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对老师的印象日记(大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3:54:32 页码:11
最新对老师的印象日记(大全8篇)
2023-11-18 23:54:32    小编:ZTFB

总结是对经验的梳理,让我们少走弯路。善于应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技巧是写一篇完美总结的关键技能之一。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

对老师的印象日记篇一

“好香!”我吸吸鼻子,被小摊子上升腾的香气吸引,仔细一看,硕大的几个字印入眼帘:煎饼果子。

辽西小商品市场坐落在城市的一角,商品种类齐全,价格又远远低于零售,频繁的商贸往来,让这里一年四季都很热闹。说起来,我和妈妈经常来这里淘买东西,但是却从没吃过路边的小摊子。这样一想,我内心更加渴望尝尝这地道的小吃了。

刚准备拉着妈妈往摊位走,摊主就朝着我们热情地吆喝:“香脆好吃的煎饼果子嘞!”我和妈妈相视一笑,默契地靠近了摊子。

“老板,给我们来两套煎饼果子。一套放辣椒,一套不要香菜。”妈妈熟练地嘱咐,一看就是“纵横”小吃摊的老手了。“妈妈,你是不是常来吃?”我好奇地问。

妈妈点点头:“他家的煎饼果子卖了好几年了。”

得到肯定地回答,我更加期待这个从未吃过的`小吃了。老板一手倒面糊,一手用工具快速推开,打上鸡蛋,放上脆饼和香肠,不一会儿,一个热气腾腾的煎饼果子就做好了。摊主就递过来一个,我打开袋子直接咬了一口:又脆又香,好吃!

都说中华美食甲天下,不提那些花样繁多的硬菜,单论小吃就足以证明,至少我已经是煎饼果子的忠实粉丝啦!

对老师的印象日记篇二

开学第一天,第一眼看到周老师您的时候,让我感觉到您是个严厉又不容易彼此沟通的老师。

我忐忑不安地坐了下来。接下来真是让我意想不到,您来了一段独特的开场白,把我们师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您在我心里的位置也高了一大块。

但是,当我看到您那美丽的笑容、听到您那亲切的声音时,那个严厉又不容易沟通的老师就彻底消失了,我觉得您很善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切感。您那又长又黑的头发,大大的眼睛,真是漂亮极了!(有点不好意思,呵呵)。

上您的语文课时,我就更喜欢您了。您不像别的老师那样马上入题,而是从作者、题目的意思、文章的思想、作者想表达什么,慢慢地入题,感觉很自然,这样学起课文来容易,而且文章的意思也懂了。(不愧是特级教师啊!)。

在课间玩耍时,您和我们已经不是师生了,而是一群好朋友,高高兴兴地聊天、愉快地做游戏,多么美好的场面啊!

我非常庆幸遇到了您,一个善良、美丽、亲切的好老师!

对老师的印象日记篇三

开学了,“辞旧迎新”!每个班级都迎来了新老师,他们容貌迥异,各有所长。比如我们班,就来了一位颇有特点的语文老师――李老师。

李老师中等个儿,一头乌亮的黑发束在脑后,常穿的是一席便装,看上去简单、清爽。李老师最大的特点便是“两面派”,她对我们时而和蔼可亲,时而又大发雷霆。

课堂上,李老师总是面带微笑,宛如春风拂面,使人感到格外亲切。炎炎夏日,让人无比困顿,哈欠连连。但语文课上,同学们完全被李老师的讲课吸引住了,随着她动听的语调、动人的的表情,时而凝神深思,时而神采飞扬,时而频频点头,时而低头微笑。课堂气氛很快被调动起来了,大家纷纷沉浸在课文中:与詹天佑一起攻克千难万险;和彩色的翅膀一起,去感受海岛战士们的爱国情怀;到山中去,访问大自然的朋友,聆听山雨的.灵韵……老师还不时请同学回答问题,“答得好!”、“完全正确!”,短短几字,却给予了同学们无限的信心与肯定。不一会儿,由一峰独秀,到三五峰呼应,再到千峰林立,大家都开始踊跃地回答问题,那一刻,李老师的笑容是多么灿烂啊!

但,李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同样严格。一天下午,李老师提着作业,横眉竖目,紧绷着脸走进教室。我心里“咯噔”一下,暗道:“不好了,‘变天了’,‘要下雨了’。”果不其然,李老师坐在讲台桌前,厉声说道:“近来同学们对作业的态度有点松懈,不过关的要重做……”说着,一个个点起名来,每念一个名字,我们就胆颤一阵。平日里喜欢见缝插针,蒙混过关的同学这次算是“老鼠见着猫”了,任何的偷工减料都瞒不过李老师的眼睛。“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很快,几位偷懒的同学一一“落网”。

李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两面派”:“阴睛不定”、“喜怒无常”。但我知道,这阴与睛之间,包含着对我们浓浓的爱。(指导老师:李秀云)。

品评:小作者运用总分总的布局,文章结构严谨有序。例举的两个事例中注意到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老师和蔼与严格的特点便跃然纸上了。

对老师的印象日记篇四

要说印象嘛!非张洁不可,要说心里话的印象嘛!非梁丁尹不可,要说刻在心里的印象嘛!非偶班曾老师不可!

曾老师可是我们班的“班宝”,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他给我的印象也是独一无二。

那天,是曾老师刚刚教我们的第一周,他,这个极为古怪的老师,给我们一个极为古怪的作业——《什么是思考》。那时,我想:天啊,有这么……这么古怪的题目?思考?思考是一个词,怎么可能解释出一篇作文来,真奇怪。哪个时候,我就在心里,在他的名字上添了一个词——古怪!

又是一个早上,我刚刚合唱训练回来,曾老师就顶着一个极为丑的“帽子”来到班上——可能是昨晚新理了一个发。他以极其夸张的文学方式夸耀自己的“帽子”,说自己的“帽子”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说完,还让班里的同学点评点评他的”帽子”,有的人说“帅”!我真想说一句:“你这是什么眼光啊!这,也就帅?”可曾老师一听这帅字,嘴巴都快笑到耳朵根那去了,结果还让我们写一篇《有思想的发型》,我的妈呀!自恋也不用自恋到这种程度吧!那也叫“有思想”?那个时候我又在他的名字上添了一个词——自恋!

还有一次,我们本来因为曾老师的自恋弄得哈哈大笑,可是,因为某个人在课上一直讲话,惹得曾哥很生气,于是,他心中的火山爆发,一句话吓得我们心脏活动力减弱。那时,我再一次的在他的名字上添了一个词——火山!

曾老师的喜怒哀乐,时时刻刻萦绕在我的心里。

对老师的印象日记篇五

我有很多照片,但是这一张照片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这是在去年的秋天,我和妈妈、姐姐一起到马甲的阿姨家做客。在回家的路上,我忽然看到前面一望无际都是金灿灿,却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植物。妈妈对我说:“这是稻谷,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在城里无法看到的。”

我还被路边五光十色的野菊、金黄色的满天星,还有郁郁葱葱的竹林给迷住了。妈妈看我喜欢这里就“咔嚓”一声把我和姐姐照了下来。

现在透过照片,还可以看到远山那边灰蒙蒙的。妈妈告诉我,农村与城市是迥然不同的。我喜欢城里的.生活,同样喜欢在农村的日子。爸爸经常对我说:“农村的空气新鲜,有小桥,有河流,有绿草,有老牛,还有丰收的果子。有时间要经常带你到农村玩。”

对老师的印象日记篇六

“这里怎么少写一个解了!”“都到最后了怎么还把x忘记!”我带着《天天练》和沉重的心情回到了座位上。这就是我们的老师,浦老师。

他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身材一般,跟平常人没什么两样,其实对我们严格得不得了。

一天上课,老师讲题目,和所有老师一样,浦老师的眼光在教室里扫了一眼,目光停在左边,扶了扶眼镜,因为镜片的反光所以看不清他的眼神。

“王心瑜不要开小差啊!”老师说了一句。

我吓了一跳,不对啊,王心瑜应该坐在右边的啊,为什么浦老师却看着左边呢?名字记错了吧。

“有些人不要以为我把名字叫错了,有时候我看左边其实就是看右边,看右边其实是左边,浦老师就是这样啊,你们上课最好不要开小差,浦老师都看得见。”

不是吧,浦老师,你难道会读心术吗?

“如果方程没有写解的话,作业就要重做。”我的天啊,重做!抄题目重做!浦老师你也太严了吧,不就是一个解吗!

但是,浦老师也是为我们好。这我们当然知道,但浦老师,是不是有点激烈了?

一次上课,我们全班都被训了一顿,因为我们都把不该乘的都合在一起。没有一个人敢说一句话。这时,浦老师突然冒出一句话:“不同的东西是不能合在一起的,就像人和猪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呢?最多是猪八戒。”我们听到后都开心地笑了,气氛不再那么沉重了。

浦老师,我总是不喜欢数学,我对数学很没自信,所以总是在逃避,希望您能让我喜欢上数学,让数学成为我的好朋友。

对老师的印象日记篇七

今年的夏天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夏天,今年的雷雨也匆匆而来疾骤如夕。然而今年的夏天我们却肩负着不同的使命,拥有不同的感动。这是我们体科院在湛江徐闻迈陈镇那朗小学三下乡。虽然只是一个开始,但却是一个完美的开始,因为我们在努力。

三下乡的目的是更好的让大学生了解当今社会,更好的适应以后的社会,为未来的人生道路铺下坚实基础。我们的活动在一个和谐友爱的气氛中开展,以平常心来对待。来到学校已经几天了,大家的工作也逐渐走向稳定,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现在的有条不紊,分工明确,大家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效率也越来越高,工作也越来越顺利。

我还记得到学校这边宣传时,第一次接受孩子们的欢迎,我就被乡村孩子们的一张张自然天真的笑脸深深地吸引住。他们对我们和外面世界的好奇,都清晰地呈现在他们纯朴无邪的`笑容里面。他们最大的共同优点是“有礼貌”,那一声声真诚的“老师好”,仿佛是一瓶瓶没有被纷繁社会的杂乱环境污染的纯净水一样,在炎热的夏天仍旧沁人心脾。大多数乡村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认真程度,比起很多幸福地生活在城市的孩子,真的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学习的意志与毅力,正如夏日里的凉风,令人心里感到无名的舒服与无比的欣赏。

对老师的印象日记篇八

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去看一个中国画家的画展。这画家是以写人物画知名的。

其中有一幅画,写一个书生,正在读书,其旁站一个女人,替他加上炉香。不用问:画题必然是“红袖添香夜读书”了。

这幅画,在我看来,没有多大的了不起,但了不起的事情,却是这一个美国朋友不断地追问,这一幅画的意境是什么。

要把画的.意境向朋友说明?那就是大件事了。

为什么是大件事呢?这因为:中国人与美国人对读书的态度,有所不同。

不能否认,中国人对读书的观念,太过隆重;而美国人对于读书,视为一件平常已极的事情。其平常,有如搔头和抓耳朵一般。

我曾经见过一个美国青年人,倚在大球场的铁丝网了,金鸡独立地仅是一脚到地,读一本书,读上两个钟头,没有变换位置,直到他的书读完以后才走开。

中国人能这样读书的,我似乎还未见过。中国有一点钱的人家,都有一间专为读书而设的书房。较次的,也会在自己的卧室里边,设一张书桌。这一种豪华额定设置,一般美国人是没有的。美国人家中有书桌的,百中无一;美国人要读书,都在吃饭的桌子上边。美国人不见得家家都有饭厅,没有饭厅的人,吃饭的桌子,就在厨房内,因此,厨房就是美国人的书房。

书籍放在什么地方呢?书籍放在车房壁上的架上边。那新书买回来,放到车房去。

美国人没有书房,美国人却随时随地读书。美国人读书,不必找宁静的环境。在闹市中,经常有一块小草地,草地上有一两张椅子,椅子上坐着的,就是美国的读书人。

在香港,坐电车,由上环坐到筲箕湾,其实是很好的读书机会,但是,依我的观察,在电车上看报纸的人,看书的人,却不多见。

在美国,随时随地都看见人读书。这不时说,美国人勤力,而是说,中外对读书态度,有所不同。

历史上,中国的读书人,是一种特殊的人物。《幼学诗》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又描写读书人十年窗下,一朝得志,曰:“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由于读书人是一种特殊的人物,因此,读书也变为一种神秘的事情。神秘之极,便变成为“红袖添香夜读书”。平心论事,红袖添香,未尝不好;如果必要红袖添香,才能读书的,那就不免太过隆重其事了。

由于读书要隆重其事,因而,便有人“借头借路”,不肯读书,并为自己不肯读书来解脱。记得二十多年前,看到了一本好书,介绍朋友去看。朋友吝啬不肯买书,我就把我的本子借给他,言明一个月以后看完归还。一个月以后,朋友把书还给我,但说:“完全没有看过。我大以为奇。朋友皱眉道:”白天我要上班,晚上回到家中,太太晚晚都设麻雀局,叫我怎有机会看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