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有关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汇总(精选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3:14:56 页码:7
有关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汇总(精选11篇)
2023-11-12 23:14:56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引以为豪并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注意哪些要点?我们来看看以下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写总结时的灵感和借鉴。

有关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一

译:恐怕该责备你吧!

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这是国家的臣属,凭什么攻打它呢?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

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译:盲人走路不稳,辅助者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辅助者呢?

5.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译:凶恶的猛兽从笼子里出来为患,贵重的东西毁坏在匣子里,这是什么人的过错呢?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有品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作而编个诳言来搪塞的态度。

7.既来之,则安之。

译:已经使他们来了,就使他们安定下来。

8.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译: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内部。

有关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二

在语文学习中首先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在还有的80天中一定不能只顾做题,要把基础知识夯实,例如8分的默写题,这就是高考中送分的题,但好同学因为马虎经常丢分,所以基础知识必须巩固,保证得分。其次,不要陷入题海中,最后阶段的复习固然还要做题,但这时绝不能陷入题海,提高成绩的关键是精练善思。精心选择训练内容,认真做好每一份试卷,对本次训练中自己的提高与失误认真分析,及时总结。最后,素材的收集,搜集意义深刻的文章,新奇的事件,并对用辩证的观点加以分析,吸取其精华,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下面简单介绍下病句和诗歌鉴赏注意的事项。

病句题,在考试中属于较费心力的题,尤其是基础比较弱的同学,感觉那个句子都是对的,总是没有头绪,其实病句题只要掌握了一些小的技巧,是比较容易完成的。首先要知道病句主要分为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两大类,主要错误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其次、从语法角度入手,抓住句子主干,无论是单句、复句,抓住了句子主干,也就抓住了句子的基本意思,在寻找语病时有利于保留原意。抓住主干时要注意辨认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是否有成分残缺,主谓、动宾搭配不当等毛病。再次、从词法角度入手,看看句子的修饰语同中心语的搭配是否恰当,句子的实词、虚词的运用是否恰当,如果没有发现语法错误就从逻辑角度入手,分析句子的推论是否正确,概念是否明确,判断是否恰当等问题。

诗歌鉴赏类题型属于考察学生能力的题型,这需要学生丰富的诗歌阅读量,对诗歌有一定的了解,理解诗歌的基本涵义。在做题时可以从这几方面来入手,首先,读题目,题目中含有大量的信息,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二要注意作者。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三要注意注释。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四要注意题材。一般而言,试卷中出现的题材都有其特定的情感范围,这就为我们做题降低了难度。例如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

有关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三

1.则修文德以来之(使动,使……来)。

2.既来之,则安之(使动,使……来;使……安定下来)。

3.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动,使……来)。

二、特殊句式。

1.何以伐为(宾语前置)。

2.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疑问句式,恐怕……吧?)。

三、重点实词解释。

1.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恐怕……吧。是,这个;过,责备。)。

2.是社稷之臣也(这个)。

3.何以伐为(何以……为?表示反问的一种句式)。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危,不稳定;颠,跌倒;相,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6.且尔言过矣(过,错)。

7.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憎恨;辞,托辞。)。

8.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贫,贫困;寡,少;倾,倾覆之患)。

9.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萧墙:国君宫门内当门的照壁,暗指鲁国内部)。

四、一词多义。

1、是a、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这)。

b、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

c、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

2、疾a、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病)。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

c、老臣病足,不能疾走(快速)。

3、止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停)。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制止)。

c、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只)。

4、见、a、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看见)。

b、曹刿请见(拜见)。

c、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接见)。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现)。

5、过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经过,走过)。

b、过犹不及(超过,过分)。

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太,过分)。

d、是谁之过与(过错)。

e、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f、故尝与过宋将军(拜访)。

有关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四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二、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臣闻之(于)胡龁曰。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及(其)陷于罪。

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句。

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

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

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

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

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

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

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

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

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

状语后置句。

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

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

主谓倒置句。

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2、若是其甚与。

五、一词多义。

1、道。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讲述)。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3)道芷阳间行(取道)。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途径)。

(6)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2、诚。

(1)诚有百姓者(的确)。

(2)是诚何心也(真的)。

(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3、闻。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到)。

(4)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听到)。

(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听到)。

(6)闻鸡起舞闻风而动闻过则喜(听到)。

(7)(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

(8)(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闻名)。

(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文献)。

(10)(屈原)博闻强识(见闻)。

4、是。

(1)是诚何心哉!(这)。

(2)是乃仁术也!(这)。

(3)是以后世无传焉(这)。

(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

(5)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

(6)是心足以王矣(这)。

5、盖。

(1)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为什么不)。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车盖,盖子)。

(3)枝枝相覆盖(遮盖,掩盖)。

(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胜过,超过)。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

(6)颜渊、子路侍。子曰:盖各言尔志?(同“盍”,何不,为什么不)。

6、其。

(1)其若是,孰能御之?(表假设,如果,连词)。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表反问,难道)。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大概)。

(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表祈使,还是)。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表加强语气)。

(6)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表选择,还是)。

(7)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表选择,还是)。

(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祈使语气,一定)。

六、重要虚词。

一、代词,根据上下文文意,指代有所不同。

1、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代齐桓晋文之事。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保民而王的人。

3、故民之从之也轻:代保民而王的人。

5、王曰:舍之!:代牛。

6、以羊易之:代牛。

7、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做这件事的原因。

8、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代别人心思。

9、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之,霸道,即指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10、我虽不敏,请尝试之:代王道。

11、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代王道。

12、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代一般人民。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之,指五亩之宅。

有关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五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

(5)而徵一国(通"耐",能)。

(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2、古今异义。

(1)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2)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

(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4)穷发之北。

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

(5)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寿命长的今义:丰收年;春节。

3、一词多义。

(1辩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

(2)知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

(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圣人无名(名词,声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

(2)使动用法。德合一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来)/而徵一国者(使……信任)。

1、之。

(1)助词,的。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3)代词,它。而莫之夭阏者。

(4)代词,他。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5)代词,这些。之二虫又何知。

(6)动词,到,往。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而。

(1)连词,表修饰。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

(2)连词,表转折。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连词,表并列。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4)连词,表承接。而控于地而已矣。

3、则。

(1)连词,就。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连词,或者。时则不至。

(3)连词,那么。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4、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

(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

(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5、以。

(1)介词,把。以五百岁为春。

(2)介词,用。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介词,凭。奚以知其然也。

6、且。

(1)连词,而且。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副词,还。彼且恶乎待哉。

(3)副词,将要。且适南冥也。

7、于。

(1)介词,对于。彼其于世/彼其于世。

(2)介词,在。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8、其。

(2)代词,它的。其名为鹏。

(3)代词,它。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

1、判断句。

(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2、省略句。

(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

(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

(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

(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

3、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

(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

4、倒装句。

(1)而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后置)。

(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

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再说水的聚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在庭堂的低洼处倒杯水,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

2、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

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借着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有关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六

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古义:腿脚。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9.疾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10.致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赠送,给予。

11.寄托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有关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七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

3.倒装句。

(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水,介词结构后置)。

有关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八

1.关于课文中赵执信《谈龙录》中一段引文。

这段引文指出对诗歌艺术性的三种看法:洪要求完整,像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王士反对这样求完整,要求精粹,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就是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写出来就行了,不必求完整。赵执信认为完整和精粹两者是不可分的,画出来的龙虽然见首不见尾,只有一鳞一爪,我们却可以从这里看到完整的龙。心目中有了完整的龙才可以画出一鳞一爪,才可以通过一鳞一爪来反映龙的全体,离开了完整的龙去画一鳞一爪是不成的。也就是精粹要从全体中来,离开了全体就谈不上精粹。这三种看法,赵执信的看法是最完整的。

作者从这段话里指出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就是从一鳞一爪里显示全体。也就是课文开头几段所说的“全”和“粹”的统一、结合,“虚”和“实”的相生、相成,这是艺术的成就。

2.关于课文中引用的笪重光《画筌》中的一段话。

这段引文指出了中国绘画和中国舞台艺术处理空间的方式。从舞台艺术说,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动作,“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从绘画艺术说,一些名画往往在一片空虚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地表现人物的行动姿态,删略了背景的刻画。比如齐白石的一幅画,画一枯枝横出,站立一鸟,别无所有,但令人感到环绕这鸟是一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有人把中国绘画和中国舞台艺术处理空间的方式概括为16个字: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3.关于中国绘画、戏剧、书法、建筑等艺术的共同特征:贯穿着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举例来说,绘画:吴道子画壁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书法:张旭观看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书法;建筑:《诗经·斯干》拿舞的姿势来形容周宣王的宫室;戏剧: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炼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

二、学习重点说明。

1.融会贯通,把握全文精髓。

课文的标题指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这“中国艺术”,包括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虚和实”,指中国艺术中表现空间上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实际上,课文重点论述的是:中国绘画、戏曲艺术空间表现方面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全文内容的融会贯通,首先要理清全文的思路。第1至6段,主要是提出文章的观点,即:“全”和“粹”、“虚”和“实”辩证地统一、结合,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第7至12段,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空间表现方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第13段至结尾,主要说明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虚灵的空间。这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可以说,全文论述从抽象到具体,层层深入,最终使读者信服作者的观点。

其次要领悟课文中的材料与观点的关系。例如,课文阐述中国戏曲也是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时,先加以分析:“中国舞台动作在两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一种富有高度节奏感和舞蹈化的基本风格,这种风格既是美的,同时又能表现生活的真实,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练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接着举“趟马”这个动作,说明“我们的舞台动作,确是能通过高度的艺术真实,表现出生活的真实的”。又如,课文在论述笪重光那一段话时,也是先略加分析,然后以川剧《刁窗》《秋江》和齐白石的画为例加以证明。阅读课文时,把观点和材料搞清楚了,有助于把握全文的精髓。

2.触类旁通,用课文观点阐明其他问题。

这个学习重点,要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所扩展。例如,中国诗歌、音乐、印章等,课文中提到了,但没有展开。把握课文后,可以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去具体阐释中国诗歌、音乐、印章等。学生对中国诗歌比较熟悉,因此不妨在对诗歌的阐释上多花点工夫。比如,找出若干首诗歌,看它们如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

有关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九

高三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文言文)

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

2.夫十有一月之中(“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3.敛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同“资”,资财,钱财 )

4.蹈死不顾,亦故哉? (“”通“何” )

5. 独五人之皦皦 (“皦皦”同“皎皎”,名声显赫 )

古今异义词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行为”古:两个词——品行+成为 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私人”古:自己人,此处可译为“党羽、爪牙” 今:个人)

3.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颜色”古:脸色 今:颜料或染料 )

4.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非常”古:异乎寻常 今:十分,很 )

5.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 “首领”古:头颅 今:头儿 )

6.吴之民方痛心焉 (“痛心”古:痛恨 今:难过心伤 )

7.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发愤” 古:发泄愤怒 今:决心努力 )

词类活用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 墓,名词活用为动词,修墓 )

2.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 (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生病)

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先,形容词用为名词,先导、表率 )

4.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 声,名词用如动词,伸张 )

5.缇骑按剑而前 (前,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前 )

6.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仆,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

7.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抚,名词动用,出任……巡抚)

8.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函,名词动用,用盒子装 )

9.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激昂,形容词用如动词,激动振奋)

10.不敢复有株治 ( 株,动词用如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11.不能容于远近 (远近,形容词用如名词,远近的百姓)

12.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 )

13.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尽,副词用如动词,享尽 )

14.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 隶,名词作状语,象奴隶一样的 )

15.安能屈豪杰之流 (动词的使动用法,屈,使……屈身 )

16.亦以明死生之大 ( 明,形容词用如动词,表明 )

变式句

(一)宾语前置

1.谁为哀者? 2.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二)定语后置

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2. 四海之大

(三)介词结构后置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2.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3.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5.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6.忠义暴于朝廷

7.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8.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9.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10.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四)判断句

1.公之逮所由使也 2.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4.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5.斯固百世之遇也。

(五)被动句

1.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3.不能容于远近 4.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通假字

缙绅(缙,通“搢”。插)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陵,同“凌”。欺侮)

层见错出(见,通“现”。出现) 臣死有余僇(僇,通“戮”。罪)

词性活用

a.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貌:表面上) 予分当引决(分:按本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 道中手自抄录(手:亲手)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b.名词作动词

都督诸路军马(都督:统率) 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 制府檄下(下:发下)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序,为……作序) 名曰《指南录》(名:命名)

d形容词作动词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轻:轻视)

古今异义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无聊 古:没有依托。今:单调,没有价值。)

以至于永嘉(至于 古:到达。今:表示退一步的连词。)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慷慨 古:十分激烈。今:大方。)

为巡船所物色(物色 古:搜寻。今: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几彷徨死(彷徨 古:走投无路。今: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

国事遂不可收拾(收拾 古:挽回 今:整理)

以为前驱(以为 古:作为今:认为)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祸(行为 古:行动。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可以 古:可以用。 今:表示可能或能够。)

变式句

骑数千过其门 (定语后置)

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宾语前置)

构恶于前,献谄于后∕出没于长淮间/请罪于母,请罪于先人之墓∕委骨于草莽(状语后置)

被动句

予羁縻不得还∕为巡船所物色∕为巡徼所陵迫死

判断句

死生,昼夜事也

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

通假字

1.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有关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十

古义:遮断,遮蔽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2、直走直走咸阳。

古义:趋向今义:行走。

3、钩心斗角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4、落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古义:所、座;今义:下降、衰落。

5、气候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6、明星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7、经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8、精英。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9、可怜可怜焦土。

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有关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十一

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如《豳风·七月》即以直接叙述农夫们的衣食住行和描写四季的变化来加以表现的。《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的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比就是比喻,也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是以整体形象作比,但多数篇章是具体的比喻。《卫风·硕人》以一系列比喻描写形容庄姜的美貌。《诗经》的比喻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如《周南·关雎》以鸟的和鸣比喻衬托男女好合。《秦风·蒹葭》以秋景创造气氛烘托心境。赋、比、兴的手法常表现为综合的运用。

二、句式和章法。

《诗经》的形式在句式上以四言二节拍为主,间有杂言;在章法上以重章迭唱居多。

三、雅、颂与国风不同的语言风格。

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迭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