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感恩生活初中如何写(优秀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4:57:16 页码:12
感恩生活初中如何写(优秀10篇)
2023-11-19 04:57:16    小编:ZTFB

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和特点,有助于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写总结时要注意精确和准确地使用专业术语和词汇,提高写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范文中的总结结构和表达方式不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写作模式和方法。

感恩生活初中如何写篇一

亲爱的同学、朋友们:

从小学步入中学,就仿佛是鱼儿从江河一下子游入了大海,为此,我们应先熟悉这个“大海”里的环境,以便尽快地融入进去。下面就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初中与小学的差别吧!

1.角色改变。

进入中学,就意味着你们不再是小学生了,不能什么都依赖老师和父母。现在的你有更多的独立性、自主权,跟成年人越来越接近了。也许在小学,自己是“老大”,而现在又成了“最小”,因此,角色的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个重新开始的世界里,自己这个角色该怎么当,真的该好好想想。

2.功课增多。

小学只有几门课,每天上课节数也不多,两三位老师一竿子包到底;而中学,一下子多了好几门功课,老师一人授一门课。这节课刚上完,下一节又换了老师。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功课换了,内容多了,难度加深了,且门门有作业,应接不暇。

3.老师放手。

在小学,老师不仅管课内,也管课外;不仅管学习,也管生活。因此,师生之间是相互了解的,关系非常密切。到了初中,师生关系有了显著的变化,老师由“保姆型”转变为“放手型”。每位任课教师要教几个班的课,指导很多学生,无暇顾及到每个同学,也无法深入细致、面面俱到,所以要求你有问题一定主动与老师沟通。

4.学法不同。

小学阶段,学习的科目相对较少,能按时完成作业就可以了。以语文为例,只要把课本上的知识基本掌握,考试就不成问题。但在初中阶段,课程设置增多,考试题设置更为灵活,讲究活学活用。你必须改变以往做完作业就万事大吉的想法,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除了老师留的作业,还应该多看参考资料,加深加宽知识面,由依赖性学习向主动、独立性学习转变。

5.同学重组。

小学同学大都是街坊邻居,早不见晚见,原本就是伙伴;中学则不同,大家从四面八方聚在一个教室里,面孔陌生。为此,必须重新选择朋友。那么,怎么选择新朋友?怎么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这也是你进入初中后要面对的问题。

6.习惯改变。

中学课程紧,内容多,生活必须有规律,必须制订适合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并自觉遵守,保证作息有规律,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初中生活和小学生活的这些种种不同,是否让你感到有些应接不暇呢?你是否在心理上和行动上都做好了准备,正信心百倍地迎接新生活的开始呢?下面让我为你支几招,希望能帮助你在初中三年里都如鱼得水,快乐充实!

第1招:思想不松懈。

一、初。

二、初三,就会感觉很吃力,并且初。

二、初三还要学习两门新的学科——物理和化学。初一基础没有打好的同学,就很难赶上了。所以,同学们从跨入中学大门开始,就要有长远的计划,步步为营,时时占得先机。

第2招:养成认真踏实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成绩很好,而到了初中后成绩就越来越差的原因。

第3招:学会自觉、有计划的学习。

一进入初中,同学们会惊奇地发现,老师管少了。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下,一是要自觉地学习。有些同学管不住自己,放任自流,不能自觉地找课外题做,预习,复习。这样的同学多半没有韧性,不刻苦。长此以往,与那些能够自觉学习的同学,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二是要有计划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自己学得好的部分和学得不好的部分。自己要有计划地随时查漏补缺。初中难学的学科较多,要有计划地分配时间,避免偏科。

第4招:合理地支配自己的时间。

初中相对于小学来说,其最大的区别就是知识量大大增加了。这就要求同学们要学会合理地支配时间。在支配时间这个问题上,有些同学做得不好,没有时间概念,经常是想到什么学什么,哪门课有趣就学哪门课,没有全盘考虑。对此,我提个小小的建议,不妨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分个主次,从主到次依次完成。比如,在这节自习课上,可以先用20分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然后用15分钟做课外习题,剩余的时间去背英语单词。这样依次下来,效率就会很高。

第5招:适应新的人际关系。

在小学时代,所谓朋友,就是能在一道玩耍的伙伴。进入初中以后,面对新同学,大家可不能只满足于选择一道玩耍的玩伴,而要努力寻求特定的朋友——挚友。通过在一起学习或者在共同感兴趣的活动中,了解彼此的心迹,学会分享彼此的快乐,分担对方的忧愁。因此,进入初中之后,你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主动帮助别人,真诚关心同学,如此,你就会获得真挚的友谊。

第6招: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

这一点是最重要的。进入初中后,很多同学发现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自己不再像小学时那样被人关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调整过来。记住,进入初中,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3年的时间足以不断提高成绩。要明白“强中自有强中手”的道理,客观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给予自己正确的评价,并不断向目标努力。另外,进入初中以后,同学们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成绩停滞不前,或是与同学、老师之间有些小矛盾等等。如果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学习成绩,有些同学甚至会因此一蹶不振。遇到问题,首先要学会自我调节,多从积极的方面思考问题。其次,要多跟父母、老师进行沟通,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有些同学为了自尊心,逃避问题,不愿意把问题拿出来与别人沟通。这样做并不能保护你的自尊心。只有把问题解决了,成绩提高了,才会真正获得认可和尊重。

同学们,3年的初中时光就像一页空白的纸,等待着你去尽情地书写。请把握好这l000多个日子的分分秒秒,将这页白纸描绘成五彩缤纷的美丽画卷。

感恩生活初中如何写篇二

1、角色改变。进入中学,就意味着我们不再是小学生了,什么都可以依赖老师和父母。而是有了更多的独立性、自主权,跟成年人越来越接近了。而且,在小学,逐渐升入高年级,在年幼的学弟学妹面前自己是老大,而现在,在初二初三的学长面前,又成了最小的,因此,角色的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个重新开始的世界里,自己这个角色该怎么当,真的该好好想想。

2.功课增多。小学只有几门课,每天上课节数也不多,两三位老师一竿子包到底;而中学,一下子好几门功课全端出来,老师一人授一门课。这节课刚上完,下一节又换了老师。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功课换了,内容多了,难度加深了,且门门有作业,应接不暇,颇有点狗咬刺猬,不知从何下口之感。

3.老师放手。在小学,教师和学生交往机会很多,教师不仅管课内,也要管课外;不仅管学习,也要管生活。因此,师生之间是相互了解的,师生朝夕相处,关系非常密切。到了初中,师生关系有了显著的变化,老师由“保姆型”转变为“放手型”。每位任课教师要教几个班的课,指导很多学生,无暇顾及到每个同学,也无法深入细致,面面俱到,你就很难体验到小学时的那种亲密的师生关系了。任课教师比较多的把精力放在了学习上,放在了课内,交往也多是因学习而发生。

4.同学重组。小学同伴大都是街坊邻居,早不见晚见,原来就是伙伴;中学则不同,五湖四海聚在一个教室里,面孔陌生。同一年级的伙伴来自更大的范围,必须重新选择朋友了。就是同一个班级,也不都能成为朋友。因此,怎么选择新朋友,怎么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这是你进入初中首先必须面对的。

弄清楚了两个不同学习与成长阶段的区别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小学的生活,你们已经具备了哪些能力,积累了哪些知识呢?在老师手把手的帮助下,你们掌握了一定量的语文和数学知识,了解了不少历史知识、地理知识、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当然还能说一点英语,也掌握了一定的自主学习方法。这是了不起的进步,这是值得你们为之自豪的,这也是你们进入初中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初中毕竟不同于小学,无论是学习的科目(具体科目由模块组成)、内容,目标、要求,还是学习的方式、方法,学习的考核、评价,都有很大程度的差异,能否快速了解、适应这些新的学习环境、学习形式,对整个中学阶段的学习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谁独立学习的能力强,谁就能在初中阶段继续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更优异的成绩升入高中甚至大学。

样的同学怎么办?首先要有一颗明辨是非的心,千万不能被这些人快乐的假象所迷惑,以为那是潇洒、有派头,那就大错特错了,也是非常危险的事。

最后要注意:一定要经得起挫折。因为在小学阶段你可能是一个全优的孩子,进入初中后,老师不一定那么快就了解你的优点,而且课程增加后,是不是每门功课都能像小学一样学得那么好?所以,当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不够满意的时候,不要急躁,不要失意,要学会寻找原因,寻找对策,及时调整方向。

感恩生活初中如何写篇三

初一上学期,家长应配合孩子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

1、学习方法的转变。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科目相对较少,能按时完成作业就可以了,以语文为例,只要把课本上的知识基本掌握,考试就不成问题,但初中阶段,课程设置增多,考试题更为灵活,讲究活学活用,学生必须改变以往写完作业万事大吉的做法,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除了老师所留的作业,还应该多做参考资料,加深理解,拓宽知识面,由依赖性学习向主动、独立性学习转变。

2、生活习惯的转变。中学课程紧,内容多,在学生生活上必须有规律,紧张起来,制订适合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并自觉遵守,保证作息有规律。

3、看电视的转变。一些家长不许孩子看电视,其实翻翻一些高、中考题就会发现,部分考题与电视有不小的联系,如上海市近年高考题有一题目就是让考生推荐看一部电影(电视剧、或戏曲),因此学生应将电视作为学习的工具,有目的的有意识的看,不能在电视前一看就是一两小时,或总看一些连续剧,应选择与学习有关的积极向上、能陶冶情操的影视剧。

感恩生活初中如何写篇四

对于学生而言,从小学到初中这一时期,其个性心理品质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具有以下特点:

1.自主性、独立性增强,但自控能力差。

小学生特别相信权威,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到了初中独立自主性加强,有摆脱家长和老师的倾向。对于父母的劝说,老师的教育往往听不进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他们正处于从童年期的幼稚向青年期的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自控能力、承受能力、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看问题还不够全面。这阶段他们特别需要多和老师、家长商量,使自己少走弯路,逐渐走向成熟,切不可一意孤行。

2.热情高、求知欲强,但缺乏韧性。

初中生往往精力充沛,活泼好动。课堂上发言积极,不甘落后,表现出一种积极进取、好学向上的精神,但有的孩子学习上遇到困难,情绪就会产生波动甚至灰心丧气。要帮助他们适时调整好心态,培养坚强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对。

3.克服失落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有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是学生干部,但到了新学校后,以往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地位从“众星捧月”一下跌到“无人知晓”。强烈的失落感和自卑感会让很多新生失去心理平衡。这个时候,就需要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心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要学会欣赏别人、欣赏自己,以赞扬的眼光看待他人和自己的优点长处,学会取长补短。

学会自我管理。

中学与小学的要求也有很多差异:

管理方法不同。在小学,教师把学生当作小孩子,许多事情都是手把手教,“抱”着、“扶”着“走”。在中学,教师偏重于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面对这种变化,要培养自主、自理、自立能力,学会为集体承担义务和责任。

学校环境不同。进入中学,班级大多数是陌生的新同学。因此,要克服“怯生”的心理,提高交往能力,尽快和新同学打成一片,熟悉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积极融入新集体,做班级的主人。

支配时间不同。小学生就近入学,初中划片入学,这样,中学生上学的路程比上小学可能远些,在校外接触社会的机会更多、面更广,这对学生的成长既有利又不利。因此,要支配好时间。在上学、放学路上不能贪玩,要按时到校,按时回家。

作息制度不同。学科增多,课时增加,每节课的上课时间增加5分钟……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的不适应,因此,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注意课间休息。另外,初中课外作业比小学难度增加,花费时间延长,要学会提高做作业速度,制定合理的作息表。

行为规范要求不同。中学在行为规范训练上内容更广,规章制度较多。在七年级重点是抓好行为规范教育,进行基本的文明行为训练,如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

班主任工作方式不同。小学的班主任对学生管得严,指导得细,采用教师评价的方式指导学生;中学教师则偏重于“培养”、“引导”、“发展”,比较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这就需要孩子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善于自己管理自己。

把握学习规律。

中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与小学相比也有很大不同:

1.科目增多,容量加大,要求学习有计划性学习科目从小学的“寥寥无几”到中学的“五花八门”。比如七年级要学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微机、体、音、美、实践等12门课。课程门类增多、内容增加,难度大了,要求高了。如数学,除了学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增加了动手操作的内容。

在课程安排上也不同,小学生要学习语文、数学、外语,排课比较集中,中学语文、数学、外语一般每天安排一节课,而政治、历史、地理、生物,每周安排二节。微机每周一节,中间间隔时间长。七年级新生开始对这样的安排不适应,往往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

这要求针对新的学习内容、学习特点,主动接受新知识,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合理科学地安排好时间。

2.难度加大,进度加快,要求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中学阶段更注重传授知识的严密性和对学生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结构的安排、知识难度的变化具有跳跃性。

在教学方法上,中学老师和小学老师的讲课方法不一样。小学老师一个内容要讲好几遍,中学老师往往集中讲解难点、要点,并且讲过就不再重复。

中学教学进度明显比小学快,所以,七年级新生要做好充分准备,尽快适应老师的讲课方法、授课特点。要坐得住,学得进,以达到好的听课效果。

3.除了勤奋之外,必须有良好的学习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习必须改变方式,不能只局限于老师讲授,要从单纯地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接受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仅要学会,还要会学,采取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提高自学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大家应该已经明白了怎样快速适应初中生活。初中生活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学习生活,希望我们大家珍惜这一段时间。

感恩生活初中如何写篇五

孩子从小学进入初中是他们学习生活的又一次转折。因此,抓好初一,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顺利实现从小学到初中的“飞跃”,为整个中学阶段奠定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一、孩子踏入中学校门后的心理状态及中学生活的变化。

第一,学习环境的变化。小学的老师一人包班,中学是书多、课多、教师多,管理与小学迥然不同。

第二,学习方法的变化。小学科目内容浅,机械记忆多,形象思维多;中学科目多内容深,理解记忆多,抽象思维多。孩子在小学的学习一般比较被动,到中学则应主动学习,所以在学习方法上应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变化。

第三,学习动机的变化。一般说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单纯,如若你问他“你学习为了什么,”他会说“建设四化”、“振兴中华”、“为了社会主义”、“为了共产主义”云云。但中学生就不同了,他们开始考虑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把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升学、择业理想开始联系起来。

第四,生理上的发展变化。少年期的孩子在生理上有三大特点:一是身体长得快;二是能量代谢快、精力充沛、活动量大;三是萌动性大,好奇心强,易受外界影响。

第五,心理方面的变化。初中学生在心理方面化也很大,知觉的目的性、精确性、概括性日益提高;注意的发展也更具有意性、稳定性、选择性;记忆的目的性加强,兴趣广泛而我有选择,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主要地位;情感表现丰富强烈,好冲动而不拘小节。

第六,个性方面的变化。小学生在感情上较多依恋老师,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的权威是绝对的,到了中学,则开始树立自己的自尊心,自信心,评价别人包括老师的能力大大发展,有要求独立办事,摆脱家长和教师的倾向。

为了使孩子尽快地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家长应指导孩子自学积极地去适应这些变化。但有的孩子进了初中以后,学习越来越吃力,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情况:

(1)有的孩子在小学时成绩很好,但进了中学后成绩明显下降。原因是这些孩子不了解中学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不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

(2)有的孩子在小学时没打好扎实的基础,中学课程一多应应付不过来,感到很吃力。

(3)有的孩子上了中学后,认为可松一口气了,结果没抓紧时间,学习上欠“债”,一步掉队,步步落后,使学习的困难一天比天大。

(4)由于中学的管理不象小学那样紧,有的孩子就对自己放松要求,不守纪律,不求上进,打架、骂人、抽烟、喝酒、赌博、考试作弊、乱交朋友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一开始就被列入“后进生”的行列,一步被动,步步被动。

二、要了解孩子初中阶段的特点。

孩子进入初中后慢慢会遇到一些困难。一是学习知识量上的困难,与小学相比初中增加了许多学科如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习负担明显加重,许多学生顾此失彼,觉得难以应付。二是学习方法上的困难,在小学主要学习语文和数学,老师从上课到辅导甚至做作业都跟的较紧,讲的很细,很明白;进入初中后,学科增多,知识量增大,老师盯的又没有小学那么紧,所以许多同学课堂学习的知识慢慢出现不够系统,作业完成的不够好,甚至出现不愿意做作业的现象,时间长了成绩就受到影响。三是知识特点上的困难,初中的知识较小学要抽象一些,如数学、地理,若光靠死记硬背不足以解决问题了,学生感到不适应,学起来感到有困难。四是受中招考试的影响,初中的学习时间抓的比较紧,考试的频率较大,有时学生感到心理有压力。家长应及时了解孩子进入初中后易出现的这些新情况,经常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进入中学的适应情况,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孩子在中学起好步。

初二学段的学生既不像初一时那样有新鲜感、有理想、有激情,也不像初三那样面临毕业,思想和学业上感到有压力。所以,孩子在初二学段是最关键的时段。首先是学习上的分化。初二年级的知识承前启后,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些同学适应了,有些同学感觉知识内容越来越多,学习有点吃劲,对这些同学来说,咬咬牙多用些精力学习就跟上了。反之,思想一松劲成绩上就变为差生,既原先成绩相差无几的同学,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第二是思想上的变化。表现好的同学思想更加成熟,他们积极靠拢共青团组织,争取进步,在班上成了老师的得力助手;而有少数同学则往往由于学业跟不上而丧失进步的信心,甚至自暴自弃。如果此时没有及时的帮助,或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引诱,行为就可能越变越坏,甚至走向犯罪。第三是生理方面的变化。初二学生年龄多在14岁上下,普遍进入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身体迅速生长,第二性特征出现。男生表现在逞强好胜,容易冲动,他们崇拜英雄,崇尚江湖义气,爱在女生面前表现自己;女生则爱漂亮,讲究打扮,多愁善感。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于是思想和行为上总想独立,但又缺乏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分辨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因此,这一阶段喝酒、吸烟、早恋、出走、轻微犯罪等不良行为经常发生。而一般家长则认为这一阶段孩子已开始懂事了,可以放手不管了。但事实是“多事之秋”,更需要家长对孩子细心观察,耐心交流,同时与学校积极沟通、携手配合共同做好孩子的疏导工作。

这里特别谈一下对初一孩子的教育:

(一)、学会谈心。家长要针对孩子在不同时期、不同原因中暴露出的心理、思想问题,及时进行谈心疏导。尤其是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从小学的凡事听父母的、凡事包办,到初中的凡事自理,有自己独立的学习、生活空间。

(二)、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比较。初一阶段的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小学阶段的尖子生,进入初中以后继续保持领先的情况大大降低。相反,小学时期被认为成绩不好的,很多都后来居上,成绩大幅提高。所以初一的学生成绩可能上的很快,也可能下降的很快。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沟通是教育的基础,没沟通就谈不上教育。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学生才会接受你的教育。但是,从学生那里反馈的信息表明,一些教师和家长不能与学生平等交流,他们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往往是高举临行,说教、批评、训斥、埋怨的多,有的教师看到学生犯了一点错误,就大发雷霆,甚至对学生进行人格上的侮辱。而家长也会往往因为孩子一点小事,爱借题发挥,把陈年旧帐都抖出来,有的家长总是拿自己的过去跟孩子比;有的家长经常把自己的孩子和最好的学生比;也有的家长心情不好时,拿孩子出气等等。面对教师和家长的这些做法,学生们是敢怒而不敢言,他们往往会消极对待,要么自己走开、干脆不听,或者假装没听见,背后发泄不满,有的学生甚至与教师或家长直接发生冲突。这样,教育不仅无效,反而严重地伤害了学生,导致学生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给今后的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放下架子,学会尊重和理解学生,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用平等的地位和心态与他们进行交流,这时你也可以表达你的心声及愿望,这样双方都会相互理解和接受,学生也乐于与你沟通,作为家长你的教育目的也很容易达到。

(三)、作为家长要言传身教父母应有正确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随着父母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有利于拓展了和子女交流的层次,使子女从观望到服气到模仿学习,也有利于用各种高雅的兴趣爱好引导子女的成长发育。在学习上家长要对成绩差的孩子及时进行补课,或找人帮助。很多孩子品学兼优、诚实勤劳、文明礼貌,固然是学校、社会教育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的表率作用,对孩子健康成长有着强烈的感召力。因此.只要家长强化“为国教子”的意识.努力工作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出样子,就一定能够带出你所理想的孩子来。

总之,对初一学生的教育要坚持欲高先低、欲快先慢、欲深先浅、循序渐进的原则,我相信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学生一定会顺利地渡过中学阶段。

初一新生家长“三大忌”

“大忌”一:操之过急。

孩子学习成绩发生变化,家长千万不要急躁,这是正常现象,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发现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补救。如果你的孩子在小学成绩已经名列前茅,这时候就不要过多地强调成绩,只需要教给他好的学习方法;如果你的孩子成绩处于中等或中下水平,则要积极鼓励他,在新的阶段,只要肯努力,方法正确,成为尖子生也不是什么难事。

“大忌”二:发号施令。

十二三岁的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有着很强的叛逆性和独立性,家长不要再事必躬亲,应当给孩子一个民主、宽松的环境,切忌用命令的口气要求孩子做各种事情,对于一些原则性不强的问题允许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做,比如穿着、饮食方面。但也不能完全放松不管,可以在暗中观察孩子的举动,如果出现不好的苗头,就从侧面指引解决,尽量不要发生正面冲突,尊重孩子的隐私和尊严。

“大忌”三:过分照顾。

有部分学生将升入寄宿制中学,需要按照学校的要求独自学习、生活,家长要尽早培养孩子独自生活的能力,合理有序地安排起居饮食,此外,在生活费方面,要培养孩子科学的理财观,有节制地用好零花钱。

三、要创设良好的家教环境。

家长在了解了孩子初中各阶段的特点后,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就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光这些是不够的,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成长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尽管孩子个体差异千差万别,而良好的家教环境却有共性,并且家庭教育所特有的天然性、较强的针对性、伦理的权威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情感的感染性以及言行举止上的潜移默化作用等都是共有的。那么如何创设良好的家教环境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作为家长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为人正直,奉公守法,积极进取。一个满口粗语,开口骂人的家长,孩子讲话肯定也不文明,只有家长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多给孩子一些正面的影响,起到榜样的作用。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洛克,特别重视榜样在教育中作用,他说:“最简单、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方法是把榜样放在他们在眼前”,好的榜样可以催人上进,反面榜样可以将人托下水。如一个14岁的中学生在劳教所里谈到他失足的原因时,说:“平时爱看一些黄色的书刊,而这些书刊都是父母带回家的”。可见父母平时行为漫不经心的随意,都对孩子带来潜移默化影响。家长对事业要有追求,对生活充满信心,要尊重知识,有可能的话,最好能够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长,这样对教育子女更有利。当然,如果家长文化水平较低也不要紧,要紧的是一定在语言、行为方面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形象。

(2)、家庭成员和睦,邻里友好相处父母如何对待长辈,如何处理邻里关系,如何待人接物,都将影响到子女。特别是孩子进入初中以后,已经具有成人感,家长对他们要平等相待,家里的一些事情可以同他们商量。家长如有不当之处,应作自我批评。如果家长在这些问题上处理不当,就将影响自己的威信,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例如:有一个初一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每当她听到父母因一些小事而吵闹不休时,自己就像亲临一场战争,恨不得马上离家远走,再不愿进这个家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庭环境的不满,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学习和心理肯定会受到负面的影响。

(3)、注重家庭环境的育人氛围家庭布置既要舒适,富于美感,又要考虑到子女正在学习时期的特点,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具应安排得整齐清洁以外,还应体现出高尚的情趣,有条件的给孩子单独留出一个房间,作为其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引导孩子在房间内张挂一些格调高雅的图画,或者勉励人们奋发进取的名人名言,帮助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4)、家庭的作息时间要有规律,要做好孩子的生活保障作为一个称职的家长应该在作息时间上照顾孩子,根据孩子上学的时间,适当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如孩子在家学习时间尽量不要约朋友来家玩,看电视要控制音量,早上要早起且给孩子准备早餐等等,这些看似小事,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4、要主动与老师联系并支持学校的工作。

教育好一个孩子,光靠家长或光靠教师都是不够的,只有二者紧密配合,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促进孩子的成长。因此,家庭和学校之间要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体谅的工作关系。有些家长特别是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家长,很不愿意见老师,这是不对的。一方面由于自己不够了解孩子在校学习和表现,对子女教育就缺乏目的性;另一方面对孩子在心理上将是一次打击,认为家长都看我不行了我肯定是不行了。所以,家长要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配合学校的教育,同时也使家教更加有的放矢。

(1)、做老师的帮手孩子上学回家后往往和家长谈起某某老师怎么样,同学们怎样议论某某老师,说起某某老师的一些缺点。这时家长不要盲目顺从,而应该讲一些自己所知道的这位老师的优点,帮助老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威信,因为“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孩子信服老师才愿意听他的课,进而学好他所教的学科。当然对某某老师确实存在的缺点,也要经过正当的渠道帮助其改正,如通过信件交流、请学校的老师或领导转达沟通等等。

(2)支持学校的工作有些家长对孩子在学校参加一些集体组织或担任学生干部不太支持,认为会影响学习。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孩子参加社团组织或担任学生干部是锻炼、提高能力的重要机会,只要将学习时间和活动时间有机的安排开,就会互不耽误,并且会互相促进,家长在这方面应该给以支持。

(3)主动进行校访、师访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就要积极主动地去访问学校、访问老师。这样做,可使家长在家校联系中处在比较主动的地位,可以在有准备的情况下,与老师就教育子女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交流。校访时,既要访班主任,也要访科任老师;如果能事先同老师取得联系则更好。应当注意的是,在没有特殊情况时,不要在上课时到教室里找正在教学的老师,以免冲击教学。

(4)鼓励老师上门家访对老师家访要热情欢迎,在家访谈话时,孩子是否可以在场,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明显的分歧,则应让孩子离开。家长应当认真倾听老师的介绍、要求和建议,不要轻易打断老师的话,更不要一听到孩子的缺点就感到脸上挂不住,或急忙辩护,或当场打骂孩子。家长还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孩子在家中的表现,既不要为了给老师留下一个对孩子的好印象而光谈优点,也不要为了说明自己严于教子而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家访后,家长应同孩子谈话,把老师家访时所讲的孩子的优点,可以扩大化地告诉孩子,这样可以融洽师生关系,鼓励孩子上进;同时,把老师的要求同家长的要求统一起来,给孩子提些希望、建议。千万不要出现老师家访,孩子挨打的现象,以免使孩子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

(5)了解、参与班级管理,家长要积极参加家长会,非不得已不要缺席或请家中其他人代为出席。不要迟到或早退,以体现对学校、对老师的支持和尊重。会上发言不要太长,有些想法如在会上不便谈,可在会后与老师个别交换意见。家长会结束后,要向爱人传达会议内容,以求统一认识,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1、帮助建立中学生活的新秩序。

中学与小学生活的要求是很不一样的。

第一,管理方法不同。初中教师不象小学那样,许多事都是教师把着手“扶”过来的,而是培养孩子自己管理自己,教师遇事常与学生一起商量,征求学生的意见,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鉴于这种情况,家长应配合学校做好两件工作:一是培养孩子的自主动力,二是教育孩子为班集体多承担义务和责任。

第二,学校环境不同。中学接触的同学,大都是陌生的,彼此不大了解。家长应教育孩子不要老是和小学时的同学在一起,要尽快和同学打成一片,不论男同学女同学都要团结友爱,并教育孩子要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自己的班庥体,做集体的主人。

第三,中学与小学相比,学生支配时间的自由度增加。由此,家长除了要指导孩子支配好时间外,还应教育孩子在上学、放学路上不能贪玩,要按时到校,按时回家。

第四,中学与小学在作息制度上也不尽相同。中学的学科门类增多,课时数增加,每节课上课的时间又比小学增加了5分钟。这些,都会引起孩子们的不适应,开始时易疲劳,注意力不能集中。鉴于这种情况,家长要十分关心孩子由于作息制度的改变而可能产生的上课分心的情况,要教育孩子注意劳逸结合,注意课间休息,要保证睡眠时间,初一学生的睡眠时间需9――9.5个小时,以保持孩子充沛的精力。为使孩子到规定时间能很快入睡,要避免强烈的光线、嘈杂的声音和干扰,同时要避免入睡前长时间的看书、看电视和任何引起心理紧张的活动。

第五,中学与小学相比,在行为规范训练上,要求比小学高,内容比小学广,规章制度比较多。家长应教育孩子自觉遵守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重点抓好基本文明行为的训练,如卫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礼貌用语等。

2、要保护孩子进中学后要求进步的愿望。

孩子进入中学以后,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课本,这一切使他们感到十分新奇、无比兴奋。在这种氛围下,易使他们怀有一种要求进步的强烈愿望。家长对孩子这种愿望一是要热情加以肯定,特别是对原来比较淘气的孩子更应如此;二是要不断地向孩子提出新的要求,使孩子每走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当孩子受到挫折、遇到困难时能及时地给予帮助和指点,否则会失去信心;三是孩子在争取进步的过程中也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在这个时刻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原因,鼓励他坚决改正错误,改了就好,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为避免孩子产生学习吃力的现象,迅速地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除及时补缺,加强学习划性外,应指导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做到“3先3后”、“4个到”、“6个字”,抓住“8个环节”。

“3先3后”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

“4个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动脑盘多想;口到,读课文要动口,教师提问积极争取回答;眼到,多看,细看,认真看;手到,勤于动笔,多写多练。

“6个字”即看、听、记、写、问、练。

“8个环节”即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

这一学习主体现了中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认真过程,反映了中学生学习规律,是较适应初中学生学习的方法。

5、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对习惯有过极好的比喻,他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教师和家长引导学生长期实践和应用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而形成的稳定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都是后天培养起来的,它有好坏之分。目前初中孩子中存在的不良学习习惯有以下三类:其一,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如学习时有各种下意识动作:无目的地东张西望,无目的地瞎翻书,不断地重复做一些动作,像咬手指、咬嘴唇等。学习时胡思乱想做白日梦,一边吃零食一边做作业或一边听广播、看电视,一边做作业等。其二,不良的内隐的学习习惯。如学习不认真,总是一知半解,求快而不求懂的阅读习惯;没有质疑的习惯;上课不举手发言,从不表达自己意见,没有使用工具书(字典、地图、参考书)的习惯;抄作业、草率敷衍、因陋就简地做作业、不复习就做作业,测验和考试前只会背课本,而不会用其他方法理解和整理知识,平时常用错字别字代替写不出的字的习惯。其三,不良的外显的学习习惯。如学习用品乱丢乱放,经常寻找;生活没有规律,学习没有安排,经常熬夜,每天睡眠不足;吃过饭后立即做作业,学习时间分配不当;上学或放学路上常在街上闲逛,上课经常迟到;作业想到做才做或拖到没有办法才去做;上课随便讲话等。

这些不良习惯,不仅在后进生身上存在,在很多好学生身上也或多或少的存在。在学校里有进表现不明显,但往往在家庭中较易发现,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庭与学校承担同样重的任务。为了使孩子有效的掌握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家长要注重孩子以下几方面学习习惯的养成。

1、勤于读书的习惯孩子获得知识的来源主要有两下方面:实践和读书。一个知识丰富的人,除了见多识广以外,读书也必然很多。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机的普及,我们的孩子只迷恋于电视,几乎放弃了阅读,不但阅读能力退化,而且知识面大大变窄,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名著,初中生感到那么陌生,有的还是从电视的“戏说”中才知道。因此培养孩子爱读书、多读书、会读书的习惯已是迫在眉睫。读书的方法很多,由于初中学习阅读时间有限,家长要指导孩子挤时间读、有选择的读、有效果的读。可以根据自我的需要和阅读习惯,多种方法并用,如博览与精读、系统研读与重点选读结合起来,做到读、思、用结合,努力做到每读一本书,总会有一份收获。

2、善于观察的习惯观察是孩子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观察力强的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能很快抓住事物的本质。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家长首先从要求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周围事物的关心,可以先观事物之大体,后观事物之细节,通过与类似事物的比较,寻找出相同、相异点,归纳其规律。家长还要经常与孩子探讨所观察的事物的实质,使孩子通过观察提高对问题的分析、辨解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善于对事物进行观察的兴趣。除了会观察、会思考以外,还要让孩子学着用确切的语言表达出来,提高其归纳、表达能力。

3、积极思维的习惯观察与思维是分不开的,人们在观察时,如果仅仅打开眼睛(感官)这个窗户,而不同时打开心灵(思维)的窗户,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孩子具有边观察边思索的习惯。乐于思索是很重要的学习习惯,成功的发现常常是和积极思索联系在一起的。英国细菌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之前,许多细菌学家已经看到了同类现象,但他们对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没有很好的思索,结果错失了科学发明的良机。而弗莱明却对这类现象进行了积极的思索,经过反复试验,最后证实了存在一种具有杀死细菌能力的物质,即“青霉素”。

4、善于质疑的习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是在不断质疑、不断解惑的过程中接受知识的。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不出问题,决不仅仅是他已没有问题了,很有可能是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平时作业也只是简单的模仿,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是肤浅的学习。要培养孩子善于质疑,勇于提问的习惯,首先要让他们明白,学习中有不懂的问题不是难为情的事,任何一位师长都乐于学生向他讨教。其次要培养他们敢于问问题的勇气。从家长做起,对待孩子提的问题,尽可能耐心的解答,有些不能回答的问题,帮助孩子找渠道获得答案,并鼓励孩子的求知积极性。千万不能敷衍,更不能说诸如:“真笨,这样简单的问题都不懂”之类的话。这样做会扼杀孩子的求知热情和提问题勇气的。

5、珍惜时间的习惯惜时是成功的秘诀。有的孩子平时做作业磨磨蹭蹭,本来一小时可以做完的作业,由于边玩边做,弄了三个小时也没做完,不但形成动作慢的坏习惯,而且还会养成注意力不集中的不良品质。还有的孩子不珍惜“求学的黄金时间”,糊里糊涂过日子,既不好好学习,也没有一技之长,“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家长对孩子珍惜时间习惯的培养,首先在学习上要求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一件事、抓紧做”。同时可以采用“奖励时间”的办法来激励孩子。具体做法是: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该做的事,如能省时且高质量的完成,则就省下来的时间做为奖品交给孩子,由孩子自己支配,做自己喜欢的事。另外鼓励孩子抓紧时间多读书,多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不要浪费岁月,虚度年华。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家长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其一,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安静的书房、舒适的桌椅、合适的灯光等物质条件及和谐的家庭氛围、浓厚的家庭学习风气和合理的生活安排等等。其二,注意家长自身的榜样作用。父母的习惯对孩子影响很大,孩子的不少习惯是潜移默化地直接从父母那里“移植”或学过来的。如果父母热爱学习,把读书学习作为业余生活的最大爱好,把谈论学习作为家庭的重要话题,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对学习的兴趣,会自觉地模仿父母认真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熏陶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方法。其三,一定要抓早、抓了。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习惯往往是先入为主的。人的许多习惯都是在成长过程中靠父母帮助形成的,且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形成任务。一般说来,有很多的学习习惯是在小学阶段逐步形成的,但由于青少年的可塑性特征,一些习惯还是可以调整或改变的,所以要抓住初中这一阶段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不良学习习惯的纠正。所谓抓了,就是一定要抓出成效,抓出结果。习惯是一种经过重复实践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也就是说一种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须有一过程。孩子往往有惰性,所以要靠父母不断地对好行为强化,对坏行为纠正来逐步完成这一过程,如果家长能持之以恒,抓住不放,就一定能抓出效果。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个人终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4、正确对待孩子进中学后的第一次考试成绩。

孩子进中学后很想在第一次考试时考出好成绩,以取得父母的欢心。正考试时往往心情比较紧张,而这样又很容易产生怯场,影响临场的正常发挥。因此,考试家长千万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以免造成精神上的负担。家长要正确对待分数,如果孩子第一次没有考好,那应该和孩子一起分析一下原因,是原有基础差?还是对中学的学习不适应?如果是后者,那应帮助孩子改进学习方法。

为了使孩子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家长要教育孩子正确对待考试,消除考前的是紧张心理、自卑心理和消极心理。在方法上可作出具体的指导,如考试前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重点;考试中要有信心并保持清醒头脑,遇到一时做不出来的题目上,可先放一放,待情绪稍稍稳定一下再做。

总之,初中阶段是孩子从童年走向成人的第一步,这个阶段对孩子今后的人生非常关键。抓好这个阶段的教育,就等于孩子有了人生的一个美好开端。

感恩生活初中如何写篇六

三、心理承受力差,接受不了批评。

工作中,很多新毕业的学生表现得心灵非常脆弱。在学校中是老师的宠儿,在家是父母的宝贝,因此有些学生比较娇气,也有些懒散。可是进入职场后,工作有时间和质量要求。有些新人自己被领导批评的时候,可能领导说了一分钟,毕业生便要在卫生间哭上半天。

某传播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肖先生说,单位对今年新招聘的几个学生很不满意,几个学生都是女孩子,平时聚在一起喜欢“唧唧喳喳”,对领导也很会讨好,但对布置的工作却没有时间概念,经常拖拉。结果有两次被经理训斥,几个女孩子当场就委屈地大掉眼泪,怎么劝也打不住。现在经理再给她们布置工作,只能这样说:“小李,你乖一点,今天5点下班前一定要完成任务,可以早点下班。”“小徐,你不要再和小李说话啦,让她快点做。”简直就是“连骗带哄”。

肖经理认为,现在的一些学生虽然功课学业都不错,但由于被家庭过分娇宠,往往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对待工作的责任心也不强。

这就要求心理上过于脆弱的学生要尽快坚强起来,不少学生从学生身份到职场人的转换时间太长,有些娇气,需要尽快成熟。

我们工作后为了尽快忘掉学生身份,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再到职场人的转变,可以每天上班前对自己说:“我今天去上班,不是去上课”。

四、自由散漫纪律意识差。

许多毕业生进入职场,表现出了纪律性不强的情况。由于学校较为自由,管理比较宽松,很多学生进入职场后,一时还难以适应公司的要求,纪律的意识比较淡。比如,无法按时打卡签到,或者经常请假。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打卡签到啊。对于企业要求工作时段不穿运动鞋,也会表达“为什么不能穿运动鞋”的想法。

这就要求我们毕业生,求职前应充分了解企业的文化与要求,确定选择了一家公司,就表示认同公司的规定和企业文化,因此,需要很好地遵守。

五、不注重礼仪,细节也决定成败。

我在一所培训中心看到,一群新进单位的中职生正在接受专门的礼仪培训,学习如何正确坐、立、行走,如何在西式宴会上使用餐具、如何接电话等等。这是某外企给职场新人上的第一课,原因就是很多学生刚进单位待人接物很不礼貌,缺乏基本的礼仪知识。

很多新毕业的学生会忽视一些工作中的小细节,如见了陌生人说话就紧张,接电话时喜欢大声说“喂,谁啊”,坐姿不雅观,客户去吃商务餐不会用刀叉等等,曾经有一个前来上课的女孩子就是因为吃西餐时把刀盘弄得“咯咯”作响结果被客户视作不礼貌,毁了一笔订单。

同学们,基本的社交礼仪看似很简单,但在工作中恰是用得最频繁的,如果职场新人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得不好,轻则被认为个人素质不高,重则影响到单位的形象和业务,因此建议大家都要好好学习,如最基本的在接听电话时应该说“您好,我是某公司的职员,请问……”而“谢谢”、“请”等用语也要常挂嘴上。

职场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对于刚刚脱离学校的新人们来说,我们毕业生刚步入社会都有着较强的个性和极强的自尊心,给人的印象是活泼有余而热情不足,表现在对待人际关系上往往孤芳自赏,不善与人交往,难以沟通,难免将自己封闭起来,面对如何处理领导和同事之间的关系显得手足无措,以至于带来许多烦恼与痛苦。

不少职场新人反映,认清领导头衔、揣摩领导心思、与老员工处理好关系都是让人十分纠结的难题。初入职场的新人,面临着工作上手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双重压力。如何让自己迅速融入职场,又如何获得领导和同事的信任,是每一个职场新人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可是让人纠结的职场人际关系规则多,让我们一不小心就会遭遇人际关系危机。

例如,“在厕所里碰到领导了该不该打招呼?打招呼显得尴尬,不打招呼又会没礼貌。”这是职场人际关系中的一个小问题。

今年刚毕业的小李在一家公司上班,上班之初便碰到一位爱时尚喜潮流的男主管。她说“我们主管很时尚很爱玩。平常吃饭都要去高档餐厅,衣服也非常高档,平常的时候经常聊这样的话题。”而老家在农村的小李家境并不殷实,部门主管的品质生活离她太过遥远,因而在平常聊天的时候小李经常插不上话。

与此相反,一个家境丰厚的新员工却往往因与主管志趣相投非常聊得来,很快就融入了主管的圈子里面。而在评优评先进的时候,这位新员工便率先拿到了名额。小李经过再三考虑,还是觉得呆下去没有很大的发展前途,便申请换到了其他部门。

小张也有人际关系上的烦恼。他说“我的上司是一个气场很强大的女强人,任何事情都要以自己的意见为主,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有一次,客户突然要资料,规定80分钟内必须送到。当时正是上班高峰期,路上交通拥堵得很厉害。我向上司请示,说能不能晚一点到,但是上司说不管什么理由,必须按时送到。”后来小张晚到一刻钟,被上司批了一顿。小张感到很委屈,可是想到找到这份工作不容易,只好忍气吞声。

同学们,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也许上级领导并非你所想象的那样难处,把别人的“严厉”、“难处”当成催化剂,不要偏激地当成一种刁难,或许领导和同事都默默地关注着你,期待着你的成功。这样你从心理上接受他们。再注意和上司同事的沟通,沟通是把双刃剑,说了不该说的话,表达观点过激,冒犯了他人的权威,个性太过沉闷,都会影响你的职业命运。所以我们初入职场时,应该少说,多看,多做,同时要知道职场不是学校,不是家庭,一些学生的娇骄之气就要彻底戒除,切忌以自我为中心;要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和合作精神,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

同学们,我们在学生时代,经济上靠父母支助,生活上有学校管理,学业上有老师指教,而我们参加工作后,一切靠自己。一个毕业生就这样说过,“走上工作岗位才发现,根本没有人再像老师那样手把手地教你,只能靠自己参悟,挨批更是家常便饭。”我们才出校门的学生在很多时候不能适应新环境,大多与其事先对新岗位新同事估计不足、不切实际有关。当我们按照自己心中那个过高的目标接触现实环境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失落感,感到处处不如意、不顺心。因此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后,我们要能够接受职场上对我们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的要求。这是我们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无法回避的一种能力和素质的挑战。

《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视剧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主人公历经艰辛万苦才等到幸福的到来。相比之下,如果你没有做好准备,怎么会等到幸福来敲你的门呢?同学们,当我们走出校门,走上自己的职场人生时,我们就要找好属于自己的职业方向,就要脚踏实地的坚持下去,即使本来一份不起眼的工作,在我们的手中也能变得光彩四溢。

最后祝同学们都有一个美好的职业人生!谢谢大家。

感恩生活初中如何写篇七

落花随流水哼唱,歌声里洋溢着对大地哺育的感恩;秋叶随风起舞,步伐里演绎着对树干滋润的感恩;雨后的绚烂彩虹,七色光闪烁着万物对雨水的感恩。生活因感恩而多彩,因感恩才变得有滋有味。

一本书这样写道:好多事就像雨天打着的伞,你冲进房间就狼狈仓促地把它收起来扔在了一角,那褶皱里仍夹着这夜的雨水。过了很久再撑开,一股发潮的气息扑鼻而来,即使是个晴天,也会令你想起那场遥远的雨。就像生活中的感恩,日子总是平凡的,但总有那些感恩的片段让自己永远也忘不了,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阵风,一片叶,都会打开记忆的阀门,感恩随之而来。也许是轰轰烈烈的凄美爱情,也许是气壮山河的正义之举。但在我的生活中,没有那么伟大的事情发生。

我总是会感恩那些发生在我身边的小事物,也许小恩终有一天会变成大恩。早晨天气微凉,空气呈现出独特的清澄来,弥漫着初夏的青草味。母亲依旧做好早饭,简简单单的北方小菜,一碗浓浓的米粥,夹着淡淡的米香……这时我感恩母亲充满爱的忙碌的早晨,我感恩米香萦绕舌尖,我感恩生活给我这份简单的宁静清明,我和父亲去坟头看望已故的亲人,看着那破碎的墓碑,冷风半度微凉,燃烧后的灰烬随风,往事也已随风,我感恩每天回家能看到母亲的身影,听到父亲的笑声,感恩生活给予岁月,感恩生活给了我这样一个小窝走在田埂上,我嗅到了金黄的味道,弥漫着浓郁的.麦香的田野啊,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浪,随风荡漾。折一枝野花戴在发髻,栖息梧桐下,看无穷苍穹变幻。这一刻我仿佛听到了维也纳的古典音乐,我仿佛看到了泸沽湖之波、洱海的暮色。我感恩生活给我视觉、听觉、嗅觉,让我看得见这大千世界,让我听得见这世间万籁,让我嗅见这馥郁芳香。直到繁华落幕,直到此生曲终人散之时。夜里,抬头繁星满目,低头,孤影单心。生活就是这样,给你满眼希望,也在你追逐梦想的上种满荆棘,洒满风霜。我感恩生活赐予的沧桑,磨砺出一双浴火重生的翅膀,飞过阴暗,迎接太阳,飞过绝望,抓住希望。也许经历过酸甜苦辣的百味后去感恩生活时,总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这婆娑世界,感恩生活,因为什么都没有生活重要,是生活让我们知道我们都还活着。

感恩生活初中如何写篇八

首先,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语言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重视人文教育”。初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内涵丰富,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同时课堂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师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抓好德育工作,深挖语文教材资源,有机地渗透德育教育。

其次,要明确,感恩是指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的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他人而单独存在。”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虽然拥有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特征,但也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学会感恩,对于个人,有助于人格的健康发展,用感恩心来融化人的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品德;对于社会,可以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形成一个相互理解、相互关的和谐社会。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要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一、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感知“恩”

语文教材所选的内容不仅是为学生学习基本知识所设计,而且从阅读识字、口语交际到写作,从现代文到文言文,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因此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习技能的同时,要启迪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各种文体中所包含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有父母之恩、自然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一)父母之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了父母之恩。有《背影》中的父亲,遭遇双重灾祸,祖母死了,差使也交卸了,丧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机,父亲陷入了困境,仍然强忍悲痛地宽慰儿子,车站送别时吃力地过铁道买橘子的,爱子之心是多么强烈,父爱的力量是多么巨大,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有《我的母亲》,作者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对胡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自然之恩

自然之恩,这是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教学资源最丰富的“恩”。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秋霜冬雪。多姿多彩、鬼斧神工的大自然燃起了人们爱美心灵的火炬,吸引了人们寻觅美、赞赏美的双眸,故而众多的文人骚客举笔挥毫、引吭高歌,留下了数不清的千古绝唱。当我们深入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艺术境界中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时,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

(三)祖国之恩

祖国之恩,我们从描写山川秀美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从灿烂的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中身上感知祖国的凝聚力。诞生在抗日烽火中的颂诗《黄河颂》歌颂了我们的母亲河,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八年级下册民间文化专题单元中《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的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二、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报恩”

教师要善于结合学习内容选择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和启迪。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让学生以“爸爸,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父亲写一篇短文,来表达对他们的爱,课下整理成书信,写给父亲。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后,可布置这样的问题:文章结尾写到,我在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到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你在哪些方面受到了母亲的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你已经做了些什么?以后打算怎么做?请你为母亲献上一份子女之爱,然后写一个片段。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感恩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培养。

三、感恩教育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渗透,具体应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感恩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感恩生活初中如何写篇九

“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科技 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感恩”渐渐地被人们淡忘。那么,如何使孩子从小学会付出,懂得回报呢?小学生天生爱玩,笔者把劳动技术 教育与游戏、比赛、表演等方法相结合,寓教于乐,在,事半功倍。

一、游戏中掌握技能———懂得感恩

游戏是儿童定向发展心理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使孩子们通过模拟活动,发展想象能力,认识周围世界。动用游戏的技能训练设计方法,就是在强制与基本强制性的训练中,引入儿童在游戏时所能体验到的那种轻松活泼、自由选择的情感,实现在训练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的全面合作。我们可将劳动内容编成游戏,让学生在玩耍中掌握技能。

我先用漂亮的花布缝制了一个沙包,在 体育活动时和孩子们一起玩丢沙包的游戏。很多孩子对沙包很感兴趣,拿在手里左看右看,有的还仔细地琢磨怎么缝的。顺其 自然地便开始教孩子们如何使用针线,同时还教了一些基本的针法。要求有创意地设计自己的沙包。孩子们乐在其中,沙包形态各异:有娃娃脸,并缝上了漂亮的扣子做装饰,有糖果形……玩耍着自己亲手缝制的沙包,内心的喜悦不可言喻。很多孩子还利用课余时间,缝制了很多有趣的小玩意儿作为礼物送给辛苦工作的父母,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我想爸爸、妈妈收到孩子用心制作的礼物,心里一定比吃了蜜还甜!

二、比赛中巩固技能———回报感恩

儿童好胜心、进取心特别强烈。组织合理的小型比赛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激励”方法。如低年级安排刷牙、穿衣、洗手、洗手帕等比赛,高年级可进行钉钮扣、做垫子、做蝇拍等比赛。比赛时学生十分投入,收效甚好。

我想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孩子们还会收获更多!

三、表演中展示技能———交流感恩

前苏联著名心 理学家维国茨基曾讲到表演教学的好处:一是由孩子自己进行,有直接生活感受;二是能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表演完全符合小学生爱动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因而特别受孩子们的喜爱。

劳动 教育要以劳动实践为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管课内课外都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室里的盆栽已经枯萎了,我们决定重新栽种一些易活、好养的绿色植物,来美化教室的环境,给大家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恰好刚刚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养花》一课,孩子们对养花饶有兴趣。说干就干,第二天,六个小盆栽就摆在了教室后面。其中有一盆是已经枯萎的兰花,本来以为没救了,但每次孩子们还是按时给它浇水,没过多久它居然又发芽了。惊喜的同时,更加坚定了孩子们养花的信心。下课时,孩子们都喜欢围在花的周围,看一看、比一比。早晨太阳出来时,孩子们就会把花搬到走廊上晒太阳;中午阳光比较强烈时,他们又会把花一盆一盆搬回教室;发现花盆中的泥土比较干,就知道花需要浇水了……经过大家的悉心照料、精心呵护,几盆花都长得很精神。有一次,隔壁班的同学在走廊上玩球,结果把我们要开花的花枝压断了两根,着实让孩子们伤心了好几天。通过这样的劳动实践,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的乐趣,既参与了劳动,又增长了见识。

家庭教育的偏差,学校应试教育的流行,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是造成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

孩子天性是向善的,并不是生来就缺失感恩的意识。

笔者认为,要让孩子多接触社会,了解国情,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父母、老师和社会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所做的种种努力。家长要接受科学的育儿思想和理论,在教育子女成长时更多地教育子女学会做人,做对家庭和社会有用的人。社会宣传要有科学的正面的导向性。学校要提倡和突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将,道德为首落在行动上,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在评价学生时,既要注重所谓的主课成绩,更要建立起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的衡量标准。

在感恩教育上,应该以学生由内而外的内省为突破口,将感恩思想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来,变“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找回学生内心人性的东西,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让学生经常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想别人之所想,哀别人之所哀,乐他人之所乐,积极学会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感人所感,知他人之情,能体谅他人,同情他人,帮助他人,爱护他人,从而形成学生的道德观。这样,教育就不会停留在靠纪律制度来强迫维持,而是从学生的心理流淌出,使学生的感恩意识上升到心灵的自觉要求。

感恩教育要实实在在。比如在教育学生要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时,可以采取这样一些具体的措施:布置一篇作文《父母爱》,要求写出真情实感;让学生给家长写一封感恩信;每月实践一次感恩行动(为父母洗一次脚等);召开感恩主题班会,学习报刊上的一些有关感恩父母的报道和文章,并进行讨论。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感恩之情就会真正留驻在学生的灵魂深处。

感恩教育应该分层次来实施。首先教育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受到是父母让我们有机会来到和看到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并抚养我们成长;其次是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感受到是各位师长严格要求并培育我们成长成才;最后是感恩社会,感受到是社会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美好时代和自由生活的空间。由近及远,由小及大,分层次实施,效果会更好。

感恩教育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感恩教育应该和其他思想教育内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能力,更是一种责任意识,一种精神境界。“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让我们一起唱起这首《感恩的人》。

感恩生活初中如何写篇十

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刚从小学升入中学。初中的生活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和方式与小学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从学生群体而言,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升入初中,意味这他们开始走出村落,开始与更广泛的同龄人接触,共同度过初中的学习生活。从学生本身而言,小学时的“大哥哥,大姐姐”,到了中学却变成了“小弟弟,小妹妹”。这地位的变化,容易使学生在思想上放松自己。从学习内容而言,初中阶段的学习难度增加了,范围扩展了,学科的门类增多了,要求有更适合的方法与策略,更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从学习方式而言,中学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代替了小学的“机械重点,死记硬背”。教学重点由小学的“知识教育”转到了中学的“能力培养上”。此时,由父母的“重点保护”对象过渡到独立性较强的集体生活;由老师的“重点培养”转变为自主性学习;由过去见识、交往、活动范围较窄的生活环境,到置身于中学这个小社会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适应初中生活,以积极的心态融入新环境,做新生活的主人,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生活的入学教育十分重要。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人来管理的人”。那么,怎样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生活呢?根据工作经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童心换童心,增强学生对新生活的信心。

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有过这样一段话:“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七年级新生对中学有一种神秘感,他们对中学老师抱有很大希望。因此,班主任要做好新生入学的各项准备工作,如开学初的第一次讲话,新班级的第一次活动等都要精心设计好,甚至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十分注意,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同学做出榜样,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让学生对你产生信任感,以增强他们对新生活的信心。记得开学之初,新生全部进班坐好之后,我开始第一次讲话:“同学们,我是本班的一员,欢迎各位新同学的到来,相信在坐的同学也会欢迎我。”这番讲话一下子拉近了班主任与新同学的距离,七年级的学生还是孩子,他们虽已步入初中,但是,生理、心理诸因素决定了他们仍然幼稚。因此,只有适应其童心、童趣,以童心唤起童心,才能帮助他们树立新生活的自信心。

二、细心加耐心,增强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七年级新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特别是以前没有寄宿过的同学,如果不指导好他们的生活,就不能使他们安心学习,甚至有个别同学因此而弃学。作为班主任,要信心指导好学生如何打饭、打水、购物、整理内务、管理财物等日常生活。七年级学生毕竟还是孩子,要想他们一下子就学会,是不现实的,要常讲、常指导、常深入、亲自动手,这就需要耐心。学生学会生活自理的同时感受到父母般的呵护,享受到阳光般的温暖,从而热爱新集体、热爱新生活,进而安下心来。

放手不撒手,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

七年级新生正处在半幼稚,半成熟时期,他们的自主性与依赖性并存,自觉性与被动性相互交替着。他们开始从依恋老师的状态下逐步朝着独立的方面发展,我们必须适应这一特点,放开手而不撒手,努力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为此,在开学初的编组、排位、发书及教室的布置和卫生扫除方面,我都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另外,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有意义的活动,如朗诵会、主题班会、黑板报的出刊等,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让他们自己出主意,想办法,自已动手,教师只做穿针引线的工作,努力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增长才智,提高自立能力。

四、简介与参观,增强学生对新学校的自豪感。

每个学生都希望在一个好学校里学习,而七年级学生刚进校,对学校不甚了解,班主任可以通过学校简介、带领学生参观等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校。学生听到“县级文明单位”、“州级示范学校”、“省级电教先进单位”、“国家幼苗育才基地”等荣誉,看到一流的设备与未来美好的蓝图,自然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今天,我以镇中为荣;明天,镇中以我为荣。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很快融入到新的集体中。

五、创建新集体,增强学生的凝聚力。

“班风正才能学风正,学风正才能成绩好”,良好的班风对于集体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一个班级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那么,班风就是这个生命的.灵魂;如果说一个班级是一个完整的圆,那么班风就是这个圆的圆心;如果一个班级是一支整装待发的队伍,那么班风就是这支队伍勇往直前的一面旗帜。对于一个班集体来说,班风是班级的灵魂、班风是班级建设的核心、班风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班风的形成需从多方面去做。

1、共同确立班级目标。高尔基说过:“追求的一个人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目标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产生自觉行为的动力。人一旦没有了生活目标,就会意志消沉、浑浑噩噩。生活在一个班级中,如果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各想各的,各做各的,班级就会一盘散沙。可以共同确立班训、班徽、班级誓言、班级发展目标等,将大家融入到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之中,形成了共同奋进、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和调节奋斗的不懈的动力。

2、共同制订班级管理制度。告别童年,跨进中学大门的新生,这一时期正处在新鲜好奇、亢奋的状态。他们活泼敏感,好憧憬未来,但情绪波动大,是非辨别力差、纪律涣散,他们渴望和老师同学相互了解,建立感情联系。这一时期班主任若不抓紧班级建设,那么学生的松驰涣散会使一个班变成一盘散沙,同时会加重学习的不适应症。作为班主任,应该抓住新生入学的最佳教育情境和良好的教育契机,及时组织他们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管理制度》、《文明班级创建细则》等。指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注意从生活、思想、学习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其次,通过班级制定《班级管理制度》、《班级安全卫生制度》《班级就寝制度》等,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加强制度建设,为其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集体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努力。通过全员参与,让每个同学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把自己的智慧和热情贡献给集体,班集体就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现出彩虹般迷人的色彩。

六、动之以情,增强学生的向心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努力的做到于细微处见真情,真诚的关心孩子,热心的帮助孩子。我深信,爱是一种传递,当教师真诚的付出爱时,收获的必定是孩子更多的爱!感受孩子们的心灵之语,便是我最快乐的一件事!我班的谭项自我约束能力差,爱演独角戏,严厉的批评后,看着孩子满脸的委屈,我是又气又心疼!一次安全课上,他又深情的演绎着自己,我悄悄走到他跟前,摸着他的头,对他说:“老师在等你!”一节课下来,他表现出奇的好!事后,我又表扬了他。晚上我察看班中的“心灵碰碰车”的时候,他在给我的悄悄话中这样写道:“老师,我上课只顾抢话,你不让我说我还使劲嚷嚷,您今天没说我,还摸了我的头,说要等我,我特别高兴,我想你一定很喜欢我,老师,我也喜欢你,以后我再也不抢话了。”捧着孩子的一颗心,我久久不能平静。平日里,学生病了,我会打个电话通知家长,或者亲自带着看医生;并且时时注意天气情况,提醒学生添减衣服。这些虽然是小事,但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的记忆却是很深的。送出的是真情,收获的是更多的真心回报。

七、捕捉闪光点,增强学生的进取心。

心理学研究发现,任何一个人只要他有改善现状的愿望和不愿输给别人的思想,在他的行动中就会不断进取。我把这一原理应用到班主任工作中,发挥榜样的作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我班有位品行较好,成绩名列全班第一的女生,该生被我树为全班学生的榜样后,反而进步不大。经过几次谈心,我发觉她因缺少竞争对手而停滞不前。于是我拿同年级别班一个学习成绩和品行更好的学生与她相比,告诫她不要骄傲自满,对她提出更高要求,后来该生果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取,其一言一行更为周围的学生所注目。当然,在树榜样时要注意层次性和针对性,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广树榜样,善于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这样就会形成你学我的良处,我学他的长处,相互取长补短的良好风气。

八、授之以渔,指导学生把握学习新节奏。

小学教学中“扶”得较多,而中学教学中注意于学生的独立思考,“放”得较多。为此,要帮助学生主动安排时间和支配时间,特别要指导学生学会在课堂上按教学要求组织自己的智力活动,改变学习方式,由“被动”转为“主动”,逐步做到:会听讲,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和记住重点;会预习,那划出重点,提出疑问;会小结,课后能注意小结,整理笔记,自觉完成作业。一般来说,根据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应指导学生做到“三个事先事后”、“四个到”、“六个字”,抓住“八个环节’。

“三个事先事后”就是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

“四个到”就是心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即动脑多想;口到,即朗读课文要动口,老师提问积极争取回答;眼到,即多看、细看、认真看;手到,即勤于动笔,多写多练。

“六个字”即看、听、记、写、问、练。

“八个环节”就是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方式各有特点。只有在不断尝试的努力过程中,才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把握学习新节奏。

总之,七年级新生的入学教育非常繁杂,其方法也很多,只要能使所有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把握学习新节奏就是行之有效的。将自己所为于此,与各位同行交流,还望大家斧正指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