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介绍湖北景点导游词范文(通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1:23:30 页码:10
介绍湖北景点导游词范文(通用12篇)
2023-11-11 11:23:30    小编:ZTFB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种全新的角度进行思考。在总结过程中,应该重点突出自己的亮点和成就。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成绩?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专家为大家整理的职场技能提升指南,欢迎大家阅读。

介绍湖北景点导游词篇一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蕲春县游览观光!我们今天将要去游览的是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陵园!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李时珍(1518—1593年),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博物学家。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春人。李时珍出生在一个世医的家庭。父亲李言闻系当地名医,李时珍受父亲的影响极深。他从小喜爱医药,虽经父亲督促,精读四书五经、坟典传奇,但却无心功名,终于走上研究医药、研究自然科学的道路。

蕲春县有着适宜多种生物生长的环境,加之李时珍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封建社会开始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因此,他受到当时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探求事物真理的自然科学物主义的思想、“格物致知”的科学态度。

李时珍渊博的学识和在科学上取得的伟大成就来自他本人的勤奋学习、广博搜罗。他曾闭门读书,达十年之久,通过精读古代经史子集各部各类著作,李时珍在史学、哲学、文字学、训诂学等方面,造诣甚深;对于考释药物名、药性、治疗等方面,均取得坚实的基础,成为其科学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他又躬亲实践,广泛地向具有实践经验的人们学习。

如向农夫学习有关谷、菜等方面的知识,从渔人处学习到并熟悉各种鱼类的生活习性,向车夫学习采用旋花“益气续筋”的功用知识,从手工业工人处学习采矿和防止采矿过程中中毒的问题以及向猎入学习捕蛇、捕兽及这些动物的习性知识.他的足迹遍及湖广、河北、河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深入林区、矿井、莱畦……亲身体验(诸如关于采集铅矿、种植韭黄、观察狸狼的生活习性等等)。对许多尚未弄清的事实,他就亲自进行实践,做了不少临床药理实验。

为了区别药物的不同品种,他亲自采集,一一比较,并与古书对照“始得其的。“诸家所说,皆未可信也。”类似的例子不可胜计,这些都是他取得成就所不可或缺的条件。善于吸收古今中外以及包括各少数民族医疗方面的成就,是李时珍虚心治学的另一特点。他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的天竺、大食、波斯、南洋诸国、胡人、蕃人以及由梵文、佛经引述的药物名称及知识是相当丰富的.这表明李氏虚心的学习态度,也是他取得成就的另一重要原因。从宋代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一书问世以后,一直到《本草纲目》的著成,其间经过几百年的时间,李时珍搜集了这段时间出现的374种药物.其知识面之广,内容的丰富使得《本草纲目》成为我国古代具有世界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李时珍具有人定胜天,利用自然、支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自然科学物主义思想。他通过研究历代本草学的著作,得出了时代不断在前进,科学总是在进步的结论,认为后人必然会超过前人,科学不会总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停滞不前。他说,今人总是要“发现前人未到之处”的,因而他敢于怀疑古人,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成就.不论是近人还是古人,是经典著作还是一般专著,他都敢于批判错误,而不是回避矛盾。

他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在每一种药物之下,采用了“正误”的方式对前人的错误进行纠正和辨误,其中绝大多数是言之有据,符合科学道理的。这一体例在本草学上也是创造性的,说明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渊博知识和坚实基础。为了使药物发挥其更大的治病作用,他主张对药物的本性进一步加以改造,用人工的方法改造药物的自然性能。如对药物的升降浮沉的药性,主张采取某些办法,使其服从于治疗的需要。

如认为对原来的药性下沉的药物,可以用酒引之,使其上升至颠顶;而原为升浮之药物则可以咸寒药为引使直达下焦。这样,他得出了人不仅能够“窥天地之奥”,还有“达造化之权”的能力,能改造自然,支配自然。李时珍以科学批判服食,他痛恨迷信神仙之说,如在谈到古代以金银服食时,认为“血肉之躯,水谷为赖,何能堪此金石重坠之物,久在胃肠乎。

求仙而丧生。可谓愚也矣!”(《本草纲目·金石部·金》又说:“(银)性刚戾,服之能伤肝是也。抱朴子云银化水服司·成地仙者,亦方士谬言也,不足信。”(《本草纲目.金石部·银》)认为所谓可以居住水中,步履水上,都是“邪说”,“幻诞之谈。”他斥《本经》、葛洪等关于服食的论述为“误世之罪,通乎天下”,认为药物“治病可也,服食不可也。”(《本草纲目。兽部·伏翼》)。

李时珍广泛涉猎,闻历极深,使他对于自然界的变化万千的现象,具有较高的鉴别能力,何者为常,何者为变,何者为真,何者为假,均予注意辨别。例如,对于人体的正常生理解剖现象与正常之外的变异现象,他认为是由于人体“有禀赋异常者,不可执一而论”。不能以自己的一隅之见,而认为自然界“古今六合无穷变化之事物为迂怪”。通过这一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他记载了自然界动植物形态、习性、变异等方面的多样化,注意到事物的多样性,因而其著作成为当代一部植物学的百科全书。

李时珍对药物学的研究方法,在当时是具有启发性和代表性的。他强调亲自实践的科学态度,并开始应用了一些临床药理实验、比较解剖研究以及动物解剖的科学实验。李时珍亲自验证了罗勒子治疗眼翳和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的临床药理实验。又对大豆、鸡肠草等植物的药理作用进行了药理实验。他实地解剖鲮鲤、蛇等多种低等动物,以证实其解剖结构。

通过比较解剖学、比较生物学的研究,确定某些容易混淆的植物的特征和鉴别方法。李时珍的这些研究方法,对后世是有启发性的,在当时的科学界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创举。然而,他对于未知或知之甚少的事物,却常常用“未审然否?”“亦无所询证,姑附于此,以俟博识”这样一类的语言,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可见一斑。李时珍不仅是一位药物学家,又是一位博物学家。他对于生物、地质等学科很有研究,对化学、天文、历法、气象也有一定的心得。

李时珍更是一位高明的医药学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载有相当多的验案,均为本人治病之记录。他在自然科学各门学科方面的成就,以及精研医学理论及丰富的实践,使他在医疗活动中,取得较好的疗效,一度应召入太医院。他的坚实的理论基础,来自《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医著,但他的自然科学的物主义态度及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使得他更加尊重《内经》,以后尤其是金元以来的医学思想和成就,他受金元四家的影响,特别推崇张元素、李东垣的医疗思想。

认为张元素是“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他把在药物学上的成就,灵活地运用到治疗学上,除去遵循传统的医学理论进行严格的辨证论治以外,特别重视分析药物的归经,讲究性味,丰富和发展了本草学的理论内容,从而使其治疗的效果不断提高。李时珍对脉学、经络学说也都有较深的理解和研究。这些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也都是他医学、药学成就必不可少的条件。他的著作除去《本草纲目》是一部博物学的划时代作品外,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在书中,李时珍以简洁明了的诗句,概括地了中医常用的脉象,极便于初学记诵,有利于普及脉学知识;《奇经八脉考》则是十二条正经以外的经络系统的总结。《濒湖脉学》曾被译为德文,在国外出版。在文学方面,李时珍还是一位诗人,他的《濒湖脉学》,就是用律诗体写成的。可惜文献中只保存他少量的律诗。

李时珍是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杰出科学家。在国内外有崇高的声誉和很大的影响。1953年,莫斯科大学为李时珍塑像;把他作为世界上有名的科学家之一。我国在五、六十年代中,陆续发行邮票,拍摄电影故事片,并建立李时珍陵园。1988年,为纪念李时珍逝世390周年,在李时珍家乡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会。对李时珍的研究现在仍在不断地深入发展。

李时珍陵园位于蕲春县蕲州城东门雨湖之滨的蟹子地,与李时珍的诞生地瓦硝坝隔湖相望。远在元代,“雨湖渔舫”就是“蕲阳八景”之一。1982年,国务院将李时珍墓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对李时珍陵园进行了精心修茸、装点,使之成为一个亭台错落有致,药园碑廊交相辉映,占地面积约80亩的仿明建筑群。

进入陵园,首先跃入眼帘的是邓小平同志为陵园亲笔题写的“李时珍纪念馆”这6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再往前行,便是本草药物碑廊、药物馆、李时珍纪念馆、百草药园和李时珍墓园。碑廊全长14米,碑上镌刻着李时珍像和他的生平事迹介绍、《本草纲目·序》和书中收录的128种中草药图等。

药物馆为仿明建筑,陈列有动物、植物、矿物标本300多种。李时珍纪念馆内陈列着有关李时珍的历史文物、古籍缮本、字画、近现代名人书画、雕塑等。其中有《本草纲目》的各种版本,有顾景星、章学诚等明清学者为他撰写的传记;有郭沫若的两次题辞、有著名美术家蒋兆和先生亲笔画的李时珍像以及莫斯科大学的李时珍雕像照片和120余种中草药标本。背面墙壁有大型壁画《李时珍武当采药图》。这些文物集中展示了李时珍平凡、伟大的一生。

在那古樟参天、松柏青翠的园林深处,是李时珍的墓园。

墓地南依群山,北临湖水。墓椭圆形,封土高2米,纵径6米,横径4.5米。周围以青石条砌护。墓前有万历年间其子所立石碑1通,高1.15米,宽0.6米。上部及两侧以条石镶框。碑文楷书。西侧为其父、母合葬墓。1955年以来,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葺。陵园大门建于1980年,是一座四柱三门冲天式青石牌坊。门内为莲池。

墓前立纪念碑,通高5.5米,碑顶置李时珍半身塑像,高1.3米。碑身正面刻郭沫若1956年题词。纪念碑两侧各建琉璃瓦顶六角亭1座。陵园西侧李时珍纪念馆,由单檐歇山顶、左右长廊和陈列馆3部分组成。壁间嵌《本草图》石刻,选刊明版《本草纲目》所著录的药物标本图128幅。陈列馆内陈列李时珍生平事迹及所著《本草纲目》等著作的各种中外文版本。

郭沫若1956年题写的“医中之圣”四个大字镶于牌坊之上,根据蒋兆和先生绘画而成的李时珍半身塑像巍然耸立。李时珍与发妻吴氏合葬墓,其父李月池与母张氏合葬基,虽历经四百余年,仍保存完好,两墓前有立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和隆庆六年(1572年)的墓碑,碑文清晰可见。

李时珍历三十余年之艰辛,著成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在他辞世三年后问世,除在中国翻刻三十余次外,还被译成拉丁文、朝文、日文、英文、俄文、德文、法文等十几种版本,在世界各地流传,成为国际医学科学界的重要文献。

近年来,蕲春县在李时珍凌园1公里处的体育场,建起了一个封闭式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全国500余家药商在这里从事药材加工、销售。一年一度的药物交易会,两年一届的湖北省李时珍医药节,吸引着海内外客商前来贸易、瞻仰。这里己被国家批准为全国保留的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

好了,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我们今天的游览就到此结束了。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同时,希望大家能多多包涵我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同时提出宝贵的意见!后,我真诚的期待着大家的再次光临!届时,我将给大家提供更为满意的服务!

介绍湖北景点导游词篇二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黄石游览观光!我们今天将要去游览的是西塞山风景名胜旅游区!在此,我先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西塞山座落在黄石市东部,三面环江,有一脉纤立山梁与千里楚山相接,素有长江中下游门户之称。西塞山又名道仕袱矶、矶头山,面积0.49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76.4米,山势突兀,横入长江,几近截断江面,因山形陡峭,崖悬壁立,状若关塞,故名。历史上就以其吴头楚尾的地理位置和险峻的地形集古战场和风景名胜与一身。

从东汉末年到新中国成立前,发生在西塞山的战争达一百多次,文人雅士观赏西塞山晨曦暮色述志言情而吟诗填词近百篇,并在悬崖陡壁上留下不少摩崖石刻。市园林部门从1985年5月起,在西塞山着手进行游览小道、长廊、上观亭、桃花亭、沿江铁链护栏和桃花古洞、古钩鱼台的维修建设,景点不断得到开发利用。

西塞山,崖陡水汇,北有沃野千里,南有延绵群山,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扼守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据载,公元1孙策攻黄祖之后,西塞山发生了数百次战事。西塞山壁立江心,横山锁水,危峰突兀,雄奇磅礴,易守能攻,为长江要塞。自东汉年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百余次较大规模的兵争在这里发生。著名的战例有:“孙策攻黄祖”、“周瑜破曹操”、“刘裕走恒元”、“李自成大战清军”、“铁索横江”等。

西塞山曾有“九庙一观”的说法,是指其庙宇颇多,后因战事频繁,多为兵毁,现存的尚有龙窟寺。

西塞山,自然风光绮丽,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刘禹锡、张志和、韦应物待著名诗人曾在此留下千古绝唱。唐代诗人张志和曾留下了“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句。

西塞山的主要游览景点:北望亭、双观亭、桃花亭、牡丹亭、画廊、元真子钓鱼台、桃花古洞、三国古栈道、龙窟寺等。

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西塞山了,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进景区参观!

桃花古洞。

首先我们就来到了桃花古洞,它在西塞山北侧临江的陡壁间,洞高约3米,上圆下方,形如庙门,入内2米处被钟乳石封闭,传说是唐代诗人张忠和隐居钓鱼时休息或避雨躲风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洞门刻有“桃花古洞”四个字。1985年,去古洞必经之险道“一线峡”被拓宽,并安装了90米长的铁链护栏,以保障游客安全。洞下是古钓鱼台。

摩崖石刻。

在山体东北悬崖之中,曾有不少石刻,如“飞来船”、“鳌鱼石”、“虎豹关”、“蛟龙窟”、“云林得意”、“震标仟仞”以及“钟崖”、“佛掌”等等,有些已随岁月褪去。在西塞山临江面的一块4米多高的碑石上,我们可以看到那里刻有每字见方1平方米的“西塞山”三个大字,为明朝进士朱其昌手书。由此东移则有明进士吴国伦的“龙蟠虎踞”摩崖石刻。在桃花洞两侧石壁众多石刻中,当代书法家楚图南写的“西塞山”三个大字,镌刻在洞左侧江崖壁上,每字见方5米,甚为壮观。

西塞山铁桩。

在桃花洞右侧的矶头上我们可以看到一铁桩,高8.2厘米、宽3厘米、厚一厘米,铁桩中间有槽,旁边还有一锲。传说是吴王孙皓铁锁横江的遗迹。

龙窟寺。

在西塞山东边山下,是唐代遗址。1986年已部分修复。相传寺内曾栽有一棵明朝留下来的牡丹花,该地一贾姓人家丫头逆主人之意助一穷秀才赴京赶考后屈死,功成名就后的秀才寻恩到此,丫头借牡丹花以表清白,使牡丹花变成洁白芳香、艳色迷人,二战期间该花被日本人抢走。

北望亭。

这里是北望亭,它是一座仿古建筑,位于西塞山北峰山巅,此处可俯视江涛奔腾东去,江北散花洲和策湖碧绿万倾。亭正门“北望亭”三字为樊稼生题写。大家请看亭北面的那幅对联,上联:骋怀今古千秋事;下联:放眼乾坤万里心。南面也有一幅对联,上联:形胜在吴头楚尾;下联:风流于古往今来。该亭于4月16日开工建设,同年10月28日竣工,总建筑面积为167平方米,亭高9.647米。总投资40万元。

西塞山牌楼。

接着我们来到了西塞山牌楼,它也是一座仿古建筑,位于西塞山西面山腰,1986年6月动工兴建,1988年12月竣工,总投资12.3万元。牌楼上“西塞山”三个大字由中国书法协会主席舒同题写。全长1.7公里的西塞山专用公路从牌楼下穿门盘山而上,直达山顶。

园林绿化。

从1962年起,市人民政府就有计划地组织市民到西塞山上义务植树,现山上遍布松、柏、桃树等树种。春暧时节,桃花洞四周桃花盛开,与江涛浪花相映,景色诱人。

道仕袱。

我们现在来到了道仕袱,它位于西塞山脚下东侧,这里在历史上先后设置过京都、西陵县、土复镇、楚雄镇、道仕袱镇、市和黄石城等。在汉、晋、隋、唐、宋、元、明、清时期,这里曾是繁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镇。公元1935年8月中秋夜,日寇海、陆、空三军猛攻西塞险隘,使道仕袱这个千年古镇变成了一片废墟,古镇雄貌现已踪影全无。

古钱窖。

尽管道仕袱的古镇雄貌现已荡然无存,但在此处的六次古钱窖发现,却能证明其古代的繁华。

次,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发现一金窖及一墓葬的随葬物品。

介绍湖北景点导游词篇三

各位领导: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xx旅行社导游员xx,按照县先教办安排,今天由我为大家作活动讲解。希望在我的陪同下,各位领导既能有所收获,又能有一个轻松愉快的旅程。

“五个一”红色之旅先进性教育活动是由县委党员先进性教育办公室主办的一次学教体验活动,“五个一”呢,就是走一趟红军路、唱一首红军歌、扫一次红军墓、吃一顿红军饭、听一堂红军课。我们今天的行程安排是这样的,站到胜利烈士陵园,重温入党誓词、扫烈士墓,第二站参观胜利老街、金凤楼,第三站在xxx吃红军饭,饭后听红军课,第四站是上薄刀峰,走红军路,完成行程后从大地坳方向返回。

在外地,说到罗田,可能会有人说不知道,但说到大别山,那就很少有人说不知道了。这是由于包括我们罗田在内的大别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斗,前赴后继,以巨大的流血牺牲,赢得了“大别山红旗不倒”的历史地位,为建立新中国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所决定的。大别山与井冈山、韶山一起,并称为中国革命三大策源地。更重要是,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一举扭转国内革命斗争局面,揭开解放战争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今天,我首先先给大家介绍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和刘邓大军在罗田战斗活动情况。这得从大别山的战略地位说起。

大别山,位于鄂、豫、皖3省边界地区,南接长江可威逼宁汉,北向豫皖可俯瞰中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党的创立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即成为创立党组织较早、受党的影响较深、工农运动高涨的地区。因此,大革命失败后,鄂豫皖3省党组织根据“八七会议”所确定的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在探索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过程中,相继把武装起义的重点放在敌人统治薄弱的大别山区,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实行大别山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构想。随着这个战略构想付诸实施,大别山相继爆发了黄麻起义、商城起义和六霍起义,形成了大别山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

1947年,国民党将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将战争引向解放区。因此,党中央决定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敌。邓小平说过:“大别山,敌人必争,我也必争”。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一、二、三、六纵共11.5万余人,迅疾南下,一举突破了黄河天险,发起鲁西南战役,歼敌九个半旅,接着向南实行无后方的千里跃进。“进”,是一种特殊的进攻方式,不是逐城逐地向前推进,而是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心脏。

其间,我军在刘邓首长的率领下,抢渡黄河,越过陇海铁路,通过黄泛区,渡过沙河、汝河、淮河,于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区。刘邓首长命令一、二纵(含六纵16旅)攻克大别山北麓,担负掩护,三纵直指皖西,六纵直指鄂东,迅速抢占大别山中心区,包括罗田。

1947年9月4日,刘邓大军进至滕家堡,就是现在的胜利镇。这是刘邓大军首次进入罗田。刘邓大军在大别山活动期间,罗田既是前线,又是大军后方。

47年9、10月间,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开展游击战,辗转于麻城、英山、浠水、立煌(金寨)、蕲春、罗田等地,我县民间都流传着刘邓大军五次攻克罗田县城的故事。次刘邓大军6纵18旅53团(先遣团)于47年9月6日从麻城白果出发,经李婆墩、三里畈,于当日黄昏到达石源河,然后兵分三路:一部过河占领城南钵盂尖,一部占领城东黄道山,一部占领城西党家山高地,然后主力猛烈攻城。当时城内有国民党广西军一个营和县自卫队1000多人。在我军攻击下,顽抗一阵,弃城向雷家大垴方向逃窜。刘邓大军首次攻克罗田县城。入城后,成立城防司令部和罗田县爱国民主政府,开仓济贫。53团主力,于数日后主动撤出县城,经大河岸赴英山。县自卫队于13日占据了罗田。

第二次是18旅一支,于9月18日路过,二次攻克罗田城。收复县城后,挥师经大河岸向英山方向开去。敌军于20日又占据了罗田。

第三次是9月29日,正值中秋节,六纵主力北返麻城路过罗田,城内守敌闻风丧胆,我军稍加攻击,守敌就弃城而逃。县城第三次被攻克。

第四次是10月五日。也是六纵一部多人,经石桥铺进入罗田,县城守敌闻风逃窜,我军再次攻克罗田。随后开向蔡店河。

第五次是10月27日,刘邓大军在蕲春高山铺大捷,歼敌40师和52师82旅共1.26万人之后,六纵一部从广济向罗田出发,攻打罗田县城,击溃敌第7师516团,于29日第五次攻克罗田城。至此,大别山战略要地罗田,完全控制在我军手中,成为大别山游击战争根据地。1947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则报道:“罗田经五次易手,人民已认清了解放军和爱国民主政府真正是人民的救星,当我和政府入城后,老百姓纷纷前来诉苦,控诉蒋匪军之罪行”。

好了,刘邓大军在罗田的情况介绍我们暂告一段,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项活动内容――学唱一首红军歌。

在大别山老区,流传着很多革命歌曲,有出自红安的《八月桂花遍地开》,很多人都会唱。在我们罗田也有不少,为配合这次活动,县文化局搜集整理了十几首,精选了两首,下面我给大家唱一遍,请大家选学一首……。

(教唱一首红军歌)。

[过方家坳后]。

各位领导,我们马上就到胜利镇。胜利镇原名屯兵堡,又称滕家堡。屯兵堡名称的由来,民间传说宋朝有一女将,身怀六甲带兵打仗,战斗中在胜利镇北面的松(生)子关生子,在脱甲岭解下战袍包裹,到洗儿岭洗婴儿,后屯兵于在这里,将这里取名屯兵堡。后人改称为滕家堡。比较可信的说法,此地是鄂豫皖边陲,北通中原,南接江汉,为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历代都屯兵于此,所以称为屯兵堡。52年,在这里设胜利县县址,所以地名改为胜利,是纪念革命胜利的意思。

胜利地区是我县革命的发源地,我县个中共党支部在这里成立。红一军、红四军、红25军、红28军,刘邓大军在罗田都是以胜利为主要活动区域。

[烈士陵园]。

胜利烈士陵园,建于1986年,是为纪念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胜利牺牲的300多名烈士而兴建的。园内建有烈士纪念碑,碑高18.6米,花冈岩碑身,碑身由王任重题写“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碑座上刻有碑文,记述了烈士概况。

[李梯云烈士墓]。

李梯云,又名李继棠。胜利镇上金垸皂树坳人。19生,1924年考入董必武创办的武汉中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考入武昌中华大学。1926年夏,受组织委派,回罗田开展革命工作,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1926年8月,他主持在滕家堡金凤楼成立个党支部――中共罗田支部,并当选为书记。同年十二月,中共罗田县委正式成立,他任县委书记。从此,罗田地区的大革命运动在以李梯云为首的中共罗田县委领导下蓬勃兴起。

大革命失败后,李梯云秘密转入商南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历任中共商城南邑区委委员、中共商罗麻特别区委委员、中共赤城县委书记、中共鄂皖特委委员、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2师党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等职。在此期间,他与徐思庶、肖方、周维炯等人,成功组织并指挥了商南武装起义,创建了鄂豫皖第二支工农红军。1931年,在金寨狮子垴指挥作战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5岁。

(选讲:这座烈士墓为李梯云烈士夫妻合葬墓,经其子重修,同时修建的还有陵园内的揽胜亭。其子已从台湾返回大陆定居,现居于县城林贸一条街)。

[纪念碑]。

(开展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重温入党誓词两项活动,由县先教办主持)。

[吴光浩烈士纪念碑]。

吴光浩,鄂豫皖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19生于湖北省黄陂县。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他被派到国民革命军第4军叶挺独立团,任连长,参加了著名的汀泗桥、贺胜桥和攻克武昌的战斗,后提升为营长。

1927年,中共湖北省委派吴光浩领导了以咸宁、蒲圻为中心的鄂南起义。同年10月,中共湖北省委又派吴光浩等人到黄麻地区组建了鄂东特委和鄂东革命委员会,统一领导黄安、麻城两县的武装起义。11月上旬,根据上级指示,潘忠汝任黄麻起义总指挥,吴光浩任副总指挥。

1928年1月,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7军,吴光浩任军长。7月,为适应新的形势,奉上级指示,第7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1师,吴光浩任军长兼师长。

1929年五月,鄂东北特委派吴光浩前往商南领导武装起义。吴光浩率10余名战士化装为小商贩,途经胜利镇北洗儿岭,在一家小饭店休息吃饭,一名战士不小心露出藏在腰间的手枪带子,被店老板发现。吴光浩一行上路后,店老板向驻地民团报了告。民团副团总金淑辉带50名团丁紧追,到脱甲岭将吴光浩一行包围。吴光浩见势不妙,一边还击,一边命令和掩护战士撤退。战士们都安然脱险,吴光浩不幸中弹被俘。后被危害于胜利河坪,时年27岁。

有学者将吴光浩与叶挺、王尔琢、黄公略、许继慎等人一起列为我军英年早逝的17位重要将领之一,概叹说,他们如果能活到解放后,也许我军的元帅、大将不止20位。

[“五二九”烈士殉难纪念处]。

胜利镇始建于宋代,原叫金店,后建立盐营。屯兵堡、滕家铺都是后来的称呼。由于此地为战略要地和通商要道,历代不断有大批的驻扎需要大量的物资供应。通商要道的位置又使这里成了进出货物的重要集散地,各地商人纷至沓来,千年老镇渐渐形成规模。据老人们回忆,胜利原有规模与风格相近的四条老街,分别称为一甲街、二甲街、三甲街和四甲街。我们现在参观的是保存较好的一段,它长约1000米,曲巷幽深,由一条主街和几条岔街构成,街道宽2至3米,现存建筑多为明、清建筑。风格以徽派建筑为主,兼具南方古镇特色。街道砖石铺就,房屋青瓦粉墙,马头山墙,共壁连体,一进几重,厅堂、厨房、后院、木楼,一应俱有。临街面为一或两层,上宿下店或前店后房,均用板门、板壁、穿花窗。早先,店铺前挂着灯笼、写着竖式字样招牌,有丝铺、饼子铺、染房、铁匠铺、竹器店等字样。

这条老街,看似平凡。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燕王秦日纲、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政府代总统李宗仁,曾在这里设过指挥部。大革命时期,在这条街上,红一军、红二十八军,刘邓大军三纵、六纵指挥部也都曾设在这里。这条饱经苍桑、古韵犹存的老街,是大别山根据地革命斗争的一个重要见证。

[二野六纵司令部旧址]。

1947年9月4日,刘邓大军六纵政委杜义德率六直属机关,进驻滕家堡,解放了罗北地区。纵队司令部设在老街一农店铺。当时,司令部举派人找到当地党组织负责人廖鹏、刘敏,杜义德听取了他们的漏报后,摊开地图,分析了形势,决定将六纵后勤机关设在滕家堡一带,在前线建立大后方,并嘱咐廖鹏要广泛发动群众支援。12月初,敌人围剿开始,很快占领了浠水、英山、罗田,并向六纵司令部压缩,杜义德率司令部及后勤机关奉命离开滕家堡,转移到黄安、黄陂地区。

[鄂豫皖南线剿匪指挥部旧址]。

[肖方故居]。

肖方,滕家堡(胜利)洗儿岭村人。家中在滕家堡一曱街头开有一店铺。他在平乡小学读书期间,一直住在铺中与父为伴。

[红一军指挥部旧址]。

1930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建立豫皖边特区委员会,组建红一军。1930年12月上旬,军长许继慎与副军长徐向前率红一军攻克罗田县城后,军部进驻滕家堡,设在这里。红一军军部驻扎滕家堡期间,发布了《告滕家堡群众书》,帮助当地建立了“行动委员会”。一周后,司令部迁驻商南。

[店员工会旧址]。

店员工会是在本地成立的中共罗田个党支部领导下,于1926年12月成立的工会组织。当时有会员30多人,成立有纠察队。店员工会成立后,发动和组织当地店员、工人,积极配合党组织的活动。为当时在这里的革命形成声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大革命失败后,店员工会被解散。

[金凤楼]。

各位领导,这就是罗田个党支部旧址――金凤楼。金凤楼原称大庙,始建于公元1465年,几经兵毁,几经重修。有记载的一次全面重修是清康熙年间(1658年),重修资金来源于民间捐助。当时一位安微富豪的女儿远嫁到这里,捐了一枚陪嫁的金凤钗,故修成后取名为金凤楼。门楼上“金凤楼”这三个字是清代进士、翰林院编修李力琮书写。

1925年,李梯云受党组织指派利用寒暑假回乡开展革命活动。回乡后组织进步青年肖方、林成一等人在已成为平乡小学的金凤楼里成立了“罗麻青年读书会会”,并介绍肖方等加入共青团,成立了罗田个团支部,罗麻特支,肖方任书记。1926年,李梯云在团员中介绍肖方、林成一、闫尤、陈绍康入党,并在金凤楼召开五名党员会议,成立中共罗田支部,李梯云任书记,肖方任组织委员。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另一位革命先驱肖方。

肖方,又名肖大椿。胜利镇洗儿岭村肖家冲人。1907年生,早年就读于私塾、县第二高小。毕业后考取黄埔军校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担任过中共商(城)、罗(田)、麻(城)特别支部书记和罗田县农协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及罗田县县长等职。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肖方调到叶挺部第24师教导团,参加过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后因战斗失败,转入豫商南。1929年5月与李梯云、徐思庶、周维炯一道组织和指挥了商南暴动,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32师,肖方任第97团团长。1930年10月至1931年10月,他历任红一军第三师副师长,中央教导二师师长,红四军第12师副师长兼34团团长,在粉碎蒋介石对鄂豫皖发动第二次军事“围剿”战争中,率部英勇作战,转战3省10县,功勋卓著。

然而,这位曾经为创建商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32师作出重大贡献的红军指挥员,在张国焘“肃反”扩大化中被秘密杀害于河南省光山县白雀园。牺牲时年仅24岁,又一将星过早殒落。

[中午吃红军饭,随后听红军课]。

[自金家河出发去薄刀峰]。

我们下午的活动内容就是走红军路。当年,红一军、红四军、红二十八军等多支红军在这一带活动。徐向前、高敬亭、王树声、陈锡联等红军将领都在这一带战斗过。后来,刘邓大军在这一带建立了后勤基地。可以说,这一带的每条老路,都留下过我军战斗的足迹。我们现在走的,只是其中一条。现在,这里的环境、交通和人民条生活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从这一带的地形,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革命年代先烈们生活和战斗的艰辛。

[刘邓大军后勤医院][到达板桥附近]。

[五垸、六垸]。

这两个不起眼的小村庄,由于地势险要,隐蔽性好,是当年红军小股的驻地。五垸,是罗麻县委旧址。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后,28军留下来坚持武装斗争。28军主力离开这一带时,曾留下37名伤员,分布在五垸、六垸、麻栗坪养伤。在群众的精心照顾下,全部伤瘉归队。

[场部]。

现在的繁华的旅游接待区,老地名叫麻栗坪。红28军军长高敬亭率部经常在这一带活动。1935年秋,红28军在九资河组建了两支便衣队――薄刀峰便衣队和肖家坳便衣队。薄刀峰便衣队由詹锡春、彭安仁带领。这支队伍有点类似于电影里的敌后武工队,虽然只有十几个人,但是活动能量很大,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打击土豪劣绅,为红28军筹集军费。他们筹款的办法是向土豪“下条子”,如果土豪不按时交款,就在黑夜里将土豪抓走,令其家人交款取人。一次,便衣队向牌形地大土豪余鸿发下4万块银洋的条子,余鸿发拖延不交。一天夜里,便衣队抓走了余鸿发,并留下一张纸条:“余老爷我们请去了,4万块大洋取人。”余鸿发是个大胖子,走不动路,红军、扮成家丁抬着他走。天明,途经李家坳,过路人问:“这不是余老爷吗”红军便衣队同志回答:“不是,是钱篓子。”没几天,余鸿发的家人请30余人挑银洋到指定地点取人。

[卧龙岗]。

讲解词略。

[回程路上过大河岸后]。

答案:一是在石桥铺四口塘召开的团以上干部会议,由邓小平同志主持,主要是研究大军如何在大别山区发动群众,推进土改,站稳脚跟。

二是在僧塔寺召开的三纵干部会议,由纵队司令陈锡联同志主持,主要是讨论大军撤出后,如何继续开武装斗争的问题。

[结束语]。

今天的活动即将结束,我有幸跟随各位领导一起重走红军路,扫红军墓,唱红军歌、吃红军饭、听红军课,一路重温先烈们的革命情怀。真正地受了教育,受了启发:、我们罗田有着光辉灿烂的革命史,我们为此而光荣;第二、先烈们在艰难岁月里,为了理想与信念,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精神可圈可点;第三、革命的胜利是先烈们以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应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好了,感谢各位领导对我今天工作的支持与配合。我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敬请原谅。后祝各位领导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谢谢!

介绍湖北景点导游词篇四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黄石游览观光!我们今天的旅游行程是这样安排的:上午我们将去游览磁湖风景名胜旅游区,下午我们再去游览位于大冶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在此,我先预祝大家高高兴兴的来,高高兴兴的走,高高兴兴的再来!

磁湖风景区。

我们现在正在前往的是磁湖风景名胜旅游区。

磁湖风景区位于西塞山区西北,形成于更新纪晚期,距今约有30万年,总面积10平方公里,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赞道:“磁湖者,以旁岸多磁石故名”。南半湖中心线以南为西塞山区管辖,是市南湖鱼场的主要养殖区之一。湖北侧建有儿童活动中心,并正在筹建大型绿化广场,南岸以黄荆山为背景是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建筑,西北与黄石市区绿化效果的杭州路隔湖相望,湖中段建有澄月岛公园。

磁湖有很好的地理资源优势。但磁湖又是整个石料山、胡家湾和陈家湾地区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汇集处,污泥淤积和水质恶化非常严重,曾因水质恶化造成水花生等水草泛滥,几乎覆盖整个湖面。市政府在启动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兴建陈家湾污水处理厂的同时,又于对澄月岛路以北湖区进行治理,并随后在湖中建成大型喷泉一座。

磁湖的主要景点有睡美人、鲢鱼墩、澄月岛、逸趣园、映趣园、野趣园等。磁湖景区内,山形峻峭,水域纵横,山环水抱、交相辉映,美不胜收。19,磁湖风景区经省政府批准定为省级风景区。

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请大家随我一起到景区内参观游览!

这里是澄月岛,它位于磁湖南半湖,面积1.5公顷,其中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水面0.33公顷,绿化面积0.67公顷。1988年4月动工,同年12月底竣工,历时9个月,投资260万元,于元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

澄月岛四周环水,入岛处是一座半月型的拱桥,名玉带桥,用水泥麻骨石砌成。桥的两端各有一对石狮子,正门是一座全木结构两重八角的古典式门楼,大家请看那两边的对联,上联:寄身磁湖,揽月无需穷碧汉;下联:客来仙岛,飞觞何必赴瑶池。岛的东南为一组江南仿古园林建筑群,内设的主厅、副厅、侧厅、展览室、六角亭等,均为全木结构,飞檐琉璃瓦大屋顶,四周有花圃、假山、荷花池、金鱼池、长廊、水榭、花木和照镜台。

岛北端有5个明代风格小亭,即:“五亭映月”(名邀月亭、伴月双亭、醉月亭、濯月亭)。亭林之中,配有“嫦娥奔月”、“玉兔捣药”两座雕塑,还有藕香池、露天舞厅和荷花汀步。西北角有人工假山,山顶有一亭,山腰有松、竹、梅和四季花木。岛的周围栽植柳树,岛内栽植桂花、广玉兰、夹竹桃、紫荆、紫薇、黄杨等树木花草。岛内游乐设施主要配有碰碰船、踩船和娱乐室等。现归团城山风景区管理处管理。

大家请看,天然的睡美人由鲢鱼墩、团城山等众多山体重叠构成的一副美女卧波图,其披发临水摇曳,双目凝望天空,罗裙尽着秀色,让人浮想联翩。这么一个独特的景点却没有设置观点台,让游人不能一览睡美人的风姿,体现了开发挖掘的欠缺。

磁湖大型喷泉。

接着我们可以看到磁湖大型喷泉。

199月,磁湖南半湖淤泥治理工程完成后,即在湖中心线附近建成大型喷泉。该喷泉整体设施直径40米,内外共分四圈,能随水位自动升降,装有程控装置,能群喷20米高水柱,变换20个花样,总投资176万元。节假日启动使用,与北湖另一喷泉遥呼相应。

磁湖风景区规划。

年市园林部门根据市政府的要求,编制磁湖风景区规划,并向湖北省申报省级风景区,获准。规划以磁湖为中心景区,向东延伸至西塞山,向南至月亮山,向西包括东方山,形成以“三山一湖”为框架的省级风景区。该风景区的建设规划尚在编制之中。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游完了磁湖风景区,下午我们将去参观大冶古铜矿遗址。

大冶古铜矿遗址。

由黄石出发,过磁湖,湖水碧波荡漾,对岸可见大冶特钢和华新水泥连片的厂区,正是他们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经济活力和大量粉尘。大约四十分钟车程,就到了大冶市,这里以铜矿和金矿而闻名。我们今天要去的则是一处特殊的矿址——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铜,是人类早认识和利用的金属之一。长江中游湖北黄石市西南25公里处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就是距今近30前的一处古人类文化遗存,是中华民族祖先采石和炼铜的历史见证。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在黄石市郊、大冶市城区西南约3公里的金湖之畔。据载,铜绿山“山顶高平,巨石对峙。每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土石之上,故名。”矿区面积约8平方公里,地表积存约40万吨古代炼铜炉渣,是一处规模庞大、保存完好、埋藏丰富、延续时间较长的古代矿冶基地,也是一座从商代晚期一直延续到汉代开采和冶炼铜矿的遗址。

从1981年以来,通过考古发掘、遗址采集、流散收集、废品拣选,已收集铜铁器文物二千余件,其中战国时期的“青铜砝码”全套13件;战国时期的楚国货贝“良金一朱”、“良金四朱”;商代“提梁”;战国时期采矿工具“铜斧”等33件文物被国家文物鉴定组定为一级文物。

古铜都大冶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早在40万年前,华夏先祖就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3200年前,大冶的先民们就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开采铜矿、冶炼青铜;1093年,唐吴武昌节度使秦裴就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设置大型采矿、冶炼机构青山场院;1031年前,宋南唐在这块文明的土地上设置县治,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县名为大冶,经国务院批准,1995年1月1日撤县设立大冶市。

1982年2月23日,国务院公布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3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正式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0月21日,大冶市政府举行青铜文化与大冶发展研讨会,来自北京、湖北等地的有关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围绕铜绿山古铜矿的有关课题及大冶的发展进行热烈的讨论和研究。

大冶五十多处青铜采矿冶炼遗址年代经考古鉴定,其时间可追朔到三千年前的商代中晚期。考古资料表明大冶地区蕴藏大量的铜矿,并分布广泛,现已发现的村落遗址有一百多处。东周时期在大冶先后建造三座古城,高河“鄂王城”;大箕铺“五里界古城”;金湖“草五咀古城”。三座古城和遗址周围都发现有冶炼青铜的痕迹,部分遗址附近还发现有古采矿巷道,如铜山口的狮子山遗址、铜绿山古铜冶遗址等等,古采矿的井巷中,今天,我们在这些古矿井中发掘出土有大量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如铜斧、铜锛、本铲、船形木斗、木瓢、竹篓、绳索、陶器碎片、竹篮等。

近年,武汉大学历史系和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在黄陂盘龙城取得了突破性的发现,一举解答了千年之谜,在黄陂盘龙城发现大量规格不等的坩埚、铜坯和冶炼炉渣,经分析成分含量和大冶铜绿山完全一致,而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盘龙城位居长江中下游主要干道,精制青铜器后,再运至全国各地。这就是大冶在中国青铜文化采矿冶炼及青铜发展史上的卓越贡献,这也是大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煌灿烂的一页。

香港的一些报刊评论,“这是中国继秦始皇兵马俑后一奇迹”,“可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铜绿山古铜矿遗址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国务院又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与秦陵兵马俑等并列为新中国建国后考古十大发现之一。由于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早、保存完整的古铜矿遗址,国务院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1987年由国务院申报有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国际遗产。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一处采冶并举的大型矿冶遗址,它分布范围很广,在现代矿区内的十二个矿体中,古人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地下开采,遗存的古代炼渣多达五十吨。

迄今为止,对这一遗存的考古总发掘面积已达五千余平方米,其中包括采矿遗址和冶炼遗址,共清理出不同时代、不同结构、不同支护方式的竖井,此外还有平巷和斜巷,清理出十座春秋早期鼓风炼铜竖炉和二座战国时期炼炉。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用于采矿和冶炼的铜、铁、木、竹、石、骨制工具及陶制生活用品。

历史、地质、矿冶等方面的有关专家研究认为,该遗址的采冶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采矿技术方面,主要体现在深井开采,并成功地解决了井下通风、排水、提升、照明和井巷支护等一系列较复杂的技术问题。在冶炼方面,古代工匠们已较熟练地掌握了炼铜鼓风竖炉的构筑、配矿和炉温的控制等一系列复杂工艺。据对遗址中遗留下来的粗铜块和炼渣分析表明,其粗铜纯度达百分之九十四,炼渣含铜量仅为百分之零点七,与现代铜矿的冶炼水平相差无几。

由于矿区内的十二个矿体都有古代采矿遗存,因此,如何处理矿产发掘和文物保护,将体现中国政府对文物保护的态度。经商定,铜绿山矿依照矿山生产服从于文物保护的原则,将古矿井埋藏丰富并具有代表性的七号矿体作为古铜矿遗址保存,在其范围内停止现代采矿作业。目前,由国家投资在保护区内春秋早期采矿遗址的发掘现场建起了一座遗址博物馆,并正式对外开放。同时该遗址处还建成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陈列和战国至汉代采矿遗址复原馆,室外还复原了春秋早期冶炼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至今,这里已成为一座融文物保护、景点建设于一体的商代采矿遗址博物馆。为此,国家将少开采价值达十亿多元的铜矿资源。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于1984年由国家投资修建,完整地保存了古铜七号矿体的全貌。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十分丰富,除遗址博物馆内展出的外,在保护区内尚有古矿遗存,可供今后发掘研究。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

大家请看在我们前面的那座博物馆就是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它是中国座反映古代矿冶科技史的专门性博物馆,位于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县境内。1984年12月建成开放。

古铜矿遗址是在铜绿山矿露天开采中发现的。矿区已探明的12个矿体,古代曾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开采。根据遗留的炼渣推算,约产铜8~10万吨。1974年春至1985年夏,考古部门配合矿山生产有重点地进行了科学发掘,清理出西周至西汉延绵1000多年间的数百个(条)不同结构的木支架维护的采矿井巷和一批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炼铜竖炉,同时还出土了手工开采所需要的各种生产工具。国家已将该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决定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古矿遗存长期保留,所压矿藏不予开采。古铜矿博物馆就建在保护区内一处春秋时期采矿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上。

博物馆展览大厅长36米,宽30米,高14米。40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现场内,清晰地展示了春秋时期运用木制榫接方框支架维护的竖井70个,平巷66条,盲井、斜井各1个。它们纵横交错,层层迭压,再现了当时开拓井巷采掘矿石的情况。排水巷道和木制水,蜿蜒其间。一件件出土的工具依然放置在当时使用的地方。大厅四周墙裙上复原的地质剖面,与遗址现场浑然一体,加强了大厅的现场感。设置在大厅南侧的辅助陈列室,运用出土文物、矿石标本、照片、图表、模型等反映了遗址的地质地貌、发掘经过、年代测定、采冶结合等状况,并陈列有出土器物。

此外,大厅外东南向深约20米的地下,还保护有西周至春秋时期2000平方米采矿遗存。

铜绿山冶炼陈列馆。

在博物馆后还有一个馆是冶炼陈列馆,请大家随我一起去参观参观。

铜绿山冶炼陈列馆主要是介绍冶炼的炉具和工艺。采冶结合是铜绿山古铜矿的又一特点。春秋早期即已采用鼓风炉炼铜。遗址内遗存的古代炼渣均呈薄片状,流动性能良好,冶炼温度控制在1200℃左右,看说明上说整个遗址发现的废渣竟有40万吨之多,折算此铜矿遗址铜的产量应在8—12万吨之间,且废渣中铜的含量小于0.7%,粗铜纯度已达94%,可见当时古人冶铜技术之高。

(由冶铜馆出来后,看到院子里几个工人正在草地上挖坑)。

大家请看那树坑,我们可以看到坑中挖出来的土石竟然是绿色的!那感觉是不是就象生锈的铜呢?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整个遗址就在一个铜矿上,直接在矿石上面种草都种不活的。因为保护遗址的需要,方圆两公里内铜矿已不允许开采。大家请仔细观察树坑断面,可以发现这里是在矿石上铺上一层塑胶垫之类的东西,再填上二十公分的黄土后才种的草。

这里已经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已派员考察了这里,但对这里提出意见,如交通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可由于黄石和大冶两市相互推委,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也影响了旅游资源的开发。

好了,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游完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在临走之前,大家可以去博物馆购买一些纪念品,据说这里的很多青铜制品可以辟邪呢!后,感谢大家在旅游过程中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同时真诚的期待着我们的再次相聚!再见!

介绍湖北景点导游词篇五

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是“__旅行社”的导游员,在这里我对大家光临武汉市表示热烈的欢迎,在接下去的时间里将由我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好,下面请大家随我一起去参观湖北省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是湖北省收藏、研究、展览历史和革命文物的中心,共收藏文物约70万件,其中有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等举世瞩目的珍品。当然,在这些文物里面,就其发掘的意义和价值而言,恐怕得首推目前展出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

所谓曾,就是曾国,侯,就是诸侯国的国君,乙是他的名字,连起来讲,就是曾国国君乙的坟墓,其间出土的不仅有被世界第一小提琴手梅柳英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曾侯乙编钟,还有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漆棺、漆器、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种类繁多的兵器、车马器、乐器以及玉器、金器和许多日常用品等。在我国古代史上,一次性出土文物数量之多,种类之齐全为国内所罕见。众多的出土文物反映了从墓葬制度到祭祀、宗教礼制、战争、科学技术以及日常生活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它实际上反映的是当时的文化。因此,我们到湖北省博物馆,不仅仅是去参观几件出土文物,而更重要的是去追忆古老的中华文化。那么,曾侯乙墓反映的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中国古代区域文化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第二摇篮,它孕育了长江流域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吴越文化,三种区域的文化中,以楚文化至为重要,而那时的楚文化只是综合了中原文化的末流和楚蛮文化的余绪,特色还不多,水平也不高,几乎是不足称道,一直到了春秋中期,才有了发展。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大动荡、大转变时期,不仅学术上百家争鸣,而且战争频繁,群雄割据,诸侯争霸。楚国正是在这样一种时候不断扩张。与此同时,楚文化在不断的交流、吸收、融合之中,逐步形成了有异于中原周文化而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种区域文化。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谈一谈曾侯乙墓和曾国。曾侯乙墓的发掘地点是在今湖北随州,距武汉市约165公里,从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来看,在礼制上它沿用了周的一套东西,但在许多器物上反映了强烈的楚文化特色,有的则是周、楚文化艺术特色的综合。因此,很难单纯的把曾侯乙墓归于楚文化还是周文化的范畴。学术界一般单称其为曾侯乙墓,而不称其为“周墓”或“楚墓”,有人干脆提出了曾文化的概念。既然曾侯乙墓既不属于周,又不属于楚,而又同时具有两者的特色,我们可否说它反映的是中国上古时期文化的主流--中原周文化和南方楚文化呢?从这一点上看,曾侯乙墓发掘的意义不亚于甚至超过秦始皇陵的发掘,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常言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那么还是让我们一起到里面去看看吧。

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万余件,许多都是前所未见的珍品,它是我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这在同时代的墓中规模是较大的。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椁室模型,它是根据1:10的比例制作的,其中,整个墓室分为兵室、礼室、和乐室三大厅,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

前面我们说过,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万余件,要想在有限的空间全部展出是不可能的,这里展出的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大家请看,这件鹿角立鹤是这个古墓中造型艺术和铸造工艺都比较高的一件杰作,它由鹿的角,鹤的身子、鸟的翅膀组合而成,当然自然界中是不存在这种动物的,它是人们想象出的一种仙鸟,放在墓穴中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守护死者灵魂,防止鬼怪侵袭,再就是护送死者灵魂升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铸造工艺也是比较讲究的,这反映了当时的青铜铸造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礼器展厅中,共展出了礼器用品38种134件,是我国历年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种类较全的一次,所以,大家在余下的时间里可以慢慢的欣赏,领略我国悠远的古文化。

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到楼上继续参观。

最后大家将要看到的便是世界闻名的曾侯乙编钟,编钟源于我国原始社会,乐宫中最为显赫的属编钟,巨大的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全套编钟总重为2500公斤,它至今保留着优美迷人的音色,有深沉浑厚的低音、铿锵圆润的中音、清脆响亮的高音,整套编钟铸造十分复杂,要经过设计、制模、合金、浇铸、铸后加工等多道工序,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处理得十分恰当。

这套编钟以其造型美观、铸造精美、保存完好、配备齐全、音域宽广、音色优美、音频准确而成为我国古代编钟之最。

为了满足各种中外游人的需要,湖北省博物馆在每天都要安排大型编钟演奏,让您徜徉于那悠悠的历史长河之畔,聆听这人间仙乐,所以,此行绝对会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么,现在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去聆听这个时间长廊传来的音乐。

好了各位朋友,关于湖北省博物馆我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我的讲解能给大家留下一点印象,不详尽的地方也请大家多多海涵。

介绍湖北景点导游词篇六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在这金秋十月桂花飘香的季节来此观光游览,我是你们这次桂花之旅的导游员×××,很荣幸能为大家提供服务,在此,我祝大家能有一个愉快而难忘的旅程,如果各位有什么问题请随时提出,多谢合作。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誉满中外的中华桂花之乡--------咸宁桂花镇,我们身后就是观桂园,相信大家站在这里就能感受到那阵阵扑鼻的桂花香味,那好,现在就请随我去观桂园,尽情领略那“桂花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桂乡情吧!

观桂园座落在五老山上,五老山原名乌鲤山,因其形似一只黑色的大鲤鱼而得名,后来因纪念五位辛勤垦园的老人而更名为“五老山”。据统计,桂园现有桂花200万株,其中开花约有30万株,桂花每年产鲜花400斤,并且其余170万株长势喜人,这座山上桂园面积260亩,有桂树3000株,植树成片成林,品种繁多,产量,分布广,恰似一个桂花家族的乐园,在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大家知道桂花有多少个品种吗?这位游客答对了,桂花共有27个品种,在咸宁则主要分为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铁桂等,其中以金桂、银桂多,分布广。丹桂则一枝独秀于古田,桂花每年花期为9月18日到9月25日,差不多农历的八月,而铁桂则每年八月开花,同金桂银桂相比它的花期开,不易脱落,所以称之为铁桂。在中国有四大桂花产地,它们是浙江杭州、安徽六安、广西桂林,还有一个便是湖北咸宁,而咸宁桂花以花朵大,瓣厚,色艳香浓花质好而居全国之冠,在1982年湖北省赴香港举办的“楚香雾佳肴”展览会上,桂花香料获得名。桂花树是我国传统的园林花木与经济林木,它用途广泛,经济价值高,桂花既保食用,又可观赏,桂花树姿优美,四季常绿,枝繁叶茂,具有御寒、抗旱、耐高潮耐脊薄,抗病能力强等优点,古人称桂花为“寺”又称岩桂,因为它花香四溢,香飘十里,又称“十里香”,“是我国著名的十大花卉之一”,古人称赞道“明夜桂花各静芳,任凭天香随晨光”桂花以其浓郁的香味吸引了无数游客。这个时候正是观桂的时节,想必大家一定不虚此行。

“夹路两行森翠盖,西风半夜散麸金”各位游客,当你们来到这里,是否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呢?大家可以看到两边的桂花树,郁郁葱葱的树叶已经阻挡了我们的视线,由此可见这里是极宜桂花生长的了。说起来,这里群山起伏,溪流纵横,泉眼密布,中部低半,土地肥沃,且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所以桂花花质好,品种繁多,并因植树历史悠久而得名——桂花镇。

现在大家知道桂花镇的由来了,那么有谁能告诉我:桂花是从月宫中传出来的呢不是月宫的桂树是从人间带上去的呢?看来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有点困难,那么还是让我们从吴刚砍树那个动人的传说中去寻找答案吧!传说花容月貌的嫦娥因偷吃了西王母的仙丹而逃到月宫,而月宫中孤独冷清,使她久久思念人间,多少个茺芜旷古过去了,嫦娥不堪冷落,于是请月老喝酒,向天公说情,席间吴刚做陪,不料,酒醉吴刚斧头一举,劈掉了几溜桂枝,其中的一枝就洒落在桂榜山,从此桂榜山便有了桂花树。

各位游客,你对这个答案满意吗?是真是假,我们只有到月宫去问嫦娥和吴刚了,当然这只是个颇具神密色彩的神话传说,然而却孕育了这神奇美丽的咸宁桂花镇。走到这里,我们抬头可充耳不闻见远处依稀有个白色的亭子,那就是五老亭。或许有人会问,平日里我们见到的亭子顶部是深色的,很少见到这白色的亭子,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我们刚才也已提到过辛勤垦园的五位老人,他们都是鹤发童颜,所以后人也为了纪念他们而把五老亭的顶部涂成白色,我们现在站在这五老亭上极目远眺,整个桂花镇全貌尽收眼底。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来到了古桂林,这里生长的桂树大部分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了,据《咸宁具志》记,咸宁种桂始于公元492年,明朝的治年间,算起来距今也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桂花村一带就有两人合抱的大桂树,只是数量不多,又是官府观赏的“宫桂”后来,清朝咸宁知县大力倡导植树种桂,把“官桂”推至民间,于是咸宁桂树发展起来,到了民国初年,咸宁各镇的植树有桂花,其中桂花树数量多,其中有桂树王,至今有6,被人称为“仙树”虽经几百年仓桑,仍然青春焕发。

穿插过古桂林,下了五老山,我们现在到达的是三仙桥,三仙桥位于马鞍山下三仙镇旁,原名孙家桥。建军于明神宗成历年间,大家可以看到,这座桥外观独特,远看像一座房子,面并非桥,桥墩体坚固雄奇,长达20米,宽4米,相传葬于桥旁的三位神仙,经常在桥上下棋,故被人称为“三仙桥”,相传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得天下封禅,有三位神将触犯了天条,姜子牙玄师为其扑卦,卦曰:三神本非凡俗公,言来午时三马暗,顺耳顷闻东山起,两于军后救民中,姜子牙就用箭将此三将射死。时至民国十六年,的确有许宏真、冯天经、陈幼青三位革命志士,化装成烟贩模样,自江西而来,途径马鞍山郊被当地民团杀死于山上河边,后被一顾姓老人就地掩埋,三人入土后,每逢山爆发,水涨墓高,有求必应,事事显灵,后又借巫师之口说出内情,当年卦文的隐情,言午即许宏真,二马即冯,指冯天真,耳朵即陈青,三人本是神仙化身,所以后有在此修墓纪念,但也许细心的人都会发现,这墓的墓顶只有一半,据当的老人说“这墓的顶曾维修过多次但每次总有祸事发生,而墓顶摊坍,也许是这三位神仙本非凡夫俗子,就不同于凡人,要吸天地之精华日月之灵气,所以后有就是只保留了这前半部的墓顶,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上前拜一拜,据说是很灵的。

相信大家也许听过或喝过桂花酒了,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用桂花酿造美酒了。如今桂花人民已将桂花广泛地引进到副食中,酿酒,制茶、香料等各个行业,生产了桂花糖、桂花糕、桂花饼、桂花酒等独具特色的桂花系列产品。你回去的时候不妨带上一点给你的亲朋好友品尝。桂花除食用,还具有药用价值,李时珍《本草纲目》早记载了“木屡花,辛温无毒”“生津臭化痰,治风虫牙痛”现发现桂花的籽,根均可入药,经过蒸馏制成的“桂花露”可以开脾胃,润咽喉,花可以除口臭,祛痰,治牙痛,根可以治风湿麻木,筋骨疼痛,籽可以暖胃,平肝,益肾,散寒,并且桂花树是家俱和雕刻的良好材料,桂树坚实,材质优良,纹理美观,不易破裂变形,桂树木料做成的家俱,经久耐用,长久发出一种桂花的清香。

桂花飘香迎贵客,泉水悠悠寄深情。各位游客,我们已经结束了今天的游览,桂乡已留下了您的足迹,也留下了我们的友谊。朴实、热情的桂乡人民欢迎你的下次到来,明年的金秋十月,我们再见!

介绍湖北景点导游词篇七

屈原故里景区位于秭归县新县城,毗邻三峡大坝且直线距离为600米,占地面积约500亩,高峡平湖美景尽收眼底,同时以屈原祠、江渎庙为代表的24处峡江地面文物集中搬迁于此,20_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区主要内容包括以屈原祠为主的屈原纪念景区,以新滩古民居、峡江石刻、峡江古桥等为重点的三峡古民居区,以及屈原文化艺术中心、滨水景观带等景点。

屈原故里景区开发建设是以激扬屈原文化、追溯峡江楚韵、拥览天筑情怀为主题思路,突出屈原故里文化底蕴,增加文化内涵,把秭归县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与屈原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培育和发展具有巴风楚韵的文艺、戏曲、表演和饮食,拓展和发掘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祭祀、娱乐活动和旅游服务项目;同时注重开发具有三峡地方特色的历史文物、宗教文化、民居文化、茶文化等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

屈原祠是该国家文物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屈原祠原址在秭归归州城东五里的“屈原沱”处,唐代始建,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更名为“清烈公祠”。1976年7月,因葛洲坝水利工程兴建,迁建至归州,更名为“屈原祠”。如今,因三峡大坝建设,新建的屈原祠位于凤凰山的山梁上,面向东南,与三峡大坝正面相对,有山门、两厢配房、碑廊、前殿、乐舞楼、正殿、享堂、屈原墓等建筑组成。

屈原故里景区的开发建设重在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把屈原和秭归丰富的文物资源、历史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打造三峡文化旅游精品,最终打造成三峡地区文物保护的示范区、全国著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左手边就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东湖风景区位于武汉市武昌区东部,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区之一,东湖的面积有西湖面积的六倍之大,湖岸蜿蜒曲折,素有99湾之称。解放之后,朱德总司令游览东湖的时候曾说过“东湖暂让西湖好,将来更比西湖强”的诗句,这也说明我们的东湖有着巨大的潜力。

从五十年代开始东湖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依其自然环境,东湖被分为听涛,落雁,白马,磨山,吹笛,珞洪六个景区,但现在对外开放的就只有听涛和磨山两大景区。我们今天游览的就是磨山景区。

进入磨山景区的大门,我们可以看到一面非常有楚文化特色的大鼓,叫做虎坐鸟架鼓,是战国时期出国的重要乐器种类,以两只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立一只长腿昂首的鸣凤,一面大鼓用红绳悬于凤冠之上。在楚文化中,我们随处可见这种形象的鼓,多为漆器制品。

关于虎坐鸟架鼓的来历有一段历史渊源,在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和位于现在四川一代的巴人连年征战,巴人崇尚老虎,而楚人崇尚凤,各自以虎和凤作为自己部落的图腾,楚人虽然不能每次战争都打能赢巴人,但是他们在思想上,精神上,都觉得楚国是最强的,所以他们制作了这种虎坐鸟架鼓,寓意着楚人可以把巴人踩在脚下,巴人要以楚人马首是瞻。也是因为有这样的民族荣誉感,楚国才能所向无敌,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磨山景区可以说是一个大型的楚文化主题公园,大家远远的可以看到前面的楚城门,楚城是参照当时楚国的第一大都会纪南城所设计,建造的。

城门有三个门洞,一大两小,大家一定都听说过晏子使楚的故事,当年晏子代表齐国出使楚国,楚人欺负晏婴身材矮小,让他从城门的小门入,晏子说:“如果我是出使狗国,那么我就从狗门入,现在我出使楚国,不应该从此门入。”楚人没办法,不能承认自己是狗国,只好敞开大门,迎接晏婴。从这个小故事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楚国确实有多个门洞。

城门上是用甲骨文写的“楚城”二字,我们可以看到楚城门很有特色的地方是两边的望楼比中间的望楼要高,由此可以方便的监控周围的环境,以防敌情。另外一个特别的地方是楚城门除了陆门以外,还设有水门。根据楚人临水居高城的特点,楚城外一般都有天然的护城河,而且楚地处于南方,河流湖泊众多,不仅城外有宽阔的护城河,城内也是流水密布。通过水门,那些乘船而来的商贾和使节就可以直接开船进城。我们这里的楚城门就沿袭了当年的风格,向东湖里延伸出了一个水门。大家可以看右手边,那是我们的楚长城,大家都知道秦长城,很少知道楚国也有长城的,因为楚国的长城没有那么宏伟,但是建造的年代要比秦国早很多,也是作为防御之用。

关于这个楚城门,当年设计建造的时候专家们为其材料的选择大伤脑筋,本想以青灰色的石砖作为材料,可是那样的风格接近于唐代的城墙,宫殿建筑,年代就比较近了。用一般的转头又无法体现楚国的特色。后来专家们将目光放在武汉沿江码头台阶所用的红砂石上,楚人刚好崇尚红色,而且这些砂石资源丰富,售价便宜,就用此来建造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楚城门。

这两个巨大的铜凤叫做楚凤标,高8.7米。凤是楚国人的图腾,被视为至真,至善,至美的象征。楚国人非常崇尚凤凰,所以在很多楚墓中出土的器物上都是凤的图案。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铜凤同我们在门口看到的虎坐鸟架鼓一样,也是脚踏老虎。这里的把凤的尾部特意做成上扬的形象,就像熊熊烈火,这也表现了楚人崇火尚凤的习俗。凤标修建最妙的地方在于凤尾形成的拱门,恰好将巍然屹立于磨山主峰的楚天台罩住,成为烘托楚天台的一个铜光环,这样一来凤标和楚天台就形成了“借景”效应。

登上345级台阶就可以登上楚天台,楚天台的名字取自_同志的一句“极目楚天舒”,而在楚国最顶级的建筑被称为台。楚天台是参照楚灵王时的行宫---章华台的遗址修建的。这里有一个小故事,据说灵王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癖好,就是喜欢细腰,他自己是细腰不说,还对细腰的大臣非常喜爱,许多人为了得到灵王的厚爱都节食束腰,以致后来许多人都饿死了,所以在民间又有“灵王好细腰,国人多饿死”的说法,章华台也因此被称为细腰宫。据说有一次楚王宴请宾客,在章华台大摆宴席,哪知客人爬上章华台就休息了三次,所以章华台又名“三休台”,而现在我们登上楚天台的台阶上也设有三个休息平台。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就是磨山最主要的景点之一-----楚才园,它向我们展示了楚国800多年历史长河中的著名典故。楚才园的门口悬挂着四口楚式编钟,是按照曾侯乙编钟所设计的,编钟上刻有四个甲骨文,从右向左读出就是“惟楚有才”。这里要说到一个历史典故:当年蔡国的声子出使晋国,途中遇到了受到诬陷而逃亡郑国的楚国大夫伍举,为了帮助伍举回到楚国,声子回到蔡国后就急忙来到楚国并见到了楚国令尹(宰相)子木。子木问声子:“晋国的大夫和楚国的大夫,哪个更加贤明?"声子说:“楚国的大夫更贤明,就算晋国很有多的人才都不如楚国,可是,虽楚有才,晋实用之,楚国的人才大都流失到晋国了,晋王非常重视楚国的人才。”声子还向子木列举了很多楚国人才到晋国为官的例子。子木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报告给了楚王,楚王随即召回了流失到晋国的人才们,并且迎回了伍举。后来“虽楚有才”被传诵成了“惟楚有才”,这里的“惟”并不是“唯独”的“唯”,并不是说只有楚国有人才,而是个语气词,意思是“啊!原来楚国有人才”。

进入楚才园的第一座雕像叫做次非斩蛟,展现的是楚国一位勇士在湍急的河流中奋力搏斗的场景。勇士双眼圆睁,手持宝剑与凶恶的扬子鳄搏斗,整个场面充满了原始的张力,在这里主要是想向游人展示楚国地处在河流湖泊众多的南方,建城之初人们生活环境恶劣,水兽横行,但是楚国人民不畏艰险,顽强的生活了下来,而且也表现出活跃在社会最底层的英雄形象。

这个头像是楚国的祖先鬻熊,他是商纣王时期楚民族非常有作为的一位酋长,他带领当时的楚民族离开了荒淫无道的商纣王,投奔民心所向的周王朝。使得后来的周天子分封他的曾孙熊绎为楚国的第一任国君。鬻熊的后代以他的名字分为鬻氏和熊氏,从此改变了楚国的国君由民主选举的禅让制改为熊氏子孙世袭制。

这边这幅巨大的浮雕名叫熊绎守燎,上面有一个人头像,双眉紧锁,下面是一堆熊熊燃烧的大火很多人在火堆旁边载歌载舞。这个头像就是熊绎,他是鬻熊的曾孙,在周王朝建立的时候被封予“子男”的爵位,这是当时周天子分封各诸侯最低的爵位。有一次周天子在会稽山举行诸侯大会,虽然熊绎也参加了,但是只能忙于一些会场的具体事物,做后勤工作,守着火堆,不能参与政事。这件事被楚国人认为是奇耻大辱,与后来楚国迅速崛起,楚成王代表周天子主持盟会,楚庄王敢向周王室询问鼎之轻重,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个雕塑名叫卞和抱璞,是发生在楚国非常有名的一个故事。相传在楚山脚下有一个叫卞和的人,在山脚下发现了一块璞石,他知道里面藏有一块无价宝玉,出于对国家的热爱,他把璞玉献给了当时的楚国国君楚厉王,楚厉王见了便叫一位宫廷玉匠来辨识。谁知玉匠手艺虽然高超,却从未见过粗糙的璞石,于是就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厉王大怒,砍断了卞和的左腿。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登位,卞和又抱着那块璞玉去觐见,谁知楚武王还是宠幸当年的玉匠,结果卞和又被看去了右腿。不久后楚武王去世,楚文王继位,被砍下双足的卞和已经80岁了,回顾往事不胜伤感,于是抱着璞石在山下嚎啕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睛都哭出了血。消息传到楚文王耳中,便召见了他,并问他:“楚国有那么多因为欺君之罪被砍掉双足的人,为什么你要哭的如此伤心?”卞和义正言辞的回答:“我哪里是悲伤失去双足,我悲伤的是明明是块宝玉却偏偏说它是石头,明明我忠心为国,却说我欺君,楚王不分真假,不辨忠奸,这才是我最伤心的。”楚王听了深受感动,这次他不再让玉匠用肉眼辨别,而是命人将璞石劈开,结果果然是举世罕见的无价之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和氏璧的来历。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一长排浮雕描述了铜矿开采,丝织刺绣,漆器漆画和舞蹈音乐;向我们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同时告诉我们楚文化的源远流长。我们沿着这一长排浮雕可以看到很多楚国当时的名人逸事,包括许行讲学,甘德观星,高山流水遇知音,楚囚南冠,优孟衣冠,楚宝倚相,隔河对射,伍参主战等等。

走了一圈,我们马上就要走出楚才园了,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尊大型雕塑的名字叫做“庄王出征”,中间这位雄伟高大,身穿战甲的人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来历就跟楚庄王有关。在楚庄王刚继位的时候,三年不理朝政,整天歌舞享乐,有位大臣叫做伍举,他不知道庄王到底是不是明君,于是故意试探他:“臣听说山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不鸣,不知道是为什么,大王您知道是什么原因么?”他满以为庄王答不上来。谁知庄王毫不思索的说:“此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伍举一听大喜,为君王感到高兴,因为他知道庄王不是昏君。事实证明庄王果然很有能力,他通过三年时间摸清谁是正直的,为国家着想的大臣,哪些是昏庸,奸佞的臣子,之后更是带领着楚国进入鼎盛时期。

我们今天的讲解就到这里,剩下的时间大家可以自由活动,一个小时后我们在门口集合。

介绍湖北景点导游词篇八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著名的将军县——红安游览观光!我们今天将要去游览的景点是红安烈士陵园和红安七里坪革命遗址。趁现在还没到目的地,我先向大家简要的介绍一下将军县——红安。

红安。

红安原名黄安,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南麓,南临武汉,北接河南,版图面积1798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115.2万亩,耕地51.9万亩。辖9镇12乡1个国营茶场,总人口64.2万人。

县城距武汉112公里,距黄州130公里。京九、京广铁路联络线从县南穿过,加快了红安与外地的联系和交流。境内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曾养育了理学奠基人、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程颢、程颐(有典故“门立雪”出于此二人),明代思想家李贽,现代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叶君健,历史学家冯天瑜,经济学家张培刚等一大批名臣学士。

红安更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她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是鄂豫皖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革命战争年代,红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14万英雄儿女的生命,查明登记在册的烈士有22552人。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任国家主席,走出了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等223名将军,其中被授予上将军衔的8人,中将军衔的13人,少将军衔的58人,是全国将军人数多的县,因此成为举世闻名的“将军县”。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队列中,曾经每个三个人中就有一个红安人,每四名英烈中,就有一个属红安籍。红安的士地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直十分关心老区的建设与发展,江泽民、乔石、刘华清、吴邦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亲临红安视察,给老区人民以亲切的关怀和巨大的鼓舞。

红安资源丰富,可谓物华天宝。境内已控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萤石,水晶石,大理石等15种。野生动物资源90余种,其中珍贵药材300多种。

红安文物胜迹遍布全县。确定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63处。其中董必武旧居,李先念旧居,红四方面军诞生地,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董必武纪念馆,红军洞等110多处性建筑和革命遗址遗迹,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红安历史人文景观多,天台十景、双城塔、桃花塔、似马重峦等古迹名闻遐迩,境内有革命历史遗址遗迹100多处,其黄麻起义和豫鄂皖革命烈士陵园建筑群、七里坪革命遗址遗迹纪念群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托台山、香山湖而建的“中国长征之路民俗文化旅游度假付”、“长征微缩景观”等工程已经完工。红安是江泽民同志亲自命名的“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团中央和国防部确定的全国传统教育基地县和国防教育基地县。

红安烈士陵园。

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来到了红安烈士陵园,请大家随我一起下车参观!

红安烈士陵园,位于红安县城关镇陵园大道1号,由牌坊、黄麻起义和鄂豫皖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祠、烈士骨灰堂、烈士墓和园林等部分组成,面积约1平方公里。始建于1956年,全部建成于1980年。被国务院列为重点烈士陵园保护单位。

我们可以看到烈士陵园大门为高大牌坊建筑,坐北朝南,钢筋水泥结构,绿瓦红檐,庄严宏伟。入陵园,两侧有平顶的小房,灰壁绿窗,造型雅致。

由林荫大道前行约百米,烈士纪念碑巍然屹立。纪念碑坐北向南,钢筋水泥建筑,平面四方歇山顶。高25.7米。碑身四面镶嵌汉白玉,碑座正面五星碑徽,台座正中饰汉白玉雕成的光环,左右分别嵌有再现黄麻起义和苏区军民坚持武装斗争、保卫苏维埃政权的场面的浮雕。碑座前刻有中共湖北省委和省政府共同撰写的碑文。

碑前左右各有雕塑一座,左塑武装农民身背大刀,高举铜锣,象征黄麻起义;右塑红军战士,高擎钢枪,奋勇向前,象征着根据地军民坚持武装斗争。由纪念碑北行约百米,便是烈士祠。此祠建于1959年春,原为砖木结构,1984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及砖土结构。烈士祠为仿古建筑,勾12处飞檐,立28根朱红圆柱。祠内为烈士灵堂,陈列着全县英烈名册及党、政、军、民及各界敬献的花圈。祠后20米处有骨灰堂,骨灰堂亦为仿古建筑,烈士祠东西两侧有红安县革命博物馆,董必武纪念馆以及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陵园内遍植松柏兰竹,四季长青,馥郁芬芳,是人们学习革命传统的好课堂,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旅游地。园内有韩先楚、秦基伟、郑位三、沈泽民、蔡升熙等革命家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墓葬。游人来此,既可凭吊追思,又可观赏,是一绝佳去处。

红安七里坪革命遗址。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红安县七里坪镇。在这里,我们将去参观红安七里坪革命遗址。

七里坪镇位于县城北23公里处,东邻麻城,北接河南新县,阳福公路从镇中穿过并形成街道。它是著名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是全国仅次于井冈山的第二大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曾被命名为“列宁市”。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七里坪长胜街仍保持着苏维埃时期军政机关的原貌。

红安县原名黄安县,1927年11月13日,大别山南麓的农民自卫军发动了著名的“黄麻起义”,攻占黄安县城,成立“黄安县农民政府”。当地一位书法家即兴挥毫写下对联——“痛恨绿林兵假称青天白日黑暗沉沉埋赤子;光复黄安县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正是在这副对联中,共产党领导的次被称为“红军”。

从“黄麻起义”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区一直红旗漫卷,红星闪耀,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1930年3月,鄂豫皖边特委成立。从此,地处中原、横跨三省的大别山苏区连成一片,红安县七里坪镇更被改名为列宁市,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成为鄂豫皖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走在今日的七里坪长胜街,人们依稀可以感受到当年的革命盛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指挥部、鄂豫皖苏维埃银行、列宁市经济公社、七里坪革命法庭、鄂豫皖中西药局……古朴的街道两侧,静静地排列着这些革命的遗迹,默默地坚守着岁月的沧桑,展示着70多年前的人民共和国雏形。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在胜利的欢歌声中,大别山区革命风潮风起云涌,工农子弟纷纷走进革命的洪流。这里不仅组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三支主力红军,还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走出了王树声、许世友、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等400多位战功赫赫的将军。

小小的红安县是赫赫有名的“中国将军县”,徐向前元帅亲自题字——“两百位将军同一个故乡”。与红安县山水相连的麻城市,共诞生了126位省部级干部,仅1955年授衔的将军就有28位。一个地僻人稀的乘马岗乡,就有数万人挥刀上马,打拼出14位共和国将军,成为名副其实的“将军乡”。

在这些辉煌数字的背后,是革命者的鲜血和生命。革命战争年代,仅红安、麻城两县市就有28万多人死于战火,许多乡镇成为“无人区”,登记在册的烈士就多达3.5万人……硝烟散去,战痕犹在。今天,110多处革命遗迹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红安、麻城等大别山鄂豫皖根据地老区县市,踏上从“革命红县”、“政治名县”走向“小康之县”、“经济强县”的新征程。

尽管老区脱贫的路途漫漫,老区人民脱贫的步履却坚定不移。经过长期努力,大别山老区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红安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5家,财政收入由1949年的102万元增加到的3.75亿元。作为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红安县用新的发展思路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山上再造一个红安”。今天的“将军县”,已经成为“湖北花生县”、“油料大县”、“效益强县”,多年获得湖北省综合效益十佳县(市)称号。目前,全县九成人口已经成功实现脱贫。

好了,我们说着说着就到了黄麻起义的策源地和集结地、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红安七里坪了,请大家按秩序随我下车参观。

我们旁边的这所小学是列宁小学,也是我们今天将要参观的站。

在里面七里坪革命陈列馆,陈列着当时鼓舞革命斗志、震破敌胆并流传至今的歌谣:小小红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步走在长胜街上,我们参观了打响黄麻起义枪的七里坪工会和鄂豫皖苏维埃银行,鄂豫皖红军中西药局,列宁市经济公社,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指挥部,七里坪革命法庭等。

七里坪镇现有红四方面军成立纪念碑,上面刻有当年任总指挥的徐向前元帅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诞生地”的碑文,有董必武同志题写“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文的七里坪革命烈士纪念碑,有方毅同志任主任时的中央湖北省委抗日军政学校旧址。七里坪有革命遗址遗迹40多处,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来,慕名到七里坪参观旅游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游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好了,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游完了这次革命之旅,不知道大家有何感想?是不是对这个小小的将军县和这里的革命烈士们钦佩不已呢?那么,欢迎你们的再次到来!同时,感谢大家在游览过程中对我工作的支持和合作。你们的朋友——我,在此恭候大家的再次光临!

介绍湖北景点导游词篇九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__×旅行社的导游员__×,在这里我对大家参加我社的旅游团表示热烈的欢迎,在接下去的时间里将由我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去游览神农顶和神农坛两大景区。

神农架地处长江和汉水间的川鄂交界地带,1970年建立行政区划,面积约为3253平方公里,其中森林覆盖率达67%,区内居住有汉、土家、回等民族,人口约7.9万。

另外神农架还有个十分气派的称号——华中屋脊,这是因为神农架中的最高峰——神农顶海拔高达3105.4米,为华中第一高峰,故而有此称号。

神农架最初只是指一座山峰,即今天的大小神农架,到现在则指整个神农架林区。

神农架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开始有原始人类在此活动,相传炎帝神农氏曾率众在此搭架采药,教人们耕种,故将这里称做神农架。神农架也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20世纪80年代,在神农架发现了一部民间唱本《黑暗传》,以解释宇宙和人类社会的起源、叙说中国古代历史为主要内容,其特征近似神话史诗,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也填补了华中地区没有发现过长篇神话史诗的空白。

原来神农架凭借其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的优越性,在第三、第四纪冰川时期充当了生物界的避难所,至今尚较好的保存着原始森林的特有风貌,其中有金丝猴、金钱豹、华南虎等极为珍稀的动物。因此,神农架于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接纳为成员。

神农架也是一座规模很大的天然药材库,有中草药两千多种,包括麝香、熊胆、金钗等名贵药物和头顶一颗珠、文王一支笔、江边一碗水等珍惜草药。其中有60多种具有防癌抗癌的功效。

现在神农架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及旅游资源,在作为观光度假旅游区的基础上,还开展了森林浴行和自行车、攀岩、漂流、淡水垂钓等颇受旅游者喜爱的旅游活动。

好,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的旅游车呢已经进入了神农坛景区,请大家稍做准备,我们马上就要下车去游览。

现在我们所在的神农坛风景区位于神农架旅游区的南部,是神农架旅游的南大门。虽然面积很小,只有0.7平方公里,但整个景区层次分明,自然风光十分优美。

神农架是神农坛风景区的核心部分,是专供炎黄子孙在此缅怀先祖,祭祀神灵的场所,祭坛内神农塑像高达21米,高大雄伟,庄严肃穆,它以大地为身躯,立于群山之中,向上望去,炎帝双目微启,似在洞察世间万物。头上两只牛角是根据传说中的"牛首人身"设计的,中间的草坪和两边的台阶也是根据过去皇宫的格局所布置,中间为天子所走,左右则是大臣的通道。因为9在古时候被人们认为是最大的数字,故两边的台阶全是9的倍数。台阶下即是祭坛,置有九鼎八簋、香炉、编钟、大鼓等器物。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可以在此祭拜先祖。

炎帝神农氏首创牛耕,采药救民,光照千秋,不仅因遍尝百草,搭架采药而使神农架得此名称,更为子孙后代繁荣昌盛、继续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离开神农坛,我们现在就要去神农架的至高点——神农顶风景区。神农顶风景区位于神农架的西部,我们今天主要是要去游览风景垭和板壁岩。请各位游客朋友往车窗左边看(讲解时伴有手势,因面对游客,故出右手指自己身体右方),这就是被称作"华中屋脊的华中第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4米。

走过了神农顶,现在我们就到达了风景垭,风景垭原名巴东垭,号称"神农第一绝",海拔2800米,风景垭下的板桥河谷深万丈,满底琅岈,风姿各异,四周岩壁如切似削。遍布冷杉如裘(qiu)似衾(qin),更加上气象瞬变,神韵竞奇,将这风景垭的风光齐聚一体。

从风景垭出发,大约二十分钟的车程,我们就到达了板壁岩,这里因为有野人出没和奇妙的石林而倍受游人注目。

那么现在我们就下车去板壁岩的石林和树丛中走走,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能看到野人呢。板壁岩上下箭竹漫山遍野,密不透风,这一带是野人经常出没的地方,箭竹林中曾多次发现野人的踪迹,毛发、脚印以及野人用箭竹做成的窝。野人的毛发无论是从表面还是细胞结构,均优于高等灵长动物。野人的脚印长约25厘米,步幅约2.7米,可以想象野人的身材是很高大的。最令人惊叹的还要算是野人的窝,窝是用20根箭竹扭曲而成,人躺在上面,视野开阔,舒适如同靠椅,经验证,这绝非猎人所做,更非猿类、熊类所为,它的制造和使用者当然是那种介于人和高等灵长类之间的奇特动物了。

好了,游览完板壁岩以后,我们现在就要返回饭店了,这一路上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相信游览了一天的时间大家都会有些疲惫,那么大家就可以在这个时间里稍作休息。

介绍湖北景点导游词篇十

各位嘉宾:大家好!热烈欢迎大家来神龙架旅游观光。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我叫xxx,你可以叫我x导,这是我们的司机王师傅,今天就由我们两来为你们服务。

有一首歌曲叫《常回家看看》,有一种渴望叫常出去转转,说白了就是旅游。

在城里呆久了,天天听噪音,吸尾气,忙家务,搞工作,每日里柴米油盐,吃喝拉撒,真可以说操碎了心,磨破了嘴,身板差点没累毁呀!

好,今天我们就一起要游览神龙架,在到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神农架的基本情况。

神农架初只是指一座山峰,即今天的大小神农架,到现在则指整个神农架林区。

神农架还有个十分气派的称号华中屋脊,这是因为神农架中的峰神农顶海拔高达3105.4米,为华中高峰,故而有此称号。

神农架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开始有原始人类在此活动,相传炎帝神农氏曾率众在此搭架采药,教人们耕种,故将这里称做神农架。神农架也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20世纪80年代,在神农架发现了一部民间唱本黑暗传,以解释宇宙和人类社会的起源叙说中国古代历史为主要内容,其特征近似神话史诗,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也填补了华中地区没有发现过长篇神话史诗的空白。

神农架也是一座规模很大的天然药材库,有中草药两千多种,包括麝香熊胆金钗等名贵药物和头顶一颗珠文王一支笔江边一碗水等珍惜草药其中有60多种具有防癌抗癌的功效。

现在神农架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及旅游资源,在作为观光度假旅游区的基础上,还开展了森林浴行和自行车攀岩漂流淡水垂钓等颇受旅游者喜爱的旅游活动。

好,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的旅游车呢已经进入了神农坛景区,请大家稍作准备,我们马上就要下车去游览。

现在我们所在的神农坛风景区位于神农架旅游区的南部,是神农架旅游的南大门虽然面积很小,只有0.7平方公里,但整个景区层次分明,自然风光十分优美。

神农坛是神农架风景区的核心部分,是专供炎黄子孙在此缅怀先祖,祭祀神灵的场所,祭坛内神农塑像高达21米,象征着中华民族蒸蒸日上,宽35米,与高加起来共56米象征着56个民族的大团结。高大雄伟,庄严肃穆,它以大地为身躯,立于群山之中,向上望去,炎帝双目微启,似在洞察世间万物头上两只牛角是根据传说中的牛首人身实际上牛角古代农耕部落的图腾,中间的草坪和两边的台阶也是根据过去皇宫的格局所布置,中间为天子所走,左右则是大臣的通道因为9在古时候被人们认为是的数字,故两边的台阶全是9的倍数台阶下即是祭坛,置有九鼎八簋香炉编钟大鼓等器物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可以在此祭拜先祖。

炎帝神农氏首创牛耕,采药救民,光照千秋,不仅因遍尝百草,搭架采药而使神农架得此名称,更为子孙后代繁荣昌盛继续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离开神农坛,我们现在就要去神农架的至高点神农顶风景区神农顶风景区位于神农架的西部,我们今天主要是要去游览风景垭和板壁岩请各位游客朋友往车窗左边看讲解时伴有手势,因面对游客,故出右手指自己身体右方,这就是被称作华中屋脊的华中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4米。

走过了神农顶,现在我们就到达了风景垭,风景垭原名巴东垭,号称神农绝,海拔2800米,风景垭下的板桥河谷深万丈,满底琅岈,风姿各异,四周岩壁如切似削遍布冷杉如裘(qiu)似衾(qin),更加上气象瞬变,神韵竞奇,将这风景垭的风光齐聚一体。

从风景垭出发,大约二十分钟的车程,我们就到达了板壁岩,这里因为有野人出没和奇妙的石林而倍受游人注目。

那么现在我们就下车去板壁岩的石林和树丛中走走,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能看到野人呢板壁岩上下箭竹漫山遍野,密不透风,这一带是野人经常出没的地方,箭竹林中曾多次发现野人的踪迹,毛发脚印以及野人用箭竹做成的窝野人的毛发无论是从表面还是细胞结构,均优于高等灵长动物野人的脚印长约25厘米,步幅约2.7米,可以想象野人的身材是很高大的令人惊叹的还要算是野人的窝,窝是用20根箭竹扭曲而成,人躺在上面,视野开阔,舒适如同靠椅,经验证,这绝非猎人所做,更非猿类熊类所为,它的制造和使用者当然是那种介于人和高等灵长类之间的奇特动物了板壁岩沿途有冷杉杜鹃箭竹相伴相生到独特景观每年5-7月杜鹃花竞相开放。

好了,游览完板壁岩以后,我们现在就要返回饭店了,这一路上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相信游览了一天的时间大家都会有些疲惫,那么大家就可以在这个时间里稍作休息。

介绍湖北景点导游词篇十一

大家好!

欢迎各位来到中国桂花之乡咸宁太乙洞风景区旅游观光,我是你们这次旅行的导游,我叫陈梦,大家叫我陈导或小陈都可以,很高兴有机会为大家提供服务。我在导游过程中有什么问题,请各位尽管提出来,以便我及时改正并让各位满意,感谢你们的支持。

太乙洞位于温泉城区以南5公里处,相传是太乙真人为治理水患,造福民众掘凿而成。据地质专家考证距今约有360万年,洞名是我国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所书。太乙洞以“秀、奇、精”为主要特点。主洞为南北走向,前后自然贯通。全长2200米。5条支洞为东南走向,总长约1800米。动内钟乳石倒悬,石笋林立,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恰似一处人间仙镜。新开发的龙宫支洞,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景点奇特。洞口右边便是芳香扑鼻的桂花园和水波荡漾的太乙湖,构成了一副山清水秀的美妙画卷。

好,请大家随我来揭开着神秘的面纱。此洞之所以被命名为太乙洞是因为在入洞口上方有一尊神奇的石像。请各位往上看,这尊石像形似封神榜中的太乙真人,太乙真人是属道教的,因此我们看到他的形象是头带道襟,身披道袍,长袖下垂,双手拱起。为奇特的是这尊石像冬天是白脸,春夏秋是黑脸。

请各位继续往前走,洞内的钟乳石有的较低,请大家跟紧我注意洞内安全。看,前面就是龟桥。俗话说:“走上龟背,长命百岁。路过龟头,万事不愁。”走过龟桥,我们来到太乙神厅。在太乙神厅的拐弯处有个鲲鹏展翅。鲲是大鱼,鹏是大鸟。前面是它低俯的头,两边是它张开的翅膀,中间凹下去就是它的背脊。它背俯青天面视地,像各位致意。各位可以用你们的手摸摸它的翅膀,再加上以后的努力,那么大家的前程将会鹏程万里。

往左边看有把劈山宝剑,上面是剑柄,下面是剑身,剑尖插入地底有千尺。在劈山宝剑上面有个太乙神钟,相传是太乙真人做道场时所用,现在用原木敲击这个大钟还有回音,可惜这个大钟离地面高达有6米,我们是可望而不可急了。然而这个钟和剑组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成语大家可以猜下是什么呢?对,您猜对了,这个就叫做“一见钟情”

距地质专家考证,很久以前,太乙洞位于四周是山的一处盘地,属典型的喀斯特溶岩地貌,经过历次的地壳运动和造山运动,再由四周大山起拱作用褶皱成山,一条含多种矿物质的燧石结核带贯穿山体。经历史长河的溶蚀和差异风化的作用,在360万年前形成溶洞。

石钟乳则是地下水沿着细小的缝隙从石灰岩洞顶渗出而进入溶洞,遇到温度的升高和压力的降低,水中的碳酸氢钙过于饱和,碳酸钙就围绕着水滴的出口处沉淀下来并溢出二氧化碳,从而在洞顶形成下垂的钟乳石。石笋则是由于水滴从钟乳石上滴到洞底时散溅开来,促使水滴中的二氧化碳进一步扩散,剩余的碳酸氢钙再进行分解,因而在洞底沉淀出一根根石笋。石钟乳和石笋分别向下和向上生长上下相连,就成为石柱。

造就了太乙洞中神秘莫测,鬼斧神工的各种石笋和石钟乳。擂鼓厅中的天赐神鼓,拳头垂击石鼓中央就会有鼓声,各位不妨进去试一下。气势磅礴的大石瀑是经过120年水流形成,堪称中华溶洞一绝。难得一见的鱼鳞状波纹层岩石,身上镶嵌上万颗珍珠的钟乳宝塔令人叹为观止。坐洲观潮的鹦鹉,栩栩如生的卧龙池,美蛇化石,恐龙巢穴宛如一座天然博物馆。铁索桥,仙人桥装点在太乙洞个交通要处。一步一景,步步皆景的楚天洞,使游人目不暇接,留恋往返。

各位朋友,太乙洞中的奇瑰异宝您都欣赏拉!往前走就是出洞口,外面便是修道养身的太乙观。

咸宁境内既有激流奔涌的温泉,星罗棋布的溶洞,神气美丽的星星竹海,神秘的131军事工程等其他景点欢迎您的光临,祝愿您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欢迎您下次再来太乙洞,祝您一路顺风!再见!

介绍湖北景点导游词篇十二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黄州参观游览!我们今天将要去游览的是三国遗迹——东坡赤壁。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赤壁有文、武之分。而且文赤壁和武赤壁,均在湖北。

武赤壁在今赤壁市。公元208年,刘备、孙权联合破曹操的“赤壁之战”就发生在这里,所以有此名。

文赤壁位于黄冈市黄州区,其背靠宝石山和玉山,俯瞰长江。《黄州府志》中对文赤壁有过这样的描述:崖石屹立如壁,其色赤,亦称赤壁。以前通常认为此地并非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的战场,认为赤壁古战场位於湖北南部蒲圻县境。但近年有资料考证,著名的三国赤壁之战就是在此地发生。三国时,曹操率20万大军一路南下,连战皆捷,后与孙权、刘备的吴蜀联军遭遇於赤壁。诸葛孔明借东风,火攻曹军船舰,火势一发不可收拾,曹军烧死、溺死者不计其数,吴、蜀乘胜追击,曹操败走从此不敢南下。这一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赤壁之战也成了历史上有数的著名战役之一,故晋代以来即为游览胜地。

公元1080年,北宋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他非常喜欢这个地方,并在《初到黄州》诗中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并且对文赤壁还有过这样的描绘: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苏轼误以为这里是赤壁之战的赤壁,并于公元1082年7月和10月,两次月夜泛舟于赤壁下的江中,写出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把在赤壁上见到的江水绕壁的情景作了出色的描绘。清康熙年间,黄州知府、画家郭朝祚为了区别蒲圻赤壁,把这儿定名为“东坡赤壁”,并题了匾额,当地人们则干脆称其为“文赤壁”。

文赤壁不仅以其秀丽的风景吸引着游人的注目,而且这里同样也因收藏着历代名家金石书画而闻名。这里收有宋、元以来的木刻、碑刻、竹质腐蚀版共60余幅,250多块,特别珍贵的是,“碑阁”里藏有苏轼的诗、词、赞、牍手稿石刻112块,并嵌于阁内四墙。在“坡仙亭”内,左壁嵌有苏轼《月梅》画真迹石刻,画面中上弦月高高悬在空中,月光下,梅枝如虬龙般伸展着,抒发了诗人当时的心情。右壁有他《念奴娇·赤壁怀古》手迹石刻,是苏轼醉后草书,笔势遒劲潇洒无拘,起落圆转宛若瀑布泻涧。

“”时,一些人要砸烂这些石刻,亏得“文赤壁”管理所的同志机智地连夜用泥巴抹在这些石刻上,然后贴上红纸语录,才幸而存留。

自唐以来,东坡赤壁一直是游览胜地,从李白、杜牧、王安石、范成大、辛弃疾、陆游、袁宏道等历史名人,到董必武、陈毅、胡耀邦等当代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以及日本友人田边华、燕市听花等,都先后游过赤壁,并留下了诗词、楹联、匾额或书法手迹。至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贬黄时写有赤壁二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著名作品,更使赤壁名扬中外。故清康熙末年,始更名为“东坡赤壁”。

目前,东坡赤壁风景区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开发,新开发的赤壁风景区将由现在的400余亩扩大到1326亩,分为古迹游览区、水上游览区、山林游览区、动植物观党区、游乐区、商业服务区、度假区、广场区等,其风景名胜具体又分为“月波摇影”、“栖霞挹爽”、“东坡问天”、“龙崐山松声”、“竹楼夜雨”、“镜湖观荷”、“索桥飞瀑”、“赤壁夕照”等30个主要景点。

东坡赤壁的楼阁始建于西晋初年,距今约一千七百余年,后多次重建,现有面积四百余亩。建筑物计有二堂(二赋堂、雪堂),三楼(栖霞楼,涵晖楼,挹爽楼),二阁(碑阁,留仙阁),一斋(慨然斋),一像(东坡塑像),一峰(剪刀峰),九亭(放龟亭,睡仙亭,坡仙亭,酹江亭,问鹤亭,快哉亭,览胜亭,望江亭,羽化亭)。这些古建筑依山就势,古朴典雅,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赤壁碑刻,闻名全国,有历代名人书画碑刻近二百块,其中苏轼碑刻一百余块,居全国个人碑刻之冠。解放以来,各级政府对东坡赤壁非常重视,一九五六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七年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经过几十年修建东坡赤壁已面貌一新,成为著名的文化古迹和游览胜地。

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请大家随我一起进入景区内参观!

东坡像。

步入飞檐斗拱的赤壁正门乾坤阁,洞秦砖小路直上八卦桥,经锁春台,绕楼花园,过蜂腰桥、泛舟池,这里正是当年苏轼泛舟作赋,酹江邀月之地。池岸断壁上,昔日江水冲刷的遗迹仍依稀可辨。池东空地上耸立着一尊高大的白色苏轼全身立像,他为一九八二年立,高六米,为全国座大型苏轼立像。

我们可以看到东坡手握书卷,昂首远望,似正构思新的诗篇。该塑像较好地体现了苏轼的精神风貌,为广大游客所赞赏。面对大江长天,衣髯飘逸,凝神伫立。

苏轼谪贬黄州,一城一山对他的文学和人生影响很大。一城是女王城,该城原是东周时期古黄国的都城,后来被江南日益强大的楚国过江所灭,楚王一高兴,就将这座城送给了他的女儿,叫做女王城。女王城是全国保存得的东周古城遗址,全城呈长方形,南北长四华里,东西宽一华里,四周城墙基本保存完好,城四角的烽火台仍在。女王城周围曾发掘出从春秋战国到晋代的众多历史文物,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青铜剑,东汉时期的九连灯、梅花青铜镜等。苏东坡谪居黄州四年,其中三年,每年的正月二十皆与友约定出游女王城,因而留下三首诗。首是初到黄州的元丰四年正月二十所作:

十日春风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第二首是元丰五年正月二十所作: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第三首是元丰六年正月二十所作: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江南尽处村。五亩荒园留我住,九重新扫旧巢痕。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长与东风约来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从诗中可以读出,刚到黄州时,苏东坡对刚刚遭遇的那场政治迫害尚心有余悸,而一旦住下来,融入黄州的山水和百姓生活,天性放达的诗人很快就随遇而安,开始用他那双善于捕捉美和乐趣的眼睛,发掘和享受黄州山水的淳美了,甚至表明心迹:“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一山则是赤壁山,现已辟为东坡赤壁公园。苏东坡谪贬黄州时,黄州府治所在的黄州古城与江边赤壁尚有一段距离。苏东坡经常出城到赤壁游玩。那时候赤壁叫赤鼻矶,为江边耸立的孤山。赤鼻矶早在二千多年前就以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观为世人称道,汉人桑钦的《水经》即有记载。西晋初年,号称龙骧将军的蒯恩曾在这里建横江馆,以后代有增建。至北宋,赤壁之上的建筑已是“临江三四楼,次第压城首”的景象。唐宋时期,大诗人李白、杜甫、杜牧、王安石、范成大、辛弃疾、陆游等都游过赤壁,并各有吟咏,留下了《赤壁》、《黄州竹楼记》等著名篇章,于是赤壁之名日盛。但是,真正使黄州赤壁成为蜚声中外的人文景观的,还是旷世奇才苏东坡。在这里,苏东坡写下了千古绝唱“二赋一词”和众多诗篇,文章的名气实在太大了,以至后人竟把作者的名字和赤壁连在了一起,而历史上那场著名战役的真正发生地,倒渐渐淡出了后人的记忆。南宋时期,已有人将苏轼与赤壁连在一起,唤作东坡赤壁;清康熙末年重修赤壁时,时任黄州知府的郭朝祚就题门额为“东坡赤壁”。可见,山水只不过是人生的舞台。舞台因人而留下辉煌,山水因人而留下文化,留下精神。人是山水的邮票,人在山水上打下文化和精神的印痕,山与水才能邮行千古。

赤壁几经火劫,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同治年间所建。进入公园大门,行不久,但见红岩高耸,树竹参天;拾级而上,再经过一座古门,便是举世闻名的东坡赤壁了。它背靠群山一脉,面对滔滔长江;矶头上楼台亭阁,曲径通幽,移步换景,是典型的江南园林风景。登楼远眺,江山如画尽收眼底。

其实,这种人生境界,是苏东坡在经历了政治灾难、精神灭寂和痛苦反思之后人格真正成熟的一种表现。迫害、孤独和物质生活的艰难使苏东坡终于脱胎换骨,其艺术才情也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于是,我们才读到了这样一种“圆润而不腻耳”、“明亮而不刺眼”、“高峻而不陡峭”的通达高迈的文字: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难怪余秋雨说“一词二赋”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一点就着。今天读来,《念奴娇·赤壁怀古》仍能搅动后来者万千情愫,牵引出无穷思绪。

二赋堂。

走过苏轼像,迎石壁拾阶而上,我们便来到了二赋堂。

二赋堂始建于清初,同治七年重建因纪念苏轼赤壁二赋而得名,堂内正面嵌有近代书法家程之桢,李开书写的二赋大型木刻,两壁嵌有徐世昌,杨守敬,程明超等人的书法石刻。匾额是由李鸿章所题,堂前对联为辛亥革命领袖黄兴所撰。

堂中央,一木壁顶梁而立,木壁前后分别刻有前、后《赤壁赋》,字大如拳。前为楷书,豪迈俊逸,清代黄州教渝程之祯所书;后为魏书,古朴苍劲,近代书法家李开先所书。堂前右壁刻有民国大总统徐世冒崐(自号水竹屯人)书写的对联:“古今往事千帆去,风月秋怀一知”。二赋堂西南十余步有酹江亭,面江临壁而建,亭内嵌有清康熙皇帝临摹元代人书法家赵孟页的手书《前赤壁赋》书贴石刻和历代名人石刻。亭西侧并立着坡仙亭,内有苏轼亲笔草书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靠别黄州崐时所作的《满庭芳·归去来兮》词,及其手绘的月梅图、寿星画像和清黄州知府郭凤仪速写的《东坡老梅》等石刻。

二赋堂是赤壁重要的景点之一,《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就刻在这里。二赋堂为古色古色的木楼,面对大江,青砖铺地,敞风透亮。堂内正中木壁高约两丈,宽与堂齐,正面刻《前赤壁赋》,背面刻《后赤壁赋》。前赤壁赋由清人程之桢书写,通篇为楷,笔笔透功力,字字见精神。背面的《后赤壁赋》则汉隶与魏碑相兼,豪迈俊逸,苍劲有力。二赋堂的扁额为清人李鸿章所题,堂前对联为辛亥革命领袖黄兴所撰。

二赋堂风好,临风吟咏,当是人生之至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一词二赋,把苏东坡追求的人生境界——庄禅之道表达得淋漓尽致。

留仙阁。

二赋堂东边留仙阁,此阁建于清光绪十年,取“坡仙长留阁内”意以名。

阁内有《东坡笠履图》石刻和苏轼为其乳母任采莲撰写的墓碑,还有近代名人绘画的《赤壁泛舟图》和清末名人杨守敬书《留仙阁记》石刻。

碑阁。

留仙阁东十来步是碑阁,内嵌崐苏轼手书108块石刻,杨守敬集成《景苏园帖》,被称为稀世珍宝。

苏轼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历来为人称道。清光绪年间,黄冈知县杨葆初(字寿昌)因景仰苏轼的书法,择其词,词,赞,牍手稿精品,编成《景苏园帖》并勒诸于石。一九二二年建此阁,将剩下的一百零八方碑刻嵌入阁内四壁,阁因此得名。这是目前保存完整,作品多的苏帖石刻,其规模居全国个人书法碑林之冠。

剪刀峰·问鹤亭·栖霞楼。

出二赋堂后门,在留仙阁、碑阁背后陡峭的北崖下,由西向东,由低到高,依次有剪刀峰,问鹤亭和栖霞楼。

剪刀峰。

大家请看,那就是剪刀峰。我们可以看到剪刀峰为一巨大陨石,而且形似剪刀,清代诗人汪引芝附会为仙女剪刀失落人间,因此得名。

问鹤亭。

过了剪刀峰,我们就来到了问鹤亭。

问鹤亭原名玩月台,因位置高显,为赏月佳处,故名。苏轼的《后赤壁赋》中有孤鹤化为道士于梦中同苏轼问答的描写,为彭其文,一九二二年扩建赤壁时,遂将玩月台改名为问鹤亭。

栖霞楼。

这里是栖霞楼。

由茅盾题写匾名的栖霞楼位于赤壁矶处,楼高四层,飞檐翘角,赤楹碧瓦,白石栏杆,楼间还嵌有苏轼手书崐《黄州寒食诗》行书,为不可多得之书法精品。栖霞楼为宋代黄州四大名楼之一,宋初王义所建,闾丘孝终重建。因楼背山面江,落日时,晚霞染红大江,照映楼身上下,风景佳丽,如霞归枉,故名。

现楼为一九八四年重建。楼高四层,其中陈列有苏轼及其他名人字画碑刻,楼名为现代著名作家茅盾所书。

坡仙亭。

这里是坡仙亭,它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南宋著名诗人戴复古称誉苏轼为“坡仙”,亭因此得名。

亭内嵌有著名的苏轼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石刻,楷书《满庭芳·归去来兮》,及石刻,还有苏轼画,组字画佛像石刻,均极珍贵。

睡仙亭。

坡仙亭西下十余步为睡仙亭,相传当年苏轼同友人游赤壁时,曾醉卧于此,亭内石床石枕尚在。

睡仙亭始建于宋,清同治年间重建。亭内有石床石枕。传说苏轼同友人游赤壁酒醉后,曾躺卧于此,故名。亭下赤色崖石上嵌有清代书法家钟谷书写的“赤壁”。古时江水从此经过,迄今崖石上留有水流冲刷和撑船篙点的痕迹。

酹江亭。

这里是酹江亭,于明代始建,现亭为清代同治七年修建。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樽还酹江月”的词句而得名,亭内三面嵌有石刻。正面墙壁嵌有清代康熙皇帝临摹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铫手书的《前赤壁赋》石刻:一生刻意学苏的清代书法家叶志诜八十五岁时写的一笔”寿"石刻嵌于左壁。

放龟亭。

我们现在就来到了放龟亭。

据晋书载,传说东晋大将毛戍守邾城时,其仆人将他买养的白龟放生于此,后得善报。明嘉庆二十八年,知府郭凤仪附会传说,在矶下江边凿白石龟,取名白龟渚,亭因此得名。现亭为清代同治七年修建。此处为赤壁矶头。亭下崖石壁立,苏轼描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丐千堆雪”的壮观景象即在此处。矶头江水冲刷的痕迹犹存,明代的白龟仍翘首蹲踞矶下水边。

美好的时间总是那么的短暂,不知不觉中我们就游完了东坡赤壁。不知道大家在游完之后有何感想?游过武赤壁的朋友们也可以在心中比较一下。

在短短的一天中,我们从陌生到朋友,在这临别之际,心中纵有千言万语也不知从何说起,只能将满腔的不舍之情化为一声轻轻的祝福,祝你们永远幸福快乐!后,真诚的期待我们的再次相聚!再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