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李鸿章传读后感读李鸿章传有感范文怎么写(优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0:37:53 页码:8
2023年李鸿章传读后感读李鸿章传有感范文怎么写(优质8篇)
2023-11-12 20:37:53    小编:ZTFB

读后感是对书中情感表达和思想内容的感知和理解,并通过书写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提出自己对作品的评价和建议,以及对作者的思考。读后感的开始可以是以感叹句、引言、问句等方式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李鸿章传读后感读李鸿章传有感范文怎么写篇一

我读了《李鸿章传》颇有感触,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他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读者在了解李鸿章生平的同时,也使人对当时国民性和国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了解。

作者一开始并未直接给李鸿章盖棺定论,而是要读者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或者坏,而是应该站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处的位置去看待这个人。以前在我对李有粗略认识的时候觉得他实在是卖国-贼一个,然而看了此书之后觉得李的内心是爱国的,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没几个人可以超越。虽然也知道李也有过错,但是李确实是可称为一代豪杰人物。

一开始李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其军事才能崭露头角,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军和常胜军,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故作者评论说:“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焉。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后来又写李兴办洋务,实乃为了救国图存而已。他所办的洋务,主要在军事和商务两方面。然最主要的还是军事,他创立北洋水师舰队,成为中国水军的主力。作者也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代表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就是李“兵事上之声誉终,而外交上之困难起。”从此李的外交生涯开始,然而这也是他人生的失败之处。后人多因此事而骂李之卖国,“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虽然李之外交确实不够英明,然而这实在是被-迫无奈之举,要知道“弱国无外交”.试想当时中国之处境,李之举措实在是迫于无奈,后人也应该可以理解吧。晚年是李的投闲时代,在朝中没有居其要位,被派去治水,到了“义和团”起,李又被重用。实在是说明李在当时中国的`重要性。最后作者客观地把李同许多历史名人相比较,李也是有长有短,说明作者治学严谨,也说明李虽为当时英雄,也有缺点。从中我们可以更加客观的看待李,看待历史。

我对于李的评价是功过参半,但是我还是十分佩服他的。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图有一腔爱国热情,但是当时的中国实在是无药可救了,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做到像李这样吧,当时国民的愚昧麻木,实在是让人心寒。即使有人想救你出去,你却安于现状不愿改变现状,这实在是叫人悲哀。李就是那个想救国的人,然而黑暗的社会终究不能让他实现心中的抱负。

上一篇:金陵三迁有感梁栋下一篇:读马小跳有感500字

李鸿章传读后感读李鸿章传有感范文怎么写篇二

作为晚清朝政重臣之一,李鸿章在中国背负的指责和诽谤很多,自我们从中学课本中学到的历史以来,李鸿章这一“卖国贼”的形象就已深入人心。而众人眼中的李鸿章各不相同,唯有梁任公先生的这本《李鸿章传》最为公正。

这是一个英雄眼中的另一个英雄的形象,梁先生在这本书中这样评价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而这本书,确实是围绕晚清复杂的政治时局中,李鸿章的功与过来写的。

以李鸿章的学识,虽大权在握,但他的成就也就今天看到的这些,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只知道有军事,而不知道有民政,只知道有外交,而不知道有内治,只知道有朝廷,而不知道还有国民。

首先,是梁公治史的态度。梁启超和李鸿章是政治上的公敌,但作者曾亲口说道:“这书中有不少为他开脱辩护的语言,很多与时下的论调不一致,这完全是因为作史者一定要禀着公平之心来写。”为自己的敌人写传记,还能脱离世俗的论调,以公允之心来评定,这是一个史家所拥有的胸襟和态度!

其次,是获得了对李鸿章接近真实的认识。从前对他“卖国贼”的认识,在今天读到这本书后,才是真正地把李鸿章放在他所处的时代、政治时局、世界、和周围的人和事中,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李鸿章。李鸿章虽饱受国人非议,却被外国人誉为“东方俾斯麦”。他所犯下的历史过错不少,不学无术,许多“不平等条约”的中方代表,都是他签的字,但我读到的更多是惋惜。虽对朝廷忠心耿耿却不知体恤百姓,虽从政严谨细心,却不明时局。总的来说,“李鸿章之遇”之所以“悲”,其根源在于整个民族的落后,而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

梁先生的介绍彻底改变了我先前对李鸿章的认识,由此比较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确实是伟大的开拓者!

李鸿章传读后感读李鸿章传有感范文怎么写篇三

第一次看完这本书,我的第一想法是:这个可怜的、可恨的、可敬的老人。看完书之后写了一点点感想又接着看别的书去了,等有了一阵子我再来续写书评,又有些忘了当时的感觉,只是隐隐中觉得不应该轻率的去评价一本书和一个人,所以,我又看了一遍。结果我发现,作者梁启超在第一章就说了:“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有人推荐我他认为写的最好的四本传,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传》,吴晗的《朱元璋传》,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我先选了这一本。这本书写于19李鸿章死后不久,作者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对中国新史学也有开创之功。

李鸿章游历欧洲的时候曾经问德国宰相俾斯麦:“臣子想为国效力,但满朝与自己不合,百般阻扰自己,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对方回答:“首先要得到皇上的支持,他支持才给你特别的权力,才能执行,这样有什么事不能做呢?”李鸿章又问:“如果他的君主无论什么人的话都听呢?他身边的近臣和侍卫,常狐假虎威把持朝政大局,又怎么办呢?”对方回答:“只要臣子忠心事君,操劳国事,君主也会理解的。否则无异于妇人了。”我们如果听到这些话,一定会无语,因为当时清朝的掌权者就是妇人慈溪啊。只是李鸿章直到在国外,才一吐真言。说明李在国内看似风光无限,内心却有多谨小慎微,朝廷有多纷繁复杂。李鸿章和梁启超当时内心也是够郁结的。因为一位想效力但一直被当做备胎,一位想变革但被当做异己。我觉得大清朝这辆大车,曾国藩曾经做过补胎匠,但最后一直用李鸿章这条备胎苦苦支撑,直至最后炸胎车毁人亡。而梁启超是那个没买票冲上车大呼“此车危险”,而被赶下车之人。

可怜之人。

有人说李鸿章评定太平军和捻军,是兄弟相残,同室操戈,兄长得胜罢了,卑斯麦曾暗喻李鸿章只会打内战,李谓然叹曰:“与妇人孺子共事,亦不得已也。”而很多人更是将那些年受尽的侮辱,积累的愤恨全部迁怒李鸿章,此为其第一可怜。

中国古代的权臣,都是专权独断、挟持君主甚至可以动摇江山社稷的人,而李鸿章只是一个忠诚不二的大臣,不算权臣,所以他代表清政府签订的各种条约,内容都不是他能决定的。此为其第二可怜。

向来能者多劳,曾国藩一向以谨慎小心、急流勇退的低调态度自勉,太平天国之后,捻军四起,曾国藩不得不临危受命,但是将日益消沉的湘军逐步遣散,而只用李鸿章的淮军,之后更托病辞职使李鸿章接任钦差大臣,所以自己能够功成身退,只是李鸿章威名一涨再涨直到朝廷将满族权贵无法处理的一干麻烦全部抛给李鸿章处理的时候,也就注定了他要为清朝的没落买单,此为其第三可怜。

可恨之处。

书中一共有李鸿章十二条责任,我提取归纳其中三条如下:责任一是他错误地劝告朝鲜国王与外国订约,却不懂国际公法,一是朝鲜本是中国的属国,1872年时日本朝鲜不合,日本派使者到中国交涉但当局却因为怕事而说中国向来不干涉朝鲜的国事,将中朝区分为两个独立主权国家;二是不懂“藩国无外交”这一国际公法,最终给人口实。责任二是既然已默认朝鲜为独立国家,却在袁世凯的多番请示下派兵干涉朝鲜国内政,授人以话柄。责任三是日本派兵到朝鲜,但到一月后兵力才处于优势,李鸿章不抓住先机,致使重要战略地点都被日军占领,却还依赖别国的调停,战机延误。

其它九条也都是条条让人寒心。只是说的都是甲午战争时的战术问题,故不作赘述,我自己倒是对他的两个事情有点念念不忘。一是他明知中外差距,也知国内顽疾,但是却没有做出具体的行动,让我甚是愤慨。因为以他的声望地位,对上可以打动决策层,影响官员,对下可以号召百姓。但是他却都没有做到。二是他在没有和皇上和朝中大臣们通气的情况下,仅凭慈禧太后的授意,与俄国签订了秘密条约,做出了让国人感到屈辱和义愤之事,直到现在很多国人都无法释怀,这是他的做的最无法让人理解和原谅的一件事。

可悲之苦。

因为洋务,李鸿章被读书人痛骂,也因为洋务被世人崇拜。中国虽然战败,但是李鸿章所统领的海军和淮军在整个战争中还是表现的最为勇敢的,令人敬佩。书中给出了他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这是因为他只知有军事,不知有民政;只知有外交,不知有内治;只知有朝廷,不知有国民;只知责备他人,不知反思自己;只知抱怨分歧难以化解,陋习不出,却看不到自己辖下的分歧陋习。

有一次英国领事前来拜访,李鸿章最初关闭了他衙门的正门。希望领事们从旁门出入。当英国领事提出抗议时,李说领事与道台同一等级,而中国的道台必须从旁门通行。李鸿章在与日本签订《天津条约》之时,尚有大清国余威和与对法国外交取胜之底气,所以面对伊藤博文也就自然也傲慢一些,只是李鸿章在朝鲜问题上的失误,直接将《天津条约》转变为《马关条约》,此时此刻的李鸿章只能忍气吞声的说话,内心痛楚又有几人知道。

李鸿章在签订《马光条约》的时候,被一名刺客一枪击中他的左颧骨,日本天皇及人民深表同情,于是才同意在中国提出的停战协议上签字,当时军医提出要取出子弹静养,李鸿章慷慨的说:“国家现在举步维艰,促成合约刻不容缓,我怎能拖延时间误了国家大事呢?”并拒绝取出子弹。遇刺第二天更是潸然泪下:“倘若我丢了性命有利于国家,我在所不辞。”李鸿章这种不轻易低头的尊严,足以代表天朝帝国的尊严。这种报国气概更是让人起敬。

作者用的清龚自珍的一首诗结尾,“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说李鸿章是全中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个落后现象的代表,又说清朝三品以上、50岁以上的高官没有人比得上李鸿章。表明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死气沉沉和黑暗的哀叹。说想到中国未来的'前途,不禁毛骨悚然,不知路在何方,终归何处。又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表明作者对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的期待,对人才选用制度的改革建议和迫切希望。

李鸿章和梁启超的遭遇让我想到了天下足球在解说亨利退役时的一段话:人说岁月从未远去,青春尚未离别。怎奈何,年华无处飘零,记忆随风凋谢。从32岁到22岁,深情的目光中,跨越,又何止10年,能说清这所有的故事。当时光的列车缓缓驶过酋长球场,32岁的亨利就坐在那里,深情的目光望过去,都是自己22岁的影子。当岁月含泪悄悄转身,37岁的亨利就在那里,深情的目光望去,试图回到原点,那个出发的站台,记起自己背起行囊时,那17岁的样子。就在那时光的隧道里,总有一个瞬间,让你分不清,自己是32岁还是22岁;总有一次相遇,让你无悔倾尽所有的过往;总有一幕场景,让你以为青春可以重新来过;总有一次回首,让你怎么也看不清自己年轻的模样。

我想,当李鸿章晚年的八年中一次又一次的坐在一份又一份的条约面前,他眼中,是不是都是自己南征北战时的样子,是不是都是大清国辉煌的影像。而梁启超在经历一次又一次变革失败之后,是不是满满的都是对国人觉醒的期待,还有自己继续前行的决心。

麦克阿瑟将军曾经说过:“一个老兵永远不死,他只是慢慢的凋零。”我想李鸿章这位老人的故事永远都不会死去。那一段屈辱的历史更是永远都需要被后人记住,以用来警醒世人,奋发向上。

李鸿章传读后感读李鸿章传有感范文怎么写篇四

余读任公之《李鸿章传》,感其不幸,痛其衰亡。然细思其人其事,所以有此悲剧者,乃历史与文化所致也。

放眼全球,中国乃四大古国中唯一文化不断者,其两千余年封建历史之长远,所涉疆域之宽广,无一国可出其右者。余研习物理,知物体有特性曰“惯性”,然历史无惯性乎?况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数千年矣,又何能于一朝一夕之间改乎?由此,虽外疆渐盛,而国人眼界闭塞一如往昔。元以下之海禁,清特起之锁国,伤人未满一百,自损何止十万!少荃诞于斯时,所见所习唯封建礼教,眼界尚狭,纵年岁渐长,所见所闻不同,其本性已定,再难改矣。任公斥之为“不学无术”,然又如何有新思想、新学术供其幼年所习?合肥行改革,自守旧制,而世间封建余潮尚如泄洪难挡,有成功之法乎?恐非世人所能料矣。此况乃历史与文化共定矣,非少荃一人之悲。

德富苏峰曾言少荃性情如中国人之性情:冷血、自大、隐忍、脸厚、善辩、狡诈,或有过之,然并非虚妄。自古以来,能处高位者,有几人不似少荃?如唐之房、杜,宋之王定国、王荆公,明之严分宜,清之陈午亭,无论忠奸,性格中必有特质似少荃者。此乃中国官场乃至民俗文化所定者,其间玄机,一句“物尽天择”可谓道尽,少荃性格如此,并非偶然。

虽然,少荃亦人杰,若宋则为吕夷简,若明则为徐阶,也可称之一代名相,何至于后期如此不堪?盖其所生时代,新旧交替之时,少荃随旧潮,更被历史所湮灭亦。若晚生数十年,未尝不可如任公一般指点人物,快然自足。若少荃泉下有感,必叹“时来天地皆同力,远去英雄不自由”。尝闻“生不逢时”乃人生一大痛,古之人诚不欺我!

少荃之不幸,乃历史与文化之故,非唯少荃一人。少荃之同辈人,亦遭历史与文化湮灭矣。否则,以中国四万万人,岂会“列国皆有英雄,而我国独无一英雄”乎?此两者威势之可怖,余今日见矣,诚为一叹!

李鸿章传读后感读李鸿章传有感范文怎么写篇五

李鸿章拿走宝石,是一件极不礼貌的行为。李鸿章是代表中国政府参加这个加冕礼的,他这一举动不仅仅是不礼貌的行为、不仅仅是人格的问题,也是国格的问题。他使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他这一举动给中国人丢脸了!!!

李鸿章传读后感读李鸿章传有感范文怎么写篇六

李鸿章为了挽救晚清创建了中国第一支海军,开启了洋务运动,与韩殿甲丁日昌的两局合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并扩大生产规模,,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认为“练兵以制器为先”,之后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必先富而后强”的认识。

李鸿章也是有着经世之才的人,只是生活当时千疮百孔的时代,洋务图强无法改变国家落后的现状,他也为中国的崛起而努力,只是在同他签订条约中并不显著。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清政府的腐败,列强的入侵,对于一些不平等的条约对待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没有李鸿章,也还有其他人去签订,清政府也许会赔偿更多。日本首相称,只有李鸿章是中国唯一一个,能与列强有一争之力的人。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不顾自身危险赴日本东京谈判,差点儿被刺杀,竭尽全力,这才为中国换来减少一亿两白银的赔款。也正是因为马关条约的刺激,李鸿章发誓“终身不履日地”

百度内容:因为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国人声讨又起:“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李鸿章开始咳血了,他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李鸿章想尽快地结束谈判。可“议和大纲”签字后,联军并没有撤军的迹象。各国的态度是:必须把赔款的数额定下来。此时的李鸿章已经没有力气与洋人争来争去了,他吐血已经吐到了“濒危”的程度,已没有精力面对面与洋人再论长短了。李鸿章躺在病榻之上,指挥着下级官员把损失降到最低点,从一开始提出的10亿两白银降到4亿5000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4亿5000万两,是对4亿5000万中国人所定的数字,“人均一两,以示侮辱”。李鸿章接受了这个侮辱。

19签订《辛丑条约》。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大口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被诊断为胃血管破裂。而后病逝北京,诏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他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享年79岁。

李鸿章传读后感读李鸿章传有感范文怎么写篇七

又名:号仪叟号少荃字子黻字渐甫。

性别:男。

所属年代:清代。

民族:汉族。

生卒年:1823—1901。

相关事件:太平天国捻军洋务运动淮军。

相关人物:曾国藩。

生平简介。

李鸿章(1823~1901)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1858年冬,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1860年,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同治元年(1862),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沪,自成一军,是为淮军。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地方实权既握,又于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使淮军在两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后淮系军阀集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李鸿章到上海后,同外国雇佣军(后组建为常胜军)出犯太平军。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从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同年,署理两江总督,调集淮军数万人赴中原对捻军作战。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次年,授湖广总督。其后,采取“就地圈围”、“坚壁清野”等战略,相继在山东、江苏间和直隶(约今河北)、山东间剿灭东、西捻军。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

李鸿章从19世纪70年代起,进一步扩大洋务事业,因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同时,又著手筹办北洋海防,以外购为主,自造为辅,于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北洋海军。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人赴欧美留学。所有这些洋务事业,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外力量对比悬殊的格局,使李鸿章产生了严重的“惧外”思想,在对外交涉中始终坚持“委曲求全”的方针。1901年11月去世。谥文忠,晋封一等侯。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传读后感读李鸿章传有感范文怎么写篇八

个人介绍: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李星星。

“上承曾国藩,下启袁世凯。”读完梁启超在李鸿章逝世当年完成的著作,让我对这位享有赞誉也满带骂名的大清重臣有了一番人世。在梁启超看来,李鸿章的确称得上中国近40年来最重要的人物,以至于这本传记可以当做《同光以来大事记》。

虽然梁启超与李鸿章政见不合,但是他认为李鸿章算的上一位英雄,不过只是时势造英雄,远没有到达英雄造时势。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可以很清晰的感受到书中分为两个板块:他的崛起,他的没落。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25岁中进士,起初他政治生涯满是失意,后来太平天国运动下,他当上了曾国藩先生的幕僚,在恩师的推荐下他组建淮军,与曾国藩一起剿灭太平天国军队,在苏州经戈登担保,苏州八大将领受降,但李鸿章设下陷阱,埋杀了八大将领与他们的亲兵,背上杀降的骂名。同时也奠定了江南的稳定局势,在后来围攻南京时,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功劳,事后也没有嫉妒推荐他的人,可见其心胸和德行有过人之处。

平定太平天国后,曾国藩又被派去剿灭捻军,当时湘军势气低落,于是曾国藩称兵去当了两广总督筹备粮饷,让李鸿章率领淮军平定。李鸿章针对东边的.捻军提出让百姓修寨抵抗捻军强盗式的补给,甚至顶住压力放弃山东部分城镇让东捻孤军深入,最后围剿成功,而西捻,他趁着黄河汛期缩小包围圈,成功剿灭。至此为祸一方的捻军被彻底清理干净,而李鸿章进京觐见,登上了新的舞台。

谈到李鸿章,不得不说他的洋务运动,在梁启超先生的笔下,他是一个只知洋务不知政务的不学无术之人。他有着小聪明,学习西方的一些东西,妄想修修补补,维持大清的破船,但是并没有带来根本的治疗方法。而他的北洋舰队在中日战争上的全军覆没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至此他的辉煌人生开始背负骂名,在梁启超看来中日战争的爆发原因在于李鸿章对于朝鲜问题的失败外交,伴随着朝鲜东学党问题彻底爆发。而他失败的识人能力下,中日战争大败,只能去和解停战,起初日本不同意停战,和谈失败当天李鸿章被日本浪人枪击,重伤,日本同意了停战,提出严苛的条件,迫于压力李鸿章只能答应。后来为了限制日本人,李鸿章决定去讨好俄国来限制日本,被俄国掠夺了大量利益,而英法美以俄国为借口拉开了瓜分中国的序幕。

李鸿章的晚年是凄苦的,奔走于外交的路上,不止一次的以失败方的身份去外交,弱国无外交。听闻李鸿章的死讯,梁启超写下一副挽联:

太息斯人去,萧条徐泗空,莽莽长淮,起陆龙蛇安在也;

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阳好,哀哀浩劫,归辽神鹤竟何之。

本书最精彩的在书末最后一张----《李鸿章与古今东西人物比较》。梁启超用他的如椽大笔通过与一些人物的比较来分析他。

比之霍光,无霍光之魄力,普通学识稍过之;

比之诸葛亮,李鸿章所凭籍,过于诸葛亮,而得君不及之;

比之郭子仪,李鸿章则兵事生涯,不过其终生事业之一部分而已;

比之王安石,安石得君既专,其布规之兢兢于民事,局面宏远,过于鸿章;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