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归纳2范本(实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5:52:25 页码:1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归纳2范本(实用11篇)
2023-11-19 05:52:25    小编:ZTFB

生活中总有一些突如其来的事情需要我们总结和概括。可以参考他人的总结经验和方法。下面是一些相关的总结样例,供大家参考学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归纳2范本篇一

1、至于泰安(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是,古义: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3、复循西谷(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4、戊申晦(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

5、多平方(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

1、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少圜(“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

3、五采(“采”通“彩”,五色)。

1、汶水西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济水东流(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3、崖限当道者(限: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4、道少半(道:名词作动词,走,走路)。

1、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2、崖限当道者(挡住,动词)。

3.僻不当道者(面对,动词)。

余: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词)。

余始循以入(同上)。

余所不至也(同上)。

2、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数词)。

以: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在……的时候)。

2、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顺承,连词)。

3、回视日观以西峰(连接方位名词,用法同现代汉语,连词)。

限:

1、越长城之限(界限,名词)。

2、崖限当道者(门槛,名词)。

道:

1、道皆砌石为磴(路,名词)。

道有天门、崖限当道者、道中迷雾冰滑、观道中石刻、僻不当道者(同上)。

2、道少半(走,走路,动词)。

有:

1、其级七千有余(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与“无”相对,动词)。

道有天门、下有红光、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同上)。

及: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连词)。

2、及既上(等到,介词)。

3、皆不及往(赶得上,动词)。

云:

1、世皆谓之天门云(语气助词,表示不大肯定的语气)。

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雾,名词)。

日:

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太阳,名词)。

2、或得日,或否(阳光,名词)。

3、是日(天,名词)。

漫:

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布满,动词)。

2、其远古刻尽漫失(磨灭,动词)。

居:

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乘:

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或: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有的)。

极:

极天云一线异色(尽头)。

视:

回视日观以西峰(看)。

坐: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与“站”相对)。

始:

余始循以入(开始)。

判断句。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以上两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断。判断句)。

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所不至也。(以上两句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主语“此”省略。判断句)。

3、此东海也。(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判断句)。

4、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副词“皆”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判断句)。

定语后置句。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崖限当道者”一句中,“限当道”为“崖”的定语。定语后置句)。

省略句。

1、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观道中石刻。

(以上四句均省略主语代词“余”)。

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

3、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石刻。后一分句为判断句,主语是“石刻”,谓语是“自唐显庆以来”)。

4、生石罅(“生”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5、复循西谷(“西谷”后面省略谓语:走)。

6、余始循以入(“循”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环水”)。

7、中谷绕泰安城下(“中谷”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归纳2范本篇二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4、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6、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7、梦亦同趣。(“趣”通“趋”。往,赴。)。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用心,用,因为,心,用心。今义:用功、肯动脑筋。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学习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学有所长的人。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学,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少年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用来……的。今义:因果关系的连词,表结果。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从而,追随并且……。今义:表目的或者结果的连词。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8、凌万顷之茫然。

茫然,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9、游于是乎始。

于是,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1、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做老师。

4、而耻学于师。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5、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7、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西、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8、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东:方位名词作动词,攻下,向东进军。

9、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10、始指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11、萦青绕白。

青、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只起语法作用,无实义。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指示代词,这,这些。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之:结构助词,的。

5、不知日之入。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月出于东山之上。于:介词,从。

7、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介词,在。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介词,表被动。

9、惑而不从师。而:连词,表转折。

10、觉而起,起而归。而:连词,表承接。

11、扣舷而歌之。而:连词,表修饰。

12、侣鱼虾而友麋鹿。而:连词,表并列。

13、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而:连词,表转折。

14、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而:连词,表修饰。

15、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也:语气词,句中表停顿。

1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兼词,于此。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2、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定语后置句。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4、不拘于时。被动句。

5、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

6、日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

7、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9、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

10、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11、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12、居是州,恒惴栗。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归纳2范本篇三

【直呼其名】有三种情况:

自称姓名或名。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用于介绍或作传。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一般而言,字与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名与字一般由父亲或尊长来取。

【号】即别号、表号。号一般由个人取定,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青莲居士、少陵野老、玉溪生、四明狂客、醉翁、、已斋叟、我佛山人、百炼生等等。

【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文忠公(欧阳修),史忠烈公(史可法),缪丑(秦桧)。

【斋名】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杨诚斋(杨万里);聊斋先生(蒲松龄),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籍贯】如王临川——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柳河东——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顾亭林——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郡望】如唐代韩愈,世人称为韩昌黎,是因为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韩愈实际上是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而苏轼也曾自称“赵郡苏轼”、“苏赵郡”,苏氏是赵郡的望族(实际上苏轼是四川眉州人)。

【官名】在古代官名用以人的称谓十分普遍,如“阮步兵”——阮籍,“嵇中散”——嵇康,“洪经略”——洪承畴,“孙讨虏”——孙权,“贾太傅”——贾谊;“杜拾遗”、“杜工部”——杜甫;“柳屯田”——柳永。

【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后人遂以武侯相称;谢康乐——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王荆公——王安石;诚意伯——刘基。

【官地】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贾长沙——贾谊,他曾贬为长沙王太傅;陶彭泽——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骆临海——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柳柳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贾长江——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

【兼称】如《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谦称】有下列6种: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归纳2范本篇四

1、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一边…一边)。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近于)。

1、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

2、景翳翳以将入(通"影",日光)。

1、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

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李白乘舟将欲行(离去)。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

2、引: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拉开)。

引壶觞以自酌(端起)。

引以为流觞曲水(退隐)。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疏导,引来)。

3、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乘坐)。

聊乘化以归尽(顺应)。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就着)。

4、策: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

策扶老以游憩(拄着)。

退而论书策(竹简)。

蒙故业,因遗策(计策,策略)。

1、策扶老以流憩(拄着,名作动)。

2、园日涉以成趣(每天,名作状)。

3、或棹孤舟(划着,名作动)。

4、善万物之得时(以…为善,意动用法)。

5、乐琴书以消忧(以…为乐,意动用法)。

6、携幼入家(儿童,形容词作名词)。

7、眄庭柯以怡颜(使颜怡,使动用法)。

8、倚南窗以寄傲(自足自待的心情,形作名)。

9、感吾生之行休(将要,动作状)。

1、于时风波未静(古义:指战乱:今义:比喻纠纷和乱子)。

2、尝从人事(古义:治人之事;今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变动等)。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古义:不久;今义:寻找,追寻)。

4、悦亲戚之情话(古义:亲属戚属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家庭的`成员)。

5、觉今是而昨非(是:古义:正确;今义:判断词,是。非:古义:错误;今义:判断词,不是)。

1、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

3、乐天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

4、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结构后置句)。

5、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

6、童仆欢迎,稚子候(于)门(省略句)。

1、悟已往之不谏,知道来者之可追。

译:我觉悟到过去做错的已无法挽回,知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2、实迷途之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译:虽然走入迷途但还不是太远,现在已经明白了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译:身体依靠着南面的窗户寄托自己傲世的情怀,深感简陋的居室更容易使人安乐满足。

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姑且顺着大自然的变化以了结此生,抱定乐天安命的主意,又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归纳2范本篇五

上学期间,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整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4、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6、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7、梦亦同趣。(“趣”通“趋”。往,赴。)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用心,用,因为,心,用心。今义:用功、肯动脑筋。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学习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学有所长的人。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学,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少年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用来……的。今义:因果关系的连词,表结果。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从而,追随并且……。今义:表目的或者结果的连词。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8、凌万顷之茫然。

茫然,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9、游于是乎始。

于是,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1、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做老师。

4、而耻学于师。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5、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7、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西、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8、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东:方位名词作动词,攻下,向东进军。

9、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10、始指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11、萦青绕白。

青、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只起语法作用,无实义。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指示代词,这,这些。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之:结构助词,的。

5、不知日之入。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月出于东山之上。于:介词,从。

7、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介词,在。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介词,表被动。

9、惑而不从师。而:连词,表转折。

10、觉而起,起而归。而:连词,表承接。

11、扣舷而歌之。而:连词,表修饰。

12、侣鱼虾而友麋鹿。而:连词,表并列。

13、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而:连词,表转折。

14、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而:连词,表修饰。

15、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也:语气词,句中表停顿。

1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兼词,于此。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2、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定语后置句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4、不拘于时。被动句

5、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

6、日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

7、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9、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

10、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11、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12、居是州,恒惴栗。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归纳2范本篇六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路矣颁—斑,花白。

3、涂不饿莩而不知发涂—途,道路莩—殍,饿死的人。

2词类活用。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名—动,跑五十步,一百步。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动,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动,称王。

3一词多义。

1、于寡人之于国对于。

则移其民于河东至。

不求闻达于诸侯在。

赵氏求救于齐向。

2、以请以战喻用。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3、之填然鼓之衬字,不译。

树之以桑衬字,不译。

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

4、胜谷不可胜食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5、兵非我也,兵也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将兵万人士兵。

穷兵黩武战争。

4古今异义。

1、河内凶: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2、五十者可以衣帛:古,可以以之;今,一个连词。

5重点词语。

1、尽心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强语气。

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像。

3、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4、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表谦;请回答,请你……,表敬。

5、数罟不入洿池:密;网;池塘,洼地积水。

6、鸡、豚、狗、彘之畜:鸡、小猪、狗、猪。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指学校;教,教化;申,

反复陈述;义,道理。

8、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9、王无罪岁:归咎,归罪;年成。

10、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吃。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食物;约束。

12、黎民不饥不寒:黎民、庶人、布衣、黔首、百姓均指平民百姓。

6特殊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只是……罢了,不过……罢了固定句式。

2、未之有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归纳2范本篇七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通“薆”;“见”通“现”

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通“悦”;“女”通“汝”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归”通“馈”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匪”通“非”;“女”通“汝”

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无”通“毋”

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

8.肇锡余以嘉名。

“锡”通“赐”

9.扈江离与辟芷。

“辟”通“僻”

10.来吾道乎先路。

“道”通“导”

11.指九天以为正兮。

“正”通“证”

1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通“娶”

1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帘”通“奁”

1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纫”通“韧”

1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丁宁”通“叮咛”

1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奄奄”通“晻晻”

17.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展”通“辗”

1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属”通“嘱”

19.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20.比去,以手阖门。

“阖”通“合”

21.称心快意,几家能能彀。

“彀”通“够”

2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通“溟”

23.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通“陲”

2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反”通“返”

25.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

26.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

27.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而”通“能”

28.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

29.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匪”通“非”

30.瞎王刘引定火乔男女。

“火”通“伙”

31.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见”通“现”

32.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归纳2范本篇八

1、蜀道难(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2、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3、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4、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

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劝学(《苟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过秦论(贾谊)。

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归纳2范本篇九

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词类活用: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一词多义:

心--因事顺心(心愿)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

夫--问征夫以前路(名词)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故--故便求之(所以)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

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

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

四方之事(助词“的”)。

奚--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而--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

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边承接)。

古今异义:

(1)于时风波未静风波。

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

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亲戚。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幼稚。

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恨。

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有事。

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2倒装句。

(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

(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

3省略句。

(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4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2)以心为形役(为,被)。

《归去来兮辞》中有好多包含“以”的句子,这些句子中的“以”有时作介词,有时作连词。辨清楚这些“以”到底是介词还是连词,对以后的学习和做题也是大有裨益的。以下是文中部分包含有“以”的句子及“以”在句中的词性和含义(作用)。

1、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把)。

2、舟遥遥以轻飏(连词,表修饰)。

3、问征夫以前路(介词,往)。

4、引壶觞以自酌(介词,表承接)。

5、云无心以出岫(连词,表修饰)。

6、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

7、请息交以绝游(连词,表并列)。

8、乐琴书以消忧(连词,表目的)。

9、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

几点规律:

1、“以”作介词时,后边往往跟着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而且它常常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这个介宾短语又常常作后置的状语。

2、“以”作连词时,表关联作用,也就是说,它有连接前后项的作用,而前后项或者是动词,或者是形容词,很少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即便是,也不是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的。更为重要的是,“以”作连词时,作用相当于“而”。也就是说,用作连词的“以”可以用“而”替换。

3、判定“以”在句中是介词还是连词,就要从这两方面入手:一看“以”后边是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是不是与后边的名词或词性短语组成了介宾短语,而且是不是作状语的(在文言中“以”常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二看“以”能不能用“而”替换。如果能,它就是连词;如果不能,那它就是介词。上例中的“既自以心为形役”“问征夫以前路”“农人告余以春及”中的“以”都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了介宾短语,又都是作状语的(其中后两句是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而且又都不能用“而”替换,因而判定它们都是介词。至于其它各句,“以”的前后连接的都是形容词或动词,又都能用“而”替换,所以是连词无疑。

三、分析两个特别的倒装句式。

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2、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由于诗歌表情达意和句式平仄对应等方面的需要,诗歌中有些语句常常打乱正常语序,文中这两个句子就是这样的。在讲课时,由我提出这个疑问来,让学生自己探寻它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倒装句式,很有意思。

第一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倒装句,因而在译文时应译为:“(我的)门虽然有设,却常常关闭着,(因而,我)每天在园中走一走,自成一种乐趣。”第二个句子是定语前置的倒装句,所以在译文时,要译为“既要探寻幽深曲折的沟壑,又要经过高低不平的山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归纳2范本篇十

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通"彩")。

2、石头黑色,多平方,少圜(通"圆")。

1、阴:其阴,济水东流(山的北面)。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暗)。

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暗中)。

2、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始)。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当初)。

余始循以入(开始)。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

3、望: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远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声望)。

在丁卯三月之望(阴历十五日)。

4、坐: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坐在)。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座")。

王曰:"何坐?"曰:"坐盗。"(犯罪)。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因为)。

5、视: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看)。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看待)。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向西;向东。名作状)。

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照,名作动)。

1、阳谷皆入汶(古义:山南水北谓之阳。今义:阳光,表面上)。

2、至于泰安(古义:由"至"和"于"组成,到达。今义:表另提起一件事情)。

3、多平方(古义:方方正正的,指山石。今义:数学用语)。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断句)。

2、余所不至也(判断句)。

3、(余)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省略句)。

4、多松,生(于)石罅(省略句)。

5、余始循(之)以入(省略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归纳2范本篇十一

【谦称】有下列6种: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直呼其名】有三种情况:

自称姓名或名。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用于介绍或作传。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一般而言,字与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名与字一般由父亲或尊长来取。

【号】即别号、表号。号一般由个人取定,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青莲居士、少陵野老、玉溪生、四明狂客、醉翁、已斋叟、我佛山人、百炼生等等。

【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文忠公(欧阳修),史忠烈公(史可法),缪丑(秦桧)。

【斋名】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杨诚斋(杨万里);聊斋先生(蒲松龄),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籍贯】如王临川——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柳河东——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顾亭林——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郡望】如唐代韩愈,世人称为韩昌黎,是因为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韩愈实际上是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而苏轼也曾自称“赵郡苏轼”、“苏赵郡”,苏氏是赵郡的望族(实际上苏轼是四川眉州人)。

【官名】在古代官名用以人的称谓十分普遍,如“阮步兵”——阮籍,“嵇中散”——嵇康,“洪经略”——洪承畴,“孙讨虏”——孙权,“贾太傅”——贾谊;“杜拾遗”、“杜工部”——杜甫;“柳屯田”——柳永。

【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后人遂以武侯相称;谢康乐——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王荆公——王安石;诚意伯——刘基。

【官地】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贾长沙——贾谊,他曾贬为长沙王太傅;陶彭泽——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骆临海——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柳柳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贾长江——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

【兼称】如《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三)。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通“薆”;“见”通“现”

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通“悦”;“女”通“汝”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归”通“馈”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匪”通“非”;“女”通“汝”

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无”通“毋”

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

8.肇锡余以嘉名。

“锡”通“赐”

9.扈江离与辟芷。

“辟”通“僻”

10.来吾道乎先路。

“道”通“导”

11.指九天以为正兮。

“正”通“证”

1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通“娶”

1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帘”通“奁”

1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纫”通“韧”

1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丁宁”通“叮咛”

1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奄奄”通“晻晻”

17.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展”通“辗”

1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属”通“嘱”

19.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20.比去,以手阖门。

“阖”通“合”

21.称心快意,几家能能彀。

“彀”通“够”

2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通“溟”

23.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通“陲”

2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反”通“返”

25.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

26.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

27.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而”通“能”

28.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

29.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匪”通“非”

30.瞎王刘引定火乔男女。

“火”通“伙”

31.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见”通“现”

32.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