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高考语文诗歌的知识点汇总(汇总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6:57:17 页码:14
2023年高考语文诗歌的知识点汇总(汇总9篇)
2023-11-12 16:57:17    小编:ZTFB

人生不只有成功的一面,失败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注重总结的逻辑性,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地理解和把握论述的条理。以下总结范文的写作风格和结构各异,可以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高考语文诗歌的知识点汇总篇一

艺术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分抒情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四大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描写:正面和侧面描写,白描和细描。

(二)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和托物言志、以景结情、托物寓理等。

(四)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即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借代;(4)拟人;(5)夸张;(6)双关;(7)对偶;(8)用典。另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五)结构技巧:开门见山,伏笔照应铺垫,先景后情,画龙点睛,起承转合,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六)欣赏景物描写的角度:

表现手法的角度:象征想象联想美景衬哀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结合店面结合衬托铺垫。

写景角度: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仰视俯瞰平视),写景顺序的角度(远近高低)。

修辞的角度:比喻拟人夸张等。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高考语文诗歌的知识点汇总篇二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d,属于“鉴赏评价”范畴。

1.从诗歌的体裁来看:以律诗和绝句为主,其次是词。

2.从诗歌的朝代来看:选材侧重于唐宋诗词,偶有古体诗及元曲。

3.从命题角度看:“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古代诗歌鉴赏中的考查重点。其中,对“形象”的考查集中在意象和意境上,对“语言”的考查集中在诗眼和炼字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常见表达技巧上。

4.从题量看:仍以两个小题为主,分值固定为8分。

【高考预测】。

2017年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有以下几个趋势:

1.鉴赏范围应以唐诗宋词为主,兼顾元明清时代的诗歌。

2.考查内容仍以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为主,对诗歌的形象把握以及观点评价也会偶尔出现在试卷中。

3.单首诗歌考查形式仍将是主流,比较阅读不失为一大热点。

4.答案长度将进一步增加。

近几年,诗歌鉴赏命题更重视整体理解,各考点综合考查。为适应这一考查动向,小论文性质的答案预计将在未来的考试中应运而生。这样的答案能够很好地体现考生诗歌阅读的审美素养,字数可能在100字左右。

5.立足整体把握,从小处切入设题。近年来,从具体的某一句、某一联入手考理解,从前后顺序或照应的角度考构思,从古人的评价或关于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考鉴赏的命题方式较为走俏。

【重点剖析】。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因为诗歌作品的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更是含有作者“意”(情感)的形象,所以又称为“意象”。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诗歌中所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艺术形象不仅指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还包括诗歌中的意象。鉴赏这些艺术形象的内涵,就是要分析、判断诗歌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高考中鉴赏诗歌的形象类题目多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的特征,揭示作者所刻画的某一形象的意义。其中对景物形象的鉴赏,常常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所描述的画面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题目则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所营造的意境。考生在答题时,要善于根据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再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该画面(图景),并指出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渔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高考语文诗歌的知识点汇总篇三

1、咏史怀古诗:

(1)表达物是人非的惆怅,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感慨。

(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年华消逝、怀才不遇之叹,表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悲。

(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5)借古讽今,劝谏或批评当今统治者。

2、边塞征战诗:

(1)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或报效国家的激情,或保家卫国的决心。

(2)表达戍边将士的乡愁,或家中妻子的离恨。

(3)表现塞外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或连年征战的残酷。

(4)表现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或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对战争的厌恶。

(5)表现报国无门的怨愤,或归家无望的哀痛。

(6)表现塞外风光的奇丽壮阔。

3、山水田园诗:

(1)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表现对自然山水的喜爱。

(2)表现对官场仕途的厌恶,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4、思乡怀远诗:

(1)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

5、赠友送别诗:

(1)抒写离愁别恨或别后的孤独寂寞。

(2)借以一吐胸中块垒或表明心志。

(3)表达劝勉、鼓励、安慰之意。

6、思妇闺情诗:

(1)表达对丈夫的思念。

(2)表达对兵役和战争残酷的怨恨。

(3)表达对青春易逝的哀怨。

(4)表达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7、托物言志诗:

(1)感慨兴衰。

(2)寄托哀思。

(3)托古讽今。

8、谈禅说理诗:表达某种禅趣或哲理。

9、羁旅行役诗:

(1)表达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

(2)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表达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

10、伤春惜别诗:

(1)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2)表达对某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11、游仙悼亡诗:

(1)表达对亲人离去的哀怨和思念。

(2)借助仙境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或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

12、即事感怀诗:就某件事发表议论,抒发感慨。

高考语文诗歌的知识点汇总篇四

人物分析的方法:内容、描写、环境、背景、想象。

人物分析答题要点:(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1﹒人物形象的类型: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2﹒常见人物形象的类型。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忠心报国的形象。

8)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形象。

9)爱恨情长的形象。

10)孤寂、落寞(惆怅),愁苦幽怨的形象。

11)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

12)爱民惜才的形象。

古典诗词中常见人物形象。

(1)英雄:矢志抗敌,求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爱国主义。

(2)美人:相思恋人,比喻君王,自喻。

(3)羁人:乡思之情,孤身独处,思念亲人之情不能自已,无尽伤痛,独行天涯游。

(4)宫女:百无聊赖,凄凉寂寞,形孤影单。

(5)思妇:思念丈夫的少妇形象,孤单寂寞,深切思念,无比眷恋。

(6)隐士:向往田园生活,超凡脱俗,闲适超逸,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7)征人:有写得慷慨激昂,怨恨不平,反战思归的。威武的军容,雄壮的气势。

(8)悲士:功业难成,报国无门,为国建功,不被赏识,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的凄清寂寞之情。

高考语文诗歌的知识点汇总篇五

了解诗人的有关资料是鉴赏诗歌形象的前提。诗人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诗歌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吟咏物象的诗更需关注诗人的生平经历。如赏析陶渊明的诗歌,就必须了解他的一生,抓住“隐者”、喜爱菊花、向往自然、厌倦官场生活等关键点。

2.聚焦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点。

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一些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等。所以鉴赏形象时要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概括人物的特点。

而抓住描绘人物言行情态的关键词语,揣摩诗人心理,概括形象特点更是一条捷径。如赏析《最爱东山晴后雪》,抓住“逐胜”“忘寒”“最爱”等对人物的描写,就能概括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再如鉴赏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第三句的“问”含蓄而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应试前向主考官打听情况时忐忑不安的心理。

3.区分人物形象,挖掘典型意义。

要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如《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中的人物形象就是诗人自己。还要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典型意义。

二、人物形象的鉴赏思路。

首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然后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

(1)答题步骤。

找——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析——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联——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

明——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2)答题模板。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的形象,这可以从()句中看出,这句通过()的描写展示出来;(这个形象)是()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二、事物形象。

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梅、竹等。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高考语文诗歌的知识点汇总篇六

(病)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病)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医)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今译:病在肌肤,是针炙能够治疗的;病在肠胃,是火剂汤能够治疗的;病在骨髓里,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辖的,当医生的就没有办法了。

(1)儿俱,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促织》)。

(2)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4)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鹊见蔡桓公》)。

(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6)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小编为大家整理整理了高中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九科知识点,各科知识点都包含了知识专题、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内容。更多2016年高考各科复习知识点请查看高中总站,高考知识点频道有你想要的珍贵复习资料。欢迎访问,高考生的专属网站。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浪淘沙》)。

(2)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4)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

(5)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论语十则》)。

(6)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7)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候于)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3.宾语的省略。

(1)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2)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3)具告以事。(《鸿门宴》)。

(4)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5)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6)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9)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0)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陈涉世家》)。

(11)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

(12)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赤壁之战》)。

(13)投(之)以骨。(《狼》)今译:把骨头扔给(狼)。

(14)君与(之)俱来。(《隆中对》)今译:你和他一起来。

(15)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赤壁之战》。

4.介词的省略。

(1)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

(2)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廉颇蔺相如列传》)。

(3)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赤壁之战》)。

(4)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5)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今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

(6)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

(7)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5.省略介词后面的宾语。

(1)秦王不怿,为(之)一击。《廉颇蔺相如列传》。

(2)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高考语文诗歌的知识点汇总篇七

答题要点:1、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语言风格特色2、用具体语句分析特色。3、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常见的概述语言特色的词语】。

风格类: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白清新、语淡情浓等。

(1)清新。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渊明),王唯,孟浩然。

(2)平淡。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首推陶渊明。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3)绚丽。特点: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朦胧晦涩),李贺(奇丽)。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明快。特点: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中的,莫过于白居易。

特点:不绕弯子,毫不遮掩,干脆利落,斩钉截铁,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一语道破。

(5)含蓄(委婉)。特点: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简洁。特点: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7)沉郁顿挫。如杜甫。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8)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9)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10)奔放:直率有气势。

【风格】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常见作家语言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苏轼的豪放旷达,辛弃疾的慷慨悲壮郊寒岛瘦。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高考语文诗歌的知识点汇总篇八

送别、留恋、伤感;离别;故乡;飘忽不定、遣愁。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戴叔伦《堤上柳》。

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青松寒不落,碧海阔逾澄。

——杜甫《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

梧桐。

凄凉悲伤的象征。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桑梓。

故乡。

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柳宗元《闻黄鹂》。

象征人高洁的品格,积极向上。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郑板桥《竹石》。

花卉类。

丁香。

美丽;高洁;忧郁;恋情;人生感慨。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

梅花。

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王安石《梅花》。

莲花。

美和爱;人生美好的理想与愿望;高贵人格品质的追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桃花。

象征美人;文人身世感慨,隐名与求仙理想寄托。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崔护《题都城南庄》。

禅瑞;君子;爱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李白《古风》。

草叶类。

生命力强、生生不息,身份地位卑微。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禾黍。

黍离之悲(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衣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许浑《金陵怀古》。

红豆。

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

黄叶。

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纳兰容若《浣溪沙》。

红叶。

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晏几道《思远人》。

飞禽类。

鸿雁。

书信。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王勃《寒夜思友》。

刚劲、自由、理想和抱负;失去自由的苦闷。

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

——李白《观放白鹰二首》。

鹧鸪。

旅途艰险、离愁别绪。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沙鸥。

豪迈、壮志;淡泊、归隐;飘零、伤感。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燕子。

神鸟;离别;落魄;怀古等。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青鸟。

信使。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岛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高考语文诗歌的知识点汇总篇九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典型的陆上送别之所。

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9、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11、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如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2、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13、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如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14、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15、蟋蟀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16、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借助于猿啼表达伤感的情绪。

17、关山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高适《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18、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9、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20、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水与离愁贴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21、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经》(《国风·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22、螟蛉《诗经·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螟蛉作为养子的代称。

23、不才典出《庄子山木篇》,自谦没有才能。

24、神器指帝位、政权。《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25、月老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管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

26、陶朱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27、祝融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28、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29、连理枝、比翼鸟作恩爱夫妻的比喻。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30、孔方兄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31、青梅竹马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32、问鼎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33、见背背,离开。谓父母去世。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见背。”

34、逐鹿《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35、三尺是法律的代名词。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36、杜康《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7、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8、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39、彭祖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40、谢家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

(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因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

(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41、鸡肋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

42、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亮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43、献芹《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

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如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44、执牛耳用“执牛耳”指盟主。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45、作壁上观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46、虞美人罂粟科一年生丛生草本花卉,亦称丽春、寒牡丹。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自刎坟下碧血所化,故有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如辛弃疾有诗曰:“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只今草木忆英雄。”

47、红豆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

48、豆蔻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49、精卫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50、击楫中流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51、鸡口牛后《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52、岁寒三友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这称。

53、花中四君子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

54、泰斗“泰山北斗”的简称。典出《新唐书韩愈传》,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55、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56、仁人典出《论语卫灵公》,喻指有博爱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57、传人典出《荀子非相》,原指道德学问能传于后世的人。今指能得到祖先或师长精神或技艺的人。

58、玉成典出《西铬》(西晋张载),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59、还珠古时合浦地主盛产珍珠,但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60、壁还敬词,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

61、方家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62、著作等身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比喻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

63、青眼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杜甫《短歌行》:“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64、心许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

65、三味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含褒义)。

66、洗耳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

67、斧正典出《庄子徐无鬼》,指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68、抱璞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69、染指典出《左传宣公四年》,比喻沾取不应得的利益。

70、射影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照诗),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

71、掣时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

72、青鸟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如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73、高山流水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典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录。如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74、涂鸦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

75、城府典出《宋史傅尧俞传》,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

76、借光典出《战国策秦策》,向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

77、物色典出《后汉书严光传》,本指形貌,后指按照一定标准去访求人才。

78、鸿雁《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如李清照:“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79、方寸典出《三国志蜀志》,指人的心。

80、提刀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

81、下榻典出《后汉书徐稚传》,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住宿。

82、润色典出《论语宪问》,比喻对文稿细加修饰。

83、春秋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84、梨园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85、抱柱相传古代一书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书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以喻坚守信约。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