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本科护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通用(优秀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8:35:32 页码:11
本科护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通用(优秀17篇)
2023-11-19 08:35:32    小编:ZTFB

学习能力是指能够不断吸取新知识和经验,并将其应用于任务执行中的能力。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以下是一些总结的案例,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和借鉴。

本科护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通用篇一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咸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全面了解咸宁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现状、学生掌握体育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的情况、以及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今后指导毕业论文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议。

前言。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是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前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1],在培养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时实施办法》,毕业论文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是衡量和评估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之一[2]。但是,由于近几年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和学生自身学习毕业论文的态度,本科毕业论文工作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仅降低了毕业论文质量,影响了毕业论文综合教育功能的发挥。体育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影响到整个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育的整体质量[3]。正是由于本科毕业设计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从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但是据初步调查了解到:咸宁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在增加,而在湖北省评选上优秀的学士毕业论文却在逐年减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咸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02、03、04级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性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论文撰写情况和质量以及指导老师的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全面了解咸宁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现状、学生掌握体育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的情况、以及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改进《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和体育学院各科教学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今后指导毕业论文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议。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对比分析法等[4]。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02、03、04级本科班的毕业论文现状分析。1。102、03、04级体育学院毕业论文研究领域的分析根据黄汉升[4]的观点:02、03、04级体育学院毕业论文选题性质统计的结果发现(见表1):论文选题的性质分布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专业基础理论研究,二是应用型研究。并且应用型的研究呈上升趋势,而理论型的研究呈下降趋势。这些研究不同程度反映了学生对科研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对当前体育中热点、焦点的关注度。专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的资料多,易收集,学生在做这两方面研究对其理论知识及社会实践运用时较容易掌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知识面较宽,对与体育相关的其他知识有所了解,符合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要求。

按照张力为的观点[5]:02、03、04级体育学院毕业论文的研究领域(见下表2),可分为4类:即“以竞技训练和比赛为题的研究,编为竞技运动;以体育教学为主题的研究,编为体育教育;以娱乐身心、增强体质为主题的研究,编为大众健身;以上3种之外的研究如体育传媒、大白鼠的生理研究等,编为其他”。

表2数据显示,体育教育领域的论文最多,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自己即将从事的事业非常关心,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不仅提高了毕业生对学校体育教育的理性认识,而且为学生从事体育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些经验,为更快地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次,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实施,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热情,社会体育研究已开始引起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高度关注。目前,我省开展全民健身急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缺口极大,按欧美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配备标准,咸宁市有286万人口[6],就需要286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而目前仅有50余名社会体育专职人员。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匮乏,成为咸宁市社会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最大“瓶颈”。咸宁学院正在着手把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进行整合,培养适应学校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等多方面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同时,地方政府体育职能部门也正采取措施,充分挖掘学校体育教师的潜力,参与城镇社区体育指导工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做出贡献。研究竞技体育的有16。02%,选择了各种运动竞赛、各项技术、战术的分析、技战术意识的培养等内容,这方面的研究是和学生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也体现了体育学科本身的特点。

3。1。202、03、04级体育学院毕业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从表3可以看出,学生采用的调查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实验法等实证性研究方法。咸宁学院体育学院开始直接招生本科学生,仍有43。09%的毕业生,能够自己编制调查问卷,有6。08%的学生利用直接观察或间接观察、有4。97%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设计等调查研究方法。同时,论文的实证研究中,最多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表3),占了43。09%。最多的问题也出现在问卷调查法的使用过程。例如,未在论文后附上自制的问卷,使人难以判断问卷的科学性;大部分问卷调查与题目的关系并不紧密,而且论文内容更多的是论述内容,而不是调查内容[7]。

表3的数据还显示,尚有76。80%的学生主要选用了文献法,做综合论述性研究。这是因为,文献中记录着有关体育的理论、事实、方法、定义、数据,以及科学的构思与设想等内容,它是各种体育知识的载体,是体育科学技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这是前人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继续研究的基础。因此,七成多学生主要选用文献法,既较好地体现出科学研究的继承性特点,也表明学生掌握其他研究方法的欠缺和不足,有待今后改进和提高。

3。1。302、03、04级体育学院毕业论文质量的统计咸宁学院体育教育毕业评审程序:论文经指导老师评阅、论文工作指导小组老师评阅、学生报告和答辩,然后确定论文等级。从表4看出,02、03、04级体育学院毕业论文总体质量有所提高,但是优秀的论文的比例在逐年下降,良好的在逐年增加,中等和及格的比例在逐年减少,但是,优秀论文的比例太小,毕业论文的质量还需进一步的提高。学生毕业论文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获得优秀率3。87%、良好率44。20%、中等率为36。46%、及格率为16。02%。这一组数据表明,体育学院学位委员会和各位指导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毕业论文的评分标准,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目前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基本情况。

学生人数激增,师生比严重失调。指导老师工作量随之增加,大多数指导老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同时,还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表5、表6反映出,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02、03、04级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中,教授只有1人,而指导学生的数量在大幅度增加;副教授做指导老师的人数也在逐年减少,但是指导学生数量剧增;讲师人数逐年增加,讲师职称的老师基本上是指导四个学生。教师职称水平和其能承担的科研能力是成正相关。

3。2。2指导教师学位、学历情况有指导学生论文资格和任务的教师(学院规定:硕士或讲师以上在职在岗教师)中,没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硕士学位的人数从4人增加到11人,占57。89%;学士学位的人数从13人减少到8人,占42。11%,指导老师没有大学(大专)学历的。将咸宁学院体育学院近三年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学位情况比较可见:咸宁学院体育学院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师资力量在逐年变强,但缺乏博士学位的教师。

3。3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3。3。1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3。1。1毕业论文内容缺乏创新对于本科毕业生要求毕业论文具有创新性,是一项挑战。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创造性或独立见解应做出正确的理解。文章能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做出科学的说明,提出解决的方案,这自然是一种创造性,即使只是提出某种新现象、新问题,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也不失为一种创造性。但是,论文创新并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自由放任,论文创新的重点在于独到的见解和启发性的价值,创新的关键在内容,不在形式,论文的格式还是应该保持它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不能天马行空,自由发挥,相反,内容方面应该体现出不同的视角和思想的独到性[5]。

3。3。1。2存在抄袭现象。

论文的撰写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学术规范、论文程序有所了解,为以后的研究打好基础。然而由于当前就业形式严峻,大学生毕业之前忙于找工作或考研究生,没有时间认真完成毕业论文就造成了学生抄袭的一个主要原因、二是学校、院系方面不重视,缺乏指导监督。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认识和能力问题,由于从小没有相关的训练,平时专业知识积累不够,对学术专刊和杂志涉猎不广,平时训练也少,要完成一篇高质量论文有很大的难度,同时又以学术价值创新这样高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反而让学生更不知所措,更加引发抄袭现象。

3。3。1。3参考文献引用较少。

参考文献是论文很重要的一部分,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在前人的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一篇科学研究的学术论文,应该有一定数量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数量多少,语种分布,出版时间及出处等,可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反映论文作者的研究水平、研究思路和研究程度,从而为编辑和读者审核、评价论文质量提供一系列的指标和依据[8]。

3。3。2改进措施。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咸宁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在第8学期才开设《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在第七学期才开始启动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对02、03、04级本科班的《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授课情况来看:在上课期间大约60%的学生因为急着找工作或者已经在工作,几乎就没有出勤过此课程,另外的大约20%的学生既没有出去找工作,也没有出勤此课程,还有大约20%的学生出勤此课程。但是,课堂效果很不理想。根据教育部新的文件精神,关于本科生教育培养目标的新要求,加强了对学生毕业科研能力的要求,因此,建议将论文实践教学环节提前至第六学期安排,这样可以提供充足的时间来创作。

3。3。2。1开设论文写作必修课程,请专家学者举行科研论文专题知识讲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并非一个时段或的一个学科任务,要调整课程方案,转变重技术、轻理论的教学观念,适当加大各科理论课(包括技术理论课)的教学时数,提高理论课教学的深广度;经常举行各类学术讲座或小型学术报告会、研讨会,及时了解体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开阔老师和学生的眼界,引导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使科研活动贯穿本科教育的全过程。

3。3。2。2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堂教学要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和提高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及运动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加强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独立研究的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体育科研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主要方法,为在校期间顺利完成毕业论文进行科研活动和今后从事体育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3。3。2。3加强研究方法指导和训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科研方面知识的讲授,对学生如何做好一篇论文进行方法指导。目前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能布置学生进行课程论文、学年论文的撰写训练,但对学生在写作规范中出现的问题很少能针对性地做出讲解,大多是限于给学生一个论文分数,所以也起不到很好的训练作用。通过科研方法的指导,减少论文中的问题,为第四学年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途径,学校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学生的特长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的社会调查,鼓励学生通过调查、实践去获取论文撰写的第一手材料,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开拓视野,撰写具有独创性、有社会价值的毕业论文。

3。3。2。4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论文的指导作用,建立毕业论文激励机制体育学院应建立一支由中青年教师组成的高职称、高学历、高素质、能力强的毕业论文指导队伍,建立“师生双向选择”的导师指导制度。遴选导师要突破项目限制,控制指导学生数量,实行师生双向选择制度,要求每一位申请导师的教师必须按要求拟定3—5个不同的研究选题进行投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研究兴趣进行选择;学生也可以直接选择导师,与导师一起商定选题范围;控制指导学生数量,一个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一般不超过5人。

3。3。2。5构建论文管理和质量监控评估体系,注重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体育学院应建立和完善毕业论文管理体系,结合体育专业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毕业论文指导细则,做到毕业论文有据可依、有据可查、有据可评。学校和体育学院应共同构建完善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机制,制订和修改毕业论文质量评估体系及评估标准,组织教学督导组和院系教学管理人员对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如选题、导师确定、中期检查,答辩与审查进行检查和监督,复评和汇编优秀毕业论文,形成严格的检评制度。

本科护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通用篇二

摘要: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潮流下,各地方高等院校对于专科生纷纷扩招,从而引发生源大战。在传统的缺乏特色的专科专业生源纷纷缩水的情况下,护理专业招生却能一枝独秀,这是由于巨大的市场需求和高度的社会认可等原因决定的,但由于护理专业对于一些地方高校来说是新开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实验条件不完善等缺陷,造成护理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差、不被社会认可等影响就业的因素,本文试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并对高职护理专业就业提出一些对策,以求教于万家。

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护理专业即是最近几年在这种形势下开设的新专业,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平顶山学院2012年的招生中,招生规模由2011年的130人扩大到500人,结果全部完成了招生计划,在其他专科生招生严重缩水的情况下,可谓是一枝独秀。

1.巨大的市场需求。护理专业被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列入国家紧缺人才专业,重点扶持专业。世界卫生组织对各成员国卫生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许多国家护理人才紧缺。在我国,护士的数量远远不够,医护比例严重失调。按照卫生部的要求,我国医院的医生和护士的比例是1∶2,重要科室医生和护士的比例应是1∶4。而目前全国1∶0.61的医护比例远远达不到卫生部的要求,与1∶2.7的国际水平相差很大,与发达国家1∶8.5的比例相差更远。目前我国护士总数为130.78万人,医生总数为209.97万人,按卫生部最低医护配置,护士的数量缺口近300万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提出的目标:增加临床一线护士总量,实现护士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到2007年,全国的三级医院的编制护士应达到护士的'配备标准。到2010年,全国85%的二级医院的编制护士应达到护士的配备标准。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联合召开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新闻发布会称,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短缺明显,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健康保健的需要,今后将加大对护士的培养,预期到2015年,我国的医护比达到1∶1。每年需要培养各层次护士15万人。护理人才紧缺,男护士更是供不应求。全国各类医院尤其是综合性大医院都需要男护士。他们认为男护士身体素质好,动手能力强,在急诊科、手术室、icu病房等岗位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服务患者。平顶山学院2005届首批男护士毕业后已被上海及市直各大医院录用。

2.高度的社会认可度。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看重职业的稳定性,如教师、医生等是被人们普遍看好的职业,但是对于这两种职业,从目前的就业形势看,门槛比较高,而护士的门槛相对比较低,专科即可,对于女孩们的家长们来说,报考护理专业是学生在高考不太理想的情况下,家长对她们未来的首选志愿。

1.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不被用人单位认可。从目前看,很多地方院校是在迎合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而开设的护理专业,由于以前缺乏办医学专业的基础,这就造成在实际的教学中,师资力量缺乏,试验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对于培养的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来说,理论课掌握的一般较好,但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她们在找工作的时候,不被一些较好的单位认可,从而失去就业的机会。

2.一次性就业率低,就业层次较低。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面前,护理专业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以笔者所带的学生来分析,一次性就业率在40%左右,并且就业的层次不高,所签的就业协议合同制的居多,就业层次总体不高。

1.改善办学条件,注重实践环节,培养社会认可的高质量毕业生。高校应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利用现在的有利条件,积极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积极投入资金,购买试验设备,完善试验室建设,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应该建立学校和医院合作的制度,聘请医院的一些著名的医生给予学生指导,积极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注重学生的实习环节,学校要积极联系好的医院(争取是三甲医院)供学生实习。总之,建立一种合力制度,共同培养社会认可的高质量毕业生。

2.狠抓护士资格证考试,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在笔者所带平顶山学院护理学院2008届毕业生,她们在2011年的护士资格证考试中,有学生103人参加护士资格证考试,有102人通过,通过率达到99.9%。如此高的通过率,是与本校平时的教学与管理分不开的。在本校的日常管理中,辅导员积极向学生强调护士资格证的重要,引起她们思想上的重视。在教学中,本校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结合护士资格证考试的要点进行讲解,考前又开办免费辅导班对她们进行专门的辅导,学生们护士资格证的通过,为学生们的顺利就业扫清了障碍。

3.转变学生就业观念,鼓励学生们到基层就业。当前在城市就业普遍困难的情况下,学生去基层有大量的就业机会。比如,河南省2010年“即日起(5月26日),省卫生厅开始面向省内外选拔2340名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这些学生一旦被选中,省卫生厅将报销其上学期间的相关费用,同时给予相应的优惠待遇。其中,专科生达1000名。对选拔到中心卫生院以外的乡镇卫生院工作的高校医学院校全日制专科生,凡取得执业医师、药师、护士资格证的,工资由县级财政部门给予保障,实行岗位管理,人事部门给予备案,其在乡镇卫生院工作期间(含直至退休者)与国家正式工作人员享有同等待遇。”另外,积极鼓励学生到社区诊所就业、自主创业。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在农村和城市社区存在大量的私人诊所,有些私人诊所已初具规模,并且效益良好,私人诊所也应该成为未来护理专业学生就业的一个方向。

4.积极与医院联系,举办招聘会。作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积极与本市医院联系,及时了解医院的需求状况,在医院需求较大的情况下,邀请医院举行就业招聘会,为学生的就业工作铺路架桥。

5.鼓励学生在实习时积极表现,争取留在用人单位。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有将近一年的时间实习,学生在实习单位有充分的表现机会,应该鼓励学生在实习单位踏实工作,认真学习,以优异的表现、过硬的技术,来赢得实习单位的认可,在实习单位确实缺人的情况下,争取留在实习单位就业,这样就解决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也给学校留下了良好的声誉,为下一届学生的实习、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6.在校多培训,不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作为辅导员,要多培训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第一,从学生一入校就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树立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第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帮助学生不断摆脱学生习气和小孩子脾气,学会用成熟的情感来对待工作。如善于与思想习惯不同的人一起工作;主动承担与职责相关的责任,并敢于为结果负责;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等等。第三,学习礼仪知识,礼仪是打开人际交往的重要钥匙。第四,就业前的准备,比如,及时的收集并发布就业信息,提前知道学生的就业简历制作情况,指导一些必要的面试技巧,为学生的成功就业做好一切服务工作。

本科护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通用篇三

本科护理生是社会卫生医疗的重要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医疗建设的主要力量,其就业直接影响到医疗事业发展、护理服务水平提升,也关系到其自身人生价值实现和职业发展。从当前本科护理生就业形势出发,探讨德育教育对就业的影响,会认识到德育教育对于医学院本科护理生就业的重要性。

1.1德育教育可帮助本科护理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德育教育有利于纠正大学生就业目标和选择上的偏差,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而正确的就业观能引导他们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并培养出一个优秀护理人员该有的良好品德和素养。包括:

(3)有利于明确本科护理生的职业规划,根据本科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应该根据不同学习阶段进行就业指导,并通过德育教育提升学生思想、素养,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2德育教育有助于提升本科护理生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养。

对于本科护理生而言,其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直接影响到其是否能顺利就业,德育教育在提升本科护理生的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3)有利于培养本科护理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本科护理生顺利就业的重要能力和专业素养。德育教育通过创新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欲望,以此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1.3德育教育有助于强化本科护理生对就业挑战的心理素质。

当前,对于激励的就业形势,健康稳定的就业心理素质是本科护理生顺利就业的基础,也是顺利就业的关键。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是护理本科生,在就业中有很大优势,而产生自负、攀比等心态,如果本科护理生在就业中失败,往往会产生消极、自卑等不良情绪,这些负性心态均会影响他们的就业。但是,德育教育可有效引导他们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及自我鼓励,以掌握就业的挫败,强化就业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

(3)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德育教育可产生补偿和升华效益,让学生在遇到困难、失败时,能够积极调整心态,化挫折为动力,努力提升自我。

2医学院护理本科生德育教育的现状。

对于医学院护理本科生的德育而言,应该以人才培养和就业为指导。当前,我国医学院本科护理德育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

(3)德育教学模式不够完善,当前医学院护理本科生的德育一般通过课本教学,且学生参与度不高,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1强化就业形势政策的教育。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对于本科护理生而言,由于学生自身和家长的期望过高,对就业形势认识不到位,未能及时转变就业观念,使得不能顺利就业。因此,医学院应该加强对护理本科生的形势政策教育,让学生及时有效的掌握国家人才培养计划和国家医疗改革的方向,以此就业形势,进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一方面有利于让护理本科生充分认识当前社会护理行业就业的宏观形势,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国家对医疗建设方面的政策,转变就业观念,结合自身情况积极投身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

3.2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医学院本科护理就业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该专业就业面相对较窄,且面向医院,就业形势更为严峻,使得学生在面临就业失败后产生消极、自卑等心态。所以要加强对本科护理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他们的正确、积极的就业心态,树立敢于挑战、敢于竞争的勇气,正确对待就业失败和困难,积极调整就业心态,提高就业成功率,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3.3强化护理职业道德教育。

对于护理本科生就业而言,职业道德是其立身的根本。所以,医学院护理本科专业的德育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服务患者、诚实信用的职业道德。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积极进取和用于挑战的精神,进而提升他们的就业品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在新时期,要实现医学院本科护理生良好的就业,就应该开展系统、全面的德育教育,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强化、自我完善,以此提升他们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并强化他们的内心情感,升华思想,提高职业素养,为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还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敢于面临挑战,用于创新,大胆实践,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为自己的护理职业的发展集聚能量。

本科护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通用篇四

强势经济会造就强势货币,中国经济通过近30年的超高速增长,使中国的国际收支规模和对外支付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出口和外汇储备均为世界前列。如今我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近期我国也推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民币的改革措施,人民币走向储备货币的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如何正确认识人民币走向国际化这一重大国际金融战略,如何全面的了解这一战略的利与弊,如何利用当前的国际局势使这一战略更顺利的开展,扬利除弊,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要话题。本文首先简单的阐述了货币国际化的含义,随后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以及可能带来的利益与弊端。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国际地位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虽然在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想要成为真正的强国还缺少非常重要的一项——金融实力。无论是历史表明还是在理论分析,强国之所以“强”,不仅表现在军事强、经济强、政治强、外交强、文化强,更重要的表现是这个国家的金融强。具体地讲,就是必须要让这个国家的币“强”。目前中国就这一点还是有所欠缺的。“强币”既是一个“强国”强大政治经济实力的表现,同时也反过来巩固了“强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给其带来了巨大的的利益。以美国为例,1944年7月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中心地位。这不仅为美国带来了可观的铸币税收,而且美国凭借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向他国无条件的借钱,而美国政府只需要开动印钞机就可以还清债务。在这种“中心—附属”关系中,拥有强势货币的一方几乎不用承担任何风险而获得收益;而处于弱势的一方或者承担汇率波动的冲击,或者付出极大的经济代价去维持汇率稳定。因此,只要币“弱”,不管实行哪种汇率制度,除非自身经济结构极其健全,否则难逃危机频发的宿命。如拉丁美洲多次遭遇的金融危机和的亚洲金融危机,最初都是由货币危机所引起的。一系列的事实证明:“强国”有“强币”。

一、货币国际化的含义。

货币国际化是指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对于货币的国际化概念的界定,按货币功能划分可以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框架。根据kenen的定义,货币国际化是指一种货币的使用超出国界,在发行国境外可以同时被本国居民或非本国居民使用和持有。我们下面通过一张chinnandfrankel编制的国际化货币的功能清单(见表1)来直观的阐释。

国际化货币功能。

货币功能官方用途私人用途。

价值储藏国际储备货币替代(私人美元化)和投资。

交易媒介外汇干预载体货币贸易和金融交易结算。

记账单位钉住的锚货币贸易和金融交易计价。

资料来源:根据chinnandfrankel和kenen(1983)整理。

根据这份清单我们可以看出,一种国际化货币能为居民或非居民提供价值储藏、交易媒介和记账单位的功能。具体来讲,它可用于私人用途的货币替代、投资计价以及贸易和金融交易,同时也可用作官方储备、外汇干预的载体货币以及钉住汇率的锚货币。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由区域化到国际化。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建立区域金融架构。中国已经成为清迈倡议框架下最大的双边互换协议的资金供给者之一,同时也积极参与区域多边政策对话和经济监控机制。在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中,人民币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用于双边互换协议的支付货币。截至7月,在清迈倡议(见表2)框架之下,中国已经分别同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签署了双边互换协议,总额达235亿美元。其中中国与日本、韩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签署的互换协议使用本币支付,其他协议也能够使用美元支付。

由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国际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给东亚各国经贸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东亚各国普遍认识到只有通过加强货币金融合作提高各国金融的资源配置效率,才能有效抵御和化解金融海啸的消极影响。可以说国际金融风暴生客观上推动了包括货币互换在内的东亚货币合作的深化。20以来东亚货币互换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先后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印尼等国以及区域外的白俄罗斯、阿根廷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6500亿人民币。此外货币互换的多边化版本区域外汇储备基金的筹集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基金规模从原定的800亿美元扩大至1200亿美元。

货币互换的拓展客观上推进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人民币的区域化是实现国际化的必要环节。我国通过与周边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促进周边国家在贸易活动中采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可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部分实现人民币国际结算功能和储备功能,加快人民币成为区域主导货币的进程。目前在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实现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选择以东亚地区为基础和平台,坚持从区域货币到国际货币的发展路径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此举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降低出口企业的风险,减少企业经营成本有利于双边贸易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更将有利于人民币向国际化方向的推进。时隔3个半月,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和广东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从货币互换到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但总体上看,人民币仍然处于国际化的初级阶段。目前人民币在境外使用还局限于跨境流通,取决于人口的流动。真正的国际货币应该融入物流和资金流中去。另外,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人民币还只是一种交易符号,如无本金交割的人民币远期交易,不能用于结算,基本上与资金流隔绝。因此,人民币的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按照由区域到国际的战略思想不断前进。

三、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收益。

我们可以将货币国际化利益按不同的形式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通过相关数据的核算可以计量出来的经济利益,二是难以量化的经济利益以及超出经济范围的利益,货币国际化总利益即为二者之和。

1.可以计量的货币国际化收益。

(1)国际铸币税收入。

国际铸币税是指当一国货币国际化后,货币当局凭借其发行特权,从外国居民那里所获得的可量化的发行收益与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货币发行收益巨大但发行成本却微不足道,国际铸币税收入相当可观。美国是国际铸币税的最大受益国,据专业人士计算计算,截至年底美国获得的国际铸币税收益高达9530亿美元。目前我国拥有数额巨大的外汇储备,这实际相当于对发行国政府提供巨额无偿贷款,同时还要承担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这是一种巨大的财富损失。如果人民币实现国际化,我国不仅可以减少因大量使用外汇而造成的财富流失,还可以通过向国外发行人民币筹集资金,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根据国内学者钟伟的测算,如果人民币的购买力在长期保持稳定,并且逐步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那么人民币的铸币税收入可保持年均25亿美元左右。

(2)从境外储备资产的生产成本到金融运作的净收益。

对铸币税的研究表明,货币当局可获收益的多少取决于它使人们持有货币或者其他资产的能力。这意味着当国外央行持有的境外储备资产主要以银行存款或国债等形式存在的时候,国际货币发行国必须为之提供一个正利息补偿,这种非零的生产成本减少了发行国的国际铸币税收益。进一步来讲,如果存在足够多种类的国际货币可供选择,或是持有储备资产的形式足够多样化,则国际铸币税收益可能因为竞争而消失殆尽。

事实上,国外央行持有的境外储备资产,无论是以存款形式还是以国债形式存在,都意味着为国际货币发行国的银行体系及其政府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来源,通过银行体系的资金引用和政府财政支出机制,这部分资金必将转换为可贷资金并带来收益。而且,国际货币所执行的交易媒介等职能必然通过发行国银行体系所提供的结算和支付服务来完成,这也为相关金融机构带来了佣金收入。

2.其它类型的货币国际化收益。

货币国际化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远远不只是国际铸币税收益和运用境外储备资产投资的金融业收益,更多的是为国际货币发行国及其居民带来许多难以计量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例如,当本币成为国际货币以后,对外贸易活动受汇率风险的影响将大大减少,国际资本流动也会因交易成本降低而更加顺畅,从而使得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的运作效率有所提高。

(1)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我国的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

绝大多数跨国货币收支,如国际贸易中的货款结算,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金借贷和本息偿还,都是由国际货币来参与的。因此国际货币成为了一种紧缺的资源。而要得到这种资源,其他国家就必须与国际货币发行国进行贸易往来,开展经济合作。在对外经济往来中直接用本币计价、结算,十分快捷,有利于其对外经济往来的扩大。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还给本国进出口商、投资者及消费者带来很多的便利,使其在从事国际经济交易中可以大范围的使用本币而免受外汇风险的困扰。对进出口商来说,汇率风险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规避它的最好办法是用本币计价、结算。这样做,一方面能使该国进出口商免去了对外汇收支进行套期保值的成本支出;另一方面便于对国外进口商提供本币的出口信贷,从而进一步提升出口竞争力,扩大对外贸易和经济往来,货币国际化必将给发行国居民和企业的对外贸易创造便利条件,提高经济效益。

人民币国际化后,大部分国际贸易结算可以采取人民币进行交易,避免频繁的货币兑换所带来的交易成本。根据欧盟委员会估计,欧洲货币统一每年节省的货币兑换成本在400亿美元左右。由此可得,美国历年所节省的货币兑换费用是可观的。当然,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居民出境旅游将更加便捷经济。我国政府在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时,也可以提供人民币信贷。

此外,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对外投资最大的障碍——外汇资金的供给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国内投资商可以直接利用手中的人民币对外投资,投资能力将大大增强,同时也降低了由于汇率变动而导致的投资风险,投资收益有了进一步的保证。有利于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扩大,促进我国对外经贸活动和国家交流的发展,尤其是推动我国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和境外投资,加快我国企业“走出去”,提高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2)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声望。

目前的国际金融体系中,由于不存在世界政府和世界中央银行,一些国家的货币同时担当着国际货币的角色。建立在一国或几国“国内货币国际化”基础上的国际货币本位制度,内在地规定了国际汇率制度的不平等性。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主要由美元、日元、欧元组成,是一种不对称的货币体系,发达国家由于掌握了货币话语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相反,发展中国家,由于具体历史的原因,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人民币的国际化减少国际货币体制的不完善对我国的影响,一旦人民币完全国际化后,中国就拥有了一种世界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发言权也将随之增加;一旦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也会做出重要的贡献。

货币的国际化往往意味着该货币发行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的提高及在国际货币及金融政策协调中作用的加强,有利于增强一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中国就掌握了一种国际货币的发行权和调节权,将使那些使用人民币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中国经济的一定依赖性,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政策变化也将对那些国家产生影响,从而加强中国的经济中心地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将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此外,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优化世界货币结构,支持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后,成为国际结算的货币之一,可减少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往来中对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的过分依赖,从而增强中国防范外部金融冲击和抵御“货币入侵”的能力。

货币国际化并不只带来了经济利益。人们对货币的追逐,表面上是对货币所代表的经济价值的肯定,实际上则是对隐藏在货币之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乃至文化意识形态的某种自自愿的服从。因此货币国际化对于国际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给货币发行国所带来的好处自然也是多层次的。

(3)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国际融资。

由于发展中国家“原罪”的存在,发展中国家无法以本币从国外市场甚至是国内市场上错款和获得长期借款。(eichengreen和hausmann,)。具体来说,就是无法以本币从国外市场上借款是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的主要原因。对那些持有外币债务的国家来说,他们无法从总水平上降低货币敞口风险,因而大多数国内贷款者将不得不面对资产负债表上的货币不匹配问题,从而面临更大的外汇风险。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后,经常项目出现赤字可以通过境外流入的资本进行融资,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与经常项目赤字的相关度将下降,美国在多年出现财政和经常项目“双赤字”的情况下经济仍然保持高速增长,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美元的国际中心货币地位。当然,对于经常项目赤字,还可以通过本币发行便利的进行融资,但是这种国际货币的特权不能滥用。同时,由于经常项目赤字的融资渠道更为宽泛,我国可以降低外汇储备水平,分流部分外汇储备资源以进行研究和开发投资。

(4)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缓解高额外汇储备压力。

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突破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增加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人民币升值会对我国贸易及加工业产生不利影响,而汇率稳定则贸易顺差更大,进而人民币升值压力更大,国际利益冲突也将加剧。解决这一两难困境的有效方法就是人民币国际化。虽然说高额的外汇储备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对外信誉,但本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并不会因为外汇储备的增加而有相同比例的提高,反倒是持有成本增加不少。人民币国际化后,中国的清偿力将可以用人民币来实现,这样将大大减少对外汇储备的需求,也有利于缓解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四、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成本。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民币国际化可以给中国带来丰厚收益,对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效用。但是中国在获得上述利益的同时,也需付出一定的代价和成本。

(1)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面临货币逆转的风险。

铸币税的区域延伸表现为货币职能延伸到发行国范围之外获得货币发行收益。在国际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高速流动的条件下,货币国际化在理论上存在可逆转性。这意味着货币国际化在带给发行国利益的同时,也使发行国承担者着巨大的风险。信用货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取决于经济体对该货币的信心与预期,最终取决于这种货币的运行效能。信心与预期具有“双向强化”特征。对货币国际交易媒介能力的乐观预期使强币更强,进而使国际铸币税收益扩大;对货币国际交易信心的不足导致对该货币国际地位的悲观预期,从而影响其国际地位。在国际货币多元化格局中,在国际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流动效率充足,能够支持货币迅速转换的条件下,当一种国际货币的国际竞争力预期悲观时,货币持有者会通过资本市场或者货币市场在不同得储备货币之间迅速转换。这种国家货币在国际资本市场或货币市场上的可选择性决定了货币国际化的可逆转性——经济体可以选择一种货币,也可以放弃它而转向另一种预期乐观的货币作为国际清偿手段。国际货币市场上的风险溢价及其引起的货币与资本套利行为是国际货币可逆转性的最佳诠释。

另外,国际货币的选择,会由于货币替代问题,带来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不对称甚至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向完全相反。这一点在美元化国家表现的淋漓尽致。美元化相当于美元化国家放弃了货币主权而达成了暂时的货币统一,但由于经济实体政治的独立性及其经济周期的差别性,决定了货币一体化国家之间的利益不一致。货币发行国为了自己的利益难以全面照顾美元化国家的利益,甚至所制定的货币政策带来美元化国家的利益损失,只要货币接受国与货币发行国处于经济运行的非一体化状态,这种情况就必然存在。

当货币区域内出现极度的利益不均与成本分配不公时,货币合作收益就难以弥补为合作而支付的成本,原来的利益均衡就会被打破,一种新的合作形式(不合作)就成为新的选择,拥有政治独立的国家政府则会重新选择货币,货币国际化的逆转就不可避免了。国际货币的逆转必然给无论货币发行国还是货币接受国都会带来巨大损失,对于货币发行国而言,货币国际化逆转是百害而无一例的,而对于接受国而言,放弃一种货币作为清偿货币或媒介货币,理性选择的结果可能是获得更大的收益。

(2)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政府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政策只受国内经济变量的影响,货币政策所调控的也只是国内经济;而开放经济下,外部经济变量也将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将使得资本国际间流动变得更加容易,流通成本更低,这就为投资资本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资本流动将对我国资本市场利率产生影响,资本流入会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在保持货币政策稳定的情况下,市场利率面临上升压力。同样,资本的流动也会引起外汇储备的变动,进而引起人民币汇率波动。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政府的货币政策将受到影响,国内宏观调控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例如,为了应对国内发生的通货膨胀而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市场利率时,国内商业银行可以方便地从境外借入大量的人民币资金以满足客户的借款需求,其他逐利资本也将迅速流入;相反,当施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时,又会引起大量资本外逃,极大地抵消货币政策的效果,加大宏观调控的难度。

(3)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面临更大的货币需求和汇率波动。

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后,其货币将被许多国家储存和使用。一旦国外货币需求的偏好发生变化,将会导致国内货币供需发生波动。此外,由于一国货币国际化后,将允许外国居民获得本币资产,外国居民如果大量购买本国资产,资本的大量内流就可能导致本国货币升值,这将影响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影响贸易收支的平衡。人民币在境外大规模流通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压力,增大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难度。当人民币离岸市场形成后,将对国内的人民币汇率形成重要的参照,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将更为复杂,准确地评估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和影响人民币汇率长期因素的难度更大,干预人民币汇率也就较为困难。

(4)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减弱甚至失效。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会影响发行国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降低本国货币当局控制基础货币、调控国内经济的能力。国际货币作为本国的货币和作为国际货币的职能有时候会发生冲突。货币国际化之后,本国货币与国际金融之间的一体化程度将增强,这样,国内的货币政策将面临更加严重的“内外均衡的冲突”问题。货币政策的调整与实施将受到国际因素的制约,货币政策的制订,不能仅考虑国内经济发展状况,还要顾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周期。有关国家为稳定本国货币将人民币视作为锚货币,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会发生相应变化,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将大大增加,中央银行很难确定货币政策调整的适当时机。

储备货币发行国不时发现在实施国内货币政策时会受到国外本币持有额的钳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际上持有其货币的数量越大,国内金融政策执行的难度就越大。同时,由于取消了货币壁垒,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可随时传递到国内。

总而言之,一国货币国际化像一把双刃剑,既给该国带来各种成本,同时也给该国带来诸多利益,但是国际化带来的利益远远大于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国际货币发行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具有较大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意味着制定或修改国际事务处理规则方面的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对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集团等国际金融组织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证明。而那些国际政治热点问题的背后屡屡浮现的美元货币交易的影子,则再三提醒我们:“美元这种制度工具,实实在在有着对于其他国家制度和文化‘侵入’的味道”。正是在这层意义上,货币国际化近年来一直被视为国家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揭开国际货币面纱,重新审视其背后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甚至文化冲突时,或许不得不承认,谋求货币国际化的动力已不仅仅源自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从某种程度上讲,欧元的崛起以及新兴国家对本国货币国际化战略的执著,也可以理解为捍卫自身利益、抵制国际货币“先驱者”的一种努力,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探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或许可以有所启发。强势经济会造就强势货币,中国经济通过近30年的超高速增长,使中国的国际收支规模和对外支付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出口和外汇储备均为世界前列。如今我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近期我国也推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民币的改革措施,人民币走向储备货币的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如何正确认识人民币走向国际化这一重大国际金融战略,如何全面的了解这一战略的利与弊,如何利用当前的国际局势使这一战略更顺利的开展,扬利除弊,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要话题。本文首先简单的阐述了货币国际化的含义,随后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以及可能带来的利益与弊端。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国际地位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虽然在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想要成为真正的强国还缺少非常重要的一项——金融实力。无论是历史表明还是在理论分析,强国之所以“强”,不仅表现在军事强、经济强、政治强、外交强、文化强,更重要的表现是这个国家的金融强。具体地讲,就是必须要让这个国家的币“强”。目前中国就这一点还是有所欠缺的。“强币”既是一个“强国”强大政治经济实力的表现,同时也反过来巩固了“强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给其带来了巨大的的利益。以美国为例,1944年7月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中心地位。这不仅为美国带来了可观的铸币税收,而且美国凭借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向他国无条件的借钱,而美国政府只需要开动印钞机就可以还清债务。在这种“中心—附属”关系中,拥有强势货币的一方几乎不用承担任何风险而获得收益;而处于弱势的一方或者承担汇率波动的冲击,或者付出极大的经济代价去维持汇率稳定。因此,只要币“弱”,不管实行哪种汇率制度,除非自身经济结构极其健全,否则难逃危机频发的宿命。如拉丁美洲多次遭遇的金融危机和19的亚洲金融危机,最初都是由货币危机所引起的。一系列的'事实证明:“强国”有“强币”。

一、货币国际化的含义。

货币国际化是指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对于货币的国际化概念的界定,按货币功能划分可以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框架。根据kenen的定义,货币国际化是指一种货币的使用超出国界,在发行国境外可以同时被本国居民或非本国居民使用和持有。我们下面通过一张chinnandfrankel编制的国际化货币的功能清单(见表1)来直观的阐释。

国际化货币功能。

货币功能官方用途私人用途。

价值储藏国际储备货币替代(私人美元化)和投资。

交易媒介外汇干预载体货币贸易和金融交易结算。

记账单位钉住的锚货币贸易和金融交易计价。

资料来源:根据chinnandfrankel(2005)和kenen(1983)整理。

根据这份清单我们可以看出,一种国际化货币能为居民或非居民提供价值储藏、交易媒介和记账单位的功能。具体来讲,它可用于私人用途的货币替代、投资计价以及贸易和金融交易,同时也可用作官方储备、外汇干预的载体货币以及钉住汇率的锚货币。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由区域化到国际化。

1997—19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建立区域金融架构。中国已经成为清迈倡议框架下最大的双边互换协议的资金供给者之一,同时也积极参与区域多边政策对话和经济监控机制。在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中,人民币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用于双边互换协议的支付货币。截至207月,在清迈倡议(见表2)框架之下,中国已经分别同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签署了双边互换协议,总额达235亿美元。其中中国与日本、韩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签署的互换协议使用本币支付,其他协议也能够使用美元支付。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国际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给东亚各国经贸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东亚各国普遍认识到,只有通过加强货币金融合作提高各国金融的资源配置效率,才能有效抵御和化解金融海啸的消极影响。可以说,国际金融风暴生客观上推动了包括货币互换在内的东亚货币合作的深化。2008年以来,东亚货币互换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先后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印尼等国以及区域外的白俄罗斯、阿根廷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6500亿人民币。此外,货币互换的多边化版本区域外汇储备基金的筹集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基金规模从原定的800亿美元扩大至1200亿美元。

货币互换的拓展客观上推进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人民币的区域化是实现国际化的必要环节。我国通过与周边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促进周边国家在贸易活动中采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可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部分实现人民币国际结算功能和储备功能,加快人民币成为区域主导货币的进程。目前在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实现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选择以东亚地区为基础和平台,坚持从区域货币到国际货币的发展路径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2008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此举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降低出口企业的风险,减少企业经营成本有利于双边贸易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更将有利于人民币向国际化方向的推进。时隔3个半月,20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和广东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从货币互换到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但总体上看,人民币仍然处于国际化的初级阶段。目前人民币在境外使用还局限于跨境流通,取决于人口的流动。真正的国际货币应该融入物流和资金流中去。另外,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人民币还只是一种交易符号,如无本金交割的人民币远期交易,不能用于结算,基本上与资金流隔绝。因此,人民币的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按照由区域到国际的战略思想不断前进。

三、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收益。

我们可以将货币国际化利益按不同的形式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通过相关数据的核算可以计量出来的经济利益,二是难以量化的经济利益以及超出经济范围的利益,货币国际化总利益即为二者之和。

1.可以计量的货币国际化收益。

(1)国际铸币税收入。

国际铸币税是指当一国货币国际化后,货币当局凭借其发行特权,从外国居民那里所获得的可量化的发行收益与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货币发行收益巨大但发行成本却微不足道,国际铸币税收入相当可观。美国是国际铸币税的最大受益国,据专业人士计算计算,截至20年底美国获得的国际铸币税收益高达9530亿美元。目前我国拥有数额巨大的外汇储备,这实际相当于对发行国政府提供巨额无偿贷款,同时还要承担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这是一种巨大的财富损失。如果人民币实现国际化,我国不仅可以减少因大量使用外汇而造成的财富流失,还可以通过向国外发行人民币筹集资金,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根据国内学者钟伟的测算,如果人民币的购买力在长期保持稳定,并且逐步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那么人民币的铸币税收入可保持年均25亿美元左右。

(2)从境外储备资产的生产成本到金融运作的净收益。

对铸币税的研究表明,货币当局可获收益的多少取决于它使人们持有货币或者其他资产的能力。这意味着当国外央行持有的境外储备资产主要以银行存款或国债等形式存在的时候,国际货币发行国必须为之提供一个正利息补偿,这种非零的生产成本减少了发行国的国际铸币税收益。进一步来讲,如果存在足够多种类的国际货币可供选择,或是持有储备资产的形式足够多样化,则国际铸币税收益可能因为竞争而消失殆尽。

事实上,国外央行持有的境外储备资产,无论是以存款形式还是以国债形式存在,都意味着为国际货币发行国的银行体系及其政府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来源,通过银行体系的资金引用和政府财政支出机制,这部分资金必将转换为可贷资金并带来收益。而且,国际货币所执行的交易媒介等职能必然通过发行国银行体系所提供的结算和支付服务来完成,这也为相关金融机构带来了佣金收入。

2.其它类型的货币国际化收益。

货币国际化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远远不只是国际铸币税收益和运用境外储备资产投资的金融业收益,更多的是为国际货币发行国及其居民带来许多难以计量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例如,当本币成为国际货币以后,对外贸易活动受汇率风险的影响将大大减少,国际资本流动也会因交易成本降低而更加顺畅,从而使得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的运作效率有所提高。

(1)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我国的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

绝大多数跨国货币收支,如国际贸易中的货款结算,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金借贷和本息偿还,都是由国际货币来参与的。因此国际货币成为了一种紧缺的资源。而要得到这种资源,其他国家就必须与国际货币发行国进行贸易往来,开展经济合作。在对外经济往来中直接用本币计价、结算,十分快捷,有利于其对外经济往来的扩大。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还给本国进出口商、投资者及消费者带来很多的便利,使其在从事国际经济交易中可以大范围的使用本币而免受外汇风险的困扰。对进出口商来说,汇率风险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规避它的最好办法是用本币计价、结算。这样做,一方面能使该国进出口商免去了对外汇收支进行套期保值的成本支出;另一方面便于对国外进口商提供本币的出口信贷,从而进一步提升出口竞争力,扩大对外贸易和经济往来,货币国际化必将给发行国居民和企业的对外贸易创造便利条件,提高经济效益。

人民币国际化后,大部分国际贸易结算可以采取人民币进行交易,避免频繁的货币兑换所带来的交易成本。根据欧盟委员会估计,欧洲货币统一每年节省的货币兑换成本在400亿美元左右。由此可得,美国历年所节省的货币兑换费用是可观的。当然,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居民出境旅游将更加便捷经济。我国政府在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时,也可以提供人民币信贷。

此外,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对外投资最大的障碍——外汇资金的供给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国内投资商可以直接利用手中的人民币对外投资,投资能力将大大增强,同时也降低了由于汇率变动而导致的投资风险,投资收益有了进一步的保证。有利于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扩大,促进我国对外经贸活动和国家交流的发展,尤其是推动我国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和境外投资,加快我国企业“走出去”,提高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2)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声望。

目前的国际金融体系中,由于不存在世界政府和世界中央银行,一些国家的货币同时担当着国际货币的角色。建立在一国或几国“国内货币国际化”基础上的国际货币本位制度,内在地规定了国际汇率制度的不平等性。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主要由美元、日元、欧元组成,是一种不对称的货币体系,发达国家由于掌握了货币话语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相反,发展中国家,由于具体历史的原因,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人民币的国际化减少国际货币体制的不完善对我国的影响,一旦人民币完全国际化后,中国就拥有了一种世界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发言权也将随之增加;一旦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也会做出重要的贡献。

货币的国际化往往意味着该货币发行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的提高及在国际货币及金融政策协调中作用的加强,有利于增强一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中国就掌握了一种国际货币的发行权和调节权,将使那些使用人民币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中国经济的一定依赖性,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政策变化也将对那些国家产生影响,从而加强中国的经济中心地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将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此外,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优化世界货币结构,支持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后,成为国际结算的货币之一,可减少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往来中对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的过分依赖,从而增强中国防范外部金融冲击和抵御“货币入侵”的能力。

货币国际化并不只带来了经济利益。人们对货币的追逐,表面上是对货币所代表的经济价值的肯定,实际上则是对隐藏在货币之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乃至文化意识形态的某种自自愿的服从。因此货币国际化对于国际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给货币发行国所带来的好处自然也是多层次的。

(3)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国际融资。

由于发展中国家“原罪”的存在,发展中国家无法以本币从国外市场甚至是国内市场上错款和获得长期借款。(eichengreen和hausmann,19)。具体来说,就是无法以本币从国外市场上借款是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的主要原因。对那些持有外币债务的国家来说,他们无法从总水平上降低货币敞口风险,因而大多数国内贷款者将不得不面对资产负债表上的货币不匹配问题,从而面临更大的外汇风险。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后,经常项目出现赤字可以通过境外流入的资本进行融资,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与经常项目赤字的相关度将下降,美国在多年出现财政和经常项目“双赤字”的情况下经济仍然保持高速增长,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美元的国际中心货币地位。当然,对于经常项目赤字,还可以通过本币发行便利的进行融资,但是这种国际货币的特权不能滥用。同时,由于经常项目赤字的融资渠道更为宽泛,我国可以降低外汇储备水平,分流部分外汇储备资源以进行研究和开发投资。

(4)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缓解高额外汇储备压力。

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突破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增加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人民币升值会对我国贸易及加工业产生不利影响,而汇率稳定则贸易顺差更大,进而人民币升值压力更大,国际利益冲突也将加剧。解决这一两难困境的有效方法就是人民币国际化。虽然说高额的外汇储备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对外信誉,但本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并不会因为外汇储备的增加而有相同比例的提高,反倒是持有成本增加不少。人民币国际化后,中国的清偿力将可以用人民币来实现,这样将大大减少对外汇储备的需求,也有利于缓解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四、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成本。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民币国际化可以给中国带来丰厚收益,对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效用。但是中国在获得上述利益的同时,也需付出一定的代价和成本。

(1)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面临货币逆转的风险。

铸币税的区域延伸表现为货币职能延伸到发行国范围之外获得货币发行收益。在国际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高速流动的条件下,货币国际化在理论上存在可逆转性。这意味着货币国际化在带给发行国利益的同时,也使发行国承担者着巨大的风险。信用货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取决于经济体对该货币的信心与预期,最终取决于这种货币的运行效能。信心与预期具有“双向强化”特征。对货币国际交易媒介能力的乐观预期使强币更强,进而使国际铸币税收益扩大;对货币国际交易信心的不足导致对该货币国际地位的悲观预期,从而影响其国际地位。在国际货币多元化格局中,在国际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流动效率充足,能够支持货币迅速转换的条件下,当一种国际货币的国际竞争力预期悲观时,货币持有者会通过资本市场或者货币市场在不同得储备货币之间迅速转换。这种国家货币在国际资本市场或货币市场上的可选择性决定了货币国际化的可逆转性——经济体可以选择一种货币,也可以放弃它而转向另一种预期乐观的货币作为国际清偿手段。国际货币市场上的风险溢价及其引起的货币与资本套利行为是国际货币可逆转性的最佳诠释。

另外,国际货币的选择,会由于货币替代问题,带来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不对称甚至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向完全相反。这一点在美元化国家表现的淋漓尽致。美元化相当于美元化国家放弃了货币主权而达成了暂时的货币统一,但由于经济实体政治的独立性及其经济周期的差别性,决定了货币一体化国家之间的利益不一致。货币发行国为了自己的利益难以全面照顾美元化国家的利益,甚至所制定的货币政策带来美元化国家的利益损失,只要货币接受国与货币发行国处于经济运行的非一体化状态,这种情况就必然存在。

当货币区域内出现极度的利益不均与成本分配不公时,货币合作收益就难以弥补为合作而支付的成本,原来的利益均衡就会被打破,一种新的合作形式(不合作)就成为新的选择,拥有政治独立的国家政府则会重新选择货币,货币国际化的逆转就不可避免了。国际货币的逆转必然给无论货币发行国还是货币接受国都会带来巨大损失,对于货币发行国而言,货币国际化逆转是百害而无一例的,而对于接受国而言,放弃一种货币作为清偿货币或媒介货币,理性选择的结果可能是获得更大的收益。

(2)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政府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政策只受国内经济变量的影响,货币政策所调控的也只是国内经济;而开放经济下,外部经济变量也将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将使得资本国际间流动变得更加容易,流通成本更低,这就为投资资本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资本流动将对我国资本市场利率产生影响,资本流入会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在保持货币政策稳定的情况下,市场利率面临上升压力。同样,资本的流动也会引起外汇储备的变动,进而引起人民币汇率波动。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政府的货币政策将受到影响,国内宏观调控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例如,为了应对国内发生的通货膨胀而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市场利率时,国内商业银行可以方便地从境外借入大量的人民币资金以满足客户的借款需求,其他逐利资本也将迅速流入;相反,当施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时,又会引起大量资本外逃,极大地抵消货币政策的效果,加大宏观调控的难度。

(3)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面临更大的货币需求和汇率波动。

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后,其货币将被许多国家储存和使用。一旦国外货币需求的偏好发生变化,将会导致国内货币供需发生波动。此外,由于一国货币国际化后,将允许外国居民获得本币资产,外国居民如果大量购买本国资产,资本的大量内流就可能导致本国货币升值,这将影响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影响贸易收支的平衡。人民币在境外大规模流通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压力,增大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难度。当人民币离岸市场形成后,将对国内的人民币汇率形成重要的参照,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将更为复杂,准确地评估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和影响人民币汇率长期因素的难度更大,干预人民币汇率也就较为困难。

(4)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减弱甚至失效。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会影响发行国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降低本国货币当局控制基础货币、调控国内经济的能力。国际货币作为本国的货币和作为国际货币的职能有时候会发生冲突。货币国际化之后,本国货币与国际金融之间的一体化程度将增强,这样,国内的货币政策将面临更加严重的“内外均衡的冲突”问题。货币政策的调整与实施将受到国际因素的制约,货币政策的制订,不能仅考虑国内经济发展状况,还要顾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周期。有关国家为稳定本国货币将人民币视作为锚货币,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会发生相应变化,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将大大增加,中央银行很难确定货币政策调整的适当时机。

储备货币发行国不时发现在实施国内货币政策时会受到国外本币持有额的钳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际上持有其货币的数量越大,国内金融政策执行的难度就越大。同时,由于取消了货币壁垒,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可随时传递到国内。

总而言之,一国货币国际化像一把双刃剑,既给该国带来各种成本,同时也给该国带来诸多利益,但是国际化带来的利益远远大于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国际货币发行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具有较大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意味着制定或修改国际事务处理规则方面的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对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集团等国际金融组织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证明。而那些国际政治热点问题的背后屡屡浮现的美元货币交易的影子,则再三提醒我们:“美元这种制度工具,实实在在有着对于其他国家制度和文化‘侵入’的味道”。正是在这层意义上,货币国际化近年来一直被视为国家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揭开国际货币面纱,重新审视其背后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甚至文化冲突时,或许不得不承认,谋求货币国际化的动力已不仅仅源自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从某种程度上讲,欧元的崛起以及新兴国家对本国货币国际化战略的执著,也可以理解为捍卫自身利益、抵制国际货币“先驱者”的一种努力,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探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或许可以有所启发。

本科护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通用篇五

涉外护理专业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下,国际市场对护理人才的需求而产生的。据统计,欧美等国家每年的护士短缺人数已达到20万,每年需从第三世界国家引进约10万名注册护士,随着国内涉外医院的增加,国内对涉外护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涉外护理专业具有巨大的就业空间。2012年,涉外护理专业正式纳入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开始作为独立专业招生。但是,我国涉外护理教育的历史较短,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成型,大多数学校都采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外语课程学时的模式,与国外护理教育相比,在护理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1]。

一、涉外护理教育的产生及其意义。

1.国际性护理人才短缺。

发达国家护士短缺已持续数十年,虽然各国采取不同措施进行干预,但忽视短缺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并呈现周期性的变化,美国专业护理人员严重不足,根据美国政府公布的数据,2001年美国护士的缺口接近13万人,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50万人;英国、爱尔兰等国家也同样存在护理人员不足的问题[2],护理人员如此匮乏使得这些发达国家把眼光投向中国,这就为我国护理人员创造了更多迈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的就业机会。

2.国内就业压力大。

由于近年来护理院校的不断扩招,护理人才倍增,同时护生所面临的就业情况也就日益严峻,我们选择人才输出,这样既可以解决国外人才短缺问题,也可缓解国内就业压力,因此我们要培养的是即具有普通护理专业学生所具有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同时又具有适应涉外护理岗位的专长,在获得相关国际资格证书之后,可以在国外从事常规护理工作的高素质国际型护理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1.国际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

随着护理观念的更新和护理模式的改变而不断调整,国外护理教育的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向以人的生命周期为核心的课程模式转变。减少了医学专业课的比例,增加了人文社科课程和交叉学科课程的比例,让学生了解影响健康的心理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充分体现了护理专业以人为本的特点和护理的人文主义精神[3]。

2.国内各院校涉外护理人才培养。

一是主要表现在强化涉外护理专业外语特色上,增加外语学时,增设专业外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二是部分院校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适当增加符合国际惯例方面的课程。三是在一些研究与实践中课程按照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必备的知识结构对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了优化重组,提高了实践学时比例。四在涉外护理课程设置研究中,注重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重视素质教育[4]。

三、涉外护理班外语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安排。

1.存在的问题。

1.1外语基础薄弱。由于学生入学时的外语成绩相对薄弱,并且外语成绩的提高需要有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外语的毅力不够,有很多学生尽管十分想出国就业,但是由于外语考试的分数达不到相应国家的要求,这是导致许多同学不能出国的一个主要原因。

1.2外语教师不足。想要提高学生的外语成绩,一定要有相应的外语教师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有督促作用没有充足的外语教师,使得学生在学习上遇到了问题不能及时与老师沟通,学习效果欠佳,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涉外护理外语教学质量不高。

1.3缺少教学经验。目前,涉外护理教学中的公共英语和护理专业课教学任务分别由外语专业教师和护理专业教师承担,由于外语教师对于护理专业知识并不熟悉,护理专业教师的外语水平还普遍达不到―个较高的层次,难以胜任专业外语的教学。这使得学生在外语和专业知识学习时不能做到很好地结合。

2.改革措施。

2.1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方法。根据涉外护理专业的特点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运用模拟情景的角色扮演和在信息技术基础上虚拟情景构建,在技能培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中实施“体验式教学”,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学习方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涉外护理师资标准,通过聘请专家讲座、建立国外导师制、鼓励教师参加国外护士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相应学历教育、国内外培训、临床实践等方式,更新教师教育思想,改善教师知识结构,使其与国际护理教育理念接轨,并在分配上对涉外护理教师采取倾斜政策。常年聘请外教,加强英语教学。

2.3突出涉外护理特色,注重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英语课程分为公共英语(公共基础课程)和护理英语(专业课程)2部分,分别占总学时的17.06%和4.66%;另外,增设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一般情况,掌握英语国家的社会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英语学习兴趣,激发出国就业的热情。

2.4体现与国外护理教育的接轨。通过开设英语国家概况、社会学基础、家庭护理等课程,加强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文关怀和法规意识、人际沟通能力,专业课程在把握国内高专护理教学内容主体的同时,增加国外较为常见疾病的相关护理。

四、涉外护理班雅思培训。

1.目前我校雅思培训安排。

现阶段我校的学生进行雅思培训是在第二学年的7月份,之前学生并没有开设任何关于雅思的课程,只是在7月份才开始进行专项的雅思培训。

2.改革建议。

在新生一入学就开始进行雅思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尽早的了解什么是雅思,并主要针对雅思考试,使学生继续加强和巩固公共英语的学习,掌握考试技巧及规则,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努力达到雅思5.5以上水平。

五、涉外护理班学生输出。

1.根据所去国家的不同,出国就业前期需要投入的费用相对较高,部分家庭承担不起这些费用,这是一个影响他们选择涉外护理专业的现实因素。

2.出国费用较高是造成学生不愿出国的重要因素。多数学校护理人才出国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中介公司介绍,而这种途径的费用较高,限制出国人才的数量。

本科护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通用篇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护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日益突出。程现昆等[1]认为健康教育在国内的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问题。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不断总结存在问题,借鉴优秀成果,使其不断完善和发展,让护理健康教育成为促进健康的重要途径。

1健康教育的涵义。

贺伟[2]认为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做出评价。李树贞[3]认为护理健康教育是指护理工作中对护理对象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指导的工作。左月燃等[4]学者表明健康教育与传统意义上的卫生宣传不同,其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提高健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2.1护理健康教育取得成果。

陈静[5]通过搜集资料表明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理论应用于人类健康事业,起源于本世纪初。李兰等[6]学者与李树贞[7]对健康教育作用的观点大致相同,健康教育满足了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需求,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好评,体现了护理专业在人类健康领域的重要作用。

2.2护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2.1对健康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徐连文[8]认为护理人员对护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左月燃[4]通过调查研究表明有相当数量医院的健康教育还停留在“卫生宣教”的层次上。吴艳芳等[9]认为护士对住院病人实行的健康教育多为疾病教育,建立健康行为的健康教育未受到关注。

2.2.2理论知识缺乏。

李树贞[3]认为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牵涉多学科的应用学科。它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系统。

2.2.3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王亚红等[10]研究结果显示管理层重视不足,尚未形成具体而有效的监控、考评机制,使其流于形式。同时护理人员编制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3对策。

3.1转变健康教育观,加强护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

阮敏芝[11]认为要加强护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可通过有针对性地举办培训班和讲座等方式。沙凤珍等[12]认为健康教育不仅要掌握好学科知识,还需要人文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作基础,要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3.2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

温丽芳[13]认为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是医院健康教育工作质量保证的根本。张爱琴等[14]认为必须保证临床有合适的人力资源配置。要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为健康教育做好制度、体制保障。

3.3开拓创新,加强健康教育研究。

林清然[15]的报告中显示美国有完善的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医院有系统规范的健康教育资料和统一的评价标准,护理人员受过专业的培训,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备充足,为开展系统化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给我国医院健康教育的发展以很多启示。

4小结。

护理健康教育正在经历着一个迅速发展和崛起的阶段,为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应认清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的现状,明确其不足之处,结合影响健康教育的因素,总结优秀成果,进行深入研究,使护理健康教育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护理人员更好地为人类预防疾病、促进健康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2]贺伟.健康教育.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

[3]李树贞.现代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7]李树贞.现代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

本科护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通用篇七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__年3月至20__年6月期间收治的40例妊娠剧吐患者的临床资料,将40例妊娠剧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孕周、年龄、病情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对对照组予以止吐,补液,调节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1.2方法入院宣教。

护士与患者进行交流,有针对性地讲授此病的基本知识,如妊娠剧吐的诱发因素、病程、常规治疗用药等,使患者对此病有所了解,消除紧张恐惧心理,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住院期间进行特殊护理。[1]加强心理疏导。责任护士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缓解患者的精神紧张。指导孕妇进行放松练习,如进行深而慢的呼吸,放松全身肌肉,引导孕妇回忆愉快的体验经历,谈论孕妇爱听的话题,观看新生儿沐浴、抚触等。创造温馨的住院环境。提供安静、整洁、舒适的病房,每天适时开窗通风,播放柔和乐曲,张贴可爱的幼儿画像。饮食指导。强调妊娠时期营养对胎儿健康发育的重要性,激发患者母爱的力量,使其积极主动进食。同时,鼓励孕妇少量多餐,建议其多吃一些容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病情观察与护理。对于妊娠呕吐严重者,需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观察其呕吐物中有无胆汁和咖啡色物,记录呕吐次数及24h出入液量,以便及时发现血液浓缩和酸中毒等病变。患者呕吐时,护士陪伴身边,轻拍孕妇背部,以减轻不适。呕吐结束后,及时用温开水漱口,加强口腔护理,并清除污物,开窗通风。尽量减少在听觉、视觉上能引起呕吐的因素。对于呕吐严重者,应暂时让其禁食,静脉注射补充营养。家属护理。护士应与家属进行沟通,让家属清楚孕妇的病情与情绪有关,亲人的关爱可降低孕妇的负面心理反应。同时,指导家属在陪护过程中多使用鼓励性语言,运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协助孕妇加速康复。出院指导。出院前责任护士再次测评孕妇对妊娠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估其对妊娠呕吐的病情和病因的了解程度,鼓励孕妇出院后继续保持情绪稳定,解除心理负担,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进食清淡、易消化、高营养的食物,多观看育婴方面的书籍。

1.3统计学处理。

2结果。

观察组未见有肝肾损害,呕吐次数低于对照组,尿量高于对照组。

3讨论。

本次研究资料表明,妊娠剧吐与初孕呈显著正相关性。孕妇初次怀孕,对妊娠这一生理过程认识不足,导致精神紧张,可加重妊娠剧吐症状。所有妊娠剧吐患者均存在呕吐及尿量减少情况,观察组的呕吐次数低于对照组,尿量高于对照组,即使考虑到患者体重及进食量的因素,但这种差异仍然存在。妊娠呕吐病理复杂,其病因是多方面的,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妊娠呕吐病人给予护理干预,通过舒缓患者的精神压力,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提高患者心理耐受阈值等,改善妊娠剧吐的症状,提高治疗效率。这将对促进孕妇孕期保健以及优生优育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本科护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通用篇八

近年来在政府的正确指引下,我国科学技术人员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创新应用到机械制造产业,使得我国机械设备制造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机械设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又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像德国迅速发展靠德国机械制造业发展一样,我国经济社会要想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机械制造产业不断升级改造是基础。因此,研究我国当前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并提出未来的发展趋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

1.1早期的工业生产方式。

早期的工业生产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而且主要靠手工操作,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

1.2设备集中型生产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出现了生产交通工具、各类施工机械等,生产这些工具、机械的企业采用设备集中型的生产方式。

1.3信息化生产方式。

后来,我国开始研制机电一体化的机电设备,如数字化控制的机床。再后来,随着科技及信息化技术的进步,机械制造者研制出人机操作系统,实现了人类和机械的“交流”,人类可以通过指令控制各类机械设备。随着电脑的不断普及,机械设备制造开始进入信息化生产方式。

1.4知识集中型生产方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把信息流、物流、能量流系统等集中组织起来,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其相互作用协调,实现双向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即为知识集中型生产方式。

2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机械制造产业已逐步的发展成为机械制造自动化产业,通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机械设备制造水平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世界先进的机械制造国家相比,我国还有很长的追赶距离。

首先,我国机械制造业虽有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但一直处于传统的发展模式中,机械制造的结构、层次比较落后,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是我国机械制造相关的技术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技术,机械制造创新设计能力不足,机械设备制造技术欠缺。

其次,我国机械设备制造技术还处在初级阶段,机械制造的自动化水平还不高,机械制造自动化的范围应用还不够广泛。当前,西方机械制造发达国家之所以能远超中国,就是由于其机械制造自动化水平高,机械设备制造早已实现了集成化、智能化、虚拟化,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再加上国外先进机械制造大国的企业每年拿出4%~8%的营业收入投入到新产品的设计研发中去,相比国外的巨额研发投入,我国小微企业的研发投入显得捉襟见肘。

另外,我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虽受国家重视,而且有了近70年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但相关的管理工作还处于落后状态,不少机械制造业还显得技术陈旧,缺乏创新。再有就是国内机械制造行业虽说广泛采用mto模式,集设计、生产、制造与一身,但思维略显固化,不能因客户需求而随时改变,不能适应当今生产的要求。还有一些机械设备制造过程缺乏标准,管理上也存在漏洞,有时需要凭经验操作。一些机械制造企业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制度,虽说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iso9000标准化制度,但仍有一些企业有规不依。

3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政府的正确指导,我国机械制造技术一定会在继承传统制造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将更多更新的科技融入机械制造技术中,经分析,我国机械制造技术会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3.1虚拟化。

虚拟化就是将传统的机械设备制造加工工艺通过计算机等设备的仿真技术模拟出来,进而降低机械设备的研发成本,还能加快新产品的研发速度,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尽早发现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漏洞,优化风险,进而不断完善,保证产品设计及工艺的合理性。

3.2绿色生态化。

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也使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破坏。近年来,随着政府及民众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实现机械制造业的绿色发展是机械制造业的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机械制造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因此,我们急需加快改革绿色机械制造技术的步伐,从设计开始,选择绿色无污染的原材料,采取措施实现产品生产过程的零污染。

3.3自动化、智能化及一体化。

机械制造技术的自动化就是机械制造中的生产、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实现机械自动生产,减少人力资源的使用。高度的智能化能使生产方式变得更加安全便捷,未来的机械制造智能化将能够有效的结合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特征,进而判断出人们想要做出的决策。未来的机械制造技术将更加趋向于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一体化。在机械设计、加工及制造的各个环节都要考虑整个制造过程,尽可能节约时间和材料成本,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环环相构,最终实现研发设计与工艺制造的一体化。

3.4精确高效化。

精度和效率是衡量机械制造技术的关键性指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制造出的产品将更加高精度和高效率。如机床的数字控制系统将不断优化改善,使机床的精度、效率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4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新常态下的稳增长时期,而机械制造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略显薄弱。因此需要我们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跟上国际机械制造先进技术发展的潮流,做好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改革,加大研发投入,掌握机械制造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尽快缩小我国同先进制造大国的差距。唯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本科护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通用篇九

随着人们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对行政管理的法治要求随之增加。行政人员承担着服务、协调、管理的重要职责,其自身素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服务与管理水平的高低,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单位发展。

摘要:科研院所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研实力的竞争。

行政管理工作是科研院所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院所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文章主要分析了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要求,提出应加强对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人力资源培训,促进科研院所科技实力的提升。

关键词: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培训。

0引言。

在当今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若要立于不败之地,科研院所必须坚持“科技兴所”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科研院所整体综合实力[1]。

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与行政管理的高效服务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行政人员承担着服务、协调、管理的重要职责,其自身素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服务与管理水平的高低,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单位发展。

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能该如何定位,行政管理人员本身又该具备哪些素质,如何促进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能力的提高,是需要人们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这些方面作一些探讨。

1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能。

行政管理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2]。

科研院所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单位的职能部门,管理是工作的主线,协调是工作的核心,服务是工作的根本,其职责主要是协助领导制定本单位的规章制度、规划计划等,在管理活动中主要担任组织协调作用。

作为行政管理部门的主体,行政管理人员在传达领导的指示、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的同时,更要主动做好各个方面的沟通和协调工作,起着承上启下、联系内外的枢纽作用。

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以工作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促进单位科技工作的发展。

2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素质要求。

2.1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行政管理人员是各种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或者是上传下达者,首先自身必须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坚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全心全意为科研人员服务的精神。

开拓进取、敬业奉献、严谨求实,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这样才能把每一件细小的工作做好,才能提高整个科研院所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2.2管理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

作为行政管理人员,科学的管理,高效的管理才能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服务,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在工作岗位上不仅需要掌握能胜任本岗位的工作技能,还要掌握管理专业知识结构的特点和规律。

同时科研院所自身性质决定工作的专业性很强,作为行政管理人员,还应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站在发展前沿对科研形势、研究方向等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和研究,这样才能为本单位的科研活动提供指导性建议。

国家、省、市各级科技方针政策以及本单位的政策规定是影响科研工作的重要因素,行政管理人员应当努力学习政策精神,把握方向,为科研人员做好参谋。

2.3组织协调能力。

科研工作是一个群体行为,涉及多学科、跨专业、跨单位的科研项目的实施,离不开行政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非技术障碍,如设备、人员矛盾等,行政管理人员的作用在于协调项目实施中人员、设备、物资的调配,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

出现意外情况,管理人员应积极地寻找对策,需要政府或其他部门的支持。

可以说,娴熟的组织协调能力与沟通交流能力,是行政管理人员必不可少的素质,也是保障科研工作正常运作的关键。

2.4创新意识。

约瑟夫•熊彼特认为管理创新是指组织形成创造性思想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富有创造力的组织能够不断地将创造性思想转变为某种有用的结果[3]。

创新是科研发展的动力之源,行政管理同样离不开创新。

行政管理人员应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研究科研管理工作规律和特点,探索和建立适应科研发展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对阻碍科研发展的政策办法进行必要的修订。

建立有特色的学科和人才量化考核指标,制定合理的科研奖惩机制,既要把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又不能束缚科研人员的手脚。

2.5服务意识。

科研院所行政管理工作是为一线科研人员提供服务的,管理人员要正确认识自身岗位职责,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积极地为科研一线服务。

要做到服务下行,服务前移。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作为管理和服务部门,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深入科研一线,了解各学术梯队构成及研究方向、研究进展,提高换位思考的意识,在制定各类规章制度时要替科研人员多考虑,在下发各类通知时要谦虚谨慎,以理服人,全方位提高素质。

3加强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人力资源培训。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4]。

科研院所应重视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人力资源培训,提升其管理和服务能力,从而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提升单位综合竞争力。

这一类人员对管理工作较为熟悉,对科研工作则相对陌生;三是直接从学校毕业的管理系学生,这一类人员掌握基本的管理知识,但对科研工作比较陌生,对实际管理工作也不熟悉。

行政人员的培训应当因人而异,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全面素质的复合形人才。

3.1加强科研院所管理知识的培训。

科研院所应多安排行政管理人员参加各类管理专题培训,使之掌握必要的管理知识,提高专业管理能力,可采取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进行讲座的形式,也可提供机会让行政管理人员赴国内外同类院所进行学习、交流,参加系统的理论培训,了解相应的规则,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等。

行政管理人员应主动利用人脉优势,加强与同行之间的交流沟通,学习最新的理论,培养自己修养,锻炼自己的能力。

3.2加强科研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既要熟悉管理工作,又必须全面了解科研院所总体科研形势和最新研究进展,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这样才不会在管理中出现脱节现象。

行政管理人员在平时工作中要注意进行知识的积累,同时多深入一线与科研人员沟通交流,了解院所各个相关学科的发展规划。

3.3加强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人员个人素质的培训。

科研院所要求行政管理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管理知识,适当的科研知识,同时还需要拥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影响管理效益的重要因素。

科研院所应鼓励行政管理人员加强继续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也应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全面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英语能力、伦理素养、人文底蕴等。

3.4加强对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人员的激励。

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的价值很难用具体的指标来衡量,如果只讲奉献,只会使管理人员疲于奔波,忙于应付,严重的会心理失衡,从而导致管理效率低下,造成队伍的不稳定。

科研院所应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注重对他们实际能力的考核和评估,在相关政策上给予更多的倾斜,对于业绩出色的管理人员,要加大宣传,给予表彰,这样才能增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成就感,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到行政管理队伍中。

4结语。

总之,科研院所的行政管理已经逐渐成为一门综合性管理工作,它不同于普通单位的纯行政管理,而兼有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双重职能。

科研院所综合科研能力的提升,无不凝结着管理人员的辛勤劳动。

文档为doc格式。

本科护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通用篇十

(摘要):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病人家属、心理、护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病人是否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医治。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科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疾病来的突然,自觉症状明显,病人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病人病情重,害怕疾病恶化,表现出急躁情绪,病人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有时对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病人对入院后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有些还会增加痛苦,病人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人,考虑到经济问题,老人和小孩的抚养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而产生种种忧虑。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然而我们同时发现大部分家属也比较紧张、焦虑、恐惧。他们过分照顾病人、夸大病情,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我们要想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首先要做好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

目录。

4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本科护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通用篇十一

摘要: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是医院护理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护理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直接影响病患和医院,职业医学学校的老师对于护理专业学生的教育要与时俱进。有了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才会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护理人员。

护理专业学生分为两类:中专护理专业学生和大专护理专业学生(高中毕业),其英语水平良莠不齐,教师应该以正确的心态和精神面貌投入教学,进行尽可能多的教学互动,了解学生的不足和需求,才能更科学地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英语的教学水平和效率,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本文针对学生的不同之处对护理专业英语教学进行分析。

学生还是未成年人,并且来到中专学校学习的学生大都是因为各个基础类科目成绩均不理想,在他们心目中自己处在“差生”行列,努力学习也无太大意义,所以彻底厌倦学习。

1.1中专护理专业英语在教学体系上属于高中阶段的教育,但其水平仍处于初中阶段,听说读写处于初级,年龄亦偏小,所以首先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多地激发学生兴趣,树立“快乐教学”的理念,比如在讲“showingtheway”一课时,先下载驾驶员考试必会的图标,如左转右转禁停等,再应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教他们一些必知的交通知识,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接下来提示他们到了国外怎样用英语问路,比如:去医院要怎么走,这样很自然地用兴趣切入文章正题。在这个激发兴趣的过程中,贴近生活的举例和多样的教学设施是必不可少的。

1.2在学生的兴趣得到极大的激发之后,我们还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把握当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对于中专生而言,英语学习是以实用和为交际服务为出发点的,所以要注意从课堂教学抓起,例如:在讲“traveling”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课前就准备好关于旅行的单词。

1.3适当使用讲授法和举例法等基础教学方法。讲授法是中国几乎任何一个教育阶段都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而举例法则是巩固新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例如:课堂上一些生词和生词组的读法和用法,新的语法知识和词缀的学习。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语法和词汇学习策略。即使应用最原始的教学方法,也不要误导学生进入原始的学习状态,而要引导他们运用学习英语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1.4英语的拓展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中专生,可以介绍一些简易读物,让他们有能力、有信心读下去,也可以通过购买英文杂志等方式,增加学生英语的阅读量。把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及学习也是很好的方法,学习成绩好一些的同学可以在活跃度和知识水平上带动基础差的同学,也能达到拓展学习内容的目的。同时基本的护理专业英语知识也是不容忽视的。

他们全部是高中毕业学生,英语学习状况可谓五花八门,他们的现状也可分为两种。这些学生大都是文科生,还有一小部分理科生。在高中阶段大多数学生都有偏科现象,导致高考分数差不多的学生有的英语成绩参差不齐。高中阶段各个学校和英语老师的教授方法不同。

2.1对于年龄大一些又经过高考备战洗礼的大专护理专业学生来说,教学手段和方法会有一定的改变。在培养学习兴趣方面,讲一个英语的小故事,用英语猜谜语及学一些英文歌曲都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所教授的知识就能提高难度了。大专课本有一课是介绍如何从一个医学院的学生到一名合格的医院医生的。因为和他们的前途息息相关,不像高考试卷中的语法和单词那么枯燥,所以更高层次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

2.2听说读写的基础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多种要素构成的。听和说相辅相成,读和写是基础。在课堂上教师要用尽量简洁的口语和学生对话,同时鼓励他们用英语回答及交流,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不厌其烦地帮助学生阅读报纸和小说。我会经常下载一些简短的短文和故事给学生读,适时地选一些难的检测他们的阅读水平是否提高。而写则是同语文一起教授的,语文老师讲到的作文我便会用英语教,这样有了比较,学生就会更容易接受。

2.3应试教育。护理专业的学生必须通过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在这个考试中有所有基础时态和一些必须掌握的词汇,所以在活跃课堂的同时,也不要忽视语法和词汇的加强练习。

2.4专业教育。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教育是不容忽视的。病理学、药理学、生化学、护理学等无一离得开英语,所以英语的专业知识教授水平和方法必须提高。有了各个专业老师的密切配合,在护理专业英语教育方面还是有捷径可寻的。比如,英文课文有一篇是关于上学报专业的,我会趁此机会把和医学有关的专业逐一列举,让他们有所了解,等他们再上这门专业课时便不会太过生疏。

综上所述,对于护理专业两类学生所实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不同之处,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互相作用的,任何一方不起作用,都达不到“教学”的目的,也不可能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教授英语课程,要针对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方法。有了科学辩证的教学手段才能为医院和医药部门培养兼具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可用之人。

[1]徐承高.做知识型教师的浅议[eb].http://lw.省略/jyzh/,2010-9-21.

[2]潘晓群.英语教学中的"快乐教学"理念[eb].考试周刊,2012,8,2012-6-7.

[3]郭保林,李艳峰,万晓辉.防止两极分化迅速提高农村英语教学水平[eb].濮阳教育学院学报,1998,4,2012-6-7.

[4]蒋利清.职业中专英语教学方法[eb].http://www.省略/xiaoya/column20587/,2012-5-10.

本科护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通用篇十二

随着人们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对行政管理的法治要求随之增加。行政人员承担着服务、协调、管理的重要职责,其自身素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服务与管理水平的高低,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单位发展。

摘要:科研院所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研实力的竞争。

行政管理工作是科研院所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院所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文章主要分析了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要求,提出应加强对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人力资源培训,促进科研院所科技实力的提升。

关键词: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培训。

0引言。

在当今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若要立于不败之地,科研院所必须坚持“科技兴所”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科研院所整体综合实力[1]。

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与行政管理的高效服务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行政人员承担着服务、协调、管理的重要职责,其自身素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服务与管理水平的高低,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单位发展。

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能该如何定位,行政管理人员本身又该具备哪些素质,如何促进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能力的提高,是需要人们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这些方面作一些探讨。

1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能。

行政管理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2]。

科研院所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单位的职能部门,管理是工作的主线,协调是工作的核心,服务是工作的根本,其职责主要是协助领导制定本单位的规章制度、规划计划等,在管理活动中主要担任组织协调作用。

作为行政管理部门的主体,行政管理人员在传达领导的指示、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的同时,更要主动做好各个方面的沟通和协调工作,起着承上启下、联系内外的枢纽作用。

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以工作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促进单位科技工作的发展。

2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素质要求。

2.1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行政管理人员是各种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或者是上传下达者,首先自身必须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坚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全心全意为科研人员服务的精神。

开拓进取、敬业奉献、严谨求实,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这样才能把每一件细小的工作做好,才能提高整个科研院所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2.2管理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

作为行政管理人员,科学的管理,高效的管理才能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服务,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在工作岗位上不仅需要掌握能胜任本岗位的工作技能,还要掌握管理专业知识结构的特点和规律。

同时科研院所自身性质决定工作的专业性很强,作为行政管理人员,还应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站在发展前沿对科研形势、研究方向等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和研究,这样才能为本单位的科研活动提供指导性建议。

国家、省、市各级科技方针政策以及本单位的政策规定是影响科研工作的重要因素,行政管理人员应当努力学习政策精神,把握方向,为科研人员做好参谋。

2.3组织协调能力。

科研工作是一个群体行为,涉及多学科、跨专业、跨单位的科研项目的实施,离不开行政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非技术障碍,如设备、人员矛盾等,行政管理人员的作用在于协调项目实施中人员、设备、物资的调配,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

出现意外情况,管理人员应积极地寻找对策,需要政府或其他部门的支持。

可以说,娴熟的组织协调能力与沟通交流能力,是行政管理人员必不可少的素质,也是保障科研工作正常运作的关键。

2.4创新意识。

约瑟夫•熊彼特认为管理创新是指组织形成创造性思想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富有创造力的组织能够不断地将创造性思想转变为某种有用的结果[3]。

创新是科研发展的动力之源,行政管理同样离不开创新。

行政管理人员应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研究科研管理工作规律和特点,探索和建立适应科研发展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对阻碍科研发展的政策办法进行必要的修订。

建立有特色的学科和人才量化考核指标,制定合理的科研奖惩机制,既要把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又不能束缚科研人员的手脚。

2.5服务意识。

科研院所行政管理工作是为一线科研人员提供服务的,管理人员要正确认识自身岗位职责,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积极地为科研一线服务。

要做到服务下行,服务前移。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作为管理和服务部门,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深入科研一线,了解各学术梯队构成及研究方向、研究进展,提高换位思考的意识,在制定各类规章制度时要替科研人员多考虑,在下发各类通知时要谦虚谨慎,以理服人,全方位提高素质。

3加强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人力资源培训。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4]。

科研院所应重视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人力资源培训,提升其管理和服务能力,从而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提升单位综合竞争力。

这一类人员对管理工作较为熟悉,对科研工作则相对陌生;三是直接从学校毕业的管理系学生,这一类人员掌握基本的管理知识,但对科研工作比较陌生,对实际管理工作也不熟悉。

行政人员的培训应当因人而异,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全面素质的复合形人才。

3.1加强科研院所管理知识的培训。

科研院所应多安排行政管理人员参加各类管理专题培训,使之掌握必要的管理知识,提高专业管理能力,可采取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进行讲座的形式,也可提供机会让行政管理人员赴国内外同类院所进行学习、交流,参加系统的理论培训,了解相应的规则,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等。

行政管理人员应主动利用人脉优势,加强与同行之间的交流沟通,学习最新的理论,培养自己修养,锻炼自己的能力。

3.2加强科研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既要熟悉管理工作,又必须全面了解科研院所总体科研形势和最新研究进展,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这样才不会在管理中出现脱节现象。

行政管理人员在平时工作中要注意进行知识的积累,同时多深入一线与科研人员沟通交流,了解院所各个相关学科的发展规划。

3.3加强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人员个人素质的培训。

科研院所要求行政管理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管理知识,适当的科研知识,同时还需要拥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影响管理效益的重要因素。

科研院所应鼓励行政管理人员加强继续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也应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全面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英语能力、伦理素养、人文底蕴等。

3.4加强对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人员的激励。

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的价值很难用具体的指标来衡量,如果只讲奉献,只会使管理人员疲于奔波,忙于应付,严重的会心理失衡,从而导致管理效率低下,造成队伍的不稳定。

科研院所应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注重对他们实际能力的考核和评估,在相关政策上给予更多的倾斜,对于业绩出色的管理人员,要加大宣传,给予表彰,这样才能增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成就感,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到行政管理队伍中。

4结语。

总之,科研院所的行政管理已经逐渐成为一门综合性管理工作,它不同于普通单位的纯行政管理,而兼有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双重职能。

科研院所综合科研能力的提升,无不凝结着管理人员的辛勤劳动。

本科护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通用篇十三

近年来,儿童慢性鼻窦炎的主要治疗策略是经鼻内镜手术治疗,但是由于儿童鼻腔、鼻窦的解剖与有所不同,因此在鼻内镜手术治疗之后的各种护理成为当前临床医学实践研究的重点课题。文中对儿童慢性鼻窦炎的发病机理和当前的研究水平做了简单的论述,并深入探讨了鼻内镜手术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的护理策略和措施,希望对临床护理实践起到一些借鉴性的作用。

鼻内镜手术;儿童慢性鼻窦炎;护理。

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的效果已经得到了肯定,但是儿童的慢性鼻窦炎因与的鼻腔和鼻窦解剖有所不同,在治疗策略上也较为特殊,以此需要对儿童实施术前护理、术后护理、术腔护理以及各种并发症情况的观察等,采用系统性的护理策略,不但可以推动儿童鼻腔鼻窦黏膜的生理功能恢复,而且还可以减少和预防术后各种并发的发生,在医学生被认为与手术有着同样的重要作用。本文的数据来源是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以“儿童慢性鼻窦炎”和“术后护理”为检索词,共搜到76篇相关文献,其中2005年只有2篇,2010年有40篇,2013年有122篇之多,分析上述数据得知,针对鼻内镜手术治疗儿童鼻窦炎护理的研究从2005年开始逐渐增加,但是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因此开展鼻内镜手术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护理的研究对患者和医疗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

2.1术前护理。

在行鼻内镜手术治疗之前的护理主要是针对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心理指导,护理人员要结合儿童的实际病情,详细讲述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的优越性和安全性,并告知患者和患者家属术前需要的一些准备事项,对患者和家属提出的理由要耐心的解答,帮助患者消除对鼻内镜手术治疗的顾虑,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疾病和治疗,加强读一患者的沟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环节患者的紧张情绪,而且也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对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术前护理也是遵循了新医改中制定的以患者文本的人文理念。

2.2术后护理。

术后的心理护理:儿童患者在术后住院恢复期间往往有焦虑的情绪,而且伴有剧烈的鼻腔疼痛,有研究显示疼痛的程度会随着人的焦虑情绪而上升,因此护士应该在术前的护理中告诉患者,疼痛一方面是鼻腔手术阻塞引起。另一方面与患者的情绪有很大关系,并且手术局部炎症反应会导致致病物质释放的增加,术后患者的鼻腔粘膜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上述两种理由都会引发患者组织部位缺氧,进而压迫该区域的三叉神经末梢,患者就会产生鼻腔疼痛和头昏的症状,此时护理人员可以适当的引导患者听听舒缓的音乐,或者找一些温和的话题与患者交谈,以此来环节患者对疼痛部位的注意力,有助于患者术后不舒适的反应。

体位护理:术后要让患者保持平卧且头偏向一侧,这样可以使鼻腔分泌物和血液流出,保持呼吸道顺畅,在患者麻醉清醒之后采取半卧的姿势,这样有利于呼气和减轻头部的胀痛感。

饮食护理:在术后如果患者的麻醉清醒较快,而且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之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前进食,补充身体的生理需求,减缓术后的不适症状。

病情观察和护理:对术后病情的观察和护理主要是为了患者出现其他的并发症,一旦出现其他的异常病症则可以早发现早治疗,由于儿童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同时术后一般采取全麻的方式,儿童在术后的几个小时内容易处于嗜睡的状态,因此全麻术后儿童在清醒之前需要全程的监护和吸氧,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儿的神志、脸色、生命体征以及鼻腔流血的情况,并做好的详细的记录。术后每隔15分钟检查1次患儿的生命体征,清醒之后使其保持半卧的状态,减轻头部的肿胀感和疼痛感。

术腔护理:对患儿进行术腔护理主要是为了减轻患者鼻腔的结痂情况,避开鼻腔和鼻道粘连,而且也可以推动术后鼻腔炎症和水肿的消退。在手术3天之后可以将患儿鼻腔内部的膨胀海绵取出来,保持鼻腔通畅,如果此时患者的鼻腔出现渗血的现象则可以向患者鼻腔喷减充血剂,也可以滴入适量的生理盐水。手术后的第4天要帮助患儿换药,清楚鼻腔内部的血块、息肉、肉芽等,防治鼻腔狭窄,要彻底清楚鼻窦内腔的粘稠性分泌物,并使用生理盐水清洗术腔,频率保持在1周1次即可。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因为鼻窦与眼球、视神经以及颈内动脉相邻,如果术后的护理不到位极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鼻腔内镜手术可能引发颅内和全身性的并发症,而并发症与手术者的实践经验有很大的关系,褚薇薇研究的鼻内镜手术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的护理中有3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占据研究对象的5.6%,因此需要在术后对患者进行长期的随访和定时的换药,清楚术腔中的病变组织,保持患者术腔内的通气顺畅。

术后要特别注意患儿是否出现眼痛和视力下降的症状,并检查患儿眼脸是否存在淤血、肿胀和眼球运动障碍灯,如果有迹象表明患儿术后出现了眼内并发症要立刻通知医生采取有效的治疗策略。

3.结束语。

儿童慢性鼻窦炎虽然经过严格的药物治疗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目前鼻内镜手术依然是最有效的治疗策略,而且手术治疗可以消除儿童鼻腔结构异常导致的鼻窦通气引流障碍,但是术前、术中以及术后需要全面的护理措施,避开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推动患者的恢复,文中对鼻内镜手术的全过程护理做了全面的探讨,希望对临床护理实践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本科护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通用篇十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护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日益突出。程现昆等认为健康教育在国内的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问题。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不断总结存在问题,借鉴优秀成果,使其不断完善和发展,让护理健康教育成为促进健康的重要途径。

1健康教育的涵义。

贺伟认为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做出评价。李树贞认为护理健康教育是指护理工作中对护理对象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指导的工作。左月燃等学者表明健康教育与传统意义上的卫生宣传不同,其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提高健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2.1护理健康教育取得成果。

陈静通过搜集资料表明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理论应用于人类健康事业,起源于本世纪初。李兰等学者与李树贞对健康教育作用的观点大致相同,健康教育满足了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需求,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好评,体现了护理专业在人类健康领域的重要作用。

2.2护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2.1对健康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徐连文认为护理人员对护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左月燃通过调查研究表明有相当数量医院的健康教育还停留在“卫生宣教”的层次上。吴艳芳等认为护士对住院病人实行的`健康教育多为疾病教育,建立健康行为的健康教育未受到关注。

2.2.2理论知识缺乏。

李树贞认为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牵涉多学科的应用学科。它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系统。

2.2.3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王亚红等研究结果显示管理层重视不足,尚未形成具体而有效的监控、考评机制,使其流于形式。同时护理人员编制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3对策。

3.1转变健康教育观,加强护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

阮敏芝认为要加强护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可通过有针对性地举办培训班和讲座等方式。沙凤珍等认为健康教育不仅要掌握好学科知识,还需要人文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作基础,要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3.2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

温丽芳认为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是医院健康教育工作质量保证的根本。张爱琴等认为必须保证临床有合适的人力资源配置。要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为健康教育做好制度、体制保障。

3.3开拓创新,加强健康教育研究。

林清然的报告中显示美国有完善的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医院有系统规范的健康教育资料和统一的评价标准,护理人员受过专业的培训,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备充足,为开展系统化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给我国医院健康教育的发展以很多启示。

4小结。

护理健康教育正在经历着一个迅速发展和崛起的阶段,为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应认清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的现状,明确其不足之处,结合影响健康教育的因素,总结优秀成果,进行深入研究,使护理健康教育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护理人员更好地为人类预防疾病、促进健康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2]贺伟.健康教育.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李树贞.现代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

[7]李树贞.现代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科护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通用篇十五

(一)专科护理知识缺乏,预见性差。

儿科护理中的风险首先表现在专科护理知识缺乏,预见性差。这方面的风险主要是因为儿科患者在入院的时候,护理人员没有全面的专科护理知识以及没有综合的分辨能力所造成的。如果儿科患者在入院的时候,护理人员因为缺乏专科护理知识,造成儿科患者错过最佳的恢复时间,这方面的风险所造成的风险是相当严重的。再加上儿科患者的情况比较复杂,如果护理人员不能够熟练地掌握抢救的程序,反而只是机械的遵照医嘱,没有一个变通或者是综合分辨的能力,儿科患者的一些病症表现是很容易被忽视的。这种情况必定会致使严重的后果,并且这种后果是无法挽回的。

(二)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

儿科护理中的风险还表现在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在儿科护理的过程之中,制定相关的制度不仅是对护理人员的负责,同时也是保障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护理人员不仅是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的直接体现者,同时也是护理活动的直接执行者,如果护理的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必定会影响到护理的'质量和水平。在儿科护理中,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也是护理的风险之一。护理规章制度设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医疗安全以及患者的康复,如果落实不到位,不仅会影响到医疗安全,同时也会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情况。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护理人员不按章程办事,在值班或者是轮班制的过程中总是出现空缺档,还有就是操作违规等,都是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的体现。

(三)缺乏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以及护理人员素质低。

儿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还表现在缺乏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以及护理人员素质低。

在儿科患者入院之后,其家属难免会出现焦急的心理状态,其情绪都是很不稳定的,如果这个时候其护理人员不能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反而是运用比较生硬的话语或者是不友好的与其与患者的而家属沟通,会起到反作用的,对以后的儿科护理工作也是极为不利的。此外,在儿科护理中,护理人员没有责任心,并且素质低下,也必定会导致儿科护理工作存在风险,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针对儿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如何应对儿科护理中的风险。

(一)加强医学以及专科知识的培训和教育。

要应对儿科护理中的风险,首先就应该加强医学以及专科知识的培训与教育。要加强儿科护理人员预见性以及综合能力的教育,强化其对儿科患者的抢救程序的熟练程度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规避儿科护理中由于人为理由所导致的护理风险。再者医院应该加强对儿科护理人员的训练与培训,在对儿科患者而进行的抢救的时候,要逐步的训练护理人员的敏锐观察力和处理能力,增加她们的临床经验,专业技能,从而进一步加强她们在以后的儿科护理工作中有效的处理每一个病历,强化护理的能力与水平。

(二)加强制度的落实工作。

其次,还应该加强制度的落实,规避因制度落实不到位所引起的儿科护理风险。规章制度是预防出现事故的重要的保障和基础,因此,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该充分的加强规章制度的落实。每一位护理人员应该严格认真地贯彻规章制度,遵守规章制度。医院的管理人员也应该督促规章制度的落实,定期的检查规章制度落实的情况。如果出现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应该给予记过或者是处分,从而来督促每一位护理人员遵守规章制度。

(三)积极与患者而家属沟通以及提高自身素质。

除此之外,儿科护理人员还应该积极地与儿科患者的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在沟通中尽量的使用和缓的预期,安抚家属的情绪,并且还应该主动积极地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交流,运用温和的语气讲述患者的情况,让家属不要过分的担心。并且护理人员还应该努力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护理的责任心和积极心,并且在儿科护理中的工作中要有爱心,更加负责人的去做好自己的护理工作。

三、结语。

虽然在现在的儿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但是这是对医院护理工作的考验与挑战,如果医院的护理人员能够有效地规避风险,就会提高医院儿科护理的水平和质量,进一步的推动医疗护理工作的发展与进步。文章从几个方面对儿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以及相应的策略进行了有效的分析与探索,不仅对现在的儿科护理工作有着积极地现实作用,同时也会引发以后儿科护理工作的反思,为以后儿科护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做了更好地参考。

参考文献。

[1]蔡学联;护理实务风险管理[j]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05.

[2]李艳玲;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j]河北职工医学学院学报,2003.4.20.

[3]缪微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

本科护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通用篇十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护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日益突出。程现昆等认为健康教育在国内的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问题。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不断总结存在问题,借鉴优秀成果,使其不断完善和发展,让护理健康教育成为促进健康的重要途径。

1健康教育的涵义。

贺伟认为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做出评价。李树贞认为护理健康教育是指护理工作中对护理对象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指导的工作。左月燃等学者表明健康教育与传统意义上的卫生宣传不同,其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提高健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2.1护理健康教育取得成果。

陈静通过搜集资料表明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理论应用于人类健康事业,起源于本世纪初。李兰等学者与李树贞对健康教育作用的观点大致相同,健康教育满足了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需求,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好评,体现了护理专业在人类健康领域的重要作用。

2.2护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2.1对健康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徐连文认为护理人员对护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左月燃通过调查研究表明有相当数量医院的健康教育还停留在“卫生宣教”的层次上。吴艳芳等认为护士对住院病人实行的`健康教育多为疾病教育,建立健康行为的健康教育未受到关注。

2.2.2理论知识缺乏。

李树贞认为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牵涉多学科的应用学科。它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系统。

2.2.3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王亚红等研究结果显示管理层重视不足,尚未形成具体而有效的监控、考评机制,使其流于形式。同时护理人员编制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3对策。

3.1转变健康教育观,加强护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

阮敏芝认为要加强护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可通过有针对性地举办培训班和讲座等方式。沙凤珍等认为健康教育不仅要掌握好学科知识,还需要人文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作基础,要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3.2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

温丽芳认为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是医院健康教育工作质量保证的根本。张爱琴等认为必须保证临床有合适的人力资源配置。要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为健康教育做好制度、体制保障。

3.3开拓创新,加强健康教育研究。

林清然的报告中显示美国有完善的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医院有系统规范的健康教育资料和统一的评价标准,护理人员受过专业的培训,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备充足,为开展系统化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给我国医院健康教育的发展以很多启示。

4小结。

护理健康教育正在经历着一个迅速发展和崛起的阶段,为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应认清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的现状,明确其不足之处,结合影响健康教育的因素,总结优秀成果,进行深入研究,使护理健康教育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护理人员更好地为人类预防疾病、促进健康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2]贺伟.健康教育.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

[3]李树贞.现代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7]李树贞.现代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

本科护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通用篇十七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加强物资采购计划管理的重要意义,并根据笔者自身的管理经验,提出了加强物资采购计划管理的具体措施,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意见,提升企业物资采购计划管理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加强物资采购计划管理。

一、前言。

物资采购计划作为企业物资采购整个环节的工作重心以及重要依据,物资采购计划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解决要买什么、该不该买、买多少以及怎么去买的问题。加强物资采购计划管理,以物资采购计划作为采购依据实施采购任务,能够有效的减少采购的盲目性,使采购活动更加的具有主动性。同时,加强物资采购计划管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场风险对企业的影响,促进物资供应的整个程序都能够有条不紊的开展。

二、加强物资采购计划管理的重要意义。

物资采购计划管理通过采取平库立库的方式形成具体的采购计划,并制定出相应的物资采购策略,在实施物资采购计划时,各部门、各环节都应进行实时的监管和跟踪。此外,加强物资采购计划管理还应该充分的结合企业内部的主要需求,通过计算出具体需要采购的数量,形成一定的采购规模,使物资资源在议价能力与获取能力方面都能够得以有效的增强。而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物资采购策略,再统筹规划物资采购计划管理的真正落实,对于物资供应方面的各种风险,也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可见,加强物资采购计划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物资采购计划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物资采购计划。

在很多的中小型企业中,由于其产品的结构非常的单一,管理层次的分级很少。加之许多管理人员都不注重物资采购计划的管理工作,觉得制定采购计划没有实际的意义,只需要所购买的物资能够达到物美价廉即可[1]。受这种局限性观念的影响,导致物资采购计划缺乏准确性和严肃性,盲目采取物资的情况也普遍存在。

因此,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应该更新自身的物资采购计划观念,制定科学合理的物资采购计划。这就要求企业相关人员充分的调研市场,以市场的实际需求作为制定物资采购计划的出发点,再依据具体的生产流程,确定物资采购的种类和采购的先后顺序,通过计算出生产工艺的实际定额,充分结合企业内部同类物资的库存量,以此作为制定物资采购计划的前期准备工作。再通过制定物资采购计划,组建能够覆盖整个物资供应的业务链管理系统,对物流业务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的跟踪。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个别管理人员的个人意志干涉物资采购数量与品种,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必须以实际的需求作为标准和依据,再进行科学的推算。

(二)选择科学合理的管理系统。

近几年,我国的许多大型企业都先后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采用erp系统。erp系统是一种新型集成化的管理信息的系统,由物资资源计划发展而来。erp系统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边界,以供应链的管理作为核心思想,并在供应链的范围内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在制定物资采购计划时,不仅需要借鉴于erp系统的科学管理,还应该依照自身所需物资的各种特点,构建信息化的物资采购计划管理平台,将采购管理、计划管理、采购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储备管理以及质量管理整合于信息化的.物资管理工作中[2]。

(三)提高物资采购计划的准确性。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市场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更加的激烈,呈现出多元化的竞争模式。因此如果企业欲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平衡采购计划与库存、生产、物流以及供求,从而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不必要的成本[3]。

首先,促进采购计划同生产间的平衡。生产流程的工序非常的多,因此如果太早采购某些单独产品,其末端工序的材料就会大量的库存起来,不仅占用空间,而且如果在生产中发生了供求变化,这些产品就无价值可言。其次,加强采购计划同库存间的平衡。为了保障采购计划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并接近实际的需求量,必须制定科学的采购数量与采购次数,使库存同实际需求间的差额得到有效的补充,从而提高库存物资的周转能力。再次,加强采购计划同物流间的平衡。针对需要远途运输的某些物资,需要提前的进行计划,已采购的物资计划安排时间可以适当缩短。而在某些特殊的季节,还应该考虑环境因素,在采购足量物资的前提下,避免出现囤积货物的情况。最后,还应该加强采购计划同供求间的平衡。许多特殊的物资,如煤矿等,受季节因素的影响非常的大,因此冬季的价格必然会比夏季的要高出很多。针对此类物资,应用科学的利用价格差,选择合理的采购时节,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作为企业生产和经营计划中非常主要的组成要素,物资采购计划管理是实现物资管理的关键性步骤。加强对物资采购计划管理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还能够促进生产流通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从而防止出现物资短缺、物资积压以及盲目的采购等现象。因此,各企业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物资采购计划、选择科学合理的管理系统并提高物资采购计划的准确性,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新勇.加强物资计划管理提高物资采购效益[j].文化商业,2011,091(09):49.

[2]赵敬林.试论企业如何更好地加强物资采购管理工作[j].企业与管理,2013,05(05):255.

[3]孔琳.加强物资需求计划管理提高物资采购效率和质量[j].经营管理,2013,02(02):39.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