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美丽中国政治论文(优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7:19:09 页码:9
2023年美丽中国政治论文(优质17篇)
2023-11-19 07:19:09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思维的整理和归纳过程,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在总结过程中,应该重点突出自己的亮点和成就。以下是一些总结的典型例子,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美丽中国政治论文篇一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进入新发展阶段,更要从时代和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

与统筹两个大局和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任务相适应。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时代要求,是要促进二者的相互作用,向着有利于实现民族复兴、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发展。新发展阶段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历史宏愿的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建设也要随之进入新发展阶段,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在统筹两个大局的全局中定位,在进入新发展阶段的跨越中前进,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更大贡献。

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符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意识形态建设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先进的价值观念支撑、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凝魂聚气,引领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目标相统一。建成文化强国,是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核心内容和战略任务。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与新时代意识形态的发展形势、意识形态建设的成就经验相一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为本、立破并举,打好意识形态领域防范化解风险主动战,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壮大,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有效维护了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成就坚定信心,经验十分宝贵,必须在新发展阶段更加自觉遵循,并结合意识形态建设新的实践充实完善、丰富发展。

与中国共产党作为科学社会主义21世纪举旗人、马克思主义当代传承者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使命相匹配。当今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地,中国共产党人高举起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政党、国家的思想标志和思想导向,它表明了政党、国家的性质,引导着政党、国家的走向。信奉什么主义、坚持什么思想,决不是小事情,而是关系到当代中国、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向何处去,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根本性问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使命和神圣职责。

美丽中国政治论文篇二

摘要:传统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借鉴和大力弘扬中国传统的孝慈文化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孝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促进家庭关系和谐、提高个人修养的润滑剂,也是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本文就对传统的孝慈文化以及当今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做一探讨研究。

“孝”和“慈”作为传统家庭生活的核心规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孝慈精神。然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关键,是要实现社会的和谐,社会和谐就是要构建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诚实守信的关系,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传统孝慈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早熟的文化,在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渡过程中,保存了原始社会中的众多因素.而孝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促进家庭关系和谐、提高个人修养的润滑剂,也是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百善孝为先“孝”和“慈”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传统道德之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极其重要的道德规范。这些都逐步形成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孝慈精神。

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这说明公元前11世纪前就已经有了孝的概念。被后世推崇的尧舜禹三代圣君中的舜即以孝著称,一旦尊亲与尊过发生矛盾,孝道与国法发生矛盾,孟子坚持维护的原则,他主张抬高尊亲而不是尊国,抬高孝道而不是国法。孝为立身之本。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如果不强调孝,社会肯定乱套。中国古代选拔领导干部,称之为“举孝廉”[3]。这样就为孝道与忠道结合起来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组织结构、分配方式等的多样化,各方面的负面影响亦纷纷而至,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个人必备的道德品质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和应用伦理学的基本原理,能够更好地研究和揭示人们思想盆地形成发展的规律[7]。

2.1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社会责任的哲学意蕴:

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探求真、旨归善和创造美上。“探求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首先要探求真,具体表现为: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本质与规律,构建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形成对现实、对生活、对学科的开放体系,保证学科获得持续发展的知识源泉,促进学科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真的探求,以使学科建构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必须合乎服务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目的。“创造美”。历史活动中的“美”,同时也就是对于历史必然性即“真”的'达到和对于历史合理性即“善”的实现;既研究建构学科的结构与内容之真,又研究创造人们的精神家园之美等等。对学科研究进行审美思考,超越单纯的真与善的层面,实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承担社会责任的更高境界。

社会政治责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首要的责任是承担社会政治责任,即积极推进伦理道德的创新与发展,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新型道德规范,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着意于个体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解决目前不同程度存在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引导人们参与道德实践,积极过道德生活,加速人的道德社会化,实现社会伦理道德关系的再生产。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面临着西方的各种思潮的冲击,不良价值导向的挑战,以及“信仰危机”,诚信,尊重等问题的考验,人们思想道德教育则成为他们道德选择、道德行为的路标,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人生。

3.1孝慈对社会稳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现阶段正处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热潮之中,“小康”与“和谐”不仅语出先秦儒家,更为有意义的是,它确立了二千余年来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目标,更加表达了我们民族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确信。因此,孝慈是做人的基础,是从事社会活动的基础,是从事政治活动的基础。这个基础稳固了,就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对社会稳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孝慈立足于个人如何应对人我关系和群己关系,它表现出一种对于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整体主义的心理体悟,“以人为本”的伦理价值取向无论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还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内,均提示着人的责任和义务。是一种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提升人和完善人的文化,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道德本体性及以民为本的社会本体性。一个国家要达到良好的治理,除了依托国家强力外,还得依托精神力量。

3.2孝慈是一种有利于治国的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国家要得良好的治理,更必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作为治国主体的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国家制度中,用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方式管理国家,管理自己,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战略规划,正是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有机结合.市场经济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效益经济,我们现在提倡的和谐社会,不仅仅涉及现代社会公共秩序,更涉及现代人的心灵与精神秩序,唯有人们和谐宁静的心里精神秩序,方有真正持久、和谐的社会公共秩序。古人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现今社会也是如此。以中华传统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慈孝文化是社会主义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基础。慈孝文化是人际和谐的范导,引导并调节人际关系走向友善、平等、诚信、合作的新型人际关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的道德修养都可以由慈孝文化推而广之,都属于大慈孝的范畴。

4.总结。

传统孝慈文化不仅蕴涵了“民胞物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执著的理念,而且还有助于唤醒人们的伦理自觉,唤起人们的道德情感,并且有益于遏制道德衰退和生态破坏。它是中华文化的显著特色,体现了儒学亲亲、尊尊、长长的基本精神。孝慈文化不仅是德的根本与起点,也是教化的根本与起点。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源头和出发点,是人情陶冶、道德升华最基本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全社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注意培养公民的孝道,使他们从小具有爱心,形成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

美丽中国政治论文篇三

“孝”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时,基本框架已经确立,并且呈现出非常丰富的内涵。但是,在这一领域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的问题,目前有关于“孝”的起源和内涵是孝文化研究探讨所涉及的最基本的问题,许多学者在这个问题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我们如何使传统“孝”思想现代化、以及如何解决当前学术研究的视角相对较单一这一问题,学界经常性的忽视了有关“孝”哲学这一重要的角度;“孝”是“仁”之本,我们要深刻的理解孔子的“仁”,可目前却是探讨“仁”的多,而研究“孝”的少。

我们不能忽略早期学者所作的贡献。国外的学者们例如郝大维、罗思文对孔子的研究较为突出,他们主要介绍孔子以及孟子的思想,翻译《论语》《孝经》等著作。由于当时语言上直译的条件匮乏,导致了西方人经常用西方的思想来解读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得后来中国哲学被西方哲学思想同化。这些学者们在对“仁”“孝”“忠”的思想上进行了全方面的注释,极大地促进了当时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本选题将在吸收前人先辈巳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亲亲相隐”的视角来解读《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二、孝文化产生的渊源。

这里所讲的就是把基于天道本源的男女作为社会最初始建的一种现实起点,男男女女组建成的家庭以繁衍后代的这一家国建构为要求,客观上要求基于这种亲子之间的血缘关系以及维系这种伦理的“孝道”,任何的生命个体,都是来源于父母的精血汇集而成。自然界当中生命个体的孕育成长,都离不开父母双亲的呵护哺育,自然界的动物尚且有跪乳之恩、反哺之义,我们作为人子,自然也会产生出这种原始“孝”的观念。从“孝”观念的起源来看,其最本来的含义就是“对于生命的延续”。由此逻辑发展而出的祭祀祖先的行为和敬老意识。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衍生出了善事父母。“善事父母”还应当包含繁衍后代、以及尊祖敬老等行为。

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天下”的中国社会当中,“孝”是人伦关系得以创建延续的基础,只有懂得了孝,才能够使得家庭和睦,使得社会和谐稳定,进而促进国家的繁荣。“孝”是人对人伦的一种深入的认识,要构建一个好的人伦关系体系,需要一种正直、真心、虔诚、尽心的品质,这种品质最基本的实现形式就是“孝”。只有遵循了人性中最本能、出于本心的道--孝道,个人意识到“孝”是人的本性,通过修身达到对孝的一种认同、践行和传承,这个过程是“成己”的,即先使自己成为一种为社会道德伦理所遵循的样子,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再推而广之才能使别人得到益处,对国家、社会做出贡献。

“孝”不仅是一种家庭伦理规范,而且是一种社会伦理规范,孝与仁,孝与忠,在孔子看来这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是在道德实践当中共生的。孝悌是仁的根基。《论语》当中就讲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孔子看来,为人孝悌,也就做到了仁,这是一以贯之的。而“孝”与“忠”,自然就可以做到推而广之。“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从事父母可以推广至事君主,孔子在这里就将“孝”扩展提升到了社会、政治层面,赋予了其社会价值和政治价值,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但是我们从孔子的表达中不难看出。孔子最终注重的还是民德之厚,而非单纯的政治教化,所以孔子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2]“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作为人之本,“孝”贯穿于人类生活的始末,“孝”作为血亲伦理的基本元素,对家庭和社会都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国有句老话叫百善孝为先”,讲的就是这种血缘亲情所产生的“孝”。“孝”是家庭关系中最为重要的道德规范。血缘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核心的内容,“孝”是最重要的家庭伦理原则,孝亲观念乃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一脉。

“孝”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体系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之一。要认识孔子的孝道思想,就要先了解孝,“孝”并非只是对父母进行物质生活上的奉养,即孔子所要求的“能养”,这只是“孝”应该具有的本义,是最为基本的要求。

孔子认为“孝”的产生是必须以人类最自然的血缘亲情作为基础。《论语》一书中,从“老”与“子”的家庭观念关系角度出发来阐述“孝”的两个基础。其一,就是从人类的自然血缘亲情出发,“老”产生“子”;其二,就是从社会等级的差别上出发老”与“子”之间是有着本质差别的,“子”就应当守礼,对“老”敬孝。《论语》就是从这种人类最原始的自然亲情血缘关系出发,来确定“孝”产生的基础。

三、从传统文化的视角践行孝敬的思路。

在《论语》的记载当中,子谈论“孝”,有两个大的突破性观念是过去所没有的。在西周时期孝”这一观念主要是体现在我们对祖先的.祭祀活动中,因此,它带有极其浓重的宗教色彩,在当时分封制的社会大环境大背景下,“孝”主要是作为一种宗族道德,而“孝”所蕴含的人伦意义,或者是“孝”作为家庭道德所具有的内涵并不突出。而孔子论孝,则实现了“孝”由宗族道德向家庭道德的转换,“孝”主要是用来规范以父子关系为主的家庭伦理关系,其过去尊祖敬宗的涵义尽管没有被“孝”完全的替代,但是分量也已经微乎其微了。

孔子所讲的“孝”,无论是讲“不远游”也好,知“父母之年”也好,其目的都是在于为了施孝,这里并不单单是指为人子女要在物质生活上奉养父母,更多的是要表达对父母所产生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敬爱之情。孔子对于“孝”的重视,当中也贯穿着仁的精神理念,他将“孝”与“敬”、“孝”与“礼”相互关联在一起,这极大的丰富了孝的内涵,这是过去的思想中所不曾有过的。

孔子认为,作为子女,我们应当从内心深处去尊敬父母,对父母行使孝心也是要求我们要发自内心的敬重、奉养父母。“爱亲”与“敬亲”是相互的,“爱亲”可以从“敬亲”中表现出来,“敬亲”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爱亲”的行为。孔子认为如果仅仅是在物质上x才父母进行赡养,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孝亲的最基本要求便是要养亲、事亲。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所讲的“孝”其实就是无违于礼、所讲的“仁”就是爱亲爱人、我们要能够做到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重、在父母在世的时候尽心的侍奉、做到不让父母挂念自己的安危、这就是孝的表现。孔子不遗余力地弘扬“孝”文化,孔子的一生,验证了从平凡到不平凡的过程。三岁丧父,由其母亲带回家养大,生活的十分贫困,地位也极其的卑微,孔子的青少年时代极其的平凡和普通。然而,孔子却立志求学,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也间接的影响了其后中华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西方的启蒙时代,像孟德斯鸠、伏尔泰这样的大思想家们都非常崇拜孔子的思想,他们认为孔子的思想是理性、和平、以及人道的象征。法国的人权宣言就曾经引用过孔子的话“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名言现在同样也被刻在了联合国的大厦里面。这说明孔子的思想已经不单单只是属于中国的思想,孔子的思想已经开始超越国籍和国界。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以天、天道、天德为思想背景,将“孝”提升到了人文关怀的高度,身体力行的推广“孝”。孔子的“孝”思想以“礼”为外在表现形式忠”为内在的情感表达,通过外在的礼仪规范和内在的“忠恕之道”,最终达至“仁”的境界,实现“孝”的皈依。孝道的思想观念,已经深深扎根在了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溶进了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成了我们伟大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孔子因袭周礼,虽然继承了西周时期敬祖祭祖、慎终追远的净胜,但是对于“孝”思想含义当中这些观念涵义的表述则是尽力的淡化,更多的是在于强调“孝”在伦理思想上所蕴含的意义。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传统的孝道内容以及表现形式,是紧随着时代的变迁进而不断的演变着的。“孝”观念最早形成是在以血缘亲情作为基础的父系氏族社会。血缘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血统,它是人类因为生育后代而自然形成的社会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血缘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组成体系的基础,而人既然知道血缘,那么就一定知道血缘至亲,也就会产生后来的报答生养之恩的观念,这种起源于自然的血缘亲情之爱,这便是最初孝的意识。孔子所提倡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孝悌爱亲是一种人之常情,如果处于每个血缘关系中的人都能够珍视这种感情,那么社会上的人自然就不会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处于这一温温脉络亲情关系之中的人,也会将这一温情扩散开来,温暖的对待身边的每-个人。

美丽中国政治论文篇四

改革开放,使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国家开始从全局和顶层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由原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发展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这一提法,建国以来,我们重视的不够,但有关于“社会建设”理论却由来已久。我国历史上有着内容十分广泛的朴素的社会建设思想,为我们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提供了传统文化的借鉴。例如,儒家的政治理想,是把社会变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首先对社会主义建设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是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科学地阐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其中包括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论断。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们党肩负的新任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任务,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特别是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新生事物,尽管社会主义代表的是当代世界发展的前进方向,但具体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和现在生活中的许多矛盾和走过的弯路,都与这个问题的认识有关。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任何事物一样,它有特定的要素构成,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人类社会的结构通常被理解为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其实,这样的划分是不全面的,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全面的观点应该是把整体的社会结构看成是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统一。基于这个认识,我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相对独立的“一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四位一体”概念的提出,特别是“社会建设”概念的提出,使我们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新的认识。

有人认为,社会建设建设科学、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建设,这显然把社会建设的涵义理解过于狭隘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社会建设,其涵义和内容要广泛、深刻的多。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一样,社会建设也有丰富的内涵,我们党不仅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新理念,并对它已经作了多方面的阐述,初步回答了社会建设的目标、社会建设的原则、社会建设的理念、社会建设的重点、社会建设的主体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上,社会建设新理论正在形成之中,随着实践的深入,社会建设理论将逐步完善,也会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理论一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基本框架包涵以下内容。

在社会建设的原则上,强调科学发展和公平正义。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就是在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坚持科学发展观,这是社会建设的首要原则,社会建设的公平正义主要体现在:教育的公平正义,就业的公平正义,分配的公平正义,保障的公平正义,医疗的公平正义等,坚持公平正义是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在社会建设目标上,强调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的有机结合。近期目标是在2020年实现“六个基本”,即:基本形成终身教育体系,使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要更加充分,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人要享有基本生活保障,要基本形成合理的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要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要基本健全,远期目标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社会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在社会建设的理念上,强调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既要积极进取,尽最大努力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抓紧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图出问题,又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力,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解决问题,稳步提高社会建设的水平,而不能要求过高过急。社会建设的重点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改善民生既要统筹兼顾,又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突出重点、着力推进。在社会建设的主体上,强调政府的有效主导和社会组织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参与,在实践中,要充分考虑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公益性质,要切实强调政府职责,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不是大包大揽的全能政府。

一不可。社会建设是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和重要保障。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对广大群众迫切要求的积极回应,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社会建设是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必然要求,是体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客观要求。改革攻坚面临深成次的矛盾和问题,都要求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我们党站在执政兴国的高度,要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就必须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正如经济建设有投入才有产出一样,社会建设也要有投入。特别是涉及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等事业、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空谈不行,必须出实招,而核心就在于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经济、轻社会”的财政支出,建立“民生服务型”财政。

长期以来,之所以产生经济和社会“一腿长”,一条腿短|”、财政支出结构严重失衡等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发展思路存在的偏颇。所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树立正确的社会建设发展观观念是关键中的关键。具体而言,我们要树立以下几个观点。一是投资于社会建设不影响经济发展,二是解决不公平问题不会降低发展活力。三是给社会力量让出空间不会影响政府权威。

美丽中国政治论文篇五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是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要求。主动权内含主导性,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增强主导性,体现主动性、引导性、长久性的性质和特征。

主体主导。这就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领导意识形态建设,制定意识形态战略,作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重大决策。我们要善于从一般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善于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这样就能够实现意识形态建设领导的主导性。

目的主导。这就是意识形态建设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大、以人民为重、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要服务服从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特别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精神生活需要。

领域主导。这就是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覆盖社会各个领域,统领意识形态的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文化事业和产业、文艺工作、网络媒体等各个阵地,贯通学校教育和立德树人各个阶段。就拿网络空间来说,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空间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形成良好网上舆论氛围。

关系主导。这就是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各种关系,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国与西方、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潮等,都要体现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地位、主导力量。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过程主导。这就是在新发展阶段的全过程,意识形态工作始终都要置于极端重要的地位,都要在引领社会思潮、塑造时代新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上发挥支配和主导作用,不能“淡出”主流、搁置一旁,不能时紧时松、外紧内松,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价值主导。这就是体现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导性,关键是要坚守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传承优秀文化、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世界潮流,反映人民利益要求的基本价值,用先进的价值追求增强感召力。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

美丽中国政治论文篇六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属于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儒家伦理型文化,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价值,包涵着许多优秀的思想道德成果.本文从具有时代意义的和谐社会建设入手,提出加强道德教育是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有与和谐社会相同活力的内容,同时也是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继承儒家文化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使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对于塑造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作者:于秋波吕翠微付亚樵作者单位:于秋波,吕翠微(佳木斯大学思想品德教研部,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付亚樵(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

刊名: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socialscienceofjiamusiuniversity年,卷(期):27(5)分类号:g641关键词:和谐社会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美丽中国政治论文篇七

国土是绿色发展的空间载体。国土空间就如同一个家,需要分出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和储藏室等,让不同的区域承载不同的功能,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生态则生态,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2010年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把我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并明确了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各类主体功能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是主体功能不同、开发方式不同、保护内容不同、发展首要任务不同、国家支持重点不同。

建设主体功能区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几年来,在主体功能定位方面,我们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仍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大力加以推进。

推进“多规合一”。规划落实最怕不统一,各顾各的“一亩三分地”。中央出台主体功能区规划后,截至2014年12月,各地区都发布了本地区的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图和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目录,目的就是把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图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各主体功能区合成一张图、形成一个统一目录。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这样一来,各地区发展有方向,各类政策有遵循,社会监督起来也有依据。

加强政策配套。没有政策配套,再好的规划也难以落到实处。主体功能区建设要谱写出美丽乐章,必须健全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等配套政策,引导各类主体功能区把激励政策与限制、禁止性政策相结合,把开发和保护相结合,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谋发展,约束不合理的空间开发行为。比如,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优化开发区域,要求其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发展,防治“城市病”。

完善生态补偿。“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限制和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作出了牺牲,付出机会成本,因此要对其进行生态补偿。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开发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流域上游与下游通过自愿协商,采取资金补偿、对口帮扶、人才支持、协作开发等措施,实施横向生态补偿。完善生态保护财力转移支付制度,增加公共财政对生态补偿的投入,积极探索社会化、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使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回报。

美丽中国政治论文篇八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源泉和条件。如果资源短缺,或者资源枯竭,将极大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人类都无法生存。

目前,我国水资源空间匹配性差,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缺水。水资源如此,其他资源亦然。一个时期以来,土地、能源、水资源等普遍吃紧,资源利用陆续亮起红灯,资源约束加剧,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形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强调要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以切实的措施破解我国资源环境面临的难题,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2014年,我国用水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4项考核指标均达到年度控制目标。今后要继续守住用水总量、用水强度、节水标准“三条红线”,咬定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放松,合理制定水价,编制节水规划,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工程,建设国家地下水监测系统,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坚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确保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

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我国虽幅员辽阔,但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特别是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要缓解这一矛盾,必须通过优化土地使用,调整建设用地结构,降低工业用地比例,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积极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坚持产能为本、保育优先、保障安全,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让耕地休养生息,保持可持续发展。

强化能源利用市场机制作用。市场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最有效的手段。长期以来,由于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权限模糊,以市场为导向的初始分配制度不健全,造成资源使用价格严重扭曲。为此,“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让资源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

倡导全民节约社会风尚。节约资源人人有责。如果我们平均每人每年节约1度电,全国每年可节约13亿多度电,相当于节约了52万吨标准煤、520万吨净水,减少了35.36万吨碳粉尘、129.61万吨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倡导合理消费,力戒奢侈浪费,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社会习惯。

美丽中国政治论文篇九

材料一:世界环境日201x年6月5日是第43个世界环境日,今年中国的主题为向污染宣战。

材料二:201x年联合国气候峰会开幕201x年9月23日,联合国气候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峰会开幕式上呼吁国际社会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致力于在201x年达成一项新的气候协议。根本出路是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加快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推动能源变革,实现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大范围配置、高效率利用。

材料三:环保部发布公民行为准则动员公民举报污染行为201x年8月13日,环境保护部对外发布了《同呼吸共奋斗公民行为准则》,倡导公众践行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准则》动员公民发现污染大气及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拨打12369热线电话进行举报。

材料四:沙漠女汉子殷玉珍治沙女杰殷玉珍。她从19xx年开始种树,从自家门前仅有的1棵树,到如今坐拥6万余亩碧波。殷玉珍用20多年苦行僧般的劳动,在毛乌素沙地腹地画了一个绿色的圈。29年前,殷玉珍初嫁到毛乌素沙地深处的井背塘时,面对寸草不生的黄沙,绝望得几次寻死。一趟趟担水种树,累得不行了,双手护住脸在沙里睡一会儿。中午沙子烫,走一会儿脚就烫出大泡而今,6万亩绿树从她手底下冒起来,把沙漠变成了塞上江南。

美丽中国政治论文篇十

20xx年是新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新发展阶段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开创新局的形势下展开的,两个大局与新发展阶段的历史交汇,构成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建设的大局势。早在2013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今天,掌握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建设的特点规律,同样要放在变化了的历史条件下来认识。

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建设的前瞻性、统筹性要求更高。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空前复杂的情况。如何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相交汇,这是新的大局势,要有新的战略视野。意识形态建设的前瞻性,就是着眼“十四五”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一个阶段的2035年,乃至到本世纪中叶的意识形态建设战略筹划。意识形态建设的统筹性,就是统筹国内意识形态斗争和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统筹意识形态建设和意识形态安全,统筹意识形态建设的当下任务和长远发展,统筹意识形态建设和全面现代化建设。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前所未有的开创性实践,意识形态建设的创造性、规律性要求更强。我们所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既是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建设的环境,也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对象和内容。新发展阶段是历史的延续,又包含着新的内涵,思想文化领域会有新的课题、新的要求,也有新的特点规律。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建设要研究新问题、作出新探索、开拓新思路。

两个大局交汇的内核是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性、拓展性更为明显。当今世界格局,“西强东弱”的总体态势正在加速演变,世界格局演变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我国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向上向好向强的大势不可阻挡,国际格局发展战略态势对我国有利。20xx年以来的全球疫情防控是一个重大转折点。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这极不寻常的年份创造了极不寻常的辉煌,“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进一步形成鲜明对比。因此,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多,“四个自信”的底气更足,中国故事的信服力更强。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打好意识形态斗争主动仗,改变和扭转国际舆论西强我弱格局,意识形态工作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两个大局的历史交汇包含着两大制度体系、价值体系的冲突加剧,意识形态建设的斗争性、博弈性更为突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更加振兴,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增强。要清醒地看到,两个大局的交汇,既包含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加深,也意味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长期存在。

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意识形态建设的引领性、实践性更需提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科学分析我国发展环境变化,指出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全会要求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发展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同样会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中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就必须把握好这种变化,从新机遇新挑战中找准意识形态建设的机遇挑战,从“两个深刻认识”中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任务。

美丽中国政治论文篇十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在实践中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一些基本规律也有了系统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理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坚定不移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走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道路。使得公民权利不断向纵深拓展,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民主权利更加广泛、更加具体、更加直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然而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中国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也开始浮出水面。例如:收入差距问题、教育问题、医疗卫生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本来都是社会发展阶段所必须面临的问题,是生产力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的矛盾。但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趁虚而入,将所有的社会矛盾全部归根于我们民主制度缺陷,大肆宣扬西方的政党制度以及三权分立,有意的扩大矛盾并加速矛盾的激化,使我们的社会意识形态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现在我们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对比一下西方的民主制度与我国的民主制度之间的异同,并说明我们为什么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民主制度,而必须要结合实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之路。

一、西方民主制度。

(一)西方古代民主观念起源。

古希腊城邦民主是西方历史上一种早期的民主政治形态。流传至今的古代西方典籍,如希罗多德的《历史》、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名著记述了古希腊的民主制度。雅典之所以能建立一个如此的奴隶制民主社会,并产生早期的民主观念,是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分不开的。实行公民大会、民众法庭等民主制度,一方面是与自然地理条件及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的。雅典实行奴隶制,奴隶劳动维系支撑着整个社会,贵族和自由民不为日常生活操心,才有了参与政治生活的条件。另一方面,古希腊城邦是小国寡民,公民基本生活都能够得到满足。

就是在这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古代希腊的民主制度真实的产生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失去了各种人为的或者偶然的因素之后,当希腊式民主制度破灭后,取而代之的是罗马人所建立的综合君主制、贵族制以及民主制多种因素的混合政体。然而希腊的民主制度消失,并不代表着民主观念的消失。在后来的人类历史中,这种民主观念已经渗入了西方人的骨髓。

(二)西方近代民主制度产生。

近代西方民主起源于中世纪英国的议会制,1215年签署的《大宪章》则是英国议会制度的起点。《大宪章》的签署是在当时的历史发展条件下必然的选择,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它的社会根源。

第一、当时正处于封建制度的上升期,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城市的扩张和商业的繁荣促使全国统一市场形成并使得市民阶层力量不断壮大。国王、封建主以及城市贵族对市民的掠夺也不断加强,促使城市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表面化。第二、大封建主依靠加强封建压榨过日子,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生产粮食活动,从而维持其世袭领地经济,使得农民与领主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第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同样非常激烈,国王的权力过于集中,使得贵族们人人自危。另外,“失地王”约翰为夺回失地,组织军队与法兰西开战,期间大肆向贵族和教会征收军费。1214年英格兰再次战败,收复失地的希望化为泡影,终于引起了贵族的不满,发起叛乱。翌年,反叛军进入伦敦得到中小贵族、教会以及市民的支持。1215年6月19日国王被迫签署了《大宪章》。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到,西方的民主是历史的产物、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在历史的偶然中发现了一种能够为人们所接受的观念,并随着历史的推进过程有意识的将其发展完善和利用,从而达到表面的和谐。

二、中国的民主制度探索。

(一)中国古代的民主概念。

中国古代典籍中曾经不止一次的出现过“民主”这个词。《书?多方》中记载“天惟时求民主,及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左传?文公十七年》中记载“齐君之语偷。臧文仲有言曰:‘民主偷必死。’”《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中记载“昌遂据江夏,造谣言云:“‘当有圣人出为民主。’”在这些记载中“民主”意为民之主宰者,多指帝王、君主。

虽然也会出现“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样的民主思想,但是都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的主流思维方式,不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是如此。这一点从历朝历代农民起义的换代口号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虎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毋庸置疑这些改朝换代的口号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官本位的思想,根本没有任何民主的成分。几千年的历史中,我们的皇帝、官员以及人民都已经习惯了这种“统治和被统治的生活方式”。

(二)中国近代民主建设的尝试。

要解释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中国社会一直以来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它所憧憬和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既是平等、富裕的社会,亦是文明、和谐的社会。“和谐”既是“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也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标准”。但清末的大儒们走出国门以后,发现西方国家内一片和谐的景象,即使在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中依然能保持相当程度的秩序,而政府官员亦是和善待人,对自己的臣民予以安抚。相比国内的官暴民刁、官逼民反,这西方社会让大儒们为之震撼,欣然向往。西方的民主制度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他们所追寻的理想制度。在西方民主制度传入中国以后,前仆后继的仁人志士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西学的风潮,其中有主张循序渐进改革的保守派,也有主张立即全盘西化的激进派。但这些尝试无一例外的都失败了。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国家缺少直接实行西方民主的土壤,即群众基础。在那个年代广大的人民群众仅仅是要求平静安宁的生活,关于民主他们知之甚少,政府或革命家所宣传的“先进思想”很难与群众产生共鸣,所以他们的行动注定是失败的。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思人民之疾苦,虑人民之所求,以人民为根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奋战,才最终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从此中华民族的民主建设之路才真正的走上了正轨。

三、当代中国民主与西方民主的对比。

关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首先要将它与西方的民主制度相区别开来。正如之前所说过的,在古代中国是没有“民主”这个概念的,然而那并不代表我们没有民主的观念,我们所宣扬的民主是一种和谐的状态,追求的是一种事实上的和谐。而西方民主制度是通过不断的斗争和妥协而建立起来的,是西方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他们所宣扬的代议制的民主选举、多党轮流执政、三权分立两院制等等,是在西方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发展完善而存在的,是适合西方社会的制度,但在中华大地上是没有它生存的土壤的,这一点从历史的经验也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必须立足国情,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实事求是的制定出适合我们自己的民主政策,这个政策必须要符合中国现实和传统文化的中国式民主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形成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比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更高类型的民主,具有自己的制度优势和鲜明的特点。我们必须把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统一起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总结人民创造的民主建设经验,即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包括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中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又必须坚决反对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模式,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划清界线,积极稳妥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并在实践中展现其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的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目标,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付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好、发展好,对世界政治文明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马克思指出,在非民主的政治体制中,国家的基础不是现实的人;而在民主制中,国家的基础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民大众。他说:“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本身就是一个规定,即人民的自我规定。在君主制中是国家制度的人民;在民主制中则是人民的国家制度。民主制是国家制度一切形式的猜破了的哑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就是保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选举制度、司法制度、民主监督制度、一国两制等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和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系列制度。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到,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

在民主政治条件下,国家的意志上升为普遍意志的人民意志,国家的规则由人民制定,并服务于人民。换句话说,在民主制中,国家本身并不是目的,组成国家的活生生的人才是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目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中政党合作思想和统一战线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这一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成部分。

民族区域制度是多民族国家实现民主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多民族国家里,民族平等、民族自主都是国家民主的重要内容,人民的民主权利,包括各民族的当家作主权利都是国家民主组成的一部分。民族区域制度也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符合我国实际的具体民主政治表现形式。

中国的基层群众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民主自治理论与我国的城乡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农村的村民自治制度、城市居民区的居民自治会制度和公有制企业的职工自治制度是中国的基层群众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就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标志和基本形式。人民大会制度是充分体现我国民主的表现,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所以必须保证充分的民主,才能让人民当家作主。我们必须要坚决维护人民的利益,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刘璐。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模式的国情基础及目标定位[j].世纪桥,2011(01).

[4]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特征与功能[j].红旗文稿,2013(22).

[5]贝丽静。江泽民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

[6]邹升平。中国共产党与瑞典社会民主党的民主观比较-兼论不同的民主观对社会基本制度选择的影响[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3(02).

[7]王远启。论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3).

[9]谢玉洁。社会民主主义民主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比较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2.

[10]何萃法。论我国多党合作的历史必然性[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美丽中国政治论文篇十二

2015年的第一天,期盼已久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提出了对环境污染“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等狠招,成为治理污染的“钢牙利齿”,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环保法。环境保护部手握治污重典“强势环保”,公开约谈20多个城市的市长、叫停小南海水电站……中国环保制度将会更加严格。

由于历史积累的问题较多,我国资源环境形势严峻,存在环境质量差、生态受损严重、风险隐患高等问题,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和瓶颈制约。“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的要求,强调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实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环境质量指标。

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空气、水、土壤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近年来,空气、水、土壤污染严重,甚至触目惊心,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今后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战役。力争到2020年,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程度减少;水环境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环境治理需要联防联控、齐抓共管,跨区域、跨流域、跨领域联合作战,充分发挥多污染物综合治理的协同效应和区域流域的共治效应,推动形成改善环境质量的整体效果。

扩大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保护环境不仅要治理已有的污染,更要减少甚至杜绝产生新的污染,否则就会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怪圈。下一步最重要的是用好污染减排这一重要手段,在继续实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的基础上,增加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等约束性指标,实施区域性、流域性、行业性差别化总量控制指标。深入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到2020年,全国所有县城和重点镇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县城、城市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5%、95%左右。

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治理环境必须在完善制度上下功夫。“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通过扎紧制度的笼子,更好地保证天蓝地绿水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还对我国环保管理体制作出一项重大改革,就是提出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从体制上增强环境执法的统一性、权威性、有效性,让环保执法队伍真正强起来。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保护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屏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只有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让山更绿、水更清、林更密、田更肥、湖更美,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梦想才不再遥远。

美丽中国政治论文篇十三

在今天看来,对这样的理解我们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推敲。唯物史观本身并不是道德理论,它只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社会问题时使用的基本方法,其中包含了一些他们对道德问题的看法。根据这一方法,我们可以说道德是有阶级性的,是历史地发展着的,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这些结论取代不了对现实生活中各种道德问题的具体研究。如果只是重复这些尽人皆知的结论,不但于事无补,而且会妨碍我们面向实际生活进行独立的创造性的研究思考,更何况唯物史观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至于共产主义道德,实事求是地讲,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直接的相关论述,为数太少,远远不足以让我们形成完整的认识。这不奇怪,因为按照唯物史观,道德属于上层建筑,只有当经济基础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反映这种变化的思想观念才能形成。

美丽中国政治论文篇十四

2015年,受财政部等部门新能源汽车优惠政策的刺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火爆程度超出预期。从几年前少人问津到今天渐入佳境,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和接受。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后几年,随着政策效果逐渐显现,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新能源汽车的“华丽转身”,是我国推动产业低碳循环发展的一个亮点。

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是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使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我国的低碳循环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在一些地方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作为一种较新的发展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十三五”规划建议按照绿色发展的理念,对低碳循环发展作出了明确部署,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总的要求是,要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时,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让低碳循环发展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建立现代能源体系。合理的能源结构和较高的能源效率是现代能源体系的两个基本特征。目前,我国能源结构还很不合理,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过高,2014年的煤炭消费比重高达66%,能源利用方式粗放,综合能源效率不足40%,比发达国家低15%~20%,如不改变,我国的能源供应将难以持续。我们将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要求,加快能源技术创新,推动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主动控制碳排放。实行低碳发展,核心就是降低发展的“碳依赖”。当前,我国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还处于比较高的阶段,实现202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的目标,需要以更大的力度和更强的措施,加强对高能耗行业能耗的管控,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同时,还要推动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鼓励绿色出行,降低人均碳排放量。

发展循环经济。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原则。形象地说,就是“变废为宝”,把废弃物真正转换为有用的东西。目前,我国能源资源需求呈刚性增长,废弃物产生量不断增加。据测算,仅城市生活垃圾,年清运量就有1.71亿吨,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极为迫切。“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美丽中国政治论文篇十五

论文摘要;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都需要加以重新考量。传统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模式的基础,并对教学模式的改革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丰富的网络资源对高等教育产生重要影响,为适应这种变化,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模式需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向研究性教学转变。

论文关键词:网络环境;古代文学;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正处于一个内外环境急剧错位的时代,这是自该课程产生之日_起从未遇到的变化和挑战。该课程具有内容相对固定的特点,从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乃至唐宋元明清文学,这些文学历史的脉络基本不变,教学的内容无非是文学史中重要的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等内容,即使这些内容发生变化,也只是新的材料和新的研究成果以及评价视角的转换和改变。与此不同,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整个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对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改变。对于高校教学的作用也很明显,至于一直处于稳定状态与社会变化保持距离的中国古代文学,对其触动也是极大的,它必须要面对不断发展壮大的网络,面对网络对学生的影响,面对网络中丰富的教学资源,接受网络环境对固有的教学模式带来的冲击。

一、古代文学教学目标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再思考。

大学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是要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对于个体应该是知识、思考能力以及人格的提升。在当前社会经济浪潮的冲击和就业竞争增强的情况下,大学教育的目标与大学教育的本质发生偏离。教育理念与目标的变化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产生直接影响,我们不能低估功利化思维对大学教育的冲击,在这种大背景下,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必须重新定位,固守原有的教育理念与毫无原则地迎合社会需求都是缺乏思考和不负责任的方法。

“在教学目标方面,应使古代文学教学从传统知识传授型转向能力培养型”。教育者在思想上都已经认识到教学目标调整的必要性,很多人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改变教育理念。培养能力可以作为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和首要原则。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包括阅读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哲理思辨能力,以及近年大家关注较多的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基本能力,也是从小学至大学的教育目标中一直强调和重视的能力。我国应试化教育的现状决定了在大学之前这些能力的培养只能处于次要地位,自然居于应试能力之后,大学教育没有应试的需求,是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阶段。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无疑要有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改变是十分必要的,已经成为教学目标实现的手段和保障。

教学模式无疑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必须适应教学目标的调整和社会外部环境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重新定位需要对教学目标的深入了解,更需要针对教学目标对教学模式作出科学合理的设计。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及现状。

“传统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教师采用粉笔加黑板等传统教学方法,利用语气、文字、表情、手势等与学生交流,方式较为单一,多媒体教学利用丰富的形式和特殊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优化了教学内容,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指在原有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的教学活动,与当前世界流行的教育理念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很少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也是以学生为中心,但是突出的是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方面有所欠缺。以讲授先秦文学中的楚辞为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是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背景知识,课堂上按照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成书过程、主要作家的人生经历、代表作品赏析等顺序进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关键是教师必须十分熟悉以上内容,备课时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掌握学术界存在的不同观点,讲解时提供给学生,并能够作出自己的个性化判断。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学生按照教师预设的思路,跟随教师系统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根据自己对教学目的要求,精心准备每一个环节,确保学生对每一项教学内容都能够掌握。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对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讨论,教师加以指导和解答,但是国内学生在课堂上很少主动提出问题,更少对教师的讲解内容提出疑问。显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中没有学生发挥主动性的环节,教师的教学理念中也没有把学生的积极参与作为重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当前网络技术发达的社会环境不相适应,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主动性不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不足,与社会的需求差距较大。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检索十分便捷,原来课堂上教师精心准备的大量介绍性的背景知识,学生在网络上可以非常容易检索到,并且网上的各类资源非常丰富,很可能远远超出教师所掌握的知识量,很多新的观点在网络上不断出现,如果教师不时刻关注网络、更新知识,很容易落后于学生。教师在备课时精心准备的介绍性知识,对学生而言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学生需要的是建立在这些知识背景下的深入分析、讨论问题。在现有的古代文学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对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调整,但是还有一部分教师出于授课习惯和对新的教学模式的.认同度等方面的问题,不愿意进行调整,还是希望通过增加讲课激情、感染力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可。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由于个体差异,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这种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无疑是改进教学模式。

三、建议采用的教学模式和具体方法。

古代文学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面临的问题,在其他专业的课程教学中也同样存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不断出现,其中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被认为是能够提高学生能力和学习效果的教学模式。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实施研究性教学要对教学的各个环节重新调整,从知识点确定、教案设计、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变,到课后作业的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调整等,都需要加以认真梳理,使教学的所有环节能够适应新的教学理念。研究性教学更需要学生的密切配合和主动参与,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研究性学习,必须对教学内容有提前的知识准备,课堂之外的大量阅读与相关材料的查找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只有充分的知识准备,才能在课堂上与同学就某个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探讨。

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转换角色,由单纯的知识传播者变为研讨问题的主持者。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在课堂讲授中完成对知识的传授,而现在教师的主要精力集中在问题的设计、学生发言的评价、课堂讨论的组织上,教师作为主持者,要引导学生的讨论能够深入进行,而不是停留在材料和观点的陈述上。在庞大网络资源的支持下,学生所掌握的背景知识和各类学术观点更加丰富,对教师的知识更新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学术修养,时时把握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以保证对课堂讨论中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作出正确的评判。

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自主式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如学习《诗经》,在学生掌握《诗经》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借鉴已有的赏析评论文章分析《国风》中一首诗,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后,教师可以归纳出分析诗篇的一般方法和角度,对这些不同的方法取得的效果加以评析,让学生掌握分析诗篇的正确方法。课后布置学生自己选择《诗经》中的一首诗分析,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会逐渐熟悉如何去研究问题,同时也锻炼了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交互式教学。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有讨论价值的教学内容中.如先秦诸子散文的学习中,对于老子、庄子、孔子、荀子等人的哲学观点、文学性等教学内容,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学生在学习时也会产生一些疑问,这些问题具有认真研讨的价值,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个体发言等方式进行。教师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集中某个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就教师提出的有争议性的话题进行自由讨论发言,先由学生加以评价,教师再作出回应。三是借助blackboard等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在世界各国的高校中使用较多,国内很多高校也已经购买并在教学中大力推广。该平台具备的讨论、在线问答等多个功能可以为研究性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教师可以利用该平台制作自己的网络课程,学生利用该平台可以完成知识准备、内容学习以及小组讨论等环节,教师可以全方位掌握学生学习状况。此类教学平台对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有很高的价值。

网络环境的出现,虽然只是当今社会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的一个部分,但是却对高等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只有我们了解这种变化并对教学模式加以调整,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

美丽中国政治论文篇十六

对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的上述理解,在今天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反思。它遇到的突出问题,是研究工作很难深入与出新,更不用说回答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迄今为止人们只能对它加以解释和运用,创新是说不上的。至于共产主义道德,一方面出自对马克思恩格斯片言只语的阐释,另一方面出自对人们设想的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之后共产主义社会应有特征的演绎,更多的是出于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现实生活中的政治需要。它是用来指导和匡正现实生活的,主要存在于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在这样的理解中,关于共产主义道德的理论自身没有多少发展空间,没有多少从现实生活中吸取营养反映实际生活不断变化着的需要的可能。用邓小平的话说,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30多年来,国际环境和中国的生活实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多种形式、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社会的组织形式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新的社会结构日渐形成,新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成为主流,随着具有强烈主体意识的一代新人的出现,人际关系急剧改变。生活实际中流行的已经得到各方默认的道德观念,常常令老一辈人瞠目结舌。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之后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上述巨大变化的表现。生活走在了一切理论的前面。以往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遇到极大挑战。这些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比较沉闷,少有创新。不管是否承认,事实上我们在过去形成的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解已经被日益边缘化了,因为它们不能适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际生活的变化。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种对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进行政治哲学解读的倾向迅速流行。这里所说的政治哲学,人们往往也称作政治伦理、制度伦理甚至社会伦理。它以人的权利与义务为基本对象,以寻求社会的公平正义从而保持稳定和谐并增加人的幸福感为宗旨。我国的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伦理学家,把注意力转向了政治哲学研究。关注政治哲学,在学术界已经蔚成风气。

对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的政治哲学解读不是孤立的现象,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的伦理学界和哲学界,乃至整个世界的哲学领域,正在经历的一场以政治哲学或者说政治伦理学的兴起为标志的重大转折。伦理学家万俊人先生指出:“罗尔斯的《正义论》穴1971年?雪发表后,不仅整个西方哲学,而且整个世界哲学的发展都发生了根本性的理论转向,注重哲学之知识合法性论证的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逐渐淡出哲学的主题论坛,让位于关注社会现实生活与价值秩序的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尽管寻求哲学知识的技术化和合理性之理论热情仍然保留了下来,而且日益精密和深入,但越来越多的哲学家已经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理解‘生活世界’本身及其意义、目的和行为实践,更应该成为哲学的思想关切和理论责任。哲学似乎又一次返回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或者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时代?熏再一次重温‘轴心时代’的哲学智慧。”哲学家孙正聿先生则说:“政治哲学成为日益耀眼的显学——我们时代的哲学。”邹诗鹏认为,20世纪末,在世界范围内哲学主流由语言分析迅速转向政治哲学。郁建兴更直接断言:马克思哲学是政治哲学。原本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段中桥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介绍并倡导推动政治哲学研究,他说:“当今世界的新变化使得原本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关注不够的平等、公正、正义等问题变得十分突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对这些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除万俊人先生之外,其他几位都是国内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专家。

美丽中国政治论文篇十七

摘要:低碳产业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行业,因为其不可替代的潜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得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和投资者频频在这个产业涌现。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也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从投资行为的角度分析,风险投资是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研发领域,通过促使高新技术成果迅速市场化、商品化来获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目前,对于炙手可热的低碳领域,越来越多的风险资金开始注入其中,文章通过对低碳经济模式下的风险投资进行研究分析,通过低碳经济下的风险投资数据对风险投资在该模式下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