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师说(通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0:56:44 页码:11
2023年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师说(通用10篇)
2023-11-11 20:56:44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在总结中要准确、具体地描述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成果和经验。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一些探究总结的经典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助益。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师说篇一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3、共其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8、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9、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

10、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今义:指山东省。

11、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12、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以北地区。今义: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13、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地区。今义: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14、庄则入为寿。

古义:敬酒。今义:长寿。

15、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地讲述。

16、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亲眷关系。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师说篇二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6、小知不及大知及:赶得上。

7、穷发之北穷:荒远的、偏僻。

发:毛,指草木。

8、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待:凭借。

9、下迨蔀屋迨:至。

蔀:遮蔽光明之物。

10、置酒交衢间衢:大路。

11、栉比如鳞栉:木梳;比:并、排列。

12、妍媸自别妍媸:美丑。

13、恐进之亦兴阑矣阑:衰落、消失。

14、迟月生公石上迟:等候。

15、不知尚识余言否耶识:记着。

16、居为奇货居:积,储存。

17、操童子业,久不售操……业:从事……行业;售:考取。

18、宰严限追比比:追征。

19、成妻具资诣问诣:到……去。

20、唇吻翕辟翕:合;辟:开。

21、有古陵蔚起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

22、如被冰雪被:遭受。

23、气息然然:气息微弱的样子。

24、审谛之审谛:仔细。

25、径造庐访成造:到。

26、则虫集冠集:止,落在。

27、俾人邑庠邑:县;庠:学校。

28、抚军亦厚赉成赉:赏赐。

29、独是成氏子以蠧贫蠧:蛀虫。

30、民日贴妇卖儿贴:抵押。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师说篇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3、共其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8、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9、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

10、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今义:指山东省。

11、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12、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以北地区。今义: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13、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地区。今义: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14、庄则入为寿。

古义:敬酒。今义:长寿。

15、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地讲述。

16、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亲眷关系。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师说篇四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压制、控制)。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齐桓晋文之事》:(规定、制定)。

(2)亡。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3)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

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固然、诚然)。

(4)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

蒙故业,因遗策(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wei,给)。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遗漏、忽略)。

(5)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使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利益、好处)。

(6)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计算)。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师说篇五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古义:周围;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达,达到,动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师说篇六

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4、吾师道也。(学习)。

(二)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的著作)。

(三)穷。

1、穷回溪。(走到尽头)。

2、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3、而不知其所穷。(尽头)。

(四)绝。

1、而绝江河。(横渡)。

2、不绝如缕。(断)。

(五)梦。

1、卧而梦。(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

(六)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

2、始指异之。(才)。

3、游于是乎始。(开始)。

(七)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那么)。

(八)惑。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九)行。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

(十)复。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

(十一)如。

1、纵一苇之所如。(往)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

(十二)东。

1、东望武昌。(向东)2、顺流而东也。(东下,东进)。

(十三)然。

1、凌万顷之茫然。(……的样子)2、何为其然也?(这样)。

(十四)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十五)异。

1、始指异之。(以……为异)。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十六)特。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别)。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

(十七)为。

1、余自为僇人。(成为)。

2、故为之文以志。(介词,表目的)。

3、輮以为轮。(做)。

(十八)夫。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首语气助词)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那)。

(十九)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师说篇七

2、约束:古义:条约(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今义:使不超出范围。

3、得罪: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今义:冒犯。

4、明年: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今义:向前行进。

6、宣言: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今义:宣告。

7、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今义:鄙卑下贱。

句式归纳。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2、蔺相如者,赵人也。(判断句)。

3、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求可使报秦之人)。

4、君幸于赵王。(状语后置。=君于赵王幸)。

5、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省略句)。

6、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句)。

7、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9、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于大王得罪)。

10、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句)。

11、使不辱于诸侯。(状语后置。=使不于诸侯辱)。

12、请奉盆缶(于)秦王。(状语后置。=请于秦王奉盆缶)。

1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省略句)。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师说篇八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6、小知不及大知及:赶得上。

7、穷发之北穷:荒远的、偏僻。

发:毛,指草木。

8、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待:凭借。

9、下迨蔀屋迨:至。

蔀:遮蔽光明之物。

10、置酒交衢间衢:大路。

11、栉比如鳞栉:木梳;比:并、排列。

12、妍媸自别妍媸:美丑。

13、恐进之亦兴阑矣阑:衰落、消失。

14、迟月生公石上迟:等候。

15、不知尚识余言否耶识:记着。

16、居为奇货居:积,储存。

17、操童子业,久不售操……业:从事……行业;售:考取。

18、宰严限追比比:追征。

19、成妻具资诣问诣:到……去。

20、唇吻翕辟翕:合;辟:开。

21、有古陵蔚起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

22、如被冰雪被:遭受。

23、气息然然:气息微弱的样子。

24、审谛之审谛:仔细。

25、径造庐访成造:到。

26、则虫集冠集:止,落在。

27、俾人邑庠邑:县;庠:学校。

28、抚军亦厚赉成赉:赏赐。

29、独是成氏子以蠧贫蠧:蛀虫。

30、民日贴妇卖儿贴:抵押。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4篇《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师说篇九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用兵)。

2、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且尔言过矣(错)。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过错)。

3、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这,语气词)。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施展担任)。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佐)。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托词)。

7、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既来之,则安之。(既然,使―来,使―安定)。

二、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既来之,则安之(使……来、使……安定)。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来)。

(2)名词作动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托辞,找借口)。

三、虚词。

1、而。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却)。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并列)。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却)。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并列)。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却)。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却)。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并列)。

2、于。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对)。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从,在)。

固而近于费(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在)。

3、为。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成为)。

何以伐为。(语气词)。

4、之。

既来之,则安之。(代词)。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的)。

四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判断句。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求!无乃尔是过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

(2)何以伐为(疑问代词“何”与句末语气词“为”,表反问)。

(3)是谁之过与(疑问代词“谁”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

3.省略句。

(1)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省动词宾语“之”,即颛臾)。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国君)则修文德以来之(省去主语“国君”)。

(3)(国君)既来之,则安之(省去主语“国君”)。

(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也(省去宾语“之”)。

4.倒装句。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颛臾有事,介词宾语后置)。

(2)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宾语前置)。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师说篇十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j也,j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i也i,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34.距关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ss,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