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九年级语文岳阳楼记优质教案范文通用(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0:53:01 页码:9
最新九年级语文岳阳楼记优质教案范文通用(通用8篇)
2023-11-12 20:53:01    小编:ZTFB

教案是教师为了指导教学活动而编制的一种重要教学设计资料。教案编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教案范文,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岳阳楼记优质教案范文通用篇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选自《醉翁亭记》)。

(二)。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词。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谓:为,是。尝:曾经。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2、《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你知道其他几位是谁吗?请写出两位及其作品名称。

答:苏轼《水调歌头》、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韩愈《马说》等。

3、“或异二者之为”一句中“二者”指。“为”的意思是,文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迁客骚人心理活动“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矣。”“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

4、联系所学课文,写出下联。

欧阳修醉翁亭里与民同乐,范仲淹岳阳楼上天下为先。

示例一:同的方面:《岳阳楼记》提出“后天下之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抒发与民同乐的思想。这两种思想境界都是积极向上的,很可贵的。异的方面:《岳阳楼记》作者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此规劝滕子京,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醉翁亭记》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

九年级语文岳阳楼记优质教案范文通用篇二

1.反复朗诵诗歌,感知诗中的形象,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赏析名句,激发灵感,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3.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思想和艺术方面进行比较,体会优秀诗作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感受杜甫诗歌语言的魅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视系列片《唐之韵——千秋诗圣下》vcd。

[预习要求]。

1.给生字注音,并抄写2遍。

2.朗读并背诵本诗。

3.收集杜甫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作者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他又有何想、有何感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登岳阳楼》,感受诗人那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一)学生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

(二)教师整理归纳,播放ppt,学生再对预习作业进行简要补充。

投影文字及图片: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九年级语文岳阳楼记优质教案范文通用篇三

教学角度:穿插式助读——有机地穿插相关资料来带动对课文的学习。

主要教学步骤:

1.检查课前预习。

2.进入课中学习。

(1)穿插一:用地下森林图片或音像资料,引学生走进课文。学生观赏地下森林图片或音像资料,口头描述眼见之景,感性认识地下森林。

(2)穿插二:用刘真福著名的赏析文标题“景美、情盛、理深”作主题词,引学生深钻课文。刘真福先生曾以“景美、情盛、理深”高度评价这篇散文,你认为文中的写景“美”在何处?表达的情感“盛”在哪里?引发的哲理“深”又何以体现?学生反复寻读品味,圈点勾画。(这一环节结束时,还可穿插刘真福先生的赏析文片段,作欣赏品析小结。)。

(3)穿插三:用“研讨与练习三”(或网上下载)介绍地下森林的说明文字,引学生拓展课文。可参照“研讨与练习三”实施。

(4)穿插四:以诗人杨炼的诗《地下森林》,引学生回味课文。重点就诗中的想像与情感,比较课文谈感受。

3.课堂小结。

九年级语文岳阳楼记优质教案范文通用篇四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

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了。

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意境象是很简单: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许许多多的感触,才写出这么两句: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就上了这岳阳楼?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诗里的“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

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丽为人称道,而这意境是从诗人的抱负中来,是从诗人的生活思想中来,也有时代背景的作用。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一段议论,大意说: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哪想到诗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斤两相称。这样创造的天才,当然就压倒了后人,谁也不敢再写岳阳楼的诗了。

黄生这一段话是从作诗的方法去论杜诗的,把杜诗的意境说成是诗笔一纵一收的产物,说意境的结构是从创作手法的变换中来。这不是探本求源的说法。我们说,诗的意境是诗人的生活思想从各方面凝结而成的,至于创作方法和艺术加工,炼字炼句等等,只能更准确地把意境表达出来,并不能以这些形式上的条件为基础从而酝酿成诗词的意境。昔人探讨创作问题,偏偏不从生活实践这方面去考虑,当然就不免倒果为因了。

九年级语文岳阳楼记优质教案范文通用篇五

3.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4.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方法。

2.对文章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完成。

手段。

多媒体。

板书设计。

九年级语文岳阳楼记优质教案范文通用篇六

教学角度:主题论坛——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畅谈对课文的理解,深层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主要教学步骤:

1.精心导入。展示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若干画面(或下发书面材料),唤起学生对人与自然命运的关注意识。

3.主题论坛:从“人与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两者关系的思考。学生充分准备,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将发言引向深入。学生可品读描写大树的比喻句、拟人句,说说大树对人类的贡献,可结合对人类行为的叙述,发表对其所作所为的看法,可就文中引发共鸣的情境或语句谈感受,可围绕“蚂蚁国”奇事对比动物与人类说认识,也可就人类发展与环境牺牲、人与自然如何相处阐明见解,还可讲述自然惨遭破坏的实例等等。课堂收束,达成共识: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4.课下摘要整理发言,集纳素材,写一篇读后感。

九年级语文岳阳楼记优质教案范文通用篇七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第一课时。

课文导读: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叙说了事情本末,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概,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寓含着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新课:

1、作家简介。

2、背景资料。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学生逐段翻译文章,学生讨论纠错。

3、作业:整理文章的加点字和句子翻译。

九年级语文岳阳楼记优质教案范文通用篇八

1、把握全文思路,学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深刻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3、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1、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范仲淹的豁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3、流畅地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记叙、写景、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关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同学们,你听说过“断齑食粥”的故事吗?它说的是我国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千古名作《岳阳楼记》。

1、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中进士以后多次向皇帝上书,提出许多革除弊政的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一再贬官。后来负责西北边防,防御西夏入侵很有功绩。一度调回朝廷担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职务,可是在保守势力的攻击与排挤下,于庆历五年又被迫离开朝廷。写《岳阳楼记》时正在邓州做知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颍州任途中病死。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2、写作背景。

北宋庆历四年(1044)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州,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6月写信给贬官在邓州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到庆历六年9月,范仲淹便写了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

1、播放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停顿、语气、感情。

2、朗读指导。朗读时应注意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朗读对抗赛。教师对个别朗读错误给予纠正。

1、默读,学生参照注释翻译课文。

2、结合注释,找学生说出每段应该注意的重点字词句,并说出全段大意,教师给予补充。

3、采用分组挑战式提问,进一步检查掌握情况。

1、解题:“记”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古代的“记”是一种不定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在写法上常常是多种表达方式结合运用。

2、默读全文,说说本文都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叙事:第1自然段记述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描写:第2自然段描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

第3自然段描写湖上久雨阴晦的凄凉景象。

第4自然段描写湖上春光明丽的欢快景象。

抒情:第3自然段抒“迁客骚人”登楼睹此的伤感心情。

第4自然段抒“迁客骚人”登楼览之的喜悦心情。

第5自然段直抒作者胸臆,砥砺友人同道。

议论:第5自然段明言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负(以“古仁人”为楷模,忧国忧民),表露其博大襟怀、坚强意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抄写重点实词和句子。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读出感情。)。

不同点:第3自然段描写的是凄凉、昏暗、处处险恶之景;产生悲伤之情。第4自然段描写的是晴朗、开阔、充满生机之景;产生喜悦之情。

相同点:都是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之情。

作者并不赞赏迁客骚人的这种览物之情,他赞赏的是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1、为岳阳楼而写。

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为滕子京而写。

分析第1自然段:滕子京的处境(谪守),才能(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引入材料:滕子京对自己的无端遭遣始终耿耿于怀,常常口出怨言。据说,岳阳楼落成之日,他的部下前来祝贺,他却说:“落甚成!待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本当高兴之际,滕子京却万般悲伤涌上心头,可见他还没有走出谪官带来的打击。作者写此文有对滕子京的一份劝勉之意。

3、为自己而写。

引入材料:《宋史》记: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堪其乐也。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勤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作者写此文是表明自己一生的追求,是一种自我激励。

全文先以叙事带出写景,然后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抒议,点明全文主旨。做到了情、景、议的高度融合。

《岳阳楼记》的著名,首先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本文全篇仅360多字,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

1、熟练地背诵全文。

2、仿照课文第3、4两段,写一段即景抒情的文章。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重修岳阳楼及作记缘由(叙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