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朗诵散文荷塘月色(优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1:12:01 页码:9
最新朗诵散文荷塘月色(优质9篇)
2023-11-18 21:12:01    小编:ZTFB

思维方法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写总结时要注重语言的简洁明了,让读者一目了然。感谢下面的分享,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优秀总结的案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朗诵散文荷塘月色篇一

前几周,我读过一篇文章,它的名字叫《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写得很美,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

《荷塘月色》是一篇很优雅的散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写的。写的是朱自清先生夜晚出来散步,走到了荷塘边,欣赏荷花、叶子和月色。之后,又想到了写荷诗。

这篇文章写得很美,尤其是对荷花、叶子以及月色的描写,以人心旷神怡,久久不能忘掉。每次,我读完以后,觉得好像学到了什么人也不知道的知识。每读一遍,都是那么爱不释手,仿佛手里捧着金子似的。

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家里穷,于是就去做杂货店的勤俭工。在店里客人很多的时候,华罗庚却能安心验算数学。

再比如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在那么穷的地区都能好好学习。这些精神不都值得我们学习吗?

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学习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这样,将来我们的祖国会更加繁荣昌盛。

我走近写字台放着cd,听着悠悠的小提琴曲,琴声的柔美,乐曲的哀愁,使我*不信翻开了《荷塘月色》走入了书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朱自清——现代着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从这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对黑暗的现实想“超然”又想“挣扎”的心迹。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读着读着我也似乎走进了这清华大学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赏美丽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阴森的小路在柔美的淡淡的月光下显得不再令人害怕。爱热闹、爱群居——当然是想和人民一起生活在一个美好的环境里,爱冷静、爱独处“白色恐怖”“白色恐怖”当然在这种“白色恐怖”中,想住在“世外桃园”。从名中我感到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彷徨,我的心情也随之而波动起来。

cd机的小提琴乐曲渐渐地接近尾声,音乐停了,我也翻到了文章的末尾。我“看”着作者走进了屋子,文章也看完了,而我却未合上书本,这文章使我意犹未尽,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荷塘月色的美丽可以令人暂时忘记忧愁,可见它的美丽,使我感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可是在文中我更能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厌恶、憎恨。作者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下,不被“白色恐怖”所屈服,与“白色恐怖”作斗争,令我万分佩服。而我生活在这么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中,更应该要去努力学习,去好好的珍惜现在的生活。

我缓缓地合上了书本,闭上了眼回想着书中的伟大的民主战士——朱自清,慢慢地,我睡了,希望梦中再能与荷塘相见。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读着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仿佛自己也置身于一片荷塘之中,真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啊!

朱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笔下的《荷塘月色》竟是如此的美妙,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一九二七年在北京清华园写的。我想象着在一个美妙的夏夜,伴着皎洁的月光,嗅着淡淡的荷花清香,那是多么曼妙!

夏夜的荷塘,真是美极了!!荷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美丽的荷花舞姿优美,把最美的一面展现给了大家!!给美丽的夏夜增添了秀色!

读到这里,我仿佛觉得自己也是一朵美丽,羞涩的小荷花,正伴着微风翩翩起舞呢!小金鱼游过来,告诉我昨天他换了一身美丽,漂亮的小裙子,小青蛙跳到我的荷叶上,碰了碰我的小花瓣,可爱地对我说:“哇!荷花姐姐你长得好漂亮啊!”顿时,我觉得自己太幸福了,真是太爽了!

突然。“吃饭了!”妈妈的叫声把我从美梦中惊醒!

回味这一切,真是太令人陶醉了,真是太美了!!

朗诵散文荷塘月色篇二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赏析】朱自清是一位丰富了现代白话文学语言表现力的大师,他的抒情散文脍炙人口。散文专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其中很多作品都是作者自己的生活感受,他敏锐地表现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以极其简练的白描写法,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作者倾注于人物形象中的感情力量,扣人心弦,引起读者对社会对人生深邃的思索,与读者心灵深处的情感发生共鸣,增添了散文的感召力;他的散文构思缜密精巧,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在自然质朴中见到独特的情致;为文如作画,浓墨重彩,工笔细描,画出了各景中特有的意境;词语细致精当,形象生动而有韵味。

朗诵散文荷塘月色篇三

治学态度严谨的学者朱自清先生,也是一位影响极大的现代诗人和散文家。

“五四”前后,在进步思潮的推动下,朱自清开始了新诗的创作,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此后,他更把彩笔伸向了散文领域,进行着艰辛的开拓。他的诗情凝注于笔端,用写诗的功力,努力在散文中创造诗的意境。在酣畅淋漓的叙事中,有时夹以机智的议论,揭示着哲理,见事见理。他的委婉细腻的抒情,常巧妙地融于绮丽多姿的景物描写之中,做到物我合一,见景见情。他在民族散文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刻意求新,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而积极地探索,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朱自清的散文不仅当时为读者传诵激赏,而且至今还是为群众欣赏的具有典范性的作品。

誉满文苑的《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是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

这篇文章写于一九二七年七月。当时,全国一片白色恐怖。朱自清和许许多多知识分子一样,面对血污的现实和迷茫的前途,陷入苦闷彷徨之中。朱自清有着光明磊落的人格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他没有颓唐消沉,而是时时泄愤懑于诗文。虽然絮絮低吟不同于震撼人心的呐喊,可同样是战斗,同样是历史的一个回声。

《荷塘月色》,从一个侧面曲折地为我们展示了那个可诅咒的.时代,留下了旧中国知识分子苦难历程中一个清晰的足印。

这篇散文选进现行教材时作了删节。现有八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文章第一段,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时间和缘由。开头就说出这几天“颇不宁静”的内心状态。“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下文中作者思绪翻飞,神驰万里,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一句是作者进行艺术构思的焦点,也是本文的文眼。

“颇不宁静”四个字,似乎言犹未尽,一般来说,继续抒发胸臆才顺理成章,但作者的笔锋却转向了晚上乘凉时的所想、所见、所闻。这样“颇不宁静”的表述,就如同悬念似的抓住了读者的心。

作者先写所想:“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再写所见:“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后写所闻:“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些仿佛与作者的情绪没有联系的白描,却创造了一种凄楚、孤寂的氛围,是为“颇不宁静”的心情着色,也是为描写皓月清光下的荷塘垫笔。

心有隐忧,能向谁去诉说?荷塘或者可以使自己得到片刻解脱。作者受到情绪的压迫、景色的吸引,终于带上门走向荷塘。这一行为是有着心理活动根据的合乎逻辑的发展。这一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它以强烈的直接抒情开始,将淡淡哀愁流露在字里行间,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第二段写荷塘周遭的环境。先写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通过“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的叙述,暗写了在这种气氛环境中作者的一颗寂寞的心。继而实写荷塘四周的林木,虚写没有月光时的阴森气象,虚实相参地,勾勒出此刻荷塘的环境和作者的心境。最后以赞美今夜的淡淡月光作结。平时无意于荷塘的月色,尽管今晚的月光只是淡淡地,仍然觉得很好,这是什么缘故呢?读者带着这种思索转入了下一段。这个结句完成了由写景到抒写作者心情之间的过渡。

这一段里对淡淡月光的描述为正面写荷塘定了基调。淡淡月色是景物的色调,淡淡哀愁是内心的情调,交融在一起,不仅使读者踏进了淡淡月色笼罩下的荷塘,而且也踏进了作者那被淡淡哀愁笼罩着的心灵里。

第三段紧承第二段,披露自己所以中意于今夜荷塘的原委,抒发自己踏月寻幽的万端感慨。

“路上只我一个人”提起了下边关于踽踽独行于荷塘的一番妙论。“背着手踱着”这一细节,微妙地展示了作者此刻稍有宽解的心情。接下去是一段内心剖白:“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一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但是都加了“好象”、“象”这样修饰语,说明这种喜悦之情是建立在虚幻的遐想上的自我慰藉。从以后的行文中可知这当然也只能是不堪现实一击的淡淡地喜悦。尽管如此,由于此时此地能使身心挣脱生活的种种羁绊,偷得片刻安宁,因而才有了“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是个自由人”的感觉。只是这样一种感觉的获得,就能使作者发出:“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的自足的惬意的心声,足见这样一个小天地对困扰于人事中的作者来说,是多么难求的境界。这句话,细加品位,最能撩人心绪。从作者苦涩的微笑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痛楚的灵魂对现实的反抗。

这二、三段为第二部分,它为四、五、六三个重点段作了足够的铺垫。

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从田田荷叶写起,依次写出荷花,荷香和脉脉流水。符合人物观察景物的顺序。

最先扑入眼帘的是满塘荷叶。“亭亭”一词表现了荷叶的风姿秀丽,“舞女裙”的比喻,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荷叶临风摇曳的姿态。在纵观之后,凝神细审,视线移到万绿丛中的点点白花。盛开的袅娜喜人,含苞欲放的流露着勾人情思的娇羞,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态。进而用“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样的比喻,写出荷花从光色上给人的感受。“明珠”是写近处荷花的玲珑剔透,“碧天里的星星”是写在满塘荷叶衬托和月光的辉映下,远处荷花的闪烁迷离。既看到宜人的花色,也就必然会嗅到沁人的花香。“缕缕清香”,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是很难的。但作者以歌声设比,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远处的歌声,这样易于体味的听觉感受,唤起读者的嗅觉体验,把两种感觉沟通起来,这种移感修辞手法的运用,实在可以传神。

在这番静态描写之后,又把荷塘的动态捕捉进镜头里。清风徐徐,荷叶的一丝颤动,化为一道碧痕,荡向荷塘那边。这种细致的描摹,真使人宛然若见。

在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之后,作者又用“更见风致”概括地写出淡淡月色之下,脉脉流水之上的荷叶的美。怎样“更见风致”呢?由于前边形象描写的具体和逼真,读者完全可以在已获得的内心视象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去想象,作者就不必多说了。

第五段描绘荷塘的月色。月色是单调的,难以着笔,而作者把它和形态不一、色彩有别的景物结合在一起进行描写,就使月色有了光上的变化。他首先从月色的角度写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泄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流水的比喻,把月光写得流动、轻柔,而且突出了它那空灵、明彻的特点。“泄”字化静为动,更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作者写荷塘上水气氤氲,在月色映照下泛起“薄薄的青雾”。这就准确地抓住了月色和水气揉合在一起的那种特殊的色彩。第二句从景物角度写月色。月光笼在花间、叶上,花叶有如“牛乳中洗过一样”。牛乳并非透明的,那就是说,眼前的花叶给人一种终隔一层,不甚分明的感觉,同时也恰恰表现出作者一时朦胧、恍惚的心理状态。此景此情,就象“笼着轻纱的梦”一般,既是写景,也是写情。满月而不能朗照,才使荷塘愈加显得虚空、缥缈,唯有这样的境界,作者一腔愁绪,才得暂忘、暂解。因此作者说:“这恰是到了好处”。这梦幻般的景物,实际上是作者希冀超脱的梦幻般心理的象征。

用梵婀玲(即小提琴)奏著名曲来比喻,于是这种光与影的和谐便化为耳边悠扬的旋律。

读者可以凭借对优美的乐曲的想象去领略月色之美。这种对月色的描写,可以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第六段展示出月光下荷塘四周的景象。“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重迭词语的运用,造成了树木错落有致的层次感。荷塘周遭的树木“乍看象一团烟雾”,这是从面上写树的整体形象。独有杨柳的丰姿能让人辨得出,是点的描写。点与面的结合,也是为了从另一个角度描写月色。然后,视野扩展开来,写了依稀可见的远山。荷塘有了这样一个写意般的幽深的背景,更衬托出月下荷塘的宁静。接着,树缝里一两点灯光闯进作者的视野。无精打彩的灯被比喻为渴睡人的眼,十分别致。这一比喻可能触发读者对于此灯下人们的种种联想。现实的生活步步逼近了,刚才的美妙的幻觉慢慢在消失。曾是听而不闻的蛙叫、蝉鸣,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的超然心境。作者曾据为己有的别有天地的境界,化为乌有。作者终于发出了“我什么也没有”的恍然若失的慨叹,这就和开头写的“颇不宁静”的心绪照应起来。

以上是文章的第三部分。作者触物兴怀,笔笔是景,笔笔是情。画意浓,情更浓。在这宁静的荷塘景色的描绘中,我们时时感受到作者情感波澜的冲腾。

第七、第八两个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进一步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而不能得的复杂心理。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先写江南采莲,继而以南朝乐府《西洲曲》的诗句来表现古代江南采莲的幽美情景。这由此及彼,抚今追昔的联想,是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畔没有得到排遣之后的必然去向。抒怀乡之衷情,发怀古之幽思,能否消除心上的郁闷呢?答案是否定的。蒋校长发动“四·一二”政变后的江南,在血雨腥风之中,又怎么会有“采莲南塘”的佳境呢?作者不仅不能摆脱世间事,反而更“惦着江南了”。惦记着什么呢?没有讲出,只是用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破折号,心事浩茫,尽在不言之中。作者产生“颇不宁静”心情的原因在哪里呢?在这儿也给我们含蓄地作了解答。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的心情之所以“颇不宁静”,是由于对祖国命运忧心忡忡,而不是基于考虑个人得失的多愁善感。全篇文章至此感情达到了顶点,在这巧妙的点题之中,文章升华到一个新的思想境界。

荷塘漫游也好,怀古思乡也好,幻觉中的自我虽一时能远远地离开现实,关怀时代命运的作者最终仍要回到现实中来。“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文章至此作了看似平淡,却是情味无穷的收束。说明现实是无法逃避的,也是不应逃避的。带门而出,推门而入,首尾呼应,结构十分严整。以上是文章的第四部分。

这篇散文以“我”的游踪为线索,贯串全文。实则是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在牵动着步履,步移而景换。读者似乎追随着作者的行踪,实际上是在作者情感的波澜中浮沉。情感的变化起伏,又都是现实的投影。缘情写景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点。

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深沉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由于“久而后出,这种情感必尽其层层叠叠,曲折顿挫之致”。(《朱自清文集(一)·短诗与长诗》)因此,在景物描写中能极尽起伏变化之能事,是情感使然,绝对不仅仅是文字技巧问题。这种以情带笔,使笔墨翻澜,意境跌宕,结构严整,又富有变化的写法,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本文语言清新朴实。娓娓谈来,如叙家常,倍觉亲切。其中巧妙的比喻形象,象是一颗颗明星,熠熠照人,使满篇生辉,又不露丝毫雕琢的痕迹,确实是大家手笔。

这篇散文给我们打开了一篇有声有色的画卷。从画卷中隐约可见地向我们走来的是一位志行高洁、注重操守的正直的知识分子形象。综观朱自清曲折艰辛的一生,重读这篇《荷塘月色》,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作品的社会意义也正在于此。

朗诵散文荷塘月色篇四

朱自清爷爷,用手上的笔,写出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章,用一颗真诚的心,让一个个读者无不感动。包括我!

当我读到《白种人——上帝的骄子》这篇文章时,心里突然一震,我感到十分气愤。而朱自清爷爷的气愤之情,也体现在字里行间。一个比我小一点点的孩子,竟然会这样。这也是我心里突然一震的原因。小西洋人的举动,使朱自清爷爷伤了自尊,我也莫名其妙感到很伤自尊。我想其中应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我想那个小西洋人不仅是在侮辱朱自清爷爷,还在侮辱中国人!所有的中国人!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为何会这样?因为他是白种人!而白种人之所以是白种人,朱自清爷爷以明白地告诉了我们:因为他们决不婆婆妈妈,决不粘粘搭搭,一针见血,一刀两断!而是因为朱自清爷爷写作之妙。他的文章,能用平凡、不华丽的词来打动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让我十分佩服!

朱自清爷爷的这篇《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很清楚地明白:无论是白种人,还是黄种人或黑种人,都是平等的!

而《背影》这篇文章,写出的则是另一种思想感情。一种思父,对父亲怀有歉意的思想感情。那个背影,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浮现在我眼前。

我渐渐喜欢上了朱自清爷爷的作品。他的文章充满了真情实感!

朗诵散文荷塘月色篇五

虽是盛夏,夜晚的风儿仍然带着一些凉意,吹在身上,舒适遐意。

风中飘着淡淡的荷香,丝丝缕缕的让人有点迷醉。

花儿们静静的,好像沉入一种意境里,享受着什么。

噢,肯定是月光。

今天的月儿有点迷离,隔着一层薄薄的雾似的,仿佛是坐在帷帐里,光洁的肌肤隐约晃动,风吹床帏,飘逸朦胧,阵阵馨香宛若潮雾般漫过来,漫过来,一直扑入睡意矇眬的荷塘里,与荷香交织在一起,相拥,相恋,相爱,这种梦一般的私会在夜色的掩映下,升腾着神秘的色彩,幻化着无穷的幽梦,熏醉着每一个醒着的生灵。

隐隐的薄雾缭绕在荷塘上面,犹如一曲淡淡的轻音乐,荡漾在空中,与花香缠绕在一起,悠然飘飞,长裙随风扬起,花瓣轻轻摇落,在静谧里演绎着一场盛大的音乐晚会。

我轻轻的迈动脚步,生怕惊动了那陶醉在酣梦中的一切。

凉凉的露水悄悄的落在草叶上,落在荷叶那一张张碧绿的花盘上,滚动着,聚集着,似乎也在跳着一曲曼舞,和着微风,调皮的飞入荷塘,又悄然的浮上花瓣,亲吻着那一朵朵娇嫩的'花儿。

夜的河流里,似乎所有的生灵们都在迷蒙中呼唤着自己生命里的另一半,各种各样的玄妙的鸣声,也许唯有月亮才能听的懂,于是,一丝丝无形的丝线洒下来,连通着一颗颗相惜相爱的心灵,让生命幻化出奇异的美丽,也许还有,花事落幕时伤心的泪水,都消融在这淡淡的轻雾里,谱成一曲曲催人泪下的乐章,被嫦娥的长袖舞飞于寂寞的广寒宫里,生生世世带给人无穷无尽的遐思。

朗诵散文荷塘月色篇六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思绪在一方荷塘边停住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它被这月色下荷塘的美丽景色吸引了陶醉了。我极力在我记忆的屏幕上追寻着,这脍炙人口的优美诗句,这淡淡月色下的荷塘风景,竟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遥远。它朦朦胧胧飘飘渺渺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最终一个特写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里,《荷塘月色》朱自清的散文。

那是我初中课本中的一篇课文,曾记得课文最后的要求是背诵全文。正是花季的年龄,记忆力极好,一个早自习下来就熟记于心背的滚瓜烂熟。为此老师还让我站在讲台上,在全班同学们面前背诵了《荷塘月色》,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使自己的聪明才智有了一次展示的机会。我爱这篇课文,更爱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的意境。几十年过去了,每每忆起,那优美的语句如山中小溪,潺潺跳跃在我的心田,轻轻拨动着我的心弦。“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细细忆来,如临其境,如闻其香。荷花如此美丽动人,不经意间我便爱上了她。我对荷花逐生深深的爱恋,还要追寻到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很多时候是在外婆家度过的,诸多的往事都因岁月的流逝而淡忘,而外婆家西河下的“大泉”(一个大水塘,塘底有泉水涌出而得名)和我同年的伙伴――表哥,却使我记忆犹新,难以忘却。大泉有三亩多大,清澈见底的泉水常年流淌,表哥常常领着我在那里游泳,戏水,捉鱼抓虾掏螃蟹。那里是我童年的乐园,幸福的摇篮。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倒是离“大泉”不远的地方那个人工挖掘的荷塘。

荷塘面积约有半亩大小,水是从“大泉”里引来的,水很浅,是专门种植莲菜的。每当六七月份荷花盛开的时候,那便是我们最向往的地方。表哥领着我常常站在荷塘边,尽情观赏那一朵朵美丽的荷花和那一片片硕大的荷叶。一根根荷箭亭亭而立,一片片荷叶挨挨挤挤,那满塘的荷叶像撑开的一张张绿伞,有的轻浮于水面,有的亭立在水面之上,似层层绿浪,如片片翠玉。近处的是碧绿碧绿的,远一点的是墨绿一片,放眼细瞧,中间还夹着一些带有点嫩黄的新叶,我记不得有多少次都是举着大大的荷叶,冒雨跑回家的。有的像一把把扇子在风中摇曳;还有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上面还托着晶莹透亮的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夜空银河里的明星,又似那碧海波涛里点点的明珠,在叶片上滚来滚去煞是好看。翠绿的荷叶丛中,姿颜娇艳的荷花,像一个个披着轻纱在湖上沐浴的仙女微含笑意。各种颜色的花朵千姿百态,婷婷玉立。娇羞欲语,盈盈欲滴。满塘清香,沁人心脾!

红的娇艳璀璨,紫的优雅浪漫,黄的温馨典雅,粉的清淡美丽,白的纯洁无暇,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濯于青莲而不妖!”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才开了两三片花瓣,像个含羞的少女羞涩的露出自己的容颜。有的还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凋谢落下来的花瓣,三三两两漂在水面上,像一只小小的船儿在悠悠的漂着。荷花散发出清新淡雅的芬芳,引来彩蝶飞舞,嬉戏其间;那蜻蜓闻香而来,款款落在花蕾的头上。不由使人想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句来。放眼整个荷塘,就像展开一卷斑澜的彩墨画,令人赏心悦目留恋往返。

艳阳高照下的荷花是如此的美丽,那狂风暴雨中的荷花,更显示了它的勇敢与坚强。当大颗大颗的雨点重重地砸下来“噼哩啪啦”响成一片时,闪电的光影里,荷叶摇晃着,呐喊着,毫不犹豫地挺起身杆,张开胸怀,去迎接暴雨的侵袭。丰润的荷叶托起雨水,就象托起万千把锋利的刀剑,细韧的茎杆宁折不弯。等到雨过天晴,经受暴雨洗礼的荷特别惹人心醉。

我爱荷花,我爱她的妩媚艳丽;我爱她的勇敢坚强;更爱她的典雅纯洁。

赏尽了荷花的斑烂与俊美,表哥便领着我在荷塘边抓青蛙捉蜻蜓,玩的忘乎所以,全然不顾满身衣服上沾满了大大小小的泥点子,直至夕阳映照晚霞散绮。

作者简介:韩荣欣,笔名寒若冰,1956年8月生,河南省偃师市大口韩村人。1986年加入洛阳市作家协会。洛阳寓言研究会会员。世界汉诗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现任偃师市作家协会理事,偃师政协《文史资料》撰稿人。洛神诗词学会副会长、《洛神诗刊》副主编。《洛风》杂志编辑、大河诗刊社偃师分社副社长兼秘书长。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了诗集《流淌在心弦上的歌》。

朗诵散文荷塘月色篇七

文章开,作者便简明扼要地直抒胸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是全的“文眼”,也是创作本文的起因,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其中蕴含着作者极其复杂而美好的感情。文章第三段去荷塘路上的内心独白就是最好的说明。我们从内心独白这段可看出作者“白天”是不自由的,对月下荷塘以外的那个世界是不满的,内心是苦闷、愤懑的。

文章中,作者首先抒发了“颇不宁静”的心情后,立刻将读者从繁忙紊乱的现实生活中带入对“另一番样子”的荷塘月色的追求之中,一步步地引向象征自由和圣洁的美丽的荷塘,让读者和作者一起,抛却使他们不宁静的一切,忘情地欣赏这满溢着生命活力的大自然,倾听这由自然界的动律形成的无声的音乐。

那“幽辟”“阴森森”的荷塘路上,月光是“淡淡的”,夜晚更加寂寞。这“阴森森”的景象,不但没有使独自夜游的“我”感到孤零凄切、单调乏味,反而使“我”感到自由人的快慰,心情轻松,感到“今夜却很好”“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像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忘情的超然心理呢?这是触景生情、情景相生的结果。“我”因“心里颇不宁静”,为了摆脱白日里所感到的一切不快,在苍茫的月光下,独自一人踱到从不惹人注目的荷塘边,竭力沉浸在月光下的美景中,以求得片刻的宁静。荷塘路上“幽辟的路”“蓊蓊郁郁的许多树”“淡淡的月光”,一幅幅宁静、幽深的景色驱散了“我”“不宁静”的心绪,排遣了白日里的苦闷和抑郁,使“我”情不自禁地进入了那自由和圣洁的“另一个世界里”,这时一股淡淡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乘着幽辟的路上产生的兴致,作者进一步痴心求美,情景交融,正面抒写观赏荷塘月色的情景,动静交织,作者艺术地创造性地再现这种自然界的动律,使作品具有了艺术的节奏。作品先以月下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最后写荷塘四周的月色。作者似一位丹青妙手,又似一位高明的雕刻艺术家,在精心设计的画面上,以观赏的视线为线索,由低到高,由近及远地精雕细刻地描绘,刻意求工地渲染,使这种描绘和渲染达到生动灵活、出神入化的美的境界,使整个画面的意境更加丰富、深邃、优美动人。且看月光下的荷塘,月光如流水一般,辉映荷塘。“田田的”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美丽的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描摹等修辞手法,诱发了读者丰富的想象。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突破了比喻手法的一般惯例,大胆地、别出心裁地借用“通感”,进一步把抽象的难以言状的荷香、月色写活了。作者把荷风送香气比作“远处高楼上的渺茫的歌声”,用“笼着的轻纱的梦”来比喻通过淡淡云层“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月光,以“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来描绘“光与影”交织而成的和谐柔美的月色。这两种月影一高一低、一粗一细、一浓一淡、一深一浅,形成了光与影高低、明暗和轻重的变化,有变化就形成了节奏,有节奏就构成了“和谐”的旋律,使人联想到梵婀玲上奏着的悠扬婉约、令人心驰神往的名曲。视觉沟通听觉,让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这样一来,作者将景物、音乐等形象要素共同作为特选景物的艺术形象,使文章从光与无声的自然景物中传达出融于画面上的声音,于无声的自然景物中传达出融于画景的音响,描绘出一个既具有色彩美,又具有音乐美的幽美境界。

作品中,荷塘月色呈现的美是丰富多彩的,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环境和自由的志向相映衬,情景交融,和谐统一。“参差斑驳的黑影”,“不均匀”的月色是复杂黑暗的现实的投影,是深藏在作者心中对现实不满的写照。但作者没有厌倦、绝望,而是感受到现实生活的和谐与不和谐的对立统一,因此笔下那极不和谐的各种影子,在“光”的渗透下,一忽儿便飘荡起“和谐的旋律”,仿佛是小提琴奏出的优美的“名曲”。这一曲兼有刚柔之美的充满幽情的乐章,似乎驱散了作者心中的苦闷,一丝淡淡的喜悦之情涌上心头。

但作者心中的苦闷是否完全被美景所征服、所排遣了呢?他自己并没有忘掉现实带来的苦闷与抑郁,并没有彻底“超脱”那朦胧的、清冷的月色变化,“阴阴的”“烟雾般”的树,没精打采似“渴睡人的眼”的路灯,树上的蝉声和水中的蛙声,把作者唤回到现实中,使作者感到“什么也没有”。但是作者并没有因伤感而失望,没有因“不足之感”而麻木,而是在伤感中坚定了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对黑暗社会的否定。作品“卒章显志”,再现古代江南采莲的盛事,作者虽然感到“无福消受”江南式的美景,却仍“惦着江南”。这里,作者把历史上的采莲图和现实中的荷塘月色遥相呼应,照应开,果断地表明作者对现实黑暗的否定,对江南式的美好的理想社会执著的向往,使全优美的情景最后得到升华。本作品的意境开拓是成功的,画面尽管变幻多姿、声情并茂,但万变不离其宗。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追求光明、美好的生活这一感情主线贯穿全文,千思万绪融于千姿百态的美景中,达到美不胜收、感人心魄的艺术境界。这一切形成了这写景抒情散文诗一般含蓄深沉、深邃优美的意境。所以,《荷塘月色》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是名副其实的。

朗诵散文荷塘月色篇八

作者: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18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朗诵散文荷塘月色篇九

作者: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赏析。

一、以真言写真景。

《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更赋予叶子一种动感美。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花娇艳华贵,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诗人杨成里的《莲花》诗中就有“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的句子。朦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刚出浴的,朦胧之感恰当好处。相反,若不是在朦胧的月色中,而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几分牵强。

文章这样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断断续续,似有似无的感觉绝不会产生于书声琅琅的清晨,也不会产生于阳光刺目的中午,只能产生于“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的寂静的月夜。我们再看另一个写花香的句子:“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清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紫藤萝瀑布》)这是灿烂阳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儿正“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着,满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气也是淡紫色的”这样的感觉显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写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写月,这也是被历代文人所称道的表现技法。“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的黑影参差且斑驳,给人一种摇荡起伏的动感。为什么?就因为它是落在荷塘里。荷塘里“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这波痕上面,当然更显参差和斑驳。也正因为荷塘处于这种动态,杨柳的倩影才像“画”而不是“印”在荷叶上。也正因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与影才现出一条条五线谱似的曲线,让人联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二、以真言抒真情。

文坛许多作家为了写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文章写出来,又往往给人矫揉造作之嫌。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缺乏精深的语言功力,以至造成一字不稳,真情尽失的遗恨。《荷塘月色》一文则能以准确贴切的语言,抒发出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以及社会带来的又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在整个写景过程中一直充溢着这种“淡淡的喜悦”,但原文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后还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仅此一句,就足以搅扰了温馨的美景,破坏了喜悦的心情。峭楞楞的鬼影带给人的只有恐怖,没有喜悦,就连那“淡淡的哀愁”也不会由此产生,更不会生出“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联想。

尽管身处良辰美景,到底无法排遣“淡淡的哀愁”。“一个人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语中置一“觉”字,文章便增添了无穷意味;少这一字,则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就只有喜悦,没了哀愁。还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中的两个“一定”,更能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难言的苦衷。

在对美景的描写过程中应该尽是喜悦了吧?也不尽然。看这句:“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的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描写路灯,尽选消极的词语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缓,语调低沉,读者从字里行间似乎能听到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息声。同是写灯,《我的空中楼阁》是这样的语言:“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在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着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悦。以上两段描写,词语当然不能互换,就连句式也绝不能互调。

三、特色。

1.欣赏景物描写。

定。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却把它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形象,这种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形象的写法,在修辞学上称为“通感”或“联觉”。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像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里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但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2.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文章开篇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以下处处关联这种不宁静的心绪:路是幽僻的,寂寞的;地上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云也是淡淡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听到热闹的蝉声和蛙声,心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想到古人采莲的盛况,发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感慨,不满于现实,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淡淡的忧愁情绪笼罩了全文。

但是,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与“淡淡的忧愁”相伴随的,还有“淡淡的喜悦”。文章开头,“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可见作者是想摆脱忧郁情怀而欣然前往荷塘的;沿着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今晚却很好”,经过一番澄思静虑,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真正暂得自由,心系于美景,怡然之情顿生;由赏景而思接千载,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可见,“淡淡的喜悦”同样笼罩了全文。

直接而集中地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第三段的内心独白。这一大段独白,是从不宁静到观赏荷塘月色的怡然自得的一个过渡,表达了作者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和寻求摆脱冲突的愿望。作者的这种心情,在月下荷塘这样一个幽美的环境中,表现的便是忧愁与喜悦相交织的审美情怀。

总之,忧愁与喜悦是相伴共生的:处忧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掣。它们是作者观景时矛盾心态变化的两个方面。但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节制的(他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就是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义”的表现。所以无论是忧愁还是喜悦,都是“淡淡的”。

关于本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有人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现作者愁闷的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有人认为它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对黑暗实现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3.品味精美语言。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贮满诗意。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一贯有朴素的美,他力求“真”,“真就是自然”(《论逼真与如画》),“回到朴素,回到自然”(《今天的诗》),以为“藻饰过甚,真意转晦”,便不可取。他不用绮丽的、古奥的、生僻的字词来雕琢描绘事物,而显千情万态于轻描淡写之中。但也不是单纯的朴素,而是寓灵机、灵巧、灵动、灵秀于朴素之中,也常依据忽然触发的感受,凭借丰富的想像,使物象灵光闪现,把读者引入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以本文而论,作者不用浓墨重彩,画的是淡墨水彩。适当地运用一些有色彩的词语,但更多地是运用比喻,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画面的色彩淡中有浓。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这些词句,全无奇异之处,但是用在本文的语境中,却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的审美特征。再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泻”字也很平常,但与“静静地”修饰语相配合,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又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达情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流水无声而又好像有情意。它们嵌在句子中,不像苦心经营的,却很有表现力。其他如写荷叶用“挨”,写灯光用“漏”等,都很见作者的语言功力。

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