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高考文科生的学习方法有哪些(优秀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1:42:29 页码:11
高考文科生的学习方法有哪些(优秀14篇)
2023-11-19 01:42:29    小编:ZTFB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构建良好关系的关键,我们应该注重提升沟通能力。总结要有一个明确的结构和框架,以便更好地展现所总结的内容。希望大家可以从以下的总结范文中获得一些启发和灵感。

高考文科生的学习方法有哪些篇一

其实文综三科里我最头疼的就是政治,最不感兴趣的也是政治。我觉得背的东西涉及领域太多而且难懂,很陌生。但是高三一年和老师系统地复习整理后,我重拾了信心也稍微入了门。我分四本必修和两本选修来讲:

经济生活:涉及很多不同角度:两只手、三个主体、四个环节,从每个角度切入都能自成体系,关键是如何把它们织成网状,综合着运用。首先要做到对4个单元的大知识门儿清。消费(货币、价格、消费)、生产(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我国的分配制度、效率与公平、财政与税收)、交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五+三、对外开放型经济)。然后整理成专题,寻找每个专题间的联系,再和两只手、三个主体、四个环节联系起来。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设问来思考答题方面,比如:社会公平、民生、生态……将知识立体的穿起来,思考全面。

政治生活:政治生活死知识比较多,背了就拿分,关键是看材料。同样要做到对每个单元有透彻的了解,还有三个统一、四个基本政治制度、五个主体。答题时注意定位主体(公民、政府、共产党、政协、人大),看材料找出说的问题让答得是什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背政治生活的书要有技巧:公民(国体,基本权利义务原则、四个民主、依法有序参与)、政府(政府性质、地位、原则、宗旨、对内对外职能、科学民主决策、依法行政、接受监督、权威、求助投诉渠道)、制度(人大、人大、代表人大制度,共产党、民主党派、政协,处理民族关系三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政策)、国际社会(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国家利益、国际形势、综合国力、国际问题、我国外交政策与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了大框架,背起来自然清楚,就不觉得又多又乱了。

文化生活:文化生活其实蛮碎的,但很贴近生活,所以除了第四单元都很好背。它主要分文化个性和文化共性、文化基本内涵与创新两条主线,第一二单元讲的是文化共性的文化内涵、特点、作用,文化创新,第三四单元讲的是我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第四单元知识很碎,一定要有完整清楚地框架(大众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题时注意设问,注意结合实际生活,注意定位。

哲学生活:我觉得这本书知识最整,背着最方便,就是最难懂,最不好答题。无非就是搞懂是哪块知识(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社会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然后背原理和方法论。答题时一时找标志,看设问,定位知识,然后分层看材料,看全了看尽了,套原理。尽量找材料与方法论共同点,结合着答。答题一定要有层次。

高考文科生的学习方法有哪些篇二

学理科就要先预习。这里的预习不是说简单看看书就可以了,看完书还要把课后练习题做会了,这就是锻炼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因为理科生最主要的就是独立思考能力,学习理科就要有主动性,如果一味被动的接收知识,等着老师上课去讲,遇到难题也不动脑思考,都留给老师,老师讲过听懂了就以为自己也会了,那么理科永远也学不好。

学理科还要会听课。听课时不要一味地记笔记,要在听懂的基础上再去记,理科最重要的就是思路,这也是跟文科的一个很大区别之一。理科最重视解题过程,所以只有把这道题目的过程听会了,才能知道怎么去做题,再去整理笔记也不迟。而且记笔记可以挑重点记,课后再整理非重点,同时把存疑的地方重点标记下来,课后问老师或同学。

学理科要善于总结。理科生不光要多做题,做完题还得学会总结归纳,知道每类题型该怎么去做,还有哪部分题型自己没有掌握,然后再去重点做题巩固。对于易错题目,需要反复对照教材把它看透,彻底学懂了以后才不会再出错。

高考文科生的学习方法有哪些篇三

1.将休息和学习的关系处理好,这将会是你受益无穷,如果你的精力真的非常充沛,那我不反对你把休息的时间浓缩到晚上,利用足够多的时间弥补自己以前的不足,但最好的办法还是劳逸结合,毕竟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中午可以适当休息以保证下午和晚上能高效率的学习。将每天的时间规律化,合适的时间做适合的事。

2.关于学习资料,一定要先将学校发的资料彻底搞懂,毕竟那也会是老师重点讲的内容,理科的好多试题是很有逻辑性的,但如果自己第一次没有做出来,不要气馁,可以拿出答案,认真研究,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然后在一周之内将这道题反复多,一定做几遍,相信下次再碰到类似的会手到擒来。

3.语文的学习虽然是日积月累的过程,但一年的时间也足够让你拥有不小的进步,利用好平时上早读的时间背诵那些老师强调的每年基本必考的古诗词,有时候多读几篇范文,适当的模仿他们的格式,好的格式和优美的措辞应该是一篇优秀的作文所必备的。

4.现在来谈一下英语,这可能是好多理科生最头疼的一科,因此学好英语对这部分理科生来说就显得更重要了。找到以前高考的真题,用背句子的方法来背单词,对于其中的重点单词,可以选择一本不错的词典查出关于这个单词的句子,再认真的背下来。坚持做真题,在做题的时候可以选择重点突破,比如你觉得自己的完形填空比较差,那你就可以每天研究一到两篇,钻研技巧。记住:任何一科的学习都要找到其中的规律。

5.到最后的冲刺阶段,我想大家都不会懒惰,如果你已经做好了前期的准备,那么接下来你将看到自己在每一次模拟考中的进步,每一次的模拟考试认真对待,但一定要放平心态,适当的放松但绝不懈怠。

高考文科生的学习方法有哪些篇四

深信每个高三文科生都想走上学习的成功之路。要想走上成功路,除了具有强大的学习动力、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外,还必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事实上,只要是在学习,不管是否意识到,人们都在选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只不过所用方法有优劣之分罢了。学习得法,事半功倍,不但能帮助文科生在今后的一年间顺利前行,取得优异成绩,更能成为一个人的宝贵财富而让人终身受益。

其实,达尔文早就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那么,学好高三文科有哪些方法?怎样去掌握这些方法呢?笔者以为首先必须抓好以下五个关键环节。

1、教材的阅读。

阅读是“学习之母”。它既是学习的开端,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研究表明,阅读后的记忆率要比听讲后的记忆率高出1.66倍。

从阅读的步骤看,首先是要经常看看目录及其教材内各章节下的子目。目录及其子目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完整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它能体现各章节、各子目之间的关系和核心内容,因而是学习的导游图,经常加以浏览,就能对教材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了然于胸。如阅读《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目录就不难发现编者将中国古代社会分成了六章六个阶段,其中从第二章开始分五个阶段介绍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历史;再看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下面又设八节,实际上是从制度、政治、社会经济、疆域、民族关系和文化等方面论述了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状况,其中“大一统”的特征非常鲜明;??,则是从“繁荣”的角度切入,以八节的篇幅分别介绍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变革、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和文化等方面的状况,时代特征可谓是一目了然。

顺便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学科新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教材的改革力度也相当大,高三文科生在阅读时应当予以适当的关注,因为高考将会体现这些成果。关注的最佳捷径就是钻研《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俗称“考纲”)中的“考试内容”,看看它的框架结构及重要的知识点的表述与教材有什么不同。再就是翻看新教材的目录,看看其框架结构、基本线索和重要观点有什么变化,新旧版的《中国古代史》教材就极为鲜明地体现了这种情况。第三是关心教师及各类媒体的介绍,如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完成及其研究成果的正式公布,公元前841年就已经不再“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其次是在对每个章节的阅读时要重视寻找“灵魂”(或者说是“中心思想”)。

社会学科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因此,要多想想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一内容放进教材?他想借此说明什么问题?他又是通过什么材料来说明问题的?重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养成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灵魂”常常表现为是隐性知识,它并没有直接用文字表述出来,而是隐蔽在教材之中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这就需要去理解、去挖掘。如“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就中国”就是蕴藏在中国近代八十年抗争与探索史中的历史结论,但教材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这么说;又如“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中共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正确决策的结果,但教材也没有这么说。显然,这些都是在了解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而且,还完全可以从其它的角度得出更多的结论。

第三是确定并用各种标记划出学习目标,以便于日后复习时一目了然,更可以明确基本的知识点。

文档为doc格式。

高考文科生的学习方法有哪些篇五

为什么要安排好时间?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高中都是极其紧张的一年,只有科学的安排,才会有较高的效率。人通常都有惰性,时间安排表则可以成为推动你正常学习与生活的外部动力;时间安排表也可以阻止你避开不喜欢做的事,确保你有计划地、有序地学习与生活;当然,它也有助于你合理地安排好各科的复习。

怎样安排科学地学习时间?

一般而言,周一至周六白天的时间学校已作了安排,学生需要安排的主要是早晨与晚上以及周日。安排的原则与具体方法是首先是确定就寝与起床的时间,要保证每天睡眠在8小时左右,一般宜早睡早起,使人体生物钟与学习要求的时间同步。

其次是要安排好就餐与娱乐的时间,要保证能从容地就餐。此外,饭前半小时、饭后一小时学习效率极低,宜安排娱乐或积极的休息,如散步谈天、听新闻音乐、做家务劳动、整理学习资料与用品等。

第三是要安排时段。一个时段一般以一小时为宜,50分钟学习,10分钟休息。要确立一小时学习不如50分钟学习、10分钟休息的意识,求量(时间量)不如求质(学习效率)。早晨可安排一个时段,晚上则以安排三个时段为宜(但要集中精力)。特别需要提醒的是,一是作为高中文科生,背诵的时间要确保:首先是早晨,再紧张也要安排,至少是20分钟。其次是晚上,最后半个时段宜用于背诵。二是在休息的时候要为学习作好必要的准备,如喝茶、整理学习用品,一旦开始学习,就不能做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事,这就尤如在学校里上课。

第四是要安排好晚上的学习内容,安排时要注意各学科的交替,特别是文理科的交替;要尊重“约斯特法则”,每一科目的学习不要超过一小时,这样可使你的学习效率提高30%;要注意阅读、练习与背诵相结合,使不同的器官交替投入学习;一般应先易后难,先文后理,先预复习后做练习,以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至于周日,建议上午用于休息与调整(可以睡个够,也可以进行体育活动,当然也尽可以干一些自己乐意干的事),下午可以用于整理一周的课堂笔记,晚上则可用于重点科目或是薄弱科目的复习。

2、记忆能力的提高。

进入文科班,记忆的问题就摆到了每一个文科生面前。通常,在进入文科班以前,记忆力好是不少同学自以为拥有的一张王牌,然而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后,面对大量需要识记的内容,这张王牌似乎就难以招架了,于是不少同学就对自己的记忆力丧失了信心。这当然是不利于这至关重要的一年的学习的。

毫无疑问,在人生的学习与生活经历中,有大量的东西是需要记忆的,高中阶段的学习尤其如此。这是因为记忆是最基本的认知能力层次,其它高层次的能力及其运用都是以此为基础的,可以说是“哪里没有记忆,哪是就没有学习”。也正因为如此,文科综合能力的考试,把记忆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文综的“能力要求”就是只分为记忆、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并在实际的考试中以再认与再现两种方式进行考查,试题量还不少。

对记忆力要有正确的认识。记忆力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记忆力强,大大有助于能力的发展。遗憾的是,在强调素质教育、突出能力考查的背景下,一些老师与同学以“发展能力”为托辞,把记忆力放在次要地位,似乎记忆力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是对立的,这当然会制约记忆力的发展与发挥,从而影响了学习效率的提高。

记忆力不完全是天赋的,凡是有心人,采用正确的方法,经过适当的训练,都可以拥有较强的记忆力。关键在于行动。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你的记忆能力?

第一,要确立自信心,要相信科学,相信自己能记住。奇迹常常产生于自信,产生于坚持。实际上,同学们对自己的记忆能力充满自信是有根据的。据说,拿破仑能记住每一位士兵的面孔与姓名。惊人记忆力当然并不是拿破仑所独有的。据专家们研究,一个人的脑子能够记住的信息量大体相当于目前世界上全世界各图书馆的藏书量(七亿七千万册),一般人只发挥了约4%的能力,如果能利用人所拥有能力的10%,你就将成为超人。

第二,要对所学知识进行选择与归类,在此基础上再分层次识记。首先是要敢于并善于对知识进行取舍,尽量把握重点。对非重点的知识要敢于忽略。这是因为“天才的实质就是知道该忽略些什么”。在高中一年的学习中你必须决定什么知识需要掌握,什么可以忽略,因而要要学会按考纲要求进行判断与选择。其次是分层次,可将经过选择而确定的知识划分适当层次,确定相应的学习程序和识记要求。

第三,要合理用脑。所谓合理,一是要交替复习不同性质的课程,如文理交叉,历史与地理交叉,这可使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轮流兴奋与抑制,有利于记忆能力的增强与开发;二是在最佳时间识记,一般应安排在早晨、晚上临睡前或是饭后半小时后,其中关键是早晨,“记忆之道就在于早晨十分钟”,早晨的十分钟,可相当于深夜的一小时。

3、考后的。

无需讳言,进入高中后,文科生们将进入考海,几乎每天都要与考试相伴。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学生只是以消极的心态无可奈何地面对,因而是随波逐流,甚至于被吞没。

在苍茫的大海上航行要靠指南针指引航向。在考海中横渡,也需要不断地辨清与校正航向,这就需要总结。考后总结,就是考海中的指南针,其意义不言而喻。

首先是按一定的项目分类,然后进行数理统计,找出主要的失分领域。如可以设立“根本不懂”、“考时忘记了”、“掌握不准确”、“粗心大意”和“审题错误”等项目,对全部失分进行分类,得出失分率,这样就可以大体了解主要的失分因素了。也可设立“人物”、“事件”、“时间”、“地域”、“术语”与“评价”等项目进行分类统计,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男生常常在“时间”领域丢分,女生则常常在“地域”领域丢分。还可设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国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等项目进行分类统计。一般而言,世界史常常是弱点。

其次是进行深层次分析,看看隐藏在失分表象下面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如“审题错误”是众多同学失分的重要原因,要进一步分析是粗心大意造成的还是时间不够用造成的?是心理紧张造成的还是根本就没有读懂题目造成的?当然也可能是由于思维定势造成的。又如“考时忘记了”也是常见的失分原因。那么,是识记不牢固,还是过于紧张?是过于疲劳(身体不好),还是思维不够敏捷(根本就没有想到)?一般而言,各种具体原因大体都可归入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心理与身体素质和考前准备五个方面。

最后是制订整改措施。没有具体的措施,光说“今后要努力学习”等于不说。在找出找准失分原因的基础上,就可以有针对性抓住主要问题,制定具体的整改措施,以此指导下一阶段的学习。当然,同样重要的是以后的行动。

心动不如行动。再好的学习方法,只有与每位学生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只有转化为每位学生的日常行动,才会产生积极效果。在此,笔者真诚地寄语每一位高中文科生:“一个人所能给予另一个人的最大贡献,便是帮助他学会自助”,我已尽力了,现在就看你的啦!

高考文科生的学习方法有哪些篇六

1.记不得了。首先要对要求记忆篇章进行诵读,最好朗读出口,而不是默读。因为朗读更容易培养语感。第二,在回忆不起来里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是由于给了下句,想不起来上句,因为不符合平时顺序诵读习惯。

2.针对第二、三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写。写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练字,一种是默写。第一种方法是练字,把要求背默的篇目当成平时练字的内容,每天写上一遍,写多几遍生僻字就记住了。第二种是默写,错字漏字多写几遍,每次考试前再翻看一下错字,熟记于心,基本就没问题了。

文言文背诵。

首先,需要背诵的文言文篇目里面,熟悉各注脚,也就是常用文言文词汇的意思。

第二,做题。拿高考题和省检、市检的模拟题来做。第一遍先按正常顺序做,做完对答案,参照解析,搞懂错在哪里;第二步,将文言文和白话翻译逐句对照,理解意思,将反复出现的词的意思记下,做专门的记录。

第三,多读。读多了一是加深理解,二是形成古文的语感,有时候遇到一些题并不知道为什么想选这个答案,但就是感觉要选,就是你的文言语感给你的暗示,所以说培养符合古代作文说话的语感还是很重要的。

高考文科生的学习方法有哪些篇七

课前预习是高效地学习新课的基础,但不少文科生对教材的预习向来是忽视的,其后果是听课时心中无数甚至于是不得要领,只得忙于生吞活剥教师讲授的东西。不搞课前预习,除了认识上的原因,时间过于紧张也是客观原因。其实,如想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使学习进入良性循环,并保持较高的效率就不能不重视课预习。

那么,怎样预习?建议按下列三个步骤去尝试:首先是纵览章节、引言和子目。纵览犹如给机器上润滑油,化时不多,便可了解基本内容,明确学习方向,还易于整体地把握方向。其次是根据高考《考试说明》中的“考试内容”(俗称考纲)了解教材的要点、难点,并把重要的知识目标(如时间、地域、人物、事件、术语)划下来。最后是把不懂的地方确定下来,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只有明确它,才有可能消除它。做好了这一切,上课时就可以集中精力关注老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了。

在高中年级,复习恐怕是学习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这里的复习主要是指课后的复习。遗忘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复习则是战胜遗忘的利器,它当然也应当连续不断地进行。不过,课后复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巩固已学过的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新的知识。

从复习内容的角度看,当然是要抓住“学科主体知识范围内”的主要学习目标(也称学习重点或主干知识)。以历史学科为例,所谓主要的学习目标,一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术语,如鸦片战争、林则徐和《南京条约》;二是与基本线索有关的,如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李鸿章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孙中山的民主革命、陈独秀的“民主”与“科学”;三是一些历史的基本结论,如“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等等。对非主要的学习目标要敢于忽略,千万不要试图“把书本上的东西都记住”。当然,由于是高考,所以具体的考试内容每年都有所调整,这就需要重视考纲。注意,要想事半功倍地进行高中的历史复习,就务必要重视考纲并在考纲的指导下进行,在新《考试说明》颁发之前,可以先参考的《考试说明》。至于考试的“超纲”肯定不是命题的方向而只能视为是命题的失误。

复习的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是下列四种。

对平时的课后复习,通常可以重要的知识点为中心进行。

随着学习的推进,归类就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的复习方法。

宏观的归类可以形成基本线索。如《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大体可归为“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工运与共运”“殖民与反殖民”四个专题,进而形成一条主线索和三条副线索。

微观的归类则可以把相似或相近的知识集中起来,便于识记。如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文献、关键性战役等等。

归类还可以表现为抓住一些小专题进行复习。在文综考试的背景下,这种归类方法似乎变得更为重要了。小专题复习当然意味着要把有关知识系统化、专题化。以中国古代文化为例,它可以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社会科学可再分为思想、教育、文学、史学、艺术等小专题,自然科学也可再分为农、医、天、算、工程等小专题。应该强调指出,小专题复习的注意重心不应放在知识点的归类、梳理和识记上,更不要刻意在知识点上去“深挖洞”,而是要放在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上,放在对这些历史现象的探究上。要学会以小见大,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理解这些历史现象。以中国古代的教育为例,如果对私学、书院的兴衰拉线索并不能算错,但终究只是一些细小知识的堆积,意义并不大;而如果能够揭示蕴藏其后的经济、政治根源,进而理解“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它的兴衰受制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社会的发展”,那么才实现了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探讨的价值。

高考文科生的学习方法有哪些篇八

作文简单而言就是结构与内容。结构大体是一篇文章一个中心点,中心点下分几个分论点论证中心点,分论点可是平行的,也可是层层深入的,最一段首尾呼应或点题升华;开篇点题,分论点段首点题;形式上有几句名人名言+古今中外的例子+倒数第一或第二段与时代、当下、时事相结合。

侧重来谈一下参考书籍。首先是刊物《作文素材》非常有用,里面搜罗了当下的例子,还结合历史,最重要的是会给出一小段很精辟的语言来总结升华这些例子,还有很多比较不错的应试作文。时间紧张的同学可以从里面得到很多非常有用的例子。

文言文:主要是重点文言字词意思积累,我会将平时课文和练习中的重点字词再次抄下来,利用饭后的一小段活动时间来背诵。

成语:主要是积累容易被误解的词和较为生僻的用法。

名著:我选择整理两部大部头——《红楼梦》和《三国演义》,我以图表的方式列出人物关系和人物简要的外貌描写及其相关特征物品,比如林黛玉与落花相连,就更容易让我记起黛玉葬花这一重点事件。

文学常识:我整理的来源一般是诗歌鉴赏中的用典,专有名词的阐释,名家的资料及与其相关的人物故事。有时内容过于庞杂,难以一一抄录,这时候我会将重点内容打印下来,剪贴至本子上以节省时间。

语言得体:主要是各种敬辞、谦辞的积累。

词语辨析:积累那些只有一字之差的词语,分行写出各自的意思,将重点可区分处用红笔圈出。

答题方法:主要是将老师所讲与我自己的感受结合形成的一套系统,内容并不多,但有了这样的思考,我答题时才能更有条理。

总而言之,其实我语文的学习方法不过是六个字——有心、积累、思考。

高考文科生的学习方法有哪些篇九

适合文科生的二本大学有哪些呢?你们知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适合文科生的二本大学有哪些相关内容,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北京物资学院简称“北物”,坐落于中国首都北京市,是一所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以经济学科为基础,以管理学科为主干,经、管、理、工、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院校。

南京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文学、理学等多学科支撑配套、协调发展的江苏省属重点建设大学。

北京服装学院是中国一所以服装命名,艺工为主,艺、工、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创新创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首批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简称“立信”,上海市直属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为上海高水平地方应用型高校建设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上海市击剑专业运动队体教结合改革试点学校。

上海商学院简称“上商”,位于中国上海,是一所以商科专业为特色,拥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学科的上海市属公办的本科普通高校。前身为1950年建校的中央税务学校华东分校,后历经华东财政学校、财政部上海财政干部学校、上海市财政贸易干部学校、上海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等阶段,2004年9月升格为本科高校并更名为上海商学院。

西安财经大学简称“西安财大”、“西财大”,坐落于古都西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凸显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等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以文学、法学、理学、工学、艺术学为支撑的多科性大学。

湖北经济学院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湖北省2011计划。

四川外国语大学,简称“川外”,位于直辖市重庆,是一所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市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拥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是中国西南地区外语和涉外人才培养以及外国语言文化、对外经济贸易、国际问题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高考文科生的学习方法有哪些篇十

首先,作为文科学生,提高文科成绩,要努力培养对文科专业的学习兴趣。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就是渴望熟悉、了解、研究、领会某种对象的一种心理指向性,它在人的需要和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人们常说:“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学生培养对中文专业的浓厚兴趣,才能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渴望、刻苦钻研的精神,就会有一种昂扬、奋发、不怕任何困难的斗志,才能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莫大的快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知之”到“好之”到“乐之”,是治学过程中的三个台阶,而兴趣则是攀登这些台阶的重要动力。

其次,要提高文科成绩,注意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学习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的好坏。那么,文科学习要注意运用哪些学习方法呢?要认真分析各门功课的特点,了解各门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抓住学习重点,避免平均用力。

文科的专业课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文学类。

包括古代、现代和外国文学作品选、文学史;以及文学理论等。作品侧重在介绍古今中外各种主要的文学作品,要把功夫花在理解和熟悉有关作品的作者、创作时间、创作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主题思想、情节、矛盾、表现手法、艺术特色、写作线索、段落结构、主要人物形象、社会影响、体裁、作品的隐含深义、构思特点等等方面。学习作品选,必须认真阅读原著,不能只看教材不看作品。文学史重在介绍文学发展的历史情况。因此,要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状况入手,抓住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文学流派、文学团体、文学现象及其兴衰过程、原因、历史影响等等。学习文学史,既要从历史发展线索着手,又要进行时代剖析。文学理论重在介绍文学的本质、构成、特点、流派、创作过程、创作手法、文学鉴赏、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及外部因素、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学和文化的论述、古今中外美学名家对美的本质、特点以及审美问题的种.种探讨,等等。自学文学理论,应当在理解概念、术语、基本观点、基本理论上着力。

第二,语言类。

包括古今汉语和语言学理论。古代汉语的学习内容,有文选、通论和常用词三大项;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则主要学习语音、词汇、语法、文学、修辞及语言的本质、发展等方面的理论。学习古汉语文选,要努力理解每篇课文的字、词、句、章的含义,特别是重点记号的字形结构、词性、词义和用法特点的分析,搞清句子的语法结构,并结合课文积累常用实词和常用虚词。学习古今汉语和语言学的理论,要突出对概念、术语、语言规律、构成情况、变化特点等的理解。

第三,写作、逻辑类。

写作包括:写作理论和写作实践两个方面。写作理论着重介绍各种体裁的文章的构成、特点、写作方法、构思过程等,应该结合文章的体裁来掌握理解,切忌生吞活剥。写作实践则要求运用写作理论来指导具体的作文,不断提高观察、分析事物和提炼主题的能力,提高谋篇布局、表情达意、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写作技巧和写作水平;因此,要经常实践,不断总结经验。逻辑则专门介绍人类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思维特点等,学习中要特别强调对概念、术语、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文科备考注意事项:

一、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基础知识不牢是高考失分的第一因素;思维不活跃、能力不强是得不了高分的关键因素。同学们应明确高考的内容要求,构建知识体系,概括基本观点,解决重、难、疑点,准确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突出基础的核心内容。复习时不宜翻开即读,不妨先回忆某一阶段相关知识的标题,因为标题是“纲”,对这些“纲”的综合、归纳,便形成了知识体系。

二、关注现实,把握热点。

把握重大现实热点问题,应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了解主要内容和典型具体的案例材料,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说明。要突出把握体现地方性特色的重大现实问题。对现实热点问题要注重宏观把握,微观切入。

三、掌握方法和技巧。

掌握解题的思路方法和技能技巧,首先要仔细审题,而且要审准、审透,提炼出有效信息;其次要训练答案语言的科学规范性,答题要抓住要点,使用学科术语,不要用夸张或者过分修饰的语句。

1、不要妄想在一个晚上把所有科目都复习一遍,那只会囫囵吞枣,没多大意义,根据自己各学科学习状况,把一周的六天分别定为语文日,数学日,地理日英语日等,一个晚上集中精力攻一两门即可,千万不要贪多。要追求复习效率。

3、做题要讲究效率,会的就过,把时间放在不会的上。英语,语文准备一个小本本,一科个一本,随时记下不懂的,从背面开始记你不熟悉的重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考文科生的学习方法有哪些篇十一

我曾经对高中文科生的学习方法问题搞过专题调查,总的感觉是文科生们尚未能很好地“学会学习”。主要表现为:

第一,学习与生活的时间安排缺乏科学性,如睡眠时间不能保证,文体活动时间被挤占,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走神”。这当然会严重影响学习效率的提高。

第二,学习过程缺乏主动性,如过份地依赖对教材的阅读而很少采用做笔记、卡片等更有效的文科学习方式;很少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变成了阅读就是背书,这显然不利于归纳、比较、分析和概括等学科能力的培养;对考试麻木不仁,消极应付而很少进行研究,积极应对。这种被动学习的态度与行动,显然与“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高考改革方向相悖,因而也就难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第三,记忆方法尚未优化。毫无疑问,文科各学科“主体知识系统的基础还是必须识记的,这是学好文科的基础,也是顺利应试的前提。调查表明,无论是识记的内容还是识记的方法,文科生们都未必能很好地掌握了,这当然不利于知识的巩固,也不利于备考。

简言之,从我了解到的情况看,不少文科生离会学习尚有不小差距。显然,谁首先在“会学”方面取得突破,谁就更有把握将自己的学习潜能转变为现实的成绩;更关键的问题是,谁现在就开始行动,谁就能笑在最后。

二、学好文科必须重视的五个基本环节。

深信每个高中文科生都想走上学习的成功之路。要想走上成功路,除了具有强大的学习动力、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外,还必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事实上,只要是在学习,不管是否意识到,人们都在选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只不过所用方法有优劣之分罢了。学习得法,事半功倍,不但能帮助文科生在今后的一年间顺利前行,取得优异成绩,更能成为一个人的宝贵财富而让人终身受益。

其实,达尔文早就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那么,学好高中文科有哪些方法?怎样去掌握这些方法呢?笔者以为首先必须抓好以下五个关键环节。

1、教材的阅读。

阅读是“学习之母”。它既是学习的开端,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研究表明,阅读后的记忆率要比听讲后的记忆率高出1.66倍。

从阅读的步骤看,首先是要经常看看目录及其教材内各章节下的子目。目录及其子目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完整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它能体现各章节、各子目之间的关系和核心内容,因而是学习的导游图,经常加以浏览,就能对教材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了然于胸。如阅读《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的目录就不难发现编者将中国古代社会分成了六章六个阶段,其中从第二章开始分五个阶段介绍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历史;再看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下面又设八节,实际上是从制度、政治、社会经济、疆域、民族关系和文化等方面论述了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状况,其中“大一统”的特征非常鲜明;而第五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的介绍,则是从“繁荣”的角度切入,以八节的篇幅分别介绍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变革、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和文化等方面的状况,时代特征可谓是一目了然。

顺便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学科新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教材的改革力度也相当大,高三文科生在阅读时应当予以适当的关注,因为高考将会体现这些成果。关注的最佳捷径就是钻研《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俗称“考纲”)中的“考试内容”,看看它的框架结构及重要的知识点的表述与教材有什么不同。再就是翻看新教材的目录,看看其框架结构、基本线索和重要观点有什么变化,新旧版的《中国古代史》教材就极为鲜明地体现了这种情况。第三是关心教师及各类媒体的介绍,如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完成及其研究成果的正式公布,公元前841年就已经不再“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其次是在对每个章节的阅读时要重视寻找“灵魂”(或者说是“中心思想”)。社会学科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因此,要多想想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一内容放进教材?他想借此说明什么问题?他又是通过什么材料来说明问题的?重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养成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灵魂”常常表现为是隐性知识,它并没有直接用文字表述出来,而是隐蔽在教材之中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这就需要去理解、去挖掘。如“只有中国gcd才能就中国”就是蕴藏在中国近代八十年抗争与探索史中的历史结论,但教材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这么说;又如“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中共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正确决策的结果,但教材也没有这么说。显然,这些都是在了解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而且,还完全可以从其它的角度得出更多的结论。

第三是确定并用各种标记划出学习目标,以便于日后复习时一目了然,更可以明确基本的知识点。

从阅读的技巧看,要特别注意四点。

三是如需对某些重要材料要加深理解,可按“浏览—自我提问—阅读—复述”的程序进行阅读。

四是如需较长久地记住的知识,可使用“考试通过器”(又称三r体系):阅读(read)—逐段阅读,弄明白作者在这一段中讲了什么,重点是什么。这是关键一步,必须弄懂。记录(recond)—对所阅读的教材有选择进行划线,或归类制表。背诵(recite)—对所划的东西掩卷回忆并背诵,最好是出声地背诵,背对为止。在时间分配上,背诵时间占50%较为适宜。

2、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

课前预习是高效地学习新课的基础,但不少文科生对教材的预习向来是忽视的,其后果是听课时心中无数甚至于是不得要领,只得忙于生吞活剥教师讲授的东西。不搞课前预习,除了认识上的原因,时间过于紧张也是客观原因。其实,如想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使学习进入良性循环,并保持较高的效率就不能不重视课预习。

那么,怎样预习?建议按下列三个步骤去尝试:首先是纵览章节、引言和子目。纵览犹如给机器上润滑油,化时不多,便可了解基本内容,明确学习方向,还易于整体地把握方向。其次是根据高考《考试说明》中的“考试内容”(俗称考纲)了解教材的要点、难点,并把重要的知识目标(如时间、地域、人物、事件、术语)划下来。最后是把不懂的地方确定下来,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只有明确它,才有可能消除它。做好了这一切,上课时就可以集中精力关注老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了。

在高中年级,复习恐怕是学习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这里的复习主要是指课后的复习。遗忘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复习则是战胜遗忘的利器,它当然也应当连续不断地进行。不过,课后复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巩固已学过的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新的知识。

从复习内容的角度看,当然是要抓住“学科主体知识范围内”的主要学习目标(也称学习重点或主干知识)。以历史学科为例,所谓主要的学习目标,一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术语,如鸦片战争、林则徐和《南京条约》;二是与基本线索有关的,如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李鸿章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孙中山的民主革命、陈独秀的“民主”与“科学”;三是一些历史的基本结论,如“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等等。对非主要的学习目标要敢于忽略,千万不要试图“把书本上的东西都记住”。当然,由于是高考,所以具体的考试内容每年都有所调整,这就需要重视考纲。注意,要想事半功倍地进行高三的历史复习,就务必要重视考纲并在考纲的指导下进行,在新《考试说明》颁发之前,可以先参考20的《考试说明》。至于考试的“超纲”肯定不是命题的方向而只能视为是命题的失误。

复习的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是下列四种。

对平时的课后复习,通常可以重要的知识点为中心进行。

随着学习的推进,归类就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的复习方法。

宏观的归类可以形成基本线索。如《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大体可归为“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工运与共运”“殖民与反殖民”四个专题,进而形成一条主线索和三条副线索。

微观的归类则可以把相似或相近的知识集中起来,便于识记。如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文献、关键性战役等等。

归类还可以表现为抓住一些小专题进行复习。在文综考试的背景下,这种归类方法似乎变得更为重要了。小专题复习当然意味着要把有关知识系统化、专题化。以中国古代文化为例,它可以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社会科学可再分为思想、教育、文学、史学、艺术等小专题,自然科学也可再分为农、医、天、算、工程等小专题。应该强调指出,小专题复习的注意重心不应放在知识点的归类、梳理和识记上,更不要刻意在知识点上去“深挖洞”,而是要放在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上,放在对这些历史现象的探究上。要学会以小见大,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理解这些历史现象。以中国古代的教育为例,如果对私学、书院的兴衰拉线索并不能算错,但终究只是一些细小知识的堆积,意义并不大;而如果能够揭示蕴藏其后的经济、政治根源,进而理解“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它的兴衰受制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社会的发展”,那么才实现了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探讨的价值。

第三种方法是编制各类表格。它可以使重要的知识排列有序,一目了然。

第四种方法难度最大,但对发展思维能力、对于一年后的应试却是极其有效的,这就是比较的方法。高考非常重视比较,这是因为比较能力是一种层次较高的能力,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实际理解和应用能力。

那么,怎样进行比较?

首先当然要掌握与理解基本概念。

其次是要掌握比较的方法,这就要依*平时的训练。比较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人物、事件、历史概念、文化成果等均可以进行比较。比较时需注意三点:首先是明确思维方向,求同还是求异,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本质性的异同点找出来。其次是确定比较点,也就是划分一些领域进行比较,如可以是两个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结果等,当然还可以是两个历史事件的性质、特点、影响等。

从加深记忆的角度看,成功的复习至少应当抓住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把新学的知识放入已学的知识中去考察并要努力将它融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因此整理笔记和做一些卡片是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步是适当的练习。

3、听课。

听课,是指倾听,是指在听的过程中用脑吸收词或句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理解事实和概念,并尽量将它转化为记忆。

听课,是现阶段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能否实现高效地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

要听好高三的课,应当做好下列几件事。

一是要端正听课态度,这是有效听课的最重要条件。你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幸运:每堂课都是老师化了几个小时甚至于是一生的心血才准备好的,你就这么容易地得到了;你应当想到,课后的自学很难在相同的单位时间里获得相应的信息。

三是要多种器官并用,做好笔记并积极地提问和回答。在课堂上,要坚持耳听、眼看、手记、嘴巴问答,这样才能为大脑印下清晰的记忆痕迹。

四是要及时归纳,可在下课再花费一、二分钟追忆一下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

在听课问题上,要注意消除以下两种常见的坏习惯:认为课乏味或是挑剔讲课老师而不认真听,这会导致有用信息的遗漏;分心,在上课的时候“兼顾”其它学科的学习,这当然会“担惊受怕”,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4、笔记。

为什么要记笔记?有研究表明,课后马上测试,一般学生能够记住老师讲课内容的50%,48小时后只能记住其中的25%,隔两周后再回忆,记住的大约只有8.4%了。

毫无疑问,记笔记有助于眼、耳、脑、手密切配合,多种器官刺激大脑,有助于集中精力,积极思考,强化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然而,笔记的功能还不止于此,因为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与教材相比,有时会更有层次性、逻辑性,或是更显浅易懂。

一般说来,高三课的容量是比较大的。从技术角度看,宜准备专用的16k本笔记,这样就易于较为舒适而快捷地书写;每一页应留下一定的空白,以便于日后的整理和补充;字的书写以自己能看懂为条件,不必苛求端正整洁;可用一些自己能懂的简略词或缩写词;一些教材上有的内容可直接在教材上做好标记以节省时间。

怎样做笔记?

当然要学会预习与听课,这是记好笔记的前提。

固然要把老师的授课提纲(要点)记下来,但作为高三的课,这已不是重点。需记的重点有:重要的概念、结论及其分析;重要的知识归类或知识框架(含线索、结构);精典的例子或练习题;教师对某些问题的新见解和思考方法。

记笔记是为了应用。笔记应多次复习,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般应在对其内容记忆犹新的时候(即是在当天)结合笔记的整理进行一次较为仔细的复习。当笔记“冷却”时(起初一般是1—2周,以后可逐步延长),再复习一遍,一是强化识记,二是看看是否有新的疑问,三是尤其要注意各部分笔记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互相关联。

5、练习。

高中的特征之一就是练习多,“题海”就是对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作为高中学生,恐怕无法回避“题海”,对此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高明的水手当然不会回避大海,也不会淹没在大海中。成功的高中文科生也不会只是无奈地在题海中随波逐流,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其中劈波斩浪,从而顺利地抵达预定的目的地。

面对浩淼“题海”,应该怎样应战?

第一是“任它长水三千里,我只取其中一勺”。换言之,我们应走“精练”之路。因此,进入高中后,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一较好的复习资料以备用。所谓“较好”,当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科学性正确无误;编写体例适合于高三的复习(至少应有同步辅导与专题辅导两个部份);内容与高考改革方向、与考纲相一致。从练习的角度看,还应该有同步练习与专题练习两个部分。有了这些资料后,就应有计划地、踏踏实实地去逐步完成。在练习问题上,切忌收集了许多资料,今天做这一份,明天做那一份,到头来就很难做到“系统”和“全面”。

第二是要重视老师布置的自行设计的练习题。复习资料一般都是面对一个较大的使用群体,对个体的你未必适合。一个优秀的老师一定会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高考的形势,设计一些更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供学生们选用。对此,你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选做其中的一些。

第三是坚持“细水长流”。许多同学对文科作业有认识误区,以为数理化才需要天天做作业,文科主要就是看书,要么就是做试卷。其实不然,作为一名文科生,文科作业恐怕同样需要天天做,只不过不需要大量做罢了。需要注意的是,要尽量少做“抄抄书”就可以完成的作业;即使老师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也应努力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概括与组织。这样就能做一次有一次收获,不至于感到是“无效劳动”。

第四,对典型题目要认真研究。典型题目一般有两类,一是较好的高考题,特别是列入了高考《考试说明》“题型示例”中的例证题;二是教师们设计的对某一类专题有“范例”意义的练习题。之所以要认真研究典型题目,是因为练习题是永无穷尽的,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像学习数理化一样,把那些例题研究透,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实行文科综合考试、不再追求知识覆盖面的今天,这种练习方式尤其值得提倡。

三、高效率地学习的四条基本途径。

高三的学习只有一年,时间紧,任务重,除了抓住上述五个环节,如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大的成绩,笔者建议要从以下四条途径作出努力。

1、时间的安排。

为什么要安排好时间?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高三都是极其紧张的一年,只有科学的安排,才会有较高的效率。人通常都有惰性,时间安排表则可以成为推动你正常学习与生活的外部动力;时间安排表也可以阻止你避开不喜欢做的事,确保你有计划地、有序地学习与生活;当然,它也有助于你合理地安排好各科的复习。

首先是确定就寝与起床的时间,要保证每天睡眠在8小时左右,一般宜早睡早起,使人体生物钟与学习要求的时间同步。

其次是要安排好就餐与娱乐的时间,要保证能从容地就餐。此外,饭前半小时、饭后一小时学习效率极低,宜安排娱乐或积极的休息,如散步谈天、听新闻音乐、做家务劳动、整理学习资料与用品等。

第三是要安排时段。一个时段一般以一小时为宜,50分钟学习,10分钟休息。要确立一小时学习不如50分钟学习、10分钟休息的意识,求量(时间量)不如求质(学习效率)。早晨可安排一个时段,晚上则以安排三个时段为宜(但要集中精力)。特别需要提醒的是,一是作为高三文科生,背诵的时间要确保:首先是早晨,再紧张也要安排,至少是20分钟。其次是晚上,最后半个时段宜用于背诵。二是在休息的时候要为学习作好必要的准备,如喝茶、整理学习用品,一旦开始学习,就不能做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事,这就尤如在学校里上课。

第四是要安排好晚上的学习内容,安排时要注意各学科的交*特别是文理科的交*;要尊重“约斯特法则”,每一科目的学习不要超过一小时,这样可使你的学习效率提高30%;要注意阅读、练习与背诵相结合,使不同的器官交替投入学习;一般应先易后难,先文后理,先预复习后做练习,以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至于周日,建议上午用于休息与调整(可以睡个够,也可以进行体育活动,当然也尽可以干一些自己乐意干的事),下午可以用于整理一周的课堂笔记,晚上则可用于重点科目或是薄弱科目的复习。

2、记忆能力的提高。

进入文科班,记忆的问题就摆到了每一个文科生面前。通常,在进入文科班以前,记忆力好是不少同学自以为拥有的一张王牌,然而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后,面对大量需要识记的内容,这张王牌似乎就难以招架了,于是不少同学就对自己的记忆力丧失了信心。这当然是不利于这至关重要的一年的学习的。

毫无疑问,在人生的学习与生活经历中,有大量的东西是需要记忆的,高三阶段的学习尤其如此。这是因为记忆是最基本的认知能力层次,其它高层次的能力及其运用都是以此为基础的,可以说是“哪里没有记忆,哪是就没有学习”。也正因为如此,文科综合能力的考试,把记忆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文综的“能力要求”就是只分为记忆、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并在实际的考试中以再认与再现两种方式进行考查,试题量还不少。

对记忆力要有正确的认识。记忆力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记忆力强,大大有助于能力的发展。遗憾的是,在强调素质教育、突出能力考查的背景下,一些老师与同学以“发展能力”为托辞,把记忆力放在次要地位,似乎记忆力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是对立的,这当然会制约记忆力的发展与发挥,从而影响了学习效率的提高。

记忆力不完全是天赋的,凡是有心人,采用正确的方法,经过适当的训练,都可以拥有较强的记忆力。关键在于行动。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你的记忆能力?

第一,要确立自信心,要相信科学,相信自己能记住。奇迹常常产生于自信,产生于坚持。实际上,同学们对自己的记忆能力充满自信是有根据的。据说,拿破仑能记住每一位士兵的面孔与姓名。惊人记忆力当然并不是拿破仑所独有的。据专家们研究,一个人的脑子能够记住的信息量大体相当于目前世界上全世界各图书馆的藏书量(七亿七千万册),一般人只发挥了约4%的能力,如果能利用人所拥有能力的10%,你就将成为超人。

第二,要对所学知识进行选择与归类,在此基础上再分层次识记。

首先是要敢于并善于对知识进行取舍,尽量把握重点。对非重点的知识要敢于忽略。这是因为“天才的实质就是知道该忽略些什么”。在高三一年的学习中你必须决定什么知识需要掌握,什么可以忽略,因而要要学会按考纲要求进行判断与选择。

其次是分层次,可将经过选择而确定的知识划分适当层次,确定相应的学习程序和识记要求。

第三,要合理用脑。所谓合理,一是要交替复习不同性质的课程,如文理交叉,历史与地理交叉,这可使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轮流兴奋与抑制,有利于记忆能力的增强与开发;二是在最佳时间识记,一般应安排在早晨、晚上临睡前或是饭后半小时后,其中关键是早晨,“记忆之道就在于早晨十分钟”,早晨的十分钟,可相当于深夜的一小时。

第四,对所背知识要力求理解。没有理解的知识是很难记住的,没有理解的知识更是无法应用的。目前的文科高考,要求再认再现的文科知识,已经不会照搬教材的文字表述,而是经过了语言或形式的转换,没有理解是很难再认再现的。即使是选择题,也常常要经过分析、归纳、比较与综合才能得出结论。

第五,要经常复习。经常复习不是简单地反复背诵,而应按以下方式进行:

各种器官齐上阵。对新知识可按“熟悉—默读—书写”的顺序进行识记。这种方式能让手、口、耳、眼等器官共同参预复习,从不同的途径刺激大脑,取得较好的识记效果。

重新组织材料,使之产生新的意义。制图、制表、分类、比较均是重新组织材料的好方法。自己组织好的材料,才更有意义,更易于识记。这种方法更适合用于某一单元或专题的复习与识记。

及时地循环复习。记忆的实质是与遗忘作斗争,因而对需要识记的东西要有计划地循环复习。一般而言,新学习的内容应在当天结合笔记的整理进行识记,一周以内应结合单元(或专题)的整理对本周学习的知识要点进行一次浏览,一个月以内可结合卡片的制作进行背诵。如果再结合重要考试(如期中、期末考试、模拟考)进行全面复习,就不太会出现知识的遗忘了。当然,在每次背诵时,要切忌“照本宣科”,而是要将试图回忆与阅读交替进行。

不管哪一类知识,要想准确识记,卡片法恐怕是必不可少而最为有效的。所谓“卡片法”,是指在复习与整理的基础上,将需要识记的知识按一定的选题制成分类卡片,再按类别存放于卡片箱中,分期分批地轮流藏于身边,随时记忆。与看书相比,制作卡片表面上需花较多的时间,但这实际上是理解、整理和运用的过程,是多种器官同时上阵的过程,因而是高效率地学习的过程。通常的情况是,制成的(不是抄成的)卡片,只要稍加复习,就会熟记于心了。不信,可以试试。

3、考后的总结。

无需讳言,进入高三后,文科生们将进入考海,几乎每天都要与考试相伴。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学生只是以消极的心态无可奈何地面对,因而是随波逐流,甚至于被吞没。

在苍茫的大海上航行要靠指南针指引航向。在考海中横渡,也需要不断地辨清与校正航向,这就需要总结。考后总结,就是考海中的指南针,其意义不言而喻。

总结什么?一是要总结考试成绩,通过总结学会正确地看待分数。只有正确看待分数,才不会被分数蒙住你的慧眼,而专注于学习的过程,专注于蕴藏在分数背后的秘密。二是要总结考试得失,从中找出成败原因,这是考后总结的中心任务。学习当然贵在努力过程,但分数毕竟是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象征之一,努力过程是否合理也常常会在分数上体现出来。因此,不能不重视总结。三是通过总结确定下阶段的努力方向。名人有言,虽跛足而不迷路能胜过快步如飞却误入歧途的人。所以,下决心应当是在了解情况之后。另一方面,了解了情况,却没有有的放矢的行动,总结也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此,要善于在总结的基础上确定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

怎样总结?

首先是按一定的项目分类,然后进行数理统计,找出主要的失分领域。如可以设立“根本不懂”、“考时忘记了”、“掌握不准确”、“粗心大意”和“审题错误”等项目,对全部失分进行分类,得出失分率,这样就可以大体了解主要的失分因素了。也可设立“人物”、“事件”、“时间”、“地域”、“术语”与“评价”等项目进行分类统计,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男生常常在“时间”领域丢分,女生则常常在“地域”领域丢分。还可设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国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等项目进行分类统计。一般而言,世界史常常是弱点。

其次是进行深层次分析,看看隐藏在失分表象下面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如“审题错误”是众多同学失分的重要原因,要进一步分析是粗心大意造成的还是时间不够用造成的?是心理紧张造成的还是根本就没有读懂题目造成的?当然也可能是由于思维定势造成的。又如“考时忘记了”也是常见的失分原因。那么,是识记不牢固,还是过于紧张?是过于疲劳(身体不好),还是思维不够敏捷(根本就没有想到)?一般而言,各种具体原因大体都可归入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心理与身体素质和考前准备五个方面。

最后是制订整改措施。没有具体的措施,光说“今后要努力学习”等于不说。在找出找准失分原因的基础上,就可以有针对性抓住主要问题,制定具体的整改措施,以此指导下一阶段的学习。当然,同样重要的是以后的行动。

心动不如行动。再好的学习方法,只有与每位学生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只有转化为每位学生的日常行动,才会产生积极效果。在此,笔者真诚地寄语每一位高中文科生:“一个人所能给予另一个人的最大贡献,便是帮助他学会自助”,我已尽力了,现在就看你的啦!

高考文科生的学习方法有哪些篇十二

阅读是“学习之母”。它既是学习的开端,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研究表明,阅读后的记忆率要比听讲后的记忆率高出1.66倍。

从阅读的步骤看,首先是要经常看看目录及其教材内各章节下的子目。目录及其子目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完整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它能体现各章节、各子目之间的关系和核心内容,因而是学习的导游图,经常加以浏览,就能对教材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了然于胸。如阅读《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的目录就不难发现编者将中国古代社会分成了六章六个阶段,其中从第二章开始分五个阶段介绍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历史;再看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下面又设八节,实际上是从制度、政治、社会经济、疆域、民族关系和文化等方面论述了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状况,其中“大一统”的特征非常鲜明;??,则是从“繁荣”的角度切入,以八节的篇幅分别介绍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变革、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和文化等方面的状况,时代特征可谓是一目了然。

顺便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学科新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教材的改革力度也相当大,高三文科生在阅读时应当予以适当的关注,因为高考将会体现这些成果。关注的最佳捷径就是钻研《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俗称“考纲”)中的“考试内容”,看看它的框架结构及重要的知识点的表述与教材有什么不同。再就是翻看新教材的目录,看看其框架结构、基本线索和重要观点有什么变化,新旧版的《中国古代史》教材就极为鲜明地体现了这种情况。第三是关心教师及各类媒体的介绍,如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完成及其研究成果的正式公布,公元前841年就已经不再“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高考文科生的学习方法有哪些篇十三

古诗词赏析也是与古文相关,主要是考察诗词内容理解和思想情感表达。

诗词赏析平时可以根据老师课堂的讲解和做题总结一些用法和术语,比如说表达方法有哪些,某些物像的象征意味,表达情怀的术语。

2.文学名著、文化经典。

首先讲一下文化经典导读,也就是《论语》《孟子》,建议通读一遍,时间紧张的同学可以泛读,也就是不要求细究文字意思,懂得这句话表达什么大意即可。同时了解孔子、孟子的基本主张,注意不要和墨家的主张混了,有时候有利于解题。

针对没看过原著的同学,可以在做不同的模拟题中积累,遇到没见过的立马查书或询问同学。往年有个规律,就是外国名著的选项必错一个,模拟题不一定这样出,但近几年高考题有这样的规律。考场上遇到不会的还是选用排除法。

3.现代文阅读。

阅读题解题方法采用先读题、后读文的方式。首先扫一下题目问了什么,画出问题中的关键词,看原文的时候(注意每段段首、段尾),发现有和关键词或题目可能相关的句子就标记出来,确定答案的句子直接划线或标序号标记出来,便于答题时寻找。

做选择题主要是细致,所以在看文章的时候,遇到相关的语句,宁可多划一些,不要错过题目答案可能出现的范围。因为你一旦做了记号,答题的时候很大一部分答案都是从所做标记中出来的。

高考文科生的学习方法有哪些篇十四

文科的知识固有的庞大的系统使得无论是讲课还是自学过程中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表面上看只是学很小的独立的某一部分知识,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甚至一个细小的词语都会牵扯到其他部分甚至其他科目的知识。正是由于文综科目的这个特点,如果不经预习就直接在课堂上一古脑儿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理解掌握自然很难到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嘛。

预习是文综学习的起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这开端上就要切合以上说过的文综科目的特点,万万不可畏惧麻烦而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仅作浏览,而对浏览过程中明明已经发现的疑虑和发散点置之不理,首先就要动用自己已有的资料对其进行查考自学。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得预习本身这一遍学习事半功倍,而且更能使得你对课堂内容实现最大化吸收:在老师短短40或45分钟内讲解的貌似只是皮毛的东西中,你可以把握皮下的脉络神经;他不经意吐出的精华内容,不经过这样科学的预习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而你可以。这就好比在起跑线上你顶到了起跑线而别人尚存半步距离。这半步也许恰恰就是决定谁更先擦到终点红线的半步,马虎不得。

另一个问题就是在预习过程中的取舍问题。如果仅仅读了我上面的话,以我的经验,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头疼了,因为高三的时间毕竟有限,文综固然重要,但语数外更是敲锣打鼓地喊着要时间要精力。所以在简单的预习过程中如果过分投入精力就很可能顾此失彼,影响大局。鱼与熊掌得而兼之的最好办法恐怕就是各取一半了:就个人经验而言,预习毕竟不是系统学习的全部,我觉得最重要的事情是搞清楚关键的联结点,掌握结构就等于掌握了骨骼,在听讲过程中慢慢讲具体生动的知识填充进去,将已经建立起来的框架部分丰满起来,也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那么在预习的时候就有必要分清轻重,例如过于琐碎的纯知识部分就可以一带而过。

二、听课与复习。

如果将整个文综部分的学习比作是一个细胞的话,听课这一部分无疑是细胞核了。在文综学习上,许多同学有一个误区,认为文综知识细小琐碎,只要认识了,记住了也够了,进而认为只要自己看看书也就够了,听不听课无所谓。而事实上,非但不是如此,而且正好相反,文综的系统性和全局性非常强。我们应对文综仅仅一年,而各科老师无不和它交战数年,仅就经验而言,也理应比我们拥有更强的整体把握的能力。所以不光是出于对老师的尊重,即使完全为自己考虑也应该珍惜利用每一个可贵的45分钟。然而人的生理需求使得一般人再努力严格的要求自己,也总有走神的时候。记得初中一位老师那时就教过我们:要学会走神。这句话乍一听很诡异,但其实很人性。在我看来,就是在例如调节气氛时说小故事的时候就要把握机会好好放松绷紧的神经,养精蓄锐,好好走神,将集中充沛的精力储备投入到接下来关键的讲课的部分。这只是其中一例,目的是为了告诉大家,多观察自己每个老师惯用的课堂进程安排,学会正确的走神,好钢要用到刀刃上。

而集中精力听讲的时候还要注意做好笔记。这里要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好笔记。并非越详细或越简洁的笔记就是好笔记。脉络清晰,详略得当的才是好笔记。而且做笔记和听课本身千万不要冲突。如果遇到讲课节奏比较紧凑的课,如果力求笔记的完美势必影响听课,那么如果是我,就宁肯笔记无比潦草,哪怕课下再次整理加深记忆,也不会一心一意写笔记以至于耽误接下来更重要的内容。

其实说到听课,其实于我而言,对于文综来说和复习是一气呵成的。因为整个高三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进行复习。并不是只有课下自己进行的复习才叫复习。这一点就和上课时听课的重要性互为命题了。除过课堂上随着老师按部就班的复习之外,还要自己有理由条地调整自己的节奏复习。这一点就很类似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每一个班级总用那么几十个人,你也总会有适合自己的独特的节奏和方法,也总会有和大家脚步一致的时候。课堂上,老师带领大家走完了一起要走的步子,接下来就要靠自己了。独自复习的时候,仍然要以课堂上接受到的权威信息为主干,继续添砖加瓦,有自己的风格和路数。既然是具体问题,自然就要具体分析。集体性的复习提点到的必然是大家的漏洞,却未必是自己一定的缺憾;反之,没有提到的,自己也未必就扎实了。自己复习的核心就是找出这些被忽略了的伤疤,好好的修补。不要让木桶最短的一块木板限制了自己的容量。

三、知识的掌握。

走过的路自己未必记得,同样的,学过的知识自己也未必就一定掌握,更不要说各科知识的体系化和网络化。然而我们达到最终目的的唯一手段必须是掌握而非学过知识,于是方法问题就再次提上桌面。

首先一味的重复绝对不是有效率的办法——这并不是否认它不是有效的方法,而且必要的重复也还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试想如果把有限的精力投入的无限的重复当中,并且用重复对付一切,以不变应万变,毕竟也算得上是蠢办法了,应付千变万化的文综科目可以说是杀牛用鸡刀了。

真正的掌握不应当只是停留在熟记或者说掌握了课本知识的层次上。如果只是这个水平的话,应付期末考试没有问题,因为它有明确的范围和阶段的提示。但是到了荷枪实弹的高考考场就会显得捉襟见肘。这样,文综高考对所有考生做出的潜在要求就是将各科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非如此不能掌握真正清晰的骨架,也就不能将点状的知识变成串,进而变成面,为我所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平时的预习、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就应当学会总结,善于总结,在知识的学习上做到瞻前顾后。瞻前,就是要有预见性,有自己的见地和思考融入知识本身;顾后,就是要学会联想,在学习某一具体知识时,联想到从前学过的重要点,融会贯通。

记得在我学习文综的时候常常用到的一个简单易行的小方法就是自己描画知识体系图,大多数是树状图。这不是什么固定的方法,也可以用出自西方的思维导图,形式是多样不限的,目的却只有一个,就是弄清楚所有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让它们在脑海中不仅有血有肉,还有好的身架去支持知识完整地站立并且好用。在这一点上,实用主义是至上的。并且在听课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领会那些专门讲结构的课程。

四、考场技巧。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朝把示君,可有不平事。

也许平时所有的努力都已经做到了百分百,但也许考场上少拜了一拜,就会功亏一篑。就说说这些所谓的技巧,其实大部分都是由平时自己身经无数“模拟战场”的经验累积而来的——相信大家平时都有尝试过不少完全高考题型的模拟考试。要想实战的时候游刃有余,平时就不要只把模拟考试当成苦差事,要善于从中汲取成功的乐趣以及失败的教训。

具体说来,其一就是通过模拟知道了各科题目在一张试卷上的分布状况,这是一个机械的东西。凡是机械的东西都是最好对付的东西:多次演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哪里应该用到哪科知识,也就从而知道了如何根据分值的分布状况,给不同的题目分配不等的精力和时间,在该分科知识答题的时候不要拖泥带水,在该综合答题的时候不要失之片面,要运筹帷幄,宏观把握。总而言之,就是要建立一个俯瞰整张试卷的高度,不要把自己陷入试卷布出的困局当中,要争取主动。积极调动平时所学,平时所思,平时所得,在平时复习已经形成的良好框架基础之上,稍加琢磨,熟练合理地运用各科知识。

至于实战中更具体的一些关于各种题型的应对技巧方面,我也有几句话要嘱咐。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300分的试卷中的重头戏,也就是总分值140分的35道选择题。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选择题是一张文综试卷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在每一次abcd的判断上要慎之又慎,原则是胆大心细。不要过分犹豫,要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虽然这不排除可能判断失误。但是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都不相信自己的结果远远糟糕于相信自己的结果。而且要善于从题干,甚至是别的题目中找到答题的线索。举一个小例子,我在答文综中地理题的时候,有时很需要地图来提供线索但题目为了增加难度是不给出地图的,我有好几次都曾经从其他题目中给出的地图中根据自己已有知识做出定位和判断,最终拿到了这个题的分数。

后面的材料题问答题形式上略有不同,但有着很强的共性。在考虑答案的时候要有整体思想,组织答案要有严密的逻辑性,以碾扫式的答题方式为骨干,不要漏过应有的答案。因为这类题目的答案经常都是发散的,通俗的说就是让你以有限的材料为头首,进而发现课本中与之密切相关的所有知识点。严密两个字是核心中的核心。

其次也就是一些心理战术了,这些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战术,胆大心细,其他科目可以胜任,文综一样也没有问题!

政治。

(一)政治复习要点。

1.注重方法。

由于政治的学科特点,在学习时,应注意一些特殊方法:

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经济常识各章(第一章除外),都是先讲普遍的经济原理,再推进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政治常识各章,都是先讲普遍的政治学原理,再推进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特殊性。在学习时,一定要既分清普遍性与特殊性,又搞清二者的联系。

第二,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结合。哲学常识阐述一个原理,都是先讲世界观,后讲方法论。在学习时,一定不要把两者混淆,要搞清对应关系。(见本书《政治导学—精神文明》一节中的总结)。

第三,主次结合,突出重点。通过做题可以发现,政治考查的内容非常集中,这些就是重点。把主要精力放在掌握重点知识上,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2.注重热点。

这一问题,见本节“(一)综述一、要点与误区——3.处理好热点与知识的关系”。

3.注重做题思路。

政治题的显著特点,是题型清晰、思路相对固定。例如:一看到环境问题,我们就有如下哲学思考,答题时很少出圈。这种东西要多总结。建议大家只用一本权威练习册(比如《最新五年高考真题汇编》、《十年高考试题汇编》),把每道题都搞透,每种问题的套路都总结出来。

唯物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基本前提。

辩证法:联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矛盾:一分为二地看待人对自然的影响;量变:适度开发。

认识论: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规律的统一;。

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二)关于本书《政治导学》。

地理。

(一)地理复习要点。

1.注意分析性、综合性问题。

高中地理区别于初中的显著特点,是从强调知识的识记,过渡到强调知识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多的是因果分析,尤其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分析。

2.注意图文结合和转化。

高中地理区别于政治、历史的显著特点,是图文结合。由于图像问题可以综合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转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所以这几年一直是热点。学好图像问题要注意几点:

第一,认真学好常见图像。包括课本中的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等),以及练习册中的常见图。如晨昏线图的基本形式在书中,而练习册中有很多种变式,要一一掌握。

第二,掌握分析图像的共性方法。高考题很少出以前见过的图,但是分析图像是有通法的,比如折线图一定要注意坐标名称,注意走向、交点、数值水平。这一点应多咨询老师。

第三,学会作图。尤其要会画比较难的图,如剖面图、等值线图等。

3.注意“捡起来”

高中地理复习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是在高二暂停学习一年后,要把知识捡起来。建议在高二暑假通读课本,详细总结,并复习高一的练习册和《会考说明》。通过自学完成第一遍复习,这样就赢得了高三的主动权。

(二)几点说明。

1.关于做题。

(1)建议大家研读近十年的高考题。因为地理高考恢复较晚(九十年代曾经取消过),出题规律尚未完全定型,所以特别要注意分析近年的命题思路。

(2)建议大家突出对图像的学习。

2.关于复习轮次。

(1)高二暑假,自学完成第一遍复习。主要是:捡起知识,提出问题。

(2)高三上学期,与老师同步完成第二遍复习。主要是:落实知识,解决问题。

(3)高三下学期,完成第三遍复习。主要是:演练知识,形成能力。

历史。

(一)历史复习要点。

1.熟记史实。

第一,精细读书。要一个句号一个句号读,包括导言、注解、图示在内。高考,有一题问葱岭的地理位置,得分率很低。其实,“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答案就在古代史课本的小注里。这启示我们一定要细心读书,尤其是在第一轮复习时。

第二,动手总结。一定要落实到笔头上,因为看和写的感觉完全不同,而考试是写,不是看。尤其是第一轮复习,宁可罗嗦些,也要把总结写全。以下给出分析历史事件的通用格式,具体操作时,应有所取舍:

1.名称及其含义(例如: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

2.背景。

(2)条件(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政治、经济、阶级、思想、时代、其他。

(3)目的(原因和条件是客观的,而目的是主观的)。

3.经过:力量、领导、阶段及阶段特点等。

4.意义:性质、作用、影响,特点(极其重要!特点=不同点=考点),经验、教训。

第三,注意特点。特点就是不同点,例如《农政全书》的特点主要是介绍西方水利技术。特点就是考点,所以要非常重视,尤其是时代特点,往往是答题隐含的大背景。

第四,定期背记。读—写—记是一个完整的链条,所以在平时就要有计划地逐步背记。例如一星期背一章,或与老师的复习同步。不要到考试前再背,那样很不牢固;也不要考什么背什么,那样很不系统。

2.把握联系。

高中历史的特点,是注重前因后果,注重分析知识的相关性,而反对孤立的知识点背记。其实,出题的过程,就是建立新的联系的过程;做题的过程,就是剖析联系的过程。把握联系,主要有两个步骤:

第一,纵横结合。一方面要注重纵的联系(时间联系),另一方面重视横的联系(比如地域联系)。特别注意因果联系,这是所有联系的核心。

第二,编织网络。纵横结合,经纬交错,就成为知识网。

3.加强审题。

近年的高考,越来越强调从题目中获取信息(尤其是材料题),与课本知识结合,共同构成答案。这样,审题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审题要注意三点:

第一,准。就是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一道大题设多问,不仅要审大题题干,还要审每一问的题干;一组选择题有多道,不仅要审每道的题干,而且要审总的题干。

第二,全。就是问的都要答,切忌答漏。题干的每一句话(尤其是材料题),一般都包括至少一个信息点,答案上每个点都有分。

第三,注意“弦外之音”。近年文综高考的答案,常有些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而这些分都爱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