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学会欣赏范文如何写(大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1:27:39 页码:14
2023年学会欣赏范文如何写(大全9篇)
2023-11-18 21:27:39    小编:ZTFB

想要获取更多的知识,总结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审视自己的过去表现,找出其中的亮点和不足。希望以下总结范文对您有所启发。

学会欣赏范文如何写篇一

名言说:“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健全审美心理、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的。对音乐感兴趣是青少年的共性,有许多学生往往把每周一节的音乐课视为“一周最美好的时刻”。特别是在上到欣赏课的时候,如果我们教法呆板,一成不变,索然无味,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我们的学生在欣赏课中,认识音乐主要靠听觉、想象来完成。其实,视觉也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以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通觉作用。比如说美丽的挂图与优美的板书就能令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忘情的学习。例如:在欣赏七年级下册歌曲《太湖美》时,因为这是一首具有浓郁江南色彩的民歌,我就会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江南着名风景的图片,与曲调幽雅流畅、委婉曲折、与描绘太湖风光诗情画意的歌词相得益彰了。学生就被这强烈的视觉冲击所吸引。上课时自然格外用心。在欣赏歌曲《保卫黄河》时,利用大幅彩色挂图引导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兴趣。另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福音。多媒体教学的兴起,使课堂更加生动、精彩、形象逼真。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音像同步展现夕阳西下,皓月东升,江上微波涟涟,白帆点点。乐队的演奏如同正坐在音乐厅中现场欣赏一样。学生们忘情地投入在民族器乐所展现的清丽优雅的意境中。再者在学习戏剧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看录像、听唱腔、见脸谱和戏装、知道舞台美术、用上锣鼓、学点念白和走步、甚至学一两个唱段等,通过这些最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戏剧有了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感受和体验,对于理解、评价京剧艺术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二、营造课堂氛围,放飞音乐想象。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中学生正处在富于想象的年龄,我们要鼓励学生对音乐多联想和想象。在课堂中试着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去听音乐,去感受音乐。

在九音乐欣赏课上,歌剧《卡门》,音乐雄壮、有力。教师先放一段试听,引导学生:你能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吗?我们把音乐和美术这两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才能。师点出有英武的斗牛士,也有高声喝彩的群众,画面呈现出一派热烈欢腾的情景„„接着一步步跟着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讲讲所知道的关于斗牛的知识,然后再让学生示范,斗牛的动作等等,最后伴着音乐一起去感受斗牛场的氛围。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抓住了学生的心,让他们带着欣喜与渴望去听这个音乐。

那么掌握音乐的表现手法,这也是引起联想和想象的必要条件。如钢琴的快速琶音好像流水,长笛三度音好像鸟呜,定音鼓的轮击好象雷声,快速半音阶下行的旋律好象下雨的形象,听到《信天游》就可以联想起黄土高原的景象,听到《茉莉花》就好象见到了秀丽的江南水乡等等。

我在向学生讲解民族拉弦乐器时,在欣赏内容上作了精心的挑选和安排,使所选的乐曲既能充分体现该乐器的音色特点和演奏技巧,又能使每首乐曲在情绪和音乐形象上有所对比。这样,整堂课的欣赏内容就丰富了。如在讲解二胡时,我将二胡带到了教室中,以最直观的方式用实物进行介绍,并用多媒体播放二胡现场演奏录像,让学生观看聆听几个音乐片段。学生亲眼目睹了二胡的外形和演奏形式,初步感受了二胡丰富的表现力。然后着重介绍并欣赏了由唐代着名歌曲改编的二胡独奏曲《阳关三叠》,这是一首抒发诗人王维对一位从军朋友的别离之情,含蓄地反映了古代人民在不合理的征戌徭役制度下的哀怨情绪。学生聆听了二胡那近似人声的优美柔和的诉说,再加上教师画龙点睛地描绘,使学生深刻了解作品的背景和内涵,同时给他们创设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美的境界。我在此时又不失时机地抓住他们的表现欲望,以乐曲为背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进一步创作活动。经过讨论、编排,学生们选派代表表达了对作品的不同情感:有诗人与朋友依依不舍的分离场面;有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一幕;也有在音乐的衬托下有表情得朗诵同名诗„„整个课堂氛围达到一个高潮。

三、体验参与乐趣理解音乐共鸣。

2、请你用一种颜色来形容和表现乐曲的情绪。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聆听。结果,听一遍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我听到了敲锣打鼓的声音好象过年过节一样热闹的场面;在欣赏这首乐曲是还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歌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

总之,音乐欣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一位音乐心理学家说得好:“在沉默中听伟大的音乐作品而不加以评论也有巨大价值的,因为伟大的音乐作品总会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所以,作为初中音乐教师,如何去上好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师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学会欣赏范文如何写篇二

简嫃曾言:“箪食瓢饮不美,美的是居陋巷不改其乐的人;竹篱短篁不美,美的是采菊东篱下的人。”美,是心灵的感悟,是驻足欣赏后的安宁。

驻足,是心灵的解脱,它解开你疲倦的束缚,打开喧嚣的牢笼,让你感悟此刻。

欣赏,使你忘却他人的山顶,使你宁静。而同时不妨深思,山顶真是我所需?也许这鸟语花香,才是心之所向。

人生正如这攀登,有时一味地向山顶攀登,歆羡于他人去过的山顶,而在真正到达之后,才觉只是云海茫茫,没有鸟语花香,自然之趣。

也许,人生之路各有所需,我们不必歆羡于他人的山顶风光,驻足欣赏也是别有风味。

我欣赏“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在数次遭贬之后,苏轼并不是只想“攀登”,反之,却在岭南定居,“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他用“徐行”的姿态驻足岭南,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

正是这“驻足欣赏”的人生态度成就了苏轼一代词豪的千古才情。“山顶”正如人生顶峰,它或许对你充满诱惑,但我们要有所坚持,守住心中的“林静山幽”。

孙犁曾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他说:“某日,冬日透窗,光影在案,裁纸装书,甚适。”出国也许是大多学子的成才梦,但孙犁这种坦然驻足的姿态却更令我欣赏。

“陌上花开,缓缓归。”安宁的驻足中我们可以欣赏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景,欣赏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惬意。这是山顶所没有的独特景色,是自然与宁静的水乳相融。

《海上钢琴师》中说:“繁华的城市应有尽有,唯独没有尽头。”身处城市中的我们不妨暂放手中的繁忙,去安静的驻足,欣赏这安宁的气息。

人生只有一次,若是一直攀登,恐怕也只是迎来山顶的孤独与无趣,那么,就驻足欣赏吧,山下的撩人之景也许更能让你感受生命的美好。

学会欣赏范文如何写篇三

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缘分,缘聚缘散好像都是命中注定的事情;有些缘分一开始就注定要失去,有些缘分是永远都不会有好结果;可是我却偏偏渴望创造一种奇迹。

爱一个人不一定要拥有,但拥有一个人就一定要好好的去爱他。

话说着容易,可一旦做时就真的很难,不信你试试。

如果真诚是一种伤害,请选择谎言;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请选则沈默;如果沈默是一种伤害,请选择离开。

如果爱是一种伤害,请不要靠近。

可是好多的情况下并不是如此,因为不由得你选择。

如果失去是苦,你怕不怕付出?

如果痴迷是苦,你会不会选择结束?

如果追求是苦,你会不会选择执迷不悟?

如果分离是苦,你要向谁倾诉?

好多事情都是後来才看清楚,好多事情当时一点也不觉得苦,然而我已经找不到来时的路。

有一种爱,明明是深爱,却表达不完美。

有一种爱,明知道要放弃,却不甘心就此离开。

有一种爱,明知是煎熬,却又躱不掉。

有一种爱,明知无前路,心却早已收不回来。

爱情不是游戏,因为我们玩不起它。

爱是真心付出,要忘记真地做不到。

不管归处将是哪里,都该在心底留有一份纯真的美好。

可以忘记吗?难道爱说收就可以收得回吗?

可以的话也不叫爱了。

也许没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现实的残酷,那麽什麽是勇气?是哭着要爱?

还是哭着离开?估计此时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

男人的自信来自一个女人对他的崇拜,女人的高傲来自一个男人对她的倾慕。

那麽为什麽我们总是不懂得珍惜眼前人?

在未可预知的重逢里,以为总会重逢,总会有缘再会,总以为有机会说一声对不起,却从没想过每一次挥手道别,都可能是诀离。

常常有如此的感慨,也许爱情只是因为寂寞,需要找一个人来爱,即使没有任何结局。

可是爱为什麽也如此的脆弱?

有时它易碎的程度比玻璃花瓶还容易。

它又如此的坚强,坚强到即便已把自己弄的遍体鳞伤,依然痴心的爱着,从不後悔。

爱可以是一瞬间的事情,也可以是一辈子的事情。

每个人都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爱上不同的人,为什麽爱就这麽一次呢?

也知道不是谁离开了谁就无法生活,可是要真正的遗忘却是一件万难的事情,也许正因如此才不够坚强。

现在的一切,看似不经意,却是苦心经营的结果,此刻特别希望来一场风雨,因为那样身在其中,即使泪流满面也不会被人发现。

世事难料,其实凡事都是在它适当的时候降临,只是没有适当的心情去迎接它或是没在意。

正如有人说:

无论是谁只要在错的.时间里做了对的事,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其代价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爱所以离开,因为爱所以放弃。

听起来这话很伟大,很洒脱,可是有谁为了爱真正的能够离开呢?

也许你能,我却不能轻易做到放弃。

尽管有些感情如此直接和残酷,容不下任何迂回曲折的温暖..........

有的东西你再喜欢也不会属於你的,有的东西你再留恋也注定要放弃的,爱是人生中一首永远也唱不完的歌。

人一生中也许会经历许多种爱,但千万别让爱成为一种伤害!

学会欣赏范文如何写篇四

有人说,男女之间最重要的不是相爱,而是互相欣赏。

也还记得自己曾经对一个女孩说,今生你可以遇上许多爱你的人,但也许你再也不会遇见一个比我更懂得欣赏你的人了。

欣赏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爱。大多数的爱,都是以占有为目的的。而欣赏,已不在乎是否能够占有。男女一到了彼此欣赏的境界,那种相爱就到了美的极致,就都不忍心败坏它。所以有人说,不要跟你最爱的人结婚,说的.就是进入了这种境界之后的某种朦胧的感觉,并非完全是在发烧说胡话。而男女一旦进入彼此欣赏的境界,倘若还要进一步的走近、结合,往往就能造就出爱的最大愉悦。

大多数的男女,也是在两情相悦的情形下结合的,但是硬要说是进入了彼此欣赏的境界,恐怕多半只是自欺而已。一个女子在一篇文章里写到:一次和准男友去喝咖啡,结账时她说:让我来付款。男的连声说“不行不行”,接着就是一通男的就该付账的大道理。这个女子接着写道:我很想告诉他我并不以为男人付账才有风度而女人付款就无自尊。我很想告诉他,有时付款也是一种乐趣和洒脱。然而我什么也没说,我知道,他欣赏不了一份快乐和洒脱。

欣赏是一种远离世俗观念的眼光,不在乎是不是有人认同或产生共鸣。懂得欣赏的人必得是有情调的人,他能从在别人看来索然无味的言语举止里咀嚼出一种叫做“味道”东西。当女孩走近柜台为他们的早餐付账时,他不会想到抢着付账来显示男人的风度,而是安静的坐着,从女孩轻盈的脚步中,欣赏女孩内心的那一份快乐;他会满心欢喜的倾听女友在电话那头的只言片语,或是恶作剧的弄出各种古怪的声音,感受那当中蕴蓄的一份美丽的牵挂;他像欣赏名家的字画一样欣赏女友的涂鸦之作,品味到一种名家的字画里所没有的一份温馨与熨帖。至于那种把女友的涂鸦之作当成一份公司的文件塞进抽屉里的男人,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苛求他们——那种男人还根本不懂得欣赏。

一个女子可以长得不够漂亮,一个男子可以潦倒穷困到没有一个女孩子愿意嫁给他,但是不可以从不被欣赏,或是从来不曾欣赏过他人——因为,有一个女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你能欣赏这世界一半的另一半,你就会毫无保留地拥抱一个完整的世界。”

学会欣赏范文如何写篇五

银河,鹊桥,星星。

一段永恒的爱恋。

穿过千年的风雨。

跌落在葡萄架上。

我捡起一缕思念的长线。

挂在弯弯的月牙上。

月老是不是老眼昏花。

匆忙中错穿了红线。

一道冰冷的`河。

横隔在跨不过的心上。

摘一朵牵牛花。

轻轻吹响。

飘渺的夜色里。

有没有一双温暖的眼。

鹊桥上的私语。

在天河里静静流淌。

爱情,真的只是神话吗。

翻开发霉的书页。

寻不到海枯石烂的痕迹。

昨日的誓言飘散在风里。

站在心河的两岸。

梦境沉入深深的水底。

把我的心。

化作闪光的石头。

镶在记忆的天空里。

你若有心,今夜。

为我拨动琴弦。

从此,不诉离殇。

学会欣赏范文如何写篇六

在中国,只要谈到屈原,几乎是无人不晓,这是因为,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诗人,他的作品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他不仅象征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代诗歌创作成就的高峰,而屈原所创作的以《离骚》为代表的诗歌作品,正是中国文学史早期先秦时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辞的核心。

楚辞,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之后,崛起于战国时代具有浓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诗歌,它承继了《诗经》之余绪,融合了南方楚地的文化特色,独创一体,别具一格,在先秦时代以其浪漫奇崛之形态,闪耀着不朽的光辉,泽被了后世百代诗坛和文坛。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流传,至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诗歌作品合为一集,编辑定名,自此始有了作为诗歌总集的《楚辞》。《楚辞》之所以姓“楚”,不光是因为屈原、宋玉等人系出身楚地的楚人,更因为其诗歌所写“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宋黄伯思:《翼骚序》)。正由于这些诗歌作品大量运用了楚地的民歌样式和楚地方言声韵,载录了楚地风土物产,具备了浓厚的楚地和楚民族的色彩,因而构成了独特的语言和文学风格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楚辞体,在《诗经》四言诗格局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空前的楚辞体(也称骚体)诗歌样式,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楚辞》的主要代表作者——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以个人作品传世的伟大诗人,他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奋斗,矢志不渝,百折不挠,表现了一位封建士大夫爱国爱民的高尚气节与人格。为表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向君主表示忠心,抒发满腔的爱国激情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屈原写下了一系列的诗歌作品——《离骚》《九歌》《天问》《招魂》等。这些诗歌,是屈原心声的真实吐露,是他毕生经历的历史再现,也是他人格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们艺术地展示了这位历史伟人的崇高形象;这些诗歌,创立了独特的诗体形式,熔《诗经》、楚地民歌、先秦诸子散文和神话传说于一炉,在充分吸收楚地民间文化和文学形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开创了中国诗歌历史的新纪元,其中尤其是《离骚》一诗,语言奇美,想象奇特,构思奇绝,融历史、神话、传说于一体,塑造了高大伟岸的主人公形象,展现了浪漫主义风格色彩,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篇空前绝后的绝唱。

标志屈原作为伟大诗人成就、风格、人格、精神的最集中的代表作是抒情长诗《离骚》,这部诗篇乃“金相玉质,百世无匹”“惊采艳艳,难与并能”(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它是中国诗歌史上一篇罕见的杰出诗章,奠定了屈原作为伟大诗人的基石。全诗长达三百七十多句、两千四百多字,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叙事性抒情长诗。上半部以诗篇主人公(女性身份)自叙身世开首,包括世系、生辰、命名,表明她具有先天的内美,但还不够,她还要努力修身。诗篇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将大量楚地出产的香花美草作形象比喻和象征,继之展开叙述,从回顾楚国历史到返回眼前现实,塑造了一位洁身自好的圣洁女子形象,以自身的不断修身养性,渴望展示抱负,却不料引来了朝廷一帮奸臣小人们的无耻诽谤和谗言,迫使她不得不离开朝廷。下半部主人公没能听从好心人的劝告,执意不变立场,于是乎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请求占卜、降神后,为寻求理想境界开始离开现实世界(上半部的女性身份到下半部时变为了男性身份),到天国寻找理想女性伴侣,然却三求女而不得,矛盾痛苦,感叹不已。理想难以实现,国人又不理解,结果只有以身殉理想——“从彭咸之所居”,谱写了历史和人生的壮丽篇章。这是一首诗人发自肺腑的心灵之歌,是诗人心声的绝唱,它以深邃的内涵、丰富的想象、惊人的辞采、炽热的心怀,向世人和后代展示了一位伟大哲人的胸怀、智慧、理想和追求。

集中体现屈原奇特想象的,除了《离骚》诗外,还有一气问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的发问体诗篇《天问》。这首诗只有问题,没有回答,基本四言一句,四句一节,每节一韵,偶亦杂以多言。整首诗浑然一体,井然有序,围绕天体起源,人类肇始,夏、商、周、秦、楚历史,按人类兴亡和历史演变的顺序发问,其间杂糅了大量的上古时代的历史和神话传说,从中寄寓了诗人的天体观、人生观和历史观。全诗的中心主题异常鲜明突出——这是一首以发问形式写就的人间兴亡史诗,全诗集中了历史兴亡的故事,先问天地开辟、人类起源,侧重于“兴”,后问人间历史——自夏、商、周至秦、楚,突出何故由“兴”而“亡”。全诗表现了诗人对传统的大胆怀疑、对真理的勇敢探索和愤世嫉俗的真挚感情。

《九歌》是一组富有原始风味的浪漫诗歌,它系作者根据楚地民间祭神的原始《九歌》改编加工而成,诗中将天神、地神、人鬼融为一体,祭祀、歌舞、唱词浑然合一,其本质原意乃上古楚民祈雨、祈农业丰收,并与性爱、生育繁殖相结合,求人类和农作物生长繁殖的艺术之歌。九篇中,《东皇太一》所祭之神最尊贵,全诗气氛既庄严肃穆又热烈欢快,祭品陈设、音乐歌舞,一切为了迎接神的安康降临;《云中君》祭云神,云被拟人化了,从中寄寓了人们对云雨之神的祈祷与企盼;《湘君》《湘夫人》虽各为一篇,其实可合二为一,它们都是湘水之神,双方都因等候对方不至而忐忑不安,其缠绵之情,表现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大司命》是司人寿夭之神,描写人们以虔诚的心情祈求司命之神能让人延年益寿;《少司命》是司子嗣之神,它主管人间的生育,人们自然对它恭敬有加,全诗情感色彩浓厚;《东君》祭祀太阳,诗篇如颂辞般热烈隆重、色彩光艳,充满了对太阳的无限崇敬和衷心礼赞;《河伯》描写河伯神的恋爱,河伯即黄河之神,诗篇洋溢着不欢而别的悲感,全诗文笔婉丽清新、刻画细腻;《山鬼》塑造了一位神态、外貌均生动可爱的山鬼形象,它对公子的痴情被表现得惟妙惟肖,令人怦然心动;《国殇》在《九歌》组诗中别具一格,它是一首气壮山河的悲壮战歌,惊天地、泣鬼神,极其真实地凸显了楚国将士为楚国出生入死、英勇奋战的大无畏气概,诗篇透露出了诗人对楚国将士的深挚之爱;最后一篇《礼魂》可谓《国殇》的副歌,两首诗可合为一观,它所“礼”的乃是为国阵亡的楚国将士之“魂”,从“长无绝兮终古”句中足见作者深爱楚国楚民的真挚情感。

《九章》虽说尚难断定其全部作品的真伪,但其中大部分篇章还是可以确认是屈原本人的作品,尤其《涉江》《哀郢》《怀沙》《橘颂》等篇,真实记录了屈原的身世经历,抒发了他的真挚情感,为后世读者塑造了一位高大伟岸的主人公形象,丰富了屈原的真实品格和感人精神,可称是《离骚》上半部诗篇生动具体的展开。《九章》的命名并不出于屈原之手,它是整理编定者刘向后加的。在没有更确凿可靠资料的条件下,我们权且按《汉书·艺文志》所录,《九章》九篇均为屈原的作品,如此,则九篇诗章所写,可谓各有侧重:《惜诵》全诗表述诗人的忠贞与清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此乃终生奉行的做人准则;《涉江》活画出了一位高洁不屈的诗人形象,他戴高冠,佩长剑,行吟徘徊于泽畔,绝不愿变己之心志以从俗;《哀郢》表达诗人对楚国郢都失陷的哀痛,诗中交织了诗人对楚国山水的热爱、伤感和对奸党小人的痛恨之情;《抽思》表述怀王改变态度后诗人的实际心态,怀王的言而无信,致使诗人烦闷忧愁始终笼罩心头,难以排解;《怀沙》是诗人临死前向世人告白心境的绝命辞,他庄严宣告,决心以死殉自己的理想,用生命换回高洁的人格节操;《思美人》中的美人,喻指楚怀王,诗篇表达诗人对君主的忠诚,永远不改初衷;《惜往日》始终表述诗人宁死不移志的誓言,而对君王的昏庸,此篇中则有了足够的认识;《橘颂》通篇运用了比兴手法,描画橘的物态、形象,颂橘乃为了颂扬人的崇高形象与高贵品质,诗篇前半说橘,将橘人格化,颂橘乃自比,后半说人,自颂以喻橘,全篇物我合一、浑然一体,乃咏物篇的佳作;《悲回风》用自然界的秋冬景象烘托诗人的忧郁与深沉,全篇回环往复的情绪表述很好地传递了诗人低回忧郁的真实情感。

《招魂》和《大招》两篇堪称姐妹篇,两诗均以招魂形式展开,这是采用了南方楚地民间流行的人死后招魂的方式,表现作者对已故君主的召唤和希冀。对这两首诗的所招对象,历来争议较大,笔者以为,应以招楚怀王的亡魂更为合理,诗篇表达的是作者对君主亡故的哀痛和追怀,这是屈原忠君情怀的集中体现。至于为何招两次,这与当时楚地的民俗有关,他们有人死后分为大殓、小殓之习俗(详可参《礼记》所载),而这大小殓的区分,正是两次招魂的表现。两诗显示了招魂诗文体奇特、想象大胆、结构对称、词藻堆砌的特色,在《楚辞》诸篇中堪称独树一帜。

《楚辞》中的作品,我们应该重视的,除了屈原作品外,还有被后代誉为悲秋诗人鼻祖的宋玉。传说宋玉是屈原的学生,但今已不可考,我们仅知《汉书·艺文志》载有他的赋十六篇,他还创作了传世杰作《九辩》,这是无可置疑的。刘勰《文心雕龙》将他与屈原并称,可见对他评价之高。宋玉留给后世的《九辩》告诉我们,他是一位出身低微、官职不高的贫寒之士,《九辩》诗抒发了他自己的身世遭遇,诗中对悲秋的吟唱,可谓千古绝唱,对后世的士大夫影响很大,文学史自此有了“悲秋诗人”之说,宋玉乃始创者。

《楚辞》问世以后,自汉代开始,便有了模拟仿效之风,尤其两汉时代,拟骚诗盛行,一时蔚成风气,其中较有代表性并被收入《楚辞》注本的主要是:贾谊《惜誓》(或《吊屈原赋》,各本不一)、淮南小山《招隐士》、庄忌《哀时命》,以及王褒《九怀》、刘向《九叹》、王逸《九思》等。这些诗篇大多从哀怜同情屈原身世际遇出发,抒发个人的内心情感,有的结合了自己的身世遭遇,感喟社会历史和人生的不测。一般来说,这些诗篇虽说内容情感乃至艺术表现均无法与屈原作品相比,但它们毕竟有意模仿屈原作品的艺术风格,其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多少还有可取之处,故而文学史也能记下一笔。

从汉代开始,研究屈原和注释《楚辞》作品渐成风气——从西汉司马迁、扬雄到东汉班固、王逸,都对屈原和《楚辞》或撰写传略,或评论其人,或注释其作品,但他们在认识观点上有所不一,有的甚至完全对立,如王逸与班固,对屈原的评价褒贬完全不一,王逸《楚辞章句》高度肯定屈原,且该书乃历史上第一部全面注释《楚辞》的标志性著作,而班固虽然承认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却对屈原其人的人格品行予以贬抑。概括地看,“楚辞学”在两千多年的学术史上曾出现过四次高潮:两汉、南宋、清代及现代(“五四”迄今),其代表性著作为: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南朝齐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南宋朱熹《楚辞集注》、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补王逸《章句》)、明代汪湲《楚辞集解》、清代王夫之《楚辞通释》、林云铭《楚辞灯》、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和戴震《屈原赋注》,到现代,则有梁启超、闻一多、郭沫若、游国恩、姜亮夫、陈子展、林庚、汤炳正等著名学者将传统学术与现代意识相结合,问世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推动了楚辞研究向纵深方向的拓展。

学会欣赏范文如何写篇七

诗歌欣赏是一种艺术审美活动。诗歌欣赏要具备如下的知识:

1.如何品诗。人们常把欣赏诗歌叫“品诗”。所谓“品”,第一是要细心地认真地思考和回味;第二是要凝神定情,在一个安静的环境和比较稳定的情绪下进行欣赏活动;第三是要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从自身的文化知识和经验中寻找与诗歌意念相对应的形象感受;第四是用必要的重复来加深对诗情诗意的把握。

2.读诗入意境。欣赏诗歌还要“读”。诗歌具有节奏,韵律,不读只看,是无法细致深入地领略这种美感的。反复认真地读诗,诗中那种情感的慷慨激昂和音调的.铿锵有力、节奏的明快活泼,或者情调的缠绵悱侧、言语的呢呢喃喃、节拍的波浪起伏,就会十分自然地融汇在一起,使你为之所感动。

3.提高欣赏情趣。当然,诗歌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活动一样,也有一个情趣、格调、标准的问题。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健康的欣赏情趣,确立较高的欣赏标准,另一方面要选择适当的诗歌作为欣赏对象。对于情趣和格调过于低下庸俗的诗歌,应该有分析、剔除,批判的能力。

学会欣赏范文如何写篇八

当我们在聆听古典音乐的时候,我们应如何更深层次去欣赏古典音乐的美呢?很多人认为,古典音乐属于高雅艺术,比较难懂。有些人尝试去了解作品的内容,可到实际中又用不上。在我看来,音乐欣赏是比较感性的,可以以感性的形式去了解。我们稍加训练,就可以解决欣赏的难题。

1、分辨演奏乐器。

对于交响乐队的几十件乐器,必须有明确的分辨能力。否则乐队演奏起来,很多乐器交织在一起,听起来就会十分混乱。而且因为乐器本身的音色特点,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会根据音乐的需要选择乐器,所以分清乐器就可以大致了解音乐的基本内容。这样的乐曲有很多,如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布里顿的《青少年管弦乐指南》等等,都在乐曲中详细介绍了每件乐器的音色特点和所描写的内容。这种分辨乐器的练习要进行很多次,直至即使在很多乐器演奏的情况下也能分辨某一件乐器,这需要大量试听作品。

2、音乐表现内容。

作曲家在创作作品时,是有一定创作思路的,有些作品会具有明确的情节发展过程。这部分个人是很难进行学习的,必须有优秀的教师来讲解。教师的讲解就像是一个翻译,将音乐中表现的内容,一边对比乐器、对比乐句,一边进行讲解。这种方式可以最快的实现欣赏音乐的目的。这类作品有: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斯梅塔娜的《伏尔塔瓦河》、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等作品。

3、演奏水平。

通过对音色、技术、音乐表现等方面的对比,听辨演奏者的个人演奏能力,由于演奏者的个人性格和审美因素,使其在演奏中会带有一定的个人特性,比如:男性的坚定、女性的柔和、快速乐句的清晰、慢板速度的稳定等等,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辨,不仅可以准确判断演奏者的性别、性格,甚至个人习惯等特点,还可以根据高音音色的松和紧、整体音色的统一、音乐表现的方式、技术能力等等,对演奏者的水平进行鉴定,通过鉴定可以有选择的欣赏演奏水平较高的乐曲。

4、分辨指挥的风格特点。

这一点同分辨演奏者个人的'演奏水平方法相似,优秀的指挥可以较好的控制和统一乐队的整体风格,使全体演奏员可以演奏出和谐的效果。当然指挥的个人特点和缺陷也会在音乐中有所表现,性格随和的指挥在乐曲处理时,经常出现旋律不够清晰的现象,性格坚定的指挥对柔美的处理就容易不到位,还有指挥个人的处理思路和风格等,一般这种分辨是需要通过听辨同一乐曲的不同指挥、乐队、版本来比较和分辨的。

5、分辨乐队的风格特点。

每个乐队有每个乐队的特点,一个国家的水土,一个民族的风俗,一个城市的节奏,一个地域的差别等等,都会影响演奏者的审美和音乐表现方式。另外还有指挥的因素,世界著名的大乐团一般都会较长期的聘任首席指挥,乐队和指挥较长期的合作可以使指挥和乐队的风格更统一。恰恰是因为这些原因,使每一个乐队都具有不同的演奏特点和风格,具体的欣赏办法就是对比各乐团对于相同乐曲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6、最简单的欣赏办法。

就是听旋律、听乐曲是否好听、是否熟悉。可以选择一些如:约翰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等著名而又通俗的作品常听,听熟了就喜欢了,这是最简单的办法。实际上音乐欣赏并不是非要通过对比来欣赏的,这同一个人自我的状态有关,对于性格偏差较大的人来说不对比就很难听准确,可对于心态平和的人来说,不用对比也能听准确,这关系到个人修养问题。无论做什么平心静气都是一种境界。

7、深入了解乐器。

在深入了解一种乐器以前,只能说是感性的欣赏,喜欢古典音乐那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层次和所营造的那种氛围,一直想让自己的欣赏水平提高到理性的层次,但是很难对其产生共鸣,在深入了解一种乐器后,再听钢琴、小提琴的演奏,甚至于乐队的演奏,就能感受演奏者所使用的技巧、对音乐(旋律)的特殊处理、乐句的进行是否流畅等,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引领你进入一个全新的、美妙的境界。

学会欣赏范文如何写篇九

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否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们的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画这种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这种方法就是一种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他们对于绘画作品的欣赏往往过多借助“文学性”的描述。那么,用这种方法来欣赏中国画,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看得懂。

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较难欣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就看不懂,而且更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了。当然,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绘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呜。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绘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以“像”或“不像”来衡量的。

就艺术而论,我们衡量一件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绘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绘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应该说,这才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真正目的。像与不像仅仅只是作品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与不像就不能作为衡量作品的好坏或欣赏作品的标准。

那么,画家们是怎样来看画的呢?就国画而言,内行人看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美术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内行人的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当然是抓住了实质,因为“神韵”就是一种高的艺术审美享受,常常是中国画家们的追求达到的目标。

当然,一般的人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方面的基本知识,特别是通过绘画而训练出来的一种“感觉”。所以要很好地欣赏绘画,还得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

但是,如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也许更能理解一些。有人提出,艺术的欣赏需要经过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那么从这样三个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是很有道理的。

审美感知就是要求我们直观地去感知审美对象,即艺术作品本身,我们可以去感知作品上画的'是什么?画得像或是不像,色彩是鲜明的或是灰暗的,线条是流畅的或是笨拙的,表现手法是工笔的或是写意的等等,总之要自己亲自地平心静气地进行直观的感受。第二步,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理解。即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义和内涵。这种理解包括对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理解;对作品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的理解等等,这就需要充分调动我们的思考能力。

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作品画的内容要表现什么?是怎样表现的?所采用的艺术手段是否恰当?能否充分地表达出主题?同时,透过作品的画面,猜测作者的心思,是热情地歌颂或是辛辣地讽刺;透过画面的气氛,体验画面的情调:是深沉或是豪放,是乐观或是悲伤。再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结合作者的身世、创作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

到了这一步,艺术的审美欣赏并没有完结,还有一个审美创造阶段。就是通过审美的感知和审美的理解后,在对作品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通过自己积累的审美经验、文化知识、主活阅历等进行丰富的联想、升发开去,再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来。这样,你才真正获得了启迪和教育,欣赏绘画才获得了真正的意义。青少年朋友们不妨用这种方法去欣赏中国画(或其他绘画),认真试一试,看能否有所收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