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之师说如何写(优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3:33:57 页码:14
2023年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之师说如何写(优质19篇)
2023-11-19 13:33:57    小编:ZTFB

每次总结都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总结中应该突出重点,避免冗长和啰嗦。总结是对自身经验和成果的总结,有助于提高个人能力。如何写一篇完美的总结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之师说如何写篇一

晋军函陵(驻军)。

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

质于齐(做人质)。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

树之以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称王)。

填然鼓之(击鼓,敲起鼓)。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东面而视(面对)。

履而制六合(登上)。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以瓮作;以绳系)。

序八州而朝同列(安排次序)。

籍吏民(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以目示意)。

道芷阳间行(取道)。

刑人如恐不胜(处罚)。

(2)名词用作状语。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晚上)。

必庙礼之(在庙堂上)。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

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秋水时至(按季节,随着时令)。

顺流而东行(向东)。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像席子一样;像包裹。

一样;像口袋一样)。

内立法度(对内)。

天下云集响应(像浮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头发上指(向上)。

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时矫首而遐观(时时,时常)。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之师说如何写篇二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6、小知不及大知及:赶得上。

7、穷发之北穷:荒远的、偏僻。

发:毛,指草木。

8、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待:凭借。

9、下迨蔀屋迨:至。

蔀:遮蔽光明之物。

10、置酒交衢间衢:大路。

11、栉比如鳞栉:木梳;比:并、排列。

12、妍媸自别妍媸:美丑。

13、恐进之亦兴阑矣阑:衰落、消失。

14、迟月生公石上迟:等候。

15、不知尚识余言否耶识:记着。

16、居为奇货居:积,储存。

17、操童子业,久不售操……业:从事……行业;售:考取。

18、宰严限追比比:追征。

19、成妻具资诣问诣:到……去。

20、唇吻翕辟翕:合;辟:开。

21、有古陵蔚起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

22、如被冰雪被:遭受。

23、气息然然:气息微弱的样子。

24、审谛之审谛:仔细。

25、径造庐访成造:到。

26、则虫集冠集:止,落在。

27、俾人邑庠邑:县;庠:学校。

28、抚军亦厚赉成赉:赏赐。

29、独是成氏子以蠧贫蠧:蛀虫。

30、民日贴妇卖儿贴:抵押。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之师说如何写篇三

1、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5、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7、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8、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10、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11、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12、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1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迟,即认为迟。

14、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15、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名词活用为动词。出行前举行祭路神的仪式。

16、使使以闻大王使1:动词,派遣,使2:名词,使者。

17、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

18、群臣怪之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19、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20、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使:名词,使命。

21、沛公军霸上。(名词用如动词,驻军,动词)。

22、沛公欲王关中。(名词用如动词,为王、称王,动词)。

23、吾得兄事之。(名词用如动词,做事、侍奉,动词)。

24、籍吏民。(名词用如动词,登记,动词)。

25、范增数目项王。(名词用如动词,使眼色,动词)。

26、刑人如恐不胜。(名词用如动词,施加肉刑,动词)。

27、道芷阳。(名词用如动词,取道,动词)。

28、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如动词,友善、交好,动词)。

2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30、项伯,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3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

3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之止,制止,使动)。

33、樊哙侧其盾以撞(使……斜侧着,使动)。

3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用对侍兄长的礼节)。

35、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用翅膀)。

3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7、头发上指。(名词作状语,向上)。

38、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名词作动词,取道;名词作状语,抄小路)。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之师说如何写篇四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四)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五)定语后置:。

(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之师说如何写篇五

1、《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2、《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之师说如何写篇六

一、通假字。

1、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2、木直中绳,?以为轮。(?:同“?”,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3、师者,以是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伶俐)。

5、正人生非异也。(生:同“性”,先天,天资。)。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自余为戮人。(戮:同“戮”,刑辱。)。

9、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10、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11、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其下贤人也亦远矣。(低于)。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5、外与天涯。(交会)。

6、顺流而东。(东进)。

7、卧而梦。(做梦)。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之师说如何写篇七

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4、吾师道也。(学习)。

(二)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的著作)。

(三)穷。

1、穷回溪。(走到尽头)。

2、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3、而不知其所穷。(尽头)。

(四)绝。

1、而绝江河。(横渡)。

2、不绝如缕。(断)。

(五)梦。

1、卧而梦。(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

(六)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

2、始指异之。(才)。

3、游于是乎始。(开始)。

(七)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那么)。

(八)惑。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九)行。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

(十)复。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

(十一)如。

1、纵一苇之所如。(往)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

(十二)东。

1、东望武昌。(向东)2、顺流而东也。(东下,东进)。

(十三)然。

1、凌万顷之茫然。(……的样子)2、何为其然也?(这样)。

(十四)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十五)异。

1、始指异之。(以……为异)。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十六)特。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别)。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

(十七)为。

1、余自为僇人。(成为)。

2、故为之文以志。(介词,表目的)。

3、輮以为轮。(做)。

(十八)夫。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首语气助词)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那)。

(十九)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之师说如何写篇八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3、共其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8、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9、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

10、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今义:指山东省。

11、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12、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以北地区。今义: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13、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地区。今义: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14、庄则入为寿。

古义:敬酒。今义:长寿。

15、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地讲述。

16、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亲眷关系。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之师说如何写篇九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6、小知不及大知及:赶得上。

7、穷发之北穷:荒远的、偏僻。

发:毛,指草木。

8、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待:凭借。

9、下迨蔀屋迨:至。

蔀:遮蔽光明之物。

10、置酒交衢间衢:大路。

11、栉比如鳞栉:木梳;比:并、排列。

12、妍媸自别妍媸:美丑。

13、恐进之亦兴阑矣阑:衰落、消失。

14、迟月生公石上迟:等候。

15、不知尚识余言否耶识:记着。

16、居为奇货居:积,储存。

17、操童子业,久不售操……业:从事……行业;售:考取。

18、宰严限追比比:追征。

19、成妻具资诣问诣:到……去。

20、唇吻翕辟翕:合;辟:开。

21、有古陵蔚起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

22、如被冰雪被:遭受。

23、气息然然:气息微弱的样子。

24、审谛之审谛:仔细。

25、径造庐访成造:到。

26、则虫集冠集:止,落在。

27、俾人邑庠邑:县;庠:学校。

28、抚军亦厚赉成赉:赏赐。

29、独是成氏子以蠧贫蠧:蛀虫。

30、民日贴妇卖儿贴:抵押。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4篇《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之师说如何写篇十

1、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2、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

3、凌万顷之茫然(凌:古义-越过今义-欺侮)。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子: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

词类活用。

1、羽化而登仙(羽:名词作状语)。

2、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使动)。

3、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使动)。

4、正襟危坐(正:形容词使动)。

5、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

6、西望夏口(西:名词作状语)。

7、下江陵(下:名词作动词)。

8、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

9、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名词意动)。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之师说如何写篇十一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古义:周围;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达,达到,动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之师说如何写篇十二

(1)固一世之雄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游于赤壁之下/渔樵于江渚之上/寄蜉蝣于天地/托遗响于悲风/月出于东山之上

2、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

3、定语后置句

凌万顷之茫然/客有吹洞箫者

(三)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

(四)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之师说如何写篇十三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j也,j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i也i,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34.距关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ss,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之师说如何写篇十四

1、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3、师者,以是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伶俐。)。

5、正人生非异也。(生:同“性”,先天,天资。)。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自余为戮人。(戮:同“戮”,刑辱。)。

9、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10、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11、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其下贤人也亦远矣。(低于)。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5、外与天涯。(交会)。

6、顺流而东。(东进)。

7、卧而梦。(做梦)。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之师说如何写篇十五

2、约束:古义:条约(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今义:使不超出范围。

3、得罪: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今义:冒犯。

4、明年: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今义:向前行进。

6、宣言: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今义:宣告。

7、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今义:鄙卑下贱。

句式归纳。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2、蔺相如者,赵人也。(判断句)。

3、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求可使报秦之人)。

4、君幸于赵王。(状语后置。=君于赵王幸)。

5、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省略句)。

6、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句)。

7、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9、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于大王得罪)。

10、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句)。

11、使不辱于诸侯。(状语后置。=使不于诸侯辱)。

12、请奉盆缶(于)秦王。(状语后置。=请于秦王奉盆缶)。

1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省略句)。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之师说如何写篇十六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用兵)。

2、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且尔言过矣(错)。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过错)。

3、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这,语气词)。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施展担任)。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佐)。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托词)。

7、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既来之,则安之。(既然,使―来,使―安定)。

二、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既来之,则安之(使……来、使……安定)。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来)。

(2)名词作动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托辞,找借口)。

三、虚词。

1、而。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却)。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并列)。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却)。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并列)。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却)。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却)。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并列)。

2、于。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对)。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从,在)。

固而近于费(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在)。

3、为。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成为)。

何以伐为。(语气词)。

4、之。

既来之,则安之。(代词)。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的)。

四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判断句。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求!无乃尔是过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

(2)何以伐为(疑问代词“何”与句末语气词“为”,表反问)。

(3)是谁之过与(疑问代词“谁”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

3.省略句。

(1)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省动词宾语“之”,即颛臾)。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国君)则修文德以来之(省去主语“国君”)。

(3)(国君)既来之,则安之(省去主语“国君”)。

(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也(省去宾语“之”)。

4.倒装句。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颛臾有事,介词宾语后置)。

(2)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宾语前置)。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之师说如何写篇十七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日晒)。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达到)。

(2)古今异义。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3)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动,变直)。

(4)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之师说如何写篇十八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压制、控制)。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齐桓晋文之事》:(规定、制定)。

(2)亡。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3)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

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固然、诚然)。

(4)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

蒙故业,因遗策(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wei,给)。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遗漏、忽略)。

(5)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使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利益、好处)。

(6)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计算)。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之师说如何写篇十九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3、共其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8、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9、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

10、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今义:指山东省。

11、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12、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以北地区。今义: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13、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地区。今义: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14、庄则入为寿。

古义:敬酒。今义:长寿。

15、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地讲述。

16、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亲眷关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