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教师读书随笔分享汇总(实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7:08:18 页码:9
最新教师读书随笔分享汇总(实用13篇)
2023-11-11 17:08:18    小编:ZTFB

在尝试与失败中,我们能够找到成功的道路。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正确的方向。在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时,我们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合理性。下面是成功人士总结的职业生涯规划经验,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教师读书随笔分享汇总篇一

读《列子》杨朱篇,眼前仿佛站着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目光澄澈,气定神闲,看透人世间的生死力命,顺应自然的规律,逍遥存于世间,何等的潇洒与自在!

读杨朱篇的文章,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关于名与实,关于生与死,皆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将其观点娓娓道来。

关于生死,杨朱曰:“万物所异者生,所同者死。生死有贤愚、贵贱,是所异也;死则有臭腐、消灭,是所同也。生非所生,死非所死,贤非所贤,愚非所愚,贱非所贱。然而万物齐生齐死,齐贤齐愚,齐贵齐贱。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弃?且趣当生,奚遑死后?”

关于名与实,杨朱也有精辟的阐述。杨朱举虞、舜、周武王、孔子的例子,四位圣人,劳苦一生,活着没有一天的.欢乐,死后却又万世名声,而夏桀、殷纣两个凶徒,活着有纵欲的欢娱,死后背上愚暴的名声。杨朱说,所谓名声,本来就不是实在所要取的;所谓实在的东西,本来就不是名声所能赋予的。那四位圣人虽然天下人人赞颂,辛苦一生,直到终老,最后都归于死亡。那两个凶徒,虽然天下人人痛恨,却欢乐一世直到命终,最后也不过同样归于死亡而已。于是杨朱发出了这样的质问:“矜一时之毁誉,以焦苦其神行,要死后数百年中馀名,岂足r润枯骨?何生之乐哉?”

生与死,名与实,从先人的论述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生命才会放下负累,轻松前行!

教师读书随笔分享汇总篇二

摘要:就阅读一些教育经典书籍,浅谈了一些体会。

关键词:教师;教育;力量。

“读书”,一个多么温馨的词语。读一本好书,心情放松,杂念尽消。“众里寻他千百变,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徜徉书海中求知的人常会有如此动心美妙的体验吧。

其实,阅读《教育的力量》,就能够给出明晰的解惑之路。教育应该作为一种力量而存在,我们应该竭尽所能,让每一个世界变得生动、快乐、不单调、不沉闷、更不黑暗;在充满阳光的白天帮助孩子呼吸到花朵的芬芳,在漆黑的夜晚也能注意到星空的美丽;即使身处人生的十字路口,也能很快走出茫然,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帮助自己的人,这就是教师。

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阅读经典,学习不同时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会让我们变得善于思考,远离浮躁,更加有教育的智慧。

阅读《教育的力量》,我们确切知道教师不仅在于教,更在于学,只有这样,教育才会不断进步。肖川老师的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练就的教育学问。

阅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我们深深地感动于“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激励着我们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挥洒在教书育人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没有权力金钱,有的只是年复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小草对春天的回应和礼赞。

阅读这些经典名著,我总是不断地被吸引、被感动,有些东西便不留痕迹地沉淀下来,沉淀到我的内心深处,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清晰。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教师在一生中要不断提高自我,需要读书好学。读书,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教师读书随笔分享汇总篇三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感触很深。这本书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与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读着书,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

启示一: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李老师提出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心灵。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应该在任何方面都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当作朋友。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启示二: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李老师深深打动我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始终如一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爱”是李镇西老师永恒的教育理念,他可以与孩子一起过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师爱”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间。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过去的教育方法。当学生犯错时,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与地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

爱,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

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爱,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

爱,也不应是对学生的纵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惩罚”。

爱,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而是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与学生一起忧伤、一起欣喜”。

爱,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

爱,不是用一颗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颗颗童心,而是“需要一颗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只有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师读书随笔分享汇总篇四

传统的数学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学生不需要自主探索,只要认真听讲和记忆。这种教学方法排斥了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思考性。而新课程强调的则是:数学学习必须重视建构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探索经历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创造。教师要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

学生面对新的计算问题,教师不再告诉他们可以怎样算,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学生不仅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掌握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而且促进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促使学生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散发出来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学习氛围中,可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数学创造性思维寓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指导学生操作性思维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活动中,多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想一想,尽可能地动手、动脑、动口,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创造的“激流”和“冲浪”,学生就能冲出定势,从中发现规律,大胆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和想法,去品尝成功的愉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起,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能想,能做,会想,会说,会做,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教师读书随笔分享汇总篇五

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最多的爱。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工作几年,能够得到学校领导和家长的肯定,心里自然很高兴,但又觉得自己做得实在是太少了,有点愧对家长的信任,领导的表扬。

“公平公正”“爱心”“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等等,新教育为教师提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方向。所谓坚持,所谓勤奋,所谓的所谓……。教师自身的前进动力,外在的推动力.不论怎样,都去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师,努力的教师。

在《教师人文读本》中,还收录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种类型的文章,每一篇都让我有所获益。《学习的革命》一文告诉我:“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我领悟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

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去奋斗还是为理想奋斗,只要是正常的奋斗,正当的争取。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去帮助别人,他都可以说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能走在时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师人文读本》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最后,让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教师读书随笔分享汇总篇六

假期时间,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也为了充实自己,更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我读了《孔子是个好老师》这本书。听到名字,第一印象无疑是枯燥、烦闷的,会认为这本书一定又像以往有关孔子的书一样用的是文言用语,可被称为“催眠之佳作”,让人敬而远之。但迫于无奈,我仍咬牙坚持。翻看第一章后,我的想法发生了变化,我完全改观了。这本书的语言风趣幽默,作者还时常引用现下时尚的观点,引据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我看了欲罢不能,距离感一下子拉近了不少,看完一章也有意犹未尽之感。当看到其中一节《夫子降服野汉子子路》时,有了很深的感触。

书中提到子路生性粗野,层次较低,刚开始的时候他看不惯斯文人,看不起柔弱书生,总会欺辱孔子,但孔子却很有耐心地用礼仪来渐渐诱导他,久而久之,子路变得向往文化了,逐渐形成人见人爱的有礼之士了。子路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其实,子路的本性并不坏,他与孔子相处过程中,孔子的话击中了子路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子路刚开始的桀骜不驯、粗野不堪都是因为没有遇到好老师点石成金的引导。就像我们常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即使是拥有巨大能力的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去发现你,你也会被埋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训练自己的双眼,练成火眼金睛的伯乐。

子路就像是一匹拥有无限潜能的黑马,在遇到孔子之后,就发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一改往常的“痞气”,变得温文尔雅,有礼大方。孔子在子路身上下了大功夫,不也是在告诉我们做教师的,要拥有一双火眼金睛吗,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些优点放大,使之形成孩子身上一个强有力的标签。是啊,做教师,班上总有一些调皮的学生,面对这些学生,我们的做法就得慎而又慎。我们班上就有一位捣蛋鬼——栋梁。课上总是左顾右盼,只要趁老师没注意,就逮着机会跟同组成员说个不停,还会隔空跟同学玩游戏,作业的字体也是潦草不堪,每次批评他,他都是嬉皮笑脸,不知改过,没少让老师发牢骚。每节副科下来,任课老师都会向我抱怨我班的栋梁,令我这个班主任也是头疼不已。

不过栋梁也有暖心之举:有一次我跟同事吃完饭回学校,路上遇到他,他隔着一条马路都蹦跳着给我们打招呼“郭老师,郭老师好!”,听到这嘹亮的嗓音,我心中的不禁一阵暖流;班里同学的桌子坏了,一个女生要把这么沉的桌子搬到维修处,有些吃力,我还没有发话请同学帮忙,栋梁同学就已经大步迈到那个女生的位置旁,一声不响的抬起坏桌子跑开了;周一大扫除时我想请班里几个同学帮忙打扫办公室,我的话音刚落,栋梁同学就举起双手站起来大声说“我去我去”……回想起这一幕幕暖心的画面,着实也让我感动,多么可爱的孩子,可我们平时为什么总是看到他错误的一面呢?他心中有他人,能主动帮助老师,帮助同学,这是多么可贵啊!我只要看到他帮助别人的时候,我都会在班会上对他的行为和表现给予充分表扬,还让他担任劳动委员。呵,这个小伙子别提有多兴奋了。

第一次“当官”,他显得很认真,他陪着每天的值日生完成值日工作,值日完后还要负责的检查,连一个小小的角落都不放过,他总是最后一个回家。他出色地完成了作为班干部的本职工作,由于他慢慢的责任心,也得到了同学们的极大认可。我又为让他的热情保持的长久,又在课堂上和他约定:只要“遵守纪律、认真听讲”,就不会被拿掉“官帽”,否则……我们的约定不言而喻,惩罚也明确了,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尝到同学对他的“追捧”的他,也逐渐约束了自己。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无论怎样的一个人,在他身上都有着别人所没有的长处和优点,因此而形成了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群。是的,我们每一个人活在世上都在寻找,想实现自己自己的价值,谁也不想普普通通地过一辈子。特别是在学生时期就被冠上“差生”名号的人,这不仅是孩子的悲哀,也是教师的无能。教师要善于用宽容的眼睛去看待他们的错误,用发展的眼光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也许一块顽石经你的点化就会变成一颗闪闪发光的金子,这也是做教师的幸福。

教师读书随笔分享汇总篇七

只有当他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这样的纪律具有灵活性概念即不易被理解又不易被采用。但它包含一个伟大的教育原则,它不同于旧式教育里那种绝对的,不容辩驳的`高压政策下的“不许动”的原则。

心得:

这一段话给我的教学路程上点燃了一盏明灯。回顾自己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也曾想“约束”孩子。当孩子们说话时觉得他们太吵了,期望他们安静。但是这种“约束”对孩子们没有任何作用。相反孩子们想说的、想做的欲望却更强烈。因为在此时我是“主人”,而孩子们是“服从者”。所以他们的行为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外人强加的,所以孩子们的安静时一时的,只要我一离开,他们便会很快的开始交谈起来。

当我接触蒙氏教育,开始了解蒙氏时,尤其当我阅读了这段话语之后,我才找到了真正“管理”孩子的方法,想让孩子遵循一些生活规则不是去管理他,而是让他成为教室的主人。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忘记那些“不许动”的原则,因为这种“不许动”的背后,隐藏的是孩子们那种强烈的“我要动”的欲望。所以不管用什么活动,我们都就应让孩子去动,在满足孩子需求的前提下提出要求,这时孩子们“安静”了,有秩序了,这是孩子们自己的纪律。在自由之后所获得的纪律。

教师读书随笔分享汇总篇八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是啊,对学生每一个老师都倾注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一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教师读书随笔分享汇总篇九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于丹老师通过读和讲《论语》,用智慧与大家分享了她的见解,这也是我第一次透彻的读论语。

古有赵普,现有任民,任民教授以半部《论语》做良师。作者是河南教育学院教育系教授,通过自身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完成这部书。15年郑州市骨干教师培训,聆听了任教授的讲座,从案例出发一点点剖析论语,从中深深体会到孔子的教育智慧。

你幸福吗?幸福的标准是什么,往往是没有标准,我认为只要心里舒服那就是幸福,其实也就是心灵需要得到满足。任教授说:“有些教师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甚至侮辱学生的人格。其实教师做出这样的举动经常是出于好的愿望,但是由于心灵的扭曲,灵魂失色,好事也做坏了”,我的学生有时候不写作业我也会使用一些不恰当的方法,可是这些学生该是什么样下次还是什么样,没有达到我想要的境界,还把我气的像狗一样,还自我安慰这个学生与我半毛钱关系没有,不管他了,可是下次还是重蹈覆辙,学生没有改变我也没有改变。不是我没有方法,而是我根本就没有考虑对这样的学生该使用什么样方法,也许我的心灵已经枯竭,灵魂已经失色,充满了不自信。接下来我要学习专业知识、像田小慧老师那样去阅读,充实自我丰富自我,给心灵添砖加瓦,让自己充分的享受职业生活的幸福感。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经典名句,我自小就理解这句话,那么就是“学习之后要经常复习,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我们再来看看现在的小学生,有多少人为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我认为孔老师就是一个大骗子,学习哪有快乐的,都是痛苦。孩子们厌学我认为很正常,现在的社会诱惑太多,早上起床到晚上上床机不离手,这可比学习好玩多了。我想像子贡、子夏、宰我等等这样的好学生放到现在孔老师也会头疼的,不过孔老师对付他们肯定有一套。

读了任教授的解析后,我才明白孔子所说的学习不那么简单,“学”是求知的环节,“习”是实践的环节,学习是求知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它的本意是培养行动力,是学而行之。xxxx年我刚刚从师范毕业,那年我想在互联网成立一个“饭统”网,有点像现在的美团等,如果当初我有盖茨先生那样的行动力,可能就没有现在的美团了。我们大多数人都缺乏这样的行动力,这就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只会吃别人嚼过的窝窝,可能这样吃起来不费牙!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将我的见解讲给我的学生听,让他们明白学习的真谛。

职业倦怠感是行各业都有,它促使你想跳出这个圈子,有点围城感觉。每天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和怎么也批改不完的作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眼望到退休那一天自己是什么样子,想想心里凉透了,越想越生气,这气只有发给学生。未来,改变不了现实,那就改变自我(任教授“既然一辈子都要当老师,想不当老师都不可能,那么就干脆爱上这个职业,承担这个职业对自己提出的所有要求。)俗话说哭是一天笑也是一天,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用心去做好。

《论语》这本神书,不曾通读,只是粗读,更多是看名家的讲解。所以理解不够透彻,还望大家见谅。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着怀之”,这是孔子的志向,也是我的志向。

见解不同,敬请指点!

教师读书随笔分享汇总篇十

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给教师建议》,我受到深深感触。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我们有更明确方向,给我们极大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年代有很大变化,但他闪光思想、精练语言,对今天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很大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建议》这本书给我们一个很好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一堂非常精彩公开课,她风采吸引在场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时间来准备!”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许多伟大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年代,不同国度,但他闪光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问题是共性,它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读《给教师建议》后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财富!

教师读书随笔分享汇总篇十一

纪伯伦曾说过“荣誉是热情站在阳光中影子,花根是鄙弃荣名花朵”。我想这句话送给朱永新先生一定是最合适不过。他是全国人大会委员,是民进中央副主席,是苏州大学博导,但他却一再说自己是一个力图不让孩子掉队老师。初听他名,缘于他连续11年提出建立“国家阅读节”提案;敬仰他人,却因有幸拜读他《教育之旅——教育承诺》。

翻阅书籍,会发现全书以一种访谈形式展开,记述朱先生近些年和众多媒体关于教育观点一些对话。在这些对话中轻易就能发现,朱永新先生致力于新教育实验理念普及和推广,他提倡多角度关注孩子人格健全与成长。但让我最感同身受还是他所提倡“全民阅读”理念。他认为这是新教育实施最有效途径,也是教育改革必由之路。他在访谈中提到“一个不善于阅读民族绝对不会成为一个有精神力量民族,也绝不会成为一个有竞争力民族”。朱先生还以犹太人为例,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有45本书阅读量。这似乎让这个种族人才辈出、贡献良多变得不那么匪夷所思。

而作为一个一线语文教师,我深知阅读重要。他有着发展思维、培养情感、激发兴趣、提高表达能力等诸多作用。正如朱先生所说,学校教育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是必要乳汁,那课外阅读就是孩子健康成长其他营养物质。但现实操作中,我们总会感到荆棘满路。应试压力、阅读方式改变、社会观念不认同等都让孩子读好书路径看似越来越窄。由此朱先生便提出“全民阅读”理念。由民众阅读形成一座城乃至范围更广书香氛围,去吸引那些离书越来越远人群。例如,他认为父母如果能和孩子一起阅读,定能形成共同语言,拥有共同生活密码。他始终坚持,哪怕多一个人爱上阅读,这世界便也多一份书香。

掩卷沉思,朱先生理念,我想就现在来看是梦想大于现实,毕竟太多人认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太多人甚至没有阅读兴趣。但长此以往,从书香校园影响到书香社会,从推进阅读到撬动中国教育改造,也并不只有渺茫希望。低头再看书面上朱永新先生,我惊讶一个身体力行搞教育改革人,看起来却温和淳朴、笑声朗朗,我想那一定醉人书香才能浸润出儒雅气质吧!

教师读书随笔分享汇总篇十二

最近看了有篇挺有名的健身文章,叫《时间是怎么样划过了我皮肤》,光看题目,就深有感触。文中讲到记得第一天跟教练做身体测试时,各种数据差到临界点,乍一看整个人腰肥腿粗臀没型,尽管衣服买贵点完全可以遮盖这些问题,但心里总归是有些自卑的。坚持两个半月后,虽然还没一步到位欧美风,但腰细了,臀翘了,腿和胳膊都有力了很多,甚至每周三四次狂出汗,让皮肤都好到了不需要用任何磨砂膏和沐浴乳的地步。这一切是怎么得来的?是用每一个早晨睁着朦胧的睡眼、哀号着勉强起床,健身房里深蹲训练、从徒手到负重30公斤的艰难付出换来的,是挑战了很多当时自己都觉得根本做不到的动作和重量而实现的。健身塑形这种事,时光是最好的答案。

在博客中我发现有很多位老师从第一天写博、篇幅只有一小段,看着他们如今,每两三天写一篇文章,那么高频次,特别认真。写这么勤,文章中也能透漏出自己是想到了就写出来,随性而为,没什么特别的。

我曾在某个地方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从一开始就选择可以实现自我的工作,并全身心投入到这份自己所钟爱的工作中来,只要公司体制健康,机制完善,那么,升职加薪这些物质和精神上的收获,便会成为随之而来的副产品。”对于能做这种选择,并为之全力付出的人,我一直都特别敬佩,也特别尊重,他们有一种韧劲,叫“低头努力”,至于剩下的,就交给时光,时光会公平处理这一切。

教师读书随笔分享汇总篇十三

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读书可以夯实教师人文底蕴,是提高思想境界与文化品味的基础工程。任何出类拔萃的写作者,首先必然是永不间断,长于吸收的阅读者。于永正老师这样说:“最应该而且最值得站的是理论家这些巨人的肩膀。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将使我们看得更远。”作为我来说,虽然说也从教了12年了,但在新课程标准面前,在新教育实验面前,还只是像孩子一样刚刚学习走路,刚刚走上讲台上的人生路。为了使自己扎实掌握教育真谛,我开始与书为伴,勤于学习,充实自我。在我家的会客室里,有一整架书。每每夜深人静,妻儿都进入梦乡之时,一切都归于沉寂,只有墙上的石英钟还在不急不慢地丈量着夜的深度,此时,我就独自摩挲大小不一的书,闻吸飘飘荡荡的油墨香,心中总是充溢着一股欢欣与怡悦,取书一册,慢慢翻阅,怡然自得。不论风霜寒暑,只要打开书本,古今智者便乘着晚风与夜色翩然而至,无须客套,不用茶烟,高山流水,促膝谈心,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一任歌哭怒骂,听凭云倦云舒。

明代的王心斋曾经写过一首《乐学歌》:“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他把学和乐视为一体,的确是极好的见解,当然,学习并不仅限于读书,但读书却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有多少学者或读书人嗜书如命,我现在读书也入了迷。在幽静斗室,伴一盏台灯,手执一卷,全身心投入,任思绪如骏马奔腾,尽情驰骋,览遍名师名作,目睹中外教育史兴衰荣辱。与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等大师一起体验教育真谛,品尝咀嚼魏书生、于永正、李吉林等名师睿智和超凡的教育技巧,让理性之光粲然于脑海。静静地揣摩教育的快乐,时而拍案叫绝,在心底引发阵阵莫名的感动,一股控制不住的激奋和灵感奔涌,总想写些什么,说些什么。于是乎,就端坐在电脑前,轻轻敲击键盘,随着“啪啪”声响,一篇篇随笔、日记、论文尽也汩汩而出。于是,也就有了我在“行知论坛”上的《佐明手记》,有了我在“教育在线”上的《澜溪花》。一边读书,一边写作、发帖,一边反省,渐渐读书写作的兴趣越发浓厚,于是我就越发渴求好书,到学校图书馆借,去书店购买,在网上寻觅。一旦遂得心愿,无不兴奋久久,歌之舞之,从《没有语文的.语文课》、《让语言与生命同构共生》到《魏书生文选》、《教海漫记》,然后是《教育的视界》《细数阳光》……怀着珍爱的心情,细心拜读,那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仿佛一股股甘泉滋润着我的心田,又似饮进醇香的佳酿,让人心醉神驰。一旦与同事谈论起“书经”幸甚至哉,带着一种迫以狂热的虔诚。书是传播思想的能启发人思维,但也不能过分迷信。所以我认为读书即要能入,又要能出。庄子说过:“筌者所以在鱼,得而忘筌;言者所以在薏,得意而忘言。”我想这里的“得意”既指书中之意,又指自得其意、自得其乐。大概这就是王心斋的:“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吧!有时书中的做法,对我们的教育实际并不合适,我们就应该“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因材施教”了。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

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扎扎实实地多读一些书,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读书,使我告别无知无识无能;读书,使我获得接天通地的感悟;读书,使我对教育多了一份自信……在读书中,我实在是得到了许多难以形容的乐趣,在乐趣中学到了教育的真谛,提升了思想理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