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浅谈社会贫富发展不均论文(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1:34:44 页码:10
最新浅谈社会贫富发展不均论文(汇总8篇)
2023-11-19 01:34:44    小编:ZTFB

总结是一个归档的过程,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努力和成果。建筑总结时应注意哪些关键点?有没有一些实用的技巧和经验可以分享?不同领域的总结范文各有特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参考和应用。

浅谈社会贫富发展不均论文篇一

: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网络舆论承载着互联网虚拟世界中无数网民的心理寄托和情绪表达。在没有互联网以前,公共舆论是西方政治学和行政学早期研究的一个传统,同时也引起了美国政治学家的高度重视;在互联网产生以后,西方学界从传播学和社会学两种角度上,分析和研究了网络舆论。本文通过网络舆论的优势以及特点,指出网络舆论对社会形成的影响。

1.提供的意见通道要更为广阔。

2.与传统媒体交互作用,使网络舆论功能内涵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网络舆论和传统媒体开始将相互分离,互不相干的僵局打破,逐渐实现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网友在网络上频繁地发帖引起传统媒体的注意,通过传统媒体将这一事件进行深入采访和报道,从而使全社会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

4.文化的试验、培育基地。在当今的网络经济时代驱使下,人们的消费重点已经逐渐向精神和文化沟通进行转移,而这种诉求也通过网络舆论充分地体现出来。网络媒体划分在文化载体范畴中,在传承优秀文化,塑造良好社会风气已经网民的文化诉求中,都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

(一)多元性。

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每一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但是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人们所扮演的角色就不仅仅是自己,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每个人会扮演医生、记者、导演、歌手等与生活可能毫无关系和联系的角色,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将自己的生活阅历运用各种形式公开,与网友共同分享,所体现出来的主题涉及面也较为广泛,通常话题的确定也是自发的,或者比较随意的。

因为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他们的话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等多层面内容,网民在不受到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将言论提前写好,想什么时候发在网上就什么时候发,发表以后,此言论可以在网上被网友任意转载和跟帖。

(二)自由性。

网络本身草根性较为强烈,这一点对于社会舆论而言,提供了更自由的言论空间。通过网络媒体,人们发表言论自由性得到了一定的保障,而且这种自由的表现形式也十分多姿多彩,这样的话,社会舆论就与政治上的空话套话相分离,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百家争鸣的状态。当前,电脑已经逐渐普及到每一个家庭中,互联网在中国的使用人数逐年递增,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直到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已经达到5.13亿的规模,从这个数据中可以发现,网络具备的很强的自由行,民众的参与意识也很高,也只有这种社会舆论才能够将百姓身边的事件充分直接地反映出来。因为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公众的信心就十分高涨,在舆论监督的平台上也更有发言权,将自己的意愿和意见充分地表达出来。

(三)互动性。

在互联网上,网民的参与意识显得十分踊跃。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流信息和获取信息。针对某一问题或者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想,在这个过程中,通常都会有很大一部分网民参与交流和讨论,并且网络中存在匿名性,很多网民会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观点表达出来,或者将自己的真实情绪体现出来。网民与网民之间经常会出现一个互动的场面,其中有赞同的讨论,也有反对的讨论,这两种观点会同时出现,相互探讨,相互争论,观点与观点的交集,观点与观点的分歧,更激烈的场面还会出现意见交锋。通过这样的相互交流,可以使网民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及时地表达和反馈出来,讨论的内容随之延伸,涉及面也更为广泛,很多民众观点也可以实现集中体现。

(四)突发性。

当前,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随之也得到了较为广泛地应用,在此基础上,网络媒体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成为大众传媒、民意表达以及群众意见反映和反馈的平台。因为使用互联网的人数与日俱增,通常情况下,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也相当快,只要捕捉到一个突发性事件的时候,与个人的情绪意见相结合,就可以引发一系列的舆论。网民在网络中发表的意见,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公共意见,从而使意见声势迅速扩大。

网络舆论作为一种兴起不久的舆论形式,所产生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传统媒体也因为网络舆论的出现而有了新的合作伙伴,从而使信息在更大范围中进行传播,使民意的反馈渠道更为广阔,这样的话,民众和政府之间的距离就会拉近很多,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也更加强烈。网络舆论对社会的正面作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体现:

第一,公众意愿在网络舆论的基础上可以更自由地表达,使社会问题得到了及时地解决和处理。网民在社会公共事务上所发表的建议和意见是群众共同的努力和智慧的象征,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客观事物,其中也存在很多合理的成分。网民在判断社会问题的时候,虽然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各执所词,但是还是会有很大一部分网民的意见可以达成统一。而这些意见中,体现了更多普通民众的心声,体现了公众的意志,政府部门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更方便地了解民情,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工作更为顺利进行,更为有效地进行。

第二,政府部门通过网络舆论可以对社会情绪进行疏导,对社会矛盾进行缓解。所谓网络舆论最重要的来源就是社会各阶层,各领域人们所产生的真实情绪的表达,在这些情绪表达中,虽然也存在着某些非理性成分,但是总的来讲,我国网民已经开始逐渐成熟起来,责任感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公众可以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观点表达出来,参政议政也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实现,而政府对网络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掌握社会最新动态,尽最大的努力找到可以舒缓社会情绪的基本依据和条件。

尽管在网络舆论中,存在很多网民真实的意见和建议,但是同时也有很多网民表达的感想也是毫无责任感可言的,或者情绪过于激动,导致言论的非理性表达,除此之外,那些敌对组织、敌对势力或者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在互联网上发表的煽动性言论,使社会出现动荡,并且造成极严重的影响。

第一,我国受到境内外敌对势力通过网络形式的攻击。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和世界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使国家与国家之间有了更好地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但是,国内外敌对势力也通过互联网对我国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很多敌对组织、敌对势力通过互联网将一些具有煽动性的言论进行发布,利用这样的方式,将自己的势力逐渐扩大,达到损害中国形象的目的。曾经有西方媒体扬言:“互联网的出现使中国遇到了真正的对手”,“要用互联网崩裂中国的长城”。一方面,境内外的敌对势力形成了很多中文网站,雇佣大量的网络写手,负责在互联网上发布谣言,发表煽动性的言论,企图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我国政权实施颠覆,将我国民族仇恨情绪激发出来,对宗教政策实施破坏,使我国社会秩序受到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信息覆盖和围攻;另一方面,他们篡改一些较为敏感的信息,颠倒是非黑白,或者将一些一般性质问题极端化,从而使民众对政府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和理解,再或者恶意炒作一些重大事件,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我国统一、安定、团结遭受到破坏。当前,全球化进程的推进速度越来越快,互联网影响和反影响,渗透和反渗透的斗争越来越激烈,我们一旦“失语”,就会在网络舆论中丧失主导地位,从而使党的权威新和公信力受到严重的迫害,使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威胁。

第二,“情绪型舆论”所产生的破坏性是十分强大的,很容易使社会出现动荡不稳的状况。“情绪型舆论”是网民因为自身利益受到一定损害或者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刺激以后,通过网络散步一些极端的,个人主义色彩浓厚的言论。那些在生活或者工作中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又没有宣泄出口的人可以在网络中肆意释放,毫无控制。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网民可以将自己的真实身份隐藏起来,进行过激言论的发表,通常情况下,这类言论的针对性较强,伤害性较强,感染力也较强,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更多人对其引起注意,非理性特征十分突显。网络传播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形成网络舆论速度相当迅速,一个热点事件再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引发一系列的舆论。“网络情绪型舆论”是通过显示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而产生的。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存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断积累的焦虑情绪和不满情绪也越来越多,但是又找不到宣泄的出口,这样的话,就会在网络中运用攻击性较强的语言作为发泄的主要方式。在网络中涉及到的政治体制改革的话题,是网民最喜欢参与的议题,通常情况,都是帖子一出,便会有超多的网民响应此贴,如果不能有效正确地对其进行疏导,那么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都要比正面影响大很多。

第三,网络谣言很有可能造成恐慌心理,使社会出现动荡不稳的状况。网络谣言是流行于网络的一种没有真实依据的闲话和传闻。网络平台的“聚合效应”和“放大效应”是比较突显的两个特征,很多虚假信息在网络扩散以后,就形成了较大的网络舆论,给社会带来恐慌,更严重的还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在2007年。海南省发生了香蕉出问题的事件,从这方面而言,这个事件属于较典型的案例。关于香蕉出问题的几篇文章在传统媒体上一经刊登,就被更多的网站转载,在短时间内谣言四起,一时间在互联网上疯传“香蕉有毒”,很多人正是因为这样不再购买香蕉。尽管政府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但是给蕉农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还是十分巨大的。对整个事件成因进行反思,虽然其中有极个别的媒体没有履行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当地政府的反应迟钝、相关部门没有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危机等众多因素,但是网络谣言在整个事件中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也是很大的。

浅谈社会贫富发展不均论文篇二

摘要:制度是关于人或组织的行为规范、规则和惯例的总和,它规定并塑造着个人或组织的行为。不合理的制度能够加剧贫富悬殊,而合理的制度则可以控制并缩小贫富悬殊。当前中国贫富悬殊现象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并且多项研究表明中国的贫富差距存在继续扩大的趋势。在制度转型的过程中,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合理是造成贫富悬殊的重要原因,因此,从制度层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来遏制贫富悬殊的进一步扩大至关重要。当前,应理顺收入分配体制,利用税收杠杆调节过高收入,缩小居民个人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平衡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贫富悬殊;制度;制度转型。

贫富悬殊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这些因素可能得到放大,并使贫富悬殊存在扩大的趋势。贫富悬殊的存在应该说是一种正常现象,如果贫富悬殊控制在一定程度内,它甚至可以构成社会前进的动力。然而,如果贫富悬殊过大,就会损害经济发展,导致社会失范现象肆意蔓延,从而破坏社会秩序,危及社会稳定。因此,要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发展,就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形式,对贫富悬殊进行调控,使之保持在一定的程度之内。当前中国严重的贫富悬殊有着重要的制度性成因,从制度层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来遏制贫富悬殊非常重要。

一、制度与贫富悬殊。

贫富悬殊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因素、环境因素、行业因素和个人因素。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贫富差距的产生具有很强的必然性,甚至可以说,贫富过度悬殊、甚至两极分化,都是市场经济的发展逻辑。在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富差距的产生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不容忽视的是:就中国目前的情况看,现有竞争格局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和传统体制基础上形成的,并以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不平衡的区域经济条件为基础,竞争的初始条件就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历史背景、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以及各种资源占有方面的差异,城乡之间、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方面,从一开始就存在很大差异。就个人因素而言,在以下两个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一是“先赋因素”,就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不经后天努力就具有的因素,比如家庭背景、身体状况、智力水平等;二是“自致因素”,就是一个人通过后天努力而获得的因素,比如教育程度、兴趣爱好、意志品质等。显然,由于个体在这两方面存在差异,个体之间产生贫富差距也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也应当充分注意到,制度对于贫富悬殊的形成也能产生重大的影响。所谓制度,就是关于人或组织的行为规范、规则和惯例的总和,它规定并塑造着个人或组织的行为。制度不仅提供了个人或组织的行为准则,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或组织的社会地位、社会机会以及对于社会资源的占有状况,这样,自然就会对个人收入水平产生重要影响,从而成为贫富悬殊的重要关联性因素。可以说,不合理的制度能够增强贫富悬殊,而合理的制度则可以控制贫富悬殊、缩小贫富差距。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不同个体、不同群体、不同行业或者不同区域以不同的发展机会、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有机会、有地位、有条件的个体或群体,当然更容易获得更高的收入;而缺乏机会、没有地位和条件的个体或群体,肯定很难或者根本不可能获得较高的收入。因此,制度对于贫富悬殊会产生重要影响。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制度对于贫富悬殊和收入差距究竟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效率问题却无法解决公平问题,如何解决社会对公平的价值追求与市场经济造成的不平等这两者之间的两难困境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的制度可能缺乏公平性和正义性,但是作为社会博弈达致均衡状态的制度,它必然表现出一定的公平性和正义性。这就是所谓的制度正义性之所在。从这一角度而言,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逐步建构或者也可能形成良好的具有正义性的一系列制度,以缓和或者控制贫富悬殊过大的问题,从而维持社会的有序运行和长远发展。

二、中国贫富悬殊的成因:制度层面的分析。

1.制度安排的失当造成收入差距扩大。

中国的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是要变革计划经济体制,走市场化的道路,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之前,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既是社会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也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经济体制变革在激励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引起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显著变化。由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强大推动力,原先被压抑的强大生产力释放出来,由社会背景和工作岗位的差异而引起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同时,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可能会强制性地改变产权界定或利益格局,从而加剧了利益分化。无可质疑地,制度安排对于个人收入能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个人收入居于前列的地区、行业、群体无不受惠于制度安排。

同时,在中国制度转型和社会转轨这一时期,市场的力量显得过于强大,而社会的再分配能力明显不足,因此,难以对个人收入差距形成有效的调节,从而导致了非常严重的贫富悬殊现象。首先,没有有效调节高收入者的收入。近30年来,政府一直缺乏对个人收入的监控能力,利用个人所得税对高收入者收入进行调节的效果非常有限,高收入者偷税漏税现象非常严重。其次,没有有效保护低收入群体。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尽管当前已经初步建立了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最低工资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很多需要救济的低收入者并不能获得有效救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社会出现贫富悬殊扩大的趋势就不难理解了。

另外,在整个国民收入的分配当中,通过劳动报酬分配的比重过小,导致那些主要通过劳动获取报酬的人大都处于低收入状况。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民收入分配不断向政府和企业集中,财政收入、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都在上升,而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则呈现下降趋势。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张车伟研究员估算,目前,我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为3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60%左右,差距很大。[2]劳动报酬所占比例很小,而其他收入所占比例过大,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就处于一种失衡状态。在再分配环节或第二次分配中,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不大,再分配手段即社会保障在国家财政中所占比重严重偏低。并且,中国社会基本上没有第三次分配。在这种情况下,财富自然不断向少数人手中积聚,并使得其他社会成员受到相对或绝对剥夺,从而拉大了贫富差距。

2.行业垄断严重影响着社会财富的流向。

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突出表现在垄断性行业与非垄断性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职工平均工资排在前列的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和房地产业等垄断性行业;排在后列的是农林牧渔业、采掘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这种差距虽说包含着部分劳动能力、价值创造和职业风险方面的差别,但是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非常之大,是同垄断行业的高额垄断利润直接关联的。垄断行业通过垄断生产、垄断市场、垄断价格取得高额垄断利润,是违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原则的,并严重扭曲了市场价格和市场秩序。

可以说,中国垄断行业的高利润和高收入,纯粹是由体制和政策造成的。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说:“中国的收入分配结构,更多是靠权力结构来形成的。中国存在太多资源配置、收入配置,不符合公平的原则,也不符合效率的原则,只是符合权力的原则。”[3]特别突出的问题是,一些部门、行业甚至极少数个人,能够通过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造成了部门、行业和个人之间很严重的贫富差距。首先,部分垄断行业垄断程度很高,行业内部缺乏或几乎不存在竞争机制。其次,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价格的形成机制不合理,政府和企业对价格起着决定性作用,消费者缺乏参与互动和决定价格的权力。再次,各级政府都存在通过行政性垄断取得更多财政收入的偏好,只要有利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对垄断行业就会听之任之,甚至加以保护。如果不消除大大高于平均利润的垄断利润,不对这些行业职工的高收入进行有力的限制,不仅会进一步加剧贫富悬殊,也会进一步扭曲市场秩序,对经济发展形成严重阻碍。

3.制度不完善造成的非法敛财和腐败因素加剧了收入差距。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生产资料市场、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初步开放和形成,财富聚集的过程迅速展开。一些有权力或者与权力者比较近的人利用价格“双轨制”,在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进行倒买倒卖,获取了大量财富,他们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官倒”。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一些腐败分子开始大规模瓜分国有资产,这一时期,大量国有资产流失,这又导致一些人迅速致富。有数据显示,国有资产流失的相对比例大约是国有资产总量的5%~10%之间。国有企业财产权益损失占净资产的比重,大型企业为15.2%,中型企业为59.4%,小型企业为82.8%[4]。改革开放以来,有数十万亿的国有资产改换了门庭,大量的国有资产被侵占,许多国有资产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批巨富正是由此产生的。

此外,腐败也是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腐败问题开始蔓延,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极端严重。近年来,腐败蔓延的势头有所遏制,但腐败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当前,中国正处在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教育体制等改革的过程中,一部分旧的制度规范需要改革和调整,新的制度规范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在新旧体制的交替和转换过程中,旧的体制可能已经破除,而新的体制没有建立起来,并且新的体制可能存在漏洞或短板,它的完善也需要时间。这样,在制度与制度之间不衔接、不配套的地方就会出现大量的体制缝隙和漏洞。

三、缩小贫富悬殊的对策:制度层面的探索。

贫富差距过大就会危及社会稳定,破坏经济增长,并导致社会失范。对于中国而言,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遏制贫富悬殊扩大的势头,由此产生的灾难可能使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全部付之东流,所以应从制度层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来解决贫富悬殊问题。

1.理顺收入分配体制,缩小居民个人收入差距。

在收入分配过程中,要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中等收入阶层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要采取有力措施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社会比例,促进社会结构向“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转变。要完善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有效机制,使各种生产要素能够根据市场经济规则,按照贡献大小,获得相应的收益。同时,也要完善相关收入制度,取缔不合理收入、灰色收入或非法收入,并使高收入者的收入得到有效调节,低收入者能够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

2.利用税收杠杆调节过高收入,缩小居民个人收入差距。

由于社会资源占有结构失衡、社会背景和个人素质等因素的存在,初次分配中就可能出现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国家有必要也有责任进行初次分配后的社会调节。社会调节要立足社会的整体利益,力图通过对初次分配的调整,降低不平等状况,使社会成员在社会发展中能够普遍受益,从而促进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由于目前中国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这种社会调节机制没有建立健全,导致市场在加剧贫富差距方面的作用表现得十分明显。有统计表明,2008年底,占全国总人口45.7%的城镇人口拥有80.8%的储蓄存款。在城市内部,居民家庭之间金融资产数量的分布也呈不平均状态。按照调查样本户金融资产由低到高五等分排序,户均储蓄存款最多的20%家庭拥有城市人民币和外币储蓄存款总值的比例分别为64.4%和88.1%,而户均金融资产最少的20%家庭拥有城市人民币和外币储蓄存款总值的比例分别仅为1.3%和0.3%,金融资产向高收入家庭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7]。这就要求国家建立和完善社会调剂机制,以遏制和缓和由市场造成的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

国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可以通过税收手段来进行。税收是一个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社会进行必要调剂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和基础。当前,要不断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税收体系,调节个人收入分配水平,促进个人收入水平的合理化。特别是要采取有力措施制止偷税漏税行为,对高收入者在收入、财产、消费诸环节进行全面有效的税收调节,并可考虑开征房产税、遗产税、赠予税等等。这样,就可以有效缓解过大的贫富差距,确保社会稳定有序发展。

3.促进城乡平衡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

从城乡差距来看,城市比农村富裕,城乡间贫富差距十分悬殊。中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随着计划经济体制产生和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这种二元社会结构产生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两类社会的不平等和对立分割明显存在,遗留下了许多结构性矛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当前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之比是大约3:1。但实际上,这一数据不足以表明中国社会城乡居民的真实差距。如果考虑城市居民在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的国家补贴,以及农民用作生产资料的资金投入,实际差距约为5∶1~6∶1。实行城乡平衡发展战略,是有效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而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从地区差距来看,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十分明显的。正确处理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努力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对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区域间收入差距显然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家出台实施了对口支援、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在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应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发展经济来带动西部居民收入的增长,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时,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要明确中部发展的战略定位,实现中部社会经济的振兴,这对于控制和扭转区域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有重要意义。

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保障体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推进器,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社会保障的目标就是,立足于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的角度,通过社会救助、社会养老保险、医疗社会保险、生育社会保险、工伤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优抚等多个方面来实现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比较合理的生活水准。中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

同时,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对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提供保障的一种制度体系,有利于使社会收入分配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和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主要表现为,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还比较窄,基本统筹层次低,保障水平不高。针对中国社会保障领域存在的问题,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有清醒的认识,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手段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这既是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并尽可能地使城乡居民免于贫困的基本保障,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赐稿,本文发表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1.

[3]陈志武。中国贫富差距是权力分配的结果[j].it时代周刊,2012,(11):17.

浅谈社会贫富发展不均论文篇三

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在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以及手机短信等媒体的同时,也学会去扩展自己的多媒体容量,人类通过网络改变着自己的传播环境与传播手段,并将其命名为“后网络时代”。新闻媒介在这样的时代下必须学会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成为后网络时代的中坚力量,国内的新闻舆论在进行正面引导的同时却忽略了被引导对象受众的心理形式,没有正确对待客观规律,从而出现了新闻舆论引导的偏差。本文首先对新闻舆论引导的现状进行分析,并说明新闻媒介的引导作用;其次,说明新闻舆论引导产生存在何种偏差;最后通过对现存问题的分析总结几条对策与方法。

(一)新闻舆论的现状。在后网络时代,微博等大型网络平台的产生,人们每天都会接触海量的信息,往往在几分钟的时间内,人们便会对某个热点产生共鸣,在网络上对其进行大量的转发与评论,在人类生活圈中引发一个不小的动荡。其次是新闻舆论的主体,即受众。世界在不断地发展,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总是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冲击,造成一种吸收信息的过量,但是人们却不能辩证地去看待这些信息,把自己的假想当做真实对信息进行理解并传播,一方面增强了人类的自主意识,而另一方面也使人类迷失于舆论中无法自拔。最后是舆论的客体,即自然态事件与媒介事件。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人们,任何事情都与媒介息息相关,舆论的产生与走向离不开新闻媒介的引导,新闻媒介对舆论具有双重影响,可能成为推动力,也有可能是思维绊脚石。

(二)新闻媒介的舆论引导作用。第一,舆论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正面功能,可将人们的意见进行整合,发现当前社会大众们关注的热点,展现其对政治与生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有副作用。信息大爆炸的来临,人们不想去确认信息的真实性,甚至开始追求哗众取宠的信息,甚至对其产生了冷漠的情感,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利用。第二,新闻媒介的舆论作用,面向大众的新闻媒介成为从上而下传播信息的渠道,所以必须承担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对大众进行讲解与说服。第三,是受众对新闻舆论的心理期待,新闻媒体占有公众大量的业余时间,大众对新闻媒体具有依赖性,甚至有些迷信新闻媒介。

国内的新闻的宣传效果没有国外成功,主要是因为存在着一些偏差。例如国内的新闻在进行宣传的时候不注重从公众自身考虑,新闻内容脱离实际,公众们对新闻信息缺乏信任感;硬性地进行宣传引导,社会大众们对新闻的接受是有条件的,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新闻媒介应该协助性地引导而不是去硬性要求,若把握不好力度,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典型报道的虚无化,中国现在对典型的宣传十分模式化,过去的雷锋是深入人心的典型人物,是大家学习的榜样,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活动更加活跃、更具有选择性,对于主流媒体宣传的典型形象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其真实性有了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是媒体失语与受众知情权的反差,在中国传统机制下的新闻媒介并没有发挥其及时反映舆论并对其进行引导的职能。后网络时代,网络平台的发展使许多信息得到传播,但是主流媒体在一些突发事件的失语现象使得社会向着不信任的动荡方向发展,这正是由于新闻媒介未能及时向公众传播真实、权威的信息。

首先,在进行新闻宣传时要以社会大众为主体,一方面要将事实表达清楚,另一方面要接受质疑,及时进行解答,努力做到切近群众,抓住群众们的关注点,并注重社会大众心理的多元性;其次,新闻舆论引导需要做到及时有效。要想舆论具有良性发展,公开信息直面问题,特别是在灾难面前,新闻媒介更应该第一时间将舆论导向正确的方向;再次,学会掌握适度原则,重视新闻内容的妥帖,不要给社会大众造成太大的压力,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最后新闻媒体的公信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网络平台的发展势不可挡,新兴媒介也开始大显身手,网络成为新闻舆论的最大发源地,必须要提高公信力,进行适度地控制与引导。

浅谈社会贫富发展不均论文篇四

如今我们身处一个复杂多变的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非常迅速。由于网络的发达,每天都能接受到各种新闻消息,但是无法辨认其中是否是真实的,从而很容易受到各种新闻事件的干扰,影响对外界的判断。随着现代网络的发展,人们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有些网民随意在各种新闻下评论,引发新闻舆论。由于网络传播的速度,从而使网络舆论被大肆传播,同时由于网络的扩散速度较快,导致很难对这些舆论进行控制。面对如今这种网络上的新闻舆论问题,如何对这些舆论进行控制,需要政府以及网络监管者进行控制,避免舆论对人的诱导,造成社会不稳定性。对此,政府需要对目前的网络传播现状进行监管,建立有效的体系,从而控制舆论给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网络新闻舆论;公共管理;困境。

当今社会是一个网络时代,各种信息都能在网上找到,网上传播的信息有真实的也有负面的,对此如何进行甄别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目前,各种网络社交平台的出现,能通过其接受到各种信息,并很快分享出去,这种方式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迅速。同时由于信息的传播,每个人都能在信息下面进行评论,在新闻事件下面发表自己的意见,在看新闻信息的同时也能看到这些评论。从而导致有些人使用网络匿名,随意在网络上发布各种评论,导致一些人盲目跟风,使一些负面消息被无限扩展开来,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影响。由此,需要重视网络新闻舆论传播的危害性,做好对网络的监管控制,保持网络的正能量,避免舆论给大众的诱导。对此,如何解决网络能给人自由发表个人看法的同时,也能采用措施来避免网络舆论的传播,还网络环境一片绿色,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关于网络新闻舆论,是指如今随着网络信息的发达,借助网络传播的快速性,人们每天都能通过各种移动设备接受到各种新闻信息,在这些信息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实或者是一些用来博取眼球的新闻,很少有人能主动去分辨这些新闻背后的真实性。他们只是针对这些新闻本身所希望表现出的意思进行传播,从而导致不真实的消息随着网络的快速传播呈现几何倍数的增长,在社会上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导致网络新闻舆论的产生。对此,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就借助网络的传播力量,发布一些具有诱导性的观点,让不明真相的人盲目地去相信,利用网络传播的速度,在网上形成一种舆论流,并影响很大一部分的受众去相信这些舆论。还有一些人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力量,发布一些谣言,让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被这些信息所迷惑,造成人群恐慌,引发社会上一些不安定因素。对此,网络舆论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让一大部分人被网络舆论所诱导,从而盲目相信网络上的一些传闻信息,对社会产生一定的不满,严重的会导致社会不安定感以及不安全因素,严重影响这个社会的稳定。这就是关于网络新闻舆论的简单释意。

目前,网络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人们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在网上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网络传播的速度也非常快,同时使用网络的人数也逐渐增多,这就让使用网络越来越广泛的群体能够随时接触到各种动态信息,并且信息的传播速度也非常迅速。网络上的消息有真有假,接收到这些信息的人每天都应接不暇,他们只是从这些新闻消息中去寻找自己所感兴趣的标题点进去浏览一下,而无法一一去辨别这些网络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对此一些新闻媒体就利用这些猎奇者的心理,编造出一些匪夷所思的标题,去吸引大众的眼球,从而赚取点击量,但这也使很多虚假的不利于社会的消息也随着网络传播开来,从而在现实生活中造成不好地影响。对此,需要高度重视网络舆论的力量,对网络舆论进行正确引导,避免网络舆论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该点,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到网络舆论在网络上的传播途径。

(一)网络参与群体的层次多样性。

现代社会,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在网络上随意发布自己的信息。互联网的受众是非常广泛的,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年龄层次、职业以及身份和地位的人,网络对每个人都没有设置准入的门槛,这样使得各个层次的人都可以在网上随意发表个人的看法。通过对网络的经常使用人群调查后的数据可以发现,网络使用的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发展。这些年轻人对网络这种新兴事物比较感兴趣,同时对网络上媒体发生的各种新鲜事也比较感兴趣,从而导致他们整天沉迷于网络。由于这些年轻的群体还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评价观,在辨识一个事件的真实性上缺乏一定的个人见解,对此很容易受到网络上一些信息的误导,他们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也很乐于参与到这些事件的讨论中来,从而带动了这些虚假新闻的传播。相对年龄较大的部分群体在浏览新闻时比较具有个人的主观判断力,不受这些夸张不实的新闻误导。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各种信息都能在网络上搜索到,几乎每个个体都能参与到网络中来。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能在网上快速传播。其传播的同时使人们能任意在网上进行发表评论。每个人每天都被充斥着各种信息,而且不能对网络上布的信息进行一一辨认,无法确认这些信息的真伪,从而容易导致人们被网络上一些负面新闻所诱导。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各种信息在上面进行流通,很难很好地对这些网络舆论进行把控,并不能控制好这些新闻的传播,避免负面舆论产生。如何对网络新闻舆论进行把控,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网络新闻舆论的控制需要具有决策力和辨明力强的个人或者集体进行把关,才能对舆论做到有效控制。然而,目前,我们政府在对网络新闻舆论控制方面还比较薄弱,这是目前对网络舆论控制的不足。

(三)目前网络新闻舆论的公共管理困境。

目前,网络时代使人们能够看到各种新闻消息,几乎每天都被这些信息所包围。网络新闻舆论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对网络缺乏合理的监管机制,没有对上传到网络上的信息进行合理筛选,从而导致网络上一些负面舆论消息被迅速传播开来。网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信息能仅通过一个链接就被传播到网络的各个角落,这就给网络监管带来了一定的困境。网络本身不好控制,任何一个角落的移动客户端都能充当一个网络接入口,通过这个接入端可以进行任何消息的发表。然而这个现象是不好控制的同时也很难对网络的入口进行控制。除此之外政府在对网络舆论的监管方面力度也存在不足,网络新闻发表的门槛很低,各大网络媒体对网络环境监管的不足,才导致网络新闻舆论的大肆传播,对社会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由于网络新闻的公共管理的难度性,使对网络的监管比较困难。对此,需要对这一现状进行思考,思考解决现今阶段所面临的困境。虽然目前网络新闻的舆论在管理方面相比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信息的传播比较迅速,这样就使得网络舆论的控制难度较大。对此,就需要思考一些好的有些措施进行控制网络新闻舆论的传播,避免网络新闻舆论给社会带来的不安定感,从而给社会带来好的积极的效应。

(一)政府需加大控制网络舆论新闻的力度。

目前,关于网络新闻舆论的控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需要对这些网络舆论进行控制,其中,政府在控制舆论方面起着很关键的角色。网络新闻舆论的控制主体包括政府以及各大网络信息平台,在对网络舆论新闻控制方面,政府需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对网络舆论新闻进行严格控制,加大监管力度。在进行网络新闻舆论的控制上,政府需要努力维护网络上的安全性,控制网络信息环境的干净性,积极维护网络环境的安全与稳定。同时,政府在对网络舆论信息进行监管控制的同时,也要借助各大网络平台的力度,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政策,严格打击网络上虚假舆论信息的传播者,控制网络新闻的传播。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防范体系。

在进行网络新闻舆论控制措施上,各大新闻网站还需要建立安全防范体系,从而提高网络上信息的准入门槛以及发表高度。网络舆论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网络上各种人都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通过匿名的方式在网上进行信息传播。对此,通过建立良好的安全防范体系,让每个人在进行言论发表时进行实名认证,从而保证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监管。

(三)加强网络舆论媒体内部的自律。

我们每天接受到的新闻,很多都是通过标题吸引才点进去看的,这就使一些媒体为了追求新闻点击流量,在新闻编制方面进行夸大,甚至制造一些虚假新闻来骗取点击率,同时博得大家的眼球。对此,可以从新闻的源头着手,对媒体进行监管,从各大媒体内部着手,加强媒体内部的自律性,避免虚假新闻的传播,改善舆论新闻的传播现状。

随着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我们每天都能接受到各种新闻信息,同时由于网络信息的密集性,我们很难从众多信息中一一辨别各种信息的真伪性,这就会导致网络上一些虚假信息的传播,严重的甚至会对社会产生一些不安定影响,这就是网络舆论的诱导力量。如何对舆论信息进行监管,有效控制网络舆论的传播,避免给社会造成一些不好的负面影响,保持网络的干净性就非常重要。笔者通过分析如何找出网络策略,从而避免网络舆论对社会带来不好的负面影响。

[2]马瑾亮.网络新闻的舆论引导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

[4]林颖锋.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新闻舆论对行政权力监督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10.

[5]娄斌.网络舆论监督对政府行为的影响研究[d].广州:中南大学,2011.

[6]盖雯雯.我国新闻舆论监督中的政府应对行为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8.

浅谈社会贫富发展不均论文篇五

一、亲情在金钱面前一文不值前几天发生了几件事,让我突然之间感觉到亲情在金钱面前真的是一文不值啊!事情是这么一回事,回到老家我和几个发小一起在聚了一餐见见面。在饭桌上听其中一个发小说:我们老家有一户人家,在家里发生了人命案两兄弟为了他们家里的一块地发生了争执,最后发展到拿掉抡棒的结局!听到那里,我不知不觉的想起来不久前在电视上看到的:两姐弟为了挣父母亲的一套房子也发生了人命案,最后也是悲剧的一场,也让在天堂的父母不安啊。

亲情在金钱面前真的一文不值吗?现在的人怎么能变得如此的邪恶呢?这个可能是社会的一种悲哀吧!

二、小偷也是一种行业。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难道,现在小偷竟然也成为了一个行业了,而且是一个热门行业。记得去年春运的时候,听新闻报道说:某火车站抓到一伙规模不小的犯罪团伙,其组成来自五湖四海、组织规模专业;最后记者评论说:这么组织专业、规模如此大的团队为什么要去做伤天害理的事呢?难道小偷真的也是也一种行业了吗?!

记者的简单评论完全可以诠释为什么现在满大街的小偷,自家的贮藏室不敢放东西。原因只有一个,小偷也是一种行业了!

三、大街上的老人是定时炸弹前不久,大家都听说了吧,一个好心的小伙子在大马路上扶起一个摔倒的老奶奶,然后送货到医院;老奶奶家人居然说是好心的小伙子的把老奶奶的推到的,最后也解释不清楚了。不久前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马路上一个好心人救人,要当着大家的说:你们要给我作证,不是我推到的,要不我不救?简单的一句话,让我的心在流泪!

四、车展不知道是卖车还是卖肉。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买车对于大多数家庭已经是件简单的事了。于是大家都光顾的车展,可是大家到车展又有一个问题,我是看车还是看美女呢?我曾经到过广州这边的一次车展,到现场看到那些打扮的时尚前卫的车模们,摆弄着不同的姿势、发着十足的电力,顿时我真的感觉我这种平凡的俗人不适合逛车展。

车展本是卖车的,展示车的;可是现在是卖肉的?!

五、法律难道是针对穷人的吗。

可能大家都记得这么一句话“我爸是李刚”;可能这个事件大家都了解了,就不多说了。高晓松著名音乐制作人,酒后驾车在北京造成四车连撞事故,高晓松也酒驾?应该说是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人呢?!可是他为什么明明知道酒后不能驾车,还驾车呢?!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有钱就那么“厉害”呢?难道是他们不知道么?!

浅谈社会贫富发展不均论文篇六

论文摘要: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网络舆论承载着互联网虚拟世界中无数网民的心理寄托和情绪表达。在没有互联网以前,公共舆论是西方政治学和行政学早期研究的一个传统,同时也引起了美国政治学家的高度重视;在互联网产生以后,西方学界从传播学和社会学两种角度上,分析和研究了网络舆论。本文通过网络舆论的优势以及特点,指出网络舆论对社会形成的影响。

1.提供的意见通道要更为广阔。

2.与传统媒体交互作用,使网络舆论功能内涵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网络舆论和传统媒体开始将相互分离,互不相干的僵局打破,逐渐实现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网友在网络上频繁地发帖引起传统媒体的注意,通过传统媒体将这一事件进行深入采访和报道,从而使全社会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

4.文化的试验、培育基地。在当今的网络经济时代驱使下,人们的消费重点已经逐渐向精神和文化沟通进行转移,而这种诉求也通过网络舆论充分地体现出来。网络媒体划分在文化载体范畴中,在传承优秀文化,塑造良好社会风气已经网民的文化诉求中,都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

二、现阶段网络舆论的特点。

(一)多元性。

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每一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但是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人们所扮演的角色就不仅仅是自己,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每个人会扮演医生、记者、导演、歌手等与生活可能毫无关系和联系的角色,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将自己的生活阅历运用各种形式公开,与网友共同分享,所体现出来的主题涉及面也较为广泛,通常话题的确定也是自发的,或者比较随意的。

因为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他们的话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等多层面内容,网民在不受到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将言论提前写好,想什么时候发在网上就什么时候发,发表以后,此言论可以在网上被网友任意转载和跟帖。

(二)自由性。

网络本身草根性较为强烈,这一点对于社会舆论而言,提供了更自由的言论空间。通过网络媒体,人们发表言论自由性得到了一定的保障,而且这种自由的表现形式也十分多姿多彩,这样的话,社会舆论就与政治上的空话套话相分离,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百家争鸣的状态。当前,电脑已经逐渐普及到每一个家庭中,互联网在中国的使用人数逐年递增,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直到12月底,中国网民已经达到5.13亿的规模,从这个数据中可以发现,网络具备的很强的自由行,民众的参与意识也很高,也只有这种社会舆论才能够将百姓身边的事件充分直接地反映出来。因为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公众的信心就十分高涨,在舆论监督的平台上也更有发言权,将自己的意愿和意见充分地表达出来。

(三)互动性。

在互联网上,网民的参与意识显得十分踊跃。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流信息和获取信息。针对某一问题或者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想,在这个过程中,通常都会有很大一部分网民参与交流和讨论,并且网络中存在匿名性,很多网民会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观点表达出来,或者将自己的真实情绪体现出来。网民与网民之间经常会出现一个互动的场面,其中有赞同的讨论,也有反对的讨论,这两种观点会同时出现,相互探讨,相互争论,观点与观点的交集,观点与观点的分歧,更激烈的场面还会出现意见交锋。通过这样的相互交流,可以使网民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及时地表达和反馈出来,讨论的内容随之延伸,涉及面也更为广泛,很多民众观点也可以实现集中体现。

(四)突发性。

当前,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随之也得到了较为广泛地应用,在此基础上,网络媒体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成为大众传媒、民意表达以及群众意见反映和反馈的平台。因为使用互联网的人数与日俱增,通常情况下,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也相当快,只要捕捉到一个突发性事件的时候,与个人的情绪意见相结合,就可以引发一系列的舆论。网民在网络中发表的意见,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公共意见,从而使意见声势迅速扩大。

网络舆论作为一种兴起不久的舆论形式,所产生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传统媒体也因为网络舆论的出现而有了新的合作伙伴,从而使信息在更大范围中进行传播,使民意的反馈渠道更为广阔,这样的话,民众和政府之间的距离就会拉近很多,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也更加强烈。网络舆论对社会的正面作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体现:

第一,公众意愿在网络舆论的基础上可以更自由地表达,使社会问题得到了及时地解决和处理。网民在社会公共事务上所发表的建议和意见是群众共同的努力和智慧的象征,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客观事物,其中也存在很多合理的成分。网民在判断社会问题的时候,虽然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各执所词,但是还是会有很大一部分网民的意见可以达成统一。而这些意见中,体现了更多普通民众的心声,体现了公众的意志,政府部门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更方便地了解民情,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工作更为顺利进行,更为有效地进行。

第二,政府部门通过网络舆论可以对社会情绪进行疏导,对社会矛盾进行缓解。所谓网络舆论最重要的来源就是社会各阶层,各领域人们所产生的真实情绪的表达,在这些情绪表达中,虽然也存在着某些非理性成分,但是总的来讲,我国网民已经开始逐渐成熟起来,责任感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公众可以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观点表达出来,参政议政也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实现,而政府对网络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掌握社会最新动态,尽最大的努力找到可以舒缓社会情绪的基本依据和条件。

尽管在网络舆论中,存在很多网民真实的意见和建议,但是同时也有很多网民表达的感想也是毫无责任感可言的,或者情绪过于激动,导致言论的非理性表达,除此之外,那些敌对组织、敌对势力或者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在互联网上发表的煽动性言论,使社会出现动荡,并且造成极严重的影响。

浅谈社会贫富发展不均论文篇七

专业:给水排水工程班级:12-1任课教师:岑燕波姓名:洪枚洁学号:12014220102成绩:

人类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几乎是困扰人类社会所有问题的根源。在当地中国社会,存在着普遍性的社会贫富不均现象,而由此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也急需我们去解决,在本文中,我们将就当代中国社会贫富不均的这一现象展开叙述。

一、城乡之间的差距。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维持着高速的增长,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成员整体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地扩大。城乡之间在收入差距、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以及储蓄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贫富差距,且差距仍然在不断地扩大。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成为了目前城乡贫富分布不均的主要特点之一。

首先,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力度不够,乡镇企业和第三企业的发展缓慢,政府也未对此进行指导与扶持,这是造成城乡贫富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城市的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等的发展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在农村在某些城乡结合部,某些小村里整个村找不到一个大一点的购物超市。

教育水平的不同也是造成城乡贫富差距的愿意之一。城市人口的教育程度普遍比农村人口高,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也明显比对城市的投入少。城乡居民资源占有不均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而且,农村市场化进程缓慢,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过度膨胀,这些都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二、行业差距。

在工资较高,而且是工资增长较快的现象,这些行业从业人员的工资相对比于普通行业的从业人员工资的差距越来越大,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因此行业间的贫富差距就显现出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垄断行业的垄断地位并不是由于其技术创新或者资本投入而得到的,而是政府通过使用行政权力阻扰市场竞争而赋予这些行业的,本身就不存在竞争的公平,侵害了人们的经济自由,现在又出现了部分垄断行业工资水平偏高的现象。据统计,目前电信、电力、烟草等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的2到3倍,加上工资为收入和职工福利等待遇上的差别差距可能更大,使人们大大感觉到垄断行业与普通行业在资源分配上的明显不同,这不仅造成了不同行业间的收入悬殊落差,同时也在人们心里划上了一道深深的鸿沟。

三、地域的差距。

在我国东部,尤其是沿海的城市,普遍都发展得比西北内陆的城市快,姑且不论资源的丰富与贫匮,沿海城市的交通首先及比内陆的交通发达了许多。东部沿海地区交通便捷,而且气候宜人,对外的贸易做得非常好。在中国西北内陆的某些区域,不只是气候条件差,而且交通也不便捷,居住在这些区域的人们,虽然有想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善贫穷的现状,但是他们的能力有限,因此很多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到沿海城市讨生活,本来发展就不好,劳动力还都转移到了沿海城市去,因此这些区域一直发展不起来,国家也缺少有效的措施去扶持这些城市,所以造成了地域发展的差距。在沿海城市,很多小孩子从小就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可以使用,但是在西北内陆某些地区,一些孩子直到了十几岁了还没上过学,想要改变现状,就需要政府实行有限的措施引导他们发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搜人以渔”,这些区域要发展,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需要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发展,不然,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在同一水平,收入差距悬殊也是正常的。

中国社会为什么会有这样贫富不均的现象呢?其实这是有历史性原因的,只是改革开放之后,根据邓小平“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拉动其他人富起来”这一思想,固然有一部分人乘上改革开放这一快车在致富的道路上走得飞快,但是也是因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这样的社会环境。

发家致富。本身社会上就会客观存在一定的贫富差别,但是全球经济一体化,造成了全球性的贫富差距扩大,受全球大潮流的影响,国内社会的贫富差距也渐渐扩大,甚至到了贫富差距悬殊的地步。

古人有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在当今中国社会,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除了收入的不均之外,社会资源的分配也越来越不均,富人占有的资源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穷人占有的资源不足越来越少还越来越差,单就教育一点来说,富人的子女可以从小学习各种才艺,占用各种有利的教育资源,不说穷人,就连普通人,有可能他们的子女连一个公办小学,或者幼儿园的学位也争不到,更不要说送送孩子进私立的学校读书。

到底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市场扩大;第二个原因是由于因特网的发展;第三个原因就是全球经济竞争的结果。穷人顾着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普通人顾着往中产阶级往资产阶级爬,社会的普遍心理都变得物化起来,没人愿意实实在在干实事都在想着一夜暴富可以更多地享受物质生活。市场的扩大,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打乱了人们的发展步骤,本来发展就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是由于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了,后面的人感受到贫富的差距了,就开始想方设法地想要发家致富了,但是在这个竞争力空前大的时代,致富是一件需要踏踏实实去做的事情,太多人想一蹴而就了,也有很多人眼高手低,不屑于一些小成就,因此一直都没有真正致富走向自以为的成功。

贫富差距本身就是一个客观的社会现象,但是人们的认识错误把这种差距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悬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实。

3、贫富不均对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贫富的不均,注定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像现在这样贫富差距悬殊的情况。

部分人会因为贫富的悬殊差距产生仇富心理,他们只会抱怨别人为什么可以占用那么多的社会资源,而自己只能收入稀少活得拮据,这样的人是社会的不定时炸弹,他们自己不够努力,却仇视那些比自己过得好的人,极有可能因为某件小事就对社会造成伤害。贫富差距是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之一,而贫穷也可能是促使某些人走向反社会道路的重要原因。贫富差距问题可能滋生一部分人的反社会情绪,也可能导致绝对贫困之后的怪相。这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首先,我们要正视收入必然存在差距,贫富必然会不均这种客观事实。自古就有士农工商等不同的行业,每个人都各司其职,这是必然的,不可能所有人都去做领导者,也不可能所有人都去当个体户,总有人是在为他人服务的,而这些为他人服务的人,收入肯定来源于雇佣者,雇佣者的收入肯定比受佣者高才有能力去雇人,因此这是正常的社会现象。但是当代中国的贫富差距太悬殊了,这是由于多重因素构成的。既然我们无法忽略这个现实,那么我们就只能去接受这个事实。

乐观者认为,社会的贫富差距能够激起底层人民的求富意识,社会经济会因此发展得更快更好,甚至人人都能享有丰富的资源。

悲观者认为,社会的贫富差距让许多人遭受到了致命的挫折,还没开始努力,很多人就都有了“再怎么努力都不如现有条件好的人成功”的消极想法,“拼爹”的说法也层出不穷,许多富二代骄横跋扈任性而为,而他们的父母只负责帮他们摆平一切,许多人看了之后就心理不平衡,由此更加消极。

而也有部分客观的人理智地看到了社会贫富差距背后的社会问题,这不只是政府的政策还不够完善所造成的社会现象,人们的想法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他们透过这个现象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

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苦劳一生,归处只占寸土。

知足就是常乐。

但是很多人都很难意识到这些。他们看到别人好就想自己也好,殊不知这也是要经过不断的努力的,他们这是看到别人的好就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也可以这样好也必须这样好才公平,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是要经过努力的。不努力的人没有未来啊!不知足的人同样也是看不到未来的。

社会的贫富不均已然是事实,我们改变不了,也只能接受这个事实。不要有什么仇富心理,也不要觉得社会对你太不公,你能做的,要么就是从现在起拼命努力为自己的未来添砖加瓦,要么满足于现状活下去,虽然贫富差距悬殊,但是我们还不至于活不下去。

除此之外,政府也要出台一些政策解决这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首先,政府要完善人力资本培育的合理制度。要使低收入者收入持续并且有保证地增加,比较增加人力资本的竞争力,因而必须对现有的人力资本培育制度进行改革。

其次,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也是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途径。统筹规划城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共同富裕的首要问题,统筹好城乡就业能够利用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逐步减少农民,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再者,政府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保护合法经营,打击非法经营,维护经济秩序,健全法律法规,包括就业制度、健全合理的税收制度,加强对政官员干部的监督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最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保证。西北内陆的发展水平不高,政府就应当根据当地情况出台政策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不是放任不管。在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上,要实现非均衡与均衡相结合的发展战略,一方面鼓励一切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得更快一些,一方面大力帮助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北内陆地区加快发展。

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不懈追求,更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贫富差距中的城乡因素》,徐滇庆,机械工业出版社。

2.《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人民出版社。

3.《中国现阶段贫富差距分析》,第一版,江西文学出版社。

4.《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06年,魏凤娟,来自期刊《经济师》。

5.《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2007年,李培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浅谈社会贫富发展不均论文篇八

摘要:社会主义的目标是要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如果出现了两极分化,那我们的改革就失败了,这是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的观点。目前我国所出现的一定程度上比较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不是改革开放的本质内容,而只是阶段性的阵痛。对此,我们既不能麻痹大意,也不能惊慌失措。正确的态度是继续坚持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坚持科学发展的思路,把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环境美好、人伦和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贫富分化现代化改革科学发展。

2007年美国波士顿公司发布的《2006全球财富报告》显示,0.4%的中国家庭拥有了70%的国民财富。国内有学者认为,从1988年到2007年,中国收入最高的10%的人群和收入最低的10%的人群的收入差距由7.3倍上升到23倍;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在2004年的基尼系数超过了0.465,大大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根据国内权威调查机构的调查,收入差距一直是中国百姓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中国有没有贫富分化?中国的贫富分化严重吗?中国政府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吗?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理性认识衡量中国贫富分化状况的基尼系数。

对于中国有无贫富分化,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普通百姓,应该说是具有共识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但是,对于中国的贫富分化到底到了什么程度,人们的认识就有很大的差异了。有人认为中国的贫富分化已经接近拉美、非洲国家的水平了,离爆发社会暴乱为期不远;有人认为中国的贫富分化还不算严重,但需要注意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遏制;还有人认为我们目前贫富分化不大,不需要采取特别的措施加以遏制,应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提高效率。

为何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具有如此大的差距?我们不排除利益因素对于人们认识所起的作用,但从根本上来看还是人们对于衡量贫富分化缺乏一个非常严格、科学、可靠的标准、依据,普通的民众又习惯于从感性的角度甚至平均主义的惯性来看待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采取这样的态度和方法很难正确地认识我国的贫富分化状况。

目前国际经济学界比较权威的衡量国民收入差距的标准主要有五等分法和基尼系数法两种。所谓五等分法(或称为“不良指数”),就是用20%的最高收入家庭与20%的最低收入家庭进行比较。但最为广泛使用的是基尼系数法。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其数值在0—1之间,0表示绝对的公平,1意味着绝对的不公平,基尼系数在0.3左右意味着国民收入比较公平,如果超过0.4则意味着收入分配不公的程度已经达到了警戒线,0.5以上则意味着收入分配严重不公,社会问题严重滋生,后果将会十分严重。但是这个国际通行的定量计算方法却不能准确地反映我国实际的收入差距情况。原因何在?经济学界人士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缺乏用以计算基尼系数的准确的国民收入数据。

目前影响中国基尼系数计算的准确性因素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城乡、地区之间的货币购买力以及生活成本差异较大,乡村的一元钱购买力远远大于城市,乡村的生活成本要远远低于城市,仅仅依据货币收入而计算出来的基尼系数是不能准确地反映实际的贫富差距的。第二,计算基尼系数所依据的调查样本的准确性是有限的。目前学界、政府关于中国基尼系数的计算都是根据一定的样本调查而进行的,而任何调查样本都是有限的,具体到目前中国的收入调查,其难度更大一些。具体说来,至少有以下几点:“第一个因素是,调查样本里存在一个高收入群体样本偏低的问题……一是高收入者不愿意参与调查,因为调查需要时间,需要配合,中国的调查程序又比较繁杂。比如中国的调查采取住户记账的方式,要求每个住户把每天收支的流水账都记下来,如今天花了多少钱、买了什么东西、发了多少工资、拿了多少稿费、有多少灰色收入等(当然受访者不会提),都要一一记录下来。也就是说,由于高收入者认为参加调查的机会成本高而调查补贴少,因此不愿意参与调查。在此情况下,调查样本中高收入群体的样本就明显偏低,从而整个样本的平均收入就会被低估。第二个因素是,即使是愿意参与调查的人群,基本都有一个倾向,就是不愿说出真实的收入,特别是收入偏高和收入来源不正当的人。一般高报收入的人较少,也许穷人考虑到面子问题会高报收入,而富人通常都低报收入,这样获得的收入信息用于收入差距估算时,就面临低估的问题。”[2]真正的国民收入搞不清楚,基尼系数的准确性当然就大打折扣了。

上述情况告诉我们,目前国内外各种研究机构所发布的有关中国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都无法保证自己数值的准确性,只能给人们衡量我国贫富分化状况提供一定的参考。

既然国家统计局目前对于中国准确的基尼系数都缺乏精确的计算方法和依据,那么我们就不能轻易地相信那些各种研究机构所发布的基尼系数了,更不能以此而危言耸听,以为中国行将崩溃。

当然,这样说不是要排斥这个研究方法,更不是否认我国现实的贫富分化的事实。朱?基在2001年3月曾指出,中国1999年的基尼系数是0.39,也就是说,接近于国际警戒线水平。十几年过去了,我国的经济总量增长了数倍,但在整个收入分配体制上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因此超过0.4是肯定的,马建堂的说法(全国基尼系数肯定高于城市的0.3897)事实上也承认了贫富差距不小。

二、从世界现代化进程审视贫富分化问题。

贫富分化违背了人类追求平等、正义的价值原则但却一直与人类文明史相伴随。它不仅在古代社会普遍存在,在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也如影随形地存在,无论是北欧、西欧、北美这些当今社会平等度较高的国家,还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其现代化进程中,都曾出现过不同程度的贫富分化问题。

著名的库兹涅茨“倒u假说”认为,一国在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收入差距会迅速扩大,尔后是暂时稳定,再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到工业化后期阶段,收入差距会逐渐缩小。[4]简言之,就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居民收入差距存在着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小的倒u型变化趋势。从已有的人类现代化进程来看,这个假说颇有见地。

美国在1861年成年男性中的穷人(标准是拥有财产不到100美元)总数有271万,占成年人总数的57%(当时美国总人口3144万),占全国总人口约9%。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的警戒线。

其他后发现代化国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贫富分化阶段,很多直到今天还没有解决,甚至愈演愈烈,这突出地表现在非洲和拉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现在已经居于发达水平的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贫富分化的阶段。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定的贫富分化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很难逾越的阶段,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有理性的认识,千万不可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希图既有社会的快速发展,又能保证时时刻刻的绝对公平,这样的一帆风顺的发展方式在世界现代化发展史上还没有出现过。

当然,这样说,不是让我们不重视贫富分化问题的解决,而是一定要立足在发展的基础上解决。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经验。1911年,英国最富裕的1%的人口拥有国家财富的69%,1946年已减少到50%,1951年再减少到42%,1977年只剩下24%。1938年,10万收入最高的人得到国民收入总数的11.7%,到1955年只得到5.3%。1938年,100万收入最高的人收入总数占国民总收入的21.5%,到1955年只剩下12.3%。1938年,2200万在职人员中,有1200万人收入在123英镑以下,1955年已提高到510英镑,尽管当时的币值大约只有1938年的一半。1953—1973年,最贫穷的5%及10%的人实际收入都提高了75%;而在1953年最底层1/5人口所过的那种生活,到1973年只剩下1/40的人仍停留在那个水平上。[9]加拿大、北欧诸国在解决贫富分化问题上成效更加显著。但所有这些将贫富分化问题解决得好的国家都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实现的,在贫穷落后的生产力水平里多数是两极分化严重,最多只能实现均贫。

三、世界各国目前的贫富分化状况。

目前世界上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130多个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经济水平总体较低,但贫富分化问题也不少,尤其是非洲和拉美以及若干亚洲国家。倒是发达国家的贫富分化问题普遍解决得较好,尤其是西欧、北欧、加拿大。

美国作为目前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领域均具有超强的实力,社会福利措施也很丰富,但其贫富分化问题在发达国家里却解决得不够好,存在不少问题。

从1968年到1997年近30年间,美国的基尼系数上升了6.8个百分点(1968年为0.387,1997年为0.455),平均每年上升0.234个百分点;1998—2004年,美国的基尼系数继续上升,从1998年的0.453上升到2004年的0.464,仅六年的时间基尼系数上升就超过1个百分点。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公司主管的平均收入是整个美国经济中普通全职工人平均工资的40倍,而进入21世纪,这个数字变成367倍。2004年美国最贫困的20%的人口所占收入份额仅3.4%,而最富裕的20%的人口所占收入份额高达50.1%,美国目前是发达国家里贫富分化最严重的国家。

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基本上都在0.35以下。如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希腊等国家的基尼系数均在0.3—0.35之间,而荷兰、瑞典、芬兰等国家的基尼系数更是在0.3以下。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2007年加拿大的基尼系数为0.32,英国和意大利为0.36,瑞士为0.33,希腊为0.34;北欧国家最低,芬兰0.26,丹麦0.24,瑞典、挪威0.25。世界上基尼系数最高的国家主要分布在拉美、非洲地区——委内瑞拉为0.48,阿根廷0.51,秘鲁、萨尔瓦多0.52,厄瓜多尔、洪都拉斯0.53,智利0.54,危地马拉0.55,巴拿马0.56,巴西0.57,巴拉圭、哥伦比亚0.58,海地0.59,南非0.57,博茨瓦纳0.6,塞拉利昂0.62,莱索托0.63,纳米比亚0.74。

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较低,发展中国家基尼系数高。但这不是绝对的,有的发展中国家基尼系数也较低,如埃塞俄比亚为0.30,坦桑尼亚为0.34,远远低于某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为0.42、中国香港为0.43。

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基尼系数从总体上可以反映出一国财富分配的情况,具有很高的衡量贫富分化的准确性。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从世界范围来看,贫富分化问题解决得好坏与该国整体的发达程度具有正向的比例关系,越是发达的国家总体上贫富分化程度越低,越是落后的国家贫富分化程度越高。当然,也有发达国家贫富分化问题解决得不够好的,但比起落后国家来说,程度要轻微得多了。

贫富分化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但发生在那些落后国家由不平均向平均的转化过程中,也会发生在那些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近年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财富分配差距就出现了越拉越大的趋势。

2007—2008年,英国低收入阶层收入增长缓慢,而通货膨胀侵蚀了他们所享有国家福利和税收优惠的实际价值。这期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成年劳动人口增加了30万,达到1100万。2005—2008年,英国最贫穷的20%的家庭实际收入减少了2.6%,最富裕的20%的家庭实际收入增加了3.3%。

四、中国政府为消除贫富分化所做的努力。

实现社会公正、平等,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我们选择社会主义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就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够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在1978年后之所以搞改革开放,就是因为过去以平均主义为特征的做法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使人民长期处于均贫的困境。所以,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提出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并反复强调,不能搞两极分化,如果出现两极分化,那么改革就失败了。2000年前后,我国在胜利实现了翻两番的战略目标、达到了小康水平之后,两极分化问题日益凸显,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此也日益予以关注,不断地采取各种措施缩小地区、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以日益减少贫富分化。具体说来,我们党和政府在消除贫富分化上做了以下几个方面重大的工作: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地区差异上侧重表现在东西部发展的严重不均衡上,这种不均衡事实上就是贫富分化的一种根源。西部大开发,就是缩短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力图通过西部的发展而拉平地区贫富差距。从2000年西部大开发开始至2009年,西部地区gdp年均增长11.9%,高于全国同期增速,占各地区gdp加总数比重从17.1%上升至18.5%。西部地区的生态、社会结构、文化教育、基础设施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减少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异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城乡差距是影响我国整体收入公平的重要瓶颈,农村发展不起来,我国就不可能真正解决贫富差距问题。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新农村建设推行以来,农村各项事业进步明显。

中央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投资。仅2009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达716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十一五”时期,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先后跨越4000元、5000元大关,2009年达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2010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078元,实际增长9.5%。“十一五”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社会福利大幅度提升。2006年起,在全国范围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牲畜屠宰税,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就此终结。2007年,农村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上学不用交纳学杂费。2008年,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2009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正式启动,农民看病贵、养老难的负担也大大减轻。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自2006年以来,国家累计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央投资590亿元,解决全国2.15亿农村居民及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十一五”前四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56万公里,比“十五”末新增28万公里,农村公路通达水平和通畅程度大幅提高。大电网对农村人口的覆盖率超过了95%,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国家大力扶持农村发展清洁能源,“十一五”末全国户用沼气将达到400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已经启动,截至2009年11月30日,全国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任务开工率91.1%、竣工率64.9%。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教育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面覆盖,参合人数达8.33亿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成功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一系列文化下乡工程顺利实施。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从2002年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医疗救助、城市医疗救助、城镇居民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农村低保、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农村五保供养等制度建设,并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等工作,如今已经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11年末,我国居民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2.84亿,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达到4.73亿。全国有8.32亿农民参加新农合,1300多万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保障制度。

此外,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实施、控制房价政策的实行都是有效解决贫富差距的措施。应该说,我们党和政府在解决全国的贫富分化问题上做了很多的工作,也收到了很大实效。更重要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充分认识到了现阶段贫富差距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反复强调要采取措施,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在这方面党和政府显示了坚定的信心和毫不动摇的决心。

五、积极化解“仇富”心理。

中国向来具有平均主义的传统,“不患寡而患不均”,“等贵贱、均贫富”是中国几千年政治文化心理的一种集中体现。有着这样的文化心理作基础,再加上我国现实的贫富差距,使得一些人尤其是城乡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仇富心理,这种仇富心理表现在许多方面:

第一,对于富者生命等合法权益的漠视。当富者或者其家属遭受各种非法打击甚至被剥夺生命时,不少人连声叫好,以一种幸灾乐祸的方式表示庆贺;更有一些网络“愤青”在网上散布各种真假难辨、道听途说的不利于受害富人的消息,公开表达自己的泄愤情绪。

第二,对于富人的一切表示怀疑。不仅富人致富的方式和手段被怀疑,富人的道德品质也被视为可疑;富人的能力、知识、勤劳,在某些人的眼里是子虚乌有的,似乎富人致富靠的就是权力、贿赂、欺骗、奸诈;富人没有什么可以让人信任的;富豪们应该有原罪。

第三,公开或潜意识地有一种“劫富济贫”的主张和诉求。个别人认为我国目前贫富分化现象的产生就是因为富人积累的财富过度,他们又为富不仁,要想解决贫富分化问题,简洁的办法就是用公开、合法的方式把这些富豪们的资产没收,然后分给穷人。公开主张这种想法的人很少,但潜意识里具有“劫富济贫”想法的大有人在。

应该说,弱势群体痛恨富豪包括权贵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在强烈的对比之下感受的不公平在没有深思熟虑的前提下产生了这样一种情绪化的反应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将之付诸行动就很危险了。而且,即使是这种情绪,也是一种极端非理性的意识,对于社会的危害极大。对于贫富分化,我们的确不能听之任之,正确的方式方法应该是靠新的制度和体制,靠政策和措施,而不能简单地仇富。仇富产生的后果会是严重的,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撕裂社会,制造社会对立,制造社会冲突和断裂,引起社会动荡。“仇富”心理不仅使得富人和穷人之间形成了天然的隔膜,而且使得两者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对立情绪。这种情绪一旦在合适的时机爆发,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阶层的分化,很容易把本来只是社会角色的差异和收入的差异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最终把社会的统一体彻底地加以撕裂。这样的后果就只能是社会动荡,危机四起,国家的发展进程被严重地耽误。

第二,弱化了正当致富动力,严重阻遏了社会进步。“仇富”的恶性发展会使人们不敢正大光明地发财致富,致富将会变成一个牟利不公的代名词,富人将会成为社会上高风险的生存群体,这自然会阻遏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的发挥,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源泉因之而丧失。

第三,煽动暴民情绪,违反现代民主。“仇富”心理与“妒富”心理不一样,它具有强烈的报复性,他会把自己现实生活中的苦难简单归咎于富人的存在,这种心理一旦获得普遍的认同,或者有部分的同情人士给予他们暗示或者慰藉,都可能激发他们内心报复情绪的放射性释放,继而引起整个弱势群体的共鸣,使得个体的怨恨情绪转换为集体的报复行动。这事实上是在鼓动暴民倾向,把社会上潜藏的暴民倾向一览无余地加以彻底地释放,这在前现代社会里弱势的下层民众没有表达自己诉求的途径和不可能通过正常程序来迫使统治当局改弦易辙的背景下是不得已的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可是在现代民主社会里,人们表达自己的诉求、愿望、利益的途径很多,现代政府的政策可塑性很强,在这个时候完全可以通过民主的程序表达意见,通过制度更新甚至民主政府工作人员的更替来达到目的。如果任由这种仇富的情绪蔓延,其结果只能践踏民主,引起社会倒退。

第四,无视法律制度,任凭主观好恶行事。“仇富”情绪仗着以广泛的道义同情为基础,以传统的法不责众逻辑为掩护,很容易突破法制的框架,任凭自己的主观好恶来自由行事,这不符合现代文明社会治理所遵循的普遍法制原则,而陷入到与现实制度彻底对抗的境地,这样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那么,面对“仇富”情绪,我们的政府、社会、个人究竟应如何应对呢?

首先,第一位需要回应的是政府。政府对于这种情绪和持有这种情绪的人群不能简单地加以鞭笞和谩骂,只能理性地分析和积极地应对。应该找出形成这种贫富分化的原因,采取有效治理贫富分化问题的多方面的措施和手段,不能拖延,更不能粗暴地压制弱势群体。一是要正视问题,二是要了解原因,三是要积极解决。在这三个环节上,政府要坚定不移,决不松懈,决不拖延,其中心目标就是不要让这种情绪继续恶化。

第二位需要作出回应的就是富人。富人要时时提醒自己是一个普通的公民,要遵纪守法,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社会成员,决不可因为自己的富裕身份而表现出高人一等,更不能以此来祈求特殊的社会权利和政治权利,不能歧视、鄙视弱势群体。同时,富人作为社会既得利益者,一定要对社会负有感恩之心,积极主动地回报社会,关爱弱势群体,注意道德形象,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仇富”滋生的因素。

第三位需要回应的是我们每个普通社会成员。面对“仇富”,我们既不能哗众取宠、曲意逢迎,也不能过度理性、漠不关心。我们要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要积极缓解人们的这种情绪,要告诉他们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只能用经济的、社会的手段来加以解决,而不能诉诸极端的方式。同时,我们要和党、政府一道积极地克服困难、寻找途径,解决贫富分化问题。

六、致力改革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如果出现了两极分化,我们的改革就失败了,这是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的观点。目前我国所出现的一定程度上比较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不是改革开放的本质内容,只是阶段性的阵痛而已。对此,我们既不能麻痹大意,也不能惊慌失措,以为即将天下大乱。正确的态度是继续坚持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坚持科学发展的思路,把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环境美好、人伦和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历史告诉我们,不改革开放,不坚持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只注重生产关系的调整,太关注于分配,在生产力低下的前提下再公平的分配政策最多也只能实现均贫。这条道路证明是不符合现代化发展趋势的,已经被我们抛弃了,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只能是继续改革发展,通过发展把我们社会的整体实力增强,通过改革把不合时代要求的旧思想、旧制度、旧体制、旧做法加以革除更新,使得更多的成果为人民所共享。目前我国的经济实力较过去虽有了巨大的增加,但就人均gdp来看,我们还处于发达国家四五十年前的水平,在这样的基础上无论作怎样的公平分配,都不能实现共富。况且,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贫富分化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通病,不是中国独有的怪物;贫富分化也不是现代化发展的癌症,它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治愈的药方就是:生产力更加发展、社会财富分配更加公平合理。

从战略上来看,发展问题决不能放松,这是多数中国人的共识。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发展、怎么发展、为谁发展?毫无疑问,我们的发展一定要围绕共同富裕这个大目标、大战略来进行。为了实现这个大目标、大战略,我们需要在发展中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要注意城乡协调发展,要把农村发展放到一个更重要的位置上来。改革开放以来,除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们的农村改革成效显著、农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外,农村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这就在客观上加大了城乡发展的差距,加大了全国的贫富分化程度。如果我们不把更多的精力和智慧放在农村发展上,80%的中国人口就无法富裕,这会极大地拉大全国的贫富差距。如果这80%的人口收入不断提高,不断缩小与城市人口的贫富差距,将给全国贫富差距的缩小带来巨大贡献。

第二,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努力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巨大的地区差异是中国国情的一大特点,也是造成全国贫富差距过大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不把广大的西部地区落后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加以彻底的改变是不可能实现的。为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在各种政策上对西部地区实行倾斜、照顾,逐步增强西部地区的造血功能,西部大开发战略恰恰是加快西部现代化进程的最全面系统的工程,成绩异常显著,继续实施下去对西部地区的发展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第三,坚持科学发展,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发展问题上,我们要站在制高点上着手我们的计划,不能是低起点、低要求、低标准;要把发展放在一个广阔的视野中进行,不能只看到三年、五年、十年的发展前景,要考虑到30年、50年、100年的发展前景,使得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稳定。否则,发展的不可持续直接会影响到贫富的波动。

第四,坚持全面发展,把增强硬实力和软实力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发展中,一般意义上都是把经济放在核心的位置上,这在现代化的初始阶段的确很重要,但不是全部,而且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经济实力的重要性越来越弱,文化、外交、政治等软实力的作用在整个国家国力中的位置会越来越重要。解决贫富分化问题,既涉及到经济实力,也涉及到政治文化、消费文化、社会管理等软实力。只有将硬实力和软实力有机结合,我们才有可能真正解决贫富分化问题。

在改革问题上,我们也要毫不动摇。我们的社会变动是如此迅速,当今国际社会的融合又是如此的密切,一切过去行之有效的制度、方案、措施在这个时代里实现的时间越来越短了。不改革,我们就会延误时机,就会耽误发展。改革需要因时因地加以及时灵活的变动,没有陈规可循,只有大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具有长久指导意义。在围绕共同富裕问题上,目前我们的改革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政治体制改革,防止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和壮大。我们现在的政治体制是有问题的,中心是民主监督的机制缺乏,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形成既得利益集团,一旦这个集团形成,涉及到公平处理收入分配问题的改革就很难进行下去。

第二,注重社会保障制度和体制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防止社会弱势群体被抛弃、保障他们基本社会权利的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弭、减轻由于贫富分化而带来的生活水平下降等问题,也在事实上减轻了贫富分化的程度。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史上曾出现过严重的贫富分化,它们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完善社会保障。

第三,加大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收入分配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直接影响到贫富分化,但无论是一次分配还是二次分配,我们在相关的问题上都存在不少问题,像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隐性收入比例过高的问题必须要通过制度化的举措来解决好。

第四,要把反腐败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防止权钱勾结、破坏公平分配的原则。腐败不但是一个违法违纪的政治问题,也是直接与收入分配相关的经济问题,更是与贫富治理相关的社会问题。腐败解决不好,权钱勾结就会横行,整个社会管理的公平就得不到保障,收入分配的公平自然也会遭到破坏。

注释:

[1]顾海兵《莫用“基尼系数”衡量分配不公》,载于2002年1月8日《中国商报》。

[2]李实《中国收入分配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载于《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4期。

[3]《国家统计局:全国基尼系数目前无法计算》,参见2012年3月8日《北京晨报》。

[4]曾国安、洪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及现状评价》,载于《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5]郭家宏《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贫富差距问题及其化解策略》,载于《学海》2007年第6期。

[6][7]丁建弘《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6页,第338页。

[8]参见王敏《巴西现代化进程中的贫富分化问题研究》,西北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9]钱乘旦《寻求社会的“公正”——20世纪英国贫富问题及福利制度演进》,载于《求是学刊》1996年第4期。

[10]黎英《德国政府的头疼问题:穷人越来越穷》,参见2005年1月20日《中国社会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