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教育教学理论论文(优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6:31:37 页码:14
最新教育教学理论论文(优质18篇)
2023-11-12 16:31:37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有效地整理和概括信息的方式,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写总结时,我们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整理方式,如时间顺序、主题归类、问题解决等。这些总结范文是对某些专业领域的经验总结,非常有参考价值。

教育教学理论论文篇一

[摘要]我国普遍采用的讲授式教学法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不适合新时期的发展要求。而对话式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使教育走向人文关怀,进而把学生构建成完整的人。

[关键词]对话式教学;人文关怀;对话。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即老师讲解知识而学生机械记忆所听到的内容。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著名的巴西教育学家保罗・弗来雷称此类教学为“灌输教育”,认为这是像银行一样实施的教育,教师只是知识的储户,学生则成为存储的机器。他认为此种教学方式对培养受教育者的批判意识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他认为教育应走向人文关怀,即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最终获得解放。

而教育走向人文关怀的途径在于教师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采用“对话式教学”取代传统的“讲解式教学”。

教学交往理论则认为真正的教育,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改造,二是受教育者在与社会、与他人的交往中改变自身,从而实现主体的自我建构与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学是一种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和沟通中共同创造意义。

由于旧有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所以新的教学方式更突显出存在的意义。而所谓的“对话式教学”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提取和对信息的加工过程,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造能力作为教育的核心。对话型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对话”,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教学中的对话呢?教学中的对话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也不是形式上的讨论,而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行为。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实现有效对话,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师生之间实现平等对话叶澜教授认为,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而教师的价值则在于把学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教育作为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只有在师生平等对话条件下才能实现。

在对话中老师要真诚地对待学生,通过对话启发学生理解生活、世界及其自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名著介绍给学生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充分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从而对作品进行初步的感知,而教师要做的是去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知觉和感觉去体验作品中的人物去感受作者的心情。

如在学习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学生初次阅读课文后会觉得里面的别里科夫所作所为很可笑,作为老师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别里科夫的生活和情感世界,让其想象如果自己是生活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别里科夫又会选择如何去做。对契诃夫的创作有阅读兴趣的同学,教师则可以推荐其阅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进一步去感受契诃夫“日常生活中的现实主义”。在此种情况下,老师引导学生再公共探讨话题,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语文教学成为师生进行精神对话和共同成长的乐园,而学生也在此过程中把作品中感受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和语文素养。

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古人曾经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由于学生在人生经历和阅读体验上的局限性,他们在看问题时则不一定是全面的,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对话。这种对话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索的习惯,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对话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而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如在学习《鸿门宴》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完课本后互相讨论自己如何看待项羽和刘邦,但所提出的观点一定要有依据。在交流探讨后保留自己的观点,哪怕是观点间有冲突也没有关系。接着布置新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史记》中的相关情节,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在阅读新材料后可以补充或修正自己的观点,但在新一轮讨论中必须互相探讨和陈述自己的看法。这个过程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完善自我建构。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教学中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在对话式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在学习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后,可以让学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朱自清的《春》和《背影》,进而让学生去体会朱自清作品中的语言特色。在学习莫泊桑的《项链》时,可以让学生设想如果玛蒂尔德开始就知道项链是假的,那么事情的发展和结尾是否会和原来一样,为什么?通过设置对某一历史人物、事件或某种文化传统的相关问题,不断地训练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学会对文本内容是什么、怎么样进行判断后,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认识能力将会得到提高。

四、结语。

学生在与教师、文本及他人的对话中,逐步学会了倾听、诉说、理解和表达的能力。通过与他人的对话与交往激发了自身的潜能,提高了理解能力、审美情趣以及创造力,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建构与完善,而这正是对话型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也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即“建构完善的人。”

参考文献:

[1]孟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黄志成,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弗莱雷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姜向超,男,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教育教学理论论文篇二

摘要:足球作为众多体育活动中最具社会影响力的项目,也同样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足球游戏是以训练足球技能为目的,兼顾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活动,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已有应用。本文分析了足球游戏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团队意识方面对高职足球教学的促进作用,并结合教学实际,分析了足球游戏在足球课准备部分、基本部分、技术战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足球游戏;足球教学;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于文博(1979-),男,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体育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足球教学与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

足球是当今世界竞技体育中最具有挑战性和对抗性的运动,也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堂好的足球课,既能教会学生足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能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喜爱,贯彻“快乐运动”的体育精神。学生对足球课的期待也促使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方法,提高授课质量,足球游戏能有效增强足球教学的有效性,日益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本文将探讨足球游戏在高职足球教学中的应用。

1、足球游戏对高职足球教学的促进。

1.1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足球教学模式,内容枯燥无味,在教师讲解示范后就是重复的机械练习,学生会觉得足球课了然无趣。足球游戏就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为足球运动的`基本技术都有严格的动作规范,需要有大量的练习,学生难免会注意力涣散,觉得没意思,很累,产生消极抵触的心理。如果让学生觉得足球课是负担而不是快乐,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足球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赛性的特点,在足球教学中运用足球游戏,把学生被动的练习转变为主动的游戏,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

1.2提高教学效果。

足球运动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单独的学习是非常枯燥的,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训练,不但可以训练学生基本技术的运用能力,同时还能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足球游戏教学将运动作为游戏,把学习的教学课堂转换为游戏的场所,使学习者处在主动状态,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游戏中可以让同学互相纠正错误,让熟练者带动生疏者,共同提高,这能很好地弥补由于班级授课人数过多教师不能一一照应的漏洞,保证整体的教学效果。

1.3培养团队意识。

足球游戏的组织形式多为集体进行,学生分为小组进行游戏,有的还是具有竞赛性质的游戏。所以学生在小组中会学会如何与人沟通交流,如何与同学默契配合,这也是足球比赛中非常强调的团队精神。团队游戏还能感染和带动不积极的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作用,使每一个同学都不掉队。如让技术掌握好的学生为学习困难的同伴提供帮助和指导,纠正错误动作。此外小组间的竞赛,还能让学生有不服输的精神,培养顽强拼搏的作风,感受到紧张的氛围,从而能更专心地学习和联系,为集体荣誉而战。

2.1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使机体状态从静止调整为活跃,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防止伤害事件的发生。在足球课上最常见的准备活动是慢跑、体操等,让学生感到乏味和负担,课堂气氛沉闷。而采用足球游戏,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与足球有关的游戏能使学生尽快熟悉球性,进入上课状态,如“围圈抢球”、“垫球比赛”、“传球触人”、“巧入营门”、“传球比快”等游戏。这时候就也可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更为重视,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为上课做好铺垫。当然也可以采用一些无球游戏,旨在锻炼学生的灵敏度和柔韧性,集中精神,如“听口令做相反动作”、“列队练习”、“拉网捕鱼”等。

2.2基本部分。

课的基本部分,首先要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落实本节课的重难点,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可以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趣味性强、活动强度适中的游戏来辅助教学,这有利于学生巩固和提高基本技术。如“捉猴子”游戏,让学生围成一个圈,让一个人在圈中,球在围成圈的人的脚下传来传去,不让圈中人碰到,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脚法和传球。进一步的技术提高则可以选择对抗性的足球游戏,分组活动,让同学们互相纠正错误,提高团队战斗力。如将全班同学平均分为几个小组,进行“运球接力”、“头上跨下传球”、“盲人闯雷阵”等游戏。当然最具有挑战性和最能锻炼足球综合能力的就是三对三对抗赛。

2.3技术战术教学。

足球技术包括传球、射门、接球、运球过人、顶球、掷界外球、抢截、守门员技术、假动作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熟练运用。在单调枯燥的机械练习中,学生很容易疲劳,造成精神不集中,影响训练效果。采用游戏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游戏可以根据人数、内容、季节来设计,小组游戏时场地划分和布置也很重要。足球战术就是比赛中为了战胜对手,根据主客观的实际所采取的个人和集体配合的手段的综合表现,熟练而巧妙地运用全队是夺取胜利的重要保障。简单战术有补位、围墙、造越位、盯人紧逼防守、区域紧逼防守,战术训练游戏可以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培养学生的敏锐观察能力。

3、结语。

足球游戏对高职足球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发挥作用,可以加以推广应用。但同时我们应该明确,足球游戏也要具有科学性和适配性,游戏的应用要服务于教学,要与教学目标、任务相契合。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智慧在现有游戏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体素质特征,创造新的足球游戏,推陈出新才能吸引学生眼球。另外要认识到足球游戏只是辅助教学,不能使用过多或过长的时间,造成“喧宾夺主”,忽视了授课的主要内容,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疲劳。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一线体育教师去不断探索。相信足球游戏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定能使高职足球课堂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刘大丰.足球游戏在中学足球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7).

[2]顾念慈.足球游戏在足球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2(03).

[3]王文通.足球游戏教学特征与运用方式新探[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06).

教育教学理论论文篇三

摘要:学生在学习体育的过程当中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成为学生在个性塑造过程中一个基本的依据和最开始的起点。中学生大多数兴趣和爱好是非常广泛的,并且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较为活泼好动,如果能够配合正确的教学引导和新颖的教学手段,加上因材施教的教学内容,一定能够将体育运动和锻炼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将体育运动的理念能够融入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当中,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主旨。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终身体育。

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者说从事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指的就是兴趣。在进行兴趣培养的时候首先要分析一下中学生的基本心里特征,从正面来说就是对感兴趣的科目有浓厚的学习热情,不管有怎么样的困难都能够坚持学习;从反面来说,如果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学习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老师和家长的督促,对自己所学的科目想方设法的逃避,那么即使学习的环境再优质,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不达标。为了能够提高学校里关于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本文参阅了大量文献,对中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和上体育课时的兴趣进行分析,并总结培养学生兴趣的较为合适的手段和方法。使得学生在上课的过程当中能够持续保持浓厚的兴趣,从而保证了教学的质量。

1体育课教学没有引起学生们兴趣的原因。

1.1教材的枯燥与重复。

体育课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是很熟悉的,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体育课的内容大体相似。类似于篮球的上篮、传球等,田径方面的跑跳训练或者说是队列练习、体操的技巧等等。体育课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课程内容太过单一,“仰卧起坐”、“前滚翻”等动作从小做到大,在信息高速传递的现在,学生接触新闻媒体也比较多,他们了解到的色彩斑斓的大众体育和娱乐体育等等都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期待。

1.2教学方法生硬死板。

现有的教学方法周而复始,每节课有哪些环节学生已经熟知。跑步应该跑多少米;篮球几人成组,传球距离有多远;广播体操做几节等等这些项目学生已经了如指掌。从这种形式的教学过程中很难看到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及针对学生兴趣的一些因材施教的教学。每一名学生的体质是不同的,在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技术水平也是不同的,一味地同等对待只能导致学生的个性能力得到了束缚,既没有选择性同时又没有自主性。尤其是那些身体素质不太好的学生,由于本身的身体素质不好就存在自卑的心里,又不能够得到个别的指导,鲜有鼓励,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尊心就会或多或少的受到伤害。除此以外,由于教学过程当中的体育器材、训练场地等的不足,以及教师个人的修养和素质不达标等情况,都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对学生造成影响,产生“厌学”情绪就成为了必然的现象。

2培养中学生体育兴趣的途径与方法。

体育运动在青少年成长时期是极为重要的,它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不管是从心理上还是从教育上都应当注重青少年体育兴趣的培养,他不单单是人格心理在体育范畴的体现同时还是教育理念在身体活动当中的展现。为了能够让学生能够全面充分的发展,在进行培养的时候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且体育兴趣培养要面向全体,主要是从下面的几个方面来展开的。

2.1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学校在进行素质教育培养的时候,体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时如果能够将自己的理想前途、社会发展、以及人生的价值联系在一起,那么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当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己的理想一致的时候才能够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学生应当中根本上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手段让学生在运动中领悟体育的“荣誉”“美丽”“乐趣”“勇气”“进步”等等的真谛,对体育的喜爱是要发自内心的。

2.2理解科学锻炼的基本原则。

第一,了解自己的身体素质,适当的进行体育活动。科学的体育锻炼方式是在了解自己身体状况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取得良好锻炼效果的前提;并且应当意识到脱离实际锻炼的负面影响。第二,在进行锻炼时要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应当给学生强调目标的重要性,只有有了一个坚定的目标才能够使得学生从心理上鼓励自己,坚持进行体育锻炼,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树立目标的能力。第三,锻炼要有实效性并且要全面。人体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个器官、每一个部位要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够工作,它们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影响的,同时还存在着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内在联系,不同的体育活动都有其锻炼的效果想要达到身体全面的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体育锻炼,树立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意识。第四,运动要持之以恒。不管什么样的体育运动都贵在坚持,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既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又能够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健康水平,为了能够让学生坚持体育锻炼,要让学生理解锻炼的益处树立体育锻炼的意识,进而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第五,运动要循序渐进,把握好度。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是不同的,在进行锻炼的时候应当根据自己的体能适度练习,不能一味地追求锻炼的效果而超负荷训练,学生大多数年龄较小,不能够意识到循序渐进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解释说明合理运动的重要性,并且逐步提高学生的运动规律性,进而培养学生运动有度的个人意识。第六,保护自己,有规可循。运动是要有一定规律的,同时在进行运动的时候还要保护好自己,不能够因为锻炼而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并且运动要有周期性和规律性,逐步树立运动规律意识和讲究卫生的习惯。

2.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课的课程安排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安排一些富有竞赛性和游戏性的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调查以及实践的证明,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大多数对球类的运动比较感兴趣,因为在进行球类运动时可以锻炼学生的速度、力量以及弹跳性等各项身体素质,还能够在运动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团结意识和集体意识。但是实际情况是,教师在进行课程安排时不能每节课都安排球类运动。结合现代体育全面发展的要求,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程当中安排一个或者是两个球类运动的环节,同时变换其他的授课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学习兴趣。总而言之,在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兴趣的培养是应当放在首位的,不停留在体育兴趣培养的误区才能够真正的享受体育的魅力,改革的关键是要改变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从基本的教材到之后教法等等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出发。

教育教学理论论文篇四

大多数时候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决定着教学质量,在这个信息不断发展的时代,只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的教师更应该如此。只有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才能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不至于枯燥乏味与时代有所脱节。因此,教师应该时常关注一些网上流传比较广的健美操视频,学习一些新的舞蹈动作,也在必要的时候能后教授给学生们知悉,让学生们也能够接触到一些新的健美操动作,也能两相印证,有所突破。

3.2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方式也有着显著的改变。健美操教学也是如此,不应当只是枯燥的重复练习,可以掺杂一些与时代有关的教学活动,比如说可以准备一些音像制品,让学生了解一下健美操的发展史,也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探讨如何发力,如何休息。也可以探讨一下,怎么让健美操看起来更加柔美,不仅局限于练习,也可以定期让学生进行交流,争取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协调。毕竟有些动作,一个人做起来很具有美感,如果人数一多,效果就差强人意,所以只有通过交流,以及教师的指导才能得出最具美感和动感的动作来。通过使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使枯燥的教学环境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让学生们更加容易接受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动作,更快地掌握,更好地发挥。

3.3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健美操属于户外活动,良好的教学环境就会对教学效果增色不少,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考虑好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能够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健美操是一项体育运动,是运动难免出现一些磕磕碰碰。及时处理好这些能够稳定学生情绪,增加对教师的认同感则更加亲和学生。才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更好地学习健美操打下良好的关系网络。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表现在轻松积极向上的方面,优美的健美操环境也显得尤为重要。平时的话,也就在指定的地方进行健美操活动。作为教学行为的制定者,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周末去公园等,环境更加优美的地方进行健美操活动。不仅可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更加让学生能够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照着这个思路,为教学工作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使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地开展,为学生在健美操上的创新提供肥沃的土壤,使创新的种子能够生根发芽最终茁壮成长。

3.4经常练习,熟能生巧。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只要时常练习,不需要增加额外的训练时间,因为作为学生来讲,不仅有繁重的课业负担,更有升学的压力。留给做健美操的时间必定不多,只要不松懈学习,课间之余能够做一两遍健美操,就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做任何事情都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作为学生更是如此,作为教师更要将这个道理告诉学生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勤加练习,就可以熟能生巧。

3.5举办赛事,交流成长。

一旦学生做健美操的熟练度达到了一定高度,那么很多爱好健美操的学生能够济济一堂,在舞台上交流则成为了最好的表现形式之一。举办一定规模的比赛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可以由教师在班级里组织一场赛事,通过全班学生的投票选出班级健美操做得最好的学生,然后在年级里组织更大规模的赛事,甚至可以推广到全校,选出最具潜力的健美操运动员。让这些获得名次的健美操选手分享自己在学习和练习健美操时的心得和体验。让他们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更加有效容易地推广健美操,也可以作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相互交流相互成长,举办比赛不是最终目的。在比赛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学习才是目的,让健美操进一步得到更多人的肯定和喜爱。

4结语。

通过让学生认识到健美操具有的时代性的优点,先让学生认同和喜欢上健美操,进而解放思想,开放创新,最后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教师的悉心教导下使其具备在健美操方面的创新能力。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更好地通过健美操这个运动张扬自己的个性。使其在德智体美劳方面获得不可或缺的能力,成为新时代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2]宋琼.试析健美操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经济导刊,(27):135.

[3]刘婷婷.中职健美操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2):47.

[5]刘红艳.浅谈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7(20):54.

教育教学理论论文篇五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班主任工作自然也不例外。德育工作如何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开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也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索与创新,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与方法。

一、班主任要强化民主思想,弱化权威意识。

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以“绝对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管理者思想与致力于建设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新课程理念格格不入,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要成为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的德育价值观,弱化功利的意识。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主人”的作用,让学生管理规范自身的日常行为,他们在管理中学习、进步、提高,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学校评价班主任工作多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依据,这一标准也决定着班主任奖金的高低,结果导致班主任只关注学生的分数和奖金,造成不良的影响和恶性循环。新课程要求班主任要正确树立评价观念,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轻视分数的高低和奖金的多少。

三、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学会微笑。

要做到持之以恒的激励学生,首先必须提高我们班主任的修养和心理素质,切实做到遇事冷静而不是冲动;果断而不是武断;周到细致而不是顾此失彼;和风细雨而不是大发雷霆。能时刻调整自身的情绪,从心灵深处发出由衷的微笑。微笑是心情愉悦的'信息,也是赞扬学生、肯定学生的表征,更是爱心的真正体现;微笑能使自己和别人都感到轻松;微笑将使你的每一句话都显得悦耳动听,一举一动都和蔼可亲;微笑表明你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热爱人生、乐观向上、与人为善;微笑可以感染任何一个人,从而解除戒惧,达到心灵的沟通。

四、善于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是学生美好生活的起点,班级活动是学生班级生活的美好回忆。“德育必须”活“起来,班主任必须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在真实生动的教育情境中,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树立”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交往,教育是师生的共同体,教育是共创人生的体验“新的教育观。

新课改呼唤新思想、新模式,也需要我们对过去所走过的路进行反思。冷静的思考不仅是勇敢,也是进步。我坚信,班主任一定会在新课改中不断跋涉、勇往直前,去创造新的辉煌!

教育教学理论论文篇六

2010-20第一学期马上就要开始了,在学期开始之前,学校就已经提前制定好了适合我们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我们学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是大家最感到高兴的事情。所以在这个学期,我们将会在上个学期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要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前进,才是最好的,相信这一切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努力成果,希望大家能够做好!

一、全面落实教育界方针,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1、加强好信息科的配备工作和教学工作,信息教学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教学的重要内容。每位教师都必须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否则是会落伍和被淘汰,一要每位教师要重视这门科的学习和使用;二是要加强信息有关工程的建设。

2、抓好校园美化工作,做到净化、美化、绿化。

3、重视提高学校的卫生保健水平。重视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教育。高年级以上要抓好青春期卫生教育工作,以及学生健康心理和人格的教育。

4、加强饮食卫生管理。落实好厨房卫生工作和厨工的体检工作。

5、加强教师车辆管理,想方设法建造车棚。

6、加强安全设置,与交管站联系在校门口设置交通安全路标。

二、学校近期目标。

1、力争多媒体设备,以便教学工作开展。

2、认真抓好教学质量,成为我镇的。

示范学校。

3、积极参加镇举行的各项竞赛活动,力争取得最隹成绩。

4、狠抓校风、班风,创建文明学校,办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新形学校。

5、动加强与当地政府、教育部门和海内外侨胞的联系,争取得到他们的鼎力支持,不断改变校容校貌。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依法治教。

全体教师都要树立一个干好教育的使命感、紧迫感和压力感。要有较强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规范性,要做到爱岗、乐教、善教,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要树立教育新观念,打破旧思想、旧观念,要以新的风貌塑造我校教师的新形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切实加强我校的政治学习的制度落实,并开好每周的总结会和周前会。另一方面加强各项管理措施到位,并依法做好建章立制工作,使学校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更广泛地开展“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活动。

体教师真正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3、结合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继续抓好教师的职业培训和自学进修学习,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4、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业务进修和岗位考核,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学校领导成员要分包干各级组,带领各级组并展开学习。

5、认真组织学习《中心小学依法治校管理规范》,落实责任制和加强责任感。

四、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是中心,质量是生命,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的永恒主题,首先我们要统一认识,坚定地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计划。

2、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认真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五个环节”的管理,使教法和学法合符规范,合符科学,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结构。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办法,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提高。建立健全奖教奖学机制,对取得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对停步不前的教师要认真找查原因,促其成绩不断上进。学校领导要端正思想,摆正位置,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要以身作则,深入课堂听课,索取教学工作上的第一手材料,并积极鼓励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学校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如语文加强听、读、说、写的能力训练;英语科重视理解兴趣和语言环境的训练。总之各个科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特点选择教法,做到讲求实效,积极探索研究。

3、做到教学、教研和培训&l。

dquo;一体化”,通过教本教研,组织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加强教学的交流和互助,从而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教学新理念,钻研新教材,尽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工作。

【1】【2】。

【返回教学工作计划栏目列表】。

4、积极学习先进学校经验,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管理措施,求真务实,示范全镇。

5、坚持普通话教学。

6、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发挥各自兴趣、特长,深化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改革,认真实施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教学卫生工作条例》和《中小学心理教育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体育工作学校领导一要重视,积极支持;二要提高体育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三要做到以田径为基础,排球为重点,根据学校的特点抓出专项、抓出特色,多出人才。

本学期我校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为指导,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稳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化教学管理、以教研为重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依法治教,以德治校,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奋力拼搏,以新思维、新姿态,开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

的形势,努力的工作,积极向上的前进,得到更多的发展,这是我们一直以来要做好的事情,希望我们能够将我们这个学期的工作做到最好!

【返回教学工作计划栏目列表】。

教育教学理论论文篇七

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应该怎样选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部分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是一门学问,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选题与科学研究课题选题一样,均是针对发现的疑难问题来研究如何运用最佳方法与手段解决这个疑难问题。中医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只不过是解决中医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问题而已。

1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教育教学课题不是坐在教研室里苦思冥想得出来的,它来自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实际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是存在的普遍问题,或是存在的特殊问题。课题设计者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设计并运用科学研究的手段与方法,最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当前高等中医教育存在的课程之间内容重复问题、扎实中医经典功底问题、学生动手能力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定位问题、教学质量评估问题等[1],均是中医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切入点,针对这些问题,可以考虑从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与考核认证角度、课程整合方法的角度、多站式考核方法的角度、实训基地建设角度,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方法角度、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角度等来尝试解决[2]。各种问题解决的同时,其实也将中医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向前推进了一步,使高等中医教育更加适合人才培养需要,更加适应社会及时代发展需要。教育教学课题选题还可根据各学科、各门课程的特点,找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设计科学合理可行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方法,最终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再如:教学内容的多少与深浅是否能与时俱进,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是否与时代、与教学对象相适合,网络课程建设、教学平台信息化建设,以及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课程群建设等是否与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紧密结合等,以此为基础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解决存在的这些现实问题,经过充分论证其科学性及可行性之后,即可申报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能只重视教材与教案,忽略对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的发现与思考[3];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的全部。我们的《中医经典内经教学远程教育系统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是源于中医网络教育教学势在必行的形势下立项的教改课题,经过认真策划、实施与总结,圆满完成预定计划,最后还意外地获得了吉林省优秀教育技术成果三等奖。《中医运气学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也是针对《中医运气学》课程当时面临的师资严重不足、没有教材、开课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立项研究的课题,经过七年的课程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培养了优秀教学团队,主编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运气学》。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对于该门课程的教学均有较深刻的`体会,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只是没有及时梳理、总结与升华。其实,这也是教育教学研究中很好的选题切入点,若将这些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梳理、总结,作为课题立项来认真研究,其结果是不仅能让原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得到了升华及科学的鉴定、专家的认可,还能让更多的教师借鉴并应用,解决许多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同样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最终培养了学生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及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我们在课程中采取了pbl教学法、启发式、归纳式、学导式等多种教学法,并有计划地实施与总结,经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过程,摸索出了适合《内经选读》《中医运气学》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撰写的论文集立项课题均是来自于教师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总结[4]。再如,教育教学中共性的问题,形成性评价、创新性人才培养、双语教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教学基地建设等亦是很好的选题切入点,《内经教学运用“三段”教学法,提高学生能力与素质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即是源于多年《黄帝内经》教学积累的良好教学方法的总结,申报课题后,又经过理论、实践、再实践、再理论的过程,达到了预期目的并获得了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3源于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某些现象和问题的前瞻性思考。

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选题立项,是源于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某些现象和问题的深入思考,乃至长期的思考。用心的教师会在教育教学中,对本职工作及其相关工作有所思考,找到教育教学研究的切入点和交叉点,这就需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学的人员要站在本领域、全国甚至国际教育教学的最前沿,了解高等中医教育发展现状,判断其发展趋势,再结合国内中医高等教育现实状况,考虑并研究中医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5],对未来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有所认识和估计,作出比较深刻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前瞻性地设计预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预案。我们针对中医高等教育与日韩关系密切,且各具特色的国际中医教育的现实情况,立项的《中日韩三国中医教育发展现状及特色的比较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选题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良好方法及手段的总结、源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某些现象和问题的前瞻性思考。社会不断进步,科技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改革没有止境,教育教学改革要与时代接轨,要推动教育进步,要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4]苏颖,张焱,李霞,等.《内经选读》课程运用多元化手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1):167-169.

教育教学理论论文篇八

(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教研室)。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绿色化学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观念,目前已经受到人们的肯定和推广。所以,将绿色化学的理念渗入初中化学的教学是十分有意义的.。详述了绿色化学的概念,介绍了在初中化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途径。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或清洁化学,旨在对污染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在生产和反应过程中减少有害物质,尽力达到零污染和零排放的目的。绿色化学是一种环保理念,是通过化学技术对污染进行预防和治理,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少,以达到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的。因此,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渗透化学理念,对增强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未来的优秀人才有重要意义,笔者针对实施措施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教学活动和绿色化学进行有机结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现实中的案例和绿色化学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进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在讲空气的组成时,教师可把当下最严重的污染现象雾霾带入其中,告诉学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废气和交通废气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空气质量不断下降,而工业废气中含有so2等酸性气体,与水反应生成酸,进而形成酸雨。酸雨能破坏建筑物和树木、污染水源,对人类的正常生活带来极大影响。通过这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例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绿色化学的意识。

二、在实验教学中引入绿色化学概念。

化学实验中有很多药品都是有毒的,对人体健康和社会环境都造成了不良影响。所以,实验室必须安装必要的通风设施,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废渣要按规定进行处理。学生在做实验时,老师要注意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自己动手处理实验残留的药品。在教学过程中,演示实验可以使用微型化学实验,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情况下适当降低药品浓度,既能减轻污染,又能以实际行动教育学生,使学生逐步建立绿色化学的意识。

习题是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媒介,通过将绿色化学概念融入习题中,使学生全方位地了解绿色化学,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进而实现绿色化学教学的目的。

教师应当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绿色化学,使学生提高环保意识,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化学课堂使绿色化学理念充分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理论论文篇九

摘要:民法精神的培养与民法教学的理念息息相关,同时也是民法教学的任务之一,因此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民法精神在民法中地位,并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理清民法精神与民法理论、规范等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建立起学生对民法精神的信仰,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内化为学生们的职业品质。本文主要对民法教学理念与民法精神的培养进行具体的分析。

民法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民法教学更应该注重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这也表明在民法的教学中,重点不是教会学生法律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法律精神,并将法律精神应用到将来的工作中。民法是法律中最贴近生活和人民的一门法学学科,加强对学生民法精神的培养,对学生将来服务人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民法精神的内涵。

民法精神主要指的是民法领域中的法律精神的总称。在法律精神的研究中,不同的学者具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认为,法律精神是构成法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法的灵魂和神经中枢。通过法律精神的建立能够更好地反映出法律的原则以及旨意。还有的学者认为,法的精神是历史时代的产物,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客观法权关系中所显示出来的社会共同意志的本质。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法的精神其实就是时代的精神,不单单指法律的阶级精神。而本文在法的精神界定中,认为法的精神本质与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法律精神表现的是法律的价值取向和立法的宗旨,其存在于法律制度中,同时也对立法、司法以及执法起到指导和制约的作用,是法律规范在社会关系调节中的指导思想,同时法的精神具有稳定性、普遍性、继承性和根本性。

民法专业的学生是民法教育中主要培养的对象,在民法教育中对学生民法教学理念和民法精神的培养主要就是为了提升学生们的民法素养,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用正确的法治理念去解决民事关系问题。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民法教育不仅要能够传授学生相应的法律知识,同时还要能够提升学生的法律素质。民法精神是民法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提升学生民法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民法的教学中,民法精神既是民法规范的立法前提,同时也是民法制定的基本依据,更是民事活动中各种法律应用的原则规范。所以在民法教学中注重民法精神的培养是为了使学生认识到民法精神在法学学生行为活动以及将来从事工作中的准则作用。这样才能够使民法的制定初衷与民法的精神保持一致,才能够为民法的司法活动提供公正性的保障,民法中的关系才能够评定,使民法更好的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为民事的正常运行奠定基础。

(一)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

在民法理论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文字以及图片介绍就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内容以及民法的精神含义,但是从民法精神教学的本质来说,民法精神可以称之为是一种形而上的教育,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虽然其中包括法律知识和规范,但是要想真正了解其本质还需要透过这些理论的载体去深入挖掘,这也使得学生在学习民法精神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民法精神的培养中,教师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和配合来更好的理解法律精神的抽象概念和本质,使学生在形式外在化的条件下更深入的了解民法精神。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辩论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教师可以从民法知识内容中选择与民法精神联系比较密切的内容作为切入点,为学生设置辩论和讨论的话题,在这个基础上要求学生利用相关的法律知识和规范对民法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进行论证。通过这两种教学方式的融合,使学生能够主动和深入地去了解和认识民法精神,并且在辩论和讨论的过程中还能够从对手或其他同学的理念中汲取不同角度的看法,进而进一步加深对民法精神的理解,使民法精神能够内化到学生的思想中,提升学生的民法素养。

要想使民法教育中能够更好地融入民法精神,提升民法的教学理念,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法学知识的培养,同时还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学生都能够对民法教学的理念以及民法精神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首先,学校需要加强对民法精神的培养,并针对学生的水平以及民法教学的内容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从而对民法教学中的培养目标和方向进行明确。同时,在民法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凸显出民法精神的地位,使学生认识到民法精神不仅是民法的基本组成部分和重点的学习内容,同时也是贯穿于整个民法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并能够与法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方式,通过点带线,线带面来培养学生民法精神。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对民法精神有深入的了解,并做好充分的研究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如何培养学生民法精神的对策。在民法精神的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民法精神培养的全面性,因此在民法精神的培养内容中,不再仅局限于对民法知识的讲解,还需要注意与生活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民法精神从抽象的领域中引领入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对民法精神的主观重视度。

(三)注重民法精神与民事法律规范的联系。

民事法律规范是司法机关在民事案件处理中的主要依据,所以民事法律规范是民法教育中最基本的知识。而民法精神是民事法律规范制定的核心和宗旨,其指导和制约着民事法律的制定以及实施。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民事法律规范是民事法律制定的载体,民事法律规范是民法精神的体现和实践。以《物权法》为例,其中对业主对建筑物的专有部分具有使用、收益以及处分的权利,但是在使用这些权利的过程中不能对建筑物的安全产生威胁,同时不得侵犯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其中不仅规定了业主对建筑物使用的合法权利,同时也对业主不可侵犯他人的权益进行了明确。也就是法律在保护业主的合法权利时,也对其他相关人的私权进行保护。

(四)注重实践教学。

民法教育虽然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但是其实践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民法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最终是为了能够加入到民事管理的队伍中,所以在民法教学中教师需要刻意的为学生加强实践性的教学经验,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真实的案例,或者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建立审判庭,要求学生根据案例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模拟审判。值得注意的`是,在案例的选取中教师需要注重案例的真实性和代表性,这样才能够达到实践的真正目的,同时教师要能够在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后,对学生适当的引导,使学生正确、合理的处理虚拟的民事案件。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抽象的民法精神融入到民事案件的处理中,对学生理解民法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一些民事法律规范中不明确的案例,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显得特别重要。

(五)加强理论知识教育。

民法精神和民法理论体系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民法精神不仅能够成为民法理论体系的核心,同时还是建立民法理论的基础。比如,民法中所涉及到的无过错以及公平责任就与民法精神中的公平精神有关,所以教师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时,就需要为学生明确的阐述二者间的联系性;而物权以及所有权的变动和全能限制中与民法精神的私权保护具有很强的联系性,因此教师在讲授相应的理论知识时就需要能够从私权保护精神方面入手,将民法精神融入进来。由此可见,在学生的民法精神培养中需要能够与理论知识有效的结合,这不仅符合教学的客观规律,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在民法精神的角度去理解民法的理论知识。此外,通过民法精神在民法理论中的融入,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民法精神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论知识了解的同时,还能够认识到民法精神的重要性,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才能够将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探索,使民法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法的教育理念实质是将民法相关知识、法律规定以及民法精神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学生认识到民法精神在民法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民法精神在民法教育中的基础性和核心性作用。对民法理念和民法精神的培养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民法专业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以此来指导和规范民事活动中的各种行为,进而为维持和谐、稳定的社会奠定基础。民法教学理念和民法精神培养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将来进入社会的实践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教师需要将二者的培养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并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应用以及理论知识与民法精神的相互渗透来提升学生对二者的认识,此外,还需要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加强学生的具体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4]靳英桃.研讨课教学方法在民法学教学中的运用[j].法制博览,(24).。

教育教学理论论文篇十

摘要:主要研究高校武术教学中的武术文化教育,分析了高校武术教育面临的困境,对武术文化教育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开展策略进行了探讨,认为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渗透武术文化教育,能够将武术教学在学生人格养成和文化修养的提升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丰富武术教学的内涵,将武术教学从单纯的体育教学上升到文化素质教育层次,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武术文化,单纯从武术教学层面讲,武术文化教育的开展也有着激发学生兴趣、消除陌生感的作用,对提高武术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帮助。

武术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体育形式,有着很强的观赏性,同时兼具健身、攻防和修身养性的功能,这是其他传统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因此武术并不能单纯视作一种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形式,还应该理解为一种体育艺术项目,在高校开设武术课程对锻炼学生体魄,强身健体有着很大的帮助。武术教学同样不能将武术局限为一种体育运动,而是应该在体育教学中弘扬武术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

武术进入学校最早是在19,至今已经有百年历史,现在国内已经有超过17个省市将武术纳入教育计划中,但是武术教育和传统体育项目教育有所不同,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采用常规体育项目的教学方法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导致在武术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

1.1教材编排不合理。

教材是学生学习理解武术基础理论知识的主要依托,对学生兴趣培养和抽象思维能力的锻炼也有着一定的帮助。但是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着教材陈旧、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的问题,标准化程度不足,没有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拓展思考的空间。教材是武术教学的基本内容,做好教材的改编,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现阶段的武术教学教材往往过分关注技术动作,对武术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基本的介绍,学生对武术动作和发力技巧的名称尚且不能理解,更何况学习和理解掌握。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编者需要着重从知识结构、智力结构、文化思想和武德教育等方面入手,合理编排,形成和谐统一、循序渐进的课程结构。为了增强教材的趣味性,编者可以采用“武林秘籍”般的编排方法,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学生清晰地展示动作要领,教材本身要突出标准化和联系性的特点,将地方性的武术流派引入到高校中,如广东南拳、湖北洪拳和北方的“把式”,拉近学生和武术之间的距离,消除陌生感。

1.2教学方法与课程设置。

现阶段,一些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武术理论和实际练习之间脱节,一些教师只是对着教材向学生解释了武术的基本概念,但是并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练习,也有一些教师直接组织学生进行发力训练,缺乏基础的武术理论讲解,认为只有多练习才能够让学生慢慢领悟。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方式都是欠妥的,教师应该脱离传统武术师傅教徒弟的方式和传统体育教学教师教学生的方法,而是需要采用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使用各种多媒体技术手段来帮助学生掌握武术套路的发力技巧及其科学性,从而加深学生对武术的理解。

1.3师资力量薄弱。

武术课程是一门比较新颖的课程,很多高校都没有丰富的开办经验,专业的武术教师十分稀缺,而且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有着很强的门派意识,不愿意将自己的武术本领轻易示人,导致武术课程缺少真正懂武术同时也懂教学的教师,给高校武术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武术界同仁应该积极开展跨门派交流,超越门派禁忌,组织大型经验沟通和理论知识交流会议,丰富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同时努力络知识和教学知识,提高自身武术教学的科学性,高校之间也应该努力做到资源共享,加强沟通合作,培养更多懂武术的高知识水平人才。

主要从武术教师队伍建设、在武术教材中增加武术文化内容、武术教学成果考察体系的优化和社团活动在武术文化宣传方面积极作用的发挥等方面入手,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开展策略进行了阐述,认为武术文化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爱武尚武的环境氛围,学生才能够自觉地接受武术文化,提升武术涵养。

2.1高武术文化涵养教师队伍建设。

武术教师自身的武术水平、武术文化素养和教学经验直接影响武术教学质量,在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面临的最大的困境是能够胜任的专业武术教师比较稀缺,现任武术教师往往在教学方法、科研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除了体育院校,其他专业多以体育课的形式出现,很多学生都存在着身体素质不高,缺乏运动量,对武术缺乏了解的问题,这一定程度上给武术教学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加有必要开展武术文化教育,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武艺高超、谙熟江湖规矩的“武林人士”以助教的形式参与到武术教学中,向学生讲解武行中的基本规矩和礼仪,很多学生从小就喜欢武侠小说和电视剧,都有着自己的江湖梦,通过和真正的武术传人接触,学生能够激发出更高的学习兴趣。学校则要加强学校间武术教师的沟通交流,资源共享,培养优秀的武术教育者,组建一支高武术文化素养且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武术教师队伍。

2.2在武术教材中渗透武术文化。

教材是武术理论基础的载体,更是武术文化教学的重要形式,很多时候一些武术文化知识无法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出来,教师可以将这些武术文化内容编排进教材中,配合一些武术名家的优秀事迹增加教材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基础武术理论知识和发力技巧口诀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武术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深奥的阴阳哲学观。武术教材的编排要为教师多种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提供方便,在教材中增加传统武术文化知识的同时,采用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配合电子教材,方便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现阶段,普通高校武术教材以简化太极拳、长拳等简化武术套路为主,武术基础理论知识严重匮乏,编者需要多多请教武学名家,加强对武术基础理论的理解,并在教材中由浅入深地逐级渗透进去,为高质量的武术教学提供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持。

2.3武术课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传统门派武术教学评价以切磋为主,以胜负分高下,这样的方式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是不可行的,高校武术教学结束后学生可能仅仅掌握了几套武术套路和基础的发力技巧,但是并没有形成实战能力,因此高校武术课的评价应该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武术技巧熟练情况、基础武术理论掌握程度和武术文化素养等方面入手,建立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更加客观、科学地评价武术教学质量。因此高校武术课考试内容中应该逐渐放宽对技击技术、发力技巧的考核和对武术套路熟练程度的考察,将武术理论知识、武术文化素养以及学习态度也纳入到评价标准中,形成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考核体系。

2.4武术社团作用的充分发挥。

高校学生社团是以兴趣自发结成的小组,和武术课程不同的是武术社团的成员往往对武术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很多高校武术协会往往都是由武术爱好者组建的社团,但是武术社团存在着缺少武术教师专业指导的问题,组织管理松散。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武术社团在弘扬武术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为社团组织的各类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做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团联合武术课程组织表演、切磋等武术活动,培养武术骨干,在各种仪式性很强的武术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武术文化教育,让学生能够不自觉地形成武术文化意识,为武术文化的弘扬发挥自己的作用。

3结语。

武术,止战之术。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独树一帜的一部分,是中国深厚哲学思辨、人文精神在搏击运动中的体现与结晶,反映了中国人爱好和平、修身内敛的人生境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武术文化教育,对弘扬国术和学生优秀人格的养成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2]杨嘉民.文化大发展背景下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xx.

[4]何艳强.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传承的研究[d].河南大学,20xx.

[5]李美兰.成都市高校公体武术教学现状调查[d].成都体育学院,20xx.

教育教学理论论文篇十一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工业、农业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众所周知的是,20世纪初,工业的发展伴随着大量的污染,因为人类的通性是先顾及眼前的利益,在这种发展形势及人类思想的影响下社会的环境在后的今天环境意料之中的恶化了,所以绿色化学理念应运而生。如何从源头上治理污染?如何将绿色化学的理念渗透到初中化学教学?本文将对绿色化学的产生背景、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渗透途径进行综述。

关键词:环境污染;治理;绿色化学;渗透途径。

20多年前,传统的化学化工作为生产主力,秉承着“先污染后治理”的原则发展了多年以后,随之而来的问题终于一发不可收拾,传统的化学工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企业已无法承受沉重的环保费用,这需要国家大力研发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污染的工具。因此环境保护和治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人类的健康安全等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人类创新出新的理论和技术手段。绿色化学作为环境友好化学,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上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在这种大背景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教育对于学生化学学科素养和绿色化学理念的形成,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绿色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具体特点。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环境无害化学、清洁化学,使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者消除有害物质的生产和使用,按照绿色生产的原则,具有的特点是:(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反应物;(2)操作反应过程中使用无毒无害的反应物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3)提高原料利用率,使所有原料在反应中都被消纳,实现“零排放”;(4)生产出对环境有保护作用、对社区安全的和对人体健康的产品。

绿色化学理念的基本概念和绿色化学的特点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哪些途径?在化学课程中绿色化学理念怎样得到渗透?针对现阶段我国绿色化学教育的现状,在本文中,将从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方法、化学实验课程的.布置安排及课下习题等方面,对初中化学教学如何渗透绿色化学理念、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何种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结合课本内容,开展绿色化学教学。

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越来越强,化学也是,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精确把握,在课堂上将绿色化学理念穿插到每个知识点中。课上要理论联系实际,针对现在大气、土壤等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灌输绿色化学的理念,让他们对空气污染、温室效应、白色污染等问题有更生活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观察的能力,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环保问题,并将社会问题与日常知识点集合起来研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二)以“课上常提问,课下勤思考”的方式开展教学。

为了加深学生对绿色化学、环境保护的认识,课上对学生提出化学相关的、生活化的问题,布置作业让学生自行解决,无论是通过查阅资料还是求助亲友的方式,目的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知识的能力和善于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课上出题,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购买无磷洗衣粉?为什么农业部禁止使用敌敌畏,bbt等仿效优越的农药?日常生活中的废电池该如何让处理?第二节课再公布答案。这些问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基本可以解决,这样一方面可以学习到许多前言东西,熟练掌握查阅技术;另一方面,又可以从生活琐事中获得化学知识,了解使用无毒无害制剂,平常注意节约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用所学知识来为保护环境打下良好基础。

(三)在实验课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日常实验课程必不可少,实验的重要性包括(1)使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印象深刻,培养学生思考和动手能力,使学生扎实掌握化学知识。(2)反应物是实验必需品,教导学生选择过程中必须注意无毒无污染,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3)反应过程可能会产生废气或者废料,进而造成的较严重的污染,这时候可对学生布置作业,要求他们进行更为环保的实验设计,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甚至是并未环境改造做出努力(4)实验尽量避免大型实验,一方面可节约实验药品,另一方面又可减少污染。

四、总结。

环境污染的治理任重道远,绿色化学的蓬勃发展作为最有效的方法,需要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才能够取得持久进步。学校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及课外时间中将绿色化学的观念慢慢渗透,可以通过组织绿色化学知识点答题赛、绿色化学主题征文或者传统工业利与弊的辩论赛等多种方式增加学生的积极参与。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走在时代前沿为祖国的花朵引导方向,掌握更多的绿色化学在日常教学中的渗透方法为我国环境改善竭尽全力。

参考文献:

[2]戴明.教学仪器与实验,2006,9:21。

教育教学理论论文篇十二

绿色化学是区别于传统化学的一门新兴的前沿学科,它一经出现就引起了各国的研究探讨。二十一世纪,如何把绿色化学渗透到化学教学中一经成为我国化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从小培养学生们的绿色化学意识,把学生们培养成为化学专门人才的重担就肩负在了化学教学工作者的身上。那么怎么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绿色化学就成为教学工作者面对的首要问题。下面我们将从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的实践和意义方面进行探讨。

素质教育的提出,促使学生们向着提高综合素质的方向努力。而化学教育要想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就必须接受绿色化学教育,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绿色化学意识。绿色化学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热爱和尊重大自然,对其牢固树立绿色意识起到了加强作用。

二十一世纪,人类生存面对的最大问题来自于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社会的进步,还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恶化。绿色化学的提出是环境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要。学生们在学习绿色化学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对于自身素质的提高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2.1有计划地安排绿色化学教育内容。

绿色化学作为新兴的.化学学科,虽然融入了初中化学教材,但是内容却不是很详尽。作为化学教学工作者,在这个时候就应该肩负起引导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绿色化学的好处,在在课堂上缓慢自然地渗透绿色化学的内容和意义。

例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在讲解化学反应和合成过程中,讲解生成物和化学反应对环境的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氯气消毒的化学反应中,讲解的同时,要渗透此过程造成的水氮磷过多造成的赤潮给予人类和环境的危害;汽油在化学反应中如何反应以驱动汽车给人来带来方便和进步的同时,讲解汽油在燃烧过程中,造成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这样,教师的逐步渗透才是绿色化学渐渐深入学生意识的切入点。所以在初中化学教育中,教师们应该有计划地逐步安排绿色化学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们的绿色化学意识。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意识,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们的绿色环保意识,这也是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在绿色化学教育的同时,进行一些可以强化学生们绿色化学意识的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建立和强化他们的绿色化学意识。

例如,在讲授工业生产类章节的时候,基本讲解绿色化学的内容和释义后。组织学生们在生活中发现化学反应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并对此活动进行发言讨论,初步对这些化学反应的认识和解决化学对环境危害的解决方法。

这样的学习形式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在潜意识里深化绿色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他们下意识里建立绿色化学的意识。

绿色化学意识的强化是学生们学习化学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不仅仅要注意绿色化学的渗透,还应该及时对绿色化学意识进行强化。

2.3利用“环境保护日”,加大绿色化学渗透力度。

环境保护日,是大力宣传绿色化学的最好时间。这一天不仅仅社会关注环境,会有大量的宣传单页和画册,而且学校还会借此开展一系列活动以实践素质教育。这对绿色化学教育是一个加大的宣传。

例如,环境保护日,教师可以借此开展一次大型自由发言班会,学生们可以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工具查阅绿色化学相关知识和有关图片。

绿色化学的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只有在生活细节上能时刻引起学生们的关注和重视,才真正实现了绿色化学的渗透。所以,教师们应该利用一切能吸引学生关注的工具和活动,在最大程度上使他们关注和重视绿色化学。

2.4重视培养实验活动中的绿色化学意识。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化学实验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实现绿色化学真正的深入人心就必须重视其在实验活动中的渗透。

在实验活动中加强绿色化学意识就要注重实验细节的改进。以往的教学中,因为课时条件的限制,或者是教师不在意,有些有害的实验气体会被学生们随意排放。那么在绿色化学的教学模式下,就要求教师注意这些细节。

教师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告诫学生,实验气体要尽量排放入玻璃瓶中,并把这个细节广泛运用到每一个实验中去,只有这样,学生们在实验课程中渐渐养成环保的习惯,逐步深化绿色化学意识。

对实验的重视是绿色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绿色化学的实践,以身作则,从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严格实践绿色化学原则。使学生们养成环保、健康的绿色意识和习惯。

三、小结。

绿色化学是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兴学科,在素质教育的提倡下,教师们必须摒弃以往落后的、不环保的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该逐步渗透绿色化学。

在教学内容是上有计划地安排绿色化学内容,并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和时间,逐步渗透、强化学生们的绿色化学意识,这对于培养学生们的绿色环保能力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也是提高学生们综合素质的有效措施。

教育教学理论论文篇十三

[摘要]绿色化学(greenchemistry)又被称为“对环境更友善的化学”。

是人类与自然界生物和谐相处的化学。

本文从生活与教学实践,对于中学化学教学中蕴含绿色化学内容,及其中学化学教学渗透绿色化学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建议。

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方向,当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绿色化学的研究,并注重绿色化学的发展与教育。

我国也对绿色化学教育及其研究问题非常重视,在新课程中强调:“要培养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就能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而这也恰恰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理念。

绿色化学(greenchemistry)又被称为“对环境更友善的化学”。

是人类与自然界生物和谐相处的化学,而这也成为21世纪化学教育与化学方展的主题与方向。

1教材内容中所涉及的绿色化学知识内容。

中学化学中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绿色化学知识:(1)节省资源,提高原料转化率和利用率。

例如在合成氨工业、硝酸工业、接触法制硫酸、联合制碱法等工艺流程中采取循环操作,体现了绿色化学中节省资源的基本原理。

(2)化工生产中尾气回收及转化方法和处理装置以防止或减少环境污染。

例如,氨氧化法制硝酸、接触法制硫酸、炼钢、炼铁等均介绍了尾气处理或尾气吸收装置。

这些体现了绿色化学中强调的对环境更良性的生产方式的要求。

(3)新教材中涉及的化工生产设计新的化学反应条件,降低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

例如,教材中介绍了无氰电镀,由乙炔制乙醛工业生产中使用非汞催化剂的原因等均体现了绿色化学内涵。

如何将绿色化学的新观点、新思想深入浅出地向中学生传播,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体现绿色化学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观点的教育,下面的一些做法可以作参考。

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在实验教学中贯彻绿色化学思想最为重要。

为了适应绿色化学的要求,中学化学实验必须进行改革。

(1)减量,大力推行微型实验应对常见实验仪器进行微缩,对常用试剂应给出限量,实验中除了使用已研制成功的井穴板等微型仪器,还可以把容量瓶、烧瓶、启普发生器等仪器微型化。

在微型化带来实验现象不明显时,可借助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把实验结果放大。

(2)努力减少实验对玻璃仪器的依赖性应努力改革实验方式,减少实验对玻璃仪器的依赖性。

有些颜色变化明显的定性实验可放在点滴板上进行,如指示剂与酸或碱作用实验、fe3+的显色实验等。

有些定性实验可放在滤纸上完成,如电解饱和食盐水、检验醛基存在等。

(3)现行化学课本中有些实验操作时依然存在危险,需要进行删改。

例如考虑到硝基苯及苯的毒性,可以删去硝基苯、溴苯制备实验;(4)妥善处理化学实验的废弃物每次实验完成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将实验的废弃物分类回收,集中处理。

通常实验室的废弃物由实验室的老师来处理,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果将一些学生能够处理的废弃物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将实验教学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机结合起来,则可收到良好的绿色化学教育效果。

(5)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系统进行模拟实验对于有些需要使用昂贵试剂、容易引起爆炸,或必须采用有毒、有害的试剂(如苯、苯酚、重金属等),并在整个实验中排放较多有毒气体、有毒废水,且对环境造成较大破坏的实验,可采用计算机多媒体系统进行仿真实验或播放实验录像,避免环境污染以及对师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中学教科书中有许多与绿色化学相关的内容,如闻气体的方法、氯气的毒性、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的利弊、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能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废电池对环境的污染等,它们都包含绿色化学的知识。

教师只要在备课时充分挖掘和思考教材内容所体现出来的绿色思想,在课堂上就能够适宜地体现绿色化学原则,并与学生共同探讨,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绿色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2.3宣传和使用环境友好产品。

教师在化学课堂上可以利用合适的时机,向学生宣传不使用难降解的一次性饭盒,少使用塑料袋,不乱扔废旧电池等,向学生介绍重大的绿色化学研究成果,如醇化汽油、环境友好柴油以及绿色环保筷子;要求学生留意生活中具有绿色环保标志的产品,如绿色电冰箱、无磷洗衣粉、绿色空调器、太阳能热水器等。

还可以鼓励大家多骑自行车、乘坐公共汽车或地铁,少用机动车。

这样,久而久之,在学生心里就会留下绿色化学的烙印,形成自觉保护环境,使用环保产品的习惯和品德。

2.4考试与作业习题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考试与作业习题是化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绿色化学内容,考试与作业习题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与思维,还能使学生在考试与作业习题中了解科技动态,学以致用,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

例如在讲“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插入铝对人体的危害与应用、金属矿物的合理开发利用等内容的考试与作业习题,是学生在学习之余了解化学与生态的关系,融合“绿色化学”于考试与作业习题中,使学生更深入了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魏美薇.寓绿色化学于中学化学教育[j].才智,2011,08,23.

[3]汪朝阳主编.绿色化学通用教程[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4.

[5]朱文祥.绿色化学与绿色化学教育[j].化学教育,2001,1.

教育教学理论论文篇十四

摘要:伴随“绿色生活、健康人生”日益成为人们新风尚,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应在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后实践中努力将绿色健康理念灌输其中以及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环保的生活习惯,实现初中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和化学知识的双丰收。

一、绿色思维以及教学理念融入课堂中。

作为基本化学知识讲授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师要将绿色思维以及教学理念融入课堂的始终。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对初中化学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各个章节中内容点有关生态健康、绿色化学方面的部分。其次,在具体的教师备课过程中注意绿色化学、健康生活等内容的穿插,使之成为备课内容的一部分。再次,在进行具体化学知识授课时,按照既定的前期准备内容进行讲授。最后,在课堂效果评价过程中,例如作业以及测试适当的偏向绿色化学,检验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接受情况。

二、实践过程中严守规范化学操作,融入绿色意识。

具体的化学实验和探究性化学实践内容是实践的两大方面。首先,化学实验课堂过程中,授课老师应保障学生的`操作动手过程要严守实验规程,改正其不当的操作行为,对于对环境有污染有破坏的化学物质要进行处理后再排放,减少初中实验中由于操作不当而引起的不“绿色”的行为。再次,对于初中化学探究性实践活动,要将绿色化学的理念贯穿其中,例如在进行化学方面的社会实践调查的时候,可以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调查一下市场上含汞电池与碱性电池的情况,通过让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整理分析对比,这两种电池对于生态的破坏,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究实践分析,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以及绿色意识的重要性。

三、让绿色行为成为生活习惯。

学以致用是知识传授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因此除了在学校的学习过程要有绿色化学内容的涉及,也要积极培养健康环保的绿色生活习惯。比如,大气成分相关内容的学习以后,尤其是酸雨形成,雾霾产生的常见环境问题,要培养学生注意硫化物质对于环境的影响,自觉养成在今后化学燃料选择的时候,尽可能选取脱硫程度高的;再比如,通过学习明白了河流湖泊等富营养化很大程度上源于含磷污水的排放后,在选择洗涤用品的时候尽可能采用无磷产品。总之,绿色化学,健康生活的理念就是这么不经意之间得以体现的。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理论论文篇十五

怎么能当好一个教育者,怎么能更好的帮助学生们学习呢?我想这是任何一个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教育教学理论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的理论,而是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等的分析对比综合上,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阅读了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让我的头脑经历了一番洗礼。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期的教师,需要以一种怎样的姿态迎接这一转变呢?我个人认为应具有以下理念:

一、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

“教育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一)教师应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主动活泼的呈献。

(二)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学生。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

宽容是一种修养,能使教师遇到突发事件仍保持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宽容是一种胸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广阔的心胸;宽容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给学生以自我反思、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对犯错误的学生,常常让他们先做一件好事,然后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时,做好事后心灵深处的旧我和新我是怎样论战的,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三、要做伯乐,具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需要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学生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我们对待学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应当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去培养有独特个性,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学生们的礼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天才出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为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参与新课改的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确立行动目标,迎接教育的挑战。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人精神财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尤其是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们。从这本书中,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此书给了我很多的启迪,也让我深思。我相信,如果你也一起分享了这本书,作为人,你是幸福的,作为教师,你是快乐的,作为你的学生,他们的生命也会非常精彩。以上只是我的几点感想,其实书中的每条建议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将这些教育智慧赋注于教育实践中,努力成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师。

终于抱着满腔的热情踏上了讲台,满以为课前仔细备课,上课把嗓门放大,课后认真批改作业,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换来的却未必是满意的结果,有时甚至是学生不耐烦的表情,不得不思考什么教育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抱着这样的疑问看完了《爱的教育》,颇有感触。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让人感动不已。这本书吸引我的,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是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流淌着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

师爱,究竟是什么?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翻译者夏丐尊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教育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感到,爱是心的呼唤,是人间的春风,师爱更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爱得越深,奉献得越多,正如一首歌所唱“有爱的世界生命之花处处开放,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教师献给学生的是自己的知识、智慧、时间、精力,我们所期盼的只是学生早日成长、成才,这种爱是高尚的,纯正的。师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朋友们,让我们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为人师的同行们,让我们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让我们教育着并爱着学生们!

趁着寒假的空闲,我认真拜读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启发的是陶行知先生的两段名言:

1.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与以往传统教科书有很大改变,多以学生生活、活动为主,但是每个学校每个年级的学生认知情况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也不同。教材内容是死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来创新教材,自主创新“活教材”,以实现创新教育。

2.“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干、善干,敢于动手,善于动手;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

当前我校实施的高效课堂。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学自己掌握知识,并通过生教生,让学生去独立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些天放假在家,看到了不少,听到的也不少,其中最多的也莫过于老师管不住学生的事了。对此心中很不是滋味。

其实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他们有人一样的情感。如果可真你上课,孩子就不把你放在眼里,这就应该引起我们教者的深思了。

其次,我们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其实我们不少老师,见到好成绩的学生是满心欢喜,见到问题学生就整天板着个脸。殊不知,你越是这样,学生越是瞧不起你!而课堂上与你捣乱的正是这些同学。一般情况下,当这些问题学生犯错时,我是不会轻易地在课堂上批评他,而是在下课,或者是发现他有哪怕是一点点的闪光点时。我总是会找个没人的地方,耐心地说服他。(切忌不可公开化,因为每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大多会从情感上攻破他。比如:老师认为你真的很聪明,你看今天课堂上那个问题,你回答的角度比班里的任何人都好,这说明你不笨,你完全能学好!(先让他对你排除敌意)再看,为了你的学习,你的爸妈起早贪黑出去打工,他们容易吗?不为了你,他们也没必要这么辛苦!你看每天我们吃得饱饱的,穿的好好的,每天还不忘给你零用钱,你说你不认真学能对得起谁呢?(当然你必须对学生情况很熟悉)这样让他自己感到很愧疚。如果孩子感动流泪了,那你也便大功告成了。像这样处理,孩子会在内心尊重你的,上课自然也就积极配合你了!

接着,我们老师应该准备好每一节课。现在,我们有些老师对自己上课的内容一点都不熟,上课就看教案,试想他哪有功夫去关注他的学生呢?孩子毕竟是孩子,你关注不到他,课堂时间又那么长,你讲的只不过是照本宣科,自然吸引不了他。他当然只有讲话、做动作了。如果每节课的内容我们都能熟记于心,运用自如,这样你就能时刻关注你的学生。当他做动作,或讲话时,你的目光紧紧地直视他,直到他低下头或脸红为止,这要比“不要讲话了,不要做小动作了……”要强一百倍,甚至一千倍。

我刚开始做老师时,愿望并不高,仅仅是,一定要努力工作,千万不能误人子弟。为实现这个愿望,我就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努力了解学生,尽量结合实际情况探寻既适合学生学习又符合自身工作条件的教育教学方法,多年的实践可以说明,这样做的教学效果是不错的。三十多年过去了,学生们都成长起来了,他们各有发展,有不少人成功成才,有所成就,都很不错的。我从学生们的成长中观照到了自己工作的成效,感觉自己的愿望可以说基本达成,时时有所回忆,颇感欣慰。

我以为,作为一个教师,其工作成效往往是和学生们的成长和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们学业成绩的高下,他们的志趣、爱好、素养和才情的育成,及其健康成长,各有发展,成功成才,与教师的指导、培养和激励有相当大的关系。学生们对教师教育教学的满意度与教师对教育工作、职业、事业的愉悦度是呈正相关的。

我正是从学生们的质朴的话语中逐步地越来越深刻地体悟到教书育人的意义之所在的。

我教过的一个自高中毕业后已分隔十多年不见、留在北京工作、在我后来赴北京开会期间自驾车3个多小时赶来与我相见的学生,见面后,她满怀深情地对我说,她自小学、中学到大学,接触过这么多老师,而给予她最大影响的,就是我。她的话使我深深感动。她又说,“老师,你还记得吗?我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你对我说过一句话,这句话十多年来一直激励着我。”我实在不记得我说了什么话居然有这么大的影响,但也不好意思问她到底是哪一句话,免得她会认为,对我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你居然不记得;我只是笑着看着她。过后,我仔细地反复地多次回想过,仍然想不起来到底是哪一句话;不过,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可以肯定是那时我在一所地区重点高中作教师到她县里招生面试她的时候,或许是,面试结束时,她问我,老师,我能录取吗?我也许对她说了,相信自己,你会成功的!这一句话,凡是这样问我的同学,我一般都是这样回答的。在当时的情景之下,我不会也不可能作别的什么回答,不可能说别的什么话。而这么一句话,竟然这么多年一直激励着她,居然有这么大的影响!

另一个是我刚参加教育工作不久在一所乡下中学任教时教过他一年语文课、而后近二十年未晤、现在自治区一所高校任教的学生。最近,我来南宁办事,他开车到车站接我而聚晤。在相谈中,他说,原来他的语文基础很差,因为我给他们任教语文,使他爱上了语文,喜欢练写作文,后来,才有了今日的成就。我办完事后给他发了一条短信,感谢他对我的接洽。他发回一条短信给我,开言就说,“能做你的学生,这是我今生的荣幸。”这学生的话语同样使我深深感动。我又给他回了短信,衷心感谢他和同学们当年给予我的支持和配合,我说,是你们的努力和配合才使我的工作有了成效,你们刻苦钻研,茁壮成长,既成就了自己,同时也成功了老师。我深深地感谢你和同学们!

我确实时时感念学生们当年对我教学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比如说,自1981年至1993年,我在乡下初中、高中,到县重点高中,再到地区重点高中,先后在几所学校担任一线语文教学十多年,无论是任教初中生、高中生,非毕业班、毕业班,还是补习班,我一直遵循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着重在作文教学上实行“指导学生评改作文”的所谓教学改革,就是,每周一次(而不是两周一次)作文后,我用一节语文自习课时间,指导学生进行“本人自评、同学互评、语文兴趣小组评审、教师巡查简评”,从而完成作文评改的做法。此项做法得到学生们的积极支持,坚持了十多年,效果一贯很好。很多学生就是通过此项做法由原来害怕作文变成了喜欢作文,进而喜欢学习语文,进而促使各学科学习都明显取得进步,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们学业进步,综合素养明显提高,健康地成长起来。而我通过作文教学改革逐步地参与和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等活动,如组织开展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进行学习、倡导学生自觉实行每天十分钟百字短文等,有力地促进了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和专业成长。在所有这些教育教学改革尝试上,学生们无不给予我莫大的支持和配合,这些活动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促使学生们有效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全面发展。很多学生在多年之后回忆起当年的学习生活时,纷纷肯定这些做法和活动对促进他们的学习和进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我正是在学生们的支持和配合下,努力实行教学实践与教育科研工作密切结合,数十年如一日,长期践行实践、学习、研究、成功的成才之路,厚积而后发,促使我在后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了新的飞跃。自2002年至2009年,经过长达八年的两轮自治区教育科研a类课题实验和研究,我和同事们、教师们一同创建了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创建了玉林市教育科研人才小高地,促使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新教法、小高地、高质量,成为当地教育科研和课改工作的知名品牌和鲜明特色,被国内教育专家称誉为“玉林形象”,从而促使我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这些成绩和成功,当初确实是叫人连做梦也不可能想得到的。谁曾想到,这末一个极其平常的一介书生,这末一个来自乡下的普通教师,在年届六旬之时,居然能达到如此超乎想象的“梦想成真”!

我后来也反复地想过这个不怎么好概括的问题,是啊,该怎么做呢?我曾经做了什么呢?是怎么做的呢?后来,我终于慢慢地想得有一点儿明白了。

我想,身为教师,要实现美好的教育梦,有几点可能是必须的。

一是要有工作责任心。这个责任心就是对于学生的爱心的体现,要具有爱心、责任心,认真工作,自觉地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二是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注重激励学生。师生互尊互信,就会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发展其兴趣、爱好和特长,取得点石化金、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是要努力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要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想方设法,探寻既适合学生学习又符合自身工作条件的教育教学方法,锐意改革创新,优化课堂教学。积极探寻从学生实际出发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就必定可以得到学生们的支持和配合,不断提高学科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好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全面发展。

四是要结合教学实践加强学习和研究。努力把自身的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研究的过程,不断学习和应用教育科研的理论和方法,积极反思、改进、总结、提高。这样,既可以促使学生善于学习,学会学习,学得更好一些,发展得更好一些;同时,这些教学成效也就可以成为教师教育科研的成果。

当然,还应该有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就是身教重于言教。我的一些学生后来常常说到一件事,说我当年在乡下中学任教时,每天早上,在学生早读之前,我总是独自一人先回到科室里用普通话大声练习朗读课文。学生们说,他们看到老师比他们还勤奋,深受感染。他们在早读时就更加大声地练习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也读出感情来了,普通话的语感更加强了,也更加喜爱学习语文了。其实,当时的我并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作用。因为当时在乡下中学,大多老师是在用本地方言上课;而我认为,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应该学习用普通话上课。因此我必须自己先练习,先读,多读,大声读。有读不准的,就多查字典,多正音,也多向读得准确的同学请教指正。没想到,这么做对同学们也是一个感染。而我坚持下来,至少我也能说普通话了。自己的普通话有进步,同时,促使学生们学得更好。老师勤奋,学生们就更加发奋,这就是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吧。

回想起来,我的教育之梦,就是如此的简单、明了。其实,老师们只要有心,谁都可以做。我相信,只要做到持之以恒,谁都可以做得好的。

教育教学理论论文篇十六

摘要:任何活动的兴起都不是偶然的,健美操能够在这个时代出现并广为传播,符合了这个时代对于自由和渴望表现自我的多重要求。相较于传统广播体操的生硬和刻板,健美操则是兼具美感和动感,既能够体现身体的舞动之美,又能舒缓身心,强身健体。然而健美操的教学活动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和探讨,进一步加强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健美操;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的全面推广,体育在日常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过去对于体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体育就没有国民素质的强健保障,然而每天都被学校要求的课间操就有了用武之地。学生们每天通过这样的方式保证自己的运动量,在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余,能够劳逸结合,舒缓身心。自素质教育全面提倡以来,在课间时间做的健美操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从广播体操到百家争鸣的健美操,如今学生们的身影依旧每天课间时分在操场上出现,各种各样兼具美感和动感的健美操组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今天我们就试着去分析一下在健美操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健美操在这个时代的重要性。

任何活动的兴起都不是偶然的,健美操能够在这个时代出现并广为传播,符合了这个时代对于自由和渴望表现自我的多重要求。相较于传统广播体操的生硬和刻板,健美操则是兼具美感和动感,既能够体现身体的舞动之美,又能舒缓身心,强身健体。健美操又不同于街舞的张扬,不需要艰苦的基本功训练,这也为健美操的盛行提供了方便。随着音乐的.起伏,每一个人都愿意而且能够跳起健美操,这也就让健美操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吸引了大批爱好健美操的青年才俊纷至踏来。为健美操的兴盛和创新,以及广泛传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但却不是一成不变地教授知识。文明其精神,强健其体魄,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贡献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健美操作为体育工作中比较好的表现形式,必将在未来受到更加重要的关注。

2创新思维,勇于表现。

作为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们在健美操上有着不同于一般的创新能力,健美操的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舞蹈动作,音乐选择上有了巨大的发挥空间,有了发挥空间,自然就会想着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然而,光有这些是不够的。想要在健美操上有所建树,必然要在思想上有所突破,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作为体育先行者的教师,便不能仅仅教授一些固定的舞蹈动作,而要告诉学生们,怎样做才能舒展开来。不能限制学生们在一些舞蹈动作上的大胆创新,必要时教师更应该做出指导,引导学生编排出更具美感的流畅的舞蹈动作。只有思想上有了创新的想法,那么学生们就会跟着自己的想法努力去获得自己想要的创新能力。勇于表现自己,大胆去尝试新的舞蹈动作。任何能力的获得不是简单的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地去重复失败,在失败中成长,最终获得自己想要的各种能力。在健美操的学习和创新中依然如此。勇于表现自己,张扬自己的个性,健美操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教育教学理论论文篇十七

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资源,但现代社会的髙速发展正在使其遭受前所未有的巨大破坏。据估计,在未来的50年内,全球物种将会有50%以上消亡。生态系统的巨大改变甚至会改写物种的进化历程。1978年,本着对森林采伐、物种灭绝以及遗传多样性丧失等现象的热切关注,“保护生物学”概念被正式提出w。其宗旨就是要保护物种及其生境,使其免于急速灭绝,并维持能够产生生物多样性(biopersity)的进化潜力。生物多样性一般认为可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阻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绝灭是保护生物学的终极目标。

作为生物是否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遗传多样性成为保护生物学关注的重点。只有在了解物种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前提下,才能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物种保护策略。此外,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保护遗传学(conservationgenetics)应运而生,其目的就是利用遗传学方法解决在保护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而制定出更好的保护策略,达到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持物种进化潜力的目的。

生物多样性保护已被认为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到目前为止,国内还很少有髙校在本科生教学中单独开设保护遗传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的“遗传学”也应该作相应的教学改革和调整,在课程教学中渗透保护理念,加强保护意识教育。

传统遗传学关注的是性状在物种世代间的传递过程,包括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基因在种群中的分布及变异等。海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所使用的教材为刘祖洞教授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遗传学》(第2版)。该教材主要以三大遗传基本定律,即两大孟德尔遗传定律和摩尔根的连锁定律为基础,扩展有细胞质遗传、基因定位、群体遗传学和统计等方面的知识。虽然这些内容涵盖了动植物、微生物、分子、细胞等遗传学主要问题,但整套教材从未提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理念和保护意识教育。事实上,遗传学的教学过程可能涉及诸如实验动物的福利、遗传多样性保护与基因污染以及转基因生物伦理等许多保护生物学的热点问题。为使人才培养能够更好地顺应时代对保护理念和生态文明的发展需求,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注重对物种和环境的保护,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整遗传学的教学。

1.在教学中渗透保护理念和保护意识教育。

鉴于《遗传学》课本中没有涉及保护内容,可以在基因与环境作用(第四章)、遗传变异(第八章第三节、第四节)、基因突变(第十章),以及遗传和进化(第十五章)的教学中渗透保护理念和保护意识教育。在讲授遗传物质的变异时,强调这些变异可以丰富物种的遗传多样性,维持物种的进化潜力。通过列举实例,说明保护并维持这些遗传变异的重要性。例如,对于珍稀濒危物种来说,有效地保护其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得以存活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然而,由于遗传变异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濒危物种保护对策的制定必须同遗传因子和环境因子结合起来考虑w。此外,在遗传和进化的教学中,还可以深人讲解一些现代科学研究常用手段,通过研究物种遗传变异来了解物种的存在历史和发展现状,进而制定行之有效的保护管理对策:例如在繁殖区建立必要的廊道、防止近亲交配、促进珍稀濒危物种的遗传交流等。

在强调促进基因交流的同时,还要启发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思考过度的基因交流可能引起的一些负面影响。例如生物入侵(biologicalinvision)问题一直以来是国内外保护生物学家关注的焦点。人侵物种(invasivespecies)不仅能够通过占据本地物种的栖息地,无控制生长繁殖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还可以通过遗传污染(geneticpollution)威胁到本地物种的生存。通过与本地物种杂交(hy?bridization)或基因渐渗(introgression),人侵物种可以肆无忌惮地侵蚀本地物种的基因库,对于本地珍惜物种的保护是十分不利的。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对于美国的东南部地区红狼(redwolf,canisrufus)种群的保护。由于捕杀及栖息地的破坏,红狼一度濒临灭绝。此外,红狼与土狼(coyotes,canislatrans)的杂交也是导致其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土狼的出现使得红狼种群的遗传库频频受到威胁?,如何杜绝这种潜在的遗传侵蚀成为保护物种多样性的要点问题。在群体遗传学的教学中,对学生普及生物入侵的实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过度遗传交流与保护生物遗传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遗传学的过程中,可以全面地了解与遗传学相关的保护知识,体会其中物种保护的重要性,并将所学融会贯通到今后的生活和研究中。

2.将保护遗传学内容纳入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其内容的设定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过程。由于以往的教学大纲中没有单独章节涉及保护,因此可以在大纲中补充“保护遗传学概要”这样的章节。在这章的教学中,重点为学生介绍在野生动物保护遗传学研究中涉及的样品采集损伤问题。以往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三种,即伤害性取样(destructivesampling)、非伤害性取样(non?destructivesampling,通过捕获动物来抽取血液、采集毛发或羽毛、耳、尾或趾等分析样品)和非损伤性取样(noninvasivesampling,收集脱落的毛发或羽毛、幾便、食物残渣、鹿角和卵壳等)?。对于珍稀濒危动物而言,其种群生存状况相当脆弱,具有伤害性的取样方法既不科学,也不现实(可能违法)。因此,在遗传学教学中,需要向学生宣传非伤害性及非损伤性的取样方法,这对于瀕危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在教学中普及野外科学工作方法,也有利于今后学生开展相关的遗传学研究工作。

此外,在保护遗传学以及遗传工程(第十一章第五节)中,还可以更深层次地为学生渗透遗传学研究工作中的伦理问题。基因工程技术常常涉及对宠物、野生动物、牲畜以及科学研究的模式动物进行基因改造或操作。例如,在斑马鱼中插人水母的基因,能够使其表达荧光蛋白,成为荧光鱼(glofish)而供人观赏。然而这种基因改造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引起了巨大的伦理争议,最终导致该州禁止贩售荧光鱼[15基因工程技术在野生动物中的应用主要是克隆那些已经灭绝或者濒临灭绝的物种。然而这些技术在实施中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手术实验阶段造成动物伤害甚至死亡、技术的安全性难以保障、克隆动物的福利和其他伦理问题也存在巨大争议。这样看来,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来挽救野生动物的未来似乎尚不可行。在教学中为学生渗透这些问题,可以启发他们思考解决方案,为今后的研究提出合理建议。这不仅丰富了原有的教学内容,同时使学生可以在今后的工作和研究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时刻以保护为理念,更加关爱自然和生命。

3.结合保护实践案例,强化保护意识教育。

通过改进教学大纲和增添教学内容,对强化学生的保护意识非常重要。然而,单纯的讲解可能使理论与现实脱节,因此,在教学中穿插一些专家的报告,通过讲解学生身边不同形式的保护遗传学实例,体现保护理念在遗传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例如朱鹮(nip-ponianippon)保护的成功案例。作为我国的四大国宝之一,朱鹮的种群数量从1987年的7只发展到的1500多只。然而,由于这些种群个体都是来自于建群的两对成鸟,朱鹮的基因库中遗传多样性非常低,存在严重的近亲繁殖、近交衰退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保护朱鹮必须保证在繁育时选择合适的遗传基因型进行配对,同样也要选择合适的栖息地进行野放,防止环境变化对种群产生极度影响。再如海南省特有的国家i级保护动物海南孔雀雉(palyplectronkatsumatae),曾经被认为是灰孔雀难ipolyplectronbicalcaratum')的亚种。利用分子遗传标记分析发现海南孔雀雉与灰孔雀雉遗传距离很大,不属于一个种,应作为两个独立的遗传单元进行保护。由于栖息地的破坏,海南孔雀雉的数量正逐年下降,极度瀕危,而上述研究为海南特有种的保护提供了有力证据。此外,在遗传学实验的设计中,可以增添保护遗传学方面的内容,与遗传学理论课紧密结合,由教师带领学生亲身体验野外取样、室内检测遗传多样性的全过程。这些教学方法的改进无疑将推动保护理念在遗传学教学中的渗透。

教育教学理论论文篇十八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标准提出的又一新型教学理念与目标要求,而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为了提高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从设置悬念、引导观察、创设情境三方面分析了如何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造性思维;悬疑;观察;情境。

创新具有三大基本要素:第一是观察,即培养学生全面观察事物的能力;第二是思考,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能力;第三是探究,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从小学开始,而小学科学课的开设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小学科学可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让学生拥有科学探究品质,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研究习惯。

一、设置悬疑,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好奇心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最大动力,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可以让学生保持积极愉快的态度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悬疑,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进而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使学生能够在观察和思考中利用所学知识去探求未知且宽广的科学世界。

例如:在学习“摩擦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拿出一个气球,吹满气后在衣服上来回摩擦。学生观察后会发现,无论气球放在什么地方,都似乎是被黏住了,无法从衣服上掉下来,学生自然会产生好奇。这时,教师可将气球分发给学生,并让学生自己尝试,亲身体验。当学生发现气球真的黏在自己身上不会掉下来时,自然而然地充满了喜悦,在这样愉悦轻松的环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黏在衣服上,如果不在衣服上摩擦,气球还能黏在衣服上吗?由于体验过气球黏在衣服上的感觉,学生会满怀热情地进行思考和讨论,这个时候再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摩擦力”,学生学习的热情被激发。这种先激发学生好奇心,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做和想中不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1]。

二、引导观察,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奠基。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端,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牛顿如果没有对苹果落地进行观察,就无法发现万有引力;达尔文如果不对植物化石进行大量的观察和研究,《物种起源》就不会存在。因此,观察对于科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小学科学课中,“看到”与“观察到”并不相同,小学科学教师首先,必须培养学生观察的耐心,即鼓励学生对课本上的图片和现象进行耐心长久的观察,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耐心的科学态度。

其次,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观察的敏锐性。由于创造性思维稍纵即逝,因此,学生捕捉细微科学现象的观察能力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外的各种现象保持“高度警惕”,以便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2]。

此外,小学科学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即培养学生科学观察的能力。例如:对植物的观察,学生应该对植物的形状、气味、颜色等表象进行观察,还要对植物成长所需的土壤、阳光、湿度以及温度等各个方面进行思考。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和探究意识。

小学科学课的开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讨问题”的过程。但是,由于学生之间思维逻辑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学生无法直接发现和提出问题。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利用实验、实物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和探究意识。例如:在研究植物时,小学科学教师可以让学生采集各类植物的叶片;在研究动物时,可以让学生对常见的蜗牛、蚂蚱和蚂蚁等进行捕捉和观察。另外,由于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和新知识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具有悬念的情境,以创设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学习。例如:在学习“新奇的不倒翁”时,教师可取一个鸡蛋放在课桌上,问学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接着,再拿出一个不倒翁放在课桌上,问学生下面会发生什么?当不倒翁摇晃不倒时,学生自然产生了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则教学课程就能够更加顺利地继续下去,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结语。

创造是促进科学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小学科学课教学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养成主动探究和主动创新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小学科学教师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调整教学方案,改善教学条件,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设更加优质的条件。唯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焕松.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j].亚太教育,2016,15(9):2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