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初中九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教案简短(实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2:53:54 页码:9
2023年初中九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教案简短(实用16篇)
2023-11-19 02:53:54    小编:ZTFB

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既可以提升教学效果,又能够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教案应当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连续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对教师们编写教案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通过阅读这些范文,你可以了解到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案设计,以及教师们在编写教案中的一些技巧和心得。希望这些范文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学设计,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初中九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教案简短篇一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习重点】1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2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习难点】1.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2.了解《战国策》及其风格特点。

【学法导学】1、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背诵。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三课时。

【学习过程】。

【资料链接】。

邹忌战国时政治家,齐国大臣。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称成侯。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从此齐国渐强。

齐威王以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初即位,沉湎酒色,政事尽委诸卿大夫,国内混乱,诸侯交相入侵。但他虚心纳谏,下定“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决心,立即振作起来,整顿吏治,他纳相国邹忌之谏,广开言路,不论臣民,凡指出国王失误者,一概奖励,对当面指出者,给予重奖。不一年积弊尽除,齐国大治。

本案学习目标:

1、把握生字读音,初读并熟悉课文。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疏通文意。

3.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一、自读感知课文解决生字,给下列生字注音。

昳()窥()间进()期年()。

朝服衣冠()谤讥()()皆朝于齐()。

二、合作探究。

一)、结合课下注释,默读课文,疏通课文。(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含义:

实词。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修,___________,昳丽,__________。

2、朝服衣冠,窥镜,服,__________,窥,__________。

3、我熟与城北徐公美?熟,__________。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__________。

5、王之蔽甚矣:蔽。

6、面刺寡人之过者:刺__________。

虚词。

以:自以为不如。以__________皆以美于徐公以__________。

一词多义。

1、朝a..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b.于是入朝见威王()c.朝服衣冠()。

2、孰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古义:)(今义:)。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今义:)。

3、明日,徐公来。(古义:)(今义:)。

重点句子翻译。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佚丽。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5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三、集体解疑,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小组提出有疑难的语句,全班集体解疑。

初中九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教案简短篇二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谤讥一作:谤议)。

初中九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教案简短篇三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共9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朝服衣冠服:服装。

b.徐公来,孰视之孰:同“熟”,仔细。

c.私我也私:偏爱。

d.王之蔽甚矣蔽: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窥镜而自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齐国之美丽者也其翼若垂天之云。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d.皆以美于徐公以中有足乐者。

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邹忌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体现了他的治国之才。

b.从“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中可看出妻子对邹忌的偏爱,反问句更加强了肯定的语气。

c.选文第二段写邹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单刀直入规劝齐王除蔽纳谏。

d.文章别具匠心,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有详有略,有同有异,富于变化。

答案:

6.a。

【解析】服,穿戴。

【评分意见】本题3分。

7.b。

【解析】b选项“之”均为结构助词“的”。

【评分意见】本题3分。

8.c。

【解析】应该是含蓄委婉地规劝齐王。

【评分意见】本题3分。

初中九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教案简短篇四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跟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和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的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的人多得象集市一样;几个月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初中九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教案简短篇五

中学古文教学,以往的程式为介绍作者、背景、解题、翻译、串讲、归纳段意、总结中心等。本设计试图从引导学生领悟前人结构文章的妙处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究,举一反三,学会汲取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这篇教学设计为提要式,由三方面组成:

2.《邹》文的参差美;

3.《邹》文的哲理美。

[说明][所据版本: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一册]。

《邹》文字浅显,高中学生自己能够读懂,所以在指导学生自读了前面的提示及注释之后,即可进入下面的导读。

一、《邹》文的整齐美。

[讨论明确]。

2、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及君之美也。

3、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以臣之妻私臣,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以臣之妾畏臣,比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比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然后得出推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6、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三变之后,达到了内政修明、国家强盛的目的,从而出现了四国朝齐的国际局面。

[点拨]也许是无意为之的巧合,作者把整个故事组成了三叠排比的奇特结构,叙事如江水东下,十分畅达,并且前后呼应,上下关照,使文章具有一线贯穿、晓畅淋漓的特点。这样的结构,不仅使文章从全文看来有一种整齐的美,而且使其内在韵律有一种进行曲般的节奏美。这样写,看来有些过于理想化,但仔细斟酌,却又完全合乎事理,合乎历史发展规律。

二、《邹》文的参差美。

[引导]《邹忌讽齐王纳谏》不仅是整齐美。请再读一遍课文,比较一下三问、三答、三比,在表述上有无区别;若有,说出原因。

[明确]。

1、三问:邹忌问其妻,自称我,用较随便的口语化的自称;问其妾,自称吾,用较庄重的书面语化的自称,端着架子;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还是端着架子,但句式通俗多了。

2、三答:其妻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你漂亮得很(先是正面肯定邹忌之美),徐公哪比得上你呀(再与徐公比较)?从文章开头描写看,邹忌称得上是美男子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再穿上华贵的官服,更显得风度潇洒、气度非凡。他的妻子也肯定为这样一位外表英俊而且才能卓越的丈夫而骄傲,再加上是结发夫妻,恩爱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而妾在家中的地位较低(从妾字构成上可看出,妾,立女也),只是附和着学说了半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虽只比其妻少了三个字(君美甚),但足可看出,妾对邹忌不如妻那样发自内心的赞美。接下来,面对在齐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其客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就更是一句奉承讨好主人的话,语气也比其妻妾的回答平淡多了。这三问三答,虽然未写一个字的个人心理、神态,但每一处问答,每一个人的表情乃至内心世界,都能使读者描摹出来,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我们再来看三比。从第二节开始,邹忌以他策士善辩的风格,首先向齐王说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然后一连串地说出他的妻、妾、客分别私、畏、欲有求于他而都说他美于徐公的事。这里的每一句话都各自概括了上一段一个层次的意思,这一组排比句即涵括了上面一整段文字的内容。这样写,既避免了重复,又使行文显得参差变化而且简洁明快。正当齐王充满兴趣地听他讲比美故事的时候,邹忌适时切入主题,以家事比国事,一一比照对应,用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欲有求于臣,比喻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莫不私王、畏王、有求于王,指出齐王身边种种易受弊的情况,并得出推论:大王所受的蒙蔽一定很严重啦!邹忌雄辩的口才和巧妙委婉的讽喻,使齐王如梦初醒,立时了解到了政治积弊之所在,从而痛下决心,悬赏纳谏,广开言路,进行改革,这才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使齐国逐渐跨入了战国七雄的行列。

[点拨]《邹》文既有相对整齐的结构美,又有错综变化的参差美;在这变化错综之中,又从人物语言的角度,十分恰当地折射出了人物的身份、心理和情态,确实起到了言简意赅、出神入化的效果。我国古代文学简练典雅的风格,由此可见一斑。

三、《邹》文的哲理美。

[引导]通过邹忌比美、设喻讽谏,使齐国走向强盛的故事,我们能够从中吸取哪些教益呢?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进行思考,试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普通人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也来个三)。

[讨论明确]。

1、作为下级,既要勇于进谏,又要善于进谏。忠言不一定都要逆耳,像邹忌这样,幽默风趣、娓娓到来、顺理成章地使国君纳谏除蔽,从而达到使国家政治清明、繁荣昌盛的目的,岂不美哉!

2、作为领导者,也应乐于纳谏。闻过则喜、从善如流,是古往今来那些胸怀宽阔、雄才大略的领导者的优秀品质,齐威王也算其中的一位。相反,如果没有虚怀若谷的气度,没有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为百姓的安危祸福着想的胸怀,不但逆耳的忠言听不进,就连顺耳的劝谏也难说听得进的,那就只剩下一意孤行、孤家寡人了。

3、作为普通人,也应有自知之明。邹忌之所以三问,徐公来了之后又窥镜而自视,终于发现自己弗如远甚,可见邹忌一开始就不相信自己比人家徐公美;大家不约而同地捧他,也没把他捧晕乎。所以,才能暮寝而思之,悟出背后的根由:他们之所以美我,是由于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呀!这叫什么精神!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概括得很精当: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千古名言,就是从本文中归纳出的)。

[点拨]《邹忌讽齐王纳谏》通篇都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如果,我们所有的被领导者都能勇于并且善于进言,各级领导都能乐于纳谏,人人都有自知之明,则我们的国家幸甚,我们的民族幸甚!

问、答、思整齐善于进谏。

三参差乐于纳谏三。

比、赏、变哲理自知之明。

初中九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教案简短篇六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2.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二、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1、本文的人物对话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第一段里的三问三答,答的内容都是说邹忌美,只有一两个字的增减或变化,但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妻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美甚”,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庭中地位卑微,因为害怕,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她的赞美比妻差多了。客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

2、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4、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明确:不是。写比美,是为后文铺垫,是设喻手法。从全文来看,设喻、讽谏写得详,而齐王纳谏除蔽写得略。这种详略得当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三、拓展延伸。

你所知道的历史上敢于进谏的忠臣有哪些?他们的结果一样吗?

四、小结。

五、作业。

1、简介《战国策》。

六、板书设计:

初中九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教案简短篇七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既具故事性,又具论辩性的文言文。本文文字并不深奥,学生可以借助课文注释和已学的文言文知识,自行翻译。

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一个有自知之明,精于思考,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贤士形象。也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性格特点。同时又以齐王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强大魄力,从侧面烘托了邹忌的治国才能。

文章有“比美”“进谏”“赏谏”“朝齐”四个自然段。“比美”中的“三问”“三答”展现了“比美”的过程,“三思”揭示了邹忌在“比美”中遭受蒙蔽的原因;“进谏”中的“三比”比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赏谏”中的“三赏”“三变”演绎了齐王从善如流的魄力;“朝齐”中的四国“朝齐”亮出了“战胜于朝廷”的辉煌。文章“三叠”式的运用,彰显了结构整齐对称的间架之美。

采用类比的方式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邹忌是以自身经历来和齐王进行类比的。邹忌讽谏齐王时,先从自家“比美”的趣事侃侃道来,通过三比,顺理成章地推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的类比进谏,就不能不让齐王欣然领悟,从而接受群言,而使齐国大治了。

【教学取向】。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赏读课文,培养语感;2、疏通文意,积淀语词;3、解析类比,激情创造。其中“解析类比,激情创造”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读代讲,板块推进。三个板块是:初读文本,疏通文意;精读文本,突破类比;延伸类比,激情创造。

本节课紧扣文本,在疏通文意之后,以文本所用讽谏方法——类比作为重点突破对象。类比是根据两个人或者事物具有某些相同的特点,其中一个还具有另一特点,从而推出另一个人或者事物也可能具有这另一相同特点的一种推理方式,它也是一种思维方法。对于初中生来说,如果从概念方面去进行解释,那是很难达到教学目的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量回避概念,充分调动多媒体的功能,将简洁明了的“类比解析图”叠影在“邹忌进谏解析图”上,让同学们在直观的类比中解读类比的思维过程,从而领略类比的魅力,赏析类比的奥妙。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了对同学们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九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教案简短篇八

4、发散联想式:

一篇课文讲到结束时,适时抓住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对课文进行多维度发散,可求得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由齐威王发散结语到:“同学们,齐威王能广纳众言,战胜朝廷;汉高祖善听谏辞,一统天下;唐太宗广开言路,四海臣服;殷纣王利令智昏,国败自焚;周厉王刚愎自用,放逐荒野;隋炀帝一意孤行,遗臭万年……这些正反两方面的史实难道不令我们深思吗?”这种结语,由此及彼,形成辐射式思维链,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辨力。

〖浅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善于激“思”。叶老曾说过:“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动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及善教者也。”叶老所言,令人深思,言之意在于教师应多“相机诱导”,善于设计启发性的问题,给学生以引导,使学生多思、多疑而达“领悟之源广开”的目的。

如我在知道学生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向学生提出:“这篇课文里有多少个‘三’”让学生去读、去找、去归纳,找出了邹忌的“三比”、“三问”;妻、妾、客的“三管”;邹忌夜寐的“三思”,向齐王的“三设喻”;齐王的“三赏”;齐国的“三变”,这样学生既回答了问题,又熟悉了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提问:“几个三各有什么表达作用?”由此,在课文内容的分析中很快作出了回答,“三”表示多,文中的“三比”、“三问”、“三答”、“三思”,反映邹忌经过多次自我比照和多次问人,比反复进行思索,终于明白了自己受弊之多,从而得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三设喻”显示了邹忌的说服了之强;“三赏”表现出齐王除弊决心之大;“三变”则反映纳谏愈多,成效愈显著。这样,提问少,容量大,思路也就自然开阔了,对可文的理解也就深透了。

初中九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教案简短篇九

一、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2.比其反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则冻馁其妻子___________弃之______________。

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6.朝服衣冠吾孰与徐公美。

7.孰视之吾妻之美我者。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上书谏寡人者。

9.门庭若市旦日。

二、翻译句子:

1.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2.则如之何?

3.王顾左右而言他。

4.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初中九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教案简短篇十

一、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中某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三、领会课文设喻说理的写法。

四、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自读课文,文字较浅易,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自读提示”,明确自读要求,然后对照注释,自读课文,不懂的词句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之。

二、教师适当补充相关知识,让学生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自读检测。通过检测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教学时数。

2教时。

第一课时。

(一)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战国策》是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二)齐威王事迹。

前321年在位,凡36年。

(三)邹忌事迹。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记叙邹忌用设喻的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接受别人的意见。

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讽”与“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这题目不能解释成“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应该把题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师补充注释:

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王。(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蔽,内政修明。

1.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

2.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准备下一堂讨论。

初中九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教案简短篇十一

一、内容概述:本文记述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表现出邹忌足智多谋,善于辞令,实事求是,头脑冷静,善于观察、思考。反映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也反映出齐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君主。他深知收买人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意见,对于邹忌的讽谏,他闻过则喜,并立马付诸行动,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根据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

二、结构简析:第一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说明邹忌头脑清醒,不为奉承所迷惑。善于思考、实事求是。

第二段写邹忌入朝讽谏。体现了邹忌的真知灼见和深谋远虑。

第三、四段写齐王纳谏及齐国大治。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治国之才。

三、写作特色:本文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却鲜明的塑造了邹忌这个有头脑、有才能的谋臣形象,这得益于文章既有正面描写(如邹忌的冷静思考),又有侧面描写(如通过齐王纳谏和齐国磊治表现邹忌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此外,本文在语言上运用众多排比句式,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更造成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阐明“王之蔽甚矣”的论点。

四、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初中九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教案简短篇十二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我们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西汉时候刘向重新编校,定名为《战国策》。

解读这篇文章写的是战国时齐国的国相邹忌巧妙地劝说齐威王纳谏的故事,具有浓厚的寓言性质和故事性。文章成功地刻画了见微知著、善于讽谏的邹忌和从善如流、锐意改革的齐威王两人的形象,其他几个次要任务虽然都只寥寥几笔,但也都写得十分传神。

赏析这一主题思想显然是《战国策》的作者总结了封建社会初期统治阶级在政权的得失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结论。从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定的地方正在于此。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以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艺术手法。过去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我不大同意。我以为,毋宁说它近于浪漫主义还更为确切些。因为文章本身固然对齐威王君臣不无美化之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新兴的封建统治阶级寄以希望,这才用齐威王和邹忌作为纳谏和敢言的典型人物,并把他们理想化了。这就是文章之所以用浪漫主义表现方法的思想基础。

初中九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教案简短篇十三

邹忌讽齐王纳谏给我的启示是: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为人需自谦。还有要善于接受正确意见,改正自己错误。同时也不能被他人的赞美之词所蒙蔽以至于得意忘形,要以客观的态度看待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够进步。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次,········客观公正的对待失误与挫折,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1、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

2、要多去实践,多去观察。

3、要多角度看待问题。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5、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

初中九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教案简短篇十四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初中九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教案简短篇十五

1.指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词性变化及其意思。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原为________词,这里活用作________词。意思是________。

(2)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美:原为________词,这里活用作_________词(意动用法),意思是________。

(3)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目:原为_________词,这里活用作________词,意思是________。

初中九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教案简短篇十六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在这样的社会中,一个国家要生存发展乃至称霸当然离不开明君的治理,一个君主要成为明君当然离不开贤臣的辅佐,而一个臣子要成为贤臣当然离不开善于发现的"眼睛"。两千多年前,齐国名臣邹忌正是有这样的"眼睛"。邹忌采用了日常生活中与徐公比美这一极为普通的事件作为进谏的突破口,生动而极具说服力地反映了"王之蔽甚矣"这一情况,使齐威王坦然地接受了进谏。

邹忌所处的时代已与我们相去甚远。但他那善于发现的"眼睛"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我们的时代呼吁探索与创新,而发现则是探索的动机,创新的前提。

生活中要善于发现。法国的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日本的川端康成能写出《花未眠》就是因为他凌晨四点醒来发现了海棠花未眠的美。可见生活中的微小发现是他们创作的灵感。对于我们来说,善于发现可以增长经验,得到一些转瞬即逝的心灵感悟。

科学研究要善于发现。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身体沉入澡盆时盆内的水不断溢出,深入研究就有了今天的阿基米德定理。18世纪晚期,天文学家们发现天王星的运行轨道与理论值有极其微小的偏差,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846年发现了海王星。发现是科学进步的力量。如果没有科学家们善于发现的"眼睛",无数真理将不为人知。

学习中要善于发现。我们在学习中时时刻刻都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善于发现书中精彩的地方,不足的地方,重要的地方,难懂的地方,要善于发习题的解答思路,其它解法……只有善于发现,才能自我提高,才能最大效率地利用书本,才能把别人的转化为自己的。

人在生命的各个时期,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善于发现。善于发现已经成为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

人们常说发现用的是眼睛,事实上发现用的是心灵,是智慧。美国的海伦凯勒天生双目失明,还是个聋哑人,但她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能写出感人至深的作品。相反,看到听到却不去思考,不去感悟是得不到什么东西的。走马观花式的观察是不会有所发现的。真正有价值的事物往往不会轻易露面,它会隐藏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等着你睁大"眼睛"去发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