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广东黄埔军校的导游词范文范本 广州黄埔军校讲解导游词(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4 12:23:46 页码:13
广东黄埔军校的导游词范文范本 广州黄埔军校讲解导游词(4篇)
2023-01-04 12:23:46    小编:ZT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精选广东黄埔军校的导游词范文范本一

从化温泉旅游度假区位于从化市温泉镇,面积14.5平方公里,是闻名中外的风景游览区和温泉疗养度假胜地,分为温泉游览区和天湖游览区两部分。温泉游览区被评为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广东旅游好世界。

温泉游览区

从化温泉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温泉风景区的百丈飞泉已被列为从化八景之一,被古人称为枕漱佳境。然而,正式开发利用却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1931年,岭南大学冼(xian)玉清教授考察此地并撰文介绍,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1933年,西南航空公司的刘沛泉在飞机上发现从化百丈飞泉,他与律师陈大年、名医梁培基、县长李务滋4人发起成立了温泉建设促进会,从事开发温泉风景区,并将刻有温泉两字的石碑竖在泉眼旁,现在石碑已迁至温泉宾馆河东餐厅一侧。到了1936年,从化先后建造私人别墅数十座,其中最著名的是陈济棠别墅。温泉名噪一时,国民党军政要员纷至沓(ta)来,蒋介石、林森等人曾到此游览。建国后,周恩来总理曾提出要把从化温泉建成冬都。五六十年代,中央、省、市相继在此建设宾馆、招待所、疗养院。

温泉水是风景区的命脉和特色。从化温泉泉源丰富,共有泉眼13处,分布在河东、河西两岸,温度最高可达73c,最低的也有30c。温泉水质晶莹,无色无味,当地人称为汤泉。温泉风景区已开发利用的热水泉眼有10处,平均日自流量约1400立方米,最大日流量为3000立方米。

1943年,经过德国医学家专家检测水样,证实从化温泉的泉水是世界珍稀泉水,全世界只有两处,除瑞士外,只有从化。由于温泉水中化学成分的作用和温度的刺激,洗温泉浴不仅可以有效地消除疲乏,回复体力,而且能调节身体器官功能,达到祛(qu)病强身的效果,对皮肤病、肩周炎、腰肌劳损、关节炎等30多处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1960年,经广东省地质部门对温泉水质进行科学鉴定,查明温泉水是稀有的含氡(dong)矿泉热水,即苏打泉。泉水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含有二氧化矽(xi)、氡、钙、钾、钠、镁、铵、氯、氟等10种元素,具有很高的医疗价值,被誉为岭南第一温泉。

从化温泉风景区群山叠翠,连绵起伏,溪流蜿蜒,风景秀丽,空气格外清新。碧浪桥、滴翠亭、翠溪、北溪、陶然厅、红楼、竹庄、梅园、松园、清音亭等,亭台楼榭与青山绿水相交辉映,一派恬静秀丽的田园风光。

滴翠亭,建于30年代,位于河西碧浪桥左侧,红枉绿瓦,屹立在流溪河畔(pan)。亭内以几块天然黄腊石为台椅,旁边种植数株高大的枫树,春天绿叶如盖,苍翠欲滴,秋天枫叶变红,一树红装,令人产生枫叶红胜二月花的感觉。1961年郭沫若来温泉度假,并在亭内赏景抒怀,题名为滴翠亭。

留春亭位于河东中心区。原是鱼塘,后改造成小圆湖,湖内有两处温泉眼,一处建圆形平台,另一处建雅致的四角亭,绿色的琉璃瓦顶,曲桥相连。湖岸有别墅相依,红墙绿瓦,蓝天绿树,倒映于水,仿佛把春天留住,故名留春亭。

清音亭位于河西南端,流溪河畔,天湖登山道旁。这里曾建有竹木搭成的凉亭二里亭(已毁),1957年重建六角亭,修筑栏杆,设置椅子,中间置淡黄色光滑的腊石。亭前湖水清清,亭内清风习习,登山观瀑游客可在亭内小憩。四周青山寂寂,偶闻小鸟啼鸣,小虫唧唧。1963年,董必武题为清音亭。

碧浪桥位于风景区的中心区,横跨流溪河两岸。桥长80米、宽8米,是座石拱桥。大桥下碧波荡漾,凭栏而望,山水一色,桥下游鱼成群,阳光下波光粼粼。每当夜晚来临,华灯初上,水中灯影五光十色。1961年,郭沫若题名为碧浪桥。

温泉湖建于1960年。沙岗建坝后提高了水位,形成方圆数百米的湖面,为风景区倍增风采。这里沙滩金黄,湖水清澈,吸引着无数游人来此游水嬉戏,欢声笑语洋溢湖中。游客还可划艇漫游湖中,观赏温泉美丽的自然风光。

精选广东黄埔军校的导游词范文范本二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广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番禺莲花山是广东省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番禺市东部珠江口狮子河畔。莲花山由48座红色砂岩低山组成,海拔最高为108米,占地2.54平方公里。其中有座麒麟峰,因峰顶上有一块酷似莲花的岩石,所以后人把这座山称为莲花山。

莲花山在古时候是一个石矿场,经几百年的采矿,莲花山上或悬崖峭壁,或奇岩异洞,或嵯峨幽邃,或雄伟挺拔,形成了天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独特景观,堪称岭南一秀。主要景点有:宽敞而酷似莲花瓣的莲花石;气势轩昂的燕子岩;洞内怪石遍布的八仙岩;凌空壮观、酷似人工石林的飞鹰岩以及落莲洞天、三棕叠嶂、南天门、云梯、石廊、石峰、无底洞、白莲池、观音岩、神仙桥等。

建于明朝万历四十年(公元1620xx年)的莲花塔,则是莲花塔景区的代表。莲花塔又名文昌塔,该塔由于雄踞在珠江入口处,是给往来的船只测定方位和指点航向的坐标,故有"省会华表"的美誉。莲花塔是八角形的楼阁式砖塔,高50米,外观9层,内分11层,红色的墙,绿色的琉璃瓦,八角攒尖顶。游人登塔远眺,可饱览浩瀚壮丽的珠江景色,观晨曦夕阳、潮起潮落的。

始建于清代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的莲花城,面积约1万平方米。原为清政府在珠江口设防之用。历史的沧桑点点凝结在古意十足的城池之间,令人回首百余年前的那段往事;

莲花山有"广东长城"之称,是重要的军事要地。鸦片战争时,林则徐率兵在城内驻防,设立了防止英军入侵的第二道防线。现在的莲花山兴建了一座仿清兵营,游人在这里可以体会清代兵营的况味,追忆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历往事。

观音胜境之内,莲花朵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再配以金身的望海观音像,果然气魄非凡,令人如入"净土",顿生敬畏之感。

南越王劈山取石

秦末汉初,赵佗在岭南割据称王,派人找寻适合建造宫殿的建筑材料。南越国人在狮子洋畔惊喜地发现这一片连绵千米的红色砂岩,它质地坚硬、均匀,密度高,色泽鲜艳,是建造气势恢弘的宫殿的最佳选择。自此,一场开山劈石的人与自然之战拉开序幕。

至今,我们看到那高几十米、与地面垂直的赤壁丹崖,依然无法想象它是如何在一凿一锤中诞生。从莲花山南的莲花岩起,折而向北伸延,偏东至莲花山渔港地基,形成一条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50~200米、开采深度30~40 米的采石带,开采面积达33万平方米,大约一共取石料300多万立方米。

当时,莲花山不与陆地相接,只是南海中的一个孤岛。南越人去采石,必须航海。自古善作舟的南越人,当时造船技术已经很高,采石后,他们行海道抵达当时广州江岸,将石运至南越国宫署。

除了南越国宫署,1983年广州象岗山发现的南越王墓,经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新技术研究室鉴定,其建筑墓室所用的石料,与莲花山的砂岩石相似,两者的石质组织、硬度等完全相同,可以基本确定,该墓石材主要采自莲花山。

暴利驱动采石兴盛

"莲花山古采石场应是国家所为,因为需要很大财力、人力和技术手段才能办得到,并且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期内采石的。这里采石历史之古老、开采之规范、技术工艺之高超、规模之宏大、遗留面之美观,在我国甚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典型意义。"刘金山说。

西汉以后,莲花山的采石,在宋代至明末清初之间,继续进行着。当时,红色砂岩是使用得最广泛的建筑石料,用于城基、官衙、祠堂、寺庙、民宅等建筑。

屈大均所著的《广东新语》中写道,当时一些"亡命奸徒",在莲花山"蜂屯 蚁聚",凿石纲利,牟取暴利,"岁致金以十万计",可见当时在利益驱动下,莲花山的采石业进行得如火如荼。根据番禺博物馆提供的资料显示,宋、明之间,在莲花山的大量采石工,聚居于"石墟",即今天石楼镇田步头一带。

几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亭台楼阁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中。遗留至今的古城墙却见证了这段兴盛历史。广州越华路发现的宋代城基遗址,其城基的红砂岩石块,石料规格与莲花山开采的相似,有的城砖侧印有"番禺县"三字。明代洪武十三年,即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旧城,修葺了120xx多米长、6米多高的城墙。今天在越秀山还留有明代古城墙遗址,修筑城基的红色砂岩,大部分来自莲花山古采石场。

开禁之争旷日持久

私人开采石料,遭到视莲花山为风水宝地的当地人的强烈反对,一场旷日持久的 开采与禁采之战,自明代以来不断进行着。明代万历七年,即1579年,因为陈言达私采石料,被"邑侯沈思孝封禁",这是第一次见于史料的禁封。然而,在利益驱动下,明里暗里,禁、开之间的斗争根本无法平息。

至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莲花城和番禺学宫(今农讲所)分别立碑,永远禁止开采。两块碑至今都已经消失,在当年,这标志着开禁之争的结束。

莲花山古采石场在清代的停采,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建筑材料的更替。随着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清代开采花岗岩的技术日益成熟,与红色砂岩相比,花岗岩更坚硬、更不易被风化,清代的城墙墙基已经开始使用花岗岩。就这样,渐渐地,莲花山古采石场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留下凿痕累累的陡壁峭崖,供后人凭吊。

人工无意夺天工

初夏的一个清早,沐浴在灿烂阳光中,我们来到了莲花山旅游区。据莲花山旅游区办公室副主任张发俊介绍,整个莲花山本身就是一个采石场,不少地方都可以找到当年采石留下的痕迹。其中狮子洋畔集中分布着15个石场,分别是:燕子岩石场、剑门石场、狮子岩-观音洞石场、百福图石场、莲花山-南天门石场、飞鹰岩石场、海仙池石场、八仙岩石场、无底洞石场、顺景岩石场、树抱石石场、大佛洞石场、碧莲池石场、四方池石场和洞天波月石场。

南天门边"莲花"开

从波光潋滟的莲花湖出发,往东南方走约数十米,看到一处古石场留下的坑谷,谷中有水,谷口岩壁最窄处,有一条长约8米、宽约1.5米的石拱桥,美其名曰"神仙桥"。从坑谷边经过,可以到达一处平地。映入眼帘的是大约10米高、状如莲花的巨石,上面刻着"莲花石"三个大字。只见这里赤壁丹崖,历经沧桑,断面却如斧砍刀削般平整,垂直而下一条条因流水溶蚀而留下的灰白色水痕。

莲花山,因莲花石而得名。莲花石旁边便是"南天门",人们认为,穿过这里便进入一个如诗如画的南国仙境。事实上,那是在厚层砂岩里凿开的宽约10米、门墙厚近10米的城堡式大门。以前,这里是石工们把石头运往莲花山海边的通道。走在"南天门"里,两侧整齐有序的钎痕痕迹依然清晰可见,抚摸上面斑驳的砂岩,耳畔仿佛响起凿石的丁当声,先民们艰辛劳作的景象仿若在眼前。

张发俊介绍,从莲花石、南天门一带,可以眺望到高耸在山端、被喻为"省会华表"的莲花塔。大约在1785年,英国画家托马斯·丹尼尔到访这里,被这里美丽而独特的景致所吸引,专门画了一幅《莲花塔和莲花山城》。这幅画现在被珍藏在香港艺术馆,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这一带的风物。

穿过南天门,经过顺景岩,还有一个以莲花命名的岩洞:莲花岩。那是两座内门相通的巨大岩洞。莲花岩以前的面貌与今天截然不同,岩洞中间似一个盆地,周围由九个岩洞组成,因为九个岩洞状似九瓣莲花而得名。

雄奇峻险燕子岩

从莲花岩出来,朝着海边往下走,不用多久便可以到达古采石场最壮观的地方之一:燕子崖。脚下是崖顶的观光亭,凭栏俯瞰,只见比肩而立的三四十米高赤壁红崖,成大直角,插入谷底由采石坑积水形成的湖泊中

番禺莲花山燕子岩为壮观。有一段悬崖,中间横空出现一个长方形的洞,里面还摆放着一些条石。张发俊告诉我们,那是以前没运走的石料。然而,那里上不着天、下不挨地,古人们又是如何开采那里的石头?百思不得其解。

沿着小路走到岩底,从岩脚抬头仰望,只见奇峰屹立,有的断面十分齐整,像被刀削的一样,巍巍绝壁直插青天,好像随时都要下坠,令人目眩;有的深陷下去,像个巨大神龛;有的孤柱矗立,直指苍天。这正合了那壁上的题词:"开物天工劈巨岩,嵯峨削立倚天南。呢喃燕子安居处,有客长呤意兴酣。"

岩底的一块石壁上,刻着"莲花山古采石场遗址"九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这个题字出自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之手。1983年,当时莲花山古采石场的价值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它存在的年代也无法确知。夏老来到这里,在惊叹它的雄奇壮观之余,推断它"不迟于宋"。夏老的这一看法,引起人们对这个古采石场的广泛关注。

在这些岩石上,除了整齐的钎痕痕迹,还可以发现整齐排列着的碗口粗的洞,这是当时采石搭脚手架插杆洞眼。横向的洞眼一般为圆形,纵向的为方形,这样在采石面搭上脚手架工作台,便于工作。这与中国古代的栈道技术有点类似,当时采石的主要工具仅仅是锤子和凿子。这些洞眼后来一度成为燕子们栖息的好地方。

山明水秀八仙岩

离开燕子岩,沿着曲折小径,在石山穿行,一处一景,常常会给你带来惊喜。这边还是连环对峙的四面崖壁,天空被缩成一方天井,转过一个弯,眼前可能会出现一池碧水,睡莲点点,令 你豁然开朗。即使同是峭岩,也各有风景:有的爬满古藤,生机勃勃;有的看起来普通,但一棵松树不屈不挠地从岩缝中站出来,让一切都变得生动起来。

经过剑门、一线天、碧莲池等景点,我们来到浴仙池。以前在采石后,水平的厚砂岩,有许多垂直节理的裂缝,清泉从裂隙中流出,汇流到一堵峭壁前跌下,如一条雪白的丝绢,水流不大,但跌入这池中却像珍珠落玉盘,泉瀑之水清澈,传说是神仙沐浴之地,因此也被称为"浴仙池"。浴仙池旁边便是莲花山最大的岩洞:八仙岩。信步走进去,只见这里最宽处23米,最深20米,是古代石工由表及里钎凿而成的人间洞天。

关于八仙岩的来由,又有一个传说:据说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铁拐李、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等众仙,到增城探访何仙姑回程时,途经莲花山,见此地峰奇峭陡,便驾祥云而下,来到这个大岩洞。众仙见洞内泉水潺潺,凉风习习,且有石桌石椅,别有一番景致,于是在此休息,围坐在洞内高谈阔论。大佛岩,前面是一双手正用凿子采石的雕塑。

守望沧海狮子石

离八仙岩不远便是狮子石。只见青葱山林中,矗立着一块巨石,像一头威武的雄狮,傲然屹立于山崖,双目圆瞪,似在远眺狮子洋万里碧波,白帆点点,又微微张开嘴,似在吼叫。由于狮子石形象逼真,历代先民把它神化,每当漂洋船过,都要顶礼膜拜,祈求保佑。

狮子石的形成年代久远。原来,这里地势低,莲花山不过是海面上的一个岛,千万年过去,地势逐渐抬升,水位下降。狮子石原来是小岛边上一座岩石,千万年来受海浪和海风的不断拍击、侵蚀而成今天的形状。它是莲花山最忠实的卫士,见证着这里沧海桑田的变迁。莲花山,以前叫"狮子山",就是以它命名,"狮子洋"这个名字也是由它而起的。

精选广东黄埔军校的导游词范文范本三

各位团友:

小楼仙源是增城八景之一,今天我们参观的景点有:历史悠久的何仙姑家庙、何仙姑纪念塔、观音山神仙洞、东南亚藤类之冠的盘龙古藤。另外,在参观过程中还可以体味一下三个至今未曾解开的谜:一是为什么何仙姑家庙方圆几里的井水都略带咸味,唯独仙姑井水清纯甘洌?二是为什么仙桃生长在缺土少壤的瓦顶屋脊上,不需浇水施肥,依然枝繁叶茂?三是为什么盘龙古藤找不到根?

大家了解何仙姑其人其事吗?根据《全国古今图书集成仙部》、《中国人名大辞典》、《安庆府志》、《会仙观记》、《全唐诗外集》、《辞海》、《增城县志》等古今书籍都记载:何仙姑,原名何素女,又叫何二娘,增城小楼仙桂村人,生于唐朝开耀二年(682年),自幼性情柔静,秉承孝道,勤奋读书,过目能诵,擅长绣织,深受邻里夸赞。唐景龙元年(720xx年)因反抗父母包办婚姻,投井后成仙。话说何仙姑在迎亲之日骤然不见了,家人惊慌失措,见家井旁遗留素女的绣花鞋,父母深知大事不妙,命人下井打捞,谁知捞不见尸。男家碍于面子,上县衙打官司,提出不见活人要尸骸的要求。而何仙姑成仙后腾云仙游蒲田(今福建省内),获悉父母受屈,巧逢蒲田县令即将调增城赴任,就恳求县令允许她随官船返增城为父母沉冤昭雪。县令答应了她的请求,当启航之时,未见何仙姑到来,但见船舵后方水中,有一女尸逆水追随而至,尸至增城,果然是何仙姑真身。逆水流尸一事当然难以置信,县官就署批升仙得道了结此案。

此外还传说在唐朝玄宗年间,汉钟离、张果老、曹国舅、铁拐李、韩湘子和蓝采和等七仙,准备于三月三赴瑶池,参加一年一度的王母娘娘圣诞,为了凑够八仙向王母娘娘敬酒,吕洞宾决定下凡遍游天下,最后寻觅超度何仙姑成仙。

何仙姑成仙之事惊动了当年的唐天后武则天。武则天赐赠何仙姑三件宝:一是在其家乡建祠奉祀;二是赐紫霞一袭;三是在唐天宝十年下旨建一碑以作纪念。

各位团友,何仙姑家庙到了,让我们一起进庙参观。

【何仙姑家庙前】何仙姑家庙是增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朝,因战乱,屡经修建。最后一次重建是清咸丰八年(1858年)。家庙砖石台梁式结构,第一、三进13架出前廊为封火山墙;第二进四柱一间五架拜亭为硬山顶,其正脊和垂脊均有反翘装饰。大家请留意,庙正面山石门镌刻的隶书门额:何仙姑家庙,为咸丰八年戊午嘉平黄培芳所书,山门镌刻的行书石对联:千年履舄遗丹井,百代衣冠拜古祠,出自当年吏官王映门手笔。上联中履,舄二字均指绣花鞋,意思是一千年前何仙姑投井,她的绣花鞋留在井边的故事。下联反映了何仙姑家庙历史悠久和人们对何仙姑的崇敬。

现在让我们入庙参观。恭候大家的是屏风上的仙姑彩画,是广东著名书法家麦华三和增城著名书画艺术家陈水源的联作。绕过屏风,庙二进正堂就是供奉何仙姑的地方。何仙姑像用樟木雕塑而成,高约七十公分,原为唐朝村姑装束。现何仙姑身上披的绣花袍由泰国善信赠送,头上的珍珠头饰为香港善赠送。时代在变,何仙姑也跟上了潮流,但何仙姑的法力不变。在此求签许愿,都有求必应,灵验非常。堂上高挂着林林总总的锦旗是马来西亚、泰国、日本、新加坡等地善信答谢何仙姑的信物。家庙有两大节庆,每逢农历三月初七,仙姑诞;农历八月初八,仙姑得道成仙日,庙内的香火盛极一时。瞻仰完何仙姑像,请大家转身,我们看到的是天花井。

【何仙姑井】天花井又名何仙姑井,是何仙姑投井成仙的地方。井边的石鞋模型就是当年何仙姑投井遗留绣花鞋的地方。那么另外一只鞋去了哪里呢?一说在风光秀丽的百花山庄度假村;二是在荔枝生态主题公园--盈园。井台用花岗岩石凿成八角形状,上面铭刻仙源涓涓,饮者万年八个字。古井深达数丈,并不为奇,奇的是家庙方圆几里的井水都略带成味,唯独这里的井水清澈甘例。用井水沏茶,特别香醇清润,常饮此水能强身健体。

【麻姑仙桃】绕过何仙姑井往右边走,大家看到瓦背屋脊上这棵桃树,已有一百多年时间,人称仙桃。传说为麻姑献寿的仙桃。它虽生长在缺土少壤的瓦背屋脊上,而且从不需要施肥淋水,却依旧枝叶繁茂。传说曾有三五好事之徒,爬上屋顶,企图拔掉仙桃,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成功。其中有一个人因气愤,折断了枝叶,结果此人立刻肚痛不止,最后非得本人在何仙姑像前赔礼道歉,才解除了痛苦。大家可登上梯子观摩仙桃,但千万不能以身试犯。何仙姑的灵气为众人所折服,吃了仙桃的人更加福寿延年。因此,每颗仙桃价值连城,许多善信都下重金提前订购,购得者无不祈求平安顺境,延年益寿。

看完仙桃,往里面走,我们看到的分别是三忠宝殿、八仙殿、黄大仙、太上老君堂。为什么家庙有三忠殿呢?

【三忠庙】三忠庙供奉张世杰、文天祥、陆秀夫等三位南宋抗金名将塑像。为什么在这庙建三忠庙呢?三位忠烈继续抗敌护国,其事迹可歌可泣,在岭南地区广为流传。在此立庙一是缅怀三位忠烈功绩;二是激励后人继承先烈遗志。

看完三忠庙,请大家再到东边楼阁。东边楼阁上还有何仙姑父亲何泰、母亲吉氏的塑像以及师傅麻姑的神像,值得一提的是东边楼阁留有日本鬼子放火烧家庙的痕迹。当年,日本鬼子曾在小楼墟一带肆行无忌,有一天放火烧村,当火烧到家庙东西两堵墙时,火嘎然熄灭了。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甚至出动飞机轰炸,投下的炸弹在家庙附近都炸响了,唯独落入庙中的炸弹安然无恙。仙姑显灵,日本鬼子也只有老鼠拉龟。一位日本友人被何仙姑圣灵所震撼,在事隔五十多年后,慕名前来拜何仙姑,还了心愿,并捐资二百万元,在观间山上修建了十一层的何仙姑纪念塔。

精选广东黄埔军校的导游词范文范本四

各位团友,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是惠州巽寮湾,下面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惠州市的城市概况。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南临南海大亚湾,与深圳、香港毗邻,是中国大陆除深圳市外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惠州市属珠三角经济区,现辖惠城、惠阳两区和博罗、惠东、龙门三县,设有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陆地面积1.12万平方公里,占珠三角经济区面积的1/4。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23.6公里,是广东省的海洋大市之一。常住人口321万。

惠州是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古代即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称。从唐到近代的一千多年间,有480多位中国名人来过惠州,其中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寓居惠州三年,孙中山、周恩来曾在此进行过革命活动,廖仲恺、邓演达、叶挺、曾生等一批民主志士和革命家皆出自惠州。

惠州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全市具有旅游开发潜力的景点有900多处,属景点高密度分布区,并具有资源多样性的特点,集山、江、湖、海、泉、瀑、林、涧、岛为一体,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其中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及自然保护区有6处,拥有“岭南第一山”--罗浮山,“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南昆山,“东方夏威夷”--巽寮湾,“苎萝西子”--惠州西湖,还有全国唯一的海龟自然保护区等。

早在十年前,惠州已进入中国大中城市“投资硬环境40优”、“综合实力50强”的行列,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广大投资者所认同。近两年来,惠州把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作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举措,加大了城市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使惠州的环境优势更为凸现。目前,惠州已形成由深水港、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相互配套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惠州港为国家一级口岸,水路距香港仅47海里,可供建港的深水岸线30多公里,年吞吐量可达1.2亿吨,现已建成2座万吨级通用码头和4座3.5万吨级的原油油气码头,形成年吞吐量1500万吨的规模。京九铁路与广梅汕铁路在惠州交汇,即将建成通车的惠澳(惠州港)铁路与京九、广梅汕铁路接轨,将形成铁路连接港口的大陆桥格局。惠盐、深汕与在建的广惠、惠河4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惠州至深圳黄田机场1个小时车程,至广州白云机场只有2.5个小时车程。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惠州市坚持“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道路,像著名的tcl集团就是在惠州创立的,此外,了美国通用,日本索尼、松下,韩国三星、lg,荷兰飞利浦和中国联想等国内外著名厂商、跨国公司在都在惠州建立生产和研发基地,目前,惠州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电池和镭射光头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电话机、电脑主板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电视机、汽车音响、高级电工产品、照相机生产基地之一,成为中国华南地区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最具潜力的城市之一。

各位团友,大家都知道,很多城市都有独具特色的别称,比如深圳的别称是鹏城,广州又称为羊城,那大家知道惠州的别称是什么吗?对了,惠州又称“鹅城”。那又有些团友会问,是不是因为惠州的鹅很出名,所以才有这个别称呢?其实这是有典故的。传说有位仙人骑着木鹅从北方飞来, 看见惠州山清水秀,便降落西湖中不愿离去,木鹅化作一座山岭卧于湖畔,因此惠州得名“鹅城”。从这个传说,可见惠州确实是一座风光秀美的城市。

来到惠州,喜欢品尝美食的团友就有口福了。惠州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东江菜是广东菜系三大分支之一。古代的北方军旅流落定居,客家人南迁,惠州正处于广东三大方言语系(粤、客、闽南)的夹缝之间,使东江菜形成了一种“兼容并蓄、风姿独异”的特征。传统的东江菜偏重于“肥、咸、熟、香”,下油重,口味偏咸,一般用生葱熟蒜、香菜调味,极少添加过重过浓的佐料,注意突出主菜的原汁原味。东江菜选料讲究本地家养粗种的食物,烹调方法多采用煮、煲、蒸、烩和炖等,即保持原有的香味,又使人口感舒适,还不会轻易破坏食物本身的营养价值和纤维组织。

比较著名的菜式是被称为“惠州三宝”的梅菜扣肉、盐焗鸡与酿豆腐。先说说梅菜扣肉这道菜,它是精选横沥土桥梅菜芯,上好五花肉,要经过煮、炸、焖、蒸等工序,原汤勾芡,肉烂味香,肥而不腻,咸中略带甜味。据说这道菜是苏东坡谪居惠州时,教当地厨师仿照杭州东坡肉的做法,配上当地特产梅菜创造出来的。

客家酿豆腐是一道美味的家常菜。酿豆腐源于中原时包饺子的习惯,岭南不产小麦,逢年过节,南迁的中原人就以酿豆腐代替饺子。酿豆腐选用嫩滑的东江豆腐,切成长约5公分,宽约4公分,高约2.5公分的块。把猪肉、鱼肉、虾米剁成馅,加上鸡蛋、葱、左口鱼等配料搅拌均匀,在豆腐中间挖一小洞酿入肉馅,煎至金黄色,再加入上汤、配料,砂锅中火焖熟,下老抽调色,加葱花、左口鱼末等便成。

盐焗鸡是东江传统菜中的一大名菜,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传说它来源于东江惠阳盐场用盐储存熟鸡的习惯,当地盐商设宴请客时,厨师也尝试以盐焗鸡,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复杂的制作方法。现在盐焗鸡已经发展出多种不同的变化,但还是以传统做法最受欢迎,它的特点是:皮脆、肉滑、骨香、味浓,上碟时,还必须注意砌回鸡形。

此外,惠州还有发糕、敛糕、黄金酥丸等特色小吃,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尝一尝哦! 我们此次行程是去惠州惠东县的巽寮湾。下面我就给大家着重介绍一下巽寮湾的情况。巽寮地名自古就有,相传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关,北宋年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皇帝贬来惠阳,几个妻妾之中唯有出身歌妓的王朝云陪伴他。初下南方,天气闷热,夫妇俩每到公休日就特喜欢来到巽寮这地方度假消暑,那时巽寮名叫鸭寮,是咸淡水交界,边民喜来放鸭之处,此鸭字与歌妓出身的王朝云相冲,于是苏东坡就决定为此地改名。他发现整个大亚湾像个八卦形状,而鸭寮这地点处在"巽"卦上(乾、兑;震、巽;坤、艮;离;坎),且巽代表风的意思,因此地常年微风佛面,海不扬波,,顺手一提书于岩上:巽寮。当然,现在苏东坡手迹巽寮两字不复存在了,,但巽寮作为行政地名就被保留了下来。

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位于惠东县稔平半岛西南角,总面积105平方公里,下设4个行政村和35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9072人,拥有27公里的海岸线,素有“绿色翡翠”和“东方夏威夷”之美誉,是中国最优美的海湾,一颗璀璨的滨海明珠,20xx年巽寮被评为“广东十佳滨海旅游景区”、“全国最佳休闲名镇”、“全国旅游景观特色镇”和国家aaaa级景区。 巽寮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属亚热带温湿气候,年平均气温21.7℃,区内海水水质和大气质量均达国家一级(类)标准,是粤东数百公里海岸线中海水最洁净的海湾之一,

毗邻香港、深圳,陆路距离广汕公路(324国道)5公里,距离深汕高速公路稔山出入口21公里,海路距离香港43海里、深圳41海里、惠州澳头港12海里,与周边市县和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域相距均在1-3小时车程,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1985年,国家著名书法家启功、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教授、著名书画家陈荣踞,北京电影制片厂创作室主任、诗人谢逢松,著名漫画家钟灵和书法家祖绍先等联袂来到巽寮,为巽寮风光所震憾,称赞此地“有灵气,有魁力,美不胜收”。他们还用数字把巽寮景观归纳为:一堤二阁三奇四庙五宝六洞七山八湾九九洲。一堤是指天赐白金堤,巽寮湾长达3000米的海滩亮如白金;二阁(角)是指云头角和曳螺角;三奇是指石美、水清、沙白;四庙是指阿妈庙(天后宫)、观音庙、玄帝宫、水仙爷庙;五宝是指花岗岩、石英砂、白藤、九里香、相思树 (红豆);六洞是指红螺洞、观音洞、风洞、仙人洞、桃园洞、水帘洞;七山是指象山、狮山、金丝猫山、麒麟山、孔雀山、南蛇山、风凰嘴;八湾是指红石湾、苦坑湾、长沙湾、巽寮湾、新村湾、松园湾、富巢湾、小沙湾;九九洲是指海面上有三角洲、莲花洲等大大小小九十九个洲 相比珠三角以及世界其他城市被过度开发的海岸资源,巽寮更像一个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大家闺秀,默默的守护着大海和大自然的珍贵馈赠。1986年,广东省旅游局调研结果认为:“海南亚龙湾的沙、山、石远远不及巽寮湾。全省还没有发现有一个像巽寮这么优美的海湾”。不仅如此,这里优秀的自然景观资源,连很多世界滨海度假胜地都自叹不如。就以白色沙滩做比较,经过权威认证的“世界10大美丽海滩”的长滩岛,白沙滩仅长4公里;美国夏威夷群岛中,最长的白色沙滩也仅长4.8公里。

巽寮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依山傍海、山海相嵌,海天交融,滨海旅游资源稀缺罕见,素以“沙奇白、水奇清、石奇美”而著称。洁白的沙滩绵延数千米,沙滩沿岸水深2-4米,海底平坦坚实,海水清澈碧绿,是得天独厚的天然海水浴场。沿岸诸岛礁石经海浪的长期冲击侵蚀,更是怪石嶙峋,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形成了“绵羊戏海”、“龟璞飞鸟”、“骏马探海”等多处独具特色的景观,堪称“动物石景公园”。海岸线迂回曲折,海礁千姿百态,与海洋生物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秀美宜人的亚热带海滨自然风光,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巽寮不仅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人文景观也非常丰富,既具有传统的客家民俗文化,也拥有独具滨海特色的渔家文化,巽寮渔歌(惠东渔歌)已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于巽寮的得名由来,除了与苏东坡有关之外,还流传着另一个版本。相传在明正统20xx年,公元1447年,面临大亚湾,背依狮子山下的巽寮已有百多人在此定居,初开定居地称顺寮,后遭火灾,为忌不祥,终卜吉卦于狮子山下右侧荒地(今巽寮围村)住下,并取八卦之一,符号为三的“巽”字代替顺字,巽寮名字自此为定。

巽寮湾的山、海滩、海岛巨石遍布,海湾一带有摩崖石刻30多处,早在咸丰二年就有大书法家写了“日暖风池”四个大字刻在凤池小岛悬崖上,其余均是北京、广州的学者和著名书法家,如:原全国人大常副委员长许德珩、原海军总司令肖劲光、原全国政协常委启功、黄苗子名人商承祥、邵恒秋、祖绍光、秦鄂生等二十八位同志所书。

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有热带海洋鱼类400多种、贝类200多种、甲壳类100多种、棘皮类60多种、藻类30多种,包括珍贵的白海脉和红树林,极具开发利用价值。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来到的“美女照镜”是进入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的第一个旅游景点,美女照镜位于凤凰山峡谷地带,该处现已建好七星湖及园林绿地,环境优雅,清秀的山体倒影落入水中,犹如亭亭玉立的美少女顾影自怜。对面海中的美人鱼(美人鱼岛)浮出水面看“美少女”照镜,被美女所吸引,流连忘返。

沿着海滩继续往里面走,从“美女照镜”走过3公里左右,就是供奉妈祖的天后宫,后面的是红树林。这边是天后宫又称“阿妈庙”,是当地渔民为祈求保佑出海打渔的亲人能平安归来而建造的。在广东、福建、中国台湾等地的居民大多笃信妈祖,他们不仅把她视为航海保护神,而且作为年岁丰收和保境平安的象征。在以福建为中心的一些地区,处处可见妈祖庙和祭祀妈祖的活动,尤其是在中国台湾,妈祖文化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其祭祀妈祖的妈祖庙多达五百余座。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妈祖的由来。妈祖是民间林默娘的化身,林默娘为福建莆田湄洲林愿的第六个女儿,生于宋建隆元年,出生后不闻其啼哭,因而取名为林默,意为沉默的女子。

默娘自小表现出神异的功能,她读书能过目能诵,且能理解其含义。据史书记载,当她十几岁时有道家人士来往于她家看透病人体内病情,加上能说出别人的吉凶祸福,显得非常神异,人们对她非常崇敬。

传说一天默娘正在织布,忽然眼前出现她父兄在海上遇难的惨状,她于是掩面泣哭。过了一会儿果然有其父兄在海上遇难的消息传来。由于她的特异功能,常为渔民预报海上天气变化,使人们避过了台风等自然灾害。当地的渔民非常感激她,把她当作神女、龙女来崇敬。

林默娘死于28岁那年,渔民们为了纪念她,建造了祠庙奉祀,并亲切地称她为“妈祖”。自宋代开始,历朝历代都对妈祖加以追封,从夫人到妃、到天妃、到天后、到天上圣母,随着时代的推移,人们对她的崇拜愈加发展。

巽寮阿妈庙的奇特之处在于一年中有一半时间是关门的。相传,阿妈庙里面供奉的妈祖神像,原来供奉在稔山镇范和港的妈祖庙,一次台风海潮后,妈祖神像漂流到巽寮的港湾,停留在风池岛的沙滩上。当地渔民十分祟敬妈祖,就在海滩上为她建造了阿妈庙。又因为妈祖神像是从范和港漂过来的,为了让妈祖都能保佑范和、巽寮两地的渔民平安吉祥,因此,妈祖神像,每年一半时间在范和港的阿妈庙供奉,一半时间在巽寮的阿妈庙供奉。这种独特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巽寮人民的大度和善良。

各位团友,我们今天要入住的酒店是凤池岛酒店,它也是巽寮湾其中一个著名的景点,叫做“日暖凤池”。凤池岛在巽寮的西北部,由一乱石块重叠一起与内陆相连,与天后宫“妈祖庙”相望,中间被海水隔离,呈椭圆形状,嘴湾而尖,似凤凰嘴。面积0.02平方公里,海拔15米,靠岸水深2-4米海底倾斜度不大,白沙凝聚,是良好的避风码头和海水游泳场的场所。东南面建有码头一座,与凤嘴相连成一体,周围海域产墨鱼、黄虾、花蟹等。全岛石头丛立、相叠,形成一座在海中浮起的石山,西面受海潮洗刷。岛正中的石崖少刻有咸丰年间学士傅维书写的“日暖凤池”四个个字。崖侧还有当代有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的“诗境”“涛声”,以及古今多位名家题写的石刻,计有“星晒南湾”、“观象听涛”、“听涛诗一首”等等。现在我们看到的屹立在凤池岛海滩上的两栋巽寮最高建筑――凤池岛酒店公寓,几乎可以说是巽寮的标志性建筑,该项目是由金融街投资开发建设的,于20xx年的5月份正式营业。

各位团友,关于惠州和巽寮湾的情况介绍就暂告一段落了,感谢大家耐心聆听我的讲解,祝大家在巽寮湾能度过一个愉快开心的旅程!谢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