。()于是,我们遵循这个规律,努力做好“抓关键前三天、巩固一星期、坚持一个月”.

由于幼儿的年龄限制,他们的认知水平低,理解能力也有限,在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需要有步骤、分阶段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和掌握基本的方法与步骤;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养成幼儿做事有条理、守时有序的好习惯。

在大班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上,我们为了不断强化幼儿之间的合作,第一周建立了“图书与玩具角”,鼓励幼儿把家里好看的图书、好玩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教师引导幼儿共同分享,让幼儿真实地体验分享、合作的快乐。第二周,根据幼儿的兴趣创设各种活动区,如“美工区”“表演区”“棋类游戏区”,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选择玩伴,共同商讨游戏规则。通过区域活动的开展促进幼儿间的合作。第三周,创设有利于合作的“问题情境”,训练幼儿合作的技巧,如“一起给宠物制作服装”“共同搭建娃娃家”“合作装饰一幅画”等问题情境,鼓励幼儿讨论、协商。幼儿在实践中获取了合作的经验,掌握了合作的技巧,分享了合作的快乐。第四周,快乐分享。教师随时收集材料,把幼儿平时合作的镜头拍摄下来,并把它们贴在墙上,供幼儿欣赏、讲述,充分体验合作的快乐。通过一个月环环相扣的合作强化练习,幼儿间争抢、独占玩具的现象不见了,告状、打架的减少了,友好合作已逐渐成为幼儿共同相处的一种良好习惯。

三、运用灵活的奖励机制。

当人的行为得到他人赞许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进行。可以说鼓励表扬是促使幼儿良好行为再次出现的催化剂。为了强化幼儿的各种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及时对幼儿的进步给予鼓励。如,语言的鼓励:“你能自己走,真棒!”“你会把书包整理好,真行!”“大家为他鼓掌”;物质奖励,如,运用“小红花”“智慧宝宝”“小红星”等激励幼儿;还通过组织“故事比赛”“穿衣比赛”“体操比赛”“超级宝宝赛”“幼儿作品展览”等活动,让幼儿尽情展示,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幼儿的成功感和自信心,以强化幼儿各种良好习惯的形成。

参考文献:

林正文。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环境行为心理学论文怎么写篇六

摘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环境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重要内容,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师应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并通过多种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语文学习习惯构成培养培养策略。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认为:“少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叶圣陶也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养成人的行为习惯的环境通常是广义的环境,包括学习环境、生活环境、语言环境、劳动环境、思想环境等。孩子在各自的环境中生长,对身边人身边事耳濡目染,会不自觉地去学去仿,因此,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沃土。当然,除了环境外,行为习惯、性格的养成更离不开正确的引导。

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辈乃至祖辈的爱都集聚在一人身上,使之成为家中的小皇帝,养成了他们养尊处优的优越感,同时也养成了他们不爱劳动的惰性,任性、骄横、唯我独尊的倔脾气,以及磨磨蹭蹭、马马虎虎的习惯。这说明孩子行为习惯、性格的养成,主要靠家庭的影响、家长的引导,更说明了环境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沃土。

一、学习劳动。

许许多多父母在孩子咿呀学语时就教他们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寓意是教育孩子懂得劳动的艰辛,只有会珍惜别人劳动的人才会自己去劳动。要从小教会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并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让孩子在劳动中寻找快乐,能主动地、愉快地劳动。热爱劳动是人最重要的品性之一,通过劳动,既可以增强孩子自立、自强的精神,又可以学会生活技能,同时还可以培养其责任感,对孩子今后的生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学习知识。

没有哪一位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要想成才就得学习,从书本上学,生活中学,学习——成才的唯一途径。作为父母,不能只把眼光盯在“高分”上,“高分低能”的事例比比皆是,而应该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肯学、乐学、善学。作为家长,应起到带头作用,营造积极学习氛围。

三、学习做人做事。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德才兼备”,也就是说,只有先有德再有才才叫人才;有才无德者是次品,只会被社会淘汰。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向孩子讲解做人的道理,如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尊老爱幼、懂得感恩等。在生活中懂得与别人相处,绝不孤芳自赏,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才能立足社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努力,齐头并进。

四、树立自信心,鼓励孩子自立自强。

自信心,是推动孩子前进的动力,是孩子不断取得进步的力量。孩子的逆反心理比较重,承受能力较弱,家长应多说服少指责,宜疏不宜堵,更不能使用语言的刀子对其进行打击侮辱。切忌唠唠叨叨,语言要简略深刻、点到为止。这样不易挫伤他的自尊心,他们才会有自信心。只有有了自信,才会自立、自强,才会对学习、对生活充满热情,才会去追求、去奋斗。在这个过程中,要教会他们面对挫折不气馁、面对成功不骄不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五、勤于观察、积累。

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学生应当学会观察日常环境中的现象,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意识,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养成观察习惯,提醒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事物、观察变化、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创造条件,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身临其境,详细观察,尽情感受,充分体会,细致描绘,以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其次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有顺序地观察,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观察,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学会用对比法来观察,学会用多种感官来观察,不仅用眼睛,还要用上触觉、听觉、嗅觉去观察,更要用心去观察。最后要创设观察的氛围。创造来源于生活,要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教师就要处处创设条件,通过情境的创设和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真正把观察变成一种习惯。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理念,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语文学习行为起动力支配作用。要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大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注意对环境的利用,把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作为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内容,认真研究学习习惯的内在机制和培养规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现在的孩子在温暖的环境中,在爱的沐浴之下,家长要注意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从小形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品行,促使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磨练自己,提高自己,张扬个性,展现自我,成为腾飞的“龙”!

参考文献。

[1]周庆元语文教育心理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3]邓永昕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环境行为心理学论文怎么写篇七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这是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小学品德课总目标也提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行为与习惯,有明确的目标,小学生要“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对学生进行长期而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同时,一个人的习惯对他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正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专家孙云晓所说:“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可见,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何等重要。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有12个教学班,学生550余人。大多学生父母为了生活在外打工,孩子在老家由爷爷奶奶抚养,有的甚至托付给亲戚监管。隔代抚养或者亲戚监管不利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孩子在生活中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长期以来,我校部分学生行为习惯很差。比如不懂文明礼仪,说脏话;经常说谎话;学习习惯差,不按时完成作业、抄袭作业、书写潦草;做事不能持之以恒,畏难情绪较严重等。作为学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孩子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小学生。

根据以上校情,我们重点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做人、做事四个方面进行习惯培养。

1严格规章制度,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为了建设良好的校风、班风,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常规训练为切入点,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对学生课堂纪律、常规、礼仪等方面的基本行为准则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学、自理、自控的能力。

2重视常规管理,规范学生一言一行。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熏陶才能形成。为使学生明确校内外的行为准则,我们除了让学生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熟记于心,做到心中有规范,行为守规范,争取“习惯之星”外,还设立了“红领巾监督岗”,负责检查路队、课间秩序、仪表、卫生、两操等项目,一周一总结,一月一汇总(每个方面每学期一个月),按得分高低进行考核,小干部们以身作则,公正、公平地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发现问题及时报告。通过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逐渐增强,也增强了大家的自律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使行为规范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3寓习惯养成教育于课堂教学中。

要求全体教师,尤其是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师,一是要将习惯养成教育纳入学期教学计划,二是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期末,撰写一份教育个案。

4环境文化重熏陶,潜移默化育良习。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学生获取知识、养成习惯的隐形阵地,对学生的习惯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是营造习惯培养的物质环境。我们努力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成为习惯培养的可利用资源,如名人名言,挂图,校歌、校训,楼道“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等提示语。孩子每天沐浴在这温馨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

1)通过每周一“国旗下讲话”讲习惯养成的意义、方法,每周都有训练重点。

2)各班利用班队课开展主题班会,同时总结前段时间习惯培养取得的成绩,布置本周训练要点。

3)每学月评选一次“好习惯之星”,表彰在黑板报宣传栏上。

4)每学期期末,评选校级“好习惯之星”进行表彰。

5家校联系,评价激励,多方联动促养成。

家长,是学生习惯养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行为习惯、教育态度,对学生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构建家校育人平台。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和致家长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宣传习惯培养意义,介绍习惯培养方法,家校联手,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2)引导家长参与评价。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父母、体验亲情”良好习惯养成活动。活动中,学校布置系列亲情作业,引导孩子经常性地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我们采取“上下联动勤督查”的方法,抓反复,反复抓。上,指学校层面的督查,持之以恒地开展常规教育活动;下,指班级、学生的监督自管,主要通过班级管理员的细化分工,引导学生自查互查。班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设多个班级管理员,通过这种细化分工,孩子们在互相监督自管中,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通过两年的教育与实践,我们在农村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做人、做事、学习、生活四个板块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此,摘录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养成情况,供参考(见下表)。

环境行为心理学论文怎么写篇八

心理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系统,需要多学科、多视角、多观点和多元方法的研究与分析,社会学就是其中日益凸现的重要学科之一。心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心理教育研究的基本主题,而且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构成了社会学视野与其他学科视野的根本区别,它提供了观察和认识心理教育的一个全新框架。在我们为心理教育寻求社会定位和理解时,社会学视角是强有力的工具。如果我们要真正把握心一三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未来走向,这样一种学科视角i也是极其重要的。

一、作为社会学范畴的心理教育。

社会学是一个多层次、多分支领域的大型学科。尽管社会学至今还没有像其创始人孔德所希望的成为社会科学中的“神学”,但社会学已经广泛渗透于人类的生活与思想之中,人们已经承认:这是一颗46一—明珠,而且异常硕大明亮。社会学以社会为对象,^研究人的群体,就必然要涉及到人的心理发展和心一_理教育问题。

(一)人的心理发展的社会性。

一认识心理教育的社会本质,我们要对人的心理发展的社会属性和人类心理发展的社会轨迹有一个_^基本认识。

人的心理的形成和发展,除必须具有生物基础夕卜,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而后者是更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因为人不仅是一个自然的生物实体,更是一个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社会成员。人的心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人有许多不同的心理特点。作为个体的人,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接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逐渐形成与发展着自己的心理。社会环境决定着一个人心理的产生,如果离开了人类社会的生活环境,就不可能有人的心理的正常发展。社会环境也影响着人的心理发展的水平,即使是在同一个社会里,由于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社会阶层和社会关系,人的心理发展的方向、过程和水平也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人的心理是在人的社会生活和交往活动中不断生成、发展的。总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成为社会的人,同时也积极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的双向过程。

从社会学的视野看,个体心理首先是社会人的心理,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人的心理。个体心理的独特性只是由于不同个体在社会关系之网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处于不同的心理环境和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不存在脱离社会心理的纯粹的个体心理,也不存在不与他人心理和社会心理发生互动关系的孤立的个体心理。通过社会交往,人实现各种经济、政治和精神的文化活动,同时也实现个体心理之间,以及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之间的互动和相互转化。人类社会会把印记烙印在人类个体的心理上。人类个体的心理不仅就其功能和结构来说像一个小小的社会,就其内容而言它反映了社会的全部丰富性和多样性。总之,人的心理本质上是社会的,具有社会制约性。

从社会学的视野看,人类的心理发展经历了蒙昧社会、文明社会、科学社会三种不同的社会形态,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心理模式和心理特性。[2]透过社会发展的历史链条和轨迹,我们可以认识人的心理发展的社会遗传性;透过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心理的发展水平,我们可以了解人的心理发展的社会属性在社会学家看来,心理变态是社会病态的表现,是社会病态的结果。这一论断的含义十分明显:虽然我们可以说某人患有心理障碍或疾病,但它们仅仅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的症状或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心理疾病表现在人身上,疾病的根源却在社会。弗洛伊德和荣格等精神分析学派的大师们,在其对神经症患者的心理治疗中,发现不少神经症的病灶就在社会。即因为对社会的恐惧、怀疑、仇视、悲观乃至绝望,而使心理失去平衡所导致的种种心理疾病,便带有明显的社会的特征、时代的特征。当我们要认识个体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时,我们不应该仅从个体方面去找原因,而要从社会事实和社会现象入手,探讨心理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缘由,探讨心理障碍的社会文化原因。

从社会学的视野看,与心理障碍相关的不良社会文化因素或“社会病态”至少包括:不良的社会形态(制度),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社会风气、社会道德不良,犯罪率高,失业率高,社会动荡不安(战争、**),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不良变化(如污染和拥挤),不良的文化习俗,宗教迷信以及种族、性别和年龄歧视等。许多调查研宄证实,上述诸多社会事实与心理障碍的发病和病程密切相关,随着人们在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消极社会生活重大变故的增多,心理障碍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也升高和加剧。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当今社会人们的心理问题为何增多,心理教育为何得以凸现。

(二)心理教育:促进人的心理社会化。

从社会学视野看心理教育,我们首先要解决一个基本问题,即社会学的视野如何理解教育。其实,社会学对教育的关注与社会学本身一样久远。在社会学家看来,什么是教育?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只因为他生活于人群之中,并参与社会活动。他说:&教育是成年一代向尚未为社会生活做好准备的那一代施加的某种影响。

教育的目的是要唤起或发展儿童身体、理想和道德方面的某种状态,这些状态是整个政治社会和儿童必定要生活于其中的特定环境所要求他们的。”教育有五个主要社会功能:(1)社会化;(2)社会控制;(3)筛选和分配;(4)对外来人员的同化作用;(5)社会革新和变迀。”

在社会学家看来,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密切相关。研宄社会问题要涉及到教育;同样,研宄教育问题也必须注意到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教育的结果只能以其社会的功能来加以衡量,教育结果的好坏,只能以它能否维持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繁荣来加以衡量。离开了社会,就无从对教育的结果进行衡量,为达到某种结果而提出的教育目的也必然成为一种没有意义的东西。如果说“个人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是教育目的的话,那么能力之所以成为能力,就是它对社会发生作用,和谐之所以和谐,就是它达到社会各方面的需要。

从社会学的视野来看心理教育,首先意味着我们将不再单纯地问:&心理教育是什么?心理教育为了什么?”而是转向社会学家询问:“在社会学的视野中,心理教育是什么?心理教育为了什么?”在社1会学家看来,心理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社会现象,心理教育就其实质而言是促进个体心理的社会化,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在社会学里,社会化与教育几乎可以作为同义词来使用。从上述定义可以推断出,教育就是一种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的过程。心理教育与人的社会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是促使人社会化的主渠道。社会学要求把心理教育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中来分析、研宄,在社会条件下解决人的社^会化问题。

从社会学的视野看,所谓个体的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网。迪尔凯姆说:&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个人之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这便是教育的目的。”教育应当把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人,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作为自己的目的。他们深信,任何教育都是社会性的,社会与社会环境是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从社会学的视野来看,任何人在心理上的成长、发展,基本上都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人的心理过程和种种心理现象不过是人的.社会活动过程在心理中的投射和结晶。一定的心理结构和认知结构不过是物质生活过程在人们记忆和经验中的必然的升华物。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起相应的社会关系,进而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出相应的心理结构和认知结构。这就是社会发展过程内化在心理层面的一般过程。整个社会化过程与人格和人的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有密切联系。可以说,社会化就是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塑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们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其生存于其间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各种简单与复杂的刺激能够给予合适的、稳定的反应。

二、多元社会中心理教育的凸现。

(一)社会的转型变迀:推动心理教育的兴起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一场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的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从社会经济形态^来看,正处于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未^来知识经济的转型;从社会技术形态来看,正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或高科技社会三双重嬗变;从社会文化形态来看,正从文化形态一三元化社会向文化形态多元化社会过渡;从社会生活_形态来看,正从过去的大一统向现在的个性化、多样化转变。这多重错综复杂的社会转型,从根本上引起现代人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同时也对现代方市场经济百年发展、完善的过程相比,社会转型是以历史浓缩的形式,把社会转型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几乎同时呈现出来。社会转型期由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再调整、利益再分配、权利再分化、组织机构再变更以及价值取向模式的转换所引发的新旧价值矛盾、冲突在所难免,人们必然会更多地感到迷茫、失落、压抑、痛苦、心理混乱和行为失衡,具有一种普遍的无根感、疏离感和漂泊感。

现代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宄证实,现代化程度越高,社会成员产生心理疾病的可能性越大。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博斯教授在《健康与疾病》一书中说:“现代人已经不那么需要防御食肉动物和蛇,也不那么需要对抗严寒天气、食物缺乏的窘境及其他有伤身体的危险,但他们必须应付时间、交通、噪音、拥挤、竞争及其他认为的紧张环境。与主要是操心狩猎和采集食物的原始人时代相比,现代人社会的相互交往和社会需求复杂得多,因此,现代人社会生活也要紧张得多。”其结果就是人们大量心理疾患的发生,它不仅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也使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很大影响。正如布莱克所强调指出的:“现代化是一个创造与毁灭并举的过程,它以人的错位和痛苦的高昂代价换来新的机会和新的前景。

弗洛伊德认为,人性的要求和社会的要求会相互冲突,因而整个社会也会生病。他认为,文化与文明的发展,总是愈来愈与人的需要对立,由此他推断出“社会神经症,’(socialneurosis)的概念。弗洛伊德在他的《文明及其不满》中写道:“如果文明的进化与个人的进化如此类似,如果我们把同样的方法运用到两者之中,那么我们可以说文明的许多体系或者时代一一甚至整个人类——都在文明趋势的压力下患上了‘神经症’。”对于个体是否患“神经症”可以有参照的标准,但是,“对于患了同样病症的社会,我们却没有可以加以比较的背景,只有通过另外的途径来进行这项工作。不过,就运用我们所知的治疗方法而论,即使对社会神经症作出了最透彻的分析,那又有什么用呢?因为没有人有能力迫使社会接受治疗。尽管有这些困难,我们仍可人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所有这以预料,总有一天,有人会敢于从事研宄文明社会些给社会转型时期的我国心理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病理的工作”#13%。在一定意义上说,从社会学的视野机遇,也提出了新的变革挑战。来解读心理教育,就是进行这方面的研宄。

社会变迀是教育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动力,当今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越来越说明,人们在无穷社会的转型变迀对心理教育有更多的期盼。我国正的物质追求中,因丧失其精神家园而深感痛苦、悲差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与西哀、孤独与失落。人们怀着日益深沉、多重并存的心理饥渴越来越趋向于从各种善念、善行,从各种思想、信仰中,乃至从宗教、神坛中摆脱物质的枷锁,找回失去的精神。尤其有不少处于“心理断乳期”和“第二次危机期”的青少年因心理需要与追求的不满足而走向了迷信、宗教与神坛。这一切都在向我们昭示一个事实:当代中国人渴望拥有自己的心理生活与精神家园!如果我们忽视了超越于物质功利的国人的心理与精神之建构,忽视了人对于各种心理需求:从自尊、自强、利他、爱国,一直到对人生终极关怀的追求,中国教育就会脱离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与内在需要,就无以建构当代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风貌,也必将丧失时代所赋予它的意义与价值。

在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人文价值关怀的缺失、心理危机、信仰危机、人的异化和社会异化现象等出现的代价。真正健康的社会转型应当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和谐,应当且必须“鼓励新的价值体系的兴起,以补偿我们内在的不平衡,创造新的精神的、伦理的、哲学的、社会的、政治的、美学的和艺术的推动力,来填补我们生活中的空虚。……必须能够在我们之中恢复爱、友谊、了解、团结、牺牲精神和欢乐,这是我们最最珍贵的需要”。这也使得心理教育在社会转型期的兴起成为必然。

环境行为心理学论文怎么写篇九

按照ibm公司的定义,电子商务=web+企业业务。它所强调的是在网络环境下的商业化应用,是把买方、卖方、厂商及其合作伙伴在互联网(internat)、企业内部网(intranet)、和企业外部网(extranet)结合起来的应用。10月1~3日,欧洲经济委员会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了全球信息化标准大会。明确提出了一个关于电子商务的比较严密完整的定义:“电子商务是各参与方之间,以电子方式而不是以物理交换或直接物理接触方式完成任何形式的业务交易”。这里的电子商务包括电子资料交换(edi)、电子支付手段、电子定货系统、电子邮件、传真、网络、电子公告系统、条形码、图像处理、智能卡等。一次完整的商业贸易过程是复杂的,包括交易前的了解商情、询价、报价、发送定单、应答定单、发送接收送货通知、取货凭证、支付汇兑过程等,涉及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流动。

二、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的先进的商务活动方式,无疑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企业在资金力量允许和发展战略需要的情况下,涉足电子商务,开拓新的领域,不失为是一种选择。有一些企业,由于进入时间合适,战略选择正确,经营方式得当,在电子商务方面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我国要开展电子商务,还存在很多技术上的问题,例如计算机用户比较少。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7月,我国上网的计算机数量为650万台,平均每个企业和政府部门还不到1台,而且网络运作速度慢,网络资费贵,并据cnnic统计,目前中国习惯利用电子商务获取商机的人数少,最常使用的网络服务依次是电子信箱(87。65%)、搜索引擎(55。91%)、软件上传或下载(50。69%)、各类信息查询(49。28%)、网上聊天室(38。81%)、新闻组(25。37%)、bbs电子公告(21。17%)、网上寻呼机(20。72%)、免费个人主页(19。68%)、网上游戏娱乐(17。70%)、网上炒股(14。64%)等。使用网上购物或开展商业活动的人在各项基于互联网的活动中仅占倒数第二位,上述这些因素都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我国电子商务环境分析。

(一)政策与法律环境。总的说来,我国的信息化政策还不够完善,尤其体现在电子商务方面,有关的政策不够明朗,相应的法律、法规,相关的标准还都没有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存在较大问题。因为参与电子商务的不仅仅是交易双方,更重要的涉及工商行政管理、海关、保险、财税、银行等众多部门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这就需要有统一的法律、政策框架,以及跨部门、跨地区的强有力的综合协调组织,才能促进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作为电子商务的主体,其信息化程度是电子商务运行的基础。目前,我国企业大多处于转型阶段,现代企业制度尚未普遍建立,企业信息化的进展并不令人满意。目前我国已经上网的企业不到企业总数的1%。,在1.50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大约只有10%实现了企业信息化或运用信息手段比较好。大约有70%左右的企业拥有一定的信息手段或着手向实现企业信息化的方向努力,大约20%的企业只有少量的计算机,而且只从事单机工作。在1000余万家中小企业中,只有极少的一部分拥有现代化的信息手段。

(三)金融电子化建设。金融体系是商务活动的基础保证。电子商务的支付与结算需要电子化金融体系的密切配合。目前我国金融服务极其电子化水平比较落后,跨区域、跨银行的电子支付系统还未建立,网上支付、结算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进程。例如,上海新华书店在互联网上发布了图书信息,收到大量国外的订单,但是由于国内的电子支付手段没有建立,生意无法成交,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四、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基本原则。

发展电子商务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以应用为重点,坚持效益优先,制定有限目标,体现实际效果。笔者认为,我国发展电子商务必须遵循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一)引进与创新有机结合的原则全球化与开放性是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和特征,特别是我国已经入世,必须按照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办事,因此,要结合我国的实际,积极引进与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经验,并进行中国化的改造和创新,为我所用,创造出符合实际的发展道路。

(二)商务与电子有机结合的原则在电子商务中,电子是手段,商务是核心。网络服务商和电子商务厂商,要适应企业的商务选择和利益判断,防止过度技术化倾向,避免追求表面的商务“电子化”而忽视商务活动本身的需求。要把电子与商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商务应用为根本,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要立足于为传统产业服务,促进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传统企业要积极发展新的.商业模式,适应信息革命的要求。

(三)务实与跨越有机结合的原则要根据我国目前的商务需求、技术手段和经济环境实际,制订发展电子商务的规划和计划,确定切实可行的商务模式,设计和开发实用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推动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要着眼未来的发展需求和趋势,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推出创新的电子商务体系,能够跨越的大胆跨越,以适应全球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主动抓住机遇和迎接挑战,按照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加快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实现中央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

(四)政府引导与企业运作有机结合的原则发展电子商务涉及各行业各领域,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这需要政府的鼓励、引导和协调。政府通过制订政策法规,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技术发展和技术标准、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着手,为电子商务创造良好的宽松的经营环境,引导企业和公众积极参与电子商务。同时电子商务属于民商活动,政府的干预应是最低限度的,以免由于政府的过度干预而阻碍电子商务的发展。

五、结束语。

由于信息的竞争在企业的竞争优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了电子商务中。虽然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还不是很快,但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电子商务可以为中小企业开辟更广泛的市场空间。同时,在以后的发展中,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确定企业在电子商务中的主体地位,发动企业和社会投入电子商务,鼓励大中企业与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建设。

参考文献。

宋玲,王小延,《电子商务战略》,中国金融出版社,。3,p44~45。

蒋志培,《网络与电子商务法》,法律出版社,。5,p100~101。

环境行为心理学论文怎么写篇十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对于幼儿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幼儿园中,生活习惯的培养是工作的重点,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正所谓生活亦教育,教育亦生活,在孩子迈进幼儿园大门的那一刻,教育就已经开始了。

习惯就是“简单的动作重复做,重复的动作认真做”,作为幼教工作者,要不断帮助幼儿认真做好每件事情,最终将行为变成习惯。

幼儿刚入园的`时候,面对班中那么多一样的物品,往往显得无所适从。虽然我们会为玩具贴上小标识,以便幼儿对照摆放,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在于,这些标识都是老师事先准备好,再指定给幼儿的,幼儿可能不喜欢、不想要,心理上总处于排斥状态,所以记不住。这时我们就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让他们选择喜欢的图案,或者索性带领幼儿制作自己的小标识,然后让幼儿自己去水杯架、毛巾架、床、鞋柜等地方进行张贴,这样的结果肯定是事半功倍,也正是孩子自我服务的习惯意识的开始。

再比如餐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培养,我们从洗手液的选择上就开始用心。好闻的,去污力强的,不伤小手的,更主要的是泡泡一定要多的,这样孩子们就积极主动地洗手了。老师再教给幼儿们一些与讲卫生有关的儿歌和故事,孩子们喜闻乐见,逐渐地养成了餐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可以说既得到了健康也获得了快乐!

然而幼儿园的教育也不是全能的。家长把孩子一送到园里,就有了如释重负的感觉,所有的教养工作全都放心地交给幼儿园,这种信赖感非常可贵,但是家长们要知道,孩子的培养需要家园配合,共同努力。

一些家长不经意间的错误做法能把老师五天的努力都毁于一旦。比如,家长普遍认为,有些事与其让孩子做,不如自己做,节省时间,减少麻烦。嫌孩子吃饭动作慢,饭粒掉在地上收拾起来非常麻烦,就抢过碗自己喂;孩子自己洗手,结果手没洗干净,还弄湿了衣服,家长索性帮孩子洗手;孩子要自己穿衣服,结果穿反了,需要重穿,家长抱怨耽误了上班时间,从此每天都给孩子穿衣脱衣。家长逞一时之快的后果是造成了通常所说的“星期一综合症”--上个星期刚刚培养出的幼儿好习惯要在这个星期从头开始。

其实,小孩子的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协调还不够好,家长这种包办代替的做法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还妨碍了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的发展。

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是循序渐进、逐步积累、逐渐定型的过程,孩子的习惯养成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了。良好习惯的培养还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统一认识,这样才不会使幼儿产生困惑。举个很小的例子,我女儿一岁蹒跚学步的时候,针对摔倒要不要成人扶起来的问题,我和我妈有过分歧,以下是我们的不同观点。

我:孩子刚学走路摔倒很正常,不用马上去扶,先给孩子尝试爬起来的机会,如果实在不行,再去给予适当的帮助。

姥姥:孩子摔倒了,成人应该马上去扶,因为她根本就没能力爬起来。

我:孩子摔倒后,不给她尝试的机会的话,成人永远不会知道她什么时候能够自己爬起来,她自己也不了解什么时候能够独立站起来。久而久之,她如果摔倒了就只会趴在地上等着成人来扶。

这种分歧一直延续到这一幕的发生:一次,宝宝摔倒了,她努力地想爬起来,可尝试了很多次还是不行,我妈刚要起身去扶,只见小家伙自己摇摇晃晃地爬了起来,还爬到一把椅子旁边,然后居然扶着椅子,自己站起来了,之后还拍起了小手,为自己鼓掌。我们把那一刻当做她真正学会走路的开始。从那以后,宝宝每次摔倒都自己想办法爬起来。现在她3岁了,依然是摔倒后马上爬起来,并拍干净衣服上的土--这就是家庭教育的成果。

因此,养成良好习惯需要家园配合,要将习惯转化为幼儿自身的需要和准则,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为,这样才算是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环境行为心理学论文怎么写篇十一

一个人既要有学识,又要有道德水准,道德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最基本的标准。幼儿在2-3岁时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已经基本接近成人,因此这段时间是幼儿道德教育的关健时期,利于其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性格,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抓住这一关键期对幼儿进行道德认知教育。

1.培养幼儿健康向上的情感。

健康的情感是阳光、是雨露,其对孩子智慧的发展、品性的养成以及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没有健康的情感就没有完美的童心。而现在的孩子在家里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自私、任性、自我意识非常强,缺乏与人合作的意识。针对幼儿的这一性格缺点,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增进小朋友间的交往,由于孩子年龄小,不善于与人交流,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时,同幼儿一起游戏,和他们一起观察大自然的风景,引导幼儿在观察后相互交流自己的所见所得,还要幼儿们自己结伴去观看自己喜欢的景物,在挑选伙伴的同时,促进他们的`情感交流,初步建立起友谊的观念。而后,重新为他们设计组合团体,旨在让他们知道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让幼儿学会接受其他人,学会适应与不同的伙伴交流,让幼儿在集体的游戏中休会到快乐。

1.2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合作是一个人进入社会后必须要具有的生存本领,因此在幼儿时期就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在游戏活动中让所有的幼儿一起参与,为幼儿多设计一些集体游戏,如:玩河马、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游戏。在游戏中,边玩边让幼儿思考,自己一个人是否可以将游戏做好,是否可以是一个人玩的开心,幼儿回答问题的时候,适当引导幼儿一个人不能生活在社会中,要学会与其他幼儿和睦相处、学会与其他幼儿共同做事情,才会收获快乐。当然,我们也会发现一些特殊的孩子,他们对于合作不感兴趣,喜欢独善其身,自由自在。这时候的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要适当引导,慢慢将这些幼儿引导到正常的交流与合作中,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快乐和温暖。

1.3要重视孩子的需要,人的需要有两种,一种是物质上的,另一种就是精神上的。物质上的需求很容易满足,难就难在如何为幼儿提供精神上的需要。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当孩子想帮助老师做任何事情时,我们不要拒绝。例如,幼儿要自己动手搬椅子或抹桌椅时,千万不能因为过程中可能会给你带来麻烦就阻止他们,应该看到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说明他们有劳动的需求,应该满足他们这种需要,以便发展他们的健康情感。

2.培养幼儿独立自理的能力。

自理能力是独立性的一种表现,许多家长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了物质方面,当然这很重要,但是他们忽略了幼儿独立性的培养。有些幼儿来园已经有一个学期了,吃饭还是要有人喂,更有甚者家长一直抱着幼儿教室,这些家长认为:幼儿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的确,他们是孩子,但是孩子也有可以是他们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如果孩子的自理能力好就会在群体中表现出色,自信心也会增强,相反,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在集体面前时常有挫折感,无形中产生“我”不如人的想法,影响他们的自信,时间长了还会影响孩子的上进心。为此,在午睡时教师让幼儿自己脱衣服、醒来时自己穿衣服。当孩子已学会自己自理时一定要给予肯定,并在家长面前表扬一番,要求幼儿在家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意识。

幼儿园教育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讲养成教育融合在孩子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中,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3.1耐心说教,形成意识。孩子由于年龄小的原因,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更耐心。对表现突出的孩子要及时表扬,对表现欠佳的孩子要及时提醒,从而让孩子逐步加深印象,形成意识。

3.2反复训练,形成习惯孩子每天在园的时间不少于八个小时,教师要善于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得以渗透和强化。如:培养孩子做一个能干的人。要求孩子能做到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自己收拾玩具,及时帮助同伴等等。对于能力稍弱的孩子,教师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示范,通过手把手的、不厌其烦地说教,让孩子在反复的训练中形成习惯。同时,通过当众表扬、给予小奖品等方法鼓励幼儿反复练习,直到掌握。

3.3环境熏陶,形成氛围环境塑造孩子同样影响着孩子。良好的环境氛围是习惯养成的基础,二者密不可分。首先,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如要让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教师要做到自己与同事之间相处融洽,对家长有礼有节,对孩子要宽容相待。以欣赏的眼光,及时挖掘孩子在生活、游戏活动中的良好表现,并予以肯定和表扬。其次,注重环境的创设。教师可以将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美化幼儿园环境相结合。如在水池旁边画一幅画,告诉孩子在讲卫生的同时要节约用水;在餐厅的墙上贴各种食物,让孩子明白不挑食,爱惜粮食才是好宝宝等等。

总之,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只有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修养,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幼儿园、家庭、社会各方面要相互协调一致,遵循幼儿的发展的规律,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使幼儿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茁壮成长。

环境行为心理学论文怎么写篇十二

心理学,应以活动中的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为研究对象,从客观上能够观察到的人的行为,探索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来解答人的行为是怎样发生的,和为什么发生的问题。

哭和笑,都是人的行为。

但是,无缘无故的哭,或者无缘无故的笑,绝对是没有的。

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原因促发的,而不是偶然自发的。

只有处在当时的那个环境状态之中,也就是人的心理受到当时那一环境气氛的感染时,眼泪才能流出来,笑声才会发出来。

然而,心理学所说的“环境”,往往与周围的实际状态有所不同。

即,客观的地理状态或物理状态总是一成不变的,可以说是真真确确,实实在在。

这,在心理学中常常不称其为“环境”。

关于上述问题,考夫卡曾举出下面的一个例子。

严冬的一个黄昏,在猛烈的暴风雪中,一个骑马的旅行人好不容易,才摸到一家客店的门前。由于一望无垠的大雪覆盖,他已分辨不出哪儿是路,哪儿是田野。在狂风暴雪之中,为了今晚能找到一个安身之处,他已策马盘旋了好几个时辰,终于,来到这里。

店主人走出门口,看见这位旅行人,顿感惊愕万分,于是,讯问旅行人,到底是从何处而来。旅行人并未答话,只是默默无言地指了指客店的正前方,这样一来,更使店主人莫名惊讶,他说:“您是从昆斯坦斯湖上渡过来的啊!难道您还不知道吗?”旅行人听到这话后,不由过度惊恐,遂从马背上坠落而亡。

这个故事是说,旅行人所走过的道路,从客观上看,是被落雪覆盖的湖面,而在当时,却是他所不知道的,因此,他把湖面当作原野,而一往直前骑马奔驰过来了。

这说明,旅行人如果事先就知道那儿即是湖面,他的行为,自然也会完完全全不同。

这样看来,区别在于,把客观上同一个“落雪覆盖的湖面”,即地理环境和物理环境,看作是一片雪原,而把按这种想法采取行为的环境叫做“行为环境”。

行为环境,即原有的地理环境,这种情况,当然也有。

不过,必须看到,由于不同的人人生经历不同,认知的层面亦是不同,在多数场合,根据人们的不同理解方法,“行为环境”是要有所改变的。

心理学所要研究的,并不是单纯的地理环境或物理环境,而是这种“行为环境”。

只有受行为环境调节的行为,我们才将之称作为行为。

人的行为,总是发生在某一特定的行为环境中的行为。

正是处在某一特定的行为环境之中,人的行为,才最终得以发生。

人的一切的行为,就其发生的方式而言,毫无例外地,都是反射。

所谓反射,是指人的机体借助于人的心理的活动,来实现的对于环境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行为反应。

在这里,环境刺激又叫“刺激作用”,是指作用于人的机体并引起有机体感应的环境因素,也就是“刺激物”,施加于有机体之上的影响。

所有的反射,都是由于环境刺激所引起。

环境刺激,是行为反应的最初原因;

而行为反应,则是环境刺激最后引起的结果。

在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则存在着一系列相互作用的连续而又复杂的中间过程,

它们,就是最终决定人的特定行为的内部心理过程,包括人的心理领域内诸过程及其转型。

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总是起着支配、调节有机体行为的作用。

所以,在整个反射过程中,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始终处于中心地位。

反射的意义在于,它总是激发有机体进行适当的活动,以顺应环境,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与环境达到一种中介即平衡状态。

因此,反射,是有机体和环境取得平衡的基本方式。

人的行为,是由许多反射组成的。

因而,所谓行为,即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顺应。

以研究活动中的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为其对象的心理学,实质上,也就是研究有机体如何对环境刺激采取行为反应,以顺应环境的科学。

也不应是那种简单的、仅做机械的生理因素的分析、仅用刺激与反应的字眼就能“客观地”加以描述的、与动物等同的行为。

人,并不是只能无一例外地对呈现于面前的刺激作出反应。

人,并不是只会“刺激——反应”的机器。

人,比机器人要复杂的多。

要全面地认识人的行为,就必须抓住人类所独有的那些东西,重视对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

要结合有机体的生理过程,来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

因为,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有自己的生理机制;

任何心理现象,都是在其生理机制的基础上得以发生。

从整体上看,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人总是根据自己的目的而行动,因而,分析人的行为,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要把人当作人来分析、研究。

人,并不是更大一些的老鼠、猴子或白鸽。

人,就是人。

人,是理性的人。

人,是社会的人。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与个性。

人,决不能与动物相混同。

人的活动,与社会是一个整体。

人的行为,乃是存在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的特定的人的行为。

应该从人的外部联系,来认识人的行为。

企图脱离社会来分析人的行为,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是丝毫不会有任何效果的。

所以,心理学,也就应当是人化的心理学。

心理学的理论目标,即在于实用。

与此相适应,心理学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应该具有三种基本效用:

一、以相当的精确性,来解释人的行为;

二、以相当的合理性,来预测人的行为;

三、以相当的有效性,来控制人的行为。

如果不具备上述效用,心理学,就将是毫无价值的东西。

由于心理学是一门追求研究之现实性和实用性并重的科学,心理学总是和实际应用相联系,以实用性为目的,因此,心理学,实际上也就是实用心理学。

环境行为心理学论文怎么写篇十三

(一)对内,虽然“国五条”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机购房现象,但随之而出现的“移民购房”热潮却是我们没有意料到的。移民购房在我国一直存在,但主要原因是出国留学或出国深造,单纯为了买房而移民却是近几年才兴起。房价过快上涨,政府紧随其后进行宏观调控,但收效却不明显,就像橡皮筋,总会绷回原点。而人们似乎也有应对政府政策的对策,随着“国五条”的相关政策落地,移民购房热潮是一方面,北京、天津等地出现排队离婚的现象让我们开始反思:房子对于中国人来说到底有多重要?而这一系列不正常现象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社会的价值观,两本结婚证书竟敌不过一张房产证,多大的购房压力竟让安土重迁的中国人远居国外。

的确,我相信教育以及时势的发展在逐渐改变着中国人的价值观,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移民购房”的另一个影响便是人才的流失,这对我们来说不可谓一个巨大影响。中国虽然人口众多,但人才一直是供不应求,况且中产阶级才是整个社会持续发展的中流砥柱,而移民购房现象所流失的正是大批的中产阶级人士。

此外,“国内买房国外住”现象也层出不穷。国内房价高,各项费用成本也高,很多人选择将国内房子租出去,所收租金足够其在国外生存,很多人对此项“事业”乐此不疲,这无疑是房价不合理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3]事实上,社会都具有两副面孔,一方面是它的一致性,一方面是它的冲突性。而“移民购房”就是这种冲突性的体现,虽然它还处在很微妙的阶段,但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对外的影响主要是对购房当地。中国人持续在当地购房必然拉高当地房价,从而引起当地人的.不满与抵触心理。但对于当地政府却不全是如此,华人大批购房促进了当地的房价复苏,但长此以往不保证其他国家也会出现像中国房市一样的窘况。

再者,华人在当地购房也会遭遇“文化冲突”差异,这是否会带来价值观的相互改变我们暂时不得而知。

二、从社会学角度对“移民购房”现象的反思。

(一)我们应该认识到“移民购房”并不只是一个房价过高导致的现象,当然我们不排除有出国留学的群体,我们应该看到这种现象的背后是部分中青年人口的流失。移民购房的群体中大多是有孩子或即将有孩子的家庭群体居多,这就意味着现阶段两代青壮年人口的流失,这必然会加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虽然目前这种影响还不是很明显,但难保此现象开了头便会形成一种趋势的可能。

(二)人才流失问题不可小觑。[4]随着越来越没有技术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中心,城市中的正式经济常常需要花很大的力气把人流吸纳进劳动队伍。城市发展对于人才的渴求似乎永远没有尽头,所以,我们更要警惕任何形式的人才流失。移民购房所流失的人才以社会发展所需的中产阶级和精英阶层居多。反过来,我们也意识到,国外的良好环境吸引大量的国人出国购房定居,我们同样可以出台某方面政策,吸引国外精英人才的流入,来填补人才流出的缺口。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国家之间人才互补、流动也会发展成一种普遍趋势。

(三)从社会冲突的观点来看,社会冲突包括群体内冲突和群体外冲突。精英阶层或者说有钱人的投机购房及其他的经济原因导致房价居高不下,加之政策原因使之出现了移民购房现象。但是我们看到社会中还存在一个群体,他们既买不起国内的房,也没有条件出国购房。这里我们就把这三大群体看做三个阶层,这三个阶层之间存在的经济差异必然会导致阶层之间的冲突,可以看成是群体内冲突。如果这种冲突矛盾激化,必然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大批的华人出国购房推高当地房价,引起当地人的不满,同时也存在一些生活及文化上的冲突,这种群体外的冲突虽然还不是很明显,但如果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影响我国与被购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

(四)政策方面的健全性。[5]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以及明确的行动内容。也就是一项政策的出台不该是一劳永逸的,要随着政策实施后出现的各种情况继续出台相关配套措施,以备各种突发现象的产生。“国五条”的出台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机购房和房价上涨,但是政策的出台带来的其他现象也是政策出台者应该考虑到的。各地“国五条”的纷纷出台考虑到了政策的适应性,但同时也需要时间和实践将所出台的政策进一步完善。

对于住房价格居高不下,政府也出台很多调控房价政策,但是收效只是暂时性的,并未带来实质性的影响。造成这种局面的并非是单纯的经济或者政策影响,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视房如命,安土重迁等极端观念更是加重我国房市危机,而大趋势的移民购房只是这种危机的一个表象。所以,政府在出台相关政策抑制房价上涨的同时也应考虑在提升人民素质,改变公众观念上多下功夫,毕竟,找到问题多种根源,才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文档为doc格式。

环境行为心理学论文怎么写篇十四

“人性化”的园林设计需要环境心理学。近年来,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已经到达了顶峰,在当今中国园林景观设计中更提倡关注人们心理需求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主张生活的闲适,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将环境心理学理论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相结合运用到当今的园林设计中,能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尽可能的关注到人们的心理需求,使设计变得人性化,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环境行为心理学论文怎么写篇十五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用教育家的观点说,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受用不尽,像获得利息一样;要是有了坏习惯,就像一辈子有还不清的债务,总得为它付出代价。幼儿爱模仿,可塑性强,因此幼儿期是养成良好习惯最重要的时期,也是好习惯最容易形成的关键时期。可是,现在有些家长千方百计地培养孩子的外语、美术、音乐等多方面的能力,却很少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致使幼儿行为的两面性,即幼儿在幼儿园时行为习惯比较规范,但在家庭中却是相反的行为。更甚者,幼儿的有些良好行为习惯还得不到家庭的支持,文明行为反而引起周围成人的讪笑或制止,使幼儿对园内外不同行为要求感到无所适从。因此,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共同合作,幼儿园与家庭是一车两轮,必须同步调,同方向。从教育实践上可以看出,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进行有效的家园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有好有坏。习惯养的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的不好,则终身受其害。”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由此可见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对于大班的幼儿,就要培养孩子守时、守纪、爱学好问,自我评价与调控等方面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幼儿受益终生,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随着课改的推进,我们逐渐意识到:尊重幼儿需要,培养幼儿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一.首先,良好行为习惯的规则建立或评价主体已经由老师变成幼儿。

以前,老师对幼儿的统一要求比较多,老师制定的规则比较多,现在,我们逐渐让幼儿或师生共同简历规则,幼儿会积极地遵守。老师不在是一个规则的制定者、决策者,而是引导者。另外,老师的建设性评价往往会让幼儿产生被批评的感觉,从而产生不良的情绪。而同样的评价主体由同伴来说时,幼儿却有认同感。这说明评价主体会影响评价效果。所以在活动中,应该注意让幼儿作为评价的主体,老师作为鼓励者、引导者,制造宽松的`气氛,让幼儿产生积极的态度。

二.其次,以角色游戏为主,引导幼儿自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角色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健康特点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最为幼儿所喜爱。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反复感知、体验、模仿角色的优良行为,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从而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后,有意请几名小朋友做发苹果的游戏,让幼儿进入角色实际训练,结果他们都把大的、好的苹果发给小朋友。

三.另外,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内容变得越来越人文话、人性化。

一些必要性的行为习惯,比如:良好的坐姿和睡姿、餐前便后要洗手、进餐时保持干净等,应该尊重幼儿个体差异从而进行督促,让幼儿努力做到,体现人性化。比如:以前吃饭要求统一饭量,现在改变成根据幼儿身体状况来决定幼儿的量等等。

四.再次,良好行为习惯的表现形式由语言指令化转化成隐性的环境和活动材料。

教室的墙面、空间都蕴含着教育价值,可以将良好行为习惯的规则体现在环境中。比如在地板上贴上标识符提醒幼儿该把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就想本学期我们的美工垃圾桶一样,我们老师并没有向幼儿正式地介绍垃圾桶应该放哪些垃圾,但是小朋友们都能根据垃圾桶上贴的标识进行有序有规律地扔垃圾。另外,我们对各个区域根据幼儿的需要进行了合理的划分,这种方法避免了幼儿因为无事可干而吵闹,也可以避免老师过多的指挥和干预,让幼儿明白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相互不干扰,能有序地进行。

五.发挥幼儿的自我教育、榜样教育及成人的言传身教作用:

利用孩子们之间的交往让其互相感染、彼此教育,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省去了老师很多功夫。爱子们喜欢模仿,特别是他身边的同年龄段的同伴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影响;而评价活动在确定正确是非观,树立身边榜样的同时,也使儿童学会了较为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全面地评价自我。比如评选“好习惯之星”、颁发小红花,命名“…宝宝”等等,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发挥孩子的个性特长。结合幼儿的这一特点,这学期,我们根据我们班级情况幼儿年龄特点,设立了评比表,具体内容可以自定,有学习、生活能力、劳动意识、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我们坚持每天给予认真的记录,每周五下午通过让孩子们通过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一周评价一次,对于有进步的孩子以及孩子们有进步的方面及时给予肯定并奖励,如班长,值日生光荣称号,或小玩具等。号召全体幼儿向其学习;而对于孩子不足的方面指明努力的方向,鼓励其不断进步。孩子们喜欢围着评比栏互相比较,从中找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产生自律意识,自己要求进步。

六.家园合作:

曾经有一个家长说: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老师和家长就像土壤,而孩子就像种子。的确在我们的教育中,家庭和幼儿园担负着同等重要的责任。我们老师们要做的首先是转变自己的观念,然后去联合家长,统一观念及行动,以实现我们最终共同的教育目的。

幼儿在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养成的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教育中的连续性、一致性是养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班级出现的问题,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培养目标和内容,科学的培育幼儿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大班中幼儿的换牙情况开始普遍,帮助幼儿缓解换牙焦虑,了解换牙、保护牙齿的知识,是大班阶段老师关注的行为习惯之一。我们通过观察醋泡蛋的实验,多媒体软件学习,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刷牙记录表建立,家园之窗的反馈让幼儿通过多种渠道顺利地度过换牙期,家园共同培养幼儿养成饭后漱口、不舔新牙、每天刷牙两次的好习惯。又如:针对班级中早上迟到现象增多,幼儿不能按时作息的现象,我制定了幼儿早晚时间作息时间表,让家长在家也配合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同时,根据家长反映幼儿在家出现的行为习惯问题,老师要及时进行集体或个别教育,在家园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互相补充,相互理解,注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相得益彰,最大程度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习惯要进行持久的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不要指望好习惯会在一时养成,要对孩子进行反复耐心的教育,要允许孩子有反复。

环境行为心理学论文怎么写篇十六

现代室内设计是一门涉及到工程学、艺术学、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边缘性学科,本质是要为人类创造安全、舒适、宜人和富有美感的室内环境。而环境心理学则是支撑这个专业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环境心理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什么样的环境才是符合人们心愿的环境的一门学科。其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研究居住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

15页,近1万字。

目录。

毕业设计论文。

主要参考书目。

1、刘宜琳.《装饰设计表现技法》[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xx.

2、苑军.《室内空间设计》[m].知识产权出版社,20xx.

3、张绮曼、郑曙暘编.《室内设计资料集》[m].中国建工出版社,.

4、世界室内设计集成编委会.《世界室内设计集成》[m].辽宁科技出版社,20xx.

5、常怀生.《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6、张月.《室内人体工程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7、刘加平、杨柳.《室内热环境设计》[m].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

环境行为心理学论文怎么写篇十七

(河北省青县实验幼儿园)。

习惯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好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坏习惯会使人贻害终生。而3~6岁正是幼儿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培养幼儿的生活、卫生、学习等良好的习惯,是十分重要的。我园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组织教师边学习边实践,逐渐摸索到一些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概括总结如下:

一、形成幼儿的正确认识。

幼儿有极强的可塑性,最易接受新事物。所以,习惯的培养对幼儿来讲,不是件难事。首先重要的是让孩子懂得怎样去做,怎样做是正确的。孩子们易受环境的影响与感染。教师只要耐心地为幼儿讲解和示范,树立正面的榜样,提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土壤和环境,幼儿就会无意识地学习与效仿,从而轻轻松松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我们制定一定的学习、游戏规则,来培养孩子守序;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独立和自信;创设适宜的交往情境,以培养孩子的合作和礼貌;利用游戏,教会孩子简单的操作要领。如编写短小好记的儿歌“小手洗一洗,饭儿自己吃;衣服自己穿,做个好宝宝;见人问个好,文明有礼貌。”让幼儿懂得什么行为是好的,在幼儿幼小的心里播下行为的种子。为了培养幼儿自己整理衣服的能力,教师编写了《衣服操》――“小衣服,做早操;伸伸臂,对整齐(拉直袖子,把前襟对齐,扣好扣子或拉好拉链);点点头(把衣服上的帽子折下来),拍拍肩(把两个袖子叠好);弯弯腰,放放好(把衣服上下对齐,折叠好)。”运用这种生动形象的儿歌,引导幼儿掌握叠衣服的要领,学会整理衣物。

如,培养幼儿正确的书写姿势,我们可以编成儿歌“学写字,要记牢,头要正,身挺直;臂放开,足要平;尺拳寸,是标准。”幼儿在写字前背一背,唱一唱,对提醒幼儿起到很好的作用。对执笔问题,教师要注意手把手地教给孩子,让他们真正掌握正确的姿势。

为培养幼儿良好的书写、卫生习惯,从幼儿开始练习书写之时,就首先要求幼儿写字前用品要摆放有序,善待自己的写字用品,做到不乱撕,不乱画。写字后要保持手脸和书本的干净整齐。教师要求到位,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建立科学的训练程序。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次活动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它需要成人耐心、细心的培育与强化。据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一般为21天,关键在前三天,特别重视的是前一个月。()于是,我们遵循这个规律,努力做好“抓关键前三天、巩固一星期、坚持一个月”.

由于幼儿的年龄限制,他们的认知水平低,理解能力也有限,在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需要有步骤、分阶段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和掌握基本的方法与步骤;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养成幼儿做事有条理、守时有序的好习惯。

在大班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上,我们为了不断强化幼儿之间的合作,第一周建立了“图书与玩具角”,鼓励幼儿把家里好看的图书、好玩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教师引导幼儿共同分享,让幼儿真实地体验分享、合作的快乐。第二周,根据幼儿的兴趣创设各种活动区,如“美工区”“表演区”“棋类游戏区”,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选择玩伴,共同商讨游戏规则。通过区域活动的开展促进幼儿间的合作。第三周,创设有利于合作的“问题情境”,训练幼儿合作的技巧,如“一起给宠物制作服装”“共同搭建娃娃家”“合作装饰一幅画”等问题情境,鼓励幼儿讨论、协商。幼儿在实践中获取了合作的经验,掌握了合作的技巧,分享了合作的快乐。第四周,快乐分享。教师随时收集材料,把幼儿平时合作的镜头拍摄下来,并把它们贴在墙上,供幼儿欣赏、讲述,充分体验合作的快乐。通过一个月环环相扣的合作强化练习,幼儿间争抢、独占玩具的现象不见了,告状、打架的减少了,友好合作已逐渐成为幼儿共同相处的一种良好习惯。

三、运用灵活的奖励机制。

当人的行为得到他人赞许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进行。可以说鼓励表扬是促使幼儿良好行为再次出现的催化剂。为了强化幼儿的各种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及时对幼儿的进步给予鼓励。如,语言的鼓励:“你能自己走,真棒!”“你会把书包整理好,真行!”“大家为他鼓掌”;物质奖励,如,运用“小红花”“智慧宝宝”“小红星”等激励幼儿;还通过组织“故事比赛”“穿衣比赛”“体操比赛”“超级宝宝赛”“幼儿作品展览”等活动,让幼儿尽情展示,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幼儿的成功感和自信心,以强化幼儿各种良好习惯的形成。

参考文献:

林正文。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