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写作指导方法(精选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8:19:35 页码:12
2023年写作指导方法(精选14篇)
2023-11-12 18:19:35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思考和梳理的过程,通过它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利用统计数据和具体事例来支撑总结的观点和结论,让总结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掌握了以下几个实用的总结写作技巧,你就能写出一篇优秀的总结。

写作指导方法篇一

准确,即用最恰当的词语和句子如实反映客观事物,表达作者思想。清晰,是指表达时要条理清楚,意思明白。具体应做到:

(1)用词造句要准确。用词准确是指能把握词语遣用的分寸感和合适度。应精选中心词,用准修饰语。能仔细辨析同义词、近义词的用法,对词义轻重。范围宽窄、程度深浅、感情褒贬、语体雅俗、词性差别等都能烂熟于心、姻熟于手。如:“分散”和“涣散”都有“不集中”的意思,“涣散”是具有贬义性质的形容词;“分散”是具有中间性质的动词。“士气涣散”就准确,“士气分散”就不准确。另外,应用文常用数字说明问题,揭示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所以数字运用要准确无误。

(2)用词造句要通顺。指合乎语法,合乎逻辑。通顺也是实现语言准确的保证。

(3)要注意语意鲜明。有时由于特殊需要,还必须使用一些模糊语言,即用一些在外延上不确定、表意比较含糊,以及在运用上具有弹性的词语,如“近年来”、“各地”、“时有”、“大多数”。“有关部门”、“条件许可时”等。该类词语使用恰当,不仅能增加行文的灵活性,而且有助于准确地表达意思,但应谨慎使用。

2、简洁明了。

(1)简洁。所谓简洁,就是用较少的文字清楚表达较多、较丰富的内容。要抓住问题的关键,把话说到点子上。主要应做好以下四点:

一要善于观察事物,深刻理解事物,明确认识写作对象,把握住问题的关键。

二要反复锤炼,提高概括能力,杜绝堆砌修饰语现象;适当使用缩略语,如“五讲四美”等。

三要删除一切套话、空话、意思重复的话,向繁冗开刀。克服繁琐冗长的毛病是语言简洁的前提。

四要适当地采用文言词语及短语。文言词语(包括成语、典故)行文简练,富有表现力,写作时适当采用,言简意赅。然而,“简”要得当,“简”得让人不明白或产生歧义也不行。绝不能为简而生造词语。乱缩略、滥用文言以及一概排斥某些行文必需的程式化语句。(2)明了。所谓明了,就是指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一是一,二是二。要做到明了,一是要考虑周到,言尽意止;二是要注意用词通俗,不用生僻晦涩的字句;三是在运用数字的时候,只须写出计算的结果,而不须表述具体的计算过程。

写作指导方法篇二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美味佳肴须用材料来烹饪,锦衣绣服须用材料来制作,亭台楼阁须用材料来建造,同样,佳作华章须用材料来构建。需要材料。材料的质量与作文的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选材,即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从平时积累的写作材料中,挑选出作文所需的材料。选定的材料,有的在文章中要保持原样,如引用古代诗文名句、名言警句等;有的则须加工改造,即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进行巧妙“剪裁”。

选材的原则有四:

1.有“信度”。要选剪真实确凿的,真实的确凿的材料是使文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保证。

2.有“效度”。选剪要精,要为表现主旨服务。要克服写文章时“材料先行”的错误做法,要将材料选剪得能为中心所用,不能为诱人的材料所累。

3.有“力度”。要选剪典型的,即选取某一类事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或材料,选剪的材料无古今中外大小等等之分别,只要是既有鲜明的个性,又能体现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普遍意义的,就是好的。

4.有“新度”。要选剪新颖生动的,即选取那些具有新鲜感和感染力的材料。一下子就想到的材料,往往是别人也容易想到的,不要轻易选用;稍加思考就能想到的材料,也别急着使用;再三思考之后才想到的材料,往往才是独特的。

“与时俱新法”主要指选材讲究一个“新”字,“新”既是相对于陈旧而言,也是相对于一般化、大路货而言。材料新鲜,指写进文章中的材料要有时代气息,尽量关注社会热点,让自己的文章与社会脉搏同时跳动,面对社会大舞台、大变革,面对环保与居住环境,面对市场经济,面对腐败现象,面对许多的社会矛盾,借助作文话题写出来。具体做法如下:

1.具有新敏视角。关心时事,多读书报,特别是关注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关注“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实话实说”、“今日说法”、“共同关注”等电视节目,阅读《中学生时事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开展时事讨论,都是积累鲜活材料的好途径。

2.引入时代活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只要善于向生活汲取,材料就永远是新鲜迷人的。当今所见所闻,皆可入文。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急剧的变化状态,新事物、新现象、新情况大量涌现,随之而来的是现代汉语的新词汇也呈现出空前发展的态势。如反映政治制度和经济生活方式的“特区”、“市场化”、“股票”、“网友”、“泡吧”、“发烧友”等,反映时代背景和地域环境的“mtv”、“ct”、“cd”等。许多新词语互相交融,虽有的还未被词典收录,但已为公众所认可。适当引入以为点缀,可使文章更富于时代信息、生活气息,给人以灵动俏皮、耳目一新之感。

古今纵横选材。

此法主要是指援引典型的历史事实来阐明主旨。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是生动的教科书,是启人智慧、让人思考的范本。以史作证,谈古论今,将古代事实正反并用,显示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比一般的讲道理更令人信服。近年高考作文,有很多考生写了历史人物与事件。如《心灵的选择》,许多人借助历史展现自己的视野:屈原与汨罗江,项羽的“不肯过江东”,苏武的牧羊守汉节,昭君的出塞,诸葛亮的谦思,李白的“我辈岂是蓬蒿人”,杜甫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苏东坡的“突围”,岳飞与**亭,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这些事例不仅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说服力,而且表现了作者的视野及阅读的积淀。

此法选料剪材应该注意:

1.选例典型,叙例恰当。选例的原则是史实要能和观点相吻合。事例要真实,不编造杜撰;要选典型,尽量选名人名事;可选一例,也可选多例,但不是多多益善,力求以少胜多。

2.先后顺序,合理安排。如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也可以从今到古,从国外到国内)。

3.叙述史实,详略有致。对皆知的要简练概括;对不熟悉的要具体叙述。可以以一个事实,展开想象,精心描绘;也可通过几个简明片断,扼要援引。

4.事件人物,据需取点。如:庄子,出身于没落贵族,曾经靠编草鞋维持生计,因家贫曾向管理河道的小官借米过日子,见魏王时穿粗布补丁衣服,草鞋带子也是断了之后接起来的,一生只在蒙地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吏,不久就退隐了;楚王听说他有才华,派两位大臣用厚金聘礼到濮水请他做宰相,在濮水垂钓的庄子用龟曳尾于涂的比喻拒绝了邀请;庄子对待生死显得很理智,其妻死后,惠子前去吊唁,见庄子席地而坐,“击缶而歌”。这些常识是大家有所了解的,这些素材可以包含着“选择”“欲望”“孤独”“尊严”“诱惑”“生命”等意义,要对素材所包含的信息有所思考,善于根据文章的需要,去选取某一点,从某个侧面去挖掘、联想、想象,为文章所用,切不可将知道的都写而成为无目的的谈古。

5.有叙有析,不忘议论。分析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两句。可在叙述事例之前,也可以在叙述事例之后。总之应使事例论据与论点融为一体,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充分显露事例与论点的关系,确切有力地说明观点。

也应注意,近几年,高考作文趋古避今,成了一种时尚,大多考生平时缺少积累,作文时搜肠刮肚,东拼西凑,写出来的多是“普及型”的名人轶事,说“勤奋”便祖冲之、李时珍、陈景润,谈“爱国”便屈原、岳飞、孙中山。几十万考生,同写一个作文题,都是写尽人皆知的几个人、几件事,岂不让人生厌!要懂得当一种写法成为流行时,其危险系数就大了。大量的李鬼冒充李逵,李逵就必须有新招数;考生作文就要回避大陆货,最好要有自己独家的开发或独到的发现,否则就会成为第二个、第三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庸才、蠢才。

撷英取华选材。

撷英取华法,即向名家诗文取料。援引名人名篇名诗名句作为写文章时取之不尽的材料。

平时博览群书,含英咀华,自然会潜藏着丰富的营养;将这些潜藏的储备应用到作文,便是信手拈来,撷英取华了。

这些材料一旦撷取,进而还能为全文构思助一臂之力!

加强阅读积累,进而生成语文能力,将课外阅读引进高考,能写出个性作文。热爱语文,热爱阅读吧,诗意地学习,诗意地作文,诗意地栖居!

写作指导方法篇三

以上谈各类命题的审题,主要是在“切题”的准确上、在“范围”的限制上,即从消极方向审核;而审题还有一个更值得提倡的积极方向,那就是在保证能“切题”、合“范围”前提下,进而开拓出广阔的可写视野,了望到辽阔的驰骋空间。这两个方向的审题是相辅相成的,而要写出有创新意思的作文,这后一个方向的审题往往要花较多的时间和心力。

如何从积极的方向去开拓可写空间呢?下面提示几种方法以资借鉴。

1.虚实选取法。

有的作文命题很实,实者则虚之:如“肩膀”,从实在的人体部位的肩膀角度就难写,那么由肩膀联想到“依靠”“担子”“责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肩负其历史使命”“个人的肩膀”“民族的肩膀”等,可写的空间就大大地拓宽了。

有的作文命题很虚,虚者则实之:如“感悟大自然”,“大自然”是个范围很大的抽象概念,只想到对整个大自然的感悟,就虚而难写,倘“万中取一”,尝其一“脔”,或只写水,感其千变万化;或只写山,悟其奇崛险怪;或只写树,感其万种风情;或只写云,悟其千姿百态;也可写夜望星空,慨叹宇宙之广阔深邃,感悟“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也可写流星,想到“不要追求短暂的闪光,而要追求永恒的光辉”;也可写静听虫鸣,惊叹世界奇妙多彩,感悟生命的无穷力量;哪怕只写蝉鸣,也会感悟“四年的黑暗劳作,才有短短一个月的欢唱”;哪怕只写小草,也会感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无不合“感悟大自然”这个大话题。

2.多义联想法。题目的词语常有多种意义,对“多义”的玩味与选择,最是表现审题的智慧。

如“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中的“息”,既指身体的休息,还指奋斗的停辍或中止,因而可写的范围大大加宽:懒惰者念着“生有所息”,一生碌碌无为;勤奋者懂得“生无所息”,取得辉煌成就;蒋筑英、罗健夫等知识分子坚信“生无所息”却过度劳累而英年早逝;人生该“有所息”还是“无所息”?高速奔跑的时代战车令人想“息”也“息”不下来;不同时代的“有所息”、“无所息”是进步还是退步……对生命的这些思考与探讨,都是源于对“息”这个多义词的理解。

且随着对这些具有多义指向的词语的理解,可写的内容对象便不胜枚举了,凡是用心创造美的,均可成为话题写作的范围,这样看来,本话题的开放空间实际是很大的。如:

请以《水的联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虽然是标题作文,却有话题作文般广阔的空间。可从以下角度构思立意:

1、从水的形态展开联想,水有晶莹的水滴,也有汩汩的清泉,也有潺潺的小溪,还有辽阔的海洋。联想到人有各种各样的性格,不同性格的人组成了人类社会。

2、由滴水穿石,联想到学贵有恒,学贵有专。

3、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联想到善于接纳别人、虚怀若谷才能壮大自己。

4、由水流不断向前,奔腾不息,联想到人生应积极进取,人生应不断追求。

5、由波涛动荡,起伏不定联想到人生有起有落,要正确对待成败得失。

6、由海浪拍打岩石联想到为人不可太刚,刚者易折,以柔克刚,刚柔相济。

7、由湖泊、沼泽、池塘安于平静而逐渐干枯联想到人生不能只追求安稳。

8、由瀑布从峭壁上一跃而下联想到人生不应在平坦中徜徉,越是遭受挫折,越要放声高歌。纵然碰上一百次崖壁,拐上一千道弯,跌上一万个跟头,目标不变,信念永恒。

9、从水的形成过程看,由高山上的雪,融化成水,蒸腾成水汽,变幻成不同形态的云,最后又变成雨落到地面。一滴水的形成要经过多方面的酝酿,一个人的一生也必须经历种种艰难曲折的过程才会成熟。

10、从水的作用看,能滋润万物,那么人也要像水一样,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11、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明智的人要善于以小见大,以所见知所不见。

12、水晶莹清澈,好人一生平安,心灵纯洁、晶莹剔透的人,最终能有七彩的人生。

13、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不干涸,一个人只有投身于社会才能拥有自我。

14、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作为领导者,要取信于民,依靠民众。

15、水往低处流,人类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否则会自食恶果。

16、水能冲破堤岸,泛滥成灾,人类如果不加约束,只想得到彻底的自由,一定会害己害人害社会。

17、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18、从水的性质联想,水装进什么容器就呈现什么形状,为人处事应随和,富于变化。但是,从反面来看,也可以看作是见风使舵,这种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态度又是大多数人所鄙视的。

19、水能溶解多种物质,做人要有博大宽容的胸怀,这样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种种不平、不公,化解怨愤。

3.变换表述法。有的作文命题,或借助形象、或利用比喻,如浙江作文命题曾有“一枝一叶一世界”,江苏作文命题曾有“风头·猪肚·豹尾”。这类命题越形象,考生理解却越含糊,往往成为考生之最怕。命题本义不明说,让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考生需要合理转换表述,即“剥壳”一番,“翻译”一下,使其意义变得赤裸,使其面孔变得亲近,审“透”而生出一些实质性的意义之后,就不难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写作的内容。

如“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话题,“出人意料”指某种情形没料到,或某个结果非同寻常,“情理之中”即事出有因,符合常情;整个的转换表述成赤裸意义,可以是“偶然性中有其必然性”,可以是“不平凡(或没料到的)的成就(或恶果),有其内在的原因”。

如话题“曲径通幽”,“曲径”,是弯弯曲曲的小路,可理解转述为常人少走的路,不同寻常的途径,超乎寻常的手段,婉转的方式,巧妙的方法,别具一格的手法……;“通幽”可以理解转述为:达到理想的目标,达成满意的效果,创造美妙的境界……这样分解着,“剥壳”着,“翻译”着,“赤裸”意义就出来了——选择不平凡的途径,或用超乎寻常的手段,或采用别具一格的手法……而实现理想的目标,取得满意的效果,达到美妙的境界……它可以写为人处事的策略,可以写理想的做法,可以写文学艺术中的技巧……当然不排除可以写实景而去记叙一处自然的或人文的景观。

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出开放性,又加强限制性,成为高考作文命题者值得思考的问题。20全国高考试题的甲、乙卷,在作文命题方面有了悄然的变化: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种材料作文,它一般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能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它不同于以往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有明确话题的话题作文,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形式,有人把它叫做“新材料作文”、“后话题作文”或“题意作文”,即必须与材料内容意义的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有联系。这里姑且叫它“题意作文”。

1.话题作文与题意作文的区别。

(1)话题作文有话料,题意作文有材料,话料和材料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二者一致。所不同的是,话题作文的话料已提炼为话题,题意作文的材料没有提炼为明确的话题,还须自己从中提炼。

(2)话题作文出示有明确的话题,范围边界明显,不可越雷池半步;题意作文没有出示明确话题,范围的边界模糊。

(3)题意作文常是由事(材料)入理的升华(契合),话题作文是由一(话题)到多的发散(相关)。

(4)题意作文以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为特征,让审题不是从“题目”(话题或标题)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调动学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

2.题意作文的一些特征。

通过转换比较,可以看出这种题意作文的一些特征:

(1)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写作范围对象是与材料的内容或其某个方面的含意有关的,必须具有一定的条件性与情景性,而不失之宽泛,较之纯话题作文,其写作对象范围相对窄了许多。

(2)给定的材料的功能主要就是为考生确定话题提供蓝本、规定范围、提示思维方向,考生的审题、立意、行文必须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而不能信马由缰。这样考生就很难猜题押题,从而避免了话题作文里考生可以不管材料的过“宽”的弊端。

(3)增加了考生审视材料与拟定话题的环节,将读与写结合起来,通过揭示材料内容某一方面的含义来拓宽写作范围,搭建写作的思维平台,有利于强化考生的审题意识,培养考生提炼出话题的能力。

考生在难以界定题意作文的写作对象范围时,不必着急,因为从思维起点上看,可写的对象范围还是比较宽泛的,不像过去的纯材料作文一定要正对材料主旨(即原材料实际上间接地规定了文章主旨)而不能就材料的某个角度或某个侧面去写,现在的题意作文,只要涉及对所给材料的感悟、体验的,是都可以写的。

如20北京卷作文题:

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一个学生回答:没满,还可以放沙子。

待学生放完沙子,老师又问:满了吗?

全班同学回答满了,有一个男孩却回答没有满,还可以放水。

老师笑了,接着把沙子和石头倒出来,杯子是空的。

这回老师是往杯子里放沙子和水,然后问大家,杯子满了吗?如果要放石头进去,该怎么放?男孩就把杯子里的沙子和水倒出来,先把石头放进去。

此题大致可以从这几点立意:

1.学无止境;2.变与不变;3.过程与结果、方法与结果;4.思维的魅力、思维灵活性;5.相对空间与绝对空间等等。

自己选取一个好的切合题目的立意,可以写一篇思辨议论文,也可以写成优美的散文。

3.题意作文的审题关键。

题意作文的审题关键是把握材料中各意象即发散性思维的起点,思维起点是多样化的,材料如同“庐山”,只有一个,而侧面或角度则“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便决定着思维的多样化,从各角度观察分析各意象,从多个点触发多样化思维,也能较大地拓展命题的立意范围,但始终只能是对材料的内容和含意从某个侧面或角度的感想。

话题作文虽然淡化了审题,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不是不要审题,审题同样是第一关,不得不审,一定要绷紧心弦,要懂得,命题中给出的文字都是必要条件,必须符合这些条件去行文,千万不能马虎!认真揣摩命题的四个方面,各有各的用处。

1.审材料。

(1)材料帮助理解话题的。

如“和而不同”有人就不理解,这就需要材料和提示语。

如广东高考作文“纪念”话题:

(2)材料是可用可不用的。

常规的话题作文命题里的材料只是举一些例子,作一点提示,给一点启发……考生行文时是可用可不用的,最好不用。如:

考生如果用这则材料,无论是从材料中提炼出立意,或是将材料作为议论论据,构思行文都可能会受到限制,因为材料中苏格拉底所言,只是一种为我们少见而难以论述的寻找快乐的方式,而寻找快乐是有很多常见而又易于论述的方式的。

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不像以往的材料作文那样,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可以说,在弄准了话题之后,材料和提示语的任务基本完成。

2.审提示。

这几年话题作文,常有一段提示性的文字,它往往在材料的后面、“话题”的前面,用处是对话题构思行文思路的开拓,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地利用。利用好这些提示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理解话题作文提示的方向,指引的范围,从而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来。

3.审话题。

(1)话题才是核心。

原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在《谈话题作文》中说:“话题作文所给的材料仅仅是对话题的一个说明、一个解释,或者说是一个例子,目的在于帮助考生理解话题。话题作文的核心是话题,作者完全可以只根据话题的要求而无需照顾材料的内容来作文。”

话题作文的“材料”也可叫“话料”,它只是命题者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路的一个“例子”,是“举一反三”的“一”。

写作指导方法篇四

童年像一场梦,使我快乐无比;童年就像一只飞在蓝天中的鸟儿,考试吧无虑,自由自在;童年像天空中的彩虹,有着红、橙、黄、绿、青、蓝、紫各色不一,形态各不一样,其中有我的纯真,有我的可爱,有我的调皮,有我的懂事,有我的快乐,有我的失落,还有我的傻。这些美丽的往事,都使我无法忘记,我的童年像是在天堂的梦!

记得是五岁的时候,一次夜晚,我站在阳台上看月亮,看着看着,觉得无趣了,就往下望去,看见喷水池里有着月亮的倒影,心想:咦?月亮怎么会掉到水里去了呢?不行,我得去看个究竟。就这样,我连忙跑到喷水池旁边,看见月亮的倒影,心想着:呀!月亮真的掉到水里去哩!我得去救它!于是,我全然不顾地跳到水里,伸出双手捞着月亮,可是,正当我的手碰到水面上时,月亮就立刻变成许多金黄的碎片向四周泛去。我的嘴上说出了一句:“哼,我好心救你,你却不领情,看我不把你救起来。”就这样,我不停地在水里折腾着。当爸爸下班回来时,看见我在喷水池‘捉’月亮时,连忙跑过去,把我抱起来,疑惑地问我“慧慧,你在干什么呀,这样可是会着凉的!”我回答说:“爸爸,你还不知道吗?月亮掉到水里去了,我得救它呀,可是它不领情,不让我救它,所以我就拼命地要把它救上来,要不它也会着凉的呀!”爸爸听了我说的话,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了。回到家后,爸爸把事情告诉了妈妈,结果妈妈也哈哈大笑起来了,说“傻孩子,我还以为你去小公园玩了呢,结果干了一件傻事出来,宝贝,水里的月亮只是倒影,天上的月亮才是真的,所以你呀,是‘捉’不到月亮的。”听了妈妈的话,我才明白自己只是白忙活了一场,还把自己弄病了,真是后悔莫及啊!

哈哈!有趣吧!我的童年就是这样,傻事趣事一箩筐。也正是那么多趣事,傻事组成那七彩的童年,欢乐的童年,令人留恋的童年。虽然这段金色时光正慢慢离我远去,我已不那么傻,我相信童年趣事一定会成为我人生中最美的回忆。

写作指导方法篇五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亦是如此。根据课标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处于写话阶段,要求相对较低,主要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并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一直到三年级才提出习作要求,乐于书面表达。由写话到习作的过渡绝非是数量上的简单增加,也不是语句上的罗列,而是注重文章的内在的逻辑联系,彰显文章的思想。所以,由话到文的过渡显得尤其重要。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有引学生“习作入门”的本事。

一、故事入门法。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作文”还是一个新的概念,多数教师为突出重点,引起学生兴趣,都会迫不及待地告诉学生“这节课是一节作文课”。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学生好奇之心,但也有“大帽子压人”之嫌,让不解“作文”为何意的学生产生畏惧。因此,教师大可以淡然处之,可以说“我们来上一节有趣的故事课”。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听着母亲讲故事长大的,故事是儿童接触到的最具直观性和趣味性的文体。因为内容浅显,充满情趣而被儿童喜欢。教师可以根据故事“深入人心”的特点,由故事引入作文。

例如,在指导《妈妈病了》(教科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下同。)时,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都听过哪些感人的故事呢?讲给大家听一听。学生纷纷举手,把听过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述出来。当学生进入状态后,我趁热打铁,“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这样的提问,会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联想起日常生活,并与刚刚讲过的故事发生衔接,接下来再进入看图习作的主题便水到渠成了。

二、表演入门法。

《课标》中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习作是语文实践特色最为突出的课程,因此教学中要有大面积的实践。小学生,尤其是三年级小学生,他们对生活中的事件停留在表像阶段,缺少感悟,很多都是经历过,却没记住,更遑论写得绘声绘色。所以有些作文对他们而言是有难度的。比如三年级上册有这样一篇作文,题目是《变废为宝》。虽然是看图作文,但学生只能做到“所写即所见”,缺少想象力。而这样的事生活中很少具体地发生。为给学生创造一个具有想象力的环境,笔者设计一段情景短剧:一个易拉罐从楼下掉下来,砸到了一个人的头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先让学生展开联想,然后进行表演。当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形成后,我又问:生活中有很多易拉罐这样的废品,我们要怎样处理呢?从而引导学生继续展开想象,直至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结果证明,变废为宝的习作,学生并未停留在简单的把废弃物变为宝的操作上,而都有一个有趣的小情节作为支撑,使作文显得生动活泼。

三、影视回忆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已基本普及,现在的孩子没有几个不是看着动画片长大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块“敲门砖”,打开学生习作的思路。

例如,三年级上册有一篇习作,题目是《我喜爱的——》,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喜欢又熟悉的小动物进行描写。根据以往经验,学生虽然经常与小动物接触,但要写出来可谓腹有千言,却不知何处落笔。为让学生写出一个生动形象的小动物,笔者没有急于让学生回忆小动物的特点,而是问学生喜欢看《喜洋洋与灰太狼》吗?这可是当下最火爆的动画片,没有哪个学生不喜欢。当学生回答喜欢后,我让学生描述一下动画片主人公有什么特点,从头到尾写出来,比一比谁写得生动。学生跃跃欲试,把灰太狼脸上的伤疤缝了几针都写出来了。接下来,我让学生写一写他们所描绘的主人公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学生便把记忆深刻的桥段写了出来。当学生完成“纸上谈兵”后,我及时引导学生深入实际,选择一个其它小动物进行描写。有了先前的经验,可谓手到擒来,一个个生动的小动物形象被学生用文字刻画出来。成功了。

《课标》强调中年级作文要“大胆写”。因此教师在指导习作时,不要做过多限制,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自由。尤其不要拒绝来自影视的间接经验。孙绍振先生曾经说:作文课难于阅读课。阅读课的解读有千千万,但作文的原创性更强,无法可依,完全靠教师个人的语文素养和教学功力。换言之,作文是个性化的东西,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打开一扇门,进入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写作指导方法篇六

写人,是小学作文训练的基本功之一。在记叙文中,人和事是不可分的,关键是看题目如何要求。要求写事的题目,文中的人要为事服务;要求写人的题目,文中的事必须为人服务。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就是要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来表现人物一种或多种品质。写人的继续文,叙事不要求完整;记事的记叙文,虚实要求完整,而且要贯穿文章始终。

(一)通过一件事来写人。

通过一件事来写人,通常是表现人物的一种品质或性格的一个方面。为了刻画人物,对所写人物必须进行必要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但是,从以事写人这个角度来说,最好是选择一件最能反映此人某一特点的事,并把这件事写好。在写事情的时候,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所谓典型,就是能集中反映中心思想的事,能够表现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美好情感的事。对小学生来说,选择典型事例,要着眼于小事,选择那些最能反映深刻意义的小事。这样的事表面上看,都是普普通通的凡人小事,但是其中却蕴涵着深刻的意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小中见大”。

(二)通过几件事写人。

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以是用几件事表现某个人的一种品质;二是用几件事表现某个人的多种品质。要注意:用几件事写人,这些事可以是完整的,作者必须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一一交代清楚,也可以是不完整的,只着重于某几点进行叙述。更多的是在一篇文章中,有的事详写;有的事略写;有的事要求写得比较完整,有的事要求写得比较简单。通过几件事写人,同样要对人物进行必要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的描写。

(三)学会刻画人物。

写人的文章要会在叙事的过程中,对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描写,也就是学会刻画人物。

1.也叫肖像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容貌、神情、衣着、姿态、语调、外貌特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方法。人物的的外貌和人物内心世界密切的联系,具体说:通过外貌描写,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外貌描写,揭示人物的身份;通过外貌描写,展示人物在特定场合的内心世界;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

总之,外貌描写要和表现人物特点、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紧密配合。外貌描写要传神,切忌脸谱化,反对那种部分主次,从头写到脚、千人一貌的写法。

2.语言描写有对话和独白两种。

对话是两个人或几个人的谈话;独白是人物的自言自语。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露,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重要作用。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可以起到“闻其言,见其人”的作用。语言描写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文章中人物的语言要精心筛选,把那些足以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语言,写进文章中;二是好的语言描写,一定是符合当时的情景,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性别、年龄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特点。对话描写有四种形式:说的话写在后面,说话人后面用引号;说的话在前,说话人写在后,用引号、句号;前后各引一句或几句,中间交代谁说的,用逗号;只写人物语言,不写说话人。这四种形式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事业,避免行文死板。

3.动作描写。

首先,要选择关键性的动作来写。一个人做事的时候,会有许多动作。但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这些动作一个不少地都写出来。这就要求选择那些关键性的、最有意义的动作来写。

其次,要写准确。同一个动作可以用很多动词来表示,但只有那些有特色,最能反映人物气质的动词,才能把人写“活”。有一位作家说过,最难的不是写动作,而是写出有特点的动作,从动作中写出人来。

4.心理描写。

心理的人物内心的活动,是无声的语言。人物内心世界,指人物内心的喜、哀、乐、忧伤、犹豫、嫉妒、向往等复杂的感情。在写人的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心理,可以更有效地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思想。心理描写的要求是:要真实,要有根据;人物的心理变化要自然,合情合理;心理描写要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在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要客观、谨慎,不能以己之心,度人之意。

小学生作文时,大多采用第一人称(“我”活“我们”),采用这种人称作文,就不能用“他想”的形式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因为“我”不可能钻到别人的脑子里去看。此时,可以换一种方式——在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上下功夫,这样可能更合情理,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心理描写除了用“我想”之外,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提出问题,引入所想的内容。

(2)使用假设,流露心理活动。

(3)字里行间,流露着“想”。

(4)直接抒发心中所想。

写事要求清楚、具体。一件事情的发生,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记叙文六要素”。把这六个方面写清楚了,才能让读者明白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同时,还要寓理于事,即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在六要素当中,起因、经过、结果是事情的主要环节。其中,“经过”部分又是事情的核心,是全文成败的关键所在。在小学生的作文里,“经过”部分写得不具体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小学生的继续文不感人,平淡乏味,这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记事的记叙文可分两种:写事和写活动。

(一)怎样写事。

一是把“经过”部分分成几个阶段,然后按照先后顺序一层一层地写得清楚。写的时候多文几个“后来怎样”,文章就具体了。

二是注意材料的详略,有所侧重。对一些重要的过程、场面要细致描绘,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

三是对事件中的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当时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一定要写具体。

(二)怎样写活动活动都是有目的、有形式、有过程的。搞什么活动?为什么搞活动?则眼搞活动?活动的.结果怎样?都要写清楚。写活动也要求写清楚“六要素”,要把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活动开始、经过、结果写出来。在整个活动当中,不是写一个人,二是写一群人;不是用一两件事来写人物,而是通过写一个活动场面,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写活动的记叙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必须有活动的基本内容、主要过程和重要场面。把印象最深刻的内容作为重点,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的主要部分记叙下来,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既要写好群体活动,又要把个体代表写进去;既要写整个场面,又要突出典型人物。

写活动的文章一般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活动的经过,二是自己的感受。如果写“参观”活动,就要用“观一处,感一处”的方法。写整个活动的过程,要用顺叙法,即按活动的先后顺序,把活动时间、地点、人物及活动的经过和结果依次写出来。

首先,景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景物指提供人观赏的风景、建筑等;广义的景物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即自然环境和身会环境。换句话说,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风光、建筑物、动物、植物等事物的描写,所描写的景物在文章里占重要位置,这是写景记叙文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的主要区别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有对自然环境和人物活动的背景介绍、环境描写,但它们在文章中不是主要内容,是为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为渲染气氛服务的。同理,写景记叙文里也有写人叙事的内容,但都是为写景服务的。

其次,写景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人物感情抒发表达出来的。作者可以在文章中直接抒发感情,即所谓直抒胸臆,也可以通过写景表达出来,即所谓寓请于景;还可以在景物描写中蕴涵自己的主观感受,即所谓情景交融。要注意景物描写必须为人物的思想感情服务,与人物的思想感情相一致,不能孤立地、无目的地写景。

怎样写好写景的记叙文?

(一)要写出有特色的景物。

一般来说,景物是各有特色的。同样都是公园,但每个公园都有各自的独特之处。例如,北海公园的白塔、九龙壁、颐和园的香阁、十七孔桥;天坛公园的祈年殿、回音壁;紫竹院公园的竹子;香山公园的红叶等。同样是山,我国的四大名山各领风骚,独具特色。同样是水,长江、黄河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文明数千载。或烟波浩渺、横无涯际;或奔腾咆哮、气势磅礴。这些景色都以其特有的鲜明的特点闻名于世,只有把它们的独特之处描绘出来,才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使人得到美的陶冶和享受。

(二)要学会观察。

写景作文和看图作文有相似之处,都是以观察作为写作的前提。观察景物与观察图画不同,观察景物要确定观察点,也就是观察景物的立足点。观察点不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不同。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于观赏庐山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所获得的感受也就迥然不同了.

(三)要借助想象和联想。

在写景的时候,如果只描写景物的外在特征是不够的,还要写出景物的内在特征。而内在特征有时难以描绘,折旧需要借助于想象和联想。即借助相关、相似,甚至相反的事物进行类比,从而突出所写景物的特点。其中,联想是最大特点是由此及彼,它可以跨越时间的界限,可以冲决空间的阻隔,他可以使文章的思路开阔,让景物描写更形象、更感人,更能出神入化地反映出景物的内在特征。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运用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既写出了庐山瀑布落差之大的特征,给人留下难忘印象。

(四)写景要抒情。

写景,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再现,更是作者主观感情的外观。景是外在的,情是内在的,正所谓“情随物迁,辞以情发”。景是情产生的基础,情是景的产物。因此,要求小学生不要单纯写景,而是要借助景物,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当然,这种感情必须发自内心,而不是无病呻吟。

状物作文,是小学生作文训练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所谓状物,就是具体、形象地描写物体的特征、形态、色彩、质地等。这个物还应该包括动物、植物等类。由于不同的物有不同的特点,所以状物的方法也不一样。

(一)怎样写物品。

1.抓住特征。

从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制造材料)等方面,对所写的物品仔细观察。因为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同一种物品,也会有某些席位的区别,也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蛛蛛物品的特点写,就是抓住了这一物品是区别于另一物品的地方写。

2.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1)按总一分一总的顺序写。

(2)按物品各部分的空间顺序写。

(3)有的物品,须按先外后内的顺序写,即先写外表,后写内里的顺序。

3.状物需要想象和联想。

展开想象和联想,不仅使所状之物更加具体生动,还可以开拓作品的意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二)怎样写动物。

1.写外形。

首先,观察小动物(包括昆虫)的外形,一般是写小动物的静态。在观察时,包括颜色、长相、个头都要如实写出来。其次,要抓住特点,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写。三是按顺序:先整体一再局部一最后整体。概括写整体,具体写局部,用总分关系的句群。最后,为使描写更形象、具体,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恰当地运用比喻。特别要注意提醒小学生“像——”、“犹如——”、“仿佛——”等喻词的使用。

2.写习性。

写小动物,还要细心观察它们的动作、静态和生活习性,这些是小动物的动态方面。例如写它们吃食物、嬉戏的样子,相互追逐争斗的情形,如何筑巢、休息的情况,等等。

小动物也感情、情绪,这要靠小学生从它们的叫声和动作中,用拟人的方法去体会和想象,这样就能写出小动物的性格,显示出它们的活泼和可爱,实际上也就写出了小学生自己的感情。

(三)怎样写植物。

提起植物,小学生的脑海力会出现许多花草树木的样子,但是要将平时熟悉的植物写成作文,很多同学却感到很难,有的觉得无话可写,有的三言两语就写完了。怎样才能写好植物呢?首先,写前要细心观察所写的植物,并做观察记录。观察时,先看整体的形状(外形)特征;再看颜色、枝叶的细部特征及生长环境,并把所看到的详细情况记录下来。其次,安排好写作顺序。

1.可以从整体到局部。

先写植物的整体特征,再写它的局部特征。例如以主干、枝、叶、花、果等为序,并突出写其中的一两部分。另外写的时候,要求学生从各个角度去详细地描绘、刻画。例如描写树叶,就写它们的形状、颜色和给人的感觉等;描写花,就写它们的大小、香味、色彩、花期等,使人有如身临其境。

2.按照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

很多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直至衰亡,每个时期的形态各不相同的,所以,可以按照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

3.写观察日记。

可以用写观察日记的方法。来描述某种植物在一段时间里的生长、发育情况。

4.以四时变化为序。

很多植物在不同的季节里割据特色,所以,还可以其四时的变换顺序。

5.托物抒怀,借物咏志。

写植物,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外形和色彩的描写上,还应该在文章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感悟人生的哲理、高尚的道德情操、对美好理想的追求等等。用这种方法,要借助例文进行必要的指导,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在描摹植物形态的同时,赋予它们一定的象征意义。

在节假日,小学生在父母和老的在节假日,小学生在父母和老师的带领下,到公园和游览区欣赏景物、陶冶性情。如果将游览时看到的景物,所听到的声音,所产生的联想,所获得的感受,按照一定的顺序,有重点、有感情地记录下来,就是一篇游记。写游记有如下一些要求。

(一)写游记必须写清游踪。

要记住从什么地方到了什么地方,每个地方的名称,以及每个地方的方位。这样读者才能搞清楚你先到什么地方。后到什么地方,才能确定你所要描述的景物的具体位置以及它的特征,唤起读者对你所游览之处的神往之情。同时,也使文章福有条理,层次清晰。

(二)要留心观察。

观察是写好游记的基础。游览时,不能走马观花,要仔细观察。所谓仔细观察,就是要看景物的形状、颜色、质地是怎样的,静态下什么样,动态下又是什么样,等等。只有这样,在写作时可选的材料才多,才便于把景物写具体、写出特点来。另外,在观察的时候,还要按一定的顺序,或由近及远,又远到近;或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或从里到外,从外到里;或从中间到两边,从两边到中间;或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按照这样顺序去观察,彩绘全面,描写时彩绘有条理。

(三)要做记录。

学生游览的时候,看的东西多,去的地方也比较广,一时很难记住,就是当时记住了,过后也难免遗忘,不利于组织作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游览时要求学生带上笔和本,边观察、边记录,随看随记,就不会忘记了,写作文的时候还便于选择。另外,公园和修蓝区的有些景物带有介绍。例如,辞经管是何时建造的,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占地面积是多少,包含着怎样动人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等等。这些资料很有可能成为学生作文时的宝贵材料,应该要学生记录下来。在游览之后,要求学生及时地把自己观察到的和记录的材料整理归类,看看哪些是属于作文需要的材料,哪些需要详写,哪些需要略写,做到心中有书,为下一步作文做好准备工作。可以要求学生按照下面的表格整理材料。

状物作文,是小学生作文训练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所谓状物,就是具体、形象地描写物体的特征、形态、色彩、质地等。这个物还应该包括动物、植物等类。由于不同的物有不同的特点,所以状物的方法也不一样。

一起努力,让您的孩子更优秀。

写作指导方法篇七

2、含义丰富(如一语双关)。

拟标题通常可以采用修辞法、悬念法、引用法、套用发、嫁接法等手法。如:

《我是一只飘飞的塑料袋》《客车翻下悬崖之后》。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世上只有爸爸坏》《享受唠叨》。

※开头。

开头是文章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把文章的开头称之为“凤头”,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小巧、亮丽、引人注目,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好的开头要有利于围绕主题拓展作者的思想,有利于吸引和引导读者引导全文。

如:

1、总领式开头。2、悬念式开头。

3、景物描写开头。4、人物说话开头。

1、开门见山。

这种开头简单明快,单刀直入,一下子就把读者引入到文章的中。

例:《苦与乐》“我们的苦如滔滔江水,倒也倒不完,我们的了如满天的星星,数也数不清,特别是到了初三,更是苦中有乐,乐中含苦。。。。。。”

2、设置悬念法。

指在写作开始提出疑问,引起读者急切期待并探究事情原委的一种方法。此法能启发读者思索,激发阅读兴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如《一次精彩的课外活动》:“上个周六,我们7中的8年级二班发生了“轩然大波”:一个女生哇哇地在课堂上哭,而我们的班主任朱老师却微笑着站在讲台上,最后,全班同学都哄堂大笑起来。至今,同学们还在津津有味地谈论那天的事情……”设置悬念,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为什么学生哭,老师笑,而最后同学们都哄堂大笑呢?读者感到好奇——咦,怎么会那样呢?就很想阅读下去。

3、情景渲染法。

也就是描写一个情景,让这个情景牵引出故事的开头。这类开头方法,是记叙文的常见开头方法,建议同学们采用。在故事中间或者结尾,要适时加上“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以便于呼应开头。这种开头方法,其实跟上面的设置悬念有一定的联系。只是,悬念的浓度不大,更偏向于情景的.渲染,而设置悬念,偏向于一个出人意外的结果,使人好奇。

如《我对网络的悔和爱》:“啪——”,一记清脆的耳光。

4、排比法。

在开头的时候,用上几个修辞排比句,把文章主题的内涵,用排比句的形式写出来。这种修辞方法,可用于有记叙有议论类的记叙文。

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就是:连续把有几个象征意义的句子排比起来,最好把几个比喻句排比起来。而且建议同学们的比喻句不要太长。

《他让我明白了作为父亲的坚强》:一颗流星,只有熬过了焚身的痛苦,方能划破黑暗;一粒种子,只有承受了泥土的压力,方能指向光明;一只虫子,只有冲破了黑暗的包围,方能羽化成蝶。一位父亲,只有真正做到了坚强,方能令人感动和敬仰。我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位强者。

5、景物开篇法。

指开头用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心理,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的方法。这种方法适应于在某种环境下发生的某类事情,在开头的时候,不能牵强附会地硬搬环境和景物。具体到写作的时候,要灵活运用。

如《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淅淅沥沥的秋雨一个劲地下着,呜呜咽咽的唢呐不停地吹着。”文章一开始就给我们烘托出了一种悲伤的氛围。

6、古诗开头。

这种开头别具韵味,雅致而富有诗意。

例:《立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是包含了多少深刻的哲理,每个人都会对“源头”“活水”有不同的理解。就我们21世纪的中学生而言,我们学习生活的“源头”“活水”是什么呢?”

7、自述式。

这种开头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灵活,化平凡为奇特。

例:《‘分’的自述》“我,考试的独裁者,命运的把我者,知识的衡量者。我,0、1、2、3……9,成了可敬又可怕的东西——分……”

8、开头提示文章线索。

例:《记一辆纺车》“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的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就充满深切的怀念。”

9、比兴手法。

例:《母亲的画像》“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辛苦岁月风霜雪雨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而母亲的画像,是勇敢和坚韧的象征,是勇者的画像。母亲就是集慈详、坚定、勇敢、劳苦等诸美德于一生的伟大女性。”

10、对比手法。

内容一正一反的进行对比,泾渭分明,即使行条例清楚,便于读者把握,又可巧妙的运用欲扬先抑手法,使文章波兰迭起。

例:《生活给我勇气》“在生活中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坎坷和挫折,有人怯懦地倒下了,永远起不来了;有人勇敢地站起来,成为强者,说实话,我也曾像前者一样,一碰到困难、失败就灰心、就退缩,记得……”

写作指导方法篇八

修改文章是写作的重要环节。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他在《我怎样写起小说来》这篇文章里又说:“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这是鲁迅先生修改文章的经验之谈。然而,学生写完作文,往往一遍也不检查,一字也不修改,就匆匆交给老师。这样马马虎虎,主要是写作态度不端正。但是,学生不会修改文章,也是个实际问题。

就修改文章而言,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初一学生写作能力很有限,让他们自己修改文章,就更加困难了。所以,必须教给他们一些方法。

第一,是朗读。让学生明白只有读,才能发现错别字和不合语法的病句。语感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写作文后,我让他们放声读两遍。有时,还让他们录音,然后放录音,听听是否有词句的错误。听到有问题的地方,用笔划出来。这种方法简单、易做,学生乐于接受。

第二,介绍词句修改的具体方法。

1、删。删去多余的字、词、句,使语言简洁明快。如:“我从没到过世界公园,这一次还是头一次到世界公园。”头一次到世界公园,当然以前没到过。因此,“从没到过世界公园,这一次”,都应该删掉。

2、增。增加一两个或几个字,使语句明确、生动、流畅。如:“他拉开门,拿出一听可乐。”拉开什么门呢?不明确。“门”前面应该增加“冰箱”两个字。再如:“老师生气了,看着我。”在“看着我”前应加上“瞪着眼”三个字,就能生动地表现出“老师生气”的样子。

3、调。调整语序,使表达合乎逻辑。如:“我生日那天,姑姑送给我很漂亮的一件毛衣”。”“很漂亮”这个短语,是修饰毛衣的,而不是修饰“一件”的,应调到“毛衣”的前面,才合情理。

4、换。换个词或句子,使表达更严密。如:“对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我们争吵得很激烈。”对严肃问题发表看法,用“争吵”来表达是不妥当的,应换成“争论”或“争辩”。

5、改。中的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错误,应认真对待,予以改正。

以上是给学生所讲的五种修改方法,所举例句,都是学生自己用我讲的方法修改的。在修改中,我要求学生运用教材中介绍的修改符号,予以改正。在学生自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互改。两人或几人一组,相互评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至于对作文的`选材、立意、结构等进行修改,由于初一学生水平的限制,暂没有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只要求学生写作之前,列出提纲,确定好中心,选好材料,安排好结构,然后按提纲作文。

写作指导方法篇九

纵观各地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它们都把“扣题”摆在最前头。一般而言,依照扣题的程度,可分为四等: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分析偏离题意的作文,大致分为如下三种情况:

一是因误解而离题。或者对题目的含义理解不准;或者对题目的感情色彩把握不当;或者将题目中的局部当作整体,只扣其中的一部分,这些作法都是偏题离题。

三是因忽视而偏向。只重视狭义的“题目”(不包括导语等)或者“话题”,无视导语的限制,这也是造成离题的一个原因。

下面是《充满活力的岁月》一文的开头:

活力,是灿烂的阳光,是斑斓的花朵。“活着,火着。”白岩松的一句话就道破了生活的真谛。在少年的愉悦中,在探求的欣喜中,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进取,充满活力;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我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和谐温馨的家庭,洋溢欢乐,充满活力;变化着的社区、家乡、祖国……蒸蒸日上,充满活力。下面,我来描述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

这样的开头,从形式上看,彰显了语言的整齐美和形象美;从内容上看,抓住了题眼,即“活力”。但是,撇开了题目的中心词“岁月”——也就是某个时间段。开头部分就将文章的陈述中心引向了“充满活力的地方”——某个地点,这与题目要求是不相符的',偏离了题目的要求。由于这样的语言处在文章开头,很容易引得全文离题。因此,修改本文的开头,一方面要保留对“活力”部分的表述,另一方面必须兼顾和落脚到“岁月”上来。下面是修改稿:

“活着,火着。”白岩松的一句话道破了生活的真谛。我在生命路上走过了,蓦然回首,发现这15载岁月盈满了一种阳光灿烂的力量——喔,那不正是活力!如果说岁月是生命个体进行过程中幻化出的一条翠蔓,那么活力便是上面最绚烂斑斓的花朵。不错,这便是充满活力的岁月,而活力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且看——修改后,紧扣题目,突出重点,并用一个“且看——”自然地引出了下文,使得结构变得顺畅与自然一些。

围绕题意确定主旨,运用恰当的语言照应题旨。

一、认真审题。

这一步中,有几点要特别注意:一是要认真解读题目“导语”和“要求”部分,决不能轻易放过其中的若干限制;二是要读懂题目或者话题的真正含义。既要抓题眼,又要兼顾其他词语;既要吃透重点词,又要明确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既要抓本意,又要明确引伸义。近年来比较盛行比喻性话题,比如,从“门”中读出“沟通、交流”之意,从“歌”里读出颂扬之意,从“山”中读出“困难与阻隔”之意,从“心中的阳光”中读出“温暖、爱心”等意;如此等等。扣住比喻义来写,更合乎命题者的意图;三是要读懂题目包含的感情色彩。比如,面对以“借口——弱者的托辞”为话题写作,首先必须理解什么叫“借口”。“借口”,就是以(某事)为理由(非真正的理由),或者假托的理由。从这意义上来讲,“借口”是消极的、贬义的。如果你去为某人的借口开脱,甚至赞扬起来,那么文章的感情色彩就不正确了。

二、落实扣题。

实现扣题写作,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是扣住话题拟新题。话题作文需要我们自己拟题,如果我们将独词式话题扩展成短语并以此作为写作题目,就能将题目限定在命题者设定的范围内;二是下笔扣题开一枪。也就是说,文章开门见山,直击题目,从而引得下文围绕这个方向展开;三是穿插文中巧切题。可以围绕题目拟出一组小标题,穿插在文章之中;可以根据题目拟定中心句子,穿插在文章中间。这些做法,不断地强化题旨,保证了文章依轨而行;四是锁定题目作结尾。文章的结尾一定要回扣题目,这一点至关重要。有人说,开头点题并不是必须的,但是,结尾必须点题。

三、【优秀作文片段】: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冬雪预兆出一个丰年,呼唤出丰年竹篮里的风情。雪花飘飘,如白蝶舞空,似仙鹤蹈云。房白了,树白了,人也白了。粉妆玉砌的世界里,孩子们在嬉戏,我也在嬉戏。给雪翁抹个鬼脸,给雪婆涂个红唇,给雪郎戴个瓜帽,给雪姑系块红绸,快快乐乐,无长无少,无忧无虑。寒气早飞九天外,暖意正蕴五脏内。这是一幅冬欢图,它的线条是好心情,它的色彩是心情好。

——选自浙江舟山市中考满分作文《四季之乐》。

2、流水伴着我回到了生活,生活在流水的荡漾中更加焕发出光泽。我时常微笑着看流水无私地淌入桶中,开始了它的使命。它无怨无悔地洗去世俗中的污秽与疲惫,洗去了喧哗与忙碌,只留得人们对明亮居室的赞美与感叹。它默默地流着,很平凡,甚至总在我不经意间就化为蒸汽,悄然而逝。

——选自福建福州市中考满分作文《流出生命的精彩》。

3、“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轰轰烈烈的生命不在于完美。当我们在生活的大海里搏浪进击,发现自己的弱点并被它牵累得气喘吁吁的时候,我们切莫忧心忡忡,悲观失望,贸然地步人后尘去“吃草”。须知:竭尽全力地去发挥自己的优点,才能抵达胜利的彼岸,领略无限的风光,享受历史的喝彩!

——选自湖北仙桃市中考满分作文《追求完美与发挥优点》。

4、朋友,提到柳絮,你会想起什么?是它的柳絮儿满天飘的悠美浪漫,还是它毛绒绒的苦恼烦人?大概是后者吧,我们的眼睛从来注意过柳絮从村头飘落的轻盈舞姿,从未注视过杨絮在阳光下乘着春风的翅膀悠悠来临的脚步,从未用心去感受,相反的,我们只看到了它们扑面而来的厌恶与烦人。

——选自河北唐山市中考满分作文《发现正确,忽略错误吧!》。

——选自江苏南通市中考满分作文《暗香弥散》。

6、罗曼·罗兰说过,生活这把犁,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新的源泉。面对挫折、失败和不幸,我要坚韧,学会承受,学会把伤痛转移,就像珍珠贝一样,重塑自己的伤口,在伤处磨炼出一颗又大又亮的珍珠,闪闪发光,照耀自己的人生!

——选自广东湛江市中考满分作文《成长,需要学会承受》。

7、一段“方七百里,高万仞……”的文言文放到数学里,便成了一道复杂的几何题,让同学们绞尽脑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放到政治中,便成了华夏的传统美德,让同学们屏除一切杂念,去参省,去内敛,去领悟,去践行……瞧,语文就是这样无处不在,润物无声,从我们身边轻轻走过。

——选自江苏盐城市中考满分作文《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写作指导方法篇十

在记叙文中,一般有两三种人称,即“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前者用“我”“我们”来作为叙述的主体,后者用“他”“他们”来作为叙述的主体。第二人称使用一般较少,但在记叙文中抒情时可用到它。用第一人称可使叙述显得真切,而且便于表达细致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可直接倾诉感情,与未出场的“你”直接对话,自然亲切;用第三人称则便于超越时空限制,更便于叙述发生在不同时间与不同地点的事情。

对于作者来说,不管选用哪一种人称,都应把那一种人称使用到底。也就是说,不应在行文中间变换人称,如果变换了人称,文章的线索就会中断,叙述就会混乱,从而显得不近情理。

9、记叙详略要得当。

如果是记事的文章一般都要将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交代清楚。虽然不是每一个事件都有剧烈的冲突,但高潮部分都是存在的。一般来说,高潮部分是记叙的重点,要写得比较详细;其他部分只要交代明白即可。

写人的文章,重点在于能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可以对人物的外貌进行详尽的描绘,通过外貌描写来体现性格;也可以引述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神态等,表现其内心世界。如果要通过几件事来表现人物不同侧面的性格,则要抓住一件事和一个侧面作为重点,其他的可以相应简略。这样的安排可以避免因内容过于琐碎而使中心不鲜明。

写景状物的文章先要确定记叙的顺序,在这个顺序中突出最能体现景物特征的部分。比如写月季花,最引人注目的显然是它的花朵,所以就要从颜色、形态等方面进行描写,叶、茎、根等其他部分则可以略写。

需要注意,详略是相对而言的。详写不是要面面俱到,略写也不只是一笔带过,而是要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来进行详、略安排。

10、语言要生动形象。

写出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在语言上要把握住以下几点共同的要求:。

首先,规范准确。这是对语言文字最基本的要求。要运用规范的文字,不能生造词语;注意语法的正确和句式的完整;运用修辞手法时,不要违背基本规则,例如比喻的本体和喻体要在某方面有相似性,排比句要由三句以上的句子构成等。

其次,通顺流畅。所谓通顺流畅,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说要用词恰当,意思清楚,没有语病或歧义。这是字面层次上的要求。第二层含义更重要,就是要符合逻辑,上下文联系紧密。

再次,恰当生动一篇记叙文,只干巴巴地交代一个人做了一些事,即使没有任何遣词造句上的语法错误,还是称不上语言优美。在记叙中适当地运用描写,采用修辞手法,挑选恰当而传神的修饰性语句,都会使文章增加吸引力,语言也更有文采。

最后,有特色的语言能使文章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但经过训练,是可以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语言风格的。

写作指导方法篇十一

写作,注重方法的培养,一定要有相应的方法,才能更好的谋篇布局,才能把整篇。

作文。

名言警句。

等;有的则须加工改造,即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进行巧妙“剪裁”。

选材的原则有四:

1.有“信度”。要选剪真实确凿的,真实的确凿的材料是使文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保证。

2.有“效度”。选剪要精,要为表现主旨服务。要克服写文章时“材料先行”的错误做法,要将材料选剪得能为中心所用,不能为诱人的材料所累。

3.有“力度”。要选剪典型的,即选取某一类事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或材料,选剪的材料无古今中外大小等等之分别,只要是既有鲜明的个性,又能体现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普遍意义的,就是好的。

4.有“新度”。要选剪新颖生动的,即选取那些具有新鲜感和感染力的材料。一下子就想到的材料,往往是别人也容易想到的,不要轻易选用;稍加思考就能想到的材料,也别急着使用;再三思考之后才想到的材料,往往才是独特的。

“与时俱新法”主要指选材讲究一个“新”字,“新”既是相对于陈旧而言,也是相对于一般化、大路货而言。材料新鲜,指写进文章中的材料要有时代气息,尽量关注社会热点,让自己的文章与社会脉搏同时跳动,面对社会大舞台、大变革,面对环保与居住环境,面对市场经济,面对腐败现象,面对许多的社会矛盾,借助作文话题写出来。具体做法如下:

1.具有新敏视角。关心时事,多读书报,特别是关注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关注“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实话实说”、“今日说法”、“共同关注”等电视节目,阅读《中学生时事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开展时事讨论,都是积累鲜活材料的好途径。

2.引入时代活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只要善于向生活汲取,材料就永远是新鲜迷人的。当今所见所闻,皆可入文。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急剧的变化状态,新事物、新现象、新情况大量涌现,随之而来的是现代汉语的新词汇也呈现出空前发展的态势。如反映政治制度和经济生活方式的“特区”、“市场化”、“股票”、“网友”、“泡吧”、“发烧友”等,反映时代背景和地域环境的“mtv”、“ct”、“cd”等。许多新词语互相交融,虽有的还未被词典收录,但已为公众所认可。适当引入以为点缀,可使文章更富于时代信息、生活气息,给人以灵动俏皮、耳目一新之感。

此法主要是指援引典型的历史事实来阐明主旨。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是生动的教科书,是启人智慧、让人思考的范本。以史作证,谈古论今,将古代事实正反并用,显示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比一般的讲道理更令人信服。近年高考作文,有很多考生写了历史人物与事件。如20xx年《心灵的选择》,许多人借助历史展现自己的视野:屈原与汨罗江,项羽的“不肯过江东”,苏武的牧羊守汉节,昭君的出塞,诸葛亮的谦思,李白的“我辈岂是蓬蒿人”,杜甫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苏东坡的“突围”,岳飞与风波亭,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这些事例不仅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说服力,而且表现了作者的视野及阅读的积淀。

此法选料剪材应该注意:

1.选例典型,叙例恰当。选例的原则是史实要能和观点相吻合。事例要真实,不编造杜撰;要选典型,尽量选名人名事;可选一例,也可选多例,但不是多多益善,力求以少胜多。

2.先后顺序,合理安排。如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也可以从今到古,从国外到国内)。

3.叙述史实,详略有致。对皆知的要简练概括;对不熟悉的要具体叙述。可以以一个事实,展开想象,精心描绘;也可通过几个简明片断,扼要援引。

4.事件人物,据需取点。如:庄子,出身于没落贵族,曾经靠编草鞋维持生计,因家贫曾向管理河道的小官借米过日子,见魏王时穿粗布补丁衣服,草鞋带子也是断了之后接起来的,一生只在蒙地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吏,不久就退隐了;楚王听说他有才华,派两位大臣用厚金聘礼到濮水请他做宰相,在濮水垂钓的庄子用龟曳尾于涂的比喻拒绝了邀请;庄子对待生死显得很理智,其妻死后,惠子前去吊唁,见庄子席地而坐,“击缶而歌”。这些常识是大家有所了解的,这些素材可以包含着“选择”“欲望”“孤独”“尊严”“诱惑”“生命”等意义,要对素材所包含的信息有所思考,善于根据文章的需要,去选取某一点,从某个侧面去挖掘、联想、想象,为文章所用,切不可将知道的都写而成为无目的的谈古。

5.有叙有析,不忘议论。分析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两句。可在叙述事例之前,也可以在叙述事例之后。总之应使事例论据与论点融为一体,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充分显露事例与论点的关系,确切有力地说明观点。

也应注意,近几年,高考作文趋古避今,成了一种时尚,大多考生平时缺少积累,作文时搜肠刮肚,东拼西凑,写出来的多是“普及型”的名人轶事,说“勤奋”便祖冲之、李时珍、陈景润,谈“爱国”便屈原、岳飞、孙中山。几十万考生,同写一个作文题,都是写尽人皆知的几个人、几件事,岂不让人生厌!要懂得当一种写法成为流行时,其危险系数就大了。大量的李鬼冒充李逵,李逵就必须有新招数;考生作文就要回避大陆货,最好要有自己独家的开发或独到的发现,否则就会成为第二个、第三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庸才、蠢才。

撷英取华法,即向名家诗文取料。援引名人名篇名诗名句作为写文章时取之不尽的材料。

平时博览群书,含英咀华,自然会潜藏着丰富的营养;将这些潜藏的储备应用到作文,便是信手拈来,撷英取华了。

这些材料一旦撷取,进而还能为全文构思助一臂之力!

加强阅读积累,进而生。

成语。

文能力,将课外阅读引进高考,能写出个性作文。热爱语文,热爱阅读吧,诗意地学习,诗意地作文,诗意地栖居!

写作指导方法篇十二

记叙的要求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文既然是记人叙事的,而事情总是有时间、地点、前因后果的,因此,写记叙文总要交代清楚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做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如果不把这些记叙的要素说清楚,文章就显得内容不完整、脉络不清晰。也就不能很好地表达中心思想。

交代记叙的要素有两点应该注意。第一因为事情有时是比较复杂的,随着事情的发展,人物活动在增减,时间在推移,地点在转换,场景在变化,所以写作时要随时把这些变化交代清楚。第二,在一篇具体的记叙文中,这些要素如何交代,不是死板的,也不需要平均用力,某些要素,例如时间和地点,如果读者已经熟悉,或与文章内容关系不大,有时也可以不写或略写,有的事,应当写明发生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甚至某分);有的事,只说“十几年前”或“我小时候”就可以了,一切要根据表达需要而定,切不可机械照搬某种模式。

2、立意要深刻新颖。

从“新”处立意。“新”是指具有时代精神。每个人的思想经验,都是时代的产物。如果你能时时站在全新的角度,把握时代的主旋律,那么,你一定能从一些常见的事中翻出一些新的感受来。

从“小”处立意。“小”是指平凡的小事。你要善于借日常生活中细小的材料来反映生活中的典型意义。吃饭、走路是小事,但唐人李绅能在吃饭时慨叹“粒粒皆辛苦”,鲁迅能在回“故乡”时思考走什么样的人生、社会之路。其实,你也可以从读书交友、梳洗穿衣等琐屑小事中找出生活表层之下的典型意义,从而提炼出恰当的主题。

3、中心要明确集中。

中心思想要明确集中,是对所有文体的基本要求,所选的材料都是要紧紧围绕着中心思想的,让读者在看完文章之后对文章所写内容有一个清晰透彻的理解和认识。如果文章的中心思想不明确,所写内容散乱,读者便不知作者所云,更谈不上理解文章内容了。在一篇文章中,最好集中表现一个中心思想,即使写几件事,也应从头至尾一线贯串,不能搞多个中心,喧宾夺主。

4、内容要具体生动。

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集中了,还应让表现中心思想的内容具体生动。我们在写作时、往往容易犯内容抽象笼统、材料剪裁不当、材料不够典型的毛病,这些都会影响文章中心的表现。为了使文章的内容具体生动,我们可以选取那些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所选材料要“真”“精”“新”。所谓“真”,就是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如实反映自己最熟悉的现实生活;所谓“精”,是指选材不在于多,而应根据主题需要,选取典型材料,以少胜多;所谓“新”,是指选材要新颖,即使是平凡小事,也要有时代气息。

5、表达要灵活多变。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并不是孤立地运用在一篇文章中,而是综合运用的。我们在写记叙文时不一定每一种表达方式都用,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两种或两三种综合运用即可。一般来说,记叙和描写是记叙文中常用的两种表达方式,抒情和议论也经常运用,主要是用来抒发情感。但不管选用哪种表达方式,还是要以记叙为主,从记叙中自然引发出来,而不是脱离记叙内容,凭空添加进去。

6、结构布局要严谨。

记叙文是很讲究布局谋篇的,一件普通的小事,如果我们善于安排文章结构,也能体现出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要注意安排好文章的开头、过渡和结尾。

从行文次序来看,记叙文的结构安排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以介绍人物、事物为主的记叙文,结构上通常按照“总一分一总”“总一分”“分一总”这三种方式来安排,其中“总一分一总”运用最普遍。所谓“总”,即是概述;“分”就是对,‘总”的展开,展开的内容之间一般是并列关系。

以叙述事件过程为主的记叙文,通常按照时间、地点的转换,或者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安排结构。其中,以事件发展变化为线索的做法较为常用,即按照”发生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来安排结构。

回忆性的记叙文通常以倒叙手法开头,结尾再“回到现在”,使全文的结构形成环状。行文中如果有需要补充说明的事件或人物,可采用插叙的手法,但文字不要过多,同上下文的意思要连接起来。

7、顺序要恰当合理。

记叙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等。顺叙是按人物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先后次序叙述。这种叙述力一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倒叙是把事件的结果或事件发展中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叙述。它能造成悬念,渲染气氛,使文章波澜起伏。插叙分为追叙和补叙,是根据补充说明或交代衬托的需要,暂时中断原叙述线索而插人相关的'另一人或事的叙述,它能使内容更充实,情节更曲折。平叙是对同时发生的两件以上的事情的叙述,也叫分叙,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手法。不论采用哪种叙述方法,都要按照叙述的基本规则办事,努力做到完整清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流畅。

写作指导方法篇十三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体裁全面,文章内容丰富,语言优美,事例典型,描写生动、形象,如果能以课文为例,指导学生写作,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边学习课文,边指导学生写作,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上,从文章的结构和写法进行习作练习。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进行指导。

一、质疑课题,学会审题。

审题,是写命题作文的基础,也是作文成败的关键之一。审题,就是仔细分析题目,弄清题目的意义和要求,确定选材范围,决定与题目相适应的体裁、内容、写作方法和主题确定。审题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文章材料的选择,只有审清了题,才能紧扣主题构思选材。要想准确无误地审清题目,就能掌握一些审题方法。如何才能使学生学会审题,我通过引导学生质疑课题,来学习审题的方法。

1.质疑体裁,确定文章类型。

审题首先要确定文章体裁。因此,每当出示课题时,我都让学生从体裁方面质疑。文章体裁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记叙文是中年级常见的体裁,也是作文训练的重点。记叙文又分为写人、记事、活动、状物、写景五种类型。而课文中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显现习作类型“标志”的关键词语质疑,就可以确定课题是属于哪种体裁,如《燕子》、《翠鸟》、《荷花》等,是以动植物名字为题的,学生质疑时就已确定是状物的文章;《燕子专列》、《路旁的橡树》、《可贵的沉默》等课文,学生在质疑时无法确定是什么类型,当提出“燕子能自己飞行,为什么还设专列?”“长在路旁的橡树怎么了?”“沉默为什么是可贵的?”等问题后,同学们一下子就确定了是记事的文章。《卖木雕的少年》、《她是我的朋友》,提出“卖木雕的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怎样的人?我又是怎样的人?”可以确定是写人的文章。

2.质疑要求,确定文章范围。

通过对课文的质疑,在确定课文体裁类型的同时确定题目所划定的范围。在题目所给定的范围内选材,才能使文章内容切题,重点突出。如,《卖木雕的少年》一文,我先提出“卖木雕的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具有怎样的特点?”等问题,通过质疑,确定了主要内容是写人物形象。通过具体的言行描写来突出人物特点,也就是人物的精神风貌、性格特征、道德情操等。《争吵》一文质疑课题时提出“为什么发生争吵?”、“是怎样争吵的?”、“争吵的结果怎样?”这是紧扣记事文的要素来写的,要把诸要素交代清楚,把事件的.脉络及发展过程叙述明白。《荷花》、《燕子》、《翠鸟》质疑时提出“荷花(燕子、翠鸟)长什么样?”这就要抓住外形来写,抓住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这就按状物文章的范围确定。

3.质疑“题眼”,确定文章重点。

质疑课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把住“题眼”质疑,把握住了“题眼”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如,《可贵的沉默》的题眼就是“沉默”,学生质疑时提出“为什么沉默?”也就把握住了“沉默”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重点。由抓住课文题眼质疑,引导学生分类区别,把握写作重点,如《我学会了……》,题眼就是“学会”这个过程;《贴鼻子》,题眼就是“贴”的方法;《发生在教室的一件事》,题眼就是“教室”这个特定空间,这样学生在质疑时就确定了文章要写的重点。

二、联系课文内容,学习恰当选材。

课文中选材,作者是根据题目来定的,在学生学会审题的基础上,指导他们学习作者是怎样紧扣题目来选材,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因此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选材能力的训练。上学期的作文指导课,尽管我从多角度指导学生选材,但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题材仍普遍流于一般化,原因是学生不会把握重点选材料,往往是有材料就匆匆动笔,导致了以上问题。本学期,我每上一课,都注重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选材的。

以《争吵》为例。我指导学生选择经历过的真实的事来写。写文章贵在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而自己的日常生活就是作文取之不竭的源泉。凡是日常生活中所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遇到的,不论大小好坏,都可入文,都可作为作文的素材。《争吵》的作者就写了自己和同学发生的矛盾,写得真实,让人读来觉得很亲切。学习完课文后,我指导写《发生在教室的一件事》,同学们选材就很恰当,大多数同学选了本周杨宁同学生病了在教室里呕吐的事,因为是一件真实的事情,学生有话可说,写得有条理,突出了主题,而且内容充实。

我们的生活本来就是平平淡淡的,学生的生活更是简单,每天从家里到学校,再从学校到家里,两点一线,要求学生写出不平凡的事儿来,就等于逼迫学生抄袭和胡编乱造,而且会使学生视作文为负担。因此让学生选择身边的事来写,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在学习《绝招》一课时,我让学生从课文中所写的人物具有的绝招来分析,让学生明白,其实他们身上有的本领,我们同学身上就有,作者正是选择了很平常的事来描写人物,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在指导《我学会了……》习作时,我指导学生选择自己真正掌握的一项本领来写,一定会更感人。结果有同学写了自己学会了叠被子、学会了扫地、学会了洗碗,甚至有同学写了“我学会了喂猪”,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又很平常的事,反而显得“新颖独特”。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方法,领悟其中的道理后,再去实践,作文教学其实就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地完成了。

写作指导方法篇十四

1.小学生的作文分为写人,事,景。写人时,让孩子多写自己身边的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等,因为这些人和孩子的接触比较多,容易下笔。

2.教孩子由表及里的观察人物特点,高矮胖瘦,思想感情等等。虽然孩子们有自己的判断,但是落实到文字上就无所适从了,这样家长帮孩子找到一些形容词就可以了。

3.写事呢,相对容易些。因为孩子知道写什么事情了,就会写了。告诉孩子,把事分开来一件一件的写,例如先写好事,再写坏事等等。一定要注意逻辑。

4.比较简单的方法,告诉孩子,写人的时候呢,带着点事。写事的时候呢,注意人物的刻画,把人和事自然的写到一起。

5.写景呢,就比较独立了。教会孩子观察一些日常的季节变化,春夏秋冬,风霜雨雪,花开花落,日月星辰等等。

6.一定让孩子学会联想,无论是写人,写事还是写景,都不是绝对孤立的。写人时带着事和景,写景时带着人和事,这样孩子就有写的了,水平也会提高很多的。

注意事项。

没事时就让孩子随便的写写,就像写日记一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