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汇总(模板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5:06:54 页码:12
最新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汇总(模板16篇)
2023-11-11 15:06:54    小编:ZTFB

在总结中,我们可以找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而更好地指导未来的发展。写总结时要注重细节,关注细微之处,把握全局。以下总结范文的精彩观点给人启发和思考,对写好总结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一

1、李商隐,晚唐时期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诗歌创作上继承了唐代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和严谨、深沉、雄浑的语言特点,同时又融合了齐梁诗歌绮丽浓艳的色彩,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流派。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齐名“温李”。

2、《锦瑟》:这首诗全篇笼罩着一层浓重的哀伤低回、凄迷朦胧的情调氛围,反映出一个衰颓没落的时代中正直而不免软弱的知识分子典型的悲剧心理:既不满于环境的压抑,又无力反抗黑暗社会;既有所追求向往,又时感空虚幻灭;既为自己的悲剧命运而深沉哀伤,又对造成悲剧的原因感到惘然。诗歌主要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多用典故。

《马嵬(其二)》: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用倒叙的手法来记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叙事中又采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诗歌批判了唐玄宗的自私虚伪,同时也隐含了人生无常,富贵难安之意,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3、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在政治上,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孟子》是记载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它不仅文采华赡,清畅流利,而且善于雄辩,气势磅礴。

4、《寡人之于国也》:文章记述梁惠王向孟子请教自己尽心于民,但民并没有增多的原因,孟子以战争中士卒逃跑,五十步笑百步为喻,对他进行驳斥。然后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劝说梁惠王施行仁政,役使农民不要违农时,使百姓有吃有穿,受到教化。

写作特色:结构严谨:每部分结尾的一句话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善用比喻:全文从设喻开始,又以设喻结束,前后呼应,所用的比喻又都在“王好战,请以战喻”的范围内,手法高超。气势宏伟,节奏感很强:文中多处运用排比和对偶,文章读起来不仅气势磅礴,而且琅琅上口。

5、《师说》:“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师说”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文章表面上是韩愈送给学生的,但实际上主要是针对当时“耻于相师”的社会风气而写的,其目的是针砭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应采取的态度,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二

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词类活用: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一词多义:

心--因事顺心(心愿)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

夫--问征夫以前路(名词)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故--故便求之(所以)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

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

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

四方之事(助词“的”)。

奚--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而--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

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边承接)。

古今异义:

(1)于时风波未静风波。

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

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亲戚。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幼稚。

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恨。

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有事。

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2倒装句。

(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

(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

3省略句。

(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4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2)以心为形役(为,被)。

《归去来兮辞》中有好多包含“以”的句子,这些句子中的“以”有时作介词,有时作连词。辨清楚这些“以”到底是介词还是连词,对以后的学习和做题也是大有裨益的。以下是文中部分包含有“以”的句子及“以”在句中的词性和含义(作用)。

1、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把)。

2、舟遥遥以轻飏(连词,表修饰)。

3、问征夫以前路(介词,往)。

4、引壶觞以自酌(介词,表承接)。

5、云无心以出岫(连词,表修饰)。

6、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

7、请息交以绝游(连词,表并列)。

8、乐琴书以消忧(连词,表目的)。

9、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

几点规律:

1、“以”作介词时,后边往往跟着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而且它常常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这个介宾短语又常常作后置的状语。

2、“以”作连词时,表关联作用,也就是说,它有连接前后项的作用,而前后项或者是动词,或者是形容词,很少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即便是,也不是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的。更为重要的是,“以”作连词时,作用相当于“而”。也就是说,用作连词的“以”可以用“而”替换。

3、判定“以”在句中是介词还是连词,就要从这两方面入手:一看“以”后边是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是不是与后边的名词或词性短语组成了介宾短语,而且是不是作状语的(在文言中“以”常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二看“以”能不能用“而”替换。如果能,它就是连词;如果不能,那它就是介词。上例中的“既自以心为形役”“问征夫以前路”“农人告余以春及”中的“以”都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了介宾短语,又都是作状语的(其中后两句是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而且又都不能用“而”替换,因而判定它们都是介词。至于其它各句,“以”的前后连接的都是形容词或动词,又都能用“而”替换,所以是连词无疑。

三、分析两个特别的倒装句式。

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2、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由于诗歌表情达意和句式平仄对应等方面的需要,诗歌中有些语句常常打乱正常语序,文中这两个句子就是这样的。在讲课时,由我提出这个疑问来,让学生自己探寻它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倒装句式,很有意思。

第一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倒装句,因而在译文时应译为:“(我的)门虽然有设,却常常关闭着,(因而,我)每天在园中走一走,自成一种乐趣。”第二个句子是定语前置的倒装句,所以在译文时,要译为“既要探寻幽深曲折的沟壑,又要经过高低不平的山丘。”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三

(1)固一世之雄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游于赤壁之下/渔樵于江渚之上/寄蜉蝣于天地/托遗响于悲风/月出于东山之上

2、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

3、定语后置句

凌万顷之茫然/客有吹洞箫者

(三)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

(四)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四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简况。

能使用多种语文工具书,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五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4.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6.倾阖城户阖通“合”,全。

7.昂其直直通“值”.价钱。

8.手裁举裁通“才”

9.翼日进宰翼通“翌”,第二天。

l0.飨德怀恩飨通“享”,受。

11.景从云合景通“影”,影子。

1.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协调音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问取消独立性。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去。

之二虫又何知代词,此。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

加强揣测语气。

3.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4.时则不至则:或。

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6.恶乎待哉恶:何。

7.属而和者属:连续、跟着。

8.信有时哉信:确实。

9.靡计不施靡:没有。

10.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耶,表推测语气,大概……吧。

11.虽连城拱璧不啻也虽:即使啻:止。

12.未几、斯须既而:都表示时间短暂,“一会儿、片刻”

13.少年固强之固:坚持、一定。

14.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但。

15.或以尺书寄托侍者或:也许。

16.宁可致意耶宁可:焉能、哪能。

17.脱获回耗脱:倘。

18.贵客将自何所至也将:方,刚才。

(一)重点实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6.小知不及大知及:赶得上。

7.穷发之北穷:荒远的、偏僻。

发:毛,指草木。

8.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待:凭借。

9.下迨蔀屋迨:至蔀:遮蔽光明之物。

10.置酒交衢间衢:大路。

11.栉比如鳞栉:木梳;比:并、排列。

12.妍媸自别妍媸:美丑。

13.恐进之亦兴阑矣阑:衰落、消失。

14.迟月生公石上迟:等候。

15.不知尚识余言否耶识:记着。

16.居为奇货居:积,储存。

17.操童子业,久不售操……业:从事……行业;售:考取。

18.宰严限追比比:追征。

19.成妻具资诣问诣:到……去。

20.唇吻翕辟翕:合;辟:开。

21.有古陵蔚起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

22.如被冰雪被:遭受。

23.气息然然:气息微弱的样子。

24.审谛之审谛:仔细。

25.径造庐访成造:到。

26.则虫集冠集:止,落在。

27.俾人邑庠邑:县;庠:学校。

28.抚军亦厚赉成赉:赏赐。

29.独是成氏子以蠧贫蠧:蛀虫。

30.民日贴妇卖儿贴:抵押。

31.疾逸道左逸:奔跑。

32.舅姑爱其子,不能御舅姑:公婆;御:管束,控制。

33.唯恐道途显晦显:指看得见的“尘。间”;晦:指看不见的水府。

34.吾君方幸玄珠阁幸:驾临。

35.坐贻聋瞽瞽:瞎子。

36.远罹构害罹:遭受。

37.项掣金锁掣:拴。

38.不遑辞候遑:闲暇。

39.帝知其冤而宥其失宥:宽恕。

40.君怃然曰怃然:失望的样子。

(二)词类活用。

1.最可觞客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

2.吏吴两载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

3.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4.笼归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

5.取儿稿葬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

6.民日贴妇卖儿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7.成然之/劣之/益奇之然、劣、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8.高其直高:形容词作动词,抬高。

9.细疏其能疏:名作动,陈述。

10.有客于径阳者客:名作动,作客,客居。

(一)介宾结构后置。

1.岁征民间。

2.焚拜如前人。

3.掭以草尖。

4.既而得其尸于井。

5.覆之以掌。

6.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二)省略句。

1.令以责之里正。

2.折藏之,归以示成。

3.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4.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三)被动句。

为婢仆所惑。

(四)宾语前置句。

1.而莫之夭阏者。

2.之二虫又何知!

3.彼且奚适也?

4.其自视也。

5.彼且恶乎待哉?

6.子何苦而自辱如是?

7.是何可否之谓乎?

8.洞庭君安在哉?

(五)主谓倒置。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第五册。

1.吾不忍其觳觫:觳觫,恐惧发抖的样子。

2.天下之欲疾其君疾,痛恨、憎恨。

3.仰不足以事父母事,赡养、奉养。

4.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及,等到;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5.将以衅钟衅:杀生取血以涂物,用于祭祀。

7.莅中国:统治中原地区。莅:临、统治。

8.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恐怕来不及呢。赡:足。

9.其庶几乎庶几:差不多。

10.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语:告诉;。

诸:之乎;有诸:有这回事吗?

11.未有以对对:回答。

12.举疾首蹙额蹙:收紧、缩着;。

额:鼻梁。

13.田猎:打猎。田:通“畋’,也指猎。

14.而君幸于赵王幸:宠爱。

15.相如持其璧睨柱:斜着眼睛看。

16.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动词。

修敬:整饬礼仪表示敬意。

17.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特:只,只不过。

18.相如素*人:相如本来是个卑*的人。

19.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我离开父母之所以来侍奉您的原因,不过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罢了。

20.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之急而后私仇也:我之所以这样退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个人的恩怨放在次要的位置。

21.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示,传给……看;美人,妃嫔;左右,侍从。

22.绝秦望:断绝秦国的念头。

23.孰与秦王:与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

孰:谁、哪一个;孰于:何如,比……怎么样。

24.刎颈之交:誓同牛死的朋友。刎颈:割头。

25.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入:在国内。

26.乃令张仪佯去秦佯:假装。

27.平伐其功伐:夸耀。

28.其行廉,故死而不容:他的品德方正不苟,所以至死也不容于世。

29.然泥而不滓者也:(屈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依然保持高尚品德的人。

30.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诵多。

31.人穷则反本:人处于困境,总会想念上天和父母,希望得到帮助。

32.举类迩而见义远: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33.蝉蜕于浊秽: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的环境。蝉蜕:蝉脱壳。

34.设诡辩:说假话骗人。

35.相随属:一件连一件。

36.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就其文字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关系到国家的治乱)。指:通“旨”

第六册。

1.尽收其地,进兵北路略地:收,占领。北,向北,名词作状语。

2.秦兵旦暮渡易水:早晚间,极言迅速,名词作状语。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无,不。

渴,请。

4.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信物,凭据。亲,亲近。现在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5.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悬赏,用重金征求缉拿罪犯。邑:封地。前句是状语后置句,后句是定语后置句。

6.乃遂私见樊於期:乃遂:同义复用,就,于是。私:形容词作状语,偷偷地。

7.顾对不知所出耳:顾,只是、不过,表轻微转折。否定句宾语前置,即“顾不知计之所出”或“顾不知所出之计”。

8.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被。陵:通“凌”。

9.乃今得闻教:乃今:如今。如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10.函封之:用匣子装起来。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11.乃为装遣荆轲:于是准备行装派遣荆轲使秦。为装,准备行装。遣,派遣。

12.太子迟之:迟,以之为迟,嫌……迟了。

1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应“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

14.土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送行的人们都睁大眼睛,极为愤怒,连头发都向上直竖顶着帽子了。

15.秦武阳色变振恐:秦武阳变了脸色害怕起来。振。震,害怕之意。

16.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顾,回头。前,走上前。为,表示。谢,谢罪。

17.北蛮夷之鄙人:蛮,本是占代对南方各个民族的鄙称。夷,本是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称。蛮夷,这里泛指边远地区。鄙人,粗俗之人。

18.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于是取出地图捧着献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快翻完了,匕首露了出来。发,翻开。穷,尽。

19.因左手把秦王袖:因,趁机。把,抓。

20.剑长,操其室:操,握住。室,剑鞘。

21.尽失其度:都失去了常态。

2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对治乱的道理明晓,擅长讲话。皆是状语后置句。辞令,应酬交际的语言。

23.平伐其功:屈原夸耀自己的功劳。伐,矜夸,炫耀。

24.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献媚说坏话的人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人妨害了国家。疾,痛恨,痛心。聪,指耳力好。谗,谗言。谄,谄媚,阿谀。明,贤明的人。形容词作名词。邪曲,同意复用,邪恶的人,也是形容词作名词。

25.人穷则反本:处境窘迫。反本,追求本源。

26.其志洁,其行廉:他志气高洁,行为方正。

27.靡不毕见:没有不全部表现的。或“没有一点不是表现得很透彻的.”。

28.举类迩而见义远:所举的事例虽是人们常见的事物,但表现出来的意义极深远。迩,近,理解为“常见的”。

29.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颜色,面容气色。形容,形体容貌。

30.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日,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大天地。为……所,表被动的固定句式。

31.从容淡静:稳重、淡泊、宁静的神态。

32.辟公府:公署。汉代的大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为当时最高官员。

33.验之以事:用实际事情来检验。状语后置句。

34.公车:指汉代公家的车马,为臣民上书和征召所用。提到公车即有“上书”之意。

35.转:迁徙,指官职的调动。

36.乞骸骨:大臣请求辞职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37.暴戾恣睢:粗暴乖张。恣睢,任意胡为。恣,放肆。睢:恣意。

38.专犯忌讳:专做违犯法礼之事。忌讳,不应说,不应做。

39.逸乐:安闲快乐,不操劳而生活优裕。

40.富厚累世不绝:有很多财富,一代一代地传与后人而不断绝。

41.择地而蹈之:意为谨慎而守礼法。蹈,踏。

42.行不由径:走大路而不穿行小路。意为操行方正。

43.因人成事:依赖别人把事情做成功。因:依赖。

44.糟糠不厌:糟糠之食亦不能绝。厌:满足。

45.识相:会看别人眼色行事,知趣。

46.不名一钱:一个钱都没有,非常贫穷。名:占有的意思。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六

1.分层背诵法(在翻译全文基础上理清内容层次背诵)。

2.思考提问法(预习,不会的重点字、句圈出来课堂提问)。

3.语意推断法(联系上下文,联系旧知识)。

4.对应翻译法(力求将所有能译出的字词落到实处借助工具书,人名、地名、国号、官名等保留)。

5.归类积累法(主要是词汇的积累,有针对性的搜集、归类、比较、整理、积累)。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七

劝学(《苟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八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

3.秦伯说(说,通“悦”)。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5.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10.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11.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12.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13.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2)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勉强)。

3)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不真)。

4)望。

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

5)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博闻强志(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6)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乐师;学习)犹且从师而问焉(老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7)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书的著作)。

8)从。

惑而不从师(跟随)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介词,自)。

9)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于其身业,则耻师焉(句末语气词)。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末语气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末语气词)。

10)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在”;介词,“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与“嗟”组成固定结构,表示感叹。)。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十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通“薆”;“见”通“现”

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通“悦”;“女”通“汝”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归”通“馈”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匪”通“非”;“女”通“汝”

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无”通“毋”

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

8.肇锡余以嘉名。

“锡”通“赐”

9.扈江离与辟芷。

“辟”通“僻”

10.来吾道乎先路。

“道”通“导”

11.指九天以为正兮。

“正”通“证”

1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通“娶”

1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帘”通“奁”

1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纫”通“韧”

1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丁宁”通“叮咛”

1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奄奄”通“晻晻”

17.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展”通“辗”

1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属”通“嘱”

19.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20.比去,以手阖门。

“阖”通“合”

21.称心快意,几家能能彀。

“彀”通“够”

2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通“溟”

23.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通“陲”

2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反”通“返”

25.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

26.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

27.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而”通“能”

28.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

29.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匪”通“非”

30.瞎王刘引定火乔男女。

“火”通“伙”

31.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见”通“现”

32.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十一

1.四个平衡: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平衡力: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物体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物体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受力分析:确定分析对象,受力分析,按重力、弹力、摩擦力顺序分析各力。

3.弹力产生原因: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而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4.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形变。

5.弹力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6.弹簧弹力:胡克定律。

7.摩擦力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

8.摩擦力产生条件:接触、挤压、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接触面粗糙。

9.摩擦力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

10.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由二力平衡求,或由最大静摩擦力求。

滑动摩擦力:由公式求。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十二

【谦称】有下列6种: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直呼其名】有三种情况:

自称姓名或名。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用于介绍或作传。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一般而言,字与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名与字一般由父亲或尊长来取。

【号】即别号、表号。号一般由个人取定,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青莲居士、少陵野老、玉溪生、四明狂客、醉翁、已斋叟、我佛山人、百炼生等等。

【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文忠公(欧阳修),史忠烈公(史可法),缪丑(秦桧)。

【斋名】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杨诚斋(杨万里);聊斋先生(蒲松龄),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籍贯】如王临川——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柳河东——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顾亭林——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郡望】如唐代韩愈,世人称为韩昌黎,是因为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韩愈实际上是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而苏轼也曾自称“赵郡苏轼”、“苏赵郡”,苏氏是赵郡的望族(实际上苏轼是四川眉州人)。

【官名】在古代官名用以人的称谓十分普遍,如“阮步兵”——阮籍,“嵇中散”——嵇康,“洪经略”——洪承畴,“孙讨虏”——孙权,“贾太傅”——贾谊;“杜拾遗”、“杜工部”——杜甫;“柳屯田”——柳永。

【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后人遂以武侯相称;谢康乐——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王荆公——王安石;诚意伯——刘基。

【官地】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贾长沙——贾谊,他曾贬为长沙王太傅;陶彭泽——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骆临海——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柳柳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贾长江——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

【兼称】如《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三)。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通“薆”;“见”通“现”

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通“悦”;“女”通“汝”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归”通“馈”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匪”通“非”;“女”通“汝”

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无”通“毋”

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

8.肇锡余以嘉名。

“锡”通“赐”

9.扈江离与辟芷。

“辟”通“僻”

10.来吾道乎先路。

“道”通“导”

11.指九天以为正兮。

“正”通“证”

1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通“娶”

1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帘”通“奁”

1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纫”通“韧”

1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丁宁”通“叮咛”

1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奄奄”通“晻晻”

17.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展”通“辗”

1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属”通“嘱”

19.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20.比去,以手阖门。

“阖”通“合”

21.称心快意,几家能能彀。

“彀”通“够”

2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通“溟”

23.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通“陲”

2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反”通“返”

25.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

26.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

27.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而”通“能”

28.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

29.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匪”通“非”

30.瞎王刘引定火乔男女。

“火”通“伙”

31.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见”通“现”

32.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十三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路矣颁—斑,花白。

3、涂不饿莩而不知发涂—途,道路莩—殍,饿死的人。

2词类活用。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名—动,跑五十步,一百步。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动,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动,称王。

3一词多义。

1、于寡人之于国对于。

则移其民于河东至。

不求闻达于诸侯在。

赵氏求救于齐向。

2、以请以战喻用。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3、之填然鼓之衬字,不译。

树之以桑衬字,不译。

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

4、胜谷不可胜食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5、兵非我也,兵也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将兵万人士兵。

穷兵黩武战争。

4古今异义。

1、河内凶: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2、五十者可以衣帛:古,可以以之;今,一个连词。

5重点词语。

1、尽心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强语气。

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像。

3、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4、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表谦;请回答,请你……,表敬。

5、数罟不入洿池:密;网;池塘,洼地积水。

6、鸡、豚、狗、彘之畜:鸡、小猪、狗、猪。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指学校;教,教化;申,

反复陈述;义,道理。

8、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9、王无罪岁:归咎,归罪;年成。

10、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吃。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食物;约束。

12、黎民不饥不寒:黎民、庶人、布衣、黔首、百姓均指平民百姓。

6特殊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只是……罢了,不过……罢了固定句式。

2、未之有也。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十四

本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所选的都是这两类文体中的典范作品。这些作品强调真实性,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传达出时代的精神。

有两篇现场短新闻,记者在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它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讲述记者自己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十五

上学期间,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整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4、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6、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7、梦亦同趣。(“趣”通“趋”。往,赴。)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用心,用,因为,心,用心。今义:用功、肯动脑筋。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学习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学有所长的人。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学,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少年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用来……的。今义:因果关系的连词,表结果。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从而,追随并且……。今义:表目的或者结果的连词。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8、凌万顷之茫然。

茫然,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9、游于是乎始。

于是,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1、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做老师。

4、而耻学于师。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5、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7、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西、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8、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东:方位名词作动词,攻下,向东进军。

9、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10、始指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11、萦青绕白。

青、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只起语法作用,无实义。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指示代词,这,这些。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之:结构助词,的。

5、不知日之入。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月出于东山之上。于:介词,从。

7、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介词,在。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介词,表被动。

9、惑而不从师。而:连词,表转折。

10、觉而起,起而归。而:连词,表承接。

11、扣舷而歌之。而:连词,表修饰。

12、侣鱼虾而友麋鹿。而:连词,表并列。

13、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而:连词,表转折。

14、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而:连词,表修饰。

15、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也:语气词,句中表停顿。

1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兼词,于此。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2、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定语后置句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4、不拘于时。被动句

5、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

6、日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

7、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9、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

10、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11、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12、居是州,恒惴栗。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十六

1.物质的分类:混合物:空气、溶液、浊液、胶体、悬浊液。纯净物: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2.物质的性质:性质从本质上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性、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化学性质:包括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助燃性、酸性、碱性等。

3.离子反应:电解质:酸、碱、盐。非电解质:有机物,除稀有气体。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的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离子方程式:电解质溶于水后电离出哪些离子,就对应哪些离子在离子方程式中存在。

4.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还原剂: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化合价升高。被还原:化合价降低。

此外,还包括钠的化学性质、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氯气溶于水后与水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规律等。具体内容请参考高中化学必修一课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