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文言文中焉的用法(实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7:19:03 页码:8
最新文言文中焉的用法(实用13篇)
2023-11-12 07:19:03    小编:ZTFB

总结是我们人生的摘要,让我们能够更加明确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总结自己的自我管理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提升生活质量。下面是一些总结范文的例子,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文言文中焉的用法篇一

哪里,怎麽。

沛公安在。(《鸿门宴》)。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赋》。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

庶人安得共之《黄州快哉亭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言文中焉的用法篇二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文言文中焉的用法篇三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言文中焉的用法篇四

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

a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b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候,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c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a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渺渺是主语予怀的前置谓语,译:我的心想得很远很远啊。(《赤壁赋》)。

b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

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赤壁赋》)。

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

3、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

4、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鸿门宴》)。

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装)译:今天的事情怎么样?(《鸿门宴》)。

6、客何为者?(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客人是干什么的?(《鸿门宴》)。

7、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

8、沛**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沛公在哪里?(《鸿门宴》)。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1、及时相遣归。(相遣归是遣归相的倒装)译:趁早送我回娘家。(《孔雀东南飞》。

2、嬉戏莫相忘。(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孔雀东南飞》。

3、誓天不相负。(相负是负相的倒装)译:我指天发誓,绝不会辜负你。《孔雀东南飞》。

4、好自相扶将。(相扶将是扶将相的倒装)译:好好侍奉婆婆。《孔雀东南飞》。

5、还必相迎取。(相迎取是迎取相的倒装)译:那时一定去接你。《孔雀东南飞》。

6、久久莫相忘!(相忘是忘我的倒装)译:永远不要忘记我啊!《孔雀东南飞》。

7、君既若见录。(见录是录我的倒装)译:您既然如此惦记我。《孔雀东南飞》。

8、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自意是意自的倒装)译:但是我没有料到自己能先进入关中(《鸿门宴》)。

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c定语后置。

文言文虽有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前面的,但多数置于中心词之后,所以构成了文言文句式的又一特点。定语后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者之而作标志词。二是数量词作定语时,也常后置。

1、凌万顷之茫然。(茫然是万顷的后置定语)译:越过茫茫的江面。(《赤壁赋》)。

2、客有吹洞萧者,(吹洞箫是客的后置定语)译:有吹洞箫的客人(《赤壁赋》)。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知其事是宾客的后置定语)译: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荆轲刺秦王》)。

4、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是白璧的后置定语,一双是玉斗的后置定语)译:我拿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给亚父。(《鸿门宴》)。

5、群臣侍殿上者.(侍殿上是群臣的后置定语)译:侍立在殿上的群臣。(《荆轲刺秦王》)。

6、金千斤,邑万家。(千斤是金的后置定语,万家是邑的后置定语)译: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荆轲刺秦王》)。

7、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举所佩玉玦以示之的后置定语)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暗示项王。(《鸿门宴》)。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应为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赤壁赋》)。

2、月出于东山之上。(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赤壁赋》)。

3、徘徊于斗牛之间。(应为于斗牛之间徘徊。)(《赤壁赋》)。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应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赤壁赋》)。

5、相与枕藉乎舟中。(应为相与乎舟中枕藉。)(《赤壁赋》)。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应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游褒禅山记》)。

7、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古人之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游褒禅山记》)。

7、沛公军霸上。(应为沛公(于)霸上驻军)(《鸿门宴》)。

8、徘徊庭树下。(应为(于)庭树下徘徊)《孔雀东南飞》。

9、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为夫今樊将军,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译: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荆轲刺秦王》)。

10、嘉为先言于秦王曰。(应为嘉为先于秦王言曰。)译: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说道。(《荆轲刺秦王》)。

11、燕王拜送于庭。(应为燕王于庭拜送。)译:燕王亲自在庭前拜送。(《荆轲刺秦王》)。

12、见燕使者咸阳宫。(应为(于)咸阳宫见燕使者。)译:(秦王)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轲刺秦王》)。

13、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应为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译: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鸿门宴》)。

14、具告以事。(应为以事具告。)译:把事情全告诉了他。(《鸿门宴》)。

15、长于臣。(应为于臣长。)译:比我大。(《鸿门宴》)。

16、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应为以沛公言具报项王。)译:把刘邦的话全部报告了项羽。(《鸿门宴》)。

17、得复见将军于此。(应为得于此复见将军。)译: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鸿门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言文中焉的用法篇五

出若入若。——《荀子·王霸》。注:“如此也。”

织自若。——《战国策·秦策》。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2)又如:若许(如许;这些);若言(此言,这样的话);若曰(这样说);若大若小(大大小小);若此(如此,这样);若是(如此,这样);若斯(如此);若然(如此);若尔(如此,如果这样)。

(3)你[们];你[们]的[you;your]。

若,汝也。——《小尔雅》。

惟若宁候。——《考工记·梓人》。

若则有常。——《仪礼·士昏礼记》。

若肯发兵助我乎?——《汉书·匈奴传上》。

若不恭命。——《墨子·明鬼下》。

命曰三日,若宿而至。——《国语·晋语四》。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若辈得无苦贫乎。——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4)又如:若曹(你们这些人);若属(你们);若辈(你们)。

(5)其;他的[he;his]——用于他称。

今人处若国得罪。——《墨子·天志下》。

(6)这个,这样——用于近指[this]。如:若人(这个人);若士(这个人。同若人);若时(此时,现在);若辈(这些人,这等人)。

(7)用于疑问。相当于“怎么”、“哪里”[where]。如:若个(哪个);若之何(怎么办;也指怎么,为什么);若何(怎样,怎么样;亦指怎么办;怎么,为什么);若为(怎样;怎样的;怎堪;怎能)。

(8)这么;那么。用同“偌”[likeso]。

老太太若大年纪。——《红楼梦》。

文言文中焉的用法篇六

“何…之有”

“何…之有”表反问,是“有何”的倒装。

“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有什么…的呢”。

如: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何…之有”式有时变化,压缩为“何有”,成为一个凝固的形式,往往是对前文所叙述的内容,表示“有什么…”的.意思。

如:

在“何…之有”的压缩式“何有”的前边加“于”字,或在后边加“于”字,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

可以用“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的格式来对译。

如:

王曰:“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远世之王,于我何有?”(《孔丛子》)——(陈)王说:“六国的后代,我是不能封他们为诸侯的。那些远世的国君,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呢?”

文言文中焉的用法篇七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而翁-----你的父亲。

(2)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而夫------此人;这人。

文言文中焉的用法篇八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文言文中焉的用法篇九

(一)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猗。(《伐檀》)。

(二)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文言文中焉的用法篇十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可译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文言文中焉的用法篇十一

几败乃公事。——《汉书·高帝纪上》。

谁谓乃公勇者?——《史记·淮南衡山传》。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陆游《示儿》。

又如:乃父(乃翁。你的父亲);乃祖(你的祖父;先祖);乃公(你的父亲);乃兄。

(2)他的[his]。

乃心在咸阳。——曹操《蒿里行》。

又如:乃眷(他的妻子);乃尊(尊称别人的父亲);乃老(他的父亲);乃堂(他的母亲)。

(3)此,这个[this]。

吾闻之,五子不满隅,一子可满朝,非乃子耶?——《晏子春秋》。

又如:乃今(如今;从今);乃者(往日;从前)。

(4)这样,如此[so]。

子无乃称。——《庄子·德充符》。

又如:因山势高峻,乃在山腰休息片刻;乃尔(如此;这样);乃若(至于)。

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文言文中焉的用法篇十二

(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2)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克生直臣,事我皇祖,干严谴而不悔。――明·钱谦益《袁可立父淮加赠尚宝司少卿》。

(3)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才”。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乡(通“向”)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万钟则不辩(通“辨”)礼义而受之——《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4)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荆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5)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6)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7)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8)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

自公(袁可立)倡议,而新旧两城屹立如金汤。——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文言文中焉的用法篇十三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