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全球经济危机论文如何写(精选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1:35:11 页码:8
全球经济危机论文如何写(精选8篇)
2023-11-18 21:35:11    小编:ZTFB

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和开拓视野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名著、报纸杂志等不同类型的文本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总结时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体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散文作品,期待能给您带来情感上的共鸣和思考的启示。

全球经济危机论文如何写篇一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实力和优势,在全球化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获得了全球化带来的种种好处,因此不遗余力地推动全球化的发展。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既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也就是反全球化的声音不绝于耳的缘故。客观而论,如果发展中国家怕噎而废食,对全球化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这是不足取的;相反,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投身全球化浪潮中,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在充分享受全球化的好处的同时,又将其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利用后发优势赶超发达国家。这就需要发展中国家政府肩负起比发达国家政府更为繁重的职责,履行切合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状况的经济职能。这些职能包括:

(一)保护职能。所谓保护职能,就是发展中国家运用政府的力量,保护本国的产业安全,防止产业主导权转移;保护本国经济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防止外部势力的掠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它是由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落后性所决定的重要职能,它不是一种封闭的、排斥外部经济联系的保护职能,而是在与世界各国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发生广泛联系的全球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正当保护职能。

1.保护产业安全。wto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组织形式之―,目前有144个成员,其中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在wto的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原则下,发展中国家从商品市场到投资领域全面开放,民族产业安全问题因此变得十分突出。首先表现在发展中国家不少产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与发达国家相差较大,在规模经济方面也落后于它们,外国商品的涌入将极大地冲击这些比较劣势产业,威胁其生存和发展。其次是外资可能控制发展中国家部分产业与市场。和发达国家的企业特别是跨国集团相比,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机制、品牌、信息、营销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外资进入国内,有可能导致一些产业主导权转移,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再次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将加剧。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加速把传统产业、夕阳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外商投资大都集中于资金回收期短、见效快、能够保证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的加工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低度化、趋同化问题严重,加工工业存在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妨碍其产业的升级换代。最后是国家对产业宏观调控能力下降。外资企业一般从自身利益出发制订其发展规划,而不以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重,其活动往往与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产业政策不相符合,而且由于外资(主要指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一般都有强大的政治背景,发展中国家不能完全控制其活动,导致产业政策的效力减弱。

为了确保本国的产业安全,发展中国家政府应该建立一套综合的产业安全保障体系。一是按照国际惯例、wto有关协议和各国实践,建立科学的产业保护机制。包括严格的保护程序,客观的判断标准,完善的法律依据和健全的执行组织。二是采取切实的产业保护措施。根据wto对发展中成员的优惠条款,在遵守wto协议的前提下,通过完善关税制度,建立不违背wto规则的非关税壁垒,实行特定商品的数量限制,提高货物出入境监管水平与效率等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本国产业。三是提升本国民族产业的竞争力。即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运用市场力量加快企业间的购并联合,改善民族企业组织状况,提高产业整合度;加大对企业的技术支持力度,提高民族产业技术水平。通过这些政策行为提高民族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和竞争力,增加安全系数。四是制定科学的引进外资的策略,合理引导外资的地区和产业流向,将引进外资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适时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2.保护经济资源。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逐渐摆脱殖民统治,纷纷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被帝国主义通过公开手段全面掠夺经济资源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发达国家(尤其是超级大国)变相掠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资源的现象依然存在。它们或者通过附加条件的“援助”方式迫使发展中国家接受各种不平等条件,或者利用价格“剪刀差”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遭受损失。在经济全球化加速的今天,这种变相掠夺愈演愈烈。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既要学会利用外国资本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争取更多外援,也要防止外国资本的掠夺性资源开发行为,通过各种措施最大限度地切断经济剩余的外流;既要善于利用发达国家已经拥有的先进生产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也要增强民族经济的自主性,依靠挖掘本国经济资源来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防止和避免由于外国势力的“经济制裁”带来灾难性的经济损失。

3.保护生态环境。在发展中国家中,除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外,大多仍然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工业化早期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严重困扰这些国家,尤其是今天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国际分工使发达国家将越来越多技术水平较低资源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污染环境的企业向这些国家转移,加剧了这些国家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的程度,影响它们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政府要积极履行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职能,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关系,在国内通过环境立法和环保教育,强化国民的环保意识,提倡一种有利于生态稳定的消费方式,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尽可能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要更加重视环境安全问题,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要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标准,限制国外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进入,并通过国际组织督促发达国家停止无休止地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材料用以大肆挥霍的做法,共同保护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实现本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培育职能。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培育职能,包括三个方面:―是培育市场职能,即促进市场发育,加速市场体系形成,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培养人才职能,即大力发展教育,重视人才培训,造就千百万现代化建设人才。三是培育新经济增长点职能,即努力培育和扶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三大培育职能都是由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决定的。

1.培育市场。从某种程度上说,经济的全球化就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各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直接决定着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程度都比较低,突出表现为:人为垄断严重;市场主体缺乏或错位,即企业没有成为市场主体;国家缺乏真正的企业家;各生产要素市场欠缺或发展不成熟,导致市场机能长期处于无法运作的状态;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中介组织力量薄弱;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窄;市场规则不完善等。这种较低水平的市场发育状况很难支持和保证本国经济的高效和快速发展,也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利益分配和成本分担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达到赶超目标,就必须加速市场发育进程。为此,政府要充分发挥培育市场的职能,包括明确市场主体,划定市场边界,通过构建市场主体立法体系,保持对市场主体待遇的公平性,这是公平竞争的首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强化市场秩序法的功能,特别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反垄断政策法规,制止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防止长期固定的市场支配力的形成和市场支配力的滥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提供市场信息、纠正经济行为的。

外溢性、补充不完全市场、扩大竞争范围即在公共部门和政府管制行业引入竞争机制等措施维护竞争的公平性。

2.培育人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国的经济竞争力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该国的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教育还是科技,都存在较大差距,人才不足是发展中国家加速经济发展的重要约束因素,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一批善于经营的企业家队伍,没有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没有成千上万的掌握现代技术的熟练劳动力,没有一批善于宏观管理和献身于现代化事业的政府管理人才,就不能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发展中国家政府应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大力发展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积极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根本保障。

3.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往往依托于传统产业的发展,因为传统产业(如初级产品)生产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可实现静态比较利益。但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有限,要实现赶超目标,必须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新兴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一些比较成功的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也证明:政府只有重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现代支柱产业,才能形成稳定的增长基础,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学习职能。经济全球化扩大与深化了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能夜郎自大、自我封闭,而要在日益扩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加强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长处,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点。对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学习又具有特殊的涵义,这就是向先进的国家学习现代化的生产技术、科学的管理经验、经商本领、社会文化和经济制度等。这是―个向先进国家全方位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国民(个人)自发的学习,一是有组织的学习。发展中国家的后进性和实现赶超目标的任务决定了它们不能单纯采取个人自发学习的方式,而要采取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方式,即要求政府履行特殊的组织人民向先进国家学习的职能。与个人自发的学习相比,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和推动向发达国家学习的活动,目标明确,阻力小,影响大,能够减少向先进国家学习的时间和成本,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理想的效果。政府的学习职能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派员。即有计划地选派一些素质好的官员、技术人员、学生及工人到国外参观访问、留学、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等,使他们较快地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成为推动本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先驱力量,并通过这些人回国后发挥扩散效应,加速学习进程。

2.技术引进。即通过大力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聘请外国专家等,把外国的先进技术移植到国内,使更多国民不出国门就能学习到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3.制度借鉴。即政府依靠其自身优势和整体功能,将先进国家实践证明有效的经验和管理制度吸收进来,为我所用,从而加速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促进管理的科学化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4.信息传播。即通过各种知识和信息传播手段(包括书籍、广播、影视、通讯、学术交流等),介绍先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生产手段、信息网络、文化观念等,使众多的人了解国外的技术、体制和文化,了解本国与他国的差距,从而引起观念的更新,增强加速本国经济发展的紧迫感。

5.鼓励个人自发学习行为。即政府在采取有组织的学习行为的同时,鼓励个人自发学习行为,通过各种优惠措施鼓励个人自费出国深造和鼓励他们学成后回国工作。

(四)创新职能。创新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保证。人类历史的近代发展特别是当今世界的竞争表明,哪个民族和国家善于创新,它发展就快,就强大,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谁因循守旧,谁就落后,在世界上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哪个民族和国家在历史上某个时期善于创新,这个时期它就发展迅速,就强大,什么时候它创新少了,它就开始落伍。发达国家无一不是通过创新才取得今天的成果的。发达国家走前人未走过的路,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创新。发达国家的政府通常是创新的最大保护者,甚至是创新的诱导者和推动者。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政府如果不重视创新的作用,过分强调仿效发达国家已走过的发展道路,把着眼点放在营造发达国家当时发展经济所需要的条件上,充其量只能做一个“好学生”,只能沿着他人的足迹缓慢前进,不可能实现跳跃式的经济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在较短时间内用较小的代价赶超发达国家,同样离不开创新。

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有三个方面:一是制度和体制上的创新。即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上把握有利的发展机会,把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二是战略上的创新。即在吸收先进国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具有创新性的经济发展战略。三是技术上的创新。即在技术选择上跳过发达国家经历的某些环节,直接选择最新技术,并转化为适用技术。发展中国家政府在保护、诱导、推动创新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通过政府才能有效地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政府在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要任务是:逐渐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社会大环境,形成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良好社会风气,树立创新观念,建立创新机制,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提高科学研究的针对性,缩短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提高科技在整个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科技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盾。政府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政策行为包括:成立管理创新的专门机构,制定适合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并围绕这一规划制定一系列具体措施;通过财政金融政策,增加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改变教育模式,推进知识创新与传播;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鼓励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协调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政府为主导,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科研体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国际间的创新合作,等等。

当然,发展中国家政府也要履行一般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必要职能。如通过履行宏观调控职能,来维持经济总量的平衡,确保金融的稳定,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与收入分配的公平化;提供基础教育、基础科学和新兴科学研究、交通与通讯事业等公共产品和服务;控制人口增长,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等等。只不过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于发展中国家政府来说,履行上述四大经济职能显得尤为紧迫,具有突出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宗.经济全球化潮流中的发展中国家[j].世界经济,,(5).

[2]袁秀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

[4]斯大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文版)[m].中国物质出版社,1998.

[5]廖进球.论。

市场经济中的政府[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全球经济危机论文如何写篇二

论文摘要:

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论述了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论文关键词: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

东南亚地区的华人经济有“华人钱库”之称,主要原因是战后这一地区崛起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华人金融集团。

计有:

泰国的以盘谷银行的陈弼臣、泰华农民银行的伍班超、大城银行的李木川、京华银行的郑午楼等四大金融集团为中心的11家华资银行,其分支机构超过了1000家,是实力最强的海外华人金融集团。印度尼西亚林绍良的沙林集团和李文正的力宝集团所合办的中央亚细亚银行,拥有资本4130亿盾;李文明、李文光的泛印集团,拥有资本3279亿盾。新加坡以郭芳枫、郭令灿的丰隆集团和李成义集团为代表的13家华人银行,其国外分行达84个,其中李成义集团的华侨银行资产额达28.4亿美元。菲律宾的13家华资银行,其分行超过300家,资产总额为49238百万比索。以及马来西亚的李光前、李成伟的南益集团,黄庆昌的大华银行集团等等。

据估计,目前仅东盟五国(不包括文莱)中华人银行及其他金融公司的资产数约为500亿美元,其中陈弼臣、林绍良、李成义、郭芳枫,郭令灿等金融集团的资产数都超过10亿美元。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的实力由此可见。

一、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的形成大都在本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东南亚地区的原住民普遍轻视商品流通领域的经济活动,从事这类经济活动的角色一般都是华侨。他们活动于东南亚地区的城乡之间,在长期的商业经济活动中积累了资本,其中有一部分转化为金融资本,以为华商提供融通资金,适应日益扩大的经济活动的需要。

二战后,殖民主义经济在东南亚崩溃,刚获得独立的东南亚各国由于资本贫乏,不得不借助已经成长起来的华人金融资本来发展民族经济,东南亚各国的华人金融资本因此得到迅速的发展。在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的形成和发展(1)过程中,有些华人金融集团通过与当地民族金融资本或外国金融资本相结合、与当地上层人物相结合的方式,使资本得到稳定的增长和积聚,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大金融集团。如印度尼西亚林绍良的沙林集团就是因与印尼政府首脑苏哈托家族结合而发展的`。马来西亚郭氏兄弟集团也因与马来人的国家资本及政治家有密切联系方形成今天局面。在泰国,华人金融集团与王室、政界关系密切,是其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金融集团的要员出任政界,从政界引退后,又重返金融任要职,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二、东南亚各国华人金融集团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尽管情况不尽一致,但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这就是:

(一)东南亚华人金融资本的原始积累和正常积累主要来自当地,而且主要用于当地进行扩大再投资。因此无论就其长期历史形成过程或就其内容实质来分析,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都是东南亚民族金融资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国家甚至是主体组成部分。

(二)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在政治上普遍依存于当地的军人、王室及政府,凭借与各国国家资本的结合,在服从并服务于该地区民族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该地区连续不断的排华反华浪潮中,这些华人金融集团不但依旧能生存,而且发展得相当迅速。

(三)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多数与欧美日等外资有密切关系,得到外国资本扶持,与外国银行合资设立跨国金融公司,结成资金网络,经营国际金融业务。并收买海外金融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业务范围扩及欧亚美,在世界金融巨子之列中享有一定的国际地位。

(四)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大多具有浓厚的传统的家族、宗族、帮派色彩,但经营方式有所改进。金融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已分开,采取西方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组织起股份有限公司,请专家管理,自动化程度较高,活力很强。

三、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资金雄厚,业务广泛,拥有一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为世人所注目,是东南亚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可以这么说,战后东南亚各国经济建设的每一个成就几乎都同它们的存在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相对原住民的私营民族金融资本而言,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要强大一些,或者说强大得多。如泰国以盘谷银行为首的6家华资商业银行1982年总资产额为2092亿铢,约占当年泰国商业银行总资产额(3280亿铢)的63%。印尼80年代时华人资本与原住民私营民族资本之比为2.5:l。

可见在东南亚的金融领域中,华人金融集团占有一定优势,而且是明显的优势。但是从整个东南亚金融经济来看,华人金融集团并没有取得支配地位。

也就是说。作为东南亚民族金融资本重要组成部分的华人金融集团并不是,也不可能是该地区金融的主宰者和支配者。以印度尼西亚为例,根据1981年对全国最主要的70家银行的统计,总资产为12万亿盾,其中国营银行占85%,外国银行占6.5%,私营银行占8.5%。华人银行只占私营银行的一部分。

说明在印度尼西亚,国家金融命脉仍为国家资本所控制。在东南亚其它各国,华人金融资本在整个金融经济中所占比重尽管高低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国家金融资本才是控制东南亚各国金融的主要力量。

四、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出于血浓于水的民族亲缘关系,在捐助中国家乡建设和投资大陆,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经贸交流中发挥了积极的良好的作用。

有些金融集团还在上海、厦门、汕头、广州、海口等设立了金融机构。有“金融魔术师”之称的泛印集团总裁李文正还提出了全球华资大联合的设想,以便在全世界范围内同美、日、欧金融资本相竞争。他说;“如果抛开国籍观念,来个华人资本大联手的话,绝不会输给日本人。”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贸关系的发展,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参与角逐中国大陆金融企业,在内地开设了更多的办事处或分支机构,这对于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促进东南亚华人金融集团本身的发展,都是很有利的。

全球经济危机论文如何写篇三

d得分:2分。

2.(2分)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趋势是。

d得分:2分。

3.(2分)碳生产力是指。

d得分:2分。

4.(2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

d得分:2分。

5.(2分)碳金融的兴起,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展到()阶段的结果。

a.法律化温室气体减排b.清洁能源经济c.低碳经济。

d.量化温室气体减排你的答案:ab。

d得分:2分。

6.(2分)不同温室气体对地球的温室效应不同,为统一度量温室效应,规定()为度量温室效应的基本单位。

a.千克。

b.二氧化碳当量c.二氧化硫当量d.吨/立方米你的答案:ab。

d得分:2分7.(2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缔约国在减排任务上的规定是。

a.共同没有区别。

b.发达国家因为已经实现碳的低排放而不具有责任c.共同但有区别。

d.发展中国家因发展需要可以不承担责任你的答案:ab。

d得分:2分。

8.(2分)低碳发展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源体系低碳化,能源体系低碳化是指。

d得分:2分。

9.(2分)低碳经济首次出现的官方文件是。

d.西班牙学者乌恩鲁2000年发表的《能源政策》你的答案:ab。

d得分:2分。

10.(2分)低碳经济的实质是。

d得分:2分。

11.(2分)的低碳发展模式主要致力于发展生物质能以及相关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a.韩国b.日本c.南非d.巴西你的答案:ab。

d得分:2分。

a.消费角度b.交易角度c.流通角度d.生产角度你的答案:ab。

d得分:2分。

d得分:2分。

14.(2分)各种运输方式中,完成等量的换算周转量所要消耗的能源最多的是。

a.铁路b.公路c.海运d.民航你的答案:ab。

d得分:2分。

a.拉尼娜现象b.海滨气候现象c.热带海洋气候现象d.厄尔尼诺现象你的答案:ab。

d得分:2分。

d得分:2分。

17.(2分)欧盟的低碳转型重点落脚于。

a.强化低碳社会政策b.以低碳技术创新为导向。

c.产业升级和转移,以及调整能源结构d.发展新能源产业你的答案:ab。

d得分:2分。

18.(2分)美国第一个提出法律约束性减排目标的州是。

a.加利福尼亚州b.亚利桑那州c.新墨西哥州d.康涅狄格州你的答案:ab。

d得分:2分。

d得分:2分。

20.(2分)从全球来看,未来碳排放增强主要来自于。

a.工业发达国家b.农业发达国家c.发达国家d.发展中国家你的答案:ab。

d得分:2分。

21.(2分)促进工业节能和提高能效所面临的障碍有。

a.制度障碍b.经济障碍c.技术障碍d.意识障碍你的答案:ab。

d得分:2分。

22.(2分)低碳经济的要素中属于“经济发展阶段”的是。

a.技术发展水平b.产业结构c.城镇化水平d.人均收入你的答案:ab。

d得分:0分。

23.(2分)《京都议定书》确立的落实京都目标的灵活机制有。

a.清洁发展机制b.政府责任机制c.排放贸易机制d.联合履行机制你的答案:ab。

d得分:2分。

24.(2分)技术开发与转让问题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很少提及,这是因为。

d得分:0分。

a.里约热内卢谈判阶段。

d得分:2分。

26.(2分)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表现为。

a.执掌制定温室气体排放规则b.技术市场的角逐。

c.国际贸易规则主导权的争夺d.经济实力的竞争你的答案:ab。

d得分:2分。

27.(2分)我国为争取201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节能服务体系,实施的主要政策有。

d得分:2分。

28.(2分)《京都议定书》控制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来源于。

a.城市集中供暖b.农业部门c.工业部门d.城市废弃物处理你的答案:ab。

d得分:2分。

29.(2分)按照碳金融原生产品的来源划分,碳金融市场可以分为。

d得分:2分。

d.提高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的迫切要求你的答案:ab。

d得分:2分。

31.(2分)巴西得以发展以生物质能源为重点的低碳经济转型,主要原因是。

d得分:2分。

32.(2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有多个小组组成,他们的职责有。

d.评估气候变化的负面及正面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影响你的答案:ab。

d得分:2分。

33.(2分)以下选项能反映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是。

a.《京都议定书》谈判阶段b.哥本哈根谈判阶段。

c.《马拉喀什协定》谈判阶段。

d.《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文本谈判阶段你的答案:ab。

d得分:2分。

34.(2分)低碳产品包括。

a.太阳能热水器b.越野车c.新能源汽车d.白炽灯你的答案:ab。

d得分:2分。

35.(2分)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有。

a.提高能效b.观念创新c.技术创新d.能源结构清洁化你的答案:ab。

d得分:2分。

36.(2分)在城市快速化的发展进程中,工业产品大部分都要进入最终消费领域,从增量看,最终消费的增长将占主导地位。

你的答案:正确错误得分:2分。

37.(2分)由于气候变化问题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应该等技术成本降低后再进行减排。

你的答案:正确错误得分:2分。

38.(2分)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态度和习惯。

你的答案:正确错误得分:2分。

40.(2分)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没有历史责任,因此不需要减少碳排放。

你的答案:正确错误得分:2分。

41.(2分)低碳经济不意味着高投入。

你的答案:正确错误得分:2分。

42.(2分)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才需要考虑的事情。

你的答案:正确错误得分:2分。

43.(2分)碳生产力是单位gdp产出的碳排放,可以用来衡量一个经济体的效率水平。

你的答案:正确错误得分:2分。

44.(2分)《京都议定书》中确定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你的答案:正确错误得分:2分。

45.(2分)从中长期来看,气候变化问题有可能成为促成能源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个契机。

你的答案:正确错误得分:2分。

46.(2分)1979年,mwo第一届世界气象会议提出全球变暖问题。

你的答案:正确错误得分:2分。

47.(2分)发展低碳经济必定会限制特定产业的引进和发展。

你的答案:正确错误得分:2分。

48.(2分)低碳经济发展必须遵循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你的答案:正确错误得分:2分。

49.(2分)产品的节能和提高能效指的是同样的产品,通过节能和提高能效可以达到碳排放减少的目的。

你的答案:正确错误得分:2分。

50.(2分)我国能源消费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化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发展。

你的答案:正确错误得分:2分。

全球经济危机论文如何写篇四

用“中国主张”道出经济领跑“窍门”

11月21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形式出席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15次峰会,就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如何稳定和恢复经济提出鲜明的中国主张。中国主张不仅道出了中国经济“领跑”的“窍门”,也为g20如何在严峻的世界格局中发挥经济推动作用提出积极倡议。

构筑全球抗疫防火墙,为人类建立安全家园。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冠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面前,没有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人类在地球家园里同呼吸、共命运。为应对疫情,中国多措并举,带领人民打赢疫情防控战。疫情初期,中国果断封城,阻断疫情扩散传播;疫情紧要关头,党和中央发起号召,举全国之力支援武汉;疫情胜利之际,中国将宝贵的战疫经验编写成白皮书,向世界发行;疫情得到控制之后,中国积极研发出的新冠疫苗,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中国速度”“中国效率”“中国产能”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国的实战经验弥足珍贵,将为构筑全球抗疫防火墙提供有力支持,为全人类构建安全家园做出巨大贡献。

畅通经济运行大脉络,使全球经济“恢复健康”。为快速控制疫情,各国纷纷做出隔离措施,产业链的断裂和供应链的青黄不接影响着经济发展,全球经济被迫进行了一次“大洗牌”。中国已逐渐摆脱疫情的负面影响,蓄势待发,等待开启经济新加速的时机。在做好常规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建立全球通行的健康码互认机制,加大核酸检测力度,保障生产人员安全;规范产品流通的检疫程序,确保每一件产品都能追踪溯源;制定全球通用的进出口检疫标准,完善安全的产品出入境流程,提升流通效率,推动产业链有序重启、供应链持续赋能,坚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外双循环的中国新发展格局,为重振全球经济带来源源不竭的动力。

打造数字经济“助力器”,让科技引领未来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疫情既是危机,也是经济加速的新机。中国拥有世界先进的电商销售平台、丰富的支付平台,凭着大数据共享下的绿色快捷物流运转,中国紧紧抓住危机中的新机遇,用科技迎接新挑战,让“非接触经济”蓬勃发展,赋予中国数字经济新活力。在数字经济的接力赛中,科技是接力棒,指挥着前进的方向。要鼓励企业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生产效能;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支持高校开设与时而新的“新工科”专业,为数字经济发展输送精专业、高素质能手,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产业动能,把科技当成数字经济的“助力器”,完成未来生活向数字化、科技化转变。

实现更加包容的发展,携发展中国家稳步前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疫情期间,中国获得许多国家的支持和帮助,得以度过难关。中国政府不会忘记“患难见真情”的兄弟国家,中国人民永远感谢伸出援手的友邻之邦。从向他国提供防疫物资支援,到派出有丰富战疫经验专家和一线医生提供技术增援,中国始终怀着包容的心态,携手发展中国家共谋发展。中国做出支持延长缓债期限的决定,缓解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体现了大国之情怀,展现了大国之担当。在疫情全球化的汹涌波涛中,中国的主张掷地有声,将在后疫情时代以新的姿态扬起新帆,用数字经济为燃料,以包容的心态为风向,在经济大潮中乘风破浪,成为合格的“掌舵手”,带动全球经济稳步前行。

全球经济危机论文如何写篇五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国家安全的内涵出现了新的变化,国家经济利益和国家经济竞争力随即上升至国家安全的优先位置,国家经济安全开始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

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认识应首先从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起始条件上去把握。因为发展中国家的起始条件既是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也是决定其经济安全内容的重要因素。从经济安全的角度看,发展中国家起始条件上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项:

1、市场经济的不完善。现代市场经济通常具备如下特征:市场结构完备,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无障碍;市场竞争充分、公平并有统一的规则;价格信息充分;市场活动主体的产权明晰。对照上述特征,不难发现发展中国家目前市场经济具有很大的不完全与不完善性。以中国为例,市场经济的不完全与不完善具体表现为统一的国内市场尚未形成,各地区自给自足现象十分严重,国内市场被分割为许多狭小的封闭性地方市场,产品和生产要素流通不畅;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步伐缓慢,各种生产要素进入市场的程度、各种要素市场放开的程度和完善程度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内市场竞争规则缺乏公平性与统一性,不同经济成分发展条件不平等;地方保护主义使区际贸易壁垒名目繁多;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仍在探索之中,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十分突出。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的不完全与不完善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极为不利。按照经济学理论,在一个竞争不公平且不充分的市场条件下,价格体系的扭曲是不可避免的。价格信号的失真会使价格失去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作用,其后果是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市场竞争的不公平还会抑制优胜劣汰规律的作用,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培育自己的明星企业和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

2、社会保障机制建设步伐缓慢,尚不能满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具备一个发达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然而,从目前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看,尚有两大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是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渠道不畅,部分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不能按时足额为职工缴纳养老和医疗保险基金,致使职工的切身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全社会筹集到的社保基金难以满足其承担的义务要求。二是社会保险机制的覆盖面过窄。部分城镇下岗职工、农业剩余劳动力仍被排除在社保机制之外,包括城镇下岗职工、待业人员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内的低收入人群的大量存在,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隐患。

3、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使其面临的金融风险压力增大。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主要表现在外债负担重、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高和金融市场开放步伐过快等三个方面。以墨西哥和韩国为例,1992年墨西哥外债达1060亿美元,1994年墨外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10月底,韩国外债总额达1100亿美元,其中2/3在一年内到期。外债负担重是造成这些国家汇率低估、货币贬值的重要因素。而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高的情况在中国比较明显。1995年底,中国国有银行总贷款为4万亿元,其中9000亿元是呆账,约占总贷款的22.3%。高不良贷款率使中国银行系统显得脆弱。此外,发展中国家(如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和墨西哥)金融市场的过早开放客观上为国际金融投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数量庞大的国际游资始终是威胁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的一大隐患。

二、发达国家推行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意图和政策举措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深层因素。

[1][2][3]。

全球经济危机论文如何写篇六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利弊两方面影响,而发展中国家在这个进程中则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这意味着在以融入经济全球化为战略核心的实践过程中,发展中国家能够实现多大的利益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发展中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途径包含两个密切相关的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融入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升级。由于信息产业是新科技革命成果产业化的重要体现,发展信息产业成为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新兴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内容,这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产业升级的突破点。第二个层面是融入一体化的国际生产体系。发展中国家通过接受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在产业国际化发展框架中获得自身的分工位置。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或者说是产业价值增值链中部分环节的发展,是以跨国公司全球经营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获得联动性的发展。由于信息产业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成果,也是目前新兴产业中发展最成熟的产业,在发展模式上不同于传统工业,从产业的初始发展阶段就体现出非常强的国际性。它的发展特性更加符合跨国公司的复合一体化战略和网络性结构,价值增值链的全球性布局是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在短期内,这种利益上的不确定性不仅来自于发展中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华进程中有关措施的推行所遇到的障碍,还来自于它们在经济全球化的获利前景中所面临的不利因素。

二、发展新兴产业的不确定性。

信息产业以其特有的国际化发展特征为发展中国家缩短与发达国家在新兴产业发展上的差距提供了机会。发展中国家能够利用发达国家已经取得的成果,借助跨国公司国际化生产体系中的贸易、投资渠道使本国的信息产业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其不同于一般发展顺序的“跳跃式”发展以及“后发优势”向现实利益的转换。

印度的软件业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进程“跳跃式”发展的一个典型例子。印度从原先的工业水平落后的内向型发展模式转向以软件业出口为增长点的外向型发展模式,成为发展中国家成功发展信息产业的表率。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对发展中国家在新兴产业中的地位做一个具体的分析。

在出口导向战略的模式下,一些发展中经济体通过模仿技术获得了部分中、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制造优势,在当时的世界市场中获得了巨大的出口利益。但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因为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转变而在新兴产业的发展潮流中处于一定程度的被动境地,在产业细分中处在较低的等级。我们从广义的信息产业分类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阐述。

信息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但基于产业宽泛的外延,其中的`产品和服务活动的增值程度相差很大。从增值对象上可将其分为六类(见图1)。前三类为研究与开发、操作系统与核心零部件、品牌与系统集成。其特点是增值程度较高,在制造技术和品牌所需要的营销技术上都有较高的要求,相应的资金投入巨大,“进入门槛”相当高,因此是发达国家占有优势地位的环节。后三类为一般软件和信息内容、一般零部件,一般销售渠道、一般信息服务,以及加工装配。这些活动在总体上初始投入低,产业“进入门槛”较低,与原有的工业化相关程度不高,在劳动要素结构上主要是中等技术程度的技术人员,这对于教育程度较高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和少数发展中大国是完全可以胜任的。因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信息产业不同增值环节中的专业化分工以及相应的贸易格局形成信息产业的“次级分工”。在这个大分工体系中,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到自身要素和制度上的约束,在较长一段时期内还将位于产业增值链的低端位置,所以在产业的利益分配格局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附图。

图1信息产业增值链环节与不同国家群的对应关系。

[1][2][3][4][5]。

全球经济危机论文如何写篇七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国家安全的内涵出现了新的变化,国家经济利益和国家经济竞争力随即上升至国家安全的优先位置,国家经济安全开始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

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认识应首先从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起始条件上去把握。因为发展中国家的起始条件既是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也是决定其经济安全内容的重要因素。从经济安全的角度看,发展中国家起始条件上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项:

1、市场经济的不完善。现代市场经济通常具备如下特征:市场结构完备,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无障碍;市场竞争充分、公平并有统一的规则;价格信息充分;市场活动主体的产权明晰。对照上述特征,不难发现发展中国家目前市场经济具有很大的不完全与不完善性。以中国为例,市场经济的不完全与不完善具体表现为统一的国内市场尚未形成,各地区自给自足现象十分严重,国内市场被分割为许多狭小的封闭性地方市场,产品和生产要素流通不畅;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步伐缓慢,各种生产要素进入市场的程度、各种要素市场放开的程度和完善程度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内市场竞争规则缺乏公平性与统一性,不同经济成分发展条件不平等;地方保护主义使区际贸易壁垒名目繁多;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仍在探索之中,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十分突出。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的不完全与不完善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极为不利。按照经济学理论,在一个竞争不公平且不充分的市场条件下,价格体系的扭曲是不可避免的。价格信号的失真会使价格失去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作用,其后果是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市场竞争的不公平还会抑制优胜劣汰规律的作用,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培育自己的明星企业和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

2、社会保障机制建设步伐缓慢,尚不能满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具备一个发达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然而,从目前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看,尚有两大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是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渠道不畅,部分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不能按时足额为职工缴纳养老和医疗保险基金,致使职工的切身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全社会筹集到的社保基金难以满足其承担的义务要求。二是社会保险机制的覆盖面过窄。部分城镇下岗职工、农业剩余劳动力仍被排除在社保机制之外,包括城镇下岗职工、待业人员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内的低收入人群的大量存在,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隐患。

3、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使其面临的金融风险压力增大。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主要表现在外债负担重、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高和金融市场开放步伐过快等三个方面。以墨西哥和韩国为例,1992年墨西哥外债达1060亿美元,1994年墨外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10月底,韩国外债总额达1100亿美元,其中2/3在一年内到期。外债负担重是造成这些国家汇率低估、货币贬值的重要因素。而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高的情况在中国比较明显。1995年底,中国国有银行总贷款为4万亿元,其中9000亿元是呆账,约占总贷款的22.3%。高不良贷款率使中国银行系统显得脆弱。此外,发展中国家(如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和墨西哥)金融市场的过早开放客观上为国际金融投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数量庞大的国际游资始终是威胁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的一大隐患。

二、发达国家推行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意图和政策举措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深层因素。

发达国家积极推行经济全球化的目的是服务于资本的全球扩张,攫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剩余,巩固和提高其优势竞争地位。发达国家战略意图从本质上看具有“争夺性”和“霸权性”两种属性。争夺性表现为发达国家借经济全球化不断迫使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加快进行经济渗透以此来争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市场。“霸权性”是指巩固和提高发达国家在文化、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的“霸权”地位。发达国家推行这项战略的政策举措有:维护现有的“中心”与“外围”的国际分工体系;技术封锁;把持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在维护和加强“中心”与“外围”的国际分工体系上,发达国家凭借其拥有的“经济技术优势”、“创新优势”和“国际规则优势”将发展中国家置于国际分工梯度的中低层次,而将自己放置在国际分工梯度的高阶梯位置,以此来形成能使国际分工利益更多地向发达国家倾斜的国际分工格局。这样的国际分工格局对发展中国家极其不利,它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利较少,而且还在事实上形成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对发达国家的高度依赖性,这会严重削弱发展中国家抵挡发达国家传递经济危机、维护自身经济安全的能力。在技术封锁上,发达国家严格管制高新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据统计,世界最大的569家企业(基本上属于发达国家所有),只有10.6%把技术创新放在国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一直把持着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如世界贸易组织的“绿色会议室”小圈子商议制度,能够“入室”商讨制定游戏规则的绝大多数是发达国家。这实际上等于剥夺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对制定和修改游戏规则的发言权的决策权。因此,现行国际游戏规则一直带有明显的偏向性和不合理性,它偏重照顾的是发达国家利益,而忽视或损害的却是发展中国家利益。

三、经济全球化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环境因素。

经济全球化深刻改变了世界经济的运行环境,当代世界市场变得更加开放、竞争更加激烈;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更为便利。世界经济的联系方式已从过去以国际贸易为主,转向以资本跨国界流动为主、国际贸易迅速扩大的新的发展态势。与世界经济联系的加深,使发展中国家在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大挑战。这种来自经济全球化方面的挑战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看,集中体现在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的减弱和保护市场能力下降两个方面。这种推断基于以下两点:

1、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推广,为生产要素所有者自主决策提供了制度保障,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悬殊,为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提供了利益诱因。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是资源所有者做出的经济选择行为,这种选择行为是建立在成本――风险――收益分析基础上的。对资本而言,规避风险,寻求收益的最大化是其进行跨国界流动的决定因素;对人才而言,是否进行跨国界流动取决于其流动的预期收益与流动的机会成本的比较,当人才由跨国界流动而获得的异国就业收入远远高于其在流出国工作收入和流动费用时,人才跨国界流动的现象便会增多。由经济全球化而带来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推广则为资源所有者的自主决策提供了制度保障。从现实情况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和生产要素收益水平的悬殊,会为发展中国家稀缺生产要素流向发达国家提供利益诱因。由此可见,市场力量的作用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受到削弱的一个重要因素。

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和保护市场的能力均面临着严竣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市场开放压力越来越大,开放市场的时间表已基本确定,发展中国家通过政策的作用来达到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越来越显得无力。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于年12月11日开始生效,根据议定书的规定,中国承诺:关税减让的实施期最长可到;逐步取消400多项产品的数量限制,最迟可在1月1日取消;服务贸易的市场开放在加入后1至6年内逐步实施。又如:根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墨西哥政府承诺自1994年1月1日起,墨西哥将在10年内完全取消彼此间的农产品关税;在7年内取消对美、加银行及保险公司的限制,在10年内取消对证券公司的限制。韩国的市场开放程度本已很高。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为解救危机,韩国更是加快了开放的步伐。如取消对外汇、资本流通和利率的所有管制,逐步允许外国接管和收购部分韩国金融机构,开放国内汽车市场等。

2、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的减弱和保护市场能力的下降是影响其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开放和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积极意义上讲,它显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收外部稀缺生产要素加快自身的经济发展,在这一点上东亚经济奇迹的出现和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从消极意义上讲,市场开放和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增多也会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带来巨大冲击。比如,短期外资的大量流入极易产生泡沫经济,而短期外资的大量撤走则会导致泡沫经济的破灭。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就是由于短期外资大量撤走而引起的泡沫经济破灭的例证。泡沫经济破灭后最终承担损失的是发展中国家。可见,伴随着生产要素大量流入与流出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繁荣与萧条的更替,萧条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就是最大的经济不安全。此外,由市场开放而带来的外国长期资本、技术和商品的大量流入也会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企业产生巨大冲击。在外资企业、外国产品的冲击下,发展中国家民族企业市场份额的下降、人才流失、失业增多及社会各阶层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会逐渐暴露出来。解决这些问题无疑会加重社会负担,但不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认识应从历史的、系统的、动态的角度去理解。

首先,发展中国家在没有实行开放政策时,自然不存在经济安全问题。但由封闭而带来的落后和贫穷从长远看就是最大的经济不安全。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既有来自国内、国际的因素,同时又有国内、国际因素的互动影响而产生的新因素。把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置于经济全球化中去系统地研究应成为我们分析经济安全问题、解决经济安全隐患所应采用的基本分析方法。

其次,经济安全问题不仅发展中国家有,发达国家亦同样存在。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低梯度层次的发展中国家是最易遭受危机冲击的国家,但在发展中国家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通过贸易和国际分工链迅速向世界扩散,发达国家亦不能幸免。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存在绝对的经济安全。正视经济风险的客观存在,努力消除威胁经济安全的隐患,不断增强自身抗御经济风险的能力,应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

再次,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还是一个长期性、多变性和可控性的问题。当前的经济安全并不代表永久的经济安全;某一时段出现经济危机并不等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将会一蹶不振,振兴无望。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不消除来自内部的威胁经济安全的因素,其经济安全问题便会失去立身的基础;如不善于化解来自外部世界的不利因素,则其经济安全问题也得不到保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计,解决的出路在于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步伐,提高民族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发挥自身潜在优势。发展中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程度的大小与其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程度是正相关的,发展中国家受益程度的大小与其抗御经济风险的能力也是正相关的。所以,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应成为发展中国家维护经济安全的当务之急。提高民族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能靠保护的办法去实现,积极的态度是通过进一步开放市场的政策把民族企业推向全球竞争的行列。

最后,还应看到,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能力,无论是从市场因素上看,还是从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上看,都明显受到削弱。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波动性大、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能力等同于其具有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稀缺生产要素(长期资本、技术、人才等)吸纳能力、引导能力、控制或减少稀缺生产要素流出国境能力以及对国际游资的控制能力等方面。发展中国家提高这些方面的能力,出路并不在于其政策是如何优惠,自然条件是如何优越,而主要取决于市场的有效性和公共环境水平。因此,努力保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创造与维护有效的市场机制和良好的公共环境,应成为发展中国家维护其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

全球经济危机论文如何写篇八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重性,既为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跟他们带来诸多问题。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措施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且合理运用贸易壁垒保护国内市场,积极面对经济全球化。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在于生产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个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生产向纵深推进,在组织安排和管理体制上超越国界局限;二是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之间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建立全球生产体系,国际分工更加细化。近年来受交通运输、通讯及信息技术发展的带动,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和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进行各类生产。因此越来越多的公司走出国界,实现跨国经营成为生产全球化的主角。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起了主导作用。它们依靠竞争优势,实施全球范围内的最佳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的组合,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不仅使跨国公司对全球经济增长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也使跨国公司成为各国经济联系的主要渠道,加深各国间经济的相互依赖与影响,也带来了贸易的自由化。

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在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推动世界经济的总体增长,促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二重性: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经济、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并最终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益;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风险甚至灾难,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经济安全、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稍有不慎,就可能为经济全球化付出沉重代价。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主要有:

1.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

2.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

3.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时,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他们要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被发达国家指责为破坏环境的对象。

4.经济全球化导致和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南北差距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更加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造成那些处于最底层的发展中国家更加贫穷落后。

三、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发展国际贸易。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反过来加速了国际贸易迅猛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凡是积极参与的,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了益处。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双边及多边贸易。我国可以在世贸组织非歧视原则下,在一个多边的、平等的、互利的框架下,进行双边及多边贸易,可以联合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发挥建设性作用,还能利用世贸组织解决争端的机制,平等地解决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经贸纠纷。因此,应尽快调整我国的外贸政策,改革外贸体制,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

2.加大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加快外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在市场中优胜劣汰,增强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世界级的大企业往往代表着一国的整体经济,并主宰着世界经济格局。国际市场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跨国公司名牌产品之间的竞争,发展中国家限于国力和财力,很少有跻身国际市场的跨国企业。为了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加速发展自己,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要走强强联合之路,但前提必须加快外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实现“转机建制”。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综合地解决国有企业走向市场所遇到的一系列体制性矛盾。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商品出口是粗放式经营,以数量而不是以质量取胜,这种廉价销售与外国国内市场或第三国(替代国)市场同类商品价格相比,往往给人留下倾销的印象。近年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虽然不断改善,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因此,外贸企业必须转换增长机制,转向依靠技术革命提高生产率的集约型增长机制,提高单位资本的产出率,使企业真正做到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同时,又要根据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积极推动外贸企业向集团化、实业化、国际化、综合化经营发展,提高规模效益。而中小企业由于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轻工、纺织、工艺等)和一些高科技产品的国际交换中,往往拥有大企业集团无可比拟的经营优势,应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积极调动和充分发挥它们在外贸发展中的作用。

3.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不断升级,提升全球化质量经营理念。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最突出的是质量与标准体系,未来国际贸易已是质量与品牌的竞争,打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关键在于尽快提升企业质量经营战略新理念。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实施全球化质量经营战略,首要的就是要提升质量经营战略理念,以质量经营打破技术壁垒。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发达国家的先进标准。一方面,质量必须要达到国际技术标准新要求,取得国际权威技术论证和进口国特殊技术许可。另一方面,则要强化满意度质量意识,即努力使产品与服务达到进口方国家、消费者、经营代理者与社会等方面的认可,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满意度。

4.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是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有效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之前,首先着眼于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是较为实际、较为稳妥的做法。由于地区经济一体化到目前为止还是以民族国家为核心,因而具备包括利益分配在内的明确的游戏规则,有较完善的监督和协调机制,因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能得到相对较好的保证。同时,地区经济一体化也为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有利条件,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巩固的大后方。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发展中国家选择加强本地区经济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地区经济合作既可以作为发展中国家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初始或过渡阶段,也可以用来抵御发达国家的经济冲击。从实践来看,发展中国家在利用集体力量一致对外方面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目前,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一些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如东南亚的东盟,中东的海湾合作委员会,非洲的“西非经济和货币联盟”、“东南部非洲共同市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非加太集团,南美的“共同市场”等,显示出了很强的生命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循序渐进面向全球化竞争,应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有力手段。

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可以使国内资源得到最为充分的合理配置,为其自身发展提供全球化的市场、资金、技术、人才及先进的管理经验,这些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所急需的。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还可以使发展中国家在日益剧烈的国际竞争中,尽快地提高本国民族企业的竞争力,加快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现代化的早日实现。此外,经济全球化也可推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改革,加速民主化进程。对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无论谴责或者回避它都是没有用的。许多的学者强调,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经济的对策,趋利避害,寻求发展,首先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发展中国家要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包括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改革观念和体制,积极与国际接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