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高二语文雨霖铃教案设计怎么写(大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1:13:34 页码:7
最新高二语文雨霖铃教案设计怎么写(大全18篇)
2023-11-12 21:13:34    小编:ZTFB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教案的编写要注重情感教育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下面是一些教案的实际运用案例,供大家参考,了解教案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高二语文雨霖铃教案设计怎么写篇一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这句的结构是“有……之意,……之心”,形成一个整句。“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三个并列短语联合做“意”的定语。全句气势贯畅而有变,显示秦之雄心。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此收要害之郡。”

前两句为对偶,后两句为对偶,全句显示秦一统天下的壮举。

3、“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首句“当此之时”标出时限,继之以四个主谓结构句式排比,极力显示出“合从缔交”范围之广,从而衬托秦的兴盛。

4、“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三个联合结构为排比,显示“四君”的`气质从而衬托秦的兴盛。

5、“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景、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仍以“有”字领起,形成一长串以人名组成的长句,长句分三层,意为:“为之谋”、“通其意”、“制其兵”,极力显示“六国”之优势,终于败亡于秦,从而反衬秦之盛强。

6、“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四字短句,节奏急促,显示“六国”颓败之势。

7、“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由动宾结构组成联合结构,再扩组成排比句式,气势畅达,极力显示“始皇”的事迹,最后以四字结构“威振四海”结句,显示其功绩。

8、“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全句由三个分句构成,陈述秦之暴虐。第一分句中的两句对偶后以“以愚黔首”作结;第二分句中三字结构构成对偶;第三分句中,句式松散,却用“以弱天下之民”作结句,并与第一分句的结句遥相对应。全句整齐而有变化。

9、“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ii棘矜,非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拄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全句由四个分句构成,每一分句由“……非……也”否定句式构成,极力陈述“陈涉”之平凡,然而却使“强秦”灭亡,从而引出篇末题旨。

高二语文雨霖铃教案设计怎么写篇二

教学目标:

1、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背诵。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之前在讲《毛泽东诗词两首》的时候说过,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

明确: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永的名作《雨霖铃》,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柳永这个多情浪子的世界。(板书题目)。

二、作家作品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齐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2、指导诵读,纠正字音。

3、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写别离的场面;下阕推想别后的情景和痛苦心情。

三、具体赏析课文。

1、上阙分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2)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这写什么?(写情)。

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

明确: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你怎么来看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发言)。

明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2)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明确:这句写什么?(写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2、下阙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2)“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寒蝉凄切)。

明确: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明确:词中有画,景中含情。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2)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学生自主讨论)。

教师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3)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怅触而已。

2)“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四、整体归纳:

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词中采用了虚实相济的写法,别时场景实写,别后情景虚写,虚实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哀婉、无奈、凄清的别离氛围。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不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六、拓展思维:

我们学习了《雨霖铃》这首词,结合柳永的身世背景,请你谈谈你是怎么看待柳永这个人的?言之成理即可。

点拨: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的词作也因此广为人所知。

七、布置作业:

1、完成《创新训练》中《雨霖铃》的内容。2、预习《声声慢》。

八、板书设计:

雨霖铃。

景情。

别前寒蝉骤雨长亭悲戚。

(实)。

别时兰舟烟波暮霭楚天不舍愁苦。

(实)。

别后杨柳晓风残月孤寂落寞。

(虚)。

摩卡。

高二语文雨霖铃教案设计怎么写篇三

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着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因为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2、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为:1、“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为:名句的鉴赏方法。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必修一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教学法;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叶圣陶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据此,学习这篇课文,教会学生1种学习方法:学习名句鉴赏法——易词造意法。

此外还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四、学法指导。

整体把握察内容,再现意境体诗情,易词造意赏名句,熟读背诵多识记。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二)、介绍柳永及写作背景。

作者柳永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早年屡试不第,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浪荡自由、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

1.播放配乐朗读磁带。

2.诵读点评。

3.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要求: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感情,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

4.指名诵读,感受本词的情感氛围。

(四)、探究赏析。

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凄凉急促第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

例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问1、情人的离别,照我们当下的情形,一般采取怎样的方式?为什么作者在这里用“执手”?为什么不用“吻别”“拥别”“话别”或是“挥手告别”甚至是“挥着手绢”等方式。

学生可能只会注意到作者当时没有现在开放,不可能“吻别”“拥别”。但这种理解是浅层次的,教师要诱导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角度去理解,“执子之手,与君偕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牵手”,此处“执手”一方面写出其“不舍”,另一方面,“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接,充分体现了柳词“俗”与“直”的一面。

此处用人物的动作表情来揭示内心活动,大胆率直,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例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问1、将“去去”改为“此去”如何?

问2、“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如何?

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这不矛盾吗?

采用讨论的方式,可由学生先提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

此词不是简单的写离情别意,而更多的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之感。这一点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

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问1: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此词中有一“千古俊句”,是哪一句呢?

问3:改为“杨柳岸,凄风冷月”如何?

问4:改为“今霄梦醒何处”如何?

如学生有困难可稍作解释“名句”的特征,可用流行歌曲中的名句类比。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五)、再次诵读本文,争取背诵。

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建议由学生讨论,找意象。学生对意象的分析只要扣住主旨,言之有理即可。对学生未分析的意象,教师可适当提示补充。

(六)、小结。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了笔下哀婉动人的感情,想必也会有某种特别的感受,写下来吧。

(七)、作业(任选一题)。

1、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2、比较《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3、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场景,不少于100字。

高二语文雨霖铃教案设计怎么写篇四

(一)情感目标: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2、体会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雨霖铃》。

教学方法。

美读法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模式。

双主导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了解词牌(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

2、了解词人(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

出示多媒体课件教师简要点拨: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他的很多佳作中,很多取材于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3、预习字词疑难生生对答。

教师预备内容:帐饮、无绪、竟、凝噎、暮霭、堪、纵。

三、听读全词感受离别。

第一步:教师范背全词。

第二步:学生初读全词,读准字音。

第三步:师生听多媒体范读。

师生共同探讨诵读要注意的问题:感情基调:悲戚低沉。

断句。

语意的连贯。

(学生集体朗读全词)。

四、品读全词体味感情。

1、学生分小组讨论重点分析上下阕写景抒情部分,并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出示板书:《雨霖铃》。

叙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情景交合。

情语实写:寒蝉骤雨长亭兰舟虚实相济。

思别后(虚)--景语虚写:烟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

2、学生观看flash图片,进一步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

3、根据词上下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送别场景或回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惜别事件。

4、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什么情感?他和我们的情感相同或是相似吗?(学生再次集体朗读全词,注意读出感情,然后回答问题)。

五、赏析名句体会意境。

1、本词抒发了跟情人难舍难分的感情,从哪些词句最容易看出这种情感?

2、还有几句不能直接看出与情人难舍难分之情,那么这几句到底有没有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赏析名句,准确把握词中景物描写所起的作用)。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教师明确:开首这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教师明确: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还没有离别,便想象行程遥远,空旷广漠中充满着漂泊无依的愁绪。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教师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关于风: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回想整首词,指名背诵)。

六、集体背诵反复涵咏。

高二语文雨霖铃教案设计怎么写篇五

教学目标:

1、体会本词的思想感情。

2、欣赏本词的艺术风格。

3、学会比较鉴别。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融情于景,善用点染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回忆李商隐《无题》中的首句,引出本课的主题——离别。并与学生一道回忆关于“离别”的诗句,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以江淹《别赋》中的“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作结,产生共鸣,烘托气氛。

二、简介作者。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诣宰相晏殊,却不为晏殊所喜,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以白衣卿相自居。改名后方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是北宋时代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个词人,通晓音律又善于运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和铺叙手法,使慢词发展成为与小令双峰并峙的成熟的文学样式。著有《乐章集》,时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词调简介。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而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四、阐析全词。

1、齐声诵读注:找出词中的入声字,解析入声字短促急迫容易传递悲切痛楚的情绪。

2、讲解上阕。

首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问:本句交代了哪些背景?时令、地点、景物。深秋暮色中离别在即,秋雨虽停而寒意难消。离别的环境与内心的悲苦合二为一。

第二句“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由别境转入直接抒发别情。设想在京都城外,设帐幕饮酒作别,但两人哪有心思宴饮,心乱如麻正难舍难分,不解风情的舟子又频频催发,不想离别却不得不别,正是这一矛盾把别情推向了高潮。

第三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纯粹白描,感情坦率直露,一双泪眼胜过千言万语,这种无声的啜泣更觉深沉哀痛。

延伸:白居易有“此时无声胜有声”苏轼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第四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遥想开船后的景象,为下阕设想别后相思之苦先开前奏。这一去山水迢迢,烟波浩淼,暮色沉沉,天地苍茫,诗人空望浩瀚无边的楚天,却不知下一程在哪,真如沧海一粟,诗人那种荒凉、无望、彷徨、孤寂的复杂心理跃然纸上,令我们读者也随之怅惘。

总结:上阕正面刻画别境别情,似已说尽心中无限凄凉。然而下阕荡开一笔,虚写别后情思,诗人无望的未来不难料想。

3、讲解下阕。

首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紧承上阕,直抒离情,点出伤离恨别自古皆然。更呼应上阕,点出时令,所谓触景伤情。

重点赏析第二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讨论作结:诗人睁开眼,不见佳人,只见一些勾人离愁之物,深秋的晓风,寒意彻骨,微拂的柳枝,又让人想起执柳相送的苦痛,空中的一轮残月更叫人感慨人月两难全,世事无常,聚散离合皆无度,此时诗人心中的离愁可谓达到了顶点。

而且这样的景况于诗人而言恐怕是常事常景。

一叶孤舟,夹岸杨柳,天边残月,这样的一幅画面,疏落有致,呈现出烟水凄迷的阴柔之美,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作者婉约的风格,创造出“凄美清丽”的境界和美感。而“晓风残月”、《雨霖铃》和柳永这三者也已融为一体了。

关于第三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用一句通俗诗句解释,“你不在,这座城市便空了。”可见词人的心内百转千回,痛彻肺腑。

4、总结本词特色。

善用点染,点,直抒胸臆(明朗精当);染,融情入景,以景写情(隐约委婉)。齐诵相关诗句。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并且把“晓风残月”一句写成一段字数不少于200字的想象短文。

高二语文雨霖铃教案设计怎么写篇六

教学目标:

1、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背诵。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之前在讲《毛泽东诗词两首》的时候说过,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

明确: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永的名作《雨霖铃》,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柳永这个多情浪子的世界。(板书题目)。

二、作家作品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齐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2、指导诵读,纠正字音。

3、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写别离的场面;下阕推想别后的情景和痛苦心情。

三、具体赏析课文。

1、上阙分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2)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这写什么?(写情)。

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

明确: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你怎么来看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发言)。

明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2)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明确:这句写什么?(写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2、下阙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2)“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寒蝉凄切)。

明确: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明确:词中有画,景中含情。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2)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学生自主讨论)。

教师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3)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怅触而已。

2)“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四、整体归纳:

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词中采用了虚实相济的写法,别时场景实写,别后情景虚写,虚实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哀婉、无奈、凄清的别离氛围。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不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六、拓展思维:

我们学习了《雨霖铃》这首词,结合柳永的身世背景,请你谈谈你是怎么看待柳永这个人的?言之成理即可。

点拨: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的词作也因此广为人所知。

七、布置作业:

1、完成《创新训练》中《雨霖铃》的内容。2、预习《声声慢》。

八、板书设计:

雨霖铃。

景情。

别前寒蝉骤雨长亭悲戚。

(实)。

别时兰舟烟波暮霭楚天不舍愁苦。

(实)。

别后杨柳晓风残月孤寂落寞。

(虚)。

摩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二语文雨霖铃教案设计怎么写篇七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踉跄、窒息、辗转、吹毛求疵、奄奄一息”等词语。

2、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3.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象征意味。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小说主人公坚韧顽强、不畏艰险的性格特征,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理念。

【教学重点】。

诵读,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2.研讨探究法:在主人公身上寄寓着作者的人格理想和美学追求,引导学生研讨探究,理解小说的象征意味,激发学生树立积极有为的人生理想。

3.引申比较法:引导学生将课文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进行联系引申,在对照中更为深刻地体会主人公的拼搏精神。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检查预习。

1、导入。

有一篇短篇小说,备受伟大导师列宁的喜爱赞赏,他在逝世的前两天,还让他的夫人给他朗读这篇小说,从中汲取战胜病魔的力量。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在他的《霜冷长河》中建议一位对前途感到渺茫的高中生不妨读一读这篇小说,它就是杰克伦敦创作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

2、背景介绍。

19世纪末,在和美国北方领土阿拉斯加相毗邻的加拿大朗戴克一带发现了金矿。成千上万的人卷入了“淘金热”,可是幸运者毕竟是凤毛麟角,不知有多少人梦断在那冰天雪地的极地荒原里。《热爱生命》讲述的就是这个“淘金热”中的一个故事。

3、作者简介。

杰克伦敦是著名的美国小说家,他一生共创作了约50部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荒野的呼唤》《海狼》《白牙》《马丁伊登》和一系列优秀短篇小说《老头子同盟》《北方的奥德赛》《马普希的房子》等。杰克伦敦是一个自幼当童工、漂泊在海上、跋涉在雪原、而后半工半读才取得成就的作家。

二、圈点勾画,合作探究。

1、学生速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学生回答,教师提示小说情节:

《热爱生命》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抛弃了,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风夹着雪花向他袭来,他已经没有一点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伤,鞋子破了,脚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蹒跚在布满沼泽、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艰难地前行着。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匹病狼。他发现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着他的血迹尾随着他。就这样,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躯壳在荒原上互相猎取对方。为了活着回去、为了战胜这匹令他作呕的病狼.最终在人与狼的战斗中人获得了胜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终他获救了,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思考:

学生筛选、概括,教师点拨:

主人公所面临的生死考验有朋友的背叛、饥饿、恶劣的天气(“接下来是几天可怕的雨雪”)、个人体力的极度虚弱、伤病以及野兽的威胁(“这地方的狼很多”)等。他之所以能战胜这些并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因为他坚韧顽强,不畏艰难险阻。他虽然身体衰弱无比,并且时常处于昏迷之中,却有着惊人的意志力。在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至死搏斗中,人的伟大与坚强也最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作品所要弘扬的正是这样―种硬汉精神。

三、圈点批注,赏析语言。

示例:52页第二、三自然段写主人公见到驯鹿骨头的段落:

“这些残骨在一个钟头以前还是一头小驯鹿……难道在天黑之前,他也可能变成这个样子吗?生命就是这样吗,呃?真是一种空虚的、转瞬即逝的东西。”

“他蹲在苔藓地上,嘴里衔着一根骨头,吮吸着仍然使骨头微微泛红的残余生命……有时砸到自己的指头,使他一时感到惊奇的是,他并不觉得很痛。”

提示:这是在主人公饥饿难忍、无处觅食之时的思维独白和动作描写,一头可爱的小驯鹿只剩下了骨头,他联想到什么呢?(联想到自己,联想到生命是如此脆弱,这说明即使的意志坚强的人也有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在同环境和困难斗争的时候也有自身的灰心和软弱,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那他是否消沉,退缩呢?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即使生肉、碎骨也让他感到欣喜,可见对生命的热爱,对生的渴求。同时他不觉得痛则说明身体的虚弱,反应开始迟钝了。

2、人和病狼最后较量的情节是小说最为精彩的场面也是高潮部分,人和狼最后的格斗。体会主人公坚毅顽强、勇敢拼搏的生命意志。

指名朗读,思考:

牙咬手,手抓牙,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搏斗方式,只有在奄奄一息的人和同样衰弱垂死的病狼之间才有可能发生。牙和手都无力了,可是人终于用另一只手慢慢摸过来,“一下把狼抓住”了。几分钟后,人把全身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可惜他的双手已无力把狼掐死。可是他还要用嘴咬住狼的咽喉……终于,狼死掉了,像“铅液”一样的狼血灌入人的胃里。人战胜了狼,杀死了狼,喝了狼的血,而不是相反。通过上述对主人公内心世界和细节、动作的刻画,揭示了主人公身处困境却不肯向困难低头,顽强不屈同自然作坚决斗争的坚强意志和热爱生命的深刻主题。

学生集体朗读,把握语气,体味情感。

四、小组讨论,互相质疑。

1、作者用连个名字也没有的“他”来称呼主人公有什么含义?“狼”又有什么寓意?

在小说中,文明社会的人和野性的动物,站在了同一地平线上。在自然面前,社会赋予他的一切特性都失效了,什么理想,抱负都是空谈,只有“活着”,才是生命的最终意义。因此,这个人已不仅仅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作为一种思想的象征物,他没有名字,狼当然也没有,他们只是两个生物,平等的两个生物,为了“活下去”的信念,而展开了一场残酷的生命追逐。作者没有写出“他”的名字,因为“他”是一切热爱生命的人的代表,他不是一个单一的人,而是一类人,只要热爱生命就可以是“他”。加上一个名字,反而使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减弱了。小说的象征意味也非常浓厚,这是西方许多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小说主人公没有名字,仅以“他”指代,显然隐含着作者以他作为整个人类象征的用意所在,而小说中的“狼”更可以看作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的一种隐喻。

2、怎样看待文中的“金沙”与“病狼”?

这是一种矛盾,他去的目的是为了那袋金沙,但归路的目的却已经发生了转变,由于身处逆境,这时他最大的热望是能“活下来”。为了生存与活命,那十五磅粗金沙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现在金沙的取舍决定着生命能否延续。比尔的命运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先倒一半,再全部放弃的描写,体现了他内心世界的矛盾,但最终生命高于一切,他选择了保存生命,舍弃金沙。作家的高明之处正是以“狼”和“金沙”这两个物象来反衬人对生命的热爱!

五、品味课文,感悟人生。

1、提问:“他”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

“他”给人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1)要勇于面对失败。“他”曾经全身疲乏、伤痛,感到了失败,但这只是气力与肉体的失败,他的信心与希望始终未曾破灭。他在对待失败的态度上取得了胜利,在精神上取得了胜利。

(2)要勇于面对孤独。当一个人去面对眼前的厄运时,就应勇敢地面对孤独,不埋怨,不放弃,最后终于全身而返。

(3)要敢于与敌人斗争。与狼长时间的周旋,表现出这个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显示出非凡的毅力与坚忍的决心,体现出人类战胜强大势力的伟大力量与气概。

(4)要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他”在与逆境的较量中不时流露出对周围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如吮吸剩骨的甜蜜、享受太阳的暖意、感受周围活跃而健康的生命。正是这种热爱使他充满活力,使他永葆活下去的欲望,并由此不断激发出他的潜能,使他有搏斗下去、战胜失败、面对孤独、超越死亡的勇气和毅力。

2、每一种职业,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都有自己的困难,该怎么办?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阅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比较两个主人公的形象。

2、搜集关于热爱生命的名人名言或类似的求生故事,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高二语文雨霖铃教案设计怎么写篇八

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着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因为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2、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为:1、“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为:名句的鉴赏方法。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必修一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教学法;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叶圣陶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据此,学习这篇课文,教会学生1种学习方法:学习名句鉴赏法——易词造意法。

此外还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四、学法指导。

整体把握察内容,再现意境体诗情,易词造意赏名句,熟读背诵多识记。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二)、介绍柳永及写作背景。

作者柳永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早年屡试不第,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浪荡自由、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

1、播放配乐朗读磁带。

2、诵读点评。

3、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要求: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感情,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

4、指名诵读,感受本词的情感氛围。

(四)、探究赏析。

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凄凉急促第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

例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问1、情人的离别,照我们当下的情形,一般采取怎样的方式?为什么作者在这里用“执手”?为什么不用“吻别”“拥别”“话别”或是“挥手告别”甚至是“挥着手绢”等方式。

学生可能只会注意到作者当时没有现在开放,不可能“吻别”“拥别”。但这种理解是浅层次的,教师要诱导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角度去理解,“执子之手,与君偕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牵手”,此处“执手”一方面写出其“不舍”,另一方面,“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接,充分体现了柳词“俗”与“直”的一面。

此处用人物的动作表情来揭示内心活动,大胆率直,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例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问1、将“去去”改为“此去”如何?

问2、“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如何?

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这不矛盾吗?

采用讨论的方式,可由学生先提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

此词不是简单的写离情别意,而更多的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之感。这一点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

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问1: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此词中有一“千古俊句”,是哪一句呢?

问3:改为“杨柳岸,凄风冷月”如何?

问4:改为“今霄梦醒何处”如何?

如学生有困难可稍作解释“名句”的特征,可用流行歌曲中的名句类比。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五)、再次诵读本文,争取背诵。

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建议由学生讨论,找意象。学生对意象的分析只要扣住主旨,言之有理即可。对学生未分析的意象,教师可适当提示补充。

(六)、小结。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了笔下哀婉动人的感情,想必也会有某种特别的感受,写下来吧。

(七)、作业(任选一题)。

1、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2、比较《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3、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场景,不少于100字。

高二语文雨霖铃教案设计怎么写篇九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感情。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3、体会词缠绵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教学难点:

1、鉴赏本诗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2、对“今朝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赏析。

具体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词作《雨霖铃》就是一幅优美的画。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的世界,请同学们和我一起,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这首词吧!

二、一进感觉:初步感受。

(一)听录音。

(二)全班齐读。

(三)初步感受:

——学生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我的感受这首词很美,它是一种凄美,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

(三)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是谁创作了这样一首凄美的词?

——柳永。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婉约词派创始人。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屡试不中,后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和她们生活在一起,放荡不羁。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47岁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写作这首词的时候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明确基调:

通过我对柳永生平以及这首词创作背景的介绍,结合同学们对这首词的第一感觉,我们朗读这首词,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呢?换句话说,这首词的基调应该是?请几位同学谈一谈,读一读。

——基调:低沉、哀婉、悲伤、凄清。

三、二进文字:整体把握。

下面请同学们以这样的基调自己诵读这首词,再次共同走进这首词的世界。如果说第一次是走进这首词的第一感觉的话,这一次我们要走进这首词的文字,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疏通这首词的文字,理解词的字面意思,有疑问举手,并且思考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同桌讨论,回答)。

——上片写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分别的情景;

下片是词人想像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四、三进意境:体会情感。

到底词人和心爱的人是如何分别,他想象的别后生活到底是何种情状,让我们第三次走进这首词,去感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齐读)。

设问,串讲:

(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间:傍晚。

地点:长亭(古人送别的地方)。

2、怎样的一个傍晚?

——阵雨初停的傍晚。

3、你们是从哪里获取这些信息的?

——第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4、这里不能忽视一个小东西——寒蝉,这蝉鸣助添了悲凉,“凄切”一词一开始就为这个画面乃至这首词定了调子,展开了一个凄切的氛围。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此句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当登舟分别之际,两个人手拉着手儿,含泪相视着,大约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进记忆中去吧。此时此地,他们心里该有多少话啊,然而却只是默默相对,谁也说不出一个字来,而他们相互真挚深沉的爱和内心极度的痛苦却正是通过这彼此极力抑制着的无言的哽噎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一个“竟”字,突出地强调了这种极为矛盾复杂的感情表达方式。“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

有人说这两句“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

这里通过“兰舟催发”这个场景,抒发了作者不舍之情。

(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除了寒蝉、长亭、骤雨、兰舟,上阕里还有哪些景物?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2、三种景物与词人离别的愁绪有何联系?

——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愁肠相似;

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

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了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

通过上阕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词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请女同学带着这样的情感诵读上阕。

(四)“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下面我们就要进入词人想象的别后情景了。请男生一起诵读下阕,让我们感受一下别后的生活。

——俊在:

(1)“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词》),“杨柳”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人往往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是在这个时候,韦庄就有“惆怅晓莺残月”(《荷叶杯》)的诗句,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寂、落寞,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2)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句中的“醒”字,更提醒了两个世界的存在——一个过去沉醉的熟悉;一个醒后对面的陌生。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诗句),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词句)啊!

(六)连绵不断的愁包围着词人,词人日后的生活将是“此去经年,应试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两句历来被评为“余恨无穷,余味不尽”,你有没有体会到这不尽的余味?请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

(1)作者设想了以后什么样的情景?

——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

(2)为什么会是这样一幅图景呢?

——因为词人深沉地感到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以孤寂落寞之情收束全诗,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五、归纳写作特色:

1、融情于景的写法:

2、虚实相济。

六、课堂小结:

经过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对这首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们和着录音一起诵读,去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欣赏这幅美丽的画。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赢在课堂》中《雨霖铃》的内容。

2、准备字词默写。

3、准备全词默写。

4、预习《声声慢》。

八、拓展:(时间允许的话)。

读完这首词,让我想到了当代人写的一首歌——黄磊的《背影》。这首歌的意境与《雨霖铃》有几分相似。让我们在歌曲中,去体会去品味吧。

高二语文雨霖铃教案设计怎么写篇十

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重点)。

2、仔细品味词的语言。(重点)。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难点)。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曾经有一段美好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好好地珍惜,世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会对她说:“我爱你”如果非要加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周星驰的对白一时被奉为经典,不知有多少痴男怨女为之报不平,为之流泪难过,觉得这便是最大的痛苦。可是今天我要说的是假如有一段美好的爱情摆一对恋人面前,这对相爱的人好好地珍惜可又不得不放弃,这,对恋人来说又是何等的痛苦呢?这对恋人中的男主人公便是那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一代情圣,风流才子柳永。他在仕途的失意之际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汴京,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于是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面对着佳人迷离的泪眼柳永肝肠寸断写就了这篇缠绵悱恻、哀婉凄美的《雨霖铃》。

(二)词牌来源。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凄风苦雨,风雨吹打皇銮的金铃上,玄宗因悼念杨贵妃而作此曲。

高二语文雨霖铃教案设计怎么写篇十一

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住。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高二语文雨霖铃教案设计怎么写篇十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3、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要认真思考,听出这个故事渲染的是怎样一种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记录下来。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疾病缠身,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写下了一首“七律之冠”:

(师深情地朗读)。

风急天高猿啸哀,绪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通过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来指导诵读、背诵。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

律诗,从格律上说,只要求颔联、颈联对仗。经过仔细玩味,该诗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因此,同学们在诵读或背诵时应注意体会这一点。

高二语文雨霖铃教案设计怎么写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的景物描写方法。

2、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3、掌握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教学重点:

1、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创意义。

2、本词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2、景物描写中白描、铺叙手法。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参考书目:

1、《中国文学史》(三),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唐宋词名篇讲演录》,王兆鹏著,广西大学出版社。

3、《中国古代诗词精品赏读丛书:柳永》,赵长征编著,五洲传播出版社。

六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口语训练。

(一)导语:

晏殊是北宋前期的代表性词人,写了很多婉约曲致、歌咏升平的词作。14岁入朝后,历任要职,官至仁宗朝的宰相,生平喜爱文学,又喜欢荐拔人才。北宋诗人张舜民写了一本笔记叫《画墁录》。书中的第一卷里说,柳永第一次赴汴京预备参加科举时,流连于花街柳巷,没能考取功名,他写的《鹤冲天》中有一句词“忍将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得罪了仁宗皇帝,很长时间内吏部不让他升迁。柳永就去找同是词人的当朝宰相晏殊,希望能拉他一把。但晏殊却讽刺他作“彩线慵拈伴伊坐”之类的情词,和当时的“深斥浮艳虚华之文”的仁宗皇帝一样,鄙视他的俚俗浮艳的词风,自然不肯帮他。不过这个晏殊是个非常有诚信的人,七岁能文,被誉为神童。十四岁参加科举考试时,宋真宗召见了他,让他和进士们一起在朝廷接受面试。晏殊在会试中看了题目后,向皇上奏道:“臣十天前已做过这篇文章,草稿尚在,请圣上另命一题。”皇上赞其诚实,当众赐同叔进士出身。正是他的诚实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也最终帮助他官场上的升迁。我的故事讲完了,下面把时间留给发言的同学。

(二)口语表达:

一、词的基本常识: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二、作者生平及创作:

柳永(987?—1055后)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福建)。祖父柳崇,以儒学名,父柳宜,曾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入宋后授沂州费县令,官终工部侍郎。永少时流连于汴京,在秦楼楚馆中恣情游宴。后曾西游成都、京兆,遍历荆湖、吴越。景佑元年(1034)登进士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馀杭令、定海晓峰盐场监官、泗州判官、太常博士,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晚年流落不偶,卒于润州(今江苏镇江)。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宋史》无传,事迹散见笔记、方志。善为诗文,“皆不传于世,独以乐章脍灸人口”。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柳永是宋代词坛上最为流行的词作家。当时有“凡有井水饮出,即能歌柳词”的说法,对后世词家、金元戏曲、明清小说都有重要影响。

柳永的词集《乐章集》流传于世,存词二百余首。这些词作大致分为三类:

在两宋词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大凡名作,往往有本事,本事包括创作过程的故事和传播过程的故事。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记载,《望海潮》词传到金邦,金主完颜亮听到之后,欣然有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头鞭渡江之志”,激发了他要占领南宋的决心。一首词竟引发一场战争,这种传说可能不甚可靠,但至少说明这首词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

刚才说的是这首词传播中的故事,其实这首词在创作中,也含有柳永个人的目的。这首词的创作本事是,柳永不得志,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希望有人能提拔他。柳永到杭州后,他的老朋友孙何正在当杭州太守,但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没办法见到孙何。柳永没有法子,只好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的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她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着首词,孙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写的,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孙何就请柳永吃了一顿饭,把他打发走了,后来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四、整体感知:

(1)通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和自由读对本词进行整体感知。

(2)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老师的讲解了解词的大意。

(3)同学讨论,老师点拨,分阙赏析:

1、师:上阙写了什么?

明确: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明确: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明确:没有,在歌咏太平盛世、湖光胜景的作品中,此词的气格高华。

五、作业。

高二语文雨霖铃教案设计怎么写篇十四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住。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柳永是一个浪漫词人,一个江湖词人,也是一个与词共着生命的专业词人。他一生混迹于乐工歌妓间,这些人都跟当时主要供歌唱的词有着血缘关系,这种生活决定了他以毕生精力来写词。郑振铎先生生说他“除词外没有著作,除词外没有爱好,除词外没有学问”(《中国插图本文学史》)。这虽然说得有些绝对,但确能概括初他作为一个专注于词的创作的词人的基本特点。

柳永的词大都是在“偎红倚翠”生活中“浅斟低唱”的产物。前人说他“工于羁旅行役”(《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这是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上不同于前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离乡背井,长期浪迹江湖,体尝到了生活中的种种苦况;又因此常常不得不与所恋的人离别,故所作多怨苦凄悲之辞。《雨霖铃》(寒蝉凄切)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送别词。在柳永以前,抒写离愁别绪的词非常多。但因为柳永是一个长期浪迹江湖的游子,对生活有着独特的体验,因而他写一对恋人的离别,就不同于传统的送别词那种红楼深院、春花秋月的狭小境界,而表现出一种烟波浩荡、楚天开阔的气象。

上片写临别时恋恋不舍的情绪。“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说,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的暮雨黄昏。这里所写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词人的感情,而又同时为下片“冷落清秋节”的概括先伏一笔。“骤雨初歇”四个字意味着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下面对临别时矛盾复杂心情的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帐饮”,是指在京都的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从这句看,这首词很可能是作者离开汴京南去,跟恋人话别时所写。依恋不舍却又不得不分离,因而也没有了心绪;可这时候,兰舟无’情,正在催人出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两句描写握手告别时的情状,感情深挚,出语凄苦。临别之际,一对恋人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可是手拉着手,泪眼朦胧,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正因为气结声阻,就更能见出内心的悲伤。“念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三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一个“念”字领起,说明下面所写的景象只是一种想象,而不是眼前的实景。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重复“去”字,表明行程很远。“念”字的主语是谁?词里没有交代。从感情来看,应该包括行者和送行者两个方面。分别以后,前去便是楚天辽阔,烟波无际,行人就要消失在烟笼雾罩、广漠空旷的尽处了。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经历了一个时间发展过程,景象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而离人的思想感情则越来越强烈,到最后三句发展到高潮,因而既收束上片,又引出下片。

下片写离别之后的孤寂伤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三句,由个人的离别之苦而推及于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感情体验。可是跟苏轼在著名的中秋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超旷态度不同,词人越是把个人悲苦的离情放到历史发展的广阔时空中来咀嚼,就越加陷入深沉的感伤之中,并让读者越发感受到那沉重感情的分量。“冷落清秋节”,照应到上头三句,使得情景交融,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被称为“古今俊语”。“酒醒”二字和上片“都门帐饮无绪”遥相呼应,使人将酒醒后的情景同前面送别时的情景自然地联系起来。妙在词人不写情而写景,寓情于景中。他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飘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心中那种凄哀悲苦的感情便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这两句更推开去,愈想愈远,愈远愈悲。.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了。“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两句照应到上片“执手相看”两句,离别时是千言万语说不出,离别后是千种风无处说,这就在眼前与将来、现实与推想的对比中,把真挚深沉的情爱和凄苦难言的相思,表现得更加充分,在感情发展的高潮中收束全词。

这首词以秋景写离情,情景交融;在表现上,以时间发展为序,虚实相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语言自然明畅,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确实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黄蓼园语)和“秀淡幽绝”(周济语)的风格特色。

高二语文雨霖铃教案设计怎么写篇十五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感情。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3、体会词缠绵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教学难点:

1、鉴赏本诗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2、对“今朝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赏析。

具体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词作《雨霖铃》就是一幅优美的画。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的世界,请同学们和我一起,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这首词吧!

二、一进感觉:初步感受。

(一)听录音。

(二)全班齐读。

(三)初步感受:

——学生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我的感受这首词很美,它是一种凄美,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

(三)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是谁创作了这样一首凄美的词?

——柳永。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婉约词派创始人。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屡试不中,后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和她们生活在一起,放荡不羁。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47岁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写作这首词的时候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明确基调:

通过我对柳永生平以及这首词创作背景的介绍,结合同学们对这首词的第一感觉,我们朗读这首词,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呢?换句话说,这首词的基调应该是?请几位同学谈一谈,读一读。

——基调:低沉、哀婉、悲伤、凄清。

三、二进文字:整体把握。

下面请同学们以这样的基调自己诵读这首词,再次共同走进这首词的世界。如果说第一次是走进这首词的第一感觉的话,这一次我们要走进这首词的文字,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疏通这首词的文字,理解词的字面意思,有疑问举手,并且思考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同桌讨论,回答)。

——上片写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分别的情景;

下片是词人想像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四、三进意境:体会情感。

到底词人和心爱的人是如何分别,他想象的别后生活到底是何种情状,让我们第三次走进这首词,去感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齐读)。

设问,串讲:

(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间:傍晚。

地点:长亭(古人送别的地方)。

2、怎样的一个傍晚?

——阵雨初停的傍晚。

3、你们是从哪里获取这些信息的?

——第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4、这里不能忽视一个小东西——寒蝉,这蝉鸣助添了悲凉,“凄切”一词一开始就为这个画面乃至这首词定了调子,展开了一个凄切的氛围。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此句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当登舟分别之际,两个人手拉着手儿,含泪相视着,大约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进记忆中去吧。此时此地,他们心里该有多少话啊,然而却只是默默相对,谁也说不出一个字来,而他们相互真挚深沉的爱和内心极度的痛苦却正是通过这彼此极力抑制着的无言的哽噎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一个“竟”字,突出地强调了这种极为矛盾复杂的感情表达方式。“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

有人说这两句“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

这里通过“兰舟催发”这个场景,抒发了作者不舍之情。

(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除了寒蝉、长亭、骤雨、兰舟,上阕里还有哪些景物?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2、三种景物与词人离别的愁绪有何联系?

——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愁肠相似;

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

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了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

通过上阕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词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请女同学带着这样的情感诵读上阕。

(四)“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下面我们就要进入词人想象的别后情景了。请男生一起诵读下阕,让我们感受一下别后的生活。

——俊在:

(1)“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词》),“杨柳”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人往往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是在这个时候,韦庄就有“惆怅晓莺残月”(《荷叶杯》)的诗句,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寂、落寞,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2)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句中的“醒”字,更提醒了两个世界的存在——一个过去沉醉的熟悉;一个醒后对面的陌生。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诗句),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词句)啊!

(六)连绵不断的愁包围着词人,词人日后的生活将是“此去经年,应试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两句历来被评为“余恨无穷,余味不尽”,你有没有体会到这不尽的余味?请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

(1)作者设想了以后什么样的情景?

——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

(2)为什么会是这样一幅图景呢?

——因为词人深沉地感到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以孤寂落寞之情收束全诗,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五、归纳写作特色:

1、融情于景的写法:

2、虚实相济。

六、课堂小结:

经过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对这首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们和着录音一起诵读,去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欣赏这幅美丽的画。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赢在课堂》中《雨霖铃》的内容。

2、准备字词默写。

3、准备全词默写。

4、预习《声声慢》。

八、拓展:(时间允许的话)。

读完这首词,让我想到了当代人写的一首歌——黄磊的《背影》。这首歌的意境与《雨霖铃》有几分相似。让我们在歌曲中,去体会去品味吧。

高二语文雨霖铃教案设计怎么写篇十六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重点与难点: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如果把我国的古代文学比做一个花园的话,那么其中开的最美最大的两朵就是唐诗和宋词,前两单元我们领略了唐诗的美妙,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体味宋词的别致之美。提到宋词,就不能不提到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柳永,提到柳永,就不得不提到婉约派,提到婉约派,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作者简介:

明确三点:(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背景介绍: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词牌由来: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五、整体感知:

(一)自渎诗歌,感知内容,回答问题。

1.本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离别。

3.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

离别前:勾勒环境。

离别时:描写情态。

离别后:刻画心理。

(二)生读,其他同学点评,老师指导阅读。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的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感情)。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瑟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三)学生再尝试阅读,老师示范。

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

第1句:写景。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点明时间、地点、天气。

第2句:写人。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

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

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提问】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理解?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解说】不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板书:留恋、难舍)。

第5句:点题。用“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对比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六、小结归纳:

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本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

七、配乐背诵:放朗诵带,尝试背诵。

要求:准确流利、感情充沛、熟读成诵、琅琅上口。(尽量当堂完成)。

八、课外作业:

1、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改编成其他文学形式。

2、写一段真情实感,情真意切的离别文字。

高二语文雨霖铃教案设计怎么写篇十七

一.导入: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我们透过这些诗行,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涯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外一篇抒写离别之情的名作,来自北宋柳永的《雨霖铃》。

二.学习诗歌,很讲究诵读。况且《雨霖铃》又是一首词作。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

那么好,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学生齐读(第一次朗读,感情投入不够,学生大多读得直白,缺少感染力,这将和后面学生能比较有感情地朗诵本词形成鲜明的对照)。

三.大家不要以为我们只能通过逐字逐句的推敲分析才能深刻地体会得到一篇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我一直在考虑,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真正地把握了一篇文学作品。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

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我们不防用我们的声音来表达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思,那个时候,你将会惊喜地发现,你获得了一种另辟蹊径的愉悦和享受。

基于这种考虑,我想这样来确定我们这堂课的主题:声请并茂地品读《雨霖铃》。

下面,我就想来试一下,我想用我的声音来诠释我所理解的《雨霖铃》。

可是我又不知道应该选用什么样的背景音乐。今天,我带来了三段音乐,请同学们帮我选择一个和《雨霖铃》的意境相匹配的配乐。

教师范读。

(在教师范读的感染下,学生初步体味到本词的意境,教师见学生听得颇有感触,趁机提出让他们利用他们此时此刻对本词的感悟来朗诵本词)。

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学生个读。

四、诵读不是比谁的肺壮气长,不是看谁更适合练狮吼功。诵读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求。我们应当以一种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绪相协调的感情来掌控和润饰好我们的声音。正如我们不能把《满江红》唱得欣喜若狂,不能把《健康歌》唱得悲悲切切。所以,确定我们所诵读的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很重要了。

那么,《雨霖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提示学生抓住有效信息,为后面的教学任务埋下伏笔)。

学生发言讨论,互相补充印证。教师提示学生结合本词的具体内容解说为什么要这样来定基调的原因,防止学生架空泛泛而谈。

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确定《雨霖铃》的感情基调:悲戚低沉。

好,请同学们酝酿一下情绪,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朗诵一下这首词。

学生齐诵。

五、我们还可以把这首词处理得更细腻一些。要想用声音更细腻地处理这首词,有个前提,那就是得深刻地理解这首词。

让我们一起进入到这首词的血肉和肌理中去。

我们先把上阕一起来读一下。

学生齐读。

解读第一句话“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生答:不好。

师问:为什么?

学生发言指出此句话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教师明确:这句话作者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他凄凉的离愁。所以,此句起调应起得低沉伤郁,句与句之间应做稍长的停顿,要读出“悲”、“凉”的味道来。

解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随便抽一个同学。

(让他想象)现在,你马上要和你的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分别,你到机场或车站去送他,两个人彼此握着对方的手,眼泪无声地落下,想开口安慰一下对方,可这一开口,到化成了一片哽咽唏嘘之声。

让学生深入到这种情景中去,并试着用此种感情来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此处写离别之情,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所以读这一句,语调应该来得更凄切一些。

我想,这一句话由感情细腻的女生来读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女生朗读。

解读“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我想这样来读这句话,大家看行不行。

师以一种极有气势的,昂扬爽朗的语调朗读。

(学生对此反映极强烈,议论纷纷,均表示这样来读这句话不妥。)。

在你们陈述你们的意见之前,我先来说一说我这样来处理的原因。此句景象阔大。大凡阔大之象,即有气势。我这样来处理就是为了表现一种气势。

我读出这种气势没有?

生答:读出来了。

那么这样处理好不好呢?

生答:不好。

我读出这句话的味道没有?

生答:没有。

那我们这里该读出什么味道来?

学生举手发言,他们认为老师的朗读处理方式违背了本词的基调,且这句话所写之景象仍是饱含愁绪的。

继续问:这里仅仅只有因与心爱的人分别而造成的离愁吗?还有没有可能由其他什么原因引起其他什么愁绪?(提示结合前面看到的提示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并举手作答,得出结论:还有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叹,失意之愁。

教师总结,并提示读这一句的时候在凄切的基调上应加上苍茫厚重之感。

这句话由男生来读比较合适。

全体男生读此句。

好了,上阕我们分析得比较熟透了。现在,我们酝酿一下情绪,然后带着刚才大家一起分析品味出来的微妙细腻的情绪把上阕来一次完美的表现。

生齐读。

分组讨论,每组选派两个同学代表发言。一个同学负责朗读,一个同学负责解说他们这样来朗读的原因,他们要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讨论。

学生发言,教师相机点拨。学生皆动情朗诵,课堂气氛热烈。

尾声:学生此时对本词的情感体验和理性认知都已入佳境,趁此熟机,教师放背景音乐,提示学生全体诵读。在幽怨的配乐声中,学生忘我投入,齐声诵唱。

结束语:送大家一句话:学会声情并茂地品读文学作品,学会声情并茂地品读生活,你定会收益匪浅。

高二语文雨霖铃教案设计怎么写篇十八

1、初步了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艺术风格。2、具体体会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3、认清词作情调过于伤感低沉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体味这首词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2、难点: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简介作者。

2、明确三点,简要介绍写作背景(略)(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第1句:写景。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第2句:写人。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提问】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理解?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解说】不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板书:留恋、难舍)第5句:点题。用“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对比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鉴赏见后)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小结归纳】写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本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板书:情景交融)。

(六)朗读、背诵要求:正确流利、感情充沛、熟读成诵、琅琅上口。(尽量当堂完成)方式:检查学生、教师示范。

(七)课外作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扩展成一篇情景交融的短文。(300字左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