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浅谈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论文范文简短(通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0:42:04 页码:13
最新浅谈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论文范文简短(通用9篇)
2023-11-19 10:42:04    小编:ZTFB

总结是我们提升自我、实现个人成长的重要一环。怎样保护环境,营造一个绿色、宜居的家园?希望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能够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和启发。

浅谈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论文范文简短篇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进程加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价值体系正经历着一个与日俱新而又痛苦嬗变的过程。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时期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也在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思考研究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问题,引领其形成积极科学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当代大学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们善于捕捉和接受新生事物,报纸、广播、电视,特别是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大多数同学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以及对重大事件的处理,能够表示理解赞同和支持。政治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贯穿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2、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是务实的。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与选择,许多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已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而把努力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锻炼各种驾驭生活的能力、了解社会、树立自强自立放在第一位。多学些本领,多掌握几种技能,适应竞争,适应社会,已得到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

3、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进取的、向上的。当代大学生对“追求健康向上、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生价值观普遍持认可态度。他们富于同情心、责任感和正义感,越来越多的当代大学生追求完美的人格质量。

1、人生理想的失重与个人主义的抬头。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中个人主义的现象有所抬头,表现在:只顾自己利益,处处为自己着想、不愿关心和帮助他人,不参加集体活动,狭隘的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现象严重。

2、拜金主义的兴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个别大学生开始接受并认同金钱至上的观点,出现了拜金主义,崇拜金钱,以含金量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

3、对优良传统的冷漠与价值偶像的错位。近年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与个别大学生的高消费、高享受的追求已经格格不入了。在个别大学生心里逐渐产生了价值偶像的错位。

(一)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折射和影响。

大学生价值观极易受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不同价值观相互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特别是当代大学生造成了思想混乱、价值迷茫,产生了大量道德失范现象。

加之社会一些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的影响,使他们很容易产生消极的观念,对改革开放和国家的发展前景以及个人前途产生困惑,在彷徨与苦闷的思考中他们转向崇尚自我,走进自我迷宫,主体意识也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得失,注重物质享受和拜金主义倾向明显。

(二)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

全球化如同一柄“双刃剑”,各国在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的同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也迅速地在全球蔓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这些西方腐朽思想通过大众传媒和文化产品,在消遣和娱乐的幌子下进行大规模的传播和渗透,向人们宣传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同时一些西方社会思潮也趁虚而入,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产生了很大影响,并渗透到大学生日常行为和社会认知之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新的工作体系尚在建立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学校在学生价值观教育上目标过高、缺乏层次递进性,远离时代;过度强调认知、理论与实际的脱离,价值观教育变成了单纯的知识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把价值观教育过程看成单纯的外炼过程,把教育过程和内化过程分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作用的发挥。

(四)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传媒的作用和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所处的已是一个信息激荡、传媒发达的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传媒如网络、影视、书刊等热衷于宣传和介绍西方各种价值观念,甚至封建迷信的某些歪理邪说,加上对很多新生事物的迷惑不解,许多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价值观困惑,有的精神空虚,缺乏理想信念,终日沉迷于网聊、网游之中;有的价值导向异化,一味模仿明星和西方饮食、服饰、生活方式,成为所谓的“新新人类”。

(五)家庭教育的缺乏。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我们国家目前的家庭教育非常缺乏,尽管多数家长在主观上也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但出于对子女适应现实社会的担忧和对其眼前利益的维护,往往在具体问题处理上又采用实用主义的做法,在价值观教育上倾向于个人本位和“金钱”本位,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当前大学生缺乏对国情民情的切身感受和具体了解,缺乏生活实际的磨练和对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社会思想意识的思考,这样很容易在价值观的选择上产生偏差。从心理学角度看,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的思维、情感处于变化发展之中,他们在各方面的心理特点上充满矛盾,处于极不稳定的变化中,观念的`多元和多变又使他们无所适从。

(一)加强理论引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的理念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对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一种基本规范和准则,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保障。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并紧紧围绕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展开。我们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主导因素,并结合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更新教育模式,以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利用各种教育阵地,通过多种渠道,全方位地开展教育,将其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观。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决弘扬主旋律,以正面宣传为主,树立先进典型,抓好示范教育,为大学生价值观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各类网站要把握好正确的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育活动;依法加强对高校周围的文化、娱乐、商业活动的管理,坚决打击侵害学生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的不法行为,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

注重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首先应当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环节。教师应当多采取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的头脑始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其次,应当尽可能地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借助于一切可以运用的技术手段,将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从而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用科学思想丰富学生头脑,加强主渠道能量,提高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影响,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四)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历来是高校精神文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非强制教育手段,主要通过创造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来实现课堂以外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内化了教育要求。要发挥校园文化熏陶作用,运用理论、文化、宣传等手段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加以正确的舆论引导,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活泼的集体活动来营造一种明朗、健康、活泼、有序的文化氛围,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有凝聚力的校园文化,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是校园文化的高层次精神体现,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形成的历史性及其时代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每个大学生深层次的价值观的形成,乃至于他们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五)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

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须使社会的要求内化为个体内在的需要,这样才能使大学生主动、自觉地去创造社会所需要的行为,并从而体验到自己对社会所作的贡献,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首先,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教育影响转化为大学生内在价值观的基础。要加强实践的环节,开展各种活动让大学生承担一定的社会任务,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在社会动态的发展中寻找大学生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有机结合点。

其次,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然后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在外化为行为和习惯,最终形成稳定的价值观。他们在进行社会交往与协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践履社会、集体或教师提出的思想道德规范与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会产生评价和调节人际关系及他人行为的需要。

最后,大学生要身体力行,从实践体验中去认识、理解、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逐渐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从而实现由知到信,从信到行的两次飞跃。

(六)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首先,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父母与子女朝夕相伴,对子女的情况最熟悉,教育也最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其次,家庭教育增加了情感教育,可以更好地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为此父母要注意加强对子女的品德、人格教育,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后,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协调,呼吁学生家长加强学习,关注孩子的成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多与孩子交流和讨论价值观方面的问题,使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形成卓有成效的教育合力,共同把大学生培养成一代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浅谈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论文范文简短篇二

文章针对高职学生不良就业观的表现,提出了修正对策。要明确职业目标,制定职业规划;正确认知创业创新;提供更多就业信息,创设更多就业渠道。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整体下行态势明显。需求持续收缩与供给深度调整,产能削减、资产重组滞后并存;重化工业和产能过剩主导的下行力量,与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引导的新兴上升力量并存;实体经济降杠杆、去库存、逐步释放风险与虚拟经济加杠杆、资金脱实入虚和金融风险积聚并存。这种情况必然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在此形势下,纠正不良就业观,树立正确的就业思想,适应新的经济态势,是高职院校学生顺利就业、优质就业的根本保证。

1、随大流,无主见。

高职院校目前的就业模式主要是两种:一是学院与企业合作的“订单式”“定向式”就业模式,二是学生自主就业。“订单式”、“定向式”就业模式的优势是,有目的的培养,有稳定的就业单位。劣势是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教育学生,不能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资源,不能充分发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自主就业这种模式本来比较灵活,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素质,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就业。可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学生要么是听凭学院的就业安排,要么看其他同学的选择确定自己的选择,看选择哪儿的人多就选择那儿,无主见,无创意,随大流。

2、先就业,后择业。

据调查,高职高专院校2014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5%,比2013届(90.9%)略有上升,比2012届(90.4%)上升1.1个百分点。就业率的上升是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成效体现,却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就业观念的结果。“先就业,后择业”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权宜之计,是职业目标不明确甚至无职业目标的体现。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对企业来说:一是浪费资源,二是延误时机,三是影响经济效益。对学生自身来说亦是如此。3、创业万能思想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创业,自己做老板,自己说了算,才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全然不考虑自身条件。即使是对创业一无所知的学生,仅凭一腔热情也会盲目创业。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比例为3.8%,比上届(3.3%)高了0.5个百分点。另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后先去就业,就业不满意时就自主创业,把创业当成了就业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在创业不成功时又再去就业,如此恶性循环。据《2015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中数据显示,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有1.6%的人自主创业(本科为1.0%,高职高专为2.2%),三年后有5.5%的人自主创业(本科为3.3%,高职高专为7.7%),与毕业时相比提升了2.4倍,高职高专毕业三年后上升了2.5倍。说明有更多的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内选择了自主创业。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时就创业的人群,三年后仍坚持创业的比例为47.5%,与上届(43.3%)相比上升。高职高专有48.9%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比2010届(42.6%)增长了6.3个百分点;有42.7%的人退出创业,选择了受雇全职工作,比2010届(50.3%)减少了7.6个百分点。虽然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创业后三年内退出创业队伍的人数在减少,但仍有近一半的高职院校学生徘徊在就业——创业的路上。

1、明确职业目标,制定职业规划。

职业目标的确立就是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就是清晰的明确一个人在职业上的发展方向,它是人在整个生涯发展历程中的战略性问题也是根本性问题。定位准确,才会持久地发展自己,才会善用自己的资源,才会抵抗干扰,不轻易放弃。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系统的计划过程。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有了明确的职业目标,制定了准确科学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就不会随大流,就不会在尝试中寻找。努力就有了方向,奋斗就有了信心,成功就有了保证。

2、正确认知创业创新。

创业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需要创业者运营、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行为。创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它要求创业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全面的知识素质,高超的能力素质。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才能积极应对;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应对创业和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考验;拥有全面的知识素质,才能适应创业运营过程中需要的各种能力需求;拥有良好的能力素质,才能应对随时随地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必须充满自信,诚实谦虚,克制忍耐,公正正派,积极热情,有责任感和创造性,才可能在商场上得道多助,纵横驰骋,为社会创造财富,给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不具备这些素质,则不适合创业,如果贸然创业,注定失败。

3、提供更多就业信息,创设更多就业渠道。

高职院校的学生之所以抱着“撞大运”的就业态度,一方面是因为自身对就业形势认知不清,未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校和社会没有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创设更多的就业渠道,以至于学生心中无数,缺乏方向感。高职院校应该多角度全方位地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信息,创设更多就业渠道,特别是可以选择一些地方企业,使学生与用人单位零距离接轨,使学生了解企业,企业了解学生,然后进行双向选择,必然准确到位。比如企业经常进学校召开毕业生见面会,学生定期进企业进行现场见习实习。学生拥有几个企业的师傅,企业师傅拥有好多学生学徒,是非常有效可行的办法。这样一来,既实现了高职院校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供求对接,又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完全可以实现双赢。

作者:王蓉王瀛涛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1]余洵.当代高职学生就业观念与能力调查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1).

[2]陈刚.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学生就业思想观念的作用和对策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9).

[3]贺向红.加强毕业学生就业指导树立高职学生就业观念[j].内江科技,2010(1).

浅谈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论文范文简短篇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表明:了解和解决教育对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是高校教育永恒的主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国际环境的转变,大学生的.价值观从价值主体、价值目标到价值评价标准等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迁,而西方文化的渗透、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以及高校教育改革则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重要原因.

作者:李恺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0刊名:学理论英文刊名:theorylearning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41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变迁原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谈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论文范文简短篇四

论文摘要:职业价值观是个体的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上的体现。本研究以师范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super编制、宁维卫修订的《职业价值观问卷》对823名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他们的职业价值观以及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知,并对二者的分布进行了比较,揭示了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教师职业价值之间的差异。

价值观研究是众多学科关注的领域,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焦点之一。职业价值观是个体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的价值观,对于大学生,则是他们择业观念的核心要素。对于预备以教师为职业的大学生,他们如何评价教师的职业价值?这一评价与他们对职业生活的基本价值欲求能够统合吗?从宏大尺度来看,该问题反映了蕴含在教师职业中的“传统价值”与青年学生身上的“当代价值”之关系的认识旨趣。

一、问题的提出。

价值观是人格的核心。什么对我是重要的?对该问题的意识决定了一个人自我实现的方向感。我是我想成为的那样的人吗?对该问题的回答构成了自我认同感。价值的主体归根到底是个体,价值观则是群体相关的,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价值观不仅受社会文化背景和各种亚文化因素的影响,也受个体生活经历、教育水平、社会地位以及人格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个人所在的群体考察该群体的价值观,本文的观察单位是个体,分析单位是群体,即师范专业大学生。进而依照专业、年级、性别、生源地等与价值观相关的变量考察亚群体间的差异也是十分有趣的,本文正是该项研究的一个部分,意在探究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一般特征。

价值观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复杂的分类,究其根本,乃是生活态度问题。职业活动是人生历程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人的身份象征、谋生手段,也是反映生活态度、实现生活价值的重要途径。从这个角度看,职业价值观是人们通过工作而达到的目标或取得的报酬,它们是更一般的个体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表现。一生活的变化带来价值观的变化,生活的俗世化、多样化和个体化带来的价值多元对当前师范专业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何影响?相对于社会价值,他们是否更倾向于个体价值?相对于内在价值,他们是否更倾向于外在价值?这是本文要探讨的第一个问题。

一门职业往往有其特有的价值取向。毋庸置疑,教师负有传递传统价值的责任,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本身是保守的”。相对于个体价值,它更强调的是社会价值,相对于外在价值、报酬,它更注重内在价值。师范专业大学生如何看待教师职业的价值?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的价值定位?这是本文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前一个问题是主位的,涉及到职业生活中什么对我而言是重要的这样的价值判断,是期望、欲求;后一个问题是客位的,涉及的是关于教师职业生活是否具有某种价值的判断,是职业认知、评价。

本文第三个要研究的问题是上述两个问题的综合。通过两组调查数据,比较师范专业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对教师职业的认知是否吻合,包括在各价值维度的排序分布上有何差异,以及在同一价值维度的权重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这样的比较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师范专业大学生遇到的择业困惑和价值冲突,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他们在将来的教师职业生涯中可能产生的和需要调整的价值追求,从而加强高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引导大学生培养适切的职业价值观,改善影响择业的主观要素,这也是本研究实际关切所在。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本研究对反思“我们”自身有关教师职业生活的价值抑或有所裨益。

由上述问题发展出的研究假设包括:第一,不同维度间的职业价值观存在显著差异,受访者更倾向于外在的、个人性的价值取向;第二,不同维度间的教师职业价值认知存在显著差异,受访者更倾向于内在的、社会性的价值评价;第三,受访者的职业价值观与其教师职业认知的分值存在显著差异,并广泛地分布在各个价值维度上,即师范专业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活的价值期望和他们需要面对的教师职业生活的特征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事实层面对受访者的两种价值判断加以描述和分析,关注的是群体一般特征及其差异的定量比较,故采用的研究范式为通则式量化实证研究。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方法。调查问卷移用宁维卫在super编制的《职业价值观量表》(workvaluesinventory,简称wvi)的基础上修订的中国版的《职业价值观问卷》。问卷结构的`理论维度采用三分法,即将职业价值观划分为三大类:一是内在价值,指与职业本身有关的一些因素;二是外在职业价值,指与职业本身性质无关的一些因素;三是外在报酬。次级具体维度巧个,每个价值维度设计有4个描述职业价值的陈述句,全卷共60个项目,问卷结构参见表1。选项采用liken五级评分法,分别为:很重要、重要、不能确定、不重要、很不重要,依次赋值5,4,3,2,1分。由于该量表的修订距今已有十多年,个别项目不太符合当今时代特点,在正式使用前参照学生对题意的理解进行了简单的修改。

该问卷的理论维度尚存在商榷之处。例如,变动性中的“工作有变化”描述的是职业本身的特征,把变动性和其他三个描述工作环境的维度同归外在价值并不妥帖,似应属于内在价值。而外在报酬中的生活方式维度,例如“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描述的是典型的内在价值,把它和“能有加薪机会”这样的典型外在价值同归于外在报酬,虽然在逻辑上都是外在于职业的价值,但我们的确还是不能说一个特别想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他追求的是职业生活的外在报酬。故此,本研究只在巧个具体维度上进行统计分析。

有关教师职业认知的调查,这部分用来了解受访者对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在上述职业价值60个项目上的评价,同样采用五级评分法,分别为:很符合、符合、不能确定、不符合和很不符合。

关于测量的信度和效度。该问卷已被多个研究采用,均表现出了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在本研究中,根据统计结果对问卷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得到克伦巴赫。系数为0.9336,符合心理测量的要求。巧个分量表除了独立性维度的信度系数为0.4984外,其它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59至0.76之间。一般来说,健全的项目所需要的项目间相关应在0.10至0.60之间,项目与维度的相关系数应在0.3至0.8之间。分别对15个维度内项目间的相关性以及项目与维度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显示,除个别项目外,绝大多数项目的相关系数落在此区间中。总体而言,本研究使用的问卷其调查结果是可靠、有效的。问卷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二)研究对象。

研究的样本来自南京晓庄学院二到四年级的师范专业在校本科学生(不包括专升本和函授本科生)。实际抽样采用了分层整群取样的方法,分别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以及中学教育的文科和理科的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各随机抽取两至三个班的学生作为受访对象。共发放问卷885份,回收844份,其中有效问卷823份。

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本研究的受访者均来自于同一所高校,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即严格说来,本研究的外在效度是同类师范大学的在读本科学生。

三、研究结果。

1.维度分布特征。

为了了解师范专业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对受访者职业价值观巧个维度的平均分数进行了排序,见表2。

进一步对这巧个维度进行维度间配对样本差异显著性检验,以考察先后顺序之间的重要程度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检验结果显示,除声誉与经济报酬之间、经济报酬与利他主义之间、利他主义与监督关系之间、监督关系与工作环境之间、工作环境与创造性之间,其他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在重视程度上排列前五位的价值维度和排列后六位的价值维度两两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可以认为,本研究中巧种价值维度的排序是有意义的,尤其是排序中靠前与靠后的维度有效地反映了受访者的价值取向。

2.项目分布特征。

为了能更具体地了解师范专业大学生对不同职业价值的重视程度,对其对职业价值60个项目的重视程度进行排序,结果见表3。

对测量职业价值观的60个项目进行排序,发现师范专业大学生比较重视的前10位与最不重视的10个项目反映的情况与职业价值维度的排序基本吻合。如师范专业大学生最不重视的项目14,37,24均属管理维度,而该维度在职业价值维度排序中也是他们最不重视的,它们反映的是受访者是否欲求对他人有影响。但也有个别职业价值维度内包含的项目分别排列在前10项和后10项中,其中属于声誉维度的项目33(能受到他人尊重)列最重视的第五位,而项目5(能成为工作权威)则排列在最不重视的第二位,求权利而非权力;同属于经济报酬维度的项目39(收人足以过上安静的生活)排列最受重视的第二位,而项目48(收人能比同等条件的人高)则排列最不受重视的第六位,求稳定但并不奢求丰厚。还可以注意到,位列第一的项目35(能有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和位列末尾的项目25(能在大城市工作)与平均离差相去甚远,可见受访者多么重视生活的内在价值而非外在价值。

职业评价是大学生对某职业的社会意义、社会地位、经济报酬、劳动强度等因素的综合认识和价值评价。本研究考察了师范专业大学生对他们即将从事的教师职业在职业价值的15个维度、60个项目上的评价,了解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知特点。

1.维度分布特征。

受访者在巧个维度上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评价排序如表4。

为考察巧个维度的排序是否具有统计意义,进一步对其进行配对样本差异检验,统计结果表明:受访者对教师职业认知的巧个维度,除创造性与管理之间,美感与管理、创造性之间,智力激发与管理、创造性、美感、生活方式之间,监督关系与独立性之间,生活方式与工作环境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余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可以认为,师范专业大学生对教师职业价值认知巧个维度的排序是有意义的。受访者在利他、安全、成就、声誉上给予了教师职业较高的评价,在变动性、报酬、监督关系和独立性上则评价较低。

2.项目分布特征。

我们选择了60个项目中排列前25%和后25%共30个项目来考察师范专业大学生对其即将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知特点,结果见表5.

高分组项目和低分组项目的分布与前面维度的排序是吻合的,即师范专业大学生对教师职业价值中的利他、安全、成就的评价最高,而对变动性和经济报酬的评价最低。诸如“有益于他人”、“能受到他人尊重”、“工作比较稳定”反映了受访者心目中的教师特征,而“不是一种经常重复的工作”、“收人比同等条件的人高”、“不是一种单调的工作”则不符合他们对教师的定位。确实,教师是个倾向于重复过去的职业。

1.问卷间差异比较。

为了考察师范专业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与对教师职业的评价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对受访者两项调查的均分进行了比较,结果见表6。

表7清楚地表明了巧个维度上的具体差异。唯“管理”维度无显著性差异,其他差异极显著;唯“利他”维度教师职业评价显著高于职业价值观得分,其他价值维度上均显示出期待高于现实。

3.维度分布比较。

将表2、表4合并得到表8。可以看到,“生活方式”、“报酬”、“利他”、“独立性”等几个维度反差比较明显。受访者对教师职业的利他价值评价很高,但在职业价值观中却并不受重视;最为看重的生活方式,在教师职业认知中却评价不高;比较受重视的报酬因素在对教师职业的认知中相去甚远。

4.项目分布比较。

表9显示了两类价值判断中项目得分排序的前巧位和后巧位的分布,更具体地描述了职业期望和现实评价之间的异同点。

对各项目得分的前巧项进行比较,发现以下的项目存在不一致:1,2,42,30,47,36是受访者对教师职业价值评价较高的项目,主要涉及利他价值,而这些项目在他们的职业价值观中却并不太受重视,同时师范专业大学生很重视的项目35,39,52,55,26,10,主要涉及个人的生活方式,在教师职业认知中却评价不高。

对后巧项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包含了较多的共同项目:25,5,3,48,18,32,41,29,59,可以看出师范专业大学生在工作变动性维度上的重视程度与他们对教师职业评价是一致的。受访者倾向于比较稳定的工作,教师职业恰能满足这个期望。有趣的是,唯项目38(能经常感到学习的紧迫性)“倒挂”,受访者不希望这种紧迫感但教师工作恰具有紧迫性。

四、研究结论。

第一,比之社会价值,更注重个体自我价值。

对巧种职业价值的排序中,受访者把生活方式、成就分别排在了第一、二位,把独立性排在了第五位,他们希望职业能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实现自己的生活理想,期望职业有利于自我发展、发挥个人才能,这反映了当代师范专业大学生对自我潜能的发挥、自我价值实现的关注。

第二,比之变化带来的挑战,更注重安全稳定。

安全需要是一种匾乏性需要,安全感的失去会给个体带来很大的压力。在巧种职业价值的排序中,他们把安全性排在了第三位,希望职业能为安定的生活提供保障,能在工作上有一个稳定的局面,不会因为工作调动、工资、福利等经常提心吊胆、心烦意乱。同时,他们把变动性排在了倒数第二位,把智力激发和创造性分别排在倒数第三和第五位,不希望工作的内容经常变化,不希望不断出现的新事物给自己带来不安定感,希望能避免职业给自己带来学习和工作的紧迫感,这些都体现出了师范专业大学生追求安全稳定,避免压力、变化的特点。

第三,比之权力关系,更注重同事间人际关系。

在问卷结构中,关于职业生活中要处理的人的关系,包括三个,其中“监督”是你和领导的关系,“管理”是你对他人领导的关系。在对职业价值的权衡中,师范专业大学生把“同事关系”排在了第四位,可以看出他们对平等性人际关系的重视。同时,他们把管理排在末位,在排倒数10位的项目中,管理维度所包含的四个项目中有三个排列其中,另监督关系排在第九位,这些都表现出了受访者对权力的淡然。第四,比之内在价值,更注重外在于职业的价值。

虽然受访者很看重职业中的成就和独立性,但是更恰当地说它们描述的是职业对于个人的价值。所谓内在价值,准确地说应当指职业生活本身的价值,而此类价值中的创造性、美感和智力激发分别排在15个价值取向中的第11,12,13位,变动性和管理则排在末两位。由职业生活所带来的价值是外在价值,在这个框架中,生活方式、安全性、同事关系、声誉和经济报酬排列则靠前。实际上,追求内在价值本就是传统价值体系的核心要素,在现代社会中,职业越发分离为生活之外的活动。

(二)关于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师职业认知的一般特征。

第一,对教师的职业认知与传统文化及社会一般性评价相一致。

很显然,受访者对教师职业生活的认知并没有超出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主流评价,这就是以工具性价值为核心的教师形象。就排列前几位的价值取向而言,“利他”之于无私奉献,“安全”之于安身立命,“声誉”之于师道尊严。结合排列靠后的几种价值取向,更能看出教师的传统文化形象:多变动、讲报酬、要独立等都不符合传统价值观对教师的定位。至于靠前的“成就感”则主要归因于受访者认为自己的专业学习能够学有所用,当然也合乎修齐治平的传统儒生取向。

第二,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评价与其职业价值期望间存在一定落差。

比较巧个维度在职业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认知中的排序发现,职业价值观与教师职业价值认知在“生活方式”、“报酬”、“利他”、“独立性”等几个维度反差明显,生活方式、独立性和报酬在他们的职业期待一边,利他则在教师职业认知一边。此外,除利他外的相同价值维度上,他们都倾向于给教师职业更低的分数。

第三,寻求安全与回避变动是两种价值判断的相似之处。

在价值取向的两个序列中,安全性都被排在了前三位,而变动性则双双落在最末两位。寻求安全稳定、回避变化是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重要特征,同时也符合他们对教师职业生活的定位,这大概也是他们选择读师范的重要原因。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受访者不希望“工作有变化”(项目3)但希望“不是一种单调的工作”(项目49),或许这正是大学生在高就业压力下的复杂心态。关于教师职业,他们认为它不是“工作有变化”的职业,但却是“一种单调的工作”。是他们错误地评估了教师职业的丰富性吗?还是我们该反思和改变教师职业生活的价值呢?见仁见智,存乎其人。这或许正是价值观研究的魅力所在。

浅谈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论文范文简短篇五

作者简介:吴燕,女,(1984.02-),籍贯:南阳,学校(或单位):西南石油大学政治学院10级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方向)。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新的深刻的革命,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多方面的巨大变化,从而在人生价值取向上,也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次的选择。劳动和贡献伴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自己的生活不断前行。

关键词:劳动;贡献;人生价值。

一、当今中国社会价值观存在的现象及原因。

(一)中国社会价值观存在的现象。

人生的价值究竟是什么?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人看法各不相同。有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享乐;有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职位高低;有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金钱和权力;有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其实归根结底,劳动和贡献离不开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我们的价值观。

当今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价值观扭曲的现象。我们能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可以看到这些现象。比如:现在的相亲栏目其实就是拜金主义倾向,另外选秀节目让多少少男少女想一夜成名。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屡有发生。食品安全问题诸如“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的生活。高中生跳楼,大学生杀人或自杀等等。从个人到企业,这些现象都反映出我们的人生观人生价值出了问题。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经济腾飞的三十年,经济发展了,但是有些人的价值观在逐渐迷茫。在中国历史上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的独尊儒家,到南北朝的玄学,到唐宋的佛学到明清的朱明理学等等。其实每个时代都有他的所谓的主流思想,我们今天社会的主流思想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我们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我们需要适应这个时代,需要适应这个社会。不能因为个人的利益,个人一时的挫折,就做出悖逆于我们主导价值观的事情。

(二)当今中国出现价值观扭曲的原因。

1、外来文化的冲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各种目的,以影视,电台,书籍等各种媒介不断向中国输出他们所谓的“绝对自由”、“尊重人性”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当今中国,个体文化日渐盛行,群体文化难成气候;不择手段追求个人成功。

2、社会的转型。因为我们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市场经济要求对以往一切价值给予重新定位,时代的变革冲击这人们的思想,新的价值观尚未形成。另外,法律正治制度的不完善也给了放纵私欲的社会土壤,不过相信这一切会慢慢改变,因为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

3、生存压力的加大。在中国成功的机会不少,而梦想成功的人更多,这也直接导致了从小孩入托、升学、就业到加薪、跳槽乃至创业,竞争和压力无处不在而且与日俱增。每个人都想最大限度地从环境中获取资源,排他和利己已成了人们的本能反应,财富和享受似乎已成为了人们活着的终极目标。

4、改革的阵痛:下岗。亲身经历失去对自己至为珍贵甚至赖以生存的东西而自己却无能为力,会给很多人的心灵带来巨大而持久的创痛,当这种心理状态和生存条件长久地不能因为重新获取而得以改善时,人们数年间建立起来的价值框架会在顷刻间坍塌,从最初的压抑、自卑、失望和痛苦会逐渐演变成愤懑、怨恨、放弃和富有攻击性。这种态势下的无业人员已成为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更遑论让其保持良好的人生信念。但是,这并不是说改革开放不好,改革使一些人的人生观发生了变化,他们只所以对社会愤怒是因为这一部分人没有适应时代,没有适应改革开放。改革的势在必行和理由我们已经从邓小平理论中可以深刻的认识到。

二、人生价值评价的特征。

人生价值评价标准是判定人生价值有无和大小的尺度。其主要特征在于:(一)客观性。它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反映了一定社会集体的共同利益。它不依个人的主观臆断为转移。个人对人生价值的评价,实际上是对社会和他人评价的认同。(二)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人们都在一定的社会地位中生活,由于各阶级之间的利益是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因此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人生价值标准。概括地说,剥削阶级是以拥有钱财的多少、社会地位的高低或家庭出身的贵贱为标准的。这是剥削阶级本性的反映。恩格斯在批判资产阶级的价值标准时,深刻地指出:在他们看来,“这个人值一万英镑”,就是说,他拥有这样一笔钱。谁有钱,谁就‘值得尊敬,就属于‘上等人,就‘有势力,而且在他那个圈子里在各方面都是领头的”。无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评价标准与剥削阶级是完全相反的。无产阶级是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为评价标准的。这个标准同时又具有科学性。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客观要求。因为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和人类解放、社会进步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三)相对性。由于评价主体的实践经验、评价环境以及评价时怀有的情感、理想、意志和目的的不同,因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同样的价值对象被评估,在具有各方面差异和特殊的个人评价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结论,这既有个体的价值立场问题,又有个体的心理生理以及个人的价值观念问题。评价及标准的反差现象正好体现出人生价值评价的相对性特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今中国的主导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期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

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发展要求出发,朴实而具体地概括了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追求,正是代表了社会的发展方向,反映了时代的基本特征,能够引导整个社会和社会各阶层的价值取向,可以成为社会绝大多数人的道德行为准则。事实上,这个“荣辱观”阐明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即人与国家、人与人、人自身、人与社会的关系。以此引导人们按照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醇化社会风尚,进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更是明确的指出了劳动和贡献应该作为我们心中的价值观。

(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支持。

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是人们关于各种价值标准和以基本评价标准为核心的基本价值信念、理想的观念系统。

在一个价值观多样化的社会中,多种价值观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就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统治者所倡导的对社会文化体系和个体行为起决定和支配作用的价值观,对生活在社会中所有的人产生巨大的影响。核心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是文化、文明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核心价值观对其他价值观起支配和调节作用,规定和影响其他价值观的性质和方向,其他价值观总是体现着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内容。核心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一贯性。核心价值观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一定的领袖、政党或某一集团的代表人物根据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发展趋势,根据传统和现实的社会状况等提出来的。任何一个民族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和稳定社会、抵御干扰、推动发展的力量主要靠社会核心价值观来激发。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把人民群众确立为最高的价值主体。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

四、人生价值评价标准――劳动和社会贡献。

(一)人生价值评价的历史(劳动)。

考察对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历史,我们发现它经历了一个从原始社会到前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再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历程。原始社会人们以劳动为标准来衡量人的价值。在原始人的心目中,最能劳动、最会打仗的人就是最有价值的人。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出现了阶级分化、私有制和剥削,使得社会上一少部分人能够不通过劳动而获得大量的社会财富,成为社会和国家的主人。因而劳动被看作是下贱的事情,劳动者则不被看作人代替劳动作为评价人生价值的主流标准是等级和血统。这时谁的地位愈高,谁的价值就愈大。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高度商品化的社会,它不承认任何等级关系,只承认等价交换原价。正像马克思所指出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因此,金钱代替了等级和血统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主流标准在这种社会里,一个人有了钱,也就有了价值,钱越多,价值也就愈大。

(二)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评价标准(社会贡献)。

马克思主义把人看成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认为离开社会和集体,离开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孤立的个人是无所谓“价值”的。并强调“价值”是客观事物对其他人需要的满足,即对其他人的有用性。因此,一个人的一生是否有价值,不是指他对自身来说有什么意义,而是指他的存在和活动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他人和社会的实际需要,也就是说,能在多大程度上对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一般来说,人生的价值表现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个人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个人的自我价值。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也就是说,不管任何时候,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实现,都必须从他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与社会对他的尊重和满足之间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缺少哪一方面都是不行的。但是,这两个方面又有着不同的作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是第一位的东西。如果离开了它来侈谈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就像离开源泉去谈论流水一样不现实。(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1]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3]吴云:《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关系探析》载于《学术交流》(哈尔滨),1998年第5期。

[5]吴贵春(安徽科技学院,安徽凤阳233100)。

浅谈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论文范文简短篇六

据智联招聘发布的一项针对1。3万名应届生的调查报告指出,截至203月初,为了寻求一份好工作,参与点差的应届毕业生平均每人要投出28。1份简历,甚至有22%的毕业生投递简历数高达50份。

早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中,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曾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然而时至今日,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2014年有毕业生727万,加上去年尚未就业的应届大学生,2014届应届大学生就业形势仍难好转。应届大学生就业难既有自身原因同时还存在着社会等复杂的原因,这些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应届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的社会现象。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应届大学生就业之中存在的问题。

一、应届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过去的应届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有着较高的心理期望值,较高的心态,求高薪、求舒适的心态在应届大学生中比较普遍。这样就造成很多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就业观偏差,一味蜂拥沿海、沪京津地区,导致就业人数集中竞争大。东部沿海的岗位往往让应聘者趋之若鹜,而西北地区有些条件优厚的工作却无人问津。一方面,东部惊呼人才过剩,应届大学生预期薪酬屡屡跌破底线,甚至有人主动提出零薪上岗;另一方面,西部大开发急缺人才,国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也引不来金凤凰。许多应届大学生先入为主的认为,西部就是荒漠戈壁、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去那里扎根意味着纯粹的奉献,难以实现个人的发展。事实上,那里不但有希望的绿洲、丰富的资源,更有供应届大学生施展抱负的大舞台。这里不是苦行僧的炼狱,很多时候它更适合发挥你自己的才干。因此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应该通过制定你自己的职业计划来了解你自己,也包括了解他人和了解社会。通过实践,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全面的了解。应届大学生要学会整理你自己的技能清单,了解这些技能与你自己的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以后在社会中立足打下坚实的基础。否则过时的就业观念就会导致应届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存在依赖和盲目乐观的心理,导致学习动力不足,竞争意识缺乏,对择业缺乏充分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准备。并且随着国家扩招政策的全面实施,应届大学生数量的上升使得这个群体的质量受到相应的影响,应届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尤其针对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同一个学校的同一专业的不同学生由于个人家庭出生的背景,受教育的背景以及个体性格与资质差异等各方面相关因素的影响,尽管都在相同的环境、相同条件下接受相同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但对于受教育者而言,个体的差异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二、巨大的社会压力。

由于市场上出现的大量的'人力资源,使得用人单位将用人标准提的越来越高,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储备和吸收更多的人才本来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有些企业并没有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而仅仅是一味地追求高学历,厚经验。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工作要求本科学历,而本科生可以做的工作要求硕士学历,这些都导致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严重的挫伤了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很多用人单位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能及时置换冗员。很多单位在招聘时特别看重工作经验,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招聘后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正常上岗。工作经验是需要在工作中产生的,对于这些刚刚走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如果用人单位动辄要求几年以上工作经验,不给他们得到经验的机会,他们何时才能拥有用人单位所需要的经验呢。在205月16日,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做好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就已经指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并从深入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大力促进就业公平、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组织领导等。

三、应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三个要素。

第一,就是应届大学生本身对你自己工作的定位。部分应届大学生好高骛远,对你自己的定位有很大偏差,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关于这点曾说过,当代应届大学生应该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要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善于在平凡的岗卫生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广阔的天地,只要我们定位好,认识清楚你自己的方向,总能在青春里散发出你自己的异彩。第二,就是就业竞争力。面对当前社会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当代应届大学生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加强自身素质,只要有能力,总会有你想要的职位在等着你。第三点就是心态。俗话说,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话糙理不糙,很多应届大学生们的心理素质不过硬,虽然专业水平很高,但不能将你自己很好的展示出来,胆怯,不自信等情绪在应聘时成为大忌。所以说,除了掌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也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的自我锻炼与加强,培养出良好的心态。把握好这三点要素,求职的概率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浅谈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论文范文简短篇七

在经济转型时期,当代大学生道德状况呈现出三个基本特点,即道德观念的多元性,道德行为的冲突性,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矛盾性,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针对大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对策:一是改革思想道德修养课,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二是完善德育机制,优化德育功能;三是加强道德实践,实现知行转化.

作者:吕华蓉作者单位:鹭江职业大学社科系,福建,厦门,361005刊名:鹭江职业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lujianguniversity年,卷(期):200412(3)分类号:b822关键词:道德观念道德行为道德教育道德实践对策

浅谈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论文范文简短篇八

高中物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让很多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和初中物理不同的是,高中物理知识更加具有抽象性,学习起来更加的困难,必须要依靠定量分析以及有效的推理来解决难题。学生在学习高中无论过程中,很难掌握高中物理的特点,导致学生尽管做了很多的习题,但是依然无法提高学习成绩。为此应找到合理的方法来让学生摆脱学习误区,找到合理的学习方法。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讨论一下相关的话题。

一、高中物理学习中的误区。

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过程中,存在许多的误区,使得学生的高中物理成绩无法得到提升,主要的学习误区有以下几点:

(一)目标模糊不明。

很多的学生过分的看重物理成绩,因此采用题海战术来进行学习,至于有没有对知识做到具体的掌握并不是特别的关心。这样的学习方式尽管会节约很多的时间,不过也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弊端,首先,为了记住物理知识所涉及到的概念以及公式,经常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而经过实践调查发现,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在考试结束以后,就会迅速的忘掉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会给学生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麻烦,而所取得的学习效果也仅仅是起到应付考试的作用;其次,受成绩压力的影响,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心思花费太多的时间去深挖课本知识,这样就无法取得系统性的学习效果。

(二)基础不牢。

目前许多的学生之间把做习题量的多少当做学习效果的评定标准,这样就使学生各自握有多种类型的参考书,在上完课以后就开始做题,而且很多的学生在听完讲课以后,就不再翻阅课本。因为解题是考试的主要形式,很多学生由于没有完全对概念以及公式有具体的了解,造成他们在考试的过程中只能将有关公式生搬硬套到考题当中,而得出的也只能是错误的答案。

(三)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期间不重视对课本和插图的了解。和化学不同,物理学科的特点造成很多的学生更加重视解题方法,而很少去翻阅课本,对课本中的一些插图更是漠不关心。其实课本里的插图具有更加深层的知识内涵,但是由于学生的不重视而错失了更加深层次的去了解物理知识的机会。

二、忽视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许多的学生在做物理习题的时候,通常只是采取为结果论的态度。所以在做题的时候只看重结果,忽略了解题的过程,仅是采用套公式的方法来支配学习。比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和向心力的时候,许多学生只是单纯的掌握了相应的.公式,比如f=ma和t=2n,f=miw2等,但对如何进行变量处理并没有掌握的十分透彻,而这方面正好是公式的核心内容,因此让很多学生并没有全面的掌握所学的内容。

三、对策。

(一)做好目标定位。

在物理学习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制定好完善的学习目标。学生要从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以两个方面的学习任务来要求自己,首先,想要全面的掌握物理知识以及其所具备的实用性,这样就能对物理概念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其次,想要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充分掌握学习内容的前提下,努力发掘更加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

(二)扎实基础,注重理解。

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全面掌握物理知识的重要前提,学生要注重对每一个概念以及知识点的学习,然后再采用多做习题的方式來加深对所有物理知识点的认识。下面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当学习电磁感应内容的时候,我们知道,穿过某一面积的磁感性条数叫做穿过这个面积的磁通量。这个概念的意识可以解释成:经过相面面的正反向磁感线条数之差。o=bs代表的是有关磁通量的公式,不过这个公式仅仅能够用在b和s之间形成垂直关系的磁场。

当条形磁铁经过同心圆环的时候,前者的半径就会小于后者。那么直线电流就会和同心圆环的面积相同。尽管这道题的主要内容是在对磁通量进行对比,不过能够发现它们的磁场都不是匀强磁场,所以应该根据磁通量的概念来对题中所涉及到的磁通量进行对比。

(三)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物理学习期间,无论是做习题还是对概念的理解过程,都有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要对课本知识做到全面的掌握,利用课本插图的内容来进一步巩固自己对物理概念以及知识点的了解;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期间,要重点掌握学习的过程,这样才能够全面的了解知识点中所蕴藏的精髓,如此一来,能够让学生做到对知识点的为我所用;学生在进行解题的时候,要合理的采用草图,在做题的时候不要怕麻烦,通过认真的画图,来加强解题的正确率。

(四)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

虽然实验并没有纳入高考范围,不过根据上面的内容我们也能够了解到,实验是基础性的学科,它能够让学生对概念有进一步的了解,因此学生在物理学习期间,一定要重视有关实验课的学习内容,尽可能的多做实验,而且最好还要多看有关实验的教程,这样就会对物理实验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为学好高中物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内容我们能够了解到,由于学生很难掌握高中物理的特点和学习方法,导致学生尽管做了很多的习题,但是依然无法有效的提高高中物理的学习成绩。所以学生想要学好高中物理,必须掌握高中物理这一门学科的特点,牢牢掌握高中物理的基础知识,而不是一味的做题,同时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注重对高中物理实验课的学习,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避免走进学习高中物理的误区,掌握学习高中物理的方法,进而实现高中物理学习成绩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超.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科考试研究:高中版,,(02).

[2]李相明.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02).

浅谈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论文范文简短篇九

大学生应该成为传播社会公德意识和践行公德规范的模范人物,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每一个大学生要善于在社会实践中体会什么是真正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行为,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思修论文:浅谈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大学生是社会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社会对大学生公德的修养和实践能力的期望与要求亦随之提高。

大学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是社会文明的一部分。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大学校园,不仅是学习的殿堂,更是社会的缩影。大学生,投入到大学的生活,不仅要完成学业,还有更重要的人生目标和历史使命——为实现从一名自然人到一名社会人的转变打好坚实的基础。

为了解大学生校园公德状况,近年一些大学对大学生一些日常行为做过调查,例如:对大学食堂用的餐插队现象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对此持“无动于衷”的态度,5.6%的受调查者承认“自己也插队”;“当发现有人在寝室外的走廊上大声喧哗时”,46.6%的人“无动于衷”;听讲座时,22.4%的人会收发手机短信,另有19.4%的人曾经“打盹”,表示专心听讲的占35.1%;将近一半的学生声称自己有过“因一时找不到垃圾箱而随手丢垃圾”的经历;如果“看到公共场所的水龙头忘关了”,68%的学生表示会“关紧水龙头”,24.5%则“不予理会”;对于大学生穿拖鞋进教室上课,56%的学生认为这是个人私事,不应要求太严;78%的学生喜欢依某同学的缺点起绰号称呼同学;在诚信方面,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认同“在求职时提供虚假信息”的做法,66%的大三学生赞同“。

简历。

不做假,典型一大傻”的说法。12%的学生承认假期回乡社会实践报告是从网上复制粘贴的。漠视社会公德的不诚信行为是令人忧虑的。

诚信是社会公德的第一要求,是成就人生的第一要素。公共环境需要大家的共同维护,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有助于提高公共生活质量,使人心情畅快;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使人安全舒适;更有助于大学生成才成人。一个成功人士都具有很强的公德意识,只有能适应社会公共生活的人,跟随社会文明进步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社会成功人士,才有成就事业的社会协调能力。

大学生应该成为传播社会公德意识和践行公德规范的模范人物,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每一个大学生要善于在社会实践中体会什么是真正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行为,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近年来,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逐步重视并得以大力加强,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各学校都积极宣传贯彻,取得了明显成效。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整体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大学具有较强的现代公德观念、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能在行为层面上有所实现。绝大多数学生在观念上认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认同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大意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缺点和弱点。比如:公共卫生习惯差,随地吐痰,乱丢杂物,在课桌椅上乱涂和乱画现象比较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就餐时任意插队,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诚信意识淡薄,助学贷款久拖不还;基础文明行为失范,不能尊老爱幼,尤其是男女生谈恋爱时行为有失分寸;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差,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不讲节俭,互相攀比,时有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惯;不能爱护公共财产,图书失窃,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公共场所财物损毁严重,等等。上述行为虽然不是大学生的主流,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习,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而紧迫。

(一)学校教育的缺陷造成了学生社会公德观念的缺失。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反映,是基础文明修养的重要内容,重视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是学校教育的应有内容。但传统的学校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多数学校往往过多地关心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和得失,以此来评判学生素质的好坏以及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等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即使重视和加强了这方面的教育,多数学校也存在公德教育目标空泛、理想化,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公德教育过程抽象、空洞,学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道德行为能力不强,进而造成道德愿望和道德行为相矛盾的现象。

(二)家庭教育功利化思想制约了学生良好社会公德行为的形成。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绝大多数家庭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极为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也愿意花费时间去督促引导孩子的学习。但大多数家庭忽略了对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普遍存在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部分父母或长辈对孩子宠爱有加,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犯的错误,无原则地原谅,缺少必要的教育引导。长此以往,造成了孩子惟我独尊、性格粗暴等不良习气,这种习气伴随孩子进入社会,就会表现为目中无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使孩子缺乏公德意识。同时,很多父母也忽视了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现实中,很多父母不遵守社会公德,不注重个人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孩子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通过不断学习及不断适应各种社会规范并成为正式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尚处于未最后形成的阶段,仍然较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拾金不昧等良好道德品质被有些人认为是大话、空话、套话,使其在调节、约束人们行为方面的作用弱化,良好社会风气受到污染。面对社会上诸多的道德行为,一部分大学生放弃了高尚的精神追求,价值主体的唯我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价值评价的利己化,致使部分学生重利轻义、重个人轻集体、重眼前轻远,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四)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想行为弱点是其社会公德失范的内在原因。

作为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富于想象力、勇于创新的特点,另一方面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一些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得不到老师同学赏识等,加上对社会的某些弊端和不良风气不能够正确认识,使人生价值发生倾斜,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逐渐突出,厌倦、自暴自弃、随波逐流也随之产生,很容易沾染打牌、抽烟、破坏公物等不良恶习,生活中消极处世、冷漠待人,造成道德观念淡漠。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矛盾、生活挫折、贫困等出现了多种心理问题,孤独、沉默、消极、冷漠,甚至性格扭曲,这也影响到了他们正确地待人处世,如果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公德行为。

(一)进一步优化校园公德环境,切实强化对大学生的公德教育。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良好的公德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学校公德环境的优化来说,一方面要重视人文环境的培育。首先,教育者要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作用来引导学生、带动学生。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公德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以实际行动维护学生形象、维护自身形象,提高公德修养。第三,积极发挥舆论在学校公德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倡导公德意识,推崇先进模范,宣传优良的社会公德事迹,谴责不讲公德的行为,鞭挞丑恶现象,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人人讲公德、唾弃不文明行为的良好公德环境。另一方面要做好校园美化工作,以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熏陶人,感染人,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思想品德课程教学。

高校要重视社会公德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内容纳入思想品德课教学计划。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待人礼貌、宽厚、诚实、守信、谦逊、恭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克己自制等优良传统。同时要努力用体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生,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在教育方式上,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避免硬性的说教。促使他们利用认识到的社会公德规范,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有意识地不断实践,使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受到抑制,高尚的思想、行为得到强化。

(三)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加强社会公德日常行为的训练。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联系实际、向人民群众学习,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克服思想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培养大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和献身精神的重要环节,也是最直观、最生动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学校可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科技咨询、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并力求使各项活动的开展形成一种制度,以保证这些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大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可以深刻体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发现人民群众伟大,增强劳动观念,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增强他们的道德需要,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怎样加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教育呢?我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

一方面要注重社会公德教育。

保护环境。

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约束和制止不文明的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为了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难道真的必须走过许多部门,校验诸多证件,填写无数表格,才能证明真实?可见当今社会的一个巨大欠缺就是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就必须注重社会公德的学习。同时,学生党员、优秀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必须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以点及面,以自身的榜样力量来影响一个宿舍,一个班集体,从而建设校园的诚信大环境,并将在学校中所受的影响在社会上加以推广。

社会公德建设需要整体协调发展,也离不开个人自律。在校园中,每个人的行为、习惯、思想都不尽相同,所以应该采取新颖多样的形式,除了加强理论教育,还应多组织一些像爱心募捐、骨髓捐献和义务家教等有意义的活动,让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生动的教育。逐步减少大学校园中诸如上课迟到、浪费粮食、不尊师重教、公众场合搂搂抱抱等不文明和不道德的现象。

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拥有比以往更广大的思想空间,因此,大学生的思想也更自由,更解放。当今社会,国人睁眼看世界,大学生通过电影、电视、报刊、网络、旅游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接受来自全球的信息,感受了世界形形色色的文化,并由此产生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在碰撞与冲突中,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都受到挑战,大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审视和筛选,因而在当代大学生中没有一统天下的主流思想,一时间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各种资本主义的颓废思潮相继泛起,有人惊呼--当代青年可能是跨掉的一代!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还不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失误,进而在自身的各个方面出现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强历史公德教育。由于公德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广泛深入人心,并且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对大学生形成追求高尚、力争先进的风气有很大的帮助。

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是大学生在历史公德学习中所力求掌握的。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一往无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仅要使公民道德教育体现优良传统,又要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所以要积极开发优秀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利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

因此,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的公共道德教育,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条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大学生要想毕业后有一份合适的工作的话,就必须要以学习为重。所以大学生还需要较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在学习中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公德心是否强烈。比如说,在课堂上,有些学生有时候会“讨论”得很激烈,虽然这些学生热爱学习,但可能会影响到别的同学。导致其他同学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就是说,为别人着想是人的一种公德。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更是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公德意识,要想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学习可以从小事做起,仔细观察自己或别人的日常行为举止是否具备大学生所需的公德。学生把自己的生活垃圾放到垃圾桶里就是有公德心,在公共场合说脏话就是没有公德心。要增强公德意识就得要有强烈的是非感,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这个意思。大学生还没有毕业时,就要提前踏入社会,因为要通过实践来提升自身的经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在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中,对其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公德意识有极大的帮助。总之,大学生可以在生活中不断地体会到社会公德规范,然后在生活中把这些符合公德规范的言行举止给表现出来,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