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诗经学生读后感范文通用(汇总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0:38:00 页码:9
最新诗经学生读后感范文通用(汇总9篇)
2023-11-12 00:38:00    小编:ZTFB

读后感可以反映读者对文字内容的理解程度、阅读感受以及对作者意图的思考。写读后感时,要注意文字的准确表达,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情感表达。来看看下面这些读后感范文,或许有助于你写出一篇好的读后感。

诗经学生读后感范文通用篇一

文|许灼洋。提起诗经,人们总会想起雎鸠关关的声音,以及君子奏着琴瑟与淑女交好的情形,但诗经能够流传千年,其中魅力必然不光只有这些。

诗经作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其中记载着古代劳动人民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

诗经中的“风”相传是周天子派史官游走四处收集民谣后汇集而成的。新闻人在收集新闻的时候,应该像史官一样,腿脚能奔走。

诗经中的诗是感人的,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纪实,这也给了我一定的启示,我们的新闻必须要纪实,我们应该搬运事实,不能捏造事实。

在新闻的写作中,“赋”这一写作技巧对我们来说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豳风·七月》就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按照季节物候变化的顺序,铺叙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其中描写的就非常细致。我们在写新闻消息的时候也应该像这样,把事情交代清楚。

诗经学生读后感范文通用篇二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那是极清冷寂寞的夜。无边的暗夜将呼啸着寒风的原野吞噬,星月在重重厚重的暗色云层后无力地闪着黯淡的光。令人几近致盲的黑中,几颗稍显明亮的星点零落地散落在东方的夜空中,挣扎着将残烛般微弱的光辉洒向大地。原野尽头的村落中,只有一间房内透出几束摇曳的火光。影影绰绰地可以看见一点忙碌着的人的轮廓,仔细看去,确乎是在翻阅着什么似的。夜深了。

这个夜晚和过去的千百个无月的暗夜差不多,眼下这位官员批改文书疲倦的神情与涣散的目光,大概也与从古至今千万熬夜苦读抑或加班加点劳作的人们没什么不同。他们没有显赫的地位,仅是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没有留下过任何存在痕迹的无名小卒之一。从未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大概将来也不会有人记得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奔波于尘世之间,被一桩桩不足道的蝇头小事搅得烦躁不堪罢了。

或许生活对他们来说真的就像白开水一样。机械,重复,如同不知停歇的陀螺般周转于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劳累疲倦却还是要咬牙坚持、拼命努力,用心中最后一丝信念支持着沉重的身体活下去。就像,暗夜中的小星。明知自己的力量与黑暗相比微不足道,但还是忙碌着把自己散发哪怕一点星光无私地洒向大地。奔波操劳、疲于奔命的同时,内心深处仍天真地渴望光才能被人窥见,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带来改变。这精神固然可敬,但事实上,不如说是可笑又可悲。

那几点小星,大概就是无数劳苦群众心中燃着的最后那丝火苗。学子渴望教科书式的成功,努力坚持埋首书海;职员希望物质的丰富,遂让青春留在办公桌前,心底叹息抱怨却不知何时休停。为了心愿与信念牺牲一切的普通人啊。像小星般竭力为心中不可及的梦想努力发光。

但有多少人在意识到梦想不切实际后就放弃发光发热的信念泯然众人了?理想一天天渺茫、熄灭,最后凝固成坚硬冰冷的石头,坠于大地,遍体鳞伤。

我曾不明白奋斗的意义。关于未遂的梦、达不到的远方我有太多猜测。事实上,星空绝不是被无故点亮的,《小星》的含义也正在于此。

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能成为人上人,所能点亮的也不过是偌大天空的百万分之一。不过,若是每个人心里常闪烁着这么一颗明净的小星——无论有多暗,只要保留心中最本真的那部分就好——心中只要有一点儿希望,那星光必定是璀璨无比的。

小星之火,亦可燎原。

其实,只要活过、真正存在过,那么留下痕迹与否也就不再重要了。拼搏的人生,才是最美丽的啊。

奔波在路上的艰辛、无奈与酸楚一读《周南.卷耳》。

这是一首结构很特别的歌。

第一部分只有一小节,用第一人称,唱出家中妻子的无比思念: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妻子挎着浅浅的筐子采野菜,采了许久都不满筐。为何会这样?因为她的心思并不专注在采野菜,而是在思念奔波在外长久未归的丈夫,竟不由自主地走到大路边上,放下浅筐,呆呆地望向路的尽头,希望能看见丈夫的归来。

第二部分却有三小节,也用第一人称,唱出奔波在外的丈夫的艰辛和无奈:

“陟彼崔嵬”、“陟彼高冈”、“陟彼砠矣”,突现出遥远的归途山高路险、阻隔重重。

“我马虺颓”、“我马玄黄”,强调马已跛足并已呈现病态,只能挣扎而行,这是无休无止、强行赶路的必然结果。

“我马瘏矣”、“我仆痡矣”,终于,病马躺在路旁,劳累过度的仆人也无法迈步(这时的主人,又能好到哪里?)。

“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同样疲惫不堪的主人只得借酒浇愁,反而激起更强的思念和更浓的悲伤。这里不同于四字的基本句型,出现了六字、五字的句型,为的是强调那种无力后的无奈,那种无助中的辛酸。

特别的结构分出两个彼此独立的声部:

夕阳西下的土路,一个失望的女声滑落在草丛深处。

暮色渐浓的山道,一个无奈的男声回荡在陡峭深谷。

期待安居,却常常奔波在路上;渴盼相聚,却常常天涯各一方。

两个声音遥相唱和,倾吐生命奔波在路上的艰辛、无奈和辛酸,三千年后,又双双穿越岁月的尘埃,在我们心中回荡。

诗经学生读后感范文通用篇三

《诗经》主要讲写了:《诗经》是我国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集,一共有三百零五篇。最早它叫《诗》,后来读书人又改名为《诗经》,也叫《诗三首》。

里面的内容从里到外,都是能唱出来的古诗文。最后,《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还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

通过文章我了解了,写每首诗的人可真的了不起,比如:韩愈写的《马说》、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等等,还有一些有许多千古名句的古诗。

我记得,老师让我们一起仿写一个美丽的古诗,当时我们都不约而同的喊起来。在喊完后我们都垂头丧气,闷闷不乐的开始写起来了。我们都很少有人写得很好,可是老师对我们和蔼可亲地说:“你们已经很努力了,你们再努力一点点就会更好了!”

我们听了这句话,我心里想:老师这样对我们,我和同学们也一定要回报老师。

诗经学生读后感范文通用篇四

这是一首感念母恩而自责的诗。前两段,它用温暖的和风比喻母爱,用棘树,比喻子女。棘树在和风的吹拂和照料下茁壮成长,子女也在母亲辛劳的照顾下长大成人。

后世歌颂母爱的诗作,最出名的便是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其实中国式的母爱就是这样,它像凯风,像寒泉,像春晖,体现在细微之处,在无言中默默地奉献。在这种伟大的情感面前,子女们总因无法回报,而易感到自责和遗憾。

但母爱从来就是不图回报的呀。

诗经学生读后感范文通用篇五

《征圣》一篇是论述文所处的社会整体文化背景要符合圣人的思想和言论,《宗经》一篇将论述范围缩小到文学写作,刘勰从文这一范围推举了具体作品的典范,即“五经,”他认为“五经”是文章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

首先,“五经”的地位极其重要,是“三极彝训”,即讲述天、地、人三者中恒常不变的真理。而且“五经”历时弥远,内容高深卓绝,是文章的典范。

其次,作者分别介绍“五经”的特点,并指出各自对后代不同文体的影响,举例说明“五经”是文章的源泉。这里刘勰较为“推崇”五经的作用,除了他笃信儒学的学术背景和信仰之外,我认为还有现实的因素,他认为当时的文风沿袭了“楚艳汉侈”的弊端,只能用儒家传统文学观念来匡正,也许有些矫枉过正。但是当弊端太过严重时,这样坚决的矫正方向也是有必要的,只有方向正确了,之后才能逐渐找到形式与内容的平衡。后边的朝代也有很多作家在纠正时弊的初期会有矫枉过正的表现,但他们探索文学前进方向的努力是最可贵的。

最后,刘勰归纳出文章以经书为楷模而进行写作所必须具备的六项准则,即“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贞而不回”、“体约而不芜”、“文丽而不淫”,这是刘勰写作和评价文章的标准,也是他匡正时弊的具体要求。他在其后说扬雄以玉不琢不成器的例子说明“五经”一定要有文采,也证明了文不仅要符合道,还要有文采,由此才能达到“道”与“文”的统一。

诗经学生读后感范文通用篇六

该篇开端作者承接上文,认为说明天地人三才其中恒久不变的道理的书籍叫做“经”,对“经”做了定义。进而立论:“经”不仅深刻地阐述自然之道,而且极致地体现了文章的章法,是文章章法的骨髓。

后面作者并没有立即证明“经”是怎么样做到极致地体现文章章法的,而是对孔子推崇一番。《三坟》、《五典》、《八索》和《九丘》这些上古书籍,因为年代久远,失去了价值。是孔子考定删述,让古代经典重新焕发新生。

私自揣测作者这里的意图是在痛斥时弊,对孔子或者说儒学经典最佳的赞扬,就是对浮华文风最严厉的批判。

后面作者才开始分述五经,剖析五经文义,进而引出自己的观点,认为五经分别形成了二十种不同的文体,是这些不同种文体的根源。因为五经讲述的内容和涉及的内容的不同,所以演化的文体也各不相同。但每四个为一组,一组之间的文体又是相近的,能明显看出来各自的渊源。读到此处,可见作者对五经有多么熟悉,不仅能以短短数语讲清楚每一经的要旨,还能发现其中的文脉,更成功地将我说服,让我对五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必要阅读研习一番。

篇末,作者终于说出了自己作这本书的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刚才说的针对当时的文风进行一个批判和引导,希望人们回归“正统”,重新学习五经雅正的文风。

想起之前读过王阳明的《尊经阁记》一文,看似意旨相同,实则各异,两个人都拿经典作为自己言说的依据,根据进入的角度不同,都在为自己找说辞,这就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当然,如果你连哈姆雷特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话,心中自然也不会有一个哈姆雷特的样子。所以,对经典的细读是毕生的事情,一刻不能怠慢。

诗经学生读后感范文通用篇七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三个古国的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中国的文明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发展,在经过长期的历史积后淀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这无边的中华文化大海中,有一颗金子之重在闪闪发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的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子为追求心爱美好的女子使劲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的爱情。类似表达纯洁爱情的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这类的怨妇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几句诗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边守关,边关的军旅生活是艰苦的,性命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这些都是其次,更为难过的是无边无际的孤独,在边关没人慰问、没人关心、没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终于可以回家时,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轻,心情是沉重的,开头的几句试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这首诗写出了广大将士戍边的辛酸。

诗经学生读后感范文通用篇八

《文心雕龙》一方面推崇华美文风,一方面却高举“宗经”大旗,将《易》、《书》、《诗》、《礼》、《春秋》奉为大宝。作者认为它们是《三坟》、《五典》、《八索》、《九邱》之后的恒久至道和不刊鸿教。在此基础上,本章进一步讲解了每一部经书的特点和成就,并具体分析了其对不同文体的重要影响。作者认为文能宗经,文体就会有六种突出的特点: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直而不回,体约而不荒,文丽而不淫。

看到“宗经”二字,心里其实还挺犹疑的,古今文学概念应该有不小的差异,当时的文学应该包含了很多实用性的文体,因此有可能“五经”能够被运用到写作中。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观念不断成熟并最终独立,实在有点难以想像如何来运用它们。我作为一个现代读者,只能就个人的阅读体验来分享一下。

《宗经》所列举的文本中,《易》应该算是哲学类著作,尽管文中立象以尽意的观念非常有名,,但对审美性的文学来说,可以提供的模本其实很少,不宜少年读,老来翻阅更为合适。《尚书》年代久远,完全提不起勇气拿来读,料想语言方面应该已经有隔阂了。《诗》采自民间,虽然也有语言的问题,但抒情性和审美性都足以打动现代读者。值得注意的是,版本的问题很重要,因为到了现代很少有人能抛开注释来理解诗文的含义了。刚开始的时候,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在字句的理解上面。熟悉了注释之后,反复朗读,对文本了解得多了,就能游刃有余地去感受其中的情感。《礼记》中有《乐记》一章,试着读过,其中的乐礼和政教关系论历来被学者所重视,但还是更像政论文一些。《春秋》是中国文学的大宝库,后世从中汲取了很多养分,值得一看,但本人看完忘得比较多,因为“春秋笔法”有时实在难免“质木无文”。

诗经学生读后感范文通用篇九

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卖命,我怎么会在泥里打滚!

这是一首对统治者表示抗议和怨怼的诗。它的篇幅很少,结构很简单,或许是底层的劳役者创作并在他们中间流传的作品。

周代是贵族社会,贵族奢华的生活,以及彼此之间的权争,都以劳动者的血汗堆就。无论是筑城、做工还是仅仅是为伺候贵族的衣食起居,劳动者并不被看作是与他们平等的“人”而存在,甚至还有身份更加低下的奴隶们,像鬼魂一样在史书中毫无存在感,又像家畜一样被贵族无情地驱使。

这样一个阶级,当然有满腔的怨怼,敢怒敢言却不敢反抗,于是便以诗歌的方式去控诉。

为什么这样简单的一首诗,给人的精神冲击却无比剧烈呢?正是它采用的设问的句法,用“明知故问”强化了感情的表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