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范文范本(大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4:13:25 页码:14
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范文范本(大全18篇)
2023-11-19 04:13:25    小编:ZTFB

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学情、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等因素,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施的顺利进行。写教案前首先要充分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下是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教案范文,希望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范文范本篇一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诵读、背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学生特点分析:

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习习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四、学法指导。

采用诵读感悟式教学。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开阔,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意境,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一石二鸟。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展示: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写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写弛马射虎的孙权)。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足智多谋的周瑜)。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写能文能武的曹操)。

你们最欣赏哪一位英雄呢?(学生自由发言)(张飞:勇猛豪爽、天真鲁莽;赵云:忠肝义胆、武艺超群;黄忠:老当益壮、献身精神;周瑜:年轻有为、足智多谋)。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周瑜)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板书:为何独爱周瑜?)。

现在就让我们开声来朗读,在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朗读环节】。

1、全班齐读。

朗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课文第42页有这么一句话:“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意思就是说像这类豪放派的文章应该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2、名家范读。

节奏感很强: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经过刚才的朗读,大家所感受到的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是如何体现出这股豪放的,我们后头见分晓。(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的精神?)。

【题目】。

“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板书: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文章的写景片段(上阙)。

2、提问:上阙描写了赤壁古战场怎样的景色?或你脑海中的意境,它的特点是怎样的?请用一个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

讨论明确: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等等。(答案不求完全统一,意思接近即可。)。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明确:三个词――淘、穿、卷。

(1)淘。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形象地定出了历史的推进。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空间与时间的概念。多少英雄人物,多少英雄的故事,一个“淘”字,一下了如过电影般推到了我们的眼前。读到这样诗句,让我们的耳边似乎又响起了《三国演义》中的那首卷帘词。(一起背诵)“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可以这样说滚滚东流的江水已经超脱了物理意义上水的概念,它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2)穿。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

(3)卷:写出了浪花的汹涌,而用“千堆雪”形象真切。老师想到了柳永的《望海潮》中也有一个“卷”字。“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一个“卷”字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可谓有声有色。

你看这图片,先来大处的景,大江汹涌奔腾,然后镜头往前移,目标慢慢缩小,看到了陡峭的山崖散乱地直刺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于是整张图景明了了,你们看江水奔马轰雷,十分惊心动魄。而我们为之配上台词的话,就可以用上“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如画的江山透着的是如此非凡的气势,有种“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人物形象分析】。

好了,舞台布置完毕,序幕拉开,背景就是如画的江山。追光灯亮起来了,照在了哪里啊?(豪杰。打在了周瑜身上,主人公出场了)。

这个周瑜怎么样啊?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有关周瑜的片段。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称呼:公瑾、周郎(称字,而不是直呼名讳,有着对周瑜的尊敬,亲切)。

2、婚姻:小乔初嫁了(我们平常说“出嫁”是哪两个字呢?——出嫁。问题来了,考虑一下,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出嫁”与这边看到的“初嫁”,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教师总结:苏轼记周瑜,主要是记起赤壁之战,但在此却插入了10年前的生活细节,“小乔刚刚出嫁”,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但如果按实际情况选择了“出嫁”这个词语的话,小乔已为老乔,那么便不够美了,而周瑜同样的也在变化,所以美女衬英雄,以“小乔刚出嫁”这点更衬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足以令人艳羡。艺术嘛,为了表达需要,有时可以虚构的。

3、长相——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周瑜的仪容装束,你看一下,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更显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那种潇洒从容。)。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打仗却还在谈笑,显然不把敌人放在心上,对战争有着必胜的把握。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3万对10万。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越发地从容、沉着。谈笑间,借着东南风,巧用火攻烧掉了曹操的战船。“樯橹”点出了水战,“灰飞烟灭”点出了火攻的特点,精确地概括整个战争的胜利场面。)。

到这边我们可以看到由“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塑造了一个青年将领周瑜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形象。

【苏轼内心】。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连的去处。面对着这样的周瑜,苏轼心里自是有个比较,且看二人的对比资料,板书如下:

周瑜————苏轼。

年龄:34岁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很有才华的,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的核心人物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人提豪放派必提“苏辛”;书法方面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散文方面又列于“唐宋八大家”。可见他是十分有才华的,但是他的仕途却颇为坎坷。苏东坡来黄州之前,官场受挫,险遭杀头之祸。在文化圈里,也倍受非议与妒忌,他是带着疲惫,满心侥幸而又满心绝望地,伤痕累累地来到黄州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这时的他已47岁,老之将至,却功业无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着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也难怪苏轼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他想到自己年岁已老,却无法如周瑜般建功立业,可以说是壮志未酬,心中涌动的是一种惆怅与失意。

【人生态度】。

但作者没有被这种惆怅和失意所困住,他把它消解在了酒当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其实也就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苏轼对比周瑜,这落差是极大的,更增添了他壮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他真的消极吗?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特别想得开,“人生如梦”,人生犹如梦一般,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洗涤荡尽了吗!那么又何必去执着呢。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他也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了。

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由开始的激昂慷慨,到后来的惆怅失意,最后趋于平静。

【诵读体验】。

【归纳总结】。

学生参考板书,解决第二个问题:豪放词风的具体体现?

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的人生态度上,通过塑造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

这就是苏轼的全词了,上半阙写景,景物烘托出了下半阕的人——周瑜,由周瑜想到自身,抒发出了自己壮志难酬之情。

【布置作业】。

背诵全词。

预习《定风波》,试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异同。

【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乱石穿空雄姿英发。

惊涛拍岸羽扇纶巾。

卷起千堆雪樯橹灰飞烟灭。

(二)周瑜————苏轼。

年龄:34岁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

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范文范本篇二

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教学难点、重点】。

1、学习象征的用法。

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式】。

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通过朗读来细细品味本文的意境。

2、通过细节来进一步体验感知。

〖教学步骤。

一、听录音,整体感受。

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吗?这首持美吗?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只需静思)。

二、放背景音乐,共同朗读体会。

对。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三、由意象体验意境。

意象。

意象: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

(由这些意象,结合本诗说一段话)。

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悉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她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范文范本篇三

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引导学生理解词中典故的内涵,品析词人在一连串典故中寄予的情思。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品味本词苍凉悲壮的意境,鉴赏词人的用典技巧;感知词人的抒情形象。

情感目标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的内涵和用意。

教学难点感知词人辛弃疾的抒情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读。

1、导入新课:“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满江红》)眼看着宋徽宗、钦宗被俘,亲历着金兵南下的铁蹄,叹息着南宋统治者的偏安一隅,经历着南渡的狼狈不堪。悲愤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辛弃疾的怀古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写作背景:辛弃疾的时代是一个迫切需要英雄的时代,而又是一个无法给英雄提供舞台的时代,所以他的一生是充满机遇与希望,而又不断失望与惆怅的一生,下面四句话概括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来齐读:英雄暮年六十六岁壮心不已,掌权宰相草率北伐为己私利,四十三年耻辱依然清晰记忆,高唱收复失地豪迈悲壮歌曲。

3、紧抓标题。

京口:古城名,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即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又名北固楼,今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

怀古:怀古题材的诗词,怀古伤今。

引导学生回顾怀古题材的结构:临旧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已怀。

二、初读。

1、自由读: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大声诵读这首词,读通读顺。

2、指名读;。

(1)停顿,封狼居胥根据课下注释可知狼居胥是山名。

(2)解释划线词语的含义。

英雄无觅寻找。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业绩。

寻常巷陌普通。

金戈铁马精锐部队。

元嘉草草草率。

赢得仓皇北顾落得,剩得。

可堪回首不堪,哪堪。

(3)倒装句:无觅英雄孙仲谋处。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

古人为了押韵,产生了倒装现象,而我们今人要按照正常的语序来理解句义。

3、齐读。

古人云:一登高楼万古愁。

(1)词作的主旨句是哪句?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主旨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3)这种情感是用什么手法体现的?

运用典故。

三、细读。

1、明典故——了解事典语典。

用典,“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刘勰《文心雕龙》),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用典,诗词中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前人妙语警句的引用,前者称事典,后者称语典。它常用较少的词语拈指古事或古语以表达更多的意思,把作者不便直说、明说的话用含蓄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

2、找典故——抓住古人古事。

辛词的一大特色的就是用典。请结合注释,找出本文用了哪些典故,明确涉及了哪些“古人”和“古事”,尝试对这些“古事”进行简单概括。

教师示范:孙权,置镇京口,雄踞一方(尽量用动宾短语概括事件)。

学生按照要求,完成表格的内容。

古人古事。

孙权置镇京口,雄踞一方。

刘裕起兵北伐,建立刘宋。

刘义隆草率出师,仓皇而逃。

拓跋焘率兵追击,建立行宫。

廉颇一饭斗米,以示可用。

3、品典故——理解情感用意。

请同学们任选一典故,谈谈你从这些典故中读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和用意?(提示:结合文本和注释,抓住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字词,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内容。)。

怀古人物。

情感态度。

写作意图。

(1)孙权。

抓称呼——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称人称字,以示尊敬。孙权,东吴大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孙权始置镇京口。孙权以江东区区之地,抗衡曹魏,拓宇开疆,造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抓称呼——千古英雄,以“英雄”称之,赞颂孙权,表达对他的敬仰。

抓关键词——千古江山。“千古”,照应题目“怀古”,富于时代感;“江山”,可实指京口之江山,虚指天下之江山。“无觅”,英雄已逝,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的英雄。“风流”,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小结: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尽管物换星移,沧桑巨变,舞榭歌台,遗迹沦湮,然后他的英雄业绩和千古江山相辉映。这两句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流露出江山依旧、英雄已逝的物是人非的惆怅之感,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孙权:仰慕歌颂(情感态度)叹为英雄后继无人(意图)。

(2)刘裕。

抓称呼——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刘裕出生时家境贫苦,母亲更因分娩后疾病去世,父亲刘翘无力请乳母给刘裕哺乳,一度打算抛弃他,只因刘怀敬之母伸出援手,养育刘裕,才得以活下来,因此小名“寄奴”。小名,亦称乳名,特指婴儿初生时家长所取的非正式的名字,用于家庭成员和较亲密的人中之间的称呼。直接称呼刘裕小名,可见京口百姓对刘裕的亲切、自豪之感。刘裕出身于“寻常巷陌”,以京口为基地,先后对内平定了孙恩和桓玄,消灭了桓楚、西蜀、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代晋自立,建立了刘宋政权。

抓关键词——寻常巷陌,极窄狭的街道。寻常,古代指长度,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形容窄狭。引申为普通、平常。巷、陌,这里都指街道。金戈铁马。金戈,用金属制成的长枪。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都是当时精良的军事装备。这里指代精锐的部队。气吞万里如虎: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串讲:俯瞰京口街市,如今夕阳照着那些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这一段振奋人心的历史,一直以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更是令一心收复失地的辛弃疾羡慕不已。以寄奴称呼刘裕,既有追慕刘裕驰骋沙场、气吞胡虏的威风凛凛,又有憧憬当世能有英雄如刘裕一般建立不朽的功勋。

刘裕:敬仰赞美(情感态度)表建功立业雄心(意图)。

(3)刘义隆。

抓称呼——“元嘉”,南朝宋文帝年号。刘义隆虽为刘裕之子,却无乃父雄风,他主政期间曾三次北伐,而无一成功。尤其是元嘉二十七(450年)的最后一次北伐,刚愎自用的他轻信王玄谟之策,草率出师,结果以惨败告终。其实,当时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并不占明显优势。倘能精心策划,谨慎用兵,虽未必能实现统一大业,然而收复部分失地,是极有可能的。然而,宋文帝急于事功而轻启兵端,结果却是各路大军悉数溃退,不仅没有取得预期胜利,反而招致拓跋焘的大举南侵,最终使得两淮惨败,胡马饮江,国事从此一蹶不振。《资治通鉴》里记述元嘉北伐惨败后,评价说:“自是邑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典中典封狼居胥,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

抓关键词——草草: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为草率马虎。赢得:落得,剩得。仓皇:惊慌失色,狼狈不堪。北顾:宋文帝在元嘉八年兵败时赋诗云:“北顾涕交流。”用古事影射现实,借古讽今,借此事咏叹当时南宋近事,即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北伐,在符离兵败事。以古鉴今,用刘义隆草草北伐终于惨败的历史事实,作为对当时伐金须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出兵的深切借鉴。他提出了“金国必乱必亡”,“更须二十年”这一积极又慎重的北伐方略,辛弃疾在语重心长地告诫朝廷当权者:北伐一定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年间几次北伐,由于“草草”从事,意欲“封狼居胥”的壮举,却只落得“仓皇北顾”的惨淡。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词人的担心三年后就得到了验证:韩侂胄在匆忙之中草草北伐,结果一败涂地。用元嘉正式年号,具有反讽意味,曲折隐晦地表达了他对刘义隆草率出兵的极度不屑和讽刺,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以及对当时国事的深深忧虑。

刘义隆:不屑讽刺(情感态度)劝为政者勿草率(意图)。

(4)拓跋焘。

抓称呼——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音译,这是蔑称或仇称。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宋元嘉二十七年击败王玄谟的军队以后,在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后改为祠庙,称佛狸祠。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普通百姓来说,是无关宏旨的。当地的百姓已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不会审查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北魏入侵者和当前的金人入侵联系起来。

抓特写镜头——忆:四十三年前烽火扬州路。痛:君主不思收复故土,告诫南宋早日收复故土。望:四十三年后,一片神鸦社鼓。悲:百姓斗志松懈,担忧百姓安于异族统治,民族意识模糊。

抓关键词——望中犹记,不禁回忆,却忍不住回望。可堪回首,不堪回首,却忍不住回首。四十三年前,金主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还有金主完颜亮的身影。佛狸祠是两朝外族南侵者留下的足迹象征,也是汉人耻辱之象征。历代文人咏“佛狸”带有深深的敌意,尤其是南宋一代。辛弃疾更是对“佛狸”所代表的异族侵略者深恶痛绝,他写道:“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血污,风雨佛狸愁”。在佛狸这个称呼里,对敌寇的刻骨仇恨、对时事的深沉悲哀以及对百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失望交织。

拓跋焘:耻辱悲哀(情感态度)谏为政者勿忘却(意图)。

(5)廉颇。

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饱满、鲜明,比拟贴切、逼真。

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勇猛持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情况下,才这样做。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

其次,廉颇此次之所以终于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诡计,蒙蔽了赵王。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从这一故事所揭示的历史意义,结合稼轩四十三年来的身世遭遇,特别是从不久后他又被韩侂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所发出的“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的慨叹,再回过头来体会作此词的处境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忧愤之深广,也会惊叹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作者由廉颇联想到自己,虽和廉颇一样都有着报国杀敌的爱国热忱,但是最终还是得不到重用,既同情廉颇也悲叹自己。但是廉颇尚还有人来问,然后自己却无人过问带兵打仗之事,从而表达了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痛和愤慨。

廉颇:同情悲叹(情感态度)望为政者用人才(意图)。

4、探典故。

(1)从这些典故的使用中,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辛弃疾?

这首词通过追怀往古、臧否人物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透视,以及壮心不已、知其难犹奋力为之的人生价值取向。

(2)分析用典的作用:品评历史,借古论今;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引发联想,创新意境;简洁精炼,内涵丰富。

四、美读。

1、全词总结:

层次:英雄难觅——现状堪忧——我心未老。

情感:对英雄建功立业的景仰,对英雄风流不再的惋惜——对朝臣盲目出兵的担忧,对当局安于偏安的愤懑——对北定中原的渴望,对报国无门的惆怅。

主题:怀古——忧世——抒志。

2、同学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辛弃疾把他满腔的浓浓爱国之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义投放到全词中,就让我们一起诵读全词,把我们的爱国热情熔铸到词的诵读中,放开胸襟,读出豪放之气,读出爱国激情!(可配乐)。

五、拓读。

比较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异同。

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范文范本篇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必修五说木叶教案。

重点:1、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

难点: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教学方式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教案《必修五说木叶教案》。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显示《一剪梅》《相见欢》两首词及其画面)。

讨论,结论:望月怀远。

讨论,结论:高贵,圣洁,坚贞。

师: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五、布置作业: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

六、小结: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圣"杜甫有一句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么其中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呢?天上掉下来的木头吗?(学生回答)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词的鉴赏离不开对意象的分析把握,今天我们就走进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板书课题)。

二交代预习情况。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陆象山文集》。

上诗的意思即是:1、读书必须要静下心,心静自然能讲文章理解透彻;2、好好玩味其中的意蕴,所谓的意味深长;3、读不懂得地方可以先行放过,不要走死胡同;相反的,在重点之处则应该仔细思量、考虑。

《说"木叶"》是林庚先生关。

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范文范本篇五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一、导入新课。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赏析课文。

1、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结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其他艺术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三、小结主题。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四、关于练习。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参照古人的评点,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并探寻作者隐藏在“秋兴”后面的思想情感。

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范文范本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升古典诗歌鉴赏的能力。

2、熟读课文,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的情感差别以及作者的观点。

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古诗词句子,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

1、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在艺术领域的差别。

2、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高考导航:

1、积累文中“相去无几”“一字千里”等常考成语,纠正文中“一字千金”的错误。

2、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以及高考常见意象的含义。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走进文本,认真细致地把握语句的含义以及作者的观点。

2、调动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好,我姓卓,卓文君的”卓“,我来自广西;我的丈夫姓张,来自云南富源。”

【提问】。

请问,我刚刚这段话给大家传递了一个什么暗示性的信息?

——我已经算得是云南人。

是的,文字具有联想意义,可以传递一些暗示性的信息,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木叶给我们传递什么暗示性的信息。

二、文本探究。

(一)摆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

【提问】。

文章的题目是《说“木叶”》,这告诉我们本文主要讨论的中心是“木叶”,那么请问,文中告诉我们一个有关“木叶”的什么现象?(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一段,筛选有效信息。)。

——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一词。【ppt展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二)析问题——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艺术差别。

(1)“树叶”与“木叶”

【提问】“树叶”与“木叶”的`差别点在于“树”与“木”,那么,二者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三段、第四段,筛选有效信息,回答“树”与“木”的区别。)。

树——有生命力的,翠绿的,枝叶繁密的。

木——没有活力的,枯黄的,树叶落尽的。

【朗读】第四段最后两句话。

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2)“落叶”与“木叶”

【提问】“树叶”会让人联想到饱满青翠的叶子,的确不适合秋风叶落的季节,那我们改用“落叶”是不是就可以符合秋天的意境了呢?(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五段、第六段)。

落叶——强调的只是树叶落下的动态。

木叶——不仅强调了树叶落尽,树干光秃秃的样子,还暗含着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朗读】第六段。

第一句:“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第三句: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第五句: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3)“木叶”与“落木”

【朗读】第六段倒数三到六行。

“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三)下结论——“木叶”与“树叶”在艺术领域有巨大差别;。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朗读】最后一段(第七段)。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更正】课本的“一字千金”应改为“一字千里”。

【高考链接】把握常考成语的含义。

一字之差:原意是只相差一个字,用来比喻相差的很少。

相去无几:两者之间距离不远或者差别不大。

一字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一字千里:在某句话中,只有一个字的差别,表达出的意蕴却相差很大。

三、拓展延伸。

“树叶”与“木叶”不过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却一字千里,这种一字千里的差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十分常见。下面就分析诗人为何钟爱“落红”“落英”而很少用“落花”的原因。

“落英”“落红”也就是“落花”之意,在古诗歌中“落英”出现的情况不少,《全唐诗》约有16句,《全宋诗》中约有36句,而《全宋词》就约有26句,但其中也有个别句“落英”不是做“落花”的意思。

如:宋代诗人欧阳修的《暮春门有感》“春事已烂漫,落英渐飘扬”。陆游《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秋来更有堪夸处,日傍东篱拾落英。”秦观《如梦令》“桃李不禁风,回首落英无限”,晏几道《浣溪沙》“凉月送归思往事,落英飘去起新愁”等等。

以“落红”表落花意的也不胜枚举,《全唐诗》中约26处,仅《全宋词》中就约有91处,如:张先《天仙子》“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苏轼《水龙吟》“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

【提问】诗人们为何在当用“落花”时而弃之不用,却钟情于“落英”“落红”呢?

【结论】一、花字出现的时间比英字晚,“英”在《诗经》中就有,如《有女同车》中“有女同行,颜如舜英”,而“花”字起于北朝(见《辞源》)。二、“落英”“落红”与“落花”相比,前两者雅致,后者通俗。三、意韵不同,“落英”状花瓣缤纷飘落之态,“落红”尽显花的明艳之色,这都是“落花”一词所不能勾画的事物形象和不能透露出的情味。

【过渡】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一个词往往能暗示出作者的思想追求或者情感态度,我们一起看看下面这些诗句能暗示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追求或者情感态度。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四、课堂活动。

林庚,字静希。诗人、诗歌理论家。毕业于清华大学,与季羡林等人并称清华园“四剑客”。后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年事已高的先生决意退出讲坛,为学生最后一次讲屈原和李白。开讲那日,名流如云,燕园为之拥塞。整整一节课,先生只讲了一首诗,却讲得激情飞扬,贯通古今,出神入化。在先生的讲授中,长眠千古的屈子和诗仙神奇般地复活了。这堂课下来,听者皆感慨:诗歌竟然可以讲到这个境界!

是的,读诗可以获得心灵的抚慰,而写诗亦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初学写诗,可以从一些小片段写起,重在灵感与坚持。下面,请同学们每人根据儿歌《春天在哪里》的格式,共同完成小诗《秋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

映出红的花呀映出绿的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过渡语】:

老师根据木叶的形象也写了一首诗,与同学们分享。配乐诗朗诵《听见叶落的声音》。

傍晚,天灰蒙蒙的,像个委屈的孩子,眼里噙满了泪水;秋夜,眼帘紧闭,在她微微的鼾声中,我听见,一片叶落的声音;清晨,窗子微合间,溜进一丝泥土的气息,我看见,一地斑斓;原来,银杏与红枫,相约在昨夜,悄悄和秋天见了个面。

五、课堂小结及板书。

《说“木叶”》一文从“木叶”出发,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以及丰富的诗句,诠释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深奥道理,让学生在体悟诗歌魅力的基础上,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说“木叶”》。

树叶——木叶...

落叶——木叶暗示性。

木叶——落木。

六、课后作业。

1、搜集整理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义及情感特征。2、阅读文章《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积累写作素材。

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范文范本篇七

四、教具:投影仪投影胶片。

五、教时:3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同学们都来自各间小学,面对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同学,看法也许是各不相同的。

提问:你的感觉是如何的?请你讲一讲!(提问2人)。

习的主要内容。

一、心理——人的内心世界(板书)。

十分活跃、十分微妙、十分复杂。

例:老师提问。

(1)紧张(胆量小)。

(2)高兴(胆量大)(板书)心理。

提问:什么是心理?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p2第2段。

心理,就是人的内心世界,人的言论、行动都与一定的心理有联系。(投影)。

例:面对老师的提问,有的同学由于过于紧张,导致说话结巴,手脚发抖。

讲:(1)每个人都面临着两个世界。

(2)对人的内心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质差是更重要的原因。

提问:心理又是如何产生的?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p2第3段。

心理世界的活动来自于外部世界,丰富多采的内心世界反映着色彩斑斓的外部世界。(投影)。

讲:人的心理不是天生的,它和外部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外部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外部世界的反映。

例:性格与交往。

人逢喜事精神爽(板书。

(外部世界)(心理)。

提问:一个人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心理活动更丰富?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p2辅助文。

要求学生思考:人的心理活动为什么各不相同?(下一节提问)。

讲:人的心理活动如同人的身体一样,每个人之间差异很大,但是许多成功者,往往都具有一些相同的心理特征。

例:邓亚萍张广厚——自信、乐观、顽强。

提问:成功者都具有那些相同的心理特征?

成功者相同的心理特点(略)(投影)。

成功,必须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范文范本篇八

一、导入。

(古筝《渔舟唱晚》琵琶《琵琶语》二胡《二泉映月》洞箫《乱红》)。

可能大家的想象与语言还不足以表现音乐的高妙境界。但我们的先人却通过诗歌,把音乐的美妙用文字表现了出来。我们今天要一起品读的便是被清人方扶南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的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整体感受。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提问明确共同朗读上述诗歌)。

很显然这位诗人是白居易。那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明确: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诗。

提问: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明确: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提问: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

明确:琵琶声是两人情感的媒介。因为有了琵琶声,才会‘主人忘归客不发’;因为有了琵琶声,白居易才会‘移船相近邀相见’。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这可能也是大家看过的许多才子佳人的故事里常用的一个桥段,佳人在不远处弹奏乐器,悠扬婉转,才子听得如痴如醉,于是便寻声而去,于是就有了之后的柔情蜜意。而乐天与这位琵琶女在浔阳江上相遇,一曲琵琶让他们找到了共同的身世,共同的话题。我们且看这曲琵琶是怎样的。

三、品味琵琶。

提问:全诗写琵琶写了几个回合?最生动的是第几回合?

明确: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第二回合。

(学明确诵读第二回合。)。

提问:哪些地方应该怎么读,才能准确的传达诗人的情感?

提问:“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明确:说明了诗人迫切的想知道答案,却又怕惊扰了琵琶女的雅兴,断了琴弦,他想一听为快。但这是琵琶声却中止了,作者想分辨却无从而得了,因此这里应该读出这种疑惑的味道。

明确:江南小调所表达的是一种欢快的、流畅的感情。若是如此白居易大可不必哭得稀里哗啦的。琵琶女当时弹的应是《霓裳》和《六幺》,诗人在京城过惯了宫廷明确活,在宫廷经常听到这样的曲子。琵琶女所弹的(曲子)容易勾起他对往日明确活的思念。因此,他听到《霓裳》和《六幺》才会比较感伤一些。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明确了共鸣。因此对这首曲子很有感情。

提问:琵琶女所演奏的《霓裳》《六幺》是唐代宫廷名曲,易引起诗人的许多联想。那么,大家认为最能刺激他敏感的神经,拨动他那脆弱的心弦的是什么?是因为地域的东西,还是因为音乐本身所代表的什么?从小序中找最能反映诗人受音乐影响而导致情感波动的句子。

明确:铮铮然有京都声。

明确:诗人有着抱负和理想,而诗人被贬之后,开始不适应那种落魄的生活,但是他觉得可以慢慢适应,但是琵琶女所演奏的京都声又勾起了他对往日奢华生活的回忆,让他想起了以前在京城施展自己的才华,被皇帝重用,被群臣所仰慕的生活,又让他有了一种在江湖间落魄飘零的感觉。琵琶女正是用一首曲子释放了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

明确:“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声音)写的音乐有一种质感,如裂帛,不仅说琵琶女的心碎,而且说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都被撕裂了。四弦一声如裂帛,岂止是帛裂,简直是心裂。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得非常好,因为诗人是从这里开始描写音乐的,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他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的哀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能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从而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既漂泊流浪之恨,又有高山流水之慰。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造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虽然说音乐已经停息,浔阳江上微波荡漾,水面落花慢慢流,琵琶女的演奏已经停息了,但是,东船西舫却悄然无声,觥筹交错,饮酒作乐的场面已经不再了,而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令人感慨万千,在茫茫的江水上,只看到江水中倒映得又圆又亮的月亮,像一只盛满忧愁的银盘,轻轻一碰就会溢出来,而这个皎洁的月光,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内心,照亮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琵琶声(并没有直接抒发)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人们首先是沉浸在琵琶女的悲凉中,后来,人们是沉浸在自己的思想的悲凉中。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几句。这里可以读出一种生命搏发的气息,那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的一种搏发,“铁骑突出刀枪鸣”让人想起了项羽在垓下突围的一个场景。那是对明确命的最后一个寄托,至少他是一个英雄。然后呢?“曲终收拔当心画”就好像项羽在乌江自刎的一个场面,一代英雄跟乌江向远方长流,而且流到现在,还会一直流下去。生命就是一种凤凰涅磐。

“别有幽愁暗恨明确,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可以有两个理解,一是音乐,此前说“凝绝不通声暂歇”,“无声”是对“声暂歇”的高度赞赏,这就说明诗人白居易能理解琵琶女的那种遭遇。还有就是从感情方面,“无声”,“于无声处听惊雷”说明这时诗人和琵琶女的感情都处在一种激昂澎湃的时刻,而且它后边说“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说明这也是一个基点,他们的感情也必须从这个基点才能喷泄出来,“无声”处应该是他们的一种思考,笛卡尔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经历了一个高峰,一个低谷,他们一定有满腔的愁绪,所以“无声”处就能表现出这里面的感情。

明确:“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可能想到那婉转流利的琵琶声从琵琶女纤细而微微颤抖的指间滑过,像花朵的露珠,光滑透明,一颗颗从叶面滑过,从叶间滴下,滴入听者的心中,激起阵阵的涟漪,又像黄莺(在)花下的啼鸣,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精致而优美。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不再快乐,它被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舒婷说过“音乐把我卷走,在它明亮的激流中”,我觉得是音乐把白居易和我们卷走,在他善感而优美的韵律之中。

明确:诗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都能用比喻,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第二个就是其中用“嘈嘈切切”叠字,还有“幽咽”,有双关的意思的词就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其三是对比,动静结合的方法就如诗中有声与无声的对比。其四,衬托。最后一句,用秋月衬托琵琶声。

四、小结。

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无边的秋月与清风伴着白居易聆听了一位素不相识的歌女的琵琶。于是一首《琵琶行》让人们吟诵至今。今天我们了解了诗人如何化无形为有形,下节课,我们再来走入这两位陌路之人的内心世界。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前两段。

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范文范本篇九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升古典诗歌鉴赏的能力。

2、熟读课文,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的情感差别以及作者的观点。

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古诗词句子,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1、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在艺术领域的差别。

2、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高考导航:

1、积累文中“相去无几”“一字千里”等常考成语,纠正文中“一字千金”的错误。

2、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以及高考常见意象的含义。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走进文本,认真细致地把握语句的含义以及作者的观点。

2、调动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好,我姓卓,卓文君的”卓“,我来自广西;我的丈夫姓张,来自云南富源。”

【提问】。

请问,我刚刚这段话给大家传递了一个什么暗示性的信息?

——我已经算得是云南人。

是的,文字具有联想意义,可以传递一些暗示性的信息,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木叶给我们传递什么暗示性的信息。

二、文本探究。

(一)摆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

【提问】。

文章的题目是《说“木叶”》,这告诉我们本文主要讨论的中心是“木叶”,那么请问,文中告诉我们一个有关“木叶”的什么现象?(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一段,筛选有效信息。)。

——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一词。【ppt展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二)析问题——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艺术差别。

(1)“树叶”与“木叶”

【提问】“树叶”与“木叶”的差别点在于“树”与“木”,那么,二者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三段、第四段,筛选有效信息,回答“树”与“木”的区别。)。

树——有生命力的,翠绿的,枝叶繁密的。

木——没有活力的,枯黄的,树叶落尽的。

【朗读】第四段最后两句话。

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2)“落叶”与“木叶”

【提问】“树叶”会让人联想到饱满青翠的叶子,的确不适合秋风叶落的季节,那我们改用“落叶”是不是就可以符合秋天的意境了呢?(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五段、第六段)。

落叶——强调的只是树叶落下的动态。

木叶——不仅强调了树叶落尽,树干光秃秃的样子,还暗含着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朗读】第六段。

第一句:“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第三句: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第五句: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3)“木叶”与“落木”

【朗读】第六段倒数三到六行。

“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三)下结论——“木叶”与“树叶”在艺术领域有巨大差别;。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朗读】最后一段(第七段)。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更正】课本的“一字千金”应改为“一字千里”。

【高考链接】把握常考成语的含义。

一字之差:原意是只相差一个字,用来比喻相差的很少。

相去无几:两者之间距离不远或者差别不大。

一字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一字千里:在某句话中,只有一个字的差别,表达出的意蕴却相差很大。

三、拓展延伸。

“树叶”与“木叶”不过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却一字千里,这种一字千里的差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十分常见。下面就分析诗人为何钟爱“落红”“落英”而很少用“落花”的原因。

“落英”“落红”也就是“落花”之意,在古诗歌中“落英”出现的情况不少,《全唐诗》约有16句,《全宋诗》中约有36句,而《全宋词》就约有26句,但其中也有个别句“落英”不是做“落花”的意思。

如:宋代诗人欧阳修的《暮春门有感》“春事已烂漫,落英渐飘扬”。陆游《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秋来更有堪夸处,日傍东篱拾落英。”秦观《如梦令》“桃李不禁风,回首落英无限”,晏几道《浣溪沙》“凉月送归思往事,落英飘去起新愁”等等。

以“落红”表落花意的也不胜枚举,《全唐诗》中约26处,仅《全宋词》中就约有91处,如:张先《天仙子》“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苏轼《水龙吟》“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

【提问】诗人们为何在当用“落花”时而弃之不用,却钟情于“落英”“落红”呢?

【结论】一、花字出现的时间比英字晚,“英”在《诗经》中就有,如《有女同车》中“有女同行,颜如舜英”,而“花”字起于北朝(见《辞源》)。二、“落英”“落红”与“落花”相比,前两者雅致,后者通俗。三、意韵不同,“落英”状花瓣缤纷飘落之态,“落红”尽显花的明艳之色,这都是“落花”一词所不能勾画的事物形象和不能透露出的情味。

【过渡】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一个词往往能暗示出作者的思想追求或者情感态度,我们一起看看下面这些诗句能暗示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追求或者情感态度。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四、课堂活动。

林庚,字静希。诗人、诗歌理论家。毕业于清华大学,与季羡林等人并称清华园“四剑客”。后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年事已高的先生决意退出讲坛,为学生最后一次讲屈原和李白。开讲那日,名流如云,燕园为之拥塞。整整一节课,先生只讲了一首诗,却讲得激情飞扬,贯通古今,出神入化。在先生的讲授中,长眠千古的屈子和诗仙神奇般地复活了。这堂课下来,听者皆感慨:诗歌竟然可以讲到这个境界!

是的,读诗可以获得心灵的抚慰,而写诗亦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初学写诗,可以从一些小片段写起,重在灵感与坚持。下面,请同学们每人根据儿歌《春天在哪里》的格式,共同完成小诗《秋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

映出红的花呀映出绿的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老师根据木叶的形象也写了一首诗,与同学们分享。配乐诗朗诵《听见叶落的声音》。

傍晚,天灰蒙蒙的,像个委屈的孩子,眼里噙满了泪水;秋夜,眼帘紧闭,在她微微的鼾声中,我听见,一片叶落的声音;清晨,窗子微合间,溜进一丝泥土的气息,我看见,一地斑斓;原来,银杏与红枫,相约在昨夜,悄悄和秋天见了个面。

五、课堂小结及板书。

《说“木叶”》一文从“木叶”出发,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以及丰富的诗句,诠释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深奥道理,让学生在体悟诗歌魅力的基础上,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说“木叶”》。

树叶——木叶...

落叶——木叶暗示性。

木叶——落木。

六、课后作业。

1、搜集整理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义及情感特征。2、阅读文章《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积累写作素材。

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范文范本篇十

首先谈一谈我对于教材的理解,《雨巷》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组第2课《诗两首》的第一篇,本首诗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全诗没有直白的“情语”,只有委婉的“景语”,是一篇象征意味很浓、抒情色彩浓烈的现代诗歌,这给学生感知、体验、认识带来了困难。

二、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生理、心理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而又面对着的是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学习。这些所形成的跨度势必导致学生心理体验、心理倾向的极大不同。他们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应、不习惯,怀旧、厌学、缺乏信心,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甚而焦虑不安。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于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设立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喜爱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

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难点】。

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五、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我本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丁香花》,并顺势导入新课《雨巷》。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本篇文章的兴趣。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以及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现代诗歌断句的正确方式。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描写了哪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选取这些意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姑娘象征着什么?

3.本首诗歌的情感主题是什么?

4.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设计意图: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能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也能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设计意图: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举办诗朗诵比赛。

设计意图:掌握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情况,并通过诗朗诵竞赛的方式剧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

七、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本堂课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简洁,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范文范本篇十一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与法国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他的短篇小说《变形记》等和长篇小说《审刺》《城堡》和《美国》影响很大,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

卡夫卡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犹太籍百货批发商人,专横、粗暴,是家庭的“暴君”。卡夫卡取得法学博士后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工作。1917年开始患结核病,只活了41岁。曾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一生未婚。

卡夫卡自幼喜爱文学,阅读和研究大量文学和哲学著作。他对中国的文化怀有特殊的兴趣,有人说他是“西方唯一中国式的作家”,他钻研过中国哲学,喜爱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2、作品特色介绍。

卡夫卡的作品表现了“异化”和“悖谬”的哲学命题。“异化”指“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马克思语)。《变形记》则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人创造的“物”如金钱、机器、生产力方式,作为异化的统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它们操纵人,人成了不能支配自己的奴隶,也就是“非人”,“非人”与动物有何区别?变成“甲虫”也就很自然了。把虚幻的离奇荒诞现象和现实的本质真实结合起来(用现实主义手法写非现实主义的内容),这就构成了“卡夫卡式”的小说。

“悖谬”指“一个事物两条逻辑线的相互矛盾与抵消”,如《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对父母和妹妹有着深深的亲情,可是变甲虫后,他的亲人着急的是他不再能为家挣钱,甚至成了“家丑”和“家庭负担”,于是谁也不同情他、怜悯他,要把他“弄出去”,他在孤独中悄然死去,倒使家里人如释重负,开始“新的生活”。

卡夫卡的小说具有荒诞性的特色,表现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出现违反常情与理性的情况,但其中又包含真实性,即从社会现象来看,又是正常的、可能的、现实的。如“突变甲虫”事,既符合“突发事件”的社会现象可能性,又符合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生存竞争高压下,人被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的社会现实的本质真实性。此外,在整体的荒诞情节中,又有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内容。如变甲虫后的行动,符合甲虫习性;而思想情感与人物相合。

3、时代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际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使用极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等言行心理。

《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课文节选了原小说的一半内容。

二、课文内容。

1、内容结构。

小说分三部分(用一、二、三标明)。

第1部分,写格里高尔变甲虫,惊慌而忧郁;父亲发现后大怒,把他赶回卧室。

第2部分,写格里高尔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

第3部分,写家人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妹妹提出把他弄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而死,家人开始过新生活。

2、情节线索。

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

格里高尔的线索:变甲虫——成累赘——绝望死。

家人的线索:惊慌同情——厌弃憎恨——解脱喜悦。

3、人物形象。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当时社会的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干活,在公司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对父母,他是孝子;对妹妹,是好哥哥;对公司,他是好职员。变甲虫,他还为还父亲债担忧,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而艰难地爬回卧室。这样善良,厚道而又在责任感的人,最终被亲人抛弃。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4、主题。

通过格里高尔“变形”前后的经历以及家人亲情的变化,批判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异化的社会现实。

5、写作特点。

体现了“荒诞性”包含“真实性”的特点。具体分析见前“作品特色介绍”。

作文题:

以“偶然”为话题写一篇作文,800字以上。

不如一只蚊子。

高三(8)邹菁菁。

先说说:“蚊兄”的光辉事迹吧,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其它蚊子都被蚊香熏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之,唯有他清醒地找准目标,在我的胳膊上狠狠地叮了一口。

可为什么被叮了,我还是称他“蚊兄”呢?因为我想到:有时自诩为天地之王的人类,竟还不如一只蚊子。

可不是嘛!巴尔扎克就说了:“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聪明人,第二个再这样形容的是傻子。”可人类中这样的傻子实在不少,人家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于是书店中常掀起一阵阵“科普潮”、“米兰•昆德拉潮”、“老庄潮”,可买回家后,又有多少人真正静下心来去品味书中真谛呢?于是在电视上我们就能看到一群群疯狂的“追星族”,对明星们简直是五体投地一般崇拜。于是在街上就常有密密麻麻的围观者,他们有时甚至在犯罪面前也只是看客,没有人愿意见义勇为。这些人确实不如我的“蚊兄”。

吠形吠声也就罢了,因为要改正并不难。只需做之前先扪心自问:这样做是否出于本心。

然而,我的“蚊兄”的最可贵之处是:不在蚊香中迷失自己。换成人类的词汇,即:不在错误的气氛中迷失。

“气氛”实在是个可怕的词。因为什么事一旦成了气氛,做的人就不止一百二百,而是几乎人人如此了。而万一这气氛不幸是错误的,那么后果用“误国误民”形容不为过。在这种错误的气氛中保持独立清醒的人是大英雄,而火上浇油且乐此不疲的人是败类。

屈原说:“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鲁迅不但自己清醒,且用自己的一枝笔去唤醒国人;拉斐尔画出人类的美,让人们从仰慕天神转而仔细审视自身的美。他们都是在错误的气氛中站得住并且努力抗争的真英雄。

日军侵华时,有军官以杀人取乐,还展开杀人竞赛。他们失去人性,视人生命如同草芥。日本军队中竟没有人以此为耻,更不用说制止暴行。在当今和平年代,仍有很多日本人受蛊惑,大放反华厥词。像这般的人不会独立思考,真是可恨、可悲、可怜。恐怕连我的“蚊兄”也瞧不起他们。

在错误的气氛中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我认为这是人最可贵的品质了。随波逐流,代价一定是惨重的。

我们人应该常想一想:自己是不是连一只蚊子也不如?

[评语]:这篇作文写得很机智。从挨蚊子叮一口想到这个“蚊兄”“独醒”,进而联想到世上之人无主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之现象,批驳此类人“连一只蚊子也不如”。文笔很老辣,亦非一日之功。

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范文范本篇十二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校教学工作处工作计划”为行动指南,以“小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例为平台,立足教学,聚焦课堂,抓实常规,积极创新,切实有效地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全面提升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力求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二、工作目标及主要措施。

1、学好理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要求教师积极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活动,并在工作之余相互推荐自己喜欢的理论书籍和专家论著共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来适应日新月异的教学形势。“组兴我荣,争创一流”是我们的共同心愿。指导本组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新的《课程标准》,每人认真通读一本理论专著,要围绕“新课程标准”中的“减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热点问题,结合语教学实践,通过专题学习和讨论,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2、鼓励教师每人订阅报刊,平时通读教学研究刊物,及时了解语教学动态和教改趋向,开拓视野,拓宽改革思路。

3、鼓励本组教师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自觉学习理论,深入研究探索,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

三、狠抓常规,改革教学,提高效率。

抓教学常规的落实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尽量照顾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为此,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完善教育教学五认真,进一步提升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到期中有检查,期末有评价。

四、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公开教学,认真搞好校本研修活动。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根据校本研修计划我们本学期推出3个形式不一的公开课例,并以此为平台开展研修活动。

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范文范本篇十三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自尊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人们成才和成功的重要条件,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尊和自信。

从事例和活动中引导学生明确自尊自信的重要性。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我们说,健康的心理品质有很多种,自尊自信就是其中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一个人的成才和成功,除了科学文化知识外,自尊自信也是重要的条件。那么,今天,我们旧来认识一下什么是自尊自信,自尊自信是怎样促使我们取得成功的,我们有应该灾难样培养我们的自尊自信呢?现在,我们先来了解身们是自尊心。

(二)、看图片,分析情景。

第一幅画:《注重仪容》。

小冬每天上学都要穿好校服,且在出门前都要在镜子前照一照,看一下领子有没有反好,纽扣有没有扣好,鞋带有没有绑好等,总之,小冬升上中学后,开始注意修饰自己。

第二幅画:《名牌》。

小明学习成绩不理想,看到好友小刚穿了一双名牌鞋,非常羡慕,但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工资都不高,买不起,就跟几个同学借钱也买了一双。穿著名牌鞋来到学校,许多同学投来了羡慕的目光,还有一些同学围过来欣赏,小明感到很快乐。

第三幅画:《当众批评,我很难受》。

这天,小强放学后又踢足球,很晚才回到家。恰好,啊姨一家来他家作客。小强的父母看到小强又迟到回家,很生气,当着众人面就批评小强,还把小强学习成绩差,不做家务,懒惰这些坏毛病一一数出来,小强觉得和难受,很没面子。

第四幅画:《受到表扬,我很高兴》。

小华在这次期中考试语文、数学、英语都拿到了好成绩,老师在班会课上表扬了小华,同学们都投来了赞许的目光,小华觉得很高兴。

请同学们来判断一下,哪些是自尊心的表现呢?(第一、三、四都是,第二个不是)小明借钱买名牌,追求表面的荣耀、光彩,以赢得他人的尊重,这是不是自尊呢?(这是虚荣心的表现)虚荣心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

那什么是自尊呢?(让学生先讲)人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并注重维护这一尊严。为了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人们不仅需要在容貌和衣着上修饰自己,还要在阿姨能够性上约束自己,同时不容许别人歧视与侮辱,甚至自己做了好事,取得了好成绩都希望受到他人的肯定或尊重。我们说,这就是自尊。自尊也称为自尊心,是一种自己尊自己,并期望受到他人的尊重的心理。

那什么是自信呢?

第一幅画:

小玲同学的身体比较胖,总是怕同学笑话她,由于她学习成绩也不理想,更觉得同学都看不起自己。所以,她从不主动与同学交往,同学不了解她的心理,只是觉得她不好接近,渐渐疏远了她。因此,她变得情绪消沉,性格孤僻。

第二幅画:文艺晚会即将来临,当老师让几个同学负责演出一个节目时,问同学:“你们能行吗?”同学们思索一下,马上回答:“行,我能行。”

哪一个是自信心的表现呢?(第二个)为什么第一个不是呢?因为第一是自卑的表现。自卑往往容易把困难想得过于严重,失去进取心,很难取得成功。第二个就是自信的表现,那什么是自信呢?就是一个人自己相信自己的心理,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肯定。

(三)、听故事,讲故事。

我们说,自尊自信很重要,它是一个人成才与成功的重要条件。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以良好的自尊自信为先导的。请同学们听爱迪生的故事,我们就能体会到自尊自信是成功的重要条件。(让一个学生来讲):爱迪生是世界有名的“发明大王”。但是,他在小学的学习成绩很差,只读可3个月书就退学了。由于他学习成绩太差,还偏偏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经常问得老师张嘴结舌,老师非常恼怒,常常当众说他是“傻瓜”。爱迪生受不了这样的侮辱,眼泪汪汪地回到家中向妈妈诉说自己的委屈,并表示在也不进学校的大门了。当过教员的妈妈同情儿子的处境,给爱迪生退了学。回到家,妈妈严肃地对爱迪生说,从今以后,我教你读书,你有没有决心学好。妈妈的话深深地打动了爱迪生的心,他以少有的严肃神情,回答说:妈妈,您放心!我一定好好读书,长大了要在世界上做一番事业。这就是少年爱迪生最早立下的志向。他一生有约2000项发明,像留声机、电灯、电影、蓄电池等等。爱迪生从一个穷苦的、没有受过正式学校教育的孩子,成长为受人尊敬的发明家,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他的名字永远闪耀着光辉。可以说,爱迪生取得的重大成就来自于他的自尊自信。同学们还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让学生讲)象这样的离子还有很多很多,所有的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了自尊自信是我们成才成功的重要条件。

(四)、表演小品。

自尊自信对我们来说如此重要,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自尊自信的人。我们说自尊自信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培养起来的,我们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自尊自信呢?先请同学们看小品(小品的内容是:班集体在评选三好学生时,对李华是否当选产生了分歧。班上大多数同学认为李华够条件,但个别同学却不同意:小平同学认为,期中李华的成绩比他还少2分;小强同学说,100米测验,他还比李华快呢;小明同学说,他的书法在区里的过奖,而李华在班级还没有出线。对此,李华也失去了信心,觉得自己确实还不行。)看完后,请同学们发表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首先,这些同学的观点是不对的,每个人总是既有长处,又有短处,要学会全面看待自己、看待别人。另外,作为李华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坚信自己的长处和优点,相信自己的力量,不能因此而自卑,失去信心,这样才有可能获取成功。同时,李华要获取别人的尊重,也要更严格地要求自己,不断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才能获得同学的尊重和信任,成为每个同学都认同的三好学生,取得最后的成功。那么,作为你自己又应该如何做到自尊自信呢?(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去做,严格要求自己,衣着整洁,不讲粗言隈语,遵守纪律,乐于帮助别人,争取优良的成绩等等,这样就能做到自己尊重,又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另外,在生活、学习中,发掘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这些长处、优势就是我们自尊自信的支撑点。)。

(五)、学生交流和表演。

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老师已经让同学们回去先找一找自己的长处和优点,现在你能把你的枨触和优点告诉老师或表演给老师看吗?(请同学表演,然后回答:这些长处和优点对你的成长有什么作用呢?)。

这些长处和优点,能够增强我们学习和工作的信心,从而也增强了我们的自尊自信,不断地促使我们获取成功。

(六)、总结。

总之,不管前进的道路有多困难,只要我们拥有正确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能给我们以力量,给我们以勇气,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夺取我们学业的成功,事业的成功,成为一名生活的强者。

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范文范本篇十四

1、了解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了解《战争与和平》的内容和主旨。

2、通过文本分析,把握少女娜塔莎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娜塔莎形象分析,了解和掌握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4、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1、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对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用。

2、对作为圆形人物的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个性的理解。

一、文学常识:

1、作家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他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有人评价他是“从文艺复兴以来,惟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是大师中的大师。

代表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和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2、作品简介:

《战争与和平》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它长达一百三十多万字,是列夫·托尔斯泰历经7年艰辛创作的鸿篇巨制,被列宁称为“了不起的巨著”。小说的主要情节就是围绕着保尔康斯基、别素霍夫、罗斯托夫、库拉金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小说的主人公是安德来·包尔康斯基、彼埃尔·别素霍夫和娜塔莎·罗斯托娃。

安德来和彼埃尔是探索型的青年贵族知识分子。安德来性格内向,意志坚强,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他后来投身军队和参与社会活动,在严酷的事实面前逐步认识到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和人民的力量。

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后来主要在与人民的直接接触中精神上得到成长。

女主人公娜塔莎与两位主人公的关系使她成为小说中重要的连缀人物,而这一形象本身又是个性鲜明、生气勃勃的。小说充分展开了娜塔莎热烈而丰富的情感,她与人民和大自然的接近,她的民族气质,以及她在精神上的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选文内容为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因贵族会之事而去拜托罗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小姐娜达莎深深地吸引了。但由于秃山老公爵强烈反对,只好互相约以一年的缓冲期,而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即出国去了。但是,年轻的娜达莎无法忍受寂寞,且经不起彼尔之妻爱伦的哥哥阿纳托尔的诱惑,而擅自约定私奔,因此,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婚约即告无效。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于多勃琪诺战役中身受重伤,娜达莎于伤兵中发现将死的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她向他谢罪并热诚看护他,但一切都是徒劳了,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仍然逃不过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小说的最后一卷,彼埃尔回到莫斯科。他把自己在战争中的历险经过讲给娜塔莎听。他们互相爱慕起来。1813年,他们结了婚,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

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范文范本篇十五

1、诵读品味,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抓住意象,体验意境,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4、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来表现心境方法。

3、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读一读,议一议,品一品。教师为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予一定的指导,对学生的发言作好点拨、补充和总结,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眼泪和愁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轻拂历史的尘烟,漫步文学的殿堂,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悲怀愁情的诗词。(让学生回忆有关“愁”的诗词名句)。教师总结:真是愁有景,愁有声,愁有泪;国愁、家愁、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被词评家誉为“写愁第一高手”李清照的情感世界,用心灵来聆听、来感受浓缩了她一生痛楚的千古绝唱《声声慢》吧!

二、作者简介,学会“知人论世”

1、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做最后总结,强调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出示幻灯片李清照简介)。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吟诗来我作对。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风格清新婉丽;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2、让学生分别猜出《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属前期还是后期作品,以加强学生对作者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明白,鉴赏词要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时代背景,要知人论世,不能孤立地解读文本。

(出示幻灯片,显示前两首词)。

三、整体感知。

1、学习诗歌,很讲究诵读。况且《声声慢》又是一首词作。我们知道,词极具音乐性。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词,边读边揣摩,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词人的感情。

2、提问:朗读《声声慢》时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发言讨论,互相补充印证。

明确:愁苦。

3、让学生自由发言,归纳出本词的朗诵方法并作示范朗读。

4、全班同学按以上几位同学总结的方法齐读全词。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特点。

5、(出示flash朗读课件),听范读,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白自己的不足。

教师总结:诵读不是比谁的气门长,不是看谁嗓门大。诵读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求。我们应当以一种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绪相协调的感情来掌控好我们的声音。诵读时还应尽快进入角色,设身处地,想象自己现在就是孤苦零丁、凄婉哀绝的李清照。

四、深入探讨,理解意象。

1、提问:请大家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出示幻灯片,显示板书)。

2、词中描写了哪些场景?面对此情此景,你认为作者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明确:

淡酒浇愁。

秋风急吹。

征雁南飞。

黄花憔悴。

独首窗儿。

雨打梧桐。

(出示幻灯片,显示板书)。

3、过渡:是啊,面对“秋风”“征雁”“黄花”“雨打梧桐”等极易让人忧愁的景象,词人怎能不愁呢?更甚者,连“愁”字都无法表达她忧愁之心。这种把诗歌中的形象、景象与作者的思想情感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我们称之为“意境”;其中用来表达情感的形象与景象,我们则称之为“意象”。可以说,在诗词鉴赏中,通过把握意象来理解情感,是我们诗词鉴赏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考虑到高一学生较难理解“意象”,在教学中用探讨的方式在无意识中让学生意识到“意象”在整个诗词鉴赏中的重要地位并学会运用。)。

(出示幻灯片,显示板书)。

4、本词写了哪些典型意象?怎样表达词人内心的愁苦?

明确:淡酒,秋风,过雁,梧桐,黄花,细雨。

教师示范分析“过雁”这一意象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其他意象是如何表达词人内心的愁苦,老师适时点拨释疑。

(出示幻灯片,显示板书)。

五、鉴赏品味。

让学生说说《声声慢》里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感受最深的意象。

六、师生总结词的鉴赏方法。

1、熟读成诵。

2、知人论世,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鉴赏。

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鉴赏。

(出示幻灯片,显示板书)。

七、联想拓展,体验创造美。

请同学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创造美。1、读或唱。

2、写对联,赏意境。

上联:月满西楼,落花流水寄绵绵情思。

请同学们据《声声慢》的意境描写对出下联。可以相互讨论,集中集体智慧。(多媒体呈现上联。)。

学生讨论酝酿后,交流发言。教师随机评点三至五名。示例并品读:

月满西楼,落花流水寄绵绵情思。

雁过南窗,梧桐细雨写点点离愁。

(出示幻灯片,显示佳作)。

3.请大家用几句诗意的话写写自己的酸甜苦辣,试着使用“借物言情”的写法。

八、布置作业。

为了帮助同学更深入地了解李清照,我选了几首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同学们可以任选一首,运用所学方法鉴赏评析。

九、课堂小结。

教师自作一首小诗,师生共读一遍表达我们对一代才女的钟爱和敬仰。

冷月花魂李清照。

生活不幸诗家幸,

一路坎坷一路歌。

身在江南思归去,

心向故土度进退。

梧桐细雨藏离愁,

天接云涛溢豪情。

清丽婉约溢芳馨,

自是花中第一流。

(出示幻灯片,显示诗作)。

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范文范本篇十六

1、了解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了解《战争与和平》的内容和主旨。

2、通过文本分析,把握少女娜塔莎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娜塔莎形象分析,了解和掌握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4、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对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用。

2、对作为圆形人物的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个性的理解。

一、文学常识:

1、作家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他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有人评价他是“从文艺复兴以来,惟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是大师中的大师。

代表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和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2、作品简介:

《战争与和平》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它长达一百三十多万字,是列夫·托尔斯泰历经7年艰辛创作的鸿篇巨制,被列宁称为“了不起的巨著”。小说的主要情节就是围绕着保尔康斯基、别素霍夫、罗斯托夫、库拉金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小说的主人公是安德来·包尔康斯基、彼埃尔·别素霍夫和娜塔莎·罗斯托娃。

安德来和彼埃尔是探索型的青年贵族知识分子。安德来性格内向,意志坚强,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他后来投身军队和参与社会活动,在严酷的事实面前逐步认识到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和人民的力量。

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后来主要在与人民的直接接触中精神上得到成长。

女主人公娜塔莎与两位主人公的关系使她成为小说中重要的连缀人物,而这一形象本身又是个性鲜明、生气勃勃的。小说充分展开了娜塔莎热烈而丰富的情感,她与人民和大自然的接近,她的民族气质,以及她在精神上的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选文内容为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因贵族会之事而去拜托罗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小姐娜达莎深深地吸引了。但由于秃山老公爵强烈反对,只好互相约以一年的缓冲期,而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即出国去了。但是,年轻的娜达莎无法忍受寂寞,且经不起彼尔之妻爱伦的哥哥阿纳托尔的诱惑,而擅自约定私奔,因此,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婚约即告无效。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于多勃琪诺战役中身受重伤,娜达莎于伤兵中发现将死的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她向他谢罪并热诚看护他,但一切都是徒劳了,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仍然逃不过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小说的最后一卷,彼埃尔回到莫斯科。他把自己在战争中的历险经过讲给娜塔莎听。他们互相爱慕起来。18,他们结了婚,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

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范文范本篇十七

生(齐):后面两篇太长了。

师:不是太长了。(稍作停顿)是又臭又长。

(生笑,且面露惊诧)。

师:我们只学经典。前面两篇短新闻可谓新闻作品中的精品。所以,要好好欣赏。先看作者(点击ppt):

罗森塔尔,美国《纽约时报》记者。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获普利策新闻奖,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今天早读你们读过这篇新闻了,能否告诉我,你觉得,它凭什么获奖(点击ppt)?

凭什么获奖?

生:真实性、时效性、可读性。

师:非常好。我们首先看真实性。这篇新闻真实吗?

生:真实。

生:没有。

生:不及时。隔了十多年了。之前已经有过许多报道。

生:可读性。

师:为什么说它有可读性?

生:语言。

生1:角度。

生2:细节。

生3:结构。

生4:手法。

师:除了这些以外,最重要的是,这篇文章所传递出来的……?

生(齐):思想和情感。

师:好,我将它合并为“情思”。(板书:语言、角度、细节、结构、手法、情思)那么,现在就请大家从这些方面去发现和欣赏——这篇新闻为什么有可读性。

生1:我觉得开头的景物描写很好,眼前的景象跟历史的记忆形成鲜明的对比,温馨的氛围反衬了曾经的悲惨,感觉到一种淡淡的凄凉。

生(齐):以乐景写哀情。

师:非常好,继续找(板书:以乐景写哀情)。

生2:我觉得作者的语言很平和,他没有具体地去写那些惨不忍睹的画面,却花很多笔墨在写参观者,写他们的反应。

生(齐):侧面描写。

师:太棒了!这就是角度!换个角度,就有了不同的效果。继续。(板书:侧面描写)。

生3:我觉得13自然段中那个关于姑娘的描写很好。

师:好,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一处。

(生齐读:“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师:这一处的描写手法叫什么?

生(齐):细节。

师:如果用电影拍摄的手法来说,可以叫什么?

生:镜头。

师:对准人物的面部进行近距离的细致刻画的镜头,叫什么镜头?

生:特写镜头。

师:好!就是特写镜头。(板书:特写)这个特写,有什么样的效果?

生:我觉得在一个压抑的环境中,她的笑容很鲜明很美好。

师:就像是一个黑白的世界里,突然跳脱出一抹彩色,很鲜亮,很富有生气,是吗?

生:是的。

生:让人感觉到和平的宝贵、生命的珍贵。

生(齐):可惜。

师:对(板书:可惜)。同时,对那些扼杀她生命的纳粹,我们才会觉得越……?

生(齐):可恨。

师:非常好!(板书:可恨)这样的描写极富张力。继续说,还有哪些写法值得研究。

生:我觉得标题好。

师:为什么?

生:他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就让读者感到很好奇,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反而很想读下去,看他写什么。

师:是啊,作者自己都说“没有什么新闻”,那他还写什么啊!悬念!标题就设下了悬念,特别吸引读者。(板书:悬念)。

生:我注意到这样一个地方:“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师:你感觉到什么?

生:我感觉到生与死的对比和反差。废墟下面是死亡,上面是生命。特别震撼的感觉。

师:非常好!知道雏菊的花语是什么吗?(生摇头)是天真,纯洁,梦想,美,还有爱。都是世间最美丽的。今天废墟上面的一切都是他们曾经的梦想,可是他们自己却成为了这梦想下面的土壤。

生:我注意到两个地方:一个是第5自然段最后一句说到的“400万”,这样惊人的数据;一个是第10自然段说到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

师:包括后面的交代“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是吧?

生(点头):对。

师:这样狭窄的盒子,要塞进去这么多人。作者在用数据说话。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是“列数据”的手法。(板书:列数据)。

生:参观者对解说员说“够了”,这里我觉得很好。可见那里的景象真的惨不忍睹。

师:对,不忍心再看下去了,而且,这样的惨景太多了,看也看不完。同时,这句话也有对纳粹的强烈愤怒:这样的灭绝人性惨绝人寰,你们真是够了!

生:我注意到这里:“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师:你怎么理解?

生:我觉得那里的人们太绝望了,完全看不到任何希望。

师:人类祷告是为了得到什么?

生:拯救。

师:对。什么是祷告呢?祷告就是人对上帝说话,希望得到上帝的拯救。祷告是人与上帝之间的事情。(板书:人——上帝)曾经有一段简单而深刻的对话:

有人问:“告诉我,在奥斯维辛,神曾经在哪里?”于是有人反问说:“人曾经在哪里?”

祷告是人与上帝之间的事,上帝造天地万物时,只对人吹了一口气,让人成了有灵魂的生命,只有人类才有灵魂,上帝只跟人类对话,不跟野兽对话。奥斯维辛没有人,只有灭绝人性的魔鬼和野兽。这里没有人,所以上帝也不在场。所以奥斯维辛毁了人,毁了诗,甚至毁了上帝。

我觉得你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没有找出来。请看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生1:回到了现实。

生2:呼应了开头!

生:我觉得作者在呼吁。

师:呼吁什么?

生:呼吁人们珍爱和平,珍爱生命。

师:真好。作者并未用战争的恐怖来迫使人们远离战争,而是用和平的美好与珍贵来唤醒人们。这篇和风细雨甚至充满诗的意境的新闻,它的可读性,就是它获奖的原因。

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籍犹太人作家、政治活动家埃利·威塞尔曾经说过:“‘大屠杀’现在成为风靡一时的流行话题,容易引人注意,并很快获得成功……”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格拉斯也曾说过:“争斗,尤其是血腥的争斗,总是故事的好材料。种族灭绝很早就随着洪水和旱灾、丰年和荒年的轮替而进入故事画面。”许多作者喜欢选择大屠杀、大灾难作为写作题材,他们喜欢宏大叙事,借用事件本身的震撼力来俘获读者。但这篇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对于大屠杀却处处点到即止,甚至刻意回避,他拒绝用血腥的画面来博取眼球,为自己的作品加分。他选择了一种温和的方式,这是写作的智慧,也是他对于自己写作艺术的高度自信!

圣经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就像我们写文章,所有的字词,都在那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里。但不同的人,用同样那些字词,写出了不同的文章。人间的故事每天都在重复发生,爱,恨,生,死,但每一个讲故事的人,都应当对旧事物重新发现。就像歌德所说:“凡是值得思想的事情,没有不是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点击ppt:

独特性。

决定存在的必要性。

你的文章的独特性,决定它存在的必要性。如果你的文章跟前人的一模一样,那么,它可以消失了。它根本没有存在的价值。

生:不会。

(生笑,有说会的,也有说不会的。)。

师:我会。这不是“女人的衣柜里永远缺少一件衣服”的贪婪,而是因为求新是人性的本能。一篇文章也是如此。如果它不够“陌生化”,不够有“独特性”,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

罗森塔尔在千百篇已有的关于奥斯维辛的宏大叙事的新闻之后,独辟蹊径地以阳光明媚的草地上孩子的嬉戏为切口导入,又以阳光明媚的草地上孩子的嬉戏收束。为什么是孩子?(点击ppt)。

因为孩子,我们才更有责任守护这个世界的和平;因为孩子,我们才更有必要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我们昨天观看的《美丽人生》,那位父亲在地狱一般的集中营中,为孩子营造了一个童话世界,把死亡变成了一个游戏,他守护了孩子的心灵,不让它沾染一点恐惧。这样的爱、勇气和智慧,是这位父亲赐予整个世界的恩典。

大家有机会再去看看《辛德勒名单》,这是一部黑白的影片,只有最后一个镜头是全屏彩色:幸存的犹太人重获自由,走出一片新天地。另有一个片段是局部彩色:一个红衣小女孩在死神阵营里兀自穿行,唤醒了辛德勒麻木沉睡的人性。

(播放短片:《辛德勒名单》电影红衣女孩片段)。

辛德勒是一个发战争财的纳粹商人,他本来一直花天酒地,对犹太人的命运无动于衷,直到有一天,这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牵动了他麻木冷酷的心,让他内心深处的人性开始复苏。然而有一天辛德勒在手推运尸车上看到了小女孩冰冷的尸体,尸体被埋下又被刨起,最终被扔进了焚尸炉(点击ppt)。

辛德勒深深地震惊了。他开始认识到纳粹的疯狂与战争的罪恶。他开始罗列一份名单,代价就是用全部的财产去贿赂德国的军官并供养这些名单上的“工人”。

生:为了表现小女孩可爱的生命强烈触动了辛德勒的心灵。

师:很好。黑白世界中唯一的红色,象征生命的鲜明的颜色,那么饱满,又那么脆弱。还有,红色是血的颜色,而血,在西方宗教中意味着救赎。耶稣就是用自己的血来救赎人类的。辛德勒在拯救犹太人的同时,自己的灵魂也得到了救赎。那个红衣女孩,就是他灵魂的救赎。

所以,孩子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孩子让这个世界永远充满了希望,就因为如此,希特勒才会在犹太妇女身上做不育试验,希望通过让犹太妇女不育而让整个犹太民族彻底灭绝。

然而罗森塔尔反复用明媚的画面来感召每一个人:为了孩子,我们有责任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我们来看看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写给他的颁奖词,看看我们刚才对作者文字的观察与欣赏,是否跟那些评委一致呢?(点击ppt)。

奥斯威辛作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杀人工厂”而为人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的残酷、血腥。罗森塔尔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的框框,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博物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看来,我们比他们观察得更细致,归纳得更细致。

这里所说的“客观报道”,就是新闻一直强调的“零度写作”,作者要冷静地叙述,理性地旁观,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情感和想法。前几天给你们看过了柴静的《人物》专访,柴静的新闻节目就常常被人们批评“太感性”,呵呵。

然而,罗森塔尔毅然决然地让自己深沉的情感在文字间肆意流淌。他打破了框架,却收获了成功。在所有关于奥斯维辛的新闻中,他独树一帜。正因为是这样惨痛的题材,如果作者居然还能保持绝对冷静和完全理性,那恰恰就是人性的缺失。造成奥斯维辛悲剧的原因正是人性的缺失。罗森塔尔的这篇新闻,就是在用人性呼唤人性,用温暖感染温暖。

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阿多诺曾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因为奥斯维辛让诗歌失去了得以存在的人性基础,它宣告了艺术与美对于现实世界的彻底失败。所以,那些奥斯维辛的幸存者,最终也走不出奥斯维辛的死亡阴影:

1951年,没有死于毒气室的波兰诗人布洛夫斯基开煤气自杀;。

莱维这样说(点击ppt):。

几乎每一个有良心的幸存者都会觉得自己活下来是一种罪恶,有些人为了自己能够多活一两天,只能做纳粹的劳动工具,亲手推送自己的同胞进入焚尸炉。莱维曾回忆说自己偶然找到了一点水,他却只告诉了身边一个最亲密的朋友,将其他囚犯自动忽略。这种罪恶感牢牢缠绕着包括莱维在内的许多幸存者,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存活是踩在了无数死去的人肩膀上。他们不堪记忆和良心的负重,不得不自杀而终。他们觉得自己好像只是代替那些死去的人而活下来,为了讲述历史的真相,为死难者作证,一旦完成使命,他们就觉得应该追随死难者,回到他们自以为早就该去的地方。对他们来说,活下来讲述故事是一种神圣使命,也是一种痛苦折磨,每一次的讲述都像重新揭开伤口,血肉模糊,永难痊愈。

如同《俄狄浦斯王》中所说的一样:“我不愿意忍受两次苦:经受了艰苦,又来叙述一次。”

然而格拉斯说:

“但我们仍然在写作。我们靠心中的承担来写作……无人有保持沉默的欲望和能力。引导迷路的德国走上正道,引导它从田园诗中,从迷茫的情感和思想中走出来,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在奥斯维辛之后写作——无论写诗还是写散文,唯一可以进行的方式,是为了纪念,为了防止历史重演,为了终结这一段历史。”

高中语文必修三原君教案优质范文范本篇十八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高中语文必修雨巷教案,请参考!

【教学目的】。

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设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么?

生答:“多雨!”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作者简介。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

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

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生笑)。

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

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

生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生2: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生齐答:《白蛇传》。

生:肯定更美!

生: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板书:春雨)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

四、延伸拓展:

学生踊跃发言:

生2:王菲的歌曲《沧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词特别动人,“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教师点拨)两个人的交会只有一刹那,于是两个人的相互温暖也只在一刹那。短暂的宠爱过后,用漫长漫长的一生来回味这一刹那,珍藏这一刹那,于是,刹那即永恒。

五、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2、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写下自己对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