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和鸟的天堂教案反思简短(实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8:31:44 页码:9
2023年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和鸟的天堂教案反思简短(实用11篇)
2023-11-19 08:31:44    小编:ZTFB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组织教学资源,提供教学材料和教具的选择。编写教案之前,教师需要对教学目标有清晰的认识,明确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希望大家能够注意教案的结构和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和鸟的天堂教案反思简短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依依惜别。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的人物、地点的资料,读熟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诵古诗大比拼。

1、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

2、师说诗题,学生背诗。

3、师说诗句,学生说诗题和作者。

4、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它堪称是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初读诗题。

二、【新授】。

1、读懂诗题。

a、出示生词卡片“孟浩然”“广陵”,谁来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

b、题目共有10个字,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重读哪个词,读出自己的感受。

c、介绍写作背景,带着自己各自的的'感受再读诗题。(教师板书:读懂诗题)。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款待了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2、读明诗句。

a、读通诗句。

出示朗读的阶梯等次表,请学生自己对照要求自由朗读古诗,认为自己读到第三阶梯的水平了,就可停下。

指名朗读,请学生相互评价。

好,现在换过来,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接读后三个字,听明白了吗?——读。

b、理解诗意。

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能读懂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读懂古诗。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结合书上的注释,把自己读懂的句子说给其他同学听;不懂的句子互相讨论。

c、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指导。(教师板书:读明诗意)。

3、品悟诗情。

a、出示课文插图,请结合图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个故事。相机用ppt出示课件:(说话练习)。

b、引读:

那离别的惆怅啊,全都凝结在那了李白那目驻神驰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无尽的不舍啊,全都凝聚在了那渐行渐远的孤帆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深厚的情谊,那样真挚的情感啊,全都托付给了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板书:品悟诗情)。

三、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教师板书:品悟诗情)。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是的,孩子们,一样是送别,却因送别的时间、送别的人等各种各样的因素,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怀。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懂诗题——读明诗句——品悟诗情”这样的方法读懂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们也可以尝试着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去品读王勃的、高适的或者是其他诗人的离情别愁。

四、布置作业。

2、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读诗题——读诗句——悟诗情”,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和鸟的天堂教案反思简短篇二

雨后的早晨,从香甜的春睡中醒来,推开窗户,扑进的不仅仅是清新的空气,更有那清脆的鸟鸣,淡淡的花香,浓浓的春意。那漂落的花瓣,令人惋惜;那被春雨浸润着的芳草绿叶,令人振奋。那湿润的落花,那鲜嫩的绿叶,似乎把昨夜的春风和春雨又送到了窗前。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这剪辑的“春之声”,正是那“春意闹”的画外音。

高鼎的《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令人陶醉。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着风筝,放飞着快乐,放飞着希望。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生字的呈现。

(1)揭示课题识字。“古诗两首”中,“古、诗、首”是生字,第二首古诗《村居》中的“村、居”也是生字。所以在揭示和理解课题过程中即可指导认读5个生字。可先对“古诗”作简单解释,再结合“几首歌曲”、“几首儿歌”、“几篇课文”等对“首”作简单理解,最后出示两首古诗的题目。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自己借助拼音读古诗,认读诗中的生字。

(3)出示生字条中的生字,引导识记。

2.生字的识记。

(1)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引导学生根据新旧字的联系,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方法识记生字。如:

自—首舍—古读—诗对—树—村睡—眠。

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

3.识字的巩固。

(1)利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巩固认读。

(2)读词语巩固生字的识记。如: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处长见闻。

乡村居住大醉烟花童话散步。

(3)在读、背古诗的过程中巩固生字的识记。

4.写字指导。

本课6个要写的字,各有各的特点,可逐一进行指导。“古”字横要长而凸;“声”字上为“士”字,不是“土”字,应写得上横长、下横短;“多”字上下两部分一样,但要注意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或上下相等;“处”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

——把捺拖长;“知”字中,口在右边偏下,不能写得太高;“忙”字左边“竖心”的竖要写得垂直且稍长。

(二)朗读感悟。

本课两首古诗,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不要作过多的分析。诗的内容和意境,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学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

《春晓》诗意含蓄,情真意切。朗读时,速度可稍慢,一边读一边想象,一、三句声音较实,二、四句声音较虚。每一句第二字可适当拉长,稍作停顿,留下想象的空间。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

《村居》较为明快,朗读时可适当将情绪外露,读得轻快、流畅,体现环境的优美和儿童生活的快乐。可在每句诗的第四个字后稍作停顿。注意读好韵脚“天、烟、鸢”。

古诗朗读对字音的要求特别高,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提醒学生对咬准字音要一丝不苟,并让他们反复练习朗读。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两首古诗的背诵难度不大,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用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背诵。

(三)实践活动。

1.课前活动。

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课中活动。

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先分小组比一比,再推选代表在全班表演。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谈话引入。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谁能读准?(春—村)。

板书:春晓村居。

(二)学习生字。

1.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运用“利用熟字学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字音:翘舌音“诗、首、处”;平舌音“村、醉、散”

(2)字形:

组合:古(十口)眠(目民)闻(门耳)村(木寸)。

居(尸古)烟(火因)童(立里)。

偏旁:诗—讠醉—酉忙—忄。

(3)字义(用田字格中的字作扩词练习):

古声。

多处。

知忙。

(三)朗读古诗。

1.范读。

2.自由读(读对、读顺)。

3.自愿读。

4.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四)理解古诗。

1.自读《春晓》、《村居》。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3.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五)感悟欣赏。

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六)扩展活动。

有条件的班级可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五、资料袋。

1.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享年52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和李白、杜甫的称赞。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

2.高鼎。

清朝诗人。

3.风筝。

风筝源于我国,又名风鸢、纸鹞,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鲁班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算是风筝之祖了。五代时李邺在宫中,以线放风筝为游戏,并在鸢头上挂竹哨,当风筝升空,风吹竹哨,发出动听的筝鸣,“风筝”一名便由此而来。

到了唐宋,放风筝十分盛行,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诗中写道:“西楼一夜风筝急。”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南宋苏汉臣的《北事通》都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放风筝的场面。

明清时风筝渐趋全盛,制作精巧。慈禧太后曾叫民间风筝艺人魏之泰做“女寿星骑仙鹤”的风筝。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描述了一群天真活泼放学归来的儿童在春风、春光中放风筝的场面,读后令人叫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和鸟的天堂教案反思简短篇三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中启发想象,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

1、喜欢背诵古诗。

2、激发学生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突破方法:采取范读、挑战读、齐读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熟读成诵。

难点: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法与学法。

师:创设情境、示范朗读、参与讨论。

生:自读、讨论、想象、诵读相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读懂第一首诗,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画面。

3、朗读背诵《赠刘景文》。

一、导入第一首古诗。

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又叫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奥,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板书试题:赠刘景文)。

二、师配乐泛读古诗,生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三、自学古诗。

1、自由读,读准每个字的音。

2、指名朗读。

3、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指名朗读。

刘菊残君橙橘。

4、小组讨论,理解词义。

荷尽:荷花凋谢。擎雨盖:指荷叶。(课件展现画面)犹:还傲霜枝:指菊花的花枝挺立在寒风中。(课件展现画面)。

四、再读感悟,启发想象。

1.学生再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并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的菊花的花枝还傲霜斗寒冷。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深秋时节。

2、师再次配乐范读,生闭眼想象画面。

3、说说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4、cai出示相关秋景图,学生欣赏。

五、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1、这么美得景色,你能美美地读出来吗?

自由练读--挑战读--齐读。

2、熟读成诵。

六、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边认读边观察。

2、说说识记方法。

3、重点指导书写“首”字。

笔顺:。

4、学生书写,师巡回指导。

七、课堂总结。

1、指名背诵《赠刘景文》。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吗?

八、课时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读懂《山行》这首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诗。

1、指名背诵《赠刘景文》。

2、齐背。

3、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释题并简介作者。

二、指导看图,初步感知。

1、图上画了什么景物。

2、师范读古诗,生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三、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1、小组合作学习,读准读通古诗,相互交流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得问题大家讨论。

2、每组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

3、讨论点拨。

山行:在山中行走。寒山:深秋时节的山。白云深处:山中白云飘起的地方。

坐:因为晚:指深秋霜叶:指枫叶。

四、再读感悟诗意。

1、生边看图边朗读,从图中感悟诗意。

2、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师描述诗意,生边听边想象。

抬头远望,有一条石头小路盘旋而上,顺着这条路再一直向上看去,还能看见一缕缕白云后面隐隐约约住着几户人家。因为喜爱这深秋枫叶的黄昏景色,我不由得停下车来,仔细的欣赏。啊,经过霜打的枫叶树叶,红的比早春二月的花儿还要鲜艳呀。

4、组织各种形式的朗读、吟诵。

5、一齐背诵这首诗。

五、知道写字。

1、出示生字卡片:枫、于,让学生认读。

2、讲讲识记方法。

3、师范写,生临写。

六、拓展活动。

请分别背诵一首写春、夏、秋、冬景物的诗。

板书设计(略)。

七、课时作业。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和鸟的天堂教案反思简短篇四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情所代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编选本课的意图是,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这两首古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情感。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秋天的印象,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可以让同学收集一些与秋天有关的古诗句,在课上进行交流。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这两首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四、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

五、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夜书所见》。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3.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感情朗读。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六、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七、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八、拓展活动。

九、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习《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怎么学习这一首古诗。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渎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4)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3.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有感情朗读。

5.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五、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六、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在用得特别好?

七、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促、忆、异、逢、佳、倍、遥、遍、插,读记、组词。

2.说说要求会写的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同桌互相评点或当堂展评。

八、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见:梧叶挑促织一灯明。

听:寒声孤独寂寞。

感:动客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念家乡、亲人)。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和鸟的天堂教案反思简短篇五

共2课时第1课时课型:精读。

教材分析:

本课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绝句,诗句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明丽。其中《草》情景交融,重在咏物抒怀,是就荣枯生发,极力表现草的顽强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动静结合,人与景辉映成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学中要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充分感受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积淀。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这两首古诗也不太陌生,教师要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优势,引导自读自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总第2课时共2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二、自学识字合作交流。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3、指名认读。

三、品读领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4、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5、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五、巩固延伸。

1、背诵古诗。

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书写生字。

(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总第3课时共2课时第2课时课型精读。

一、复习回顾。

指名背诵古诗〈草〉。(重点检查学习较差的同学)。

二、自主学习。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合作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品读领悟。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丰富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5、背诵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五、巩固延伸。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3、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4、书写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和鸟的天堂教案反思简短篇六

我们吃过晚饭,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

我们走过一段石子路,很快就到了河边。在河边大树下,我们发现了几只小船。

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一个朋友解开了绳,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心移去。

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移动。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朋友们马上纠正我的错误。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一株榕树,另一个朋友说是两株。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船在树下泊了片刻。岸上很湿,我们没有上去。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土地是湿的,大概涨潮的时候河水会冲上岸去。“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于是船开了,一个朋友拨着桨,船缓缓地移向河中心。

第二天,我们划着船到一个朋友的家乡去。那是个有山有塔的地方。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

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耀在水面,在树梢,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我们又把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和鸟的天堂教案反思简短篇七

教材分析:《古诗两首》有两首诗,一首是《江南春》,一首是《春日偶成》。

《江南春》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

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时间:两课时。

一、谈“春”,导诗。

生:《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生:《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一首是杜牧写的《江南春》;一首是程颢写的《春日偶成》。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首诗,看看作者是如何来写春天的。

二、说“春”,学诗。

生:自由轻声读这两首诗。(反复读上几遍后)。

师:通过课前的预习和刚才的自读,老师已能感受到大家能熟练地朗读这两首诗了,能不能读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生:个个跃跃欲试地。(指3——4名学生)读这两首古诗,教师穿插其中适时给予评价。

师:大家都能熟练地朗读这两首古诗了,老师真为大家感到高兴,那么这两首古诗,作者抓住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来写的?描绘出了春天怎样的一幅画面?下面分小组合作学习,大家可重点选择一首诗,结合诗的译文进行讨论,然后汇总本小组的建议进行交流。

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走入各小组,倾听学生的讨论。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是《江南春》这首诗。我们小组成员认为这首诗围绕春天,写了莺、红花、绿树、村子、城廓、洒旗等景物。我们是结合译文和古诗的描述讨论出来的。

生:(迫不及待地)我们小组也是讨论的这首诗,我们认为他们所叙述的景物不全面,还应包括寺庙和楼台。

生:我们通过预习知道,《江南春》这首诗的后两句是诗人想到唐代以前的南朝所建立的寺庙和楼台,不是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师:你们小组预习的真深入!确实,后两句诗是作者想到以前南朝所建立的寺庙和楼台,不是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是《春日偶成》这一首诗。我们觉得这首诗主要写到了云、风、花、柳、河。我们是通过译文和诗句的描述所看出来的。

师: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成果真丰富,讨论的问题很深入。而且结合古诗和译文,描绘出了两首古诗的画面,能不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画面画下来。

生:纷纷地开始勾画画面。

三、议“春”,悟诗。

师:看着大家描绘的一幅幅画面,老师知道大家已深深地走进了古诗,展现了你们的丰富的想象力,并融进了自己的深切感受。能说说你为什么描绘这样的一幅画吗?并说说画这幅画时的内心感受。

生:老师,我们这小组是合作完成的这一幅画,我们画的是《江南春》这首诗的画,翠绿的树叶上莺在鸣叫,绿树映衬着红花,一条小河从村前缓缓地流过,不远处的茅亭过的酒旗在风中飘舞。我们画完了这幅画后心情很高兴。

生:我画的是《春日偶成》这首诗,你看淡淡的云从天空中飘过,一棵棵垂柳长得很茂盛,柳树下是各色各样的花儿。

师:同学们画得很细致,说得也很精彩。面对同一情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人的认识和经历都是不同的,那么两位诗人所处在当时的情境中,他们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你能猜测一下吗?(教师适时地介绍一下有关两位诗人的背景资料)。

生:我也认为杜牧当时的心情是愉悦的。

生:我认为杜牧当时的心情是悲伤的。因为面对如此美好的景物,想到南朝的许多寺庙已隐没在茫茫的烟雨,怎能不触动他的伤心之情呢!

生:不同意见的学生开始相互争辩。

师:同学们既然有不同的意见,大家可以带着自己的意见课后再深入地去体会一下,看看到底谁的理解更有道理。

师:大家揣摩的很有见地,你们不仅丰富了诗人的感受,而且更多地融进了自己的理解。

四、颂“春”,背诗。

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一起来描绘我们心目中的春天吧!可以选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诗歌、散文、对联等)。

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对春天的赞美。

师:《江南春》、《春日偶成》也是赞美春天的优美诗篇,让我们一起将它深深地记在脑海中吧!

生:背诵这两首古诗。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和鸟的天堂教案反思简短篇八

一学习目标:

1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会写本首古诗中的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要热爱家乡。

二学习重点:识字写字。

学习难点:体会情感。

三学习方法:感情朗读。

四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1出示课文插图,简述图意。

2揭示课题。

3播放录音。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读,互评。

3质疑,同学互答。

(三)熟读成诵,入情入境。

1范读,模仿朗读。

2多种形式读,读出感情。

3配乐练习读。

4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5多种形式读,评议。

6试着背诵。

自由背同桌互背有感情诵读。

(四)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1集体认读生字,游戏形式巩固。

2出示要写的字。

观察交流指导练习。

(五)拓展练习。

“我”回到了故乡,见到了亲人会说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认识第二首古诗中的生字,会写其中的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感情。

3懂得珍惜友情。

二学习重点:识字写字。

学习难点:体会感情。

三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说说他们在干什么?谁送别谁呢?

诗人离开时的心情怎样?

2揭题,读题。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习要认的字。

指名读,开火车读。

3同桌互读课文,互帮。

(三)熟读成诵,入情入境。

1试着按节奏读,指名读。

2有韵味读,读出诗人与朋友依依不舍的心情。

3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4多种形式朗读。

5自由背诵,自我表现背诵。

(四)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认读。

2指名读,说说识计方法。

3范写临摹。

4练习写字。

(五)拓展活动。

诵读表演。

[古诗两首之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和鸟的天堂教案反思简短篇九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众鸟纷飞的景象。

教学重点。

朗读重点片段,感悟大榕树的奇特、尼奥的欢快。

一、导入。

1在广东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四、五百年前广东新会的天马村有一条小河,河中有块泥潭小洲。一天,一只仙鹤看中这环境优美,便衔来一棵榕树枝,说来奇怪,这棵榕树很快的生长起来,枝繁叶茂,远看像浮动的绿洲。又一个美丽的清晨,这只仙鹤带来了成千上万只仙鹤。从此,每于清晨薄雾,万千灵鸟,鸣声呼唤,翩翩起舞,形成了南国的一个奇观“鸟的天堂”。

2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样的地方才能称作“鸟的天堂”呢?

(生自由说,带着你们美好的幻想再来读题目。)。

二、检查预习。

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各在什么时间?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两次一次在傍晚,一次在早晨第一次看到了一颗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

三、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后,他有怎样的感慨?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指名读,读出感慨。齐读。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说: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第二个不加引号呢?

(第一个“鸟的天堂”是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是真正的鸟的天堂。)。

1、你仿佛看到了一棵怎样的树?

(大、茂盛、生机勃勃)。

2、看到这棵大榕树,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3、齐读(读出赞叹)。

五、自由朗读7、8自然段,体会作者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方法:圈点批注,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1、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从不可计数体会出枝干数目很多,说明树很大。)。

指导朗读:读出“一株、大”

2、枝干的数目为什么不可计数呢?

(枝上又生根,根上又生枝)。

出示图片,形成了独木成林的景观,所以作者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3、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

(体会“卧”字,带着你的感受读)所以作者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4、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

(不留一点缝隙,说明树叶多。)。

5、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读了这句话有疑问吗?(为什么说有“生命在颤动?)。

6、借助平时的生活感受,小组交流。

(预设:可能是风吹的树叶在动,可能是小鸟在动。)。

(是树叶在动,是生命在动,也是作者的心在动,所以他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六、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已有5的历史了,它之所以这样美丽,不仅是因为它自身旺盛的生命力,还有天马村的人对它的爱护,天马村的人视这棵树为神树,视这些鸟为神鸟,多少年来人们用这种最淳朴的环保意识保护着这棵树,所以,人们一直拥有这“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八、1让我们用同样地方法看看作者写出了鸟的什么特点,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

学生汇报。

1、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两个“到处”说明鸟很多。)。

2、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应接不暇的意思就是说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起来。在课文里是说鸟太多了,眼睛看不过来了。)。

3、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有的……有的……有的,说明鸟的姿态很多,种类也很多。)。

4、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体会到鸟儿很欢快,快乐地叫着。)。

5、教师借机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那么,请大家想象一下,树上还有什么姿态的鸟呢?(学生发散想象。)。

九、总结全文。

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作为我们人类也要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才会有这“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教案(人教版四年级备课资料)]。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和鸟的天堂教案反思简短篇十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a、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

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

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

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和鸟的天堂教案反思简短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利用网络展开多层面的拓展阅读,进一步了解“鸟的天堂”的相关资料,并能较好地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尝试写简短的“解说词”。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词语。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群鸟齐鸣的声音。

听一听,你想到了什么?说一说。

2、多么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呀!如果大家读了巴金先生的文章《鸟的天堂》,一定会有更多的体会的。板题、读题。

3、释题:理解“天堂”(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小鸟的乐园)。

二、泛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自读课文,学习字词,想一想:课文描写了什么景象?

2、交流,根据内容分段。

三、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想想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2、比较:

太阳落下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

太阳落下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山头和树梢。

(短句读来有韵味)。

3、作者就快要到“鸟的天堂”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4、怀着喜悦的心情,轻声读第一段,感受、欣赏河面环境的幽静和景物的优美。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自读自悟。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后感受最深的句子。(结尾句)。

2、理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朗读。

3、为什么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

(大榕树周围环境安宁,景色幽静;大榕树枝繁叶茂,便于鸟儿栖息;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得到保护。)。

二、学习第二段。

1、作者描写的大榕树有何特点?

2、理解句子: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榕树子是明亮的原因是什么?“颤动”?为什么会有这种“新生命在颤动”)。

3、面对这样一株大榕树,作者不由得发出了什么赞叹?(啊!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4、指导朗读,体会联想的作用。

三、学习第三段。

1、第二天清晨,当阳光照耀在水面上,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的时候,我们再一次来到了这里。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应接不暇。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再次欣赏那热闹的场面吧!

自由地读读课文,可以坐着读,可以站起来读,可以找伙伴一起读,也可以请老师和你一起读!

3.导读:作者继续拍掌,无数的鸟从榕树丛中飞了出来,这么多的鸟声,这么多的鸟影,作者有什么感觉?理解“应接不暇”。

4.作者终于看见这数不清的小鸟了,原来对于小鸟们来说,这一株美丽的大榕树,就是它们的――(天堂)啊!果真名不虚传。

6、面对这奇妙的景色,作者不愿离去,从心底发出赞叹。

7、小结:作者写大榕树的美丽抓住了它的枝、根、叶,也就是事物的静态来写的,(板书:静态)而写鸟则抓了鸟的活动变化,也就是事物的动态来写的,(板书:动态)这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写得生动活泼,富有变化,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像作者一样舍不得离开鸟的天堂。

四、感情朗读。

请同学们选一段你最喜欢的课文读一读。

五、总结全文。

1、课文写了作者先后两次赴新会“鸟的天堂”,所见所闻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去的时间不同)。

2、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

六、课外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鸟的天堂。要想更多地领略南国风光,就请大家去读读巴金先生的《旅途随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