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语文介词的用法范本(大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8:46:20 页码:7
最新语文介词的用法范本(大全18篇)
2023-11-19 08:46:20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过去经验的提炼,对行动的指导。如何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人际关系技巧?7.通过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什么是一篇好的总结

语文介词的用法范本篇一

(一)用“首先”“其次”“最后”或“第一”“第二”“第三”等,后面用逗号。

例:首先,思想上要重视。……其次,要掌握有关知识。

(二)用“一”“二”“三”或“甲”“乙”“丙”等,后面用顿号。

例:根据代词指代的对象的不同,代词可分为三种:一、人称代词,二、疑问代词,

(三)数字外面加了括号,序次语后面就不再加点号。

例:第一单元有下面几篇课文:(1)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2)说“小”;(3)文学评论两篇;(4)用阿拉伯数字时,后面用小圆点。

语文介词的用法范本篇二

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介词词组,在句中作状语,表语,补语,定语或介词宾语。同时介词的'用法也很灵活,同一个介词可以表达多种意义,介词可以分为时间介词、地点介词、方式介词、原因介词、数量介词和其他介词。

介词一般用于名词或者代词前面,表示该词与句中其他成分的关系。介词后面的名词或代词称为介词宾语(如果是人称代词,则要用宾格)。介词和介词宾语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

语文介词的用法范本篇三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二、何

(一)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喝斥他是谁。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三、乎

(一)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三)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四、乃

(一)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可译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五、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它”。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大概”。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六、且

(一)连词

1.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再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3.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4.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又……”“一面……一面……”。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副词

1.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2.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七、若

(一)动词

译为“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促织》)

(二)代词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八、所

(一)名词

表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九、为

(一)动词

1.做,作为,当成,成为。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3)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以为,认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译为“为了”“因为”。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3.介绍涉及的对象,译为“给”“替”。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向。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十、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到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2.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3.置于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十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可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示依据,可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三)助词

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

可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已”,止。

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七)连词

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等界限。

十三、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2.依靠,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3.趁着,趁此。

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4.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5.因为,由于。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梦溪笔谈》)

(二)副词

1.于是,就。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2.原因,缘由,机缘。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十四、于

介词

1.在,从,到 。

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5.被。

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与,跟,同。

(1)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邹忌讽齐王纳谏》)

(2)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7.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十五、与

(一)介词

1.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给,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3.比,和……比较。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连词

1.和,跟,同。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生二人,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2.结交,亲附。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3.对付。

庞煖易与耳。(《史记·燕世家》)

4.参加,参与。

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师》)

十六、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示并列关系,用在分句中,可译为“就”,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使用,可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二)副词

1.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示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已经”。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

十七、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1)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2)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十八、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1)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三)动词,到……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语文介词的用法范本篇四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语文介词的用法范本篇五

文言虚词是高考语文中的难点,也是重点。以下是百分网小编搜索整理的关于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梳理,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例句: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词义:(1)连词,表并列。(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3)连词,表假设。(4)代词,通“尔”。你,你的。(5)连词,表转折。(6)连词,表递进。(7)连词,表修饰。(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9)连词,表承接。(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词义:(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

词义:(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2)介词,相当于“于”,“在”。(3)(4)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5)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6)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7)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8)句末语气 助词,表疑问。

例句: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至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作乃尔(6),无乃(7)自高耳。

词义:(1)副词,表承接,于是。(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4)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5)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6)复音虚词,相当于“样子”。(7)复音虚词,表猜测,相当于“恐怕……吧”。

例句: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词义:(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2),连词,表假设,如果。(3)指示代词,其中的。(4)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5)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6)第三人称代词,他的。(7)(8)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9)第三人称代词,它们。(10)指示代词,那种。(11)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还是”。(12)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13)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词义:(1)副词,暂且、姑且。(2)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3)副词,将要。(4)复音词,用在句首,表示下文要进一步议论,况且,再说。(5)复音词,就像。(6)连词,表并列关系,又。(7)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还。

例句:“若(1)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若(2)人之思,若(3)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4)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5)龙之一爪也。若夫(6)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若(7)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词义:(1)连词,表假设,如果。(2)指示代词,此,这个。(3)副词,表推测,好像。(4)第二人称代词,你。(5)连词,相当于“或”。(6)和“夫”连用,构成复音虚词。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有“在说”、“至于”的意思。(7)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至于”。

例句:“吾所以(1)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2)钦。以其所(3)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知其非所以(4)沽名钓誉矣。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5)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所(6)以教人向上者也。

词义:(1)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2)助词,与“为”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3)(5)助词,“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情况)等”。(4)(6)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可译为用来……,……的方法(途径、手段)。

词义:(1)(2)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为”。(3)非虚词用法,动词,是。(4)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对”。(5)介词,与“所”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相当于“被”。(6)(7)动词,作为,做。(8)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为了”。(9)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相当于“当”、“等到”。(10)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相当于“给”、“替”。(11)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

例句:秦军过崤山间,见峭峭焉(1),狭狭焉(2),未料有伏焉(3),将士虽全力以搏,无奈进退不能,少焉(4),死之殆尽,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5),骄而轻敌若此,焉(6)能不败?万军于之何加焉(7)?但以其傲,斥焉(8),则必无颜世上矣。

词义:(1)(2)形容词词尾,约同于“然”,相当于“……的样子”。(3)兼词,相当于“于彼”,在那里。(4)句中语气助词,表示停顿。(5)语气助词,不译。(6)疑问代词,怎么,哪里。(7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8)代词,相当于“之”,他们。

例句:“师道之不传也(1)久矣,汝何以能复之也(2)?”“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也(3)。”“汝之言,金玉也(4)。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也哉(5)!”

例句:“秉烛夜游,良有以(1)也。”若以(2)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3)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4)书卷为伴,弃险以(5)远则不敢至之怯,慕“拥火以(6)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7)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以(8)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9)帝位予我,亦弃之也, 岂以(10)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11)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以(12)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13)权贵交。以(14)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15)”之叹。

词义:(1)名词,原因。(2)动词,认为。(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凭借。(4)介词,把。(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6)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8)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9)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10)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1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13)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14)助词,与“上”组合,表界限或范围。(15)动词,可译为“用”。

于(与)焉何其若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谐音:

语嫣何其弱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语文介词的用法范本篇六

(一)表示引文或引述的话里有所省略,表示重复的或者类似的语气的省略,还表示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

(二)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说话空隙,或者说话断续、沉默不语等。

例;原来如此!……。

例:喂!是小陈吗?你托我买的书买到了……你什么时候来取?……好,好,再见!

(一)省略号所表示的不必尽举的.同类事物省略,一般要在列出三项以后再用,以便读者据以联想和补充省略的内容。

(二)省略号前边的话如果到了需要停顿的地方,应该用什么标点符号就用什么标点符号(如果是顿号、逗号、也可以用):省略号后边不必再用表示停顿的符号。

(三)省略号相当于“等”“等等”,所以省略号后面不必再用“等”“等等”。

省略号和破折号都可表示语言的中断,两者的不同之处是:省略号表示余声未尽,破折号表示戛然而止。

书名号:主要用业标明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戏曲名、歌曲名、图画名等。

1.书名号之间可用顿号,也可不用任何点号。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我刚走进电影院,就看见屏幕上赫然投着“生死抉择”四个字。

2.书名与篇名连用时,先写书名,后写篇名,中间用间隔号,然后加上书名号。如:《苟子劝学》。

语文介词的用法范本篇七

1、介绍出动作行为发出时所小溪主的对方。可译为“和”“同”“跟”等。

例:王割子期之心以与随人盟。

有时,“与”所带宾语省略,但所表意思不变。

2、介绍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

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相比”“对……来说”

例: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

“与”和疑问代词“孰”搭配使用表比较,后来形成一个固定结构“孰与”,大致意思是“和……比谁(哪一个)更……”。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有时比较已有结论,“孰与”就带有“哪里比得上”的反问意味。

例: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

1、介绍动作行为凭藉的工具、手段、条件、依据,可译为“用”“拿”“凭”“根据”。

例: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2、介绍动作行为所处置的对象或涉及的人。

“以”介绍动作行为所处置的对象时,相当于“把”。

例: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

“以”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时,常有“率领”的意思。

例:宫之奇以其族行。

3、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动机,可译为“因为”。

例: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

例:文以五月五日生。

介词“以”还常与动词“有”“无”(亡)组成“有以”“无以(亡以)”等凝固用法。“有以”相当于“有东西(或办法)用来……”,“无以(亡以)”相当于“没有东西(或办法)用来……”。

例: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河曲智叟亡以应。

“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位置比较灵活,可以位置于谓语前面充当状语,也可以位于谓语动词后面充当补语。

例:p200。

“以”作介词常有省略宾语的情况,在阅读理解时,要补出宾语以完整理解文意。

例: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

名词或代词充当介词“以”的宾语有时前置。

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代词充当介词“以”的前置宾语最常见的用便是组成“是以”的固定结构。相当于“因此”(凭着这个,因为这个)。

例: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

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涉及的范围,可译为“在”“从”“向”“到”“在……方面”。

例:初,宣子田於首山,舍于翳桑。p197。

2、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给”或“对于”

例:凡诸候有四夷之功则献於王。

3、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动词的后面充当补语,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更……”。

例:苛政猛於虎也。

4、用在被动句的动词后面,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

介词“于”在古籍里有时写作“乎”,“乎”作介词的用法与“于(於)”大致相同。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也可以用在被动句里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1、介绍动作行为关联的对象。

“为”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可译为“给”“替”“帮”。

例: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为”表示动作行为向谁发出,可译为“向”“对”。

例:犀首以染为齐战于承匡而不胜。

2、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目的。

介绍动作行为原因的“以”可译为“因为”。

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介绍目的的“以”可译为“为”“为了”。

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3、在被动句里,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可译为“被”。

例: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有时,介词“为”省略宾语,即不出现行为的主动者,这样“为”就直接与动词连用,来表示被动。

例:胥之父兄为戮于楚。

语文介词的用法范本篇八

(一)括号要紧挨前面被注释或说明的词语或句子。

(二)按注释范围大小来分,括号可分为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两种。

前者只注释句中一部分词语,括号前如有点号要放在括号外边,括号内的最后一个点号(问号、叹号除外)应当省去。后者要放在全句句末点号之后,括号内的标点按一般情况处理。

例:他高声念道:“万道光芒地,将出现了哟——新生的太阳。”(郭沫若:《太阳礼赞》)

例:猿人是第一次能用双手制造工具的人,他和那种只能本能地使用自然工具(石块、木棒)的一般南方古猿,有了本质的区别。

括号和破折号都可以注释前边的话,两者的.区别大致是:内容重要,属于正文的部分的,用破折号;内容不太重要,不是正文的一部分,只是注释,没有它也不影响意思完整的,用括号。

(一)用“首先”“其次”“最后”或“第一”“第二”“第三”等,后面用逗号。

例:首先,思想上要重视。……其次,要掌握有关知识。

(二)用“一”“二”“三”或“甲”“乙”“丙”等,后面用顿号。

例:根据代词指代的对象的不同,代词可分为三种:一、人称代词,二、疑问代词,三、指示代词。

(三)数字外面加了括号,序次语后面就不再加点号。

例:第一单元有下面几篇课文:(一)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二)说“小”(三)文学评论两篇(四)用阿拉伯数字时,后面用小圆点。

语文介词的用法范本篇九

(一)括号要紧挨前面被注释或说明的词语或句子。

(二)按注释范围大小来分,括号可分为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两种。前者只注释句中一部分词语,括号前如有点号要放在括号外边,括号内的最后一个点号(问号、叹号除外)应当省去。后者要放在全句句末点号之后,括号内的标点按一般情况处理。

例:他高声念道:“万道光芒地,将出现了哟--新生的太阳。”(郭沫若:《太阳礼赞》)。

例:猿人是第一次能用双手制造工具的人,他和那种只能本能地使用自然工具(石块、木棒)的一般南方古猿,有了本质的区别。

括号和破折号都可以注释前边的话,两者的区别大致是:内容重要,属于正文的部分的,用破折号;内容不太重要,不是正文的一部分,只是注释,没有它也不影响意思完整的,用括号。

语文介词的用法范本篇十

介词(preposition简写prep.)又称作前置词,表示名词、代词等与句中其他词的关系,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介词后面一般有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词类、短语或从句作它的宾语,表示与其他成分的关系。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介词词组,在句中作状语,表语,补语,定语或介词宾语。介词可以分为时间介词、地点介词、方式介词、原因介词、数量介词和其他介词。

介词一般用于名词或者代词前面,表示该词与句中其他成分的关系。介词后面的名词或代词称为介词宾语(如果是人称代词,则要用宾格)。介词和介词宾语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

语文介词的用法范本篇十一

(1)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语文介词的用法范本篇十二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语文介词的用法范本篇十三

让学生通过微课的学习,能熟练地区别“的、地、得”,并能在句子中正确使用。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

如:晶莹的露珠(名词)

火红的太阳(名词)

记忆锦囊:

左边“白”,右边“勺”,名词跟在后面跑。

“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地”后面的动作。

如:春天悄悄地来了(动词)

仔细地观察(动词)

记忆锦囊:

左边“土”,右边“也”,“地”字站在动词前。

“得”后面的词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或状态怎么样。

如:这文章写得真好。

遮得严严实实

记忆锦囊:

左边双人就是“得”,补充说明怎么样。

1、请你想一想,在括号里填上“的、地、得”的哪一个?

高大 ( ) 梧桐树

吓 ( ) 直跑

响亮 ( ) 声音

疼 ( ) 直甩手

激动 ( ) 说

正确选择“的 、地、得”填空。

1、精致( )水晶球被表妹摔 ( ) 粉碎。

2、柳树慢慢 ( ) 抽出枝条,长出了嫩绿( ) 叶子。

3、秋风轻轻 ( ) 一吹,火红 ( ) 枫树叶就哗哗( ) 落了下来。

正确使用“的、地、得” 微反思

因为正确使用“的、地、得”这是低年级开始学习的知识,有的同学直到五、六年级还不能准确地区别并使用,所以本节微课,我使用了概念说明、例子、儿歌、闯关等丰富的形式让学生一次次地区别“的、地、得”,并最终实现能在句子中正确使用。

语文介词的用法范本篇十四

“的、地、得”是连接文章中词与词,字与字之间的桥梁、所以,正确使用“的、地、得”,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规范“的、地、得”的用法,并易记好懂,容易掌握,下面我提供一组记忆小窍门供大家参考。我们先来听一组快板。

(1)“的、地、得”快板

的地得、的地得,用作助词都读de.作文写话用不准,朗读往往会念错。

有趣的活动、绿的树,活动是事,树是物。 事物前面用(白勺)“的”字,小朋友们都记着。 认真地想、快快地跑,想跑看摸是动作。 动作前面用(土也)“地”字,位置千万不要挪。 看得清,记得准,唱得好,飞得高。 动作后面用(双人)“得”字,补充说明要记牢。(还有一首简单的口诀,想学吗?跟我读吧!)

(2)的、地、得”用法简要口诀

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

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 (下面我们带着口诀,一起来做几道练习吧)

三、短语练习:给短语填上“的、地、得”

鲜艳( 的)红旗

勇敢( 的 )战士

胜利( 地)到达 迅速( 地)前进 观察( 得)仔细 感动( 得 )流泪 (短语练习简单吗?我们来个有难度的。请看题目)

四、句子练习:给句子填上“的、地、得”

清晨,可爱(的)多多兴高采烈( 地)来到金灿灿( 的)葵花园。她兴奋(地 )东瞧瞧,西看看,一会儿轻轻(地)摸摸,一会儿细细(地)闻闻,情不自禁(地 )翩翩起舞。您看,她跳(得)多好,让人幸福(得)冒泡。

五、用法总结(让我们再来回顾“的地得”的用法口诀)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 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 (您记住了吗?)

六、结束语:“的地得”的用法,您学会了吗?感谢您认真听完这个微课,再见!

语文介词的用法范本篇十五

1、同学们好!今天我们重点讲解三个“的”的用法。

在日常学习中,常有同学提到这个三个“的”的用法问题,不少同学对这三个“的”用法也是含糊不清,乱用一气。我们三年级的同学已经开始学习写作,三个“的”是连接文章中词与词,字与字之间的桥梁。所以,正确使用“的、地、得”,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首先老师带来了一组口诀:

2、的、地、得”用法口诀(下面一起来读一读)

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

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请同学们默记5遍。

3、你们记住了吗?我们来分别学习三个的`在不同词语中的用法:名词前面“白勺”“的”,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美丽的花儿 青青的草儿 清清的河水 蓝蓝的天上 暖暖的风儿

绿绿的树叶 小小的鱼儿 红红的太阳

仔细观察这组词语里,老师标注下划线的是什么词语?对,是名词,所以名词前面是什么?对,是白勺的。

6、形容动后“双人”“得”,

兔子兔子跑得快,乌龟乌龟爬得慢,青青竹子长得快,参天大树长得慢, 清晨锻炼起得早,加班加点睡得晚,欢乐时光过得快,考试题目出得难。

7、(口诀学完了,同学们掌握了吗?下面老师要考考你们了,请同学们边背口诀边完成下面的练习题。) 短语练习:给短语填上“的、地、得”

鲜艳( 的)红旗 勇敢( 的 )战士

胜利( 地)到达 迅速( 地)前进

观察( 得)仔细 感动( 得 )流泪

8、短语练习简单吗?我们来个有难度的。句子练习:给句子填上“的、地、得”

清晨,可爱(的)多多兴高采烈( 地)来到金灿灿( 的)葵花园。她兴奋(地 )东瞧瞧,西看看,一会儿轻轻(地)摸摸,一会儿细细(地)闻闻,情不自禁(地 )翩翩起舞。您看,她跳(得)多好,让人幸福(得)冒泡。

9、(同学们做的非常认真,相信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的地得”的用法了,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的地得”的用法口诀)

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 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

10、你记住了吗?“的地得”的用法,你学会了吗?记得课下要及时复习哦!

语文介词的用法范本篇十六

的地得比较容易区分,一般名词前面用白勺的,动词前面用土也地,而表示补充说明情况的则用双人得。的是定语的标记,后面一般接名词;地是状语的标记,后接动词或形容词;得是补语的标记,一般放在副词前面。

白勺的前面是修饰性词语,后面是名词,用公式可以表示为“形容词、名词(代词)+的+名词”;土也地前面是修饰性词语,后面是谓语,用公式可以表示为“形容词(副词)+地+动词(形容词)”;双人得前面是谓语,后面是补语,用公式可以表示为“动词(形容词)+得+副词”。

理论的知识结合例子去记忆,掌握起来会更加扎实、牢固。比如,高兴地叫起来,叫是动词,所以前面用土也地。再如,清澈的溪水、红红的小花,溪水和小花都是名词,而清澈和红红是形容词作修饰语,所以用白勺的。跑得快、跳得高、唱得好、睡得早等,得字后面的副词都是用来补充说明的,得字前面的形容词或动词是谓语。

的得地的用法口诀。

口诀:

的地得,不一样,用法分别记心上,

左边白,右边勺,名词跟在后面跑。

左边土,右边也,地字站在动词前,

左边两人就使得,形容词前要用得。

左边白,右边勺:

美丽的花儿绽笑脸,青青的草儿弯下腰,

清清的河水向东流,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暖暖的风儿轻轻吹,绿绿的树叶把头摇,

小小的鱼儿水中游,红红的太阳当空照,

左边土,右边也:

认真地做操不马虎,专心地上课不大意,

大声地朗读不害羞,从容地走路不着急,

痛快地玩耍来放松,用心地思考解难题,

勤奋地学习要积极,辛勤地劳动花力气。

左边两人就使得:

兔子兔子跑得快,乌龟乌龟爬得慢,

青青竹子长得快,参天大树长得慢,

清晨锻炼起得早,加班加点睡得晚,

欢乐时光过得快,考试题目出得难。

总结:

一、在句子中,用在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前面的,要用白勺“的”字。

如:1、我爱勤劳的妈妈。2、公园里的景物美极了。

句中的“妈妈”、“景物”都是名词,前面应该用“的”字。

二、在句子中,用在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词)前面的,要用土也“地”字。

如:1、他积极地回答问题。2、大雪纷纷地下。

句中的“回答”、“下”都是动词,前面应该用“地”字。

三、在句子中,用在动词后面的多数要用双人“得”字。

如:1.地被扫得很干净。2.小弟弟笑得流出了眼泪等,

句中的“扫”、“笑”都是动词,后面要用“得”字。“得”字后面的词语补充说明了前面动作的效果如何(地扫得怎么样地扫得很干净)。

补充两点:

1、如果“de”的后面是“很、真、太”等这些词,十有八九用“得”。

2、有一种情况,如“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这句话里,后面的“一蹦三尺高”虽然是表示动作的,但是它是用来形容“高兴”的程度的,所以也应该用“得”。

为了便于记忆,请记住一个顺口溜:

名词前面是“白勺”,。

动词跟着“土也”跑,。

动词后面“双人(得)”到,

默记5遍脑开窍。

语文介词的用法范本篇十七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对培养语言的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有很大帮助。

(1)字音读准确,是诵读的起码要求。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如过不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

第二,教词句理解的方法。

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如每册课本后的“常用实词表”和单元知识短文里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人人必须整理,但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此外,进行积累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例如:学生笔记本中,文言文部分,我提倡这种方式整理笔记:(一)本课字音字形整理。(二)通假字。(三)重点词,分为实词和虚词的整理。注意整理时,要结合句子。(四)词类活用。(五)一词多义。(六)古今异义这六大部分。因为,整理的过程就是系统复习巩固的过程。

有的同学不爱动脑,让学生自己翻译时,喜欢抱着资料看。这样很不利于文言文翻译能力的提高,而且影响听课。有资料很好,但要用得恰到好处。对于资料提倡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两个环节的使用。

语文介词的用法范本篇十八

首先把课内的课文弄清弄懂,在学习课内文言文中最基本的是课下的注释还有通篇解释时不懂的字词意思或者语法,做到最起码能够把整篇文章完整的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大家能懂得意思。

其次,在初学文言文阶段,文言文对我们而言如同一门外语,我们不了解的很多,这时需要我们要有一种较真的精神,具体到每一个字都弄明白它的意思或者作用。

另外,多读课文。“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起初不明白的,多读几遍意思慢慢就明白了,在读的时候注意怎么断句,培养自己的语感。在判断如何断句的时候,它的意思大概就浮现眼前了。

课内文言文要做到熟练,对文中的字、词、语法、作用做到印象深刻,自己课下做好总结,即同一个词它的作用遇到过多少个,分别是什么,根据课文记住例子。

课外文言文起一个拓展的作用。在起初接触文言文时,由于缺乏对字、词意思、词类活用等作用以及语法的了解,起初学生读不懂很正常,这需要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就像学生开始学习英语一样,从开始的不懂到后来的熟练,都需要经历一段知识积累的过程。课外文言文的扩充,是在课内文言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同一字、词更多不同的意思和用法,扩充学生的知识库。

3.准备好词典。

在学习文言文,或者自己看文言文的时候,希望学生养成一个习惯:古汉语词典不离身。在看文言文时,遇到不懂的就去翻词典,在看词典的时候,养成一个习惯,把它的每一个意思看一个遍。同时有例句的,试着自己根据它给出的词义,能不能看懂例句的意思。

4.好习惯的养成。

古汉语词典不离身—养成查词典的习惯。

多动脑—思考它在文中属于词典解释中哪个意思,可以一一套入尝试翻译对不对。

多动嘴—不明白的句子,不知道怎么断句的句子,发声读出来,看看怎样断句合理。

多动手—查词典以及注意看懂后把词典上遇到的几个比较基本的,比较常见的意思记在这篇文章旁边,最好配有例句。保存好这份资料。

资料的收集—把文言文做过的资料都放在一起,为复习做好准备。

5.文言文学习方向。

字、词词义或作用。

词类的活用。

常见句式:判断、疑问、省略等。

文言文翻译的常见方法:增、调、留、换。

起初对古文不了解,会觉古文是很枯燥,容易让人感到厌烦的东西,等到我们的文言文知识库基本建立,大家会喜欢上文言文,很多要说的话,简短的话语就可以表达出来,语气词的使用虽然看着没什么实际意思,但是读起来很有意境。明天我们就来看看,文言文中大概要学习些什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