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高中数学论文范本(大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0:14:41 页码:14
2023年高中数学论文范本(大全12篇)
2023-11-13 00:14:41    小编:ZTFB

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挑战和问题,总结成为了我们前进的必修课。总结要注重结构和逻辑,要有一个明确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你可以从范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以便提高你的写作能力。

高中数学论文范本篇一

摘要:数学课也存在阅读理解的问题,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是发挥数学潜能的重要前提。从数学阅读理解的过程看,它包含了四个层次,在每个层次上学生都会面临困难;在教育中就应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包含建构结构化的知识,适当的元认知训练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数学阅读理解;数学文本;知识建构;元知训练等。

阅读理解不旦是语文课要解决的学习任务,数学课也经常存在阅读理解的问题,在教学中需要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在数学中不光有数字运算,还有空间关系和逻辑思维的问题。而阅读理解能力常常是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数学文本问题的必要前提。本文将讨论数学阅读理解的内涵及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及教育对策等问题。

一、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阅读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小学数学也涉及文本的问题,如应用题、文字题、图表等,这些数学文本由数字、抽象符号以及语言词汇等构成。在目前,我们教师也意识到小学生阅读跟数学技能的水平很不对称。有的学生面对文字题、应用题时就“傻眼”了,难以应对。例如当学生直接计算两个数字的积或者商时,他们可以准确无误地完成;然而,把这两个数字放在文字题中时,他们就不知道是应该求积还是求商。事实上,很多学生对数学中的基本语言甚至关于解题要求都不能准确理解。如:“请问小明最少要看多少页才能超过小华?”有许多学生就不能正确理解问句中的关系词“最少……才能超过”。很显然,数学文本理解能力的不足已经制约了数学潜能的发挥。因此要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运用能力,就要指导他们如何阅读数学文本。

数学阅读理解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数学中的语言总是非常简洁,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常是隐藏的,含蓄的。小学生在阅读数学文本时,常用到“加法”方式,要通过自己的数学知识,补足或扩展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和意义,才能充分理解。如:“第一车间生产了200个零件,第二车间比第一车间少生产4个,两个车间一共生产多少个零件?”解题时首先要理解其中的“比较”关系,即根据“第二车间比第一车间少做4个零件”这一条件,计算出第二车间的个数,然后理解题目中的“组合”关系,将两个车间生产的个数求和,虽然问题文本中只有两个数字,却包含了“比较”和“组合”两层数量关系,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列式有200+4=204.200-4=196和200+4+200=404。这些学生将其中的比较关系的方向搞反了,从而导致理解错误。因此,在数学活动指导中应该有意识的提高学生对数学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过程理解。

小学数学文本由数学语言、词汇以及以非常简洁的形式符号组成,小学数学文本理解过程至少有四个层次:

第一、正确理解词汇和符号。小学数学应用题常常用一些词汇来表述,这些词汇有些是数学中的专门术语,有些则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因此,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这些词汇的内涵是正确理解问题的前提。对于数学术语的理解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而那些来自生活中的常用语的概念来说,放在数学中就有了新的内涵,即由“日常概念”变成了“科学概念”。然而小学生却往往不去注意两者之间的差别而误解其意义。例如:“垂直”在日常语言中最基本的含义可能是指与水平或地面垂直,于是有的学生以为在数学中也应该这样理解“垂直”的含义,这显然没有抓住“垂直”作为科学概念时的内涵。小学生对这些符号的掌握必须是准确的,并且达到自动化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

第二、正确解决词汇和符号之间的“互译”问题。

在实践活动中,用词汇表示概念与用符号来表示概念之间需要相互翻译。如在解决应用题时,需要用文字表述列出算式,也可以根据算式来编应用题,这样就涉及到了词汇和符号之间的互译问题。目前小学生在这方面常常面临许多困难。

第三、在应用题、用符号表示的数学方程表达式中,也涉及到理解符号关系和数量关系的问题。如在四则运算中,同时出现了加、除、括号等,这就必须理解这些符号的关系,才能确定计算的顺序。

第四、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阅读理解最终还是要构建合适的问题模型。在词汇、符号、语法结构的水平上去理解问题的文本都是必要的步骤,最终还是要形成一个合适的问题模型才能解决它。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常常有某些信息的缺口,而且在问题的给定条件和要达到的`目的之间总是包含了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将已有的概念性知识、理解方法和策略方面的程序性知识联系起来,来弥补这种缺口的差异,形成关于问题的内在表征模型,最终达到解决问题。

三、小学数学阅读的困难和对策。

小学生在数学文本的理解中面临的任务以及困难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导致学生数学阅读困难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根据主要原因的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对策。

1.在数学理解的不同步骤上加以训练。

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有不同的层次,因此,在实践中每个学生的数学阅读困难也是不一样的,要根据不同学生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小学生理解的困难可能是不能理解数学术语和符号或者不知道将两者互译,还有可能是不善于理解数学的“语法结构”等。

对策:对不能理解词汇和符号进行互译的学生,指导过程中要训练他们用多种方式理解和处理同一个数学主题。如:可采用根据一个应用题文本列出几个算式;或者反过来,根据一个算式编出多种数量关系结构或类型不同的应用题。对于不善于区分不同数量关系的学生,可以让学生根据其中包含的集合关系(算术应用题中的组合问题、比较问题、变换问题)的数学题进行分类;也可采用一些“完形填空”的方法来训练学生对数学表达方式的敏感性。总之,要根据学生在每个数学阅读层次上面临的具体困难,加以适当的训练。

2.指导学生构建“活的”、结构化知识。

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前提,在实践活动中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可能是如下原因:缺乏用于解释文本信息的足够的已有知识;学生已有的知识虽然很充分,但不知道选择合适的知识点与问题情景联系起来;学生对问题理解与题目表达的含义不一致。

对策:根据以上原因,在实践指导中要发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形成有结构的知识体系。如:可以引导学生用画“概念”和“概念网络结构”的方法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和组织化,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与条件性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如:老师不仅要讲解一道题目的计算方法,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这些方法等,这样知识才能变成“活的”、可用的知识。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多了解一些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及生活经验,可以为问题解决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如:学生对银行所使用的“利率”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后,在课堂上遇到类似问题可能就更容易应对。

3.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适当的元认知训练。

小学生在理解数学问题或文本时,其认识活动不仅是指向外在问题文本,还指向自己的认识活动为对象的认识,就是“元认知”,就是对认识活动的认知。在对数学问题理解过程中的元认识活动包括很多内容,如事先计划预测结果、时间分配、自我控制、自我质疑、自我评价等,从以往的实践证明,许多学生不善于理解数学文本,可能是因为元认知能力的缺乏造成的。

对策:提高数学阅读理解中的元认知能力的方法很多。如:可以通过数学习作训练学生的元认知。fuentes认为:在目前,小学生都是学习现成的数学教本,解决教师或书本上提供的问题,实际上可以把这些工作部分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如让学生学习编写数学练习题并给出答案,这样他们就要斟酌如何表述问题,如何调整自己的思路,让别人明白,从而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此外,加强口头解题的思维训练,这样有助于维持问题理解的注意力,也有利于不断调整自己的理解活动。最后,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评和修改,同时也可以提高自我反省能力。

小学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是发挥数学潜能的重要前提,但它有自己的特殊性,在数学课中应该重视阅读理解教学。从过程看,数学阅读理解包含了前后相依的四个层次,在每个层次上学生都可能面临困难,我们应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包括建构结构化的知识、适当的元认知训练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数学论文范本篇二

青岛第二十五中学张永泉。

一、问题的提出:

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高中数学新教材应运而生并试用几年了。它那综合编排的体系、富有一定弹性的教材结构、注重从实际问题引入等特点更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博得了教师们的好评。但在高考选拔制度未改变的情况下,也有很多教师无视新教材的这些变化,在教法、学法上没有作相应的调整,甚至只是浏览一下新教材中删除、补充了哪些内容,然后按照自己多年归纳、总结好了的知识体系进行轻车熟路的灌输,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因此,如何科学、合理、正确地使用好新教材,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是每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充分利用新教材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

现在,我们所说的课程已经不再只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且包括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因此,教材改革只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是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进行教法、学法的改革。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新编教材得不到充分利用,课程改革就会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持久、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它的好坏关系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成败。

三、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很多特点更适合实施素质教育。

现在的高中数学新教材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计划和新教学大纲,在两省一市试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它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具有许多适合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

a)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打破了原来分科安排内容(分为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编写体系;安排知识顺序时注意处理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符合逻辑上基本规则;在深浅上注意坡度的设计;工具性内容靠前安排;相关内容适当集中。这些特点更加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也有利于我们展开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

b)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突出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在讲知识内容的同时注意对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提炼总结,使之能逐步被学生掌握并对他们发挥指导作用。因此,新教材在各章的内容安排上,十分注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c)采用实际问题引入,强调数学应用意识。

新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材编排上:章前图的设计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章前引言从实际问题导出;阅读材料很多是介绍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习题也适当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题目,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设联系实际问题的氛围,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d)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又一大特色,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数学学习从教室走向了社会,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完善。

四、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如何充分挖掘、利用新教材的这些特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下是本人在使用新教材过程的一点体会:

a)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预习中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高中数学新教材是一个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知识编排顺序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而一个善于提前阅读教材、自我探索知识的学生,通过阅读,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逐步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成绩也比较好。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前预习、阅读教材,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新教材的这一特征,每节课都拿出十至十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教材,让其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

(1)设置出适合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

(2)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观点。

(3)对于有争议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尝试在小组中得出答案,即使错了,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

在课堂阅读的同时,我积极鼓励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超前预习、阅读教材,有些学生总是比我的教学进度提前一章的内容,并把问我尚未讲过的问题作为一种兴趣、乐趣,甚至同学之间进行相互竞争。通过鼓励学生阅读教材、提前预习,实现了数学学习的良性循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些原来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成绩也有了飞速的'提高。

b)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利用高中数学新教材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章前图的解说;章前引言的实际问题;与之相关的阅读材料;甚至有些联系实际的例题、习题均可作为创设问题情景的材料。当然,如果你把这些素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适当的加工,效果就会更好。

例如:我在讲解三角函数中《函数的图像》这节课时,就是利用课后习题中求弹簧振子的振幅、周期、频率这个题目引入本节课,把它做成一个flash课件,创设问题的情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把学生的学置于问题之中,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教学活动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知识通过情感功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本节课详细内容限于篇幅不再赘述,该课件荣获青岛市课件比赛一等奖,已经上传到k12网站)。

c)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抛弃“高分低能”,讲求知识与能力并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背诵条文,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它排斥学生的思考与个性发展,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而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强调过程,就是强调学生探索知识的经历和获得知识的体验。它不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各种能力,而且也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

例如:在讲高中新教材&4。11节《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时,我做过这样一个可控性对比试验:

在我所教的两个平行班级中,其中一个班级直接告诉这种题目的求解方法,并总结出解题的规律:先求在第一象限的正角,然后判断:若所求角在第二象限,则为;若所求角在第三象限,则为;若所求角在第四象限,则为。在做课后练习的过程中,非常顺利,即便是学习比较差的同学也能掌握规律,迅速得出正确答案。而另一班级,在其他条件均未改变的条件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所学知识,通过正弦函数的图像得出结论,在这一活动中,很多学生感到困难。在作课后练习的过程中,许多同学通过与其他同学讨论才得出结果,而且只做了三道题就到了下课时间,远未完成本节课的要求。但一周以后我重新拿出这节课的一道题目,第一个班级中只有几个善于复习的同学记住了规律,做出了题目,而第二个班级有一半多的同学做出了此题。一个月后,把这道题稍加深化重新考察,第一个班级中已经没有同学会作这道题了,而第二个班级中仍有很多同学能够做出。可见,通过学生自我探索知识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获得各种能力的过程。

当然强调探索过程,也要处理好时间问题,因为强调探索过程,也就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发展、创新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期效应”,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d)利用“实习作业、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设置的,它是我国教材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一大特色。但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也是最容易被教师遗忘的角落。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这一部分内容采用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学生的星期天、寒暑假,鼓励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时,就做好自己假期的研究性学习计划,并安排课时进行交流,论证计划的可实施性。节假日进行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学生写出了一些比较象样的学习报告、小论文等。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不应只是停留在观念游戏上,而应该深入到我们教学工作的实际中,真正做到通过课程改革引发实际教育教学中思想、观念、方法等的改变,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贯彻于教学过程中,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i.饶汉昌的《高中数学新教材体系问题研究》。

ii.谌业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单位:青岛第二十五中学。

作者:张永泉。

4

高中数学论文范本篇三

一直有人甚至不少老师也在说数学是一个很“死”的学科,学生将公式和定理死记硬背后,再机械地套到题目中,成了完成数学任务的模式。遇到什么样的题型该套什么样的公式,已经牢牢地扎根在学生心中,至于为什么用这个公式,用其他的公式是否可以解出答案,学生根本不会去想,因为老师在教学中没有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缺乏发散性思维表现之一:教师为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讲题效率,多采用填鸭式、样板式教学:老师在黑板上一点一点板书习题的正确步骤,不希望学生有其他的想法,只要求他们按照老师应对高考多年所形成的套路来办,发散性思维几乎不会出现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缺乏发散性思维认知之二: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一题多解和一题多问。数学的逻辑性强,但是如果在逻辑性之上建立发散性思维将会对数学问题的研究产生极大地助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就题论题”,忽视此问题可能存在的解法,忽视题干可能发散出的新问题,只是将题目简单一讲,忽视了将每一个要讲的题目进行价值最大化的利用。这样的就题论题,使得教学课堂死板,教学进度拖沓,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发散性思维也没有培养起来。

二、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在培养发散性思维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发散性思维。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不依常规,寻找变异,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沿着不同方向去选取信息重组的方法。“一题多解”用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如果说逻辑性思维是学习数学应具备的能力,那么发散性思维就是在数学方面有所提高的必要条件。它能提升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必不可少的。

1.一题多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方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问题的解法,一题多解就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种办法。一题多解不仅可以拓宽思路,更能增强知识间联系,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解题的方法和灵活的思维方式。在多种方法中让学生学会以发散性思维来解决问题。

2.大胆创新。教师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就会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条件反射般的对一些题目做出答案,采用的都是些一般的手法。但是,是否只有这些手法可以解决问题呢?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某些题采用一些奇思妙想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果教学时常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大胆按照自己的思路对数学问题进行研究。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克服自己内心的框架,克服经验主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更要积极从学生的疑问、错误中寻找解题的新思路。对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要耐心对待,研究他的方法,和他一同找到合适的思路。只有教师不断进步,认真倾听学生的问题,自己做到把发散性思维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能得到培养和锻炼。

3.一题多用。数学教师授课很多时候都在为板书发愁,不同的题都要抄写在黑板上,一一讲解,通常是一道题讲完就要擦掉然后板书另一道题。这样不仅加重了师生负担,更是严重降低了课堂效率。通常情况下,一道题只会考到一个知识点,讲完这个知识点这道题存在的意义似乎没有了,但是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采用发散性思维的话,做到一题多用,不仅会大大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更能以此鼓励学生们摆脱题海战术,让学生自己把现有的或者是已经做过的题,经过自己的改编,变成考察不同知识点的题目。高中的数学教学不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数,更是为了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灵活的、发散的思维,对于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和保护,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

高中数学论文范本篇四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学有用数学的感召下,作为一名高中数学老师,如何面对数学,怎样看待学生,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时常浮现脑海。通过近几年高中数学教育,我认为作为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取得双赢。

一、首先介绍初高中数学思维方法的变化,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高中数学思维方法和初中阶段有显著的不同。初中阶段,教师总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确定了常见的思维套路。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更变使很多高中学生感到不适应。这使很多同学产生自己初中数学基础没打好,很难接受高中阶段的学习;数学很难,自己没有学习数学的头脑;数学学习枯燥乏味、没意思的想法,这种种认识上的误区,将直接影响到同学们的数学学习。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认识产生行动,行动决定结果,认识上的偏差,将产生行动上的错位,行动上的错位,必然不会产生理想的学习效果,在此重点针对同学们初中数学基础不好,不能接受高中阶段学习的问题进行澄清。

初中数学成绩不理想,千万不要丧气,更不要有应付和放弃的想法,数学学科系统性很强,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一点同学们十分看中,其实数学知识还有相对独立性,这一点同学们领悟可能不够。比如:集合、函数初中已学过,高一还要学习,当然是在初中学习基础上的延伸,初中没学好,借此之机补上初中知识的漏洞。在高中阶段随着身心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反过来看初中知识会感觉非常简单,有时会产生顿悟的感觉,因此,不要因为基础不是很好就没有信心,而应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弥补其他知识的缺陷,并要求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上,多思考自己在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中有哪些断层?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为高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由高中思维方法的变化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误区,是数学学习的天敌,因此,要走出误区,提高学习数学的认识,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数学的学习。

二、学会认知学习心理状态,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初高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大体可以分为“要我学”和“我要学”两种,初中学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十分明显,是“要我学”升入高中后,面临老师教学方法的改变,其学习可依赖心理滞后了,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习迷茫了,这对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学习态度。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又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兴趣,需要我们去培养,大家熟悉的国内外著名科学家,他们能取的卓越成就,并不是他们能力超常智慧超群,而是他们对自己的研究感兴趣,在研究中体会了无穷的乐趣,进而成为研究的志趣,由兴趣——乐趣——志趣的衍变,从而走上科学成功之路。

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要和我们自己有意识地去培养,从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入手,比如立体几何感兴趣可多做这方面的题目,在解决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体会数学中蕴涵的美,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来带动其他章节的学习,从而培养出对学数学兴趣,兴趣有了,乐趣也就来了,你就有了学习的志趣,乐中求知,知中有乐。正如题记中所说数学也就成为了快乐的游戏了,成功也就来了。

三、优化学习策略,掌握学习方法,科学地进行学习。

高中学生不仅要想学,还要“会学”要研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动力,变被动学习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和教师若不试图从教学的形式和单纯的演算中跳出来,以掌握数学的本质,那么挫折和迷惑将变得十分严重。”可见高中学习不可盲目地在题海中遨游,而是要掌握数学学习方法。

什么又是数学学习方法呢?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包括:

1.制定明确的学习目的,合理的学习计划是推动我们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

2.课前预习: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自主能力,而且是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

3.专心上课: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关键环节。

4.及时复习:及时复习是提高效率的重要一环。

5.独立完成作业:独立作业是对我们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6.解决疑难:解决疑难是对独立完成作业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

7.系统小结:系统小结是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

8.课外学习: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和报刊,以丰富文化科学知识,激发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总之,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作业、复习和一个步骤——归纳总结是少不了的,望同学们能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当目标,长计划、短安排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付之以行动,数学学习自然会成为快乐的游戏,也就自然会有学习的志趣,成功也就自然接踵而至。

高中数学论文范本篇五

摘要:立体几何是研究空间图形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学好立体几何应注意下面几个环节。

关键词:立体几何;作图;语言互译。

一、立体几何入门从作图开始。

空间图形是立体几何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因为很多时候,看题目里的文字,感到模模糊糊,画个图一看,就清清楚楚了。

在初中学平面几何时,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思维定势”,结果对于立体几何图形也往往不加分析地从平面几何的角度来理解空间图形问题,常把空间图形看成平面图形,以至于妨碍三维空间的建立。必须下大力气,尽快打破平面图形的思维习惯,逐渐熟悉根据纸上画的图形而想象出物体在空间的真实形状。反过来,又能逐步学会将空间的三维物体用线条直观地在一张纸上表现出来。

为此,可采用实物,多角度地“写生”,多画图,才能从中悟出空间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差异和联系,更合理地画出空间图形。例如,可以对长方体进行观察,摆出不同的位置,从各种角度画出图形,看从哪些角度画出的图形更有立体感;又如,三个面在空间中相交的各种情况,是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可以用硬纸片做模型,摆出各种不同情况的空间位置,逐一画图联系,打好绘制基本图形的功底。

二、分清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的联系与区别。

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立体几何中的许多定理、公式和法则都是平面几何定理、公式和法则的推广,处理某些问题的方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必须注意的是,这两者又有着明显的区别,有时平面几何知识的局限性会对立体几何学习产生一些干扰阻碍作用,如果仅凭平面几何中的经验,把平面几何中的结论套用到空间中,就会产生错误。因此,在解题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平面几何结论都可以推广到空间,必须在证明所研究的图形是平面图形之后,才能引用平面几何的结论。

三、三种语言互译十分必要。

立体几何中每个符合都有其固定的意义和用法,如果不明确它们的意义和使用范围,就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要提高立体几何的表达能力,应注意将所学的定义、公理、定理、命题等文字表达的语言译成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这样能提高表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立体几何中的定义、定理等大多数是用文字语言表达的,在解题时就需要把它们译成符号语言。解题中的分析过程一般用文字语言思考,但解题过程必须用符号语言才能简捷、准确地表达。与此同时,由于把文字语言译成符号语言后,形式上得到了简化,原问题也就变得抽象了。因为符号语言和直观图形有很大的差异,实际上直观的图形语言才是立体几何最本质的东西,所以,要想把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有机结合,离开图形语言这座桥梁是行不通的。将文字语言翻译成符号语言,或者将符号语言翻译成文字语言,都要借助于图形语言思考定位。由此可见,图形语言对于立体几何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这三种语言之间的关系是:文字语言图像语言符号语言。也就是说,在将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互译的过程中就已包含了文字语言与图形语言的互译,以及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的互译。

高中数学论文范本篇六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人文教育在高中教育体系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数学文化作为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在时代发展的推动下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发展,使高中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外领略到数学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高中数学教育过分看中考试成绩,取得高分成为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唯一目的,使得高中数学教学具有很明显的功利性。在这样的形势下,必须改变数学教学观念,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之外重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创设良好的课堂文化情境,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将数学文化渗透于数学教学、解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去深入数学的海洋中去探索数学文化的深厚人文理念,促进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从新课标的角度来讲,高中数学不应该仅仅满足与数学科学的学习,更应该是数学文化的一次传播之旅,因此,高中数学教育必须立足于数学课堂,充分认识到开展数学文化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建立一套完整的数学文化教育体系,将数学文化渗透进教学的每一个角落去,推动教育的发展,进而促进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1数学文化的基本概念。

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从广义上来讲,是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而数学文化,则是从数学这门科学中引申出来的一个重要分支,关于它的定义,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说法,一般来讲,我们所指的数学文化,就是对数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方法或观点进行整合的一种数学语言[1]。由于数学学科本身具有的逻辑思维特点,数学文化的严谨性也比较强,具体表现在语言、符号等方面。因此,在具体的数学文化渗透教学中,不仅要将教材中涉及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展示,还应该以此为基础向外扩展,将数学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联系起来,充分体现高中数学文化的人文价值和教化功能。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教育必须不断地进行革新,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它是公民必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应该得到更好的发展。具体说来,高中数学的课程设置应该在科学知识之外,适当地加入数学的历史沿革、应用范围、发展方向等描述,使数学学科具有更大的包容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从数学学科的角度来看,它的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数学意识的确立、数学问题的解决、数学逻辑推理以及数学信息交流四个方面。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数学素质教育虽然植根于素质教育,但它的发展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不管是数学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还是数学知识观念的提升都需要逐步推进,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并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2]。数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准确性和严谨性,在具体的教学中,与数学相关的概念定理、公式规律等是基本的内容,但如果单靠教授这些知识及其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很难让学生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基本的数学知识之外,应该引入一些带有文化属性的数学教学内容,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探究的能力。系统认识数学科学需要了解数学文化。在应试教育体制之下,高考成为高中学生的终极目标,因此,高中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考试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上,在其他方面则很少涉及,导致对数学这门自然科学形成了比较片面的印象。但数学学科本身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也具有很深厚的文化价值,应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加以传播,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全面地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3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3.1还原数学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主要就是一个传播数学概念、方法和思想的载体,而学生的任务则是对这些知识进行最大限度的吸收和消化。从最初的源头来看,不管是数学的概念、思想还是数学运用的方式都是在特定的背景下自然形成的,它形成的起因、过程及其最后的应用等都是在客观发展的规律的作用下进行的,在这个进程中,它们表现出浓烈的人文特色[3]。那么,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就可以以此来作为数学文化的素材,还原当时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感受数学文化,增加数学学习的文化特征,进而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如今的数学教材在每章节的首页都有一些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插图,在教材的附录或标注中对相关的数学发展史和数学家都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那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以此为文化渗透的契机,尽量去还原数学知识的文化背景,向学生灌输相关的数学文化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科学导入数学的相关概念或公式,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先通过介绍该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发展进程及其发现者的相关事迹等,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先把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学习热情激发起来,再适时推导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个定理。

3.2创新解题思路,体验和感悟数学文化。在新课标的影响下,解题不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而更应该看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发展。从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情况来看,的确更加注重解题思路方法的教导,而忽视了其他数学内容的渗透与传播。当然,在当期的时代背景下,把解题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固然没错,但如果因此把解题作为高中数学学习的全部,那就大错特错了,数学解题的过程同时也是传播思想文化和数学方法规律的过程[4]。从数学文化渗透的角度来说,数学解题集策略、逻辑、推理、技巧等于一体,并且隐藏着数学家们的探究足迹以及思维方式,它超越了数学解题本身,而上升到了一个文化层面的高度。因此,在具体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创新解题教学的新思路,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悟数学文化。例如,在运用定理解题的方法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进行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循着数学家探索的轨迹去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如在空间距离、空间角度等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模型或多媒体设备来辅助教学,向学生说明数学家创造理论的过程或方式,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古人在当时的'环境下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比如用日晷针影长的变化来确定时间,根据太阳的高度来制定节气,用物体的影子长短来进行实物测量等,使学生在科学知识之外学习到相关的文化知识,促进解题思路的扩展,加强对数学文化的感悟。

3.3加强与其他学科文化联系,为数学课堂添彩。高中教师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也要在基础性知识教学的基础上,从文化的角度综合考虑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将其他学科的知识渗透到数学文化的教学当中,为数学课堂增添新的升级与活力。另外,在具体的数学文化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沟通教学设计上,不应该只停留在粗浅的应用层面,而应该深入到思维、思想领域,找到数学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纽带特征,进而归纳出数学学科的文化性质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加强数学文化的渗透。例如,例如在语文学科的古诗词中就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王维《使至塞上》中写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首诗通过很多意象组合向我们展现了一幅雄浑、壮阔且大气的大漠落日图,而从数学的角度看,这其中涉及了丰富的几何知识,从整体看,可以把“大漠”看成一个平面,平面,而向上直走的“孤烟”则可以看做是垂直于平面的一条直线,不远处流淌着的长河则可以视为跟平面平行或相交的另一条直线,天边挂着的落日则是一个大圆,那么,“长河落日圆”就可以看作是圆与直线的关系,即相切或相离或相交,由此形成了数学知识与语文知识的融合,即向学生灌输了相关的数学概念,也从另一个层面上推动了数学文化与其他学科文化的渗透[5]。

4结语。

在新课标和素质教育发展的双重推动下,加强教育革新,促进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已经很难满足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需要积极进行整改,以达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基本的学科知识之外,还应该引入数学文化的教学内容,深度发掘数学人文价值和应用价值,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家的优良品质等方面,充分发挥数学文化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育创新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论文范本篇七

摘要:人文教育是数学教学价值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适时地开展数学人文教育十分重要,可引起学生对该知识的重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人文教育;情境教学;认知冲突。

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要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那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如何实施情境教学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种实施策略。

一、利用诱发主动进行情境教学。

新课标新教材要求我们:教育应以学生为本。面对当今新时期的青少年,服务于这样一种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教师绝不可以越俎代庖,以知识的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情境教学就是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优化的情境中产生动机、充分感受、主动探究。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发学生思维为立足点。

二、利用认知冲突进行情境教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良好的问题情境在于它有效地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而这恰好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切入点。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知识的新旧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不同特点之间的差异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动摇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延长学生的有效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养成批判型的思维习惯,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构建。

三、利用强化感觉进行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往往会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强化感受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如,在学习“角的概念的扩展”这一节时,教师可先让一名学生在讲台上来展示我们在军训时训练的半边向左向右转,发现都可以表示角,但是方向显然不同,那么对于这样的两个角怎么去表示呢?学生一下子就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四、利用人文知识进行情境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史、数学故事或其他有趣的知识,借以反映知识的形成过程,反映知识点的本质。除此之外,在教学中适时地开展数学人文教育十分重要,如,在学习“推理与证明”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七桥问题、四色原理、费尔马定理等知识,引起学生对该知识的重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数学论文范本篇八

在全新的社会以及教育形式下,对高中阶段的数学教育提出了全新的标准要求,这样一来,传统方式下的数学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数学教育的需求。这就需要针对教学进行充分研究,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解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达到对教学改革的效果,使高中阶段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强化教学效果。

一、数学教学高中阶段的具体问题。

1.学生问题。

尽管针对应试教育已经大力开展了改革活动,但是很多根深蒂固的东西还在影响着当下的教育。整个教学过程依旧十分功利化,存在着严重的急功近利的心态,不能对学习技巧进行针对性总结,不懂得对学习规律进行摸索。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不仅如此,课堂教学依旧停留在教师进行填鸭式灌输的层面上,学生没有空间进行自主思考问题,同时自身也没有形成自主思考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很难形成数学逻辑思维,会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具体来讲,在针对三角函数进行讲解的过程中,由于三角函数存在着很多种类型,同时相互之间又存在着极为复杂的转换关系,需要通过复杂的公式才能建立起换算关系。所以在针对这一阶段内容进行学习时,学生如果做不到针对性深入思考,通过对公式的理解进行记忆,那将会由于死记硬背形成混淆。不仅如此,高中阶段的三角函数主要是针对化简或者求值等方面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纯依靠死记硬背,将会存在很大困难,无法顺利的进行不同函数之间的换算。面对这种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教师需要承担起这一过程中的主要责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一现状进行调整,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使学生通过有意识的锻炼,来强化自身思考能力,能在面对相关知识内容时产生质疑,同时针对疑问进行自主探索。

2.教师问题。

虽然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教师都逐渐地开始采用一些新型的教学方式来迎合新课标的要求,但是在具体的推广落实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将相关的标准和措施全面地贯彻落实。因此,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大打折扣。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可以从两方面寻找原因,首先教师并没有对教学改革形成整体认识,还没有明确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已经与原有教学方式存在差别,所以只能从表面上对新课标进行认知,很难从本质上对相关内容产生理解。由于没有触及到新课标的精髓部分,所以在具体标准的.执行过程中,只能从表面形式上进行数学教学方式的调整,最终的效果只能是“换汤不换药”,从而使新课标无法在现实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从而与新课标背道而驰。另外,很多教师受到高考的压力,只能采取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同时由于很多教师利用传统方式开展数学教学,培养出的很多高分学生,使教师产生了偏执的观念,从而固守原有教学方式和理念,不肯做出改变。这两种情况的存在,直接限制了新课标的顺利推行。

1.改善师生关系。

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的情况普遍存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教师没有做好针对性引导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师生之间的关系过于疏离,欠缺有效的沟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将课堂内容的精髓部分向学生传达,所以影响整体教学效果。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将教学改善的焦点聚焦在师生关系上,通过打破师生之间存在的壁垒,使学生与教师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改善师生关系,使两者之间可以进行融洽的交流和沟通。同时,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具体的针对性措施,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留出相应的空间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拥有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空间,并逐渐释放出自己的想象力,针对相关数学问题可以做出灵活性对待。只有师生之间的关系足够亲密,才能将素质教育顺利推进,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身体力行的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并且可以放下自己教师的威严,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互信关系,对学生心中真实想法进行聆听。在此基础上,师生之间的关系才会变得更加民主,同时也将会更加和谐,从而形成畅通无阻的沟通氛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出足够的努力,有意识地打造自身亲民形象,逐渐成为学生心中和蔼可亲的好老师,成为学生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2.强化学生数学兴趣。

针对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来讲,需要把握好导入阶段,只有做好这一环节的工作,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过程顺利开展。这样学生注意力将会被充分吸引,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时产生兴奋的感觉。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对教学观念进行转变,需要明确“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在导入阶段做好,就能在课堂数学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必再通过分秒必争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灌输,来保证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充分好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对课堂内容充分关注,教师教学将会对学生形成引人入胜的效果。具体来讲,在针对对数函数以及指数函数进行具体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拉面原理对学生进行展示,在拉面师傅拉面的过程中,面条数量会持续增加,通过对面条数量变化的规律研究,找出面条最终数量与师傅进行对折的次数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形式的教学导入将会充满艺术性,对学生形成思维上的刺激,使学生想象力被充分释放,从而对所学内容充满幻想,对相关内容就会高度关注。在对艺术性的教学导入进行充分利用的过程中,由于需要掌控应用的科学性,所以教师会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实践锻炼逐步强化自身的相关技能,对课堂教学的掌控和驾驭能力得到逐步强化。不仅如此,在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学生会从本质上对新课标进行认知,从而对学习方式进行针对性调整和修正。

三、结语。

在针对高中阶段学生开展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在全新的背景下推行新课程标准,这就需要针对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展开系统研和讨论。在此基础上,明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类型的问题,并在新课标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相关问题的存在.

高中数学论文范本篇九

通过对数学课程特点的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在进行高中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时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在进行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当遵循目的性原则。目的性原则指的是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设计的内容必须科学,而且应当符合教学内容中的教学要求。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目的性把握时,应当准确地掌握课程中的每个知识点及难点和重点。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在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思维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出目标明确的课堂练习内容。

2.在设计数学课堂练习时,应当遵循层次性原则。层次性指的是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的时候,要掌握练习的难易程度。对于高中数学课堂练习来说,重视层次性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应当做到从简单到困难,从基本到复杂的层次性过渡,要让学生在练习中一步步地掌握知识点,从而达到巩固知识、拓展思维的教学目的。

3.在设计数学课堂练习时,应当遵循针对性原则。针对性指的是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当从课本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这两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课堂练习。在高中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中,尤其应当杜绝“只求练习的难度和数量”这一现象。在进行高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时,应该积极从课本内容以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实际技能出发,设计课堂练习的重点和难点。

4.在设计数学课堂练习时,应当遵循多样性的原则。多样性指的是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当注意练习方法和题型的多样化。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课堂练习中,多样性练习尤其重要。高中阶段属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多样化的课堂练习,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在练习方法上可以通过口述、书面练习、动手操作、单项练习、综合练习等方式进行设计,在题型设计上可以考虑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

5.在设计数学课堂练习时,还应当遵循时效性的原则。时效性指的是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当处理好质量和数量的关系,既保证学生有足够题目的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还注重练习的质量,从而充分提升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课堂教学练习具有巩固功能、发展功能和反馈功能,其中,巩固功能指的是在新课程结束以后,通过进行不同方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发展功能指的是通过课堂练习,能够从语言表达、动手能力等方面,发展学生思维的概括化和条理化;反馈功能指的是通过进行课堂练习,能够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于新课程的掌握能力,从而指导教师寻找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辅助学生进行改进。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应当高度重视课堂练习的功能,以把握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操作要点。

1.数学教师应当充分理解编排课本练习题的意图,用好课本。一般来说,课本中设计的练习题都是针对课本内容的,比较具有典型意义的题目,能够从练习题的角度,反映出课本中的多个知识点。因此,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课堂练习的时候,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中练习题的意图,配套用好教材。

2.对于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应当强化对比性的练习。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一些相似的题目,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困难,而且很容易出差错,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的时候,对于学生很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应进行对比性练习。让学生在对比练习中提高对知识点的认识,引起学生的探索和警觉意识,让他们在对比中掌握知识点,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3.对于准备性练习与新课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准备性练习指的是在刚上课的三分钟内,对学生进行新知识与新技能的训练。实践证明,通过准备性练习不但能够有效缩短学生接受新、旧知识的距离,完成知识迁移,而且还能够把学生带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让学生顺利地接受新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练习的方法在高中数学课堂练习中非常重要,合理的练习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具体来说,课堂练习的方法主要有分层练习、变式练习和开放式练习等。分层练习指的是根据学生在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上的不同,在进行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时,考虑到练习的层次性和难度,把课堂练习划分为基础练习、拓展练习和巩固练习。体现在学案中,即是让学生对于所学内容进行分层练习,既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练习时体验到成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变式练习指的是教师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综合性题型,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可以进行变式练习,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了解题目的演变过程。体现在学案中,即是让学生通过对一个知识点进行触类旁通的变式练习,不断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式练习指的是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可以设计一些解法不受限制、结论不是很确定、条件不太完整的开放性题目。体现在学案中,即是让学生解决一些答案不同的题目,从多个角度、多种思维方法上思考,得出不同的结论。在高中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过程中,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综上所述,数学教学工作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的课程,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的时候,应当时刻从学生的角度,从他们的学习兴趣、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因材施教,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以此来不断地提高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高中数学论文范本篇十

一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过分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而忽略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在现代教育理念里一再强调学生在小学中的主体性,这没有错,但是事物到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不能够因为因为学生是学习活动中主体而忽略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否则又会走向另一个教学的极端,导致教学活动的盲目性。二是在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上还存在不足。相对来说,高中知识要比初中的数学知识在难度上要大的多,在广度上都有大幅度地提升。在这种大的跨度里,学生不太适应这种突然的变化。他们总是感觉到高数学难学,丧失一些学习的信心。

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对教学的现状的教学策略。

1.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用于不断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中,一再强调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地学习活动,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所以,作为教师,应该首先在观念上积极地转变教学的观念,在教学中多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的地位,因为毕竟在教育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在教学中积极做好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都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

2.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积极加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在高中各科教学中,其知识点跟初中都有联系,但是在深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一面,面对这些差异。作为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积极地在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上处理好,便于高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之前,一定要了解这些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在学习中的接受能力。在对学生学习基础和小学能力的充分了解基础之上,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多加强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让学生在小学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助于高中数学教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3.在教学资源上进行必要地开发和利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有必要积极地对教学资源给予必要地开发和利用。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常常用语言尽管表述得特别清楚,但是学生就是不能够达到深入地理解和把握。鉴于这种状况,有必要在教学资源上进行开发和利用,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出一些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的更好滴理解。比如针对“集合”一节教学内容,我们就可以挖掘出生活中的有关于集合知识的一些片段,将他们以文件的方式存储起来,以备教学时使用。

4.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积极整合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一般来说,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要在黑板上板书出许多的数字和文字,而那些解题过程在板书中,所花时间有太多,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倘若我们能够有效地整合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则完全可以将以前需要在黑板上板书的题目和解题过程,都能够在瞬间里完成。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充分地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使其转变为色彩丰富的视频,在数学课件里做好。我们在充分地使用了教学课件进行有效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明显有增加。我们希望高中学生在同样多的时间里,掌握到更多的高中数学知识,我们可以用传统教学中表述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积极地展示解题思维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在这一过程中,为了节省更多的时间,我们完可以合理地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等比例求和”教学内容的时候,就可以见这一抽象的思想问题用图形思维,将等比例求和转化为图形进行理解,可以有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对于刻意强调学生的学习白主性忽略了教师的作用、对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重视不够、课时严重不足这些问题,我们只有积极地采用一些应对的策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用于不断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积极加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在教学资源上进行必要地开发和利用、积极整合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都是良好的解决策略。

作者:王忠莲单位:重庆市江津八中。

高中数学论文范本篇十一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预习,学生自主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学习、自主探究,从而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热爱学习、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显著提高高中数学的学习效果,而且为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转变观念,走出高中数学课前预习的困惑。

高中教学任务重,时间紧,学生可支配的自主时间有限,教师和学生均感没时间预习。更错误地认为预习也只不过是看看书,是在做无用功,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反使再听课就没有新鲜感了。有些学生虽能预习,但看起书来似走马观花,不动脑、不分析,这种预习也达不到什么效果,自然也不能坚持。深度分析产生这种困惑的原因,首先是教师没有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也没有采取什么具体的方法措施,没有具体的设计和准备,也就没有深刻感受到预习的作用。其次,学生重视不够,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认为反正课堂上老师会详细地讲解,预习是多此一举、浪费时间。这深刻反映了教师或学生思想观念都还停留在应试教育上,急功近利,素质教育意识淡薄。新课程倡导素质教育,一定要转变观念,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预习。

二、课前预习的作用。

1.预习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学生如能认真预习,听课就比较认真,学习效果就比较好,学生有了这样的体验,就会主动地预习下一部分内容,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预习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有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感到吃力,跟不上教师上课的进度,学习便陷入困境。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旧知识基础不扎实,造成学习上的障碍,预习有助于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扫除有关知识方面的障碍,为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

3.预习能够提高听课的效率通过预习,可以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找到重点、难点和疑点。这样上课时学习目标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高度集中,变被动为主动,大大提高了听课的效果。

4.预习有利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学生在预习时,教师巡视并进行检查,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测知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失地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观主义的倾向。

三、预习前,教师需精心编拟预习提纲。

精心编拟预习提纲是实现预习目的首要工作,能提高预习的效率,节约预习的时间,减轻学生的负担。也是教会学生如何预习的重要方面。许多学生认为预习就是课前将新课的内容看一遍,这是很片面的,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出预习提纲,一方面通过提纲让学生了解新课的重点、难点及新旧知识的联系,解决学生学些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提纲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科学地发现、探索、获取新知识,指导他们学会阅读,学会整理,学会迁移,学会探索,学会总结,解决如何去获取新知识的问题。

作为新课程的引领者,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指导,让学生学会预习。高中数学的预习主要是为了了解新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思路,得以全面入手;找出新旧知识间的关系,发现需要扫清的障碍;明确重点、难点、疑点,以便在听课时有的放矢。所以预习的方法显得尤其重要。

1.阅读教材。

阅读教材能初步了解要学的新内容,领会教材的大意,为课堂学习作好准备,是一种自学的活动。对于数学课本中的概念、定理、性质、公式、图形、例题等要逐条阅读。

2.作标记和做笔记。

可以把重点字词、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疑难处分别做上标记,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复习和反思。而且数学课新旧知识间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预习时如发现学习过的旧知识有不清楚的地方,就要及时复习,把与新知识相关的基础打好,为学习新知扫清障碍一定要在预习时弄明白,并对旧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记忆,同时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尝试练习。

每一道例题的后面,都有针对性地跟上一系列的练习题。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做练习,通过试做,可以检查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内化新知,然后回顾整个预习过程,归纳出新知识的重点,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难题、有疑问的地方,以便听课时重点解决。

总之,提倡课前预习,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而学好数学,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课前预习不但可以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代传蓉数学课前预习方法导引《数学学习与研究》。

[2]郑爱亮课前预习方法研究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3]张雪课前预习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第7期。

[4]尚修飞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方法的指导《数学学习与研究》08期。

高中数学论文范本篇十二

当然我们在充分认识“情景”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同时,要防止认识上的偏差,不能片面地理解“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形式化地创设生活情境,要使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背景、认知基础及教学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这样的情境才能起到“未有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如果只是“一厢情愿”地绞尽脑汁捏造的“失当”情境,只会是“事与愿违”的“画蛇添足”罢了,定会导致数学课堂“数学味”的丢失。

因此,教师在选取情境要恰当,要具备针对性、趣味性、启发性、简洁性和铺垫性原则。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如果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学习的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精力集中,课堂效果必然提高。

二、在教学过程中转换教师的角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标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去充分体验数学和欣赏数学,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获得过程,学会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

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扮演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

每个学生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学习风格,或喜沉思、或喜交流、或爱自学,或需指引等。

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是展示自己个性的过程。

我们教师要允许并且鼓励和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不管学生的方法繁简与优劣,他们都敢于用各自的方式探求并表达出对问题的理解。

所以说,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并加以引导,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使他们思维既富有个性又深刻。

如果教师仅限于传授知识,那么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不会闪亮,学习的自信心与成就感会相对缺乏;如果教师对个性学习的理解仅限于多种解题策略,而缺乏对学生思维的点拨和提炼,那么学生的思维很难由自发走向自觉,得以深刻和升华,创造力就相对减弱。

这时教师不要以一个“传道者”的高姿态出现,而是鼓励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使其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的学习个性就有里很大的发展机会。

个性化的学习转变了我们过去的教育过于注重“教”,而少关注“学”的做法,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中心,是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

三、合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教学逐步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以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等鲜明的教学特点,促进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并逐步打破“一块黑板、一枝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这种以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法,构建起新型教学模式。

吸引长期的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课堂教学中来,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还可以结合一些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增强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技术手段。

“新课标来了,我们应该怎么教?”这是很多教师的共同深思的问题。

如何体现新课标,当中包含着很多细节、点点滴滴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研究,去思考。

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

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当然,作为新时期的一名高中数学老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育观念。

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通过不断的交流获取经验与灵感,跟上时代的步伐,尽早完成向新型教师的转变。

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认真研究和解决好以上问题,教学业务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课程改革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作者:魏剑刚单位:四川省阆中市河溪中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