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马克思主义论文的模板如何写(模板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1:29:14 页码:14
2023年马克思主义论文的模板如何写(模板15篇)
2023-11-19 11:29:14    小编:ZTFB

科技发展的飞速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在撰写总结时,要注重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以下是小编针对不同领域的总结范文,期待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马克思主义论文的模板如何写篇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扩大的六届******上所作的报告中,提出“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历史任务。所谓“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个具体实际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具体的现实实践,二是具体的时代特征,三是具体的历史文化。

离开了具体实践,就是无的放矢,马克思主义就成为空谈;离开了时代特征,就会墨守陈规,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实现与时俱进;离开了历史文化,就会失去根基和土壤,马克思主义就不能真正扎根发芽。我们党成立90多年来,始终坚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实践问题导向、强烈的时代潮流气息、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

第一,坚持实践观点,突出问题导向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不能抽象地空洞地谈,必须坚持实践观点,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立足于解决中国的具体实际问题,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要实事求是、有的放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在续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征程中,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实践相结合。

2012年11月17日,在主持十八届***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一)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就要把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弄清楚。中国******人所要干的事情,一言以蔽之,就是所概括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领导全国人民持续努力、不懈奋斗,使得民族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今天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明确概括并集中阐述的“四个伟大”,即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这是当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将马克思主义与统揽推进“四个伟大”的实践相结合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二)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就要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变与不变,对我国基本国情不断变化的新特点以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新概括。

一方面,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改变,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

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变化。基于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作出新概括,这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依据这些新变化新特征,以同志为核心的党***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充分体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就要直面问题矛盾、真抓实干。党的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他指出: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在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实践的过程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鲜明特色在于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

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我们中国******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他多次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着力抓住关键问题和突出矛盾深入思考、重点解决。

正是由于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所以在主持起草《*********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时,提出:“一般性举措不写,重复性举措不写,纯属发展性举措不写”;“抓住重点,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和期待,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也正是由于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以同志为核心的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举措,解决了许多长期以来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推动我们的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此进程中,作为党***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展现出真抓实干、动真碰硬的坚强毅力和政治勇气。

(四)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就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干的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这是毫无疑义的,也是不能动摇的。但是,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教条,而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要使党和人民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要根据实践发展要求,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不仅在实践中开拓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而且在理论上也不断开拓创新,展现出高度的理论自信、理论自觉。

2017年9月29日,在主持十八届***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他还多次提出,要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总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坚持实践导向、问题意识,既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又彰显出不尚空谈、务实管用的实践品格,现实性、针对性、指导性极强。

第二、顺应时代潮流,善于把握大势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所处的时代特征相结合。也就是说,要从世界发展潮流中看待中国,从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把握发展大势。没有这一条,我们在实践上就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理论上也不能实现与时俱进,从而就会落后于时代,被时代大潮和历史潮流所抛弃。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高级领导干部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要顺应时代潮流、把握世界大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他指出:只有正确把握和顺应中国、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和国家面临的大事,“才能把握工作主动权,跟上时代前进步伐,推动事业顺利发展”。

2013年6月25日,他在十八届***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条要求,其中第二条就是“必须顺应世界大势”。

他强调:在世界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的条件下,我们只有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才能“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2017年12月28日,在接见驻外使节时明确指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征作出科学判断,并据此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关于国际形势,一方面强调,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另一方面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虽然全球化大势不可逆转,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比如: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等等。

关于世界格局,提出一个重大论断:国际力量对比呈现出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深刻变化,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一个历史转折点上。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密切相关。

两极格局解体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这是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赢得民族解放之后,又一深刻影响世界格局的大变局,也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这为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提供了可能。

同时,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带来的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需要各国加强协调、通力合作来应对,这也对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提出了客观需要。因此,指出,“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关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一方面强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另一方面指出,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已经站在“同世界深度互动”的新起点上。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互动持续加深;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目前,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日益增大。正如所说:我国对世界的依靠和影响在不断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依靠和影响也在不断加深。

世界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关系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对于这些,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认真对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根据时代特征发生的这种变化,确定我们的国际战略,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正确义利观、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建设“一带一路”等重大理念、倡议和举措,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也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这充分彰显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时代性。

第三、扎根历史传统,坚定文化自信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也属于文化范畴,要使这样一种理论形态为中国广大人民所接受,就必须使之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相融合,使之在中国真正落地生根,成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十分注重历史文化传承。提出中国梦,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鲜明概括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就体现了深沉的历史感,体现了对民族历史、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延续。

2013年3月,当选国家主席后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一开始就说:“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年后的2018年3月,再次当选国家主席,他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时,再次突出阐述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精神。

为什么要强调历史传承呢?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因此,多次强调,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为什么要强调文化传承呢?因为文化是一种持久深沉的力量,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和血脉,“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一个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就失去了前进的根基和力量。

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使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独特的神韵、气度和感染力、号召力。这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体现在多个方面。

比如,在论述坚持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突出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从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近70年、中国******90多年、近代历史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走出来的,也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他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这些论述,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对新时代怎样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比如,在论述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形象地概括为中国梦,并系统阐述了其理论内涵、实现途径等。中国梦的提出,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历史底蕴和融通中外的话语特征,在海内外产生强大感召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比如,在论述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时,强调,要注重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有主张、有定力。指出: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都是独特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他强调,要把坚定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与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外国好的东西当然要学,但一定要深深扎根中国土壤,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

比如,在阐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强调,中国******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指出:“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脱离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他强调:“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比如,在阐述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时,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渊源。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这种自信和自觉,不仅来源于现实发展和世界大势要求,也来源于近代以来历史的深刻启示,更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此外,在阐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内政治文化、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命题时,都强调,要注重从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借鉴经验、汲取营养,这体现了扎根历史传统、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刻自觉。

此外,诸如不忘初心、撸起袖子加油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铁还需自身硬、“老虎”“苍蝇”一起打等一系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鲜活语言,也都体现出鲜明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深深扎根中国历史文化土壤,使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出大度、自信的大国风范和非凡气度,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的典范。

总之,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当今中国也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当代中国、回应现实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扎根中国社会土壤、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可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内容与中国民族形式的有机统一,既有力指导中国实践,又鲜明回应世界呼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论文的模板如何写篇二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期的特征开始发生转变,主要表现为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价值运动过程转变为一种对象化的知识,价值的追求开始退隐。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传统上的本体论、知识论、逻辑学进行解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了生存论、实践论的“马克思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特质就在于它是一种追求自身价值的学说,它有着鲜明的阶级立场与任务,放弃这种基本的价值而追求一种所谓的科学意义上的学术,这正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所希望和要求的。

作为在现实基础上追求未来美好社会理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旨在追求人类自身的自由与解放。它最鲜明的特点是“实践”。这种“实践”的基本特征就是改造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它需要条分缕析的理论基础、悲天悯人的大众情怀、铁肩担道的责任意识以及舍我其谁的践行精神。马克思之所以把为大多数人谋幸福作为自己的职业,并为此进行身体力行的革命实践活动。是由于他一生具有的普罗米修斯情结。形成了他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而牺牲的精神。所以马克思又被称为“人间的普罗米修斯”。马克思的一生都是为了这种情结而生活与实践。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立志选择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职业。为了幸福的大多数,他把深刻的哲学理论与现实社会制度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了对传统哲学与社会制度的深刻批判。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同于其他社会或哲学理论,在于它是一种运动,是一种改造世界的活动:它不是一种知识分子的职业,或只是一种理论研究活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为了改变不合理社会制度的理论,目的就是“改造”世界,而不是“解释”世界。

哲学开始被认为是关于智慧追求和关于伦理道德思考的学问即“物理学之后”。从古希腊哲学经过近代的法国哲学一直到德国古典哲学,哲学的特点从探求世界本源的“本体论”到关于外在世界的“知识论”再到人类认识能力的“主体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书斋里的学问。是人类对于自身与外在世界及其统一性的认识与思考。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就开始了对人自身即主体的认识。近代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把人类主体与外在的世界奠基在人类的理性之“思”上。德国古典哲学经过康德在认识论上的“哥白尼式革命”。把人的认识从对象的客观性转变为人的认识本身即主体性。从而试图解决哲学长期以来在认识上的矛盾问题。康德把人类的世界区分为可以认识的“现象界”和无法认识的“物自体”。现象界是科学产生的基础,是可以认识的;物自体是人类信仰产生的基础,但是无法认识。康德在为科学的发展奠定基础的同时也为信仰留下了地盘。黑格尔反对把外在世界划分为现象界和物自体。认为这样非但没有解决人类认识的分裂性。反而加剧了认识的矛盾,因此提出“实体就是主体”的观点。把人类的认识统一在“绝对精神”之中。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因此。哲学要想成为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就要改变传统上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质。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认识上有一个变化的过程。马克思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恩格斯则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工人阶级斗争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之所以说自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他反对的恰恰是自称马克思主义者而实际上违背马克思理论的“机会主义者”,他并不反对作为工人阶级斗争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斗争的理论武器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一种指导广大工人阶级以及被压迫民族反抗斗争的理论。正是在这一点上,恩格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全世界工人阶级进行斗争的思想武器,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认为传统哲学最大特点就是以“思”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改造世界的活动过程。不再只是客观化、对象化的知识,而这正是马克思不同于传统哲学家的地方。以改造世界为目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反对知识,而是反对以知识为目的的哲学。马克思哲学与传统哲学一样首先都是一种知识。是关于思维和外在世界的知识。但是在价值上,马克思哲学走出了传统哲学的内在意识性,走向了改造外在世界的活动。而对世界的改变必须在现实中把哲学转化为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基础上改变了传统哲学的性质。把认识论意义上的哲学改造为改变现实世界的行动即实践哲学,使哲学玄思成为改造现实世界的思想武器。使之成为批判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与制度的理论。马克思哲学既非本体论亦非认识论或主体论。而是一种对不合理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和改造的哲学。“那是对日常的、现实的意识的批判。而且是在历史性地、社会性地相对的这种意识的地平内,作为对‘体系知识’的既成的诸学科的‘批判’。应该是作为这样的体系的批判一批判的体系而存在的东西。”这种批判既是对哲学理论、宗教与文化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还是对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即政治经济学。这种经济哲学是马克思哲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实质上是一种关于理想社会的革命与运动,即实践哲学。它不是由现成的知识构成的,而是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运动。所以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在本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片面理解。这种理解只是对于马克思哲学在知识论上的理解。作为一种知识上的哲学,它只是作为马克思哲学的前提而非目的。换言之,它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础而非本质特征。以传统上理解哲学的方式无法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在知识论的路径上无法跨越玄思的门槛。在传统的框架下根本无法通达革命的社会运动。因此。马克思哲学特质就在于它作为一种运动是以无产阶级为其价值主体基础。以人类的自由和共产主义理想为其价值目的而进行的改造世界的运动。“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和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自始就是把实际地改造外部世界作为自己的真实目的。”

中,使哲学成为一种批判的思想武器。在现实的社会经济批判中彰显哲学的力量。因此,马克思经济学并不是一种实体意义上的经济学即发家致富术。而是一种在现实的经济发展变化之中的社会与政治学说。所以又被称为政治经济学。这种政治经济学说与马克思的哲学内在的目的都是为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改造以及人类的自由与解放。因此,青年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第二国际那种消极观望的科学的唯物主义,而是一种号召民众起来革命、走向解放的批判性号角。”《资本论》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圣经”。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价值的具体体现。它既是一部经济学著作。同时还是一部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著作。作为一部经济学著作,它分析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灭亡过程及其规律,资本主义经济构成的要素工资、利润、地租,资本的有机构成,商品的价值规律及其构成要素。作为一部政治学著作,它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无产阶级的产生与资产阶级剥削的实质以及无产阶级的斗争。揭示了劳动力价值的秘密和剩余价值的来源。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形式的平等掩盖着事实的不平等,在商品经济发展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平等与民主的虚伪性。并揭示了无产阶级被压迫与被剥削的事实,强调了无产阶级斗争与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作为一部哲学著作,《资本论》从现象到本质、从抽象到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进步性及其发展的历史局限性。所以说《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价值的体现,是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的统一。因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一种社会批判的学说。“批判的武器”要成为“武器的批判”就要被广大群众所掌握。因此,面向大众,使哲学摆脱对象性知识化倾向与精英化的倾向,也就是要改变哲学存在的方式与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武器。它经过劳动群众即无产阶级的掌握就会成为改造社会的强大力量,从而指导人们从必然走向自由、从奴役走向解放。

哲学与群众能否结合、哲学能否被群众所掌握,这是从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开始思考的问题。柏拉图把“哲学王”作为统治者的标准。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然而这种“美德”知识只能为少数人掌握,哲学走向大众的结果就是苏格拉底走向死亡。马克思面对着被剥削与被压迫的广大群众。为了使人类从压抑与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物化”和“异化”状态,他把哲学作为群众解放自己的武器。“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哲学要与群众结合就需要改变哲学自身存在的方式。因此,在社会现实中实现对哲学的改造,使哲学不再是形而上学的沉思。也不再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马克思哲学本身就是大众的哲学,是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哲学。所以。马克思哲学不再是本体论也不是知识论和主体论,而在现实的生产活动中找到了自身存在的方式,在实践中成为一种改造世界的活动。

马克思把哲学作为批判的武器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并积极从事改造现实社会的活动。为了农民的利益,马克思对林木盗窃法进行批判,他参加了1848年欧洲革命。参与1871年的法国巴黎公社运动。“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一种价值与信念。它改变了世界。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显示了强大的力量,它唤醒了工人阶级及广大群众的斗争意识,有力地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地人民掀起了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并开始摆脱殖民体系而成立了独立的国家。

20世纪,世界的发展由无产阶级的革命转为各国经济建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以及工人阶级不断斗争和殖民地人民的持续反抗。资产阶级在国内外政治和政策上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作为一种价值运动的马克思主义走向了知识化的“马克思学”。从最初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立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到走向客观化“马克思学”,尤其是马克思著作mega2的出版,把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知识加以研究开始成为一种趋向。初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具有一种精英化倾向,但他们还坚持在马克思主义价值立场上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而“马克思学”则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立场。放弃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对人类的自由与解放的追求。“马克思学”也就成为了与社会问题以及大众生活没有任何关系的本体论、认识论或主体论的理论体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在现实中物化。在物化中碎片化,在碎片化中退隐。

语和获取学术地位与资本的手段。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偏离了其世俗关怀的初衷。”他所指出的左翼文化理论出现的问题其实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作为一种无产阶级及人类解放事业的马克思主义开始变成了自身生存所需要的一种“职业”,我们失去了关注社会问题的兴趣。面对群众生活以及社会问题我们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那种痛苦与焦虑感。职业化的生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常态,并且使我们安然如此。知识化的“马克思主义”力图摆脱“意识形态”的控制而转向中立化的、客观化的“马克思学”研究。有利于去除马克思主义中非马克思主义成分,有利于准确地定位马克思哲学在西方哲学历史中的地位以及梳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的脉络,以恢复被肢解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原貌。但是,“我们有些学者试图在学术研究的幌子下,隐性地道说着西方马克思学的变种理论,缺乏了一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应有的立场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在于它是一种追求自身价值的学说,它有着鲜明的阶级立场与任务,那就是批判现实社会的不合理性。通过斗争与革命摆脱被剥削和被奴役的状态,完成人类的解放。因此,如果放弃这种基本的价值而追求一种所谓的科学意义上的客观学术。实质上就是取消作为一种价值的运动过程。就是取消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这正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所希望和所要求的。

随着资本的全球化,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霸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因为“资本批判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最本质内容。它是历史唯物主义对现代社会批判的最高表现。离开了它我们就不能理解和超越现代社会”。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国际环境改变。特别是随着苏联和东欧的解体,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欧美国家受到了冲击。但是在我国思想界和学术界出现了“重读马克思”热潮,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于是“回到马克思”、“走近马克思”和“走进马克思”,从文本学解读方法、从生存论解读马克思,从实践论等各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展开了探索。这些讨论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大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的影响。但是,从根本上来看,这些讨论明显都是在知识的范围内进行的。过分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甚至有些理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尤其是群众的生存问题基本上没有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表现为研究内容上的专业化,语言上的西方化。价值上的学院化。话语上的他者化。具有普罗米修斯情结并且为大众谋幸福的马克思主义在普通民众眼里越来越像是孤苦无助且不断重复着向山上推动巨石的西绪弗斯。因此,“回到马克思文本与回到马克思主义真精神并不是一回事,不能停留于只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解释者。必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即强烈的时代问题意识、彻底的批评精神(理论批判与实践批判)、服务于无产阶级的自我解放;强调敏锐地抓住当今人类生存活动中面临的时代的问题,创造性解决现实生活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把握新事物变化规律。实现理论超越与现实超越,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了生存论、实践论、知识论的马克思哲学在实质上和传统哲学、西方哲学一样都成为了一种“讲坛哲学”。实质上,知识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繁荣”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存在危机的反映,“世界的哲学化就是哲学的世界化”。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个走向现实生活的运动过程。但是,我们“不少人还沉迷在由政府的行政投入和‘技术化’的‘成果’统计所营造的学科繁荣的氛围里,还没有意识到学科危机已经来临”。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开放的心态吸取世界各国文化。注重经济的发展。在政治上保障群众的民主与权利。在全球化时代条件下保持发展的自主性。这些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资本主义虽然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世界范围的战争与贫困并不是资本主义要解决的问题。而恰恰是它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当今世界中的生态问题、能源问题、贫困问题就是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后果,因此保持自身发展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就是在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去资本化的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大众服务的哲学。那就是首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把知识作为一种前提而不是目的本身。这是它作为一种价值运动过程的前提条件。马克思哲学要走向大众,走向生活。要在现实的大地之中汲取存在和发展的力量,因此要摆脱学术化、精英化倾向。不然,“越来越从权利批判走向大众化批判及与此相连的世俗化批判。这与马克思主张的民众性方向也有迥然之别。这种过强的主体性话语势必带来对普通大众的蔑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内在特质。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质并不是在语言内容与理解形式上的大众化,而首先是价值立场与意识上的大众化即树立大众的立场和意识。一个语言被群众所理解的理论也有可能是为少数人服务的理论。其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是与本国民族文化相结合。从这一角度来说,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具有民族的形式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再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终目的就是使群众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基础。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生命力与活力最根本的源泉,应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群众生活相结合,从而使群众成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本质决定了它是把知识作为一种前提而不是目的本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追求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与价值的继承,就是把它作为一种改造世界的活动,也是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改造社会现实责任的承担,从而在群众中汲取发展的力量。这不仅是大众化在方法上的探求。更是在价值立场上的确立,因为立场决定价值,价值决定方法。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应在历史的发展中把握马克思主义不变的精神与本质,即批判性、实践性和大众性,失去与大众的血肉联系就是对大众生存问题的一种“痛觉”的消失。也就是从马克思主义走向“马克思学”。

马克思主义论文的模板如何写篇三

结合历史和现状品读《共产党宣言》,深刻的体会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同时也感受到了《共产党宣言》的两大精神----实事求是及与时俱进。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剥削劳动者,必将被无产阶级所代替。我们以美国为例看一下资本主义改良前和改良后的状况,美国在完成工业革命中,美国垄断资本家贿买政府官员、盗窃国家资源;占全国人口i%的人拥有全国财富的一半以上;城市中,犯罪增加、贫民窟增加;黑人的低下地位成为美国文明的耻辱;贪污已超过任何其他国案,它毒化了整个社会政治肌体。针对这一大堆问题以及大量的丑恶现象,在美国兴起一个声势持大的“丑恶揭发运动”。参加运动的主要是新闻记者、律师和其他知识分子。他们通过报刊杂志;从社会上的各种阴暗角落里揭露出许多丑不可闻的上述社会丑恶现象,特别是垄断资本集团的各种犯罪行,对社会立法和政治进步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美国的改良成果是显著的,工人的地位与福利待遇有很大改善。但其本质是没有改变的,它的发展总会受到约束,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进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是很好的证明。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无法永久解决生产力的发展与多数人陷入相对贫困的矛盾,生产过剩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痼疾。20世纪30年代以来,为了解决生产过剩所导致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自我改良,通过福特制、凯恩斯主义与福利制度暂时缓解了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与生产过剩问题,创造了所谓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然而,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逐渐成为主流,资本家阶级及其代理人以新阶级斗争的形式,逐渐夺取了工人在改良运动中所获得的权利,工资停滞不前,生产过剩逐渐显露出回归的迹象,利润率下降变得愈加严重。为了解决生产过剩问题,新自由主义主导的资本全球化、虚拟化,通过金融工具扩大消费。然而,劳动创造价值,只有实体经济的生产才是创造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唯一源泉。资本虚拟化对生产过剩的暂时缓解却造成未来更加严重的生产过剩,并且加剧了经济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引发了全球经济结构的不平衡。

由此看来,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对立统一规律:一方面使生产过剩的危机得到暂时的解和,另一方面却造成生产过剩更加严重的危机。事实证明,资本主义必将被无产阶级代替。

《共产党宣言》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以历史条件为转移,在中国既不同西欧,也不同于俄国。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以来,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比如,1931年开始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左”倾错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使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挫折,几乎陷入绝境。错误和挫折教育了党,使党深刻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再看我国目前的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这种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生产力水平低,又存在多层次的特点决定了我国目前的经济制度,这就是创造性应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社会在发展,理论也只有跟上社会的发展才能永放光芒。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加以重复的教条”因此《共产党宣言》的理论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必须根据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待《宣言》我们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指出有些地方“已经过时”,有些地方没有谈到,有些新的经验需要总结,有些新的问题需要探索。举个例子,关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方式,《宣言》说: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巴黎公社失败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发生了改变,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有两周可能的方式,指出:像美、英这样的国家“可能用和平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标”,而在大陆上的多数国家,“暴力应当是我们革命的杠杆。”恩格斯晚年根据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的特点,高度重视和平手段,认为旧式的起义已经过时了,代之而起的是“有成效地利用普选权”这种“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当然,这时恩格斯仍然不排除使用“非法”的暴力手段,因为无产阶级利用和平手段“必须以敌人也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为前提。”可见,关于无产阶级以何种方式夺取政权这一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给出某种固定的方式,他们的每一种说法都基于一定历史条件的分析,所以我们对《宣言》中的有关论述,不应当作教条主义理解。

开拓,才有出路;创新,才能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色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只有按照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要求,在开拓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中国要建设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相信中国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李玉萌工程管理。

201030220370。

马克思主义论文的模板如何写篇四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不能停滞不前的。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完备着,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邓小平同志多次讲过: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而是不要马克思主义了;第二,要解放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不这样,马克思主义就变成僵死的教条,变成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空洞的词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意味着这两方面都坚定不移,毫不含糊。简单说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基本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理论丰富自己的历史。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以来,马克思主义一直是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的。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伟大的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了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和失误的历史经验,也总结了国际的经验,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为了胜利完成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的根本保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回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50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自己,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旺盛生机和充满活力的源泉。

2.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是不断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就是理论创新。但是并不是任何新的观点、新的思想都是对的,并不是任何“创新”都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产物。江泽民指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我们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时,都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衡量一下,并通过实践加以检验,看它们是不是正确,站得住站不住。在这个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处理好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一切否定和放弃马克思主义的言行都是错误的,都必须坚决反对。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如果这门课程学习好了,其他课程也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马克思主义论文的模板如何写篇五

浅谈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论文小组组长。

邹志强。

学号。

10070551。

论文小组成员。

学号。

学号。

院别、班级。

文旅学院。

10史(5)。

指导老师。

陈一新。

2012年11月24日。

浅谈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摘要。

同以往任何社会一样,资本主义经历了产生发展的过程,也必将有一个逐步衰亡、为新的社会所替代的过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当代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历史必然性,是客观事物发展的结果。

关键词。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趋势所有制社会主义垄断。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资本主义曾有过它璀璨的年华。但它的每一个进步却包含着自己的反面,最终不能逃脱被更高的社会形态取代的历史命运。

(一)资本主义在历史上起过巨大的革命作用。

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社会发展中的一次大飞跃。它全面破坏了封建主义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引起了——系列革命性的变革。主要表现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使生产力冲破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桎梏,社会财富的急剧增长犹如冲破闸门的洪水奔腾出来。“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总和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等,这—切都是过去时代无法比拟的。

资本主义不仅消灭了封建割据状态,建立厂统一的国家,而且消灭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许多国家实现了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开拓了世界市场。资本主义把世界变成丁一个开放的世界,使—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各国经济形成了相互依赖,渗透和竞争的新格局。

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生产电如此。资本主义制度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在思想领域中,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从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出发,高举理性原则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维护它的宗教神学进行了无情地批判。他们以“自由、平等、博爱”以及“天赋人权”为"号,冲破了中世纪以来封建专制的精神枷锁,从而给人类带来了—次精神大解放。

资本主义所以能在历史上起革命作用,根本原因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打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腐朽的封建所有制生产关系,建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二)资本主义的每一个进步都包含着自己的反面。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适应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但是它是以一种私有制代替了另—种私有制,以—种剥削制度代替另—种剥削制度。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建立在它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度,是产生自己一切反面的根源。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厂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生产力的进步是伴随着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的加深,它成为资产阶级剥削工人、自己致富的手段和物质力量。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步与资本主义保守的私有制度的对立,资本主义的发展与随它发展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对立就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否定因素。虽然资产阶级巴在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但这种调整归根到底是为了保持自己存在的基础不变,这个基础就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发展着的生产力之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无法克服的。

资本主义提供了造福人类、解放人类的物质条件,但却利用这种物质条件破坏了人类的进一步解放,把人类又推向灾难的深渊。

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同时又带来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和破坏。

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文化、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又使社会风气腐败,精神道德颓废,社会治安恶化,这形成了显明的对照。

总之,资本主义在繁荣进步的之后,包含着日益加深的社会资本主义向更高社会形态转化的必然性。

二、资本主义初期的发展。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最大的贡献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如果说唯物史观主要通过揭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破解了人类历史发展之谜;那么剩余价值学说则主要是研究并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破解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之谜,尤其是对资本主义初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资本主义的发展大致辞分为三个阶段论即原始积累、自由竞争、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初期的发展也就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

资本主义初期就是原始积累的过程,而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化的实质,分析了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和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因素。马克思从资本积累回溯到资本原始积累,并在对资本原始积累的考察中,揭示出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即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马克思指出,资本积累提高了生产水平,资本主义生产实现了社会化;生产资料日益集中,生产规模扩大;劳动社会化,每件产品都成为许多人共同劳动的结果;生产过程社会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项生产活动联系紧密;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国际市场形成,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成为世界性的生产。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并由社会对生产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对产品在全社会范围内根据劳动者的利益进行分配。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特点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阶级结构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变化。就直接的社会现实而言,当代资本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所处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于这些新的变化,国内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从生产力层面上来看,学者们普遍认为,随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发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社会财富迅猛增长,呈加速增长趋势。在产业结构上,出现了信息化、服务化、高科技化趋势。在生产力要素内部,脑力劳动比例攀升,劳动工具随着生产管理中新手段和工具的获得,如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等,而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劳动对象的范围也因为新材料和新资源的开发得到了拓展。有学者用生产力总量、生产社会化程度、生产力的质三个大飞跃来描述这些新变化。

从生产关系层面上来看,当代资本主义因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呈现出新的特点。简单说来,在所有制关系上出现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势,在劳资关系上形成了允许工人阶级加入企业管理的多种形式,在分配关系上实行了社会福利政策。有的学者则将其概括为:政府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进行干预;推行雇员持股计划;实行福利政策;用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另外,在生产关系新变化的讨论中,也已经涉及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以及全球化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讨论。

从上层建筑来看,研究者普遍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在以下四个方面变化显著:(1)实现了政治制度与法制的有效结合;(2)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国家的调节作用越发突出;(3)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4)意识形态中左翼与右翼的分歧逐渐减弱,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虽然未变,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却更加鲜明。在我们看来,其中的核心要旨是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形式更加完善、精巧,这与资本不断为自己创造出再生产的条件息息相关。

四、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发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劳动生产率提高,产业结构改善,经济快速发展。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是十分激烈和尖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继续同资产阶级展开斗争。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十月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最薄弱的环节成功地打开了一个缺口,社会主义制度由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追求的目标和理想变成现实。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阵营进一步扩大,工人阶级在更多的国家取得了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更多的国家得以建立,社会主义的力量空前壮大。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客观事实,正视这些新变化,深刻分析这些变化的实质,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做用的结果。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的不断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然要求调整和变革那些不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要求的旧的生产关系,新的适应生产生产社会化要求的生产关系必然将不断出现和发展。这种在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推动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做出的自我调节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资本执意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上的剥削制度,无止境的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规律。只要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还存在,只要生产剩余价值的规律还发生作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就不会发生变化。

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但是这些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从根本上产生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依然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痼疾。

五、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

(一)当代理论界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看法。

研究探讨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变化,最终目的在于据此预测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对此,学术界积极研讨,各抒己见,形成了以下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自身仍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发展潜能。

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观察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历史进程,不仅要看到危机、战争和群众斗争等因素,而且要十分重视社会经济革命和经济发展这个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要资本主义还能推动经济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它就不会灭亡。当前由西方国家主导的科技革命,正在掀起一场新的生产力革命。它不仅表明资本主义生产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且还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第二种观点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消除其基本矛盾,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几十年来的“相对繁荣”并不表明它已经返老还童,可以永世长存了。它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消失,而是进一步向结构性矛盾激化的方向发展,其对抗性质继续深化;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宏观调控的加强,固然克服了市场经济的某些弊端,但同时又以巨额的财政赤字和庞大的债务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障碍;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它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应用又使科学技术本身与劳动者处于对立的状态,带来了难以避免的严重失业。因此完全有理由说,当代资本主义对自身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容纳生产力发展的空间是有限度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具有两面性。一些学者持此观点,认为,既要看到这些新变化在缓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和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继续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又要看到这种作用的限度,乃至酝酿和加剧资本主义矛盾方面的作用;既要看到这些新变化在延缓资本主义的覆灭、延长资本主义的寿命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又要看到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在经过一个长过程的发展后,资本主义最终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命运。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替代。

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战友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正是在这个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危机至少证明了这两点;“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本身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也就是说,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而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但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从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来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不断发展。如果说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形成,那么,资本的不断积累则为否定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准备了条件。

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资本的数额会化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资本所有制形式是资本家的个人所有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单个资本没有力量创建和经营愈益社会化的大企业,便产生了由许多单个资本联合投资的股份资本。股份资本所有制是资本社会化的一种形式。此后又出现了法人资本所有制和国家资本所有制,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是历史阶梯的一级,在这一级和叫作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

2)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将在短期内自身消亡。资本主义制度目前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它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生产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从历史上看,奴隶制取代原始公社制,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主义制度,都经历了很长的时期,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对剥削制度的废除,不能期望在短期内完成,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资本主义各民间经济政治的发展是不平横的,特别是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不平衡更为明显,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资本主义链条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而另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则可能继续存在和发展。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若没有特殊的矛盾和革命形式,则要经过资本主义发展的较长历程,才能逐步为社会主义准备物质基础。因此,从世界范围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处于科技发达、经济相对繁荣的时期,它们在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既有显著的优势,个主要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联盟为代表的国际垄断资本实力不断扩大。与之相比,社会主义国家得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还需要走比较长的路,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时代更替,历史进步的潮流推动着整个世界不断地向前发展,旧的事物必将被新的事物所取代,这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生存法则。

参考文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列宁选集》。

马克思主义论文的模板如何写篇六

马克思主义室友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并不断进步发展的。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正不断提升着,许多往年不能实现的幻想也渐渐成为人们眼中平常事,人们手里的财富在日益丰满,加之互联网的普及,人民幸福指数直线上升,与此同时,各类令人心痛的社会现象也映入大众眼帘。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当人们的见识广泛了,生活富足程度日益扩大之后,人们对各类社会现象的看法变得丰富起来。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然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当代各种社会现象不断呈现于世,网友军成为一种强大的舆论生源力量,推进者社会许多事态发展。

前不久网上疯传一起空接滴滴遇害事件,关于这次事件,网上各种各样的评论都有,比如说滴滴作恶的,呼唤监管的,对网约车司机全盘否定的,情绪很激烈,内容冗杂,有的观点合理,有的则十分偏激。针对此事件,首先要谴责的必是犯罪司机本人,滴滴顺风车平台也难逃其咎。与此同时,政府的监管也该是重中之重,这样的社会现象一出,经历各类网友舆论抨击,政府也承受不住压力,故此,《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法》便孕育而生,正式颁行,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意识对于物质社会发展的作用亦突显而出,让人不仅呼吁“网约车终于合法了”。

伴随着意识的永恒不断发展,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同样渐渐成为哲学家们讨论的热点话题。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明确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人意识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于此,人们各种意识的产生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有着根本性的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了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准确的看到了自然地理环境对国家未来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这一点,并且适时地明确指出这一点,呼吁全国人民保护资源和环境,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绿水青山政策便是适应社会存在应有的理论依据。

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实际上也并不单纯只是自然环境系统的失调,环境的破坏也只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实际上人与自热关系的严重失衡也是当今社会一个突出问题,马克思在此方面也有所理解,他认为应该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转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转换。与国家来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更是社会主义共和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基础;与我们自身而言,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形成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共同建造美丽中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种概念,亦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也是人们心中的一种道德规范,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依靠着多方面精神与物质因素,依靠社会舆论以及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是一定生产方式的产物,是对经济基础比较直观的反映,当我们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到对于幸福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时,新的社会问题便由此而生,环境问题因此成为我们关心最为广泛的社会问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条件,但是社会不断进步,各种生产条件与水平的不断变化,现阶段的社会主义也存在有待完善和改进的方面。现如今,我国正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和不充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许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加强经济建设、政治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深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集聚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共创绿水青山,为中国梦助力前行。

许多人认为个人力量在国家面前只是渺小微无,可有可无,便把自己所做之事认为“无所谓,反正有别人去做”,这类的想法,对于习总书记所说的绿水青山政策不重视,忽视了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在唯物史观中也曾指出,唯物史观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基本前提出发,既明确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所以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员,我们不能忽视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也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同样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在当代中国,凡是拥护、参加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在如今的社会中,人人都挣扎于生活与财富之间,忙碌于各类赚取金钱的事业中,忽视了他人的感受,无视了对于环境的各种污染,对地球带来的重负,至此,我们应该重新认识现实生活,一切以实际出发,按照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创新经济发展。

不仅仅只是意识上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理念,更要坚持实事求是,不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还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深刻认识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是坚持实是的内在要求。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个创新发展过程,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提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和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此而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同样需要广大人们群众同领导人员们的不断理论创新,和大家共同践行实践活动,只有理念与实践共同践行,加之不断创新,改进理论思想,深刻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并且实事求是,方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针,方能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践行。

我们要把一切事物看成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其次,要以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要认清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同时要防止和克服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所有的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就比如前面所说的网约车遇害事件,不能说空姐没有任何错误,如果她可以多加防范不在行程中只顾及玩手机,而是去注意车的行程也不会给犯人可乘之机。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它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法,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我们看问题纪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看大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概念同样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人类要生存繁衍、追求美好生活、获得自身的解放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认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历史基础。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互相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与关系,因此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更是因人们之间的各种联系加深,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可续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与生产力相结合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科学技术在当今时代亦显得尤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当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达到一定的水平,生产力才能满足社会需要,国家才能进步,进而去发展,才能保障国家人们的生活需求,生产力的提高,也代表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想要发展必须先从经济建设方面发展。而且生参观写实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中国马克思主义政党从一开始就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把坚持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推动我国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的全面发展。

在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在,我们都应该响应党的号召,坚决听从党的指挥,以人为本,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共创绿水青山,共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同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前行。

马克思主义论文的模板如何写篇七

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

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

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0.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2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2.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马克思主义论文的模板如何写篇八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扩大的六届******上所作的报告中,提出“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历史任务。所谓“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个具体实际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具体的现实实践,二是具体的时代特征,三是具体的历史文化。

离开了具体实践,就是无的放矢,马克思主义就成为空谈;离开了时代特征,就会墨守陈规,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实现与时俱进;离开了历史文化,就会失去根基和土壤,马克思主义就不能真正扎根发芽。我们党成立90多年来,始终坚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实践问题导向、强烈的时代潮流气息、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

第一,坚持实践观点,突出问题导向。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不能抽象地空洞地谈,必须坚持实践观点,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立足于解决中国的具体实际问题,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要实事求是、有的放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在续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征程中,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实践相结合。

2012年11月17日,在主持十八届***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一)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就要把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弄清楚。中国******人所要干的事情,一言以蔽之,就是所概括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领导全国人民持续努力、不懈奋斗,使得民族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今天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明确概括并集中阐述的“四个伟大”,即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这是当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将马克思主义与统揽推进“四个伟大”的实践相结合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二)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就要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变与不变,对我国基本国情不断变化的新特点以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新概括。

一方面,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改变,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

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变化。基于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作出新概括,这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依据这些新变化新特征,以同志为核心的党***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充分体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就要直面问题矛盾、真抓实干。党的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他指出: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在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实践的过程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鲜明特色在于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

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我们中国******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他多次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着力抓住关键问题和突出矛盾深入思考、重点解决。

正是由于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所以在主持起草《*********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时,提出:“一般性举措不写,重复性举措不写,纯属发展性举措不写”;“抓住重点,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和期待,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也正是由于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以同志为核心的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举措,解决了许多长期以来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推动我们的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此进程中,作为党***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展现出真抓实干、动真碰硬的坚强毅力和政治勇气。

(四)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就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干的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这是毫无疑义的,也是不能动摇的。但是,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教条,而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要使党和人民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要根据实践发展要求,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不仅在实践中开拓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而且在理论上也不断开拓创新,展现出高度的理论自信、理论自觉。

2017年9月29日,在主持十八届***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他还多次提出,要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总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坚持实践导向、问题意识,既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又彰显出不尚空谈、务实管用的实践品格,现实性、针对性、指导性极强。

第二、顺应时代潮流,善于把握大势。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所处的时代特征相结合。也就是说,要从世界发展潮流中看待中国,从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把握发展大势。没有这一条,我们在实践上就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理论上也不能实现与时俱进,从而就会落后于时代,被时代大潮和历史潮流所抛弃。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高级领导干部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要顺应时代潮流、把握世界大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他指出:只有正确把握和顺应中国、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和国家面临的大事,“才能把握工作主动权,跟上时代前进步伐,推动事业顺利发展”。

2013年6月25日,他在十八届***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条要求,其中第二条就是“必须顺应世界大势”。

他强调:在世界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的条件下,我们只有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才能“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2017年12月28日,在接见驻外使节时明确指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征作出科学判断,并据此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关于国际形势,一方面强调,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另一方面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虽然全球化大势不可逆转,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比如: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等等。

关于世界格局,提出一个重大论断:国际力量对比呈现出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深刻变化,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一个历史转折点上。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密切相关。

两极格局解体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这是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赢得民族解放之后,又一深刻影响世界格局的大变局,也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这为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提供了可能。

同时,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带来的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需要各国加强协调、通力合作来应对,这也对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提出了客观需要。因此,指出,“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关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一方面强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另一方面指出,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已经站在“同世界深度互动”的新起点上。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互动持续加深;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目前,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日益增大。正如所说:我国对世界的依靠和影响在不断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依靠和影响也在不断加深。

世界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关系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对于这些,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认真对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根据时代特征发生的这种变化,确定我们的国际战略,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正确义利观、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建设“一带一路”等重大理念、倡议和举措,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也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这充分彰显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时代性。

第三、扎根历史传统,坚定文化自信。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也属于文化范畴,要使这样一种理论形态为中国广大人民所接受,就必须使之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相融合,使之在中国真正落地生根,成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十分注重历史文化传承。提出中国梦,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鲜明概括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就体现了深沉的历史感,体现了对民族历史、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延续。

2013年3月,当选国家主席后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一开始就说:“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年后的2018年3月,再次当选国家主席,他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时,再次突出阐述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精神。

为什么要强调历史传承呢?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因此,多次强调,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为什么要强调文化传承呢?因为文化是一种持久深沉的力量,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和血脉,“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一个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就失去了前进的根基和力量。

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使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独特的神韵、气度和感染力、号召力。这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体现在多个方面。

比如,在论述坚持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突出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从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近70年、中国******90多年、近代历史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走出来的,也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他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这些论述,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对新时代怎样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比如,在论述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形象地概括为中国梦,并系统阐述了其理论内涵、实现途径等。中国梦的提出,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历史底蕴和融通中外的话语特征,在海内外产生强大感召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比如,在论述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时,强调,要注重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有主张、有定力。指出: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都是独特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他强调,要把坚定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与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外国好的东西当然要学,但一定要深深扎根中国土壤,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

比如,在阐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强调,中国******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指出:“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脱离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他强调:“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比如,在阐述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时,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渊源。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这种自信和自觉,不仅来源于现实发展和世界大势要求,也来源于近代以来历史的深刻启示,更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此外,在阐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内政治文化、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命题时,都强调,要注重从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借鉴经验、汲取营养,这体现了扎根历史传统、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刻自觉。

此外,诸如。

不忘初心。

撸起袖子加油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铁还需自身硬“老虎”“苍蝇”一起打等一系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鲜活语言,也都体现出鲜明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深深扎根中国历史文化土壤,使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出大度、自信的大国风范和非凡气度,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的典范。

总之,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当今中国也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当代中国、回应现实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扎根中国社会土壤、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可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内容与中国民族形式的有机统一,既有力指导中国实践,又鲜明回应世界呼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论文的模板如何写篇九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一层的体会。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还是实践。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才得以根深叶茂,大树参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内涵。一句话,全面发展自己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

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核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当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在党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把自己的思想认识自觉的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社会和把人民的解放做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忘掉人民和人民的利益就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抽掉,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人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深动的最感性的东西。只有真正的真实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

全面发展小康社会应当把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包含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确保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

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新人,全面发展小康社会责无旁贷。

为此,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全面的发展自己。一旦选择,便风雨无阻风雨兼程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现代实践理论相结合,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面发展自己,让自己与时俱进。

第二,要坚持要认真刻苦学习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

第三,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

第四,加强体育锻炼,让自己有个健壮的体魄。因为健壮的身体和敏捷的思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

文档为doc格式。

马克思主义论文的模板如何写篇十

选题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

·再读《资本论》_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

·马克思主义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浅析“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的循环经济发展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论文的模板如何写篇十一

上了将近半个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在老师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讲解下,马克思主义这个既神圣又有些抽象的名词渐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是辨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揭示的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为人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现实的道路,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奠定了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从这部历史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的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社会生活总是在不断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程度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孤立地、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生动的现实生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就没有出路。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它为认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正确的道路,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是一座思想高峰,同时又是我们向新的高峰攀登的阶梯。

马克思主义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也是实践。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才枝繁叶茂、大树参天。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巨大威力才能得以发挥;只有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真正坚持和巩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具体结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着重学习的是基本原理和方法,不是终极结论;掌握的是完整体系,不是只言片语;运用的是立场、观点、方法,不是个别观点。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总是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这是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真正内涵。一句话,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论文的模板如何写篇十二

1.从中国的社会性质看。

中国是一个外无独立内无民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无议会可以利用,共产党没有进行合法斗争的条件,人民要当家作主,夺取政权,只有进行武装斗争。

2.从中国革命的动力看。

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不仅人数广大,而且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革命。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战争。

3.从敌我力量对比看。

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革命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地弱小。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力量不可能马上同敌人进行决战,一下子取得胜利,而应同敌人作长期的持久的斗争,逐步积累和发展革命力量,准备将来同敌人进行决战,这就需要建立革命根据地作为革命阵地。

二、工农武装割据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而它在中国发生,当有其独特的原因和条件。

1.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受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影响的遗留。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大革命的影响还遗留在这些地区的广大群众中,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准备了群众基础。

3.全国革命的形势是在向前发展的。所以,红色区域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

4.已建立了一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毛泽东认为,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中心支柱和根本保证。

5.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毛泽东说,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犯错误,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又一个要紧的条件。

以上五个条件,前三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其中第一个条件最重要;后两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主观条件,有了这个主观条件,就可以充分发挥客观条件的作用,把可能性最后变为现实。

33333333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无论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第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第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第四,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充分证明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近代以来,西方的两种革命理论,即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都先后传到中国,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的先进分子先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进行了英勇的改良或暴力斗争,虽取得了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的胜利,但旧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向失败。后来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马克思主义并以其作为救国的强大理论武器,中国革命才有了新的出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全国人民先后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充分证明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正是中国先进分子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才使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仍至关重要。要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大国中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无疑是十分艰巨的。我们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建设创新型国家,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要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构建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确保党的生机活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等,都离不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所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

马克思主义论文的模板如何写篇十三

***总书记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中学毕业时,马克思的毕业证书上写着:“发挥才能,勿负众望。”诚如此言,马克思一生都在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不懈奋斗,颠沛流离却终生未改其志。他的思想与行动不仅真正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亦在更深远的意义上改变了人们对于人类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面对国内国际形势的新问题新挑战,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生动实践,当代中国青年作为“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注定要成为历史使命的承担者和践行者。在此过程中,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一系列立场、观点、方法,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深刻把握。

首先,马克思与我们仍是“同时代人”。哲学是思想所把握到的时代。对照当代世界变化趋势与人类社会发展状况,马克思面对社会历史条件改变所做出的理论回应和实践探索与当下存在深刻的历史性耦合。一方面,只有回到历史中才能真正理解当下。马克思恩格斯对时代的理解在理论上表现为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深入剖析等。这些理论对于我们在今天的具体语境中辨识、回应时代问题仍具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只有从当下出发才能深入把握历史。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当代历史情境中证明了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分析的准确性、科学性。与此同时,纵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命题的深入结合,是新时代青年担负起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马克思主义需要青年,青年需要马克思主义,这是百年青年运动史所得出的结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为新时代青年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引。“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年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当代中国青年当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总书记强调,“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然而,此过程非一日之功。2022年3月,***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定理想信念要“常修常炼、常悟常进,无论顺境逆境都坚贞不渝,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面对纷繁的外在环境和漫长的人生经历,新时代青年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引,深化对当代世界的认识,辨明历史方向;推动时代浪潮中的自我确立,明确自身使命;坚守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念,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为之而奋斗。

再次,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新时代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思想武器。历史不为任何理论的普遍性提供保证,只有经过实践,才能真正实现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转变。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中,正是作为社会生活本质规定的人类感性物质实践构成了新唯物主义的逻辑基点。这不仅是理论层面的推进,更在现实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中深刻改变了中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出的实践道路,已被历史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仅需要千千万万青年的全过程参与,而且需要在此过程中推动社会变革和自身发展。实践证明,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面向新发展阶段,当代中国青年“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总之,新时代青年只有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才能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一方面,新时代青年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筑牢理论根基,汲取精神养料。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及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有助于我们真正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和当代价值,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当代性的具体表现,也是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客观要求。基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任务,广大青年要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常学常新,不断丰富和拓展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内涵和适用范围。另一方面,新时代青年应在笃学力行中加深对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自我理解,在理解中确知,在践行中确证。“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躬身实践、脚踏实地是将知识转化为现实力量的关键。新时代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深化对自身历史使命的认识与践行。

马克思主义论文的模板如何写篇十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相比,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三个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哲学的对象、内容和作用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哲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成为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帮助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都应该遵循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为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奠定坚实的基础。(周生利)。

马克思主义论文的模板如何写篇十五

通过近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使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与伟大性,也更促使我以严谨的态度来学习党的理论思想的精华。下面浅谈感想。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而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在提出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就更具有内涵了。它不仅包含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还包括__、__、__、__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与革命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借了大量其它思想家先进思想的基础上,总结了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指明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方向和道路。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发的根本利益,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发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人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发的根本利益、意志,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而就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此外,我们还要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精神,培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是求是,在实际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之,我们就得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既要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又在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而且,在实践中,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既要在思想上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要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

总之,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不能是一朝一夕的,要长入地深入学习,并不断在实际中加以利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