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快速成型3d打印原理技术论文汇总(优秀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8:26:35 页码:9
快速成型3d打印原理技术论文汇总(优秀14篇)
2023-11-18 18:26:35    小编:ZTFB

博客是一个记录和分享个人观点和经验的平台,它能够帮助我们整理思路。良好的人际沟通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冲突和解散误会。这些是修辞手法的具体例子和运用技巧,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快速成型3d打印原理技术论文汇总篇一

3.1卫星数字广播。将卫星应用到广播节目的传输中,是为卫星应用技术的重大突破,并且卫星数字传输在广播节目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节目信号到达播控系统后,数字矩阵被中控机房进行切换,然后将要输出主路和备路节目信号分别送到光端机和微波端机,通过光缆以及微波传输到云岗卫星地球站,卫星站接接收到来自主路和备路信号后,通过卫星上行系统来实现广播电台节目的全面上星[3]。

3.2卫星转播车与现场直播车。卫星转播车与现场直播车不仅丰富了节目的传输手段,而且保障了直播节目的安全播出。卫星转播车与现场转播车的车系统的作用有:一是,可以传输高质量无线数字,提供高质量的转播传输以及支持节目直播的制作;二是,还可以解决部分主要节目的应急制作以及传输问题;三是,具有采集、传送以及直播音频、视频、网络音频节目、网络视频节目的能力。卫星转播车和卫星直播车不仅可以组合使用,而且可以独立完成节目的直播与传送任务,它们的存在可以为广播节目的直播与传送提供一个强大而又灵活的移动技术平台。其中卫星转播车可以通过三种传送方式实现转播的目的,分别为卫星传送、地面微波传送、地面电信线路传送,它主要用在大型转播现场的,为现场提供移动技术平台,支持信号的双向传输。卫星转播车技术系统主要包括:车载传送系统、卫星转播车音频系统、以及固定地面站传送系统等。现场直播车主要应用在国际台各调频栏目在各直播现场提供一个移动技术直播平台。其系统主要包括车载音频系统、车载视频系统、传送系统等。现场直播车的传输能力也很强大,可以实现数据的双向传输,并可以进行多业务传输,现场直播车可以在大多数的传输环境中进行独立作业,能够很好的完成直播传输任务。

4结束语。

卫星数字通信技术一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在广播电视传输的作用也将会越来越不可替代,系统功能不断的完善不断的强大,会更加有效的推动广播传输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这一技术的有效应用,让其在更多的领域内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喻强.数字卫星通信在广播传输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5,12:111.

[3]杨威.数字微波通信与卫星数字通信技术在广播传输中的运用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5:56.

快速成型3d打印原理技术论文汇总篇二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教育技术的改革。在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计算机、多媒体等元素已经在现代教育中凸显优势,同时对站在教育战线的教师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们国家实施的是素质教育,而课堂教学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必须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在被动地位的局面。教师会更注重向学生呈现各种材料,帮助学生思考,由“一言堂”变为“群言堂”。另外,教学课件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直观,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教育的资源共享,促进教师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正以其特有的优势走进课堂,成为广大教师的得力助手。它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让教师的教学游刃有余,让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

在初步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老师几天的细心指导,我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平时自学的和从实践中获得的电脑、网络知识,进一步练习如何申请博客,如何在博客上发表日志,感觉自己的视野一下子扩充了好多。通过与学员们的交流,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我都能取长补短,大大提升了自我。

另外我还学习并掌握了如何利用几何画板生成数学动画,有了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实践,我在课件制作、资源收集、网络互动等今后必须或将会用到的教育技术都得到了长足的提高,在教学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了。

在短短几天的学习中,我深深了解到了多媒体三大特点: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有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只要点击鼠标,它就可以进行大量的演示,或呈现现象,或创设情景,或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还能通过颜色、字体的变换,图像的闪烁,声音的变化,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为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做出提示。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特点之二,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漂亮的界面和不断变化的图、文、声在深深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特点之三,是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因为一方面多媒体可以通过多种信息传输方式,让学生多种感官接受“刺激”,使大脑两半球都活动起来,另一方面可大量节省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书写板演的时间。

学习时间虽然很短,但我还是觉得老师在有限的时间里教给我们的知识技能都是如此的实用。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今后我会充分把这次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敢于尝试、探索,为优化课堂教学,为促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做出自己的无私努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快速成型3d打印原理技术论文汇总篇三

摘要:本文阐述了dsp原理及应用实验教学的主导思想和原则,,给出了dsp原理及应用实验教学的具体做法,提出了改革dsp原理及应用实验教学的基本思路。通过实验箱中课程实验的开展及扩展部分实验教学的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深度结合,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进一步加强对dsp原理及应用课程的理解,为其课程的学习和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有助于学生提高基本技能,巩固专业知识。

关键词:dsp原理及应用;深度结合;改革。

一、引言。

近年来,dsp技术在国内迅速发展,在数字通信、数字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家电医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年来,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开设了“dsp原理及应用”课程以及相应的实验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掌握了基本的编程技巧和实现过程以及处理算法的能力,具备了系统开发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1]“dsp原理及应用”课程实践性很强,实验部分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目前的“dsp原理及应用”实验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善教学方法的建议。

二、实验教学环节的总体结构。

dsp原理及应用实验课程的实践性很强,主要包括设计性和验证性实验。[2]学生能够自己动手设计电路,编写程序,下载运行,自己独立完成各种竞赛,为学生就业提供有力的保障。

总体框图如图1所示。以5000系列dsp芯片为cpu,可完成键盘、lcd显示、电机控制部分、温度检测、交通灯实验、语音测试、温度检测、无线通信等实验,通过实验箱的操作,学生很直观地观察、优化程序,下载运行,得到结果。

主控制板的'硬件提供实验箱的cpu模块,程序通过仿真机下载运行,直接查看结果。硬件扩展方面的实验简单直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可以进行i/o口的实验操作,交通灯实验的控制,学生很直观地通过改变代码得到四个方向的不同颜色的灯交替闪亮,也可以改变延时来得到不同的结果。

三、实验教学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实验题目单一。

对于部分验证性的实验,由教师讲解实验的工作原理并提供程序,学生验证结果。比如,在fir滤波器的设计中,学生通过程序运行观看各种波形,通过观察窗口得到的时域和频域的滤波效果比较直观,但是很多学生对程序的设计和自己的编程能力并不是很了解,实验结束后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实验和编程技能,甚至读不懂程序。

2.教材与实验设备不协调。

学生在理论教学当中还在沿用tms320c5402为cpu的设计、指令系统等。但是在实验教学当中实验设备和厂家的不同,比如c55xx系列的cpu,指令系统的不统一和内部结构的区别,要求学生对相应的指令系统要熟知。而很多学生看不懂例子程序,编程时频繁出错,需要在教材选定时注意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协调。

3.整体规划的匮乏。

四、提高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

1.统一规划。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统一,精选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dsp课程是一门设计性和实用性比较强的课程。[4]为了便于学生设计和应用,理论课程应该稍微超前实验课程,设计性的实验应该排在稍后。学生对整门课程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后进行综合设计,效果会更好。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综合复习,对课程的认识和学习会更加深刻,可以提高设计性实验的效果。

2.设计性的题目实用化。

dsp实验内容要求学生完成一些比较直观的硬件设计,要求学生具备初步开发系统的基本能力,为了这个目标,实验的题目应该更实用化,与学生的就业联系起来。“dsp原理及应用”课程是为大四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实验教学应该本着实用性强、达到一定的应用效果为目的来开设。大四学生已经开始找工作,作为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课,学生和工作岗位更倾向于一些关于科研、生产一线的课题,设计性的课题可以将种类和难度都多样化,给不同基础、爱好不同的学生提供自由的选择。我校的很多课题都与“dsp原理及应用”课程有关,比如数学图像处理、各种数字调制、语音信号处理等都可以作为设计性的实验。

3.网络资源的使用。

五、结论。

快速成型3d打印原理技术论文汇总篇四

摘要:卫星数字通信技术是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应用到的主要技术。从卫星数字通信的概述开始入手,分析了卫星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最后探讨了卫星数字通信系统在广播传输中的应用。

关键词:卫星数字通信技术;广播传输;运用。

1卫星数字通信的概述。

卫星数字通信是航天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通信方式,有着重要的作用。卫星数字通信通过中继站和终端站来实现通信目的的,具体来说卫星数字通信的中继站是人造卫星,终端站为地面站,可以有多个终端站,来实现两个或者多个终端站之间的通信,这种通信具有容量大、区域广的特点[1]。在卫星数字通信中应用的人造卫星叫做通信卫星,它与地球的自转的周期与方向同步,所以也叫做地球同步卫星,通信卫星始终固定在天空中某一位置上,方便地面与卫星的通信。卫星数字通信技术是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应用到的主要技术之一,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它在广播电视传输中的优势更加鲜明。与微波数字通信传输相比其优势具体表现在:一是覆盖面广;二是投资成本低且建设快;三是传输信号的质量高;四是便于维护;五是运行成本低。与模拟卫星广播相比其优势具体表现为:一是可以节省卫星频率资源;二是,节省运行成本;三是节目信号质量高;四是数字信号处理与开发更加方便。

2.1卫星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在广播传输中卫星数字通信系统主要由卫星上行发射站、测控站、星载转发器以及卫星接收站这四部分组成。广播数字卫星上设有c波段转发系统和ku波段转发系统[2],上行发射站的主要作用是发射c波段信号和ku波段信号,并接收卫星下行转发的微波信号。具体机制为:上行发射站将广播控制中心发送来的各种信号进行处理与调制,将上频率与高功率进行放大后,将上行c波段信号和ku波段信号通过定向天线发射给卫星。上行发射站接收卫星下行转发的微波信号的作用是对卫星转播节目的质量进行监测。星载转发器的作用是将地面上行站发送的上行c波段信号和ku波段信号进行接收,并将接收的上行微波信号进行放大以及变频处理后,再进行放大,然后将经过一系列处理的信号发射给地面服务区。星载转发器相当于中继站一样发挥作用,它的优点是保障广播信号以最低的附加噪声和失真进行传送。

2.2卫星上行发射站系统。广播电视台的覆盖性广的特点,起到最重要作用的部分是卫星上行站系统,上行站的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就会导致整个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会全部中断,这就要求在上行站应用的设备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可靠性要非常高,并且要存有备份。广播卫星上行发射站可以将一路或者多路信号传送到卫星,卫星转发其在广播电视卫星中设有c波段信号转发系统和ku波段信号转发系统,它的作用是将上行发射站传送的信号进行接受,另外也将下行信号转发给广播地面接收站。卫星上行发射站的主要由天线分系统、高功率放大设备、低噪音接收设备、上下变频器调制解调器、系统监控设备以及附属设备构成的。其中天线分系统中天线的作用是将发射功率转化为电磁波能量由上行站传送给卫星,同时也会将及微弱的有空间卫星发出的电磁波能量进行转化,转化成为同频信号来传送到接收机。在卫星上行站系统中低噪声接收设备是进行第一级放大的,高功率放大设备是进行第二级放大的;上下变频器的作用是搬移在射频与中频之间的频谱;调制解调器的作用是对信号进行调制,将广播控制中心发出的信号调制后传输到空间卫星,可以降低信号传输的噪音干扰的影响;系统监控设备的作用是对上行站的所有关键设备进行监控,来方便掌握每台设备的工作状态以及主要指标特性等。

2.3星载转发器。星载转发器在数字卫星通信系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起着中继站的作用,它的性能好坏可以对数字卫星通信系统的.工作质量造成直接影响。所以星载转发器在放大和转发地面站传送的信号时其附加噪声以及失真性能应该保持最低。星载转发器的噪声包括非线性噪声和热噪声,其中非线性噪声的来源主要是转发器电路或者器件特性的非线性,而热噪声的来源主要是设备的内部噪声以及通过天线传来的外部噪声。转发器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透明转发器;其二是处理转发器。其中透明转发器的作用是将地面发来的信号进行低噪声、频率以及功率放大后进行转发,它主要应用于模拟卫星通信系统中。另外处理转发器不仅可以转发信号还可以进行信号处理,多应用于数字卫星通信系统中,它可以很好的消除噪声的积累。

快速成型3d打印原理技术论文汇总篇五

教育技术培训知识库的建设可以满足教师对教育技术的需求,为形成完整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体系提供支持,具体应用领域如下。

系统主要作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辅助系统,主要完成的工作包括:为教师提供全面的教育技术知识学习,通过知识章节目录检索相关内容,并提供图文、音视频等形式的内容;为确定培训内容和相关参加教师提供支持,如通过测试将教师进行分类,针对分类确定参与培训教师名单,使培训更有针对性;检验教师参加相关知识模块培训的效果。

5.2教师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系统的训练模式进行自主测试(不限次数),系统显示评价结果,并根据评价结果向教师推荐学习内容;教师也可以直接进入学习模式,根据知识目录选择相关知识学习。

5.3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评价分析。

通过教师年度的教育技术能力测试可以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开展分析。对教师的评价分析包括如下方面。5.3.1个人评价分析主要以个人分析报表形式展现,内容包括个人的成绩分析,即最高分、最低分、本人全校排名、在本院排名、同职称中排名、同学科中排名;知识掌握程度分析,即各个知识模块的得分情况分析。5.3.2整体评价分析主要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整体分析,包括正态分布分析、平均值分析,异常值分析。5.3.3分类评价分析主要对教师以职称、学历、学科为分类维度开展分析,分析不同类别的教师教育技术的知识整体掌握情况和知识点掌握情况。

5.4教师专业发展评价。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测试的结果与教师发展评价挂钩,其测试的最高成绩自动同步到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数据库作为教师专业发展评价考核中的一级指标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部分的成绩。通过与教师发展评价的结合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参与学习积极性,为教师参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提供制度保障。

6应用效果。

通过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知识库的应用提高了教师学习教育技术知识的积极性,有效推进了中医高校的相关工作开展,系统应用1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6.1提高了教师培训的绩效。

通过教师教育技术知识库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教师培训的绩效,实现了精准培训,避免了重复培训和过度培训。通过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将教育技术的年度继续教育主题由4个增加到6个,平均开班人数由100人降低到40人,教师参与率由72%提高到了95%。针对不同层次教师聘请主讲人员,降低了相关培训经费。

通过知识库的应用,教师的教育技术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在全校范围内统计100%的任课教师参与了知识库的使用,其中参与测试2次、5次的人数分别达到了40%和18%。图书馆教育技术相关书籍和期刊的借阅率具有大幅提高,以《中国电化教育》期刊的借阅为例,由月均借阅3人次,提高到了月均15人次。各个教学部门教师提交的教育技术类期刊的征订类别由2种增加到8种,涵盖了国内主要的教育技术期刊。

6.3促进了教育技术资源的开发和使用。

知识库根据教师的测试推荐学习资源,为不断满足教师的学习需要,教育技术中心不断增加学习资源,促进了存量资源的使用和新资源的开发,通过一年的应用实现资源累计访问13人次,新增资源357个。6.4改善了教师专业发展通过精准培训、调整知识分类系数等方式明显优化了教师专业发展,知识库应用后有效改善了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中教育技术指标评价项的学科差异,实现了不同学科教师的成绩分布状态与全校教师的整体成绩分布状态一致。

7结论。

通过建设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知识库可以有效满足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学习的需求。培训知识库的建设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制度的结合形成了完整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体系,捋顺了教师、教育技术中心和教师发展中心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关系。动态的知识更新满足了教师对新知识的学习,知识学科分类系数的设计保证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更加客观,而基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模块化评价的培训方法使得教育技术培训更加精准。

参考文献。

[3]吴学会,祁建松,马云伟,等.中医药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7(4):84-86,92.[4]吴学会,祁建松,李佳恒,等.中医药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监测系统的建设研究[j].中医教育,2016,35(3):16-19.

[8]卢启飞,邵加,赵治平,等.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研究―――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2):135-138.

作者:吴学会祁建松刘瑜丛慧源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快速成型3d打印原理技术论文汇总篇六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认为提高设计性实验开设的质量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指出设计性实验开设中要注意理论与实验的衔接、验证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的衔接、课堂与课外的衔接,并不断完善适合设计性实验的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理工科专业,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验技能,今后才能顺利地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维护和研发。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十分重视相关课程的建设,搞好实验教学改革。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作为电子信息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其应用性非常强,设计性实验开设质量对于学生今后就业、工作至关重要。

一、教学现状。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验教学方面大都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实验模式上,离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还有差距。很多学生反映,课程学习下来理论基本掌握了,验证性实验也能顺利完成,但要真正完成一个实际项目时,却无从入手。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

1.教学模式方面的原因。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主要注重于理论的完整性和知识结构的完备性。理论上从单片机的结构讲起,然后讲汇编指令和c语言编程,再讲硬件接口及相关的程序编写,最后讲一两个实例,课时也就差不多用完了,再想讲其他东西就没有时间了。实验也注重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训练,为了让学生认识单片机的基本组成和基本指令,所开出的实验就占了大部分实验课时,最后只能做几个综合性实验或做一个简单的设计,这样就结束了整个课程的学习。

2.教师方面的原因。自从高校扩招以后,学生的数量剧增,而教师并没有同比例增长,教师承担的课时量太大,教学压力过重。具体到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类专业性和实验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存在着精力投入不够的问题。如果要改革实验教学的模式,以设计性实验为主的话,教师就要投入非常多的精力。

3.评价体系方面的原因。就评价体系而言,目前通行的仍然是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一般采用平时成绩、实验成绩、考试成绩各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来得到学生课程的最后得分。对有些课程来说这种方法是比较科学的,但对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就会存在这些问题:学生成绩不低,但一旦面临实际问题时,无从入手,没有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解决对策。

为提高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提高设计性实验开设的质量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从以下几点来改革:

1.教学模式。提出和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实验开设要特别注重开出的设计性实验质量。新的教学模式主要包含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方面。在理论教学中,单片机的结构和基本指令讲解要精,应通过实例来将相关的知识串起来,力求通过具体实例的讲解达到以较少的理论课时就让学生真正掌握单片机的结构和指令的目的。在实验方面,则采用以开设设计性实验为主、验证性实验为辅的方法,并提高实验课的课时数。适量开设验证性实验,在课堂内只做1~2个,而将大部分实验内容放在课堂外,由学生通过开放实验室单独完成。增加较多的设计性实验,供学生选做,在教师精心指导下,让学生在课外准备,课内完成,切实提高学生的实战技能。

2.教师自身的定位。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做项目的能力,并保证足够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教师要注重平时积累,一方面,要自己动手,精心制作好几个作品。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提出选题,指导学生去做,将完成后的作品及文档全部存档。只要通过2~3年的积累,就可以形成难度、层次区分较为合理的项目选题库和作品库,既为后续班级的教学创建了良好的条件,对后续学生的实验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又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减轻了负担。要做好这些,就要求教师充分明确自身职责,牢固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观念,保证有足够的精力投入教学中。

3.评价体系。作为评价体系,要改变传统的基本是以分数论英雄的模式。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如果只是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而没有实战能力,分数再高都不能算是学好。作为对学生的评价,笔者认为一定确立以实践能力为主体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做的项目难易程度、项目完成的效果等验收情况来给出合适的评价。

三、设计性实验开设与评价体系建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想搞好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就要以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为重点来进行整体设计。笔者认为需要特别注意抓好以下四个衔接:

1.理论与实验的衔接。理论教学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其开设方式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设计出一种项目教学或称为专题讲授的形式来进行。首先,要讲透基础部分,笔者认为可以分成单片机的内部结构、单片机的指令系统、程序编写的基本思想、硬件接口构建等四个专题进行。其次,要针对课程特点,做好五个简单项目,如外部中断的使用、定时器中断的使用、并口的扩展、串口通信、ad和da转换。最后,要对相关知识点全面整合,综合演练,实战2~3个较为复杂的综合性项目,进行原理图分析、算法设计和程序分析,并制作出作品进行演示。按这种思路设计,理论教学大致课时数为36~48个课时,实验课时数为24~36个课时。

据此分析,实验教学则应充分重视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与理论教学相对应,每讲完一个项目,就要依托该项目开设一个设计性实验,每个实验3~5个课时。通过简单的5个项目和较复杂的2~3个项目的训练后,学生能掌握单片机开发和设计与实物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当积累了2~3年后,有了很多已成功的项目可参照时,不同的学生就可以选做不同的设计性项目。在进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课程设计时,则应要求学生在设计性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将多个部分综合在一起设计制作一个更复杂、具有较完备功能的实际系统。这是一个由理论出发,通过基础实验、简单的设计性实验、复杂的设计性实验,最后完成复杂的课程设计过程,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实现了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此过程中,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基本覆盖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所有知识点,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熟练掌握基本设计思路,综合应用基本设计方法,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根本目的。

2.验证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的衔接。验证性实验是指为验证已经学习过的理论知识所设置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验证性实验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现在的实验教学中也还有一定的作用,可为设计性实验的开设提供一些必要的基础。现在的验证性实验一般是在相应的实验箱上完成,通过开设1~2个验证性实验可让学生了解单片机的基本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所以在开设设计性实验前开设验证性实验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一些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可在实验箱上对验证性实验进行改造而成,特别是对于开始的简单的设计性实验更是如此。比如一些验证性实验,所有的电路硬件在实验箱中是现成的,同时给出相应的实验程序范例,学生就可以在实验箱上进行验证,对所做实验的功能进行分析。教师只需要在理论教学时将程序流程图和涉及的算法讲述清楚,最后要求学生去编写程序,然后再进行功能验证即可。采用这么一种由验证性实验作为基础并进行改造的方法对于以基本原理的掌握为目标的简单的设计性实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验证性实验到设计性实验的自然衔接。

3.课堂与课外的衔接。设计性实验开设要做好课堂与课外的衔接。因为设计性实验是要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所有的实验方案不可能仅在几个课时的实验课上完成,主要工作要在课外完成。一方面,实验方案的制订、原理图的设计、实物的制作等主要在课外完成,实验课中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调试和测试。另一方面,设计性实验很难一次性成功,往往需要多次尝试、反复修正才行,这些必须在课外完成。要使设计性实验真正达到较好的效果,除了在理论教学中要注重和实验教学衔接外,课外的衔接尤其重要,要做好实验室开放,让学生在课外能够较方便地利用实验室的资源,也应鼓励学生采购一些比较简单的单片机开发工具,如简易开发版、烧录器等。

4.评价标准的再定位与评价体系建立的思路。验证性实验往往只涉及一门课程的一个章节或一个知识点的内容,学生通过验证性实验,可以使所学理论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基本动手能力。设计性实验突出它的自主设计性,可以是单一知识的运用,也可以是多知识点的综合运用,给出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所以设计性实验带有试探性、研究性,在时间上也需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由于验证性实验与设计性开设的目标不同,所以最终的考核方式也不同。对于验证性实验,教师可以直接根据学生所做的实验报告评判其实验成绩。传统的做法是百分制。一般每个实验成绩包括三个部分:实验预习(20分)、实验操作(40分)、实验报告(40分)。使用传统的百分制,可以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但设计性实验所涉及的知识点数量不同,综合运用的效果不同,设计方案是否得当,步骤是否简易可行,实验的成本、效率是否令人满意等等,都不能一概而论,因此需要结合各方面进行综合的评定。设计性实验的考核要贯穿这样一个原则:淡化结果,注重过程。对于设计性实验我们更重视学生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的表现,而测定结果只作为考核的次要因素。学生在设计方案中是否有独到新颖的想法,整个实验思路逻辑是否清楚,实验过程是细节严密还是顾此失彼,结果是否可信等都是评定设计实验成绩的重要因素。考核中要充分鼓励和肯定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敢于挑战、主动学习、大胆创新的精神,以及由此带来的思维水平和实践水平的全面提高。

因此,设计性实验不宜采用传统的百分制,笔者认为,宜采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档次来进行评定。首先明确“优”和“及格”的标准,在“优”的标准下,适当下降一点作为“良”的标准,“及格”标准高一点作为“中”,达不到“及格”标准的就判定为“不及格”。比如,每一个项目都设定多个指标,完全达到指标并有所创新的评为“优”;完全达到指标而无创新的可评为“良”;实现主要指标可评为“中”;实现部分指标,能体现设计者掌握了基本相关基础知识则可评为“及格”;没有实现任何指标,或没有做的评定为“不及格”。这样就应在设定实验指标上着手,针对具体的实验进行不同的设定,才能比较准确地定性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这一点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四、结语。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至关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必须更加重视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改革,提高设计性实验开设的质量,做好理论与实验的衔接,验证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的衔接,课堂与课外的衔接,完善设计性实验的评价体系,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何深知,崔纯莹,段薇,等.在设计性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6).

快速成型3d打印原理技术论文汇总篇七

论文摘要:混合学习即各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在形式上是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的混合,在操作上是对媒体的适当选择和组合,但在深层次上则是基于不同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的混合。运用混合学习的理念,将新技术与传统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能够大大提高培训的绩效,为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供有益的思路。

在教育、培训实践中,人们通过对1"rlearning应用的反思,提出了混合学习(blendedleanring)概念,并率先在企业培训领域中出现,将不同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案来解决。混合学习即各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在形式上是在线学习(online)与面对面学习(ofline)的混合,在操作上是对媒体的适当选择和组合,但在深层次上则是基于不同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的混合,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结合川,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的绩效。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与传统的企业培训在某种意义上存在共同点,主要目的都是通过培训提高广大受训者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且培训对象都是在岗人员,因此,应考虑到培训对象在时间、地点、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多样性要求。因此,混合学习原理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应用是值得尝试的。

1、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对象是高校教师,他们有着不同于其他培训对象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学科专业繁多,各学科专业教师知识结构和信息素养基础各不相同,在接受教育技术培训的起点和要求方面有较大差异,因而必须在培训内容上下功夫,因材施教,吸引教师参与。二是高校教师身兼教学和科研两大任务,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不统一,这就要求在培训形式上动脑筋s增加培训的灵活性,以适应高校教师工作的特点。

2、培训内容及现状分析。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以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服务教学为宗旨,教学内容一般包括教育技术理论和教学系统设计、多媒体软件技术、多媒体硬件三个主要部分。尽管我们一直强调教育技术理论和教学系统设计的重要性和突出地位,但在实施上却仍然停留在就理论谈理论的层次上,对于不同学科专业教师的指导性不大。笔者认为,这一部分内容虽然理论性强、较抽象、难以操作,但应是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多媒体软件技术是培训的主要内容,也是广大教师参与积极性较高的部分。针对软件品种多样,教师需求各不相同的特点,有些学校采取了初、中、高级分类选择培训,但无论是哪一阶段的培训,也都只是新增了知识,而在内容深度上挖掘不够,因而经过培训的教师对各级内容大都只是人门或是一知半解而已。。

多媒体硬件方面的培训主要是针对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室热情较高但使用能力欠缺的实际情况开展的。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在多媒体教室的日常应用层面上,培训的方式以实际操作演练为主,教师学会了操作的步骤,但排除故障和应变能力仍然较低。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可以大胆尝试应用混合学习原理来指导培训,具体说来:首先,从培训者和培训对象来看,混合学习强调的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结合的基本思想川,符合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特点。作为培训对象的教师都是文化素质高、学习能力强的学习者,他们对自己参加培训的目的十分明确,态度也很积极,应该充分利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培训的主要任务从“训”转移到“培”,对其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加强指导,实现最优化教学。

其次,从培训目标的实现来看,混合学习研究的本质是对信息传递通道的研究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既需要利用自定步调的e―leaming、软件模拟、在线协同等现代化通道进行自主学习,同时也需要教室、印刷品等传统通道来弥补e―leaming的不足。只有通过合理运用面对面和在线学习两大基本通道,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才能高效地开展基于技术和基于参与者的培训,实现“主导―主体”指导下的基于指导和基于发现的培训。

最后,从绩效技术来看,混合学习的关键是对媒体的选择与组合混合学习的思想是通过选择、组合恰当媒体,找出解决特定教学问题的最优化方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部分,必然也应当考虑到教师的投人产出比问题。此外,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教师学会对媒体进行选择和组织,而作为传递这种方法的培训本身理应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笔者认为,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可以考虑采用基于混合学习原理的分类培训模式,将培训分为三大类:基础技能类(软硬件具体知识)、理论一技能结合类(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理论的实际应用方法和策略等)和综合应用实践类(与教师课题相结合的综合实践)。基础技能类培训的目标是使教师掌握各种软硬件的具体技能;而理论一技能结合类培训的目标则是深人理解理论,并实现理论、技能的内化和综合;综合应用实践类培训的目的是使教师能够在实际的课题实践中认识到与教育技术专家的沟通与协作的必要性,学习和掌握协作的'方法,使具体实践问题得到解决。三类培训没有高低、上下之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关系。

各大类内又分为不同的学习模块,学员可根据自身需。要在各大类各模块之间进行选择和跳转。如在基础较差的初期,学员可选择基础技能类课程进行学习,然后在理论一技能结合类了解和尝试一些教学系统设计和教学策略方面的内容,如发现自己某些设计的实现还欠缺某些技能(如动画制作、音频编辑的方法等),这时,学员可再返回到基础技能类的相应课程进行学习。

各类别中分别运用混合学习的不同应用模式进行培训,即基础技能类采用技能驱动模式开展培训,将自定步调的自主学习同培训教师的在线指导相结合;理论一技能结合类则采用态度驱动模式开展培训,将传统的面授培训和在线协作学习结合起来,如通过对某一教学案例进行深度剖析,结合分组协作的方式尝试运用已有的理论、技能合作完成某个单元或某些内容的教学设计或课件的设计、制作;综合应用实践类则采用能力驱动模式开展培训,利用专家与学习者的共同活动,通过在线式进行互动以获取隐性知识,并将培训的目的融人参训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中,从而进一步扩大实践培训的效能。

5、培训的具体操作方法。

主要包括:(1)训前测评。对首次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调查或测试,由培训人员给出指导性参训意见和计划。训前测评可了解学员的基本情况,指导其进人不同的分类、模块学习,是实现最有效学习的基础。

(2)具体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笔者结合多年培训的经验,依据上文提到的培训模式分类,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式进行了列表,如表1所示。根据各大类、模块学习内容的差别,可分别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或组合来进行培训。如基础技能类,大部分学习内容由学员通过视频点播、网络课程自主完成,面对面的培训和指导仅限于个别内容,且只有学员有需要时才参加;而对于理论一技能结合类的课程,则要先依据学科专业不同进行分类,让学员听取与自己学科专业相近的教学案例的分析讲座,再通过与相同、相近学科专业学员的在线协作和讨论实现理论知识的内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并形成相关产品。

(3)评价和考核。测试和现场制作作能结合类各模块考基础技能类各模块考核可采用在线或完成相关操作相结合;而理论一技则可采用小组内成员互评与小组协口即核作产品综合评测相结合;综合应用实践类的考核,可采用提交小论文与提交课题相关产品相结合的形式。基于混合学习原理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学习者的灵活性和自由度都比较大,可以考虑采用学分制,将每个学习模块都设置相应的学分(其中有必修和选修之分),并根据各模块的教学周期,定期开展考核。通过各模块的考核,学员可以取得相应的学分,培训单位可依据学员取得选修和必修学分的情况,颁发和出具相应的培训证书或证明,以供职称评定或其他途径之用。

而这些优势的发挥和实现需要一定的支撑条件:

其一,思想上重视是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前提条件。基于混合学习原理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是以学员为主体的,这就需要教育技术工作者进一步做好教育技术的群众化工作,提高学科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同时,我们还应帮助主管教学领导加强对信息化校园建设的深层次理解,明确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努力使培训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

其二,硬件设施是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物质基础。基于混合学习原理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是面对面培训与学员在线自主学习的结合,因而,首先要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来负责根据混合学习原理,分析需求、制定计划、实施培训、组织评价;其次要建设或利用现有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培训服务,保证学员在线自主学习、在线答疑和讨论等在线学习渠道的畅通;最后应尽可能创造更加方便、快捷的校内外网络硬件环境,保障培训的正常进行。

其三,资源建设是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重中之重。这里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知识库。一方面要加强培训师资的建设,特别是教学设计方面的师资(支持课程设计)和媒体专家(支持课程材料的技术创作)的师资,以适应新模式下出现的交流渠道多样、时间灵活、学员个性化突出等越来越多的新情况;另一方面,要加强培训知识库、素材库的建设,包括培训中需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教学案例、教学课件、视频、图像等。只有不断丰富和完善培训资源才能吸引学员,才能保证培训的顺利开展。

我们相信,运用混合学习的理念,将新技术与传统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定能大大提高培训绩效,为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供有益的思路。

快速成型3d打印原理技术论文汇总篇八

摘要:在现有移动网络软件中,在地形地貌信息提供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实际应用中在实际地理信息同网络路测数据间存在信息脱节情况,为了能够对该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在本文中,将就基于信息融合的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分析系统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信息融合;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分析。

1、引言。

在移动通信网络工作中,路测是优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日常工作,即通过路测以及分析方式的应用对网络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发现,并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网络质量优化的方案与方式进行制定与改进。而就现有系统而言,其在应用中仅仅能够提供二维地图信息,因网络地理环境信息方面支持的缺乏,使其在分析结果方面存在较大的误差,并因此对优化方案的成效产生影响。为了能够实现该问题的解决,googleearth可以说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该软件能够以迅速、便利的方式实现地球上任一点的定位,并在定位后实现目标地理环境信息的返回,其提供的全球地貌影像能够在生成三维视图的`情况下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旋转,以此实现不同视角的提供。有效分辨率为30m左右,而对于著名风景区以及大城市,还将提供更高精度的影像,为1m左右,而对于我国地级城市以及县级市,精度则在5m左右。正是考虑到其所具有的开放性以及高精度特征,在本文中,将在同googleearth进行结合的基础上实现系统设计,并对通信质量数据以及网络质量分析进行集成,以此形成具有集成特征的可视化网络优化系统。

2、系统结构与实现。

在googleearth中,具有特定的嵌入式工件,该工件能够实现地理环境信息浏览功能同系统的集成,并通过hook以及api方式的应用同现有路测软件实现交互,进而实现两者间的信息融合。在该系统中,其主要包括有强大部分:第一部分即以kml为模型的无线网络以及基站环境查询表示模块,不仅在其中具有不同三维地貌图以及影像要素,且能够实现相关数据的实时更新。第二部分即compi接口为基础上对地理环境信息浏览操作以及在三维环境中回放功能的提供,且在回放过程中提供视距、缩放以视角等方面的调整。

2.1无线网络地理信息定义。

在客观世界当中,不同复杂的地理对象都能够将其抽闲为点线面等几何类型,在googleearth当中,即通过抽象元素的方式对集中最为基本的几何元素进行了定义,包括有点、线、多边形以及三位模型等,同时也能够对不同形态的几何图形进行聚合,以此实现更为复杂几何实体的定义。在该系统中,其应用到的kml模型定义元素有:第一,placemar元素,对单个的地理对象进行定义;第二,point定义点对象,在不同元素中,都具有单独coordinates元素的包括;第三,polygon对多边形对象进行定义,主要是对连接的平面表示。根据面域间包含关系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有岛以及无岛面域,且不同多边形对象具有特定元素定义;第四,linearring能够对环对象进行定义,即是对线性闭合环的表示,其由一序列坐标组成直线段进行连接而形成;第五,coordinates是对坐标序列对的定义,在一个地理坐标中,包括有高度以及经纬度这三个值。

2.2信息融合过程。

在信息融合过程中,主要以gps数据值的方式关联googleearth所提供的地理数据以及网络路测数据,在地理环境中,其中存在的gps数据值为自定义、预先计算生成的,而路测数据当中的数据值则为动态提取,并根据软件定义数据格式实现gps数据经纬度至的计算。具体机制方面,为了能够对用户在现有系统操作习惯进行遵循,在信息融合实现过程中,即对hook以及api技术进行了应用,在此过程中,并不需要对现有的路测软件进行更改,也不需要对额外的操作流程以及步骤进行增加。api注入方面,即通过系统动态链接库函数调用实现拦截,以此对软件目前即将加载分析的数据文件名进行获取。在完成文件名获取后,即对其数据内容进行读取,根据nmea协议对其中对应的gps值进行提取,包括有经纬度以及高度等,在形成kml文件后将其倒入系统初始化,对其卫星影像资料以及位置进行缓存处理。hook技术方面,其功能即是对现有路测软件当中的鼠标操作事件进行记录,以此对用户对路测软件的操作进行获取,并形成对googleearth的操作控制,进而完成地理环境信息以及地理位置变化的显示。具体流程方面,当将路测数据导入到路测软件后,系统将在获得数据文件名后将其导入到其中,从中对相应的gps数据值进行提取,且同系统预先以kml为定义的环境信息相结合,并形成网络地理信息文件,通过该文件的应用,即能够对googleearth形成驱动,做好相应地理环境信息的读取并在窗口当中显示。而当用户对路测软件实际操纵时,也将根据截取到的事件对系统形成驱动,即对信息的更新进行完成。

3、系统应用。

3.1网络通信质量可视化。

在该系统中,不仅能够对存在的实时路测数据值进行查看,且能够从窗口当中了解到以三维图形所展示的地理环境信息,即在实现实际地理地貌观察的同时做好路测轨迹信息的掌握,这部分信息在三维图当中以红色线形表示,而线上的方块即表示目前所处的测量位置。

3.2基站可视化管理。

在googleearth为基础的标签功能中对所辖境内基站数据的显示、分析以及修改等功能提供支持。在实际应用中,系统将能够对用户投诉数据实现实时的可视化管理,并在显示信息后将其集成到网络分析系统当中。在具体分析中,即能够做好目前基站所辖网络相关信息的随时查看,在对相关数据自动接收的情况下实现更新操作的接收与更新。

4、结束语。

在上文中,我们对基于信息融合的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分析系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将地理环境浏览以及路测回放功能集成到其中的基础上对系统同路测软件的交互进行实现,通过该系统的建立,则能够为工作开展提供了可视化的质量分析以及数据的可视化管理,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通信网络优化及其安全分析[j].徐大平.信息安全与技术.2015(01)。

[2]浅析通信网络优化与安全[j].王旭东,陈璐.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6)。

[3]4g通信网络的结构与关键技术研究[j].冯志永.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3(03)。

[4]通信网络优化与提升探讨[j].龚才语.信息通信.2013(03)。

快速成型3d打印原理技术论文汇总篇九

夏季一般播种后7~9天即可采收,采收标准是萝卜苗的2片子叶完全展开后;最大的是2片子叶再带一个不超过1cm长的真叶,一般产量在2.5kg/m2左右,采收方法是用刀齐泥割下苗菜,不清洗直接上市,或用塑料袋小包装后上市。

苋菜。

品种选择选择青圆叶苋菜和一点红苋菜。作畦播种选择偏碱性的肥沃疏松土壤,利用大棚避雨栽培。每667m2施有机肥1500kg、磷酸二铵50kg;深翻耙平后,作成畦面宽1.5m的平畦,畦面整平整细。每667m2撒播0.8~1.0kg。播后压实土表,浇细水并覆盖遮阳网保湿降温。田间管理夏播苋菜只需3~4天出苗,出苗后及时除去畦面覆盖的遮阳网。苋菜管理容易,经常保持田间湿润即可。在盛夏高温期,还需覆盖遮阳网进行降温,做到昼盖夜揭,创造有利于苋菜生长的`适温环境,有利于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2片真叶时每667m2用尿素15kg对水浇1次;如基肥充足的可不追。适时采收夏季播后20天左右,苗高20~22cm时一次性连根拔起采收;一般每667m2产量在1500kg左右。

蕹菜。

整地播种整地作畦,畦面宽1.5m、高20cm、沟宽30cm。每667m2施用农家土杂肥约1500kg或生物有机肥100kg、复合肥10kg,浅锄约15cm,整平。每667m2用种量8kg左右,种子撒播或条播(条间距15cm),播种后用浅齿耙浅耙一遍,使种子充分接触土壤,再覆盖细土0.5cm厚盖住种子,然后浇一遍透水,再在畦面覆盖遮阳网保湿。肥水管理播种后2~3天出苗。出苗后及时揭去畦面覆盖物;采用喷灌供水,保持土壤湿润。当苗高6~7cm时追肥1次,每667m2用尿素15kg对水浇施。采收夏季播种后20~22天,苗高约25cm时一次性连根拔起采收,清洁根系后捆扎上市。一般每667m2产量1500kg左右。

油麦菜。

整地整地作畦,畦面宽1.5m、高20cm、沟宽30cm。每667m2施用农家土杂肥约1500kg或生物有机肥100kg、复合肥10kg,浅锄约15cm,整平。播种夏秋高温季节栽培,先用清水浸种4~6h,放在15~20℃条件下催芽约15h;约1/2出芽即可播种。采用遮阳网遮光降温栽培。畦面浇透水,直播,因种子褐色细小,播种前按1∶5掺草木灰或干细土,撒播,667m2用种量0.5~0.8kg,播后覆盖一层过筛细土0.5cm厚盖住种子,再在畦面覆盖遮阳网保湿。肥水管理播种后2~3天出苗;出苗后及时揭去畦面覆盖的遮阳网;保持土壤湿润。当苗高6~7cm时间苗并追肥1次,每667m2用尿素15kg对水浇施。采收油麦菜的大小苗体均可食用,采收标准较宽,夏季播种后21~22天,苗8片叶左右、苗高约25cm时一次性从基部切割采收,捆扎上市。一般直播的每667m2产量在2500kg左右。

快速成型3d打印原理技术论文汇总篇十

摘要:轮作能够显著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基于此,主要对蔬菜轮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蔬菜轮作的主要原则,适宜轮作的蔬菜作物,及蔬菜轮作的类型,以期为蔬菜轮作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在同一块土地上,如果长期进行连作种植,将会导致蔬菜作物的病虫害加剧,土壤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土壤变得盐渍化或酸化,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制定合理的轮作制度,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降低蔬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

1蔬菜轮作应遵循的原则。

1.1注意土壤的酸碱度土壤的ph值不仅能影响植物的根系活性,还能影响土壤cec值,进而影响植物对肥料的吸收利用率,故土壤的ph值能够影响蔬菜作物的生长。在进行作物轮作前,应考虑轮作中蔬菜作物的种植顺序。如豆科植物只有在碱性环境下才能很好地生长,而十字花科的植物在ph值小于7.4的环境中才能适应其生长。因此,考虑轮作作物前茬或后茬的种植顺序,即前茬收获后土壤的酸碱度对后茬的影响,进行合理的轮作顺序。例如,南瓜能够中和刚种完甘蓝地块的ph值,适宜作为甘蓝的后茬,而用对土壤酸碱性极为敏感的洋葱作后茬,洋葱的产量将会大幅度减产。

1.2根据作物的养分需求进行轮作不同蔬菜作物根系的长度和分布,对不同养分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故在进行作物轮作时,应根据作物对养分的实际需求选择轮作的蔬菜。例如,有的蔬菜作物的根系是须根系,根系分布较浅,一般吸收土壤上层的营养元素,而植根系的作物主要吸收的是土壤中下部的营养。因此,应根据蔬菜对土壤养分吸收方式,进行合理的轮作。对于养分的需求,不同的作物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瓜果类的蔬菜一般需要磷肥较多,以促果实的膨大发育,而叶菜类的蔬菜需要吸收大量的氮肥以供自身的营养生长,而根茎类的作物,则需要大量的钾肥以促进根茎的膨大。

1.3根据轮作地的地理环境漳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平均气温21℃,年降雨量1500mm左右,主要集中在3-6月,无霜期达330d,四季常青,物产丰富,素有“鱼米花果之乡”的美称。每年6-9月常有台风袭来,最大风力达12级。福建省漳州市的土壤类型较多,但具有3个共同的特点:生物物质循环旺盛、土壤中富集较多的铁铝氧化物、地区的耕作熟化影响较为深刻。在进行作物轮作时,应考虑作物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宜的作物进行栽培。

1.4考虑病虫害间的影响大多数病虫害都有自己固定的寄主,主要依靠寄主生存,且只侵害所寄生的植物。如果进行同一科属的作物连作,将会导致大面积病虫害的`发生。轮作能够降低病虫害的发病率,是病原菌及部分害虫失去原本的寄主。例如,十字花科的根肿病只侵染十字花科的根系。在进行合理的轮作之后,改良后的土壤理化性质能够抑制根瘤菌的生长,有效防止该病害的发生。

2建议参与轮作的蔬菜作物。

2.1茄科蔬菜马铃薯、辣椒、茄子等这类蔬菜,具有产量高、容易销售、产值高等特点,但这类蔬菜间的病虫害相同,容易发生蚜虫、晚疫病等。故这些蔬菜间不能作前后茬。

2.2百合科蔬菜部分百合科的蔬菜作物的根系较弱,耐肥力较强,在其栽培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有机肥料,这就造成土壤中的肥料残留较多,能为后茬作物提供丰富的养料。百合科蔬菜的植物及根系中含有较多的杀菌物质。这部分物质释放及残留在土壤中能够杀死土壤中的部分病菌。故无论从病虫害防治还是从土壤肥料方面考虑,百合科蔬菜是多种作物良好的前茬。

2.3菊科蔬菜部分菊科蔬菜对病虫的抵抗力较好,栽培管理相对简单,销路也比较广泛,其经济效益相对也比较好。

2.4豆科蔬菜与其他蔬菜相比,豆科植物耐旱、耐贫瘠的能力较强,且根部可与根瘤菌共生,可固定空气中的氮素,从而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豆科植物参与轮作,能显著改良土壤物理性质。

3蔬菜轮作的类型。

3.1菜菜轮作由于同科作物有些具有相同的病虫害,因此,要避免同科及同一性质的蔬菜进行连茬,马铃薯、辣椒、茄子等这类蔬菜间病虫害相同,都容易发生蚜虫、晚疫病等,应避免这些作物之间互为前后茬。

3.2粮菜轮作分玉米与蔬菜旱地轮作和水稻与蔬菜水旱轮作,这2种轮作方式都能够有效降低作物病虫害的发病率,尤其是水旱轮作对土传病虫害防治效果很好。

3.3花卉蔬菜轮作菊花、玫瑰等与蔬菜轮作,可以生产有机蜂、有机菊花、玫瑰花茶等。

3.4药菜轮作中草药在蔬菜病虫防治中效果越来越明显,上海、广东等地使用较多。但目前,生产上实行药菜轮作的实例较少,因此,有待进一步研究。

3.5菌菜轮作用简易棚进行香菇、平菇的生产,参与蔬菜作物的轮作,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轮作方式。

快速成型3d打印原理技术论文汇总篇十一

摘要:为满足中医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需求,实现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与教师需求的精准对接,研究建设中医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知识库。教育技术知识库包括教育技术知识学习、能力评价两部分,是开展相关培训的基础。知识库针对中医高校教师的特点设计知识模块,根据教师不同学科分类设计知识点学科分类系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结果作为开展相关讲座和确定参加教师的依据。通过建立相关制度来保障教育技术学习、能力评价、培训、知识库更新等活动良性运转,形成高效可持续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体系。

关键词:中医院校;教育技术培训;知识库;建设与应用。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医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日益成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但在实践中出现了学校持续高额投入教育信息化硬件和软件建设,各个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而广大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效果不明显的现象[1]。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建立起有序的教育技术培训体系,存在多头开展、重复培训、缺乏保障、针对性差和评价不科学等问题。因此,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知识库的建设变得十分迫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教育技术中心为主导,以知识库为基础的学习、培训、评价体系。实现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有序开展,满足教师日益增长的教育技术知识学习要求。

中医院校在教师队伍的构成、教师的学科背景和教育技术培训的管理机构设置均与理工科院校有较大区别,有其独特的特点。

1.1教师的群体特征分析。

中医院校教师的专业主要以中医学、中药学、针灸学等学科为主,医学类专业占比达65%以上,其余教师中语言类、体育类、思政类教师占比较高,而信息技术类教师比例不足2%。教师的学历普遍较高,新就业的教师普遍具有博士学位,年龄在28岁以上,在其学习经历中信息技术课程较少,基本没有教育技术理论相关课程的学习经历[2]。在对教师的教育技术知识来源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广大教师学习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达56%,其次是教师资格培训占18%,学校培训占13%,书本仅占13%。教师资格培训仅在入职时开展,而从人事处口径统计学校教育技术培训年均小于4次。因此教师的教育技术知识来源比较单一,且知识缺少系统性和连续性[2]。

1.2教师的教育技术需求分析。

中医院校教师十分重视课堂教育技术的应用,积极利用学习理论设计教学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知识的内涵和原理。通过调研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的需求程度依次为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学习理论和教学评价。对教师教育技术知识的主要来源分析表明:排第1位的是网络自主学习,比例达56%;第2位是教师资格培训,占18%;第3位是学校课堂培训,占13%;通过书本仅占13%,广大教师基本没有教育技术学的相关教材[3]。

中医院校普遍设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其级别一般为处级单位,个别高校为科级单位。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人员构上教育技术专业或信息技术专业背景人员较少,普遍不足40%,其工作主要集中在教学资源维护和教学资源开发上。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无法有效承担全校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3]。结合座谈调研了解到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学习也仅在岗前培训阶段开展,而后续的继续教育中与教育技术相关的培训年均不大于3次。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下高校的人事处、教务处和教师发展中心等职能部门不同程度地履行了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的组织工作,但由于教育技术培训不是相关部门的主要工作,导致了教育技术培训缺乏体系和连续性,对教师的教育技术学习缺乏跟踪和评价[4]。

2教育技术知识库的建设研究。

教育技术知识库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良好的顶层设计,以保障其建设和应用顺利进行。

2.1知识库建设的基本原则。

知识库的使用频率比较高,为保障教师日常的学习,知识库建设必须遵守以下原则:(1)集成性原则。知识库的应用需要记录教师的训练情况,统计教师的测试情况,其评价结果供第三方系统使用,如教师评价系统。因此,为了简化使用过程,实现数据共享,知识库需要与统一身份认证系统集成,与信息门户系统集成,简化系统的认证过程;知识库需要与教师发展评价系统进行数据集成,将评价结果自动同步至教师发展评价库;知识库与人事系统集成,自动同步人事信息,实现相关信息的实时更新,如职称、部门信息,确保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情况分析的维度更加准确[5]。(2)权威性原则。教育技术知识库的知识条目添加、更新、知识的系数设定必须经过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相关专家和教师发展评价中心相关专家论证,在周期性更新过程中确保教育技术知识的正确性和针对性。(3)实用性原则。教育技术知识必须保障其实用性,保障其符合中医院校的教学特点、教师特点,区分不同学科适用的技术,不同学习理论适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合理设计知识的难易程度,做到“学的会,用的上”。根据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及时补充相关应用知识。(4)兼容性原则。为方便广大教师使用教育技术知识库,必须考虑到教师应用的各种场景,如计算机、ipad、移动终端,并有针对性地设计web版、app版。根据移动终端的不同进一步设计android版和ios版等,尽可能地方便知识库的推广应用[6]。

2.2教育技术培训的知识体系设计。

根据中医院校教师的特点,知识库设计了教育技术概念模块,便于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过程。由于教师关于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少,知识库重点增加了与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软件开发相关的学习理论模块,重点介绍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图1所示。

2.3教育技术知识库的模块设计。

快速成型3d打印原理技术论文汇总篇十二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技术核心课程。该课程是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要求设置的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非常强的专业技能课程,是基于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开发的理实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是属于职业学习领域课程之一,它担负着帮助毕业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从担任单片机程序的编制、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控制等岗位的重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单片机的结构和原理、单片机的指令系统、程序设计、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及其扩展、单片机的应用等,培养学生具有单片机的编程、硬件的结构设计的能力及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综合素质,这对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整体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设计理念。

本课程从应用的角度出发,依据由简到难的原则,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设立教学项目,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自立学习完成工作任务或项目,实现对工作过程的认识和对完成工作任务的体验,从而形成职业能力。共设置9个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均应从知识技能等方面达到教学的标准。

二、课程整体设计。

(一)课程目标设计。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岗位具体工作对能力、知识、素质的基本要求。通过教学,本课程总体目标是实现学生能力、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职业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满足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2、知识目标:理解单片机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了解单片机的特点及其发展过程;掌握单片机的指令格式、寻址方式、数据传送类指令、算术运算类指令等各种指令系统。掌握单片机软件编程的方法;掌握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及其硬件扩展的方法。

3、态度目标: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吃苦耐劳的实践意识;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二)课程内容设计。

为了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有关岗位的要求,我们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反复研讨后,选择了贴近实际的5个典型项目作为教学内容,以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将教学项目组织为5个对应的能力训练项目。

(三)教学方法设计。

另外,还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手段,提供了网络教学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课程资源设计。

使用高等职业教育时空技术专业“双证课程”培养方案规划教材、高职高专系列教材等作为教学参考教材,实行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网络教学环境;推荐优秀网站,建立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课件等内容的教学资源库。鼓励、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利用校内实验实训教学条件,让学生有目的的,主动地去学习。

四、小结。

文章介绍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技术》课程设计的理念、思想,对课程的目标设计、内容设计、方法设计、资源设计也进行了探讨,实现了课程的初步整体设计,这对《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快速成型3d打印原理技术论文汇总篇十三

7月30日——8月3日,我参加了景泰职专培训中心举办的为期5天的“景泰县年教育技术培训”第四期,本次五天的培训学习对我来说很实用,收获颇大。

在培训中,我明白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职业的专业性。而且清楚地认识到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不是像以前那样,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进行教学,而是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以及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电教设施开展教学。所以这种教学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而构建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来。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密切联系,信息技术今后将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未来教育应溶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最新的信息技术,致力于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让学生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数据,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对所收集的数据加以综合分析达到学习的目的,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水平。

1、培训形式新颖有趣,着力培养学员们的合作意识。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设立小组代表,既有趣又能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迅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为后续培训打下基础。

2、培训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3、学习收获巨大。在学习内容方面,不仅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了教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了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处理方法,还通过案例的研讨,掌握了探究型学习和授导型学习的设计方法及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提升了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平等等,可以用“收获颇丰”来概括。在学习方式上,老师们感受最多的是小组学习和探究型学习的优势。专业上的互补,使老师们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探究型的学习,能充分调动每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各展所长,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热烈的学习气氛。如果能有效地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必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4、课堂属于开放式,气氛轻松。各组员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规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只有短短3天的培训,但受益匪浅。在这里我们见识了很多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鲜活的案例,在集体讨论和辅导老师的点拨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活动有很大帮助,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对所任教的学科进行教学规划设计,梳理教学思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此次培训使我受益非浅,真正领会到了新的教育技术理念,也发现了自己身上许许多多欠缺的地方。其感触非一一能言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教研教改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利用本次培训成果,积极开展学科教学活动,探讨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最后,我想说,在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之余再培训会收获些须的欣慰吧!我仍会继续学习各种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持之以恒,不懈的努力优化课堂教学,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具有高信息技能的新兴人才。这将是我以后的最终目标。

快速成型3d打印原理技术论文汇总篇十四

【论文摘要】作为非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门课程内容多、信息量大、学时偏少,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不够重视且积极性不高,学到的知识较为匮乏。本文从理论教学方面和实验教学方面入手,对改革方法进行探索,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对该门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得到加强。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是电气信息类本科教学的主要学科基础课之一,是自动控制、工业自动化、电气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仪表等自动化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1]。作为非计算机机电类专业硬件技术的主干课程,该课程主要讲述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编程结构、指令系统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及其常用外设的工作原理。整个课程内容涵盖数字系统及逻辑电路基础、微处理器结构、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存储器原理与结构、输入/输出接口及中断技术、总线的概念与标准、常用的可编程并行数字接口芯片[2]。由于该课程内容较多,硬件与软件结构结合,一些概念复杂且抽象,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不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很难达到满意的授课目标。因此,迫切需要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本文着重从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方面阐述微机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

1理论教学改革方案探索。

针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理论教学的改革,最突出的矛盾就是该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和内容较多,硬件方面包括数字电路逻辑设计基础、计算机组成与结构以及接口技术等,软件方面包括汇编指令和语言程序设计。通常给定的教学课时偏少,要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系统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基本方法和微机硬件接口技术,建立微机系统的整体概念,具有一定的难度,造成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采用传统的教授方法,根本无法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首先需要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的接收式学习模式,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的,以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利于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2]。其次在内容取舍方面,着重从非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出发,知识点讲解力求深入浅出,采用浅显、清晰、循序渐进的描述方法,注重系统性、实用性和先进性,便于学生自习,以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每章的授课中,安排1到2个课时的课堂讨论,讨论主题根据每章的学习内容由学生给出,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再学习能力,加深对知识点的巩固。

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已然成为大家的共识,为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需要,电子商务论文可采用“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多媒体cai课件”,该课件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利用声音、图像、文档及动画等手段,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形象,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及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2]。

2实验教学改革方案探索。

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实验教学环节必不可少。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软件实验和硬件实验,软件实验通过编写程序、上机调试测试并且运行的过程,以期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硬件实验通过给定任务培养学生设计硬件,编制接口程序,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然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实验内容为验证性实验,使得学生无法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灵活结合起来,无法让实验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更难以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兴趣和创造性想法。传统的实验教学考核机制采用出勤点名签到和实验报告批改结合的方式,最后可能造成动手能力好的同学成绩不如动手能力差的同学,达不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目标[3]。

首先,改革实验考核方式,通过设置课程设计题目以学生最终完成的结果作为考核手段,激发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4]。另外可以开展一些电子设计大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其次,设立固定的开放实验室时间段,所有对微机原理课程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利用开放实验室进行学习探讨,有利于微机原理知识的拓展和推广,有利于学生自身潜能的发挥和主动学习能力以及创造意识。针对实验教学内容往往以验证为主要目的存在的问题,无法真正的去思考、分析问题,可以精选课程设计题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在实验中提出的问题,老师不立即给出正面解答,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最后在实验教学中采取优差生搭配提高动手能力,让更多学生对微机原理实验充满兴趣,为以后的专业课以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结束语。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来说,由于内容多信息量大,软件与硬件结合,传统的理论与实验教学使得最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较为匮乏。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来说,由于内容多信息量大,软件与硬件结合,传统的理论与实验教学使得最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较为匮乏。通过理论和实验教学方面结合改革,能够更加促进学生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玉庭.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重庆: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

[2]尹建华.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李娜.微机原理教学改革研究[j].北京:计算机教育,2010.

[4]李晓东.任务驱动方法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课程中的应用[j].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